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形式_传统与建筑_从_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_看文丘里的建筑观

形式_传统与建筑_从_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_看文丘里的建筑观

形式_传统与建筑_从_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_看文丘里的建筑观
形式_传统与建筑_从_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_看文丘里的建筑观

第20卷 第2期2003年6月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an U niversity (A rch.and Envir .Science Editi on )V o l .20N o.2Jun .2003

形式、传统与建筑

——从《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看文丘里的建筑观

陈洪滨,张 琳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文丘里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他有关建筑创作的主要观点以及典型

作品实例的介绍分析,阐明了文丘里对建筑历史与传统所持的态度以及他在建筑形式处理上的新思路和新手法,并从中揭示出了他的建筑创作观.关键词:文丘里;历史与传统;建筑形式;建筑观

中图分类号:TU 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569(2003)022*******

Form ,Trad ition and Arch itecture

——A glance of Ven tur i ’s conception of arch itectura l activ ity through h is

“Com plex ity and Con trad iction i n Arch itecture ”

CH EN H ong 2bin ,ZH A N G L in

(Schoo l of A rch itecture ,Chang’an U niversity ,X i’an 710061,Ch ina )

Abstract :V en tu ri is one of the rep rsen tative figu res of the Po st 2m odern is m in the tw en ti 2eth cen tu ry .T h rough analyses of h is distinctive w o rk ing p ieces as w ell as h is m ain po in t of view w ith regard to arch itectu ral activity ,th is p aper addresses V en tu ri’s attitude tow ards ar 2ch itectu ral h isto ry and traditi on ,h is new th read ad innovative techn ique concern ing fo r m treat 2m en t ,and unveils h is concep ti on of arch itectu ral activity .

Key words :V en tu ri ;h isto ry and traditi on ;bu ilding fo r m ;concep ti on of arch itectu ral activ 2ity

收稿日期:2003203227

作者简介:陈洪滨(1968-),女,重庆人,长安大学助教,主要从事西方建筑史与理论的研究.

1 20世纪中叶西方建筑发展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社会的发展进入了

一个奇特的阶段.一方面二次大战造成的创伤在近10a 的时间里恢复了,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再度的繁荣,工业社会的种种原则仍控制着社会的主导方向.但同时在这种繁荣中也孕育了一股反工业社会的潜流,它们挣扎着要冲出依附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预示着社会的再一次变动[1].

在建筑领域,由于这种经济上升与社会大建设时期的到来,出现了一系列比较有人情味、个性化的建筑.但这些倾向的影响毕竟有限,而且它们都依然坚持反对装饰的现代主义基本立场.因此,建筑界的确需要一场变革来丰富现代建筑的面貌.同时,由于战后西方的“产业文化”占了主导地位,在物质文明度过其繁盛期之后,大众的审美情

趣趋向于消费性、世俗化和充满怀旧情调.人们的

兴趣、思想也自然转到文化、秩序、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方面.这样,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和新兴的信息工业、充分发展的人文主义、历史主义和多元论就成为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历史风格再起的文化基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艺术,它们在人文科学等方面作出的研究和探索为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兴起,建筑界涌现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师及其典型作品,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就是其中的一位.

文丘里可以说是最早在建筑上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人.他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的时候,就旗帜鲜明地挑战密斯的“少就是多”的原则,提出“少则厌烦”的看法.1966年文丘里发

表了他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引起了建筑界的轰动.这本书被称为自《走向新建筑》一书以来有关建筑发展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它不仅体现了成书时代的特点,而且也反映出文丘里的建筑创作观念.

2 文丘里的主要建筑观点及其典型 实例分析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表达了文丘里对建筑历史和传统所持的态度,揭示了建筑理论一反抽象、简化观念的新趋势.在这本著作中,通过列举大量的建筑实例、作品的局部设计片段,其中包括对城市环境、单体建筑、建筑细部以及室内等处理手法的细微深入、甚至对某些作品不厌其烦的分析,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建筑形式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从中看到了他对于建筑历史的重视和偏爱[2].

文章一开头文丘里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关于建筑所处环境的时代特点及对待它们的态度.“建筑要全部满足维特鲁威所提出的实用、坚固、美观三大要素,就必然是复杂和矛盾的……我欢迎这些问题,并揭示其矛盾.我接受矛盾及其复杂,目的是要使建筑真实有效和充满活力.”“我说的这种复杂和矛盾的建筑是以包括艺术固有的经验在内的丰富而不定的现代经验为基础的.”“今天我们所处的地位不同了:问题成堆,复杂而困难,比过去变化得又快.”“在简单正常的状态下产生的理性主义到了激变的年代已感到不足.”[2]进而,文丘里阐明了他评价建筑的好恶准则,“我要建筑复杂而不要纯,要折衷而不要干净,宁要曲折而不要直率,宁要含糊而不要分明,既反常又无个性,既恼人又有趣,要一般而不要做作,要兼容而不要排斥,要丰富而不要简单,要不一致和不肯定而不要直截了当,”“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用意丰富.”[3]从这些言辞中,可以看出文丘里对建筑所处的时代特点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理解,而且提出建筑师不仅应抓住时代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它,使其在建筑创作中有所体现.要正视所出现的问题,解决存在的客观矛盾,以适应这个复杂的时代,尤其是满足人们对审美方面的要求,再也不能采取以往的那种回避和排斥的态度了.他认为这是一个当代建筑师所应具备的真正的创作态度.

随后文丘里将主要的笔墨用于大量分析建筑历史上著名的和无名的、伟大的和平凡的范例,从中探寻处于矛盾和复杂的形式之下体现的功能法则要求,以及处于简练美感之中的内在复杂性.在谈到如何解决建筑中出现的这些矛盾时,他提出了要“适应矛盾”和让“矛盾并存”的处理办法.这是两种大不相同的解决途径,“如果适应矛盾相当于温和疗法,那么,矛盾并存就意味着电休克疗法.”适应矛盾在于它“是为偶然的东西作好调整”,它“容忍、通融、允许临时凑合”,它是一种“权宜之计”.适应矛盾的结果可能是整体性不纯,但它能“给对称性增添生命力和有效性”,能“产生模糊不定的韵律和激动人心的对立统一”[2].

