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宋词人

北宋词人

第二章北宋词人

一、北宋前期词人群体

宋初前半个世纪,新王朝建立并逐渐兴盛,词体的发展还没有完全出现同步发展的迹象,基本上还是处于停滞状态,词人数量不多,而且存留下来的词作也很有限,在艺术上还没有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缺乏开拓性。到了真宗、仁宗两朝,宋朝真正进入了承平盛世,范仲淹、柳永、晏殊、欧阳修、张先等著名词人登上词坛,才意味着宋词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具有两个不同的群体。一个是以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等馆阁重臣为代表的词人群体,他们的词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对人生经验的反思,词作大多高华蕴藉,神似南唐。其中范仲淹的边塞词写得悲壮沉雄,对后世豪放词的兴起具有一定的影响。另一词人群体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民间词人群体,他们和下层伶工妓女接触比较多,并能吸收民间新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并对之改革发扬,在词体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贡献,使词坛风貌为之一变。他们的词俚俗新鲜,真率明快,具有民间歌辞的特色。

北宋初年的词坛上基本沿袭了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尚有花间派之遗绪,词的创作仍然是以相思离别为主,但写得较清新,不像五代时那样浓艳,如晏殊,欧阳修的词,大部分是离愁别绪,伤春悲秋,写得缠绵哀婉,保持了晚唐五代的哀婉风格,直到柳永、苏轼的崛起,才各树一帜,在思想和艺术上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崭新的天地。柳永以写慢词表现城市风貌见长;苏轼开创了与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词派,在他们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大片富有才华的词人,使词的创作出现了百花斗妍的局面,再后,经过周邦彦等人对新旧乐调的清理和调整,词的格律得到了确定。

二、宋初词人

宋初词人潘阆、王禹稱、寇准、林逋、范仲淹等人,作了数量不多的词,这时的词作主要是语言清晰秀美的小令,因而宋初词坛总的形势是:第一、还未形成词派。第二、由于词是诗人兼作的,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1、潘阆(?一1009),字逍遥,北宋大名(今属河北省大名县)人,曾居钱塘。至道元年(995)赐进士,任国子四门助教。后因事被斥,浪迹江湖,漂泊多年。真宗时曾任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参军。有《逍遥集》,存词11首。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钱塘江的潮汛是宇宙间无比壮观的胜景。每逢涨潮的时候,杭州城内大小官吏和数万老百姓都纷纷去观潮,倾城而出。潮水来时铺天盖地,呼啸而来,气势非常雄伟。

这首词就是回忆词人昔日观潮的壮观情景。钱塘江边人山人海,杭州城内万巷皆空,反衬出观潮人多;钱塘潮好像要将整个大海里的水全部倒灌进来,水势凶猛,涛声犹如万鼓齐鸣,响声震天。词人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极力渲染了潮水的壮观场面,令人瞠目结舌,我们不由钦佩词人奇妙的想象和精彩的描绘。

那矫健的弄潮儿,他们手挥彩旗,脚踏浪尖,以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技巧创造了人

间叹为观止的奇迹。他们出入于起伏跌宕的浪涛,翻身腾挪,豪情万丈,在与碧浪搏击中显示出英雄本色。观众为之折服,为之惊叹。词中写潮水之险,更加烘托了弄潮儿不畏险阻的精神气概。这种场面在词人心中久久索绕,多少回在梦中盘桓。多少回为弄潮儿惊险的表演而胆战心寒。词人热情歌颂了弄潮儿敢于挑战潮水的可贵精神。

此词气魄宏大,更具有气吞云梦的气概,可谓开宋朝一代豪放词风的先声。另外,此词也是在词史上较早用词来表现民俗风情的作品,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富有开拓性。

2、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圭(今陕西省渭南市)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一生多次拜相,后封莱国公,谥忠愍。著有《寇莱公集》七卷。存词5首。

踏莎行

春暮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春花虽美,可是也要凋零。年少闺妇,目睹春花,引起无穷无尽的感伤和惋惜,流露出一种美人迟暮、青春易逝的惆怅情怀,化为诗情,格外令人销魂难耐。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少妇在暮春季节,感时伤景,期盼郎君归来的愁情。美丽春色犹如东流水,一去难回,红花飘落,莺歌听厌,生活仿佛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更何况窗外春雨纷纷,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犹如心中的愁思,牵绕绵长,剪不断,理还乱。室内华堂之中,空空荡荡,只有屏障上青山相对。寂寞中,她想起昔日和钟情郎君离别时,执手相看,他曾盟誓一定要早归家。可如今他音信全无,空使自己思念的情思随着误期日日加深。菱花镜上已经布满尘灰,满怀痛苦的她愁绪满怀,登上小阁楼,眺望蒙蒙细雨,久久寻求他熟悉的身影,唯见长空暗淡、枯草连绵,她彻底失望了。词作将少妇内心的愁情推到极致,莫道不销魂,人愁似春雨,用有形的意象来传递无形的情感,且意象密集而典型,具有浓厚的闺阁之气,余味隽永。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

3、范仲淹

本姓朱,参加进士考试时叫朱说,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三岁时随母改嫁朱姓,有一次训他同母异父的弟弟时,弟弟反驳说你本姓范,我姓朱,你有何权训我,他就问母亲,母亲流着泪告诉了他。他决心自立,就跑了。继父追上了他,他不肯回来,于是就给了他盘缠,后来他老师介绍他住在庙里,每天早上起来煮一碗稀饭,冰结成三块,早、午、晚各一块。刻苦读书,中进士,中进士后要改姓范。但范家不肯,怕他分祠堂的公产,提出条件说,要改姓范也可,但不得分家产,他出将入相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

(“一笔勾销”;劝学:“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范仲淹留的词共五首,内容风格在宋初词作中都能别开生面。《渔家傲》描写边塞题材,开始打破了词专写男女爱情的传统窠臼,可谓是个独创。

《渔家傲》

题解:范曾带兵遏制西夏军的侵扰,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皇帝顾问),兼任陕经略副使等职,还任过延州知府,胡兵称为“小范老子,胸中自有十万雄兵”写此词时已52

岁。这首词是写边地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的沉重心情。

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为候鸟,春来寒往,雁本无意,词人却写它有意,意在表现人之意,人亦不愿留之意。上句“异”字点明与家乡的景象不同,下句点明秋来了。“衡阳”句是承“异”字而来。以下从声音形式来写“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写号角一吹,边声即起。“四面”说明到处都是此声,是塞下特有的悲凉声音,此句制造悲壮凄凉的气氛,写出了人们的感觉。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眼中所见的景色。“千嶂里”是指在层层山峰的怀抱里,写出边塞地势的险要,“孤”字形容离内地很远,处境紧张,“闭”字显得精当,有力表现出形势紧迫强敌压境。“长烟落日”,广阔烟雾,夕阳西下,是“孤城”的背景。

上片写景,写秋来后边塞苍凉辽阔的景象。

“浊酒一杯家万里”,内容丰富,压缩性极强。看、听了边地的景象,想用酒来浇愁,但思乡的情绪反而更加强烈。“一,万”二字起了反衬作用,突出了思乡的强烈。

“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用典(霍去病),说明未建战功而不能回家。这两句写出了思乡之痛,建功之切以及二者矛盾的心情。写了感情的苦闷,但是基础是“燕然未勒”的报国之情,情绪比较低沉,但抒发的是功名未立的慨叹。(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凶奴未必,魏降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燕山横黛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时间已经推移,由秋至冬了。这是实景的描写,又是感情的流露。悠扬的角声,银白的浓霜,都刺激了思乡之情。紧接着就自然地抒发了“人不寐”之情——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常年的戍守,使将军白发,征夫落泪,表现了久戍之苦。

下片,抒发了复杂的感情,有抱负,但未酬,又因抱负未酬而思乡的矛盾。

小结:这首词表现了北宋的社会状态和对外政策,反映了将士报国无门,归家无日的苦闷心情。

写作特点:①上片写景为主,下片抒情为主,但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一般词也都是如此写法)。

②悲凉而不悲观,沉郁而不消沉,十分感人,写景能抓住边地辽阔苍凉的秋景。很好的配合将士苦闷悲壮的心情,形成了这首词悲壮苍凉的风格。

③全词采用直叙手法,直接抒写景和情,如“风景异,人不寐”等。

范仲淹的这首词实际上是豪放派特点的表现。

宋词传统上分为两类——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词派。他们在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以写艳情,离愁别恨为题材。形式上严守音律,讲究含蓄婉约。语言上要求精丽而清新,情思要求曲折而真切,把委婉柔美词风当作正统。

豪放派,在内容上开拓了词的新领域。抒情、状物、怀古、感旧说理无事不入词。形式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手法上多是直接铺叙,一气吐完,语言平白易懂。意浅而情深,风格是豪迈、奔放的。

流派的产生有自己的规律,而且各有特色,对文化传统有着特殊的贡献,由于北宋婉约派占大多数,因此一个作家往往就有两种词风,同一作品婉约者,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气象恢宏。

虽然范仲淹的词只有五首,但在词风上也表现出这样的特征。

如,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表现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的一首词,与前一首的将士思乡的抒情主人公不同。

上片写景,景中表露出思家的感情,情通过景得到了真实的表露,还加入了想象(芳草无情)。

下片写了三层的感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抒情,用反言说“人不寐”之意,“明月楼高休独倚”。独依很久,感情失望,反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以酒浇愁愁更愁,即“浊酒一杯家万里”。

本词写景处以丽胜,一般人写秋天的萧条,此词则用碧、黄、翠、红,显得晴朗而美丽,写情处则以曲胜,即写景是为了反衬思乡的愁苦之情,在脉胳上,是由近及远的观望。水连天,天连山,一幅密封的景色,表现盼望的感情,思家却受到了重重阻隔,思家而不能实现的失望之情体现无余。抒情方面委婉而含蓄,不是直写,而是多用反语,带有余味,表现了婉约派的“含言外之意”的特点。

三、清切婉丽西江派

晏、欧是晏殊和欧阳修的并称。他们是北宋前期的词坛领袖,其词深受南唐。花间词风的影响,风格清切婉丽。正如清人冯煦《蒿庵词话》所评:“宋初诸家,靡不祖述二主,宪章正中(冯延巳)”,而在学习冯延巳时,“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刘熙载《艺概·词概》)。曼欧词各有成就,共同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晏殊,字同叔,临川人。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仕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一生过着太平宰相的生活,喜欢“冯延巳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刘砜《中山诗话》),词作的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多吟咏宴游歌舞、离恨相思、春愁秋怨。但是他善于运用高超的手段将个人的忧思和情感的缺失交融在一起,从平凡的题材中开掘出“情思兼容”的艺术境界。晏词的艺术风格清丽淡雅,温润秀洁,精致柔婉,珠圆玉润,具有一种盛世的富贵气象。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指富贵者,故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一记载体现出晏殊娴雅而有情思、潇洒而又高远的审美追求。王灼《碧鸡漫志》评晏词说:“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此。’”

