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2016研究生期末考试政治题目总结及参考答案

2015-2016研究生期末考试政治题目总结及参考答案

2015-2016研究生期末考试政治题目总结及参考答案
2015-2016研究生期末考试政治题目总结及参考答案

一、改善民生的主体一定是政府,虽然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社会方式,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府。请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一:我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一靠发展,二靠党的政策。民生的改善、民生问题的解

决,最终还是要靠发展、靠改革来促成。但是,这种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必须

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通过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促进民生的不断改善。确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但又存在着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

问题,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未能对民生予以高度重视,积淀下许多民生问题,有时甚至相当

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与加快经济发展统一起来,真心实意从关注和解决

民生问题出发,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困难群体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满足

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民生安定才有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当以民生为先才是,发展、

改革都要有利于促进民生的改善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决不可以无视民生,更不可以以发展和

改革为由而伤害民生。如此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靠单个的人,也不是靠单个的区域来完

成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推动,因此需要政府的推动,需要政府的主导来完成。

当然改善民生还可以通过其他社会方式,比如:(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

加城乡居民收入。(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

等这些方式都可以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

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

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但是这些方式的推进还是需要以政府为主体,

才能够有效的实现。

答案二: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概念。解决好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的核心任务,政府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直接责任主体,政府掌握的是公共权利,控制的是公共资源,理所当然要以公共利益为施政目标,而解决民生问题显然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既然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政府的核心任务,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当然也应当成为评价与衡量政府政绩的核心指标。在现代民族国家,政府存在和维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是由国民赋予的。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首先,政府须扶持市场的健全发展。政府角色要放在市场之后。民生的内涵很丰富,但最基本的莫不过于就业与合理收入的保障和提高上。但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市场的作用比政府要大得多。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有财力基础的支撑,而如果没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育和经济发展,政府就很难做无米之炊。

其次,政府权力应受到监督和制约。有限权力的民主政府才能更好地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从逻辑上讲,在权力监督和制约缺失或不力的情况下,政府很难有连续的动力甚至是压力来改善民生。相反,作为一个利益团体,如果权力不能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政府就会通过资源的控制和垄断,无限扩张自身的利益,经常与民争利,或者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己,民生会因此受到侵蚀甚至剥夺。从经验中看,无限的政府权力与民生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在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政府不但不能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反而还时常成为破坏民生的源头。

第三,改善民生非常需要政府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措施执行以及巨大的财政预算投

入,政府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是巨大且无法被替代的。就当今公共管理的一般理论而言,公共管理的主体除了传统的政府对社会干预之外,还强调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无论是我国还是欧美发达国家,政府都拥有财政预算、行政组织和人员系统等庞大的行政资源。特别是在还没有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国,改善民生非常需要政府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措施执行以及巨大的财政预算投入。中国政府也拥有大规模组织,在13亿人口的大国,只有政府才能够运用自己丰富和庞大的资源有效完成改善民生的工作。因此在目前,政府在改善民生中的作用是巨大且无法被替代的。这是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有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关系到民生的大事如: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都需要政策来完成,题干中讲到的收入消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温暖人心的量化指标,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生动写照,彰显了党和政府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给了人们很大的信心,因此,改善民生的主体还是应该是政府。

最后,党和政府是实现民生幸福的责任主体,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推动者。政府应该更新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社会和谐、社会公正等价值取向。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民生服务型政府,保障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权益。各级政府应该加强落实,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生建设和发展之路。党和政府既要在治国方略、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职业道德建设等宏观层面做通盘考虑和整体推进,也需要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提高百姓工资和福利待遇等微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层面进行改善和提高。应该建立既符合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又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水平的民生幸福测量体系,为社会发展决策和党的科学执政提供科学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强调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由此可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围绕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收入、文化、社会稳定等领域下工夫。

在经历了一个满足人民低层次的温饱需求的阶段后,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乃至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从而是全方位的、高层次的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把民生问题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联系起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视为“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因为,只有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二、现在,中国文化输出相对薄弱,中国文化对外国人的影响力还很有限。作为一个大国,在输出商品的同时,要输出文化,更高层次的是输出价值观,一个美国大片席卷大地,捞走了几亿美金,同时留下难以磨灭的价值观影响,这才是文化强国所要做的。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一流国家输出文化和价值,二流国家输出技术和规则,三流国家输出产品和劳力。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大国,尤其是否属于强国,并不完全

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影响力。如果自身的文化,尤其是价值观不能产生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认同,那么中国就永远是一个不入流的国家。即使中国变得强大了,也只不过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他者”和“异端”而已。外国人不认可中国的价值观,就只能戴着自身价值观的“有色眼镜”来观察与衡量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唯有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才能给自己的国家发展和文明模式带来合法性和认同感。而价值观是否能够被输出,取决于这种价值观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输出价值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又是“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保证国际政治格局大变化背景下的国家统一;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保证在西方价值观渗透过程中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鲜明特色;(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日益凸显的政治合法性,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与国际政治格局大变迁相呼应,许多国家内部掀起了政权更迭和政体变更的新高潮;(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五)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这就要求做到:(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确保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既为文化建设提供合法性基础,也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积极探索用该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只有把该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才能不断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能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提高文化软实力。(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是硬道理,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当今世界,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弘扬文化创新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切实做到文化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动文化形式创新,通过好的形式把优秀的文化推向市场,介绍给人民。我们的文化产品,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还要不断催生新的文化品种和艺术样式。(4)协力构建和谐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捍卫国家主体价值。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传统文化,捍卫国家主体价值。(5)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必须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审视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文化,这是人类文化中的一座高峰。而在此基础上吸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更具有先进性和独特魅力。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才不会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文化风潮”所迷惑、所左右,产生诸如“邻居家的豆豉香些”之类的错觉;只有确立文化自信,我们才能聚精会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三、请简要谈谈对文化部新浪微博上线的认识。(还是关注下然后看看一些评论自己发挥吧)

答:文化部开通了微博,个人感觉不得不说这是个好事,这开通了政府高级部门与普通大众沟通渠道。囊括社会总总问题,只有文化上的问题与每个阶层息息相关,以开通微博的方式与社会大众沟通可以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种种问题,从而使政府更加熟悉和应对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文化部微博上线也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自信的体现,一个开明政府的体现,俗话说的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正是政府的开明大度,才有了今天的网络沟通。

四、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高扬的光辉旗帜,请结合历史与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真实理解或感受。

答: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并为之进行了长期奋斗,作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贡献。重温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历程,对于深刻认识人民民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追求。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提出要依靠工人、农民实行社会革命。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实现人民民主的前提条件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从1927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并付诸实践。联合各革命阶级开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统治的政治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奠定了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持续广泛的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尝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在各解放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为建立人民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积累了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坚定支持各阶层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促进了各阶层人民民主意识的大觉醒。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主建国的政治主张。建党初期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抗战时期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全国解放前夕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动员,教育启发民众提高阶级觉悟和民主意识,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拥护和坚定支持,为实现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而不懈努力。1954年,在全国各省、市、县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广泛的民主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政府。同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运作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动员人民创造性地建设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如提出扩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等许多重要思想,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领导和发展人民民主的进程是艰难和曲折,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无论是党内民主还是人民民主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明确提出没有民主

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从总体上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人民民主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为原则的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人民民主实践,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唯一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民主意识在中国人民中空前广泛的普及和深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民主法治教育,使民主平等、公平正义以及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意识广泛普及,并成为群众手中真实的权利。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民主得到了有力可靠的政治保障。在当代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民主在中国社会具有了坚实巩固的经济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任何人都不能用金钱来左右、干涉人们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民主政治原则转变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民主在实际生活和国家管理中得以充分实现。人民民主权利逐步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国家在制定法律和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广泛听取意见;国家一切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国家权力。从实践来看,无论是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还是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权力运行的高效协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五、“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机遇意识

