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0004菌种管理规程完整

10004菌种管理规程完整

10004菌种管理规程完整
10004菌种管理规程完整

1. 目的

规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 适用围

适用于微生物实验用菌种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3. 引用/参考文件

ChP2015

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

4. 职责

质量控制实验室负责菌种的申购、传代、使用、销毁等工作,QA负责监控和参与OOS调查。

5. 程序

5.1术语和定义

5.1.1 标准菌株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或者其他经认可的机构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5.1.2 传代菌株

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3代后的传代菌株在需要时可以作为工作菌株使用。

5.1.3 工作菌株

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5.1.4 菌种的代

将菌种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 代。

5.2 菌种来源

5.2.1 标准菌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菌种保藏中心(CMCC)或者其他经认可的机构提供的冷冻干燥菌种。

5.2.2质量控制实验室涉及到的菌种种类、代码、保存方法及保存条件如下。

5.3.1菌种的申购

5.3.1.1 微生物室QC依据菌种的库存及菌种的使用情况,提出采购申请,申请需明确菌种的名称,标准编号以及申购数量等信息。

5.3.1.2 质量部经理对申购计划进行审批,审批后由公司的商务部按要求进行采购,采购过程执行《采购控制程序》。

5.3.1.3 菌种的采购需向法定的业务部门或者认可的机构采购。

5.3.1.4 购买菌种的同时应保留相关证明资料,说明菌种的名称、代数、数量等。

5.3.2 菌种的验收

5.3.2.1 微生物室QC负责对采购回的菌种以及相关的证明资料进行验收;

5.3.2.2 验收应包括菌种外包装的完好性、具体验收的依据为批准后的申购计划。

5.3.2.3 验收符合后签字确认并领回菌种,及时填写《菌种验收、入库记录》,并将菌种的相关证明资料贴在菌种接收登记表当页背面留存。如验收不符合则拒绝签字领用,商务部负责退货处理。

5.3.3 菌种的保存

5.3.3.1验收合格的冷冻干燥菌种,应保存在温度设定为-20℃冰箱中保存,有效期可至1年。

5.3.3.2 验收后的菌种需在验收合格接收后14天完成转种。

5.4 菌种的传代

5.4.1菌种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的菌种为第0代(G0),冷冻干燥的原始菌种开启后转种,为第1代(G1);

5.4.2 标准菌种的复、确认及传代

5.4.2.1 标准菌种的复

5.4.2.1.1 将一次性吸管数支、培养皿、镊子、冻干菌种管、装有TSB试管或SDB试管等移入生物安全柜中,开启生物安全柜的紫外灯灭菌30min后关闭紫外灯,备用。

5.4.2.1.2 将冻干菌种管外壁用75%的乙醇棉球擦拭一遍,放入培养皿中,待干。点燃酒精灯,将标准菌种管封口的一端过火后开启,用一次性吸管吸取少量相应液体培养基或者稀释液,加入冻干管将菌种溶解。黑曲霉的菌种因为是孢子悬液管不需要加入液体培养基,直接拧开即可。

5.4.2.1.3 将菌种加入到相应的液体培养基中,根据菌种类型的不同将其置于不同温度下培养不同时间。原冻干菌种管、使用过的一次性吸管待121℃,30min高温湿热灭活后处理。不同菌种稀释液与培养条件见下表。

5.4.2.1.4 取出培养物,观察液体培养基是否浑浊,浑浊说明菌种复,若不生长,应继续延长培养时间(细菌:至少7天,真菌和酵母菌至少15天),仍不浑浊,121℃,30min高温湿热灭菌后废弃,需要时,启动偏差调查。

5.4.2.2 菌种的确认

用已经过消毒的接种环挑取上述培养物接种到TSA(细菌)或SDA(真菌和酵母菌)平板上,然后在相应温度下培养相应的时间(细菌:30~35℃,48-72h;酵母菌:20~25℃,72~120h;黑曲霉:20~25℃,5~7d),观察菌落形态,与标准形态进行比对确认,确认结果应及时记录在《菌种确认记录》。

5.4.2.3 标准菌种的传代

5.4.2.3.1 按照菌种说明书要求复溶菌粉,转种至适宜的液体增菌培养基复后的培养物称为第1代(G1),菌种传代应填写《菌种传代记录》。

5.4.2.3.2 菌种确认后,如确认符合,则从液体培养物中挑取培养物[第1代(G1)]转接至相应琼脂培养基斜面上各数支(每种菌种至少3支),经过相应温度培养时间(细菌:30~35℃,72h;酵母菌:20~25℃,120h;黑曲霉:20~25℃,5~7d)培养;同时G1在121℃,30min高温湿热灭菌后废弃。

5.4.2.3.3 取出其中2支作为传代菌种,此为第2代(G2),保存在温度设定为2~8℃冷藏柜中保存;另外1只G2进行传代,此为第3代(G3),G3根据检测需要确定传代数量,斜面菌株均保存在2~8℃冷藏柜中,工作菌种和传代用菌种分别包扎后保存。

