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个体的发展是基因型(遗传型)变化为表现型的过程。个体的基因型是从上代获得的遗传物质。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1.染色体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这两类化学物质组成。

;DAN是遗传物质,所以有人称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华生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分子双螺旋结构和功能模式

2.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的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它是DNA 的一个节段由许多核苷酸组成,带有指导RNA活动的遗传密码。

;遗传编码正是由这些化学梯级两边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碱基组成,决定遗传个体差异的存在

3. DNA:遗传的基础物质,存在于染色体,由不分支的长链核苷酸分子组成。

DNA在生成方式上的特点是自我复制。

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是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就根本不可能产生两个遗传上完全相同的人。

三;遗传疾病

1;遗传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造成的。

2;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递的疾病有:软骨发育不全症(矮小症),杭廷式舞蹈病(一种神经系统渐渐退化的病症),青光眼的某些症状,多趾畸形。

3: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造成的疾病有;镰状细胞性贫血,家族黑蒙性白痴(一种神经系统的败坏病),苯丙酮尿症。

第二节: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

一;胎儿的发育过程

1;胚种期:(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

2:胚胎期:(细胞和组织分化期)

3;胎儿期(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二;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1.孕妇的营养

2.孕妇的疾病:风疹、弓形虫病、性传播疾病

3.药物:反应停、常用药物、酒精、吸烟、成瘾物质

4.环境危害:辐射、化学物质和污染

5.孕妇情绪

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人体的生长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

一.身体的发展

儿童的生长有四个显著的时期:1;从出生到两岁,发展十分迅速2:两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3;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岁,女孩约在11-13)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4;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1.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不同的生长周期中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增加的速率是不同的,发育的速度呈S形。

2.儿童的正常的发展遵循两项原则;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1.脑重量的增加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

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

4.脑的反射活动;无条件反射(本能反射);1;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2;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3;惊跳反射(莫罗反射)4;游泳反射,5;行走反射,6;强直的颈反射

第四节;儿童的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到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按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2;由近及远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3;由粗到细,(由大到小)

二;动作发展的顺序

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动作技能(学前期是儿童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

三;动作发展的技能

1;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2;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期或关键期,效果最好,中期次之,晚期较差。

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6岁—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一、填空: 1.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2.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3.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4.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5.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基本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等。 6.(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 7.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 8.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9.在儿童条件反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语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练习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练习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密云社区教育中心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 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 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 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是: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一)遗传与环境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编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 2、共同决定论—斯腾(辐合论:核心—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共同决定论者。格赛尔—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基本观点: 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 ❖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两件事: ⑴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 ⑵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 ⑴新生儿期(出生1—1个月) ⑵乳儿期(1个月—1岁) ⑶婴儿期(1岁—3岁) ⑷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⑸童年中期(6岁—11、12岁)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整理