1、党的十六大做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大格局没有变,而且是大有作为的。从世界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从国内来说,我国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1世纪头20年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2、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生的深刻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政治层面来看,

一是美国和北约调整了战略,把北约的触角延伸到了我国周边,深陷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二是欧洲通过《里斯本条约》,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与美国的关系也更加微妙;三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随之发生的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特别是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的能力;四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二十国集团走上世界舞台,全球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五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经济层面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恢复好于预期;二是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中东等国提供能源资源、中国等亚洲国家生产、美欧消费的世界经济循环和增长格局面临大调整;三是一些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更大的动荡,对新兴经济体也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四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五是全球博弈更趋复杂,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有所加大。总的特点是机遇大于挑战。

3、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明显优势。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日益显现,对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也是根本保障。二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为当前和今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三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减轻“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的压力,对扩大内需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四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正在形成新的功能性发展格局。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二)忧患意识

在增强机遇意识的同时,我们还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各类潜在风险,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主要面临的忧患主要有:

1、忧虑中国经济如何从粗放型、数量型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发展是硬道。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是关切忧虑的问题。

2、忧虑在社会矛盾凸显和多发期,如何尽量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震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社会目前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和激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贫富、城乡、区域差距比较悬殊。二是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全国显性和隐性失业人数达几千万,无疑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实现社会全覆盖,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比如上学难、看病难等比较突出。

3、忧虑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将破坏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丧失党的先进性,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袭,抵御不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组织纪律松弛、革命意志衰退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背离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4、忧虑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动荡的国际环境对我国主权安全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的竞争,使我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信息金融安全等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炮制所谓“中国威胁论”,利用台湾、西藏和人权问题干涉我国内政,妄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手段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周边的某些国家对我国领土、领海虎视眈眈,直接威胁我国安全。此外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也不时把触角伸到我国,破坏我国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建设。上述情况表明:不仅我国的主权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而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长期

处于复杂多变、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之中,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

六、如何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及局限。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

1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后,资本家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他们最大限度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工人的工资,以至于使工人们生活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但是当时,工人们并不真正知道是什么给他们带来了灾难,他们把自己受到的贫穷和压迫归咎于机器,所以工人们常常以捣毁机器的方式来反抗资本家,然而捣毁机器的结果是更多机器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空想家们纷纷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看法。例如,傅里叶深刻地写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天天害病;律师们希望天天发生杀人和盗窃案;建筑师企求大火把城市化为灰烬;玻璃匠祈祷来一场冰雹打碎城市里的所有玻璃…………。”空想家们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而且力图找到产生罪恶的根源。欧文则说出了“私有制使人变成魔鬼,使全世界变成了地狱”的名言。他认为私有制是敌对、欺骗、舞弊、卖淫、贫困、犯罪和痛苦的根源。在当时空想家们的描述和学说启发了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资本主义的好坏,甚至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思考。在某种程度上,这对世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

2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某些合理因素。圣西门和傅里叶都提出了社会发展有规律的观点。圣西门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的,因此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只是一个“过渡时期”,而人类的“黄金时代”,即理想社会“还在将来”。圣西门的这段话明确地告诉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更加美好的社会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圣西门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增强了工人阶级改造和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信心,因为圣西门已经告诉他们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同时,工人运动的领袖们会把它做为工人运动的理论指导,来发展更多的工人加入工人运动中来。傅里叶把生产的发展状况及其性质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志。他把人们带回了现实,使人们对现实的生产方式、生产状况进行了思考,他也启发了工人阶级要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所以说,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某些合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人运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3 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资产阶级通过残忍的原始积累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使无数的人无家可归,失去了居所甚至牛奶和面包。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资本家为了获得最大限度地利润,他们残忍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降低工人的工资。资本主义使工人生活在受压迫、受剥削和无人身自由的悲惨环境下,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则主张消灭剥削、消灭压迫、人人自由而平等的生活。例如,在康帕内拉的笔下,太阳城里的人,在公有制度下,都是富人,但同时又都是穷人,因为大家公有一切,每个人都没有私有财产。太阳城里的人,彼此帮助,共同生活。在他们那里,房屋、宿舍、床铺和其他一切必需的东西都是公有的。他们在公共食堂用餐,餐桌摆成两排,一边是男人,一边是女人;一天吃肉,一天吃鱼,一天吃菜。所以说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愿、利益的表现和先声。同时,空想社会主义也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素材。

4 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空想色彩逐步减少,现实主义因素逐渐增加。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其中已经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在19世纪初期,当无产

阶级还没有开展独立的革命斗争以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代表着无产阶级。但是当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发展起来,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后,还要固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那就不仅不能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而且实际上还阻碍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 空想家的世界观总的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不是把社会主义看作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而是看做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的。在他们看来,当时的社会制度之所以不合理,就是因为没有出现天才人物,只要有了天才人物,就能认识绝对真理和永恒正义,就能建立幸福的乐园。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那是因为他们还不完全了解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同时也是因为资本主义还没有到高度发展的地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还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承受能力之内,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还处在可以调和的阶段。他们所谓的天才也就是能最大限度地弱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的人,他们所谓的幸福乐园,也即是各种矛盾得到最大限度弱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决定了他们所设想出的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革方案,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

2 空想家们不了解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因而也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合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适合时,生产力将促进社会的发展,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不适合时,将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当时的空想家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的开明人物身上,幻想通过和平道路来改造社会。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完善的社会制度,而且通过宣传,说服教育,或者通过典型示范,把他从外面强加于社会。圣西门说;“社会所需求的改革,当用和平方式实现。”傅里叶拒绝采用革命手段,他认为革命是“最大的社会灾难”。圣西门和傅里叶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的残暴,他们也没有想到资产阶级不会把自己埋葬的。同时,他们也没有认识到,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而革命就是工人阶级替资产阶级掘墓所用的工具,也即工人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把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埋葬掉。所以说,脱离群众和平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本就是空想的。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就决定了它只能是一个不能实现的幻想。正如列宁所说:“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能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里量。”

七、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新常态”

一、认识

从整体上看.新常态经济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资源配置方式变化。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在内的丰富内涵和特征。

(一)经济增长速度换挡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后正在步入新的运行轨道.即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换挡回落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新常态最基本的特征.与前30多年年均增长9.9%的高速度相比.年均增速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一8%的中高速.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14~2019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将为3.9%.其中发达国家为2.3%.新兴经济体为5%,而我国经济仍有望在一定时期内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接力。比如当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崛起时,退出的制造业会转移到西部地区而不会消失。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从产业结构看.正由低端迈向中高端。三次产业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服务业将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这一比例继续上升。从需求结构看。投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消费将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201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5%。从城乡区域结构看.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连续5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新常态最本质的特征是增长动力的新旧接续。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是一种典型的要素驱动型。今天这三大要素均面临诸多瓶颈约束,要素价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投资驱动、大量消耗资源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倒逼我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如果不能及时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就极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长期陷入停滞。国际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所有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线的国家,在这一阶段都重视教育,重视研发,重视科技的自主创新,从而促进了增长动力的转换。

(四)资源配置方式变化

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转变.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所有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最有效的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配置效率,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当前我国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条件逐步形成,但仍然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权力过大、审批复杂、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证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共同富裕。二是加快完善市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要素市场初具规模,要进一步清除市场壁垒,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三是建立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在制定负而清单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法制化营商环境。

(五)经济福祉包容共享

从城乡关系看,我国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农城乡关系正在加快形成。从区域发展看,区域增长格局与协调发展正发生重大的变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共同构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增长的中心不断向中西部拓展,一些重大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愈发增强,给经济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新常态下,经济福祉逐步走向包容共享型将是长期趋势。

二、应对

(一)更加注重培育新的增长点

新常态经济是换挡而不是失速。因为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保持经济合理增长。必须着力发掘新增长点。产业增长点方面,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让“老树发新芽”,形成新的生产力;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生态环保、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养老健康、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需求增长点方面,投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公共公用设施配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必