5.4.2.3.4 按照上述操作, G5为最后一代,不得继续进行传代,需要重新申购冷冻干燥菌种管,重复上述操作,保存和使用菌种。

5.4.2.3.5 细菌每1个月传代1次;霉菌、酵母菌及芽孢每3个月传代一次。

5.4.2.4 菌种传代时注意无菌操作,使菌株不死亡、不污染、不丢失。同时微生物室QC也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如工作时须穿工作服,佩戴手套,口罩等。实验完成后对实验区域、设施设备、用具等进行适当方式消毒。如发生意外,如菌种泄漏或人员受伤,微生物室QC应及时向QA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5.4.2.5 工作菌种和传代菌种无实质区别,必要时,可作为另一种的备用菌种使用。

5.4.3 菌种的编号

5.4.3.1 菌种编号原则:英文缩写字母-代次-顺序号-传代日期;

5.4.3.1.1 菌种的英文缩写字母:金黄色葡萄球菌(S.a)、铜绿假单胞菌、(P.a)、枯草芽孢杆菌(B.s)、白色念珠菌(C.a)、黑曲霉(A.n)。

5.4.3.1.2 代数的表示用带有下标数字的字母表示,例如:G3表示菌种的第3代。

5.4.3.1.3 每种菌种每次传代顺序号从01开始,例如一种菌种一次性转种到4支试管上,那么顺序号一次为01,02,03,04。

5.4.3.1.4 传代日期用八位数字表示:年份四位数,月、日分别用两位数表示。

5.4.3.1.5 例如P.a-G2-03-20170306标识2017年03月06日传代的第2代铜绿假单胞菌的第3只。5.5 菌种的保藏

5.5.1 菌种设专人加锁保管,除铜绿假单胞菌于室温保藏外,其他斜面菌种均在2-8℃条件下保藏。5.5.2 菌种的定期检查与鉴定

5.5.2.1 日常检查

菌种在保藏期间,工作日应每天上午和下午两次检查保藏菌种冷藏柜的温度是否正常、必要检查菌种管的塞子是否松动、是否染菌,检查结束应及时填写《菌种日常检查记录》。

5.6 菌种的使用

根据工作需要,领取工作用菌种或者传代用菌种,同时填写《菌种使用记录》。菌液一般在制备完后当天使用,制备方法参照ChP2015执行。

5.7 废弃菌种的销毁

5.7.1 下列情况的菌种、培养物或者被污染的器具等,必须经过121℃,30min高压湿热灭菌处理:

5.7.1.1 新一代菌种制备成功后的上一代菌种;

5.7.1.2 使用完后的菌种和带有标准菌种的器具和培养物;

5.7.1.3 超过有效期的菌种;

5.7.1.4 凡是被污染、变异、可疑等异常情况菌种;

5.7.1.5 其他应废弃的菌种。

5.7.2 被污染的器具在污染后,湿热灭菌前应放置在密闭容器中防止对外界再污染。

5.7.3 废弃菌种的销毁须有两个人以上同时在场进行,并及时填写《废弃菌种、物品销毁记录》。

5.8 安全要求

5.8.1 菌种、菌液的保藏需要保藏于加锁的冷藏柜或者冰箱中;

5.8.2 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应该按照规定着装,佩戴防护设施;

5.8.3 操作结束后,应及时对工作区域、工作服及其他仪器等进行适当消毒;

5.8.4 非微生物室操作人员未经质量部经理批准不得进入微生物室;

6. 记录

《菌种验收、入库记录》(QB-QR/10-008-00)

《菌种传代记录》(QB-QR/10-009-00)

《菌种确认记录》(QB-QR/10-010-00)

《菌种日常检查记录》(QB-QR/10-011-00)

《菌种使用记录》(QB-QR/10-012-00)

《废弃菌种、物品销毁记录》(QB-QR/10-013-00)

菌种管理规程

1. 目的 规范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微生物实验用菌种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3. 引用/参考文件 ChP2015 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 4. 职责 质量控制实验室负责菌种的申购、传代、使用、销毁等工作,QA负责监控和参与OOS调查。 5. 程序 5.1术语和定义 5.1.1 标准菌株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或者其他经认可的机构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5.1.2 传代菌株 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3代后的传代菌株在需要时可以作为工作菌株使用。 5.1.3 工作菌株 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5.1.4 菌种的代 将菌种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 代。 5.2 菌种来源 5.2.1 标准菌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菌种保藏中心(CMCC)或者其他经认可的机构提供的冷冻干燥菌种。 5.2.2质量控制实验室涉及到的菌种种类、代码、保存方法及保存条件如下。