其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表现了伤春怀人的淡淡怨愁,但全篇无一怀人之语,全部以景衬情,并在表层意蕴之下包含极为丰富的深层意蕴,在春光易逝这种时间意识里、产生了岁月无情而人生有限的感伤情思。《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抒写离愁别恨,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哀艳感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境界高远,气象广阔。《踏莎行》(小径红稀)写暮春傍晚酒醒梦回的愁绪,极具寄托意味。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填词杂说》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人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晏殊的年辈较早,政治地位又显赫,范仲淹、欧阳修等或出其门下,或为其幕僚,

因此他的词对这些人的词作自然产生影响。另外,晏词理性的情调和感伤的色彩,对后来的苏拭词、秦观词也有一定影响。总体来看,曼词以其独特的风格把宋词推向文人化、典雅化,是宋代文人词的典型代表。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欧阳修的作词态度和其在诗文中所表现的“严肃”不同,是“以其余力游戏”(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而为,认为词的功能是“聊佐清欢”(《采桑子·西湖念语》)。在词的内容方面,他和晏殊一样,一方面歌唱急管繁弦的富贵闲适生活,另一方面又显现对岁月流逝、人生如梦的忧思。和晏殊词相比,欧词似乎更加清新明朗,如其《采桑子》之一: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秀丽景色。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爱,令人流连忘返。许霄昂《词综偶评》评此同:“闲雅处自不可及。”

欧阳修也写传统的离情别绪,却写得含蓄委婉。如《踏莎行》(候馆梅残)上片写游子思家,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离愁”两句,言春水不断,离愁无穷暗承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蕴。下片写日妇思人,以抒情为主,情寓景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采用悬想逆人的手法,想象思妇离别时的一情景与愁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含意丰富,隽永有味,表现出少妇无限的惆怅情怀。又如《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佳。泪眼间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意境深远,词中情景浑然天成,而且意思曲折,层层递进。毛先舒《古今词论》中说:“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此一层意也。”在重重深意中表现出思妇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深切痛苦。从环境来说,词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渐展开人物情感的发展轨迹。王国维认为结句表现的是“有我之境”(《人间词话》),在景物中表现人物绵邈的情思和怅然若失的神态,惟妙惟肖。

欧阳修的词还有豪放的一面。冯煦《蒿庵论词》评欧阳修词云:“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所谓“疏隽”就是在欧词中表现出来的高远幽僻、疏朗超脱以及豪迈旷达的艺术风格,如《渔家做》:

十二月严凝天地闭,莫嫌台榭无花卉。惟有酒能欺雪意。增豪气,直教耳热笠歌沸。陇上雕鞍惟数骑,猎围半合新霜里。霜重鼓声寒不起。千人指,马前一雁寒空坠。

词中描绘了深冬围猎的情景,表现了主人公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神情,全词气势宏伟,具有豪放风格。

沉郁词风的如《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这是一首送别的词作,词从开头就具有深重离别的哀伤与春归嗟老的惆怅,但结尾却写得如此豪宕,要将“洛城花”完全“看尽”,表现出一种游兴很浓的情怀,但“洛城花”却毕竟有“尽”,“春风”也毕竟要“别”,因此豪宕中又隐含了沉重的伤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此词“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欧阳修词兼得“疏隽”和“深婉”的风格,不仅自立门户,而且对后来苏武、秦观等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晏、欧是北宋文人词的代表,由于他们都受到冯延已的影响,而且同是江西人,因此,以他们为中心形成了北宋前期的“西江词派”。晏、欧由于在仕途和经历上具有相似之处。所以他们的词作也存在很多相似。但是二人同中有异。如晏仕途平坦,欧历经坎坷,表现在词中,晏词珠圆玉润,富有馆阁气象;欧词痛快淋漓,眼界更加广阔,虽“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冯煦《蒿庵词话》)。艺术上,晏词因袭多于创新,欧词因袭中含有创新。

张先是和晏、欧同时代的著名词人。张先前期以小令出名,与晏、欧齐名;晚年投入慢词的创作,对慢词在北宋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可称开北宋慢词风气之先。张先词中大都是写花香月色,离情别绪,在词的艺术风格上追求含蓄和韵味。吴梅评云:“有含蓄处那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词学通论》)。”其代表作《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表达嗟叹流年、暮春伤晚的情怀,有机地将前途渺茫和暮春景色交融在一起,极富空灵之美的意境。又如《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此词上片描写节日欢乐游戏的场面,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结句以写景工绝著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世所传‘三影’之上。”月色皎洁,漫天杨花,在清辉中飞舞,别具一种恬静的朦胧美,韵味隽永。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张先开拓了词的意境,扩展了词的表现范围,能缘题赋词,大力创作慢词,在词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过渡性意义。

##### 晏殊、欧阳修、张先

他们是宋代婉约派的词人,也是宋婉约派的鼻祖。宋初已形成词风的也是这二人,并称“晏欧”,又因都是江西人,又称“江西派”。

晏欧时代,小令和慢词都同时得到了发展,小令的代表人物为这二人。他们继承了唐五代的词风。

1、晏殊,7岁能作文,14岁以神童召至京城参加考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宋朝官至宰相。此人一生富贵,爱好文学。词的内容较狭窄,多为伤春怀人,吟风弄月之作,属于歌舞宴席的作品。他的词与诗一样,常常表现出一种富贵之气,又常有由于精神空虚而带来的感伤,但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用辞清淡而能创造清新的意境。不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带有哲理性,即不仅以情胜,且有理趣。节奏上舒缓,给人以韵味,雍容大方而不华丽。其风格为“闲雅清婉”。

《浣溪沙》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上片无一难字,明白如话,内容却极为丰富。隐含怀人之情,却无一字正面叙说。

“一曲新词酒一杯”,若理解为今天独酌的纪实,此词则为伤春,抒发了对春事变老残,韶华已逝的哀婉。若理解为昔日与歌女共饮的追忆,则此词的中心为怀人——怀念歌女。因此次句便是——

“去年天气旧亭台”,故应为第二种理解。去年与歌女一起填了一首词,唱了一支曲,喝了一杯酒,爱慕之意溢于言表。“去年天气旧亭台”说明天气还是去年的天气,亭台也还是老亭台。接下去则是

“夕阳西下几时回?”,时间又过了一天,怀念的人何时能回来?写出了时间已流逝,而怀念的人却回不来了。“几时回”流露出盼望,想念之情。

上片总的是写景,留念去年的欢乐。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独自游荡的惆怅。下片是写在去年的环境中的情景和感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去,燕归来”是写春天的景色。春花凋零,北燕南飞,这是写实。“花开花落”就是春来春去,花不由自主,人亦无能为力,所以说“无可奈何”;燕子秋去春来,重返故地,人对燕子好象是曾见过面,所以说“似曾相识”,(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中杏花白。荷锄占泉脉,持斧伐远杨。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愁怅远行客。)

但二句中实有虚,不仅仅写春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而且“花落去”暗示去年的歌女已经离去。“燕归来“是指词人今天又重来。这两句是名句,作者自已也很喜欢。不仅此词中用了,而且在《示张寺丞王校勘》一首七律中也用了。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1>、抓住了春天有代表性的事物,“落花,归燕”来抒发词人惜春伤时的感情。<2>、虚词对仗工巧,“无可奈何”,“似曾相识”十分自然。这在古诗词中也属少见,虽是词人刻意追求,但却显得天生自然。<3>、这二句流露的感情表面是平淡的而实际上却又是十分深刻的,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人对此无能为力,燕去燕归也是自然现象,但燕归而人未归,显示出对社会现象也是无能为力的。这种“念天地之悠悠”令人“独怆然而涕下”的深沉之感情,就藏在这种平淡的字面底下。<4>、用燕子来衬托相思之人,还表现了去年的欢乐景象恍恍惚惚地在眼前呈现,使怀人之情更进一层。

“小园香径独徘徊”,写词人的活动。用“香径”来总收,扣紧了上句,燕归而人未归。词人只能独自徘徊以排遣心中的孤寂之情。这个“香径”或许也正是旧人所走过的,触景生情,令人愁情顿生。

小结,思想上有人生无常的感叹。但带有一定的哲理,用词清淡流畅,感情深沉婉曲,音节舒缓,余味无穷。他不在字面上说愁,而且通过时间、景物的对比,体现愁绪,引起读者的联想。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词中描绘了词人一天郊游的情景,并寄寓淡淡的愁情。词人漫步在暮春的郊野,看到小径深处,红花飘零,嫩草茵茵,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绿树蓊郁,掩映中依稀可见舞榭歌台。那不解情的春风,吹的杨花漫天飞舞,乱扑到游人面上。杨花无拘无束地飞舞,展示的是暮春别有一番景致的生命力,同时,也暗示了春风的无奈,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着将春送走。

词人从郊野回到家中,庭院内黄莺隐藏在翠叶中,不时传来婉转的歌声;朱帘下垂,隐约还能看到燕子忙碌的身影。“藏”和“隔”都显现出初夏娴静恬淡的氛围。词人静坐房内,香烟袅袅,犹如游丝轻柔上升,“炉香”和“游丝”都反衬出词人孤寂的心理状态。酒困小睡,愁入梦中,醒来时分,一片斜阳静静斜照着深深的庭院。初夏日长,词人感到百无聊赖。

当然,这种愁情是莫名其妙的,没有多大的实质所指,归根到底,是对富贵生活淡淡厌倦的情绪,尽管没有什么崇高美,但词人却能表现得圆融秀丽,玲珑精美,通过一系列暮春的典型意象,烘托出词人富贵清切的馆阁气象。

鹊踏枝(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清晨,园圃之中,门槛边秋菊上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愁情无限,清香的兰花也沾满秋露,似乎是昨夜泣咽的泪珠,在清晖中格外晶莹剔透。词人移情于物,赋予菊兰以多愁善感的特质,具有思妇含情脉脉的婉转凄美,传神动人。燕子双双飞去,反衬出帘幕中孤寂的她因秋寒而产生的深深愁情,使人想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凄迷意境。她一夜未眠,明月好像不懂得情人间离别的相思之苦,一夜绕着朱户,倚靠在檐边,引发人无尽的情思。

