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职业教育体系

第三章 职业教育体系

第三章 职业教育体系
第三章 职业教育体系

第三章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节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基础

第二节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与范围

第三节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制度

[知识要点]

1、包括职业教育的人才预测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等。狭义仅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学制或称结构体系,它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

2、构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包括:(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确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的首要依据;(2)国民经济结构是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的重要依据;(3)职业技术教育自身优化的要求是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的必要依据。

3、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包括劳动后备力量培训和在职培训构成了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两大类。

4、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主要是由就业准备教育与在职培训两大体系构成。

5、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基本要求:(1)要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2)要与专门技术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3)要依据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规格来划分;(4)要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起来组成一体。

6、教育制度也称作教育体制是指高级管理教育行政组织系统各种教育机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教育制度的形成总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基础之上,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为实现教育目的提供了组织制度保证。

7、21世纪初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1)在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高中阶段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规模将有较大的扩展;(2)教育的类型、层次和形式将更加多样化;(3)构建社会化的、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资料]

(一)参考文献

1、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富维岳、唱印余《教育学》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1

3、龚祖文等《农业教育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4、郝点明《构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育结构体系教育研究》2001(6)

5、石伟平等《关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

(二)最新资料

1999年全国7.06亿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3.8%,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2000年,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共 157.3万,仅占总数的 5.5%,不仅在数量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在质量上也存在不少新的问题。(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83页)

2000年,我国已在占全国85%人口地区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21世纪初,我国将抓紧在占全国 15%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我国“十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在 2005年左右,要努力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从1999年 10.5%提高到15%,也就是进入通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青少年的迫切愿望。(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84页)

[重点讨论]

1、什么是教育体系?什么是教育结构?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

2、研究职业教育体系与结构有何重要意义?

3、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除学制体系以外的其它体系对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制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5、21世纪初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有何新趋势?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 (征求意见稿) 2012年5月 目录 一、规划背景 二、总体要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地位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 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 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七、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 八、规划实施 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各产业、行业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背景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要素是人。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

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是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兴经济、实现自主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福祉。这项重大任务,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工业化以来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际竞争是产业-人才体系的综合竞争。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印等主要国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的重要法案和政策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将全球竞争力聚焦到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上,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重振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知识技能不平等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威胁因素,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集中反映在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制度不完善,与产业振兴、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上。 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2-2020年) (征求意见稿) 2012年5月 目录 一、规划背景 二、总体要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地位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 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 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七、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 八、规划实施 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各产业、行业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背景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要素是人。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是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兴经济、实现自主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福祉。这项重大任务,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工业化以来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际竞争是产业-人才体系的综合竞争。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印等主要国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的重要法案和政策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将全球竞争力聚焦到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上,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重振实体经济、重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陈柳艳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是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综合化、模块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与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等方面采进行。本文结合学院实际工作对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及研究。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一、关于离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考核方式等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从人才培养方案说,课程体系定位应与人才培养下作目标相一致。我同高职教育的基本H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要有一技之长.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传统的技术型人才已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适应性,多元性的要求。在今天很多岗位消失得很快,越来越多的丁作岗位需要宽厚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操作技能,也就是我们的教育要保证使受教育者以宽厚的基础与实力去迎接多元化、快速发展的世界。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有可迁移性,可延续性。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要与此相匹配一因此.如何使学生能理解并提高专业群、职业群的知识能力。使课程的框架臣宽、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既要让学生掌握较强的实践技术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

