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导学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习目标】:

1.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史,掌握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2.知道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了解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

3.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学习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自主导航】: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__

________。⑵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争取用___________解放台湾的思想。

⑶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的大政方针:

①在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

的对台基本方针。

②1995年,_________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

__________。

③2000年3月,中国共产党重申____________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_______”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的变化。

3.汪辜会谈

⑴背景:①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②1991年,大陆成立________。

③1992年,两会达成______共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汪辜会谈:______年,海协会会长_______和海基会董事长_______在_______举行会谈。

⑶内容:将“加强两岸、”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交流达成共识。

⑷意义: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⑴两岸交往的基本方针:__________ 、__________。原因:都是_________

⑵表现:两岸以及、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⑶影响:2008年,两岸实现“_______”,使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造成的?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或政策?

3.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4.目前,阻挠统一的势力主要有哪些?如何看待祖国统一的前景?

【达标练习】:

1.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向美方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现实和现行的制度。”这段话反映出的信息是( )

A.中美双方针对台湾问题达成一致B.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C.中国政府对台政策有了重大变化D.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条件已经成熟

2.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A.不放弃使用武力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由台湾人民“公投”

3.海峡两岸首次打破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开始于()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B.台湾和大陆分别成立海基会和海协会

C.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D.汪辜会谈

4.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是()

A.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两岸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

D.两岸直接实现“三通”

5.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本质上的不同,最主要的是( )

A.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B.属于政党政治问题

C.属于外交问题

D.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6.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一观点表明()

A.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B.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D.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的一个中国的原则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摘自《台湾通志》(1)材料中的“贵国”指哪国?“余既来索”又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2)“去年今日割台湾”指什么历史事件?台湾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

材料三诗人余光中《乡愁》中写道:“……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一弯浅浅的海峡”使“我”和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现状与材料一中“贵国所踞”和材料二中的“割台湾”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有哪些?(各写出一点即可)

【学案】第14课 小英雄雨来

*14、小英雄雨来 学习目标: ①、认识“晋”“冀”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芦苇、苇絮、打扮、脊背、 枕头、防备”等词语。 ②、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 勇敢机智的品质。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④、给课文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学习重点:认真读课文,体会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学法提示: 这篇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强,同学们在学习本篇文章时要认真阅读 课前的链接语,按链接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雨来的那几件事,自己 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最后把雨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学习准备: 通过正确的读课文3至5遍,我 能独立的完成下列各题; 1、这篇课文我要练习默读、速读读( ) 2、我掌握的拼音较牢固,我会画去不正确的读音。 晋.(j ìn j ìng) 察冀.( j ì j ìn) 睁眼瞎.(xi ā x āi) 劈. 开(p ī p ǐ) 歪.(wa ī w āi)歪斜斜. (x éi xi é) 苇絮.( x ǜ x ù) 挪. 动 (n úo nu ó) 枕. 头(zh ěn zh èn) 3、本文有许多多音字,我能注音并组词。 撒①( ) 拧①( ) 背①( ) ②( ) ②( ) ②( ) 还①( ) 弹①( ) 扎①( ) ②( ) ②( ) ②( ) 4、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别人,预习时我能理解批注这些词语的意 思:如“睁眼瞎、门 槛、推推搡搡”等

5、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白雪()的芦苇()的块糖()的脊背()的芦花()的刺刀 6、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猛烈的跳脚,形容大怒的样子。() ②在空中或水面上轻缓的浮动。() ③人小志气大,有大志向,有作为不在于年龄的大小。() 7、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①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 ②雨来两眼楞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 4、续写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写在作文本上) 8、通过预习,雨来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9、我把疑问批注在课文空白处准备课堂交流: (二)、交流探究 1、快速读课文,我能批注并交流课文写了雨来那几件事?我试着给课文每一部分批注上小标题。 2、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我想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出来,在书上 批注自己的感受。 3、我想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请同学评价一下(评语:签名:) 4、感情朗读课文,把雨来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我来自己评价一下(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5、我想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学法: (三)、拓展延伸: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概述: 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方法: 1、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来传授历史,如文学,音乐等形式,突破学科界限。以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为引子导入新课,通过《乡愁》的形式展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让学生重新回到那段历史情节,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另外该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喜欢寻求身边的历史,台湾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愿意主动接受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也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声情并茂的再现于右任的《乡愁》。 三、教学目标 1、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运用播放有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 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 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 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

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及作业 ●教学目标 1、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全面的掌握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 3.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 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太祖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四、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运用启发式和问题 目标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朱元璋的图片,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让学生分析图片与课本上图片差距大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建立 问:取代元朝是哪个朝代?(明朝),那么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学生思考)