词人对无情明月的责怪更显得情深意长,“不谙”一词饶有趣味,再次将无情之物当成有情之物加以责怪,达到了“移情”的艺术效果。昨夜的西风使碧树凋零,天涯路遥,茫茫无垠,没有心爱人的踪影。想寄封书信,却不知道寄往何处,山遮水远,令人更添浓厚的怅惘情怀。结句将情化景,寄托颇为遥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里用了词中“昨夜”句来表示读书和人生的第一重境界,借对爱情的执著来表现专心致志、终生不渝的人生追求,巧妙地利用句中含蓄蕴藉的意象来借题发挥,拓展了此句的深沉内涵。

《破阵子》(作品选第123页)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是春天的好时节,音调稍带欢乐语气。

“池上——飞絮轻”,具体描绘晴和的天气,悠静的气氛。“三四点,一两声”——悠静、春光。扣紧春末景色,描景传情,富有声色。

上片写景,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下片写得极其生动,反映出当时妇女天真活泼的性格。

此词风格“爽朗”没有一点感伤情绪,不但写出了充满生机的自然美,还写出了充满朝气的生活美,这在晏词中是难得的。他还有一些词,如《山亭柳》写歌女,学艺术糊口,年老色衰,无人欣赏,具有现实意义,是晏殊另外风格的代表。

2、欧阳修

在同时代的词人中,欧词的数量是较多的,现存200多首。但比起他的诗文来,内容要狭窄得多,欧词的主人公大多是贵妇人或歌妓。词也是以他们的口吻写的。因而大多表现为伤春惜别。但他能摆脱其诗文中常表露的那种“庄重”的儒家面孔,而表现出风流蕴藉的情调,而且由于他的刚强性格和深沉的感情,他的词表现出用词较深,节奏感强的特点,他的词风为“深婉疏隽”。

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词是欧阳修送刘敞出守扬州赴任之作。词人用词的形式来表达送别的题材,无疑扩大了词的社会功能。平山堂地势高阔,词人回忆昔日临堂远眺的情景:“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的诗句来表现江南烟雨朦胧和云雾出岫的绮丽景色。古人有折柳送客的习俗,词人于是联想到堂中自己亲手所种植的柳树,春风几度后,是不是更加茂盛了呢?又想起当年自己在平山堂,流连诗酒,表现出一种轩昂旷达的生活态度。当然,这里还是借以赞美友人才华出众,勉励他不要为官场上的沉浮而消极。人生易老,只有少年才懂得乐滋味,词人由此感慨流年易逝。

词中刻画的文章太守形象,既感情豪放,意气风发,又在心中含有宦海失意、仕途挫折的不平之气。冯煦《蒿庵论词》论欧阳修的词云:“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此词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情深委婉,沉郁顿挫,确实开创了豪放风格的先河。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是欧阳修所理解的理想化文人形象,为官、为文、饮酒是古代文人理想生活的三部曲,陶渊明、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杰出文人都具有这种潇洒飘逸的人生态度,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蝶恋花》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闺怨的词。

“庭院深深深几许?”首句用疑问句式,加强语气,说明是深闺大院。三个深字,都是写院深。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具体描写了“深”。堆烟形容杨柳浓密,“烟”可以堆,用词无理,但说明了深。字面上这两句是写院深,描绘了深宅大院的贵族环境,但他似深而非深。浓郁的杨柳,重重的帘幕,并非高墙铁门似的客观意义上的深。它所表现的是主人公处境和感情的不自由,即贵族妇女身心两方面被压抑,封锁的情况。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进一步表现出贵妇人的不自由,丈夫薄幸,野游不归,而她只能盼望丈归来。不能出去找寻。

上片写锁在深闺的贵妇盼望野游的丈夫归来。有写景,有叙事,抒发了幽闭之苦,怨恨莫诉之感。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三月暮”点明了季节——春末。“雨横风狂”则是对气候的描写。“门掩黄昏”点明时刻。“无计留春住”说明春光将逝。这三句表面上是描写春末的自然景物,实际上比喻了贵妇人的遭遇和身世。说明贵妇人青春已逝,虽然从早到晚盼望丈夫归来,但最终无法挽回了。

在写法上,这三句层层深入。“三月暮”是春末,“黄昏”是日暮,不但是春完了,连一日也完了。所以无计留春住,这里并不是真正写贵妇人年纪大了。而是写爱情没有了,这是“春”的真义。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写贵妇人的孤寂,无人可诉的处境和苦闷的心情,春光将逝,年华如水。主人公最后含泪问花,而花竟不语,即花没有正面回答,不但如此,还“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样就清清楚楚地告诉她面临的命运了。花如人,人如花。花在凋零,乱红也比喻妇女如落花。最终是被遗弃而沦落。花不语,说明花无情,进一步说明贵妇人的遭遇和悲苦(无人可诉)。秋千,代表贵妇人当初与丈夫欢乐的景象。主人公眼光随花移去。引起了对过去欢乐生活的怀念,而现在这些毕竟是过去了,只有在梦中或幻想中才能实现。故“乱红飞过秋千去”,写了两层意思。1、写实景,即眼前所看到的景象。2、虚写,表现贵妇人的重感情——怀念和痛苦之情。

下片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表现贵妇苦闷的心情,体现了贵妇的一种闺怨。

小结,从内容上看,这首词写得是贵妇闺怨。女子被弃之恨。有人说这首词是有寄托的,它通过写男女情事,表现了君臣关系,写欧被君贬,抒发的是政治上的冷落和失

意。这可能是从维护作者的形象出发,因为从词中看不出有什么君臣关系。当然如果联系欧的生平遭遇,做这样理解是可以的,但不能抹煞词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含义。

从艺术手法上看:

<1>、全词运用了比兴手法,通过景物和环境的描写来暗示和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婉约词人常用的手法。“庭……数”制造了“候门深似海”的印象,以此隐喻贵妇身心的不自由。“雨……住”则通过春暮、黄昏景象的描写,隐喻了贵妇的遭遇和身世。

<2>、层次多,且愈转愈深。但转折自然,浑成一片,不显雕琢。把深沉的感情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了。

<3>、前呼后应,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起一结,颇受推崇。主人公的身心两方面,前后照应,由于庭院深深,内外防范的环境,使主人公身心都受到压抑,因而只能含着泪问花。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写在外行人思家。下片写家人思客。

“候……辔”,点明旅途,时间——初春,春初草香风暖,我却在外行走。

“离……无穷”,“迢……水”。借春水说离愁,以具体的景物表现抽象的感情(自李煜《虞美人》演变而来)

“寸……泪”点明是女人思念之情,用退一步再进的手法,写闺中少妇怀念外客,用春山喻远,与上片映衬。

3、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江苏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世称“张三影”。有《张子野词》。

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挠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拢。沉恨细思,不如挑杏,犹解嫁东风。

唯有长期经历离别之苦的情人,才能深深体会出“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的辛酸滋味。是离愁之情思搅乱了柳丝,还是柳丝因断魂的离别而扰乱?蒙蒙飞絮,漫无边际,游子随着马嘶声而离去,令人心碎;登高远眺,只看到马蹄扬起的尘土,情人已没有踪迹。小池之中,鸳鸯成对,她想起了昔日相约黄昏后的美好情事。如今斜月相照,独守空房,更显得孤于寂寞。无穷无尽的怨恨向谁说,不禁埋怨自己的命运还不如飘落的桃花杏花,它们在凋零时还可以得到东风的喜爱,而自己却无人关心,在形单影只中消磨美好的青春,想到这些不由更加心酸。这盘空料峭的嗟怨,无理而有情,表现了她内心深深的愁怨。

古往今来,多少人仰天而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的浪漫曾令多少人为之疯狂。“伤高怀远”之苦,又曾多少回牵动情人的缠绵情思。生死相许,永不分离.我

们永远珍惜这份纯美可贵的爱情,火热而严肃,清纯而浪漫。

天仙子

时为嘉禾小卒,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一首临老伤春之作。词人一边听歌,一边饮酒,酒醉沉眠,醒来愁绪更联翩而来,不禁惜时叹春,揽镜而产生流光易逝的感叹。回首过去,往事都已成空。瞻望将来,后期难以预料。此番愁情,人何以堪!一个孤独寂寥、哀怨自怜的词人形象粲然可见。更何况,黄昏时分,罗幕重重,池上昏暗,成双成对的鸳鸯更加撩逗闺妇的情思,使她不由自主地为明日的落红伤感。

“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颂的佳句,描绘了云、月、花、影四景,中间又巧妙运用破、来、弄三个动词,将云破而月来、月来而影生,将月随云移动、花随月弄影的绝妙景致描绘得生动传神,“弄”字赋予云、月、花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命的律动,而使画面静中有动,获得飞动之势。

千秋岁

数声醍决(杜鹃),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杜鹃声里春芳凋零,告诉我们大好的春光就要远去了,词人惜春之情油然产生,不禁聊折还有残花的枝条,希望将春留住。这一举动,显出词人对春去的无比痛苦的情怀。初夏的狂风急雨,吹落了无数红粉花瓣。小园内梅子青青,飞絮尽情飞舞,更添了春天归去的绚丽景象。“残红”的意象似乎还有被摧残的爱情意味,词人惜春而护“残红”,表达的是对处在风雨摇摆中的爱情的无比珍惜。词人哀怨道:不必再弹幽怨的琵琶曲,内心的怨恨不是琴弦能说尽的。至此,词人话锋突转,怨恨与哀情同时喷薄而出:我们之间的爱情就是天荒地老也难断绝,我们彼此心连着心,结成千千万万牢固难解的情结,永不分离。这是爱情的誓言,是对无情风雨的大胆反抗。一夜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去,东方将白,词人那颗激荡的心却久久难以平静。

这首《千秋岁》尽管写的也是悲欢离合之情,但声调激越,极尽曲折幽怨之能事,在张先的词作中可谓别调。

4、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人。天圣二年(1024)与兄宋庠同时考上进士。历任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史馆修撰,与欧阳修同修《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其词风流娴雅,以佳句著称。有《宋景文集》,存词6首。

玉楼春

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一出,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张先任郎中,以辞章闻名。宋祁很佩服他的才能,前去拜见,声称要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听了,喜出望外,高兴地在屏风后面大声问道:“是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啊?”于是,宋祁又得了一个“红杏尚书”称号。

这首词的词旨和杜甫《曲江二首》中“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的含意相近,但却境界新奇。春天江水绿如蓝,湖光潋滟,游春的画船在水面悠闲荡漾。绿杨堤上杨柳依依,轻烟缕缕,令人依稀感觉到春寒还没有完全散去。回望岸头,那里红杏怒放,一个“闹”字将姹紫嫣红的杏花和蜂蝶争春的春意和盘托出,使我们似乎临身于红杏锦簇的春光里,聆听到嬉闹的嗡嗡虫鸣。

