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

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

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
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

城市居住

空间分异

S p a t i a l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68

【摘要】依据1990年代以来西安市523个住宅开

发项目及相关信息资料,分3个时段8个区段5个

档次5种类型,对西安市居住空间的重构、分异、

隔离化动态与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危旧房拆迁

改造、老城区内填充插补、新区开发建设等途径,

在土地制度、房改政策、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等

因素的影响作用下,西安城市居住空间正经历着

分化与重构。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住房需求多

样化及住宅供给多样化等则是导致居住空间分异

的主要因素,其结果是产生基于收入差距的居住

空间隔离化。

【关键词】居住空间;重构;分异;隔离化

RESTRUCTURING A 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R ESIDENTIAL AREAS I N METROPOLITAN

XI’AN SINCE THE 1990S

XING Lanqin; WANG Hui; CAO Mingm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523 housing

projects developed in Xi’an since the 1990s, the spa-

tial-temporal process and characters of the residen-

tial restructuring and differentiation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where 3 stages, 8 districts, 5 sorts and 5

ranks of the housing development are divided for

making comparative analys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y way of old building relocation and renovation,

filling-in rebuilding in old city and new area

exploitation, a manifest process of residential restruc-

turing and differentiation is just going on and will be

going further in the city of Xi’an, meanwhile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policy change in land use, housing

assignment, city planning and infrastructure. Polar-

ized income, diversified housing demand and supply

are recognized as the main factors to cause the resi-

den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come-based segregation.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restructuring;

differentiation; segregation

居住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居住空间的

合理布局与优化,是城市结构功能优化的重要方

面。居住空间的演化则是城市结构功能变迁的

重要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

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

发生着巨变,居住空间也不例外。本文对西安

1990年代以来居住空间的重构与分异进行了分

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与

变革。

1 1990年代之前西安居住空间格局

1.1 1949年以前形成的商住混杂格局

西安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到1949年,城市

建成区面积仅13.2km2,人口不足23万,基本全

在明城墙范围内,道路网沿袭了唐长安以来的棋

盘式,住区采取“里坊制”,住宅一般为一至二层

砖木结构,多为“前店后家”模式。其中,民国

初年拆除“满城”城垣,整修东大街和北大街,在

两侧建成两层楼房。自1928年省政府将“满城”

废墟辟为新市区,建成房屋售予市民或出租。

1934年陇海铁路通抵西安后,西安经济渐趋活

跃,建成一批厂房、仓库、铁路局、银行等,同

时建成北大街东侧通济坊、新市区、尚平路两侧、

北新街附近等居住区,北关自强路一带建成铁路

员工居住区。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人口流入西

安,在城内东北隅荒地和北关自强路二马路建成

居住区。至此形成了1949年商住混杂的居住格

局,也奠定了明城墙内老城区居住的基本形态和

格局。

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

重构与分异*

邢兰芹 王慧 曹明明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271046);国家教育部“十

五”规划项目(01JC790012);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

划项目(HI01204)。

【作者简介】

邢兰芹(1979-),女,西北大

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研究生。

王慧(1965-),女,博士,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副教授。

曹明明(1960-),男,西北大

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

【收稿日期】2003-07-18

【文章编号】1002-1329

(2004)06-0068-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69

1.2 1950-1990年期间形成的工作—居住混合体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城市建设发展提速,住宅建设总量增加。“一五”至“七五”期间,一大批国家重要工业、科研及“三线”建设项目布局在西安,形成了西郊“电工城”、东郊“纺织城”和机械工业区,及南郊以几所大专院校为基础的“文化城”。期间,与工厂、大学、研究所等同时配套建成了一批职工宿舍,出现了“单位大院”式工作—居住混合体形态。住宅建设历经起伏,到1990年全市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80万m2。

在此期间西安市经历了两次城市总体规划。《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年)》确定了以旧城为中心发展,中心为商贸区、旧城东西两侧10km外集中发展两大工业区、南郊形成文教区、北郊为大遗址保护区和仓储区的功能格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提出到2000年城市用地扩展到162km2,重点开辟新的功能区,分别在西南、东南和北郊建立新开发区,构成新区围绕旧区拓展的模式。此规划奠定了1990年之后西安城市发展的基本态势。

总体上看,1950-1990年间,西安城市空间扩展基本环绕明城墙向外拓展,到1990年基本完全填满“二环”以内空间,东郊“纺织城”和西郊“电工城”两工业区在二环线以外。“单位大院”式工作—居住混合体为这一时期居住空间的主流形态,也成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开发建设“新”居住区的普遍形态。

