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个性化契约研究述评与展望

个性化契约研究述评与展望

个性化契约研究述评与展望
个性化契约研究述评与展望

个性化契约研究述评与展望

杨柳1,贾自欣2

(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2·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干部处,天津300046) 1、摘要

目前,个性化契约已成为雇佣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个性化契约是能够满足现代组织中员工和雇主双方利益的工作安排。本文从概念、测量以及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述评了个性化契约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主要理论

Rousseau(2001)明确指出个性化契约与心理契约既存在本质区别又有所联系。[8]个性化契约指的是员工通过与雇主协商而获得的有别于同事的雇佣安排。它和心理契约的本质区别在于,心理契约反映的是员工对个体和组织之间相互责任和义务的信念,[9]而个性化契约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实际变化,而不是员工的感知。而且,个性化契约是通过员工和雇主的协商而达成的,心理契约则不具有这样的性质。两者的联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个性化契约的内容能构成个体心理契约的一部分。例如,如果在工作群体内做出特殊贡献的员工通过个性化工作安排获得更高的职位,则其他员工可能据此改变对自身和组织之间责任和义务关系的期望或承诺,这些变化构成心理契约的新内容。[4]

(2)个性化契约成为员工和组织双方弥补心理契约违背的重要手段。当员工意识到组织未履行义务时,他们可以通过寻求特殊的工作安排来减少心理矛盾,这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对于管理者而言,虽然不能通过正式的奖励制度和发展机制来履行对下属的某些义务,但他们愿意采用个性化契约来进行弥补,以形成对下属的激励。最近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3)心理契约被违背或者个性化契约没有得到合理实施,即契约偏离公平和动态平衡水平,会使组织中的个体主观感觉到契约不公平,从而可能造成相似的负面影响。Rousseau(2005)认为个性化契约会使没有得到它的员工产生不公平感,进而影响这些员工的组织承诺和工作动机;以往的实证研究则证明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增加员工的退出、呼吁和忽视行为,降低员工的组织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10]。

Rousseau(2005)认为个性化契约能否达成以及是否会有效,取决于它对于员工、同事和组织而言是否是三赢的,而不仅仅是员工和组织的双赢。因此,个性化契约的成功达成和实施涉及员工、同事和组织三个层面的因素。

Hornung、Rousseau和Glaser(2008)的研究表明,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和年龄)会影响个性化契约的达成。和男员工相比,女员工更偏好灵活性契约。

吴谅谅、冯颖和范巍,2003研究表明“准时上下班”是影响女性各种角色压力源的最重要因素,

Rousseau(2005)多次强调第三方的作用,认为除了员工本身和雇主之外,同事接受其他员工个性化契约的程度是影响个性化契约实施的关键因素。Lai、Rousseau和Chang(2009)率先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这种影响。[14] 2005年,Rousseau在其前瞻性著作里指出,个性化契约(idiosyncratic deals,简称i-deals)能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它是现代组织减少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

Hornung、Rousseau和Glaser(2008)研究发现,发展性个性化契约与员工情感承诺正相关,而灵活性个性化契约与员工情感承诺的关个性化契约研究述评与展望关系不显著。[6]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考察的部门正在进行的工作结构变革使大批员工获得了灵活的工作安排,这使得灵活性在员工看来是标准化而不是个性化的安排,从而使得这些安排作为雇佣关系质量指标的价值降低了。

Ng和Feldman(2010)则认为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是两个变量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这一调节变量,因此他们深入考察了个性化契约与情感承诺之间的作用机制。

[12]他们发现,员工核心自我评价(core self-evaluation,简称CSE)能够调节两者关系的强度。个性化契约对情感承诺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低CSE者(对自己的价值、做事能力、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及遭受挫折后情绪稳定性做出消极评价者)更强烈。也就是说,个性化契约提升员工对组织情感承诺的效果对低CSE者更明显。而且,他们还检验了年龄(客观年龄和主观年龄)在个性化契约与情感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虽然年龄与个性化契约之间不存在二阶交互作用,但主观年龄、CSE 和个性化契约之间存在三阶交互作用。也就是说,个性化契约对组织情感承诺的影响对低CSE的老员工最强烈。

Hornung、Rousseau和Glaser(2009)还从管理者的角度研究了个性化契约对员工

工作动机的影响。[5]结果表明,在管理者看来,发展性个性化契约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包括成就动机、工作卷入和积极的工作态度等方面,而灵活性个性化契约并不具有这样的影响。

Rousseau、Hornung和Kim(2009)收集了美国一家正在实施个性化契约的医院的员工数据,检验了个性化契约的协商时间和内容对雇佣关系的影响。[7]结果显示,在时间方面,与雇佣前协商相比,雇佣后协商的员工更倾向于在其对雇佣关系的理解中增加社会交换成分。在内容方面,获得发展性个性化契约的员工在建构雇佣关系时会增加社会交换成分,获得灵活性个性化契约的员工则会减少社会交换成分,而且后者的影响显著大于前者。同时,获得发展性个性化契约的员工在建构雇佣关系时会减少经济交换成分,获得灵活性个性化契约的员工则会增加经济交换成分。可以看出,发展性个性化契约将雇佣关系强化为社会交换,而灵活性个性化契约则将其强化为经济交换。Rousseau等对此的解释是,灵活性个性化契约涉及工作时间的增加或减少,

