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诗经:春秋时代编辑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收录了商周至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依据音乐性特点,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15个不同地域的诗歌,160篇;雅为朝廷的乐歌,分大雅、小雅,105篇;颂为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这些作品体现了高度的艺术修养,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

乐府:在历代的含义不同。乐府是一个政府部门,主要负责采集诗歌,是中央音乐机构,主要负责执掌诗歌。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他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词入乐。魏晋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唱歌的新诗体。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之后也指后世作者依据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词、曲也可被称为乐府。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说最初始于曹丕所著的《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其中王桀、刘桢成就最为突出。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风格劲健,形成所谓的「建安风骨」,正如钟嵘所言,其作品「干之以风力」,能令「闻之者动心」,各有特色,但时代特征,文风慷慨悲凉

庄子:庄子,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人,名周,字子休,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是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成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分为内、外、杂篇,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共有十一篇作品。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古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多作于东汉末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大多是出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抒情真挚动人,语言清新自然,运用时空转换表达心境,写法上注重情景交融、物我转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由梁代刘峻作注。依内容可分为“德

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本书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很有认识的意义,客观清楚的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有一定揭露意义。同时,其内容也有一定阶级局限性。

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志怪小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某些作品在人物刻画,叙述故事,语言使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志怪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托名东方朔《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葛洪的《神仙传》托名陶潜的《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注明:这段老师上课提到一点,我不懂要不要加上,你们看着用吧)

唐传奇:唐传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小说文体,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在艺术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代表了唐代小说的发展水平。唐传奇是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情节更加曲折丰富,叙事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传奇作者有意为小说,具有明显的小说创作意识。因此,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于成熟。唐传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在初唐,作品仅存三篇;中期在盛唐至中唐,这是传奇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后期在晚唐,传奇走向衰落,数量虽多,但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远逊于前期。

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韩”指韩愈,“孟”指孟郊,还包括李贺、卢仝等诗人。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元白体: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元”指元稹,“白”指白居易。元稹、白居易作诗旨在平易。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元白体是诗体的一种。元白体则为二人作诗,旨在平易,称为“元白体。”白居易的创作代表了元白诗派的最高成就。这一派诗人的创作,继承了盛唐杜甫以及中唐早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如白居易的《杨柳枝》,王建的《古谣》,张籍的《春别曲》等。“元白体”在狭义上又指主题平易的元白诗。

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又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简答题

1、楚辞为什么叫楚辞(楚辞的文体特征与楚地、楚人等处楚地发楚声)

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有异常浓厚的地方色彩。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这就是说,“楚辞”是指,是屈

原宋玉等人在楚地,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创作的新诗体,记录发生在楚地的故事,谈论楚地的事物,有着楚地浓厚的富于想象的浪漫气质色彩,是为楚辞。进一步说,其直接渊源就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2、孔子曾说过诗歌可以“兴、观、群、怨”如何理解

答:这个说法源自孔子的一句话:“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可以交往朋友一起欣赏,可以怨刺不平,表达内心的愤慨。孔子的几句话十分简洁而又高度概括了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即“兴”)、认识功能(即“观”)、社会交往与心灵沟通的功能(即“群”与“怨”)。

“兴”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诗可以兴”的内涵大致可以理解为:诗具有引譬事理、启发联想的妙用。

“观”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

“诗可以观”的涵义是借助诗歌作品,可以观察当时社会的风貌风物,考察当时社会的民意民情,可以知人论世。

“群”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诗可以群”的涵义是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

“怨”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诗可以怨”意思是诗歌可用来泄导、平抑人之怨愤之情,使之怨而不失于仁,怒而不失于礼,有节有度,合乎礼义。

这句话是对《诗经》的高度赞扬,也实际上也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现代诗歌批评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实际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旭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表现出中国古代美学重道德意味,重社会政治伦理作用的特点。“兴观群怨”作为美学范畴及其衍生概念,也从不同方面和层次上揭示了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功能和审美情感体验的种种特征,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成就和民族特色

3、锦瑟的主题

悼亡诗。为悼念亡妻而作。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颔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颈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尾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

咏物诗。“锦瑟无端五十弦”,开端引出所引出所咏之物。“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写瑟音的美妙,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则写在琴声中表现的感情。

抒情诗。抒发自已壮志难酬的感慨。李商隐少年得志,但在牛李两党的争执中却最终难得重用,只得借诗抒发自己的抑郁之情了。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颔联为比“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颈联为“转”,以明珠宝玉比喻自己的才能;尾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

4、上邪与有所思的关系(对于上邪和有所思是一组诗的看法)

