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必过笔记

一、先秦文学

概况: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一)《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二)《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

我怨”。(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简或选)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7.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

(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三)《君子于役》

选自《诗经。王风》,

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

(四)《将仲子》

1.选自《诗经。郑风》,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

2.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五)《硕鼠》

1.选自《诗经。魏风》,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

2.诗篇整体运用借喻手法。“硕鼠”一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是借喻。诗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追求社会理想的倾向。诗中“乐土”“乐国”“乐郊”即是理想之地。

(六)《蒹葭》

1.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

2. 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简或选)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

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简或选)

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

②表示时间推移。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简)

(七)屈原:

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

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

《楚辞》。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3、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4、“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5、《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25篇。王逸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

6、《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通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纪实与抒情相结合,深邃凄怆的情感抒发。

(八)《湘夫人》

1.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

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

3、《湘夫人》的艺术特点

1、本文主人公是湘君,描写的是湘君站在湖水边抒发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借献给神灵的乐歌,抒发人世的离合悲欢,是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2、文章感情深沉,委婉细致,具体描写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细致的心理变化;

3、写法上情景交融,把湘君、湘夫人的相思之情放在秋天洞庭湖的大背景之下,使人眼前浮现出一片情景交融的艺术景象;

4、语言清丽优美,节奏舒缓悠扬,很好地适合了情感的表达,运

用比兴手法,带有南方民歌特色。

(九)《国殇》

1.是《九歌》中的一篇。“国殇”的意思是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

2.本篇主题及意图: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诗中不但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简)

3.《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1)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2)屈原写《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简)

4.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十)《哀郢》

1.《九章》中的一篇。郢是楚国都城,在今

湖北江陵。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

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陵阳”在今安徽省。

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

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

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简或选)

7.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的现实。(简)

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用的是比喻手法。(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简或选)

9.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十一)《离骚》

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

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遵

道而得路

”、桀纣“捷径以窘步”。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

(十二)《左传》:

《左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晋楚城濮之战》

1.“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双方君主:晋国君主为晋文公(晋侯);楚国君主为楚成王(楚王)。双方统帅:晋国统帅是原轸(先轸):楚军统帅为子玉。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卫国。

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

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3)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简)

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2)作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简)

6.试比较晋文公,先轸和子玉的形象: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极有见识,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简)

(十三)《烛之武退秦师》

1. 选自《左传》;烛之武是郑国大夫:“焉用亡郑以陪邻”,“邻”指晋国。

2.“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今山西省),“王”指周厉王。

(十四)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1.选自《国语》。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

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

手法。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十五)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十六)《冯谖客孟尝君》

1.冯谖: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为齐国贵族。

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冯谖之口。三窟指:(1)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

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

己能否找到知己者。

4.分析冯谖的性格: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简)

5.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即对冯谖的刻画: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简)

6.《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十七)论语:

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皙;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子路:“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

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子路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简)

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简)

(十八)孟子:

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内容:

①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②教民:学校教育,孝悌之义。(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论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

论辩的技巧。(简)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动形象,令人警醒。(简或选)

8、《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是针对当时饿殍遍野,杀人盈城的残酷现实而发,孟子仁政包括三方面面容:即推恩(君主要以仁慈这心对待民众)、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

条件,即有饭吃)和教化(让民众都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尤其是他的“制民之产”明显是在为民众呼吁着最基本的生活权利。这种主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仁政主张表现了孟子对于现实的憎恶,对于百姓的同情,体现了其“民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实质上是同情百姓,要求统治者要保护百姓的生活;

2、把仁政的实施寄托于统治者的道德觉悟,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体现了他的性善论,但是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他希望统治者推恩,这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

这种主张在历史上发挥了进步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较强盛的时代,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仁政。

本文的艺术特色在于作者写此文时运用的论辩艺术,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高超论辩技巧。此篇文章立论的总体倾向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开始的谈话有分歧,但是孟子巧妙地避开了分歧,先引用齐宣王的一段小事,表示对齐宣王的理解,缩短了心理距离,继而又批评齐宣王的“不为也”,又指出这样做的危害,又从另一角度讲了仁政的威力,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处为对方着想,把对方巧妙地引入到自己的论题之中,在轻松愉快、充满体谅的谈话中,将“仁政”主

张,水到渠成地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

本文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在于语言。文中许多比喻极富表现力,如“缘木求鱼”、“挟泰山以超北海”、“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等,成为后世习用的成语。此外,逼真的对话语气、排比、反问句式的运用,都使得文章气势充足,犀利流畅。

(十九)《鱼我所欲也章》

1.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观点:即人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其生存本能,这就是所谓“舍生取义”。文章开头用鱼与熊掌的形象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

2.“嗟来之食”认为人的尊严高于肉身的需求。

3.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二十)墨子:《非攻》

1.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任贤。

2.《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

(二一)庄子:《逍遥游》

1.庄子,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著作是《庄子》

2.《逍遥游》思想线索:大小之辩,达到逍遥游境界:“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大鹏”远飞高举,必须凭借风力“有何持”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获得道遥游。

