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三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三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

〖导学提示〗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的产生,有其生物基础。要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就必须要懂得脑的结构和机能,了解脑和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控制以及遗传对行为的影响。本章先重点讨论脑的结构和机能、脑对行为的控制,然后讨论内分泌系统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人脑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人生焉的时候就具有控制行为的脑中枢(例如新生儿生来就有调节吸吮活动的中枢)。这些神经联系是先天遗传的、固定的。但是,通过社会实践人脑还会产生新的神经联系,人脑的结构和机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变化发展。因此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固然有遗传上的原因,但更方根的是取决于众找社会实践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了什么。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Top

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控制人的全部行为,从眨眼到解决复杂的符号逻辑问题。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和神经节组成。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

周围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传入神经纤维把来自感受器的信息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另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官,从而导致骨骼肌的运动,它们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通常认为,躯体神经系统是受意识调节控制的。

植物性神经系统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腺体及其他平滑肌。它也包含感觉(传入)神经纤维和运动(传出)神经纤维。植物性传入纤维传导体内脏器的运动变化信息,这种刺激的感受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而分布于各脏器的传出神经纤维,在正常情况时候

它们保持相对平衡和有节律性的内脏活动,如呼吸、心跳、消化、排泄、分泌等,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当环境发生紧急变化时,促使机体发生应付紧急情况的一系列内脏活动。内脏活动一般不由意识直接控制,并且也不在意识上发生清晰的感觉。因而,植物性神经系统也叫“自主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类神经都几乎向所有的腺体和内脏发放神经冲动。交感神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当机体应付紧急情况时产生兴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冠状血管血流量增加,血压增高,血糖升高,呼吸加深变快,瞳孔扩大,消化减慢等一系列反应。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具有保持身体安静时的生理平衡,如协助营养消化的进行,保存身体的能量,协助生殖活动等。这两种系统在许多活动中,具有颉抗作用,又是相辅相成的。例如,交感神经使心搏加快,而副交感神经则使之减慢;性兴奋是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性欲高潮则是交感神经的一种反应。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分为延髓、脑桥(背部为小脑)、中脑、间脑和大脑两半球五大部分。除大脑半球和小脑外,其他部分统称为脑干(图3一1)。它们在结构和机能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特定的机能。

脊髓上接脑部,外连周围神经,31对脊神经分布于它的两侧。脊髓的活动受脑的控制。来自躯干、四肢的各种感觉信息,通过感觉神经传送至脑,进行高级的分析和综合;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运动神经传至效应器。脊髓本身也可以完成许多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膀胱和肛门反射等。

延髓下接脊髓上接脑桥。来自头部皮肤与肌肉的感觉信息、来自味觉、听觉、平衡觉和躯干的感觉信息要传送到脑必先经过延髓。延髓还有许多对有机体生命十分重要的中枢,如控制肠胃蠕动、呼吸、心跳以及血管舒缩、唾液分泌、汗腺分泌等的神经中枢。所以,延髓也有生命中枢之称。

脑桥介于中脑和延髓之间,有许多传递信息的上行和下行传导神经束。它是维持机体平衡的初级中枢。

中脑连接脑桥与小脑并连于间脑。它也是上行和下行神经信息的主要通路。这里有视、听的反射中枢,凡是瞳孔、眼球肌肉、虹膜、睫状肌的调节均受中脑的控制。

小脑的主要机能是调节和校正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小脑受损会导致运动失调。

间脑位于大脑两半球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主要包括丘脑和丘脑下部(下丘脑)。丘脑是皮质下较高的感觉中枢。除嗅觉外,所有的感觉信息都先传送到丘脑,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再由丘脑传送至大脑皮质的各感觉中枢。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控制中枢。它直接与大脑各中枢相联系,又与脑垂体和延髓相联系。它的主要机能是控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正常的代谢,以及调节饥饿、渴、性等生理活动。它也是情绪反应的重要中枢。

大脑由对称的左右两个半球所组成。分隔左右两半球的深沟称为纵裂。纵裂底部由胼胝体相连。大脑半球外侧面,由顶端起与纵裂垂直的沟称为中央沟。在半球外侧面由前下方向后上方斜行的沟称为外侧裂。半球内侧面的后部有顶枕裂。中央沟之前为额叶。中央沟后方,顶枕裂前方,外侧裂上方为顶叶。外侧裂下方为颞叶。顶侧裂后方为枕叶。胼胝体周围为边

缘叶。每叶都包含很多回。在中央沟的前方有中央前回,后方有中央后回(图3-2)。大脑半球深部是基底神经节,主要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其机能主要是调节肌肉的张力来协调运动。关于心理活动的脑机制,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讨论。

三、心理的脑机制的研究方法

关于脑的解剖的许多知识多数是从对脑的解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的切片而获得的。这些方法使我们知道脑的主要结构,神经核的位置以及脑的主要神经通路。至于行为的脑机制,过去仅仅是通过观察团事故或疾病导致脑损伤对行为的不同影响来获得有限的信息。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病人死后的尸检来确定脑的特定部位与特定行为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研究活着的正常人或伤病员的脑的机能如何影响其行为,如何工作的情况。现在研究心理和行为的脑机制的方法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损毁法和切除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切除或损毁动物脑的一定部位特定的神经核,或切断通向该部位的神经通路,然后观察其行为的变化(也包括对那些因负伤、脑溢血、肿瘤或癫痫而使脑的一定部位受损的病人的观察)。不少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知识是用损毁法而获得的。例如,损毁了枕叶距状裂两侧皮质,虽然动物的视觉器官和视觉神经通路完好,但视觉却完全丧失。因此,距状裂两侧被认为是视觉投射区。

用外科手术切除脑的某一部位,往往容易引起出血(随后产生瘢痕)并由此而引起其他脑组织的病变。这会妨碍对受损毁的脑机能进行研究。近年来,用电极进行电解损毁(通以直流电)或对脑的特定部位进行冷冻等都可以克服这一点。

(二)刺激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动物脑内埋入微小的电极,通以弱电流刺激特定部位的神经元活动,以观察其行为效应。也可以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前提下,在手术中刺激患者的脑的特定部位以观察其行为反应。例如,潘菲尔德(W.Penfield)在手术过程中,刺激患者颞叶有关部位,病人报告说:他看到熟悉的人、房屋、狗等或听到单词、句子、歌曲等。不仅可以用电作为刺激源,也可以用化学物质作为刺激源,例如,在脑的特定部位注入很小量的化学物质。因为注入化学物质可以引起特定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从而可以观察到其行为的变化。

(三)脑电图和事件相关电位

大脑皮质某一区域内许多神经元在一定刺激、一定生理生化代谢情况下同步的电活动,可以在脑的内部记录到,可以在脑组织表面记录到,也可以在不暴露脑组织的头皮上通过容积导体记录到。在大脑皮质表面所记录的“自发”节律性电活动,称为皮质电图(ELOG),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称为脑电图(EEG)。脑电图的波形很不规则,通常根据其频率范围不同把脑电图划分为α、β、θ、δ四种基本波形。

α波是每秒8—13次范围内的电活动,振幅范围为50—100微伏。大脑各区均有α节律活动,不过以顶枕部最为明显。一般描述的α节律指顶枕部α节律。大脑两侧的α节律大致同步。睁眼时发生α阻断现象(消失),但闭眼后又复出现。在轻睡时α节律逐渐消失,如将其唤醒,即恢复其原来清醒时的α节律。情绪紧张时α节律也可能消失,或波幅降低。但过度换气后α节律又可恢复。因此,α节律可作为意识水平的指标,表示安静、不瞌睡、不

作定向思考时的精神状态。

β波是每秒13—30次范围内的电活动,振幅为20—50微伏。β波以额区中央最明显。当被试睁眼视物,或听到突然响声,或思考时α波阻断,出现β波。情绪激动或焦虑状态可使β节律增多。β节律一般代表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波幅为20—40微伏,是儿童的正常脑电活动,成人在困倦时一般也可见到。轻睡时α波逐渐消失,θ波首先出现于前额区。θ节律的出现可视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表现。

δ波的频率为每秒0.5—3次电活动,波幅为10—20微伏,为儿童的(正常)主要脑电活动,任何年龄的人睡眠时都有。成人清醒时出现δ波,表明皮质和皮质下可能病变或智力障碍。

脑电图也能揭示脑如何对特定事件所作出的反应,例如,能够记录到对一个声音或一束光线作出反应时的脑电图的变化。在头皮上记录到与刺激和反应出现有一定关系的电位变化,称为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简称ERP)。例如,一种叫P300的ERP被认为与预期或注意一类心理现象相关。当意外的某种声音出现引起人注意时就能记录到P300的波(参看图6-2)。尽管神经心理学家至今还搞不清楚P300的神经学基础,但它已成为测量注意和决策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单个神经元记录技术

神经心理学家不仅可以在头皮上记录到脑活动时的电位变化,而且还可以深入到脑内洞察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这种方法称为单个神经元记录技术。实验是这样进行的:用立体定位仪将微电极(直径小于0.1微米)插入脑中非常接近某个神经元的地方,同时给动物的感受器以各种刺激,随后引导出单个神经元的动作电流。研究表明,神经系统中有许多检察器或觉察器。例如,枕叶中,有的神经元只对光的开关起反应,有的既对光的开关起反应又对声音刺激起反应,有的则对任何刺激都不起反应。在颞叶中,有一类神经元只对高音起反应,另一类只对低音起反应,并且这些神经元有严格的布局。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在皮质中,有的神经元只对直线起反应,或只对曲线起反应,或只对锐角起反应,或只对圆形起反应等。有的神经元对线条的斜度和厚度起反应,或只对刺激的一定数量起反应。有的神经元对专门的感觉刺激不起反应,但对刺激物的更换或性质上的改变起反应,对习惯化刺激不起反应,一旦刺激发生变化就起反应。这类神经元称为“注意神经元”。