《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

《有所思》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拉、摧、烧、扬”,一

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

《上邪》是叙述一个天真小女子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坚定不移的爱情信念这是一种极端的爱情理想“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天地不会合在一起,所以在女子的爱情理想里,这是一场天荒地老的爱情。《有所思》是描写一个女子在爱情理想破灭之后对负心男子的憎恨甚至可以看做是诅咒“当风扬起灰”爱之弥深而恨之弥深假如《上邪》爱情理想破灭假如爱情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烈性女子《有所思》说不准就会是故事的后续。

5、李白《乌夜啼》最后两句两种写法哪个好(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我认为“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这一种写法比较好。

第一种版本与第二种有两处不同:一是“隔窗语”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与窗外人对话;二是明确了征夫的去向,在边地的流沙。然而,仔细品读,第二种优于其他版本。没有“窗外人”,不与“窗外人”对话,则更能显出秦川女的孤独寂寞,显出她梭布时的心不在焉,显出她满心满脑都是对丈夫的思念,以至于停下手中的活,站在窗边,望着远方自言自语,仿佛在对远方的丈夫诉说她的爱与情,诉说她的孤寂与寥落,又仿佛在无措地问天,问地,她的“远人”究竟在哪里,是否平安。第二个版本的自言自语,留给读者更多遐想,渲染出更浓郁的悲伤氛围,为下文的“泪如雨”做铺垫。

远人去向不具写,更增相忆的悲苦。如果知道远人的去向,则有地可思有人可念,思念就有了方向。但第二个版本不点出远人的去向,于是她的思念没有落点,没有方向,这样的思念更加悲苦。她只能独守空空的房间,睹物思人,以至于泪如雨下。

第二种版本的处理增强了诗的概括力量,放弃了看似具体实是平庸的有局限性的写法,使得诗的内涵和意境更蕴涵深远,包含着许多意内而言外之音。

6、李白诗歌的艺术特性

①李白的是个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书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五项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他作诗,常常以奔放的气质贯穿,笔势大开大合,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他将主观色彩表现的酣畅淋漓,慷慨激昂,诗句气势凌厉,悲中见豪。

②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被触动而爆发出强烈感情,形成李白诗歌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的情感往往是喷发式的,毫无节制地喷涌而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种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疾雨,骤起骤落,又似行云流水,一泻千里。

③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他奇特的想象,常有超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换,极尽才思敏捷之能。

④李白诗歌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倾心于吟咏体积庞大的事物:大鹏、巨鱼、大江、大海等等。李白往往将这些意象放入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但同时,李白诗歌中也不缺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等等。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等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这一类李白的诗,清新自然。他用毫无掩饰吞吐之语和矫揉造作之态的真挚的感情,赋于晶莹透

彻、光辉美好之物上,如《春思》“燕草如碧绿,秦桑低绿枝。”,纯朴的格调,清新的比兴手法,洗尽铅华的语言,自然真淳。

⑤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豪放爽朗的特点,他的语句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常常呈现出来透明纯洁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一切统一于自然,反映出他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如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月下独酌》、《赠汪伦》等作。

7、司马迁和报任少卿书与司马迁的生平有什么关系,结合他的生平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回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虽然这篇书信的起因是回复任安,但全篇行文自由恣意,无拘无束,真情实感流于笔尖,司马迁将他的信仰他的情感,他的经历他的目标都写于信中,这封信就相当于司马迁的自传一般,记录了他的生平。阅读《报任少卿书》,就仿佛看到司马迁曲折的饱含血泪的人生:

(1)“求亲媚于主上”——初入仕时

刚入朝廷,接下太史的衣钵时,司马迁踌躇满志,他“故绝宾客之知,忘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断绝应酬,忘掉家庭,“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这里能看出司马迁他期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忠诚、敬业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信任、重用,他渴望忠君报国。 (前104 年) ,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著述工作。

(2)“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李陵之祸

李陵案发生后,司马迁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李陵战败投降的消息传回,他“诚私心痛之”,他为大臣们的冷酷无情而痛,为李陵奋不顾身但无人求情而痛,也为武帝“食不知甘味”而痛。他出于对李陵的了解,出于“以广主上之意”,出于良心为李陵辩护,却惹圣怒,“明主不深晓”,“遂下于理”。这场突变让司马迁寒心,让他明白,“明主”不明,皇恩刻薄,开始了独立于当时国家政权和思想体系之外的思考。让他在著述史记的时候能做到公正客观、不偏不倚。