5.3.1菌种的申购 5.3.1.1 微生物室QC依据菌种的库存及菌种的使用情况,提出采购申请,申请需明确菌种的名称,标准编号以及申购数量等信息。 5.3.1.2 质量部经理对申购计划进行审批,审批后由公司的商务部按要求进行采购,采购过程执行《采购控制程序》。 5.3.1.3 菌种的采购需向法定的业务部门或者认可的机构采购。 5.3.1.4 购买菌种的同时应保留相关证明资料,说明菌种的名称、代数、数量等。 5.3.2 菌种的验收 5.3.2.1 微生物室QC负责对采购回的菌种以及相关的证明资料进行验收; 5.3.2.2 验收应包括菌种外包装的完好性、具体验收的依据为批准后的申购计划。 5.3.2.3 验收符合后签字确认并领回菌种,及时填写《菌种验收、入库记录》,并将菌种的相关证明资料贴在菌种接收登记表当页背面留存。如验收不符合则拒绝签字领用,商务部负责退货处理。 5.3.3 菌种的保存 5.3.3.1验收合格的冷冻干燥菌种,应保存在温度设定为-20℃冰箱中保存,有效期可至1年。 5.3.3.2 验收后的菌种需在验收合格接收后14天内完成转种。

02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

1、目的:规范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确保菌种的有效使用。 2、适用范围: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 3、责任者:质检科负责人、微生物试验人员、菌种管理人员 4、正文: 概念 a、标准菌株: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 b、标准储备菌株:由标准菌株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c、商业派生菌株:由供应商提供的所有特性与标准菌株等效的菌株。 d、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菌株经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e、代:将活的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希望获取新的微生物培养物。这种操作方式,新培养物对接种培养物而言就称为一代。 菌种的采购和接收 菌种的采购 从药检所或菌种保藏中心等外单位购入菌种斜面或冻干菌种。 根据工作需要对购买国内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斜面提前1个月填写采购申请单,冻干菌种提前2个月申请购买,国外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应提前3个月申请购买。 菌种的接收 检定菌应设专人保管,管理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接收菌种时,应核实菌种的名称、编号、传代代数、数量、有效期等,并调查清楚菌种的保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接收时应填写菌种接收登记表。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保藏中心编号、传代次数、接收日期、菌种来源等。 对新购入的冻干菌种在使用前应按要求对其进行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由于新购买的菌种斜面已由菌种提供单位做过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所以传代5代以内的菌种斜面不需要进行纯度鉴定。 对新购入的斜面菌种应在2~8℃保存,并应在1周内转接。 菌种的复苏 使用人员根据需要应向菌种管理人员领取菌种,仔细核对标签上菌名、编号,并在《菌种接收及领用登记表》上记录菌名、数量、领用人、领用日期等信息。 菌株解冻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菌种复苏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 常用菌种接种用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表 菌种的传代 每株菌种应建立菌种使用及传代记录,斜面菌种应根据其特性决定传代时间间隔。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目的:规范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 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职责: QC 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受、保存、分发,微生物检验员 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保存、传 代、使用及销毁等。 内容: 1术语 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 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 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 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 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 代。 2.标准: 2.1 检定菌的申购 QC主管每年根据检定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购 买计划,交由质量管理部部长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种);也可以直接向省(市)药检所购

买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询问与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 代数。 2.2 检定菌的接收 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QC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 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检定菌接收记录》(附表 1)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 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贴好标签并 储存于 2-8?C直到需要使用时。储存期最长不超过 5 年。 2.3 检定菌的保存 2.3.1 工作用菌种的保存 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 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8℃冰箱中保存。此法仅用于 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 细菌: 1 个月;酵母菌: 2 个月;霉菌及芽胞: 3 个月。 2.3.2 传代用菌种的保存 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保存法。 2.3.2.1.甘油冷冻管保存法 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取经冷冻复溶增菌后并接种至平板或琼脂斜面 的菌苔,并通过接种环与试管壁之间的轻轻摩擦而使细菌充分扩散到 预先装入试管中的无菌纯化水中,调整菌液浓度,使其等同于10 号比浊管,向已制备好的菌悬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无菌甘油(浓度 20%),