Hornung、Rousseau和Glaser在2008和2009年的两项研究中,从员工和管理者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各种类型个性化契约对绩效期望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展性个性化契约能增加员工的自愿加班行为,而灵活性个性化契约会减少这种行为。3、作者最终结论

结果表明,发展性个性化契约能增加员工的自愿加班行为,而灵活性个性化契约会减少这种行为。未来研究展望:

(1)开发个性化契约测量工具。

(2)注重情境化研究。情境化已经成为管理学研究关注的重要方面

(3)综合员工、同事和管理者三个角度来研究个性化契约。

(4)考察个性化契约不能成功达成的原因和影响。

(5)进一步探讨个性化契约对员工、同事和组织的影响。

4、主要参考文献:

[1]Rousseau,D M. I-deals:Idiosyncratic deals employees bargain for themselves[M]. New York:Sharpe,2005.

[2]Greenberg,J,Roberge,M E,Ho,V T,and Rousseau,D M. Fairness in idiosyncratic work arrangements:Justice as an i-deal

[A]. in J J Martocchio(Ed.).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vol. 23)[C]. Greenwich,CT:Elsevier Science/

JAI Press,2004:1-34.

[3]Hornung,S,Rousseau,D M,Glaser,J,Angerer,P,and Weigl,M. Beyond top-down and bottom-up work redesign:Custom-

izing job content through idiosyncratic deal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0,31(2):187-215.

[4]Lester,S W,Turnley,W H,Bloodgood,J M,and Bolino,M C. Not seeing eye to eye:Differences in supervisor and subordi-

nate perceptions of and attributions for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2,23(1):39-56.

,and Glaser,J. Why supervisors make idiosyncratic deals: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i-deals

from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9,24(8):738-764.

[6]Hornung,S,Rousseau,D M,and Glaser,J. Creating 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s through idiosyncratic deal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8,93(3):655-664.

[7]Rousseau,D M,Hornung,S,and Kim,T G. Idiosyncratic deals:Testing propositions on timing,content,and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V ocational Behavior,2009,74(3):338-348.

[8]Rousseau,D M. Idiosyncratic deals:Flexibility versus fairness? [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1,29(4):260-271.

[9]李原,郭德俊.组织中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83-90.

[10]Turnley,W H,and Feldman,D C.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s on exit,voice,loyalty,and neglect[J]. Human

Relations,1999,52(7):895-922.

[11]Rousseau,D M,Ho,V T,and Greenberg,J. I-deals:Idiosyncratic terms in employment relationships[J]. Academy of Man-

agement Review,2006,31(4):977-994.

[12]Ng,T W H,and Feldman,D C. Idiosyncratic deal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 Journal of V ocational Behavior,2010,

76(3):419-427.

[13]Posthuma,R A,and Campion,M A. Age stereotypes in the workplace:Common stereotypes,moderators,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35(1):158-188.

[14]Lai,L,Rousseau,D M,and Chang,K T T. Idiosyncratic deals:Coworkers as interested third partie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9,92(2):547-556.

[15]罗耀平,范会勇,张进辅.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后果及干预策略[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930-937.

[16]Knippenberg,D V,and Sleebos,E.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versu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Self-definition,social ex-

change,and job attitude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27(5):571-584.

[17]Tsui,A S. Contextualization in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6,2(1):1-13.

[18]Chen,C C. New trends in rewards allocation preferences:A SINO-U.S. comparis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38(2):408-428.

(责任编辑:苏宁)

(上接第50页)

[9]Eeva-Katri Ahola. How is the concept of experience defined in consumer culture theory?Discussing different frames of analysis

[J]. Kuluttajatutkimus Nyt,2005,1:91-98.

[10]Meyer,Christopher,and Schwager,Andre. Understanding customer experie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85(6):

117-126.

[11]Frow,P,and Payne,A. Special issue papers:Towards the perfect customer experience[J]. Brand Management,2007,15(2):

89-101.

[12]Sameer Hosany,and Mark Witham. Dimensions of cruisers’experiences,satisfaction,and intention to recommend[R]. Work-

ing Paper SoMWP-0905,School of Management,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2009.

[13]Chiara Gentile,Nicola Spiller,and Giuliano Noci. How to sustain the customer experience:An overview of experience compo-

nents that co-create value with the customer[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7,25(5):395-410.

[14]Francesca Bassi. Experiential goods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An application to films[J]. Quality Technology & Quantitative

Management,2010,7(1):51-67.

[15]Caru,A,and Cova,B. How to facilitate immersion in a consumption experience:Appropriation operations and service elements

[J].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2006,5(1):4-14.

[16]Holbrook,M. Consumption experience,customer value,and subjective personal introspection:An illustrative photographic es-

sa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6):714-725.

[17]Goode,Miranda R,Darren W Dahl,and C Page Moreau. The effect of experiential analogies on consumer perceptions and atti-

tude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10,47(2):274-286.

[18]Payne,Adrian,Storbacka,Kaj,Frow,Pennie,and Knox,Simon. Co-creating brands:Diagnosing and designing the relation-

ship experie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62(3):379-389.

