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3642936.html,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作者:燕京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6期

摘要纪录片是一种极具文化重量和审美价值的视听表现形式,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应运而生。文章旨在对微纪录片的概念、传播特点进行梳理,总结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为提升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微纪录片;叙事策略;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6-0175-02

微纪录片是相较于纪录片体量而言提出的新概念,为区别于纪录短片,一般是指时长在10分钟左右时长的纪录片,最长不超过30分钟,具有碎片化传播的功能。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发展的新趋势之一,是“微时代”的产物。它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以受众的个性化收视要求为目标,与新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是目前纪录片行业发展最快的形态之一。

纪录片作为一种拥有真实力量的节目形态,具有覆盖范围广、受众层面多、传播速度快、内容立体形象等特点。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也正因为真实这一特点,受众对纪录片的信任度很高。微纪录片在内涵上完全传承了纪录片的精髓,以其“真实可信”的姿态出现在受众视野中。在承继了纪录片的精髓之外,微纪录片有着不同于纪录片的传播优势:首先,微纪录片的“短”使得表达更具有目的性,节奏更加明快,更适合快节奏的生活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在青年人中传播会变得更加快速。其次,微纪录片“微”使纪录片的表达更加具有单一性和指向性,短平快的记录某一个人或事物的发展,更加简单通俗、直接明了。最后,微纪录片的“简”对摄制器材、制作周期等要求更低,使得每一个受众都可能成为创作者,选题叙事更加平民化,日益摆脱以往纪录片“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进入一个全民都可参与互动“草根秀”时代。

微纪录片结合自身短小精湛、碎片化传播、平民化视角的特点,承载着更多文化传播的重任。根据微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和传播特点分析其叙事策略,在叙事策略上具有以下几种表现。

1 叙事结构碎片化

微纪录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表现对象完成较为立体的展现,叙事时长短、节奏明快、信息量大是微纪录片叙事时的一贯特点,因此,长镜头、慢讲述的娓娓道来显然不能适应需要,叙事结构的碎片化、叙事思维的跳跃性是微纪录片的重要叙事策略。

《故宫100》是央视继纪录片《故宫》之后推出的一部讲述故宫故事的系列微纪录片,以每集6分钟共100集的详细讲述了故宫中的每一个细节,小到故宫内的威猛铜狮、砖石瓦块,大到国家仪式、社交礼仪,这部百集纪录片都有所涵盖,全片由每集之间一个个碎片的叙事组成,每一集中的叙事又是由一个个叙事片段组成,形成一集集之间看似没有关联的小故事,在

