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浅谈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原永福

(西北电力建设第四工程公司 710038)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由于工程的复杂性以及影响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因此施工单位必须严格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以保证换流站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本文以±500kV宝鸡换流站工程为例,主要探讨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的重要性、特点、原则和质量管理措施,供相关工程人员参考。

关键词:电力建设;换流站;施工;质量;控制;

前言

随着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换流站土建的技术层出不穷,工程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很多施工问题也突现处理。因此为了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对换流站土建工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只有不断提升施工技术,认真施工,并注意加强对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使工程得到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工程概况

±500kV宝鸡换流站位于宝鸡市凤翔县董家河乡以西约2.2km,韦家堡-吕家坡公路南侧,交通便利。全站建筑外观设计遵循协调、简洁、明快、大方、实用的原则,并具备现代工业建筑气息;全站建筑外观造型、外墙材料和色调等整体协调统一,充分体现国家电网公司的风格,同时充分考虑建筑面积的综合利用系数、功能和朝向等因素,设计体现“以人为本”、“人工环境学”的思想和观念。

2.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概述

2.1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为了完成将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或者将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的转换,并达到电力系统对于安全稳定及电能质量的要求,换流站中主要土建内容有:继电器室、开关柜室、中国期刊在线构架基础、交流滤波器母线构架基础、设备支架基础、交流滤波器组设备支架基础、站用变基础及油坑、独立避雷针、站区电缆沟、场区道路、配电装置场地操作地坪等。

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换流站土建施工工程作为换流站的重要工程环节,其施工质量影响着整个换流站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换流站土建工程也不例外,同时换流站土建工程作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之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网内企业与居民的的正常安全用电。

在电力系统保护与自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后,电力系统逐渐向大容量、高电压、智能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做好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给换流站的电气安装奠定基础,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供电以及投入运营后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意义重大。

2.2工程施工的特点

(1)地质条件复杂。一般情况下,整个供电系统的需要是换流站选址的依据。换流站工程根据供电系统的需要,首先选择供电网络的某个区域进行建设,再在网络内的某个区域进行布点。然而这样的布点形式,容易造成布点的地质和地形条件复杂,使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建设的难度增大。

(2)技术含量较高,资金投入相对较大。对比普通土建工程的施工,换流站土建工程的施工精密程度和施工过程需要使用的设备以及自动化技术程度更高,大部分施工项目都对施工技术有着严格的专业要求。

(3)工程一般占地面积大,换流站内有多种结构独立又互相关联的建(构)筑物。

2.3换流站土建施工原则

(1)必须对施工流程进行严格的控制,细化施工措施。风险指数高、危险源多是换流站工程所有施工项目的共同特点。极其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电源点至电网甚至用户的一系列事故。因此,为确保施工安全,必须严格要求换流站土建工程的安全施工,施工现场必须有序地进行布置,分区堆放施工材料,各类安全标识务必齐全,工作人员必须统一着装。

(2)严格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提高进度。在换流站土建工程的施工过程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施工要求以及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中的相关程序。对于工程的薄弱的环节、关键部分、施工和安装技术、质量检查与工艺优化活动等,应该组织相关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共同探讨和总结,以采用最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办法和施工措施。

3.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组织措施

换流站土建工程应该以电力工程建设发展的趋势为着力点,施工单位应制定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完善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换流站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人员培训

施工单位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所有施工作业的人员,都应该首先经过专业技能和安全防范的培训才能上岗操作。如果遇到一些新的土建工程,施工单位应该及时制定专业技能培训方案,使施工人员尽快熟悉掌握该工程的施工要点和安全防范措施,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标准以及相关规定和标准完成操作。

3.2工艺审核

土建项目编制的施工流程需经过专业审核,设计单位需加强工程图纸的审查,标注图纸构造存在的问题以指导修改;施工单位需重视工艺方案检查,完善土建结构性能的优化改善,营造优越的项目施工环境

4.施工质量控制的技术措施

4.1基础测量定位准确

(1)建立坐标点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需要依据换流站场区的地势和形状,合理地分布坐标点的位置,并考虑确定坐标点的数量,在整个场区内建立测量控制网。

