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这本出色研究著作是有关现代建筑理论背景一系列临时论文的首册。它与博物馆出版的建筑与设计的书籍不同,系列书与博物馆的展览计划无关。它要阐明的概念过于复杂很难用展览的方式加以表明,而作者又不代表单一的专业集团。

文丘里这本书由博物馆和格雷汉美术高等研究基金会共同出版。因为作者原来是通过格雷汉基金会的资助才得以写作的,作为系列书的首卷出版是非常合适的。

文丘里的书象他的建筑一样,反对不少人认为是既成的体制,至少是已经确立的意见。他以异常坦率的语言提出他对真实情况的看法:建筑师时常纠缠于模棱两可,有时是很讨厌的“事实”中,而文丘里却要寻找这一混乱的局面作为他的建筑设计基础.这一与众不同的观点得到耶鲁大学V·Scully的竭力支持,在他的绪论中他把抽象地以先人之见看待建筑法则所受挫折与文丘里所喜欢的现实——特别是大多数建筑师设法压制或隐瞒的那些难以对付的事作了鲜明的对比。文丘里的建议很快就能得到检验:它们无需等待立法手续或技术上的验证。他寻求取代的建筑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不管我们是否同意他的结论,我们还是呼请准予给他一次申辩的机会。

建筑与设计部主任

A·Drexler

序言

这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它要求信奉专业和对形象的仔细观察,也不是为那些一有触犯他们时就鼓出眼睛的建筑师写的。事实上争论象眼前的窗帘一样徐徐升起,一点一点地、严密的论点一个接一个地联成一体。这一整体是崭新的——很难看清、也难写清,只有新的东西才会如此不雅致和不连贯。

这是一本美国书,它以严格的多元论和现象学的方法;使人想起Dreiser(Theodorel871-?美国小说家)艰苦地踩出的道路.然而它可能是1923年勒·柯布西埃写了《走向新建筑》一书以来有关建筑发展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显然,初看起来,文丘里所处的地位似乎正好与勒·柯布西埃自始至终一整段时期完全相反*。这不是说在见解或成就方面,文丘里与柯布西埃相等——或必然如此、没有人能再次达到那种水平了。勒·柯布西埃的建筑经验本身确实对文丘里的思想没有多大关系。然而他的观点事实上的确与柯布西埃的早期著作和此后普遍受其影响的建筑两代人的观点是前后一致————————————

*这里,我没有忘记1950年B·Zevi写的《走向有机建筑>>一书,这书显然是对柯布西埃所著《走向新建筑》一书所作的回答。但是,谁都不认为它是后者的补充或比它还先进,不过是反对它而赞成“有机”原理。这些原理除Zevi本人外早为建筑师们提出,并早就超过它们的活力顶峰.这在1914年前赖特的作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于同一时期,在他的著作中作了言语上最清楚的论述。

的。老书要求单幢建筑和整个城市在建筑中一种崇高的纯粹主义。新书欢迎城市经验中各方面的矛盾与复杂。这样就标志着重点的完全转移,并使现在声称追随柯布西埃的人感到沮丧,正象柯布西埃当时激怒了属于巴黎的美术学院派一样。因此,事实上两书确实是互相补充的;在一个基本方式上,两者极为相似。两人都是真正从过去的建筑中学到许多东西的建筑师。当代的建筑师很少能够做到这点,相反,都想躲在只能称为历史宣传的各种体系中。而柯布西埃和文丘里的经验是亲身和直接经受的。因而每人都能不受固定思想模式和他同时代人风尚的影响,得以实现Camus(Albertl913-1960,法国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译者注)的训诫,暂时把“我们的时代及其青少年的怒火撇在后面。”

每人从各不相同的事物中学到很多东西。柯布西埃的伟大导师是优美环境中亭亭玉立、阳光下金光灿烂的希腊神庙。在早期争论中,他就是那样要求他的建筑和他的城市的,他成熟的建筑本身越来越体现希腊神庙的雕刻般积极的英雄风格。而文丘里的早先的灵感似乎来自希腊神庙的历史原型的对面,即不断调整室内外相反要求和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切事务的意大利城市面貌,并非原来广阔优美环境中雕刻般的演员而是复杂的空间容器和街道广场的划分体。这种“适应性”已成为文丘里的普遍城市原理。在这点上他又与柯布西埃有相似之处。就他俩都是造诣很深的形象、雕塑艺术家而论,他俩对单幢建筑严谨的聚焦,给一般城市化带来丁一种新的形象化和象征性态度——不是一般规划师所作方案性的或两度空间的画解说明而是整套确实可靠的形象,对建筑本身作极为周密的考虑。

还有,柯布西埃与文丘里两人的形象在这一方面是截然相反的。柯布西埃运用他多方面的才华,以笛卡尔(Rene Descartes,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确的学识,终结出《走向新建筑》一书为总体作出了清晰而全面的方案比文丘里在此写的容易得多,而文丘里则更为片断。他通过妥协的关系,一步一步向前移动。他的结论所以普遍全面,仅不过来自含蓄。然而,对我来说,他的倡议似乎是在承认复杂性和尊重实际存在的同时,对当代都市更新在纯粹主义剧烈变动下已使当前不少城市面临灾难性的边缘,其中柯布西埃的设想是目前最庸俗化的情况下建立的最有必要的解救药法。它们是大家一致赞扬的梦想——好象阿基里斯想当皇帝(阿基里斯Achilles,〔希神〕出生后被其母倒提着在冥河水中浸过,除未浸到水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故有阿基里斯之踵的掌故,意思是象阿基里斯般壮健勇敢唯一致命弱点是他的脚踵。喻为唯一弱点)。这就使人认为文丘里是坚决不按传统塑造的主角,处处以含蓄而嘲弄的口吻强制般地证实他的劝告的原因。柯布西埃也用讽刺语言但他的讽刺象带笑脸的钢牙一样尖锐,而文丘里则耸耸肩(表示无奈)苦笑着继续前进。这是当今一代对铺张矫饰的实践中已出现了破坏或夸张的回答。

象所有有创见的建筑师一样,文丘里使我们重新认识过去。例如,我曾一度专注于赖特前期板房风格(Shingle Style)的连续性问题,他使我重新估计它们同样明显的对立面:那些建筑师本人必定早被吸引的室内外复杂的互相迁就调节问题。他甚至一再提到柯布西埃早期平面中的妥协调节原理。因此,一切有创见性的建筑师能使死者复活(古为今用)是不言而喻的。难怪柯布西埃和文丘里对米开朗琪罗作品中夸大的创作和复杂的造

诣问题上意见特别一致。文丘里并不比柯布西埃那样注意有关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教堂在设计思想上的一致看法。但与柯布西埃一样,他懂得,象老人友谊公寓的窗户布置那样,能按其它方式建造:即悲痛而极不协调的后殿,谱写了垂死的文化和冷却中星球上人类命运凄凉和悲壮的乐章。

在那个意义上税,尽管文丘里自己嘲弄地否认,他的作品似乎已经接近Furness、沙利文、赖特和康等悲剧性的传统境界的少数美国建筑师之一。他的所以如此,说明相处于一地数代人的力量日益发展有了足长的强度;全在费城成长的从F·Furness至年轻的沙利文,接着从W.Eyre至G·Howe再至L·Kahn。康是文丘里最亲密的导师,也是几乎所有前一代的美国年轻建筑师和教育家,如Giurgola、Moore、Vreeland和Millard 等的导师。在交流对话中荷兰的A·V·Eyck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文丘里的发展肯定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康的一套“惯常”原理是所有这些建筑师的基本功,但文丘里避开了康在结构上先入为主的成见,赞成更灵活的功能引导方法而与A·奥尔托更为接近。和他的著作不同,文丘里的设计,一经开展,毫无拘束,其敏捷流畅一如巴洛克建筑师。在同一意义上说如同绘制舞台布景一样奔放自如。(他的罗斯福纪念碑设计可能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最有创造性的方案,观其明快宏伟的格调,充分说明他绘制舞台布景透视方法的才能。在他身上没有康那种坚苦奋斗的痕迹,也没有结构与功能两个极端互争表现的极度痛苦。他完全自在地对待一切细节,这样就必然遭到充斥未来世界的技术均匀论者的反对,这里决不是和柯布西埃甚至是密斯争吵,尽管后者的形式普遍一律整齐匀称。许多高质量的品种都能处在同—个世界中。这种多样性当然是现代人类最有希望的前途。其性质的内在价值远比初级阶段所建议并为肤浅的设计人员抱住不放所作出的表面一致或同样包装要宝贵得多。

根本之点在于文丘里的理论与设计是人文主义的,他的著作的特点很象1914年G·Scott的基本作品《人文主义建筑学》。所以它比任何事物都更珍视人的活动和物质形式对人的精神作用。在这方面,文丘里是有伟大传统的意大利建筑师——他与这一传统的接触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艺术历史和美国罗马学院的研究员。但是,和他设计的友谊公寓一起说明他是其思想可与流行画家相提并论的极少的建筑师之一。——并且可能是认识形式的用途与意义的第一位建筑师。在过去数年内,他从前者那里学到不少东西。虽然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早在他认识他们作品的五十年代末就定稿了。然而他的“主要街道几乎什么都好’,正是他们的观点,一如他生来就知道小房子的规模会起变化和在大众文化中普通人工制品中聚焦于个别事物就能找到无可怀疑的生活一样。这里不应忘记柯布西埃“纯粹主义”中的“流行文化”与年轻的雷杰的诗一样(雷杰--Alexis Saint—Leger ——法国外交家及诗人,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由于规模的激增和重点聚焦再度被人认识的教训而具有更新的历史意义。人们再次感到象柯布西埃这样的画家和理论家定会充分理解文丘里把形象化文法与理性意图相结合的原因的。

在这方面很有意义的是文丘里的设想曾引起学院派思想较深的包豪斯一代的最辛酸的忿恨——完全无力反唇相讥,老处女般蔑视大众文化,但又不了解别的什么,对纪念性规模束手无策,口头上说得好听的技术,带着极为刻板的纯粹派的美学偏见。二十年代包豪斯设计的大部分建筑和家具完全可以从当时柯布西埃富有特色的更为丰富而多

