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7859951.html,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综述作者:韩盼盼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5期

摘 ;要: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因网络使用导致的成瘾现象也日益严重。作为一种非健康的网络使用模式,网络成瘾对人们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了很大危害。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及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成瘾;人格特质

在人际交流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尽管网络快捷、无地域限制的优势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它仍然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它引起了网络成瘾。

一、概念的界定

Goldberg最早提出“互联网成瘾症”的概念,这一现象经Young的研究被证实存在。Armstrong认为,网络成瘾者有大量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归纳出这几种类型: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为、信息收集成瘾、电脑成瘾。后来,Davis针对学者们此概念的置疑,提出了“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概念,区分出“一般病理性网络使用”和“特殊病理性

网络使用”。国内外的学者对其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采用的是周荣和周倩(1997)对网络成瘾的定义,他们认为:由于过多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1)网络特征。Suler 认为网络的特点在于: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伸和浓缩、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等。正是这些特征给网民带来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溺于虚拟网络中。

2)人格特征。Loytskerhe 和 Aiello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厌倦、孤独、焦虑和内向性

等因素都可能与网络成瘾有关。Young则认为,那些倾向于独处和倦怠社交的人也有可能成为病态网络使用者。

3)家庭特征。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氛围也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人研究发现,在好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较高,而在家庭氛围较差的家庭中,孩子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情感补偿。也有其他的研究证明,网络成瘾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显著的相关。影响网络行为的众多因素中,人格特征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关于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与人格因素、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与人格因素、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瘾对青年大学生身心的危害日益受到社会 各界的关注。文章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肖计划等修订的应对方式问卷以及卡特尔16PF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研究网络成瘾大学生与大学生总体在应对方式、人格特质方面上的关系,揭示网络成瘾内部动因。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幻想”“合理化”因子,以及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等因素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不同性别的网络成瘾大学生在应对方式和人格特质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成瘾应对方式人格大学生 当今,网络成瘾对青年大学生身心的危害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高校每年因各种原因而退学的大学生中,沉溺网络学生的比重过半,且因沉溺网络而严重影响学业乃至退学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的有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网络成瘾症状以及其负面影响的描述,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及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而这种研究却正是深入了解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特点、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应对措施所必需的。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2012年11~12月份,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504名大三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版的心理测试软件,网上在线测试,回收有效问卷2137份,其中男生为1535人,女生为602人。 2.研究工具。(1)网络成瘾问卷:采用Young对网络成瘾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大学生实际及语言特点,经过修改编制而成,提出八个问题以判断其是否网络成瘾。如果被试对其中的五个题目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就可以初步判定为网络成瘾。经过问卷筛选以及学生辅导员的反馈意见,确定其中的78名学生为网络成瘾者,其中男生为66人,女生为12人。(2)应付方式问卷:该问卷是肖计划等人参考国外应付和防御方式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付”的理论思想,结合我国的语言和行为特点编制而成。问卷包含6个分量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每个分量表又由若干个条目组成。其中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值为0.35或以上,再测信度在0.62~0.72,说明该问卷在团体测验中的使用基本上是稳定和可靠的。(3)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简称16PF):该问卷包括16种独立的人格因素,这16种人格各自独立,每一种人格都能对被试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认识,同时,16种不同人格因素组合又可全面评价被试的整个人格。(4)统计分析:问卷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研究 应用及概述