春天到了,尽管世事磋陀,岁月流逝,也不能让春光就此溜走,“肯爱千金轻一笑”,词人表示要抓住时光,好好领略春天的风景。词人不禁突发奇想,想要劝说斜阳且不要急于下山,幽默俏皮之中又露出一丝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

本词“闹”字的运用,可谓词人善于锤炼语言的典型例子,化俗为雅,使诗歌境界全出,令人置身于蜂衙蝶阵中,色彩斑斓,应接不暇。

四、露花倒影柳屯田

如果说晏、欧词体现的是那种雍容娴雅的绅士风度的话,那么,柳永词的出现代表的是一种生机蓬勃的市井新声。可以说,柳永的诞生是历史的选择,是市民文艺需要的选择。当贵族文人还在迈着蹒珊的步履时,柳永带着民间文学的热情和奔放来到市民中间,赢得了欢声与笑语,他的歌声代表的是另一种声音,代表的是另一种审美意识。词这种年轻的艺术,在柳永的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它需要有热情、有开拓精神的词人,因此,词体也选择了柳永。就是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北宋词坛第一位富有改革精神的词人——柳永应时而生了。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柳永原本也想考取功名,希望“魁甲登高第”,可是事与愿违,考场失意。有人向仁宗推荐他,仁宗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可要浮名?且去填词。”因此他受到黜斥,郁郁不得志,每天和一些浮浪子弟纵游于娼馆酒楼之间,自己称呼“奉旨填词柳三变”(本名三变)被仁宗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无奈之下,柳永只好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柳永肆无忌惮地浪迹酒楼,这反倒成全了柳永可以纵情词场,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柳永是词坛上一位卓越的开拓者和革新家,他精通音律,专意作词,宋词到柳永手中才显示出独特的面目。与他同时及稍后的晏、欧词还只是停留在娱宾遣兴、流连光景的层面,而柳永却大幅度地拓展了宋词的表现领域,使词的内容、题材得到一次大的解放,朝野宴游、都市风光、羁旅行役、男欢女爱、咏史怀古、悼念歌姬,无不可以进入词的视野,大大开拓了宋词的天地。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是作者离开对京与情人惜别之作,充分体现出柳词善于点染、铺叙的创作特点,成功地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抒情、叙事和写景融为一体,表达了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云柳词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望海潮》(东南形胜)用词来吟咏都市风光,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词作形象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阔、西湖景色的秀丽和杭州城的繁华富庶,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当时都市风情的真实画卷。

柳永对宋词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大量创作慢词。晏、欧词多时令词,为了满足市民审美的需要,柳永选择了俚俗的慢曲,大大促进了慢词艺术的发展,提升了慢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小令体制短小,容量有限不能满足市民文艺表现的需要;而慢词篇幅长,可扩充词的内容含量,提高词的表现力。柳永还吸收汉魏六朝抒情小赋铺陈扬厉的写作特点

和技巧,创造性地运用慢词的铺叙手法,以赋为词,层层连环,层层递进,为宋词内容的表现找到了更为合适的词体样式,也为宋词的繁荣做好了形式上的有力准备。

柳词继承了民间俗词的传统,使词体艺术凸显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表现了市民情调与自我意识。柳永用通俗化的语言表达市民大众喜欢的世俗生活情调,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变“雅”为“俗”。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柳词“欧骸从俗;天下咏之”。王灼《碧鸡漫志》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些记述都极为形象地揭示了柳词在市民中间的流行程度,也反映出柳词的平民风格和平民审美特征。一当然,柳词还注意到雅与俗的结合,如苏轼评柳永的《八声甘州》“不减唐人高处”(赵令寺《侯腈录》卷七引)。刘文焯《与人论词遗札》也说:“屯田,北宋专家,其高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柳词的雅就题材来说主要体现在羁旅行役和都市风光中;柳词的雅还体现在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其很多词已经跳出代言体,而直接抒写主人公自身的情感体验。在抒发情感时,他还善于选择、塑造适于表达文人雅致情感的意境,如《八声甘州》的“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用景来写情,将无情变作有情,抒情效果极为绵长,抒情方式也极为典雅。当然,柳词的雅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俗语和雅语的交替使用,使其词能声情相称,雅俗共赏。

词中柳永就如诗家之白居易,是宋词文学由雅而俗、由贵族化到平民化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座丰碑。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人都或多或少受到柳词表现手法和革新精神的启发。

当晏殊、欧阳修创作清丽闲雅的小令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在广泛地争相创作新声了,《宋史。乐志》记载,宋初设立了教访这种音乐机构,在旧曲的基础上创造了新声。这种新声更加流丽动听,大量为这种流丽动听的“新声”写词来歌唱的词人就是柳永。

柳永之前的晏、欧是以五代词风为主的,到了柳永开始改变词风了。这同他的身世关系十分密切。

柳永,福建崇安人,生卒年不祥,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又常出入秦楼楚馆(妓院),与妓女乐工往来。这种不拘礼法的行为受到当时一些正统人物的非难。他的词就有些浪子作风。他在《鹤冲天》词中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白衣,就是表明身份,他把写词填词的才子说成是不当官的公卿宰相。他又说:“忍把浮名,换成了浅斟低唱。”他认为当官是浮名,还不如喝酒唱曲。(《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变,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任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成了浅斟低唱。”)后来改名为永,才考中进士,做了些小官。死的时候很凄凉。棺木是寄放在镇江的一个小寺庙里。传说后来还是许多妓女凑钱把他埋葬的,每逢清明时节,这些妓女三五成群到墓地去吊他。所以有《众名姬春风吊柳士》之小说。

(时云: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招,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乐章集》有词二百一十多首。

内容有:

(1)、表现北宋城镇的发展繁荣和社会富庶。如《望海潮》结合街市的繁荣,湖山的秀美,江海的壮丽来赞美杭州的兴盛和繁荣。

(2)、表现妓女的生活和思想,这类词写得比较大胆。如《迷仙引》;“才过笄年,初纶云鬟,便学歌舞。席上樽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舜华偷换,光阴虚度。 /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霞,何妨携手

同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永弃却,即永远抛弃,烟花,朝云暮雨均指妓女生活,妾是指妓女自己。这是表现出了妓女的痛苦。她们渴望得到自由,得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这类词中,也反映了词人对妓女的一往情深。如《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任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这是对妓女说:你使我永远把你牵挂在心上,但我没办法和你长久地在一起,辜负了你的干行眼泪。再如《蝶恋花》(又名《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我瘦得衣带都松了,但不后悔,为了她,我不顾自己的形容憔悴。正是因为这样,故有人说柳永之前的词中的女人形象大多是娇滴滴羞嗒嗒的,到了柳永词中的女人形象是成熟的少女了。

(3)、描写江湖流落和离别怀人。这类词是柳词中最有特色,成就最高的一类。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柳词的思想上不是太进步,但还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从柳词中看到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即不得志人的精神面貌。也可以从他的词中,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丽,都市生活的繁荣。他的词格调不高,主要反映个人的愁绪和妓女生活,但他是直率的,是宋代作家中很少见的一面派人物,在官场和家庭他都是一幅面孔、一种腔调。

在艺术上,他发展了慢词(不是创造,因他的前代人也写了慢词,但不成功)。当大多数人在写小令的时候。他大力写作慢词,慢词多用铺叙的手法。因而可以铺展开尽情地写,而不必用含蓄委婉的手法。把他归入婉约派,主要是因为他的词内容与婉约词人相近,而不是手法,他还善于吸收民间语言,写得亲切生动。从此词有雅俚(俗)之分了。

柳永的出现,对苏轼,辛弃疾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他的铺叙手法,可以说他是北宋词繁荣的奠基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词至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这个比喻是恰当的。

《望海潮》等(作品选第114页)。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崦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据说这首词是柳永写给孙何的。柳永和孙何是布衣之交,后来孙何当上了杭州知府,柳永想拜见他,但苦于门卫看守严密,见之不得,于是就作了这首《望海潮》,送给杭州名妓楚楚,并请她在府会上歌唱此词。中秋府会时,楚楚以婉转的歌声吟唱此曲,孙问及此词作者,听说是柳永,即欣然迎见柳永。不管此则故事是否真实,但此词却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初中期杭州城的真实图画。

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铺陈叙说了杭州城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是当时都市生活和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绿柳在烟雾里袅娜飘扬,画桥下波光涟漪,秀丽如画。杭州城内人口众多,一片繁荣昌盛景象。钱塘江边大树参天,怒涛卷雪,涨潮时景观壮丽。城内市场上,商品繁多,琳琅满目,人人绫罗绸缎,可见当时商业的兴盛和市民的富有。杭

州西湖更加风光绮丽,三秋桂子飘香,十里荷花接天,白天湖面羌管悠悠,晚上采莲姑娘唱着采菱歌,还有钓叟、莲娃嬉戏,乐趣无穷。地方官员也吟赏烟霞,轻歌曼舞,开怀畅饮,深得山水之乐。这简直就是一幅清新秀美、官民同乐的西湖画卷。全词意象繁复,但组织得井井有条,生动传神,深得慢词铺叙的精妙。

据说此词流传到金国,金主完颜亮读后,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了“投鞭渡江”的想法(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可见此词的艺术魁力之大。

《蝶恋花》(又名《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词人将羁旅的感受和思念情人的情思结合起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主人翁在缠绵的春愁中展开波澜起伏的情感。独自登高凭栏,微风吹来,愁情黯然而生,展望远处,夕照下草色如茵,烟雾弥漫,愁绪如芳草没有边际。纵使对酒当歌,强颜作欢,也无法消解其中愁绪。词人痛定思痛,暂将愁情抛开,为了爱情,即便人更瘦了,衣带宽了,面容推停了,也无怨无悔。词.人时而为情所困,时而坚贞不渝,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在此首短制中,柳永能表现出如此丰富的感情变化,可见,他还是令词高手。尽管柳永长期和歌妓们生活在一起,但他心中依然渴望纯洁持久的情感,在此词中就化成美好的“她”,“她”是词人理想情感的化身。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经标举古今成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重境界,其中第二重境界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借以表达对理想人生的坚定追求,从而使这两句词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雨霖铃》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去各地飘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青年男女的爱情以沉重的打击。这是一首爱念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上片描写的是临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分手前的情景。点明了节令——秋;时间——傍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通过这三句,作者酿造了一个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感情的基础,以增加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叙述饯别的情景和留恋的心情——饮酒而无绪,欲留而不可。这是实写不忍离别而又不能不别的情况。“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炼的写法。“留恋处,兰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之时,舟子已在催促他们出发了。从“催发”处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这就进一步体现了“无绪”是到了“黯然销魂”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泪眼相对,执手无语,写得细腻深刻,不仅写出了分手的情状,而且写出了二人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显得十分悲伤。真是“相顾无语,唯有泪千行”。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里作者拓开一笔,为下面抒情作准备。“念”