样的形式中区分开来。现代建筑在此似乎有两条脉络,一条是柯布西埃和文丘里面向更大范围更人情化的建筑师道路,另一条是一般设计人员的道路。

文丘里在俄亥俄州北坎东市设计的市政厅说明他的建筑与沙里文后期的作品也有联系,故总的看来,他具有极深厚而未开发的美国乡土建筑经验。从美国的国情看,这显然是文丘里的最大成就,他再次打开我们的眼界看到美国事物的本质——小城镇与纽约市差不多——从我们普通的,紊乱的、大批生产的社会组织中创建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建筑;一种艺术。这样,他就复活了前美术学院,前国际风格时期的通俗的传统,和列举一套方法,从而完成了康早已考虑成熟的与我们整个过去重新衔接的工作。

难怪当前一批房产经营者没有一个能容忍他。他们也是些美国性格的农村孩子,将鼻子贴在糖果店的窗上,第一次花钱。所以他们总是买些建筑企业大军制作的现成旧货和花哨的次品。这些商人自命不凡地提供了许多欺骗性的简洁和死亡的法则:即典型的时髦包装。对这些人来说,文丘里既太复杂又太日常一般。他们对待建筑形式就象对待社会事业一样,更喜欢掩盖实际的需求方面。所以,正是因为他认识并运用存在这一社会现象,文丘里是最不讲风格的建筑师。他总是开门见山,工作快速,既不故弄玄虚,也不装腔作势。虽然他学过风格派建筑,但他设计的房屋却惊人地直截了当,毫无扭捏作态的感觉。毕竟,一座安放在友谊公寓顶上尺度合适的电视天线,确实充实了——既不好也不坏但是事实——我们老年人的生活。无论是什么样的尊敬,文丘里在这里体现的是只要有关事实,他从不对我们说谎。用最直爽的话说,只有功能和功能引导出来的坚强形式才使他感到兴趣。不象这一代多不胜数的建筑师,他决不是一个赶时髦的人。

文丘里的建筑没有很快地获得大众的接受,并不奇怪。它们既太新,尽管“适应”复杂对富裕的一代实在过于简单和谦逊了。它们绝不无中生有、热衷于华而不实的姿态或迎合时髦。它们是对任务和形象化条件作了深入系统分析的产物,因而需要我们的一切思维作严格的调整。所以尚未形成需要准备才能看到的象征性形象。这本书在这方面是会有帮助的。我相信将来会在我们这个很少基本教科书籍的时代中得到重视。——这本书尽管它不加掩饰的反英雄的英勇行为,并把眼光从香槟丽舍大道转向普通街道,仍不免挑起二十年代开始的根本对话,因而再次把我们与现代建筑的英雄年代联系起来了。

V·施柯莱

自序

这本书既是建筑评论的一种尝试又是一种辩解——间接地对我作品的解释。因为我是一个开业建筑师,我对建筑的设想,必然是评论伴随着实践的副产品。象T·S·Eliot*所说,“极为重要的是……创造性工作本身。可能,事实上如调整、结合、建造、删减、修改、试验等大部分劳动既是批判的也是创新的。我认为即使是训练有素又有技巧的作家对他自己的作品运用评论是极为重要,也是最高一种评论……。”再者,我是作为一个建筑师用评论来写作,而不是评论家选择建筑来写作。这本书阐述了一套特定的重点,作为认识建筑的方法,我认为是合理有效的。

在同一篇论文中,Eliot谈到分析与比较作为文学评论的工具。这种批判方法也能用在建筑中。建筑与任何其他方面的经验一样是对分析开放的,而比较可以做得更加生动。分析包括把建筑分成部件,即使与艺术的最终目标综合相反,仍是我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不管看来多么自相矛盾也不管许多现代建筑师的怀疑,这种分解却是所有创造中涌现的过程而且对理解是至为重要的。自觉必然是创新和评论的一部分。今天的建筑师受教育过多以致既不能成为自学的艺术家,也不能全靠自发,而建筑又是如此复杂,也不能以小心保持无知的方法去对待。

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尝试着不受习惯的引导而接受对自觉意识的引导——深思熟虑过的先列。我选择的历史比较是有关我关心的传统连续性的一部分。当Eliot写到传统时,他的意见同样涉及建筑,尽管由于技术改革在建筑方法上有很多显著的变化。Eliot说:“在英文著作中,我们很少提到传统……除非在指责的字句中,也许很少有这字出现。要不,就是在牵连到关于某些悦目的考古重建项目批准时,含糊地表示满意……。然而如果仅仅是传统的形式,可以不费力气地盲目抄袭或因循固守前人成就,这种“传统”必须坚决加以制止……。传统有更广泛深刻的意义。它不是遗传、继承,要得到它必须花很大的劳动。首先,它包涵历史意识,我们认为这是25岁以上要继续当诗人所不可缺少的;而历史意识含有不仅是过去的过去而且还有现在这一概念;历史意识使人深入骨髓地写他自己的一代而且还与整个欧洲文学……具有一种与时间同步的存在并构成与时间同步的法则的感情。这一历史意识是一种永恒的又是暂时的,或永恒与暂时一起的意识,才使作者具有传统,同时也使作者最敏锐地意识到他的时代的地位即他自己的同时代性……。任何那一种诗人,那一种艺术家都没有他自己单独的完满的意义。”我同意Eliot的意见并反对现代建筑师着迷于A·V·Eyck所说的,“唠唠叨叨地反复讲我们时代的不同东西,以致到了使他们脱离什么是相同,与什么是基本一致的程度”。

我挑选的图例反映我对下列时代的偏爱:特别是风格派时代、巴洛克时代和洛可可时代正象H·R·Hitchcock所说,“经常存在一种重新考察过去作品的真正需要。大概建筑师中对建筑历史几乎都有一般的兴趣,但是关于历史的概况或时期,在任何一定的时期内值得最深入注意的显然随变化着的情感而异”。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爽直地写了我在建筑中喜欢的东西:复杂与矛盾。从我们发现我们喜欢什么——我们极易被吸引的东西——我们能学到许多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L·康声称:“事物想成为怎样”,但这句话有它相反的含义:建筑师想把事物变成怎样。在对立与平衡两者之间,还有许多事需要建筑师作出决定。在比较中包括某些既不漂亮也不伟大的建筑。它们被抽象地从历史背景中提出来,因为我主要信赖特定建筑的固有特色而较少考虑风格观念。我以建筑师—而不是以学者的身份来写作,我的历史观点是Hitchcock说的:“诚然,一度几乎所有古建筑研究都是帮助有名无实的重建工程——一种复兴主义的工具。现在不再正确了,而且在我们这个时代已没有理由骇怕会再度变成这样。二十世纪初的建筑师与历史评论家,当他们为了当时的论战不仅到过去中寻找新鲜弹药还抽象地教我们认识所有的建筑,可以说是错误的,虽然这种狭隘的眼光可能是产生大部分过去的伟大建筑的复杂感情。当—————————————

*T·S·Eliot(1868—1965),生于美国的英国诗人及评论家,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我们今天再检查——或发现——早期建筑生产的这一或那一问题时,并无重复其形式的企图,只不过希望提供更多的新感情变成全属今天的成果。对纯粹的历史学家来说,这种情况可能会感到遗憾,因为把高度主观因素引进了他深信必须是客观研究中去了。然而,纯粹的历史学家多半最后会发现他们自己正朝着早已被敏感的风标决定了的方向迈进”。

我没有特别的意图把建筑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我没有试图“一方面促进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促进人文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并使建筑成为一种更为人情化的社会艺术”。我试着谈论建筑而不是要人信服。J·Summerson爵士说过,建筑师着谜的“不是建筑而是建筑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本世纪的建筑师把“有害的类比”代替了十九世纪的折衷模仿并坚持要求建筑而不生产建筑。”其结果是图表式的设计。建筑师在发展整个环境中不断衰退的能力和他日益增长的无能也许能够嘲弄地用限制他的关心并让他专注他的本身工作的方法加以逆转。也许到了那时,关系与能力会自己互相照顾了。我接受对我说来似乎是建筑的固有局限的东西并试图倾全力解决其中困难的细节而不是关于它较易处理的抽象东西……因为艺术属于(如古人所说)实践,而不是纯理论的智慧,在实际的工作中是没有代理人的。”

这本书论述今天和与今天有关的昨天。它不准备耽于不切实际的空想除非将来就在今天的现实之中。它不过是间接的论战。书中讲的一切都是当前的建筑,因此冲击了某些目标——一般指正统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局限性,尤指陈词滥调式的建筑师,他们乞求正直(完整)、技术或电子程序编制,当作建筑的目的,如通俗化艺术家“把我们紊乱的现实画成神仙故事”并压制艺术与实际生活中固有的复杂与矛盾。然而,我认为这本书是对当前建筑的真实分析,而不是对谬误的讽刺与谩骂。

第二版按语

我写这本书是在六十年代初作为一个建筑师对当时建筑理论问题及其教条方面所作的反应。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同了,我认为本书今天可以把它当作建筑形式的一般理论,还可以作为当时的特定文件来阅读,比专题更有历史性些。为此,书的第二部分载有我们公司至1966年为止的作品,没有在第二版时增加。

我现在愿将书名按D·D·Egbert的建议改为:“建筑形式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但是,六十年代初,形式在建筑思想中是王,大多数建筑理论都毫无问题地集中在形式方面。建筑师当时很少想到建筑中的象征主义和六十年代后半时期才占支配地位的社会问题。但事后认识到这本书中的建筑形式却成了几年后《向Las Vegas学习》一书聚焦于建筑中象征主义的补充。

为纠正第一版致谢一节中的遗漏,我要在此对R·Krautheimer与我们罗马美国学院的研究员一起分担有关罗马巴洛克建筑的见解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我友V.Scully始终不渝勺友好支持本书和我们的工作。我很高兴现代艺术博物馆放大了本版的版本,因而使图例更为清晰而可读了。

看到许多由著作引起的层层波澜,使人不禁感慨万千,也许这是一切理论家的命运吧!我感到与我的评论者相处要比与我的赞许者相处舒服得多。后者多半误用或夸大本书的观点与方法而成为拙劣的模仿。有人说,观点很好,但还不够。但这里大部分的概念是建议性的而不是教条性的,历史类比方法也只能在建筑评论中采用。难道一位艺术家的哲学理论必须要与他或她的始终如一么?