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兴起的一种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20世纪末,随着新历史主义思潮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更多的西方纪录片工作者转向编年史纪录片的制作,纪录片界出现了偏重于回顾历史的“新纪录电影”潮流。80年代后期新历史主义思潮引入中国,深刻地影响了新时期中国文艺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在小说创作领域,出现了书写各种“家族史”、“村落史”、“心史情史”和“野史秘史”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及“重构”、“戏说”、“调侃”和“解构”历史的影视剧,在文艺批评界,则掀起了轰动一时的“重写文学史”和“重写电影史”运动。作为一种以历史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中国当代文献纪录片在创作实践中已经常采用新历史主义的某些叙事策略,但是因为文献纪录片本身的复杂性和中国特色文献纪录片的特殊性,所以在理论上,学界还极少有人论及新历史主义思潮与中国当代文献纪录片的关联。 文献纪录片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而是发源于苏联的一种纪录片样式。文献纪录片在西方通常被称为汇编影片(compilation film),意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的纪录片。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提到,早在1921年前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就通过对新闻片的剪辑制作了历史长片《内战史》。美国电影史学家埃里克?巴尔诺认为,文献 纪录片是苏联电影工作者艾瑟?苏勃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的一种纪录片类型,其完成于1926年的影片《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是世界文献纪录片的开端。中国纪录片学者单万里认为,1927年黎民伟完成的影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是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发端,如果以此为起点,中国的文献纪录片迄今已走过了80年不平凡的历史。 大历史,小细节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主流其实是那些主题先行,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根据解说词去搜集影像资料或拍摄画面的专题片的方式,其创作视角大多采取居高临下的俯视,创作素材也基本来源于官方文献或正史档案,而新历史主义的叙事对历史题材的兴趣却全然不同,新历史主义“尤其表现出对历史记载中的零散插曲、逸闻逸事、偶然事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情形等许多方面的特别兴趣。历史的这些方面在‘创造性’的意义上可以被视为‘诗学的’”。在“诗学的”意义上对待史料促使中国文献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发生了重要转向,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从宏大叙事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就是这一转向的具体体现。 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文献片是中国特色文献片的主要片种,主要内容涉及重大节日、重大事 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当代中国 文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张 宗 伟 Arts criticism 27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 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的一种电视节目体裁,如果说故事片相当于文学中的小说,那么纪录片就是报告文学。纪录片和报告文学的选题一样都来自于生活现实,它不需要虚构故事情节,也不需要对事件进行过度的渲染,好的纪录片甚至只是生活原生态的一种自然记录。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事件,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兴致盎然,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味同爵蜡?关键就在于结构方式与叙事技巧的不同。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的方式不仅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更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到的内容,也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剪辑组合得体,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某些一般的内容也能发挥得较为出色。相反,剪辑组合不当,就有可能糟蹋原本非常好的素材,使原本十分精彩的内容失去应有的效果。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甚于素材本身。 由于生活积累、人生感受、艺术功力和艺术追求的不同,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即使出自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纪录片,其叙事风格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如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正如建筑学上的分类一样,尽管房屋的结构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我们依然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他们粗略地分为几类,比如木制结构,石制结构、土木结构和钢筋混沥土结构。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一样可进行这样的分类,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有: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一、画面加解说式。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出现了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结果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和图像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这使得画面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图解的工具,整个片子从文稿上来看更象一篇论文。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作一个政府工作者代表政府、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工作者仅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片子就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结果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了电视的本性,丧失了可看性。 二、访谈加解说式。画面加解说的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影视文化的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为此,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3642936.html,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作者:燕京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6期 摘要纪录片是一种极具文化重量和审美价值的视听表现形式,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应运而生。文章旨在对微纪录片的概念、传播特点进行梳理,总结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为提升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微纪录片;叙事策略;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6-0175-02 微纪录片是相较于纪录片体量而言提出的新概念,为区别于纪录短片,一般是指时长在10分钟左右时长的纪录片,最长不超过30分钟,具有碎片化传播的功能。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发展的新趋势之一,是“微时代”的产物。它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以受众的个性化收视要求为目标,与新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是目前纪录片行业发展最快的形态之一。 纪录片作为一种拥有真实力量的节目形态,具有覆盖范围广、受众层面多、传播速度快、内容立体形象等特点。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也正因为真实这一特点,受众对纪录片的信任度很高。微纪录片在内涵上完全传承了纪录片的精髓,以其“真实可信”的姿态出现在受众视野中。在承继了纪录片的精髓之外,微纪录片有着不同于纪录片的传播优势:首先,微纪录片的“短”使得表达更具有目的性,节奏更加明快,更适合快节奏的生活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在青年人中传播会变得更加快速。其次,微纪录片“微”使纪录片的表达更加具有单一性和指向性,短平快的记录某一个人或事物的发展,更加简单通俗、直接明了。最后,微纪录片的“简”对摄制器材、制作周期等要求更低,使得每一个受众都可能成为创作者,选题叙事更加平民化,日益摆脱以往纪录片“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进入一个全民都可参与互动“草根秀”时代。 微纪录片结合自身短小精湛、碎片化传播、平民化视角的特点,承载着更多文化传播的重任。根据微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和传播特点分析其叙事策略,在叙事策略上具有以下几种表现。 1 叙事结构碎片化 微纪录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表现对象完成较为立体的展现,叙事时长短、节奏明快、信息量大是微纪录片叙事时的一贯特点,因此,长镜头、慢讲述的娓娓道来显然不能适应需要,叙事结构的碎片化、叙事思维的跳跃性是微纪录片的重要叙事策略。 《故宫100》是央视继纪录片《故宫》之后推出的一部讲述故宫故事的系列微纪录片,以每集6分钟共100集的详细讲述了故宫中的每一个细节,小到故宫内的威猛铜狮、砖石瓦块,大到国家仪式、社交礼仪,这部百集纪录片都有所涵盖,全片由每集之间一个个碎片的叙事组成,每一集中的叙事又是由一个个叙事片段组成,形成一集集之间看似没有关联的小故事,在

