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孙子兵法经典句子

孙子兵法经典句子

孙子兵法经典句子
孙子兵法经典句子

孙子兵法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孙子兵法经典句子,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2、能而示之以不能,用而示之以不用。

3、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乱而取之,实而备之,怒而挠之。

4、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5、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6、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7、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8、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9、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

10、故不尽知用兵之利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11、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12、胜不骄,败不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13、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14、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15、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

节也。

16、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17、求上者得中,求中者得下,求下者必败。

18、一流攻守群,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顶情略七斗,风林山火海。

19、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20、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21、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22、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23、善于用兵,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24、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25、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26、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27、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28、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

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29、胸有惊雷,而面不改色者,可拜为上将军也。

30、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31、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故善战者,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势。

32、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33、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34、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35、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36、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致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37、善胜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终胜。

38、善攻者藏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39、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40、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41、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42、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43、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44、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45、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

46、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47、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48、人无常师,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文无定法。

49、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50、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51、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52、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53、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54、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55、兵道的总原则是:误人而不误于人,制人而不制于人。

56、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57、归师勿遏,围师必阙。

58、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59、未料胜,先料败。

60、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有感 孙子兵法就是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作品。是我国兵学的最古老理论著作之一,它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流传下来的最完整的军事著作!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本书已经被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实际中文字!拿破仑曾经说过“要是我早些看到《孙子兵法》,我就不会失败了。”可见,这是一本多么有魅力,博大精深的书啊! 《孙子兵法》全书一共十三篇。包括《计》、《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地形》、《行军》、《九地》、《火攻》、《用间》。《计》讲的主要是庙算,之战争之前的一些对双方战力的估算,分析取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等等,并且据此规划作战方案。这是全书的纲领!《谋攻》指以智慧取胜,不用武力,采取各种手段使敌人投降!《形》《势》讲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虚实》讲的是语音你用各种真真假假的手段使对方少混淆,最终是我方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让取得战争的先机。《九变》主要说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战术。《行军》说的是如何让在行军过程中观察敌情。《地形》指出六种不同作战地形以及相应的作战要求。《九地》讲的是依据主客观形势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为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是以火助攻。《用间》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对于这些不仅仅限于古代打仗用的,我觉得对于现在的社会也是很实用的。开始读得时候只是久仰其大名,而它具体的精华与意义我是不怎么能体会到的,可是书读百篇其义自现的道理我还是明白的。于是,我读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都把人力资源看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因此优秀的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各行业最重要的资源。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所谓人定胜天,在刚开始孙子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这主要是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军队时要赏罚分明、是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对自己的士兵要恩威并施;“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以达到更高效率的统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将帅”,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这和现如今社会中非常重视企业的高层的现象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常常看到某企业费劲千辛万苦去培养自己的CEO。又如,“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士卒,也强调了其作用。“视卒如爱子”社会各行业强调团队合作,关爱员工,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成就感。 可以想象,这种思想是达到了和种境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成功,但往往是不能很好的,最快的走向成功。读了《孙子兵法》我明白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是要我们有计划,考虑周全的!这样自己才能掌握运气的主动权。而“全”在兵法中是战略,是大战略,全字是“人”和“王”的组合,清楚的表明人道才是王道。它是“破”的相对词,所谓求全就是力求保持自己不被破坏(至少也应把破坏减到最低限度),而同时又能克敌,达到斗争的目的。“全”字在《谋攻》篇里出现七次,为“全”而“谋”,“谋”要以“全”为原则。“故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最后孙子得出令天下人拍手叫好的结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佳选择,是最高理想,其结果为“兵不钝而利可全”。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才能在打击敌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全”才是最完美的天平,衡量着胜利的程度。 孙子提出“全”的思想,即显现出他宽广博大的心胸和高瞻远瞩的目光。为什么呢?历来的将军们都认为要表现出自己军队的力量,就必须“打”,而孙子却在“全”中提出了尽量不要打,要靠总体的战略获胜,要取得全局性的胜利。“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甚么才是孙子理解的“善”呢?“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位为国为民的将军,怎么能轻易用兵,把国家安全和士兵的生死置之度外呢?“善”,就是“兵不钝而利可全”,战只是手段,获利才是目的,如果自己损失惨重,就谈不上获利了。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