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研究应用及概述 心理1302班景超513100302047 一、大五人格理论 从1921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Goldberg(1992)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分别是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大五人格(OCEAN),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NEO-PI-R评定。 二、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研究结果及文献 1、大五人格背后的高级人格因素:社会关注模型 华中师大黄飞等人(2014)在大五人格的背后存在着更加高级的人格因素进行了研究。采用全循环设计,用等级评定和团队内排序的方法,在80个4到6人的小团队中收集成员及成员之间在五个特质维度上的自我人格知觉和对成员的人格知觉。共获得四种来源的大五人格数据,根据社会关系模型分解出目标效应,对每一种来源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跨来源联合因素分析,将四个来源数据视为四个指标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结果显示,两个高级因素相关模型对数据有较高的拟合,两个高级人格因素对关系质量有显著且不同效应量的预测作用。高级人格因素模型中,五个特质在各自的高级人格因素上的负载差异比较大,在稳定性因素上,宜人性A的负载最大,N次之,C最小,外向性在弹性因素上的负载高于开放性。而两者的预测作用主要表现为稳定性越高,社会适应越好的人在其所处群体中的关系质量越高;弹性越高,韧性越好的人在其所处群体中的关系质量越高。相对来说,稳定性对于关系质量的预测力更高。 2、人格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赵宇晗,余林(2014)系统探讨了人格特质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人格特质对不同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开始采用“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作为工具并得出结论。神经质与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 神经质中的焦虑对一般智力和流体智力有负向预测作用, 智力水平较低的个体表现出来的焦虑可能是由于其无法像智力水平较高的个体那样有效应对环境。(Moutafi, Furnham, & Crump, 2003)。Sutin 等(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 神经质中的焦虑、愤怒-敌意、抑郁、自我意识和脆弱性等消极情绪都与测量执行功能的言语流畅性呈负相关。Graham和Lachman (2014)也发现, 抑郁水平较高的个体其推理能力较差。外倾性与认知能力的关系:有研究发现, 外倾性与一般智力和流体智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并对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高外倾者在推理等需要高度加工的任务中表现较差(Wolf & Ackerman, 2005; Baker & Bichsel, 2006)。但外倾性各因子与认知能力的关系并不一致, 其中的独断性对各认知能力均有负向预测作用, 乐群性对批判思维能力有负向预测作用, 而活力对批判思维能力和一般智力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 外倾性与执行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Sutin et al., 2011), 从外倾性各因子来看, 相关最高的是积极情绪, 其次为独断性、活力和热情。积极情绪能够提高执行功能, 尤其是言语流畅性的任务表现。外倾性是加工速度和短时记忆的正向预测因子。外倾者在测验表现和心理生理反应上都具有更快的运动反应(Lieberman, 2000)。并且, 外倾性和加工速度一样, 与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的激活相关(Eisen-berger, Lieberman, &Satpute, 2005)。同样, 行为方法灵敏度这种类似于外倾性的情感维度, 在成年人样本中也与较好的工作记忆表现相关。开放性与一般智力、流体智力、晶体智

网络成瘾者的十大人格特点表现

网络成瘾者“十大”人格特点表现 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其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过程。有研究表明,具有网络成瘾的个体由于遗传的个性特点、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应激事件、社会不良风气等影响,在人格塑造中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出现了对现实环境、社会交往的不满足,为获得代偿,他们往往寄希望于从其他环境中获得补偿,而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正好符合了这种要求。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成立于2004年,由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联合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九部委共同组建而成。8年时间治疗“问题少年”5000余人次,绝大部分学员重返课堂,融入家庭,回归社会,解决了近万个家庭的困苦。通过网络成瘾者的综合分析我们总结了成瘾者的十大人格表现特点如下: 人格特点一:幻想及寻求即时满足 描述:1、富于幻想,追求新奇,期望自己与众不同 2、常常“不甘寂寞”,不愿意独处 3、总是对童年的未完成情结耿耿于怀 4、寻求即时满足,没有忍耐性 情景实例 团体治疗显示95%以上的孩子觉得生活没劲,缺少变化。他们尝试各种经历,去体验多姿多彩,想象中的生活,所以在网络中变成精灵、变成法师、骑士、战士等等,流连于超越生死的游戏模式。

人格特点二:自控能力弱 描述:1、情绪表达单一,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弱,情绪落差大 2、行为调控落差 3、缺乏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自我觉察 情景实例 很多孩子,缺乏对情绪和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往往会因为一件小事大动干戈,造成人际交往困难 人格特点三:抑郁悲观 描述:1、大多具有内向的气质,对他人的情绪过渡敏感。 2、具有灰色的人生观,悲观消极地看待事物。 3、低至尊、自我评价低且单一。 情景实例 基地1000例样本显示,其中94.6%的网瘾患者具有内向、敏感的个性特质,内心自卑。认为成绩决定一切,一旦成绩下降,就觉得自己无法把握自己,对生活产生了无助感。 人格特点四:强迫思维及行为倾向 描述:1、经常表现出强迫意识和行为刻板,具有完美主义倾向。情景实例 他们念念不忘网上的游戏和活动,总是不断重复明知无意义的网