医疗器械微生物实验室装修建设方案

随着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对无菌和植入类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实验室已做出相应要求,其中《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中第八章监视和测量规定: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要求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无菌检验室。但实际还包括阳性对照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室等,总体称之为微生物实验室更加符合实际。目前医疗器械微生物实验室法规要求起步晚,依据不够细化,加之产品的复杂性,因此微生物实验室的规范化设计并不成熟,SICOLAB对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和布局进行初步探讨。 1.微生物实验室功能医疗器械的检验通常分为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生物性能检验。理化检验需要设置理化检验室或在相应工位设检验装置;生物性能检验,对其中的生物学评价检验,企业一般不设检验室,而是委托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而微生物检测按法规要求需自行建立微生物检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应实现以下功能: (1)按照该产品的标准要求(引用GB/方法或药典方法),对产品进行无菌检验; (2)对洁净环境(空气、水、工艺用气、台面、手)进行微生物检验; (3)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初始污染菌检测; (4)部分含药的医疗器械还需满足药品检验需要(无菌、微生物限度、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检定),如含药敷料、含有庆大霉素的骨水泥、药物涂层产品等;此外,部分产品标准规定需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如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氧合器、血液透析器、冠脉支架系统等部分人工器官和植入物产品)该类检查虽不是微生物检查,但对检查环境有较高的要求的,操作间应设有紫外线灯,并有控制温度、湿度的设备。应有书面操作规程,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 2.微生物实验室设计要求SICOLAB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养基,菌种,设备,实验室的布局和运行,器具及工作服洗涤、存放要求,更衣流程。 人员从事微生物实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检验人员数量和素质应能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保证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胜任工作所必须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培养基培养基质量稳定可靠,有良好的促菌生长能力,具备适宜的灭菌方式,在规定的条件和环境下贮藏,通过不同菌种的接种试验并观察生长状态,进行灵敏度试验。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目的:规范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职责:QC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受、保存、分发,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内容: 1 术语 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 代。 2.标准: 2.1 检定菌的申购 QC主管每年根据检定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购买计划,交由质量管理部部长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种);也可以直接向省(市)药检所购

买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询问与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代数。 2.2 检定菌的接收 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QC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检定菌接收记录》(附表1)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贴好标签并储存于2-8?C直到需要使用时。储存期最长不超过5年。 2.3 检定菌的保存 2.3.1 工作用菌种的保存 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 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 8C冰箱中保存。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1个月;酵母菌:2个月;霉菌及芽胞:3个月。 2.3.2 传代用菌种的保存 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保存法。 2.3.2.1.甘油冷冻管保存法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取经冷冻复溶增菌后并接种至平板或琼脂斜面的菌苔,并通过接种环与试管壁之间的轻轻摩擦而使细菌充分扩散到预先装入试管中的无菌纯化水中,调整菌液浓度,使其等同于10 号比浊管,向已制备好的菌悬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无菌甘油(浓度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目的:规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职责:QC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受、保存、分发,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容: 1 术语 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2.标准: 2.1检定菌的申购 QC主管每年根据检定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购买计划,交由质量管理部部长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种);也可以直接向省(市)药

检所购买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询问与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代数。 2.2检定菌的接收 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QC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检定菌接收记录》(附表1)上,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贴好标签并储存于2-8?C直到需要使用时。储存期最长不超过5年。 2.3 检定菌的保存 2.3.1 工作用菌种的保存 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8℃冰箱中保存。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1个月;酵母菌:2个月;霉菌及芽胞:3个月。 2.3.2传代用菌种的保存 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保存法。 2.3.2.1.甘油冷冻管保存法 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取经冷冻复溶增菌后并接种至平板或琼脂斜面的菌苔,并通过接种环与试管壁之间的轻轻摩擦而使细菌充分扩散到预先装入试管中的无菌纯化水中,调整菌液浓度,使其等同于10号比浊管,向已制备好的菌悬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无菌甘油(浓度20%),

实验室管理规程

1.目的 规范实验室工作管理,确保检测的科学合理进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2.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的管理。 3.职责 3.1.质保部负责本规程的执行。 3.2.其他部门协作质保部执行本规程。 4.规程 4.1.人员 4.1.1.微生物实验室应设置质量负责人、技术管理者、检验人员、生物安全负责人、生物安全责任人、生物安全监督员、菌种管理员及相关设备和材料管理员岗,可以设置一人多岗设置。 4.1.2.从事药品微生物试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4.1.3.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和结果评价。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术报告书写等。 4.1.4.实验人员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在确认他们可以承担某一试验前,他们不能独立从事该项微生物试验。应保证所有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微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1. 5.实验人员应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保证自身安全,防止微生物在实验室内部污染。 4.1.6.实验室应制定所有级别实验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保证知识与技能不断地更新。 4.1.7.实验室应确定人员具备承担实验室活动的能力,以及评估偏离影响程度的能力。可通过参加内部质量控制、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等方式客观评估检验人员的能力,并授权从事相应的实验室活动,必要时对其进行再培训并重新评估。当使用一种非经常使用的方法或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新修订)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生效日期:年月日第1页共17页 目的:规范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职责:QC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受、保存、分发,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内容: 1 术语 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2.标准: 2.1检定菌的申购 QC主管每年根据检定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购买计划,交由质量管理部部长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种);也可以直接向省(市)药检所购买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询问与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代数。 2.2检定菌的接收 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QC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检定菌接收记录》(附表1)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贴好标签并储存于2-8?C直到需要使用时。储存期最长不超过5年。 2.3 检定菌的保存 2.3.1 工作用菌种的保存 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8℃冰箱中保存。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1个月;酵母菌:2个月;霉菌及芽胞:3个月。 2.3.2传代用菌种的保存