孙子兵法精髓:10句经典名言

夜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算是我读过的第四个版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总结《孙子兵法》的10大经典名言,结合战略规划与分析,与众乐:10、“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吾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做好充分准备,方能立于不败之地。鸟儿立于枝头不怕树枝断而掉下来,是因为有翅膀时刻准备着。我们不怕美国来打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好战争准备,有足够的反击力量,包括核武器,让他不敢来。9、“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把握好“经”和“权”这对儒家权变道理与“不易”和“变易”这对《周易》思想,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环境变化,灵活应变,善于变通,才能因敌制胜。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略规划的一个前提及重要部分,就是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把握趋势变化和行业格局,尽可能了解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信息,这样才能系统规划,先处不败之地。7、“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所谓借势、取势、任势,立于风口之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战略规划的一个重点,在于判断未来的趋势,提前谋篇布局,让大趋势来添加胜算面和收获度。所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要用战术上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选择,就是在选趋势。6、“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句话经常被误解,认为“奇”,是

奇兵,出其不意的意思。其实原意非如此。这个“奇”,是奇数的“ji”,是预备队,关键时刻出的底牌,绝杀。就是说,要懂得适当分兵,正规军与敌正面交锋,要准备一支预备队,关键时刻打出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正和奇相结合,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循环无端。这个逻辑,与刚柔并济,同。刚易折,柔飘忽,需要结合。5、“将者,智、信、仁、勇、严。”世上第一个关于能独当一面大将的“胜任力模型”。毛主席说,正确路线(战略)确定后,干部(大将)就是决定性因素。再好的战略,遇到无能之辈,也是白瞎。所以,大将很关键。按今之理解:智——思考力;信——公信力;仁——爱人悯物,儒家精髓,唯“仁义”二字;勇——执行力,当机立断、勇往直前;严——严格执法,威刑肃三军。梅尧臣: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4、“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的核心,在商战看来就是综合成本收益测算,要尽量使利益最大化。战争是消耗战,百战百胜,虽然胜了,但是消耗太大,综合成本收益不高;不战而屈人之兵,有收益无成本,才是最好的;次优方案,是一战而定,关键一场战争决定未来几十年格局,如毛决断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战定天下,为中国赢取几十年和平环境。现在的格局亦如此,面对美帝围堵逼迫,中国第一选择肯定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伐谋伐交”,次优选择才

用孙子兵法解析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

用孙子兵法解析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 用孙子兵法解析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 2012-02-09 11:37:31 归档在历史是个商学院| 浏览67852 次| 评论16 条 注:上一篇在凤凰博客发表的《刘邓大军改造俘虏兵的启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有人说,“刘邓大军的战斗力比不了林彪的四野,也比不过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以及后来的三野。”。因此贴出下文。此外,关于刘伯承与林彪的比较,凤凰网发布过一篇文章《也说林彪、刘伯承的兵略高下》,大家亦可参看。奇正之术的应用——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 原载拙著《历史是个商学院》【几大野战军里,东北野战军最强,三大战役中承包了一个半,似乎是“正”;中原野战军长途进军大别山,人少,装备差,只打下了三大战役的小半个,似乎是“奇”。但在解放全中国的战略中,这支部队的部署,却是最具全局意义的一招。正如《李卫公问对》中言:“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 有讲授《孙子兵法》的人说它“最难的地方”就是所谓“奇