明城墙内老居住区建筑和人口密度则不断增加(城墙内人口密度高达4万人/km2),配套设施差,拥挤不堪。1979年开始进行的一些危旧房改造和翻新工程延续到了1990年代。

2 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的重构

2.1 居住空间的重构机制

(1)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确立。 西安市于1993年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土地市场逐步形

成并完善,地价因素逐步开始发挥对城市空间的调整作用,导致城市土地重新配置——工业及低价格住宅外迁,将地价较高的中心区让位于商业和商务用途,出现了城市内部空间的重组。

(2)住房制度改革。 1998年我国取消了延续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给商品房的销售提供了契机。随着新建住宅面积的增加,西安市实有住宅面积逐年增加,人均居住面积也逐年提高(表1)。西安市的商品房销售面积由1990年的14.46万m2增加到1998年的117.11万m2,而且个人购房比例增加,1998年个人购房面积为101.08万m2,占总销售量的86.3%。

(3)城市规划更迭。在1980年代完成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的影响下,1990年之后的城市发展两大重点是新区开发和古城保护,尤其是以新区开发为重点,在城市西南、东南、正北方向分别开辟建设了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区三大新区,还在城东浐河一带开辟了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在这些新区内开发建成了一大批住宅新区。1990年代中期完成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又一改过去集中发展模式,确定了“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的新构想。此次规划虽然到2000年才获国务院批准,但其对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安城市的“郊区化”扩展态势及部分外围组团的开发已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4)基础设施改善。 1988年后西安城市道路建设力度加大,先后修建了数座立交桥、多座人行天桥,二环线路建成、过境高速路部分完成,从而形成了“三横三纵三环八射线”的道路系统,使市区与周围郊区及组团建立起便捷的联系。同时,通讯设施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些都降低了城内外经济联系的距离摩擦系数,缩短了城郊、城乡联系的时间,

加速了中心区人口和企业的外迁扩散。

2.2 居住空间重构方式

(1)危旧房拆迁改造。 自1979年起,市政

城市居住

空间分异

S p a t i a l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70

府先后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拆迁安置和棚户、低

洼、危旧房改造,在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大部分

危旧房住户开始向明城墙外、二环外的新开发住

宅区疏散,城市中心区人口因而有所疏解。

(2)老城区内填充插补。 1990年代以来,城

市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展,明城墙内大片历史街区

正在改造,城东城西旧区改造也在加速,改造使

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布局发生了变化,由此在一

些地点居民需要动迁,而另一些地点则穿插开发

了新的住宅。

此外,在1993年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后,

土地开始集约化利用 ,各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长期无偿占有的大量闲置土地开始被开发利用,

一些新开发住宅项目也以“见缝插针”方式在二

环线以内的老城区落脚。

(3)新区建设开发。 西安从1990年代以来陆

续开发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

区、曲江旅游度假区、浐河综合经济开发区等新

兴产业开发区,在带动了西安产业空间调整演化

的同时,也带动了西安居住空间的演化。新兴开

发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优越的综合环境,使开发

区成为西安新的商品住宅开发和销售的热点区

段,尤其是成为中、高档住宅最为集中的区段。

2.3 居住空间重构的时—空进程

为了分析西安市1990年代以来居住空间演

化的时—空动态,本研究将1991至2002年期间

分为1991-1994、1995-1998、1999-2002三个时

间阶段,将市区分为八个空间区段,每一个区段

基本代表了西安的一个功能区。其中:区段Ⅰ—

—明城墙以内的老城区,是城市的中心商贸区;

区段Ⅱ——明城墙以外、二环路以内的区域,是

1950-1990年期间形成的以“单位大院”形态为

主导的城市内环区;区段Ⅲ——东二环外、咸宁

中路以北、北二环向东延伸线以南的区域,是以

浐河综合经济开发区和“纺织城”为主体的城东

工业区;区段Ⅳ——二环外、咸宁东路以南、雁

塔路以东的区域,为曲江旅游度假区主导区;区

段Ⅴ——南二环外、以长安南路为中轴线的含光

路以东、雁塔路以西的区域,是大专院校和研究

机构集中的城南文教区;区段Ⅵ——南二环外、

昆明路以南、含光路—东仪路以西的区域,为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导区;区段Ⅶ——沣惠路以

西、昆明路以北、高架快速路以南以及往西延伸

的区域,是被称为“电工城”的城西老工业区;

