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0项心理学知识点试题

10项心理学知识点试题

10项心理学知识点试题
10项心理学知识点试题

一注意

选择题:

1、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D以上一个也不是

2、注意是一种()。

A、独立的心理过程

B、个性心理特

C、心理过程和共同特征

D、以上一个也不是

3、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无意注意

D、以上一个也不是

4、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慢()。

A、无意注意

B、有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

D、以上一个也不是

5、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以上一个也不是

6、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的重要原因。

A、无意注意

B、有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

D、以上一个也不是

7、间接兴趣是引起()的原因。

A、无意注意

B、有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

D、以上一个也不是

8、注意的范围是指()。

A、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B、先后把握对象的数量

C、a和b都是

D、a和b 都不是

9、影响注意范围因素主要是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以及()。

A、创造力

B、意志品质

C、情绪状态

D、知觉对象的特点

10、如果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

A、大

B、稳定不变

C、小

D、以上一个也不是

11、注意和稳定性是注意在()上的特征。

A、广度

B、时间

C、a和b都是

D、a和b都不是

12、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指()。

A、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B、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C、a和b都是

D、a 和b都不是

13、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指()。

A、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B、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C、a和b都是

D、a 和b都不是

14、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D、以上一个也不是

15、实验证明,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加法运算是可能的这属于()。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分配

16、“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A、有条件的

B、不能的

C、无条件的

D、以上一个也不是

17、注意的转移与神经过程的()有关。

A、强度

B、平衡性

C、灵活性

D、以上一个也不是

四、判断题:

1、当一个人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时,就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知其味”,就不能认识事物。由此可见,注意也是认知过程。

2、不随意注意实际上是没有注意到应注意的事物。()

3、由于强烈的刺激物而引起不随意注意,所以只有强大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注意。()

4、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极容易分散和不稳定,不断地从一种事物转移到另一种事物上。

5、无意注意缺少目的性,所以要尽力避免它。()

6、同学正在专心听讲,突然有人喊一声,引起了同学的注意的转移。()

7、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转移。()

8、一般人注意通常带有情绪色彩。()

9、司机开车时,眼、手、脚并用是注意转移的体现。()

10、意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11、分心实际上是注意的分配。()

12、学生上课既要听,又要看这是分心的体现。()

13、无意注意就是不注意。()

14、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以相互转化。()

15、有意后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16、注意的分散实质上是注意分配。()

17、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起伏是同一个意思。()

18、注意的分配和注意转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品质。()

19、良好的教学活动只需有意注意的参与。()

20、注意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21、每一次注意转移后都面临着注意的再分配。()

22、注意的分配的许多情形下都包含着注意的迅速转移。()

23、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是由于注意缺乏稳定性的表现。()

24、“牛顿煮表”是注意高度集中的表现。()

25、根据刺激的强度的引起无意注意中重要作用,教师讲课的声音越大越好。()

26、来自内部的干扰比来自外界的干扰更容易导致长时间的注意的分散。()

27、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的“退化”()

28、指向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29、有意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态,是人所特有的注意形式。()

30、绝对强度的刺激比相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

二感觉和知觉

判断题:

1、盲人的听觉特敏感是先天形成的。()

2、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

3、感觉的相加等于人的知觉。()

4、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5、只要有感觉器官,感觉就可以产生。()

6、感觉只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因而并不十分重要。()

7、眼睛是视分析器,耳朵是视分析器。()

8、感觉的一切心理现象的源泉,是人的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

9、感受性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正比的关系。()

10、某种感觉丧失后,可由其它感觉来弥补。()

11、理解性的基本特征是语词把事物标志出来。()

12、社会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是感受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13、感觉和知觉往往是同时产生的,所发人们很难获得单纯的感觉。()

14、人的感受性是固定不变的,不因一时的条件变化而变化。()

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A、反映

B、感觉

C、知觉

D、直觉

2、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

A、认识过程

B、心理过程

C、感觉过程

D、知觉过程

3、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受阈限

D、差别感受性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受性

D、差别感觉阈限

5、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巧玲珑,则感受性越大,其感觉能力也()。

A、越强

B、越弱

C、一样

D、呈正比

6、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A、感觉对比

B、同时对比

C、联觉

D、继时对比

7、当几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

A、感觉对比

B、同时对比

C、继时对比

D、彩色对比

8、当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个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做()。

A、继时对比

B、同时对比

C、感觉对比

D、彩色对比

9、对寂静的适应是当一定声音突然停止以后,感受性()的过程。

A、升高

B、降低

C、保持不变

D、a和b

10、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11、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做()。

A、运动知觉

B、听知觉

C、空间知觉

D、时间知觉

12、对联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被称为()。

A、空间知觉

B、错觉

C、时间知觉

D、运动知觉

13、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14、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大小知觉恒常性

