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散文阅读专题导学案(学生)

2014散文阅读专题导学案(学生)

201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散文阅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考纲中关于现代文阅读的相关要求。

2.熟悉现代文阅读的相关基础知识。

3.把握高考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思路。

4.通过训练归纳答题技巧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散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明晰考查重点,洞悉高考设题类型和题目设置的规律;

2.掌握散文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参考核按钮P165(解题指津)】

【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知识链接】

阅读文章首先应该分析作品的结构、段落(包括段内层次),找出其线索,概括主题,不管有没有直接命题。即使其它方面的考查题目,也要借此确定答题区域。总之,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

一.散文的贯穿线索

(1)散文的常用线索

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散文的标题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

(2)线索的作用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二.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开篇

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⑥比喻开头,由虚入实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⑧类比引入,发人遐思⑨乍显异常,扣动心弦⑩侧面入笔,含蓄自然……

中间

①承上启下②由叙述转向议论③由写景转向抒情④由正面转到反面

⑤由……到……⑥层层深入⑦总领下文⑧总结上文……

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⑨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

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三.分析、概括作品的总体结构思路

分析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

(1)线索指出线索是什么,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2)写作思路(文章思想脉络)

先依据内容划分层次,归纳概括,最后梳理出清晰的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

①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②并列式③对照式(正反对比)

④层进式(层层深入,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等等。

(4)主要结构特点如倒叙、插叙、先抑后扬、由实入虚等等。

四.归纳内容要点

1.划分段落或段内层次。

文章段落的划分

①依据时间顺序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语,应找出有助于划分段落的标志。

②依据空间顺序注意文章地点的转换、空间位置变化。③依据分列的事物注意文章所写景物、事物的变化。

④依据事件的发展注意事件发展的阶段性。⑤根据文章线索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段落层次⑥依据思想情感的变化注意文章的感情或作者的联想、想象、思考内容的变化一般的散文都有一条暗藏着的情感线索,有的甚至直接以情感为线。⑦依据文章结构特点,常见的如“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结构,有的是并列结构,还有的是层进结构。

段内层次的划分

①根据文本的内容根据段内的内容(或时间,或地点,或事件……)来划分段内的层次。

②根据文章的标点符号有时文章的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可用来作为划分层次的重要参考。

③根据文章的词语标志词语标志(如“首先……,其次……”,“先前……,后来……,如今……”等)也可用来做为重要参考。

2.概括段落或层次的核心内容。要注意领起句和中心句的区别。中心句能够反映核心内容,领起句不一定是中心句,它可能只起领起一段文字的作用。

3.注意筛选文中的信息。

五.概括作品主题

文章阅读的第二步,就要概括作品的主题。

1.联系背景时代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文章主题的重要依据。

2.抓住标题文章的题目,片言居要。它是全文的“睛”。

3.抓中心句抓住各段的中心句或筛选其它较为显性的信息可直接掌握主题和情感。

4.筛选信息

注意筛选文中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深透理解文中的有较深寓意的重要语句,尤其是抒情性语句、议论性语句、比喻性语句等等。作品的主题常常寓于这样的语句之中。

5.注意类别散文一般可分为叙事、写景、咏物等类别。

①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注意分析细节中透露的真情,小事件中蕴含的大道理。还要注意分析人物,通过人物对生活的态度、社会的认识来理解主题。

②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抒情散文:注意文章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者,直接理解其抒情语言;描写自然风物者,理解其寓有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④哲理散文:注意种种形象中寓有的关于天地、自然、社会、生命的真理。尤其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尤其是一些标题的象征意义),要体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6.注意题材

散文的题材广泛多样,简直无法分类概括,常见的有乡村(田园)题材、回忆(纪念)题材、怀古题材、风景题材(游记名胜)、日常生活场景(物件)等。题材与主题密切相关。

7.整体把握

划段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线索,尤其是隐含于文字深处的情感线索。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发展的片断、一些场面或景物组成。因此鉴赏散文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行文线索、感情脉络,进而可以准确地把握主题。

【典题呈现】.(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见核按钮P164】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题型示例】

①本文主要分×幅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②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个关键词语。

③本文以××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④文章第一段写到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⑤从第n段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智慧解题】

解答此类问题时,考生应做到:

1.仔细阅读全文,在概括段落内容,领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把握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找出文章和段落的中心句,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过渡句,有利于快速把握文章主旨和行文思路。

2.分析全文的布局谋篇特点。注意标题,以及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重要段落的作用。

3.审清题干要求,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并看文本中有无显性的信息。如有,筛选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整合组织答案;如无,则依据文本,用自己的话进行提炼、概括。

4.主题、情感的概括。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5.涉及各种表现手法(如修辞使用、古诗文引用、艺术性描写等等)的关键词或关键语句作用的分析,一定要结合文本主题、内容要点分析出其表达效果。

