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笔记整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笔记整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笔记整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笔记整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笔记整理

凡真实的人生总是相遇。(——马丁 布伯)

第一章什么是哲学

一、“哲学”一词的词源

Philos(爱)+Sophia(智慧)

哲学的基本性质:

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

①哲学研究的不是某个特定领域,它关注的不是细枝末节

②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对待世界的方法、态度),人和世界打交道

二、哲学智慧与实证知识

1、智慧不等同于具体的实证知识

哲学不等同于具体科学(science 科学;wissenschaft学问,科学,学术,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世界上的所有的科学)是以人与世界关系为中心展开的对世界的总体把握

2、哲学问题:总体(普遍)的问题

哲学:客观地研究世界,研究人们对待世界的方式、方法、态度,是一种有关境界的学问。

自然科学:天为什么下雨哲学:什么是因果关系

人为什么会死人如何对待死亡

三、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

1、为了让生活比生活更多(为了更好地在世界中生活)

“边缘境况”:科学技术无能为力领域。例如:感动是内心的真实情感,油然而生。(雅斯贝斯提出)

为了解决“边缘境况”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哲学。

2、哲学是一门“life work”

①人只要活着,就需要哲学,需要哲学智慧。

哲学区别于宗教:哲学——入世(更好地面对与解决问题);

宗教——出世(逃避问题)

②哲学总是源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人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这里的哲学指的是常识,是自发的、发散的,未经思考的。)

真正的哲学:系统化、理论化;哲学家的哲学:自觉地经过理论的加工和反思的、系统的

③具有一种实践的定向

哲学不是纯粹理论的东西,真正的智慧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扎根于生活。

Life work:生命的劳作,在生命的劳作中所生产出来的有关生命的作品

四、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的批判性(是哲学的根本特征)

1、哲学是一种自由思想(自由思想≠主观思想

=批判地思想)

苏格拉底:批判的牛虻

黑格尔:所谓自由的思想,就是不接受任何未经审查其前提的思想。(思想的思想—反思)

2、何为哲学意义上的批判

批判:澄清前提、划定界限

康德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事实具有自明性,不要自行将某种东西设为前提

无内容纯形式,任何时候都建立起的公平是形式的公平。——《正义论》摩尔斯

形式的公平:原子个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

利己主义个人——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

马克思不再局限于思想的批判,而且提出了历史的批判

日常对他人的认识,总是从当下和自身的角度,是片面的认识

(二)哲学的时代性

1、“哲学并不是站在它的时代之外,哲学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

“每个人都是它时代的儿子,哲学也不例外,哲学无非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黑格尔2、哲学以思想的方式把握时代的实质

(方法:剥洋葱——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概念判断、层层分析)

含义:①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哲学

②任何一种哲学要想保持生机与活力,就要回答那个时代所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3、西方哲学发展的各个主题

①古希腊哲学:存在者是什么?

②中世纪(信仰的时代)经院哲学:论证上帝的存在,本体论的论证

③近代(理性的时代)西方哲学:主体的觉醒即主客体的分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⑤当代哲学:对于科学技术与人类关系的批判

现在的中国的任务: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与人:贫富差距——中等收入陷阱;城与乡——城乡差距)

哲学要有活力,必须立足时代,回答时代的问题和挑战。(“接地气”)(三)哲学的民族性

1、西方人:征服中国人:随遇而安、和谐印度人:四大皆空

2、中西方的差异

吃:饮食工具、食材的丰富性、分餐/聚餐(相濡以沫)建立整体的联系

宗教信仰:西方基督教两个世界的区分①善的世界:耶稣灵魂

②恶的世界:撒旦肉体

西:非世俗性/超越性;个体的拯救(个体性)

中:世俗性/实用性→今生今世的幸福社会性哲学:西方——理性规范→理性>感性

中国——感性生命

纯粹理性: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

批判: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可以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第二章柏拉图主义与西方哲学史的开端

(为事物的发展奠定基调)一、西方哲学的缘起

(起源于对存在者是什么的惊异)

惊异:存在者是什么?存在者的存在性(追问整体存在者的存在性)

(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本质、根据、原因)回答: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第一个哲学家):水

(古代朴素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无固定性质和形状)

唯物主义)阿那克西美尼:气(灵魂是气:用唯物主义解释精神现象)(哲学意义上的开端)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①米利都学派开始从质料因入手去探寻宇宙万物的本源或始基(原初物质:一种或几种物质;由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②柏拉图从形式因入手去追问把同类的不同事物联系起来的共同形式是什么——理念物质

③阿那克西曼德:无限多的东西是怎么会由有限制的东西产生呢?