D、距离知觉恒常性

15、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16、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17、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18、被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恒常

B、知觉选择

C、知觉理解

D、知觉整体

19、人的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时间知觉的能力称为()。

A、时间知觉

B、生物钟

C、时间估计

D、时间错觉

20、人的预定目的、有计划、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较为持久的知觉称为()。

A、观察

B、认识

C、观察力

D、知觉的理解性

三记忆

选择题:

1、人脑中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叫做()。

A、思维

B、感觉

C、过去

D、记忆

2、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A、再认和回忆

B、保持和遗忘

C、识忆、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3、根据记忆过程中草药信息的编码方式和储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先后分为三个阶段()。

A、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

C、长时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D、瞬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

4、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里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叫做()。

A、保持

B、想象

C、回忆

D、表象

5、以感知过去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做()。

A、表象

B、形象记忆

C、再记

D、运动记忆

6、以概念、判断、推理等的意义为内容,记忆叫做()。

A、逻辑记忆

B、运动记忆

C、动作记忆

D、形象记忆

7、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做()。

A、运动记忆

B、情绪记忆

C、动作记忆

D、形象记忆

8、以过去的经历过的运动或做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叫做()。

A、动作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形象记忆

9、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说记叫做()。

A、机械识记

B、无意识记

C、有意识

D、重复识记

10、事先有预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叫做()。

A、理解识记

B、意识

C、有意识记

D、重复识记

11、依照识记材料的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办法的识记叫做()。

A、机械识记

B、重复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12、再现或重现这一术语可以称为()。

A、再认和回忆

B、识记和保持

C、保持和遗忘

D、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13、当回忆发生困难,需要积极思维和作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这种回忆叫做()

A、有意回忆

B、追忆

C、有意识记

D、理解识忆

14、在记忆的三个环节中,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积累储存和巩固的阶段是()。

A、识记

B、保持

C、再现或回忆

D、遗忘

15、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叫做()。

A、无意回忆

B、无意识记

C、追忆

D、遗忘

16、一时不能再现或回忆,但有了适当条件,记忆还可能再恢复的现象叫做()。

A、暂时性遗忘

B、遗忘

C、永久性遗忘

D、部分遗忘

17、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确良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干扰

D、抑制

18、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干扰

D、抑制

19、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

受到了()的影响。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倒摄抑制的干扰抑制

D、倒摄抑制

20、()是记忆的主要形式。

A、表象

B、识记

C、保持

D、回忆或再认

2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的主要就采用()。

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C、及时复习

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22、“触景生情”是一种()。

A、无意回忆

B、有意回忆

C、再忆

D、识记

23、在路上遇到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们(她)们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A、重视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24、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续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A、过度学习

B、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C、记忆的恢复现象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25、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

A、识记后不会遗忘

B、遗忘是逐渐产生的

C、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D、遗忘的先慢后快的()

26、下列哪一种学习方法可以获得学习材料后的最佳保持()。

A、仔细而缓慢阅读

B、死记硬背

C、进行过学习

D、以上几个都不可以

27、决定材料是否从感觉记忆阶段转移到短时记忆阶段的重要因素是()。

A、材料保持在感觉记忆中时间的长短

B、被试者的年龄

C、材料的难度

D、对材料的注意

28、两组被试者学习同样的功课。然后令一组被试者保持觉醒,另一组被试睡觉。最后测定两个组对功课的保持情况。结果应该是()。

A、都没有显示出倒摄抑制效应

B、睡眠组觉醒组被试保持多

C、清醒组被保持好,因为活动已有转变

D、清醒组被试显示了前摄抑制效应

、判断题:

1、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反对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叫认知;客观事物不在眼前感到熟悉,确定它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叫再现。()

2、就识记的内容来说,记忆可分为感知形象记忆,语词概念的记忆,情绪的记忆和运动的记忆()

3、摄干扰就是先前的学习受到以后的学习干扰。()

4、无意义识就是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无一定方法的识记。()

5、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短,大约在一分钟之内。()

6、有的儿童背诵课文的时候,有鲜明的书本表象,好象看着书本朗读一样,这类表象叫遗觉象。()

7、所谓“潜移默化”就是指影响通过有意识记而接受。()

8、表象就是看见的事物的头脑中留下一步印象。()

9、无意识记是一种无意义的识记。()

10、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再也不能重现或再现。()

11、记忆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四思维

、选择题:

1、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叫()。

A、知觉

B、想象

C、表象

D、思维

2、人类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思维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反映,是思维()的特点。