而矛盾并存是“各种建筑要素的重叠”,是“兼容而不排斥,它能把对立和不相容的建筑构件联系起来;能在总体中容纳对立的东西;它能适应有效而无前提的推理,并赋予多层意义.”[2]——这正是当代社会人们主观感受的真实需要,同时也是纷杂世界的真实体现,这也显然与某些现代主义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片面夸大功能、抹杀形式的需要有着极大的不同.从文丘里对复杂多变的功能问题、形式与内容、意义与实用、双重意义与双重功能所进行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把形式的作用推到了一个极限.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反映了文丘里对建筑历史的态度和理解.在他看来,建筑传统包括建筑要素和建筑方法[3].“传统是一种特别强烈、范围更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传统形式蕴涵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即使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也应该向过去学习.同时,传统的建筑要素也应在新文脉下给予建筑以含义,并蜕变成为大众商业文化的一部分,要让“熟悉的东西在一个不熟悉的文脉里边,看上去会感到既是新的又是旧的”,因为“这些普通构件能适应多样化与传达信息等现有需要”[2].

但文丘里并不赞成直接、简单的复古.他认为建筑师必须接受已掌握的建筑要素和方法,在运用传统的同时使它生动活泼,要“非传统地运用传统”.也就是说要通过对新旧部件的组织,在总体中创造有意义的环境;通过对感觉的相对性与意义相对性的专注,使老调子在新的背景下产生既是新与旧、又是平庸与生动的、模糊不定的丰富意义.这样才能把过去的文化所形成的特定环境,作为一种不完整的形式和记忆综合与现时环境交织

25 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2003年

在一起.

此外,在书中文丘里还对建筑中的法式、标准化、内与外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看法.

对于法式,他认为人所制定的法式都有其局限性,“当情况与法式相抵触时,就应当改变法式或废弃法式.在建筑中,破坏和不明确是正当的”,“建筑的含义由于破坏法式而增强”[3].

关于标准化,文丘里采取了类似于建筑传统的态度——“以非标准的方式运用标准化”,即在标准化的条件下,努力增加灵活性,以避免标准化带来的机械感和僵硬感.

对于内与外的关系,文丘里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由内到外、内外一致的观念.他说:“建筑物内部的主要目标是围合,是从外部空间割划出内部空间,内部不应是直敞的空间”;“内部与外部是有区别的”,“内部与外部的对立是建筑矛盾的一个主要表现”.他认为“设计应该是既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因此形成必要的紧张关系,有助于建筑艺术创作”[3].

由于重视建筑内外的差别,文丘里把外墙看作是内外之间的转折点,强调实墙的重要性.他说,甚至可以认为,建筑艺术就存在于划分内外的墙体之上,“承认内部与外部有差别,建筑艺术就会重新带上城市眼光”[3].

尽管通过了一些实例向人们显示建筑中可以采用片段、断裂、二元并置等处理手法,但文丘里仍然强调建筑师面对的是兼容并蓄的“难于统一的总体”,不能再用排他的做法搞容易达到的统一的整体.建筑师要负起解决“困难的统一”的责任.

文丘里的这些对历史传统和建筑构成各要素的态度也充分反映在他的建筑实践中,书中列举了12个作品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他的创作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62年文丘里为自己母亲设计的栗树山住宅(图1,图2).

住宅的平面是一个矛盾充斥的组合,多种不同功能和空间的划分或多或少都有些不规则的变形,仿佛被强挤入它规整的外墙边界之中,以适应外观所要求的对称性.住宅由里到外,由平面到形式,有许多故意的歪斜、扭曲、片段和断裂.尤其是入口,楼梯和壁炉等处的处理,更突出体现了文丘里利用传统的建筑要素适应“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技巧:门廊内的墙面不是“正常”的有入口的直墙,而是不对称的折墙,入口却在右手由正立面上看不出来的侧墙上;对称的轮廓之中,窗户的开洞并不对称;封闭的外形被一直开到屋角的门窗洞口打破了封闭感;后部突起的楼梯与烟囱的轮廓强调了立面上的断口和内部层次不同的空间

.

图1 母亲住宅立面

图2 母亲住宅首层平面

总之,这座小住宅“既复杂又简单、既开敞又封闭、既大又小,许多的要素在某个层次上是好的而在另一个层次上又是坏的;它的格局中既包括一般住宅的普遍性要素,又包括特定的环境要素.它取得数目适中的不同组合部分之间的困难的统一,而不是数量很多或很少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容易的统一.”[2]1989年,文丘里因这座住宅而荣获A I A25年成就奖.实际上这个奖项不仅是授予该建筑,也是授予这座建筑所体现的“以包括艺术固有的经验在内的丰富而不定的现代经验为基础的”、“体现兼容的困难的统一”、“运用传统使它生动活泼”的建筑思想和历史态度[3].

3 结 论

从以上文丘里的言论所表现出来的观点以及对其作品所作的分析中,可以概括出他的建筑思想和创作观念.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注重建筑形式.文丘里主张用两方面的装饰因素来丰富建筑,使现代建筑具有丰富的审美性和娱乐性.一是历史建筑因素,所有的西方历史建

35

第2期 陈洪滨,等:形式、传统与建筑

筑风格都可以借鉴,利用历史符号来丰富建筑面貌.二是通俗文化,包括那些一向被视为俗不可耐的商业风格,其实也都具有价值,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要求.第二,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通过实用性地采用某些历史建筑的因素,用建筑构造、建筑符号、建筑比例、建筑材料等在现代建筑上体现历史的特征,增加建筑的文脉性,体现了所谓的“历史意识”.

处于一个整体思想趋向多元化的时代,文丘里的这种建筑创作态度,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满足了新时代的审美要求.虽然从设计作品的外表上看,文丘里无疑与现代主义相去甚远,但事实上,他并不是“反现代主义”中的一员.在他心目中,现代主义与过去漫长的建筑历史中的任何一种主义都有值得借鉴之处.甚至可以说,由于更贴近我们所处的时代,现代主义建筑有更多的实际性和可行性,需要做的只是弥补它在美学上的枯竭和纠正那种偏执的纯粹主义,而代之以更为宽容的多元主义.文丘里在理论上提出的某些看似极端的观点以及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一些与空间、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某种传统体系的建筑构架与同时附丽着的一类与这些元素相矛盾的、丑陋平庸的装饰性符号,实际上并不是要否定以往的审美观,也并不试图用建筑改正社会上逆转的价值尺度,而是用它来表达对这些过去所忽视价值的关注,唤起人们对那些功能之外的东西,尤其是要唤起对人情感方面的重视.我想这就是文丘里的建筑观,也是《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其真正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杨豪中.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与文化[M].西安:陕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4.