④米利都→由一是如何产生多的?(动力因)

一与多的关系问题(质料因)不能解决非物质性的事物

动力:赫拉克利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

根本观点:一切皆流(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其本源亦在变化)

↓↓

相反相成:上升运动:火→其他活火(在一定分寸上

下降运动:其他→火燃烧熄灭,是有规律的)

两种运动为同一种运动

质料:唯物主义的多元论(不同质料构成,可以有共同属性;不同属性的事物,可以有同质料构成)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世界上有多少事物,就有多少种子)未解决问题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火土气)是多非一

两种原则——爱(结合)四根以二原则形成世间万物

恨(分离)

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系统思想的始祖,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 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至今仍然正确。" 这一点在学界已得到公认。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系

统思想是贯穿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一条红线,特别是其"四因说"的真正灵魂。这种观点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及自然哲学的新透视,可能导致一种与传统观点大异其趣的"格式塔变换"。

学界公认,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名的"四因说"便是集大成的产物。然而具体来讲,"四因说"是怎样集大成的?在学界还缺少一种清晰的说法。"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及随后思想发展的一种独到的概括和总结,一种全新的提炼和升华。

关于"四因"的来源,亚里士多德本人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实际上有所提及。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源于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显然,从泰勒斯不定型的"水"到德谟克利特抽象的"原子",作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都是"质料"的始基作用。其次,"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和恩培多克勒的"爱憎说"。毫无疑问,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爱憎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不难看出,以"数"和"理念"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通式"的定性作用。最后,"目的因"即事物"最善的终结",可追溯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和阿那克萨歌拉的"理性"。因为,以永恒不变的"存在"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因果的同一性,而以"理性"作为安排万物秩序的"善"更表明了其趋向性。通过对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似乎都在寻找我在《物理学》中指明的诸原因,我们再也没有找到过其它原因。但是他们的研究是模糊的;他们有些象是说到了,又象全没说到。" 可见,通过"四因说"可以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各流派和学说,进行一种"对号入座"的整理。

作为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功绩首先在于指出了"四因"在自然界的普遍性。其中"质料"、"动力"、"形式"的普遍性是不难想象的,而"目的"的普遍性则颇有争议。对此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说明的:"若有某一事物发生连续运动,并且有

一个终结的话,那么这个终结就是目的……须知并不是所有终结都是目的,只有最善的终结才是目的。""无论在技艺制造活动中和在自然产生中都是这样,一个个前面的阶段都是为了最后的终结……既然技术产物有目的,自然产物显然也有目的。因为前面阶段对终结的关系在自然产物里。

"四因说"对科学的影响从古希腊一直延续至今天。譬如,最近有学者提出了进化"四因说",认为基因是遗传的质料,基因组储存了生命形成的原则(形式),个体在初生动因(太阳光能)和次生动因(遗传的、生理的、生态的)的联合驱动下,通过求生(一种次生的目的性),推动着种族的延绵与分化。进化是以无数个体生命为载体的一种生命运动,它也是一种物质运动形式,虽然比物体的物理学运动要复杂的多。生命存在的实体-个体是质料、形式、动因和目的的统一,其自身是多种生命层次运动的复合,也是诸多类型运动的复合,这些进一步形成了种族的生命运动-演化或进化。

二、柏拉图主义的要点

理念(Eidos/idea)形式因凡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①同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②事物运行所遵循的规律或规则

③事物和它所属的种类所共同追求的完美目标和理想

凡存在已有理性,其存在根据皆为理性

要点

①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的区分可见世界与理智世界

②后者对前者享有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

③从感性世界上升到超感性世界

感性世界(肉眼可见):a.由具体的、个别的感性事物所组成

b.不断变化的

c.由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

理性世界(理念的世界):a.由物之理念组成的

b.具有恒定性

c.只能通过理智的方式加以把握

柏拉图的理念论:①两个世界的区分(超感性:纯粹的思想的领域)的解释②思想观念、概念决定生活

③一个神话:要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工作:揭穿③的虚假性

真正具有实在性的→物之理念

每个个体都有分有了物之理念,才具有实在性

由于美,一切美的东西才美

理念个体

例:正方形的理念在脑子里。“两边相等且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理念,真正的正方形永远是有误差的。

中华文化三个重要的思想要素:儒道释

意见:停留于具体个别感性的层面

知识:源自于理念,超出理性。

从柏拉图开始的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理性专制感性,理性专制精神

西方哲学的发展引上了一条理智的超感性的方向。意识提高至精神的领域。(极其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

(罗素)西方文明的三个要素:古希腊哲学(柏拉图哲学)、基督教、现代自然科学

基督教:感性是值得批判的(通俗版的柏拉图主义——尼采)

精神世界(基督)(灵魂)物质世界(撒旦)(肉体)

现代自然科学无非是柏拉图哲学的完成。

研究方法:逻辑+实验(现代自然科学仍离不开理性)