正之术”。不过别让他们吓着了。《孙子兵法》里有关“奇正”的论述并不多,基本就在13篇中的《势篇》里:“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不竭如江河……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还用了好多的形象比喻,本来为了启发想象。但让想象力已变得不那么丰富的现代人读起来,未免觉得玄而又玄。读者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从大框架上讲,奇正之论只是形势虚实之论的一部分。虽然“奇正之便,不可胜穷”,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他的整个思想就是在敌我力量的动态对比中,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断定位和加强己方的优势,寻找和利用敌方的缺陷,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使敌方呈现可败之相。一旦出现这样的 机会,顺势疾击就是。 在作战过程中,加强自己,消耗敌人,寻找战机,实施决战,或“形人而我无形”——以己方的无形之形(像水一样,这是 一种很精彩的形,只是你看不清轮廓)让敌方呈现出有形之形(这一下难免也暴露出薄弱环节),怎么做?在市场 竞争中,我们经常说最可怕的竞争对手有时就是自己,那么相对于你的昨天来说,你怎样以今天的变中之形去弥补、超越你昨天的未变之形所暴露出的薄弱环节? 这就到了考验你的奇正功夫的关头。说实在的,奇正甚至都不是什么术——是一种几乎无法用三十六计那样的工具性 语言来描述的瞬间的、随机的实践智慧。(注1)实践智

兵势篇第五-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兵势篇第五-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译文 孙子说:管理兵员多的部队和管理兵员少的部队道理一样,抓住编制员额不同这一特点即可;指挥大部队作战与指挥小分队作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掌握部队的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指挥号令就行了。统帅三军将士,能让他们立于临敌而不败的地位,就在于巧用奇兵,变化战术。进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这是以实击虚的效果。 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因此,善于出奇兵的人,其战法变化如同天地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回,像四季的更迭。乐声不过五个音阶,但其演奏的乐章却变化无穷,喜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色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种,可五味的变化,更令人尝不胜尝;战术不过奇正,但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与正互相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无始无终,没有尽头,又有谁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于能冲走石头,这便是势;鸷鸟疾飞,搏击食物,这就是短促急迫的节。因而,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弩,节就是触发的弩机。 旗帜交错,人马纷坛,要在混乱中作战而使军队行阵不乱;浑浑沌沌,迷迷蒙蒙,行阵周密就不会打败。在作战中,混乱产生于整治,怯懦产生于勇敢,软弱产生于刚强。严整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势态优劣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因此,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容易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敌人就会上当

名言名句修正版

名言名句整理修正 1、君子慎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2、礼尚往来,来而不往 ,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4、凡事豫(预)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5、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0、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澳》) 11、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诗经?邶风?相鼠》) 1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同上) 13、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14、满招损,谦得益。(《尚书》) 15、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同上) 16、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系辞上传》) 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周易》) 1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传》) 1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 20、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 21、二人齐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2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2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6、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臾颛》) 2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同上) 2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上)3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为政》) 3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同上) 32、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3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同上) 3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同上) 3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3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4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4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3、言必信,信必果。(同上)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5、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4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4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4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上) 49、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同上) 5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5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5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53、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5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以为师矣。(《论语?公林长》) 5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5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57、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孔子家语》) 58、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同上) 59、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篇》) 60、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

《孙子兵法》精髓:10句经典名言[优质资料]

《孙子兵法》精髓:10句经典名言 夜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算是我读过的第四个版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总结《孙子兵法》的10大经典名言,结合战略规划与分析,与众乐:10、“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吾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做好充分准备,方能立于不败之地。鸟儿立于枝头不怕树枝断而掉下来,是因为有翅膀时刻准备着。我们不怕美国来打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好战争准备,有足够的反击力量,包括核武器,让他不敢来。9、“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把握好“经”和“权”这对儒家权变道理与“不易”和“变易”这对《周易》思想,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环境变化,灵活应变,善于变通,才能因敌制胜。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略规划的一个前提及重要部分,就是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把握趋势变化和行业格局,尽可能了解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信息,这样才能系统规划,先处不败之地。7、“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所谓借势、取势、任势,立于风口之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战略规划的一个重点,在于判断未来的趋势,提前谋篇布局,让大趋势来添加胜算面和收获度。所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要用战术上勤