4.“鲲鹏展翅”“大而无当”典故都出自《逍遥游》。

5. 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鲲鹏变化。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不龟手

之药。

6、《逍遥游》的艺术风格

本文在艺术上十分成功,是《庄子》中的代表作,是古代散文中罕见的杰作。其艺术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一种极为开阔的精神境界,本身就有一种开拓胸襟的魅力;

2)想象丰富奇特,变化多端,雄阔奇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语言技巧十分高妙,文采丰富,挥洒自如,节奏感强,层出不空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富感染力。

4)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多用灵活的比喻和民间寓言故事,丰富的神话,动人的寓言,大大小小的人物,以及出人意料的时空变幻,使文章有一种天马行空、河汉无极的诡谲风格,文章创造了一种奇丽怪异的艺术境界,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形象性。

(二二)荀子:《劝学篇》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劝学篇》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心如结”的含义是专心如一。

3.“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的含义是取悦别人。

4.《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2)学习的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3)学习的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简)

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简或选)

6.《劝学篇》的语言特色:在语言运用上

,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简)

(二三)韩非《难一》

1.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难一》(一)晋文公之赏(二)舜之救败均属驳难体的论说文。

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是一则著名寓言故事,后人所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来的。

二、秦汉文学

概况:

1、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性作品: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栗疏》、桓宽《盐铁论》、王符《潜夫论》,仲长流《昌言》。

2、汉赋四大家及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拘雄《长扬赋》,《甘泉赋》、《河东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3、汉赋艺术特点:主客问答的形式;铺陈夸饰的手法;华丽的词藻;体制宏大。

4、汉乐府民歌的特色: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朴素而带感情;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叙事性。

5、汉代史传散文代表作及特点: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汉书》是汉代史传散文代表作,并称史汉。《史记》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体制继承《史记》又有变化,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列传”,改《史记》中的“书”为“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6、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反映阶级压迫与反抗,如《东门行》;揭露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战城南》;反映婚姻爱情,如

《上邪》,《焦仲卿妻》。

(一)李斯:《谏逐客书》

1.这是李斯写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为始皇)的奏议书。秦王适时正驱逐客卿,李斯写了这封谏书,秦王被说服,立即废除逐客令。

2.作品开头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也”。列举的秦国著名客卿有: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该文列举广招客卿而富国强兵的秦国四代君主是: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奏昭王。

3.《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黔首”指百姓。

4.《谏逐客书》中的“书”与《与陈伯之书》《与山巨源绝交书》《报任少卿书》的“书”不同,为奏议书。

5.评说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即如何说明逐客之非的:(1)列举史实,说明客卿使秦国富兵强。(2)秦王所爱声玩好尚且取之它国,为何人材倒不能用别国的呢?(3)逐客是削弱自己、有利敌国之举。(简)

6.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重于正面评说,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如第一段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田强

兵的事实。然后用“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田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十分醒目,发人深思。(简)

(二)贾谊:《过秦论》

1.《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均上奏汉文帝。

2.《过秦论》属史论体。结句拟括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指崤山以东。作品描写陈涉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等,文采飞动,极有感染力。

4.《过秦论》“当是时,商君佐之”,商鞅辅佐的是秦孝公。

5.《过秦论》中“过”的意思是:指责过失(即指出过失)。

6.《过秦论》的题目含义及作者写作意图:(1)题目意为论说秦朝的过失。(2)是为了总结秦王朝兴衰胜败的历史教训来作为汉王朝的前车之鉴,告诫当时的统治者记取历史教训,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简)

7.《过秦论》的结论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这一结论的:(1)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用层层对比的手法叙述历史事实,秦的发展,登峰造极而迅速覆亡。(简或选)

8.分析《过秦论》所用的对比手法及时突出主旨的作用:(1)秦统一之前秦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后登峰造极与一介戍卒陈涉起义比;陈涉力量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前与统一后声威、力量比。(2)凡此,均更加深刻地说明秦国灭亡主要在于自身不施仁义,发人深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论述)

9.《过秦论》以主要篇幅历述秦之强盛,最后却转入写秦亡而得出结论,这样写的好处是:欲扬先抑,对比强烈,结论自然,令人信服。

10.语言特色: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种气势和句式,都使人读起来感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非常酣畅。(简或选)

(三)晁错:《论贵粟疏》

1.这是晁错上给文帝的奏疏,选自《汉书。食货志》。主要论说以粮食为贵的道理:“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要重视农业生产。

2.《论贵粟疏》从正反两面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并提出了当时可行的具体措施。明君要“贵五谷而贱金玉”,国家要“损有余补不足”。

(四)司马迁: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中用于记述帝王事迹的是“本纪”。

2.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传纪文学,代表汉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报任少卿书》