A、间接性

B、直接性

C、概括性

D、推理过程

3、在直接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概括称为(),它是概括的低级形式。

A、理解概括

B、感性概括

C、抽象概括

D、语词概括

4、人脑适用通过其它事物的媒体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特点称之为()。

A、概括性

B、抽象

C、直接性

D、分析综合

5、凭借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

A、形象思维

B、运动思维

C、具体思维

D、动作思维

6、在抽象思维中起特别重要作用是()。

A、形象

B、语言

C、动作

D、图表

7、在人脑中确定对象之间相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过程叫做()。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和概括

从其它类似的事物中,引起联想,从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解决

D、定势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些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之为()。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解决

D、启发

1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其它事物中看出解决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称之为()。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解决

D、启发

11、会骑自行车的人,一下子很能难骑好三轮车,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受到了()干扰。

A、动机

B、负迁移

C、正迁移

D、定势

12、在人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思维成果。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称之为()。

A、发散

B、集中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再生性思维

13、在人脑中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来新形象的过程称之为()。

A、创造性思维

B、想象

C、独创性

D、创造性想象

14、形成科学概念最直接的思维过程()。

A、抽象

B、比较

C、抽象概括

D、具体化

15、在人脑中,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关系的突然接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心理活动称之为()。

A、直觉

B、感觉

C、知觉

D、灵感

16、()是指人的思考不受定势作用的影响而能触类旁通,变化多端和举一反三,能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A、灵敏性

B、变通性

C、独特性

D、流畅性

17、()指人能对客观事物作出超乎异常的独特见解。

A、敏捷性

B、变通性

C、流畅性

D、独特性

18、()是指人在短暂时间里,讯速地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A、敏捷性

B、变通性

C、独特性

D、流畅性

、判断题:

1、看到温度表上的水银柱降到00C时就知道水要结冰,这是思维的间接性。()

2、思维和感知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知要以不依赖于思维,思维也可以不依赖感知。()

3、概念都具有概括性特征,因此表象与概念是一回事。()

1、人们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总是不和乎解决各种问题的。()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说的是思维的概括性。()

3、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因此感觉和知觉对思维来讲并不是十分必要的。()

4、教师讲解一题多解这是创造思维。()

5、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

6、比较就是找出事物或现象间的不同点。()

10念的层次分类化多,概括性就很强,辩认就可以容易。()

11、思维中,概括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综合,它是关于事物不同点的综合。()

12、生活中形成的概念都是不科学的概念。()

13、固执已见是思维独立必品质的表现。()

14、动机是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力,因此,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

15、“有口无心”是内部语言对口头言语的干扰而出现的现象。()

16、正因为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开始用启发式数学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五想象

选择题:

1、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前创造从而造新形象的过程叫做()。

A、表象

B、想象

C、再造想象

D、意象

2、人在头脑中创造形象的基本材料()。

A、表象

B、感知

C、记忆

D、想象

3、在人脑中重视过去所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

A、想象

B、知觉

C、记忆表象

D、再造想象

4、想象是否和其它心理过程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A、是

B、否

C、不量可能性否

D、都不是

5、通过想象在头脑中产生的新形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对()的重新改组和重建。

A、知觉

B、遗觉象

C、表象

D、再现

6、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称为()。

A、想象

B、表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7、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做()。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表想

D、想象

8、在创造性活动中,新形象的出现常常带有突然性,这种心理状态称为()。

A、思维敏捷性

B、再造想象

C、幻想

D、灵感

9、粘合、强调、夸张、典型化是()所具有的特点。

A、再造想象

B、记忆表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10、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叫(),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A、表象

B、再造想象

C、梦

D、幻想

11、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符合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并目是可能实现的幻想叫做()。

A、创造想象

B、理想

C、幻想

D、空想

12、无意想象一种极端形式是()。

A、幻想

B、表象

C、梦

D、空想

13、幻想是一种()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A、凭空的

B、与生活愿望相结合的

C、突然产生的

D、与客观现实相结合的

14、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15、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都是有意想象,它们主要是在想象的()上存在着差异。

A、表象储备

B、知识经验

C、实践要求

D、独创性和新颖性

16、幻想与一般创造想象不同,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幻想总是和个人愿望相联系,并体现个人所祈求或期望的事物;二是幻想()。

A、与创造想象的特点一样

B、与目前创造行动直接联系

C、与目前创造行动无直接联系

D、与再造想象的特点一样

、判断题:

1、想象的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且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是人脑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想象与感知、记忆毫无关系。

3、教师讲到我国内蒙古大草原时,学生不由想起《刺敕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这是创造想象。()

4、作家创作小说、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企业家的技述革新都属于创造想象。()

5、想象中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因此说,有些想象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6、想象力是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想象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比知识更重要。()

7、想象是以形象方式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想象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性。()

8、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应具备两个条件:能正确理解问题和实际标志的意义;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9、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创造性思维必须有创造想象参与。()

10、梦是有意想象的极端状态。()

11、机器制造工人根据机器图纸,想象出机器主体结构,属于创造想象。()