【答题范式】

1.分析线索:首先要点明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并分析其布局谋篇作用(如何组织材料的),再分析其能表现怎样的主题。即:线索+作用+表现主题。

2.关联作用:首先概括本句(段)的内容要点,然后分析与前后文的关系,再分析其对于表现主题所起的具体作用。甚至有时还要分析其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即:结构作用+表现主题(+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3.一定要结合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切忌仅堆砌术语,而不进行分析。由高考批卷看,既要用“术语”答出要点,又要有具体分析,否则常难以得高分。即:术语+具体分析。

4.归纳内容要点:

(1)取干去枝,摘录整合。改造、组合、变换。

(2)全面、分条(按照段落、层次或问题的指向内容)概括。

(3)既要高度概括每个“点”,又要具体呈现每个“点”的内涵。

即:方面①+方面②+方面③……

5. 概括作品主题:

(1)扣住问题指向,分条概括。

(2)直接概括全文主题,常用“通过……的描写(叙述),表达(寄托)了……情感(认识、思想),赞美(肯定、批判、讽刺)了……”这个套路。

(3)对情感主题的概括要正面直接,不能用否定句和疑问句。

即:方面①+方面②+方面③……

【巩固练习】《太阳梦》【见核按钮P156】

第二课时分析基本特征,掌握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一.散文基本特征

①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

②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③选取典型有特征的事物,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不同的人称的交互出现:

①可以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使行文变化曲折;

②有助于作者不同情感的表达。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描写技巧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②静态、动态结合;③白描、细描结合;④描写、抒情结合;

⑤虚、实结合;⑥正面、侧面描写结合;⑦点、面结合;⑧色彩和声音结合……

写景角度

①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②感觉角度――视觉、嗅觉、听觉、味觉……

③写景顺序――远―景、高-低、外-内……④写景手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⑤写景内容——意象意境、情感基调……

景物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抒情技巧

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

抒情作用

①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用第二人称,使作者的情感态度更为鲜明。

②情景交融,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哲理散文——选取典型性题材,富有深刻内涵,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

表现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借古喻今、以小见大……

二.散文的表现手法

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文体知识运用、修辞手法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等。

具体有:(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详细见核按钮P157】

(二)表达特色:

①语言风格(特点)词语使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

②描写特色描写技巧、写景角度……

③抒情特色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

(三)常用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及各种修辞手法等等。

艺术手法【见核按钮P158】

补充:

1.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烘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2.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文学中的白描指紧紧抓住景物环境及人物形象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或景物环境的特征。

突出景物或人物特点,简洁传神。

3.细描

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文字绚丽,色彩斑斓,具体生动。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两种回

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典题呈现】《往事》【见核按钮P159】

【题型示例】

①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②本文第n段,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为什么?

③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④作者说“…………”,又说“…………”,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⑤“…………”,结合以上这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示例说明:考查散文的基本特征的题目,常考问“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人称的变化”等内容。考查表现手法,常直接提问,或考问“表达特色”、“艺术表现”、“语言特点”等等,或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设问。

【智慧解题】

1.总体上把握一篇散文的基本特征,具体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2.对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要了然于胸,并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

3.手法与作用常常结合在一起,既要恰当运用术语,又要结合文本中具体例子展开表述。

【答题范式】

1.对表达技巧题的表述可采用三段式: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主题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艺术作用)。

即:技巧+内容+效果。

2.多角度: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可以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规范语言: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等等;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答题模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巩固练习】《逝水流年》【见核按钮P171】

第三课时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知识链接】

一.散文中所谓的重要语句是指:

①从作用上说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⑥从出现的频率说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句子表面的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等。三.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分析重要词语(关键词)的含义

设题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②分析句子和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句子和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爱憎、好恶等等。

③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句子的比喻义、双关义等等。④结合全文(或上下文)分析语境。结合全文分析语境,可以理解句子所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所揭示的文章主题。

⑤分析句子的结构

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信息)较难理解(提取)的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四.文学作品语言的特点:

?形象化

文学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象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

?凝练含蓄

这是文学作品要尽可能以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地表现在作品语言上。

?具有音乐美

知识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节奏、抑扬顿挫来传达生活的真情图景,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五.鉴赏语言的角度

1.风格之美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婉约柔美、典雅灵动、寓庄于谐、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清新隽永、华丽多彩、口语化、生动形象、符合人物身份……

2.用词之美

精美的炼字、叠词、反复、化用、成语等。

(1)炼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露、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2)叠字——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3)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4)化用古典词语,选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3.句式之美

4.音韵之美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5.修辞之美

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6.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见核按钮P160】

补充:

⑩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⑾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⑿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典题呈现】《冬阳·童年·骆驼队》【见核按钮P161】

【题型示例】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①“…………”,这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②为什么说“…………”?请联系……,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③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示例说明:

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题目,常常提问比较直接,有时加进“结合原文××处”这样的说明。

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①在“…………”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本文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请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几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③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示例说明:

考查体会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也称表达特色),着重于语言方面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可就词语、句子到段落甚至全篇提问,有时加进“结合原文××处”这样的说明。

【智慧解题】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1.要有语境意识,要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去理解语句的丰富含义。

2.既要解释语句的表层含义,更要解释语句的深层含义,以及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等。

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阅读时,划出文章表达精彩的语句。

2.全面考虑语言风格、词语使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语言表达艺术。

3.既要点明散文的表达特色,也要举例进行具体分析,更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4.有时要结合重要语句的内涵进行分析。

5.提问角度比较直接时,就按照要求从这几点上回答问题,提问比较笼统时,就要根据文本,从[知识导学]所提示的诸多方面考虑。

【答题范式】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根据问题形式和原句原文的内容不同,可以有多种程式。

1.释关键词义、释比喻或双关意义+释句义(内涵)

+析作用(表现主题、艺术效果、结构作用等)

2.可以从句子的深刻含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点语言特色(用术语)+举例分析+表达效果。

【巩固练习】《月光汹涌》【见核按钮P170】

第四课时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魅力

【知识导学】

一.文学作品的形象既可指人,也可以是物。

人物形象散文塑造人物形象常常不像小说那样集中创造生动具体的典型,而是就特定场景描写人物,透过人物寄托一定的意义和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理解人物在作品中活动的原因和主题意义,理解作者透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

事物形象事物形象是指作品中蕴含作者特定思想感情的事物。这些物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鉴赏物象要求我们准确理解物象所蕴含的意义。

(一)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记人记事的散文,及一部分写景的散文,常常都有人物形象存在。考查散文人物形象,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人物形象的特征;领悟通过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

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①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

②筛选分析文中对人物某方面性格特征的评价,这些评价常常是带倾向性的议论。

③分析文中用比喻、抒情等手法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④分析文中人物的称谓,确定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⑤结合文章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

领悟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人物形象的特征去分析。尤其要注意结合重要语句分析作者情感的题型,要透过语句的丰富内涵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分析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衬托

①侧面烘托:用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正衬。

②对比衬托:两个人物相互对比,或一个人物前后的行为形成对比。这是一种反衬。

描写

①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经历、性格心理等特征。

②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

③行动描写:传神地摹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它涵盖上述四种描写的细节。

(二)散文中的物象

文学作品阅读经常考查“物象”的特点,这“物象”可以说就是“物”的性格特征,可以像分析人物形象那样去分析。

①物象作用

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常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物象特征

概括出物象的特点,类似于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物象意义

注意“物象”的象征意义,象征某些人物、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二.“鉴赏作品的内涵”要根据题目的考问指向,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

①掌握作品的主题透过主题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分析要作品的形象

透过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作品的语言尤其是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的“言外之意”,即其中所蕴含的深义、情感、意境等等。

④分析作品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点题语句

作品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语句(常常有比喻或双关),常常是文章画龙点睛之处。

三.“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结合第三节的知识导学(描写技巧、写景角度、景物作用、抒情技巧、表现手法……),分析各种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2.细节描写、叙述的艺术效果:

①从内容方面分析

突出某方面的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

使用××表现手法,增加画面感,突出某种意境,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③从行文角度分析

使行文富于变化,情节起伏,摇曳多姿……

④从结构角度分析

与前后文形成照应、铺垫、悬念……

四.理解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①思想性是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及具体“问题点”的内涵。

②艺术性与“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一致的。

【典题呈现】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见核按钮P162】

【方法归纳】

一.欣赏作品的形象

1.作者透过人物或事物,总要寄托一定的意义和情感,因此,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去分析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

2.人物形象,要注意其性格特征和代表意义;事物形象,要注意其象征意义。

3. 要注意抓住细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4. 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意义常常通过一些重要语句表现出来,尤其是有关的评论语句,因此,要注意结合重要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

二.赏析作品的内涵

1.要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特点来分析具体语段或语句的内涵。

2.要注意分析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要用自己的语言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鉴赏分析。

三.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要分析作品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以领悟和赏析作品的艺术魅力。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艺术性进行鉴赏分析。

2.从内容、表现手法、行文特点、结构作用等多方面分析艺术效果。

【答题范式】

一.欣赏作品的形象

1.人物形象或“物象”特征:筛选概括,按点排列

2.通过人物或“物象”理解情感(主旨):人物性格(“物象”特征)+举例+情感(主旨)分析

3.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关键词(手法)+人物性格(“物象”特征)+表达效果(主题作用、艺术作用)二.赏析作品的内涵

表层含义(外在形象)――深层含义(精神内涵)

注意:扣住主题和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三.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内容表达——艺术手法――艺术效果――举例分析