文丘里1977年4月

目录

序..............................................................................A.Drexler 1 序言..............................................................................V.施柯莱 1 自序 (4)

第一章错综复杂的建筑:—篇温和的宣言 (8)

第二章复杂和矛盾对简单化或唯美化 (9)

第三章建筑的不定性 (12)

第四章矛盾的层次:建筑中“两者兼顾”的现象 (14)

第五章矛盾的层次续篇:双重功能的要素 (19)

第六章法则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传统的要素 (23)

第七章适应矛盾 (27)

第八章矛盾并存 (31)

第九章室内和室外 (36)

第十章对困难的总体负责 (47)

第十一章作品 (57)

第一章错综复杂的建筑:一篇温和的宣言

我爱建筑的复杂和矛盾。我不爱杂乱无章、随心所欲、水平低劣的建筑,也不爱如画般过分讲究的繁琐或叫表现主义的建筑。相反,我说的这一复杂和矛盾的建筑足以包括艺术固有的经验在内的丰富而不定的现代经验为基础的。除建筑外,在任何领域中都承认复杂与矛盾的存在。如Godel在数学中对极限不一致的证明,T·S·Eliot对“困难的”诗歌的分析和J·Albers对绘画自相矛盾的性质下的定义等等。

建筑要满足维特鲁威所提出的实用、坚固、美观三大要素,就必然是复杂和矛盾的。今天,即使一座单一的房屋在单一的环境中,其没汁要求、结构,机械设备和建筑形式就会遇到各种以前难以想象的冲突。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不断扩大的建设范围和建筑规模,带来许多困难。我欢迎这些问题并揭示其矛盾。我接受矛盾及其复杂,目的是要使建筑真实有效和充满活力。

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清教徒式的正统现代主义建筑的说教吓唬住了。我喜观基本要素混杂而不要“纯粹”,折衷而不要“干净”,扭曲而不要“直率’,含糊而不要“分明”,既反常又无个性,既恼人又“有趣’,宁要平凡的也不要“造作的”,宁可迁就也不要排斥,宁可过多也不要简单,既要旧的也要创新,宁可不一致和不肯定也不要直接的和明确的。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显的统一。我同意不根据前提的推理并赞成二元论。

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的丰富。既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确的功能。我喜欢“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我喜欢黑的和白的或者灰的而不喜欢非黑即白。一座出色的建筑应有多层涵意和组合焦点:它的空间及其建筑要素会一箭双雕地既实用又有趣。

但复杂和矛盾的建筑对总体具有特别的责任:它的真正意义必须在总体中或有总体的涵意。它必须体现兼容的困难的统一,而不是排斥其他的容易的统一。多并不是少。

第二章复杂和矛盾对简单化或唯美化

正统的现代建筑师认识复杂不足,也不一致。在他们试图打破传统从头做起时,把原始而低级的东西理想化了,牺牲了多样而复杂的东西.作为改革运动的参与者,欢呼新的现代功能却忽视丁它们的复杂性。作为革新的角色,他们极端拘谨地主张建筑要素的分离和排斥而不包含各种不同要求的并存。“以真理与世界作斗争”作为座右铭而成名的新建筑运动先驱赖特写道:“视觉简朴,宽广深远.向我开放,这些建筑的协调……足以改变今日世界的思想和文化。我深信不疑。”

纯粹派的共同创始人勒·柯布西埃赞扬“伟大的原始形式”,说它“鲜明……而不含糊。”现代建筑师几乎没有例外,纷纷避开含糊。

但今天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了:“问题成堆,复杂而困难,比过去变化得又快。”我们需要一种态度,很象A·Heckscher所说的:“从基本上是简单而有秩序的生活目的向复杂而相反的生活目的靠近,本来就是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但在某个时期鼓励这一发展;其中自相矛盾的或戏剧性观点,歪曲了整个知识分子的景象。……在简单化和秩序中产生了理性主义,但理性主义到了激变的年代就会感到不足。于是在对抗中必然产生平衡。人们得到的这种内部的平静表现为矛盾与不定之间的对峙……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似乎允许不相同的事物并肩存在,他们真正的不一致才是事实的真相。”

理性主义赞成简单化之风当前还很盛行。但是,比早期争论已稍有减弱。它们是密斯“少就是多”这一动人但又矛盾的理论扩展。P·Rudolph把密斯这一观点的含意清楚地解释为:“人们永远解决不了世上所有的问题。……建筑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这当然是二十世纪的特点。例如,密斯所以能设计许多奇妙的建筑,就是因为他忽视了建筑的许多方面。如果他试图解决再多一点问题,就会使他的建筑变得软弱无力。”

“少就是多”这一学说,对复杂不满而借以排斥,以达到它表现的目的。这样自然就允许建筑师“决定(他要)解决什么问题的高度选择性。”如果建筑师必须“以他认识世界的特有方式承担义务”,那末,这种义务就是建筑师必须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决定想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他排斥重要的问题,他就要冒建筑脱离生活经验和社会需要的风险。如果某些问题难以解决。他应表现为:一种兼容而不排斥的建筑。这里有余地作出片断、矛盾、即兴以及它们所产生

的对立统一。密斯优美的展览馆对建筑

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深刻的涵意,但它选

择的内容和表达的语言,虽强而有力,

仍不免有其局限。

我对展览馆与住宅之间,特别是日

本的展览馆与新近的住宅建筑之间相似

的联系提出疑问。他们忽视了住宅建筑

内在的真正复杂性和矛盾性——空间技

术的可能性以及形象经验的多样性。强1.约翰逊,威莱住宅,新坎南

求简练的结果是过分简单化。例如

约翰逊设计的威莱住宅(图1)与他的

玻璃房(图2)不同,他力图摆脱那座

精美的玻璃凉亭的简练,把生活的“隐

私功能’加以围护放在底座而把开放的

社交功能用模数制成凉亭搁在楼上。功

能区分十分清楚。但即使这样,这座住

宅也不过是一个生活过于简单化了的图

解——一种非此即彼的抽象理论。简练

不成反为简陋。大事简化的结果是产生

大批平淡的建筑。少使人厌烦。 2.约翰逊,玻璃住宅,新坎南承认建筑的复杂并不否定L·Kahn说的:“追求简练的欲望”。但能深刻有力地满足人们心灵的简练的美,都来自内在的复杂性。陶立克神庙的简洁是通过它那有名的精美而准确的几何曲线和柱式内在的矛盾和对峙形成的。陶立克神庙通过直正的复杂才形成明显的简洁。当后期的神庙失去复杂性时,简洁变成了平淡。

复杂并不否认有效的简化,它是分析事物过程的一个部分,甚至是形成复杂建筑本身的一种方法。我们从一定的利益出发,在描绘一定事物的特点时才加以简化的。”但这种简化是在形成复杂艺术的分析过程中的一种方法,不能误为目的。

但是,复杂和矛盾的建筑并不意味着唯美或主管表现主义。近来有一种假复杂反对现代建筑早期的假简练,从而山现—种匀称如画般的建筑——M·Yamasaki称之谓“宁静”的建筑,但它代表一种与以前崇尚简练一样脱离生活经验的新形式主义。它那复杂的形式并不真正反映复杂的没计要求。它那繁琐的装饰虽用工业技术制作,却象原来手工艺术制作的枯燥无味的古老形式。歌德式的花格窗、洛可可的花饰,不但形式上与总体结合得很好,而且出于炫耀手艺和表现来自直接而独特的方法的活力。这种通过今天已属不可能的华而不实的复杂,不管两者在表面上如何相似,则是“宁静”建筑的对立面。但是如果华而不实不是我们的艺术的特色,这应是对立统一而不是看来好像的“宁静”。

二十世纪最好的建筑师经常反对简单化——即通过精减的简化——是为了促进总体中的复杂性。A·Aalto和L·Corbusier(他经常不顾他有争议的著作)的作品是很好的例子。但他们的作品中的复杂和矛盾的特点大都被忽视或误解了。例如Aalto的评论者都喜欢他使用天然材料的敏感性和他精美的细部而觉得他的整个构图是故意追求美观。我并不认为Aalto的Imatra教堂美丽如画。由于重复体积组合,三个分离的平面和声学吊顶型式的真正复杂性,这座教堂代表一种恰如其分的表现主义,与以危险的结构与空间,故意追求形象的G·Michelucci在意大利Autostrata新建的教堂不同,Aalto的复杂是整个设计要求和结构组成部分,井非仅是为了达到表现欲望的手段.虽然我们不再争论形式与内容的先后(谁跟谁?)问题,但不能忽视它们相互依赖的关系。

对复杂的建筑及其相随的矛盾的欲望,不仅是对当前建筑的平庸或浮华的一种反抗.这是风格主义时期的一种常态:十六世纪在意大利或古希腊时期在古典艺术中,还

出现在不断世系的许多建筑师中如Michelangelo,Palladio,Borromim,Vanbrugh,Hawksmoor,Soane,Ledoux,Butterfield,某些板房风格的建筑师,Furness.Sullivan,Lutyen,及近代的L·Corbusier,Aalto,Kahn等等.