[19]Toni Hilton. Lest we forget the customer experience:The dark side of S-D Logic within the consumer services context[EB/

O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14189100.html,/_Proceedings/PDF/S15/Hilton%20S8%20S4%20P2%20. pdf,2008.

[20]Michael Morgan,J rgen Elbe,and Javier de Esteban Curiel. Has the experience economy arrived?The views of destination

managers in three visitor-dependent area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9,11(2):201-216.

系统程序使用许可合同范本详细版

系统程序使用许可合同范本详 细版 What the parties to the contract ultimately expect to get or achieve through the conclus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act ( 合同范本 )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编号:MZ-HT-018668

系统程序使用许可合同范本详细版 签约时间:__________ 签约地点:__________ 合同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以下简称“接受方”), ___________ 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可方”)。 鉴于许可方和接受方已就接受方向许可方购买_________系统签订了购买合同;鉴于本合同所指明的若干计算机软件作为许可方按购买合同所提供的__________系统的一部分或者与之一起使用的情况下,许可方应将该软件许可接受方使用;鉴于许可方有权授予本合同所规定的许可;双方授权代表通过友好协商,同意就以下条款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定义

1.1 “购买合同”是指许可方与接受方于_____ 年_____ 月_____ 日就接受方向许可方购买___________ 系统签订的合同。 1.2 “许可方”是指_______ 科技有限公司,或者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代理。 1.3 “接受方”是指 __________ 公司,或者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代理。 1.4 “系统”是指购买合同规定的,接受方向许可方购买的 ___________ 系统。 1.5 “程序”是指构成接受方购买的_______ 系统的_______ 控制系统的程序。 1.6 “专有资料”是指由许可方提供的,与程序有关的文件、数据、技术指标。 1.7 “合同生效日”是指双方签订本合同的日期。 第二条合同范围 2.1许可方按本合同所规定的条款向接受方授予使用__________系 统程序的许可,而接受方按本合同的规定同意接受该许可。按本合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刘钦瑶 葛列众 刘少英 【摘 要】 本文对教师胜任力的定义、模型构建、研究方法以及教师胜任力测评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针对现状提出对未来的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瞻望。 【关键词】 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评价 【收稿日期】 2006年2月 【作者简介】 刘钦瑶,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葛列众,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少英,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讲师。 所谓胜任力,通常是指在特定的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活动中,绩优者所具备的有利于有效工作的个体特征和可预测的、指向工作绩效的行为特征。有关管理者的胜任力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我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纵观国内外,针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教师作为一个职业有其特殊性,通过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胜任力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校进行教师招聘、选拔和培训工作,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师胜任力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关于教师胜任力统一的标准定义。下面是3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Dineke E.H.提出教师胜任力(teaching com petencies)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 2.2003年广州大学邢强与孟卫青提出:教师胜任力(teacher com petency)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 3.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曾晓东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知道的(知识)、能做的(技能)、信仰的(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但它并不指这些因素的作用效果。 国内外学者均认同的一点是,教师胜任力的定义应该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胜任力其他特征上则存在争议: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能够表现胜任力;国内学者则认为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能够表现胜任力。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 1.教师胜任力模型。 目前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多以构建模型为主。主要目的是构建教师胜任力的内涵,为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毕斯考夫(Bissch off)和格罗伯勒(G robler)等人运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特征包括学习环境、教师专业承诺、纪律、教师的教学基础、教师反思、教师的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 com 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 ollab orative com petence);丹尼尔森(Daniels on)等人提出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有4个维度,即计划与准备、教师环境监控、教学和专业责任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独立学校协会(AIS V)的一项调查指出,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模型结构,由15个因素组成,即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工作标准、适应性、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友谊、持续性学习、技术或专业知识、辅导、决策、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关注、信息监控、创新、行动发起,对成功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应该包括:高学历(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养)、业务全面(既会教学,又懂教育,也能进行科研)和发展能力(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

企业组织决胜未来的5大关键领导能力

企业组织决胜未来的5大关键领导能力 作者:DDI产品经理,吉姆?考夫曼 最近我与企业领导者的交谈中,听到很多人表示:“曾经帮助我取得成功的方法现在已经不再有效。曾经有效的方法都无法解决目前的问题了,我需要新技能。” 到底有什么新的领导力技能,能够帮助领导者在当下以及未来取得成功呢?我们的《全球领导力展望》向全球近2000位HR专业工作者及一万两千位以上的领导者进行了调查,并有如下发现:

由上图你可以发现,我们找出来了企业的领导者在未来所需要得最重要的技能如下: 1. 推动与管理变革 2. 识别和发展未来人才 3.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 4. 辅导和发展他人

5. 执行组织战略 正如您所看到的,在未来三年,“推动和管理变革”仍将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公司,正在改变他们的业务模式和服务,走向全球,或寻求更具竞争力的方法。 “辅导”对领导者来说仍然是一个关 键的能力,因为需要依靠员工特别是 优秀人才完成工作。很难想象“执行 组织策略”不再重要的时代,显然这 个能力对企业组织的成功仍然关键。 但过去三年重要性急速飙升的技能就是“识别和发展人才”。未来的领导者需要成为发掘人才的伯乐,持续寻找