(五)计算机体层摄影

多年来脑的X线影像被用于确定脑损伤或病变的部位。然而,X线影像是把具有三维的立体解剖结构摄成两维的平面图象。这样的影像分辨力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亨斯费尔德(Hounsfield,1969)首先设计成计算机横断体层摄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简称CT)。CT是以x线来从多个方向沿着头部某一选定断层层面进行照射,测定透过的X线量,数字化后经过计算机算出该层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重建图象的一种技术。这是一种图质好、诊断价值高而又无创伤、无痛苦、无危险的诊断方法。它使我们能够在任何深度或任何角度重建脑的各种层面结构。例如,利用CT可以观察活人的脑的哪一部位病变或损伤从而导致了瘫痪、丧失言语或失去记忆。

CT的出现朝着把脑和行为相联系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之后,其他新技术也相继出现。例如,七十年代出现的正电子体层摄影(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简称PET),能对脑局部代谢和生化信息进行测定。由于PET的引用,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研究心理过程生化基础的新领域,例如确定糖与能量代谢与心理活动的关系。还有一种叫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技术,其研究对象十分广泛,从大分子、细胞到活的组织器官甚至人体,从结构到代谢途径从静态到动态,均可用NMR进行研究。现在NMR和x

射线分析已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的两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据说,有助于揭示心理过程的生化基础。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终有一天能揭开脑活动的奥秘。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网络Top

如果我们把人脑和计算机作类比,那么神经元就是这个机器输送、存储和加工信息的元件。在这一节中将讨论神经元的特性和神经元联系的基本方式。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类型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元的形状和大小不一,但多数神经元具有一些共同的结构。典型的神经元由胞体、树突、轴突、髓鞘和突触小体五部分组成(图3-3)。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能量中心。通过化学反应,胞体为神经活动提供能量,并大量制造用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自胞体伸出两种突起呈树枝状的称为树突,它接收其他神经元来的信息并传至胞体;那一根细长的突起称为轴突,它把冲动由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肌肉与腺体。髓鞘由胶质细胞构成,包裹在轴突上,起着绝缘作用。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有许多分支末梢膨大,呈葡萄状,称为突触小体,它是传递信息给另一个神经元的发放端。神经元根据其机能特性,可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它接受刺激向脑输送信息)、联络神经元(它把信息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运动(传出)神经元(它传递脑和脊髓给肌肉运动的信息)。此外,还可以按神经元是引起后继单位是兴奋还是抑制而分为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的表面任何两点都是等电位的。但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这种电位差叫静息电位或膜电位,习惯上也称为极化。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得膜内、外这种电位差进一步扩大,便称为超级化。神经细胞静息时膜内的电位为-70—-90毫伏。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于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去极化。去极化继续迅速发展,不但使膜内外原有的电位差消失,而且进一步出现了膜电位的逆转即内正外负,这种状态称为反极化。这时,膜内电位可由静息时的-70—-90毫伏升高到+30毫伏,电位升高的幅度约110毫伏。由去极化和反极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动作电位的上升相。此后,膜内电位迅速回降并逐渐恢复至静息水平,即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复极化,是动作电位的下降相。神经动作电位的上升相和下降相的变化均极迅速,历时仅约0.5毫秒,波形锐利,故称为锋电位(图3-4)。在锋电位之后,还会紧接着出现一个兴奋性极低的不应期,此时,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引起该组织的再次兴奋。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代表,是兴奋的客观指标。神经纤维发生的兴奋可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并可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或它所支配的效应器官,引起相应的反应。生理学上把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传导的本质,就是神经纤维膜所产生锋电位的依次传布。其过程大致如下: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刺激而兴奋时,这部分膜外电位暂时较负,膜内电位较正,而邻近处于静息状态的膜则仍是外正内负。这样,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出现局部电流。此电流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回路(图3-4)。这一局部电流,降低了邻近静息部分的膜电位,使它发生去极化,出现锋电位。紧接着,这个新的兴奋部位又可通过局部电流再刺激它相邻部位的膜,产生锋电位。如此依次进行,就是冲动的传导(即去极化波的传导)。

三、神经元的联系

(一)突触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相互接触,而无细胞质的沟通。其接触部位称为突触。一般的突触是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轴胞突触)或与其树突(轴树突触)相接触。此外,还有少数轴轴突触和树树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以及在它们之间有宽约200Å(1Å等于千万分之一毫米)的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属于突触小体,突触后膜属于突触后神经元。在突触小体内有许多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图3-5)。线粒体内有合成递质的酶类,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每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表面,都附着有许多来自不同神经元轴突末梢小体。这些突触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有的是兴奋性突触,即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介质,如乙酞胆碱、5一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有的为抑制性突触,即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如卜氨基丁酸、甘氨酸、多巴胺等,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根据微电极的研究结果,基本的抑制电路主要有三种:

前馈抑制(见图3-6①):某个兴奋性神经元X在功能上与两个其他神经元(Y和Z)相联系。在X和Z之间插入一个抑制性神经元。当X神经元活动时,可使Z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Y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

反馈抑制(见图3-6②):神经元Α发出冲动沿其轴突传递至B。轴突侧支的兴奋终末与抑制性神经元X形成突触,神经元X的终末通过反回路径与神经元Α的胞体和树突发生突触,在此部位由于超极化作用而解除了神经元Α的冲动。反馈电路的复杂程度有很大差别,在返回拌的某一点,可以插入两个抑制性神经元以和Z)。神经元Z对Α的抑制效应,由于抑制性神经元Y的活动,使神经元Z的抑制效应减弱。这种解除抑制作用的现象称为去抑制。

侧抑制(见图3-6③):是前馈抑制的另一种形式。一系列并行径路Α~E传递类似的冲动,推论所有这些径路分散传导较低的冲动。由于周围抑制性神经元的作用,径路Α的兴奋性明显地升高,径路B~E的兴奋性则降低。结果,在兴奋的中央径路周围形成一个抑制带,这样可以免受邻近径路活动的干扰,使中央径路的辨别价值大大增加。

神经递质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多见图3七),突触前膜的电变化不能直接传导至后膜,必须以化学物质作为中介,才能将消息传送至突触后神经元,这种起传送作用的中介物质称为神经递质(也称神经介质)。一个神经网络中的任何突触的效率将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亚)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多少;(2)突触后膜受体接受了多少递质;(3)递质失活速度如何。

通常,每一种神经元的所有突触释放的是同一种递质。但在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似乎释放不同递质的神经元占主导地位。因此,不同脑部位对不同行为的加工可能仅涉及某一种递质。用药物进行的研究证实了上述看法。实际上,人改变脑功能的药物都可以看成是通过干扰神经递质系统而;起作用(Snyder,1984)。

(二)反射弧

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反射方式实现的。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及时适当的反应。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1)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皮肤、粘膜等器官和位于内脏、肌肉的内部感受器等,它们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并转换成神经冲动;(2)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其细胞体在脑、脊神经节中;它把神经冲动传向中枢(脊髓和脑);(3)联络神经元:其树突较短,紧靠细胞体反复分支,其轴突较长;(4)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它发出轴突到达效应器,把神经冲动传到效应器;(5)效应器:最终产生反应的部分,如肌肉(产生收缩),腺体(产生分泌)。构成反射弧的这五个部分中,如果有任何一部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就不能完成。人的效应器官又都有各种感受器能感受活动变化的情况,并将信息传向中枢。因此,在人的实际活动中,执行活动的结构装置是反射环,不可能是简单的反射弧。

(三)神经网络

脑的神经元数目约为1011个。它们之间的突触约为1015个。据估计,脑中的每一个神经元有1,000到10,000个突触,可以接受来自1,000个其他神经元来的信息。因此,脑中的每一个神经元都是一个或多个复杂的相互交织的神经网络的一部分。各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神经网络十分复杂,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辐散式联系,即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图3-7Α)。这种联系方式可以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通过突触联系同时扩散到许多其他神经元,引起许多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了它的作用范围。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2.聚合式联系,即许多神经元都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与同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图3-7B)。这种联系的方式有可能使许多神经元都共同作用于同一个神经元,来自许多不同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作用,就会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发生对抗和相互影响,从而使兴奋或抑制能在该神经元上发生总和,而得到加强或减弱,并使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活动能够集中。