生:元朝政治腐败、灾荒不断,导致农民起义,结果政权被推翻。 问:那么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指导学生看书)生: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城在应天府(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多媒体介绍朱元璋资料及明朝的疆域) 2、朱元璋强化皇权: 问: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生: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总结: (1)在地方:①废行省,②设三司,③分封诸子。材料分析 (2)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度及中书省,②提升六部职权,②分散兵权, 问:皇帝每天坐在朝中却知道天下事,他是通过什么手段? 生:设“厂卫”,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总结:他的这些措施可以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实现大权独揽;为防止大权旁落,还立下“祖制”。 (3)材料分析 问:明太祖加强君权并定下祖训的目的? 师生讨论:使皇帝权力的加强,巩固统治 3、科举考试的变化 问: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到了明朝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总结: (1)内容变化: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离经叛道,文章再好,也不能录取。 (2)文体变化:有严格文体,只能分为八个部分,因此称为“八股文”。 问:这种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局限性?

四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第14课《白公鹅》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自主学习: 一、我学会的生词有 二、合作探究 1.《白鹅》和《白公鹅》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相同点: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不同点:前者抓住一个特点──(),围绕总写句()从三个方面()、()、( )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 2.《白鹅》和《白公鹅》同样是写“步态”,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 2、为什么说“这只白公鹅在整片河湾里最引人注目”?因为( ) A、白公鹅很白。 B、白公鹅走路慢条斯理。 C、它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D、它偷了“我”的鱼饵。 四、照样子补充词语。 不( 慌 )不( 忙 ) 无( )无( ) 不( )不( ) 自( )自( ) ( )武( )威 ( )人( )目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 )的姿势 ( )的路 ( )的世界( )的腔调 ( )的河岸( )的沙滩六、指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A、表示注释说明 B、表示声音延长 C、表示话题转移 1、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 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 ) 2、大白鹅“嘎——嘎——”地叫着。( ) 七、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的官司,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有时它率领 一伙公鹅横成一排,直奔渔竿,而且还要赖在那里;有时它们在对岸洗澡,大声叫唤,打打翅膀,互相嬉戏。( ) 2、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 ( ) 3、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 的派头。( ) 课外阅读训练读短文,回答问题。 野牛 野牛的老家主要在我国西南山区,主要生活在草木繁茂的山腰或山脚下。野牛怕热。夏季早晚出来活动,中午躲在树林里睡觉。野牛也怕冷。冬季就到山顶上去吃竹叶,晒太阳。野牛喜欢群体生活。头牛前,按大、中、小排列,很守纪律。万一有伙伴失散,不管跑多远,都要冒着危险去寻找,野牛是多么团结呀!稍有风吹草动,就一齐站住不动,发现敌情马上散开,野牛的警惕性是十分高的。遇上天敌豺狗子,野牛们就屁股靠拢岩石或大树,一齐对付敌人。 1、从这段短文中我了解到了野牛( )、()、()、( )的生活习性。 2、野牛的老家主要在(),它喜欢生活在()。 3、野牛是怎样对付敌人的呢?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本课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这一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拜祖的感人场景,使学生认识到血浓于水,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永远不会得逞;通过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在经济上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比较港、澳回归祖国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共两目: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日益密切的交往。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的史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况。 本课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 本课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自己管理等。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里进一步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这样的统一,较之中国古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中国近代史上所讲的统一,较之当今世界上统一的国家,都有明显不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正因为如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前无古人、现无成例的一项极富挑战性、开创性的伟业。 二、教法建议 根据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基本理念,本课总体上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互论的教法学法较好。有什么教法,就有什么学法,二者是不可能分开的。当然,在具体的归纳说明中,可以将二者分两个方面来谈。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型:新授课课时: 1 年级:八年级科目:历史执笔:李晓红 一、学习目标(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台湾的历史沿革,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兴趣。②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③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 1.课堂导入

导入新课:倾听诗朗诵《乡愁》(从诗人“愁绪”着手设问: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首先简介台湾。然后设疑:为什么说“台湾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引入寻根篇)。 2.讲授新课: (一)回顾历史——寻根 我们血脉相连 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卫温赴夷洲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成功收台湾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 为何骨肉分离 引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1、从温家宝总理的话“浅浅的海峡,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乡愁”: 2、七嘴八舌:你赞同用哪一种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导入党和国家对台方针与政策) (二)探究现实——求解 是谁不懈努力(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 (质疑:从武装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党和国家为什么会转变态度,说明什么? 1、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和平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两岸同胞血融于水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导学案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同步 【知识梳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__ __乘机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政权在__ __建立起来。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不久,他解散国会,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 __策源地形成。 3.希特勒上台以后,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乘机解散了工会。法西斯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疯狂地迫害、屠杀犹太人。希特勒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__ __》,实行普遍__ __,建立起庞大的军队。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4.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__ __,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__ _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 __策源地形成。日本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了《国策基准》。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要点探究】 1.纳粹党为什么能够得到德国民众的信任,被选上台呢? ①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渴望民族复兴,民族复仇主义思想蔓延;②经济大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使垄断资产阶级需要对外扩张来转嫁危机;③希特勒高超的演讲才能和欺骗手段。 2.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①历史因素:(宗教信仰)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古代欧洲的罗马教廷由于宗教信仰,对犹太人进行宗教迫害,并且伴随着对犹太人的经济掠夺;②国际因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③个人因素:希特勒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其厌恶犹太人,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3.意、德、日三个国家的法西斯化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下转变为法西斯国家的,而德国和日本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②方式不同。德、意是以政党夺权的方式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而日本是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逐步控制政权来实现的。相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 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二、合作探究 归纳明太祖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说说你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三、练习巩固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四、课后反思