优秀的内部和外部人才。而且一旦找到优秀人才,这些人将会获得来自组织体制系统化的栽培,加上其上级领导者的加速发展与辅导。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是另一个新上榜的重要领导力技能。将创新视为关键技能的领导者数量的增长超过任何其他技能。创新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座右铭,因为全球企业积极努力地要从经济大环境的衰退、削减成本的心态中,转变为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组织。 总而言之,领导能力上的优势是公司执行商业战略成败的首要决定因素。如果公司想获得成功,他们必须衡量领导者对这些关键技能的成熟度,而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培养他们以满足业务需求。

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

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 刘华杰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 把科学本身作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形成了“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主要包括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文化批判等研究。本文考察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简称SSK)的历史演化和若干方法论问题。 一、突破禁区 20 世纪70 年代初英国爱丁堡大学成立了一个“科学元勘小组”(Science Studies Unit),成员主要包括巴恩斯(Barry Barnes)、布鲁尔(David Bloor)、沙宾(Steven Shapin)和皮克林(AndrewPickering)等。理论家主要是巴恩斯和布鲁尔,他们提出了系统的关于科学的研究纲领;其他人则在此纲领下做大量具体的案例研究,产生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既引起学界的不断赞赏,也引起学界的愤怒声讨。他们的研究总体上属于科学之社会(学)研究,他们自称其学科为“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区别于早期迪尔凯姆和曼海姆等人建立的“知识社会学”,以及当时占主流地位的默顿学派的“科学社会学”。外界称其为“爱丁堡学派”。这一学派区别于传统科学元勘的特点有二:一是主张科学知识本身必须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来理解,科学探索过程直到其内核在利益上和建制上都是社会化的;二是采用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其思想渊源可直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迪尔凯姆、舍勒和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等。代表著作主要有《科学知识与社会理论》、《知识与社会意象》、《维特根斯坦:知识的社会理论》、《建构夸克》、《利维坦与气泵》等,重要论文有《科学史及其社会学重构》、《理性主义、超自然主义与知识社会学》、《相对主义、理性主义与知识社会学》等。 最能代表爱丁堡学派SSK 观点的著作是布鲁尔的《知识与社会意象》。作者首先对当时社会学家不敢碰科学知识本身的谨慎态度进行了严厉批评。“知识社会学能够研究和解释科学知识特有的内容和本性吗?许多社会学家认为不能。”(David Bloor, Knowledge and SocialImager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p.3.)当时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生产环境和研究科学知识的内容本身是两回事,后者超出了探索范围,社会学家不能碰这个禁区。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特殊的事业,完全不同于文学、哲学与宗教等一般文化现象,科学更具有自然本性而不是社会本性。如果社会学家无视科学的特殊性,就会面临各种矛盾和谬误。如美国默顿学派科学社会学,时至今日只讨论科学的社会规范、社会分层、社会影响、奖励体系、科学计量学等,而不进入认识论领域去探讨科学知识本身。当时的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和波普尔等人也正希望社会学家保持这种克制。布鲁尔坚决反对这种克制,他指出这种心甘情愿限制自己研究范围的做法有违科学本性,是不彻底的社会学研究;应当把所有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都当作调查研究的对象。他还专门提到深入禁区已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做好了准备,特别赞赏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研究工作,认为迪氏对宗教生活基本形式的经典研究为SSK提供了启示和灵感。 爱丁堡学派在实际中的确突破了禁区,开始对科学知识本身进行社会学分析,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并创办了自己的杂志,实实在在地创立了SSK,在世界范围内引来一大批追随者。近30年来SSK日益壮大,大有盖过默顿派正统科学社会学之势。爱丁堡的SSK 早已跨过大洋在美洲扎根,牢牢把握了学术阵地,如今SSK反而变成了正统,近乎成了新的“学术

软件使用许可合同协议范本模板详细版

编号:_______________ 软件使用许可合同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 年 ___ 月____ 日 许可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简称甲方)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许可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简称乙方)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邮政编码: 开户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帐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于许可方开发并拥有一个取名为“___________ ”的计算机系统,一个集成数据库办公室管理和 财务控制系统的所有权,并且鉴于被许可方希望获得上述系统并在其总部加以使用,许可方愿意 向被许可方提供上述系统并发给使用许可证。因此,双方同意签订本协议,协议书条文如下: 第一条定义 本协议书所用的有关术语,特定义如下: 1.“协议书”是指本协议书及根据本协议书所签订的所有附件和所有修正书; 2.“CPU ”是指某台中央处理机; 3.“计算机程序”是指控制CPU运行的任何源码或目标码指令; 4.“指定CPU”是指安装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被许可方的办公室的一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型号品牌)及其升级机; 5.“许可程序”是指可执行于指定CPU的许可信息处理程序,它由许可方的________________ 计算机软件系统中若干模块组成,该软件系统列于附件一,它附属于本协议书并作为其一部分, 所有进一步的说明均定义于附件一; 6.“许可资料”是指与许可程序有关的任何资料,它由许可方所有并随同许可程序许可给被许 可方使用,该资料包括附件一中所指明的那些文件及以书面形式特别说明的其他文件--输入形 式、用户手册、接口格式及输入/输岀格式,上述资料均作为保密内容或许可方的专属产权,交付被许可方使用; 7.“许可软件”是指许可程序和许可资料;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14189100.html,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张孝利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24期 摘要:心理契约是个人与组织对彼此权利和义务的未公开的信念组合。目前关于心理契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员工的组织责任方面,并发现其内容具有依赖于对象和时代的动态变化。心理契约可从时间和绩效要求两个维度分为四种类型。当前已存在的两个心理契约违背的假设模型,可以从理论上对员工的心理契契约违背过程做出解释。目前,心理契约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违背;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8)36-0043-02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概念最先出自于社会心理学,1960年Argyris将心理契约概念从社会心理学领域引入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领域。心理契约是当事双方不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明了地进行意思表达,而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在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1]现在的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 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书面的、口头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惯例约定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 心理契约不同于具有文字形式的雇用契约,它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如隐含性、主观性、动态性、双向性等。 二、心理契约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资本调查研究

