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3-2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3-2分子和原子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设问激趣创设情境

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

上,打开瓶塞

1、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3、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会不见

了?

学生思考、讨论

从学生熟悉的

现象入手激发

学生的探究欲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实验3—2:品红的扩散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

呢?

学生实验;

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在学生亲身体

验中激发思维

及探究欲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

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小实验:请同学们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感受一下分子对脸撞击的感觉确立物质是由

分子和原子构

成的观点;

充分发挥学生

的想象力。

形成物质是由

分子和原子构

成的观点,培

养学生的想象

能力。

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 看图想象分子

的存在

让学生了解现

代高科技,并

借助图像进入

微观世界。

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的糖,却看不到溶

解后的糖思考、讨论,并

归纳总结

锻炼学生分

析、推理、归

纳、总结的能

力。

实验探究对比分析了解性质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做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B杯中的溶

液变红了?针对你的猜想,请设计

实验方案,证实你的猜想。

小结

1、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

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

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

不停地运动。

2、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

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按实验要求观

察现象:B杯中

的溶液变红了。

学生猜测,讨论

把实验步骤略

作改变,让学

生体验实验

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设

计实验→收集

证据→得出结

论,培养学生

的探究的能力

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

思考:为什么1+1≠2

一碗黄豆与一碗小米混合是否等

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观察现象:1+1

≠2

思考、讨论、猜

练习巩固分析归纳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

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讨论、分析、交

分子的性质:分

子很小;分子不

停地运动;分子

培养学生的知

识运用的能力

间有间隔。第二课时

模型展示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

氧化汞的分子模型。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

是由原子构成的

观察、分析;

语言表达:一个水

分子是由二个氢原

子和一个氧原子构

成的。一个氧分子

是由两个氧原子构

成的。

用模型把微

粒直观地显

示出来,便于

学生理解。

分析推理组织讨论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

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和水在电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

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

中发生的变化的分子还是原

子?

小结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模型的帮助下,

分析、讨论、推理

在两种变化中分子

原子的变化情况。

分析得出:当物质

发生物理变化时

分子不变。当发生

化学变化时分子变

总结交流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氧化汞受热分解;

2、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3、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

小结收获

交流体会

代表发言

通过小结、练

习,使知识形

成脉络,使学

生初步进入

微观世界。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第二课时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化学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3.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解读

化学九年级上人教新课标3.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二、教案:

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原子与分子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 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 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么现在来观察并表述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分子模型。 然后回忆电解水的实验,思考: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观察、分析 语言表达:一个水分子 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 氧原子构成的…… 在模型的帮助下,分析、 讨论、推理在化学变化 用模型把微粒直观地显 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用宏观的模型解释微观 的现象,加深对微观概

解有什么不同? 2.可以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为什么? 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 况。 念的理解 [详细讲解]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 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成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理解加深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氧化汞受热分解; 2、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3、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小结收获 交流体会 学生发言 通过小结、练习,使知 识形成脉络,使学生初 步进入微观世界 作业: 课本P52 3 (2)(3)(5)(6)

新人教3-2分子和原子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设问激趣创设情境 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 上,打开瓶塞 1、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3、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会不见 了? 学生思考、讨论 从学生熟悉的 现象入手激发 学生的探究欲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实验3—2:品红的扩散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 呢? 学生实验; 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在学生亲身体 验中激发思维 及探究欲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 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小实验:请同学们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感受一下分子对脸撞击的感觉确立物质是由 分子和原子构 成的观点; 充分发挥学生 的想象力。 形成物质是由 分子和原子构 成的观点,培 养学生的想象 能力。 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 看图想象分子 的存在 让学生了解现 代高科技,并 借助图像进入 微观世界。 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的糖,却看不到溶 解后的糖思考、讨论,并 归纳总结 锻炼学生分 析、推理、归 纳、总结的能 力。 实验探究对比分析了解性质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子 做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B杯中的溶 液变红了?针对你的猜想,请设计 实验方案,证实你的猜想。 小结 1、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 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 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 不停地运动。 2、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 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按实验要求观 察现象:B杯中 的溶液变红了。 学生猜测,讨论 把实验步骤略 作改变,让学 生体验实验 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设 计实验→收集 证据→得出结 论,培养学生 的探究的能力 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 思考:为什么1+1≠2 一碗黄豆与一碗小米混合是否等 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观察现象:1+1 ≠2 思考、讨论、猜 想 练习巩固分析归纳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 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讨论、分析、交 流 分子的性质:分 子很小;分子不 停地运动;分子 培养学生的知 识运用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 分子和原子 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二、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 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 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一、课本练习题

二、课堂练习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的质量大,原子的质量小 C.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则要先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则不能再分 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铁矿石磨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4.构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子与构成液态二氧化碳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质量 B.不同的质量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5.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7.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种类 B.分子数目 C.原子种类 D.原子数目 8.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但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9.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是()。 A.把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 B.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C.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 D.医院里充满了酒精味和药味 10.氧气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氧气的粒子中 ( ) A. 氧分子不变,氧分子与其他分子发生重新组合 B.氧分子、氧原子都不变,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C.氧分子、氧原子都变,生成新的分子或新的原子 D.氧分子变,而氧原子只是和别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 一、教课方案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细小的粒子,在此以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课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标准,联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纳多 种教课手段来组织教课。如演示实验、改良实验、增补分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课方 法上采纳了激趣──怀疑──驱动──反应四步程序教课法。 教课程序:创建问题情形,激趣──提出问题,怀疑──指引研究,驱动──指引剖析。形成想象──稳固深入,反应沟通。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察看实验,记录现象──剖析现象,透析实质── 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依据想象,形成看法──理解看法,迁徙运用,表达沟通。 二、教课方案 课题教课目的《分子和原子》讲课人学校 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天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看法,会用分子、原子的看法来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能力目标:经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间互相联系的剖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想能力; 3.感情目标:经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说,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经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虑问题的方法。 教课重点教课难点 分子、原子看法的成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成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领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一样。