纪录片拍摄方法

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绘圆法 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 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纪录片《篮球梦》、中国纪录片《远去的村庄》,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 设定中心线法 在我国电视荧屏上,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制作方式。在众多的被拍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作者依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整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我们早已熟知的电视纪录片舞台上,漫长的《丝绸之路》不再遥远,雄伟的长城尽收眼里。在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下,一个个复杂而庞大的内容被串联起来,构成一部部恢宏的电视作品。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专题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这里讲的电视新闻专题片,是报道类纪实性的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释的词,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 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能进一步体会到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专题片是运用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影片,它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电视专题片的分类从风格上分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从内容上分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品形象专题片;从文体上分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二)人物片 人物片往往将各行各业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人物作为反映的对象,以表现一个主题,一种立意。在人物片中,解说与画面多呈互补状态——解说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人物的经历、背景、事件过程等,画面则对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工作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给予形象化、直观性的展示。 人物片的解说词一般是叙述型,表达极为自然、流畅、语言亲切、自然,较平缓。人物片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人物有以第一人称出现的;也有第一、第三人称交替出现的,时而是叙述者,时而是人物自己的对话;也有的是对话形式;还有男女对播的。 解说者既是叙述者,又是节目中人物的代言人,因此解说者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解说的角度,进入人物的视野来说话,另一方解说还要将叙述者的内心,化为主人公的心态,以他的口吻述说,表现他的内心感情,使人听起来亲切、自然。 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今天,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选材要让受众感觉到它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了受众一个心理切口,使其能动地介入到片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然后带着思索离开。 其次,策划还要从制片观念上进行调整。真实性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片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色彩的说教,而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彰显其平民意识。 应当明确一点,我们搞专题片的初衷不是把一个现成的或编导主观的结论强加给观众,而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能动介入,尽管每个人领略和思考的东西不同,但结论是