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报告 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研究 成员:___ 院系名称:__教育科学学院_________ 专业:__教育学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2012级教育学班________ 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研究 付余英吴梦雪曾可 摘要:在海南师范大学随机抽取250名学生为被试,运用周丽霞的《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进行测量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以及心理资本各维度与性别、生源地、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在性别和生源地两个变量上并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情况等4个变量上存在差异显著;并且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总体较为积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应对措施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1.1学术方面,心理资本研究日益增多

心理资本的研究源自西方国家,近几年也逐渐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从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搜索,以“心理资本”为提名或关键词,年限限定为" 2002-2009 ",共搜索到45篇文献,其中涉及学生群体的仅有7篇,2009年的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上出现了近10篇关于“心理资本”的论文摘要, 2009年我国学术界掀起了心理资本的研究热潮,从研究文献的数量上也体现出这一点,2010年共出现123条关于心理资本的文献记录,2011年为109条,可见,心理资本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但是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还有待丰富。 1.2大学生压力加剧,心理问题日益突显,富足其心理资本势在必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新生力量,其心理素质和潜能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研究必定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1.3社会要求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倍受考验,提升其心理资本迫在眉睫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转型的加剧,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然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途径,比如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展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非治本之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只有培养大学生内在的心理素质,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2.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拓展了心理资本的研究领域。从文献查阅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大多以各类组织的员工为被试,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为大学生,大学生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具有其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2.2现实意义

企业成本费用粘性_文献回顾与展望

企业成本费用粘性: 文献回顾与展望* 江伟胡玉明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510632) 【摘要】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这一“黑箱”,而且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建立起了一座桥梁。本文首先回顾了企业成本费用粘性产生的成因及其经济后果、以及对其存在性质疑的相关研究,然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要述评,最后在结合我国制度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成本粘性成本管理经济后果 一、引言 作为成本与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内容,成本习性(Cost Behavior)是指企业成本总额的变动与其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在成本习性的传统模型中,成本被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变动成本随着企业当期业务量的变化而呈正比例的变化,而与企业过去或者未来业务量的变化无关,而且成本随着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的变动幅度是相同的,即对称的(Noreen,1991)。成本习性的这一传统模型意味着企业成本只是机械地随着当期业务量例如销售量的变化而同时发生变化,管理者的决策在其中不发挥明显的作用,管理者也不会对成本进行积极的管理。 然而Cooper和Kaplan(1998)以及Noreen和Soderstrom(1997)对这一传统模型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一传统模型与现实中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的实践不相符合,而且由于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行为,会使得成本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业务量变化的幅度,而且取决于业务量变化的方向,成本在企业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要大于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即成本随着企业业务量上升和下降的变动幅度是不对称的。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 (2003)(以下简称为ABJ)借用经济学中价格粘性的概念(Hamermesh和Pfann,1996),将成本在企业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大于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这一现象称为成本(费用)粘性(cost stickiness)。在此基础上,ABJ(2003)以美国公众公司的销售和管理费用(SG&A)为研究对象,以销售额近似代替销售量,首次通过大样本的实证检验证实了美国公众公司存在着成本粘性问题,并且从未来不确定性和调整成本两方面对成本粘性进行了经济学解释,他们发现,当销售额增长1%时,SG&A平均上升0.55%,而当销售额下降1%时,SG&A只减少0.35%。 由于成本与管理会计研究在数据获取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方面要难于财务会计和公司财务研究(Zimmerman,2001),因此,成本与管理会计的相关经验研究要远远少于财务会计和公司财务的相关研究,而ABJ(2003)的研究为学者们进行成本与管理会计的相关经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 47*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032006)和面上项目(7107212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1YJC630076)、暨南大 学创新基金项目(11JYB2002)以及暨南大学管理学院“211工程”育题基金项目的资助。

计算机软件使用许可合同(通用版)

计算机软件使用许可合同 许可方:邮政编码: 法定代表人:职务: 地址:邮码:电话: 被许可方:邮政编码: 法定代表人:职务: 地址:邮码:电话: 上述双方协商同意,特签订本协议书,以此为证。 鉴于许可方开发并拥有一个取名为“”的计算机系统,一个集成数据库办公室管理和财务控制系统的所有权,并且鉴于被许可方希望获得上述系统并在其总部加以使用,许可方愿意向被许可方提供上述系统并发给使用许可证。因此,双方同意签订协议,协议书条文如下: 第一条定义 本协议书所有的有关术语,特定义如下: 1.“协议书”是指本协议书及根据本协议书所签定的所有附件和所有修正书。 2.“CPU”是指某台中央处理机。 3.“计算机程序”指控制CPU运行的任何源码或目标码指令。 4.“指定CPU”是指安装于(地址)被许可方的办公室的一台(型号品牌)计算机及其升级机。 5.“许可程序”是指可执行于指定CPU的许可信息处理程序,它由许可方的 计算机软件系统中若干模块组成,该软件系统列于附件一,它附属于本协议书并作为其一部分,所有进一步的说明均定义于附件一。 6.“许可资料”是指与许可程序有关的任何资料,它由许可方所有并随同许可