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综述

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汪翔(1992-),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创业管理;张平(1989-),女,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创业者特质在创业研究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而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的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进行了论述,但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归纳和认识。综合已有的文献,把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分为创业者特质的内涵、外延两大部分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创业者;特质;创业研究 创业越发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不仅促进了市场的竞争和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创新,也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劲动力。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在各种资源中起着决定作用。在对创业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里,创业者特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业者特质对创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创业者的特质到底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由于世界各国的市场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完全相同,学者们无法给出系统性的答案,且判断答案的标准也总是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的研究成果,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的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1创业者特质的内涵 概念作为一种能够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中,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1.1创业者的内涵 创业者一词的英文是“entrepreneur”,法国学者Say(1775)首次对创业者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创业者在经济活动中充当着代理人的角色,目的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区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创业者内涵的界定基本能概括为:第一,指的是新创企业或即将创办企业的领导者和负责人。雷家骕,冯婉玲(2001)分析指出创业者是指活跃在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的企业经营者或者是创业活动的推动者。第二,指的是指企业家,即在现有企业中负责经营和决策的领导人。郁义鸿(2000)比较国内外对企业家的研究后得出,当前对企业家的定义越发强调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业与企业家密不可分。基于此,企业家即是创业者。 为使研究更具方便性和价值性,本文认为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及在创业过程扮演核心角色的领袖人物,在新创企业或正在创办企业的活动中,通过自身

人格结构HEXACO模型的研究综述

人格结构HEXACO模型的研究综述 [摘要] 人格结构HEXACO模型,由诚实-谦恭、情绪性、外向性、宜人性、尽职性、经验的开放性六个因素组成。文章在介绍该模型的基础上,还介绍了其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即人格结构HEXACO模型对职场偏离行为和显性诚实度测验具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 人格结构HEXACO模型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职场偏离行为显性诚实度测验 近些年,有关人格结构的词汇学研究又有新进展,Ashton &Lee (2001)对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的全面性再次引起争论,Ashton &Lee等通过对至少12种不同语言的词汇学研究获得人格结构由相似的六个因素组成,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人格结构模型。此模型的出现,为有关人格的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人格结构HEXACO模型的介绍 Lee & Ashton(2004)提出一个新的人格结构模型,它由诚实-谦恭(Honesty-Humility)、情绪性(Emotionality)、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尽职性(Conscientiousness)、经验的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六个因素组成,根据该模型所含因素的英文名称和数量,可以将其命名为人格结构HEXACO模型。 在人格结构HEXACO模型中外向性、尽职性和经验的开放性这三个因素同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中的相同因素是非常相似的。与此相一致,人格结构HEXACO模型的调查表中测量这三个因素的分数,同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中测量相同因素量表的得分的相关性很高。但人格结构HEXACO模型中其余的三个因素同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有所不同。该模型中的情绪性和宜人性因素是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中神经质和宜人性因素进行旋转后的变量。比如,在神经质因素中与易怒有关的内容同人格结构HEXACO模型中宜人性负向的内容相关。最后,对于诚实-谦恭因素,此因素不与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中的因素直接对应,而只有它变量的一小部分在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中。诚实-谦恭因素与涉及剥削和权利这种消极人格结构的内容密切相关。比如,Lee & Ashton(2005)发现HEXACO-PI 量表中的诚实-谦恭因素同真正心理变态(Primary Psychopathy)、权术主义(Machiavellianism)、自恋(Narcissism)及临时雇工人格调查表(SPI)中的控制和诚实量表这类变量存在显著相关,但这些与诚实-谦恭因素密切相关的变量同人格大五/五因素模型的相关却很弱。 2004年,Lee & Ashton编制了测量人格结构HEXACO模型的调查表(HEXACO-PI),它由六个因素量表组成,在每个因素量表下有四个小的层面量表。此量表既适合于自我评价也适合于他人评价。有192个题目和96个题目两个版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延伸,网络的普及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直接媒介,在方便人们生活娱乐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尤其是因其自身的一些不可制约性而导致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在青少年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对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制约。因此,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危害及破解方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诱因、危害及改善措施进行分析阐述,意图寻求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利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主题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分析 一、背景: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了一部分群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拓展,就计算机而言,在促进人们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让人们容纳了一些不利的信息,尤其是是青少年对计算机的痴迷,达到了成瘾的地步,就计算机本质来说,在很多方面的确促进了青少年的心智开拓,但部分青少年却由于对计算机应用方法和掌控的缺失,造成了过度依赖计算机的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网络成瘾这样一个事实。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到现实的考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计算机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一把双刃剑,它扩大了青少年认知世界的范围,但也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笔者在本文中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成因、危害及改善措施来展开阐述,希望能通过本文的分析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做出一定的修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研究内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心理障碍,指的是对互联网过度依赖造成的心理异常症状及伴随的一些生理不适。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