区段Ⅷ——北二环以北、汉长安城遗址以东的区

域,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导区。

从表2可以看出,1991-2002年开发的523个

住宅项目在三个时段、八个区段内的分布相当不

均衡。第三个时段内开发的住宅项目成倍增多,

其中59.5%的项目都是在1999年以后开发的。其

中,区段Ⅱ一方面由于本身开发密度较大,同时

又由于在八个区段中总面积最大,所以分布在其

中的项目个数也就最多。但二环以内的老城区住

宅开发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1-1994年期间开

发的46个项目主要分布在Ⅰ、Ⅱ两个区段(即二环

以内的老城区),项目个数占到总数的80.4%;在

1995-1998年期间开发的166个项目中,Ⅰ、Ⅱ两

个区段内的项目占总数的比例为70.5%;而自

1999-2002年开发的311个项目中,在Ⅰ、Ⅱ两区

段内的项目占总数的比例则下降到43.1%。由此

可见,老城区对住宅开发的吸引力日趋减弱,

环以外的区域逐渐成为住宅建设的热点区段。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的区段Ⅵ也是住宅开发较

密集的区段,尤其是1999年之后开发的新项目在

此集中的态势更为显著,这一特征在图1中将看

得更为清楚。

图1清楚地显示了523个住宅项目在不同时

段及不同区段的分布情况。1991年至1994年期间

住宅绝大多数分布在二环以内尤其是明城墙内的

老城区,只一小部分分布在二环外东、西两侧的

老工业区内,二环以外的城南及城北两个方位在

这一时期住宅的分布极少,特别是城北的经济技

术开发区在1994年之前还尚未设立,因此区段Ⅷ

内没有任何住宅开发项目。1995至1998年开发的

71

项目增至166个,是1991年至1994年开发项目的3.6倍,分布已经超出二环线向第三圈层蔓延,个别项目甚至已越出三环线,位于城西南角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于自身的高速发展,已显示出对住宅开发的强大吸引力,结合表2的数据可知高新开发区内(区段Ⅵ)的项目数占到二环线外所有开发项目数的44.9%。1999年至2002年期间开发的新项目明显主要分布在二环线之外的区段,尤其是南二环西南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正南侧的城南文教区内,而此时城市东南角的曲江旅游度假区(区段Ⅳ)和城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区段Ⅷ)经过几年发展已初具规模,且显示出良好发展势头,因而在此开发的住宅项目也明显增多。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自1999年之后,拟建设(现已有部分路段开工)的城市三环线之外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住宅开发项目,大多是一些别墅、高档住区项目,也包括个别超大型住宅区项目(被称为“郊区大盘”)。一些“郊区大盘”还出现了争购场面,显示出西安市民对郊区化住宅的接受与选择取向,同时预示着郊区化住宅开发在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的态势。

3 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3.1 居住空间分异机制

(1) 收入差距拉大。 西方城市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收入、家庭结构、族裔是导致居住空间分异的三大原因。而对于当今的中国城市,家庭结构日益趋同(“三口之家”)、种族鸿沟也远不如西方国家巨大,因而收入差距是造成居住空间分异的最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达0.39,1990年代以来西安市居民收入水平在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日益拉大(图2),而且在1996年,低收入户每一就业人员所负担的人口数为2.47人,高收入户每一就业人员所负担的人口数为1.73人,而到2001年这一数字分别为3.63人和1.78人,可见低收入家庭负担日益加重,低收入而高负担、高收入而低负担,这样势必更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

(2) 居住需求的多样化。高收入阶层,往往

选择环境条件优越的住宅(例如位于城郊的住宅),并有能力购置城郊生活所需要的出行工具——私家汽车。而广大中低收入的人士只能购买经济适用房、安居工程、普通商品住宅等,并且由于工作地点、公共交通、房租房价等因素的影响选择余地狭小。对于单身家庭或结婚不久的夫妻家庭,他们在选择居住空间时,除了考虑上下班方便之外,更多注重的是城市中心热闹繁华的都市氛围,多渠道的信息来源和丰富的文化娱乐;而对于退休老年夫妇或丧偶老人组成的老年“空巢”家庭来说,居住空间的选择主要考虑附近是否有配套的医疗保健设施、方便的购物地点,居民区内是否有和谐的社区氛围和安静的环境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在选择住房时不仅考虑住宅的面积、价格,还考虑住宅的区位、居住环境等条件。居民对住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也是促使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之一。

(3) 住房供给的多样化。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19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住宅类型已从原来单位公房的单一模式发展到现在既有政府为低收入阶层建造的经济适用房、安居工程项目,也有房地产开发商独立建设的普通商品住宅、高档公寓以及在西安依山(秦岭南麓)傍水(泾、渭、灞、