然有许多新增长点。消费:加速形成差异化、个性化、便利化、绿色化的消费热点,通过创新供给激活消费需求。出口:“一路一带”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禾1:1 29%。合作空间巨大。民生增长点方面,加快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创新创业增长点方面,大力推进全民创新创业,形成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新浪潮。

(二)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

新常态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体现在空间上的要求,就是要培育更多的增长极,形成区域经济“多轮驱动”的新格局。近些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增长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新的区域增长极不断涌现,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力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主体功能定位逐渐清晰:区域合作与一体进程深入展开,区域协调性明显增强。但是区域差距仍然较大,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发达地区转型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另外,无序开发、恶性竞争仍然存在.因此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更加注重东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联动发展,包括构建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来推动各区域经济社会的交融发展,推动产业的有序转移和承接。二是更加注重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的引领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和增长极。三是更加注重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协同发展,突破行政区的限制,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推动资源要素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各个地区经济的优势互补。四是更加注重国内与国际的合作发展,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要把国内的开放同国外的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来拓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潜力。“一带一路”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构想。五是更加注重区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科学性,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发展,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

(三)更加注重收入公平分配

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首先要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劳动者和企业的初次分配中,从就业质量、最低工资、社会保险、职业福利、工资谈判等方面人手,扭转劳动者报酬偏低、初次分配比重失衡的格局。其次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是再分配环节,加大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福利支出增幅快于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支出向民生、农村、老少边穷地区、低收入群体倾斜。确保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房屋、社会救助、公共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持续发展。第三,实现分配公平还应破除垄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与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结合起来,引入竞争,避免因垄断导致差距迸一步扩大。

(四)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全面节约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丈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

(五)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

应对新常态必须向体制改革要红利。当前还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新常态的形成。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不搞强刺激,以区间调控的思路,着重定向调控,大力简政放权。强化市场的作用,释放市场的活力,减少“政

策依赖症”。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产业迈向中高端新常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向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万众创新,全面创业的新局面;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土地、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公平正义。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成员。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了,市场好了,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其他改革打好基础。

八、从产业创新的角度谈谈“互联网+农业”的未来可能性方向。

互联网已经从工具、渠道、基础设施,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各个行业、政府乃至社会,尤其是一些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之力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变革成为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互联网化商机无限!因为农业一方面离互联网比较远,容易爆发革命性增长;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链长,提升空间大,变革环节多。

互联网和具有庞大体系的农业结合,必将出现很多新思路,新玩法

第一,物联网技术下的工业化种养殖

第二,扁平化物流交易集散模式,一方面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物流配送系统的大型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这种集散中心将集储运、批发、交易、拍卖等多种功能,依托互联网数据,实现实时行情交易。另一方面是,以大宗交易为主的批发销售电商交易平台。

第三,加速推进农产品品牌化模式

第四,多形式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第五,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市场预测分析及产品开发.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市场分析将大大提高市场预判的准确性,降低种养殖企业风险和生产型企业原料成本。

第六,给农业更多可能的农业众筹模式

九、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与我国东北亚外交之间的关系。

答:对于美国实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其一,用合作共赢化解美国的军事同盟及其遏制中国的图谋。其二,用开放包容和共商、共建、共享的经济合作新模式化解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TPP) 。其三,用发展重心的“西移”应对美国的“战略东移”。

虽然“一带一路”建设是在东北亚合作难以获得实质性进展背景下问世的,“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很少涉及东北亚,但“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与原则无一不适用于东北亚。“一带一路”提倡的合作方式、

内容也都能够在东北亚合作的实践中得以运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一带一路”建设所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深受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困扰的

东北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东北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和平而非战争,立足于合作而非对抗,立足于开放而非封闭,立足于包容而非排斥。在面临复杂深刻的问题和挑战时,东北亚各国应该一方面保持

足够的理性与克制,管控分歧; 另一方面,则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楷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开展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灵活多样的、点对点的双边和多边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充分考虑到沿线国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坚持开放性与包容性,主张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不限于古代丝绸之

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

同理,东北亚合作亦应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求同存异

、兼容并蓄、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合作应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使各方优势和潜力在最大限度上获得发挥。

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我们应该通过坦诚深入沟通、增信释疑,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洲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

十、判断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性和科学性有哪些标准?

一、坚持创新是成果评价的最高标准原则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和灵魂, 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创新程度。科研工作不是搞论证, 而是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去探究未知的知识。一个研究人员如果缺乏基本的创新精神, 是不可能做出优秀科研成果的, 也就不可能真正承担起社会科学发现真理、阐明真理、传播真理、捍卫真理的神圣使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是由多方面的标准、规则和内容组成的, 其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认可、奖励的依据和标准等, 对于引导科研人员如何做学问, 对于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 是至关重要的。其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和蕴含的深层次内在价值, 对学术和科研具有极大的引导、激励和规范作用。

长期以来, 数量祟拜成为科学评价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 走出经济领域的“G D P ”崇拜, 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在学术领域, 同样存在着对论文、成果等硬性指标大肆追求“ G D P ”式崇拜的倾向。二者在表现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其负面效应也如出一辙。其共性之一就是量化考核导致学术研究的浮躁虚假, 八九成论文没有真正价值, 致使科研水平低下。因此, 必须把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最高理念, 将鼓励创新和重视原创性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贯穿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之中, 体现在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这样才能有利地促进整个学术研究沿着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正确方向前进, 才能真正体现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意义。

二、坚持社会效益原则

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 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尽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 但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决不能置社会效益于不顾。一般说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是通过直接评价体现出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则是通过间接评价体现出来的。因而,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必须坚持直接评价标准与间接评价标准相结合。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过分重视出文字成果, 于是研究人员也就陷人写文章、发文章、计成果、评职称,甚至是自我欣赏的状态之中。面对社会和大众的社会科学研究, 迫使我们尽快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科学管理模式、改革成果评价方法, 是社会科学管理转型的关键步骤之一。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 让社会科学研究立足社会实践, 而不是远离社会实践; 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具有社会效益, 而不是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无效劳动; 社会科学成果应当为社会所接受、所需,而不是为社会所排斥、所不屑。

三、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定性评价方法是以评价者的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价方法,强调的是基于理解的“直接认识”, 评价者依据个体的经验与学识水平对评价对象的学术价值、水平给出直接的判断。定性评价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专家的学识和经验,对信息资料的数据需求程度比较小, 从而避免了因信息数据不全或不准确而造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评价中的随机因素影响较多, 由于评价者的价值观和主观意识的影响以及专家知识经验的局限性, 往往是评价带有个人偏见和片面性, 因此评价结果有时可能不是完全客观准确的。

而定量方法首先要做的是,找到衡量差别的可操作性定量指标,然后再以该指标的量值来客观表征原来难于量化的“量的差别”日前常用的定量分析指标包括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论文收录转载情况、获奖情况、成果被引证情况等, 体现为“间接测量”。定量指标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它是根据成果发表刊物的权威程度和成果系列反响来作为评价标准,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和其他非科学因素的影响, 有助于规范评价行为其不足之处有三点: 一是由于成果统计上有时间的滞后效应,论文发表或著作出版后通常要等若千年才能验证其真正价值,因此不可能吐成果进行即时的评价; 二是定量指标只能评价以公开发表或出版的科研成果, 而对于那些不宜公开发表, 但已经被有关部门采纳, 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却不能充分评价; 三是由于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系统还很不完善,无法使成果的引证情况被及时、准确地检索出来。

直接认识与间接测量的差别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所必须关注的。直接认识, 可视为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直接深人评价对象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 是对评价对象的直接感悟、理解与解释。但任何基于评价者个体的定性判断都受限于评价者个体及所处文化环境的各种因素, 因而一切定性判断又都难免其个体的局限性。间接测量的长处在于其客观性, 可以基本排除评价者主观性的影响, 更客观、清晰地描述出量的差别, 其短处在于, 间接性指标与评价目标的相关性难于完全确定。同时,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单纯的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都不能准确、客观地评价社科成果。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一定要把定性和定量标准相结合, 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