今天,这种观念再次与建筑的方法和建筑的要求两者有关。

首先,如果要表现扩大了的建筑规模和复杂的建筑目标,必须重新检验建筑方法。简化的或表面上复杂的形式很难奏效。相反,必须再次承认并发展形象化感觉在不定性中内在的多样性。

其次,必须承认功能问题不断增长的复杂性。我所指的当然属于我们时代特有的、由规模而引起的复杂问题。例如研究实验室、医院特别是城市范围和区域规划等巨大工程。但即使象住宅这样简单的规模,如要表现现代生活的不定,其目的也是很复杂的。实现一个计划的方法与目的之间的差别是很显著的。例如计划飞向月球的火箭,其方法极为复杂,但其目的却简单而无矛盾。虽然在方法上建筑的设计和结构在技术上远比任何这类工程简单,也不复杂,但其目的则比较复杂,而且经常捉摸不定。

第三章建筑的不定性

建筑中复杂性与矛盾性的第二类是有关形式与内容,按照筑设计与结构的现象,首先是关于方法并指感觉和艺术中意义的真正目的所固有的矛盾:即意象和现象并存所产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J·Albers称它为“物质事实与精神效果脱节”的一种矛盾,它是“艺术的泉源”。无疑,意义的复杂及其引起的不定和对立,早已是绘画的特点,并在艺术评论中被普遍承认。抽象的表现主义承认感觉的不定性,而光效应艺术的基础则是移动有关形式和表现的并列和不定的双重性。流行画画家也运用不定性创作与通常见解对立的内容,以探索感觉的可能性。

在文学中,评论家都愿采用复杂与矛盾作为他们的手段。如在建筑评论中,他们指的是风格派时期,但又不象大多数建筑评论家,他们也承认风格派的体系,不断在特殊的诗人中流行,当然,有的还长期强调矛盾、对立和不定是产生诗歌的手段的基础。Albers 的绘画就是如此。Eliot称伊丽莎白时代的艺术是“一种不纯的艺术”,其中有关复杂与不定是这样开展的:“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你能获得多层意义”,在引S·Johnson的话时说,“其中最不纯的观念是与暴力结合在一起的。”在别的什么地方写过:“像John Webster(英剧作家,1580?——1625?,译者注)这一情况……将使一位极伟大的文学和戏剧天才导致紊乱而成为一个有趣的实例。”其他的评论家如K·Burke指出,除十七世纪形而上学的诗人以及受他们影响的现代诗人以“多重解释”和“有意制造矛盾”来分析其他诗歌的结构与意义中的矛盾与不定因素。

C·Broocks为复杂性与矛盾性是艺术最本质需要这一说法辩护。“然而还有比雄辩自负更好的理由劝诱一个接一个的诗人选择不定与矛盾而不选平淡而散慢的简单。用科学家的方法来分析诗人的经验是不够的。科学家要把整块分成小块,一块一块加以区别,再把小块分类。他的任务最后是统一经验。他必须以他自身的经验回答人们所熟悉的统一经验.……如果诗人……必须把经验的一体戏剧化,甚至不惜歌颂其多样化,然后他用矛盾和不定才认为必要。他并不简单地试图以表面的激励和浮夸的词藻在旧材料库中添加香料。……他宁可给我们一种见识,它能保持经验的统一和在较高的或更严格的层次上胜过明显矛盾和冲突的经验,统—为一种新的模式。”

在《不定性七种模式》一书中,w·Empson“敢于把(早)……已认为是诗歌的缺

陷的涵意不准作为诗歌的优点……”Empson从阅读莎士

比亚剧本中证明他的理论为:“最高级的不定性专家,与其

说他观念糊涂,文字不清,如某些学者所信,不如说完全

出于他的思想与艺术的力量与复杂性。在复杂和矛盾的建

筑中到处存在着不定和对立。建筑是形式又是实体——抽

象的和具体的——其意义来自内部特点及其特定的背景。

一个建筑要素可以视作形式和结构,纹理和材料。这些来

回摇摆的关系,复杂而矛盾,是建筑手段所特有的不定和

对立的泉源。用连接词“或”加上一个问号,常能说明这

种不定关系。萨伏伊别墅(图3):是方形平面或不是? 3.柯布西耶,萨伏依住宅平面

Vanbrugh建在Grimsthorpe的大厦前亭与后亭的关系从远处看:是模糊不清的,它们孰远孰近?孰大孰小? Bernini在罗马一大厦上的壁柱,它们都是凸出的壁柱或凹进的墙面分隔?凡蒂岗俱乐部的装饰性凹墙并不正常:它的墙面大呢?还是拱面大? Lutyens建在Nashdom的大楼(图4)正中下陷,有利于设置天窗:从而产生了二元问题解决没有? L·Moretti在罗马的公寓:是一幢建筑分成两半还是两幢建筑相连?

特意设计出来的不定形式是以生活不定为基础在建筑要求中反映出来的。这就促使意义的丰富超过丁意义的简明。如同Empson所说,不定性有好有坏:……“(不定性)经常用来谴责诗人的观点模糊而不赞扬他的思路复杂。”然而,按S·E·Hyman所说,Empson认为,正是不定性“凝聚着达到最富诗意的效果,并发现它产生一种他称为‘对立’的品质,即我们称之谓诗歌自身的冲突。”这些想法同样适用于建筑。

4.Nashdom大厦

第四章矛盾的层次:建筑中“两者兼顾”的现象

建筑中的意义与实用这一矛盾层次,包括矛盾的对比,含有连接词“然而”的意思,它们或多或少是模糊不定的。L·Corbu-sier建在Ahmedabad的夏德汉住宅是封闭的然而又是敞开的——一个主方体,四角封闭,然而表面却任意敞开着;他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外部简单然而内部复杂。Barrington院的都铎式平面既是对称的然而又是非对称的;Guarini在都灵修建纯洁受胎教堂下面是二元性的然而是个统一体;Lutyens在Middleton 公园修建的某馆人口门廊是一个有导向性的空间,然而轴线顶端却是一堵实墙;vignola 在Bomarzo设计的某馆立面有一门洞,然而它是个实心的门廊;Kahn的建筑有粗混凝土的然而也有磨光的花岗石;城市街道作为道路是导向性的然而作为广场是静止的。这一系列“然而”说明建筑在设计和结构的不同层次上都存在着矛盾。这些有规律的矛盾没有一个是追求美的,但也不是自相矛盾,反复无常的。

C·Brooks指出,Donne的艺术为“两方兼顾”,但“现今,我们大都做不到.我们受非此即彼的传统教育,缺乏思想的灵活性——不必说观念的成熟性了——而这将允许我们在两者兼顾所许可的范围内尽情地作更细致的区别和更精密的保留。”“非此即彼”的传统已成为正统现代建筑的特色:遮阳板不能兼作它用;荷重同时又作围护墙者极少;墙上不能打洞开窗,要开窗就要全部是玻璃;功能要求过于分明,不是连成几翼,就是分成数幢。甚至“流动空间”也意味着把室内当作室外,室外当作室内,而不是两者同时兼顾。这种简明区分的表达方式与“两者兼顾”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复杂和矛盾的建筑是格格不入的。

如果两者兼顾现象是产生矛盾的根源,那末,它的基础就是在不同价值的要素中产生多层意义的各种等级。这种要素既好又坏,既大又小,既封闭又开敞,既连续又接合,既圆又方,既是结构性的又是空间性的。包含多层意义的建筑才会摸棱两可,对立统一。

许多实例很难“理解”其意义,但当它反映复杂和矛盾的内容和意义时,这座难解的建筑就是正当有效的。观察者能同时感觉到包涵有斗争有犹豫等多种意义时,能使他的感受更加生动。

同时既好又坏的例子也许从一个方面能解释Kahn的辩证的话:“建筑必须要有好空间以及坏空间。”这显然是说在总的合理方案中允许部分不合理,或为了总体,可以对局部特色作出让步。对这种必要的让步作出决定,乃是建筑师的一大职责。

Hawksmoor在伦敦修建的东圣乔治教堂侧廊窗上过大的拱顶石从局部看是荒谬的:从它跨越的洞门近看,太大了。但是,远一点看,在整个构图的背景中,它们在大小和尺度上表现得恰到好处。Michelangelo圣彼得教堂后立面阁楼上的巨大长方形洞口宽比高大,因而必须要做长跨。这对跨度有限制的砖石建筑来说是反常的。这种限制一直支配着古典建筑中象这样大的洞口一定要垂直布置。但正因为谁都希望按垂直比例布置,长跨安排反而显得正当而生动地觉得(相对的)小了。

F·Furness设计的宾州费城美术学院的大楼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显得过大。它登上比宽度窄的平台,并面向比宽度窄的门洞。而且,楼梯入口被一根柱子中分。但这座楼梯既隆重而有象征意义,又很实用。它安放在靠近大厅入口并与整个建筑外部大尺度的

百老德街密切配合。Michelanglo设计的Laurentian图书馆门厅中的楼梯其朝外的三分之一部分被突然切掉,垂直导向不明:其大小与其空间关系同样有误,然而与其它整个空间背景的关系却很好。

5. 白力汉宫

6. 别墅与亭

Vanbrugh修建的白力汉宫(图5),它的中央入口部分左右两端墙上被一根壁柱分隔得很不正常:这一分段,产生了二元现象,减弱了它们的统一性。但正是这—缺陷,却因对比而突出了中央入口部分,增强了总体构图的统一.建在Marlv的一座别墅旁的单层小亭(6)具有相似的矛盾情况。两开间立面的二元构图缺乏统一,有了小亭却加强了整个建筑群的统一。它们本身的缺陷,意味着别墅自身的突出和总体的完整。

长方形教堂只有单向空间,中央或教堂则有全向的空间,代表西方教堂平面的另一种传统。但还有一种传统是折衷妥协的教堂,它们是两者兼顾以满足空间上、结构上、设计要求上与象征意义上的需要。十六世纪风格派的椭圆形平面既是集中式又是导向式的。达到顶点要算Bernini的Sant'Andrea教堂(图7),它的主导轴线竟相反地落在短