于重复使用网络而造成的周期性或慢性著迷状态,并带着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对上网的快感存在心理和生理依赖。这种现象通常在青少年这个阶段容易发生,其主要表现或标准如下: (一)、症状标准 长时间的反复使用互联网,但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或者是有利于工作或学习,网络成瘾符合以下症状: 1、对互联网络的使用有着强烈的渴望或者是很强的冲动; 2、减少或者短时间内不上网的情况下,会出现感应不适、烦躁不安、情绪激动、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睡眠等情形; 3、下列所属情况至少有一种符合: (1)为达到心理满足感而不间断的使用网络甚至增加网络使用时间和投入程度; (2)无法控制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并不能自觉的控制持续时间,在一些方面即便是明白这种危害但无法实现自我调整; (3)明白网络的危害性,也清楚自身需要做出调整,但无法停止使用,甚至是不顾其明显的危险后果; (4)过度使用网络,不自觉的减少了社交活动、其他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活动; (5)将网络使用作为一种缓解心理压力和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方法或者措施; (二)严重程度标准 正常的生活和社交学习能力受损(如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方面)。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_张婷婷 - 副本

作者简介:张婷婷,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完美主义概述 1.1完美主义的界定 完美主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Adler(1956),他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概念。Alder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生存环境,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1]。 Hollender(1965)则认为有两种完美主义者,一种是追求外在评价,追求完美形象的完美主义者;另一种是辛苦工作,使自己工作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者[2]。前者将他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后者追求的是让自己达到绝对满意。Hollender还指出,个体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学者王静群等人(2005)将完美主义者的核心特征概括为: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恐惧失败[3]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 张婷婷门陆 摘要: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完美主义进行探索,但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该论文主要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完1美主义的定量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针对完美主义者的心理调适提出几点建议。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测量工具心理调适 作者简介:门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目前对于完美主义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完美主义看做是一种力求凡事尽善尽美的人格特质。 1.2完美主义的测量工具 1.2.1国外 Frost(1990)编制的多维完美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F)共有35个项目,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担心错误(Concernovermistake,CM)、个人标准(Personalstandards,PS)、父母期望(ParentalExpectations,PE)、父母批评(ParentalCriticism,PC)、行动的疑虑(DoubtsaboutActions,DA)、条理性(Organization,OR)[4]。 Hewitt(1991)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H)共有45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Self-orientedperfectionism),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Other-orientedperfectionism)和社会取向的完美主义(Sociallyprescribedperfectionism)[5]。 另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还有Terry-Short(1995)编制的积极和消极完美主义量表以及Flett编制的青少年完美主义量表。在这些量表中,以Fros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Hewit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最为常用。 1.2.2国内 国内完美主义量表的修订,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对国外已有量表的引进,二是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编制中国版本的完美主义问卷。 2006年,大陆学者訾非和周旭采用中文版的《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并根据大陆的语言习惯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信效度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同,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6]。同年,訾非等结合Hewitt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再次对《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进行修订,得到一个包含50个项目,由担心出错、个人标准、条理性和父母要求四个维度组成的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适合在学生人群中使用。 李建伟等人(2007)编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问卷包含42个项目,6个维度,分别是完美期待、个人标准、担心错误、条理性、自省和父母要求,该量表具有理想的信效度适合本国大学生使用[7]。 张小燕等人(2007)编制了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特殊完美主义量表,弥补了国内完美主义研究领域的不足,为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资料和依据[8,9]。 2.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完美主义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研究结果。近几年来,随着完美主义研究的迅速发展,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 2.1完美主义的定量研究 2.1.1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和自信的关系 马和冯泽永(2009)采用中文版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大学生自信量表对124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10]。结果发现完美主义总分与成就动机总分相关不显著,但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避免的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均存在正相关,“条理性”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负相关,这意味着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条理性”可强化个体的成就动机,而“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父母期望”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由此可以看出,完美主义在成就动机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加强个体对成功的追求,也会强化个体害怕失败的动机。在自信方面,“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自信总分和自信的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那些对自己要求较高、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个体通常也是自信心较强的个体,且在自信的各个方面(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都会有所体现。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1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正逐渐改变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者如果过度或者不当使用网络,不仅使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而且使个体与现实生活疏离,乃至于放弃学习与其他正常的社会活动[1]。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他们具有的独特人格品质,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研究采用网络成瘾问卷和16PF 量表,以293 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和人格特质进行测查,旨在探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数比例以及网络成瘾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人格特质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the network is gradually changing people's learning and way of life. However, the network is a double-edged sword, users if excessive or inappropriate to use the Internet, not only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make the individual with real life alienation, and even give up learning and other normal social activities [1]. Personality is the sum of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quali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ducation business students as a special group, has become the m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they have unique personality quality,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This study using internet addiction questionaire and 16PF Scale investigated 293 colleage students, in order to test their present state of internet addiction(IAD)an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explored the proportion of collea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ersonality trai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