(3)“就极刑而无愠色”——生死抉择

面对死刑、用钱赎为庶人和接受腐刑的选择,司马迁犹豫了。在《》中,他详细地写出了他的想法。司马迁把“不辱”与“辱”一一排列,他的思考直指“腐刑”:它辱没祖先,戕害体,摧残精神,但可以求活。此时,他的事业未竟,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只能接受“辱先”又“最下”的“腐刑”。但他也在挣扎中捋清了他的思路:“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就此死去,则“九牛亡一毛”,他要活下来完成著述“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是经过了这次炼狱般的痛苦抉择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以此来评价他所记录的历史人物。

(4)“隐忍苟活”——发愤著书。

接受宫刑后的司马迁,已没有了“媚于主上”的想法,他只想发愤著书。他忍受着“为乡里所戮笑, 氵于(污) 辱先人”,“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隐忍苟活”,只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十三年的风风雨雨,最后终于完成了使命。

《报书》是全文的主意,“惜其不成”是通篇的眼目,忍辱不死是核心思想,终极意图是为了《史记》。司马迁在《》中有力地控诉了汉王朝的酷吏专制政治,古圣贤愤而著书的典故具有极大的启发鼓舞意义,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忍辱负重的苦衷与决心。这些援古征今,明理达情的典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伟大的人格,也蕴含了作者沉郁的悲情。

每当阅读《报任少卿书》的时候,总想起这样一句话:“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史《, 史记》之外的二十三史捆在一块儿,也比不上一部《史记》的分量,因为那是司马迁用血泪和生命铸就的!”《报任少卿书》不是用文字写成的书信,而是由血泪凝成的心路历程。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

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司马迁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报任安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此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8、杜甫诗歌的艺术特性

①沉郁顿挫。诗歌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穷困潦倒,感情皆深沉阔大。诗歌蕴含有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这一特性的代表作。诗中,诗人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篇篇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宏篇巨制。《垂老别》中,杜甫将复杂矛盾的人物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揭示了复杂的诗歌内容,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黑暗,突出了他“沉郁”的风格特征。《兵车行》中表现士兵与家人生离死别的场面:“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显得极有气势,又富于变化,深刻动人。内容结构匠心独运,体现了其“顿挫”的特点。

②除了沉郁顿挫外,杜甫的诗歌还有其他风格。胡珍亨说杜甫诗歌“粗精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正说明了其诗歌风格的多样性,而风格多样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比如,萧散自然是杜甫诗歌又一特色之一,如“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些诗句无一不透露着诗人优雅闲适,萧散自然的情怀,显得从容而优雅。

③杜甫的诗歌不同的风格与其不同时期的不同遭遇、境遇或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有关。生活坎坷、动荡不安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自然涌出,诗歌往往沉郁顿挫,如《北征》、《洗兵马》《水会渡》、《负薪行》,生活稍安定时,比如在成都草堂时,诗歌多为萧散自然,如《江亭》、《徐步》《舟前小鹅》《春夜喜雨》。

④此外,杜甫的诗歌的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精到无比,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善于选择最富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善于作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善于寓主观于客观,用用极富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和人物内心独白,这些都使得他的诗歌艺术效果强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9、对于王维“诗中有画”的分析

王维写山水田园诗,为求得诗中画面之美,用了各种手段。他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通过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立体感,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前者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了景的距离,后者则以群山连绵和数峰高耸,构成横向与纵向的配合。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

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名词解释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 活所作的形象的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 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 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 的重要土壤。 风雅颂: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风”也称“国风”, 是诸侯国地方乐歌曲调的意思,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 区的乐歌,共160篇。“雅”是朝廷正音,即王城地区的乐歌,分为 大雅、小雅。大雅多为朝廷燕享时的乐歌,共31篇;小雅多为下层 官吏的怨刺之作,共74篇。“颂”是王朝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鲁、 商三颂。内容多褒美,共40篇。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 为诗之“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 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客观 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这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 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情感,成为中国古 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 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 先后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流传至今。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的独特艺术手法。是指文章的反复咏叹,是作者有意 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安排,不是任意重复,而是通过有节奏 有区别的反复,加强抒情浓度,增强感染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炽 热的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 《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继承汉学的研究方法与 成果,集前代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主持 撰定《毛诗正义》70卷,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 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当时具有绝对的 权威地位。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 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 能避免主观臆断。 香草美人:是出自屈原《离骚》的诗歌象征手法。香草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明清近代卷)复习资料