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 Word 文档

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 1.目的: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 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 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 3.职责 ①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②科室指定2名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③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④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 ⑴报送及入库 ①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②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王红卫、2人参加。 ③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 ④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 ⑤菌、毒种入库时, 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⑵日常管理 ①保管人员由王红卫、赵灵葵2名检验人员组成。 ②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③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④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⑤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⑥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 ⑦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科室须将变异及死亡的一、二类菌、毒种通报技术管理层。 ⑶索取、领用和发放 ①因工作需要索取、领用和发放一、二类菌、毒种时,须严格按国家有关的规定,填写《菌、毒种领取申请表》(HJK/JL-21),科室负责人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方可索取、领用和发放。 ②三类菌、毒种的领用和发放时,应由2人参加。 ③一类菌、毒种,须报卫生部批准,二类菌、毒种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未经上级批准,不得进行国际间各类菌、毒种交流。 ④进行菌、毒种索取、领用和分发时,须做好记录,填写《菌、毒种使用及销毁记录》(HJK/JL-22)。 ⑤一、二类菌、毒种不得邮寄,三类菌、毒种在邮寄时,应执行有关规定。 ⑷销毁 ①菌、毒种使用过程中须接受保管人员的监督,工作结束后,立即做好善 后处理,销毁时应有2人或以上人员参加,并做好销毁记录。因工作需要暂时保留的菌、毒株也应该按规定的时间销毁。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审核

编号SOP-QCP00101002 部门质保部页码第1页共6页 取代新文件 文件发放号 涉及部门: 质监科 质检科 起草人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 签名 和 日期 职务QC技术人员QC主管QA QA主管 生效日期: 年月日 复审日期: 年月

编号SOP-QCP00101002 部门质保部页码第2页共6页 1、目的:规范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确保菌种的有效使用。 2、适用范围: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 3、责任者:质检科负责人、微生物试验人员、菌种管理人员 4、正文: 4.1概念 a、标准菌株: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 b、标准储备菌株:由标准菌株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c、商业派生菌株:由供应商提供的所有特性与标准菌株等效的菌株。 d、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菌株经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e、代:将活的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希望获取新的微生物培养物。这种操作方式,新培养物对接种培养物而言就称为一代。 4.2菌种的采购和接收 4.2.1菌种的采购 4.2.1.1从药检所或菌种保藏中心等外单位购入菌种斜面或冻干菌种。 4.2.1.2根据工作需要对购买国内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斜面提前1个月填写采购申请单,冻干菌种提前2个月申请购买,国外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应提前3个月申请购买。 4.2.2菌种的接收 4.2.2.1检定菌应设专人保管,管理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4.2.2.2接收菌种时,应核实菌种的名称、编号、传代代数、数量、有效期等,并调查清楚菌种的保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接收时应填写菌种接收登记表。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保藏中心编号、传代次数、接收日期、菌种来源等。 4.2.3对新购入的冻干菌种在使用前应按要求对其进行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由于新购买的菌种斜面已由菌种提供单位做过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所以传代5代以内的菌种斜面不需要进行纯度鉴定。 4.2.4对新购入的斜面菌种应在2~8℃保存,并应在1周内转接。 4.3菌种的复苏 4.3.1使用人员根据需要应向菌种管理人员领取菌种,仔细核对标签上菌名、编号,并在《菌种接收及领用登记表》上记录菌名、数量、领用人、领用日期等信息。 4.3.2菌株解冻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4.3.3菌种复苏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 4.3.4常用菌种接种用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表 菌种名称接种用培养基培养条件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营养肉汤或营养琼脂培养基30-35培养18-24小时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营养肉汤或营养琼脂培养基30-35℃培养18-24小时aureus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营养肉汤或营养琼脂培养基30-35℃培养18-24小时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 规程

菌种管理制度 1、目的建立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购买、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3、定义 ?标准菌株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4、职责 4.1部门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保存分发。 4.2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5、规程 5.1菌种的申购 部门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提出年度购买计划(包括临时检验需

要),填写申购流程,经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株)或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控制传代代数。 5.2菌种的接收 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部门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标准菌株库存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并将其暂贮存于4~8℃冰箱中,在一周内必须完成转种。 5.3菌种的保存 5.3.1工作用菌种的保存 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4~8℃冰箱中保存。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每个月转种一次;酵母菌及芽胞:3~6个月转种一次;丝状真菌每年转种一次。 5.3.2传代用菌种的保存 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保存法。 5.3.2.1甘油冷冻管保存法 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取经冷冻复溶增菌后并接种至平板或琼脂斜面的菌苔,并经过接种环与试管壁之间的轻轻摩擦而使细菌充分扩散到预先装入试管中的无菌纯化水中,调整菌液浓度,使其等同于10号比浊管,向