四、坚持基础理论研究标准与应用研究标准相区别原则

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 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总体上是以主攻学科前沿的重大难题、探索创新知识、创建新理论的理性追求为其目标, 这也是学科主体性的根基所在。评价基础性研究的主要标准往往是学术性和创新性。而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应用研究虽然也是为了获得科学技术知识, 但是, 这种新知识是在开辟新的应用途径的基础上获得的, 是对现有知识的扩展, 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对应用具有直接影响。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必须经过应用研究才能发展为实际运用的形式评价应用性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是研究成果能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要把能否进人党委、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和实际效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基础研究常常耗时巨大, 其价值也是潜在的; 应用研究则常常是当下的, 效益是显在的。对这两种性质迥然不同的研究, 评价标准显然是不同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 对中国社科院、高等院校和地方社科院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定位, 地方社科院更重要的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加强对策应用性研究也就越来越重要。地方社科院作为各地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长期以来是依靠地方财政而生存的,要想成为省委、省政府及全社会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智囊团” , 就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因此, 地方社科院的成果评价要有别于中国社科院和各高等院校, 同时也要有别于党政机关的研究部门。地方社科院的研究定位是在两者之间, 既要强调其学术性, 又要重视其社会性; 既要考虑政府决策的需要, 还要有它学术的价值。所以, 对成果评价也不能仅局限于学者们之间圈内评价, 同样要面向社会, 来提高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价值。基础理论研究,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 ; 应用决策研究,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 ; 咨询服务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增长点”。如何客观、准确地确定三大类研究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五、坚持科研管理部门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

同行专家用定性指标进行的主观评价, 需要由一定数量的专家组成评价委员会, 牵涉人数多, 过程复杂, 适用于对重大成果的评价; 而使用定量指标所进行的客观评价, 只牵涉到成果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两方, 仅仅依靠计算机就可以完成评价工作, 适用于对大量的一般成果的评价。因此, 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评价不同的成果。对一些重大研究成果, 如各级重点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可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重点评价; 而对大量的一般性成果, 只根据间接指标, 如引证率、获奖层次、课题来源、发表刊物或出版层次、选题水平、规模大小等进行一般客观评价。使评价体系不仅适用于重点成果的评价, 也适用于大量的一般性成果的评价。评价专家的主观评价, 评价对象广泛, 评价角度可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评价结论也可有多个层次, 但易受评委

个人学术水平和感情因素干扰。而科研管理部门使用间接标准进行的客观评价, 评价标准是确定的, 因而适用于运用计算机对大量的一般性成果进行评价。主观评价运用直接标准, 客观评价运用间接标准, 评价不易受人为因素干扰, 但也存在评价指标少、评价依据材料不易全面收集等困难。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

无论是专家评价还是科研管理部门评价, 要达到评价的预期目的, 前提就是要保证评议的公正性。专家评价一般来说都是同行评议, 由于同行评议活动涉及研究资源、荣誉等利益的分配, 因此它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问题和由此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近年来对同行评议有效性的疑虑和由此引起的对同行评议活动的行政干预, 对同行评议的公正性造成负面影响。评价活动中评议人的自身利益、评议人与被评议人及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都容易影响评议人对评议内容做出公正的判断。要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建立对评价专家和评价管理者的公示监督制度, 维护评价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十一、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处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

价值与事实的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人们试图彻底解决这个难题是不可能的,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用什么样的态度、规则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事实与价值关系才是关键的问题。在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在坚持价值与事实二分法的基础上,有人强调价值无涉,有人主张要遵循主观性原则,有人则坚持把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但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坚持事实与价值综合的辩证关系论。

(一)事实与价值之间关系的辩论

在西方哲学中,最早具体讨论价值与事实关系的是英国哲学家休谟。他认为,不能从“是”推出“应当”,没有客观的事实判断,就无从谈起从事实判断推出价值判断的问题。从此,坚持价值与事实分离,事实与价值二元论成为西方实践哲学尤其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传统。

实证主义:价值中立。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价值不能由事实推论得出。科学真理是独立于道德和个人主观因素的。科学研究对研究对象不作价值评价,是独立于社会和道德价值的中立活动。

人文主义:要追求客观性,做到价值无涉和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严格区分了价值和事实,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主张价值和事实的二分法。他说社会科学的研究要体现客观性原则,要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与中立性。

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强调价值是来自于实践,价值依存于事实,价值判断就是根据规定来指导活动,另一方面强调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 ,又是有联系的。不能把价值和事实、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截然分开,把这它们割裂开来或者把它们混为一谈都是错误的,不符合事物的辩证法。把事实和价值割裂开来就导致唯心主义的先验原则,而把它们混为一谈则往往导致实用主义。

(二)研究中如何处理事实与价值问题?

一方面,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提出研究设想、研究计划、研究选题时,无论是其使用的概念、假设、理论,还是那些看来十分中立的实证方法,其实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某些不能证明的价值或文化假设。那种绝对的“价值中立观”,即认为在观察、描述、分析等经验研究的所有过程中都应该也能够排除一切价值因素之左右的看法是不现实的,在实际

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是行不通的。韦伯自己也未能完全保证或难以保证在资料解释时的价值中立性。因为资料本身并不会说话,它们必须由社会学家来解释。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恪守价值中立原则:其一,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其二,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超越自己的本分去处理价值评判问题,就会使科学丧失客观性,丧失最起码的尊严。就是说,研究问题的选择虽然受个人价值倾向的影响,但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保持客观性,即研究者在研究中应做到价值中立,不应让个人的价值或利益左右其研究。

将“价值中立”视为一种研究者应持的立场,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自主性,并非意味着否认社会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但是我们必须视这些价值意义为客观的、给定的或某种既成的东西,而不能将我们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偏好强加于研究对象。科学有着自身的方法论和逻辑的要求,所以在科学研究中不能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而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个人的主观好恶性和价值倾向可能导致的对事实的歪曲。

(三)总结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在研究中,既要研究事实也要研究价值;要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把价值判断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要把价值还原为事实,事实的研究也可以把价值作为研究对象;用价值统帅事实;以研究者或者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交往理性来把握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实现价值与事实的融合。

十二、如何评价与借鉴实证主义方法论或人文主义方法论?

一、评价

实证主义法学贡献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流派,一种理论形式,更重要的是其作为一种法学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法律现象的一个视角,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法律本身的认识,综观整个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发展历程,其在法学研究方法方面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方法论上的纯粹性。保持方法论上的纯粹性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目标之一,在他们看来,其他的西方法学理论的研究都是一种极不纯粹的研究,法学与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因素混杂在一起,因而法学方法论首先要界定法学与其它学科所不同的研究对象,并将一切非法学的因素从法学研究中驱逐出去。比如凯尔森在他的成名著作《纯粹法学》一书中,就开宗明义的提到“如果它被称为是一个法律的纯粹理论,那是因为它只探讨一个以法律为取向的认识,也因为它基于此一认识,排除了所有不被确认为法律的事物,也就是说,它想要使法学自所有与其无关的元素中解放出来”。将法律的分析方法与心理学的,政治学的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分别开来,保持方法上的纯粹性。

2.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这一问题源于哲学史上的“休谟问题”,在英国哲学家休谟看来,面对善恶(价值)等问题,以理性为特征,以客观事实为对象的科学是无能为力的,科学所研究的是“是”与“不是”的问题,而道德(价值)关心的是“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科学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带来哲学上的思考,由此也影响到了法学的研究。在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看来,法学只与事实有关,而与道德(价值)没有必然的联系,一种客观的研究只能以法律规范,法律规则或法律