一般说来,传入神经元的神经纤维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与其他神。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以辐散式联系为主。传出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接受不同轴突来源的突触联系,以聚合式联系为主。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联系方式极为复杂,有的呈链锁状,有的呈环状(图3-8)。在这些联系形式中,辐散式与聚合式联系可能同时都有,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的链锁状接替联系,可以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兴奋通过中间神经元的环状接替联系时,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种类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效应,如果环路内各个神经元的生理效应一致,则兴奋通过环路传递后将得到加强和延续,这属于正反馈作用。如果环路内某些中间神经元是抑制性的,并同它有反回联系的那个细胞体构成抑制性突触,则通过这类环状传递的结果,将使原来的神经元的活动减弱或者终止,这属于负反馈作用。神经活动的自我控制可能就是以这种负反馈为基础的。正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时间和强度上的恰当配合和互相制约,从而使各种神经元之间、神经系统各部分之间,各种反射之间的活动能够互相配合、相互协调,精确地实现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人生来就在神经系统中具有许多牢固的神经联结,它们所构成的反射通路为婴儿提供了遗传的适应性反射。例如,刚出生一天的婴儿也会对舌头上的一滴酸溶液作出反应,撅起嘴并分泌唾液(Steiner,1979)。神经网络的概念也为神经心理学家解释学习过程提供一个模型。如果通过学习可以使一个网络中的联结变得更牢固或更有效,那么就会出现新的联想和适应

性行为。好几个关于脑功能的现代理论认为,高等动物的脑,本质上也是计算机许多元件的一个大网络,并力图揭示神经网络是如何识别熟悉情境、回忆过去行为等功能(Hinton &Αnderson,1981;Feldman,1981)。

把脑和计算机作类比,虽然在有些方面是有用的,但容易引起误解。在一个计算机中,信息是以一种快脉冲速度和串行加工的;在脑中速度要低得多,但信息能并行地在成百万通造上加工。现代计算机的元件是很可靠的,去掉它们中的一、二个就会打乱全部计算;相比之下脑的神经元有.久不可靠,去掉相当多的神经元,大概不会导致行为的任何明显差别。计算机是严格按二进制代码工作的;脑看来依靠精度较差的通信方法,大概用复杂和微妙的方式调节突触的数目和效率使其运转以适应于环境。因此,虽山然计算机能正确地、快速地做长而繁复的运算,但人脑的智能是计算机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节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Top

人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能系统。我们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脑的机能。那么脑究竟是怎样工作才产生心理活动的呢?在这一节中,将讨论脑的三个主要的机能系统:(1)感觉机能系统;(2)运动机能系统;(3)联络机能系统,以及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分工和协作。

一、脑的感觉机能系统

人脑通过感受器(如眼的视网膜、内耳的柯蒂氏器等)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发放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再分别经特异性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入系统达到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对这些传入信息进行加工,便产生相应的感觉。

(一)特异性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入系统

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由两条神经通路传入大脑皮质,一条是特异性传入系统,另一条是非特异性传入系统。这两个系统的作用是不同的。

1.特异性传入系统。每种感受器都有其特异的传入径路,以传导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并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投射区。这一传入系统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例如,传导体表感觉冲动的脊髓丘脑束,传导本体感觉冲动的薄束和楔束以及视觉传导路,听觉传导路等。特异性传入系统主要包括皮肤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它们的作用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在特异性传入系统中,丘脑是一个重要的转换站。除嗅觉外,所有的感觉纤维在到达大脑皮质之前都终止于丘脑,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将各种感觉冲动分别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丘脑对感觉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但它不能确定感觉的性质和强度,是皮质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丘脑病变,往往引起感觉异常,如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等。

2.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特异性传入系统的神经束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经丘脑内侧部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定的感觉,因此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网状结构系统是保证调节皮质紧张度和觉醒状态的脑器官。网状结构由许多中间神经元组成,它们与大脑皮质、下丘脑、脊髓、小脑的神经细胞有着广泛的神经联系(图3-9)。网状结构系统分上行结构系统和下行网状系统。上行网状系统对皮质的激活和紧张度的调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验证明,刺激除嗅觉以外

的感受器都可以在网状结构的某些神经元得到冲动发放。这些冲动发放可以引起动物的觉醒反应。破坏网状结构,动物长期处于昏睡状态;而仅仅切断特异性传入通道,则无此效。因此,正常情况下的感觉机能是特异性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机能整合的结果。推而广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都必须有网状激活系统的参加,因为人的绝大多数心理活动都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的。而下行网状系统则对效应器官的活动具有激活和抑制作用,它是大脑皮质对行为、活动控制必不可少的脑器官。

(二)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

特异性传入系统将来自感受器的冲动传向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从而引起特定的感觉。现已探明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有:

1.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主要指皮肤上的触、冷、温、痛等感觉。其大脑皮质代表区在中央后回(见图3-10Brodmann第1、2、3区)。这一区域的感觉投射如下:(1)感觉传入的皮质投射是交叉的,即一侧的躯体感觉投射到对侧的大脑皮质的相应代表区。(2)感觉传入的皮质投射是倒置的,即下肢的感觉投射于这一区域的顶部,上肢的感觉投射于这一区域的中部,头颈部的感觉投射于这一区域的下部。(3)大脑皮质代表区的大小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度有关。感觉灵敏的部位,所占的代表区域较大,如手、唇、口腔感觉的代表区域就特别大;感觉不灵敏的部位,如躯体的代表区就很小(图3-11)。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人进行精细的感觉分析,它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

2.本体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指肌肉、关节的运动和位置感觉。中央前回是运动区(Brodmann 第4区),也是本体感觉的投射区。刺激中央前回也会引致病人企图发动肢体运动的主观感觉。

3.视觉代表区。在枕叶距状裂两侧(Brodmann第17区)。刺激该区域,可以使患者产生简单的主观光感觉,但不能引起完善的视觉形象。因为起源于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在视交叉处越至对侧,实行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而起源于颞侧的传入纤维并不交叉投射到同侧枕叶。这样,一侧枕叶皮质主要与两眼同侧的视网膜相联系,因而与两眼的对侧视野有关,即右侧枕叶主要与两眼的左侧视野有关,而左侧枕叶主要与两眼的右侧视野有关。临床实践证明,一侧枕叶皮质受损害造成对侧偏盲,双侧枕叶皮质受损害造成全盲。

4.听觉代表区。在颞叶的颞横回(Brodmann第41区)。电刺激该区可以使患者产生铃声样或风吹样的主观音觉。听觉冲动的投射是双侧性的,即一侧皮质代表区与两侧耳的感受器都有关。因此,一侧颞叶皮质受损害并不影响听觉,只有左右两侧听觉代表区同时受损害,才产生完全的耳聋。

5.嗅觉和味觉代表区。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一般认为嗅觉冲动主要投射于海马回勾和海马回前部一带。味觉冲动投射于中央后回的头面部感觉投射区的下侧(Brodmann第50区)。

6.内脏感觉代表区。一般认为在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皮质与间脑交接处的边缘及胼胝体旁的环周结构,称为边缘叶。它与附近的皮质(额叶眶部、岛叶、颞极、海马及齿状回等)以及有关的皮质下结构(包括隔区、杏仁核、丘脑及中脑被盖等),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不仅与内脏有关,还与嗅觉、情绪、记忆等心理活动有关。

二、脑的运动机能系统

(一)大脑皮质运动区

人的一切随意活动,是由大脑皮质调节的。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的皮质代表区(Brodmann第4区)。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机能特征是:(1)对侧支配,即一侧运动区主要支配对侧躯体肌肉,但对少数肌肉(如额肌等)是双侧支配的。(2)具有精细的定位,一定的

区域支配身体一定部位的肌肉。支配下肢的区域位于中央前回的顶部,支配头面部的区域分布于接近外侧裂部分,支配上肢的区域则位于以上两部位之间。总的说来,近似倒立分布。(3)身体不同部位在大脑皮质的代表区的大小和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精细复杂的部位,所占的皮质代表区大。例如手所占的区域相当于整个下肢所占的区域。(4)刺激该区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少数个别肌肉的收缩,甚至只引起某块肌肉的一部分发生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收缩(图3-12)。

(二)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机能

皮质运动区是运动冲动的“出口”,它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工作。人的所有运动都是在某种肌肉紧张度的背景上进行的。大脑皮质控制人的随意活动,其神经冲动是经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下传完成的。这两个系统的机能各不相同。

锥体系统主要是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大锥体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所组成。这一传导系统大部分在延髓交叉到对侧沿脊髓白质而下行,小部分不交叉,在脊髓的一定节段才交叉。所有的纤维说终止于脊髓的前角,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再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由于锥体系统绝大部分是在延髓或脊髓交叉至对侧,所以一侧大脑皮质主要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锥体系统的机能主要是控制支配各种随意活动,控制技巧性的活动。

锥体系统的纤维除主要来自中央前回外,还来自被称为感觉区的中央后回以及前额区等皮质广泛区域.因此,大脑皮质对随意活动的调节,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狭小范围。而与皮质的其他部位有联系。对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调节。前额区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大脑皮质除运动区外,还有一些其他区域参与肌肉活动的协调,这些区域统称为锥体外区、由锥体外区下行的传导系统称为锥体外系统、锥体外系统的冲动从皮质下传时,在基底神经节,脑干内的一些神经核,网状结构和小脑等部位多次更换神经元,在传导过程中也常有反馈通路。锥体外系统并不直接支配随意运动,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保持身体的姿势,使动作协调。

人的一切随意运动都是经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协同活动完成的。大脑皮质相当广泛的区域都与随意运动有关。由于随意运动是为满足个体的需要和保证种系生存而进行的。因此,行为动作必然受从周围环境和体内环境传入信息的控制和影响。有关维持内环境稳定和种系生存的需要,反映在脑干网状系统、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其中一部分行为可能是通过额叶皮质和扣带回而实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动作作更细微调节则可能主要通过顶叶、颞叶和枕叶面实现。至于根据预先的意图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前额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运动需要灵活而有良好的协调时,来自小脑的冲动也显得十分必要。因此,人的随意行动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部位整合的功能。