浐河交汇处)

处开发兴建的别墅。开发商在不同区位建设不同档次的住宅,吸引了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分别入住不同的住宅区,也促使了居住空间

城市居住

空间分异

S p a t i a l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72

分异的产生。

3.2 居住空间分异特征

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

向、收入状况的居民居住空间分布趋于分化隔离

的现象。由于住宅本身能够很好地反应居住者的

收入水平、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取向,因而可以

直接作为空间分异的指示指标。

本研究根据西安市商品住宅平均单套总价格

将住宅项目划分为五个档次:低档(低于10万

元)、中低档(10-20万元)、中档(20-30万元)、

中高档(30-40万元)、高档(大于40万元);又按

房屋类型将住宅项目划分为五种类型:安居工

程、单位公房/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宅、商

住楼/公寓、别墅。表3给出了不同档次、类型

住宅项目在西安市八个不同区段的分布比重。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档次/类型住宅在不

同区段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居于最高和最

低两端的两种档次/类型(高档与低档,别墅与

安居工程)是空间分布最不均匀的类型。低档、

中低档住房主要分布在区段Ⅰ和区段Ⅱ内(即二

环线以内的老城区),而高档住宅(如别墅)则

全部集中在三个新兴开发区内(区段Ⅳ、Ⅵ、

Ⅷ)。81.8%的安居工程项目位于城市内环区段

Ⅱ内(明城墙外至二环线之间的圈带),这些项

目主要是用来安置中心城区(区段Ⅰ)古城保

护、旧城改造、危旧房拆迁工程中外迁的居民。图

3更直接显示了不同档次/类型住宅的空间分布

情况。从其中可知普通商品住宅和公寓项目的分

布最广、且彼此交错重叠;而别墅区几乎完全集

中在三个地点:城西南秦岭南麓沣峪口一带(所

谓“依山”之处),最北边泾、渭、浐、灞河交

汇口一带(所谓“傍水”之处),城东南曲江旅游

度假区内(所谓“环湖”之处)。老城区地价昂贵

多为商业用地,住宅只有商住/公寓及较早开发

的一些普通商品住宅。二环线外城市东、西两侧

的老工业区内的住宅开发项目稀少,尤其是没有

中高档以上住宅,这与城市老工业区国营工业企

业效益不佳、职工收入水平低、

居民消费能力弱

直接相关,

是一直以来西安商品住宅开发和销售

最冷清的区段。

总体来看,城北的经济技术开发

区、城西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东南的曲

江旅游度假区、城东的浐河综合经济开发区、城

正南的长安区是1990年代期间拉动西安住宅由市

中心区向外围“外溢”“郊迁”的主要区段。尤其

是在其中的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拉动下,已朝西南(沿

73

太白南路—210国道)和正北(沿长安北路—211国道)两个方向伸展出来了两条明显的住宅扩散轴。沿陇海铁路线方向东朝临潼、西朝咸阳的东、西两条住宅扩散轴也已初具形态。

3.3 居住隔离化程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对西安居住空间分异隔离化程度作一量化比较,本研究还分别计算了不同档次/类型住宅的隔离度指数(或称分异度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Xi是指第i区域单元(区段)内的某种类别(可以是住宅类型,也可以是人口族群类型等)占同类别的百分比,Yi则是指第i区域单元内其他所有类别的百分比。D就是隔离度指数,在0到100之间变化,当D=0意味着各种类别的空间分布完全均匀,D=100则说明不同类别空间分布的极端隔离化,即某类别只集中在某一区段内(100%),而在其它所有区段内的分布均为0。

表4是隔离度指数计算的具体结果。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出:不论是以住宅档次或是住宅类型为计算基础,都显示出最低档次(如安居工程房)和最高档次(如别墅)是空间隔离化程度最高的两个类别,表现为相应的隔离度指数值最大。由此可以推知,影响西安居住空间隔离的最关键因素是经济因素——经济收入水平的差异。中间收入阶层的中档次普通商品住宅在空间的隔离程度最低,意味着中等收入阶层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均匀。

4 西安市居住空间演化的趋势展望

按西安市社会极化现象的趋势分析,西安居民未来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分化会更加严重,收入差距将越拉越大,因而高低收入阶层的住宅空间分异隔离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根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近几年内西安住