12、再造成想象的意义是可以补充人们实践的局限性,借助再造媒介,把不能感知的事物具体化,扩大人们的认识范围。()

13、教学中的模象直观、语言直观的教学效果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表象和想象的活动,把抽象公式、概念、原理形象化,使知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14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根本区别表现于构造新形象方式上,一是依据现实的材料指示或暗示,一是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和实践,需要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

15、幻想是一种不要合实际的,不能实现的想象。()

16、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常常是创造活动的先导。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的发展。()

17、儿童的幻想因受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常常把现实事物加以夸大和缩小,甚至可以使事物随意变化。()

18、创造想象的形象都体现作者的愿望。()

19、灵感就好象是神灵的感应,突发性很强。()

20、理想是在正确世界观指导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并且能够实现的幻想。()

积极幻想是推动人们创造性活动的动力。()

22、空想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发展规律,并且毫无实现的可能。因此,儿童的想象就属于此类型。()

23、幻想与一般的创造想象区别在于,幻想中所创造的形象总是体现着个人的愿望,并指向未来。()

六情绪情感

选择题:

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2、有机体对延缓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映叫做()。

A、需要

B、态度

C、体验

D、情绪和情感

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

A、情绪和情感

B、社会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需要

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叫()

A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

7、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叫做()

A、愤怒

B、悲哀

C、快乐

D、恐惧

8、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

A、恐惧

B、表情

C、悲哀

D、快乐

9、伴随情绪体验出现的有机体的外部表现叫做()。

A、情绪

B、表情

C、情感

D、感情

10、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满足自己的()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体验

11、带有宣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又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情感

12、猛烈爆发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叫做()。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情感

13、在激情状态发生的过程中,很难用()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应该在发生前加以预防和控制。

A、思维力

B、想象力

C、能力

D、意志力

14、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做()。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意义

15、道德,理智感和美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对()的反映,并且还调节着人的社会性行为。

A、社会需求

B、生理需求

C、态度

D、体验

16、个体对别人和自己行为的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叫做()。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责任感

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知

18、“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9、情绪和情感是()。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20、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21、()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A、本能

B、随意运动

C、不随意运动

D、以上都不是

判断题:

1、情感和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因而人和动物都有。()

2、情绪主要和无条件反射联系着,情感主要和条件反射联系着。()

3、情绪和情感产生的源泉是客观现实,所以,任何客观现实都能引起人的情绪

和情感的体验。()

4、某同学说:“我在考试时,有一道非常容易的题想了很久没有想出,结果离

交卷一分钟突然想出来了。”这是一种应激的情绪状态。()

5、情感发生的重要制约因素决定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

6、情绪与情感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无以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要为出点,而

产生态度体验的。()

7、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成为人的持久激励动力。()

8、主体不可能对任何刺激物都产生情感反应。()

9、情绪与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对事物进行的反映。()

10、心境所产生的体验不表现某一特定的对象,只是使特定的时间阶段内,受

这种情绪状态的影响,感染上相应色彩。()

11、所谓“喜者见喜”,“忧者见忧”是形容人的应激状态。()

12、强烈的情感必然是深刻的情感。()

13、热情是一种与人的理性观念具有紧密联系的内心体验,决定于人的世界经观,人生观以及其他各种言立场和观点。()

14、一个人保持一定的应激状态,有意于健康,但应激多了,易生病。()

15、学生的求知欲是道德感的表现。()

16、理智感的作用是推动认识的深化和思维任务的完成。()

17、引起美的情感既可能是事物本身,也可能是事物间的现象。既可能是事物

的外部特征,也可能是内部特点。()

18、“对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受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的。()

19、个人对国家、集体所尽的职责与义务和对他人的关怀与帮助所产生的情感

体验称为道德感。()20、情绪与情感作为信息交流手段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则表情动作具有全人类

的性质,即辩认是一致的。()

21、情绪的表现是人特殊性有的,其发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2、“情人眼里出西施”,可说明美感的产生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也取决于事物与主体之间的联系。()

23、激情的发生有害于人的心身健康,所以要避免激情的产生。()

24、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可以需要的角度、发生的角度及反

映的角度加以区别,所以二者的区别是绝对的。()25、表情的信号作用是表达主体事物的认识和需求的态度体验,也让客观易于

感知和接纳。()26、欢乐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挺胸握拳等等,这是情绪情感的身段表情的再现。

()27、愉快的情绪与情感,能使人的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于平衡

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28、“一言兴邦,一言灭国”,也就是说人的一句话有时能激发情感而产生强大动力,这说明情感具有动力效能。()

七意志

选择题:

1、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

理过程称为()。

A、个性

B、能力

C、意志

D、随意行动

2、人的意志总是与行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通常又把意志称为()。

A、随意动作

B、意志行动

C、动作斗争

D、目的确立

3、意志行动具有三个特征:具有自觉的目的,与克服困难联系和以()为茂基

础。

A、动机斗争

B、目的确立

C、随意动作

D、意志自由

4、受人的意识调节,具有一定目的方向性的运动、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了动

作称为()。

A、意志行动

B、随意动作

C、目的确立

D、克服困难

5、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是随意动作的高级调节者,它在人的意志行动中起

着的主导作用。

A、条件反射

B、语词

C、第一信号系统

D、额叶

6、意志行动的心理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阶段。

A、克服困难

B、制定计划

C、执行决定

D、动机斗争

7、在意志行动的采取决定中,包括了动机斗争、方法选择和()。

A、克服困难

B、目的确立

C、执行决定

D、制定计划

8、在动机斗争中所表现出的人的意志,是不是意志的唯一标志。()

A、否

B、是

C、不一定

D、以上几个都不是

9、在人的意志行动过程中,主要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

A、持久性

B、永恒性

C、自制性

D、独断性

10、一个人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且自觉主动地调节和支配

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该目的意志品质称为()。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11、与意志自觉性品质相反的不良品质是()

A、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

B、盲从和独断

C、任性和怯懦

D、顽固和执拗

12、一个人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

B、坚韧性

C、自性

D、果断性

13、与意志果断品质相反的不良品质是()

A、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

B、盲从和独断

C、任性和怯懦

D、顽固和执拗

14、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是()。

A、果断性

B、自制性

C、坚韧性

D、自觉性

15、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的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意

志品质是()。

A、自制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觉性

16、与意志自制性品质相反的不良品质是()。

A、任性和怯懦

B、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

C、盲从和独断

D、顽固和执拗

17、与意志坚韧品质相反的不良品质是()。

A、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

B、任性和怯懦

C、盲从和独断

D、顽固和执拗

18、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错误行动,此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

A、盲从和独断

B、任性和怯懦

C、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

D、顽固和执拗

19、人的意志过程和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同属()。

A、个性心理过程

B、心理过程

C、情绪情感过程

D、认识过程

20、一个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

志的()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四、是非题:

1、坚强的意志只有敌人顽强斗争中或艰苦劳动中才能得到锻炼。

2、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修改行动计划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3、在执行决定过程中,评定一个人意志品质优劣的主要标志是看他克服困难的

情况。

4、坚持性和执拗都是为了把决定贯彻始终的良好品质。

5、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为,不是意志行动。()

6、意志和行动是不可分的,意志支配行动,同时也在行动中得以表现。()

7、经过动机斗争,占优势的动机,就是正确的动机。()

8、一个人口渴了,就伸手拿杯倒水,然后喝掉,这个别行动可称为意志行动。

()

9、一个人上肢受了伤脑筋,伸屈都很困难,他要喝水就不得不忍受剧痛去拿杯

子倒水,再喝掉,这个行动就是意志行动。()

10、一般行动由于意志的参与,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意志行动。()

11、意志是人和动力物共同具有的心理特点。()

12、意志是人类特有的过程。()

13、意志是以人们对于行动的目的的社会意义的认识为前提的。()

14、意志总是表现于意志行动中,是意志行动的主观方面。()

15、人的意志行动是一种绝对自由的行动。()

16、有目的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意志坚强者从不改变预定的行动计划。()

17、人的意志总是克服困难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18、一个人的世界观和道德观是决定其意志行动目的和自觉性的根本依据。()

19、人的意志行动,是和克服多种多样的困难联系在一起的,轻而易举的行动,

不能称之为意志行动。

20、人们的意志行动中,需要克服两类困难,即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

21、意志对人的活动具有调节的控制的作用。()

22、有的人是“行动的侏儒,言语的巨大”,说明认识和意志这两个心理过程

是无关的。

23、意志对心理活动和行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选择有效的行动方法,组织一系列达到目的手段,发动随意动作来实现预定目

标。()

24、认识是人的意志行动的前提,但是,如果没有人的意志,人就不能够全面

深刻的认识活动。()

25、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困难。()

26、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

27、共同的需要是产生动机斗争的根本原因。()

28、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与其意志活动的内容和意

识倾向联系起来,即由人行动的社会价值来确定人的意志品质。()

八个性及其倾向性

判断题:

1、个性包含人与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差异性。()

2、个性倾向性是个体的动机系统。()

3、在一定意义上说,其它个性倾向性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4、人的生理需要和动作主生理需要是基本相同的。()

5、动机是在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

6、兴趣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7、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8、个性的发展主要受遗传素质的影响。()

9、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动机。()

10、人类的生理需要与动物的生理性需要具有本质的不同。()

11、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只有相对而言,并无好坏之分。()

12、兴趣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需要的对象也是兴趣的对象。()