教课方法教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研究、动画揭露微观的直观教课相联合。 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切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着手实验,在衣服、纸创建情形、激 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发兴趣。 察看现象。精。 【发问】你察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酒精挥发了。经过生活中的【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何吗?常有现象,启示思 维。 【展现】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引导学生探【发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味,但看不见这类物质。究。 够看见吗? 【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细小粒观看放映。经过多媒体模 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周围扩散,飘到画拟展现微观世界, 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指引学生形成想 声音:好香啊!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 图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初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能力目标 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创设情景 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及品红在水中扩散提出,引发思考 第二、辅助教学 采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和实列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图片把同学们带进一个物质世界。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接着从分析学生熟悉的水蒸发,花丛中闻到花香,品红在水中扩散等现象提出问题,确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观点,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和原子真实存在,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 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探究,使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并进一步构建学 生的微粒观。【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的第二课时。该文言主要牵涉的内容就是分子、 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形成。首先分析由分子形成的物质在出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相 同情况从而阐明出来分子的概念,并从中表示分子的形成以及得出结论原子的概念。该文 言并使我们对宏观世界的重新认识延展至对微观世界的重新认识,也就是我们研究微观世 界的基础,对后面自学原子和离子打下基础,有著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学情分析】 该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微观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 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构成。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是由 微观粒子构成的,也能利用微观粒子去解释一些宏观世界的现象,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 认识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刚接触到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时从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对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构成的理解上还是模糊不清、理解不能够到位;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构 建微观粒子模型和微观粒子的规范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宏观实验并使学生晓得分子的概念。 2.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flash动画、投影图片、拖动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 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的构成。 3.通过分析、探讨、投影、推理小说、模型等方法,培育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 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 世界的统一性。【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的概念; 2.分子的形成。【教学难点】分子的概念。【课前准备工作】1.课前作业准备工作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 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2.实验准备

分子和原子教案(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 课题二《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 2、运用分子的特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 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分子的特性。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3、分子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本质。 教学用品:实验药品、化学仪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20**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年。因为我国成功举办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们在分享这一喜悦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曾经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它们的身影频频的出现在鸟巢、水立方、体育馆、机场等重要场所。 它们在寻找什么呢? 【幻灯片】可疑爆炸物 同学们,你是否知道搜爆犬是根据什么发现并准确找到爆炸物的吗?(为什么搜爆犬并没有接触爆炸物却能发现它呢?) 【flash动画】 【讲述】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物质都是有一些用肉眼直接观察不到的十分微小的粒子——例如分子和原子等构成的。 【板书】分子和原子 【讲述】其中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我们身边有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就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那我们为什么在观察水的变化的时候并没有看到这些水分子呢? 这是因为分子很小。 【板书】分子很小 【幻灯片】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 -26kg,在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 ×1021个水分 子。假如你每秒钟能数4个水分子,日夜不停的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要你数1万3千多亿年才能数完! ●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一样大,那么一滴水就相当于地球那么大! 【讲述】分子虽然很小,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我们已经能够清晰的拍摄到分子运动的画面。 【幻灯片】苯分子照片 【讲述】这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的照片,照片中白色的部分就是一个一个的苯分子。 【视频展示】水分子微观运动视频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题的内容,前一课题介绍水的组成,对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有一定的了解,这一课题将更进一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为后面将要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等做好了理论上的支持,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用简单的话语略作说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说明这些构成物质的粒子的性质,进一步认识这些粒子,最后利用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回归到学习科学的时效性。为学生从微观上认识物质世界提供了支持。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的问题。 学习难点:(1)形成物质的微粒性观点;(2)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境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三、教学程序

2022年春教资初中化学试讲教案《分子与原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 1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 .化学反响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分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 48-50 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 1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 2 至 3 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 中的现象是_____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比照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 。 2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温馨点拨】 1 .(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 B 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 分子具有以下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响练习】 1 .以下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 A .柳絮纷飞 B.花香四溢 C .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 D .1滴水中大约有 1 .67×1021 个水分子 2 .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 A .分子在不断运动C .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的质量很小 3 .如以以以以以以下列图实验主要说明(B)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 2分子和原子。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变化,纯净物、混合物等)从 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可缺少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 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的 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 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 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 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 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 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5.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难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从微观角度认识物 质的变化。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 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 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奧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定安县仙沟思源实验学校傅绘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性,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分子概念和性质的学习,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讨论使学生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形成,分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是: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教学策略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样容易理解,所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同时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的任务。结合实际,我将本课时设计为一节实验探究型的课,采用学生探讨、研究和学生参与实验来进行教学。以学生熟悉的水蒸发的现象为实例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观点(这很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形成,同时很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一: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接着通过学生对一些问题(如:水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看不见说明什么问题呢?)的思考、分析以及活动与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推拉注射器》的实验等四个实验的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很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并引导学生感性认识蔗糖是甜的,各地的蔗糖制成的糖水都是甜的;水是无味的,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可见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从而分析得出有关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间是有间隔的、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相同。”等结论(这很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二:分子的性质),并能用自己总结出的结论解释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加深学生对原子、分子的认识; 2.通过数学计算,让学生体会分子的大小; 3.采取实验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机会; 4.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对分子概念和性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 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点?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习 5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 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不翼而飞了?4.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向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 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2.分子的特点

2023年分子和原子教案

2023年分子和原子教案 2023年分子和原子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 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 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习: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 【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