字一直贯注到下片别后心情的描写上去,即以“念”字为领字,设想别后的情景:离去的船行驶在黄昏时暮气笼罩着的千里烟波之上。衬托出远行人前途无归的茫然,心情恍忽不定,无比的寂寞和惆怅。黄昏的景色是模糊的,离别的愁绪是黯淡的,在此情此景中,自然就给读者描绘出一种充塞着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的情绪。

下片,描绘了别后的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发表议论。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是永恒的普遍的情况,离情别恨自古亦然,但在秋天作别尤为可悲。从写作手法来说这是“加倍形容法”,用文艺理论的话来说,就是作者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的人都会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理性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句,也是柳词的代表。从词义上看是顶接“念……阔”而来,是深一层的思念。同时又与“都门帐饮无绪”相呼应,离别对借酒消愁,酒醒便是愁醒。提问后以几个景色回答——杨柳、晓风、残月——离别(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凄冷、残缺。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表现了离别的冷落凄清,写出了深一层的思念。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其中“更与何人说”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呼应,说明二人感情的真挚。这四句设想细腻,出语辛酸。不是清秋节过后,心情会好受些,离别之后感情会平静些,而是“伤离别”之情随时令的推移与日俱增。“清秋节”的景会复,“伤离别”的情日增。我们从这里可以联想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许多说不完的欢乐事,因而这次离别才会感到这样的痛苦。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含义。

小结:这首词以凄冷的秋景为背景,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离别,抒发了悲苦之情。

艺术上:a、慢词的字多,柳永注意到词的结构安排。此词以“多情”为主线来安排、叙述、描写,具体细致而有层次。B、实景实写,密而细,强调了分手时的感情强烈,时间短暂。因此动作一个接一个,犹如一场短剧,写出了动人的惜别一幕。C、注意双声迭韵字的运用。如(寒蝉han chán)。凄切(qī qìe)等,形成了抑扬的音乐美。另外,重复字,如“去去”(送声远)“沉沉”(有波折)等,也都加强了音乐性。

《八声甘州》

这是首表现天涯漂泊的悲秋和思念情人心情的词,写得苍凉激越。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二句点明季节,秋天(清秋),时刻是日暮时分(暮雨),气候,大雨急骤(潇潇)。词人登高远望,眼前是萧索的清秋。雨中的江天,寂的晚景。面对的是一幅暮秋傍晚时分的江天雨景。这是一幅悲飒苍凉的景象,其中“洒,洗”二动词用得十分恰当传神。洒,形容暮雨潇潇,状写雨态,仿佛使人听到雨的声音,看到雨的情态。洗则写出了晚秋清新的气象,秋天景物的清寒寂寥。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三句写词人看到的雨后远景。渐,又,逐渐;霜风,秋风;凄紧,凄惨;关河,山河;冷落,萧条;残照西沉的阳光。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笔力苍劲。连看不起柳永的苏轼也很赞赏它,认为“唐人佳处,不过如此”。佳处,a、描绘出了苍茫辽阔的秋天景色,传达出深秋雨后的悲凉气氛。B、以悲凉气氛表现出词人无限的忧郁和感伤的状态。C、突出了残阳当楼的楼头景象。形象十分鲜明,犹如特写境头——夕阳软弱无力地照在一座高楼上,楼上一位忧心忡忡的词人站立着,远望江天。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二句写楼头所见的雨后近景。是处,到处,借代,红衰,叶翠减——花叶调残,苒苒——渐渐,物华,指花木等自然景象;休,完,这里指凋残;物华休,花术等美好的景色凋残了。二句写出了群芳凋谢的秋景。

至此把秋天的苍茫和悲凉写到了极点,下面要转了。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二句写江东流,托出了词人一腔无可告愁的畅愁。词人的目光和心思也随着流水远去,山高路遥,引发出无限的思乡念亲之情,于是就顺势导向下片对于思乡念亲的之情怀的抒写,过渡自然。意境与“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相似,但没有欧词深,它只有一层意思,即埋怨长江的无语和无情。以此衬托词人离愁的无处诉说。这两句寄托了词人的情意:1、时间和流水,寄托了词人虚度年华,功名不就的痛苦。2、用流水无情,不管落花飘零,也不解游子愁思,反托词人的深沉痛苦。

这两句的作用:a、从写秋景转入写愁情。b、写水在外界的大变化中,依旧东流,衬托出词人的感触。这里以埋怨的口气来暗示词人的愁情。为下片尽情抒写愁情蓄势。(柳词的结构大多如此,上片写景为主,大肆渲染,然后一笔收回,转入下片大段抒情)。

上片写登高所见景色。写的是秋景,融的是羁旅思乡之情。下片直接抒发思乡怀人的心情。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写思乡之情,一转。“不忍”句是反笔提起,承上开下。上片写“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本来是登高临远。这里写不忍呼应了上片,启开下片,为何不忍。由于怕引发思乡人的情思,“不忍”却正在“登高”反托出词人思乡念人之情的深重难禁。

总体特点:由已及彼,再由彼及。由现实到想象,再由想象回到现实。具体:先写个人淹留地思念亲人之苦,然后通过想象写佳人在家乡的思念之苦,最后又通过猜想佳人是否想到自己正在想他,使思路又回到了眼前的现实。这一特点有何表现意义:回环往复,曲折深入的心理活动,反映词人内心起伏翻腾的思绪,体现了词人在羁旅中思乡念人情致的深重真切。

“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是说故乡那么遥远,爱它而又见不到它,所以不忍远望,怕归乡的心情难以收回,“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是这首词的中心所在。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淹留,久留。二句由望乡转到自问,回顾自己近年来的飘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词中没有回答,词人也不愿说出来,表现了有家不能归,住也不安宁的“归思”和“淹留”的矛盾心情。古人常年在外,年关思家,但无功名,又不好回家。于是常有这种“归”与“留”的矛盾心情。作者在此用提问的口气写来。加强了语气,表现了强烈的归乡愿望。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三句写故乡家人盼望自己回家。这是种反折笔法,本来是自己望乡思归,却设想到故乡“佳人”在盼望自己,借人映己,把自己的感情含蓄曲折地反映出来,实际上写得还是自己思乡。

“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这三句又从对方写到了自己,表达了欲归不能的苦衷。故乡的人也许会误解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正倚楼远望。愁苦难堪。前三句由自己想到对方,这三句从对方回想到自己,回环往复,思乡之苦,怀情之深,表达得十分动人。

小结,这首词描绘了深秋的景色,境界辽阔苍凉,有豪放雄浑的一面。抒发了游子悲秋和思乡怀人的感情,又有清丽柔婉的一面。即表现了词人雄壮的气魄和热烈的精神,又表现了词人缠绵的情调和忧郁和心境。因而此词介于豪放和婉约之间,但总的成就主要是在艺术方面。

艺术手法。a、从构思上看,贯穿全篇的是一个“望”字,以倚楼远望来组织材料,

安排结构,上片是望中所见,下片是望中所想。结构上十分严谨。b、写法上,直线与多向结合,上片写景是一层一层地写,写秋景越来越凋零,一直写到“休”字,是直线的写法。最后以“惟有”二句过渡,收回,进行抒情。下片是多向抒发,以对照的手法,写自身也写家人,与杜甫的《月夜》的表现手法相同,起到了“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之艺术效果。c、领字皆去声:“对、渐、是处、望、叹”等,起到很好的音乐效果。

五、天风海雨苏东坡

苏轼的横空出世,给北宋词坛带来了急风骤雨般的变革,他才华横溢,赋予了词新的品格,新的境界。他以旷世之才开创了豪放、旷达的词风,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如果说,柳永是宋词革新的先锋,苏轼就是这场革新运动的主帅。柳永是宋词在市民文学方面的复兴,苏轼更是将它拉上“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的诗人之词的康行大道。柳永词表现的是个人的情感层面,而苏轼词更多的是对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思考。柳永的改革还是囿于词体形式上的革新,而苏轼则是词体的全面解放。到了苏轼手中,词的境界变了,词的风格也变了,连带词的音律也在变。不羁、豪放、旷达、清逸、妩媚,苏轼的词本身就是一座五彩缤纷的花坛,绚丽多姿,争奇斗艳。苏轼词犹如黄钟大吕,震惊整个词坛,有力地冲击了莺娇燕昵的词林,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积极寻求革新的道路。他以个人经历和情感为线索,将词引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极大地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也使词由酒筵娱宾遣兴上升到抒写自己个人的性情、抱负、胸襟、才学,从而提升了词的地位。抒发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的抒情词作成为苏词的主要内容。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壮阔场景,抒发了词人希望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而咏物词、农村词也是苏轼对词内容上的重要开拓,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以农村风光和农村劳动入词,这种场面在以前的词中是很难见到的。

苏轼的很多词气势宏伟,境界阔大,一泻千里,形成汪洋恣肆的豪放风格。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缅怀三国英雄,凭吊滔滔江水,抒写了内心的沉郁,创造出酣畅淋漓、恢弘磅礴的壮阔境界,表现出一种气荡八荒、雄盖千古的全新气象,是北宋豪放词的代表之作。他还有很多词清旷俊爽,洒脱超迈,形成了超凡脱俗的词风,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的是对现实人生的热爱和对兄弟的无限怀念,展示的是皎月与人类、时间和空间、有限和无限的奇幻境界,将写景、抒情、议论融合起来,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幻、永恒和变化联系起来,在纵横驰骋的想象中,形成了旷达的艺术风格。又如《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此词是赠给参寥的,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词中还表现出出世的玄想和人生的失意感,但又充满旷达之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著于友情,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极。郑文焯《手披东坡乐府》评此词“云锦成章,天衣无缝”,“从至情中流出,不假熨帖之工”。词人那种超旷飘逸的情致、人生矛盾的困惑和发扬蹈厉的豪情,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当然,苏轼并没有完全摒弃婉约词风,其《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都是缠绵徘恻的婉约精品。王士镇《花草蒙拾》中云后者:“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但是,苏轼的婉约与众不同,他总能在含蓄中蕴涵发越,缠绵中兼有清爽,温柔中带有高华,绝少一味沉溺于红香翠