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176 文化纵横 第2卷第1期 人物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以记录人为主,从中反映人们对于生活的视角和感悟,它可以真实再现生活,具有其他纪录片中所不能达到的沟通人类情感的使命。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予观众深刻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情感交流,更可以加强人们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一、人物纪录片叙事特征 (一)普通百姓人物纪录片叙述特征 普通百姓类人物纪录片中通常以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为记录对象,记录的内容多为零散的小事,这也是由于普通百姓较为平凡、没有知名度、没有显著成就这几个特点所决定的,即记录的就是每一天平常人的生活状态。因为这几个特点也会给创作者带来困难。没有明确的叙事线索,人物特征的典型性不强,所记录的事件也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即使在编排上有些难度,需要创作者有善于发现人物闪光点的眼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普通百姓人物纪录片挖掘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也因其零散性会激发创作者的无限的构思,从而推陈出新,别具一格。 (二)特殊职业者或特殊事件当事人类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特征 此类人物纪录片所拍摄的主人公通常从事被人好奇、崇拜甚至存在一定误解的职业,亲历了常人所没有经历过的事件,这类纪录片的指向性较强,没有普通百姓人物纪录片线索那样零散。 央视纪录片《特殊职业之驱鸟人》就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驱鸟人隋国辉的日常驱鸟工作作为叙事主线,运用采访和跟踪拍摄的形式走进以隋国涛为首的驱鸟工作者的内心世界。即使他们为了航班的飞行安全会捕捉鸟类,但也会对各类鸟类进行研究,在保证航班安全的情况下也不会随意地伤害鸟类,体现他们既有对乘客生命安全负责的精神也有对小生灵仁慈的心。这样一来,使人们近距离接近这样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群体。 二、人物纪录片叙事表达手法的多样性(一)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即使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所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目的却有相同之处,观众可以通过摄像机所拍摄出的画面来获得直观信息,体会拍摄者的意图。通过镜头语言的多种表达形式来升华人物纪录片的内涵感情。 “长镜头”在人物纪录片中具有叙事和表现两种功能。所有人物纪录片都会将记录的视角聚焦在人身上,关注他们的日常活动以及整体命运,从而挖掘出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由此来塑造人物的个性,由最开始的记录表象转向记录 心灵,将要报道的人物灵魂呈现给观众。 优秀的人物纪录片运用多种镜头语言,并能正确地将其剪辑组合,使得作品本身结构清晰,内容精练不显冗杂,在观众获取画面信息同时获得情感共鸣,有效地达到人物纪录片的教育感化目的。 (二)拍摄视点 无论哪一类别的影视作品都会拥有其独特的视点,通常会采用被摄人物视点,旁观者视点,创作者视点,或者三种视点共同运用。人物纪录片也是如此,英国BBC电视台所创作的人物纪录片《戴安娜王妃最后的时光》,根据警方调查以及证人口供所改编而成,因所记录的人物历时多年,所以许多真实场景无法还原,创作者没有参与纪录片的演绎和采访,而是站在全知的角度上完整地展现王妃生前最后几个星期的状态以及最后悲剧的来龙去脉。在访问的过程中,即使创作者与采访对象只有面对面之隔,却也不做任何评论性语言,创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也是追求整个作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三)情景再现 “提取甚至创造一定的意象,这种意象能够成为人物在经历历史时的情感状态的附着物,观众把这种主观化后的意象置于上下文情境中,从而感知当事人的情感。因此情景再现蕴含着某种情感的场景来暗示和启发观众,唤起观众该类情感的感知,他必须借助心理联想来实现。” 而情景再现对于人物纪录片的作用在越来越多的作品出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历史纪录片《杜甫》中,因为所记录的人物离我们太过久远,所以不得不使用情景再现手法,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有许多网友认为这样的情景再现容易对真实的历史情况产生歪曲,这样画面的插入很容易“顾此失彼”。 情景再现的初衷是为弥补人物纪录片缺少的资料,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断不可因为不恰当运用情景再现造成大家对于真实历史情况的错误认知。种种如此,应该在日后创作人物纪录片中多加注意。 三、结语 人物纪录片通过记录人物事件和精神风貌给人以榜样力量和人生启迪。没有一部人物纪录片起初就完美,只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5-70. [2]雷红泥.论电视人物纪录片的心灵再现[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3(01):61-62. 摘 要:人物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类别,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为表现对象,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展示,使观众从中获取知识,感受人文情怀从而体验人生价值。本文将从国内外优秀人物纪录片的实例来论述人物纪录片叙事特征和情感表达的不断丰富和关于镜头语言在人物纪录片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加以自己的理解从而引发出的社会文化现象。关键词:人物纪录片;叙事策略;情感表达;社会文化现象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1-0176-01 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胡文波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作者简介:胡文波,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摘要: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 而创作主体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叙事结构。平列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 也给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与路径, 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还需要注意实现叙事结构的美学追求。 电视纪录片, 是以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视听结合语言, 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电视纪录片,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叙事, 这种叙事, 不是事件或者情节的一种静态地呈现和反映过程, 而是叙述者通过某种叙述行为或者技巧, 运用叙述话语叙述故事或者事件给受众的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电视纪录片要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传播, 离不开一定的叙事方法和技巧, 而叙事结构则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一、叙事结构: 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 电视纪录片是一个整体的存在, 表现在内涵上是主题, 体现在美感特征上是风格, 展现在艺术形式上则是结构。“结构”一词, 来自于建筑学, 指建造房屋时所立的间架和内部构造。 现代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不仅是电视纪录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 同时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感受, 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层次地安排纪录片内容, 并使之成为严密、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 内部结构是体现文气的内部因素, 如思路、线索、情感、气韵、逻辑等, 它使作品上下连贯, 过渡自然; 外部结构则是表现电视纪录片外部形式的因素, 如层次、照应、开头、结尾等, 是对作品整体形式的把握, 它使作品层次分明, 结构完整。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相互依存关系。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一种方式。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认为, 结构二字, 如造物之赋形、工师之造宅, 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均依赖于此。作为结构的一种,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基本形式。没有结构的“记录”是不能成其为电视纪录片的, 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任务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 将材料、观点、体验等内在要素, 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安排, 形成聚合和支撑电视纪录片各个部件的框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一旦形成, 就会以纷繁多样的艺术形式存在, 成为人们认识电视纪录片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过程的一种形式存在。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一种形式存在, 但它的存在意义并不仅仅只是装载内容, 而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体现。电视纪录片的记录并非事无巨细地一一记载, 而是创作者“选择”的结果, 这种选择, 是承载并体现了某种“意义”的, 既是创作者思想观念的体现, 同时也是观照自我、观照人生、观照世界的体现。结构, 作为对内容有主动表现力的形式呈现, 关系到作品的整体形态, 影响到作品整体的表现意义, 因此,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而是体现了某种价值和意义的。从此种意义上说, 结构是衡量电视纪录片艺术质量的 标志, 是体现创作者思想能力和艺术能力的重要标志。 “文无定法”, 因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个体的差异,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同搭积木一样, 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结构形态。一般来说, 电视纪录片内容的固有存在方式以及各种联系和秩序, 直接制约着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生活的流程来建构, 这也使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具有浓厚的客观规定性; 但是创作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映射客观事物, 而是有所选择的主观能动行为, 而创作主体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的差异性, 直接导致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这种丰富性与复杂性首先取决于叙事结构中各个组成要素的丰富程度以及组织和排序的表现力, 比如, 视觉要素在时间维度上的排列, 听觉要素