宅开发将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旅游度假区、浐河综合经济开发区北部与未央湖交接一带继续扩散蔓延,新兴开发区将是未来西安市住宅开发的热点区域。根据大西安“九宫格局”空间结构的远期规划,住宅区稍后将向西侧扩展,在西安与咸阳之间的渭河沿岸形成开发热点。整个城市住宅的扇区分布态势将进一步明显化。另外,西安住宅在郊区化的同时将沿着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由知名开发商主持打造的“郊区大盘”可能会成为一种住区开发的重要模式。未来住宅小区的建设还将突出以人为

本的思想,小区的配套设施和生态环境将成为住宅开发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人文关怀”和“生态关切”将成为开发商竞争的有力武器,而此举之结果是带来城市居住空间形态与环境的演变。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庭伟. 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7):7-14.2 叶迎君. 居住空间分异初探[J]. 规划师,2001(3):94-97.

3 吴启焰,崔功豪. 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

及其形成机制[J]. 城市规划,1999(12):23-26.

4 周峰,樊永斌. 市场经济条件下南京城市居

住空间变化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 南京经济发展研究, 1998(1) :70-75.

5 周一星,孟延春. 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

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4):289-299.

6 顾朝林, C.克斯特罗德. 北京社会计划与空

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1997(5):385-393.7 周一星. 北京郊区化引发的思考[J]. 地理科

学, 1996(3):198-206.

8 张兵.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布重构[J].城市规

划汇刊,1995(2):37-40.

9 西安统计年鉴[Z]. 统计出版社, 1991-2002.

D=

Σn

i 

=1

 X

-Yi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略谈城市规划在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作用

略谈城市规划在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作用 略谈城市规划在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作用 摘要:城市的居住空间是城市一定的空间区域内各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同时还是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形成的统一空间系统。在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空间的分异化程度不断加大,甚至在同一区域内出现了极化和对立的现象。因此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居住空间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整,以解决城市居住问题。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现状;城市规划;调节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适度的居住空间分异属于正常现象,可以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但是过度分异将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导致不公平现象产生。通过城市规划的调节能够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现状 目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不断产生,并且出现了不同档次的居住区域,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豪华居住区:主要是一些高收入阶层,他们并非城市的主体,但是豪华的特征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他们所居住的区域多是城市中最好位置的公寓或别墅。 中高档居住区:由中高收入阶层所拥有,一般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在新城区或近郊新建的环境较好的商品房。 从居住条件来看:以上两种居住区划为中高档类型居住区。这类居住区基本都是环境资源优越,设施配套齐全,区域文化成熟,生活氛围浓郁的区域,其每个地块都具有稀缺的价值,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中占有重要一席。 中低档居住区:由一般工薪阶层所拥有,这类居住区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其住宅多为单位自建房。经过几十年的使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汤放华1,陈立立2,曾志伟1,易纯 1(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100;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 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 “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空间重构;长株潭【中图分类号】TU98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JJ6060]“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项目资助。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推动了新国际地域劳动分工的形成,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使得当今区域城镇空间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网络状的复杂联系,区域城镇发展的前途、层次与绝对的规模已非必然相关 [1][2] ,“城镇在网络中的地位比 空间区位、 工业综合程度等传统的特征来得更为重要”[3] 。“城市体系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 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4] ”区域城镇实体空间与影响空间越来越大的分离,世界城市、出口加工区、离岸银行中心等新战略地点的形成,对城镇来讲,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区域内部一体化发展正逐步加强的同时,“核心-边缘”效应的范围已扩大到国家、 区域之间,在新的空间层次继续得到强化,并呈现迅速加大的趋势。 传统城镇体系的研究往往是将研究地域视作一 个相对闭合的自运行系统,着眼对于本系统内要素的均衡配置及良性运作的探讨,习惯于将城镇作为 点状的要素[ 5] ,仅仅注重城镇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对乡村、生态空间等地域的研究。 生态环境和人文物质环境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历史积累,一旦破坏往往不可逆转。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 不可避免的要将一部分既有人文物质、自然生态环境包入到城市空间之中,以往一味以牺牲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已被证明不可持续。因此在新时代下,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必须要纳入到区域发展的主线中。 1 空间演化趋势 1.1 区域一体化趋势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地域生产方 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日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集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各城市集团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在内部以建立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为前提,打破行政壁垒, 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外部以建立全球化的市场体系为目标,消除市场障碍,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随着城市集团的发展壮大,将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态:一

城市空间形态1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罗春生)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辛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城市形态不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和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 状,还表示了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特征。 一、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 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 些城市按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来限制其规模大小,帝王都城方九里,诸侯的都城方七里及方五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那个时代城市布局的大致志形。这种所谓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对以后历代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单一的文化模式的支配,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在统一的内在模式支配下,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风格,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一)“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态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仿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