一、①发展的含义与特点: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 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稳定的变化。 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 ②一是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二是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③发展首先是一系列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可称为发展,只有那些有顺序的、 不可逆的、且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才属于发展。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组织性、更高效和更复杂的行为。 二、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 1、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只是行为的数量 和复杂性的差异;婴儿和儿童有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必须以不同的方式了解他们。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有质的变化。 2、一种还是多种发展路线: ①发展遵循同一路线 发展阶段带有普遍性,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和同一文化中的不同个体,其发展都遵循同样的路线,经历同样的阶段。 ②发展遵循不同路线 生活在不同背景中的人有不同的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历,生活在非洲小村庄的人和西方大城市的人在智力、社交技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方面差异巨大。 3 遗传与环境: ①有人强调由遗传决定的稳定性,如语言能力、焦虑、好交际性等特征是稳定的;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有人强调环境的作用,如早期经历过重大的消极事件,后期很难恢复;另一些人则强调灵活性,认为只要有新经验支持,早期创伤可以恢复。 ②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即有时遗传可以改变环境(RH溶血病);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对苯丙酮尿症的治疗)。 ④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影响也越大。 ⑤斯卡尔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 “遗传-环境-行为表现”的关系随个体年龄的发展而变化,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被动式影响 指由儿童的父母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对具有不同遗传的个体而言,同样的环境经验有不同的作用。 有运动天赋的父母,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一个有运动气氛的家庭环境。同时儿童可能也遗传了运动基因,特别容易适应这样的环境,享受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 第二种唤起式影响 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 活泼的婴儿比忧郁的婴儿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积极的社会刺激。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2章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古典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是弗洛伊德和他的直接门人如阿德勒、荣格等。 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 新弗洛伊德主义是指欧洲的一批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者,他们是从德国逃到美国之后逐渐形成起来的,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 主要代表人: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安娜.弗洛伊德、弗洛姆和艾里克森等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该学派的理论主要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人的实践,重视对人类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分析。整个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潜意识论、人格结构论、性欲学说等。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1、人格的动力本能:性本能、自我本能 (1)生的本能: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它代表爱和建设的 力量。包括饥、渴和性等本能。 (2)死的本能: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 2、潜意识理论: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 (1)意识(2)前意识(3)潜意识 3、人格结构说 (1)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与生具有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 的基础。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受快乐原则支配。 (2)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从本我中分化 出来的。自我的活动受现实原则所支配。 (3)超我: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即通常讲的良心、理性等。它是人格结构中最高 的监督和惩罚系统,遵循完美和道德的原则。它包括两个方面: 1)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 2)自我理想:它是习俗教育的产物,以现实原则为基础,它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 4、“超我”的主要功能 1)抑制本我的不容于社会要求的各种冲动,特别是性欲和攻击冲动。 2)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3)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人格中的三个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人格的整体。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该理论认为:心理发展(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心理(或人格)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心理发展的阶段受性的因素支配。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他指的“性”的涵义是很广泛的,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 外,还包括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 “里比多”是一种心理能,尤其是性本能的能,它驱使人们去寻找快感。里比多储存在本我里。里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须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13岁开始)。 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从嘴开始的,吸吮也能产生快感。 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发展理论第二章

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伊捷斯说: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还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了生跃进的可能性。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遗传与环境两派对立的观点:一派观点被称为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受遗传基因的决定,后天的教育只能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如加速或延缓),而不能改变它。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就是一种代表性言论。另一派观点被称为环境决定论:机械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年龄特征,否认儿童的自主性.在这关于遗传与环境对发展的作用的争论中,格塞尔站在了遗传决定论的一边。他认为儿童的发展由成熟决定,成熟的顺序则由基因控制。儿童有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成人在教育他们时应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这是格塞尔理论的主线。当然,我们在理解格塞尔理论时,除了要抓住这条主线外,还应记住:格塞尔理论的功绩和现实意义在于向我们证明成熟机制如何在复杂的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于提醒我们教育不能忽视遗传的作用,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拔苗助长的悲剧。我们不能机械地将格塞尔理论机械地理解为遗传决定一切,毕竟环境对发展还是有作用的。 格赛尔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1、运动特点(身体动作、眼、手); 2、个人卫生(吃、睡、排泄、洗澡、衣服、健康、身体疾病); 3、情绪表现(情感态度、紧张、愤怒、哭及其有关行为); 4、恐惧和梦; 5、自我与性; 6、人际关系(母—子、父—子、儿童与儿童、同胞、家庭、祖父母、游戏同伴、生活方式等); 7、游戏和娱乐(一般兴趣、阅读、音乐、听收音机、看电视、电影等); 8、学校生活(学校适应性、教室行为、阅读、书写、计算); 9、道德伦理(责怪和辨析、对命令的反应、惩罚、赞扬、对理由的反应性、好坏的感受、对真理和权力的看法)10、哲学观点(对时间、空间、第1页共8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乳儿期,(3) 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 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 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帮助儿童克 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 认知疗法。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 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 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教学游戏,(4) 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 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 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 能单位。(1)染色体(2)DNA(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 实践。(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 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某)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 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某)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 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 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某)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 上的不平衡性。(√)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 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题