一、诗词背诵 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谦《咏煤炭》)3、闲来闲往曾无为,时笑时歌自有情。 (沈周《溪上》)4、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唐寅《把酒对月歌》)5、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6、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伟业《圆圆曲》)7、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又酬傅处士山次韵二首(其二)》)8、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10、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 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 上多。(袁枚《马嵬四首(其二)》) 11、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蒋士铨《岁暮到家五首(其二)》)12、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黄景仁《都门秋思四首(其三)》)13、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14、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纳兰性德《其六》)15、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咏史》)1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1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二、诗人及流派 1、高启:明代第一诗人。 2、李东阳:茶陵诗派之首领。 3、李梦阳:为复古派前七子领袖人物,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4、何景明:前七子首领。 5、李攀龙&王世贞:后七子领袖。 6、袁宏道:公安派的领袖人物,在“三袁”中成就和影响最大;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 7、刘基:其寓言集是《郁离子》,“郁离”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第一节《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创 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当时人们把它称之 为“诗”或“诗三百” 二、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分为: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有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歌,反 映了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多贵族和官吏 的朝会燕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有一部分是民歌两部分“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分为《周颂》是西周初年的作品、《鲁颂》《商颂》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和宗庙的乐章 三、《诗经》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直陈其事,记叙与描写 比:打比方,比喻和比拟 兴:用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情与事 赋、比、兴交互运用,构成了意蕴深远的形象,形成了现实主义的艺 术传统 《君子于役》泛读 选自《诗经-王风》

一、主题思想 这是思妇之辞,表现了一位农家妇女对长期在外的丈夫的深情思念和热切关心,从家庭生活方面反映了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二、艺术特色 1、写作特点:全诗是农家妇女的内心独白,在疑问语气中既有殷切的期望,又有无可奈何的凄苦,用反问强化难以排遣的思念,挂念丈夫在外的日常生活,朴素的语言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真切 2、写景分析:诗中景物构成一幅山村晚归图,渲染了思妇的孤独凄苦的氛围,具有衬托比喻的作用,突出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苦 三、历年真题 1、【200404】简述《君子于役》中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蒹葭》精读 选自《诗经-秦风》 一、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痴情追求,但求之不得,表达了无限惆怅的缠绵情感 二、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诗经:春秋时代编辑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收录了商周至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依据音乐性特点,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15个不同地域的诗歌,160篇;雅为朝廷的乐歌,分大雅、小雅,105篇;颂为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这些作品体现了高度的艺术修养,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 乐府:在历代的含义不同。乐府是一个政府部门,主要负责采集诗歌,是中央音乐机构,主要负责执掌诗歌。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他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词入乐。魏晋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唱歌的新诗体。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之后也指后世作者依据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词、曲也可被称为乐府。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说最初始于曹丕所著的《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其中王桀、刘桢成就最为突出。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风格劲健,形成所谓的「建安风骨」,正如钟嵘所言,其作品「干之以风力」,能令「闻之者动心」,各有特色,但时代特征,文风慷慨悲凉 庄子:庄子,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人,名周,字子休,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是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成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分为内、外、杂篇,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共有十一篇作品。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古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多作于东汉末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大多是出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抒情真挚动人,语言清新自然,运用时空转换表达心境,写法上注重情景交融、物我转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由梁代刘峻作注。依内容可分为“德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部分)

1I 中国古代文学选(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先秦文学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I 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是用别的事物引直所咏之情与事)赋、比、兴交互运用,构成了意蕴深远的形象,形成了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谱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一、《君子于役》《诗经•王风》 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各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想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 二、《兼葭》,《诗经•秦风》 (1)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兼葭》被王国维称赞最得风人深致。 (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①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②“白露为霜”“白霜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③“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兼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 ①渲染清秋凄清氛; ②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 (6)诗的比兴手法及作用: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比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简或选) (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 ①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的艺术效果。 ②表示时间推移,表明主人公始终在徘徊追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王禹偁《村行》 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他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他的诗同散文一样,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雅古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范仲淹 1、《苏幕遮》 上片用多彩的画笔绘出绚丽、高远的秋景,意境开阔。“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词的下片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渔家傲》 上片写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柳永 1、《雨霖铃》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上片以叙事写景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艺术手法: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整理完全版