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简史

美国城市规划发展简史 从哥仑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到美国现代城市规划专业的形成,其间经过了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清晰看到美国城市成长的三个阶段。 1.在独立前约300年的殖民地时期内,美国的城镇从无到有,属于前城市化时代。 2.从朗方规划美国新首都华盛顿哥仑比亚特区,到19世纪末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是美国城市化急剧发展的时期。 3.从20世纪初开始,在强大的美国城市经济的支持下,城市美化运动与城市土地区划,分别从城市景观环境和城市房地产开发两个方面,奠定了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 目前,美国城市已形成了建立官方行政地图和总体规划这样两套系统的工作。其中,经过改造的德式城市区划得到最广泛认同,而用于传播的总体规划的趋势仍在不断增长。 毛其智:今天,我们把美国的一些城市规划情况拿出来,回顾一下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从中看到的城市发展中的问题,算是以他山之石来考虑我们中国的发展情况。现在学建筑和规划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了解的最多的就是中国的情况,除了中国之外,第二个最熟悉的国家恐怕就是美国了。很多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美国的方方面面都有讨论。今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历史的角度来看的时候,可能看到大家过去不太熟悉的情况,等于是有一些知识的补充。 美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有很多的五光十色的各种情况的建设,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个国家不能光看其表面的情况。这是一张美国的地图(见图),夏威夷不包括在内,美国的国土面积在地理一般讲的是比中国略小一点,936万平米公里的范围。但是从2004年开始,很多材料都显示美国的国土面积超过了中国,中国号称960万平方公里,美国现在是962万平米公里。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因为美国在世界上拥有很多托管的领土,其托管的领土加起来在目前的面积超过了中国,上升为世界的第二,第一是俄国。美国的人口这些年来也快速的增长,在二三十年前的时候,美国有2亿人。但是到今年年初美国已经拥有2亿9500万人。 我们都知道美国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美国问题也有很多人在解释。今天我选了一篇文章:问题和答案:美国为什么如此繁荣?为什么人家如此学习它?向往它?批评它?或者是反对它?这也是我们后面要讲的美国规划情况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其他的情况。这些都应该从美国发展的一系列的特点来看问题和答案,文章里讲美国是万花筒,美国是大熔炉。总起来最简单地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美国人的生命是在竞争中燃烧出火花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实际上是其巨大的社会创造力和发展动力。然后美国的人格原则是个人意志自由至高无上。美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消除独特性的能力,其实际上是一个大熔炉,不管是什么民族融入美国的社会中,本民族的独特性就会消除。另外美国是一个金钱社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你赚钱的能力。同时美国的生活是一

城市居住形态_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_秦红岭

·总第435期· 理论界2010第2期□秦红岭 城市居住形态: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 作为居民日常生活展开的主要场所,作为城市空间主要的组成元素,居住空间在城市形态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我国大城市,2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居住空间郊区化的现象,便是城市形态形成“摊大饼”式的圈层扩展和蔓延的重要因素;又如,高低档次不一、类型不同的住宅区组成了城市形态的“马赛克”式的镶嵌图,形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和极化,以至出现城市的“富人区”和“贫民区”。〔1〕居住空间形态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着整个城市形态的功能和城市效率的实现。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城市居住空间格局上的阶层分化趋势,涉及空间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大问题,更是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隔离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芝加哥学派针对当时美国城市出现的两极分化、居住隔离等社会现象,借用了生物界自然竞争的生态学规律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指出人群居住的空间区位是分化与竞争的结果,强调经济因素、土地价值对城市居住形态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居住空间结构的三大模型,即伯吉斯(E.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the concentric zone model)、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the sector model)、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的“多核心”模式(the multiple nuclei model)。上个世纪70年代在芝加哥学派和冲突理论基础上,一些城市社会学研究者提出了住房资源对社会分层的意义,指出不同地理(或空间)区域意味着不同的生存机会,居 住的空间区位与个体其他社会资源的拥有具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十年来,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空间分异加剧。城市变得更加“分化”、“碎化”和“双城化”:一极是精英阶层在舒适豪华的典雅社区居住,这些社区通过围墙、保安杜绝外人的自由接触,形成所谓防卫型社区(gated community);另一极是城市下层、低收入人群或有色种族在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密集居住。〔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对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居民按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居住在不同的地段和社区,同时分异人群逐渐转变为贫富差异,并由此导致了城市低收入和贫困人口聚居化的现象。如李志刚等学者对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计算分异指数,发现当前上海存在严重的住房分异,“城市从相对均质型的‘簇状’单位大院向异质型的以社区为单位的新的居住空间的转变。”〔3〕冯健对北京市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调查,指出北京社会空间分异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要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4〕沈关宝、邱梦华以广州为例,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剧,局部已出现极化与隔离的现象,严加防护、外人不得入内的高级别墅区和治安混乱、外人轻易不敢入内的城中村就是证明。〔5〕刘玉亭则以南京市为例,具体着眼于城市贫困阶层的空间分布和居住空间状况展开了调查分析,发现城市贫困阶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对集中的趋势,且主要集中于城郊结合部。其中城市户籍贫困人群多分布在一些早期建设的居民小区内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对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适度的空间分异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过度分化与隔离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尤其是富裕与贫困阶层之间社会距离扩大并引起居住空间形态上强烈反差的社会现象,却可能隐藏诸多负面问题,影响社会和谐。达成居住空间融合的方式,除了摸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居住模式以外,还应当强调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住房规划与建设政策。 关键词:城市居住形态;空间分异;空间融合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2-0192-03 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建筑伦理学”学术创新团队成果。 [收稿日期]2009-06-25 [作者简介]秦红岭,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教授,从事伦理学和建筑文化研究。 【社会观察】 192