第三章近代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一、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1、培根(1561-1626)[弗兰西斯·培根]

——英国唯物主义和近代自然科学的鼻祖“知识就是力量。”

获取知识,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对经院哲学抽象演绎法<三段论>的批判)

结论不能超出前提范围,不能产生新知识。

提出一种新方法:实验归纳法——①观察(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②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归纳假设

③通过实验证明假设

实验: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经过理性加工整理的感觉经验——实验

贡献:①知识;②实验归纳法;③方法的重要性

2、霍布斯(1588-1679)

贡献:①进一步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是由物质构成的物体(坚持无神论、反对神学、经院哲学,反对上帝的存在)——哲学是研究物体以及物体之间的因果联系)

②以唯物主义的思想研究国家:《利维坦》(国家的产生和形式);提出社会契约论——政治秩序

社会契约论:a.自然状态下(没有国家):人人都关注自己的利益(丛林法则——弱肉强食);b.订立契约;c.君主专制(主张君主专制):保证权力有效执行,将权力让渡给君主

3、洛克(1632-1704)

政治哲学:

《政府论》——进一步发展霍布斯的社会哲学,提倡社会契约论,但倡导三权分立(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人类理智论》发展出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凡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东西无不首先存在于感觉之中”)→发展了培根的“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认识经验论

认识经验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①心灵在认识之初是一块“白板”(没有观念)

“白板说”与天赋观念论构成一对矛盾

②(概念来自于哪里)一切观念都来自于人的感觉经验(外感[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内感[反省])

③一切知识都是简单观念的复合(相加)

来自直接感觉的观念

例:黄金:黄的+硬的+金属+...

“太阳晒热了石头”:太阳晒石头+石头热了

·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有何局限性:

从结论上看:由③知

“一切观念都是简单观念的复合”:a.首先默认已经具有“做加法(综合)”的能力

b.而综合能力来源于何处?——天生具有的;

感觉经验:习惯性的心理联想

习惯性的心理联想:观念与观念之间没有客观的因果联系→而科学得以成立的基础是什么→休谟的“怀疑论”

所以:

①人的感觉经验不一定是对外物的准确把握/正确反映;

②与唯理论共享一个前提即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或者主客体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③把综合能力视为前提(做加法的能力)。

·优点:

①构成西方发展国家政治理论的基石(三权分立);

②尽管走向怀疑论,但对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怀疑论)来源于感觉。来自于习惯的心理联想,否定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

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双重来源:(一)源自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拉美特利)

(二)源自洛克的唯物主义(孔狄亚克、爱尔维修)(一)源自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运动是唯一的实体

近代西方哲学奠基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霍尔巴赫)(①形而上学方面;②物理学方面)机械运动(拉美特利)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一切都是运动的,物质是运动的,啤酒在发酵,心情在酝酿。”

1、形而上学方向

“我思故我在”:把“我思”作为近代哲学的出发点→走向了形而上学

含义:(1)思维的直接确定性(我们可以最先确定“我思”)

(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无法怀疑“我正在怀疑”本身)(2)“我思”与“我在”之间的直接统一性(“我思”与“我在”具有统一性,“故”不是所以,是我思,我在。见下解释)

“我思”与“我在”的直接同一性:①任何思想都有主体,二者是思想与思想者的关系;②我只有通过怀疑思想(通过思维)才能真正确证自身主体性地位,才能真正获得自我意识(意识到自身的独立性、意识到自身与他物之间的区别和对立)

自我意识不能等同于意识

例:我吃、我行故我在——前提是“我”,而“我”存在是因为“我思”

造成了“我思”与“广延”的分裂(具有不同性质)

思想他物主体如何反映和认识客体,是个世纪难题

主体客体构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存在(全部的近代的哲学重大而基本的问题)

为了使“我思”认识“广延”,提出上帝存在(回到经院哲学——上帝的怀抱)四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①唯理论(笛卡尔、莱布尼茨、沃尔夫、斯宾诺莎)

A.实体:一种不需要别的东西而存在的东西;

B.有且只有一个实体:上帝、绝对(在它之外没有任何对象与它保持对立)/无对

C.我思与广延是绝对的两种不同的显现方式:思维是看不见的广延

广延是看得见的思维

D.天赋观念论:普遍观念都是天赋的

②经验论(洛克、贝克莱、休谟):实验归纳法[培根]、社会契约论[霍布斯]、三权分立与经验主义认识论[洛克]

③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如何解决“我思”与“广延”的结合与同一问题:

①科学方法(没有被选择)

②形而上学的的方法(上帝[绝对])→笛卡尔回到了上帝的怀抱

2、物理学方面:对自然做出机械论的解释(受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认为宇宙是一架机器——立场