三. 大脑皮质的联络机能

在大脑皮质,除了特异感觉投射区和运动区之外,还有更广大的区域。这些区域一般称为联

络区,主要的有:

(一)感觉联络区

备感觉投射区的神经元严格保持着模式特异性,其邻近区域有大量的短轴突联络神经元。它们与各感觉区的特异神经元有着广泛的联系,其功能是组织进入感觉区的神经冲动,以便获得更精确的信息。这些区域称为感觉联络区。因此,感觉投射区只是一个入口,它所承担的工作仅是接受信息。例如,红色灯光刺激所引起的冲动,经视神经传至大脑的视区产生视觉。但红色除单纯的物理特性外,常含有一定的意义,可以表示“危险”也可以表示“停止”。“危险”与“停止”的意义是后天学习得来的经验。这种已学得的经验当以后同样刺激再出现时即可帮助人对刺激意义的识别。人学习到的经验以及必要时唤起经验等,都不是视觉区本身的机能,而是视觉区邻近的视觉联络区(Brodmann第18、19区)的机能。如果视觉联络区受损害,虽然患者不会全盲,但却影响对物体意义的认知和远近距离的判断,产生视而不见的现象。

在听觉区附近是听觉联络区(Brodmann第41区)。它负责听觉刺激意义的学习。学得经验的储存以及唤起经验赋予听觉刺激以意义等。如果听觉联络区受损伤,就失去对外部声音刺激的理解和判断。这时虽有声音刺激感觉,但却不能判断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会产生听而不闻的现象。

体表感觉区附近是体表感觉联络区(Brodmann第5、7区)。其功能为辅助体表感觉区对外界刺激的触觉、温觉、痛觉和动觉等,以获得更精确的理解。如果体表感觉联络区受损坏,人就不能理解体表感觉的意义。

(二)运动联络区

在运动区附近是运动联络区(Brodmann第6区)。运动区是运动指令下达的“出口”。它虽能直接支配某一部分肌肉的收缩,但人的运动是有意义的。运动的组织与意义性,则是在“出口”之前经由运动前区赋予的。例如,写字时所需要的手指和手臂肌肉的运动,是人对这种运动方式和程序经过多次练习而学得的。这种经验包括手与臂运动的方式与文字意义的关系。学习,保持及运用这种经验等,是与控制手指和手臂运动区有关的运动联络区的功能。如果这一运动联络区受损坏,病人虽仍能握笔作书写状运动,但却不能写出他以前所熟悉的文字。

(三)前额联络区

在每一大脑半球额叶的最前端,各有一广大区域(Brodmann第9、10、11、12、32、45、46和47区),称为前额联络区。鲁利亚把该区称为规划、调节和监督复杂活动形式的联合区。前额联络区在人形成意向、运筹规划、调节和监督自己的行动使之与目的、计划

相适应的有意识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正常的动物为实现某一目的,能抑制对不重要的、附加刺激物的反应。而该区损坏的狗,对任何无关刺激都作出反应,例如偶尔看到一片落叶,它便去捕捉它,咀嚼着、又吐出来;有目的指向的行为遭到严重破坏。有人用猴子做实验。正常猴子能学习解决“延迟反应”之类的问题,但将前额区破坏后,此类能力即丧失。实验的方法是,在猴子的注视下,摆两个不同的盘子,在一个盘子中放置食物,另一个不放置,然后用同样的两个器皿把杯子盖上,并用布幕遮挡。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将布幕拉开,允许猴子凭记忆去选择置有食物的杯子。正常猴子都能在数分钟后凭记忆正确的解决问题。但前额区破坏后即丧失此种能力(French &Harlow,1962)。此类实验固不能使用于人类,但在病例中确曾有学者发现,前额区受伤害者虽仍能表现简单的智能活动,但不能从事综合性与推理性的思考活动;其情形颇与破坏前额区的猴子相似(Milner,1964)。

四、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分工和协作

大脑两半球之间的神经纤维叫连合,其中最主要的连合是胼胝体。胼胝体内2×108的神经纤维联系大脑两半球,往返频繁地传递极为大量的信息。如果单个神经纤维传递的冲动频率平均为20Hz,则在1秒钟时间内就有4×109的脉冲在两半球之间通过。因而,在正常情况下一侧大脑半球任何皮质区进行的活动都能非常迅速而有效地传至同侧半球皮质区和对侧大脑半球。整个大脑是作为统一的整体十分有效地进行活动。

为了治疗顽固性癫痫,医生用外科手术完全切断两半球之间一的连合纤维(主要是胼胝体)。手术后,病人两个半球各自关于对侧半球所进行的活动全无所知,因而称为分裂脑(split brain)。左侧视野内的传入、左侧肢体的体表感觉的传入和运动支配以及右鼻嗅觉均与右侧大脑半球有关,左耳的听觉刺激也主要传至右侧半球。右侧视野,右侧肢体的感觉、运动,右耳听觉以及左鼻嗅觉则与左侧大脑半球有关。说话、阅读、书写和计算等活动,在左侧半球内进行而不传至右侧半球。右侧半球与空间概念,对言语的简单理解以及非词语性思维活动有关,这些活动的信息也不能传至左侧半球(图3-13)。

例如,让裂脑人左手握一把钥匙,用一块幕布挡住他的眼睛不让他看见自己的左手握着的是什么,然后问他手里拿着什么,他回答不出来;如果取掉幕布,看见手中的钥匙(优势半球获得了信息),便能正确回答。又如,通过裂脑人的左耳要他指出天花板,通过他的右耳让他用手指在桌子上画圆圈,他都做了;但问他做了什么,他只说画圆圈。

由于连合纤维被切断,左、右半球都独立地进行活动。每个半球各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思想和意念,对于对侧半球的这些相应活动则是隔绝的;它们各有其自己的记忆和体验而不能为另一侧半球所利用。仅被病人左侧视野看到的事物、左手扪及的东西、左耳听到的声响以及右鼻闻到的气息,均不为其左侧半球所知,且不能为其右侧视野、右手、右耳和左鼻辨认出患者不能命名,不能以口语描述,不能以右手在一组事物、画片或词中指出相应的事物、画片和词。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通过眼球的搜索运动、手的交替运用以及听觉等两侧性投射的感觉传入,上述缺陷常得到补偿。只是在将感觉传入严格限于只能传递至一侧半球或要求病人以言语或书写(言语半球)作出反应的实验室条件下,才会出现脑的上述分裂现象。

李心天等(1981)对一癫痫病人切除右半球14年后大脑工作的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表明,病人在非语言形式如线条、抽象图形的感知、认知和空间关系上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对颜色、音乐、具体人物和环境的认知和空间关系上没有明显障碍。左半球代偿了右半球的部分功能,病人能胜任一般工作,并愉快地过着正常生活。

总之,正常人的大脑两半球既有特定的机能又是协同工作的。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其情况大致是:(1)大脑两半球的机能,以左半球为主(言语半球),右半球为辅。(2)大脑左半球是意识活动的主宰者,右半球本身不产生意识活动,其意识反应来自左半球的辅助。(3)不但每半球上各中枢有联络的机能,而且两半球之间也有联络机能。(4)两半球之间的联络机能是借助连合(主要是胼胝体)来传递信息的。

第四节条件反射学说Top

本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И.П. Пaвлов,1849-1936)用条件反射实验法

研究大脑皮质的机能,创立了以条件反射形成规律为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本节讨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一、条件反射的建立

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族发生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发生中所获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反射。动物的这种反射为数有限。新生儿只有三种无条件反射:(1)食物反射:如奶头放在他的嘴里他就会自动吮吸,食物放在他的嘴里,就会分泌唾液;(2)防御反射:如东西刺激眼睛就眨眼,火烫到手,手就缩回;(3)朝向反射:如把眼球和头转向刺激的光源。这些都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是从遗传得来的。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射只是有机体出生以后生长和发展的先天基础,无法适应异常复杂和经常变化着的生活条件。在生活过程中就形成了另一种反射——条件反射。建立条件反射时,先使用一个与食物无关的中性刺激(如铃声)作用几秒钟后给动物一个无条件刺激(喂食物),并使两者共同作用一定时间如10—20秒,(即用无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这样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铃声)单独作用,动物也分泌唾液。这时,条件反射就形成了。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铃声,现在成了喂食的“信号”即成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图3-14)。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中性刺激(无关刺激)必须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起来。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凡能有效地作用于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时间因素以及事物间的关系等,只要得到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类型主要是由无条件反射决定的,中性刺激与吃食引起唾液分泌反应相结合,成为食物分泌条件反射;与损伤性引起的防御、逃避反应相结合便形成防御条件反射、逃避条件反射。

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这个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例如,铃声同吃食结合形成巩固的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再用灯光和铃声结合,也可以形成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同样,在已巩固的第二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可以建立很多级数的条件反射。

二、暂时联系的接通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在大脑皮质里中性刺激的兴奋灶和无条件刺激的兴奋灶之间暂时联系的接通。

如图3-14所示,当无条件刺激(如食物)作用于味觉感受器,经传入神经将冲动传入延髓的唾液分泌中枢,一方面经传出纤维引起唾液腺的分泌,同时也向大脑皮质发放冲动,引起一定部位的兴奋,即产生无条件反射皮质兴奋灶。单独使用中性刺激,如铃声作用于耳的听感受器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产生中性刺激的兴奋灶。当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结合时,由于中性刺激在大脑皮质引起兴奋灶的兴奋向周围扩散,并被无条件刺激引起的较强兴奋灶所吸引,这样两个兴奋灶之间就产生暂时联系的接通。因而,铃声引起的听觉冲