(2)选择测量设备的数量和型号时应根据测量要求和工作量。注意在第一次使用设备前要对所用仪器的所有指标进行检测和校正,必须经过相关计量单位的鉴定检验合格。在设备连续使用3至6个月后,需要重新对所用设备和仪器进行检测和校正。

(3) 预埋螺旋。预埋螺栓是变流站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预埋螺安装的精度和准确度将对后序主体钢构件的安装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因此应在施工过程中对预埋螺旋的精度进行控制。具体的控制措施是:依据预埋螺栓安装特点,采用模具法进行预埋螺栓安装,模具上有预埋螺栓定位孔,由钢柱底板螺栓孔确定定位孔的位置,孔径和孔距偏差应该满足螺栓定位偏差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另外,还要求基础预埋必须横向、

纵向轴线垂直贯通,周边轴线正交闭合。

4.2严把混凝土质量关

混凝土是换流站土建工程施工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的好坏对结构物的安全性、使用寿命以及造价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换流站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水灰比和水泥强度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想要控制好混凝土的质量,就要做好对水泥强度和混凝土的水灰比这两个主要环节的控制。应该由实验室通过严格的实验确定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比,除满足耐久性、强度以及节约原材料的要求外,应该具有项目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因此要实验室设计科学合理的配合比,必须首先提供符合要求的砂、石和水泥,同时对砂的细度、水泥的强度、以及水泥的含水率和含泥量等严格要求。

4.3严格控制钢筋焊接质量

在换流站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钢筋工程直接对整个土建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严把钢筋的焊接的质量关。

4.3.1控制好原材料

想施工好的钢筋工程,首先必须确保钢筋的质量,施焊所用的所有钢板和钢筋必须具备质量合格证明书;同时焊剂和焊条也必须具备产品合格证。钢筋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首先具备材质单和试验报告,在进入现场时还要依照国标中的规定进行复检,复检合格通过后的钢筋才能予以使用。现场的材料员应该严把材料关,在接收材料的时候应该先核对钢筋的型号和是否与材质单、实验报告相符,再由现场见证取样送检做复检。使钢筋的质量得到确实的保证。

4.3.2控制好焊接质量

钢筋的质量确认合格通过后,通常在用于工程施工时还需要进行焊接,焊接后的钢筋在受力时,应力的集中会出现在接头部位,因此焊接的接头是决定焊接后的钢筋能否正常受力的关键部位。要确保焊接的质量首先要由合格的焊工对钢筋进行焊接,所有进行焊接操作的施工人员必须经过考核并取得上岗证,在上岗前还需要进行试焊考核。

5.总结语

总而言之,影响换流站土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很大,作为施工单位,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在制定工程质量控制策略时应从图纸、工艺以及人员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确保换流站土建工程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先恕,建筑工程质量控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郑惠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7月中-工程管理-刘先宇-探讨隧道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隧道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先宇 贵州省乌江航道处565100 摘要:铁路是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形式,承担着主要的货运与客运工作,铁路运 输的正常进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很具有挑战性,本文简要分析了铁路隧道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个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铁路隧道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线路可以看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铁路是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形式,扮演着重要的客运和货运角色,铁路运输的畅通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要保障很高的施工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对施工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铁路隧道的施工质量严重影响到铁路的正常运营,更是影响铁路安全的关键环节,做好铁路隧道施工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从当前形势来看,施工管理工作存在 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铁路隧道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管理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1.1.1爆破精细控制技术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的铁路隧道施工,受制于工程的总体预算、机械设备配套程度等,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精细爆破技术是隧道开挖工作的研究重点,在实际应用中,精细爆破技术存在着控制爆破能力不足论文发表、破碎围岩条件下的光面爆破效果差的问题,传统采用的台阶法开挖工艺不能满足隧道施工工序安全步距的相关规定。 1.1.2开挖技术有待改进 隧道工程建设要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隧道开挖技术的选择要考虑周围岩石的性质。当前普遍采用的台阶法开挖工艺便于对施工进度和成本的控制,但是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国家规定了强制性的安全距离要求,采用现有的施工工艺难以满足要求,因此,改进开挖技术势在必行。 1.1.2隧道沟槽施工工艺存在缺陷 隧道沟槽混凝土施工范围大,施工难度高,对施工工艺的要求比较高。隧道沟槽在铁路隧道的整体功能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通讯、信号、电力等运营设施的直接承载体,隧道沟槽的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隧道整体的施工质量和整体形象。当前,隧道沟槽施工并没有与之配套理想设备,当前普遍采用的小块组合钢模分段施工法存在稳定性差、施工周期长、工序繁杂等缺点,这给铁路隧道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工程范文.doc