又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必须坚持内涵发展的道路.要努力抓好实践教学、基础课两个课程系统的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要实现: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以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主线,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注重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也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片面的“职业人”,而是完整的“社会人”。 二、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时,首先要开展科学、有效的市场调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把社会产业结构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作为确定课程体系的依据。职业教育的课程从工作任务出发。关注工作过程系统。课程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公共基础等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确定、整合课程内容。 (二)按照模块化、综合化的结构建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除了选择教学的内容.还有一个是教学内容如何序化、结构化的问题。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体系割断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模块化教学有效地避免了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叠,教学的目的性强,使教育教学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建市模块课程体系,依据真实T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整合序化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必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直至教学评价,凸显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特色。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研究 当前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但在职业教育理念和理论研究上,尚有众多分歧,亟待统一。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合格教育,而普通教育是选拔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教学评价上,都有重大区别,关键就在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核心就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明确职业能力内涵,依据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设置,决定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相互的衔接,最终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赵志群将职业能力概括为:人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个(或若干个相近)职业所必须的本领,是在职业工作、社会活动和私人活动中科学地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职业院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而且不同的职业院校,要有符合自身校情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办学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定位,确定专业方向。由于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多元性;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培养对象的复杂性,因而,职业教育应具有独特的个性特色。按照国家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要求,各个职业院校应依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层次、规格要求,找准自己的定位,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关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有人将职业能力具体化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就是学生关于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方法能力则是对于专业技能的悟性和应用能力及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认为这三种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方法能力是三种能力的核心。 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对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学校品牌建设,具有决定意义。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职业能力能否突破常规表述,具体地描述出岗位任务实际需要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体系建设能否成功。培养学生职业特色鲜明,与岗位任务联系紧密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点,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性、根本性任务。 二、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 一般意义来讲,课程的最基本含义,就是学习范围、进程、计划和程序。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课程界定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方案。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而课程内容三要素的各自内涵与比例不同,形成了不同教育类型课程的不同特点。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必然使其课程内容将教育对象导向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获得。也即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三要素的设计都必然主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即课程的序化,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上。但这种构建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忽视了专业的系统性和融合性。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所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从教学做一体化的角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面对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各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应优化课程体

浅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浅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本文作者从工作实际出发,阐述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内容,以及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管理、检查评估与验收方法。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作为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建立课程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手段,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以现代人才观和课程观为依据,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改革为动力,全面审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建设目标,通过调整归并、增删取舍、综合开发、探索创新等方式和手段,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从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原则。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课程要与就业目标直接挂钩,能清晰地体现出就业方向和工作必需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与就业目标有益而无关的课程,可开可不开的不开,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少讲。使得课程设置精减实用,目标明确。 2、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本位的原则。专业培养目标应以人才规格分析为前提,课程设置应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人才规格分析形成的能力模块,是课程设置模块的重要依据,在课程模块对应能力模块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尽量减少和弱化与能力无关的课目,大力强化能力培养。 3、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尺度的原则。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建立有利于能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有别于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实践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是国家制定的行业职业标准。因此,实践课程体系应与国家(乃至国际)行业标准紧密接轨。各专业应以职业标准中包括的素养、知识、技能要求为依据,制定出培训项目明确详尽,培养过程严格有序的实践课程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之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 划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2014年6月

目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各产业、行业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惠民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印等国家和地区都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选择,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着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层次结构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并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上。抓住发展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培养数以亿计的工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附件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试行) 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 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具体任务是: (一)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