1.本篇是书信。任少卿,作者的朋友,名安。任安受牵被腰斩,曾写信向司马迁求援,司马迁作此书回报。信中,作者自述了遭受宫刑的前因后果以及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这篇不可多得的“奇文”提出了“发愤著书”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论点。

2.提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成为“发愤著书”理论的是司马迁。(见《报任少卿书》)

3.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创作目的在于成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事业。

4.书中与“身残处秽”同义的句子是:“大质已亏缺矣”。

(五)《项羽本纪》

1. 这是《史记》人物传中最具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作品对项羽的坑秦卒、烧秦宫、屠咸阳、烹说者只轻轻带过,主要歌颂其作战的勇猛,同情其不幸结局。

2.项羽说:“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思是学了兵法,可以抵挡万人。

3.秦始皇出巡,项羽见之曰:“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见之曰:“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分析两人的不同性格:(1)项羽与秦有仇,出身贵族,有大志,锋芒毕露;(2)刘邦出身平民,艳羡心理,有大志,性格略委婉。

4.《项羽本纪》(节)中的主要情节:项羽小时学书学剑故事;钜鹿之战(破秦救赵的一次战斗,斩杀宋义、击破秦军、威震诸侯);鸿门宴(项羽入关后与刘邦的一次交锋,由项羽入关受阻、项伯报信、鸿门晏饮,刘邦脱身构成);垓下之围(叙写项羽最后结局,由别姬、东城决战、自刎乌江等情节构成)。

5.《项羽本纪》中的成语: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从壁上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老。

6.以“鸿门宴”为例,分析刘、项两方一些主要人物的个性:范增深谋远虑,对刘邦极为警惕,能审时度势;刘邦工于心计,能言善辩;樊哙忠心耿耿,率直豪爽;张良有情有义,胸有成竹。(简)

7.“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常以身翼蔽沛公”者为项伯。

6.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

作者以饱含同情和惋惜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深刻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

1、项羽的性格:志向远大,勇武过人,豪爽刚直,还有几分厚道,但同时他头脑也比较简单,粗疏寡谋,容易轻信。

2、项羽的历史功绩:为推

翻秦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推翻秦朝后他成为天下诸侯。

3、项羽的错误:他是站在被推翻的六国贵族的立场上反抗秦朝的,所以推翻秦朝后他的措施、策略违背了历史,导致天下重又陷入战乱,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很多失误,失去了统一天下、消灭对手的机会,同时他迷信武力,残暴嗜杀,因此失去民心,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但最后在灭亡的时候他仍未认识自己的错误,还在怨天尤人。

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形象的:

1、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件和细节。如早年小事,如第二段的巨鹿之战关于项羽除伏章邯,解赵之围,均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威猛无畏和善于指挥的特征,为推翻秦朝作出巨大贡献。

2、通过不同人物性格对比。如与刘邦在鸿门宴上的明争暗斗,显示出项羽的有勇无谋,头脑简单,缺乏政治头脑,他不懂谋略,算不上是军事家,更称不上政治家,揭示出他只能败在刘邦手下。垓下之战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揭示人物矛盾和痛苦的内心世界。项羽乌江自刎与汉军五分其体的行径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现他的英雄本色。

3、通过一些具体场面的描写和渲染,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被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态度:司马迁对于项羽既有喜爱,又有惋惜,把他刻画成一个悲剧英雄。

4、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由于作者个人遭遇,对项羽是笔端含情,时露惋惜之情。本文着重歌颂项羽英勇善战,同情其不幸的结局,人物的形象在本篇中得到了有所侧重然而突出鲜明的表现。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六)《魏公子列传》

本文选自《史记》。魏公子即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战国时代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表现了他窃符救赵的壮举。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献计并自刎的人是侯生,即侯赢。

(七)班固:

《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经多人之手成书。班固死前只写出《汉书》的大部分篇章,其妹班昭在马续协助下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名著。

《苏武传》

1.《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父名苏建,因军功封侯,苏武的传记附在他的传后。作品略写苏武出使匈奴、归汉等,而对卫律逼降、李陵劝降以

及苏武卧雪牧羊剐重点详写。

2.《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

3.《苏武传》中以人情感化劝降的是李陵,用威胁利诱、软硬兼施手段逼降的是卫律。

4.《苏武传》中“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北海”指今贝加尔

湖。

5.比较卫律和李陵两个降将的思想感情的差异:卫律死心塌地投敌,满足一时的富贵荣华,一幅叛臣嘴脸;李陵计较个人恩怨,置民族大义于脑后,但内心尚有愧,面对苏武,痛苦而泣。(简)

6.以苏武回答李陵的劝降分析苏武的思想境界,即苏武形象:满腔爱国之情,坚持民族气节,不以个人恩怨为转移,绝不贪图功名利禄。(简)

7.分析文章善于以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一般情况只作简要交待,以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而对卫律的逼降和李陵的劝降以及卧雪牧羊等,则作为重点加以详写,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使苏武的形象鲜明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简)