创新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工程- :马有才陈爱萍曲玲玲?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热点,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其中国内研究主要包括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建设模式、创新型城市评价以及建设对策方面,国外研究从典型案例、构成要素、评价指标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与产业集群升级互动的视角对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产业集群升级创新型城市互动? ? 创新概念提出以后,有关创新的研究不断推进,创新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且不断纵横深化。索洛(S.C.Solo)、伊思诺(J.I.Enos)、林恩(G.Lynn)等经济学家分别对熊彼(J.A. Schumpeter)的创新进行了经济学的纵向深化;自20世纪60年代起管理学者们开始将创新引入了管理领域由于创新理论的成功实施,人们意识到创新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者从自己所从事的不同领域对创新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而使得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 随着创新理论的成熟和完善以及实践中的日益重视,创新主体也逐渐从企业扩展至国家和城市,特别是面对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城市在整个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经济功能呈现出由传统产业转向高新产业、由制造转向研发、由生产转向服务并迈向创新中心的趋势。城市功能和创新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城市研究之后,将“创新”定位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得以不断推进。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研究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各地纷纷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积极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此后,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将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战略目标,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相关研究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 (一)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方面 胡树华、胡钰等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创新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论和社会实践方法论,运用到城市整体建设中,将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到城市主导发展战略的高度,能有效整合城市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等创新要素,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极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应包括产业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等。张志河等把产业创新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研究了产业创新系统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表现在产业创新系统通过产业创新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产业创新系统通过政策工具的使用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方面 张文雷、姜照华等通过分析我国16座城市的科技体制与科技研发密集度相关的数据,对创新型城市模式进行了分类,并针对不同创新型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杨冬梅、赵黎明等认为从政府与市场的不同组合上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和混合型发展模式。长远意义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混合型发展模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也有的学者结合典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总结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模式:深圳模式、上海模式、大连模式、南京模式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作者:沈超来源:城市观察添加日期:11年01月16日 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与大力推崇。尽管各个城市发展条件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也不一致,但发展观却是相同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要使人类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发展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还要顾及人类的长久生存。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当代城市保持良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以及提供宜人居住条件开拓了一条新路。 一、生态城市的理论溯源与研究成果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生态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国外对生态城市的探索起源较早,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 E.Howard创建的“田园城市”学说,标志着近代生态城市思想的发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最早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自那以后,健康城市、清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旨在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城市改造运动在西方兴起,促使生态城市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1984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认为,生态城市是指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以保证的一种人类聚居环境。1987年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将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从最初的简单的包括土地开发、城市交通和强调物种多样性的自然特征,发展到涉及城市社会公平、法律、技术、经济、生活方式和公众的生态意识等多方面的丰富体系。根据理查德?雷吉斯的观点,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在我国,对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生态专家提出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并从社会生态文明度、经济生态高效度和自然生态和谐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生态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等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常用术语,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用地结构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生态城市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而建立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 1、引言 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

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 2.1生态城市的起源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又称生态社区( eco - community)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5]。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6],并从生态学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浅析水工建筑物的渗漏水处理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doc

浅析水工建筑物的渗漏水处理,城市建设 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在加快水利资源的开发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确保现阶段已有水电站的安全运转。本文对水工建筑物的渗漏水成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大坝渗漏水的处理措施进行研究,为我国的水工建筑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建筑工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关键字:水工建筑物;渗漏水;成因及危害;处理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water leakage and hazards of hydraulic structures, discusses dam seepage water treatment measures on this basis,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ause of hydraulic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ject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guidance.Key words: hydraulic structures; water leakage; causes and hazards; treat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69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制约趋紧,能源供应出