轴上。N·Pevsner曾指出它在横轴线两端侧墙上

用壁柱代替敞开的祈祷处,从而加强短轴导向圣

坛。Borromini在罗马修建的Remagi教堂(图8),

平面表示为有导向性的大厅,但它交替出现的大

小跨间抵消了这一效果:有一大跨间在小尽端占

显著地位;而小跨间则平分了长墙的中部。圆的

转角也表示围护的连续和中央式平面。(这些特

点也在San Carlo的庭园中出现)。其平顶上斜格7. 罗马,教堂平面形肋骨,表明多向结构既象圆拱又象筒拱。伊斯坦布尔的Hagia Sophia教堂有同样的矛盾。它在正方形开间上用三角拱支撑着中央圆拱顶,暗示中央式教堂,但它两边半圆拱的后殿,却形成了具有纵轴线的导向性长方形教堂的传统。巴洛克和新巴洛克剧场的马蹄形平面把焦点集中到观众厅的中心和舞台上。

椭圆形平面的中央焦点经常反映在平顶的装饰

性图案上和巨大的中央吊灯上;朝向舞台的焦

点则反映在有导向扭曲的椭圆和周围包箱的隔

断以及舞台本身的阻挡,当然还有正厅的座位。

这一情况反映节日戏院要有双重焦点的设计要

求:演出与观众。

Borromini在罗马修建的San Carlo教堂富

有两者兼顾模棱两可的表现形式。四翼几乎相

同的处理表示希腊十字形平面,但四翼都扭向

主要的东西轴线,又表明它是一个拉丁十字形

平面,而连续流畅的墙面则表明它是一个扭曲

的圆形平面。R·Wittkower还分析了它的剖面

有类似的矛盾。天花的图案在连接它复杂的线8.Re Magi 教堂

脚时象是三角拱掌支在希腊十字形平面上的圆

拱顶。整个连续天花的形状把这些构件扭成模仿波浪形墙

上筑起的圆拱顶。这些构件既连续又接合。还有以不同的

尺度、形状和图案扮演类似的角色。例如拜占庭柱头的侧

面,看来似乎连续不断,但它是以纹理及涡旋形老式图案

以及叶板连接各个部分的。

N·Hawksmoor修建的圣乔治教堂的带山尖柱廊和平

面外形具有显明的南北轴线(图9)。但西入口及其尖塔,

加上室内空廊的布置和东西半圆形后殿(内设祭坛),形成

一条同等重要但相反的轴线。由于运用了相反的部件并扭

变了位置,使这座教堂的前后左右产生了拉丁十字形平面

和双向十字形希腊平面兼顾的对比形式。这些由特殊地形、

朝向等条件所形成的矛盾,能产生许多单纯构图所做不到9.圣乔治教堂

的丰富多彩和对立统一的场面。

在Banz城附近,用圆拱顶构成的一座长方形朝圣教堂在其中殿的大圆拱顶下设有一个中央圣坛。N·Pevsner把一系列歪放并重迭于拉丁平面上的与一般只在十字交叉处布置一个圆拱顶作了生动的对比。这是一个拉丁十字形教堂,也是一个中央式教堂,因为它的圣坛和中部圆拱顶的位置不同于一般。有些后期的巴洛克教堂则把方和圆并列在一起。B·Vittone的构件——模糊地象三角拱(Pendentive)又象突角拱(squinch)——在都灵圣玛丽亚广场支撑着圣坛上既是圆拱顶又是方形灯笼天窗。Hawksmoor把长方形线脚和椭圆形图案用在他设计的某些教堂的天花上。它们在中央式和导向式教堂中产生了矛盾的形式。在某些大厦的房间里墙角里的骑墙拱能使下面长方形的空间延伸向上。这与Wren在伦敦修建St.Stephen Walbrook大厦的天花形状相似。

Soane大大丰富丁非宗教的厅堂天花的空间与结构,既有直线的又有曲线的,既有圆拱顶的又有筒拱顶的。他的构造方法是将老的结构形式如突角拱、三角拱、眼孔、交叉拱等反复进行组合。Soane博物馆,以另一手法运用老的构件:如倒挂拱券的隔断,在结构上没有什么意义,然而在说明敞开或封闭房间的空间上却是有意义的。

Murcia教堂的立面运用所谓折射的手法以取得既大又小的效果。两列柱墩上的断裂山墙相互折射,形成一个大门洞,在空间上适应下面的广场,并作为地区的象征。但是,两列柱墩上上下两层柱式适应建筑本身真实情况与周围环境的尺度。大与小由富有特色的板房风格的楼梯通过其宽度与方向的改变立刻表现出来。当然,楼梯踏步的高与宽是不变的,但加宽底层平台以适应下面宽敞的起居室,上部宽度较窄是适应上面较狭窄的厅堂的。

预制混凝土结构可以连续不断,然而是片断的。外形是流畅的,然而表面有缝。柱与梁的外观轮廓可以表示结构体系的连续,但填缝的格式又表示成块建造的方法。

英国Spitalfields的耶酥教堂是以城市尺度作为两者兼顾的一种表现形式。Hawksmoor的钟塔既是墙又是塔。垂直于街道入口的视线被教堂底层两边延伸的扶壁所阻。它们只能从一个方向看到。顶端变成塔尖,从各方面都能见到。在空间和象征意义上统治着教区的轮廓线。在Bruges修建的Cloth市政厅及钟塔(图10),建筑的尺度与它前面的广场配合,而它上部大大不成比例的钟塔则与整个城市相联。由于同样原因产生的费城储蓄资金会大楼顶上

的巨型符号,然而在它的下面

竟一点也看不见。巴黎的凯旋

门也同样有互相矛盾的功能。

不从香宾丽舍大道而从放射大

道斜看,凯旋门是一座雕刻性

终点。从香宾丽舍大道轴线上

直看,它在空间上和象征意义

上既是终点又是大门。后面我

还要分析正背面有组织的矛

盾。但这里我要提一提维也纳10.市政厅及钟塔

的Karlskirche教堂,它的外部既有长方形教堂的立面,又有中央式教堂的主体。后面突出部分出于内部设计的需要;城市空间需要一个大尺度的平直正立面。从建筑本身的观点看它存在着不统一,与从近邻的尺度和空间关系的观点看是互相矛盾的。

两者兼顾现象所固有的双重意义包涵着变质以及矛盾。我已提到耶酥教堂全向性的塔尖怎样从底层变成导向性的楼阁的,但这是一种感觉而不可能是真正改变意义。在不肯定的关系中经常只有一个主要矛盾占主导地位,但在复杂的构图中矛盾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观察者围绕一座建筑并扩大到一个城市时尤其是如此:一个时刻只有一个意义是重点,另一时刻有另一个意义是重点。例如圣乔治教堂内部矛盾的轴线,随观察者在内移动才能交替改变主次而使同一空间改变意义。这里涉及“空间、时间和建筑”的另一个多焦点的范围。恕不赘述。

第五章矛盾的层次续篇:双重功能的要素

“双重功能”与“两者兼顾”有关,但有区别:双重功能要素多属于建筑的功能与结构细节,而两者兼顾则侧重于部分与全体的关系。两者兼顾强调双重意义超过双重功能。在谈双重功能要素之前,我必须提一提多功能建筑。就这一名称而论,我认为建筑的形式和要求都很复杂,然而整体是强有力的——勒·柯布西埃修建的多雷女修道院或印度昌迪加尔高等法院,综合而统一,与多幢连接的苏维埃宫设计竞赛或巴黎救世军宿舍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的方法是按功能分区,然后几翼相接,数幢相连。这是正统的现代建筑的典型设计手法。密斯设计的伊利诺工学院,是一幢幢彻底独立分开的建筑,可以说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密斯和约翰逊合作的西格拉姆大楼,除办公室外(后部底层不计)排除其他一切功能,并用相似的外墙形式遮挡与办公室性质不同的屋顶机械设备。雅马萨基的世界贸易中心则更加过分简化一大建筑群的形式了。二十年代的典型摩天大楼,并不隐藏屋顶上的机械设备,而是通过建筑装饰形式加以区分的。Lever大楼的底层与它上部的功能不同,但它用空的影缝夸大了分隔。相反,一座卓越的现代建筑,费城储蓄资金会大楼把多样复杂的设计要求组成一种积极的形式。它把首层商店、二层大银行、上部办公室、顶部特殊间结合在一起。这些不同功能和尺度(包括顶上的巨大广告)被组织在一个紧凑的整体中。它的弯曲立面与其它方正的体型,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并不是三十年代的老一套,而是因为它有城市的功能。在底层步行的水严面上引导空间沿着转角移动。

多功能建筑的极端形式成为P·Vecchio或Chenonceaux或未来派Sant'Elia计划。每一设计除复杂的功能外还包括全部不同大小的运动在内。勒·柯布西埃的阿尔及里亚设计是一幢公寓和一条公路,赖特最后为匹茨堡尖和巴格达所作的设计相当于康的高架建筑和稹文彦的“集体形式”。所有这些,其整个内部都有复杂和矛盾的各级大小的运动、房屋和空间。这些房屋既是建筑又是桥梁。从大范围看:一座水坝也是一座桥梁,芝加哥的环行道既是市区的界线又是交通系统,而康设计的街道“想成为一座建筑”。

多功能的房间与多功能的建筑同样是无可非议的。一个房间要同时或不同时都能有多种功能。康喜观画廊,因为它同时既有导向又无导向,既是走道又是房间。他用普通方法将房间的大小、性质分成等级,称它们为主、从空间,有导向或无导向空间和其他更普通而非专门的名称,以适应专门用途不断变化的复杂性。象他没计的Trenton公共会堂中许多空间,以更复杂的方式与十八世纪前的整套房间布置平行不悖。走道与房间各自负担单一的功能,起源于十八世纪。现代建筑中的功能需要,用固定家具分隔和专用这一特点难道不是这一观念的极端表现形式么?康含蓄地对这种不灵活专用和局限的功能主义提出疑问。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形式产生功能”。

多功能的房间,可能是现代建筑师考虑灵活性较好的答案。房间要通用而不要专用,要采用活动家具而不用活动隔断,提倡感觉上的灵活性而不是实质上的灵活性,容许今天建筑仍有需要的坚固性和永久性。正当的灵活性能促进有用的灵活性。