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课时授课计划 课题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计划课时 2 教学 目的 学习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方式,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介绍几种常用的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同时用充足的理由说明什么题材适合于什么结构 教学 难点 结构方式的创新问题 课程范型(∨)问题中心型、()技术中心型、()训练中心型、()项目中心型、()体验中心型、()证书培训型、()___型、()___型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实验法、()案例法、(∨)讨论法、()___法、()___法、()___法 教具多媒体教具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八讲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电视节目的结构框架是任何种类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在制作初期至制作终期都必须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的问题。 一、绘圆法 纪录片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是将数学中的"绘圆"运用于纪录片的创作之中,圆心与半径的确立是掌握绘圆法的关键。一部纪录片的"圆心",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旨或者中心,即纪录片的创作者谋略在这中作品中所言之中核;"半径"则是片中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和相关人物。绘圆法要求纪录片在开篇部分就提示出主要"论点",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并在那个场所对以上内容做最低限度的说明。 我们在小学的数学课上就已经了解了绘圆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1)确立圆心;(2)确定半径。当我们掌握了圆心和半径之后,就可以按照我们的需要来绘制这个圆了。如果把这种数学上绘圆的方法运用到结构一部电视纪录片之中时,需要的也同样是对于"圆心"和"半径"的确认。 我们以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美国纪录片《篮球梦》。 这部表现当代美国青年篮球梦想的电视纪录片摄制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反映了两个虽然年少但已被看好的美国年轻人是如何为了实现他们的梦寐以求进入NBA打球的目标而奋争的4年。同为14岁的美国黑人少年威廉·盖茨和阿瑟·爱吉怀有同样的梦想——到NBA打球,他们都出身贫寒,希望通过进入NBA改变他们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篮球梦》可以分为六个段落,分别表现了盖茨和爱吉两名黑人少年四年当中如何圆他们的NBA篮球梦的故事。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实现这个梦想。 在片子即将结束之际,爱吉说:"我年轻的时候,我小的时候,我只想到一件事——去NBA 打球。这种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首尾呼应”。 这是一部以绘圆法来结构的纪录片,它的圆心便是两个美国黑人少年的梦想,而半径就是围绕着他们的梦想能否实现的家庭、学校、训练场以及赛场。在此,一切与少年们的篮球梦无紧密关联的内容全部被删减,诸如:威廉·盖茨的父亲的去向;母亲是否工作;家庭人员的构