8.典故“鸿燕传书”出自《苏武传》。常惠叫汉朝使者对单于说:“皇上在上林苑射猎,射中一只雁,雁足上系着用绸子写的信,上面说苏武一行人在某个大泽里。”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八)张衡:

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文学家。诗用比兴手法,以“美人”比君子,以珍宝比仁义,以水深雪纷比小人。

《四愁诗》

1.张衡《同声歌》《四愁诗》在五、七言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2.《四愁诗》是骚体诗,但不是对屈原作品的刻板模拟。它是中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1. (4分)《登楼赋》的作者是()。 ? A. 王粲 ? B. 赵壹 ? C. 弥衡 ? D. 蔡邕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2.2 赋 收起解析 答案 A 解析 2. (4分)《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作者是()。 ? A. 阮籍 ? B. 嵇康 ? C. 山涛 ? D. 向秀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2.1 诗 收起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4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鲁国人()所作。 ? A. 公羊高

? B. 谷梁赤 ? C. 左丘明 ? D. 司马迁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1.2 文 收起解析 答案 C 解析 4. (4分)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有“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一语,此句用“沧海桑田”故事,这一典故出自哪里? ? A. A《庄子》 ? B. B《世说新语》 ? C. C《抱朴子》 ? D. D《神仙传》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3.1 诗 收起解析 答案 D 解析 5. (4分)《陇头歌辞》其一: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A流离是描述诗人飘泊天涯,四海为家 ? B. B陇头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 C. C陇西多悲苦思乡之诗

? D. D以陇头流水比喻自己远离家乡,身不由已。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2.1 诗 收起解析 答案 A 解析 6. (4分)“洛阳纸贵”的典故指的是()的《三都赋》。 ? A. 谢脁 ? B. 谢灵运 ? C. 鲍照 ? D. 左思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2.1 诗 收起解析 答案 D 解析 7. (4分)汉代任官采用“察举”与()制度。 ? A. A征辟 ? B. B科举 ? C. C考试 ? D. D推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1.1 诗 收起解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大纲

.. 一、作家作品知识 1。识记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时代。 2。识记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称及的属流派。 3。认识著名作家、著名作品的并称。 4。认识古代文学作品中各种常用文体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二、泛读作品 诗经:《君子于役》、《硕鼠》、《将仲子》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墨子:《非攻》(上) 庄子:《逍遥游》 韩非子:《难一》 屈原:《离骚》(第一部分)、《湘夫人》 晁错:《论贵粟疏》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魏公子列传》 张衡:《四愁诗》 汉乐府:《平陵东》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 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神龟虽寿) 曹植:《白马篇》、《洛神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 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 刘琨:《重赠卢谌》 葛洪:《画工弃市》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五柳先生传》 刘义庆:《世说新语·过江诸人》、《世说新语·子猷访戴》

鲍照:《拟行路难》(奉君金卮之美酒)、《代东武吟》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淹:《别赋》 吴均:《与宋元思书》 庾信:《拟咏怀》(日晚荒城上)、(萧条亭障远)、《哀江南赋序》 南朝民歌:《子夜歌》 北朝民歌:《木兰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沈佺期:《独不见》 宋之问:《度大庾岭》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渭川田家》、《鹿柴》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闺怨》 李颀:《古从军行》 高适:《别董大》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望岳》、《丽人行》、《新婚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韩愈:《山石》、《杂说》(四)、《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祭十二郎文》张籍:《秋思》 王建:《水夫谣》 柳宗元:《江雪》、《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刘禹锡:《石头城》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轻肥》 元稹:《连昌宫词》 李贺:《老夫采玉歌》、《李凭箜篌引》 杜牧:《早雁》、《阿房宫赋》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笔记(1) 「简答题及论述题」 考试常从主题(即主旨、意旨、情感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即艺术手法、艺术表现、结构特色、写作特点、论证或驳论特点)、人物性格(即人物形象、事件-人物、性格特征)及分析名句的含义等角度命题。因此要善于多角度审题,要善于分析和明确题型所揭示的概念和内容。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 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部分)

1I 中国古代文学选(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先秦文学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I 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是用别的事物引直所咏之情与事)赋、比、兴交互运用,构成了意蕴深远的形象,形成了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谱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一、《君子于役》《诗经•王风》 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各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想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 二、《兼葭》,《诗经•秦风》 (1)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兼葭》被王国维称赞最得风人深致。 (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①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②“白露为霜”“白霜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③“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兼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 ①渲染清秋凄清氛; ②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 (6)诗的比兴手法及作用: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比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简或选) (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 ①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的艺术效果。 ②表示时间推移,表明主人公始终在徘徊追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一、先秦文学 (一)上古神话 1、神话的定义? 上古送神话即是原始先民关于各种神灵的想象故事,它们是古代文学中第一批集体口头作品/民间作品。 2、存在? 现存神话片段最多的书籍有《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 3、上古神话有《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羿为民除害》、 《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之战》等。 (二)周易 1、定义 《周易》是成书于殷周之际周人的一部占筮书,也是上古时期一部富于辩证思想和深刻哲理的哲学著作,分卦象和卦爻(yao)两个部分。