[2](美)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周

卜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林 鹤.文丘里研究[J].建筑师,1995,(总65):95-

112.

(上接第50页)

程中总结出的基本理念,可作为设计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对每一个项目的设计而言,应该具有居住者的个性,应针对不同的居住对象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的艺术素养,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居住行为特征作出适合于该住宅使用者的室内环境设计.体现居住者的个性,应该是住宅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为服务于不同的业主,每一项工程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永远没有最正确的答案.只有针对实际情况,以自己的理念、想象力和经验,激发出创作灵感,作出最优秀的设计.

45 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2003年

建筑功能与形式的思辨

建筑功能与形式的思辨 摘要 建筑功能和形式是建筑设计理论的核心问题,两者的相互关系对建筑设计具有最为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个人的建筑学学习经历以及建筑发展史的相关资料入手,通过研究建筑风格以及设计理念的变化,品读大师作品中所渗透的创新精神,从自身对建筑设计理解的改变上来寻求功能与形式在建筑设计中的思辨关系。 关键词:建筑功能形式建筑史大师作品

目录 引言 (4) 第1章我眼中的形式与功能 (4) 1.1 从形式起步 (4) 1.2 功能的认知 (4) 1.3 形势与功能 (4) 第2章建筑发展史上建筑形式与功能关系的变迁 (5) 2.1 追求形式美的西方古典建筑美学 (5) 2.2 12-18世纪间西方建筑的形式美 (5) 2.3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主义理论 (5) 2.4 当代建筑文化的开放多元 (6) 2.5 中国建筑始终以功能为基本要求 (6) 第3章品读大师作品探究其形式与功能 (7) 3.1 居住的机器——萨伏伊别墅 (7) 3.2 “少就是多”——范思沃斯住宅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引言 众所周知,建筑的出现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遮风避雨、抵御烈日和野兽的物质需求。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建筑所具有的基本实用功能的同时,又对建筑提出了新的审美需求。建筑作为艺术领域中最大也是最特殊的门类之一,如何恰当的处理其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历来是建筑领域中最热门的讨论话题。 第一章我眼中的形式与功能 1.1从形式起步 上大学前,对建筑的认知,似乎仅止于形式。印象中的经典建筑当是如同古希腊建筑那般的精雕细琢——每个单体建筑都是一尊雕塑作品,每个石头柱子都可以成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典雅、端庄,处处透露着形式的美感。 大一上学期的设计作业,以构成作业为主,核心内容是空间认知,在限定的几十厘米见方的小空间中进行空间的穿插、扭曲和变异。那时的设计,似乎仅仅是一场方盒子的游戏,在与老师的不断沟通中,在方案的不断被毙、重做、再被毙、再重做的过程中,对建筑有了一点点朦朦胧胧的认识,然而,却依然仅止于形式。认知中优秀作品的特点,也不过是造型创意的新奇抑或空间穿插的巧妙。 1.2认知功能 对功能重要性的认知,开始于大一下学期。那时,班级有幸被抽中参与巴塞罗那德国馆的施工,当育人无数的老师反复强调:“建筑,不是玩造型。”原有的认知轰然倒塌,顿陷迷茫。 在这不断查资料,不断汇报,实地测量,反复画图,施工的半年中,我开始明白,建筑真正的美当是存在于与功能相适应的形式之中,建筑的价值当是决定于它对功能的满足程度,而不是什么新奇的创意或是巧妙的穿插。 我开始明白,设计当是解决问题,任何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包括施工难度、结构稳定性、美观程度、人文需求、成本等等,好的设计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理论上的完美设计则可以解决全部的问题。 我开始明白,适用、经济、美观才是今天我国建筑设计的指导方针, 建筑的功能问题才是建筑的核心问题; 决定建筑美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根本区别的恰恰是建筑的功能美。 1.3形式与功能 就我目前浅薄的认知,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当是了解甲方的需要,继而研究这些需要之间的相互关系,解决各种问题,最后设计出能够尽可能多的满足这些需要的建筑体系。美可以成为一种最终的结果,但绝不是目的。建筑的功能与形式不可分割,恰如骨与肉,骨决定其形,肉丰满其状;二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根据柯布西耶的观点,人类需要的是空气、阳光、开敞的空间、运动等等,而不是建筑本身,因此,套句颇具高中政治观点的话,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大概应是:以功能为核心,形式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谈比较建筑中的多与少现象