纪录片的结构

纪录片的结构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从名词词性上理解,就是指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总体构成形式。作为动词词性来理解,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创作者借助蒙太奇思维和语言,以叙事模式和造型、音响等手段,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将创作素材及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和布局。一部纪录片总离不开叙事和写人,如何把这些人、这些事组织起来,如何剪裁,如何布局,何处铺垫、何处高潮,从哪儿开头、在哪儿结尾等等,都是属于结构的范畴。 如果说纪录片的题材和主题解决的是“呈现什么”的问题的话,结构所解决的则是“如何呈现”的问题。有人认为结构就是把无序的零散素材变成有序的叙事作品。一部纪录片如果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结构,也就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叙述方式,并且能够确立鲜明的节奏和风格。 结构的形态: 从创作观念上看,大体可分为封闭式结构和开放式结构两大类。在此基础上还可按照不同的取向分为各种具体的结构形态。 (一)从叙事方式上分,可以分为故事式和散文式 故事式按照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来设置和安排纪录片的结构。分析案例《继母》。 散文式采用散文的结构方式将生活碎片自然地穿缀起来,凸现“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分析案例《终极运动员》。 (二)从时空安排方式上分,可以分为空间式、时间式、时空交错式、双线平行式 空间式结构是以空间变化组织材料,也被称为横向式结构。分析案例《伟大的北极》。 时间式结构是以时间流程组织材料,也被称为纵向式结构。分析案例 时空交错式结构表现为以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过程为纵线,以被采访对象的活动空间为横线,并将两者交织起来构成一种符合结构。分析案例《望长城》 双线平行式结构是一种纯文学的叙事结构形态,在两条线索展开的过程中,构成相互映衬或相互对比的叙事模式。分析案例《三节草》 (三)从人与事的关系设计上分,可以分为一人一事、一人多事、多人一事、多人多事四种类型结构。一人一事是以一人一事为总的和主要的故事贯穿线,其他人物和事件都作为陪衬的一种结构。分析案例一人多事是通过众多的事件或众多的生活情景片段来讲述一个人物的多方面情况。分析案例 多人一事是就同一事件通过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事件所蕴含的意义。分析案例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发表时间:2019-10-24T16:24:02.68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1期作者:张向群 [导读] 对电视纪律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潍坊电视台山东省潍坊市 261061 摘要:叙事结构是我们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仔细考虑的问题。因为结构就如同一部纪录片的骨骼,是支撑全片的框架,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的对电视纪律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 1.电视纪录片与叙事结构 1.1 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是利用影视电子拍摄记录设备,对文化、政治与经济等题材,做完整、系统性的报道,是一种以专题为形式的报道节目。纪录片录制时,从新闻报道角度出发,真实客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记录。从客观上,反应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其录制内容不含有虚假成分,而电视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与纪实性。 1.2 叙事结构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传统电视节目为迎合观众观看口味会刻意虚构一些情节,这些虚构情节在电视纪录片当中都是坚决不能出现的,电视纪录片以其真实性与纪实性,使之与传统电视节目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电视纪录片的内容题材较多,导致一些电视纪录片在素材选择时,往往无法顾及到观众的观看口味,导致节目收视率低。但通过合理安排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纪录片的趣味性,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所以,合理选择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对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质量、观众观看兴趣的激发以及节目收视率有着重要作用。 2、电视纪录片拍摄技巧 2.1借助空镜头实现情感的表达 所谓的空镜头,通常即指渲染镜头,此种镜头乃指摄制人员将镜头移至景物或者环境之上,同时镜头中没有人物的出现,通过对环境与景物这些意象,实现对人物情感变化的呈现。尽管空镜头中没有人物现身,但却能够引发观众产生强烈地共鸣,通过对镜头中景物与环境的观看,感受到人物此刻的情感波动。可以说,这种空镜头处理方式尽管降低了纪录片的叙事效果,但同时向观众传递出更为直观的情感信息,因而能够彰显出极强的写意性。 2.2托特写景别实现对细腻感情的呈现 所谓的特写技法,乃是指摄制人员通过对近距离拍摄技法的应用,将图像中的人物或者是景观进行方法处理,进而彰显出极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当表现人物时,特写可以把人们难以观察到的细微表情和心理活动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刻画人物、烘托情绪、推进情节等目的。当表现物体时,特写实际上是用极其夸张的方式将物体强调了出来,给观众以深刻印象。 2.3技法和蒙太奇技法 (1)镜头与蒙太奇的内涵释义 蒙太奇与长镜头几乎是一对“冤家”,蒙太奇是影视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由许多画面并列或叠化而成的具有很大跳跃性的表现手法。因此长镜头手法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是相反的两种效果。 (2)长镜头手法的应用技巧 长镜头的手法如果出现在一部纪录片中,那么在这里它肯定会给观众带来很深的感受,因为,长镜头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样做的好处是观众会有足够的时间融入到其中,结果观众就会感到很真实。 (3)依托对细节描摹,实现对纪录片主题的有效深化 对于任何纪录片作品而言,通过对片中细节部分的描摹与合理处理,将使整部纪录片的纪实效果得到有效地提升,进而凸显出该片的主题。 3、用的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 3.1 递进式叙事结构 递进式叙事结构是根据被记录事物发展进程、情节推进以及大众对事物认知的逻辑顺序进行结构安排。这种叙事结构方式能够较好的突出整部电视纪录片的情节发展,同时还能循序渐进的将剧情人物、事件做一定情节的提示。 (1)时间为轴线 递进式叙事结构能够依据时间做为轴线,将被记录事件、人物的进程、活动与材料进行整合,这种叙事结构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以及严谨的生活逻辑性。此类电视纪录片,以某电视台拍摄的一部母子亲情的电视纪录片为例。这部纪录片描述的是:儿子为报达老母亲的养育恩情,用三轮车载着母亲在全国各处旅游,让老母亲开开眼界的事情,这部纪录片就是采用了递进式叙事结构,利用旅游所费时间为纪录片轴线,以老母亲与儿子在旅游过程中的活动为叙事顺序,在摄制组跟随录制的一年时间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状态。这种拍摄方式不但完整记录了这件新鲜、感人肺腑的故事,更是体现了大众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2)大众对事物认识的逻辑顺序为轴线 以大众对事物认知的逻辑顺序为轴线,此种叙事结构在科学类的电视纪录片当中运用较多,例如央视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走近科学》以及经常播出的二战纪录片等,这些均是采用这种逻辑认知顺序作为叙事机构,由表及内,从浅入深、前后相互彼此联系的对纪录片内容进行安排。 (3)利用时间与空间组成叙事轴线 这种利用时间与空间交叉组成的叙事结构通常用于记录任务较多,场景涉及广的纪录片拍摄。这种交叉组合的叙事结构能够将同一时