双性人格综述

双性化人格研究的综述 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研究表明 ,男女被试更多地认为双性化的人是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改善 一、双性化的概念和历史 概念: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如“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珍妮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Elle Pile Cook,1985);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1973)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agency)与合群性(communion)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历史:1964年A.S.Rossi 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1】 1974年bem编制Ben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开始了双性化的实验研究开,随后十年出现的大量研究主要围绕Ben和 Spence的两种不同理论假设展开。其中Ben 的研究遵循平衡模型强调两性气质相互调和或相互削弱的作用认为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她后期提出的性别图式理论[2]进一步强调了双性化者具有根据情景客观需要组织和处理信息的特点。Spence和Helmreich的研究注重个体内部稳定的行为倾向及两性特质的占有水平的差异他们坚持双高模式强调两性特质的独立效应。 国内关于双性化研究开始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初是对一些理论的探讨后来对双性化的实证研究呈现三种情况一是从性差研究的不同角度证明人格双性化是在对两性性别角色良好的认同基础上形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Bem的性别图示理论。二是注重双性化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者具有最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3】三是有关双性化的发展受外部环境、年龄影响的问题,在双性化的人格结构方面国外研究了许多不同年龄组样本后发现,在有关双性化的许多研究性量表中BSRI的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其中男性气质量表具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为“工具性”(支配性、领导性、占有性、自信)一为“独立性”(自主性)女性气质量表只具有一个因素“移情性”(人际敏感性)。 二、双性化人格研究的影响 1、打破性别角色标准的严格界定。 双性化人格理论的主张者们认为,严格界定男女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因为它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实际上,Bem在1978年就宣称她研究性别角色的目的是“使人类个性从个体的性别角色刻板形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形成健康的心理概念,从文化强加给的男性化、女性化限制中解脱出来”【4】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男性特有勇敢、坚强、进取、成就、竞争等特征,而女性具有温柔、顺从、脆弱、细致、同情心、安静等特征。【7】 2、证实具有两性化人格的个体事实存在 中外心理学家通过调查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男性和

人格特质与网络消费行为的文献综述

学年论文 题 目人格特质与消费者网购决策风格的关系研究姓名陈 炯学号3100123025 专业班级10市场营销(1)班 指导教师疏礼兵(博士) 学院管理学院 完成日期 2013年10月30日宁波理工学院