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选择,就是在选趋势。6、“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句话经常被误解,认为“奇”,是奇兵,出其不意的意思。其实原意非如此。这个“奇”,是奇数的“ji”,是预备队,关键时刻出的底牌,绝杀。就是说,要懂得适当分兵,正规军与敌正面交锋,要准备一支预备队,关键时刻打出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正和奇相结合,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循环无端。这个逻辑,与刚柔并济,同。刚易折,柔飘忽,需要结合。5、“将者,智、信、仁、勇、严。”世上第一个关于能独当一面大将的“胜任力模型”。毛主席说,正确路线(战略)确定后,干部(大将)就是决定性因素。再好的战略,遇到无能之辈,也是白瞎。所以,大将很关键。按今之理解:智——思考力;信——公信力;仁——爱人悯物,儒家精髓,唯“仁义”二字;勇——执行力,当机立断、勇往直前;严——严格执法,威刑肃三军。梅尧臣: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4、“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的核心,在商战看来就是综合成本收益测算,要尽量使利益最大化。战争是消耗战,百战百胜,虽然胜了,但是消耗太大,综合成本收益不高;不战而屈人之兵,有收益无成本,才是最好的;次优方案,是一战而定,关键一场战争决定未来几十年格局,如毛决断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上) 【始计第一】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第一】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一、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一)国家至上,胜利第一(价值判断)。这是《孙子兵法》战争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它认为,决定战争现一不战最根本的依据是国家利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对于国君错误的指令也可以不执行,执行国;与否的最高标准是唯民是保,安国全军。要维护、扩大国家利益,就必须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因此,《孙子兵法》全书论述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对敌斗争中取得胜利。《孙子兵法》说到底是一部“制胜法”,从庙算多算到战场指挥,从选将到治卒,所有的谋划和行动都是为了一个“胜”字。(评:价值准则,国家利益,唯民是保,安国全军) (二)慎战。《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重视战争,就必须备战: 1.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不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2.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到胜敌一筹。甚至要“以镒称铢”,“先为不可胜”造成绝对优势。 3.备战,但不可浪战,而必须“慎之”、“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战”。(评:因关系重大,代价大,付出大,成本高,必须慎战。如果关系重大,但代价小,付出小,成本低,则可试探。战争有五不战:非利、非得、非危、主不可以怒和将不可以愠) (三)多因素制胜。《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道、天、地、将、法。道是政治,要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就必须政治修明。这一条是定点争胜首要因素。道、天、地、将、法后人称这为“五事”。此外,《孙子兵法》还看到了战争的对经济的依赖关系,认为经济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作战篇》、《用间篇》都论及了这一问题。(评:决定战争胜负《孙子兵法》认识是“五事”、“七计”。“五事”中没有论及经济、武器等因素,这是一个缺陷。) 二、关于战略战术原则(一)先知原则。《孙子兵法》说:“故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就是预先掌握情况,预见战争胜负。孙子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必须掌握,并对如何知彼傻作了专门的论述。书中对“知己”也多有论述。先知是进行决策的前提,是指挥军队的先决条件(“三军有所恃而动”),因此不惜爵禄重金,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有超越了时空的价值,是其战略战术原则中的首要原则之一。(评:没有调查就发言权。先知的内容、对象、方式、方法、手段和行动规律。真假、深浅、多少、该把握的原则。内容:有3 静态、动态;强弱及其分布,以及变化;过去、现在和未来;最重要能知道和预见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对方下一步,甚至下二、三步可有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二)先胜原则。《孙子兵法》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1)先胜就是先要使自己在作战之前,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谋划等方面都超过敌人,形成积水于千仞之山之势。(2)在全局上占优势,不还要在局部上也占优势,这就要合理部署。(3)如在全局上处于劣势,更要通过敌专我分、示形欺敌等手段造成自己局部上的优势,达到在战役战斗上搬迁先胜的目的。(4)《孙子兵法》认识,实力优势是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但如果放松警惕,或不善谋划,也会遭到失败。因此,它强调在强化实力的同时,在谋划上也须胜过敌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评:先胜的理想状态是,硬实力(诸方面)和软实力(诸方面)都胜过敌人;全部和局部都胜过敌人,但这种理想状态很少会遇到,敌我双方各有优劣,才是正常。在我处于全局劣势时,该如何办?力量对比,力量结构,全局与局部,力量的现实与未来的发展变化。实力胜(硬实力)+谋划胜(软实力)=胜利。) (三)全胜原则。《孙子兵法》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进而要求“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这是著名的“全胜”原则。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必以全争于天下”的“全”是要求在谋划上全面周到,算无遗策。知利害,知进退,知奇正,知仁诡,知虚实,知缓急等等,即各种相反的可能都考虑到。这个“全”讲的思想方法的全面性,思