制度形式上的结构为对象,而非其内容,因为法律内容无法经由科学上的认识所能理解。比

如对于法律中的正义问题,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正

义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反映个人或群体的主观倾向的价值偏爱的“非理性的理想”。凯尔森指出“人们通常认为,确实存在着象正义这样的东西,只是不能明确的予其以定义;显而易见这种主张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对人们的意志和行动而言,无论正义多么必要,它都是无从认识的,从理性认识的观点看,所存在的只是利益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利益冲突”。这种主张法学研究中价值和事实的区分,增强了法律的客观性,自主性。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只讨论“是什么”而绝不讨论“应该是什么”,从而使法学从不确定的,无形的“自然法”阶段进入到明确实在的实证分析阶段。

3 .善于运用语义分析方法。语义分析亦称语言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语言的要素,结构,语源,语境而澄清语义混乱,求得真知的一种实证研究方法。以哈特为代表的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把语义分析方法引入法学研究中,他指出,法学家不应该在定义的脊背上建立法学理论,而应致力于分析法律语言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被使用的,他在《法律的概念》这部著作中指出,法律的词语,概念没有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意义,而是依其被使用的语境,条件和方式有着多种的意义,只有弄清这些词语,概念被使用的环境和条件,方能确定他们的意义。

所以,当我们在阅读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者的著作时可以领略到一种语言分析的清晰美。二、借鉴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方法论对于中国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无不具有借鉴意义,其主张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保持方法论上的纯粹性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在实践中可以树立法律的权威,其关注法律内部规则体系之间逻辑一致性的理论对于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其对法律语言的精确分析,可以促使我们注意使用法律语言时的准确性,尽量避免语言使用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1.力求法学研究的科学化。一直以来,我国的法学研究深受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缺乏科学精神,从古代的“礼法合一”,“法律的儒家化”到建国后的“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都使得对法律本身的研究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如凯尔森认为,法学研究仅仅注意描述法,并把严格说来不是法的任何东西从这种描述的对象中排除出去,以免法律科学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又如哈特认为法律和道德并无必然的联系。他们的理论对于在法学研究中习惯了价值判断的人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分析法律现象和法律规则时,应以超然的中立态度来观察和研究它们,尽量少使用主观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进行的法学研究的科学性,尤其是对于当下的中国,价值呼唤自然并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对法律本身进行实证的分析研究,这是我们不可逾越的阶段,正如陈金钊教授所说“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关于法律独立性的理论,对法治能否在理论上成立做了最好的论证,要想使法学推动法治,倡导和宣传实证法学是我们不可逾越的阶段,特别是当一个民族刚刚踏上法治之路的时候”。

2.维护法律的权威。法治已经成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呼唤,法治指的是良法之治,但

是由谁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决定什么样的法律规则是良法呢?一般认为符合正义观念,道德原则的法律就是良法,但大家的正义观念,道德标准有可能不同,某些人认为法律规则符合他们的认可的正义观念,道德标准而服从,而另一些人则有可能认为不符合他们的正义观念和道德标准,而提出“恶法非法”,从而否定法律规则,进而反对它,这就会导致无政府,无秩序的局面。“尽管事实上,许多人对现行法律制度的批评并非毫无道理,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法律不应该是被批评,嘲笑的对象,而应该是裁判的准则”,因此,在我们走向法治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法律权威难以建立,我们不能对法律本身进行责怪,否则将会把刚刚建立的一点权威摧毁。法律和道德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恶法”在得到修正之前仍然有法律效力,社会成员应该尊重和遵守“恶法”,这是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保证。

3.保持法律内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关于法律规范的合法性的

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法律规范要具备合法性,就必须要符合法律秩序的法律渊源,一个法律规范的效力来自更高一级的规范的授权(凯尔森是基本规范,哈特是承认规则),如果低一级的规范和高一级的规范冲突,则低一级的规范是没有效力的,所以在立法中必须要保持法律规范内部的一致性和逻辑性,避免矛盾和冲突。运用分析实证主义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从立法思想和技术上纠正现今法律粗疏宽泛,不够严密的缺点,为实践提供可资应用的根据,减少法律虚无主义的可乘之机。

4.准确使用法律语言。哈特对法律语言的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法律语言必须准确,简明,易懂,否则在法律实践中难免出现误解,法律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部好的法律不仅应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须使用准确的法律语言,一份司法文书必须有规范的法律语言,重视法律语言的分析研究是提高立法技术,改善司法实践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要在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中准确使用法律语言,确定法律概念和范畴的确切含义,如果有语义混乱,往往会引起争论,“在法学概念,范畴研究以至重大的学术讨论中,在很多意见对立的场合,争论的焦点和原因往往是由于概念,范畴的歧义引起的”,如果大家善于运用语义分析方法,准确确定法律概念的含义,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分歧和争

论。

十三、结合自己学科的研究倾向和趋势,谈谈你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当前学界流行的倾向分析

1、纯学术研究(学院派):离开实践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其研究范式过分注重纯学理的研究,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沉溺于小格局、经院式的文本解读,热衷于“返本”忽略“开新”,习惯于从自身的学术框架中提出问题,依据自身的学科背景,自说自话。也许可以赢得圈内人的捧场,却无法赢得大众的喝彩。

优点:可以纠正浮光掠影的学风,摆脱应景的执着,扼杀浅尝辄止的浮躁,提升社会科学的学术品味。

缺点: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沉默寡言。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面前,这些所谓分量很重的社科成果基本上“不在场”,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构成了紧张的二元对立关系。

2、晦涩的文风。表述是问题的展开方式和思想的实现方式。①注重学术包装,热衷“创造”新词汇、新概念以体现学术的深度和思想的深邃;②热衷于抽象和思辨,用大家看不懂的话语表达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其实理论文章要尽可能生动,概念和术语要有公共性、可理解性,要善于用朴实的文字,清新的文风表达深刻的思想,要避免纯粹的思辨和使用连自己都不懂的术语。平易的语言并非苍白,如能直指要害,则可显出深邃的内涵。

几种类型:

①深入深出假学问,表达出来深奥,满足于思想的拷贝,理论的留声机;

②浅入深出装学问,钻研的浅,表达的深奥,装深沉装高雅,徒有其名并无实学。

③浅入浅出没学问,浅尝辄止,知其一不知其二,识其表不入其里。

④未入即出非学问。

⑤深入浅出真学问,钻研深刻,表达通俗,融会贯通,娓娓道来。学问深处意气平。

3、体系情结浓重。德国古典哲学体系蔚为壮观,甚至“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恩格斯认为,这不过是“放肆的伪科学”,一种“高超的胡说”,一种“幼稚病”。当今,不少初入茅庐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在试图构建宏大而完备的理论体系,而缺少对现实生活的观照。

4、与之相关的结果是:理论成果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是对现实生活的淡漠。学术繁荣的背后是学术贫困的现实。众多的社科研究成果并没有解答当下的问题、未必提供了现世的智慧、未必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试图处处发言,又难逃失语的命运。尽管也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但往往局限于宏大的领域,对于中观和微观领域,则很少纳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做出充分的理论回答。

5、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了“凸显学术”潮流,也走向片面学术化道路。以概念消解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思辨绕过生活,以逻辑代替经验,以经典代替流变,以深刻拒斥通俗,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做不关心现实的纯学术活动。结果是,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马克思主义失语了。

必须指出:①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性丝毫不意味着放弃甚至排斥学术性,真正具有现实性的思想必然具有学术性。②不意味着否定基础研究,真正的基础研究都指向现实。

③不意味着粉饰现实。学术研究不能整齐划一为应景式的研究,尤其不能逾越学术底线,昧着学术良知去为丑陋的现实充当辩护士。

(一)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1、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和理论研究的价值。

2、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一贯之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热衷于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仅仅是一些“关于意识的空话”,“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3、马克思从当时的实践出发,主要研究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三种事实:

(1)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此类事实能够反映某一社会的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资本论》之所以能够从商品分析开始,成功地展开对于资本主义的逻辑和历史再现,就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商品堆积起来的社会,商品构成了该社会的基本特征即细胞。