摘要 目前,中国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的中国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盛行,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也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家也愿意或者是更喜欢到网络上去购物。电商巨头的不断涌现,对实体店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内购物网站在不断涌现,各种类型的网上经营模式比比皆是,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这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决策复杂性。因此,不管是对消费者心理学方面的学术研究,还是对商家在营销心理战中的商业价值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消费者的网络购物决策风格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研究其与人格特质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概述了人格、人格特质以及网购购物风格量表(CIS)等相关理论,梳理了人格特质理论和网购消费决策的研究现状,最后对人格特质与消费者决策风格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网络购物;人格特质;决策风格

目录 摘要............................................................................................................................I 1人格的研究概述.. (1) 1.1人格的定义 (1) 1.2人格特质理论 (1) 1.2.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2) 1.2.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2) 1.2.3艾森克三因素理论 (2) 1.2.4五因素人格模型 (3) 1.2.5七因素人格模型 (3) 1.3人格特质的研究现状 (3) 2网络购物消费决策风格的研究概述 (5) 2.1决策风格及网络购物决策风格的定义 (5) 2.2消费者购物风格量表(CSI)的研制 (5) 2.3网络购物消费决策风格的研究现状 (6) 3人格特质与网络购物决策风格的相关研究 (9) 4研究总结与展望 (11) 参考文献 (12)

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人格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面对同样的网络环境,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善用网络之利,而有些人却反受其害,最终因沉溺其中而导致成瘾呢?许多研究表明,人格差异是重要因素之一。一些人格特质不仅与网络成瘾显著相关,而且对网络成瘾也有较强的预测力,其中关于感觉寻求、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四种人格特质得到的研究结果最为一致。但深入分析发现,当前研究对这些特质如何影响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的探讨却很不够。本文结合心理学理论和相关文献尝试提出了四个理论(最佳唤醒理论、社交需求补偿理论、情绪宣泄理论和成就动机替代满足理论)来试图弥补此缺陷,并藉此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 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1.1 感觉寻求 感觉寻求特质反映人对刺激的需要程度和寻求方式的差异,它包括四个子因子:刺激-冒险寻求、经验寻求、去抑制和单调耐受性。一些研究发现,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因子对网络成瘾最有预测力。Lin和Tsai调查了753名台湾高中生,发现网络成瘾者在感觉寻求去抑制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者,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去抑制因子的预测回归系数达到0.23。来自美国的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也发现,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因子能显著预测网络色情成瘾。为何去抑制因子最能预测网络成瘾?Lin等用Young的“ACE模型”来解释,即网络环境的匿名性(Anonymity)和对现实的逃避性(Escape)正好满足了部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想要逃离社会规则抑制的愿望。还有研究发现感觉寻求的另一个子因子——刺激-冒险寻求也可预测网络成瘾。Shi, Chen和Tian对979名中国大陆成年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刺激-冒险寻求能显著预测网络成瘾,预测的回归系数为0.23。Shi等对此的解释是,网络为喜欢刺激-冒险寻求的高感觉寻求者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的理想冒险环境。Rahmani 和Lava?sani对179名伊朗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去抑制和刺激-冒险寻求这两个因子上,均是网络成瘾者高于非成瘾者,支持了上述研究的结论。 1.2 外向性 外向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得到的是相互矛盾的结果。一些研究支持低外向性者易于网络成瘾。Kuss 等以3105名荷兰青少年为被试进行的研究表明,低外向性特质能显著增加在线互动类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Kuss等认为,低外向性者多存在现实社交活动的障碍,而在网络互动类游戏中他们的社交活动既轻松又愉悦,这样的对比和强化效果自然促使他们逃避现实社会交往,转而到网络游戏中寻求社交补偿。Servidio 对190名意大利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外向性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预测回归系数为-0.19。Servidio也同意Kuss等的观点,认为低外向性者通过沉迷网络来弥补他们现实人际交往的缺陷。来自塞尔维亚的大样本(2014人)调查也证实,低外向性者更容易网络社交成瘾。但是另一些研究却发现高外向性者更容易网络成瘾,如Rahmani和Lavasani对179名伊朗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高外向性对网络成瘾的预测回归系数为0.22。Gosling等的研究发现,高外向性特质不仅可以预测大学生使用Facebook的频率,而且还能预测他们对Facebook的沉溺程度。Wang等调查了920名香港中学生,发现外向性对网络社交成瘾的预测回归系数为0.10。至于外向性特质偏高和偏低为何都易于网络成瘾,Kuss和Griffiths用“社交增强理论(social enhancement)”和“社会补偿(social compensation)”来解释。他们认为高外向性者易于网络成瘾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其社交需要的满足,而低外向者沉溺网络是为了补偿社交需求。 1.3 神经质 许多研究发现高神经质可以预测网络成瘾,如Mehroof和Griffiths对123名英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神经质对网络游戏成瘾预测的回归系数达到0.24,他们认为高神经质者因为频繁的情绪波动而烦恼,而沉浸网络游戏对这些烦恼有解脱作用。Kuss, Griffiths和Binder扩大样本后(2257名英国大学生)进行的在线调查表明,网络成瘾者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质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网络成瘾发生率增加2.3倍。Kuss等也认为高神经质者沉溺网游是为了缓解负性情绪。Floros等调查了268名希腊青少年,发现神经质预测网络成瘾的回归系数为0.18。Wu等对1100名台湾被试的研究计算出的预测系数达到0.44。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研究结果也相似,如Yao等调查2095 名中国内地大学生