双重功能的建筑要素在现代建筑中不常使用。相反,现代建筑在各方面鼓励分离和

专用——在材料和结构以及设计和空间方面。赖特所著“材料性质”一书,排除了材料的多种用途,或相反,在同一形式和表面上用不同材料。据他的自传称,赖特和他老师沙里文的分歧始于后者不加区别地运用砖、木、铁、陶土等材料作他有特色的装饰。对赖特来说,“适合用一种材料的设计,就不适合另一种材料。”但小沙里宁的宾州大学宿

舍的立面上使用的材料和构造,其中包括葡

萄藤覆盖的坡地、砖墙和铁栅等等——然而

弯曲的外表形式却是连续不断的。小沙里宁

摆脱了在同一平面上不用不同的材料或不用

同一材料作两件不同东西这一流行观念的束

缚。R·Rauschenberg的绘画《香客》“画框

帆布上的画案与它前面的椅子连结在一起使

画与家具的区分模糊不清,在另一个层次上,

则是房间内的一件艺术作品。功能和意义两

个层次之间的矛盾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承

认,但手段被滥用了。

但是,对结构的纯粹派以及有机派来

说,双重功能的结构形式是令人憎恶的,因

为形式与功能和形式与结构之间的对应模糊

而不确切。与此相反,日本的Katsura别墅

中竹杆受拉,木柱受压而形式相似。我想,

对现代建筑师来说,不管当前对传统的日本11. 香客

设计怎样偏爱,两者的截面与大小相似,似乎也是个不幸。文艺复兴式的壁柱(以及其他不起结构作用的结构构件)能在几个层次上产生两者兼顾的现象。它能同时成为真实或不真实的结构,通过联想成为象征性的结构以及发扬韵律和巨大的柱式中尺度的复杂

性而成为构图上的装饰。

现代建筑除因材料和结

构关系产生专门的形式外,既

分离又连接构件。现代建筑从

来不讲含蓄。在发展框架和幕

墙时把结构与围护分离。甚至

约翰逊制腊公司办公楼的外墙

都是围护而不是荷重的。作细

部时,现代建筑也崇尚分离。

即使是平缝也是拼连的并突出

接缝阴影。多功能的构件能同

时作几种用途的同样是少见的。12. 圣玛利亚教堂

值得注意的是圆柱比方柱用得较多。在罗马圣玛里亚教堂的中殿中(图12),圆柱形式是由于占优势而确实的功能要求作为支点而产生的,它对其他圆柱或构件之能引导空间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来源:论文网编辑:liuyun 日期:2010-06-01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内容简介 何教授在节目中分别阐述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何教授认为,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关于建筑的时代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

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何教授还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另外,在节目中何教授还就三种特性分别分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 全文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

谈比较建筑中的多与少现象

·规划·建筑·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2-0001-02 谈比较建筑中的“多”与“少”现象 收稿日期:2012-09-14 作者简介:古震宇(1988-),男,在读硕士古震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运用《比较建筑学》中平行比较法对历史上三种关于建筑的“多”与“少”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试图找出三种观点之间的异同点,并借此回顾近代建筑演变史。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法,符号学,极少主义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历史总是不断的轮回与交错,就像潮汐的拍打与退回。其实也不尽然,应该说“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的”,虽然在不断的轮回交错,但是仍然在不断的进步。这同样适用在建筑发展史上,“less is more”“less is bore”“more from less”这三种观点也是在这样历史潮流中曲折发展前进的。 1“多”“少”之起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变迁,新建筑运动兴起,从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到卢斯的《装饰与罪恶》,无一不在抨击历史建筑,认为过去的建筑过于矫情繁琐,即此前的建筑可谓之“多”,而建筑应该逐渐趋于简洁明净,此为“少”。由此建筑间“多”与“少”的争论开始,并不断轮回交错至今。 2“多”“少”之轮回交错 “less is more”是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这句话的意思是“少即多”,这是一种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这一理论一经发表,迅速替代了当时同为四大师之一的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成为当时现代主义的最高宣言。当时正值世界大战结束,百废待兴,整个社会经济萧条,住房紧张,虽然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已经具备,但造价太高且不成熟,直至1924年左右后,欧洲各国经济复苏,各方面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建筑运动也兴盛起来。而这其中兴起了对简洁与抽象的建筑语言的探索,现代主义建筑提炼房屋形式的本质构成,将之作为表现主体,“less is more”成为最具潜在力量的箴言。以20世纪最杰出建筑之一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此建筑可说是密斯建筑创作的巅峰之一,也被誉为是现代建筑的里程碑,同时是20世纪最伟大的10个建筑之一。它充分体现了“less is more”的思想,是技术与文化的完美融合。巴塞罗那德国馆占地长约50m,宽约25m,由三个展示空间、两部分水域组成。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有的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既分隔又联系、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外之间的空间相互贯穿。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可以说这个建筑是“less is more”的代表作。 1966年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提出“less is bore”。正值二战之后,经济复苏,再度繁荣。同时,20世纪70年代起,生态破坏,城市破坏,能源枯竭等各方面问题出现,人们开始质疑:城市规划过于理性而单调,居住建筑死板而沉闷,偏离了应有的轨道。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对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的教条提出反对,对现代主义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压迫表达了不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丘里提出“less is bore”,他认为现代风格的建筑“太狭隘、太理想化、太集体主义、太硬边、太缺乏人性”,好的建筑应“到处存在着不定和对立”。由此,“less is bore”应运而生,取代了“less is more”。命运的安排似乎又让此时的建筑发展历程回到了现代主义之前,建筑风格开始朝着人文关怀、强烈装饰性等方向迈进,但又与之不同,“less is bore”同样强调功能性和扩大建筑物可用空间,可认为是对现代主义之前“进步的更替”。以文丘里的代表作《母亲之家》为例,这是文丘里为母亲设计的一所住宅,位于美国费城富裕郊区的一处宁静小路旁,安置在离开马路的一块平伸草地上。在这一建筑中,各单位以连接的方式集合在一起,所有的单元都是明显可见的,可以被完整的感觉到,并且相互之间是通过面对面,边对边的接触集合起来。通过有序组合的方式,整体具有比所有单元集合在一起要更大更丰富。这可以解释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文丘里正是如此,立面起了类似模盘的作用,它把所有的单元装在立面联系起来,因而产生了更丰富的内涵。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方式,它体现了文丘里所提出的“less is bore”,即“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以及“以非传统手法对待传统”的主张。 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筑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处于边缘,模糊的背景中将无助于对其他准确的分类,但是,即使如此,建筑风格依然保持了其中的一种趋势,即“more from less”———极少主义风格。这是由于后现代主义(less is bore)在建筑界不太正确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对符号的任意拼贴,形式的随意设计,使社会产生了一种趋向混乱的状态。人们长期生活在浮华喧闹的社会环境中,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要得到释放,因此,极少主义应运而生。历史的车轮又在不断的轮回更替,仿佛把建筑风格又带回了现代主义时期的“less is more”。其实,二者之间并不是全然相似的。虽然两种观点都提倡摒弃粗放奢华的修饰和琐碎的功能,强调以简洁通畅来疏导世俗生活,以简约自然的风格为基本。以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简洁明快的空间,而它们在简洁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复杂精巧的结构。但是,极少主义同时注重对人文的关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城市环境的重视,这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以赫尔佐格和德默隆最著名的作品沃尔夫信号楼为例,沃尔夫信号楼坐落在瑞士巴塞尔铁 · 1 · 第38卷第32期2012年11月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8No.32 Nov.2012

建筑师必备的精神品质

建筑师的创新精神和鲜明个性及社会责任 张苗根 近年来,我省建筑创作十分繁荣,涌现了诸如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馆和宁波天一广场等一大批优秀建筑作品,使城市面貌和城市品质大为改善和提升。建筑创作为推动我省新型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我是建筑学专业出身,到建设厅工作后长期从事设计行业管理工作,对建筑师和建筑设计有着浓厚的情结。建筑师是城市人居环境的创造者,决定着人居未来,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给建筑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才华展示舞台和创作空间。时代需要建筑师的智慧和才华,而每个建筑师都梦想成为大师,都想让自己创作的建筑作品成为经典,成为城市的历史和见证。有人总结贝聿铭为什么是建筑大师时,用了十六个字:“国际视野、一流审美、创新精神、追求细节”。我们不苛求人人都成为大师,但希望我们的建筑师都能成为优秀的建筑师。长期以来,我一直关注着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借这个机会,很愿意与大家共同探讨几个问题。 一、建筑师要有创新精神 建筑是技术,也是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建筑师和画家一样,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模仿的经历。这种模仿是为了学习,为了更好地掌握技巧和方法来表达创作思想。优秀的建筑作品是建筑师的创作,不是工匠的制作,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可复制的。为此,建筑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首先要理念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重要战略任务,去年又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是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建筑设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按照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适用、经济和美观设计方针的同时,注重设计理念的更新,把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传统的建筑是以功能性为主,现在根据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要求,就要将功能性、资源性、艺术性和持续性有机结合起来。原来办公楼满足办公功能就够了,现在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道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提出政府办公楼要率先实现建筑节能50%的标准,还要推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办公楼要有节能措施和智能系统。原来经济发展水平低,新建住宅仅要求满足居住功能,只要有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哪怕不成套,厨房卫生间在过道对面都行。现在不仅居住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外型也要求越来越完美,更注重阳光、绿化、周边环境,如建筑节能,甚至要有纯净的空气。现在许多好的住宅最大的卖点就是环境。原来是短缺经济,建筑产品十分短缺,房子建好了拿来就用。现在建筑产品市场逐步转化为买方市场,社会公众开始关注建筑全寿命周期,追求长寿命和高品质的建筑产品。杭州市作了城市色彩(自然地理——山、水、天空等和人文地理——城市建筑的色彩)规划,确定了以灰色系为主色调的城市色彩总谱,对建筑之间色彩的协调提出了要求。中国美院南山路新校址、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和宁波月湖地区的建筑群等建筑都处于传统的历史街区,建筑师们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和本土建筑符号的色彩,采用了传统的外墙