软之中。

苏轼对词的改造还表现在对词音律的突破。苏武不是不懂音乐,只是他不愿受到音乐旋律的束缚,其豪迈的个性和不择地而出的文思都使他无法和音乐的旋律亦步亦趋。苏武就是苏武,没有什么能拘束他张扬不羁的性格,词在他手中,成了他随意改造的文学题材。当然革新并不意味可以任意破坏词律,苏轼总是把握得那样有理有节,还是陆游说得好:“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历代诗余》)苏轼以挟天风海雨之势,登上词坛,结束了婉约词一统天下的格局。正如胡寅《题酒边词》所评:“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缎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 苏轼和他的词

(1)生平与思想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是位全面发展的文学家,在诗、词、文、书、画音乐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他是我国古代具备多种艺术才能和在文学上有过杰出革新创造的优秀作家。但他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创作上的表现又都显得比较复杂。

政治上,他有保守的一面。反对过王安石的变法,求稳怕乱,反对轻举妄动,反对大规模的改革,但后来他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又有所不同,主张保留些新法。他跟王安石争论过,后来又帮王安石讲话,跟司马光进行过激烈的辩论,这样,他又受到保守派的排斥。

苏轼是封建官吏,但对人民做了大量好事。他早就立志“上益圣德,下济苍生”。他在任地方官时,如在开封,他取消了元宵摊派各家各户张灯的旧例,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在密州,他拿出官府的粮食收养贫民遗弃的儿女;在杭州,他疏理西湖,筑堤引水,灌溉农田多达千倾;在徐州,他亲自率领人民防洪护城,住在城头上指挥,过家门不入等等。他在常州去世时“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

因为苏政治上有爱民的一面,而且王安石制定的一些新法在执行过程中有扰民的一面,这是苏轼反对新法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颁行青苗法,在夏收秋收之前,政府以半年取十分之二的利息,借钱给农民,夏收秋收以后还纳。青苗法所收的年利为十分之四,较高利贷者的成倍利息要轻些,对农民有一定的好处,用意是防止奸商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抬高物价,另外朝庭也增加些收入。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有不少问题,如为了防止发放的青苗钱收不回来,规定了富裕户可以多借钱,越贫困户借的越少,一等户是末等户借钱的十倍,这样本已经不需要借钱的富裕人却可以借钱回来再向贫户放高利贷。又规定十户或五户结为一保,借户逃已保户要分赔,这样一些地痞流氓,借了钱再吃光一走了之,倒霉的是老实人,而且地方官吏为了多放青苗钱以邀功,实行了强迫借贷交息,有些农民只得借高利贷交息。苏轼对这些是反对的,而且王安石的变法在后期被坏人利用了。

思想、政治上,苏轼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孔孟之道,而生活上则更多地采取佛家和道家的处世态度。他对任何事物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社会人生始终采取执着的态度,无论环境多么险恶,都没有被压得抬不起头来。这就是佛老思想使他遇事达观、超脱,心胸旷放、开阔。

(2)苏词

在词的发展中,苏轼是继柳永之后,对词进一步进行革新的作家。南宋末年的刘振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的确,词的诗化、散文化是苏轼的大胆尝试,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天地奇观。

A、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之前,词不外写离愁别恨,伤春悲秋。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凡是诗文所写的内容,他主张词也可以写。在他的词里,怀古伤今、记游咏物、山水风光、农家习俗、悼亡送别以至谈玄说理无所不至。把宋词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

B、进一步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艺术。

苏之前,词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存在,是以唱为主的。到了苏轼,词开始和音乐分开了,使词脱离了歌词的身份。写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仅是配合音乐。这样就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宋代以及后代都有许多正宗派评论者非难苏没按音律要求写。如《塞客挥犀》“唱子之词虽不关体,而多不入腔,正以不能唱曲耳。”吴曾《能改斋漫录》“苏东坡词,人谓不谐音律。”其实,苏并非不懂音乐,更不是对词律进行无原则的任意破坏,他是要打破以前一些形式主义的清规戒律,不以协律来限制自己的创作。陆游说:“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一就声律耳。”而沈义父《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诸贤之词……未尝不叶律也。”这些说法说明了苏轼对词的形式做了革新。

C、进一步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开创了与传统的婉约派相对应的豪放派,这与前两点有关。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革新,以及苏轼特有的刚健笔力,雄浑气魄,开阔的意境,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手法,形成了苏词豪放旷达的词风,它给词坛吹进了新鲜空气,倾注了蓬勃的生机,增加了夺目的光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写于1076年,作者贬于密州为太守时所作,时年41岁。苏是由于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和而离开朝廷的,也就与其弟苏辙分手了。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明,于是作了次词,以怀念其弟。

“明月几时有?———年?”把,端着。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四句提出了两个问题a、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b、不只月亮上今晚是个什么日子?而“明月几时有?今昔是何年?”都是“把酒问青天”的内容。

这两个问题,问得很怪,可谓奇语怪问,破空而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异常开阔的境界。为什么有这些问题呢?

a、与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作者在政治上失意,故向往明月,把人生的苦闷想宇宙述说。

b、与中秋之夜“欢饮达旦”有关。

四句表现了作者的醉态,因醉而出奇语,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又十分怀念亲人,感情十分苦闷,因而这也是处境孤寂,感情苦闷的反映。因为苦闷孤寂故而向往那高洁、悠久的宇宙,赞美那圆满皎洁的明月。这四句,这整首词一开始就带上了浪漫的色彩。

“我欲乘风归去,——~寒”,琼楼玉宇,用玉石作的宫殿,指月宫。不胜寒,《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看见一大宫殿的扁额上写着“广寒虚之府”。后人因而称为“广寒宫”。《命皇杂录》载,8月15夜,叶静能(道士)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上皮衣。到了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不胜寒,受不了那里的寒冷。

这三句是由于前两个问题没人回答也无法回答,而想到月宫去看一看。明写月宫之

宋词第二十讲 御用词人与北宋后期的俗词创作.

御用词人与北宋后期的俗词创作 大晟词人是宋徽宗时期御用文人的代表,此外,还有曹组、王安中等等,形成宫廷词人创作圈。如前所言,这些词人创作中以雅相尚,大致树立起一个风雅词的创作传统。然而,御用文人的创作又是复杂的,他们的审美趣味是随着徽宗的口味而变化。徽宗作为一国之君,是正统、伦理道德的化身,他必须倡导雅正。况且,对雅词他也是有所嗜好的。作为一个享乐的个体,徽宗生活奢靡荒淫,他同时又嗜好俚俗谑浪的格调。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场合,徽宗表现出不同的嗜好。于是,御用词人的创作也就呈现出两种趋向:在创作雅词的同时,不避声色与俚俗。这股俗词创作的风气影响了北宋后期的整个词坛,俗词创作蓬勃发展,形成空前绝后的盛况,是北宋俚俗词创作的黄金时段。由于徽宗年间同时存在着强劲的“风雅词”之创作倾向,而且,这种创作倾向得南宋词人大声弘扬,南宋朝野又普遍抵制徽宗年间蔚为壮观的俗词创作,所以,北宋末年这种俗词创作现象始终没有引起词论家的重视,成为词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 一、徽宗的喜好与世风的转移 宋徽宗从本质上讲是一位耽于声色之乐的纨绔子弟。他在位26年,尽情享乐,奢侈糜烂。作为帝王,他既无治国方略,昏庸无能;又好大喜功,愚昧自负,最终导致北宋政权的崩溃。徽宗所为,一改北宋历朝帝王的规制,同时带动世风的转变。 徽宗年间的社会财富之积累,达到令人羡慕的程度,朝野呈现出繁华似锦的虚像。北宋自太祖开国,至徽宗朝已涵养生息一百五十余年。虽然北宋社会内有“冗官”、“冗兵”之积弊,外有辽、夏“岁币”之支出,但是,社会经济仍在不断向前发展。真宗景德二年(1005)十二月,宋、辽“澶渊之盟”订立,此后,北宋内外一直没有较大的战争骚扰破坏。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人口迅速增长,“以史传考之,则古今户口之盛,无如崇宁、大观之间。”(《文献通考》卷十一《户口》)国库也日益充裕。朝廷在元丰、元祐库的基础上,增设了崇宁、大观、宣和等库。当时仅京师一地,就有府库92座。金人攻陷汴京,遣使检视内藏府库,共74座,金人“役禁军搬三日不绝。”(皆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一)都市经济的繁荣,更是盛况空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概言崇宁年间京师的富丽昌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孟元老的叙述作了形象的注释。这一幅幅生动具体的历史长画卷,再现了汴京都市风采。 北宋后期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繁华的虚像,给统治者的纵情声色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口实。在一片升平歌舞、阿谀奉承声中,统治者失去了理智,文恬武嬉,朝野对日趋恶化的内外矛盾和危机很少觉察。徽宗年间,正色立朝、直言进谏之士,都被远远排斥出朝廷。徽宗听不到一点不同意见,臣僚奏章中充斥着谀颂之辞,社会的繁华虚象也仿佛在证实着“圣王”业绩。因此,徽宗自我感觉良好,毫无愧色地认定自己可以追迹尧舜,治下乃太平盛世,国力异常强大。于是,君臣生活奢靡,挥霍无度,放纵享乐。 徽宗初始也不敢任性所为,经蔡京等奸佞怂恿、鼓励,且曲为之解说,才日益放肆享受。蔡京说:“陛下无声色犬马之奉,所尚者山林竹石,乃人之弃物。”(《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二)蔡京子蔡攸也说:“人主当以四海为家,太平为娱。岁月能几何?岂可徒自劳苦。”(同上,卷九十三)这些言论深得徽宗欢心。于是,徽宗不以国家为己任,而是以四海天下供奉一己之享受。后愈演愈烈,如筑艮岳以像杭州凤凰山,都人称万寿山等。徽宗甚至多次轻车小辇,微服出行,出入狭邪,因此与名妓李师师之间便有了说不清、道不白的关系。上行下效,徽宗年间奢侈成风。蔡京“以金橘戏弹,至数百丸。”(张知甫《张氏可书》)王黼“于寝室置一榻,用金玉为屏,翠绮为帐,围小榻数十,择美姬处之,名曰‘拥帐’。”(《清波别志》卷三)君臣朝歌暮嬉,酣玩岁月。徽宗年间世风趋于浮靡。

中国古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诗坛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诗坛 元佑词人北宋神宗至徽宗年间,以苏轼、黄庭坚、晁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为代表的词人登上词坛。 两大创作群体: 1.以苏轼为领袖,以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等为羽翼的苏门词人群,晏几道和贺铸与苏门词人过从甚密。 2.以周邦彦为主帅组成的大晟词人群。 词风“各尽其力,自成一家”: 苏轼在柳永、王安石之后进一步大力拓展词境而开宗立派,黄、晁二人师法其词而自成面目;秦观学柳永而自辟新境;晏几道承传五代“花间”传统,用小令开创出独特的艺术世界;贺铸从唐诗中吸取养料,豪侠之气与绮丽柔情融为一体;周邦彦在音律、句法和章法上建立起严整的艺术规范,另开一派。 苏轼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周邦彦则注重词的协律可歌,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对词艺的追求重于对词境的开拓。 第一节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词的特色: 1.词作雅俗并重。 2.抒情的自我化,表现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题材贴近日常生活,多用题序,且体现在词的内容中。