·规划·建筑·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2-0001-02 谈比较建筑中的“多”与“少”现象 收稿日期:2012-09-14 作者简介:古震宇(1988-),男,在读硕士古震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运用《比较建筑学》中平行比较法对历史上三种关于建筑的“多”与“少”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试图找出三种观点之间的异同点,并借此回顾近代建筑演变史。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法,符号学,极少主义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历史总是不断的轮回与交错,就像潮汐的拍打与退回。其实也不尽然,应该说“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的”,虽然在不断的轮回交错,但是仍然在不断的进步。这同样适用在建筑发展史上,“less is more”“less is bore”“more from less”这三种观点也是在这样历史潮流中曲折发展前进的。 1“多”“少”之起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变迁,新建筑运动兴起,从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到卢斯的《装饰与罪恶》,无一不在抨击历史建筑,认为过去的建筑过于矫情繁琐,即此前的建筑可谓之“多”,而建筑应该逐渐趋于简洁明净,此为“少”。由此建筑间“多”与“少”的争论开始,并不断轮回交错至今。 2“多”“少”之轮回交错 “less is more”是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这句话的意思是“少即多”,这是一种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这一理论一经发表,迅速替代了当时同为四大师之一的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成为当时现代主义的最高宣言。当时正值世界大战结束,百废待兴,整个社会经济萧条,住房紧张,虽然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已经具备,但造价太高且不成熟,直至1924年左右后,欧洲各国经济复苏,各方面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建筑运动也兴盛起来。而这其中兴起了对简洁与抽象的建筑语言的探索,现代主义建筑提炼房屋形式的本质构成,将之作为表现主体,“less is more”成为最具潜在力量的箴言。以20世纪最杰出建筑之一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此建筑可说是密斯建筑创作的巅峰之一,也被誉为是现代建筑的里程碑,同时是20世纪最伟大的10个建筑之一。它充分体现了“less is more”的思想,是技术与文化的完美融合。巴塞罗那德国馆占地长约50m,宽约25m,由三个展示空间、两部分水域组成。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有的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既分隔又联系、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外之间的空间相互贯穿。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可以说这个建筑是“less is more”的代表作。 1966年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提出“less is bore”。正值二战之后,经济复苏,再度繁荣。同时,20世纪70年代起,生态破坏,城市破坏,能源枯竭等各方面问题出现,人们开始质疑:城市规划过于理性而单调,居住建筑死板而沉闷,偏离了应有的轨道。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对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的教条提出反对,对现代主义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压迫表达了不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丘里提出“less is bore”,他认为现代风格的建筑“太狭隘、太理想化、太集体主义、太硬边、太缺乏人性”,好的建筑应“到处存在着不定和对立”。由此,“less is bore”应运而生,取代了“less is more”。命运的安排似乎又让此时的建筑发展历程回到了现代主义之前,建筑风格开始朝着人文关怀、强烈装饰性等方向迈进,但又与之不同,“less is bore”同样强调功能性和扩大建筑物可用空间,可认为是对现代主义之前“进步的更替”。以文丘里的代表作《母亲之家》为例,这是文丘里为母亲设计的一所住宅,位于美国费城富裕郊区的一处宁静小路旁,安置在离开马路的一块平伸草地上。在这一建筑中,各单位以连接的方式集合在一起,所有的单元都是明显可见的,可以被完整的感觉到,并且相互之间是通过面对面,边对边的接触集合起来。通过有序组合的方式,整体具有比所有单元集合在一起要更大更丰富。这可以解释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文丘里正是如此,立面起了类似模盘的作用,它把所有的单元装在立面联系起来,因而产生了更丰富的内涵。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方式,它体现了文丘里所提出的“less is bore”,即“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以及“以非传统手法对待传统”的主张。 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筑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处于边缘,模糊的背景中将无助于对其他准确的分类,但是,即使如此,建筑风格依然保持了其中的一种趋势,即“more from less”———极少主义风格。这是由于后现代主义(less is bore)在建筑界不太正确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对符号的任意拼贴,形式的随意设计,使社会产生了一种趋向混乱的状态。人们长期生活在浮华喧闹的社会环境中,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要得到释放,因此,极少主义应运而生。历史的车轮又在不断的轮回更替,仿佛把建筑风格又带回了现代主义时期的“less is more”。其实,二者之间并不是全然相似的。虽然两种观点都提倡摒弃粗放奢华的修饰和琐碎的功能,强调以简洁通畅来疏导世俗生活,以简约自然的风格为基本。以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最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简洁明快的空间,而它们在简洁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复杂精巧的结构。但是,极少主义同时注重对人文的关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城市环境的重视,这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以赫尔佐格和德默隆最著名的作品沃尔夫信号楼为例,沃尔夫信号楼坐落在瑞士巴塞尔铁 · 1 · 第38卷第32期2012年11月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8No.32 Nov.2012

建筑师必备的精神品质

建筑师的创新精神和鲜明个性及社会责任 张苗根 近年来,我省建筑创作十分繁荣,涌现了诸如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馆和宁波天一广场等一大批优秀建筑作品,使城市面貌和城市品质大为改善和提升。建筑创作为推动我省新型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我是建筑学专业出身,到建设厅工作后长期从事设计行业管理工作,对建筑师和建筑设计有着浓厚的情结。建筑师是城市人居环境的创造者,决定着人居未来,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给建筑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才华展示舞台和创作空间。时代需要建筑师的智慧和才华,而每个建筑师都梦想成为大师,都想让自己创作的建筑作品成为经典,成为城市的历史和见证。有人总结贝聿铭为什么是建筑大师时,用了十六个字:“国际视野、一流审美、创新精神、追求细节”。我们不苛求人人都成为大师,但希望我们的建筑师都能成为优秀的建筑师。长期以来,我一直关注着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借这个机会,很愿意与大家共同探讨几个问题。 一、建筑师要有创新精神 建筑是技术,也是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建筑师和画家一样,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模仿的经历。这种模仿是为了学习,为了更好地掌握技巧和方法来表达创作思想。优秀的建筑作品是建筑师的创作,不是工匠的制作,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可复制的。为此,建筑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首先要理念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重要战略任务,去年又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创新,是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建筑设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按照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适用、经济和美观设计方针的同时,注重设计理念的更新,把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传统的建筑是以功能性为主,现在根据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要求,就要将功能性、资源性、艺术性和持续性有机结合起来。原来办公楼满足办公功能就够了,现在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道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提出政府办公楼要率先实现建筑节能50%的标准,还要推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办公楼要有节能措施和智能系统。原来经济发展水平低,新建住宅仅要求满足居住功能,只要有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哪怕不成套,厨房卫生间在过道对面都行。现在不仅居住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外型也要求越来越完美,更注重阳光、绿化、周边环境,如建筑节能,甚至要有纯净的空气。现在许多好的住宅最大的卖点就是环境。原来是短缺经济,建筑产品十分短缺,房子建好了拿来就用。现在建筑产品市场逐步转化为买方市场,社会公众开始关注建筑全寿命周期,追求长寿命和高品质的建筑产品。杭州市作了城市色彩(自然地理——山、水、天空等和人文地理——城市建筑的色彩)规划,确定了以灰色系为主色调的城市色彩总谱,对建筑之间色彩的协调提出了要求。中国美院南山路新校址、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和宁波月湖地区的建筑群等建筑都处于传统的历史街区,建筑师们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和本土建筑符号的色彩,采用了传统的外墙

论现代建筑的形式与功能

论现代建筑的形式与功能 Discuss form and func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作者:郁建宁 单位:淮安市清浦中学