(2)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此类事实反映了某一社会的矛盾尖锐化和对抗程度,是其病根所在、问题所在。一般说来,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亲近感,因为劳动产品是对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证。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

(3)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此类事实预示着社会矛盾的发展趋势,是旧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的萌芽。这就是现代无产阶级的产生。

(二)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善于提出问题。恩格斯说: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

2、围绕问题而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马恩对资本主义合理性的追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全人类解放道路的追问;列宁对落后国家能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追问;毛泽东对什么是、怎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追问;邓小平等对什么是、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追问,就是以问题带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列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列主义的方法。”

3、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比如:技术异化、现代性危机与后现代挑战问题、公共治理、政治建构、公民社会培育、价值伦理、大众文化批判与理性精神建设、女权性别、消费异化、资本逻辑、生态环保、发展代价与全球风险问题等。

4、不能背离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苏联学者反思苏东剧变时指出:问题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始终没有处理好,哲学成了政治的婢女,学者成了政治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全丧失了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反思功能,马克思主义学者放弃了学术责任和学术良心。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担负起创造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学术使命。

(三)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1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就是从经验中发现规律,从现象把握本质,从个别中寻求一般,从材料引出观点的过程。

2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总结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是宝贵财富。“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3既要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

4社会科学研究重视经验,但不停留于经验。既要超越经验主义,也要超越理性主义。认识的基础既不是纯粹的感性直观,也不是抽象的理性思维,而是现实的实践活动。

经验主义:重视感觉经验,易走向不可知论。

理性主义:重视理性思维,易走向先验论或独断论。

马克思:历史既不是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四)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1没有调查,就无法研究。调查就是在实践中搜集丰富的感性材料,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研究就是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找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

2调查研究:向实际做调查;向群众做调查;向文献做调查。可以是全面调查、整体调查,也可以是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可以是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也可以是会议调查、访谈调查、蹲点调查。可以是书面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也可以是田野调查、实地调查、试验调查。注意量与质。既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又要善于正确地综合。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开创者:“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3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要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而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调查持续2月(1956年2月24——4月24)听取中央主管经济的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200-300个重要工厂、建设基地的书面汇报。他回忆说:“那

高一上期中考试政治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一至六课基本知识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什么是商品(重点)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什么是货币(重点)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商品和货币不是一对孪生兄弟,货币晚于商品出现,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重点):一般等价物 3、商品的基本属性(重点)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职能)(重点) ·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观念上的货币。如:一件衣服标价100元。·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现实的货币。如:用100元买了一件衣服。 ※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5、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6、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8、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9、信用工具都有哪些

信用卡和支票 ·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支票:活期存款的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10、什么是外汇 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汇≠外币 1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表现和意义 表现: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意义:使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重点)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2、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 对谁有利,即是谁的市场 3、价值量的决定因素(重重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一般情况下,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不利地位;作为生产者,就要努力缩短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重重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之中 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重重点)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研究生管理工作总结

研究生管理工作总结 一、组织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为了适应我校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推动学校从传统师范大学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学校在xxxx年的新一轮机构改革和干部聘任过程中,成立了专职负责研究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配备了专职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标志着我校研究生工作从原来宽泛的学生工作体系中独立出来,朝着学术培养、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人文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目标体系迈进。研究生工作部成立以后,在根据国家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订相应工作规划的基础上,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队伍建设,改选了学校研究生会,成立了各学院研究生分会,按照群众基础好、专业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标准选拔了一大批热心研究生工作的学生干部,为研究生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和队伍保障。 二、制度建设实现了与时俱进 研究生工作部成立后,在原来的研究生管理工作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制度建设梳理:一是为xxxx级新生编印了《xxxx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二是理出了需要废弃的制度和规定;三是进一步完善了《xxxx师范大学研

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试行)》、《xxxx师范大学研究 生三助工作管理办法(试行)》《xxxx师范大学研究生会 章程》。四是完成了《中共xxxx师范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xxxx师范大学研究 生学术月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xxxx师范大学研 究生公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 1、认真组织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研工部紧紧抓住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利形势,通过辅导报告、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和途径,加强研究生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理论等重要理论和论述 的学习,并以各研究生分会为单位,在全校研究生中开 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术论文征文活动,评定了一二 三等奖和优秀奖共33篇。使得研究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突出研究性学习的群体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大力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研工部和各培养单 位结合xxxx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选举产生了以胡总书记为核心的新国家领导人,组成新一届政府,以及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西藏 发生的3.14恐怖事件、5.12 的汶川大地震、通过网络 力量反击西方政要歪曲中国的言行、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神舟七号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食品安全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1)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 2、国家 3、政治权力 4、政党 5、政治文化 6、两党制 7、政治统治 8、联邦制 9、政治管理 二、简答 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 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 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 国家 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 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 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6、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推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7、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8、联邦制国家: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区域通过政治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联邦制国家的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具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且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各联邦成员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在对外关系中,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高一政治 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政治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我对期末考试学生学习情况和试卷难易程度作出一个整体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分析学生:高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都很好,学习非常主动,比如各班的政治课代表、学习委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重视度不够。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比较散漫,缺乏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坚持,学习没有目标。也有个别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待改善,学习效率不高。 分析试卷: 试卷结构分为I、II两卷(I卷为客观题共72分、II卷为主观题共28分),包括选择题、主观题,总共26道题,命题范围覆盖高中政治必修一的全部内容,试卷重视基础知识的考察,又进一步突出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试卷的选择题阅读量不大,而且题目的指向明确,能较好地检测出学生对核心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实际掌握情况。主观题设问明确,立足于考察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试卷的区分度较强。分值合理,区分度较明显。总体来说客观题相对简单,学生基本都能按要求作答。

主观题答题情况不太好。25题、26题都失分较多,许多同学对规范市场秩序这个知识点掌握得不好,25题第一问,总分9分,多数同学得分是2分、3分,6分以上的很少。25题第二问,总分8分,多数同学拿了两分,这道题学生普遍不会答,基本上都是抄的材料,“四个最严”。从这一道题可以看出,学生还是不善于思考和总结。 26题第一问,很多学生拿0分。“新发展理念”是新加入教材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要长期坚持和贯彻的,没有过时,需要同学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只要是认真学习的、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老师在发给大家的资料当中就有“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但是从试卷的答题可以看出同学们还是没有掌握,这说明同学们对它不够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同学们的学习态度,确实还是很有问题。 个别学生只做了选择题,大题一道也没有做,这样的学生,老师希望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你是一个学生你的任务就是学习,你学习不是为了老师,也不是为了你父母,你是为了你自己更好的未来读书的,请你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26题第二问,这道题的难度要高一些,主要考察的是“共享发展”。学生不会分析,得分也不高。 分析成绩:本次考试应考人数834人,实考人数821人。年级平均分47.06分,最高分91分,最低分9分。