4.艳词露骨,语言俚俗,审美价值不高,内容也不大健康。 黄庭坚论词雅俗并重。承认词是“艳歌小词”,而称赞晏几道词是“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认为词与诗一样表达“意中事”的言志之体,而赞美张志和的《渔父词》是“雅有远韵”,苏轼《卜算子》词“语意高妙”、“无一点尘俗气”。 晁补之词作最突出的主题是吟咏隐逸,自抒被迫退隐后的心境。代表作是《摸鱼儿》(买陂塘),词中景物描写清新旷阔,安然自适的心境中又饱含着“儒冠曾把身误”的愤激不平,为后来隐逸词的创作提供了范例。词风亦有豪健的一面,诸如写“解弯弓掠地”的将军(《金盏倒垂莲》和“青云少年,燕赵豪俊”(《万年欢》)。 晁补之撰有词话著作《骫骳说》,着重论词艺,开创了词话的新体式,推动了词学理论的发展,其中《评本朝乐章》对当时词人词作的评论比较公允全面。 第二节晏几道词的艺术特色 晏几道词的艺术特色: 1.词里有确指的思恋对象,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 2.结构多建立在对过去的温馨回忆和现在的苦闷相思这两重今昔不同的情感世界之间。 3.建构梦境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营造出缤纷多姿、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诗人词人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在今甘肃静宁,出生于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朋友。李白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精通剑术,一心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他一生曾两次做官,结果不是遭宦官排挤,就是被皇帝流放,很不得志。他写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很有艺术感染力。后人称李白为“诗仙”。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孟浩然(689-740) 今湖北襄阳人。比李白大十二岁,是李白所敬仰的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做诗。四十岁时到京城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中,非常失意,回家后仍然过隐居生活。他的诗以写田园隐逸生活为主,诗风恬静淡远。著有《孟浩然集》。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虽然生活在北宋王朝比较安定的时期,但他的政治生涯非常曲折。由于他多次反对王安石革新变法,因而大部分时间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做官,他因此有机会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接触社会现实生活,了解民生疾苦,创作出不少被后人传诵的名篇。他的诗气象万千而又精致秀丽,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白居易(772年~846年) 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韩愈(768~824) 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主要成就:提出复兴儒学,反对佛教和道教代表作品:韩昌黎集 柳宗元 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

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简介

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简介 宋代著名的女性非常之多,可是诗词上的就寥寥无几。最著名的就是李清照,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人,宋代时期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公元1084年,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而其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颇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就是长在这样一户爱好文学艺术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加上她本人聪慧,又才华过人,故其少时便能写问作诗,且破得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赞赏,其《如梦令》一词更是轰动京师。 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二十一岁的赵明诚为妻,二人文学艺术有着浓烈的兴趣,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高雅和谐,充满幸福。然而好景不长,二人成婚的第二年,李家被卷入了朝廷内部党争,李格非被罢官,不得不回到原籍明水,而李清照也受到牵连,被迫与赵明诚分开。后二人虽团聚,但因朝廷动荡,金兵入侵,二人的生活变得颠沛流离。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曾改嫁张汝舟,但张汝舟觊觎她的珍贵收藏,然她的财务早年已大部分流失,令张汝舟非常失望,遂对她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后李清照发现了张汝舟的罪行,将其告发,自己却因

此被判三年徒刑,好在得到綦崇礼等人的营救,九日后获救。公元1156年,李清照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李清照是什么派的词人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婉约派是中国宋词流派中的一种,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婉约”一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已经将它用于文章写作之中。到宋代时,婉约词派逐渐兴起,李清照、欧阳修、柳永等人都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 婉约,顾名思义即委婉含蓄之意,多用于描写和刻画儿女之情。词藻优美,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世人追捧。除此之外,婉约派词作多用来表现在离愁别绪之中,用大量的意象来烘托出悲凉的氛围,最终层层递进表现出词人的悲凉或寂寥的感情。后来学者总结婉约派词作的形式为四点,分别是婉约清丽,词藻含蓄,情景相融,声调和谐。 以李清照前期作品为例,在她待字闺中之时作品以歌颂生活,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主基调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词藻明快,曲调清丽,再现对生活的满足之感。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后,由于俩人经常处于别离状态,李清照的词大多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其中,用了大量伤感意象来烘托出悲凉寂寥的环境,而后进一步体现自己思念丈夫之情。婉约派词借以朦胧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所以,在用词方面十分谨慎,不会使用太露骨的词眼。以此,来表现出词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羞之感。 宋代的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这一说法是明代学者张綖提出来的,他认为婉约词风多为香软之气,《花间词》就是婉约派代表作品。

第四章 北宋后期的诗词

第四章北宋后期的诗词 第一节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北宋后期诗坛概况: 活跃在北宋后期诗坛的,主要是追随苏轼和受苏轼影响的一些作家。但他们的诗歌主张和艺术风格,却与苏轼判然有别,其中黄庭坚、陈师道成就较高。这一时期的诗歌风尚由中期的指陈时弊、干预现实转向吟咏情性、涵养道德,转向了对诗歌形式的片面追求。但他们为维护宋诗在唐诗之外别立一宗的独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庭坚甚至被认为是最足以体现宋调特色的作家,而且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一些具体的技巧性指导,也为后来的学诗者提供了有法可依的门径。到了北宋末年南宋初期,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就形成了所谓的江西诗派,成为两宋之交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一、黄庭坚(1045-1105)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分宁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也是一个书法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朝四大书法家。黄庭坚一生坎坷,政治地位不高。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政治态度与苏轼接近,先后任国子监教授、太和县令等职,后被贬官到宜州(广西宜山),死于贬所。著有《山谷集》,存词180多首,诗文集《豫章先生文集》 1、在诗歌理论方面,黄庭坚颇引人注目: 第一,他论诗以杜甫为宗,以学杜来反对学李商隐的西昆体,虽然也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但主要不是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专力在杜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第二,他主张创新,“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是他的自白。为了使诗歌创作具有独创性而不落俗套,不惜刻意求新求奇,即使强调学习前人,目的仍是“以故为新”。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他强调以才学为诗,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黄庭坚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并把学诗的具体路径概括为两种方法:一种是所谓“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就是模拟前人的诗意时,要改换成自己的言词或有所引申发展;另一种是所谓“点铁成金”,(课本p70)就是取前人之“陈言”时,必须经过重新熔铸,使之在自己的诗歌中获得新的意蕴。目的是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2. 就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而论,黄诗只有少数作品直接反映了社会政治现实,其诗作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写自我怀抱,揭示了自己卓立独行、不同流俗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抒发了诗人数遭贬谪、转徙江湖的愤懑之情。此外,他还创作了为数不少的题画诗、咏物诗、论诗诗等,其中也不乏佳作。这些诗歌的题材取向并无显著特点,其独特之处在于:第一,诗人善于从哲学或精神的较高层次来处理日常生活题材,向心灵深处挖掘独特的人生体验,并以独特的手法加以表现,使常见的题材翻出新意和深意。第二,他的诗更加内敛而趋于个人文化生活感觉的表达,更多显示出士人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因此其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丰富、密集。 3.艺术特点:黄诗打破了唐诗藩篱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第一,黄诗的构思常常是出人意表,不落常格;结构往往是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起接无端,而又以暗线串连。

宋代词人及宋词

宋代词人及宋词 北宋前期 宋代立国之初半个世纪,词并未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兴盛,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四五十年间词作甚少,虽然像王禹偁、寇准、钱惟演、潘阆等人的词作也有较强的可读性,当尚未形成独特的时代风貌,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一、独辟蹊径:范仲淹 1、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曾于仁宗康定元年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四年的军旅生活,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他是破除宋初浮靡词风的领军者,开宋初文学新气象。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2、词作风格 曾大力推动“庆历新政”和诗文革新运动。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要求文章内容要反映实际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语言要浅白。其词作多表现雄浑大气的风格,语言朴实而而不乏豪迈,意境远大又富有张力。 3、作品赏析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本篇写词人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 上阕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经相类而情调迥异。下阕抒发兵将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过去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此篇词意境开阔,格调悲壮,以白描写实的手法描写边塞的景物,从侧面烘托了边境士兵戎马生活的悲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人情与戍边相碰撞,彰显出词人悲悯天下苍生的情怀。一种对人民普世的关怀跃然纸上,胸襟博大,气度不凡,悲壮激昂的词人形象便得到了彰显。 该词给宋代初期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了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二、词的新变:柳永

唐宋诗人词人简介1

唐宋诗人词人简介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古风》59首;《长干行》,《子夜吴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望岳、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清明二首、江南逢李龟年、绝句、夔州歌、赠花卿、兵车行春望春夜喜雨登高水槛遣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如《从军行》《长信秋词》、《西宫春怨》、《闺怨》、《采莲曲》等,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为千古名作。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有《乐章集》。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消永昼)。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人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人 北宋中后期词坛概况 多种风格并存; 名家辈出。 两大体派: A 苏门词人群:以苏轼为中心,黄庭坚、晁补之、秦观、陈师道等为羽翼;此外晏几道与贺铸与苏门词人过从甚密。 主要特色:词的领域顿为扩大,词界的风貌改变,抒情性增强。 B、大晟词人群:以周邦彦为主帅,曾在大晟乐府供职的曹祖、万俟咏等为羽的时期翼。 周邦彦: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其词作重法度,讲格律,进一步深化了词艺,显示了和苏轼不同的艺术追求与贡献。 C 秦观、晏几道、贺铸三人创作各具特色,自成一家。 第一节晏几道 一、生平、作品(p89)(p128)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晏殊幼子。在仕途上不得意,曾任颖昌府许田镇(在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南)监,职位低微。其词与乃父齐名,号称“二晏”,风格更接近《花间》。有《小山词》(原名《乐府补亡》)。 黄庭坚:“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二、词作内容 延续“花间”传统,以小令写作男女悲欢离合之情。 “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卷二一) 特色:男女之情写得非常真挚,并且有明确的思恋对象。 晏几道《小山词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蘋、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人间。 “小莲风韵出瑶池。”(《鹧鸪天》) “赚得小鸿眉黛也低颦。”(《虞美人》) “说与小云新恨也低眉。”(《虞美人》)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临江仙》) 三、艺术特点 1、不表现拥有爱情的欢乐,而是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和相思,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 与性格、经历相关:穷困落魄、生性孤傲、单纯挚情。 “叙其所怀”、“期以自娱”(《小山词自序》)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2、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p90) 《浣溪沙》:“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 《采桑子》:“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 3、工于言情,善于以回环曲折的笔致抒写心中深挚无奈之情,有浓重的感伤色调。 (1)以梦来重温往日爱情,使词显得如似幻梦。《小山词自序》:“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抚然,感光阴之易逝,叹境缘之无实也。”