前言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建筑在其施工以及表现方面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于是有了高技派、现代主义的诞生,楼层在其尺度和空间上也打破了传统的高度,在其形式上面也有了新的变化。混凝土钢结构以及一些新型材料的运用更给现代建筑在其表现上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世界建筑业有了一个崭新的面貌。生活、工作以及建筑自身的功能上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代替了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木石结构的建筑空间。然而在此又引发了一些新的争议,建筑的形式与功能……! 现代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是建筑设计理论的核心问题;两者的相互关系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最为广泛;“形式必须符合功能,而功能则应创造形式”。针对两者这种不可分割的主次关系本文作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建筑/形式/功能/环境/气候/风格/运用

目录 引言 (3) 第1章建筑概述 (3) 1.1 形式的内涵 (3) 1.2 形式的体现 (4) 1.3 功能的因素 (5) 1.4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6) 1.5气候对建筑功能与形式的影响 (6) 第2章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特点 (7) 2.1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以及设计风格 (7) 2.2现代主义设计趋向 (8) 2.3现代主义的室内设计特点 (8) 第3章功能与形式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中文摘要 (13) 英文摘要 (14)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由此开展了一系列建筑观点与思潮的争议。 第1章建筑概述 建筑,它历来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以其重实、坚固的材料堆砌而成,并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空间,达到基本的实用功能的目的,是人们遮风避雨、抵御烈日的必要生活设施。它是艺术世界中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员,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价值。 建筑虽然是以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但是如果仅停留于外在的形式,那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外壳。因此,必须涵含丰富的内涵,合情合理,才能显示出作品真正的独创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对健康水平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对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建筑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在满足了基本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需要,使得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关系相协调,这一关系也一直是建筑本体最直接相关的问题。 1.1形式的内涵 任何事物都有形式,形式是与内容相对的概念,是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内容各部分的组合方式。美学中的形式,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个感觉实在,也就是视、听或触觉感知的实体,是内容美的存在方式。它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是一个内容就只有一个形式,往往同一内容具有多种形式,例如相同用途的灯具其形式就是多样化的。建筑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创造与建筑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密不可分。相互依托,彼此关联,共同成就一个完美的外部空间形式。建筑的形象离不开整体意识。它应具有鲜明简洁的形体,严谨的比例推敲,精细的细部处理以及形式与功能的完善统一。 1.2形式的体现 追求形式美是人的天性,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种种纷呈各异的建筑出现。例如中国木结构的古典建筑两千多年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如屋顶样式,栏杆花饰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说是写《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读书报告,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顺便提到我上了半个学期的赵老师的当代建筑趋势课的感想. 建筑的历史就像一个螺旋,(图)现在的角度看.似乎就是一个圆,从一个点开始,绕一圈又走回原点,从最开始的只是为了遮风挡雨(例如巢居),功能占主要地位,形式基本不去考虑(其实这里的形式也只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到后来,光荣伟大的希腊罗马古典建筑,形式与功能共存,如建筑十书中提到的,坚固,实用,美观,就反映了这一点,再后来,拜占庭,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形式似乎走的越来越远了,慢慢脱离了功能的需要,一直到洛可可最为夸张,大量的装饰,"满了贵妇人的脂粉气",于是古典主义这个圆画完了,或者可以说是再也画不下去了于是现代建筑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诞生了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颠覆了古典的东西,意实用作为首要原则,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实际上是进步了.因为那个圆的起点比原来更向前了.现代建筑这个圆开始慢慢的画起来了,功能越来越被强调,从"less is more"到了后来出现了反对装饰,繁琐,追求简单快捷的国际式风格,更有甚者完全摒弃了装饰,放弃了形式.建筑有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当一个事物一旦超过一个度,走向极端化,它的寿命也就到了,怀疑、批评、责难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著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到这里终于谈到正题了,但我不觉得前面的是废话,任何事物的诞生都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交代一下,很有必要) 确实是一本难读的书,仅仅只看了两遍的我觉得还是对其中几个章节中生涩的文字很难理解, 序言里的第一句便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读懂它要有专业的知识和细致的观察力,(或许我的专业知识还太贫乏)要我简单的介绍,那我觉得第一章,错综复杂的建筑:一篇温和的宣言。似乎可以概括全书的总体理念,那就以第一章为我的线索,来阐述下我的观点吧 1.矛盾的存在:总之,必须接受矛盾,一开始,文丘里就开门见山的说”我爱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除建筑外,任何领域都承认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存在”,就如哲学中所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可以否定它的存在,其实在建筑中也是一样的, 建筑要满足”维特鲁威所提出的实用,坚固,美观三大要素”,就必然是复杂和矛盾的。既然不能避免它,那就接受他,适应他,利用他,.”我接受矛盾和复杂,目的是使建筑真实有效和充满活力” 2. "两者兼顾"超过"非此即彼": “我喜欢…”这样的句式在文中随处可见,第四章中,就举了很多两者兼顾的例子, 例如“萨伏伊别墅外部简单而内部复杂;夏德汉住宅是封闭的然而又是开敞的;对称与非对称”(图)这个观点似乎和中国的古话,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背道而驰,但其实他只是在鱼与熊掌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虽是两者兼顾,确并不是平衡的兼顾. 康的辨证的话:建筑必须要有好的空间和坏的空间. 在总的合理的方案中允许部分的不合理,或为了总体,可以对局部特色作出让步。所以建筑师必须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决定想解决什么问题。作出必要的让步便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难点,例如:p25(图)但我认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少就是多”。这与一个建筑师的水平很有关系,当一个建筑师水平没有达到时,想要在建筑上将这四个字明显地突出来而又不显简陋,那便是在强求自己。而不是在自由自在地做设计。复杂与矛盾不是出在事物的本身,而是出在使用者身上,人的思想使建筑复杂了、矛盾了。但事物本身却依然不变。其实文丘里也提到了这点,他承认建筑的复杂并不否认康的:"追求简练的欲望".但能深刻有力的满足人们心灵的简练的美,都来自内在的复杂性。陶立克神庙的简洁是通过它那有名的精美而准确的几何曲线和柱式内在的矛盾很对峙形成的。 3.复杂和矛盾的建筑对总体具有特别的责任:它的真正意义必须在总体中或有总体的涵义.它必须体现兼容的困难的统一, 而不是排斥其他的容易的统一。多并不是少。第八章的矛盾并存,其实就是说明了一个建筑必须具有包容性(兼容性),既并存有适应的矛盾相互结合的例子有很多,我就不再赘述了,像窗,壁柱,拱”这些有着复杂关系的构件,再不同程度上,即使结构,又是装饰,通常是丰富的,有时又是多余的”.这里又出现了既…又…的句式,复杂说明了这是一个矛盾的存在的,因为矛盾存在在那里,所以,我们才需要两者兼顾的去解决这个矛盾,例如,我要做一个窗,那是结构上的一个需要(或者说是功能上更加合适一点),因为要采光,所以要有窗,窗的存在必然就要求在墙上开一个洞,于是与装饰之间产生了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或者说是适应这个矛盾,就是把窗做成既是结构的,又是装饰的,同时满足两者的需要. 如果两者兼顾的现象是产生矛盾的根源,那么,它的基础就是在不同价值的要素中产生多重意义的特殊等级。这种要素既好又坏,既大又小,既封闭又开场,既连接又结合,既圆又方,既是结构性的又是空间性。包含多重意义的建筑才会模棱两可,对立统一。 这本书读起来心情会很轻松,因为文丘里没有否定任何风格的建筑,他更多地是在说明建筑的一种性质,那种逆反心理在此处便很少出现。前面提到过一个度的概念,或许就是因为他把握了度,认识到形式与功能是相互依存的,而不像现代主义建筑,形式追随功能,那样极端,有失偏颇,”事实上,文丘里的观点是对柯布希耶的观点的补充”, 经典的东西是经过考验而留下来的,里面讲的事情是今天仍然在发生的。如果说今天的时尚是否能成为明日的经典尚要再过二十年才见分晓,那40年的时间足够验证这本书的经典性了!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建筑空间组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有能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以适应日益多样的社会生活,功能对于建筑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和强调,由此,新建筑运动应运而生,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形式由功能而来”的观点。他给予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 建筑最原始的、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建筑的空间性。 在建筑中,功能一般表现为建筑的内容,而空间则体现为建筑的形式,因此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上“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原理来加以解释,一方面功能决定着空间的形式,另一方面,空间的形式又对功能具有反作用。 关于这一点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确、越深刻。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建筑师都引用老子的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正表明: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从这一点出发,有的人更进一步把建筑比作容器—一种容纳人的容器。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建筑中主要就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那么,能不能说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建筑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来决定的呢?也不能。诚然,建筑的空间形式首选必须满足功能要求,但除此之外它还要满足人们审美方面的要求,再深入一步地分析,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建筑空间的形式。因而,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建筑的空间形式就是由功能这一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但是有一点必须给予充分地肯定:即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实际上表现为功能对于空间形式的一种制约性,或者简单地讲:就是功能对空间的规定性。 建筑功能对于建筑空间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决定空间的“量” 所谓空间的“量”是指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以平面面积作为空间大小的设计依据。根据功能需要,一个空间要满足基本的人体尺度和达到一种理想的舒适程度,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应当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上限和下限,在设计中一般不要超过这个限度。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一间普通的居室面积大约在15 ~20 平方米,起居室是家庭成员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活动内容也比较多,因此面积应最大,餐厅虽然人员相对集中,但由于只在进餐时使用,所以面积可以比起居室小,厨房通常只有少数人员同时使用,卫生间则更是如此,因而只要容纳必要的设备和少量活动空间即可满足需求。对于公共建筑,一间40-50 人的教室需要50 平方米左右,一个1000 座位的影剧院观众厅则需要750 平方米左右……由此可见,不同的使用功能直接决定了所在空间的大小及容量。 (二)功能决定空间的“形” 所谓空间的“形”是指空间的形状。除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空间的形状也同样受功能的制约。虽然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某些空间可以被设计成多种形状,然而对于特定环境下的某种使用功能,总会有最为适宜的空间形状可供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化组合的过程。 仍然以教室为例,如果确定面积为50 平方米左右,其平面尺寸可以为7x7 米,6x8 米,5x10 米,4x12 米……,如何进行选择呢?我们知道,教室首先应满足视听效果,长宽比过大会影响后排的使用,过宽会使前排两侧座位看黑板时出现反光现象,因此通过比较,6x8 米平面尺寸能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同样是上述尺寸,如果换成幼儿园活动室,由于幼儿园活动的灵活多样,接近于方形的平面尺寸通常被较多地选用。反之如果是会议室,略为长方形的空间形状更有利于功能的使用。 功能的制约与建筑空间的灵活多样并不矛盾。空间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除矩形外,