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三)树立现代质量文化。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基本原则 (一)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诊改工作主要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查研究。 (二)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本方案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充形成省级执行方案。学校可在省级方案基础上,补充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诊改内容。 (三)自主诊改与抽样复核相结合。以高职院校自主诊改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对学校进行抽样复核。 四、诊改与复核 (一)诊改对象与复核抽样 1.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应每3年至少完成一次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新建高职院校可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执行。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自主诊改基础上,每3年抽样复核的学校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4。 (二)基本程序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摘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热点,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 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专项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以及高 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 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和难点。因此,如何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就成了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借鉴了国外高职教育的一些经验,引入了能力本位的概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学科本位思想在课程建设中的表现仍根深蒂固。能力本位 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 系和课程形式,课程体系主要是参考就业市场的需求、借鉴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 体系和模式,这些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有余,专业技能不足,学生实 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行业即到即用的需求,造成社会急需的优 秀高技能人才短缺。随着各行各业自动化程度的日趋提高,高级技师的缺口日益 突出。 分析其原因,学校始终未能彻底摆脱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课程设 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脱节,教材内容没有很好地突出职业性和实 践性。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素质和职 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有机结合。即使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也是验证性实验多,学 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新很难得到提高,体现不了高职教育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 培养的特色。此外,考核形式上,笔试仍是主要形式,技能评价的体系难于建立,技能训练无法真正到位。因此,立足于职业岗位分析,针对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从源头开始突出高职课程体系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要在各专业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开发以专项职业技能形成为核心的项目课程,建立反映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 穿课程建设的始终。 1.知识目标。高职课程知识目标的设置应紧紧围绕所定岗位(群)职业能力 培养的需求进行,淡化公共基础科、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课程的设定要符合应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2.能力目标。高职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培养适应 岗位需求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方法与能力。 3.素质目标。高职课程素质目标的确定围绕着职业需求展开,培养适应社会 的通用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与培养适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如职业道德相结合。 三、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解决的十个问题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解决的十个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赵志群博士在新著《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中,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特点概括成一句话:“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赵志群博士认为,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需要解决的十个问题—— 1. 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 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2. 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 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3. 应用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是将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结合在一起,同时兼顾工作过程分析、生涯发展和教学设计,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等程序化的方法确定职教课程的基本内容。 4.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分析确定课程门类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相统一的、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过程,其专业课程的内容应当是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学习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式、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是教师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 5.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满足三个要求,即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 6.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主要关注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而相对忽视了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德莱福斯等发现,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必须经历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5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知识形态,在此,经验的积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采用什么方法和载体,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复杂阶段?如何设计符合职业成长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 7.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要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采用科学地和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的新载体,最为典型的就是课业。课业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物质化表现。课程开发工作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践探索的思考 邓斐乐 (无锡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无锡 214121) 摘要:职业教育面对着世界经济格局新形势下的挑战,必须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建设,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为学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必要的探索和改革。素质领先,德育优先,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德育教育;责任感;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2009年6月30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给会议的信中强调,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不断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培育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深入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这些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面对中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何针对职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切实做好育人工作,以适应金融危机下经济复苏的需要,为社

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评估指标体系

附件一 贵州省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序 号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估要点及标准主要支撑材料 1 政府统筹 10分 当地政府 或 主管部门 大力支持 8分 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 学方向,为院校依法自主办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证和制度环境。 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和支持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 力支持。 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为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依据。 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 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促进高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制度化。 有关文件、政 策、会议纪要、事 例材料、案例 专项经费保证 2分 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定期有专项经费支持,投向准确。财务报表 2 领导能力 5分 办学理念 2分 坚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主动适 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我省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实施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 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我省职业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 领导论著、讲 话、业绩、事例材 料 院校领导 3分 学校领导班子健全,结构合理,团结务实,勤政廉洁,作风民主,凝聚力、战斗力和感 召力强。 党政一把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学识丰富、视野宽阔,注重 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先进理念的传播;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科学决策、沟通协调及 战略规划能力。 领导班子情 况表、自述材料、 政绩事例、访谈记 录

高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摘要:本文从网络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方面入手,探讨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及课程群的分布;另外,提出了以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和实训室、实习基地为基本支撑的层次化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网络技术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个热门专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和维护能力以及初步的网络工程规划设计能力,能从事W E B网站的建设、管理与维护,能从事网络设备与技术应用推广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根据就业岗位群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根据就业岗位群的需求,以职业能力为主、知识体系为辅,建立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在企业、机关、公司、学校等部门的应用情况,特别对分布在珠三角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跟踪调查,我们确定网络专业面向以下就业岗位群:(1)网络系统集成:毕业生可以从事校园网、企业网、宽带网的规划设计与安装实施。(2)网络管理与维护:可以从事网络管理,或在企事