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如同搭建房子框架一般,只有框架结构合理优美,那么所拍纪录片才能有质量、艺术,给观众一种美妙的观看体验。把握好结构,对提高纪录片整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电视纪录片与叙事结构 1.1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是利用影视电子拍摄记录设备,对文化、政治与经济等题材,做完整、系统性的报道,是一种以专题为形式的报道节目。纪录片录制时,从新闻报道角度出发,真实客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记录。从客观上,反应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其录制内容不含有虚假成分,而电视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性与纪实性。 1.2叙事结构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传统电视节目为迎合观众观看口味会刻意虚构一些情节,这些虚构情节在电视纪录片当中都是坚决不能出现的,电视纪录片以其真实性与纪实性,使之与传统电视节目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电视纪录片的内容题材较多,导致一些电视纪录片在素材选择时,往往无法顾及到观众的观看口味,导致节目收视率低。但通过合理安排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纪录片的趣味性,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所以,合理选择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对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质量、观众观看兴趣的激发以及节目收视率有着重要作用。 1.常用的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 1.1递进式叙事结构 递进式叙事结构是根据被记录事物发展进程、情节推进以及大众对事物认知的逻辑顺序进行结构安排。这种叙事结构方式能够较好的突出整部电视纪录片的情节发展,同时还能循序渐进的将剧情人物、事件做一定情节的提示。 (1)时间为轴线 递进式叙事结构能够依据时间做为轴线,将被记录事件、人物的进程、活动与材料进行整合,这种叙事结构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以及严谨的生活逻辑性。此类电视纪录片,以某电视台拍摄的一部母子亲情的电视纪录片为例。这部纪录片描述的是:儿子为报达老母亲的养育恩情,用三轮车载着母亲在全国各处旅游,让老母亲开开眼界的事情,这部纪录片就是采用了递进式叙事结构,利用旅游所费时间为纪录片轴线,以老母亲与儿子在旅游过程中的活动为叙事顺序,在摄制组跟随录制的一年时间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状态。这种拍摄方式不但完