孙子兵法_翻译、解释(完整版)

孫子兵法—翻譯 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細心研究和慎重考慮的。 二、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 五曰法。 譯:所以要從五方面來比較、核算,探求其事實。第一是主義,第二是時間,第三是空間,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紀律。 三、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譯:道的含義,就是使全國人民,意志統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協力,同生死,共患難而不怕犧牲。 四、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譯:為將者,必須具有才智、威信、仁愛、英勇、嚴肅等精神與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自問:誰的主帥,能使全體軍民意志統一與精神集中?誰的將領具有才能? 誰得天時地利?誰的法令能貫徹執行?誰的軍隊強大?誰的士兵有訓練? 誰得賞罰,公正嚴明?根據這些事實判斷,便能預先知道誰勝誰敗。 六、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分析情況,計算利害,然後部署打擊敵人之形勢;並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與權宜之處置,掌握變化,進行機動。 七、兵者,詭道也。 譯:兵法,是詭詐多端,千變萬化的行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譯:有能力,故意顯示沒有能力,要用兵,故意顯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譯:欲攻近處,故示欲攻遠處;欲攻遠處,故示欲攻近處。 十、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這就是軍事家戰勝的道理,但戰爭乃千變萬化,必須靈活運用,決不可能事先傳之其秘訣的。 十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譯:戰爭未發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詳的國防計劃,得到勝利的,是因為計劃精詳。 十二、其用戰也貴勝。 譯:大軍出爭作戰,以爭取勝利為第一要務。 十三、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後矣! 譯:如果軍隊疲憊,挫失銳氣,經濟枯竭,則鄰近敵國,便會乘機入侵;雖有智謀的主帥,也將無法結束戰爭,確保勝利了。

孙子兵法10大名句不仅仅是一本兵书

《孙子兵法》10大名句:不仅仅是一本兵书《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今天选其最经典的十句,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二。 1.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势: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领。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这两句大意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这几句大意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经典古人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古人名言名句大全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5、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 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7、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8、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9、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1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4、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王符《潜夫论》 1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6、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17、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8、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9、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2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2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2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5、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2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30、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曹植 3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3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原文赏析 始计第一 研究战争时,可以通过五个基本因素加以考察,再比较敌我双方的各种条件,从而判定战争胜负的形势。这五个基本因素是道、天、地、将和法。道指国家的政治形势,就是百姓与君主同心同德,甘心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畏惧任何危难。天指天时,就是昼夜阴晴、四季变迁。地指地形,包括高低远近、广阔狭窄或对于攻守的利弊。将是将领,是否具备智谋、诚信、仁爱、勇敢和威严。法是法制,包括军队的编制、官吏委派、财务管理。这五个基本因素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将领们没有不知道的。只有洞晓其中的变化规律才能取胜,否则必然失败。 综合考察判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是哪些呢?孙子认为取决于道、天、地、将、法五个条件。先秦诸子都特别喜欢谈“道”,但内涵各有侧重。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所说的“道”指万事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说的“道” 指儒家伦理道德。孙子所说的“道”则侧重指政治因素,开明的政治、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决定胜利的首要因素。孙子的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在春秋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发愤图强,通过政治改革取得了民众的支持,最终取得了战争的主导权。孙子把“道”放在胜利要素的首位是非常富有战略眼光的。时至今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已经成为共识。 天、地指气候与地理。《三国演义》中,没有诸葛亮借得的东风,周瑜火烧赤壁的计划就难以落实。拿破仑征战俄罗斯,对应对当地严寒的气候准备不足,最终铩羽而归,这便是忽略了气候的恶果。将帅们还要了解战场地势的情况,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计划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在《九变》、《行军》、《地形》和《九地》中,孙子详细论述了作战计划要适应各种条件的变化,并以此作为胜利的重要前提条件。 将指将领,将领要具备高明的指挥艺术、高尚的道德情操、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和宽严适度的爱兵之心,还要具备灵活应变的才能,方可带领大家取得胜利。严明、完善的法度则能保障各项工作合理有序地进行,这也是胜利的基础。 多方支持铸成功 战争的胜负既然取决于以上五个因素,那么指挥者就应当围绕这五个方面进行战争的准备工作,准备得越充分,也就越容易获胜,否则就容易失败。美国当代著名军事家柯林斯在《大战略》中亦涉及了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他将之归纳为地理、武装部队、军备控制、经济和财政、科学技术、民族特性及其态度六个方面,认为战斗力就是诸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而克劳塞维茨则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归纳为精神、物质、数学、地理和统计五个方面。由于时代和中西方的差异,各家的认识多不相同,不过孙子所提出的这五个要素至今仍被人们所重视。 【作战第二】 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作者: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