13、兴趣和爱好是同一概念两种说法。()

14、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

()

15、间接动机不够稳定,往往受个人情绪的影响。()

16、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17、个性的稳定性决定了个性缺乏可塑性。()

18、人的个体不仅受生物困素制约,还要受社会因素制约。()

19、动机是个体行为的积极性源泉。()

20、动机和兴趣是需要的主要表现形式。()

21、社会性需要的出现往往带有周期性。()

22、在人类的物质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的需要,也包括社会性的需要。

23、动机的强度是由需要的强度所决定的。()

24、社会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它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5、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可以把动机分为高级动机和低级动机。

26、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可以把动机分为高级动机和低级动机。

27、兴趣是没有阶级性的。()

28、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所引起的。()

29、知识与兴趣之间并无直接的关系。()

30、兴趣是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

九能力

判断题:

1、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的全部心理特征。()

2、能力总是表现在人具体活动之中,离开具体活动就无所谓能力。

3、能力不是人完成活动的全部心理条件,它是顺利完成活动直接有效的可能性

的心理特征。

4、中年人知识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程度高,但能力发展却越来越慢。()

5、能力主要是指一种内在的可能性,一种从他的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可

以预计到他从事新活动,获得新成就的可能性。()

6、一般能力每个人都具备的,但特殊能力不是每一个人能形成的。()

7、“天才出于勤奋”说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素质无关。()

8、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这表明环境对人的能力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9、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它在早期阶段在较快的发展,这

说明一个人的智力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早期教育。()

10心理学家鉴定一个人的智力是否超常、正常和低常主要采用的手段是智力测

验。()

11、智力年龄(智龄)是比奈首先正式提出的,用以表示儿童智力水平与实足

年龄的关系。()

12、韦克斯勒的智商的测量方法并不适合于测量较大年龄的青少年和成人的智

力水平。()

13、均占人口的千分之三的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的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说明

有能力形成中先天因素起决定作用。()

14、“早慧”、“大器晚成”是能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差异。()

15、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他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四、选择题:

1、一个四岁小孩,善于心算,能心算3位数乘3位数,这是一种()表现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才能

D、才天

2、“甘罗早达子牙”表明人的能力存在着:

A、类型差异

B、发展水平差异

C、表现早晚的差异

3、下面哪些因素是属于教师能力的范畴:(答案不限一个)

A、幽默

B、语言表达能力

C、稳重大方

D、组织性

E、和蔼可亲

F、观察力

G、

感召力H、应变性

4、成年人机械记忆力有所减弱,但仍然可以依靠或发展自己特有的理解力、判

断力去掌握各种知识。这种现象属于:

A、记忆的补偿作用

B、能力的补偿作用

C、教育的补偿作用

5、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智力发展不是均衡的。研究表明:它在早期阶段有较快

的发展,而且对以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由此证明了智力发展与:

A、良好的环境有关

B、早期教育有关

C、先天遗传素质有关

6、智力的测量用于测定儿童的智力,以做到因施材教,量早编制的一套智力量

表是:

A、比奈一西蒙量表

B、斯坦福一比奈量表

C、韦克斯量表

7、智力年龄(智龄)是比奈首先提出的,其含义是:

A、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B、用来表示智力达到某一处龄水平

8、一个好教师应具备教育机智的能力,此能力属于:

A、一般能力

B、特殊能力

C、才能

9、专门的研究发现,钢琴家在辩别微小的音高差别上不如演奏弦乐家。这说明

其辩音能力的发展与: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社会实践

10、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比奈

B、西蒙

C、韦克斯勒

D、吉尔福

十气质

判断题:

1、人的气质可以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2、人的气质是先天的,不可变更的。()

3、人的气质一般来说是单一的类型。()

4、人的气质无好坏之分。()

5、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6、气质具有稳定性,因此是无法变更的。()

7、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者的依据之一。()

8、气质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

9、弱型相反于抑郁质。()

10胆汁质的人感受性低。()

四、选择题:

1、易兴奋而难控制的气质类型的人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强、平衡、不灵活的气质类型又称()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3、在个性中受先天生物学因素较大的个性心理特征()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4、安静、均衡的人的气质属于()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5、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混合型

6、强而不平衡型相当()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7、多血质的人感受性()

A、高

B、低

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的创始人是()

A、谢尔顿

B、巴甫洛夫

C、帕尔曼

D、盖伦

9、与强、平衡、灵活型对应的气质内型是()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0、早最提出气质体型学说的是()

A、盖伦

B、帕尔曼

C、克雷奇米尔

D、谢尔顿

十一性格

判断题:

1、人的气质无好坏之分,而人的性格是有好坏之分的。()

2、人的性格同人的气质一样,主要受先天的因素影响。()

3、同卵双生子,他们的性格是完全一样的。()