要点:(1)认为广延性(长宽高、三维空间、延展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来把握;

(2)绝对时间/空间(绝对时间——数学的时间:“与外界事物无关的,纯粹、均匀的流逝”——牛顿;绝对空间——与外界事物无关,本身不动(但所有运动都在其中发生)、均质性)特点:与外界事物无关;连续性;均质性(两个数学时间只有量的差别,与其他无关);

(3)把自然运动(物理运动)都还原为机械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所有的运动都是受到外界动力的结果)

·问题:(1)由上中(2)可知,运动与外界事物无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反驳了这一点),那么,以何种方式来证明绝对空间与时间的存在——牛顿以神学解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其不存在;

(2)所有的运动是机械的,是受外力作用的结果,那么,最初的推动力来源于何方。

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人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与动物并没有什么区别,人就像一架高度精彩的钟表并是正在机械运转的钟表。

黑格尔:哲学就是神上论、哲学的思想就是发现绝对的思想

(二)源自洛克的唯物主义——功利主义伦理学(爱尔维修)(革命唯物主义)人与环境的关系(孔狄亚克)

柏拉图以后,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合乎道德、伦理),法国唯物主义将其上升到道德/社会层面

康德——理性的规则(道德的律令)

①人是目的(不是为了其他目的。例:孝敬老人不是为了得到财产)

②做事的原则是普遍的原则(不是个人原则。例:偷盗)

对欲望的控制;道德生活:用理性约束感性

1、法国功利主义伦理学

要点:(1)人是肉体的,充满欲望的感觉的存在

(2)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的个人

(3)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动的唯一准则

不能为了公共道德损害个人利益,脱离利益的道德规范是不存在的,公共道德规范就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

核心主张:一切的道德伦理都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

适应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要求

2、人与环境的关系

感觉是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人是感觉性动物→人是环境的产物,特别是政治制度或法律的产物

改变环境→推翻旧制度(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

→爆发了法国大革命

上帝=绝对=无对(没有对象与它保持对立)=无限

三、19世纪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一)宗教人本学批判(站在现实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

(二)感性——对象性原则

(三)高卢——日耳曼原则

(一)宗教人本学批判(站在现实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几个命题:

1、(旧)哲学的秘密是神学;(目的是建立超感性世界,并从感性进入超感性(黑格尔作为典型代表,认为上帝的存在及至高无上性))

哲学是变成了思想并通过思想加工加以阐明的宗教

贡献:揭示旧哲学与宗教的一致性(旧哲学:理性专制主义原则[超感性];认为要克服理性专制主义原则)

2、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上帝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外化)

上帝的属性:

(1)全知的全能的(洞知一切、具有无上威力;知、情、义的化身)(2)充满仁慈的

(3)外化采取了异化的方式

生产出的东西开始支配人

目的:把人的本质重新归还给人本身

3、人的秘密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笛卡尔→人=自我意识;费尔巴哈→人≠自我意识从现实的人出发

(二)感性—对象性原则

感性原则—存在性原则(对柏拉图主义的反驳:对超感性原因的反驳)

对象性原则:

·没有了对象,主体也成了无

·主体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对象,构成了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马克思认为是—感性的活动、对象性的活动)

1、感性原则

认识论/存在论(ontolog)本体论

整体存在者的存在结构

对柏拉图主义的反叛(对超感性原则的反叛)

(1)感性:非理性(无法用概念、逻辑等论证的原则)

(2)实在性就是感性:

·具体个别感性的事物具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确证感性个别事物的实在性,不能用思维方向,要有具体接触

触觉>视觉(上手状态/现成状态);感性>理性

在掌握理性的同时,不要忽视温暖而多彩的感性

做一个有深度的人,也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海涅:温暖而多彩的感性

2、对象性原则——主要针对主体(人),什么是现实的人(感性的、对象性的)

·对象性的两个命题:

①否定性:没有了对象,主体也成了无(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的绝对主体)

②肯定性:主体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对象,构成了主体固有而又

客观的本质

(1)现实的主体(感性的)在它之外一定有其他的对象与其保持对立【例:我们。除了我们之外还有自然等等,我们不是一切】——反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认为主体是上帝(上帝=绝对=无对=1=一切=无限者—没有对象可以与他保持对立);费尔巴哈认为这不是现实的主体,是一种纯粹的思想:“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

(2)人与三类对象打交道:①自然界

②另一个人(你)

③上帝

①自然界(保护环境的哲学基础)

自然界构成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自然界(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本身)——试图恢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现代文明:人与自然的分离

②另一个人(你)

我—你。我总是要与你打交道(你是我的本质)

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是社会文化的存在

认识主体间性的存在,任何一个现实的主体都能把另一个人的存在作为自我存在的前提

引出思考:如何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尊重你自己)