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

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最经典十句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做人做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做事方法。 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 势: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领。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孙子认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不能拘泥于某种作战的形式,正像水本无固定的形态一样,放在圆容器中它就是圆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够根据敌人数量的多少,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指挥员素质如何,军需供应怎样而机动灵活地采取对策,才能夺取胜利。这几句可用以说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应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2.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 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衰落、疲惫时再去攻击它。“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和“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一样,都是说明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作暂时的让步,以保持我军的锐气,使敌人疲劳沮丧,减杀其优势,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4.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出自《孙子兵法·计篇》 诡:欺诈。道:学问,理论。示之:做给他看。 战争是一种用假象来欺骗和迷惑对方的学问。所以,本来自己强大,却要伪装成弱小;本来具有战斗力,却要伪装成不堪一击;本来已逼近敌人,却要伪装成相距甚远;本来要向远处,却伪装成要向近处。 常言道:“兵不厌诈”。战阵之间,必须施以伪装,使敌人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然后趁机对敌方进行袭击。定可获胜。由这几句派生出来的声东击西、指南打北等战术,都是以假象迷惑敌人,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5.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孙子兵法·计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子兵法》全文译文 ——黄觉收集于2011-12-20 一、始计篇 2 二、作战篇 5 三、谋攻篇8 四、军形篇11 五、兵势篇14 六、虚实篇17 七、军争篇21 八、九变篇25 九、行军篇27 十、地形篇32 十一、九地篇36 十二、火攻篇44 十三、用间篇47 一、始计篇 【原文】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

孙子兵法读后感-谋攻篇之解析制胜手段

孙子兵法读后感-谋攻篇之解析制胜手段 导读:读书笔记孙子兵法读后感-谋攻篇之解析制胜手段,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孙子兵法读后感-谋攻篇之解析制胜手段: 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一部分,上下齐心,告诉我们“知胜有五:······上下同欲者胜。”的思想。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的第二部分,解析制胜手段。 一、兵法解析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fen)輼(we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yin),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意思就是: 用兵的上策是以谋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胜敌,下策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修造大盾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花费三个月才能竣工。将帅非常较早愤怒,指挥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梯工程,

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这就是攻城的危害。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使敌人屈服而不靠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须旷日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战胜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完满地获得,这就是以计谋胜敌的法则。 孙子在这里提出了制胜的四种手段: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并对这四种手段进行了比较,认为伐谋最佳,伐交差之,伐兵又差之,而攻城是不得已的。他认为应首先争取以“伐谋”“伐交”取胜,以达到全胜的目的。 所谓“伐谋”是指兵不血刃,用谋略制胜,即“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伐交”指通过外交谋略制胜于敌,分化敌国同盟,扩大自己盟国,迫使敌人孤立无援而最终屈服。 还记得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吗? 公元前630年,郑国遭到秦晋两国军队围攻,危在旦夕。经过商榷,郑文公最终决定让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来到秦军营中。 “晋秦已经包围了郑国,郑国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我们的灭亡对秦有好处,那郑国倒也死心了”,面对霸气十足的秦穆公,烛之武开门见山地分析道: “可是秦与郑并不接壤,越过晋国去占领郑国那是很为难的,最终只会增加晋国土地。晋国的强大就意味着秦的削弱。如果留着郑国,照应秦国往来的使者,对秦有利无害。而晋是一个贪婪的国家,灭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