动,经过这个暂时联系,传到食物刺激的兴奋灶和唾液分泌中枢,就引起了唾液分泌活动。如果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使用,两个兴奋灶之间的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更巩固。这是巴甫洛夫学派的传统观点。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现象,同时也是心理现象。从有机体的一定组织的物质活动,即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来看,是生理现象。但是,从条件反射揭露刺激物的信号意义来讲,它又是心理现象。不过,这种说法只是推测性的。因为暂时神经联系的机制(如条件反射的反射弧在何处形成,怎样形成以及暂时神经联系这种生理活动怎样产生心理活动等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

巴甫洛夫学派最初认为,暂时联系的接通只发生在皮质点之间。但晚近的研究表明,完全去皮质的狗和猫还保留一些非常粗糙的简单条件反射活动,如去皮质的狗可以对声音发生运动防御条件反射。很明显,这种条件反射的接通是在皮质下组织进行的。目前一般认为,在人类和高等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中,暂时联系的接通主要在大脑皮质,但皮质下部位也起一定的作用。因为皮质和皮质下部位是密切联系的。”

三、条件反射的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兴奋过程表现为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出现,即由条件刺激引起机体的积极反应,如分泌反应等。抑制过程则表现为条件反射的抑止,即反应不出现或强度减弱。抑制可分为两类:无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无条件性抑制。它与无条件反射一样,是有机体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的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任何额外的新异刺激(如强音、陌生人的出现等),都可以暂时抑制条件反射的正常出现。这种现象称为外抑制。当刺激过于强大、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导致条件反射广泛而长期的抑制。这种现象称为超限抑制。

条件性抑制。这是后天获得的抑制,也称内抑制。内抑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内抑制的形成需要经历不强化的过程。内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一)消退抑制

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二)分化抑制

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巴甫洛夫推想,在大脑皮质产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不会停滞不动而局限在皮质的原发点上。它们会向其邻近部位传布开来,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过程,这种现象称为扩散,与此相反的过程则称为集中。条件反射建立初期的泛化现象,是由于条件刺激(500赫的音调)所引起的皮质的兴奋过程向邻近部位扩散的结果。随着实验的继续进行,其他音调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逐渐抑制,依次消失,这是由500赫音调引起的兴奋过程逐步集中的结果。就是说,受强化的条件刺激在皮质产生兴奋过程,而不受强化的其他刺激则产生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在条件刺激上再附加一个无关刺激,构成一个复合刺激;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对这个复合刺激不给以强化,开始时这个复合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经过多次练后,动物只对经常强化的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而对不强化的复合刺激不发生反应,表现为抑制的效果。这种现象实质上是条件反射的分化,巴甫洛夫称之为狭义的条件性抑制。如果呈现信号刺激但并不立即给予强化,而是延缓一定时间之后才给予强化。按照此程序训练一定时期,动物的条件反应不是随信号刺激的出现而出现,而是暂时被抑制,延缓到强化刺激出现时才出现。巴甫洛夫称这种抑制为延缓抑制。

四、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

根据信号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质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这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但对于人类,不仅周围环境中的具体事物可以起信号作用,抽象的词也可以作为信号刺激,引起条件反射活动。词语信号的条件刺激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十分普遍的。例如,成语故事中的“望梅止渴”就是一例。一次,曹操在行军途中被断了水源,将士们口非常渴。曹操心生一计,指着前面说:前有梅林,梅子甘酸,可以解渴。将士闻之,想起梅子的酸味,嘴里流出了口水,于是不再感到口渴了。这里,“梅子”一词代表着具体梅子的形状、颜色、味道等而起信号作用,成为第一信号的信号,所以称为第二信号。由词语作为信号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作为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物的语词,是对现实的具体事物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一定的涵义。人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词的意义,而不是以它的物理性质(说话的声音和文字的形象)作为刺激而引起信号活动的。这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虽然,人们可以用一些词使动平成条件反射,但动物对这些词的意义并不理解,而只是对词的声音刺激或视觉刺激的直接作用发生反应。动物没有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活动。

由于人类有了语言文字,形成了第二信号系统,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就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人的第一信号系统也就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第一信号系统。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决定于刺激的生物学意义。人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决定于刺激的社会意义。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人对刺激的反应常与动物有所不同。例如,动物碰到火或看到火,就会发生避开火

以免受到烧伤的防御无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而人为了民族和集体的利益,能牺牲自己,以保存他人或集体,表现出在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时,明知火伤人,偏向火海冲的革命英雄主义行为。我们在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时,必须注意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这个重要特点,不能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用纯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

五、操作条件反射和生物反馈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主要与唾液分泌、胃液分泌等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功能有关。与此不同,斯金纳(B.F.Skinner,1904—)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与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刺激相比较,操作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刺激”则来自被试者内部,与此相应的反应被认为是“随意”的,是被试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对环境进行的操作(operate)。

斯金纳设计了一种现在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实际上是一种特殊条件的控制箱。箱内隔光、隔音,并装有自动控制和记录的光、声系统及一套杠杆和喂食器。只要在箱内按下杠位,喂食器就自动供给食物。实验时将禁食的小白鼠置箱内。开始时小白鼠在箱内乱跑并向四周攀附,当它偶然触压杠杆,就可以得到一粒食物,不久在记录器上就可看到小白鼠越来越经常地触压杠杆,这说明它很快学会了主动地触压杠杆以获得食物。小白鼠通过训练形成的反应被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有形式上的差别(图3一15)。经典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使条件刺激也能引出与无条件刺激产生的无条件反射相同的条件反射。而操作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随意”操作和奖赏联系起来,以引出特定的操作。一般来说,自主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能由经典条件反射训练方法引起,而随意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则由操作条件反射训练方法而引起。这两种条件反射在内部机制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巩固,随着不强化而消退;也都有泛化、分化和自然恢复等现象。由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而引起的生物反馈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心理一生理(脑)相互作用的关系。

1969年米勒(Miller)在其“内脏和腺体反应的学习”论文中,提出了主神经系统所控制的某些功能可由意识来控制的理论,给出了许多在研究自主神经系统中操作条件反射方面的成移验,认为这两种条件反射并非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根据这个设想,运用操作条件反射学习方法会产生任何可能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学习方法得到的内脏反应。

生物反馈就是运用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将体内的某一生理活动信息(如肌电活动、皮肤温度、心率、血压、脑电等)检测出来,并对特定方向上的变化给予奖赏,以促进这一方向的变化,达到对这一局部活动的控制。在动物和人身上做的生物反馈实验的大量资料表明:(1)自主神经系统的操作条件反射在心跳加快和减慢、血压变化、胃肠收缩、血管容积、皮肤温度一腺体分泌、尿量形成等方面都是可行的;(2)这些反应是对某一特定的、作为强化物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这些反应的分化、消退、泛化等都可以做成功;(3)这些学得的内脏反应有特异性,而非神经系统一般兴奋所出现的反应,也非激活状态的结果;(4)不仅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可以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训练进行调节控制,而且大脑高级中枢本身的某项电活动(脑电波的频率和振幅、脑低级部位某些神经核的电活动)也都能通过训练而发生变化。

第五节内分泌系统Top

内分泌系统是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系统。它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所组成。内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与唾液腺、胰腺等外分泌腺不同,激素不是通过特殊的分泌管道分泌出来,而是由腺细胞直接释放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然后再运输到全身各处的器官组织,从而对人体的许多重要生理机能起调节作用。在作用方式上,神经系统一般通过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去极化波来实现其调节功能,而内分泌系统则是通过血液运输使激素作用于某些细胞组织来实现其调节功能的。这两个调节系统在结构和机能上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神经系统的控制,研究表明,所有内分泌腺的分泌均受脑垂体的影响,而脑垂体是受下丘脑控制的;下丘脑是脑的一部分,它又受其他神经中枢的控制。另一方面,激素也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功能,因为激素是经过血液传布到全身各处,脑中也有血管,因而它也能传布到脑中对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和抑制作用。总之,神经系统控制内分泌系统,而内分泌系统也控制许多生理现象和行为。

现在为学界所公认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和性腺(睾丸和卵巢)。它们的解剖结构位置,分泌的主要激素及其机能见图3-16和表3-1。

第六节遗传对行为的影响Top

遗传是指生物前后代特征上(包括生理的和行为的)的相似性。像身高、体重、皮肤色和头发的颜色等身体特征是遗传的。有一门科学叫行为遗传学。它综合遗传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行为特征的遗传,例如探讨能力、气质和情绪稳定性在多大程度上是遗传的。动物的所有行为都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因此,要了解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基础,还应当知道遗传影响的一些问题。