程序许可给被许可方使用,该资料包括附件I中所指明的那些文件及以书面形式特别说明的其他文件棗输入形式、用户手册、接口格式及输入/输出格式,上述资料均作为保密内容或许可方的专属产权,交付被许可方使用。 7.“许可软件”是指许可程序和许可资料。 8.“被授权人员”是指被许可方的雇员和根据直接或间接与被许可方订立合同为被许可方工作的其他方的人员,其他方包括,但又不仅限于,许可方和指定CPU 的卖主或根据本协议书由被许可方再指定可使用许可软件的CPU卖主。 9.“改进”是指许可软件的任何修订、精化或修改,或者是增加该软件的使用范围、功能或其他有用特性所进行的任何工作。 第二条授予使用许可权 1.根据本协议的条款及条件,许可方同意授予,被许可方同意接受一个不可转让的非独占的使用许可,准许被授权人员在指定CPU上使用该许可软件,上述使用仅限于被许可方内部使用和为其子公司或附属公司提供信息服务。除上述规定外的任何第三方无权使用该许可软件或其中任何一部分。任何人无权将该许可软件或其中任何一部分向他人出售、出租、转让权利或者以其他形式进行转让或提供利用。 2.本协议书第2条所作的限制适用于将本许可软件作为其中一部分的任何软件系统,除非许可方和被许可方另外达成了书面协议。 3.每个将要使用许可软件的CPU,都要求分别签订使用许可,以作为本协议书的补充。当指定CPU(或根据补充许可而授权的CPU)不能操作或因故不能使用,则被许可方根据本协议书而获得的指定CPU的使用许可或者根据补充协议而获得的任何一台CPU的补充许可均可转移到一台备份CPU上,但被许可方必须尽最大努力尽可能迅速地克服这种情况。 4.被许可方可以预先征得许可方的书面批准,为该许可软件重新指定另一台CPU,对此,许可方不得无故拒绝。重新指定CPU不另外再收费。 第三条许可方提供的服务 1.许可程序和许可资料。 许可方将以源码和目标码二种形式向被许可方提供各一份许可程序,并提供不少于二份的许可资料 2.安装、初级培训及调整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心理契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2009年5月22日

心理契约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员工关系的心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间关系的内在力量。在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心理契约是企业留住核心员工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研究如何有效的管理心理契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研究文献资料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维度,并对其在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综述 一、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契约就被引入了管理领域。从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企业竞争加剧,高科技的引入和低人力成本的追求,使企业裁员、组织合并、重组、缩减开支、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成了普遍现象,而与此伴随的则是雇员忠诚度的明显降低,心理契约的研究通过探寻组织动力,给许多尚不清楚的组织现象,例如:可感知责任的作用、委托人与代理人、组织与员工关系等问题以强有力的解释。同时,心理契约能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新经济环境下雇佣关系的急剧变化,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在8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和内容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 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如果将员工的任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将雇主提供的报酬分为短期和长期,我们也可以发现4种类型的心理契约:交易型,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

中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中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摘要: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在城市群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上。文中对国内和国外关于城市群研究的成果和观点进综合评述,总结了我国对城市群发展研究的关注点,并且探讨了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以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城市群理论研究综述 A THEORY AND PROSPECT ON RESEARC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FAN Beibei 20101513117 (Chongqing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Master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the ma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also a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t’s now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nd experts focu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In this paper, both retrospected and discussed the foreign research and the domestic research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 summarized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research is expected . These may help to further the studie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Key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s ; Theory ; Review 在现代化的交通域通讯支撑下,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于空间密切相互作用的城市逐渐形成城市群,进而扩大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体。现今,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使得城市群越来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中外城市群理论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望能对我国城市群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力作用。 1.国外城市群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纵观国外城市群理论研究的发展史,按照时间先后和学者们对城市群的理解与研究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和丰富深化阶段(1945-现今)。 1.1启蒙发展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 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最初是从城市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他的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所提出的“田园城市”证实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20世纪初,苏格兰生物学家盖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变的形态:城市地区、组合城市和世界城市,其中组合城市是众多城镇结合成的一个巨大的城市集聚区。1922年,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恩温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提出卫星城市理论,并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在1918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中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同期机遇城市群体的规划研究,在一些大城市发展中都有体现,也表明了城市群体

软件使用许可合同(合同示范文本)

(合同范本)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W-HT-018094 软件使用许可合同(合同示范文 Software license contract