“在梦里,我们总是形同陌路,醒来才知道相亲相爱。”

——他人的眼光

试图建立“爱的宗教”

③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宗教人本学批判2的哲学根据

* 三类对象构成人的共同本质

三、高卢—日耳曼原则(感性与理性的和解)

法国德国(代表理性)

(代表感性)

也被称为理论革命:

①哲学无非是变成思想并通过思想加以阐明的宗教;

②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当做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用感性取代超感性,同时将二者结合

费尔巴哈试图完成对哲学的革命,最终没有完成

费尔巴哈提出的高卢日耳曼原则实际上是要调和主体的认识能力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一个哲学家,他的母亲应该是法国人,拥有感性的特点,他的父亲则应该是德国人,拥有理性的原则。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与费尔巴哈哲学划清界限。

费尔巴哈:只把人理解为感性对象,而没有理解为感性活动。(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展开的过程,过程中获得规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

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3、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

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4、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5、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6、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7、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9、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10、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第四章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实质

疑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教科书式的回答:实践+三个统一

1、创立了科学的实践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了哲学的基本性质(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

2、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与旧唯物主义相比较实现了三个统一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目的是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的历史的分析上)。

二、恩格斯的回答

马克思一生有许多发现。

马克思一生有两项最伟大的发现:

1、马克思在世界观的领域实现了一场革命:通过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创立了崭新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旧:从思想的领域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从现实生活,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生活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揭示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资本是如何完成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与拷打的——剩余价值学说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相互联系:剩余价值学说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前提的作为理论条件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 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 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 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 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

大学物理一笔记整理

第一章 静力学 1.R1(x1i,y1j, z1h) R2(x2i,y2j.z2h); R1*R2= | i j h | |x1 y1 z1| |x2 y2 z2| 2. 求:船速靠岸的速率 3.自然坐标下的表示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 1.牛顿第二定律 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与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矢量和的方向相同。 2 3. 4. 合力的功为各分力的功的代数和。 5. 6. 几种保守力和相应的势能 重力的功和重力势能 M 在重力作用下由a 运动到b ,取地面为坐标原点,y 轴向上为正,a 、b 的坐标分别为ya 、yb 重力势能以地面为零势能点, 002 2 v l s lv s h l s ==-= ,m r m m r m r N i i i N i i N i i i c ∑∑∑==== =1 1 1 ? ?? ?? ?=== zdm ; ydm ; c c c z y x ? ++=b a z y x dz F dy F dx F W ) (右手螺旋法则方向:大小:称为角动量,或动量矩 sin ,θmvr mvr L v m r p r L ==?=?=⊥ 方向:右手螺旋法则大小:力矩:θ sin Fr Fr M F r M ==?=⊥ mgy y mg mgdy E y P =--=-=? )0(0

引力的功和引力势能 1.刚体的回转半径 = 半径为 Rg 的薄圆环的转动惯量 2. 纯滚动的主要特征:(条件:足够大的摩擦力) ①在滚动中接触点P 始终是相对静止的,没有滑动。 ②发生在P 点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0~fmax),不作功。③同时,P 点的线速度始终为零。④ xC= R θ, vC=R ω, aC=R α 3. 特别注意:绕质心轴和绕瞬时轴的角速度等是相同的 第四章 狭义相对论 1.运动长度的测量必须同时记录首尾坐标! 2、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假设及本质含义:①相对性原理:所有物理规律对所有惯性系都是 3.两个事件的 时空间隔在 所有惯性系 中都相同, 即时空间隔 是绝对的。 4.原时一定是在某坐标系中同一地点发生的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原长一定是物体相对某 5. 第五章 机械振动 1.相位 00)(?ω?+=t t m k T o == πω2 2.任一简谐振动总能量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 3.扭摆θθJ k dt d -=22 复摆(其中I 为转动惯量) 4. 受迫振动 其中, 20 ω 为固有频率, γ为阻 尼系数. 5.共振 2202βω-= r p 共振的角频率. 6.振动的叠加:(1)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 其中, 或者用几何方法做圆周图 (2) 同方向、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拍:其振幅变化的周期是由振幅绝对值变化来决定,即振动忽强忽弱,所以它是近似的谐振动这种合振动 忽强忽弱的现象称为拍。单位时间内振动加强或减弱的次数叫拍频。拍频的大小为 ? =dm r J 22 222 12121 C C P K mv J J E +== ωω动能22 22 211c u x c u t t z z y y c u ut x x --='='='--='20220c m mc dm c E m m K -==? 420222c m c P E +=); (cos 2121002 22?ω+==t kA kx E p k E k E A 022== mgh I T π 2=)cos()(0?ωγ+=?-t Ae t x t 2 20γωω-=)()()(21t x t x t x +=)cos( ?ω+=t A )cos(212212221??-++=A A A A A 22112211 cos cos sin sin ?????A A A A arctg ++=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 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 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意识属性) 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 哲学的特点是: 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㈠:区别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 II:特点不同 a:研究对象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 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 相互关系 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 I.定义不同 ⑴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⑵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 ⑴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 I:定义不同 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 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 II: 特点不同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 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III:联系