一、遗传的物质载体

(一)染色体和基因

一个独特的生物体是在父方的精子成功地与母方的卵子相结合形成受精卵即合子之后产生的。父母亲各给予受精卵23个、形成23对遗传信息单位染色体。这些染色体中,每一对都含有2万个基因,它们是决定和影响个体特征的载体。染色体与染色体结合,基因与基因结合,按数学上的或然率计算,总的可能组合数为16,777,216种不同形式。因此,两个人要具有相同的遗传因素是不大可能的,即使是同父母的兄弟姊妹也很不相同。唯一的例外是同卵孪生儿,他们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和基因,因而遗传禀赋相同;而异卵孪生儿发育于不同的受精卵,因而遗传禀赋是不同的。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Α(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其中DNΑ是遗传信息的保存者和传递者。在DNΑ分子结构中,基本构成单位是核苷酸;而每个核着酸都是由一个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构成。核苷酸彼此相连而成多核苷酸链,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旋转方式围绕着同一中心轴盘旋,结果形成了少则数千,多则数百万个碱基对的双螺旋结构(图3-17)。DNΑ分子中不同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就蕴藏着遗传信息。在一定条件下,DNΑ能够自我复制。这样,两个复本的DNΑ分子随着它所在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就把两份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了后代。DNΑ还可让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Α)像录音机

一样,把它的指令录下来,从细胞核带到细胞质里按照DNΑ的指示,准确又迅速地制造出特定的蛋白质和酶,从而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每个基因存在于DNΑ分子内都有固定的位置,称为“位点”。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就是这些基因决定了人的各种遗传特征,如身高、体重、肤色、内脏器官的结构和机能、细胞的数目和形状,以及某些酸的含量等等。

基因的一种重要属性是显性或隐性。凡是显性基因(A)控制的性状或疾病,其遗传方式称为显性遗传;隐性基因(G)控制的性状或疾病,其遗传方式称为隐性遗传。例如,人的耳朵,有的有耳垂,受显性基因(Α)控制;有的无耳垂,受隐性基因怕)控制。基因型ΑΑ或Αa 的个体都是有耳垂的,属显性遗传;基因型aa 的个体是无耳垂的属隐性遗传。人类的一些特性像头发的直曲和一些异常现象如超短的手指和脚趾、白化病、镰状细胞性贫血症、苯丙酮尿症等是单基因遗传的;但人类的大多数特性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由单一的一对基因所决定的。

(二)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

人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即第23对,男性为XY,女性为XX,称为性染色体,其余的22对都是常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无论在大小和功能上都不一样。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大小的了,男性是由它决定的;而X染色体则带有其他许多遗传信息。男性能产生两种精子,即X精子和Y精子;而女性只产生一个卵子,即X卵子。受精时,Y精子和X卵子结合形成带XY的受精卵,发育成男性;X精子与X卵子结合形成带XX的受精卵,发育成女性。男女的比例在理论上是1:1,生男生女的机率是相同的。这一情况如图3-18 所示。

正常人的染色体是46个(23对),但也有的人性染色体异常,从而导致性别畸型。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三种:(1)先天性小睾丸症又称Klinfelter综合症。患者有22对常染色体和3个性染色体,即XXY,比一般男人的XY染色体之外多了一个X染色体。由于有Y染色体,其外貌是男性有阴茎睾丸,但睾丸很小,发育不全,不能形成精子,并带有明显的女性的乳房。智能一般较差。(2)性腺发育不全症又称Tuner综合症。患者有22对常染色体但性染色体只有一个X染色体.由于没有Y染色体,其外貌为女性,但第二性征发育不良,卵巢缺如或仅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原发性闭经,无生育能力。患者身材矮小,具颈蹼、盾胸,肘外翻,对人特别是对异性较淡漠;部分患者发育迟缓。(3)XYY综合症。由于患者多了一个Y染色体,故称XYY综合症。患者外形是男人,身材比正常同龄男性高大,好斗、凶暴,皮肤多有结节状痣,性腺机能减退。其发病率约占男性的1/750至1/1500,有随身高增加而增大发病率的趋势。如身高在181至189米的男性中,发病率约1/2000;身高在190至199米的男性中,发病率约1/30 身高在2.00米以上的男性中,其发病率则在1/10以上。

二、行为遗传学的方法

个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像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等特性则是遗传、环境和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产物。遗传对人的发展的终生影响,可以用基因型和表现型来表述。基因型是指个体的整个遗传禀赋,表现型则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基因型的个体遗传得以实现的程度。遗传对行为的影响总是离不开环境的。下面介绍两种主要的行为遗传学方法。

(一)选择性繁殖

选择性繁殖是对动物特性遗传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让具有某种高水平特性的动物和低水平特性的动物分栏交配以考察行为特性遗传的情况。例如一位研究者(Thompson,1954)使走迷宫快的老鼠和走迷宫慢的老鼠分栏交配繁殖了六代。结果,两织间学习能力随着选择性繁殖的代数增加,差异越来越大;到第六代时,走迷宫慢的品种要比走迷宫快的品种多犯100%的错误(见图3-19)。这种研究方法只能用于动物不能用于人类。尽管动物不能为人类的行为遗传提供可靠的证据,但这些研究毕竟证明了行为遗传的可能性。

(二)孪生儿研究

孪生儿分同卵双生儿和异卵双生儿。同卵双生儿(以MZ表示)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成,具有相同基因型;异卵双生儿(以DZ表示)是由两个各别的卵子和两个各别的精子结合而成的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其基因型不同。异卵双生儿的相似性与同胞兄弟妹妹相同。孪生儿是研究人类行为遗传的好对象。

李其维等(198)对67对同卵双生儿和34对异卵双生儿的智力相关作过研究,结果表明,rMZ=0.76,rDZ=0.38,遗传对智力的影响是明显的。林崇德(1981,1982)对24对同卵双生儿和24 对异卵双生儿的遗传效应在智力、学习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作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差异均显著和极显著,遗传对智力、学习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行为遗传学还有以下一些方法:

家谱分析法,就是研究者选出具有欲研究的特征或异常行为的指标,然后调查该个体的家族中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以确定其遗传情况的方法。亲属相关法,就是用亲属之间(如亲子、兄妹)特征上的相关程度来分析遗传力的方法。

群体调查分析法,就是调查某种异常现象在一般群体中的出现率和患者亲属的出现率,测验其显著性,以确定这种异常现象是否与遗传有关的方法。

遗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也不能过分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只能提供儿童发展以自然前提和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是规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这是心理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复习思考题Top

1. 解释

神经元,去极化,静息电位,突触,侧抑制,网状结构,特异性传入系统,非特异性传入系统,锥体系,锥体外系,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反射弧,反射环,外抑制,超限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生物反馈。

2.试用表列出神经系统各部及其主要机能。

3.研究心理的脑机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4.说明脑的主要机能系统的特点。

5.说明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6.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巴甫洛夫是怎样用条件反射的实验来推论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

7.人类条件反射有哪些特点?

8.人体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它们的主要机能是什么?

9.讨论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 黄希庭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绪论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1-3章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P4) 3、心理学的科学性的3 个表现(P5) ①可复制性②可证伪性③系统性(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4 个任务:描述 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4、心理学定义(P9)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9) 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P12) ①刺激变量: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②机体变量: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 ③反应变量: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包括言语行为反应 和动作行为反应

8、古代心理学思想(P21) ①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②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 9、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背景(P22) ①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理性主义(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英国经验主义(洛克) ②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人与动物的表情》、 《一个婴儿的简史》 ③生理学的影响:德国的三位生理学家(缪勒、亥姆霍兹、费希纳) ④冯特的贡献: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创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创建了科学心 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对以后的心理学发展有广泛深远的影 响

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1.心理的起源(P40) ①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 ②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 ③感受性——心理反应形式的源起 2.动物心理的演进规律(P42) 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了外界环境。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动物心理的发展是的动物日益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身体结构的演变。 3.人类的发展阶段(P53) ①早起猿人时期(“能人”时期) ②晚期猿人时期(直立猿人时期) ③早期智人时期(古人时期) ④晚期智人时期(新人时期) 4、人类心理的起源(P56)——语言和劳动的作用 5、人的心理的本性(P60) ①言语觉知性:人能够觉知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存在,并能将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 ②主观能动性: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保持和监督有目的的活 动的进行 ③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的意识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心理学导论》名师黄希庭讲义 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1章绪论[视频讲解] 1.1本章要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根据心理现象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它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根据心理现象是否可以被意识到,可以把它们分为意识和潜意识。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上,即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派,如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 1.2重难点导学 一、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1)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a.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感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b.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 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可能出现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例如,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灵感状态、迟疑状态或刻板状态。此外,认知过程中的聚精会神状态和注意涣散状态、情绪过程中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意志过程中的信心状态和犹豫不决状态等,都属于心理状态。通常,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例如,俗话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这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感知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情绪开朗、做事果断……表现为心理上的振奋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 统可以区分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 O 2.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 类是 如知觉、注意、 欲望、意愿等。 3. 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匚,三个基本特征上。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 程中大多都遵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三项基本原则。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 大类。 二、选择题 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A. 选题和提出假说 B. 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D 解 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 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 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5. 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 名词解释 1. 认知过程 2. 意志过程 3. 心理状态 4. 心理特征 5. 心理结构 四、 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tational definition ) ? 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 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 5. 什么是实验法? 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 B. 调查法 C.个案法 D. 实验法 4. 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 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 中介变量 C. 反应变量 D. 机体变量 )变量及其 3.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意识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等多个领域。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这些方法在研究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研究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二、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学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这些学派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各有特点,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广泛应用于教育、咨询、临床医学、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了解这些应用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三、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1、神经元与突触: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了解神经元和突触的特性,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