导学案模版第14课(教师)

学习目标:: 1. 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 展。 2. 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和影响,提高归纳表达能力。 2. 学习重点: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 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难点: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和影响,提高归纳表达能力。 【预习检测】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毛泽东词曰:“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只识弯 弓射大雕”。“成吉思汗”是什么人?他为什么 被称为“一代天骄”? 2、 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中国 (1) 年, 继承蒙古汗位, 年改国号为元,建 立元朝,第二年定都 。忽必烈就是 。 (2) ____ 年,元军统一了全国,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臣 ___________________ 兵败被 俘,最后慷慨就义。 3、 忽必烈改制 政 建立 ① 治 行省 ② 上 制度 ③ 经 实行 ① 济 重农 ② 上 政策 ③ ④ ⑤ 影 响 4、民族压迫和文化趋同 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 教的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迁入中国,与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 族 。 课题: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教师个性化设计、学 法指导或学生笔记

【归纳整理】 一个民族:__ 两个都城:, __________ 三个人物:,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四个时间:, , , ___________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5分钟) (一)理清线索一一整合信息,组内创作,形成个性认知。 (提示:以组为单位,可采用小品、相声、三句半、讲故事等) (二)展示认知一一角色扮演,追述历史,再现情景,深入体会。(提示:舞台上表演的同学可在表演过程中向座位下的同学提问) (三)教师精讲一一梳理脉络一一形成板书(以下是板书位置) (二)解疑释疑一一1,把自主与合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炼出来。 2,班内交流,教师点拨,解决疑难。 训练提高,巩固新知 1,组内同学相互交流——互查 2 ?课堂达标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被称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英雄是() A 、阿骨打 B 、元昊C、铁木真D、忽必烈 2、兀朝都城大都就是今天的() A 、北京 B 、沈阳C、吉林D、呼和浩特 3、“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说的是哪朝的疆域() A 、西汉 B 、东汉C、唐朝D、元朝 4、今天的山东省辖地在元朝时归哪一机构管辖() A 、中书省 B 、辽阳行省 C 、陕西行省 D 、河南江北行省 5、元朝时我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蒙古 B 、藏族C 、回族D 、满族 6、下列历史事件中,与成吉思汗无关的是() A、完成了蒙古的统一 B 、建立了蒙古政权 C、在位期间创制了蒙古文字 D、灭亡了南宋 7、忽必烈仿效中原的政治体制,建立了() A、三省六部制 B 、节度使制C、内阁制D、 &西藏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唐朝 B 、宋朝C 、元朝D 、明朝 9、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行中书省 10、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由蒙古族建立的是() A、辽 B 、西夏C 、金D 、元我虽笨,但这题我也会!

第14课启蒙运动导学案

第14课理性之光 【课程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重难点】 重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 难点:理解《论法的精神》的意义,探究启蒙运动的重大意义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带着重难点预习课文。 2、通过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梳理本课的知识要点,并记录遇到的疑难问题。(课前预习时间 30分钟) ★导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启蒙运动兴起 1.背景 (1)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根本原因)。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 (2)政治:17-18世纪,封建统治不断强化,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4)阶级基础:新兴的力量日益壮大。 (5)科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2.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3.高潮:18世纪中叶,以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进入高潮。(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出现高潮,19世纪扩展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 4.主要观点:(1)提倡用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 (2)把批判锋芒直指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5.指导思想:主义。 6.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特别提示】启蒙思想起源于英国,运动的中心和高潮在法国,这是由法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特别提示】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本质是相似的的,但各有侧重点:孟德斯鸠主要侧重于论述未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伏尔泰主要侧重于论述公民的权利;卢梭则从理论上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康德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人文精神。 三、启蒙运动的意义 (1)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3)启蒙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提示】人文精神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本质相同点,人文精神的演进经历了由崇敬“神”到崇敬“人”,论证“人”的价值的过程,人文精神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最有力工具。 【预习自测】 1.14-15世纪,人文精神的旗帜在欧洲高扬;而到了18世纪,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发展的道路。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仁人志士的探索追求 B.人文主义自身的魅力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2.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3.对于伏尔泰、卢梭的评判,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赫尔岑则说得更为坦率:“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他们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卢梭的 A.天赋人权 B.倡导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C.人民主权 D.人是万物的尺度 4.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表明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第14课 同仇敌忾 抗战到底 导学案