V 一、先秦文学 概况: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 代表;第二期以《庄 子》。《孟子》为代表; 第三期以《韩非子》、 《荀子》为代表。 (一)《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 160 篇;雅分大雅、 小雅,105 篇;颂(王 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 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 诗”之说。《诗经》 “六义”指风、雅、 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 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诗经.蒹葭》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 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 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 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 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 三叠,余音绕梁,极 具感染力。 (二)《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中的“淇”指淇水, 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 理解识记下列诗 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 (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 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 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 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 “淇则有岸,隰(习) 则有泮”反喻自己的 痛苦没有边际,这些 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简或选) 6.《氓》以对比手法 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 是双方对对方不同 的态度,二是两个人 物本身思想行为的 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 此间的强烈反差。 7.以被弃为界,分析 《氓》的女主人公形 象:以结婚为界,分 析氓的形象: (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 强。 (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 婚后“至于暴矣”终 至遗弃,暴露了他忠 诚是假,虚伪暴躁是 真的本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先秦文学 概况: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一)《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二)《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

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简或选)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7.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 (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三)《君子于役》 选自《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 (四)《将仲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习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习题与答案 (解答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 《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楚辞:战国时期主要产生于楚地的一种新诗体,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情感浓郁,形式自由,语言瑰丽奇幻。 3. 唐诗:唐代产生的诗歌总称,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代表诗人有杜甫、李白、白居易等。 4. “四大名著”:指中国古代四部经典长篇小说,分别是《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水浒传》(施耐庵)和《三国演义》(罗贯中)。 5. 元曲:元代盛行的一种包括散曲和杂剧在内的戏剧文学形式,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等。 二、填空题 1. 白居易的叙事长诗《______》,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答案:《长恨歌》 2. 明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______》,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答案:《儒林外史》 3.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三吏”、“三别”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其中“三吏”指的是《新安吏》、《石壕吏》和《______》。 答案:《潼关吏》

4. 司马迁的《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答案:《史记》 5. 《红楼梦》中的四位女主角,被称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四春”,分别是元春、迎春、探春和______。 答案:惜春 三、单项选择题 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A. 风、雅、颂 B. 风、雅、赋 C. 风、雅、比 D. 风、雅、诗 答案:A 2. 下列哪位诗人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D. 王之涣 答案:B 3. 以下哪部作品是元曲四大悲剧之一? A. 《汉宫秋》 B. 《西厢记》 C. 《牡丹亭》 D. 《长生殿》 答案:C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前必背3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高频考点 考前必背3 《墨子》 1.墨子,名翟,生活在战国初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来非攻、兼爱、上贤、节用等主张。《墨子》一书现存五十三篇。 一、《非攻(上)》 《庄子》 1.庄子,名周,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哲学思想以“道”为本,主张精神的绝对自由。后人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庄子散文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在先秦散文中别具一格,鲁迅称之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未能先也”。 一、《逍遥游》 1.名句:且举世而与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2.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尧让天下于许由。 《荀子》 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属于儒家学派,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 2.荀子在哲学上提出人定胜天的命题,要“制天命而用之”。他持“性恶论”,强调后台学习和教化的重要性。 一、《劝学》 1.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3.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说明荀子《劝学》中所用的比喻及作用。 本文词汇丰富,比喻繁多。全文用了四十七个比喻。有的借自然现象为喻,如水与冰、青与蓝,蓬生麻中、草木稠、禽兽众等:有的借劳动创造为喻,如木作轮、用舟楫等;有的以人们的经验为喻,如登高而招、面临深谷、火就燥、水就湿等。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性强,便于理解,也增强了说服力。

《韩非子》 1.韩非,战国末期韩国的贵公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学说。 《难一(节选)》 1.难(nàn):诘难辩驳。 2.本文宣扬了法家的思想与观点:思维必须遵循矛盾规律,考虑问题要把“一时之利”和“万世之利”相统一,治理天下要依靠法治,以德化人的“人治”是不可行的。 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天文》、《九歌》、《九章》、《招魂》。汉代刘向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品,编成《楚辞》。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一、《离骚》 1.“离骚”的含义: (1)班固《离骚赞序》解释为遭受忧患:“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2)王逸《〈楚辞章句》则认为是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 (3)今人游国恩认为,“离骚”即《大招》中的“劳商”,古代乐曲名,类似于“九歌”、“九辩”,用于篇名。“离骚”本身的意义,即“牢骚”。 二、《湘夫人》 1.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 三、《涉江》 1.名句: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2.清代蒋骥提出,屈原流放江南有两个段落,第一段是离开郢都,到达陵阳,这是《哀郢》中所叙行进路程。九年之后,又从陵阳出发到达溆浦,这是《涉江》中所写的行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hào)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一、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 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 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三、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严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盐,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严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离骚》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1]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冀枝叶之峻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明