(三)尚书 1、定义 《尚书》,也称《书经》,是战国前偏于记言的古史资料的汇编,因“上古之书”而得名。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其中,《周书》内容可靠,《商书》部分可靠,《虞书》和《夏书》为伪作。 2、文学成就 (1)具有结构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第一部具有成篇文字的散文集。 (2)记忆比较生动、传神,能够较真实地记录说话人的讲话内容,并描摹传递出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感色彩。 (四)诗经 1、定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只有目录。原只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创作时间大约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2、分类 《诗经》中的诗本身是可配乐演唱的乐歌,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有十五国风,保存长

期流传的民歌作品;“雅”分大雅、小雅,多为周朝卿大夫及士人依王畿雅调创作的诗篇;“颂”由周颂、鲁颂、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 3、诗体 《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居多,整齐规范,风格各异。创作运用了“赋、比、兴”在内的多种表现手法。 4、艺术特点 5、《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变化? 婚前:是一个纯真、善良而又不乏热情勇敢的少女形象。 婚后:是歌剧中描绘了她吃苦耐劳、忠贞善良的一面。 被弃后:她变得深沉刚毅。 总结: 女主是一个被男方欺凌迫害的普通妇女形象,她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对氓的本质认识,逐步深化,她的形象不断完善丰满。 6、《蒹葭》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此诗写出苍苍的芦花,凝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知识点汇编(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知识汇编 一、先秦文学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4、《诗经》的作品:《氓》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此诗结构完整,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赋比兴手法运用巧妙。《黍离》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寓深沉的亡国之痛于平实简介的语言之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忧患意识且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白描是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 手法,虚实相间的手的关于农业生产 情况的记录,也是国风最长的一篇。 此篇反映了当时阶级社会的压迫与 剥削,是周代社会的风俗画。以时令 顺序来描写奴隶劳动与生活,适用对 比描写,表现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 立,语言朴实,多用连绵词,增加了 诗歌的音乐感。 二、秦汉文学 1、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栗疏》、 桓宽《盐铁论》、王符《潜夫论》, 仲长流《昌言》。 2、汉赋四大家及代表作品:司 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拘 雄《长扬赋》,《甘泉赋》、《河东 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 赋》、《归田赋》。 3、汉赋艺术特点:主客问答的 形式;铺陈夸饰的手法;华丽的词藻; 体制宏大。 4、汉乐府民歌的特色:通过人 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朴素 而带感情;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 叙事性。 5、《过秦论》的思想与艺术: 通过对秦王朝得天下之易与失天下 之速的对比描写,指出不施仁义,失 去民心是强秦死亡的根本原因。最突 出的艺术手法是对比描写,比中有 比;气势充沛,极富夸张。 6、《项羽本纪》描写人物形象 的手法;精心选材与剪裁;个性化语 言;反衬对比;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 7、《苏武传》的特点:结构严 谨,详略得当;对比衬托手法运用; 白描手法运用。 8、汉代史传散文代表作及特点: 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汉书》是 汉代史传散文代表作,并称史汉。《史 记》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 部分组成,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汉书》体制继承《史记》又有 变化,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列传”,改《史记》中的“书”为 “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整理完全版