现紧张局面,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我国水电大坝的建设与维护不仅直接影响到水电站自身效益的发挥,而且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命脉乃至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确保水电站水工建筑物大坝的安全,减少病坝、险坝的产生很有必要。但随着时间推移,大坝老化以及其它缺陷漏洞将日益明显,这就相应的对大坝的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式迎接更高更难的挑战,我们必须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大坝的维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水工建筑物渗漏水的成因及危害 水工建筑物渗漏水是一般是由于混凝土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老化所产生的一种病害。水工建筑物的设计不科学、施工质量不合格,没有完善的运行管理体制等以及材料老化等,都可能会引发贯穿性裂缝,或在混凝土部形成连通的蜂窝孔洞等深层缺损,或导致变形缝止水失效[1]。就目前状况来看,水工建筑物的渗漏水大致有孔洞漏水和裂缝漏水,建筑物的漏水直接影响工程的开展和成本的增加,不仅严重影响了水工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同时也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的进行防渗堵漏,以保证工程与施工人员的安全,节省工程时间,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2.1水工建筑物渗漏水的成因 水工建筑物渗漏现象的成因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混凝土结构中存在缺损的成因,包括混凝土裂缝和变形缝的渗漏成因分析。 2.1.1混凝土裂缝渗漏的成因分析 根据混凝土的热学性能及力学性能分析,混凝土是多相复合脆性材料,由于品种不同自身体积变形有正有负。体积变形为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浅析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doc

浅析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浅析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 朱黎明[1]李浩方[2] (1.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63 2.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63) 摘要:节能环保是未来社会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同时也贯穿于建筑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是我们的责任。本文从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节能环保理念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给排水设计、节能节水、环保 0前言 自1989-2009年以来,我国废水年排放总量以350-480亿立方米/年左右的速度增长,建筑排水设计的环保问题就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类为生存、发展和繁荣不懈地努力和创造,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享受大自然无私给予恩赐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同样肩负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作为与节能环保工作息息相关的给排水专业工,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将从建筑给排水设计中涉及的

节能、节水和新型供热技术等几个主要方面做简要阐述。 1建筑节能环保理念 环保是人类社会人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水的环保问题,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自始至终要贯穿于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建筑给排水的绝大部分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都与环保的要求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当代建筑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技术,才能实现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设计目标。环保问题已经是全球性问题,环保理念已经渗透进各行各业,建筑行业也不例外,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节水、节能、防治水质污染是实现环保具体手段。节水的重点在于卫生器具及其给水配件、建筑中水等方面的设计。其中建筑中水是指介于上下水之间的一种生活杂用水系统,从供水意义上而言,属分质供水方式,以生活污水作为水源,进行就地收集、处理、回用;不少国家已着手建筑中水道系统的研究和实施,根据自己区域特点确定出适合其国情的中水回用技术。中水回用既节省水资源,又减少城市供排水管网和处理设施的负荷,是解决缺水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2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环保应用 2.1水泵变频调速运行的运用 在确定供水系统时,应作多方案比较,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如在市政管网允许的情况下,供水设备直接从市政管网吸水不设储水池;尽量采用变频调速设备,取消高位水池(箱)等。实际工程中变频给水运用已经相当普遍且技术成熟。变频调速节能其基本原理如下:水泵的负载转矩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轴功率与转速的三次方成比例。由于流量与转速成正比,因此,当需调节流量时可以通过调节转速来实现。由电磁学原理可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速与供电电源的频率有如下关系:n=60f(1-s)/p其中:

关于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问题研究

关于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问题研究 引言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发展给城市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在可持续发展方向指引下,生态城市的理念被提出一一城市的发展必须和自然生态相结合,把城市发展纳入到环境生态体系中。同时,在做城市绿化规划的时候应该全面考虑卫生、环境、住宅、市政工程等。生态城市建设复杂的、繁琐的、系统的综 合体,其目的是建设一个节约型的、和谐的、高效的、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和调整经济结构等。其中,城市绿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绿化之间的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均衡、稳定、和谐、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绿化就相当于城市的绿洲,承担着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噪音,改善环境作用,给人以希望、活力和激情。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自然法则、人文心态的完美融合,从而为人类的生存营造一个最优的城市。【1】 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资源和城市生态的系统支撑力,城市绿化是维系城市资本和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应该通过科技的进步改变经济构成的组成和增长方式,同时应该兼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生态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不言而喻,城市绿化和城市规划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的功能 城市规划的功能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起着桥梁和阶梯的作用,兼顾城市绿化服务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也兼顾废物的污染和循环利用的价值,最后兼顾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城市绿化的核心是规划,有效的利用原有的生态资源,配合人为绿化工程使整个城市绿化系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为城市带来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城市绿化的功能主要包括:净化功能,绿化植物能够很好的吸收有毒气体和灰尘,并且能隔音、消声。例如:罗汉松、槐树能够吸收so气体,樟树能分泌杀菌素。防护功能,固土防风、涵养水源,降低风沙,保持水土。降温增湿功能,植物可以阻挡辐射能,增加空气湿度,是周围空气降低。景观功能,绿化能够营造出优秀的植物景观,凸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和历史积淀,成为一个城市的符

闫肖飞-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施工技术-钟丽萍

GPS在工程控制网中的应用 闫肖飞 深圳市工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26 摘要:本文简述了GPS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GPS在工程控制网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GPS控制;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TV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GPS技术在我们日常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我们的测量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传统的施工控制网一般采用三角网、导线网等方法来实测,而这些方法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与其相比应用GPS建立控制网就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常规测量方法,应用GPS建立控制网的主要特点是:(1)控制点见无需通视,(2)定位精度高,(3)观测速度快,(4)自动化程度高,(5)全天候作业,(6)提供三维坐标。结合现场地形与GPS的特点,我们在深圳丹梓西路龙坪立交部分工程测量中采用GPS静态测量作为首级控制网,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GPS控制测量简介 1.1 GPS系统组成 GPS的整个系统有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组成。 (1)空间部分。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颗卫星组成(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它位于距地表20200km的中国期刊在线上空,均匀分布在6 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4 颗),轨道倾角为55°。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 颗以上的卫星,并能在卫星中预存导航信息,GPS的卫星因为大气摩擦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航精度会逐渐降低。GPS用户正是利用这些信号来进行工作的。 (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控制系统由监测站(Monitor Station)、主控制站(Master Monitor Station)、地面天线(Ground Antenna)所组成,主控制站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春田市(Colorado. Springfield)。地面控制站负责收集由卫星传回之讯息,并计算卫星星历、相对距离,大气校正等数据。 (3)用户部分。GPS的用户部分由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及相应的用户辅助设备等所组成。起作用是接受GPS卫星所发出的信号,利用这些信号进行导航和定位等工作。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研究汇总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研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为了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关于生态化发展的运动,环境保护的口号也逐渐深入到各社会各阶层,城市是人类主要的生存空间,为了使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更要以自然与人的协调发展为根。一、生态城市理论产生过程 生态城市的正式提出虽然仅有二十几年,但这一概念的历史渊源却已很久。现代生态城市理论的源泉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最初的生态城市理论来源于生态学,但是从二十世纪起算,城市问题的研究以及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学术界也先后出现了三次研究的高潮,将这一问题和理论推广至全世界并受到广泛的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首次探讨。从此以后,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衍生出的绿色城市、园林城市以及环保模范城市等名词也不断涌现。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一会议的召开预示着国际对城市发展前景的关注已经转移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上,1975年,由理查德·雷吉斯特等人创建的城市生态组织的成立及其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国际影响,使得城市生态理论的研究不断发展,国际影响也继续扩大。继1990年这一组织在巴克利召开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探讨工作中,各种著作的出版把这一理论的内涵不断的充实与丰富,其影响也扩大到全球范围。虽然至今仍未有对这一概念的统一定义,但是生态城市是公认的建立在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理想良性循环区域,达到了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境界。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诺斯基把生态城市理解为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型,并保持城市的自然条件与技术条件充分融合,同时使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 理查德·雷吉斯特(美国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以聚居地为基础的充满活力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发展形态,即生态健康城市。 黄光宇教授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基于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将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相协调,对自然资源和能源进行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加强资源的在生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惠共生。 黄肇义等人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居环境,基于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自身具有人文特色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作为可持续子系统。 Rodney R White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现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和