《琵琶记》(糟糠自厌) 1.识记《琵琶记》的故事梗概[识记] 陈留书生蔡伯喈新婚不久,迫于父命赴京应试,得中状元。牛丞相要招伯喈为婿,伯喈辞婚、辞官,均不为皇帝所允,被迫入赘牛府。蔡伯喈离家后,家乡连年饥荒,其妻赵五娘典尽衣服首饰,千辛万苦籴来粮米,供奉公婆,自己却在背地里以皮糠充饥。公婆相继去世后,五娘罗裙包土,安葬了他们。然后携带琵琶与公婆画像,沿途弹唱,行乞上京,寻找伯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夫妻相遇。蔡伯喈新娶的牛氏,在获知事情真相后,不顾父亲阻挠,与丈夫、赵五娘起回家奔丧,守墓三年。最后牛丞相也幡然悔悟,代表皇帝前来宣读旌奖诏书,并迎接蔡伯喈夫妇还京。 2.领会在赵五娘身上体现的中国妇女善良纯朴、任劳任怨的美好品质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领会] 赵五娘身上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妇女善良纯朴、任劳任怨的美好品质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如开头写道,“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软怯怯不济事的孤身己。衣尽典,寸丝不挂体。几番要卖了奴身己”,这是说饥荒连年,丈夫也不知有无重见之日,但是赵五娘却典尽衣物,甚至想到要卖身以供养公公婆婆。由这段话也可以看出,赵五娘吃糠,是在公婆年迈、丈夫不归、连年灾荒、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舍此而外别无他途的一种必然选择。吃糠不仅难以果腹,而且“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嘎住”,难以下咽,但她却不以为意,“思量我生无益,死又值甚的!不如忍饥为怨鬼”。为了奉养公婆,赵五娘甘做“你孩儿的糟糠妻室”。吃糠本已是无奈和痛苦,被婆婆误解和埋怨则是更深的痛苦,但所有这些痛苦赵五娘都独自担荷,毫无怨言,“便埋冤杀了,也不敢说”。当吃糠的是被发现时,赵五娘没有因为婆婆误打了自己而心生埋怨,反而以“嚼雪餐毡,苏卿尤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纵然吃些何虑”为公公婆婆宽心。这些都体现了她善良纯朴、任劳任怨的美好品质,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3.分析“糟糠自厌”一出中主要情节描写对塑造赵五娘形象的作用[综合应用] 赵五娘面对连年灾荒衣物典尽、走投无路,只能给公婆吃些没有鱼菜的饭食,自己吃糠度日。但是,蔡婆不知道实际情况,对简单的饭食不满,认为五娘背地里自己吃了好东西。后来, 蔡婆发现儿媳吃糠,知道自己冤枉了五娘,不由为自己那苦命的儿媳痛心,更为自己冤枉儿媳悔恨不已,失声痛哭道“原来错埋冤了人,兀的不痛杀了我”,并因年老体弱、悲恸过度就此离开了人世。蔡公看着受苦受难的媳妇,想到自己当年逼着新婚的儿子考取功名,活生生分离了一对璧人,如今几年过去了,儿子在外无消息,媳妇独自一个人“为我死的把生的受苦”,不由一再自责,“当初不寻思,教孩儿往皇都。把媳妇闪得苦又孤,把婆婆送入黄泉路,只怨是我相耽误”,也痛心地害了病。赵五娘一方面为婆婆的猝死而悲恸,另一方面又为“母死难留父”而充满忧虑。这些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习见的家庭关系,更体现了赵五娘与公婆之间互相体贴、关怀的亲情,并且从蔡公蔡婆的角度烘托了赵五娘善良纯朴、任劳任怨、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使得赵五娘的艺术形象更加血肉丰满,真实动人。 4.以本出为例,说明《琵琶记》语言本色、时用比兴的特点[简单应用] 《琵琶记》在写作艺术上较为突出的特点主要有语言本色、时用比兴两点,下面以本出为例作简要分析: (1)语言本色。本出中赵五娘及蔡公、蔡婆的唱词本色自然,朴素晓畅,不加修饰,真正“从人心流出”,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例如,赵五娘[山坡羊]中的一段唱词,“衣尽典,寸丝不挂体。几番要卖了奴身己,争奈没主公婆教谁管取”,平白如话,不加任何修饰,完全符合赵五娘的身份,简单直接地把五娘面临的困境和无奈呈现了出来,显得更加真实而令人动容。 (2)时用比兴。作者善于选取身边事物,运用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巧妙地表现人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李清照