V 一、先秦文学 概况: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 代表;第二期以《庄 子》。《孟子》为代表; 第三期以《韩非子》、 《荀子》为代表。 (一)《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 160 篇;雅分大雅、 小雅,105 篇;颂(王 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 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 诗”之说。《诗经》 “六义”指风、雅、 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 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诗经.蒹葭》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 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 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 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 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 三叠,余音绕梁,极 具感染力。 (二)《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中的“淇”指淇水, 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 理解识记下列诗 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 (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 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 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 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 “淇则有岸,隰(习) 则有泮”反喻自己的 痛苦没有边际,这些 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简或选) 6.《氓》以对比手法 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 是双方对对方不同 的态度,二是两个人 物本身思想行为的 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 此间的强烈反差。 7.以被弃为界,分析 《氓》的女主人公形 象:以结婚为界,分 析氓的形象: (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 强。 (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 婚后“至于暴矣”终 至遗弃,暴露了他忠 诚是假,虚伪暴躁是 真的本质。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笔记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主要内容 秦汉部分 [目的与要求] 1.分清本部分课文哪些是政论散文,哪些是历史散文;哪些篇目隶属汉乐府诗,哪些篇目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 2.对政论散文,,要掌握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对历史散文,要把握主要历史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重点、难点、考核点] 本部分精读篇目: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司马迁《项羽本纪》,班固《苏武传》,汉乐府《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重点]《项羽本纪》中项羽、《苏武传》中苏武的性格特征;《陌上桑》中罗敷形象,《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刘兰芝形象。 [难点]贾谊《过秦论》的艺术特色;《苏武传》中卫律、李陵两个降将的思想感情的差异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双线推进”的情节结构方式。 [考核点] (一)课文出处:1、汉乐府:《陌上桑》《平陵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 (二)名言、警句、成语出处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破釜沉舟沐猴而冠。衣绣夜行四面楚歌。——司马迁《项羽本纪》 鸿雁传书——班固《苏武传》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三)“第一”、“最”、“唯一”的作家、作品 1.李斯是秦王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学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4.《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5.《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 6.《陌上桑》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 7.刘勰评《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四)术语名词 1.《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O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和典范,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 2.《汉书》:《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记事起于汉高祖,止于王莽末年,体例承袭《史记》而有所改变,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 3.汉乐府:乐府原指音乐机关。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精神传统,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汉乐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4.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古诗多为东汉末年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所作,后人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称之为“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内容多写游子思妇及朋友间的离情别绪以及士子们的仿惶失意。牢骚苦闷,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而艺术性极 高。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 阶段的标志。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人。 2.(李斯)是秦王朝唯一留有著作的文学家。(《谏逐 客书》)为其代表作。 3.(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 流),故能就其深。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史记》全书(130)篇。其中《本纪》(12)篇, 《世家》(30)篇,《列传》(70)篇。 6.《史记》不仅是我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 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 7.班固,字(孟坚),著有《汉书》,共(100)篇。 8.张衡,字(平子),(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文学 家。 9.《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 的《玉台新咏》。 10.《文选》的编者是(萧统)。 11.《古诗十九首》被刘滥评为(五言之冠冕)。 12.(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 阶段的标志。 1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14,(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15.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16.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17.《陌上桑》的女主人公名(罗敷)。 18.焦仲卿妻名叫(刘兰芝)。 19.“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出自(《谏逐客书》)一文。 20.《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 21.《论积贮疏》的作者是(贾谊)。 22.《鸥鸟赋》的作者是(贾谊)。 23.《悲士不遇赋》的作者是(司马迁)。 24.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名(司马谈)。 25.汉书的体例计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 传。 26.(《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27.《同声歌》的作者是(张衡)。 28.《四愁诗》的作者是(张衡)。 29《乐府诗集》的编者是(郭茂倩)。 30.《报任少卿书》的作者是(司马迁)。 31.《陌上桑》最早著录于(《玉台新咏》)。 32.“古诗十九首”被收人萧统所编(《文选》),题为 (《古诗》)。 3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5.《史记》的五种体例是本纪、书、表、(世家)和 列传。 3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句成语出自(《项羽本 纪》)一文。 37.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8.“班、马”指的是班固和(司马迁)。 39.“破釜沉舟”这句成语出自(《项羽本纪》)一文。 40.“四面楚歌”这句成语出自(《项羽本纪》)一文。 41.《项羽本纪》中“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头发上 指,目眦尽裂”这段文字描写的人物是(樊哙)。 42.《苏武传》中,苏武所言“汝为人臣子,不顾思义, 畔主背亲,何以汝为见”这段话,痛骂的是(卫律)。 4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之心。 4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45.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 46.《泰山刻石文》、《芝罘刻石文》的作者是(李斯)。 47.西汉作家(贾谊)著有《新书》十卷。 48.“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 所趋异也”出自(《报任少卿书》)一文。 49.信陵君,姓(魏)名(无忌),为战国时代著名的 四公子之一。 50.张衡的(《四愁诗》)是我国诗史上较早的七言诗 试作。 5l.据《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 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总计有百来篇。 52.《过秦论》选自贾谊的(《新书》)。 53.《论贵粟疏》的作者是(晁错)。 54.张衡的作品(《四愁诗》)是一首骚体诗。 55.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内收录有无名 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乐府”的是(A)A.《陌上 桑》B.《行行重行行》C.《迢迢牵牛星》D.《西北有 高楼》 2.下列作品中,属于晁错的是(B)A.《陈政事疏》B.《论 贵粟疏》C.《论积贮疏》D.《新书》 3.下列作品中,属于贾谊的是(C)A.《论贵粟疏》B.《言 兵事疏》C《论积贮疏》D《守边劝农疏》 4.下列作家,属于东汉的是(C)A.贾谊B.司马迁 C.张衡D.晁错 5.下列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C)A.《陌 上桑》B.《七哀诗》C《迢迢牵牛星》D.《古诗为焦仲 卿妻作》 6.下列作品中,属于班团创作的是(A)A《两都赋》 B.《二京赋》C《归田赋》D《悲士不遇赋》 7.下列作品中,司马迁创作的是(D)A.《两都赋》B.《二 京赋》C《归田赋》D.《悲士不遇赋》 8.下列作品中,张衡的作品是(D)A.《悲士不遇赋》 B.《西都赋》C《京都赋》D《京赋》 9.“愿为双鸿鸽,奋翅起高飞”出自(B)A.《迢迢牵 牛星》B/西北有高楼》C.《古诗为焦仲卿妻作》D.《行 行重行行》 10.下列作品中,不是五言诗的是(C)A.《行行重行 行》B.《迢迢牵牛星》C.《平陵东》D.《西北有高楼》 11.《魏公子列传》中“大梁夷门监者”是(B)A.晋 鄙B.侯赢C.朱亥D.平原君 12.汉乐府诗《平陵东》中义公是一个(A)A.被敲 诈的平民百姓B.打抱不平的绿林好汉C.悍吏D.绑 架者 13.下列中不是叙事诗的是(C)A.《陌上桑》B.《平 陵东》C.《行行重行行》D.《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4.“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诗句出自(C)A.《西 北有高楼》B.《陌上桑》C.《行行重行行》D.《迢迢 牵牛星》 15.关于“古诗十九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作者大多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B.最早见 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C.被刘勰评为“五言 之冠冕”D.其艺术成就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 标志 16.关于汉乐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乐府 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音乐专 署B.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于 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C.汉乐府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其强烈的抒情性。D.在 形式上采用杂言和五言。 17.《同声歌》.《四愁诗》的作者是(B)A.班固B.张 衡C.司马迁D.贾谊 18.关于《过秦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作 更多精品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背诵部分和课后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背诵部分及其知识要点 1.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A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B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3.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4.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 第一节李斯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荀子的学生 法家思想代表人物 代表作《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自罪书》及多篇刻石文 《谏逐客书》精读 一、写作背景 韩人郑国到秦国修渠灌田,实为消耗秦国的国力,事发后,秦王发布逐客令,李斯写本篇说服秦王废除逐客令 二、主题思想 《谏逐客书》是古代一篇优秀的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全文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使秦王容易接受 还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反复论述这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三、结构内容 第一段:提出观点,开宗明义,逐客是错误的,列举四君事实 第二段:进一步论证,秦王重物轻人,逐客之非