大学物理一笔记整理

第一章静力学 1.R1(x1i,y1j, z1h) R2(x2i,y2j.z2h); R1*R2= | i j h | |x1 y1 z1| |x2 y2 z2| 2.求:船速靠岸的速率 3.自然坐标下的表示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 1.牛顿第二定律 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与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矢量和的方向相同。 2 3. 4.合力的功为各分力的功的代数和。 5. 6. 几种保守力和相应的势能 重力的功和重力势能 M在重力作用下由a运动到b,取地面为坐标原点,y轴向上为正,a、b的坐标分别为ya、yb 重力势能以地面为零势能点, n a a n v t v t v t v t v a v v n 2 d d d d d d d d 因为 反映速度方向的变映 ρ 2 v n a 法向加速度 的变化 反映速度大小(速率) 切向加速度 d d t v a 2 2 n a a a 总加速度 2 2 v l s lv s h l s , m r m m r m r N i i i N i i N i i i c 1 1 1 zdm ; ydm ; c c c z y x b a z y x dz F dy F dx F W) ( 右手螺旋法则 方向: 大小: 称为角动量,或动量矩 sin , mvr mvr L v m r p r L 方向:右手螺旋法则 大小: 力矩: sin Fr Fr M F r M mgy y mg mgdy E y P ) 0(

引力的功和引力势能 1.刚体的回转半径 = 半径为 Rg 的薄圆环的转动惯量 2. 纯滚动的主要特征:(条件:足够大的摩擦力) ①在滚动中接触点P 始终是相对静止的,没有滑动。 ②发生在P 点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0~fmax),不作功。③同时,P 点的线速度始终为零。④ xC= R , vC=R , aC=R 3. 特别注意:绕质心轴和绕瞬时轴的角速度等是相同的 第四章 狭义相对论 1.运动长度的测量必须同时记录首尾坐标! 2、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假设及本质含义:①相对性原理:所有物理规律对所有惯性系都是 3.两个事件的 时空间隔在 所有惯性系 中都相同, 即时空间隔 是绝对的。 4.原时一定是在某坐标系中同一地点发生的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原长一定是物体相对某 5. 第五章 机械振动 1.相位 00)( t t m k T o 2 2.任一简谐振动总能量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 3.扭摆 J k dt d 22 复摆(其中I 为转动惯量) 4. 受迫振动 其中, 20 为固有频率, 为阻 尼系数. 5.共振 2202 r p 共振的角频率. 6.振动的叠加:(1)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 其中, 或者用几何方法做圆周图 (2) 同方向、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拍:其振幅变化的周期是由振幅绝对值变化来决定,即振动忽强忽弱,所以它是近似的谐振动这种合振动 忽强忽弱的现象称为拍。单位时间内振动加强或减弱的次数叫拍频。拍频的大小为 dm r J 22 222 12121 C C P K mv J J E 动能22 22 211c u x c u t t z z y y c u ut x x 20220c m mc dm c E m m K 420222c m c P E =); (cos 2121002 22 t kA kx E p k E k E A 022 mgh I T 2 )cos()(0 t Ae t x t 2 20 )()()(21t x t x t x )cos( t A )cos(212212221 A A A A A 22112211 cos cos sin sin A A A A arctg

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导语: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史读书笔记文章,仅供参考! 世界史读书笔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失落的国度》这本书。西琴这部《失落的国度》,探讨的主要是印第安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关系。他认为美洲的文明仍然只是苏美尔文明在美洲的一个分支,同样是由阿努纳奇人建立的。他非常精确地将阿努纳奇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定在了公元前3113年,这是玛雅最后一个纪元开始的时间。这些来自中东蓄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挖矿,一个是金矿,一个是锡矿。前者用于解救尼比鲁星的生态危机,这也是阿努们来到地球的主要目标;后者则用于制造青铜器。其实人类采用青铜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在不知金属冶炼为何物之时,竟能掌握复杂的青铜冶炼工艺,且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真是够神奇的。人类对于工具的采用,一般先是从简单的、容易得到的、不脱离自然形态的物件开始,像青铜这样如此复杂,需要融化两种金属,还得按照一定比例的合金,人类会进行长久的探索才能得到。人类却尚在蒙昧时期,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融时代,就得到如此坚硬