浅议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浅议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发表时间:2018-10-08T15:12:25.297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4月下作者:李洁王笑凯[导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经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 (1身份证:4101021977****252x;2身份证:4113291983****0011)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经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从文化角度探究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我国的全新理念,是城市经济理论和实践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延续、升华和深化,是城市文化实践的思维理念和城市文化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进行简单的简述,供同行参考!关键词:现代化;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前言:城市文化只有创新发展,文化个性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特色才能魅力无穷。丧失了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记忆;不能跟上时代不断创新,城市文化将迷失发展路径。只有传承与创新并重,城市文化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 1城市规划模式的分析 1.1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规划需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 1.2城市规划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使每位居民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展,扩大就业容量;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缓冲区。指生态保护区与建设开发区之间的过渡性质的地区,是土地争夺的热点。应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综合考虑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近远期结合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开发用地的供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生态恢复区。指已受到干扰而质量下降的敏感区及景观破碎区,以及建设发展区或是生态缓冲区中受到强烈干扰而功能丧失的地区,如空气、河流严重污染区。此类地区须严格限制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对于现有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或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并制定保护控制专项规划。 1.3确定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中短期规划结合对生态城市的远景发展提出设想,确立各个阶段的建设目标;中期规划以五年为周期,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作为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应当依据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及本阶段的建设目标,明确五年内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短期规划以2~3年为周期,以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为重点内容,明境。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满足人生存、发展需要的人工环境,城市发展就是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之一。 2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行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最后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 3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分析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怎么确立,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景观、形象、空间以及氛围、气质、灵魂,从而使城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济南称“泉城”,景德镇称“瓷都”,杭州称“人间天堂”,维也纳称“音乐之都”等等,都是特有文化使之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城市特色。比如,长春可以从历史文化、汽车文化、电影文化等独特文化优势出发确立文化特色,集安可以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彰显文化魅力,延边、前郭、伊通等可以立足民族文化生发个性特色。各地确立城市文化特色,第一步要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做出准确可靠解读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第二步要注意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城市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个性;第三步要努力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把文化个性忠实地反映在城市建设上,以固化城市特色。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品格。制度性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活的体现,也决定着城市的物质空间的风格和品位。每个城镇都应该从有利于城市特色生长、城市品位提升出发,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制度体系和行为习惯给予深入反思和积极改善,对市民生产生活中蕴含的传统性、地域性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民间文艺等给予正确引导和积极塑造,让优良的宝贵的文化传统和健康、积极、先进的社会风尚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要不断丰富发展这种个性鲜明的城市主流文化,让城市文化品格特色日益鲜明、品位不断提升。结束语: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北京慧坤投资公司 出版周期:旬刊 ISSN:2095-2104 CN:11-9313/TU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邮发代号:80-307 创刊时间:2011 《城市建设》杂志社出版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办刊宗旨是“聚焦城市建设领域,集合业界精英智慧,发布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城市建设”。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为指导,广泛结合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学术成就。致力于报道城市建设发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广大科研工作者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现开设:工程管理、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公路桥梁、市政工程、城市规划、技术探讨、水利水电,环保与节能,问题探讨等栏目,具体征稿事宜说明如下: 一、征文形式与要求 (1)论点新颖,论证充分;设想可行,结论可靠;条理分明,书写清楚,用字规范,上交电子文件(word格式)。

(2)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及邮政编码、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3)来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读性,要求论点明确、内容充实、数据可靠、文字精炼,以不超过8000字为宜,杜绝一稿多投。论文应包括:题名(20字内,含英文题名)、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及所在城市、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4~8个)、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属基金项目资助的请详细注明基金项目具体名称及编号,并附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学历、职称、研究方向),以及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 (4)中文摘要(200字左右)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章重要内容。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拥有与文章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如第一次投稿或对投稿有任何疑问,均可联系本刊18.991.833.174,本刊将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解答,欢迎各界人士投稿。(5)文内表格一律用三线表;插图切勿过大,各图形符合制图规范;正文(含图、表)中的物理量和计量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外文字母、单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矢量、矩阵和易混淆的字母应书写清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