第三段:理论说明,逐客危害国家 四、艺术特色 1、浓墨铺陈,列举事例 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事例充足,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 2、在论证上正反并举,反复对比,层层深化 第一段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 第一段四君用客与第二段秦王轻客的对比 第二段中重物与轻人的对比,都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 3、铺排时大量使用排比句式,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对偶的大量使用,也使文章整齐而富于变化,增加了语言的韵致 五、历年真题 1、【200507】《谏逐客书》是怎样以对比手法说明主题的? 2、【200807】李斯《谏逐客书》论说逐客的错误,主要列举了哪几个方面的事实? 3、【200904】试述李斯《谏逐客书》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的方法 4、【201404】简析《谏逐客书》中的对比手法 5、【201704】简要分析《谏逐客书》中正反比的论证手法 6、【201804】举例说明李斯《谏逐客书》所用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部分知识点

先秦文学包括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社会形态的文学思想和作品,为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学的先声。 先秦文学最先是口头的,然后才有了文字,有了文学。例如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先秦文学不单纯是文学,它同时是历史,如《左传》等;是哲学,如老子《道德经》等;是政治思想范畴的东西,如《孟子》等。总之,是内涵很丰富的作品。因此,要了解先秦文学,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概况。不然,对某些作家、作品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屈原等。 基本知识 1.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2.《周易》的筮辞(卦辞和爻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3.《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NBF6C。载于《吴越春秋》。 4.神话的产生通行的两种解释为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5.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像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6.女娲的神话,主要叙述她的两个功勋,一是造人,一是补天。 7.羿是远古时的一位善射者。 8.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对神话故事的改编。 9.情感、形象和想像,正是使神话具备文学特性的三个关键因素。 10.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1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12.《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13.《诗经》有《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14.《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15.“笙诗”6篇,仅存诗题。 16.采诗和献诗都是汇集《诗经》作品的重要渠道。 17.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18.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19.“风”指音乐;雅是正声,为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0.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外,《诗经》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21.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 22.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遂独行于世。 23.“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鸿,就是蛤蟆。是讽刺卫宣公霸占儿 子的新娘。 24.《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周人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史迹和传说。五篇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5.闻一多说《七月》是“一篇韵语的《夏小正》或《月令》”。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26.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精品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元)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笔记(宋金 元)

宋代 《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王禹,世称王黄州,《三黜赋》“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首倡“革弊复古”,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敢于触及时弊,关心民 间疾苦,诗风质朴,清新淡雅,有《小畜集》。 记游七律。对异乡独特景物的莫名惆怅以及由这种惆怅引发的思乡之情。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意境:山峰本不能语而“无语”,把自然拟人化,山峰有形有思,有了生命,无语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从这独特意象中看到诗人独立寒秋,悄立斜阳的孤独形象。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写《端拱箴》遭贬。 用竹楼的特色来强调谪居的乐趣,用饮酒烹茶、送夕阳、迎素月的楼内生活来表白自己不“干谒求取”的清白之志,用竹瓦易朽但不及人事变迁之速来抒发自己“四年而遭三贬”的愤懑不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作者“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的坚贞气节。 作者善于捕捉视听形象,描写诗意环境,并以此衬托、塑一个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写楼的位置是清幽而旷远,这是远景,是从视觉上写。写楼的特点是清韵泠然,这是近景,是从听觉上写的。 《天仙子》