北宋词人柳永的古诗词和诗句(最新)

【篇一】北宋词人柳永的古诗词 1、《雪梅香》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2、《彩云归》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 当暮天、霁色如晴画,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 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朝欢暮宴,被多情、赋与凄凉。 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馀香。 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 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3、《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暮,参差十万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⒁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向凤池夸。 4、《竹马子》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 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 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 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 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5、《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 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 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 【篇二】北宋词人柳永的古诗词1、《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 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苹花渐老, 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故人何在, 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 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汀! 念双燕、难凭远信,

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北宋词人张先

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北宋词人 ------------张先 张先,字子野,与柳永齐名,擅长写作小令。因多以男欢女爱为题材,常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等,被人称为张三中;后又因为常常列举自己的得意之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等,世人称其为“张三影”。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天仙子》不仅是张先的代表作,也是北宋词坛的惊世名篇。一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犹如流年中的一簇火花,在伤春叹世的哀愁中透露出一缕微光。 词的上阕写出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郁闷,看到春归去,人生的大好年华也在流逝,只留下迢迢往事,空添惆怅。下阕看到水禽并眠于池边,暮色低垂,忽然一阵晚风,吹开了云层,露出了朦胧月色,此时园里的花朵也迎着月光微微摇摆,月光斑驳,花影婆娑。风更大了,拉上重重帘幕,而世界终于安静下来了。这样的风,明天又该是吹得落花满地了吧!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认为一个“弄”字使得这首词的意境全出,天上人间的花色月影,在瞬间拥有了灵性,令人心生对自然与人世的眷恋与爱怜。张先的词作蕴意凝练,情感饱满,是婉约言情词的高手。《千秋岁》便是其中翘楚: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数声杜鹃的鸣啼,又报告烂漫春光将要凋谢。惜春人更想将那残花折,怎奈何雨虽轻柔风却猛烈,正赶上这梅子发青的暮春时节。看那永丰坊的柳树,在无人的园中整日撒飞絮如飘雪。切莫把琵琶的细弦拨动,我深深的哀怨细弦也难倾泻。天如有情不会老,真情永不会灭绝。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中夜已经过去了,东方未白,尚留一弯残月。 这首小词上下阕词意贯通,表达了爱情受阻的幽怨与坚定不移的决心。当代琼瑶女士化用其中名句,写了一本言情小说《心有千千结》,迷倒无数少男少女。 张先一生风流,衣食丰足,风花雪月,自然词风也是旖旎缠绵,情深意切。他的词上承花间下启苏轼,是宋词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按摩鼻子及做鼻保健操对急慢性鼻炎、鼻窦炎以及感冒等症状也有一定疗效。

唐代宋代的诗人介绍

唐朝主要诗人 诗仙--李白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 诗圣--杜甫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诗魔--白居易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汉族,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有名。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诗杰--王勃 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诗豪--刘禹锡 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刘禹锡,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人(有待考证)。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为《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第七讲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

第七讲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 第一节晏几道秦观 第二节贺铸 第三节周邦彦 一、晏几道 1、晏几道(1038-1110)生平。 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人。晏殊第八子,18岁时父去逝。性格高傲。做过太寺太祝、颍昌许田镇监等小官。 黄庭坚《小山词序》:“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2、刻骨铭心的爱情描写及语淡情深的特点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二、秦观 1、秦观(1049-1100)的生平。 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元祐五年(1090)除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绍圣元年(1094)出为杭州通判,后远徙郴州等地。有《淮海集》。 2、秦观词情韵兼胜的特点。 《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秦观词的地位和影响。 晁补之《评本朝乐章》:“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秦少游自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 卷二:“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来。” 刘熙载《艺概》卷四:“秦少游词,得《花间》、《尊前》遗韵。” 夏敬观《手校淮海词跋》:“少游学柳,岂用讳言,稍加以坡,便成为少游之词。” 第二节、贺铸 一、贺铸(1052-1125)生平。 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共州卫城(今河南辉县)人。早年作过侍从武官,后为文官,历官至太平州通判。有《庆湖遗老诗集》、《东山词》。

范仲淹简介,著名宋代词人

范仲淹简介,著名宋代词人 篇一:宋代词人及宋词 宋代词人及宋词 北宋前期 宋代立国之初半个世纪,词并未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兴盛,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四五十年间词作甚少,虽然像王禹偁、寇准、钱惟演、潘阆等人的词作也有较强的可读性,当尚未形成独特的时代风貌,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一、独辟蹊径:范仲淹 1、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曾于仁宗康定元年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四年的军旅生活,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他是破除宋初浮靡词风的领军者,开宋初文学新气象。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2、词作风格

曾大力推动“庆历新政”和诗文革新运动。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要求内容要反映实际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语言要浅白。其词作多表现雄浑大气的风格,语言朴实而而不乏豪迈,意境远大又富有张力。 3、作品赏析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赏析: 本篇写词人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 上阕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经相类而情调迥异。下阕抒发兵将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过去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此篇词意境开阔,格调悲壮,以白描写实的手法描写边塞的景物,从侧面烘托了边境士兵戎马生活的悲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人情与戍边相碰撞,彰显出词人悲悯天下苍生的情怀。一种对人民普世的关怀跃然纸上,胸襟博大,气度不凡,悲壮激昂的词人形象便得到了彰显。 该词给宋代初期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了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宋代文学诗词汇总整编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 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 崇文抑武的国策;城市经济的繁荣;民族矛盾的激化;理学的兴盛;高度成熟的文化。1、崇文抑武的国策 “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 2、城市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 3、高度成熟的文化 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王国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 二、宋代文学成就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宋代文学成就——诗歌 ①宋代非常种重视诗歌创作。诗人众多,著作大盛。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②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③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二、宋代文学成就——散文 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 ①文体多样化。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②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如欧苏之文。 ③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 二、宋代文学成就——词 ①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②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③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题材应有尽有。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 1、宋词的繁盛 ①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据唐圭璋《全宋词》辑录宋词作者一千三百余人,词作两万余首。 ②宋词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影响深远。清人焦循把宋词与唐诗、元曲并提为“一代之胜”,王国维把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 2、宋词繁盛的原因 ①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②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③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④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 3、宋词的发展 ①北宋前期词坛概况: 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其中,晏殊、欧阳修、张先承袭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词作多为小令,题材不外是

宋代作家简介

宋代作家简介 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著有《乐章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词《渔家傲》反映了边塞生活。贬为邓州知州时写了名文《岳阳楼记》,著有《范文正公集》。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词人,名作有《踏莎行》《浣溪沙》。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祐集》。《六国论》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在学术上有不朽贡献,花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神宗赐名,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也称王荆公,谥文,也称王文公。临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节选自《王文公文集》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他的《梦溪笔谈》(二十六卷)是用笔记文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其文明白畅达,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另有《李清照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诗作《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世传诵,《诉衷情》《钗头凤》是有艺术特色的词,散文有《过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江西吉安)人,南宋诗人,其诗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人,创立了一种新鲜活泼的诗体“杨诚斋体”。有《诚斋集》。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谥曰文,追封信国公。南宋学者,理学家,学识渊博,遍注典籍,经学、史学、文学皆有成就,是宋以后儒家理学的大师,其学说为当时正宗,世称朱子,朱文公。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朱子大全》。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历城(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北宋词人

第二章北宋词人 一、北宋前期词人群体 宋初前半个世纪,新王朝建立并逐渐兴盛,词体的发展还没有完全出现同步发展的迹象,基本上还是处于停滞状态,词人数量不多,而且存留下来的词作也很有限,在艺术上还没有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缺乏开拓性。到了真宗、仁宗两朝,宋朝真正进入了承平盛世,范仲淹、柳永、晏殊、欧阳修、张先等著名词人登上词坛,才意味着宋词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具有两个不同的群体。一个是以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等馆阁重臣为代表的词人群体,他们的词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对人生经验的反思,词作大多高华蕴藉,神似南唐。其中范仲淹的边塞词写得悲壮沉雄,对后世豪放词的兴起具有一定的影响。另一词人群体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民间词人群体,他们和下层伶工妓女接触比较多,并能吸收民间新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并对之改革发扬,在词体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贡献,使词坛风貌为之一变。他们的词俚俗新鲜,真率明快,具有民间歌辞的特色。 北宋初年的词坛上基本沿袭了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尚有花间派之遗绪,词的创作仍然是以相思离别为主,但写得较清新,不像五代时那样浓艳,如晏殊,欧阳修的词,大部分是离愁别绪,伤春悲秋,写得缠绵哀婉,保持了晚唐五代的哀婉风格,直到柳永、苏轼的崛起,才各树一帜,在思想和艺术上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崭新的天地。柳永以写慢词表现城市风貌见长;苏轼开创了与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词派,在他们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大片富有才华的词人,使词的创作出现了百花斗妍的局面,再后,经过周邦彦等人对新旧乐调的清理和调整,词的格律得到了确定。 二、宋初词人 宋初词人潘阆、王禹稱、寇准、林逋、范仲淹等人,作了数量不多的词,这时的词作主要是语言清晰秀美的小令,因而宋初词坛总的形势是:第一、还未形成词派。第二、由于词是诗人兼作的,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1、潘阆(?一1009),字逍遥,北宋大名(今属河北省大名县)人,曾居钱塘。至道元年(995)赐进士,任国子四门助教。后因事被斥,浪迹江湖,漂泊多年。真宗时曾任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参军。有《逍遥集》,存词11首。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钱塘江的潮汛是宇宙间无比壮观的胜景。每逢涨潮的时候,杭州城内大小官吏和数万老百姓都纷纷去观潮,倾城而出。潮水来时铺天盖地,呼啸而来,气势非常雄伟。 这首词就是回忆词人昔日观潮的壮观情景。钱塘江边人山人海,杭州城内万巷皆空,反衬出观潮人多;钱塘潮好像要将整个大海里的水全部倒灌进来,水势凶猛,涛声犹如万鼓齐鸣,响声震天。词人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极力渲染了潮水的壮观场面,令人瞠目结舌,我们不由钦佩词人奇妙的想象和精彩的描绘。 那矫健的弄潮儿,他们手挥彩旗,脚踏浪尖,以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技巧创造了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