《永遇乐》(落日熔金) 1.识记这是一首节序词[识记] 这首词以元宵节为题材,是一首节序词,可能作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元宵节。 2.领会此词抒发的今皆盛衰之感和身世飘零之悲[领会] 李清照于靖康之变后南渡,漂泊于浙江一带,生活动荡,晚景凄凉。这首词就作于她流寓临安之时。词的上片写今日元宵,然而歌咏元宵灯节场景不过是陪衬:春意初临,但乍暖还寒;天气融和,但风雨转眼将至;有人相召,但只能婉谢不赴—一这一切皆因“人在何处”,无所依托,是流寓生活凄凉的心境使然。下片铺写昔日元宵的热闹,“如今憔悴”数语又由忆昔折回到伤今,交代了前面之所以意兴阑珊的缘由。末句最为孤凄悲凉:他人欢笑融乐,自己却独自一人,无人陪伴!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总的来看,这首词借元宵节这一传统题材,抒发了女词人深沉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身世飘零之悲。 3.分析此词将今昔盛衰对比表现的特点[综合应用] 这首词写元宵,将昔盛而今衰、物是而人非,作为贯串全篇的意脉。作者选择两个不同时空的意象,两相对衬,既着力突出了自甘孤寂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时也借这种盛衰、哀乐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上片写眼前的元宵之景,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作者先写远眺天空之景:“落日镕金”形容夕阳像鎔化了的黄金一般灿烂;“暮云合璧”描状傍晚的云彩犹如连缀成片的碧玉一般璀璨但面对这幅瑰丽的图景,作者却无限怅惘地发出了“人在何处”的痛苦长叹,漂泊他乡之感顿生,接着作者将视线转向地面,从视觉和听觉感受上落笔:“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初春之景:袅袅轻烟缭绕在柳枝丛中,染浓了刚刚绽吐的新绿;可是早放的梅花却已开始凋谢了,笛子吹奏出的《梅花落》曲调哀怨凄楚。这自然又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怅惘忧愁之感,于是郁结在心中的疑问脱口而出:“春意知几许?”这个问句含有三层深意。首先,从自然景色方面看,虽然“染柳烟浓”却是“吹梅笛怨”,可见春意不浓。其次,从个人的心境方面看,虽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了,可是自己这颗被愁云笼罩着的心,又能产生几分赏春之意呢?再次,从社会现实方面看,南宋小朝廷偏都临安,失土未复,国耻未雪。在这种背景下,春天的到来又能给临安增添几分春意呢?接着作者将笔锋一转,从正面点题:“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虽然此时此刻是“融和天气”,可是又怎能预料转眼之间会不会有风雨袭来呢?这种忧心仲忡的发问,不只是表示她对自然天气可能会突变的忧虑,而且更重要的是寄寓着她对政治气候可能会突变的担心。虽然自绍兴和议以后,出现了相对的和平局面,但是在这种“和平局面”的背后,隐伏着金人随时可能南侵的危险。所以偏安江左一隅的局面究竟能维持多久,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又将如何,是令人担忧的,是不得不令人发出“次第岂无风雨”的疑问的。作者既如此忧心忡忡,愁思缕缕,当然就不会有闲情逸致和人一起去共度元宵了,所以:“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下片忆昔,写当年在汴京欢度兀宵的盛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这三句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在四时八节的良辰盛会中,人们最重视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撚丝所制的雪柳(妇女的一种头饰),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汴京繁华热闹的景象透过这个侧面也可约略想见。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作者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灵也衰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作者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閂门多暇”而喜应景与“如今憔悴”、只能凄凉独处、“怕见夜间出去”,形成尤为鲜明的今昔人事的对比。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知识汇编 一、先秦文学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4、《诗经》的作品:《氓》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此诗结构完整,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赋比兴手法运用巧妙。《黍离》抒情、议论、描写有机结合,寓深沉的亡国之痛于平实简介的语言之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忧患意识且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诗,白描是其最突出的艺术手法。《蒹葭》是一首情歌,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手法,虚实相间的手的关于农业生产情况的记录,也是国风最长的一篇。此篇反映了当时阶级社会的压迫与剥削,是周代社会的风俗画。以时令顺序来描写