张先,字子野,世称“张三影”,有《安陆词》传世。 其词多写花香月色,离愁别绪。语言工巧,韵味隽永,追求一种朦胧美。 愁的意蕴:写词时作者官位低微而又年逾半百,此愁是沧桑之人那种埋藏于心底的深沉的、执着的愁,是诸多封建文人在那种时代中不能有所作为的苦闷心情的写照。 云破月来花弄影:永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榴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字希文,因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被贬。有《范文正公集》。边塞词,通过秋日塞上的感怀抒写,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思念家乡的感情以及对久戍不归的征夫们的同情。 善于捕捉边塞景物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上片通过“边声”、“角起”这无所不在的听觉形象和“长烟”、“落日”、“千嶂”、“孤城”这苍茫荒凉的视觉形象,把边地秋天日暮的影象描绘得有声有色。下片“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岳阳楼记》 范仲淹,被贬岳州,常以“古仁人”自勉。 通过楼记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连续的政治打击面前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和襟抱?在处江湖之远蒙受屈辱之时又应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作者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学习笔记

科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所选《诗经》篇目的内容大意,不致混淆。(对精读篇目《氓》、《蒹葭》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要具体掌握) 2.弄清所选屈原4篇作品的出处,掌握精读篇目《国殇》、《哀郢》、《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成书时代、体例、编纂者及文风要能分清;所选课文分别出自上述哪部历史著作要清楚; 要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 4《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苟子》及《韩非子》等诸子散文的作者情况(包括名、字,所属思想流派,主要哲学观点等)和文体风格。 [重点、难点、考核点] 本部分精读篇目:《氓》、《蒹葭》、《国殇》、《哀郢》、《离骚》、《晋楚城濮之战》、《冯援客孟尝君》、《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章》、《劝学篇》。[重要]著作:《诗经》;重要作家:屈原。 [难点]:《离骚》的思想内容。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所体现出来的仁政思想。 [考核点] (一)课文出处《诗经》作品(略)。 屈原作品:《湘夫人》、《国殇》选自《楚辞·九歌》;《哀郢》选自《九章》《左传》:《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冯援客孟尝君》。(二)名言、范句、成语出处 信誓旦旦:《氓》(《诗经》)。 弱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哀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左传》)。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邵公谏厉王弭 谤》(《国语》)。 狡兔三窟:《冯谖客孟尝君》(《战国 策》)。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缘木求鱼。 挟太山以超北海。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越俎代庖。 大而无当。 庄子,《逍遥游。》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楔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舜之救败》 (三)“第一”、“最”的作品、作家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 义的伟大诗人。 3.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 《楚辞章句》。 4.《离骚》是屈原最主要的作品。 5.《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 长的一首抒情诗。 6.《国语》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别编排 的史书。 7.《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大的 一草。 8.在先秦诸子散文著作中,庄子的文 章最有文采。 9.《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 (四)术语名词 1.风雅颂: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 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 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 有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是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 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两 部分。《大雅》中多朝会燕享之作, 而《小雅》则多个人抒情;颂是王 室宗庙祭祖用的舞曲歌辞,分为《周 颂》、《鲁颂》、《商颂》。 2.赋比兴:指《诗经》的三种艺术表 现方法,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 素之一。 3.《九歌》:《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 沉湘一带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 一组诗,共有11首。 4.《九章》包括九篇诗歌,并非一时 一地所作。这些诗篇西汉时才被编 集在一起,加上“九章”之名。 5.《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一首抒 情诗。关于“离骚”,古人一般有两 种说法。班固解释为遭受忧患,王 逸则认为是离别的忧愁。《离骚》通 过曲折的描写,展示了屈原的思想、 性格、政治理想和斗争历程,表现 了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离骚》是文学史上浪 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6.春秋三传:西汉以后有人把《左传》、 《公羊传》、《彀梁传》合称“春秋 三传”从为它们都是为配合《春秋》 经文而作的“传”。 7.《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 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 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 原名《左氏春秋》。《左传》着重记 叙历史事实,尤其长于描写战争和 记录行人辞令,具有较高的文学价 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8.《国语》:是我国第一部按国别编排 的史书,汇集了周、鲁、齐、晋等 八国的部分史料,取材以记言为主, 重在通过人物言论揭示历史事件中 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而不注重历 史事件本身的具体描述。 9.《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内容主要记叙战国时一些策士谋臣 的活动和言辞。经西汉刘向整理定 名,仿《国语》体例分国编次,列 为西周、东周等十二策,共33篇。 《战国策》对两汉以来的史传文和 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五)诸子及其作品辩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 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曾从事《易》。《诗》、 《书》等古籍整理,相传为《春秋》 的编者。主张仁义,强调“为国以 礼”,“克己复礼”,首开私人办学、 讲学之风。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 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论语》为 语录体散文,今本凡二十篇,为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