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及功能的结合

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及功能的结合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的功能使用、形式、尺度、结构以及技术上都 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如何以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探讨和理解来权释传统建筑文化,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师的一项历 史使命。 在这里我们试图在大型的公共建筑中,如何体现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美感等问题,用建筑的“原型”而非“装饰”来体现传统建筑的象征性的课题进行探讨。 一、建筑概况 昆明市行政中心12组团位于整个行政中心的最北端,是建筑群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整个行政中心占地51.8公顷,由13栋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建筑呈传统园林围合式的布局形态,并按照阶梯及礼仪观念来组织设计。空间采用“三进”的传统空间层次概念,建筑形式采用了屋顶、叠涩、垂花、柱廊、基座等中式元素来组织。不同层的重檐表达了建筑群的中国礼仪设计思想,考虑到行政中心的整体设计布局形态,12组团必须在形式和尺度上与周边建筑相统一,又要统领全局,成为建筑布局中的高潮。 12组团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层数4层。总长度217米,总高度40米,功能极为复杂。由1个1300人的会堂(甲等多功能剧院),1个700人多媒体会议厅,2个300人大会议室,6 个150人的中型会议室,19个80~60人的小型会议室,6 个展厅,1个大型接见厅,1个新闻发布厅,1个信息中心和半地下室车库构成。设14 个主要流线及出入口,由19 个不同防火分区组成。 二、传统建筑的演绎 1、结构形式 传统木构建筑中采用的是“柱——梁——檩——椽”的传力结构系统,利用木材的特点,把荷载由上层较小的木构单元分“层”传递,并集中到与之正交较大的木构单元,最后出现由木构架组成的“间”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单元,这一传力系统中每“层”的构件独立,形态个性清晰。下大上小的结构形式,成功地化解了地