儿童发展概论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解释 1、发展 2、儿童发展 3、儿童生理发展 4、儿童心理发展 5、发展心理学 6、儿童发展心理学 7、幅合论 8、成熟优势论 9、关键期 10、横向研究 11、纵向研究 12、跨文化研究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发展心理学 2、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有哪些 3、相互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成熟优势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5、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是什么 6、为什么说普来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7、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2、试比较共同决定论和相互决定论的观点; 3、试述我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4、举例说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及其特点;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一、概念解释 1、基因 2、显性基因 3、隐性基因 4、动作技能 二、简答题 1、胎儿的发育过程 2、影响胎儿发育的条件 3、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三、论述题 1、试析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因素; 2、试析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概念解释 1、习惯化 2、去习惯化 3、视觉偏爱法 4、视敏度 5、方位知觉 6、“视崖实验” 7、视觉偏爱 9、口腔探索 10、手的探索 二、简答题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2、研究婴儿颜色视觉的方法; 3、幼儿色形抽象的发展阶段; 4、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特点; 5、幼儿左右概念的发展阶段; 6、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案例分析 “机械蜗牛”实验:略 请问:实验的设计者是谁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结论有哪些 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概念解释 1、客体永久性 2、延迟模仿 3、幼儿期健忘 4、记忆恢复 5、偶发记忆 6、遗觉表像 二、简答题 1、幼儿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2、小学生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3、试析偶发记忆的原因; 4、记忆恢复发生的条件有那些 三、论述题 1、儿童记忆在量和质两方面的发展顺序与表现; 2、根据所学原理,谈谈对儿童记忆的培养; 第五章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概念解释 1、认知 2、图式 3、格式 4、运算 5、同化 6、顺应 7、客体永久性 8、守恒 9、自我中心 10、适应 11、直觉行动思维 12、具体形象思维 13、抽象逻辑思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举要及参考答案第一章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一、填空: 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2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程。以其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也可作为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 (二)课程的任务 1.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 2.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初步学习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幼儿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并初步学习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先修课要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是心理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性和应用性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前期知识是普通心理学。它的知识体系与本专业以后的所有课程都有内在联系。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同时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的实践密切结合。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尤其是认知、情感、社会化和性格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结合学前儿童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基本规律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的含义如下: 识记:是指学习本课程后,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地表述(或者辨别、再认)。 理解:是指对于学习的理论、原理、原则等深刻领会其含义,达到能够举例说明,能够归纳核心内容,能够正确阐释。 应用:是指能够把学习的原理、原则、方法等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运用所学习的理论来分析、说明、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内学时为72学时,学分为4学分。

教学大纲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个体心理发展的特性。 第一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个体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 二、理论研究方法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初步了解遗传的作用,理解大脑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了解胎内环境的重要性。 遗传及其机制 一、遗传现象及作用 二、遗传的机制 第二节大脑的结构与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二、大脑的机能 第三节胎内环境 一、胎内环境的特殊性 二、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一认知的概述 二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一、情感的概述 二、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及重要性;掌握依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理解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会应用有关知识帮助学前儿童改善社会化发展中的不良处境和不良行为特征。 第一节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 三、语言获得理论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 一、婴儿期的依恋 二、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三、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性质与功能 二、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三、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三、儿童的道德发展 第五章学前儿童活动的心理特点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学前儿童在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和游戏中的心理特点,学会应用有关知识指导幼儿的活动。 第一节音乐和美术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一、游戏中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 二、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个性因素(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识、性别化)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及其重要性.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和特性 二、个性的结构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气质 气质概述 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和特点 第三节学前儿童的性格 性格概述 学前儿童性格特征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概述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五、学前儿童的性别化 一、性别认同 二、性别角色