软件使用许可合同(合同示范文本) 被许可方:_________(简称甲方) 地址: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许可方:_________(简称乙方) 地址: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乙方授予甲方软件产品的使用权,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达成如下使用协议: 一、软件产品 乙方许可甲方使用的软件产品:_________ 二、质量标准 乙方保证所许可的软件产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所附文档的功能说明。 三、软件版权及使用权 本合同许可的是软件使用权,许可使用的软件产品版权属公司所有,并受《中华

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甲方按本合同条款规定支付合同书上所列软件产品的全部软件使用许可费,乙方授予甲方上述软件产品的合法使用权。 四、软件使用许可费 甲方向乙方支付的软件使用许可费总计为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元整)。 五、付款 甲方按下述付款期限付款。如甲方以现金支付或未将款项支付至乙方银行指定账户,导致乙方未收到软件使用许可费,视同甲方未支付。 甲方于软件交付日向乙方支付_________元,从合同签订之日起计算一个月内向乙方支付_________元,从合同签订之日起计算三个月内向乙方支付_________元。 六、交货地点、方式 1、交货地点:甲方公司操作部所在地 2、交货方式:乙方上门安装。 七、限制规定 1、乙方许可甲方使用的软件产品,只限于甲方本身使用,未经乙方书面同意,甲方不得将协议项下的权利或信息转让给任何第三方,包括甲方的关联公司。 2、未经_________公司书面授权,甲方不得将授予的软件使用权进行出租、销售、转让或非存档目的的拷贝及其他商业用途。 3、未经_________公司书面授权,甲方不得对软件产品进行修改、反编译、反汇编或其他任何反向工程。 八、服务 1、本软件用户享有终身服务,服务内容为解决用户使用软件过程中由于软件自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一)

激励研究综述及展望(一) 作者:许学梅嵇东海许方维 摘要:回顾了关于激励的定义,不仅包括国内外对激励的一些典型定义,还在这些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激励的看法。在激励定义的基础之上,叙述了国内外的激励研究,不仅包含了激励的理论研究,还囊括了近几年来国内对激励的实证应用研究。并对激励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激励理论;应用研究;研究展望 一、激励的定义 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源于需要,始于动机,引起行为和指向目标这几个程序,具体来说就是员工个体因为自身内在或者外在的需要和动机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需求,随后又由动机支配引导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个体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活动,借此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这一行为刺激和行为强化了其原来的动机,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 二、激励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激励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激励理论日益兴起,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943)、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工作丰富化理论、佛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Hackman和Oldham的工作特性理论、德鲁克的目标理论以及亚当斯(1963)的公平理论等。 西方的一些学者在对上述的这些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Lawel(1970)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金钱只有在具备下列三种条件下才可以激励员工:第一,金钱的数目本身具有诱惑性;第二,员工完成工作后能够得到期望的金钱;第三,员工经过努力提高了工作绩效。Bandura(1977)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后来经过修改成为社会认知理论(1986)。Latham(1986)认为,将实验室里的目标设置与工作中的目标设置结合起来,对员工激励更有效果。Greenberg(1986)提出了组织公平原则,回答了关于如何运用公平理论的问题。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同时,西方的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对激励的实践应用也一直处于不停的探索之中。经过整理,对激励的实践应用研究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员工特质与激励的关系应用研究。Tett(2003)研究表明,员工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特质的工作和任务。Dweck(1999)认为,目标倾向是反应员工个体差异的稳定变量,与激励方式显著相关。Wiggins(1996)发现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工作的丰富化,神经质的人对他人及工作环境比较敏感,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喜欢自由度比较大的工作。Day,Schleicher等(2002)认为,具有自我控制人格的人适宜做领导的位子,他们解释认为,因为自我控制者们对他人的期望比较敏感,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可接受性。应对不同类型的员工,给予其不同的任务,符合各自不同的角色期待是一种很不错的激励措施。第二是关于工作本身特性与激励的研究。西方的学者认为,单调的工作使我们沮丧和委靡不振,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相反丰富化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有利于我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国内的激励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激励机制得以强化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应用各种激励理论进行广泛地分析与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主要包括激励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两大部分。 1.激励理论研究。在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上,主要是对国外已有的激励理论进行借鉴以及加以改进,以期适合中国的文化情境。张维迎认为,由于激励机制主要取决于产权和所有制结构,因此企业需要给予经理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肖耀国,赵飞(2007)对激励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目前在理论界和实践中较为流行的几种激励理论,分析了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以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百年基业gdaltm行动学习七步法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 ——百年基业GDAL TM 行动学习七步法 全球着名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DDI 历时两年,对来自76个国家的1494名HR 人士和12208名领导者进行专业调查后发布了“2008-2009全球领导力展望” (Global Leadership Forecast 2008|2009)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过去几年中,领导者的信心在不断下降,同时大多数领导者对其企业的培养计划不满意。为什么企业对于领导人才的培养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还会出现这些情形呢? 一、 当前领导力培养工作中存在五大缺陷: 从全球领导力培养的实践来看,上述情形的出现主要是源于以下五大缺陷。 1、领导者没有得到适当的培养 《全球领导力展望》显示,仅有41%的领导者对其企业提供的领导力发展计划 感到满意,比两年前发布的上一期《全球领导力展望》下降了12 个百分点。全球所有主要地区均呈同样的下降趋势,这表明领导力培养对象的不满情绪在不断加剧。 让领导者感到不满的还有培养方法。单一的常规的的培训方式很难帮助领导者 很好地学习和发展。 2、培养计划实施不力 从个人领导力到组织领导力—百年基业GDALTM 行动学习七步法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企业不愿意在领导力发展计划中耗时费力。高级管理人员甚至不愿意在培养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据HR 人士统计,仅有35%的高级管理人员承担着成功实施领导力发展计划的责任。 3、继任规划不完善 被调查企业中,有半数已经制定了遴选高潜质领导者的程序;但只有不足五分之二的企业拥有高潜质人才的加速培养计划。尽管成为储备人才可以加速有潜力者在公司内的升迁,但如果没有具体的培养计划,他们仍然可能会受挫或失败。 4、跨国领导者被忽视 跨国领导责任重大。他们必须在复杂、微妙的环境中做出决策,了解文化间的细微差别,并采用相应的领导风格。大多数(61%)跨国领导者认为其上任准备一般或不足,缺乏面向跨国领导者的培养计划可能是原因之一。 5、“HR 与高管来自不同的星球” 多年来,企业一直要求HR 总监们成为高级管理层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业务决策。目前,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尽管《全球领导力展望》调查中有47%的HR 人士表示,首席执行官经常把他们当作战略合作伙伴,而在DDI 的另一项调查中(DDI-经济学人智库 2008),却发现只有30%的首席执行官是这样认为的。 上述情形在我们服务客户中,也是常常遇到。 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大类领导力发展模式的弊端: 1、要么是企业仅仅关注个体领导力的发展,忽略了领导者成长的全方位需求; 2、要么采用了一些授课等常规的领导力发展方式,忽略了学习与实践的互动;