文丘里原理

文丘里管原理 文丘里效应的原理则是当风吹过阻挡物时,在阻挡物的背风面上方端口附近气压相对较低,从而产生吸附作用并导致空气的流动。文氏管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它就是把气流由粗变细,以加快气体流速,使气体在文氏管出口的后侧形成一个“真空”区。当这个真空区靠近工件时会对工件产生一定的吸附作用。 A-压缩空气入口B-喷嘴C-消音器 D-吸附腔入口 压缩空气从文丘里管的入口A进入,少部分通过截面很小的喷管B排出。随之截面逐渐减小,压缩空气的压强增大,流速也随之变大。`这时就在D吸附腔的进口内产生一个真空度,致使周围空气被吸入文氏管内,随着压缩空气一起流进扩散腔内增加气体的流速,之后通过消音装置减少气流震荡。 真空发生器就是利用正压气源产生负压的一种新型,高效,清洁,经济,小型的真空元器件,这使得在有压缩空气的地方,或在一个气动系统中同时需要正负压的地方获得负压变得十分容易和方便。真空发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自动化中机械,电子,包装,印刷,塑料及机器人等领域。真空发生器的传统用途是吸盘配合,进行各种物料的吸附,搬运,尤其适合于吸附易碎,柔软,薄的非铁,非金属材料或球型物体。在这类应用中,一个共同特点是所需的抽气量小,真空度要求不高且为间歇工作。 真空发生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①空气消耗量:指从喷管流出的流量qv1。 ②吸入流量:指从吸口吸入的空气流量qv2。当吸入口向大气敞开时,其吸入流量最大,称为最大吸入流量qv2max. ③吸入口处压力:记为Pv.当吸入口被完全封闭(如吸盘吸着工件),即吸入流量为零时,吸入口内的压力最低,记作Pvmin. ④吸着响应时间:吸着响应时间是表明真空发生器工作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指从换向阀打开到系统回路中达到一个必要的真空度的时间。

设计学概论复习大纲

设计学概论复习大纲 填空 1.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2..按设计目的之不同,设计可分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3. 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 4. 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 5. 吉马德是法国新艺术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是他为巴黎地铁所作的设计。 6. 从设计思想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具有民主主义、理想主义、精英主义三方面鲜明的特征。 7. 实用、坚固、美观是构成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 8. 装饰艺术运动在风格上明显受到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原始艺术、.舞台艺术和汽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9.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如中国古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都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 10. 李春设计的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 11. 北宋李诫编著、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全面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经验,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系统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12. 拉斯金是19世纪最重要的设计作家和批评家,其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之石》为哥特式风格辩护。 13. 包豪斯是著名建筑家格罗佩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第一所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创建的学院。 14.第一个提出后现代看法的是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他提出“少则厌烦”的原则来挑战米斯的“少就是多”的原则。他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15. 文字、标志和插图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 16. 标志有多种类型,按性质分类,标志可分为指示性标志和象征性标志。 17. 包装有保护产品、促进销售便于使用和提高价值的作用。

经典《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读书笔记.doc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读书笔记 如果这本书的发表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消亡的起点,那么1972年现代主义建筑在后现代建筑师眼里就已经完成了这一过程。文丘里这部复杂与矛盾的著作中,我最关注的是现代建筑为何以及如何消亡。在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遍理解中,有些话就像是在为后现代的建筑批评铺路:比如“坚决反对复古”,“坚决反对外加装饰”等。这正好印证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对法则的态度——任何法则一旦绝对化,就会受后人以柄。 在文丘里眼中,时代是反常与不定的,于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规则就成为他批判的对象。文丘里认为:建筑,如果真像维特鲁威所言:需要“实用、坚固、美观”的话,那么其本就是复杂与矛盾的,二元对立的,体现着兼容的困难统一。现代主义建筑被他认为是“清教徒”式的——装饰、具象、传统均被定为罪恶的象征。 “少”是一种精简,精简是为了促进整体的复杂。时代赋予建筑扩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建筑目标,使得人们必须检验建筑方法。它迫使人们再度承认并发展视觉不定性中内在的多样性,既不是少,也不是多。提倡两者兼顾的文丘里自然也不会容忍“形式追随功能”这样对的论断存在。文丘里认为形式和功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他问“谁追随谁?”。他以理查医学研究大楼为例,说明形式在这座建筑中以一种矛盾的方式服从功能;实体与外形服从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实体服从结构功能,外形服从空间功能。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来说,功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社会的不定性让建筑的形式开始追寻除了功能以外更多的东西。 现代主义法则坚决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文丘里不否认创新,但是对于“坚决反对传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首先他提出了自己对法则的观点——法则具有适应性和局限性。法则的适应性要求法则在废除之前必须存在,他援引柯布西耶的名言:没有体系就没有艺术。而法则的局限性使得法则不能永恒——反常和不定在社会中是正常的。 文丘里反对现代主义坚决去除传统,他希望能够非传统地运用传统。不论是传统的建筑要素还是建筑方法都应该以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进入建筑中。受波普艺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作者:佚名 时间:2008-7-14 浏览量: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20世纪是各方面变化迅速的时代。相隔50年左右,70~80年代的西方社会同20~30年代的情况相比,变化巨大。文丘里的建筑观点反映着这一改变,他说出了许多人想说未说,或说不清楚的建筑艺术观念,他把事情挑明了,从而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建筑艺术欣赏在线作业1

建筑艺术欣赏在线作业1 单项选择题 第1题奥地利建筑师卢斯以广为人知的()一文成为欧洲设计文化中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先驱之一。 A、装饰与罪恶 B、建筑十书 C、建筑起源 D、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答案:A 第2题建筑艺术的起源追溯到哪个时 期? A、新石器时代 B、古埃及建筑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古罗马建筑时代 答案:C 第3题建筑美学以()为研究对象。 A、人与建筑的审美关系 B、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 C、人类用以娱乐的场地 D、人类建造来投资和买卖的商品 答案:A 第4题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国南方()形式发展的见 证。 A、穴居 B、湖居 C、巢居 D、蜂居