4、任何态度和行为方式都能表明人的性格。()

5、人的个性的核心是性格。()

6、遗传素质对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7、性格是一种社会化的倾向。()

8、性格一旦形成后,是永远不变的。()

四、选择题:

1、个性的核心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人生观

2、诚恳与虚伪、勤劳与懒惰、自信与自卑是()

A、气质

B、兴趣

C、能力

D、性格

3、表现在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性格特征是()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理智特征

D、情绪特征

4、人们在对自己的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理智特征

D、情绪特征

5、人在情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是指()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 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 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初级阶段高级阶段 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中间环节 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 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 黑格尔、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动机需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情绪和情感 心境应激激情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晶体能力流体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3、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价值 4、列表分析不同动机理论的基本思想 5、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6、简述动机与需要、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 7、动机一般如何分类?社会性动机包括哪些种类? 8、什么是情绪情感?具有哪些功能? 9、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 10、情绪依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哪些种类? 11、情绪有什么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 12、阐述情绪两因素的情绪理论及其经典实验 13、如何调节情绪,使之保持健康状态? 14、什么是能力?说明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15、能力如何分类?说明各种能力的特点与关系 16、简述智力多元理论的主要思想 17、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18、简述最初智商的计算方法,正常智商是如何界定的? 19、遗传和环境对能力发展各起什么作用? 20、什么是人格?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21、气质有哪些典型类型?各有何行为特点? 22、什么是性格?性格与气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23、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24、简述“大五人格”理论的主要思想 25、剖析自己的气质、性格,并分析人格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 26、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影响?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双趋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引起的具有同样吸引强度的动机,但又无法兼得而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动机斗争。 双避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具有同样威胁程度目标引起的力求躲避的动机,但又不能同时躲避而产生的难以选择的动机斗争。 趋避式冲突:对同一目的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欲趋之又避之的动机斗争。双重趋避式冲突: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对几个目标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当前环境的过高要求,就会体验到一种快速的紧张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一般能力(智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他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决定于个人禀赋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学习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认知风格: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是人格差异的体现。 场独立性(FI)的人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FD)的人在加工信息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不同层级需要的关系: ①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②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才会出现高级需要 ③高级需要满足后,低级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降低了 ④低级需要关系到个体生存(缺失需要) 需要的发展进程: ①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②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和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③人的需要结构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非都是正三角形的结构,还有多种结构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①按照起源分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心理学[第七节思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基本问题 思维在人的生活当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不断扩大人的认识范围,不仅能认识现在,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不仅能认识人所能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人们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使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第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不仅能使人掌握知识、认识规律还可以使人由认识世界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但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人们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世界的奥秘时,人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改组和更新。 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和建构。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普通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那些?(笔记)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解释实验者效应,被试期望效应,单盲法, 双盲法.P15~P17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简要说明由吉诺维斯事件心理学 家提出理论和假设的过程.P18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简要解释实验法,相关法,个案法, 它们有何特点?(小题)P20~P22 5.当今心理学研究的五大取向有哪些?简要说明各取向的核心或特 点.P11~P12 6.了解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后对你有何启示?P14~P15 第二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1.简述神经元的构造及各部分的机能.P25~P26 2.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哪几类?各有何功能?P29 3.何为神经递质?你了解哪些常见神经递质的作用?P27~P28 4.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P29 5.简述组成脑的中央核的各部分的机能.P33~P34 6.何谓边缘系统?其基本构成和机能分别是什么?P34~P35 7.大脑皮层分为哪几个功能区?各区的机能分别是什么?P35~P36 8.大脑两半球分别承担了哪些专门化功能?P38 9.内分泌系统指的是什么?P30人体中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P32 脑垂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31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什么是感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韦伯定律说明了什么?P43~P44 2.什么是感觉的适应?(P44)明适应,暗适应,举例。P46 3.简要说明色觉三色论和色觉的拮抗过程理论,并解释后像?P50~P51 4.听觉的地点说和频率说?P53 5.痛觉的门控制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哪些现象?P57~P58 6.什么是知觉?格式塔的知觉原则有哪些?P57~P58 7.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P60 8.什么是知觉加工中的特征分析?特雷斯曼认为知觉有哪两级加工方式。P61 9.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举例说明P61 10.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或线索)有哪些?P63 11.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线索有哪些?P64 12.你能说出哪些生活中利用错觉的例子? 第四章意识与意识状态 意识 1.什么是意识?理解意识不同层面的含义?P71 2.了解睡眠的五个阶段?P72~73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出现哪些现象?P33~34 3.简要说明西方关于梦的三个理论?P71 4.什么是白日梦?关于白日梦你还了解哪些?P78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注:标红字体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标蓝字体为历年真题;题后附答案。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及内容P1-P2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心理过程 认知 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格 需要和动机需要、动机、兴趣等 能力、气质和性格 ◎真题:心理现象可分为()。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知、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 ◎真题:()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A)知觉(B)记忆(C)思维(D)注意 答案:A;D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P3-P5 人的心理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真题:人的心理是() (A)脑的机能(B)客观现实的反映(C)大脑活动的产品(D)一种看得见的现象 答案:AB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P5-P9 科学心理学的建 立 科学心理学诞生冯特于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学派的纷争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 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 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 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华生 主张 抛开意识,研究行为,提出刺激-反应(S-R)理论模 式研究心理。条件反射,强化等是其代表性概念。典 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主张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 ?