的合金,如无外力的帮助,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无锡何以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本产锡,一直开采到汉代,锡矿枯竭,是称无锡。无论如何,无锡与锡有关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且现在无锡确已无锡。难道此处之锡都用作制作青铜去了吗?中国还有一处盛产锡,那就是云南的个旧,现在仍然还在产。吊诡的是,此两处皆非中国青铜文化的中心,而是处于边缘地带,作为青铜文化中心的中原,则并不产铜与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矿石是如何运至中原的?想想当时的运输条件,真是个艰巨的工程。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有人做一点研究,会取得很有趣的成果的。 回过头来再说《失落的国度》。书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美洲的巨石文化,随处可见的石制建筑,很是让人惊叹。特别是在蒂华纳科,这座位于的的喀喀湖边的神秘高原之城,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像豆腐一样,被人任意地切割,砌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堪称鬼斧神工。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亦不一定能达成。那么数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是以何种手段做到的呢?总不会像现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也如埃及金字塔那样,是由数以十万计的平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吧?其实,类似的奇迹在美洲这块神秘的大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选题 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属于: 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直接理论来源 3、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 主观唯心主义 4、什么标志着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哲学范畴(A ) A 、运动 B 、静止 C 、时间 D 、空间 5、从哲学上看我国制定十二五计划的依据是: 现实的可能性 6、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7、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是(C ) A 、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活动 C 、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8、生产力(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范畴是(B ) A 、人与社会的关系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C 、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 9、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A ) A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超额利润) 11、年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2、绝对地租的源泉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英法也正确)

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金融资本的概念是: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 14、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 15、下面属于可变资本的是(D) A、机器 B、厂房 D、劳动力 二、多选题 1、下列各项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二者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3、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联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力劳动 四、简答题 1、内因和外因的定义及二者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货币的职能包括哪些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一、物体的内能 1.分子的动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小.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分子势能.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 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在平衡位置时(r=r0),分子势能最小. 分子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系.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无规则性,所以各个分子热运动动能不同,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只与温度相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相同,则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相同,对确定的物体来说,总的分子动能随温度单调增加。 (3)分子势能与体积的关系 分子势能与分子力相关: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而分子力与分子间距有关,分子间距的变化则又影响着大量分子所组成的宏观物体的体积。这就在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因此分子势能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跟温度有关系,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所以物体的内能跟物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系: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而物体内能增加; 体积变化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因而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 此外, 物体的内能还跟物体的质量和物态有关。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世界现代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书名:《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学生姓名:易丹 年级:2010级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教育 班级:2班 学号:2010030238

读书笔记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秦叔宝(原名陈孝威著章节大意: 第一章:天上的会议室——决战秘闻 揭秘协约国主要领导人在会议桌上的决策,一个个决定着千万人生死的决议从他们手上悄无声息的发出。这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是智慧的较量。 第二章:地下的发报机——间谍秘史 讲诉二战时期各国间谍的英雄史诗,他们的身份、任务、贡献大揭密。第三章:幕布后面的枪声——战役内幕 揭秘二战中几大著名事件的历史真相,抛开人们惯常所知的,展现给你不为人知的一面。 第四章:铁甲威龙——武器揭秘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武器大揭密,高科技、高威力、高价值的新型武器,从核潜艇到航母再到超级密码、电子对抗等等,讲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核武器的故事。 第五章:将帅终结者——将帅之死

讲诉二战中主要的战争罪犯、日德意领导人以及主要将领的死亡秘密,揭秘他们最后生命的内幕。 第六章:谁动了我的黄金——藏金之谜 揭秘二战中同盟国大量的财富的来源以及去处。 第七章:加里森赶死队——特种部队 揭秘二战中各种特种兵作战情况,他们对战争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最终归宿。 第八章:爱因斯坦的沉默——核秘闻 讲诉二战中核研究的各种秘闻,揭秘美国“曼哈顿工程”、爱因斯坦的功过以及美对日广岛、长崎投原子弹的最终原因。 第九章:枪炮上的玫瑰——花边故事 揭秘二战中各国领导人的绯闻趣事。 文章线索: 本书以谜团为线索,对二战中的秘密进行描述,本书强调谜团更强调真相。本书从九个方面对涉及二战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二战中的谜团极其真相。 观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车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帮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一)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一) 第一章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哲学的起源、对象、特点和功能 一.哲学的起源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其形成的标志是人们理性理解和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的思想的产生,形成的根本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证知识的大量积累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活动,一方面把人和自然界区别开来,造成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把人和人区别开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关系。 二.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哲学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第一,哲学具有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第二,哲学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把握对象的,这是由哲学是一种反思所决定的。 第三,哲学是远离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 功能: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不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某种精神实体,认为这种精神实体先于物质世界,先于人而独立存在。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个人的主观感觉或意识。 三.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 哲学的党性是指:任何一种哲学不属于唯物主义,就属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是不存在的。 在哲学及其发展的历,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还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三大科学发现: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大学物理一笔记整理