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

实验室菌种管理规程 目的:保证菌种合理、有效地使用和保存,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保证实验室和社会的生物安全。 职责:主管负责菌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分发,组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1菌种的保存 工作用菌种的保存 工作用菌种采用平板低温保存法。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8C冰箱中保存。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保存时间为 1 周,超过该期限前挑取单菌落重新于琼脂平板划线活化,若菌落活力下降则从-80 C冰箱中取用甘油冷冻管。 传代用菌种的保存 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 甘油冷冻管保存法 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平板上的单菌落并接种至适宜的液体培养内,置 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菌液充分振荡后取适宜体积加入到已灭菌的冷冻管内,再加入等体积的无菌甘油(浓度40%),即为20%甘油菌悬液,轻轻振摇,使内容物充分混合,在-80 C冷冻条件下保存,保存期限为3年。 每个菌株保存至少30 个无菌冷冻管。使用时,取出一支放至室温,接种增菌

培养或接种至琼脂平板复苏,挑取纯菌落传代或工作用。 2菌种的传代 工作用菌种的传代 当工作用菌种代数小于 5 时,在规定保存期限内,可直接用上一代工 作用菌种转接下一代工作用菌种。取在冰箱2?8 C保存的工作用菌种用普通琼脂平板传代,并将新传代的培养物替代原有的菌种,作为工作用菌种。 也可取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保存的菌种,进行复苏,直接作为工作用菌种。菌种每 1 周传代一次,当超过 5 代,须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保存的原始菌种传代。 传代用菌种的传代 首先划线接种确认,根据日常检验工作的需要量,挑取纯菌落转接平 板,作为工作用菌种;同时,结合菌种的代数和最长保存期限,挑取纯菌落制成菌悬液,按“”的方法制备甘油冷冻管数支,作为传代用菌种。 传代时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使菌株不死亡,不污染、不丢失。同时实验人员也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如工作时必须穿工作服,佩带无菌手套,实验完成以后消毒实验进行的区域、实验仪器和器具。如发生意外,如菌种泄漏或人员受伤,应立即向主管报告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3菌种的保管 实验室全部菌种都应由菌种负责人记录在册,并输入电脑以电子版形式存 档,以便查找。菌种上应贴上明显的标签,标明名称、培养基、保种人、日期、编号等。菌种设专人加锁保管,并对所保存的菌种建立《菌种保存、领用登记台账》(附表3)。 菌种的定期检查 在菌种的保存期间,应每天检查保存菌种冰箱的温度、菌种管的塞子是否松动或生霉,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微生物实验管理规程

一、目的: 建立微生物室管理制度,营造一个安全有效、秩序良好的微生物室环境,达到“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目的。 二、范围: 适用于微生物室所有人员。 三、职责: 1、微生物室组长:负责微生物室的日常管理,并安排组织完成各项检验任务。 2、微生物室检验人员:严格遵守微生物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完成组长安排的各项任务, 及时填写各项记录,并对微生物室环境进行维护。 四、内容: 1、微生物室的日常管理 1.1微生物室人员应严格执行微生物室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微生物室管理应遵循三条原则 2.1岗位责任制原则:微生物室每一项管理都应有明确的责任要求,并有专人负责。 2.2规范化原则:管理规范化,从设备、器材、药品等使用到实验方法、安全卫生都应 制定明确的标准,以确保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2.3记录监督原则:微生物室的记录要求及时、准确,以保证微生物室各方面工作的可追 溯性。 3、人员的行为规范 3.1人员进出微生物室严格按“微生物室人员、物料进出操作规程”(XYK/SOP-QC9001) 执行。非微生物室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微生物室。 3.2微生物室内严禁吸烟、喝酒、吃槟榔及零食、不得在微生物室大声喧哗、吵闹、随地 吐痰。 3.3高温高压灭菌时,需注意安全防护。 3.4注意公共卫生,不得随意丢弃废弃物。 4、实验仪器设备管理 4.1微生物室设备按指定位置摆放,不得随意改变仪器及其附带设备的存放位置。 4.2微生物室所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 4.3微生物室仪器安放合理,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仪 器使用日志,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如仪器出现故障不得私自拆动,应及时向化验室负责人报告,以便及时维修。 4.4各通电设备在使用完后,应切断电源以保证安全。 4.5使用仪器时候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5、耗材的管理使用 5.1微生物室组长根据耗材的使用情况,负责对耗材进行清点盘存,并制定耗材的申购计划。

菌种管理规程

菌种管理规程 目的 规范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 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验收、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责任 ●质量控制处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 ●微生物检验人员:负责菌种的验收、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质量控制处经理:负责菌种申购计划的审核及日常督促检查。 ●质量管理负责人:菌种申购计划的审核。 ●制造中心总监:菌种申购计划的批准。 相关术语 ●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 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 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 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 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相关文件 无 程序 1菌种的申购 质量控制处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申购计划,由质量控制处经理、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审核,制造中心总监批准后,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种);也可