案例: ?玛莎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严重抑郁,功课成绩下降,终日萎靡不振,几乎不与别的同学交谈。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要注意到,玛莎是与男朋友分手不久后变得情绪低落的。抑郁常常与失落感有关。玛莎也许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失落感、气愤或抵触情绪变成了对自己的责备和怨恨。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玛莎的抑郁出现之前,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成绩有所下降。当人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感情支持、友谊或认可等奖励时,他在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努力就会停止。当玛莎变得抑郁时,她的行为也会有所变化,而那些变得更为消极的行为会使她更不可能得到好成绩、赞扬和关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玛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她也许没有做好应对大学生活中的困难的准备。如果在她的自我形象中才智和能力非常重要,那么,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她会是一个大的打击。与男友的分手也会使她感到自己无能。我认为,玛莎感到抑郁、脆弱和茫然,可能是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受到打击而造成的。 ?认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玛莎的思维模式解释她为什么产生抑郁。她可能过于“放大”了近来她所遇到的那些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她有一些不现实的想法,比如“如果我现在不能出人头地,将来就一事无成”等这类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抑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会给教育带来变革 –机能主义,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新教育运动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基本目的是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是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情感教 育是教学的基本动力 ?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了解心理规律,比如注意的维持时间、两种注意的交替转换; –了解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补充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一)语词 语词记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语词的形、音、义经过形码、声码、意码的编码后将语词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 (二)表象 1.什么是表象 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2.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头脑中保持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 浮现,和过去感知该事物时的形象非常相似。 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 类化了的事物形象。 3.表象的意义 1)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地运用记忆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 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第六章感觉 1、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6、韦伯常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 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9、暗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 10、光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 11、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13、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5)运动感觉(动觉)(5)平衡感觉(静觉);(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 第七章知觉 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3、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4、双眼视差:人两只眼睛相距约65mm当看物体时,两只眼睛从不同角度看这一个物体实现便有差别,观察物体时两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差异就是双眼视差 5、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6、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 7、自主运动:比如在暗示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注视一段时间后,光点会古怪的动起来,这种运动就叫做自主运动 8、诱导运动:由于周围其他物体云顿,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动的一种错觉 9、运动后效: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朝相反方向的运动后效 10、错觉:由大脑对环境讯息所作的推测,称为知觉性假设,错误的知觉性假设就是我们通称的错觉 11、为什么说知觉是对人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①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是认知过程第一步,是高级认知的基础②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③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从感觉到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因而知觉对事物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 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脑与心理 1、脊神经发脊髓,穿椎间空外出,共31对。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2、和第一神经的最下端为界。 3、脊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4、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5、大脑的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机器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组成,它从前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6、总之研究者比较一致认为左右半球都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的较多方面,左半脑出现加工优势。 7、挖掘大脑的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重充电。第四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地三章行为和动力 第一节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应、 2、需要的特征:第一对象性。第二动力性。第三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1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连 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我们把那些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所谓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5、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中水平。马 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基本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生理省某种的缺失而产生的需要。成长需要则u同,它虽然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他同时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成长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满足这种需要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第二节动机 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诱因按其性质分为两种: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凡是驱使个体远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分类1生理动机1)饥饿2)渴3)性4)睡眠2社会性动机1)兴趣2)权利动机3)交往动机。 5、动机冲突或动机争斗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6、动机冲突的分类:按性质和内容分类分为1)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2)非原则行动机冲 突: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按表现分类1)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到达,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2)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醒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产生的冲突。3)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7、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1)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2)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质量。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 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默然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直觉的范围变的国语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是行为效率降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耶基斯多德定律)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观条件可以提高学习行为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不一致,提高行为效果。 8、归因理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1环境归因2个人归因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 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性”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觉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3)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3可控归因合格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 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第四章认知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第一节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可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 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呢4注意的转移 4、造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责任2受外界影响的干扰3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生病等4心里 不适合障碍 5、培养集中注意的方法:1自我暗示2情景想象法3培养间接兴趣4自我奖励法5训练听课技巧 第二节感知觉 1、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的基本条件:1刺激物也就是直接作用于人体,能够引起人们感官活动的客观事物。2感觉器官,也就是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