组织情景下魅力型领导研究的文献综述

组织情景下魅力型领导研究的文献综述 2008-10-21 18:06:11|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目前关于魅力型领导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领域,依次为:魅力型领导风格、魅力型领导风格的有效性、魅力型领导风格的作用机制、魅力型领导风格的影响因素。 一、魅力型领导风格 关于魅力型领导风格的研究是从“魅力”的内涵、“魅力”的行为特征、“魅力”的来源的角度展开。魅力(charisma)一词在希腊文中的源意是“神赋的礼物”。与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不同,组织理论家对于魅力型领导的中心问题并不存在太多的分歧,他们都认为魅力不能单独存在于领导者身上或其个人品格上,而只能存在于领导者的性格与追随者的需要、信仰、价值观等的相互作用之中。魅力是一种归因现象,其产生取决于领导者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同时也与追随者的个性特征有关,当追随者了解并认同该领导者时,领导魅力就会在自愿的基础上发挥作用(Bass,1985)。 魅力型领导风格(charismatic leadership)能够对下属产生下列影响:充分相信领导者信仰的正确性并接受它,无条件地热爱并服从领导者,认同并模仿领导者行为,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使命感(House,1977)。魅力型领导者对下属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下属往往对魅力型领导者非常尊敬,这种尊敬能够进一步激发其对领导者的信任感和满意度。而魅力型领导者对下属的激励作用,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对群体和组织绩效的有力推动。魅力型领导行为风格特征: 二、魅力型领导风格的有效性 魅力型领导风格的有效性根据其作用范围的不同,目前学者在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个体层面的有效性,能够对下属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Kirkpatrick & Locke, 1996; DeGroot et al. 2000; Lowe et al. 1996; Conger, 2000)。 群体层面的有效性,魅力型领导风格能够有效地提升群体绩效(Bass,1994; Atwater&Bass,1994; Barling,1996)、群体凝聚力(Wang,2005; Dionne, 2004; Shamir, 1993;)群体效能感(Shamir,1990;

系统程序使用许可合同(合同示范文本)

( 合同范本 ) 甲方: 乙方: 日期:年月日 精品合同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系统程序使用许可合同(合同示 范文本) What the parties to the contract ultimately expect to get or achieve through the conclus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contract

系统程序使用许可合同(合同示范文本) 系统程序使用许可合同 签约时间:__________ 签约地点:__________ 合同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以下简称"接受方"), ___________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可方")。鉴于许可方和接受方已就接受方向许可方购买_________系统签订了购买合同;鉴于本合同所指明的若干计算机软件作为许可方按购买合同所提供的__________ 系统的一部分或者与之一起使用的情况下,许可方应将该软件许可接受方使用;鉴于许可方有权授予本合同所规定的许可;双方授权代表通过友好协商,同意就以下条款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定义 1.1 "购买合同"是指许可方与接受方于_____ 年_____月_____日就

接受方向许可方购买___________系统签订的合同。 1.2 "许可方"是指_______科技有限公司,或者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代理。 1.3 "接受方"是指 __________公司,或者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代理。 1.4 "系统"是指购买合同规定的,接受方向许可方购买的___________ 系统。 1.5 "程序"是指构成接受方购买的_______ 系统的_______控制系统的程序。 1.6 "专有资料"是指由许可方提供的,与程序有关的文件、数据、技术指标。 1.7 "合同生效日"是指双方签订本合同的日期。 第二条合同范围 2.1 许可方按本合同所规定的条款向接受方授予使用__________ 系统程序的许可,而接受方按本合同的规定同意接受该许可。按本合同许可的程序如下:(应加入该程序的内容、运行的环境以及应具备的功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