城市空间发展 相关书目

专著: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2月 2.段进、比尔·希列尔等;空间研究3: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3.张勇强;空间研究(2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4.张京祥罗震东何建颐;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5.杨冬辉;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自然演进:城市发展的自然演进规划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6.陈泳;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006年10月 7.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01年1月 8.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9.(美)刘易斯·芒福德编译者:宋俊岭倪文彦;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 10.王旭了;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11.何念如、吴煜;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学位论文: 1.王晓燕;银川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毕凌岚;生态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结构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沈磊;快速城市化时期浙江沿海城市空间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黄大鹏;芜湖城市土地利用及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曹坤梓;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王剑锋;城市空间形态量化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张愚;基于可见性的空间及其构形分析[D];东南大学;2004年 徐昊;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空间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丁小兰;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整合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王国志;长春市城市化空间发展格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杜聪;济宁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严昕;厦门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邹卓君;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城市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分异 一、城市空间分异的动因 两个概念: 1.城市社会空间 城市社会空间可以看做是城市社会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城市阶层结构的地理位置与空间结构的表征,是城市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表现,即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变化赋予城市物质空间以社会意义。 它通常有泛指和特指两重含义。 ①城市社会空间泛指城市里面一切人类所感知或体验的空间。 ②城市社会空间特指城市里面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宗族种族乃至行为心理的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空间,如唐人街、贫民窟、富人区等。 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社会经济关系分化推动物质环境分化的过程,是指原本同一体中的个体由于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产生新的社会距离,从而从原本群体中不断分开或异化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不断分化和相对集中的演化过程。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因: 城市社会空间三个因素: 1.经济社会地位 由于人们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具有差异化的社会身份,进而以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为基础,产生经济社会地位。 2.种族 不同群体由于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等特征而形成的种族差异,如非洲人等,这些种族群体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了族裔社区。 3.城市生活方式 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常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如老龄化社区、蚁族社区等城市社会空间。 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模型 同心圆 伯吉斯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他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物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在五种力综合作用下,城市地域产生了地带分异,便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地带推移。他认为社会经济状况随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而变化,并根据生态原则设计了表示城市增长和功能分带的模式。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此学说的缺点是:同心圆过于规划,未考虑城市交通线的作用,且划带过多。其成功之处是:从动态变化分析城市;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城市结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提出新的思想。

大都市周边城镇空间重构

大都市周边城镇空间重构 摘要:江津作为重庆绕城高速经过的除主城区之外的唯一一个区县,在重庆主城区进入“二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其城市发展动力发生了较大改变,原来以几江片区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受到了巨大冲击。文章梳理了江津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的历程,探讨了重庆主城区空间发展趋势对江津中心城区的影响,探讨大都市周边城镇空间重构的特点。 关键词:绕城高速;发展动力;空间重构 abstract: jiangjin as the chongqing high-speed beltway passes in addition to the main city only a county, into the “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second time”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chongqing cit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city spati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with a few original area as the core have been a tremendous impact. this paper combs the history of jiangjin space center city development,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ongqing urban district of jiangjin space center city,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surrounding towns in metropolitan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way; development; space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f29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江津中心城区发展演变历程