领导力研究综述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Nanus(1985)从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

人格心理学论文 ——六大流派综述

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霍尼认为男女人格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影响产生,反对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中对本能的过分强调。她对精神分析法有两个重要贡献:关于神经症的看法及女性心理学。沙利文提出了人格意象概念,并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弗洛姆表现出对精神分析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混合。他认为自由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焦虑,逃避自由的手段有权威主义、破坏和自动舒适装置三种,而弗洛姆推崇的是了解自己、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报告

赣南医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报告题目: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 姓名:王淼生 学号:200930040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09级公管本科班 调查时间:2011年7月20日到8月10日 指导教师:陈匡明

摘要: 本文通过各国专家研究的可靠数据真实的放映了当今青少年网瘾这一社会问题,并通过一份关于网瘾的社会调查报告体现。同时列举了网络成瘾实例,分析其带来的危害。最后针对着一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网络使用程度、网络被害、网瘾解决措施 一、导言 网络对于青少年,一方面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促进了青少年的学业学习,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网络乃至产生网络成瘾却对青少年的人格成长、身体发育、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网络成瘾是指由过度地使用网络所至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忍受性提高、出现戒断反应等现象,对于上网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二、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⑶网民中18~24岁的年青人所占比例高,达到37.7%,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17.4%)和18岁以下的网民(15.8%),30岁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比较低,网民在结构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三、各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心理学者金.S. 杨(K.Young)在1996年有开拓性的研究,该研究借鉴DSM—IV对物质成瘾的标准来探索网络成瘾的存在,496名被测试者参加了调查,回答有关他们上网行为的开放性问题。经过分析,在496例用户中,有396例是网络成瘾用户。Young进一步研究表明每星期有40~80小时在网络上的网络成瘾者对其生活会有负面影响,例如睡眠障碍、持续疲劳、工作和学习绩效降低、人际关系障碍等,还会出现与过长时间使用电脑相同的其他症状。美国针对277名本科大学生的调查,有8.1%的人有网络成瘾倾向,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瘾。澳大利亚“网络依赖与大学生的心理社会成因”研究课题,被调查的217名大学生中有4%的人网络成瘾,27.9%的人属于程度较轻的网络依赖。2005年韩国网络用户中受网瘾影响的人数比例为12.6%,少年儿童受网瘾影响的比例为15.3% 。2000年台湾一项名为“台湾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使用程度、满意度和快乐体验”的研究,调查了台湾12所大学的910名大学生,网络成率为5.9%。台湾对8所大学的752名大学生的测试,网络成瘾率为 11.7%。 四、我国青少年网瘾现状调查数据 福建省林绚浑等人对310名大学生的调查,网络成瘾率为9.6%。民盟北京市委2002年对北京市602名中学生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4.8%。上海师大心理系顾海根教授,2005年对上海市8所大学3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2.9%。学校之间差别很大,成瘾率从7.6%到20.5%,不同年级之间差别也很大,从11.1%到39.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