以直接向省(市)药检所购买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询问和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代数。同时在运输过程中注意严格按照保存条件要求进行。 2菌种的验收 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质量控制处微生物检验人员验收,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菌种接收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新购入的0代原始菌种储存于-20℃,有效期为三年。从上级药检部门购买的已接种好的菌种斜面(3代)应检查菌种管是否完好。储存于2~8 ℃,有效期为3个月。新购进的菌种斜面应在一周内完成传代。 3 菌种的传代:菌种的传代因冻干菌(标准菌种)与传代用菌种而不完全相同。 3.1标准菌种的复苏、确认、传代 3.1.1 标准菌种的复苏步骤如下: 把冻干菌种管、灭菌毛细滴管(1ml)、双碟、镊子、营养肉汤培养基(或其它适宜培养基)数支,移入接种室或超净工作台。 将冻干菌种管外壁用碘酒擦洗消毒,稍干,用75%乙醇棉擦净,放在灭菌双碟内,待干。点燃酒精灯,将标准菌种管的封口一端在火焰上, 烧灼红热,用灭菌毛细滴管吸取营养肉汤培养基(或其它适宜的培养 基),滴在灼热的菌种管封口一端,使骤冷而炸裂。 取灭菌镊子,在火焰旁,将炸裂的管口打开,放入灭菌双碟内,另取1支灭菌毛细滴管,在火焰旁吸取营养肉汤培养基(或其它适宜的培 养基)少许,加至菌种管底部,将冻干菌块搅动促使溶解,随即吸出 管内菌液,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或其它适宜的培养基)内,并根 据不同菌种类型而将其培养于相宜的温度下24~72h(细菌需要 24~ 48h的培养物,酵母菌需要72h的培养物,形成孢子的微生物则宜保 藏孢子)。最后将毛细滴管及菌种管经高温灭菌(121℃,30分钟)。 黑曲霉的菌悬液先室温待菌悬液融化后用无菌吸管吸取管内液体1~2 滴滴在改良马丁琼脂斜面上,用吸管涂布均匀,置23~28℃培养5~7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 YBTC-PD-02-506B ) 1.目的规范菌种管理与使用程序,确保实验结果可靠与实验室安全。 2.适用范围 检验用标准菌种如大肠杆菌等。 3.职责标准菌种管理员按本程序规定进行微生物检验用培养基管理,微生物检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该程序的执行情况。 4.控制程序 4.1标准菌种由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管经验的标准菌种管理员保管。 4.2检验用标准菌种,由标准菌种报关员提出计划,微生物检验室负责人审核,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后购买。 4.3收到菌种后,应核对品名,菌号数量,检查菌种管有无破损,填写《标准菌种保管与使用记录》 ( YBTC-TR-03-YL17 )。在保存菌种容器外加贴标签,注明编号、名称、购买日期。标准菌种的保存条件:应在4?8C保存,一般可保存2?3年。专用盛具加锁保存于冷冻室内,保藏菌种的冰箱不得存放食物和易挥发性药品。 4.4标准菌株的使用 4.4.1取用时,必须登记使用时间、数量及使用人。 4.4.2启用时,必须在专用净化台内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菌种的传 代。 4.4.3传代后的标准菌株应不少于 2 支,一支专用于菌种传代,一般为4?8C。另一支为工作用菌种。传代工作应予记录。 4.5标准菌种的保存 4.5.1保存用菌株,应两个月接种传代于新鲜的营养琼脂斜面上,每半年分离纯化一次,并按规定的生化试验,检定是否属纯种,发现变异或染菌应及时报告微生物检验室负责人研究处理,并应记录。 4.5.2工作用标准菌株,应在用前将菌种接种于新鲜的营养琼脂斜面上培养后,再接种于新鲜营养肉汤培养基中,保存在4?8 C冰箱内,该液体一般使用三天。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目的:规范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职责:QC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受、保存、分发,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内容: 1 术语 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2.标准: 检定菌的申购 QC主管每年根据检定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购买计划,交由质量管理部部长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

种(标准菌种);也可以直接向省(市)药检所购买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询问与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代数。 检定菌的接收 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QC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检定菌接收记录》(附表1)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贴好标签并储存于2-8C直到需要使用时。储存期最长不超过5年。 检定菌的保存 工作用菌种的保存 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8℃冰箱中保存。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1个月;酵母菌:2个月;霉菌及芽胞:3个月。 传代用菌种的保存 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保存法。 .甘油冷冻管保存法 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取经冷冻复溶增菌后并接种至平板或琼脂斜面的菌苔,并通过接种环与试管壁之间的轻轻摩擦而使细菌充分扩散到预先装入试管中的无菌纯化水中,调整菌液浓度,使其等同于10号比浊管,向已制备好的菌悬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无菌甘油(浓度20%),即为10%甘油菌悬液,轻轻振摇,使内容物充

菌种传代操作规程(1)知识讲解

菌种传代操作规程(1)