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0 引言 自人类开始有了行为活动后,建筑活动也与之伴随而来。尽管自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窝居洞穴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与建筑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也就从那个时期开始人类才慢慢懂得“建筑”这一概念,而不再蜗居在洞穴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开始不断建造出适合他们以及拥有其浓厚地域元素的建筑出来,而这些建筑由于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派别。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其所在地域的文化。 1 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什么是地域文化?从字面意义是所在一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脑力所创造的,并不断积累沉淀、发展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及成就。其包含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修养、思想观念等。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更是如此,彼此相辅相成,又互相影响。地域文化影响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影射地域文化。因而一个具有非

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必然会远远超出他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简单来讲就是精神体现大于物质体现。作为文化形态的地域性建筑,它一定承载了一个地域的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政治思想、人文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地域文化更是多种多样,绚烂多彩。 以江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例,江南文化建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由于魏晋时期经济南移,江南建筑格局便不断发展。自明清时期,江南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不断云集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亭台楼阁、宇榭园林比比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紧张,江南建筑极注重利用空间,因而其建筑艺术精巧有余而气派不足。客家文化建筑则不然,自中原迁移以后,足迹遍布多处地方。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以及创造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客家文化造就出该群体的标志与核心。长期的迁移生活,养成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忧生患险、不畏艰难、乐观开放的特色民风,因此客家建筑重防御、注集体,坚固魏然。 2 地域文化建筑的差异 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造就那么多的带有地域标志的建筑,也正因地域文化存有差异,地域建筑才各具特色。例如,

地域性建筑美学

地域性建筑与其美学特征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程文 学号:201110501006 指导老师:李仁伟

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使建筑具有了意义。“地域”是指一个有同质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特征的区域。同质的地理环境包括相似的气候、雨量、地形、土质及野生动植物等;同质的社会文化包括同样或相似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地域不同于自然区域,也有别于行政区域。而地域性建筑则是指与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建筑。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同样遵循着美的规律,反映着美的思想,展现着美的形态,体现着美的价值。建筑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建筑的意义是人类为自己在自然中的生存而寻找和建构一个立足点 世界如此之大,建筑的美各有千秋。建筑的美往往随着不同地点而呈现不同的风格,在极小的聚居地里面,建筑美反而有往往出现同种风格的情况。这是因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首先和自然环境有关。寻求宜人的内部气候环境是建造房屋的原始意义与动机之一,所以说气候是影响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自然因素。比如说常降雨的地方,房顶设计普遍较为尖突,而不常降雨的地方,常常是平顶房等等。其次决定建筑风格的还有当地的地形有关。地形比较陡峭的环境,往往建筑风格偏向简化、依地而建。建筑作为物质的存在,离不开物质构成。在建筑的发展史中,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另外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 融合于自然界中的地域性建筑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到建筑带来的愉悦,反映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了自然美的形态。不但体现了建筑的美学价值,而且也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建筑的自然属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明显的归属感,体现了建筑的意义。 建筑的地域性其次还和风俗文化有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化的表现,具有精神的体验,是人类文化的结果。不同的文化赋于建筑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建筑形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包涵了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 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综合性的基础因素,它反映出地域社会的整体结构和特征,是影响地域建筑形态的一种基本力量,尤其是聚落的整体形态,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不论是原始的巢居、穴居的居住模式,还是现代健康的居住模式,无不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在建筑的发展史中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宗教只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的一种信仰体系,这种系统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最后,传统民俗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观念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基本文化因素。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说是写《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读书报告,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顺便提到我上了半个学期的赵老师的当代建筑趋势课的感想. 建筑的历史就像一个螺旋,(图)现在的角度看.似乎就是一个圆,从一个点开始,绕一圈又走回原点,从最开始的只是为了遮风挡雨(例如巢居),功能占主要地位,形式基本不去考虑(其实这里的形式也只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到后来,光荣伟大的希腊罗马古典建筑,形式与功能共存,如建筑十书中提到的,坚固,实用,美观,就反映了这一点,再后来,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形式似乎走的越来越远了,慢慢脱离了功能的需要,一直到洛可可最为夸张,大量的装饰,"满了贵妇人的脂粉气",于是古典主义这个圆画完了,或者可以说是再也画不下去了于是现代建筑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诞生了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颠覆了古典的东西,意实用作为首要原则,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实际上是进步了.因为那个圆的起点比原来更向前了.现代建筑这个圆开始慢慢的画起来了,功能越来越被强调,从"less is more"到了后来出现了反对装饰,繁琐,追求简单快捷的国际式风格,更有甚者完全摒弃了装饰,放弃了形式.建筑有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当一个事物一旦超过一个度,走向极端化,它的寿命也就到了,怀疑、批评、责难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著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到这里终于谈到正题了,但我不觉得前面的是废话,任何事物的诞生都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交代一下,很有必要) 确实是一本难读的书,仅仅只看了两遍的我觉得还是对其中几个章节中生涩的文字很难理解, 序言里的第一句便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读懂它要有专业的知识和细致的观察力,(或许我的专业知识还太贫乏)要我简单的介绍,那我觉得第一章,错综复杂的建筑:一篇温和的宣言。似乎可以概括全书的总体理念,那就以第一章为我的线索,来阐述下我的观点吧 1.矛盾的存在:总之,必须接受矛盾,一开始,文丘里就开门见山的说”我爱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除建筑外,任何领域都承认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存在”,就如哲学中所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可以否定它的存在,其实在建筑中也是一样的, 建筑要满足”维特鲁威所提出的实用,坚固,美观三大要素”,就必然是复杂和矛盾的。既然不能避免它,那就接受他,适应他,利用他,.”我接受矛盾和复杂,目的是使建筑真实有效和充满活力” 2. "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 “我喜欢…”这样的句式在文中随处可见,第四章中,就举了很多两者兼顾的例子, 例如“萨伏伊别墅外部简单而内部复杂;夏德汉住宅是封闭的然而又是开敞的;对称与非对称”(图)这个观点似乎和中国的古话,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背道而驰,但其实他只是在鱼与熊掌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虽是两者兼顾,确并不是平衡的兼顾. 康的辨证的话:建筑必须要有好的空间和坏的空间. 在总的合理的方案中允许部分的不合理,或为了总体,可以对局部特色作出让步。所以建筑师必须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决定想解决什么问题。作出必要的让步便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难点,例如:p25(图)但我认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少就是多”。这与一个建筑师的水平很有关系,当一个建筑师水平没有达到时,想要在建筑上将这四个字明显地突出来而又不显简陋,那便是在强求自己。而不是在自由自在地做设计。复杂与矛盾不是出在事物的本身,而是出在使用者身上,人的思想使建筑复杂了、矛盾了。但事物本身却依然不变。其实文丘里也提到了这点,他承认建筑的复杂并不否认康的:"追求简练的欲望".但能深刻有力的满足人们心灵的简练的美,都来自内在的复杂性。陶立克神庙的简洁是通过它那有名的精美而准确的几何曲线和柱式内在的矛盾很对峙形成的。 3.复杂和矛盾的建筑对总体具有特别的责任:它的真正意义必须在总体中或有总体的涵义.它必须体现兼容的困难的统一, 而不是排斥其他的容易的统一。多并不是少。第八章的矛盾并存,其实就是说明了一个建筑必须具有包容性(兼容性),既并存有适应的矛盾相互结合的例子有很多,我就不再赘述了,像窗,壁柱,拱”这些有着复杂关系的构件,再不同程度上,即使结构,又是装饰,通常是丰富的,有时又是多余的”.这里又出现了既…又…的句式,复杂说明了这是一个矛盾的存在的,因为矛盾存在在那里,所以,我们才需要两者兼顾的去解决这个矛盾,例如,我要做一个窗,那是结构上的一个需要(或者说是功能上更加合适一点),因为要采光,所以要有窗,窗的存在必然就要求在墙上开一个洞,于是与装饰之间产生了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或者说是适应这个矛盾,就是把窗做成既是结构的,又是装饰的,同时满足两者的需要. 如果两者兼顾的现象是产生矛盾的根源,那么,它的基础就是在不同价值的要素中产生多重意义的特殊等级。这种要素既好又坏,既大又小,既封闭又开场,既连接又结合,既圆又方,既是结构性的又是空间性。包含多重意义的建筑才会模棱两可,对立统一。 这本书读起来心情会很轻松,因为文丘里没有否定任何风格的建筑,他更多地是在说明建筑的一种性质,那种逆反心理在此处便很少出现。前面提到过一个度的概念,或许就是因为他把握了度,认识到形式与功能是相互依存的,而不像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追随功能,那样极端,有失偏颇,”事实上,文丘里的观点是对柯布希耶的观点的补充”, 经典的东西是经过考验而留下来的,里面讲的事情是今天仍然在发生的。如果说今天的时尚是否能成为明日的经典尚要再过二十年才见分晓,那40年的时间足够验证这本书的经典性了!