发展心理学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对的稳定性,从而表现出与年龄阶段的大体对应关系。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机械的, 而是相对的。 (3)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与果的关系 心理是在时间维度上发展,主要由遗传决定的生理成熟程度,即用年龄来表示。个体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与年龄只是大致对应关系,在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心理 发展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前或推后,表现出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和不平衡性。这说明心 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遗传素质是它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的是 一种预定倾向。心理要发展起来,还必须有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教育传授人类的文化知识,同时引导和促进心理的发展。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能够很好地说明教育 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 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这个差异就是 教育所带来的发展,被称为“人为的发展”。诚然,处理得不好的教育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 心理发展起着促退的作用。教育差别对发展的影响大于遗传差别的影响。 2.教育的效果也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 研究表明,在某些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发展的不同时期,教育引导和启发的效果也不 一致。在发展的快速期即将出现前的一段时间效果最好,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引导和启发 的最佳有效期,被认为是儿童最易接受有关教育影响的时期(李文馥,1989)。· 3.教材和教法应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教材和教法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使之对儿童的 发展具有适度挑战性,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教 育具有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而选择最适宜的时机、采取最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是 十分重要的。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单元遗传与心理发展 遗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一)遗传及遗传机制 1.遗传和变异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母生九子,九子有别”,这是中国民间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形象概括。遗传就是亲代把生物信息传给子代,子代按照所得的信息而发育、分化,因此子代总是具有和亲代相同或相似的性状。但是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 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现象即为变异。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2.遗传机制——染色体、DNA和基因 新的生命开始于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时刻,此时新生命就以包含全部生物遗传 的46个染色体开始自己的生命历程。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结构,其主要成分是一种叫 做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物质,简称DNA。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决定着生物体的各 种性状和生物功能,其化学本质是一条很长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链结构。每个人的DNA分 子在结构上都是有差异的。基因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父母的生物特征就是通过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由于基因的传递,子女都继承父母的某些遗传特征。个体的性别、容貌、肤色、头发颜色和眼睛等都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个性和气质等也受遗传基因的很大影响。 (二)遗传机制缺陷 人们的许多疾病都是遗传病,如色盲、苯丙酮尿症等。有些遗传病是由染色体数目或 形态不正常引起的,有些则来自基因的缺陷。这统称为遗传机制缺陷。遗传缺陷引起的障 碍有发展障碍和精神障碍。

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点

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点 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章、绪论 【考核目标】 1、了解发展的系列概念,了解各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点,了解儿童 发展研究的历史沿革和研究方法。 2、理解儿童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 一、发展 1、“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2、广义的“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二、儿童发展 1、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 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儿童发展的特点 1、特点:发展的基础性、发展的递进性、发展的易感性 四、儿童发展的四个领域 1、四个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文化性发展 五、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 1、影响因素:生物规律、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历史文化规律 六、我国的儿童发展阶段划分标准 1、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乳儿期(一岁以内);婴儿期(1-3岁);

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2、13-14、15岁); 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 2、配以我国学制可分为: 先学前期,即婴儿期(3岁以前,托儿所); 学前期,即幼儿期(3-5,6岁,幼儿园); 学龄初期,即学龄儿童(6、7-12岁,小学); 学龄中期,即少年期(12、13-14、15岁,初中阶段); 学龄晚期,即青年期(14、15-17、18岁,高中阶段)。 七、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有年龄决定的。 2、相对稳定,同时又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 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3、儿童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八、各年龄段的儿童发展特点 1、婴儿期的特点(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①这一时期婴儿的行走动作、手的动作得到了发展。 发展顺序:从首部到尾端、从躯干到四肢、从整体到特殊 ②在感知觉方面婴儿的视敏度、听敏度、颜色视觉、听觉、 立体知觉等方面以初步形成。 ③情绪不断分化,出现了社会性微笑等社会性情感,出现了依恋性社会行为, 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简单交往。 2、幼儿期的特点 ①增强了独立意识。 ②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但其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开始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流派 围绕心理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产生了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与争论形成了发展心理学的不同的理论派别,也构成了发展心理学主体内容和基本框架。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要么是遗传,要么是环境,究竟哪一个决定了个体的发展?这两者孰轻孰重?这些问题历来是争论的焦点。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贯穿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整个历史,涉及到了几乎每一个领域。 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绝对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相互作用论。 遗传,又可表述为天性、成熟、先天、生物因素。 环境,又可表述为教养、学习、后天、社会因素。 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遗传因素分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通过遗传来保持其生物性状。遗传物质—DNA。 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个体的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研究遗传作用的方法 选择性繁殖;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血缘关系研究 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乳儿期,(3) 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 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教学游戏,(4) 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 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