奴隶劳动与生活,适用对比描写,表现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对立,语言朴实,多用连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 二、秦汉文学 1、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性作品: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栗疏》、桓宽《盐铁论》、王符《潜夫论》,仲长流《昌言》。 2、汉赋四大家及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拘雄《长扬赋》,《甘泉赋》、《河东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3、汉赋艺术特点:主客问答的形式;铺陈夸饰的手法;华丽的词藻;体制宏大。 4、汉乐府民歌的特色: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朴素而带感情;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叙事性。 5、《过秦论》的思想与艺术:通过对秦王朝得天下之易与失天下之速的对比描写,指出不施仁义,失去民心是强秦死亡的根本原因。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对比描写,比中有比;气势充沛,极富夸张。 6、《项羽本纪》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精心选材与剪裁;个性化语言;反衬对比;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一、先秦 判断题 1、夸父、祝融、鲧和女娲都是历史人物。× 2、《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人用桑叶润泽来比喻情意正浓。√ 3、《诗经·氓》:“士贰其行。”贰是忒字的错写,忒是差错的意思。√ 4、《诗经·氓》中有“静言思之”句,意思是说“轻轻地说话细细地思考”。× 5、“夙兴夜寐”就是早起晚睡的意思。√ 6、“其雨其雨,杲杲日出”,盼望下雨,太阳却高悬天空。× 7、《诗经·伯兮》中的“邦之桀”是国家的暴虐人物。× 8、《诗经·伯兮》描写了思妇对征夫深切的怀念之情。√ 9、《诗经·东山》第一句“我徂东山”,徂就是阻碍,去东山受阻。× 10、《诗经·东山》写久戍的战士在还家途中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 11、“孟尝君客我”,就是孟尝君是我的客人。× 12、冯谖认为,孟尝君家“所寡有者”是“义”。√ 13、冯谖认为,“狡兔有三窟”,孟尝君的事业才能得到大发展。× 14、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表现出的理想是顺应自然,忘却自我,超然物外,绝对自由。√15、庄子《逍遥游》中举出鲲鹏、蜩、鸴鸠、蟪蛄、斥鷃等动物昆虫例子是用了排比的手法。×16、荀子“学不可以已”可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 17、《劝学》中说“金就砺则利”是说有黄金就是有利益。×18、《劝学》中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说白色的沙子在河水中会变黑。×

19、“言有召祸,行有招辱”,是告诉人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人立身应该十分慎重。√20、《劝学》中作者用螃蟹来形容用心专一,用蚯蚓来形容心气浮躁。× 21、《山鬼》中提到的“灵修”,与“公子”是同一人。√ 22、在《山鬼》一诗中,作者写到的“辛夷”、“石兰”、“杜蘅”、“杜若”、“三秀”不都是香木芳草。× 23、死于国事叫做国殇。√ 24、秦弓和吴戈是先秦时期最好的兵器,它们都产自中原。×单项选择题 1、《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句中的“河、渭”是指(理想化方法)。 2、《鲧禹治水》:“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文中的“息壤”是指一种(神土)。 3、《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布”应该指的是(钱币)。 4、《诗经·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中的“将子”表示的意思是(愿你)。 5、《诗经·氓》:“女也不爽。”这句意思是(女子没有过错)。 6、《诗经·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句意思是(定约立誓显得十分诚挚,但没想到他违反了 当初的誓言)。 7、《诗经·氓》:“不见复关,()。 即见复关,()。”泣涕涟涟载笑载 言 8、《诗经·伯兮》:“自伯之东,首 如飞蓬。”诗句意思是(自从丈夫到东 方去了,妻子的头发乱得如蓬草遇 风)。 9、《诗经·伯兮》:“焉得谖草,言 树之背。”诗句意思是(从哪儿能找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课程代码:050306T1923 学分与学时:2学分,3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拓展课程 授课对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名作的分析鉴赏,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创作特色,并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貌。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对于陶冶情操、升华性灵,提升大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上编先秦两汉文学作品选读 第一章先秦文学作品选读 一、神话传说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夸父逐日》三篇,了解上古神话传说所反映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意蕴,掌握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基本要求:了解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领会神话的思维方式。 重点与难点:神话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征服意识,象征性、隐喻性的神话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堂讲授与课外专题讨论相结合 主要内容:三篇均选自《山海经》,《精卫填海》反映了远古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鲧禹治水》中表现了鲧禹前仆后继与洪水作斗争的精神以及古代先民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朴素认识,《夸父逐日》展现了夸父悲壮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奥秘的雄心壮志。 二、《诗经》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生民》、《硕鼠》、《关雎》、《氓》、《七月》、《采薇》等篇,了解《诗经》的主要思想内容,掌握其主要的艺术特征。 基本要求:理解《诗经》时代的社会状况、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领会《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诗经》的抒情艺术,品味《诗经》的语言和形 式。 重点与难点: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经》的抒情艺术;双声叠韵的修辞手法;重章迭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堂讲授与课外专题讨论相结合 主要内容: 1.《关雎》 关于《关雎》的主题:本诗为《国风》第一篇,也是全书的首篇,是一首爱情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