优品课件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

优品课件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树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能够运用所学原理澄清一些错误认识,批判“人性自私论”。教学重点: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教学难点:论证“人性自私论”的错误。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法教学过程:第六课侧重介绍了客观世界对人的意义以及人们判断客观事物对人有无意义的评价标准,即介绍了价值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那么,人以及人的活动对人类 的意义又是什么?人们判断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有无意义的评价标 准又是什么?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和活动对人类有意义?这就 涉及到人生价值及人生目标问题。高二《思想政治》的第七课就是介绍这方面知识的。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P65-101)先介 绍第一个问题: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的意义问题,即人生价值问题。设问: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第一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P66-77)设问:人生的 真正价值为什么是对社会的贡献?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人!我和在场的各位都是人,我们作为人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然而,我们可能很少考虑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设问:人的本质究 竟是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P66-69)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在这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对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曾作出过种种不同的回答。课本P66第一段例举了5种说法。请 同学们看投影显示的材料并思考回答:这些说法涉及到人的哪些特征或属性?媒体显示:①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动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②人是陆栖两脚动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③人是食品的过道(和运河,旁的动物的坟墓,死者的归宿所,通过旁人的死亡来产生生命,一个装满腐朽的财宝箱。)――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大画家达?芬奇。④人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十六、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⑤人就象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十八世纪英国诗人蒲伯。⑥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十八世 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里。让学生回答,逐步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共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

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的气候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的特征,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样式。人类发展进化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自然条件的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1、华北地区的建筑特征 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2、华东地区的建筑特征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设计学概论复习大纲

设计学概论复习大纲 填空 1.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2..按设计目的之不同,设计可分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3. 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 4. 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 5. 吉马德是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是他为巴黎地铁所作的设计。 6. 从设计思想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具有民主主义、理想主义、精英主义三方面鲜明的特征。 7. 实用、坚固、美观是构成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 8. 装饰艺术运动在风格上明显受到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原始艺术、.舞台艺术和汽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9.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如中国古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都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 10. 李春设计的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 11. 北宋李诫编著、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全面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12. 拉斯金是19世纪最重要的设计作家和批评家,其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之石》为哥特式风格辩护。 13. 包豪斯是著名建筑家格罗佩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创建的学院。 14.第一个提出后现代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他提出“少则厌烦”的原则来挑战米斯的“少就是多”的原则。他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15. 文字、标志和插图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 16. 标志有多种类型,按性质分类,标志可分为指示性标志和象征性标志。 17. 包装有保护产品、促进销售便于使用和提高价值的作用。

经典《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读书笔记.doc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读书笔记 如果这本书的发表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消亡的起点,那么1972年现代主义建筑在后现代建筑师眼里就已经完成了这一过程。文丘里这部复杂与矛盾的著作中,我最关注的是现代建筑为何以及如何消亡。在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遍理解中,有些话就像是在为后现代的建筑批评铺路:比如“坚决反对复古”,“坚决反对外加装饰”等。这正好印证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对法则的态度——任何法则一旦绝对化,就会受后人以柄。 在文丘里眼中,时代是反常与不定的,于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规则就成为他批判的对象。文丘里认为:建筑,如果真像维特鲁威所言:需要“实用、坚固、美观”的话,那么其本就是复杂与矛盾的,二元对立的,体现着兼容的困难统一。现代主义建筑被他认为是“清教徒”式的——装饰、具象、传统均被定为罪恶的象征。 “少”是一种精简,精简是为了促进整体的复杂。时代赋予建筑扩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建筑目标,使得人们必须检验建筑方法。它迫使人们再度承认并发展视觉不定性中内在的多样性,既不是少,也不是多。提倡两者兼顾的文丘里自然也不会容忍“形式追随功能”这样对的论断存在。文丘里认为形式和功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他问“谁追随谁?”。他以理查医学研究大楼为例,说明形式在这座建筑中以一种矛盾的方式服从功能;实体与外形服从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实体服从结构功能,外形服从空间功能。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来说,功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社会的不定性让建筑的形式开始追寻除了功能以外更多的东西。 现代主义法则坚决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文丘里不否认创新,但是对于“坚决反对传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首先他提出了自己对法则的观点——法则具有适应性和局限性。法则的适应性要求法则在废除之前必须存在,他援引柯布西耶的名言:没有体系就没有艺术。而法则的局限性使得法则不能永恒——反常和不定在社会中是正常的。 文丘里反对现代主义坚决去除传统,他希望能够非传统地运用传统。不论是传统的建筑要素还是建筑方法都应该以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进入建筑中。受波普艺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作者:佚名 时间:2008-7-14 浏览量: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浅析成都远洋太古里在建筑地域性上的表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02381937.html, 浅析成都远洋太古里在建筑地域性上的表达作者:侯思宇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18年第01期 摘要:地域性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标志,在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地方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使得城市建筑地域性正逐渐丧失。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的方式,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探究成都地域性建筑的表达特点、空间设计及与当地生活文化的联系,以期对成都建筑地域性研究及表达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性;当地生活;商业空间需求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城市建设追求速度与效率,而忽视了本土的建筑文化特征,使得各地建筑风格千篇一律,从而忽略了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建筑地域性作为城市特性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地方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从现代建筑设计角度探究成都地域性建筑的表达特点、空间设计及与当地生活文化的联系,以期对成都建筑地域性研究及表达提供参考。具体包括:从形态、功能及地方文化等方面探讨成都地区的建筑地域性特征和现代建筑地域性的表达,以及建筑与当地生活文化以及与商业空间需求的联系。 本文采用了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的方法。在分析研究成都地域性和现代商业空间需求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成都远洋太古里进行了实地调查,观察人群及其行为并进行分析。 1、成都地区建筑地域性特征与表达 成都地区建筑地域性特征是基于当地气候、文化风俗而形成的。 成都地处亚热带,气候常温暖湿润,所以不需要厚重泥土来保温。因而,成都传统建筑十分的“轻薄”。其屋顶轻覆于建筑顶端且封檐不多加藻饰,实有轻盈之感。由于潮湿,建筑往往又十分注重通风,所以在成都传统建筑里不乏看到前后开窗或四面开窗的例子。 成都地区的建筑地域性表达案例诸多。以宽窄巷子为例,在保护老成都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文化商业街。宽窄巷子共有三“巷”,互相平行,小吃店、纪念品店交错其中。较为完整的还原了一个传统的古代商业街区。 而成都现代建筑在地域性表达上并不充分,使得其往往与其他地区的建筑基本相同。以“世界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的环球中心为例,这座建筑关注“流动”的概念,更注重的是其在内部的便捷流动的功能,而在地域性方面考虑欠缺。外观上,环球中心对玻璃幕墙的使用尤为广泛,顶部的流线设计将建筑本身展示出一定的流动感。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一、国内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关系 根据我国气候的五个划分区来选择所在区典型的建筑特征: 1、严寒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大,冻土期长,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 总体分析:为适应严寒气候,墙体或者其他围护结构做厚,窗户尽量做小,房间有火炕或者是其他采暖设备。 ①东北民居: 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厚,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墙做的特别厚,这主要是用以保暖而做的。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这样的窗户缺

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 典型三间房的室内格局是三个房间东西排列,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东西屋子都是住人的,根据一家人的人口多少,住人的屋子可能是两铺炕,也可能是一铺炕,一铺炕都是在靠窗户的南侧。 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间的屋子里摆放的,所以中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这间屋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厨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厨房大多了,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一星管二。当然全家人进出的房门也是在外屋,处于房子的正中间位置。 ②蒙古包和毡房: 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

建筑艺术欣赏在线作业1

建筑艺术欣赏在线作业1 单项选择题 第1题奥地利建筑师卢斯以广为人知的()一文成为欧洲设计文化中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先驱之一。 A、装饰与罪恶 B、建筑十书 C、建筑起源 D、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答案:A 第2题建筑艺术的起源追溯到哪个时 期? A、新石器时代 B、古埃及建筑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古罗马建筑时代 答案:C 第3题建筑美学以()为研究对象。 A、人与建筑的审美关系 B、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 C、人类用以娱乐的场地 D、人类建造来投资和买卖的商品 答案:A 第4题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国南方()形式发展的见 证。 A、穴居 B、湖居 C、巢居 D、蜂居

答案:C 第5题西安半坡遗址是原始社会中国北方()形式发展的见 证。 A、穴居 B、湖居 C、巢居 D、蜂居 答案:A 第6题印度、巴比伦和罗马人热衷于(),这种自撑式弧形结构使得建筑在跨度和高度上不断增加。 A、拱券 B、梁架 C、湖居 D、蜂居 答案:A 第7题原始人出于对死者的怀念,堆起象征永恒的(),形成了最初的墓 葬。 A、穴居 B、巢居 C、湖居 D、石台 答案:D 第8题汉代《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成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其中“左祖右社”是指()。 A、城市平面呈正方形 B、宫殿要中轴线对称 C、城市平面边长九里 D、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

答案:D 第9题汉代《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成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其中“前朝后市”是指()。 A、城市平面呈正方形 B、宫殿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之所;宫殿后面是市场 C、城市平面边长九里 D、宫殿要中轴线对称 答案:B 多项选择题 第10题世界三大园林有 ()。 A、埃及 B、欧洲 C、阿拉伯 D、中国 答案:B|C|D 第11题建筑美学的理论框架是 ()。 A、建筑美的哲学 B、建筑艺术社会学 C、建筑审美心理学 D、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 答案:A|B|C 第12题建筑美的哲学包括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性与社会性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性与社会性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关于城市的合理规划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人们对城市功能的开发利用与建设渴望使规划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规划带来的美好生活体现了公众意义,尽管目前我们都在为此努力,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改进与完善,如决策系统有缺失、公众参与度不够等等,本文首先从公众角度切入,阐述目前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形式类型,分析目前规划现状,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有价值的参考,为我国城市规划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性;社会性;问题;策略 引言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经济建设大步前进,城市规划尚在原地踏步,势必对经济腾飞形成制约。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看,新的城市化建设可以提高对土地空间的利用,完善各类城市便民应用设施,对于相关领域的管理与安排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公众意见,让人民行使权力,积极为生活城市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做到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与

社会意义。 一、公众参与形式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形式主要是:首先以会议的形式将主题抛出,看与会人员的反应,将大家提出的意见收集起来,最后做出评估并做出是否采用的决策;其次直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代表会议,在会议中就难题难点进行讨论,将规划方式与策略集中呈现,此类方式应用较多,相对成熟;再次直接邀请市民做面对面沟通,这是公众最直接的参与方式,通常针对性很强,会发生一定冲突,但从某种角度看效果相对较好;最后对于电子渠道的应用也逐渐开始推广,如电子邮箱、微博、微信等,随着政府网络平台“V账号”的开通,市民可以坐在家里利用网络与决策单位沟通,以留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方式是公开的,可以互评的,有利于集中大多数人的的意见,对于规划做及时调整。 二、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现状 在我国城市规划社会化还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通过一些实践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还处于起步状态,对公众参与这个环节没有精准的定义与系统的安排,并且也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对于公众性的体现,还停留在规划编制这个环节,实施之后,后续的支撑几乎为零,公众参与也成了一时热情,没有相关部门做监督执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