【巩固练习】《清明》【见核按钮P169】

第五课时评价作品价值判断,鉴赏作品审美取向

【知识链接】

所谓“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评价”,即评价文章的审美认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对文章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作出恰当的评价。更突出“价值”和“审美”的意涵。

①对词语或句子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进行评价

首先,按照前文“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部分的方略去理解句子含义。其后,联系全文对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概括和评价。

②对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形象进行鉴赏评价

首先要按照前文“欣赏作品的形象”部分的方略对作品形象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把握。再对“形象”所寓有的情感内涵深透理解,才可有对作者(或作品)的价值判断或审美取向的评价。

③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评价

首先要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把握景物的意境特点,情感基调。再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或文章主题进行评价。

④对作品的布局谋篇进行评价

首先要对作品的布局谋篇进行整体分析,或按要求对某方面的构思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再对文章的审美观点或效果进行评价。

⑤对作者的某方面的观点态度或文章某方面情感主旨进行评价

首先对作者某方面的的观点态度或文章主题有个整体的把握。再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典题呈现】《论诚意》【见核按钮P163】

【方法归纳】

1.文本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是评价的根本依据,必须重点把握,不能脱离文本仅凭主观认识妄作评论。

2.要选选准信息区域,分清条理,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答题时必须分为两步走:先要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才能进行评价。

3.要依据题干的要求,结合作品形象、重要语句、艺术手法等等进行具体评价。

4.评价时,既要指出文本的主题观点、形象特色、语句意义、表现手法等,又要说出自己的认识。

【答题范式】

1.评价作品价值判断文本内容(概括)+延伸评价

2.鉴赏作品审美取向文本审美观点(概括)+鉴赏评价。

【巩固练习】《看麦熟》【见核按钮P167】

第六课时探究文本内涵,提出自我见解

【知识链接】

一.“探究性试题”形式

①文本研讨式

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就是对文本进行探究。内容包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表现手法的探讨等等。考生可以只按作者的理解去思考,甚至还可借助阅读材料的要点作答。②认识探讨式

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生可以就自己的认知作答,观点可以和作者不同,但一定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常识,也就是普世价值观念。

③知识积淀式

高考是对考生所学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其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次全方位检测。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检测的重点。探究性试题可以达到对二者考查的有机统一。此类试题探讨的对象常常是考生在课本中接触得比较多且较为熟悉的,但如果仅有课本知识,又是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答案来的。

④个性创意式

内容可包含上述三个方面,但主要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答案鼓励与作者或文本的不同认识。

二.“探究性试题”特点

①多元性: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是多向的;是多层次的,可以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

②发散性: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

③开放性:试题应该是半开放性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

三.探究的切入角度

1.探究-“丰富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

①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等进行深入探究。

②情节(细节)描写:透过散文的情节(细节),探究某种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等。

③环境氛围: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④语言表达:透过描写语言或议论抒情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等。

⑤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探究题目涉及的民族感情、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等。

⑥时代背景

2.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①文章写作的社会意图: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等。

②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布局谋篇,情节(细节)设计等等。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其创作效果进行探究。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感悟和体验文本;②立足自我,独立思考。

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生可以就自己的认知作答。

【典题呈现】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见核按钮P165】

【方法归纳】

1.判明限制程度。一般来说,探究性试题中的限制性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二是试题材料(文本)中的限制性内容,三是社会道德普世标准和公众常理认知的限制性要求。

试题材料(文本)中的限制性内容又有两种情况:

(1)文本(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艺术构思)是不可否定的,因此,回答问题时只能遵从文本,适当引申和拓展。

(2)文本(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艺术构思)可以探讨,允许有不同的认识,或作答范围相当广泛。示例中答案为“言之有理即可”,或“略”,或列出正反两种意见的都属于此类。

切记:探究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牛头不对马嘴”和“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显然是“不受欢迎的”。

2.答案来源:(1)答案只能就原文去理解,甚至完全符合作者(作品)的认识;(2)答案可延伸到文章以外,甚至只要求“言之有理即可”,或干脆是“略”。

3.答案类型:(1)只能作肯定回答;(2)只能作否定回答;(3)既可以作肯定回答,也可以作否定回答。

【答题范式】

1.“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先用准确的词语短语概括说明文本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即:亮明观点+具体分析+联系现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应先概括点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再用术语(关键词)说明文本的某种表现手法,接下来进行具体分析,即:

即:概括点明创作意图+说明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先结合文本分析问题,再表达自己的见解。

即:分析所示问题(结合文本)+表达独立见解(立足自我)

【巩固练习】《永不道别》【见核按钮P168】

第七课时实战演练

(一)(2013年湖北卷)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

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

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

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

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

人的苦恼。17.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见核按钮P154】

第八课时梳理归纳

通过练习以及讲解,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