初中政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初中政治教师期末工作 总结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2010初中政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县教育局XX年工作总结会刚开完,2010年元旦就到了,校长传达了县教育工作总结会议精神。我们学校被评为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其中中考一块成绩较为突出。 我所任的初三政治,年年参加中考,满分为30。 XX年我校两个教学班约70个学生,去了辍学的学生,最后参加中考的实有学生42人。42个学生中38人取得了满分(30分),另四名学生一名分,其他三名均29分(陈昭、张利等学生)。 县教育部门每年年底都要按中考升学率、学科成绩,把各乡镇中学、各学科的任教老师排出名次(县城外乡镇30所中学在一起排名)。我们学校在全县排第五名,各学科名次分别为:物理第三名,化学第四名,数学、语文、政治、体育排名第五,外语全县排第六名(学科总分除以学生在籍数),学校几十元不等奖励了我们。学校又用“学科总分除以学生的参考数”的方法排了一下名次,我的政治学科在全县排名第二。学校又给了我几十元的奖励(奖励前五名,我是唯一受奖者)。学校小,财政紧张,其实给不给“奖金”并不重要,关键是作为一名老教师没有“职业倦怠”、没有不前不后“随大流”,打发日子,混到退休最为重要。我多年来的中考政治成绩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老教师无心于年轻教师争持(先、优、模几乎与我们无缘),只是证明自己“廉颇老矣,尚能用饭”罢了。 除了“教书”,我没有忘记“育人”。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一直是我最为关注和探讨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是我教育教学中时刻恪守的崇高理念。我把它看成是隐性教学目标每每加以落实和渗透。例如,早在几年前,我就曾对学生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但如果我们尽力了,确实有哪科真的没能学好,也不要自卑。我们可以务农,当一个现代农民,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从事种、养职业;我们可以掌握一门技术进入工厂做工;我们也可以在商场上大显身手,创造财富……“不求每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帮助学生树立“人人能成才”的正确思想和信念。我认为创业虽艰难,但充满机遇和挑战,令人振奋。有个学生说,老师,寒暑假,我想练练摊,行吗?我说,也未偿不可。我就把这方面的体验和经历简单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我和当老师的妻子在寒假里的每年春节前卖对联,如今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今年——o8年,我和妻子在小镇上卖了十天半“对联”,净挣2770元)当然作买卖,哪怕是这小买卖,学问也不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完整版)【推荐】高一政治必修二必背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

思想政治必修2 <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的国体(解答依据和为什么) ★3.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二)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的适用法律。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5.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1)是什么?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力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力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2)怎样坚持? ①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②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6.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⑴为什么?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⑵怎样坚持?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民主选举 1.四种选举方式比较2.影响选举方式、选举制度的因素 3.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因素 4.公民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⑴为什么选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⑵选民应怎样行使选举权? ①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②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③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二)民主决策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注:每种方式的重要性或意义)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答民主参与意义必须用) ★★(三)民主管理 1.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性 村委会(居委会)是村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政府)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

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

某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 年度某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某学院现有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点一个,下设企业财务与资产运营、企业组织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企业发展与战略等研究方向。年有在籍硕士研究生名,其中,级学生名,级学生名。年度研究生教育工作主要有:一、制度与机构建设 年,根据学校要求,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学院讨论制定了“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办法”,“某学院关于对在读研究生发表论文予以再次奖励的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成立了“某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某大学某学院学位分委会”、“某大学某学院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复试专家组”、“某大学某学院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领导小组、面试专家组”、“某学院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小组、保密小组”等机构。为我院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管理等工规范化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证。 二、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经济管理学科共有名教师(包括年新增遴选导师和院外导师)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其中,企业管理学科点人,产业经济学科点人。导师中教授人,副教授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学历层次分布为:博士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人),占导师总数的。年龄结构为:平均年龄岁;岁及以下者人,岁者人,岁以上者人。年龄和学历结构如表所示。学术梯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在学位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均有

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治学严谨、为人正派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有能力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表经济、理学科研究生导师信息统计表 类别 分类 人数 比例 备注 职称 教授 其中企业管理名,产业经济学名 副教授 其中企业管理名,产业经济学名 学科 企业管理

2016《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

《政治学原理》历届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2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7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容。 2、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政治()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5、古典观以()为蓝本,把视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提倡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分析原理,非政府政治体系由()组成。 A.个体公民 B.社团 C.政党 D.市民社会 2、一般来讲,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A.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政党监督 D.社会团体监督 3、()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密尔 C.卢梭 B.孟德斯鸠 D.托克维尔 4、()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5、英国政府一直在()的轮流执掌之下。 A.保守党 B.党 C.党 D.工党 6、的限度包括()。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人“私人领域”为限度 7、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8、()是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A.弹劾权 B.选举权 C.罢免权 D.质询权 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组织政府的手段 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初中政治老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初中政治老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政治老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担任八年级一个班九年级两个班的政治科任。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科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

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在工作中,我主要作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备课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高一年级政治老师期末工作总结(最新篇)

高一年级政治老师期末工作总结 高一年级政治老师期末工作总结 本学期担任高一年段1--6六个班的政治学科教学任务。 一学期以来,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得。同时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也不断提高,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以来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作为科任教师的我不敢懈怠,一开始就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在实施教育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按照《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时间。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健全人格品质的形成、创新、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创造力和潜能得以开发,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从学生身心健康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把教育教学当成一种事业来追求,把每一堂课看成是发挥自己创造力,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看成是发展自己的一个机会,把上好一堂课看成是实现自己价值的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自己的良好形象、人格品质、作学生的表率。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看新闻看报纸,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脉搏。因为我相信,教师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更需要的是具有高尚人格和师德品质。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我时刻注意修养自己的人格-------师德。 作为教高一政治课的老师,我明白自己任务重要性,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广泛搜集材料以多种多样形式授课,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本学期,我在自学、自修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提高了。在工作中,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政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初中

政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初中 政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初中不经意间,一学年很快就过去了。开学时面对这届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校的高要求,我感到肩上的担子特别沉重。现在终于结束了,后面还有个不长不短的暑假,可以喘一口气,停下来写一个工作小结。 因为自己身上的问题很多,所以一直不敢做自我小结。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本该经常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人才能进步。我先指出我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明明内心知道这件事不对,却还是去说去做了,我想这大概就是普通人和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的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吧。还有个致命的毛病是不会装糊涂,什么事情总要搞得很清楚,其实有些事情是永远不可能搞清楚也不可能完全公平正义。 当然,我在各方面也有相当的进步,除了上面认识上的进步之外,我特别注重自己平时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该说的对象,我放在心里面。同时,我知道一个人在工作上不可以马虎,我严格无条件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一年没有一次迟到早退现象,这是做人的本分。教书育人是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中心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遭到什么挫折,哪怕是别人的冷嘲热讽,还有周围同志的误会,总之,我挺过来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初三政治中考成绩获得历史性突破,我虽然只是配角,但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下面我具体谈谈我的教学工作,这学期我着重教学的每一个基本环节,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合理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精讲精练,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反对题海战术。加强培优补差,对于政治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经常补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设计相应的问题,增强他们的分析威尔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侧重于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课外辅导,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也能学好政治,从而使整个班级政治成绩逐步上升。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教学恰似旅行,一年一处风景,我会效仿玄奘西行,誓取真经而返。 政治教师期末工作总结初中本学期,担任初一年级x、x两个班的政治学科教学任务。一学期以来,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得;同时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也不断提高,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以来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作为科任教师的我,不敢懈怠,一开始就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上,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在实施教育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按照

高一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

高一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学习政治需要进行总结与反思。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高一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高一政治考试总结与反思本次考试依据考试大纲考查了《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试题难度与上次月考相比较有所增加。努力体现新课改精神,追踪高考命题方向,主要检测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应试能力。考查能力时侧重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试卷有如下特征: 1、综合考查主干知识,知识与能力考查巧妙结合。试题涉及“喜羊羊”饰品、社会道德、住房改革、家电下乡、财政和货币政策等。 2、试题既贴近生活又突出当前热点,体现时代精神和人为精神。试题以鲜活的时政为背景,关注了青海玉树地震、中美关系与经济发展、庆祝建国60周年等现实问题。 3、试题图文并茂,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4、答案编写简练有逻辑性、层次性。交给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很好的检测学习的效果。 5、格式规范,分值分布合理。 本次试题存在问题:25个选择题答案A、B、C、D分布

没有注意均衡性,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压力,不敢相信自己的选项。 主观题共50分,70%的学生分值在30~36分,20%的学生分值在30分以下,10%的学生分值在40左右。全年级及格96人,最高74分,最低12分。其中26题关与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一题答的很差。客观题答得不好,分值不高。 1、基本概念不清楚 2、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提炼整理信息的能力太差。 3、答题缺乏专业术语,信口开河,下笔千言万语离题万里。 4、组织答案没有逻辑性和层次性,书写极不工整、答题很不规范。 5、心理素质不好。 1、探究心理调适的方法,让学生可以认识自我、自我调节在考试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2、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必须到位、精准,要关心时政热点、国家大事,让学生多读报纸、看新闻积累时政,拓宽视野。 4平时答题要规范语言,既要全面思考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做到语言专业化。