GMP管理文件 一、目的:为使菌种传代操作规范化、制度化,故建立此规程 二、适用范围:菌种传代须按本规程执行。 三、责任者:微生物限度检查化验员,质量检测中心主任。 四、正文: 1、培养基的制备 按微生物限度检查用稀释剂、培养基配制操作规程及斜面配制操作规程配制好相应培养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菌、用胰酪大豆胨琼脂斜面培养基,白色念珠球菌、黑曲霉用沙氏葡萄糖琼脂斜面培养基,制备好的培养基预培养48小时后,确认无菌落生长方可使用。 2.菌种传代 2.1菌种传代前应准备好适于该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和培养设备,所有操作均应在符合生物安全保护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2.2点燃酒精灯,在火焰上部操作,将原有的菌种斜面(简称菌种管)与待接种的新鲜斜面培养基(简称接种管)持在左手拇指、食指及中指之间,菌种管在前,接种管在后,使试管内斜面向上,两支试管口平齐,应斜持试管呈45°角,以免管底凝集水浸湿培养基表面。用右手在火焰旁转动两支试管胶塞,以便接种时易于拨取。再用右手持接种环的柄端,垂直或稍斜地把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将接种环烧红约30s,随后将接种棒金属部分在火焰上烧灼,以彻底灭菌。用右手的小指和手掌之间以及无名指与小指之间,在火焰旁分别拔除两支试管的胶塞,持住。在将试管口在火焰上通过以杀灭管口的细菌,但勿烧的过热,将烧灼的接种环插入菌种管内,先接触无菌苔生长的培养

基上,如有溶印则表明接种环未冷却,待冷后,再从斜面上挑取少许菌苔。取出时接种环不能通过火焰,应在火焰旁迅速插入接种管,在斜面上由下而上划“Z”字型曲线,当接种完毕,立即将管口通过火焰灭菌,右手到火焰旁塞上胶塞,不要将管口离开火焰旁去迎接右手的胶塞。最后将接种环烧灼灭菌放置备用。 3.培养 将以上接种好的各菌管放入相应温度的培养箱内,白色念珠菌放入23-28℃培养箱内培养24-48h,黑曲霉放入23-28℃培养箱内培养5-7天,其它菌种放入30-35℃培养箱内培养18-24小时。 4.保存 除铜绿假单胞菌需室温保存外,将其它传代培养后的菌种应放入4-6℃的冰箱冷藏保存。 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及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02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管理系统规程(3.11审核) 2

1、目的:规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确保菌种的有效使用。 2、适用围:微生物试验用菌种的管理。 3、责任者:质检科负责人、微生物试验人员、菌种管理人员 4、正文: 4.1概念 a、标准菌株:由国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株。 b、标准储备菌株:由标准菌株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c、商业派生菌株:由供应商提供的所有特性与标准菌株等效的菌株。 d、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菌株经传代得到的培养物。

e、代:将活的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希望获取新的微生物培养物。这种操作方式,新培养物对接种培养物而言就称为一代。 4.2菌种的采购和接收 4.2.1菌种的采购 4.2.1.1从药检所或菌种保藏中心等外单位购入菌种斜面或冻干菌种。 4.2.1.2根据工作需要对购买国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斜面提前1个月填写采购申请单,冻干菌种提前2个月申请购买,国外保藏中心提供的菌种应提前3个月申请购买。 4.2.2菌种的接收 4.2.2.1检定菌应设专人保管,管理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4.2.2.2接收菌种时,应核实菌种的名称、编号、传代代数、数量、有效期等,并调查清楚菌种的保存条件和注意事项。 接收时应填写菌种接收登记表。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保藏中心编号、传代次数、接收日期、菌种来源等。 4.2.3对新购入的冻干菌种在使用前应按要求对其进行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由于新购买的菌种斜面已由菌种提供单位做过生物形态确证试验和纯度鉴定,所以传代5代以的菌种斜面不需要进行纯度鉴定。 4.2.4对新购入的斜面菌种应在2~8℃保存,并应在1周转接。 4.3菌种的复 4.3.1使用人员根据需要应向菌种管理人员领取菌种,仔细核对标签上菌名、编号,并在《菌种接收及领用登记表》上记录菌名、数量、领用人、领用日期等信息。 4.3.2菌株解冻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4.3.3菌种复应在生物安全柜操作。 4.3.4常用菌种接种用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表 4.4菌种的传代

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Word文档

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Word 文档

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 1.目的: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 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 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 3.职责 ①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②科室指定2名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③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④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 ⑴报送及入库 ①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②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王红卫、2人参加。 ③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 ④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

⑤菌、毒种入库时,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⑵日常管理 ①保管人员由王红卫、赵灵葵2名检验人员组成。 ②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③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④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她人代管。 ⑤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⑥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 ⑦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科室须将变异及死亡的一、二类菌、毒种通报技术管理层。 ⑶索取、领用和发放 ①因工作需要索取、领用和发放一、二类菌、毒种时,须严格按国家有关的规定,填写《菌、毒种领取申请表》(HJK/JL-21),科室负责人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方可索取、领用和发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