答案:C 第5题西安半坡遗址是原始社会中国北方()形式发展的见 证。 A、穴居 B、湖居 C、巢居 D、蜂居 答案:A 第6题印度、巴比伦和罗马人热衷于(),这种自撑式弧形结构使得建筑在跨度和高度上不断增加。 A、拱券 B、梁架 C、湖居 D、蜂居 答案:A 第7题原始人出于对死者的怀念,堆起象征永恒的(),形成了最初的墓 葬。 A、穴居 B、巢居 C、湖居 D、石台 答案:D 第8题汉代《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成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其中“左祖右社”是指()。 A、城市平面呈正方形 B、宫殿要中轴线对称 C、城市平面边长九里 D、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

答案:D 第9题汉代《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成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其中“前朝后市”是指()。 A、城市平面呈正方形 B、宫殿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之所;宫殿后面是市场 C、城市平面边长九里 D、宫殿要中轴线对称 答案:B 多项选择题 第10题世界三大园林有 ()。 A、埃及 B、欧洲 C、阿拉伯 D、中国 答案:B|C|D 第11题建筑美学的理论框架是 ()。 A、建筑美的哲学 B、建筑艺术社会学 C、建筑审美心理学 D、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 答案:A|B|C 第12题建筑美的哲学包括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性与社会性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性与社会性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关于城市的合理规划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人们对城市功能的开发利用与建设渴望使规划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规划带来的美好生活体现了公众意义,尽管目前我们都在为此努力,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改进与完善,如决策系统有缺失、公众参与度不够等等,本文首先从公众角度切入,阐述目前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形式类型,分析目前规划现状,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有价值的参考,为我国城市规划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性;社会性;问题;策略 引言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经济建设大步前进,城市规划尚在原地踏步,势必对经济腾飞形成制约。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看,新的城市化建设可以提高对土地空间的利用,完善各类城市便民应用设施,对于相关领域的管理与安排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公众意见,让人民行使权力,积极为生活城市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做到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与

社会意义。 一、公众参与形式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形式主要是:首先以会议的形式将主题抛出,看与会人员的反应,将大家提出的意见收集起来,最后做出评估并做出是否采用的决策;其次直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代表会议,在会议中就难题难点进行讨论,将规划方式与策略集中呈现,此类方式应用较多,相对成熟;再次直接邀请市民做面对面沟通,这是公众最直接的参与方式,通常针对性很强,会发生一定冲突,但从某种角度看效果相对较好;最后对于电子渠道的应用也逐渐开始推广,如电子邮箱、微博、微信等,随着政府网络平台“V账号”的开通,市民可以坐在家里利用网络与决策单位沟通,以留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方式是公开的,可以互评的,有利于集中大多数人的的意见,对于规划做及时调整。 二、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现状 在我国城市规划社会化还不够,这主要体现在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通过一些实践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还处于起步状态,对公众参与这个环节没有精准的定义与系统的安排,并且也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对于公众性的体现,还停留在规划编制这个环节,实施之后,后续的支撑几乎为零,公众参与也成了一时热情,没有相关部门做监督执行,

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释义: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即是说,就设计而言,看得见的是形式,如形状、结构、材质、色彩等表现形式指的是它的装饰性;看不见的是功能,如衣食住行,指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实用性。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其中“为人造物”指明了设计必须是人工创造的产物,且必须具备有用性即实用功能。在设计中,一般来说设计作品的内容即是其功能,而与内容相对的,必然要有相应的形式。设计作品的形式,作为与内部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需要通过一定的材料、形状、色彩等在作品外部形成可被人感知的实体,因此设计中要求的“按照美的规律”也主要体现在对形式的创作中。一般来说, 人造物的发展大致要经过功能至上、形式至上、功能与形式的融合三个阶段。每当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时, 设计会重复经历这三个阶段, 或以更高的形态重复经历这三个阶段。 一、设计生产之初的功能至上 如果说设计是一种“为人造物的艺术”,那么“为人造物”就是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衡量设计的标准。 人类产生之初,造物行为就是植根于人的生存、生活需要,进行造物的最初目的也是为了制造出满足人生存基本需要的物品,在以后的石器制作中无论是制作技术从一次加工到二次加工以及到后来的局部磨光、整体磨光,还是工具的品类从单一到多样化再到专门化和组合,始终都体现着“功能至上”的原则。而在漫长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实用的目的对物的原形不断进行改造,在物的使用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快感和舒畅的基础上,人类萌发了对形式中体现的形式美感的最初认识。 二、追求形式的手工业时代设计 当人类的设计活动进入手工业时代,由于最初的设计是在一种“功能至上”思想指导下进行,设计出的产品都是以追求物的有用性为根本目的,因此,大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到了手工业时期其内在的使用功能就趋于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件东西的基本功能已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形式作为一种可以为人所感知的外部形象,在不影响物的有用性的前提下,对它的处理就有了相对较大的自由度。 手工业的独立是在原始社会的瓦解时期,伴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居于社会下层的手工匠人所生产出来产品的主要消费对象是居于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彰显社会地位、炫耀财富的需要,手工匠人在制作器物时往往不记成本的追求“错金镂(lòu)银,雕缋(huì)满眼”的效果,有时甚至到了穷加雕饰的地步,在这一时期的设计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的状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的设计中都得到反映。比如明代的宣德炉,再如洛可可时期的路易十五的办公桌和豪华台柜,都是形式凌驾于功能之上的典型作品。圆明园的海晏堂是仿制的西方建筑,但是由于对功能结构原理的忽视以至喷泉的动力机构瘫痪后,只得由人工提水来维持其正常喷水,这更加是只重形式。 三、手工业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型期中形式与功能的争斗 18世纪的工业革命翻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以煤、铁、钢等新材料的使用为基础的工业技术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处于重大的变革之中。在强大的机器面前,个性的设计屈服于机器的生产,那些充满艺术创意和手工技艺的设计也被惟利是图的商人所摈弃,传统的审美趣味被单纯注重使用功能和效率的大批量机械产品所掩盖。 针对机器生产引起的产品艺术质量的下降,也是为了重新唤起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关注,威廉·莫里斯领导了工艺美术运动。随后,以法国、比利时为首开展了新艺术运动,还有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时发生的装饰艺术运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