的生物学基础。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器官。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四、感知与知觉 1、感知的基本过程:感知是心理活动的基础。了解感知的基本过程,包括感觉登记、注意选择、知觉组织等,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 2、知觉的基本类型: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进行感知的过程。了解知觉的基本类型,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有助于理解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的心理特点。 五、思维与认知 1、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与判断等过程。了解这些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2、认知的基本形式: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信息处理过程。了解认知的基本形式,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有助于理解人们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的心理特点。 六、情绪与动机 1、情绪的种类与表达: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 心理结构(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心理的脑机制(探讨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与环境 一、个性心理 1.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时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包括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此三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绪过程:指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人特有的高级情绪: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臵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即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在一个人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结构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子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的自觉(自我觉察能力)因素。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认知方面: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观念、自我评价 情感方面: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 意识行动方面: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等 3.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个人对于自我的意识称为自我意识。 无意识:反应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梦、口误、笔误)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 行为: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 变量与控制 2.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3. 反应时法 4. 心理物理学方法 (二)观察法 (三)个案法 (四)心理测量 1.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 心理测验的信效度 3.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4. 人格测验 5. 智力测验 6. 常用临床心理测验 7. 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 (五)心理统计 1. 描述统计 2. 推论统计 (六)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第三节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颜色视觉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第四节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二)知觉组织 1. 知觉组织原则 2. 形状知觉 3. 深度知觉 4. 运动知觉 (三)错觉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 意识的含义 2. 意识的功能 3. 睡眠与梦 (二)注意过程 1. 注意的含义 2. 注意的特征 3. 选择性注意 第六节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理论 1.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3. 观察学习 (三)记忆的含义 (四)记忆的种类 1. 感觉记忆 2.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3. 长时记忆 (五)遗忘 1. 遗忘曲线 2. 影响遗忘的因素 第七节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及种类

(二)概念的含义及其形成 (三)问题解决 1. 问题解决的过程 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推理 1. 演绎推理 2. 归纳推理 (五)判断和决策 1. 启发法和判断 2. 决策框架 3. 决策规避 第八节智力 (一)智力的含义 (二)智力的测量 1. 智力测验的编制 2. 常用智力测验 (三)智力理论 1.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2. 智力三因素理论 3. 多元智力理论 第九节情绪 (一)情绪的含义和功能 (二)表情 1. 非语言交流 2. 文化与表情 3. 面部表情 (三)情绪理论 1. 詹姆斯——兰格理论 2. 坎农——巴德理论 3.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第十节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生理动机 (三)个人成就动机

心理学导论答案

心理学导论答案 一、单选 1、【答案】D 【考点】普心: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解释】A,构造主义不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C格式塔心理学关注知觉、思维的整体,反对研究成分,也就是反对研究知觉和思维的组成结构 2、【答案】D 【考点】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法:调查法 【解释】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了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可以使用调查法 3、【答案】C 【考点】普通心理学:主要的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 【解释】构造主义学派强调用内省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将人的意识划分为基本元素。 4、【答案】C 【考点】普心:心理学概述 【解释】行为总是在特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的。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而起作用。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的主观性。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本题不能用“决定”,因为行为需要刺激的引发;同样道理也不能用“依存”;在一定的心理作用下,糠变得甜而蜜不甜说明了心理对行为的积极能动性;“调节”一词的作用太小,用在这里不太合适。故选C。 5、【答案】A 【考点】普心: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 【解释】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环境的强化而来的,忽略甚至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华生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在华生看来,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对它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 对于B中所说的心理学是与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的,行为主义虽然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但是它所研究的环境是简单的当前的一些刺激、强化物等,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指文化因素,这并不是行为主义所考虑的范畴,所以不选。 对于C来说,行为主义只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否认遗传的作用。故也不选。 6、【答案】A 【考点】普心:心理学概述 【解释】B为构造主义,C为行为主义,D为精神分析 7、【答案】C 【考点】普心: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三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第三章心理的环境基础 第一节 环境的内容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1、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个组成因素和无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如大 气、水、动植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图一) 2、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文化 环境等。(图二) 3、物理环境:除包括自然环境各因素之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 素,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图三) 4、心理环境: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二环境对心理的 普遍制约作用 1、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2、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方面。(久雨后太阳出来会觉得高兴) 生态 学:研究活着的生物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3、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行为环境:文化上与固定的行 为相匹配的物理环境。 三心理学家关于 环境的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1、考夫卡:在其《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把环境分为地理环 境和行为环境。地理环境指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指个人意 想中的环境。 2、勒温:动力场理论。生活空间:指人的行为,也就是人和 动物的交互作用。生活空间的每一部分都可有一个区域,每个 区域又具有一定的疆界。(狮子生活在草原,老虎生活在山林) (二)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学:探讨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取向。 五大系统: 1、微系统:与个体直接的,面对面水平上的交流 系统。 2、中系统:几个为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3、外系统:两个或更多的环境之间的的连接与关 系,其中一个环境中不包含这个个体。 4、大系统:与个人有关的所有微系统、中系统及 外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5、长期系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所有的社会生态 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缺点:无法进行实证研究。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1. 心理学是什么? “关于个体的心理历程及行为的科学的研究” 个体:研究对象 心理历程:个体内部活动 行为: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可观察) 科学:依据科学方法(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 2.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什么? 描述所发生的事情解释所发生的事情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控制发生的事情 3. 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哲学背景(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精神并非对立于身体而存在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笛卡尔(法国科学家,哲学家) 流体精神,重视神经通路 经验主义(empiricism) 洛克(英国政治哲学家) 人类心灵如“白板”;知识源于经验,科学应当依靠观察和实验。 生理学背景(方法基础) 缪勒:神经特殊能量;大脑功能分区专司;神经细胞之间由电化作用产生神经冲动 赫尔姆霍茨:色觉理论与听觉理论 费希纳:通过改变刺激的物理属性来观察人的心理反应 生理心理学,心理物理学 生物学背景 达尔文 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遗传、环境、个体差异、适应 4. 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主要学派 (构造主义,功能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 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功能主义(机能主义 functionalism) 人物:詹姆斯、杜威 观点:受进化论的影响 考察我们的思想和感觉的进化机能更有意义 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1896年) 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人格动力:无意识、潜意识、意识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行为主义(behaviorism)(1913年)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题和答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题和答 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个结构是大脑的控制中心? A. 小脑 B. 脑干 C. 中脑D. 大脑皮质 2.下列哪个脑区与情绪有关?A. 边缘系统 B. 皮质 C. 小脑 D. 中脑 3.下列哪种神经递质与记忆有关? A. 多巴胺 B. 内啡肽C. 乙酰胆碱 D. 5-羟色胺 4.下列哪种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传导细胞? A. 淋巴细胞B. 神经元 C. 红细胞 D. 上皮细胞 5.下列哪个脑区与语言理解有关? A. 大脑皮质B. 海马体 C. 间脑 D. 小脑 二、判断题 1.大脑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控制中心。(正确/错误) 答案:正确

2.脑干主要负责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控制。 (正确/错误) 答案:正确 3.小脑是负责肌肉协调和身体平衡的区域。(正确/错 误) 答案:正确 4.乙酰胆碱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与记忆有关。 (正确/错误) 答案:正确 5.海马体是大脑皮质的一部分,与语言理解有关。 (正确/错误) 答案:错误 三、问答题 1.请简要介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答:大脑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控制中心,分为左右两半球。大脑皮质是大脑最外层的薄层,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如语言、

记忆和决策。脑干位于大脑之下,主要负责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控制。小脑位于大脑后方,主要负责肌肉协调和身体平衡。 2.什么是神经递质?请举例说明一种神经递质及其功 能。 答:神经递质是一种能够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参与调节学习和记忆过程。它在大脑皮质中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实现信息的处理和存储。 3.请解释情绪与边缘系统的关系。 答:边缘系统是人脑中与情绪处理有关的一个重要区域,包括扣带回、杏仁核等结构。这些结构与恐惧、愉悦等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边缘系统参与情绪的产生和调节,并与其他脑区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人类的情绪体验。 4.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什么角色?请简要描述神经 元的结构。 答: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传导细胞,负责将信息传递到不同部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组成。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神经信号的产生和整合中心。树突是

《心理学》教材

《心理学》教材 一、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的科学,它探讨人类行为的原理和心理过程的规律。心理学导论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通过学习心理学导论,学生可以了解心理学的整体框架和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各个分支领域打下基础。 二、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心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包括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脑与行为的关系等。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生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生物学基础。 三、感知与知觉 感知与知觉课程主要介绍人类如何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感觉经验。该课程将探讨感觉和知觉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以及感觉和知觉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四、记忆与遗忘 记忆与遗忘课程主要介绍记忆的原理和过程,以及遗忘的原因和机制。该课程将探究记忆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过程,以及记忆在人类学习和思维中的作用。此外,还将讨论如何提高记忆力和减轻遗忘的方法。 五、思维与问题解决 思维与问题解决课程主要介绍人类思维的原理和过程,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该课程将探究思维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过程,以及思维在人类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此外,还将讨论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六、情感与动机 情感与动机课程主要介绍情感和动机的原理和过程,以及情感和动机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该课程将探究情感和动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过程,以及情感和动机在人类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中的作用。此外,还将讨论如何管理情感和激发动机的方法。 七、人格与个性 人格与个性课程主要介绍人格和个性的原理和结构,以及人格和个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该课程将探究人格和个性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评估方法,以及人格和个性在个体差异、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中的作用。此外,还将讨论如何培养健康的人格和个性。 八、社会心理学