浅谈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浅谈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格里尔逊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纪录片”这个概念的。其主要特征就是“画面+解说。”但表现手段太简单,不够客观,被人称为“上帝式的独白”。 约翰?格里尔逊只有一部个人作品《漂网渔船》。这部49分钟的纪录片奠定了他的经典地位。在他的个人作品《漂网渔船》里,始终表达着一种崇高而有人文价值的主题——劳动的尊严与工人的价值。他所监制的纪录片当中,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围绕着工人劳动来说事。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比每一位纪录片导演都伟大,因为他的热心与无功利性让不少纪录片导演熠熠闪光。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 纪录片是一种叙事艺术,电视纪录片是一种艺术的展现真实场景纪实性的节目形态,多角度的挖掘生活素材,通过纪实的真来表现生活中的美和丑,给观众提供一个真实的人生体验,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电视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通过电视拍摄和编辑手段,展现凝练的生活,揭示不同的人生,激起人们对自己生存空间的审视,为了吸引观众的关注度,纪录片还要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故事性已经成为了电视纪录片吸引和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纪实性也就是影片的真实性应该是纪录片生存的基础,而艺术性的结合则体现在影片的故事性的强调上,在纪录片真是的讲述故事的创作过程中,恰当的运用艺术元素,展现故事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纪录片的可视性。故事是纪录片中揭示表现主题的情节,它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观众,感染观众的情绪。但是单单依靠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传达趣味性和艺术性是不够的,在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中,后期还辅以艺术化的手法,增加情节的曲折性,还可以将音乐和画面结合,使得情节更具有节奏性,更能增强影片的关注度。 格里尔逊的《漂网渔船》,导演使用的配乐和字幕都相当的简单,可能在1932年这样的手法已经很不简单了,不愧是纪录片教父的作品,在这样黑白无声的影片中,观众还是能体会到精彩的内容。 导演为了增加影片的可视性,在影片剪辑时使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例如14分时,渔船到达,水手开始撒网的时候,其中抛浮标那个镜头反复出现,而和多次出现的水手拉网的镜头相隔开,以我们的日常经验,这显然是与实际不同的,顺序被打乱重组了,但是就是这样的镜头却与背景的配乐巧妙的结合起来,并且加深了观众对这几个镜头的印象,如果导演只是按照事情发展排出影片,而不作出任何艺术性的修饰,那么这些享誉全球的经典作品就和我们的家庭录像无异了。轮机工添煤、航船在海上披波斩浪、厨师在作饭、鱼群“落网”、睡觉、在暴风雨中拉网的船员、到达渔港时大家兴奋得放下食物跑出船舱......这是一次典型的渔船出海过程。即便我们观众也会意识到这其中的不少镜头、乃至情节是有意制造出来的,但这不妨碍我们了解到真实的渔业活动的全过程(影片第四部分讲的是鱼被运上岸后的运输、贩卖、加工过程),了解到船员们的精神特质。将纯粹镜头前的经验升华到对事物的整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 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之林的实力。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 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 1、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2、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 3、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 4、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 5、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向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前不久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野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影视业务学习 2009-02-05 11:52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纪实作品中大部分同学掌握了纪实创作手法,有的甚至会非常熟练地运用画面语言结构故事、叙述情节。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大量使用访谈的方式创作纪录片。有的10分钟的节目,访谈的内容占据了一半以上,有的节目干脆就是面对面谈话。作为使用DV较长的一个“老发烧友”,我认为,初学DV的爱好者,还是要扎扎实实地掌握画面语言创作的功夫,暂时把声音艺术放在“辅助”画面的位置上,这样学习DV的好处是: 1、能够迅速了解画面语言是影像艺术创作的本体。 2、能够掌握和提高运用画面语言创作纪实作品的能力。 3、所拍作品能够与国内外纪录片接轨。 说到国外,我想把我两次担任国际纪录片评委的经验,尤其国际评委对DV纪实作品和纪录片如何认 定的,向DV朋友们作个介绍。 法国国际电视节观点: 以新闻宣传方式出现的纪实节目被排除在纪录片之外(归为新闻类)。理由: 1、以新闻宣传方式创作的纪录片,是以“告诉”你或者教育你的采访同期声方式出现的,其主线是“声音 的说教为主,画面为辅”的,不同于纪录片以画面为本体的宗旨,所以不予以参评。 2、明显传播某种政治思想,宣传某种宗教的访谈类“政论片”,由于各国的政治信仰不同,也基本被排 除在外。 3、大体看采访镜头与画面语言在纪录片中的比例。如果采访镜头和时间(访谈)大大多于“画面叙述”, 这样的节目也会排除在纪录片评奖之外。 英国国际环保电影节的观点: 1、不许有大段的访谈,要尽可能地全部使用画面叙述。 2、环保类纪录片的人员出境,必须出现于所拍环境有关的语言,而且避免或减少人员反复出现。 3、动物行为类纪录片,杜绝人类的语言叙述。 但是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为了模糊上百年来的“什么是纪录片?什么不是纪录片的”争议,专门设立了一个“调查类纪录片评奖单元”(我就是那个单元的评委),送评的节目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来,与新闻性专题不一样。如《总统选举》调查纪录了瑞士人对候选总统的不同看法和候选总统在选举中遇到的各种故事;《女儿告父亲》是作者历时5年调查了所有父亲身边的人,来证明父亲并没有强奸其女儿的事情;《别斯兰事件》是英国BBC记者在俄罗斯发生别斯兰(车臣匪徒劫持儿童)事件一年后的调查情况报道。向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