大流乡中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案编号:16 授课人:罗爱英授课时间:班级:学生:小组: 课题:同仇敌忾抗战到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了解中共七大的内容及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分析。(难点) 【知识链接】 1、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2、红军改编,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学习过程】 一、台儿庄战役 A、自主学习:认真浏览课本93页“台儿庄战役”标注出要点:(背景、时间、地点、指挥官、结果、影响)。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 链接:日军占领南京后,部队分为华北、华东两大块,为沟通南北,协同作战,日军统帅部决定南北两路沿津浦线对进,战略目标是徐州。 展示要求:声音洪亮站姿标准 B、探究: 1、中日双方围绕徐州会战的战略意图是什么?为什么台儿庄战役在徐州会战中引人注目? C、练习: 1、1938年,田汉为庆祝某一战役的胜利写了一首歌词。词中写道:?将士的喊声, 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这一战役是【】A.贺胜桥战役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过渡: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没能改变徐州的命运,后徐州失守。之后,广州、武汉相继陷落,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于敌手。随着战争的深入,日军采取的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二、百团大战 A、自主学习:认真浏览课本94页“百团大战”标注出要点: 1、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读一读)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指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去争取抗战胜利。经过一年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壮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 2、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 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陷后,日本不得不基本停止对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而把主要兵力放在了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1938年底,日本对国民政府实行以为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 3、囚笼政策: 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威胁着敌人的后方。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等史实,提升归纳分析问题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两岸发展概况,培养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一、追根溯源,同属中华 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动手搜集有关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2、元朝设立管辖台湾和澎湖地区。 3、清朝时期民族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成 立台湾省。 4、1895年日本通过条约占领了台湾。 5、1945年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二、现状初探,两岸分离 台湾和大陆的分离状态是如何造成的? 1949年蒋介石内战失败,退居台湾,1950年国海军进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从此造成海峡两岸长期隔离,至今未统一。 三、与时俱进,寻求解决 根据提示,完成海峡两岸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做出的努力。 四、血脉相连,交往频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搜集这些交往的史实,以备课上交流。

1、 2、 3、 4、 (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合作探究一:两岸之由 ----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1、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你能从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吗? 2、既然台湾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那今天的台湾和大陆的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合作探究二:两岸之策-----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 1、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从性质来看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 2、鉴于此“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三:两岸之路-----骨肉依存, /来往密切 两岸之盼-----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 1、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2、根据你的了解在两岸统一的道路上又有哪些障碍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应对? 【体系构建,学有所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年级: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重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大陆台湾政策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要___________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用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后来逐渐形成了“”的对台方针。 2.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 (1)打破冰封: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政策, 意义:海峡两岸关系_ ____。 3.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 (1)1990年台湾成立了(简称“海基会”), (2)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简称“海协会”). (3)1992年两会就“”达成共识。 (4)1993年,海协会会长和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 谈)(主要内容和意义请划到课本上) 4.新时期的措施:江泽民提出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容和意义请参照课本)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二十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经济上 ____________-的局面初步形成。 【合作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巩固训练】 1.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共识”,最重要的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C.海峡连按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 D。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两岸经济合作2.海峡两岸关系卖出历史性重要的一步是() A.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B.大陆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汪辜会谈” D.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 3.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是在 A.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后 B.“九二共识”后 C.“汪辜会谈”后 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后 4.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汪辜会谈”的举行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5.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 A.民间交往 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6.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_____________江泽民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_________《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4日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这部法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_________________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却多次形成台湾问题。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回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3)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截至目前已经成功解决了哪两个问题? (4)你认为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5)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你认为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导学案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学习目标】 1.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2.认识邓小平理论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4.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依据导学案知识梳理,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牢固掌握《宪法》《刑法》等中重要法律;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就业制度的变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史实;邓小平理论。3.将预习中遇到的难问题标识出来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4.建议20-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预习案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标记,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新宪法的颁布 (1)颁布: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2)地位:成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 2、法律体系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国有企业改革 (1)方向:建立。 (2)形式:公司制、股份制。典型:邯郸钢铁总厂。 2、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 (1)劳动就业制度 ①我国政府实行“劳动者、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的就业机制。 ②人们逐步告别“铁饭碗”和“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2)社会保障制度 ①我国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 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建立。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