2023国开网《心理学导论》形考任务4

2023国开网《心理学导论》形考任务4 本文档旨在为2023国开网《心理学导论》课程的形考任务4提供指导和解答。以下是对该形考任务的简要概述和要求。 任务概述 任务4要求学生通过对特定案例进行分析和应用心理学理论知识,提供相关解释和建议。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课程中学到的心理学概念和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任务要求 - 选择一个与心理学相关的实际案例,可以是个人、团体或社会层面的情境。 - 对案例进行分析,涉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模型和概念。 - 提供合理的解释和建议,探讨应对和干预措施,以提供心理学角度的帮助和支持。 任务内容 任务4的分析和讨论内容需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 对案例进行描述和背景介绍,明确情境和问题。

- 应用适当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解释案例中存在的心理过程和 行为表现。 - 探讨案例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挑战。 - 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基于心理学的观点和实证研究。 文档结构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呈现你的分析和讨论内容,建议按以下结构 来撰写文档: 1. 引言:介绍所选择的案例并说明其重要性和分析目的。 2. 理论框架:介绍用于分析案例的心理学理论、模型和相关概念。 3. 案例分析:对选择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包括相应理 论的应用和解释。 4. 解决方案和建议: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帮助解决 所涉及的心理问题。 5. 结论:总结你的分析和讨论,并强调心理学在提供帮助和支 持方面的重要性。 注意事项

- 文档要求至少800字以上,但注意保持内容简明扼要,不要 赘述。 - 适当引用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提供支持材料时请提供可确认 的资料来源。 - 注意使用适当的中文学术语和术语表述,表达清晰准确。 祝您在2023国开网《心理学导论》形考任务4中取得好成绩!如有任何进一步的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3年电大儿童心理学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一、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重要涉及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性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刹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由遗传构造、生理成熟和神经功能所支配的。 二、研究遗传影响力的方法 选择性育种和家谱研究,是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重要策略。 选择性育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通过选择性哺育有特殊特质的动物,来回答遗传在多大限度上影响了这种特质的个体差异。一个有名的选择性育种的实验是屈赖恩所进行的,他试图证明老鼠走迷宫的能力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特质。 家谱研究: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行为遗传学者通常使用家谱研究的方法。在典型的家族研究中,将同一家庭中的每个人加以比较,分析他们在一或多个行为特质上的相似限度。假如某一特性是由遗传决定的,则血缘关系的近、疏会决定家庭成员间在这一特性上的相似性。 家谱研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双胞胎研究和收养研究。 三、遗传对气质、人格的影响 (一)气质遗传的也许性 气质是指在情绪反映、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对许多人而言,气质这个词隐含着行为的个别差异的生物基础,这个基础是会遗传且稳定的。 以各种动物为对象的选择性育种研究指出,活动量、恐惊以及社交能力等气质特质,的确具有很强的遗传影响力。

研究者研究了同卵双胞胎与异卵双胞胎间气质的相似性,得到了相称一致的发现:从幼儿期初期开始,活动量、注意的需求,易怒及社交能力等气质,同卵双胞胎的相似性都高于异卵双胞胎的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说,至少有一些气质成分是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此外,不同背景的婴儿从生命的最初几天开始,就已显露出不同的气质特性。福利德门研究发现明显的民族差异:高加索和华裔美人的母亲所接受的产前照顾是同样的,因此婴儿间的气质差异也许是由遗传决定的。 总之,我们所表现出来的、会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及情绪适应的气质特质,很明显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但是,初期的气质类型是可以改变的,并且这种气质的改变说明,这种受遗传影响较大的气质特性对环境变量也是很敏感的。 (二)人格遗传的也许性研究 一般认为,构成人格的一些稳定的特质和习惯,更多的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感觉、态度、价值和行为特性等,更多的受到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以及我们所结交的朋友的影响。但是,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却让我们看到遗传对某些人格特性的影响力。 内向性/外向性就是一个受遗传影响更大的特质。内向者在人群中常保持安静、焦急及有不舒坦感;外向者则很爱交际,他们很喜欢和别人聚在一起。 此外一个也许受影响的有趣特质则为同理心。一个人很有同情心,是指他能了解别人的情感、需要。婴儿看见其他婴儿哭,他也也许会哭。这似乎说明同理心是天生的。马特福斯研究表白同理心是一个会遗传的特质。 四、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遗传与心理健康、行为问题有关吗?是的,任何一种基因缺陷,对神经、精神、病理性行为障碍等的发生都也许是危险因子。 对神经系统的微观研究也证明了遗传因素与某些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关系。如,五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许多精神障碍有关(如焦急症、情绪障碍、逼迫症等)。对五羟色胺的研究发现,五羟色胺的水平受遗传因素影响,而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三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单选题 1.大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是 ( )。 A.神经元B.突触 C.神经回路D.神经系统 2.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树突较短,分叉多,负责接收刺激B.树突较长,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C.轴突较短,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D.轴突较长,分枝多,负责接收刺激 3.通过对大脑两半球一侧优势的研究,( )功能的定位不在右半球。 A.艺术欣赏B.知觉空间关系 C.逻辑推理D.幻想 4.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最小单位是 ( )。 A.神经元B.胶质细胞 C.突触D.反射弧 5.当神经元处于安静状态时,( )。 A.轴突内外无电位变化 B.神经元随时处于自发放电状态,产生的电位为动作电位 C.细胞膜对所有离子具有相同的通透性 D.细胞膜内外保持着一定的静息电位 6.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 )。 A.静息电位B.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 C.动作电位D.服从全或无法则的电传导 7.早期颅相说为脑功能 ( )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A.定位说B.整体说 C.机能系统说D.模块说 8.大脑皮层是指 ( )。 A.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的白质 B.大脑半球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组成的灰质 C.灰质与白质的总和D.灰质与部分白质的和 9.正是通过对 ( )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 A.动物脑B.失语症病人 C.割裂脑D.脑成像 10.机能系统学说是由 ( )通过对大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中总结提出的。 A.布鲁德曼B.加尔 C.弗洛伦斯D.鲁利亚 11.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B.顶叶 C.枕叶D.颞叶 12.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兴奋B.抑制 C.兴奋与抑制D.反射 13.“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D.以上答案都不对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探讨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心情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心情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心情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④心情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心情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限制、调整自己的心情。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常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视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肯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探讨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探讨基本方法:描述探讨、相关探讨和试验探讨。 10.描述探讨又分为: ①自然视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视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视察者没有觉察到探讨者在视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视察者偏差 c.在视察时想要视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试验探讨:试验法是在限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更,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探讨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限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限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 b.试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探讨的总体 c.试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高校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被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 ②詹姆斯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见心理学的探讨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须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特点: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见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b.反对把心理视为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里的适应功能; c.反对把心理学只看做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d.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对正常人一般心理规律的探究; e.主见把心理学的探讨范围扩大。 ※③华生---行为主义。观点:a.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探讨对象是人类和动物行为。 b.他坚决反对冯特心理学的意识和内省这两个基本概念。 c.刺激—反应(S—R)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 d.主见把人的心理彻底生物学化和动物学化。e.强调刺激、反应、习惯形成、习惯联合等概念。 f.心理学探讨的目的是找寻预料和限制行为的途径。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_练习题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 循,,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 2.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4.心理特征 5.心理结构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 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 5. 什么是实验法? 五、分析题 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 1. 试对个体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2. 怎样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3. 怎样才能做到使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公开接受检验? 4. 阐述心理学研究中对主客观资料进行科学整合的含义。 5. 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心理学导论分析解析

概述心理学研究范围。包括生物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 生物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群的行为模式。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过程。临床心理学,研究异常心理状态。 指定书目:教材——彼得格雷《心理学》第五版阅读书目——格雷马库斯《诺顿读本》 第二讲 第一部分概述并批驳“灵肉二元”论。,着重强调“所有心理活动都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第二部分概述大脑的生理功能。 最后结束时的提示。 1.该课程的基本理论是“心理的机械论” 2.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与一般的人文精神(人类内在价值等观点)难以吻合。 选择其一,或试着将二者融合。 There are some phliosophers and psychologists who do just that, who claim that free will and responsibility and spiritual value and intrinsic value are all illusions; they are pre-scientific notions, that get washed away in modern science. 第三讲 主题:精神分析 大部分心理学理论的只适用于十分有限的环境和人群中,而有两个心理学理论,试图解释人类社会中的所有现象。一个是“精神分析”,另一个是“行为认知”。 无意识动机观点: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意识活动仅仅为潜意识活动所作的决定给出合理解释。无意识活动产生于本我和超我,意识活动产生于自我。 概述观点:性心理成熟五期。心理防御机制。 由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科学性不足,现代心理学,已经放弃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许多观点。但这个理论的一些观点,是许多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容置疑。佛罗伊德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 有趣案例:阈下死亡信息试验。结论:阈下死亡信息,可以刺激人更加维护自己的族群,更加排斥外族人。 第四讲 第一部分,继续关于“无意识”的问题。 人们为什么会有无意识?或者说,“为什么有一小部分‘意识’我们能够察觉到?”一些学者认为,无意识产生与进化过程中的欺诈与反欺诈行为。无意识负责产生有利于个体的欺诈行为,察觉其他个体的欺诈行为。 由于生物进化史,可以被认为是“骗术进化史”。因此人作为一个高级物种,每个个体都是骗术大师。 最好的谎言,就是能够欺骗自己的谎言。行骗高手,首先要对自己的谎言深信不疑。我们的潜意识负责制造谎言;而我们的意识负责使我们相信自己所制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