第一章 静力学 (x1i,y1j, z1h) R2(x2i,; R1*R2= | i j h | |x1 y1 z1| |x2 y2 z2| 2.求:船速靠岸的速率 3.自然坐标下的表示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 1.牛顿第二定律 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与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矢量和的方向相同。 2 3. 4. 合力的功为各分力的功的代数和。 n a a n v t v t v t v t v a v v n +=+=+===τρττττ τ2d d d d d d d d 因为反映速度方向的变映 ρ 2v n a 法向加速度= 的变化反映速度大小(速率)切向加速度 d d t v a = τ2 2 n a a a += τ总加速度002 2v l s lv s h l s ==-= ,m r m m r m r N i i i N i i N i i i c ∑∑∑==== = 1 1 1 ? ?? ?? ?=== zdm ; ydm ; c c c z y x ? ++= b a z y x dz F dy F dx F W ) (

5. 6. 几种保守力和相应的势能 重力的功和重力势能 M 在重力作用下由a 运动到b ,取地面为坐标原点,y 轴向上为正,a 、b 的坐标分别为ya 、yb 重力势能以地面为零势能点, 引力的功和引力势能 引力势能以无穷远为零势能点。 第三章刚体力学 1.刚体的回转半径 = 半径为 Rg 的薄圆环的转动惯量 2. 纯滚动的主要特征:(条件:足够大的摩擦力) ①在滚动中接触点P 始终是相对静止的,没有滑动。 ②发生在P 点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0~fmax),不作功。③同时,P 点的线速度始终为零。④ xC= R , vC=R , aC=R 3. 特别注意:绕质心轴和绕瞬时轴的角速度等是相同的 第四章 狭义相对论 1.运动长度的测量必须同时记录首尾坐标! 2、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假设及本质含义:①相对性原理:所有物理规律对所有惯性系都是等价的;②光速不变原理:在所有惯性系测量真空中的光速都是相等的。 3.两个事件的 时空间隔在 所有惯性系 中都相同, 即时空间隔 是绝对的。 右手螺旋法则 方向:大小:称为角动量,或动量矩 sin ,θmvr mvr L v m r p r L ==?=?=⊥ 方向:右手螺旋法则 大小:力矩:θ sin Fr Fr M F r M ==?=⊥ mgy y mg mgdy E y P =--=-=?)0(0 r GMm dr r Mm G E r P 1 2-=?∞-=P b a r r E r r GMm dr r GMm W b a ?-=??? ? ??--=-=?111 2?=dm r J 22 222 12121 C C P K mv J J E +==ωω动能2 222 2 11c u x c u t t z z y y c u ut x x --= '='='--= '2 2 211c u v c u v v x z z --= '2 2 211c u v c u v v x y y --='x x x v c u u v v 21--= '2 2 01c u l l -=2 201c v m m -=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1章人类的史前时代 一、人类的起源 1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1)地球发展分期 ①分为五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a.最原始的生物出现在太古代的地层。 b.元古代末期出现了原始的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多细胞生物。 c.古生代,原始的脊椎动物发展成鱼类。鱼类中一支演化成为两栖动物。两栖动物中的一支又演化为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一部分演化为恐龙。 d.中生代,最早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在已出现。 e.人类起源于新生代。 ②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干世。 a.新生代第三纪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是哺乳动物发达的时代。b.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2)人类的产生 ①第三纪的始新世开始出现最早的灵长类。到了渐新世,从原始的灵长类中又先后出现了猴类和猿类,最早的人类就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 ②人类在自然界动物界,现代人在动物界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3)对现代类人猿的认识 ①包括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它们的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排列方式,胚胎发

育的过程、血型都和人类相似。这是其他任何动物所没有的。 ②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亲缘关系。 ③现代类人猿并不是人类的祖先,它们也不可能进化成人。人类的祖先是某种早已灭绝的古猿。 2从猿到人的过渡 (1)理论支撑 ①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揭露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 ②1876年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 a.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规律,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b.提出了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三个科学概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2)从猿到人的过程 ①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古猿是原上猿,1911年、1966~1967年在埃及法雍先后多次发现化石,后者命名为埃及古猿。 ②比埃及古猿更晚的化石古猿是森林古猿,1856年首次发现于法国,后来在欧、亚、非三洲陆续皆有发现。 ③森林古猿后来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腊玛古猿,其中腊玛古猿可能是最早的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 ④在腊玛古猿之后出现了南方古猿。这是已经可以确定的从猿到人的过渡期间的生物。 ⑤从猿到人过渡期间,学会了制造工具,意味着出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结束,进入了完全形成的人的阶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