芝加哥2040规划

规划实践:芝加哥2040规划 芝加哥2040,是大芝加哥都市区的区域性战略规划。需要说明的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联邦城市更新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美国的城市规划基本不再涉及雄心勃勃的空间规划,而更类似与发改系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只是时间跨度更为长远。芝加哥2040的主要章节和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生机勃勃的社区 一、通过住房和土地利用手段促进社区的生机。主要措施包括:(1)更为紧凑、步行、混合使用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应有利于公共交通的使用、就业集中地点紧密联系。(2)实施倡导性规划,发挥地方自身力量;财政资金向社区规划倾斜,区域规划机构为社区规划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设立新的基金,为列入社区规划内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强化地方政府间的合作。 二、保护水资源和能源。主要措施包括:(1)长远考虑水供给和保护;执行《水计划2050》,推广暴雨处理系统;取消水补助,按净水成本价收费;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力争人均水使用量从现在的172加仑/人减少到139加仑/人。(2)提高节能家居产品和绿色技术的普及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能;力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当前的1.32亿吨减少到47亿吨。(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Metric Tons) 三、增加并改善城市公园和公共空间。主要措施包括:(1)在现有25万英亩公园基础上,再增加15万英亩的公园用地;(2)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力争平均每千人能便捷的享受到10英亩以上公园的比

重达到70%。(3)继续推进绿道和徒步道的建设,力争绿道和徒步道的数量是现在的一倍。 四、提升本地水果的可持续化。(1)提高本地水果生产、配送和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化,提倡在商业农场、社区互助农庄、住房后花园内种植水果;(2)推行城市农场计划,在人们无法接触到新鲜农产品的地方,建设城市农场。 (二)人力资本 五、提升教育和人力发展能力。主要措施包括:(1)提高劳动力服务水平。采用更为灵活的人力发展项目以满足雇主和雇员的需求。(2)完善相关信息和数据。(3)教育、人力发展和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进一步发挥当地服务提供者的作用。 六、支持经济创新。主要措施包括:(1)改进数据和信息系统,尤其是关键经济部门的业务和就业数量等信息;(2)培育地区产业簇群;(3)培育地区创新文化;(4)支持科研的商业化运用。 (三)高效的政府管治 七、改革州和地方税收政策。主要措施包括:(1)改变以零售税和房地产税为主的地方税赋政策,因为这将会扭曲土地利用并导致不公平。(2)改革地方和州之间的税收分成体制,税收分成体制应有利于支持地方办公和工业发展。(3)扩大服务品种的征税范围。(4)减少“纳税大户”社区的低税率对其他社区经济的冲击。 八、改善信息的可获取性。主要措施包括:(1)建立地区的信息港;(2)提供技术支持;(3)介绍在信息共享方面的最佳实践案例。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浅谈城市居住空间分布及其规划调节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d14188238.html, 浅谈城市居住空间分布及其规划调节思路 作者:李慧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要:随着城市居住空间的快速变革,居住空间分异程度不断加剧,以至于一些区域局 部出现了凸显的极化与对立现象。本文从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现状和调节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思路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分布;规划调节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现状 现阶段,以不同收入群体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居住空间分异状况逐步加剧,并随之出现了不同档次的居住区划和类别: 豪华居住区:由高收入阶层所拥有,虽然不是城市的主体,但鲜明的豪华特征却将其凸显、标识出来。它们往往是城里位置最好的公寓或是市区边缘风景秀丽的高档别墅。 中高档居住区:由中高收入阶层所拥有,一般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在新城区或近郊新建的环境较好的商品房。 从居住条件来看:以上两种居住区划为中高档类型居住区。这类居住区基本都是环境资源优越,设施配套齐全,区域文化成熟,生活氛围浓郁的区域,其每个地块都具有稀缺的价值,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中占有重要一席。 中低档居住区:由一般工薪阶层所拥有,这类居住区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其住宅多为单位自建房。经过几十年的使用,这类居住区房屋基本陈旧,设备基本老化,设施基本不全,且人均面积较少、小区环境较差。 低档居住区:多为住房面积小、房屋质量劣、居室采光弱、环境卫生差的旧城区房屋、廉价私房或搭建的棚户、城中村及一些历史民居等。这里主要聚集着低收入阶层、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此类居住区大都缺乏生活配套设施,缺少公共资源,且人口密度较高。 政府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经适房等。这类住房大都分布在城市边缘甚至更远的郊区,主要面向居住面积不足一定标准的城市低收入群体。 二、运用规划手段调节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思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