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

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 经过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学院06~07学年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圆满完成,现就过去一年的工作予以总结,提出新学年的工作要点。 一、完成研究生招生任务,招生专业和人数大幅度增加 06—07学年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增加最多的一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批准后,增加了两个硕士点,四个博士点;建筑系开始了首届三个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全院硕士招生专业增加到16个,博士12个。 学院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程序,加大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建筑学专业考试和阅卷等方面都认真做好周密的组织工作,制定了“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07年研究生调剂与招生规定”和“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实施方案”,利用校园网及时公布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在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招生较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招生人数再次超过本科生。 07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21名,博士研究生35名,工程硕士与高校师资专业硕士7名,招生总数163名。博士和硕士具体分布如下: 土木系:66名,其中博士18名,硕士48名; 力学系:42名,其中博士11名,硕士31名; 建筑系:15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14名;

岩土中心:33名,其中博士5名,硕士28名。 目前学院在校研究生总数为46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08名,硕士生333名,工程硕士21名。二、研究生导师队伍壮大,指导力量得到加强 06—07年度,经学院教师申报,院学位委员会评审,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我院增加了8名硕士生导师,3名博士生导师,为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增添了新鲜力量。 三、规范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环节,毕业生论文评价较高 学院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环节进一步规范,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计划、必修和选修学分以及选题报告的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都及时通知导师进行了更改或补充。 对毕业生的论文答辩资格和答辩情况都进行了严格审查和监督,硕士和博士论文都按15%的比例抽查外审,学位论文水平整体评价较高。06~07学年学院共毕业研究生118名,其中博士学位23名,硕士学位93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2名。 在学院抽查由校外专家评审的16份硕士学位论文中,8篇论文的校外专家评阅成绩全在90分以上,占总数的50%。全院93名硕士毕业生中,评阅和答辩成绩均在90分以上的论文有28篇,占总数的30%以上。 学院23名博士毕业生的论文中,专家评阅的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的有15篇,占总数的65%。

2018年电大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 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1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1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1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1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1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1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1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1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1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1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2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理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21、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

期末政治教师教学总结

期末政治教师教学总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期末政治教师教学总结篇一县教育局XX年工作总结会刚开完,20XX年元旦就到了,校长传达了县教育工作总结会议精神。我们学校被评为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其中中考一块成绩较为突出。 我所任的初三政治,年年参加中考,满分为30。 XX年我校两个教学班约70个学生,去了辍学的学生,最后参加中考的实有学生42人。42个学生中38人取得了满分(30分),另四名学生一名29.5分,其他三名均29分(陈昭、张利等学生)。 县教育部门每年年底都要按中考升学率、学科成绩,把各乡镇中学、各学科的任教老师排出名次(县城外乡镇30所中学在一起排名)。我们学校在全县排第五名,各学科名次分别为:物理第三名,化学第四名,数学、语文、政治、体育排名第五,外语全县排第六名(学科总分除以学生在籍数),学校几十元不等奖励了我们。学校又用“学科总分除以学生的参考数”的方法排了一下名次,我的政治学科在全县排名第二。学校又给了我几十元的奖励(奖励前五名,我是唯一受奖者)。学校小,财政紧张,其实给不给“奖金”并不重要,关键是作为一名老教师没有“职业倦怠”、没有不前不后“随大流”,打发日子,混到退休最为重要。我多年来的中考政治成绩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老教师无心于年轻教师争持(先、优、模几乎与我们无缘),只是证明自己“廉颇老矣,尚能用饭”罢了。 除了“教书”,我没有忘记“育人”。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一直是我最为关注和探讨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是我教育教学中时刻恪守的崇高理念。我把它看成是隐性教学目标每每加以落实和渗透。例如,早在几年前,我就曾对学生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但如果我们尽力了,确实有哪科真的没能学好,也不要自卑。我们可以务农,当一个现代农民,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从

政治考试后总结与反思

政治考试后总结与反思 政治考试后总结与反思一高一期中考试虽已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但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现将其总结如下: 此次期中考试之后因为要召开家长会,所以我校高一政治考试试题采用的是高一政治备课组自主命题的试题。试题满分为100分,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共30题,60分;主观题为3题共40分。 试题的特点: 1、试题形式多样:有时政背景材料、名人格言、漫画等各种形式命题,灵活多样。 2、试题关注时事:试题的背景材料涉及到的背景材料有:诸如XX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XX年网络大案“熊猫烧香病毒”的破获、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储备金、XX年广东省高考实行了“阳光工程”、XX年6月湖南省开通了政府热线投诉热线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3、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凸显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新方向,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考查,与高考接轨。 4、试题考查的内容做到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为主与覆盖考点全面的统一。其中考题涉及到政治生

活第一课和第二课的知识点共16个(这两课知识点共22个),重点考查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公民的权利就和义务、民主选举与监督、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政府如何行使好权力、监督政府的内外机构有哪些等。 5、当然试题的客观试题的数量过多,主观题设置量及分值较少,这是本卷一个不合理之处。 本次考试满分为100分,参加考试学生1590人,学生最高分为89分,及格人数614人(以60分为标准),特优班及格率%,实验班及格率34%,普通班%,基本上达到了期望值。 我们的学生已明显有成绩分化的迹象,而且是阶梯式的分化,高低成绩差异很大,且文理分化很严重,打算将来学理科的同学在政治课堂和平时考试复习过程中明显对自己有所放松。同时差距明显,但亦说明学生的努力的程度的不同,以及现在的学生怕吃苦懒惰使得该记的没有记下,这也是造成成绩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阅卷和数据统计,我发现了学生在前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 1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出现对知识理解不深的情况。 2 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如审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分析能力等等。

大学研究生院2019年度工作总结

大学研究生院2019年度工作总结 201X年是实施湖南大学“XX”建设与发展纲要的第三个年头。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依靠各学院、各职能部处的大力支持,研究生院紧密围绕学校目标,进一步落实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学科建设与学位工作 组织了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历史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等6个学科参加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和体育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对于找准学科的优势和差距,推动学科自主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步建立了博士生导师库,分析了近三年新增博士生导师学术状况,全面总结了博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为进一步改进学校博士生导师工作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加强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严格执行博士论文的双盲评阅制度和答辩材料的形式审核制度,严格执行硕士论文抽查制度,强化了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保障了学位授予质量。 开展了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与推荐工作,产生了良好品牌效用和样板效用。全年评选表彰了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5篇、优秀硕士论文41篇。经过学校推荐和湖南省学位委员会评审,评为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26篇。经过湖南省学位委员会推荐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罗旗帜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能量原理的薄壁箱梁剪力滞理论与试验研究》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化学学科杨海峰的博士学位论文《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原位表面增强拉曼散映射分析》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完成了量大面广的博士、硕士学位申请和评定工作,截止到今年9月授予博士学位162人,硕士学位1890人(其中,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31人)。今年最后一次学位申请与评定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研究生培养工作 加强了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的改革,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新增博士生导师25名,新增硕士生导师75人,形成了一支与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相匹配、整体学术实力较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组织了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项课题申报,获准8项。组织了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申报,获准15项。开展了学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工作,立项实施教改项目12项,精品课程建设2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项目5项,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 完成了新一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和职业型科学硕士学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论证工作,积极推进了学校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 健全完善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保障体系,增加了257门研究生学位课程的统一排课,开展了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教学检查,处理了两起教学事故,实行了网上排课、制定培养计划和选课等系统化管理,进一步促进了研究生培养管理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顺利实施了国家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计划,全年三次选派研究生学生92名,推动了学校博士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委员会公布的2011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博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