业单位进行一般的网络维护。(3)W E B网站建设与维护:可以在专业的网站设计与开发公司任职,也可以在普通企事业单位进行网站开发与维护。(4)网络编程:可以从事基于网络的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5)市场推广业务:可以从事网络技术的推广,网络软硬件产品的销售、培训及售后服务。 高职教育实际上是就业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必须围绕就业岗位群设置课程群支撑体系,课程改革也必须围绕岗位群以知识建构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对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来说,其结构由公共平台和专业模块组成,公共平台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模块的设置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职业支撑模块;第二部分是职业技能模块;第三部分是考证模块;第四部分是职业延展模块;第五部分是融合模块。公共平台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基础;职业技能模块是最为重要的职业技能培养部分,又可细分为网络管理模块、网页设计模块、网络编程模块;职业延展模块针对学生专业技能拓展和提高而设置。 2.依据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相对应各阶段课程群按照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职业岗位群所需,本着“立足基础,突出技能,注重素质”的思路,组织各阶段课程群,构建和优化网络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中还有一个辅助性课程群,即选修课,它是专业必修课程的补充。 本着高职教育基础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加大了专业课程的开设比例,将基础性课程进行了整合。例如,原先开设高等数学I、I I,分两个学期,现在改为计算机数学,一个学期。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合并、压缩或调整了原有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时开出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新课程。如,我们去掉了数字电路、操作系统原理等理论性课程,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建构策略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建构策略[摘要]文章从经济、社会、教育等不同学科视角,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构策略,对促进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实现职业教育功能最大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特征建构策略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以及各级行政管理组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与基础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教育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法律或政策文件,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内涵。在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面临全新的挑战。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特点和特征,对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现代性与发展性: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需要 现代性指职业教育要体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满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增加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性是指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容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随时做出调整,是一个动态的适应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现代性是从横向的地域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体现某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而发展性则是从纵向的时间序列而言的,职业教育体系应体现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及专业布局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工业化加速时期是其技术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最为快速的时期。同样,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迅速变化的时期,这些变化使我国劳动力需求与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做出反应,适时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来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对接产业体系。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其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由无序走向有序,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然而,由于许多现实原因,如学生家长的职业取向不太合理、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于生源和办学成本的考虑设置过多热门专业等,一部分专业的开设

职业教育政策文件汇编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2014年6月

目录 一、规划背景 (1) 二、总体要求 (2) (一)指导思想 (2) (二)建设目标 (3) (三)基本原则 (4) 三、体系的基本架构 (5) (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6) (二)职业教育的终身一体 (7) (三)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 (8) (四)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 (9) 四、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9) (一)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 (10) (二)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 (12) (三)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13) (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14) (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15) (六)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16) (七)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 (17) —1—

(八)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8) (九)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9) (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20) (十一)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21) (十二)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 (22) 五、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 (23)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23) (二)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24) (三)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25)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 (26) (五)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27) (六)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投入机制 (28) (七)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 (29) (八)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 (30) (九)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 (31) 六、保障实施 (32) (一)加强组织领导 (32) (二)完善支持政策 (32) (三)营造良好氛围 (34) (四)加强监测评估 (35) —2—

职业教育“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职业教育“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作者:马成荣 编者按: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对于进一步推动我校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从本学期起,我们开辟了“职教园地”这一专栏,定期向大家推荐一些有关职业教育方面的理论文章,供广大教师业务学习使用。请各系部处室组织教学人员认真学习,并通过学习逐步确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为学校的课程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期摘录的是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马成荣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职业教育课程内涵的结构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简称“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加以阐释,试图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思路。 职业教育“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职业教育课程是什么?“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道”。由于对其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产生了多种课程的概念。如从“跑”和“道”两个维度,对课程作广义的界定:“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从“道”的维度对课程作狭义的概念:“课程是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本文从“道”和“跑”两个维度和三个层面对职业教育课程内涵加以结构分析,以期有一个全景式的理解。

一、关于“道”、“跑”两个维度和三个层面 课程内涵的第一层次是宏观的,承载着课程的观念,也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静态的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门类以及课程结构的设计,最终物化为课程方案;而从动态的角度,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应充分反映职业世界、学习者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门类的划分要与工作领域相对应,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是一种映射的关系。第二层次是中观的,静态的表现为课程内容,最终物化为课程标准,它的基本参照点是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而不是传统学科模式下的知识体系;动态的是关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第三层次是微观的,静态的表现为课程内容的组织,最终物化为教材;而动态的是教师和学习者的互动关系,是教法和学法等。 可以看出,静态的文本和动态的进程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作用的,任何一者不可偏废。但是,一方面,两者各有侧重。侧重于“道”,更多地着眼于课程文本由无到有、由不完善到不断完善的具体操作程序,从结构学的角度看它精于设计;侧重于“跑”,其着眼点不在课程开发的具体程序,而在于教师和学习者在教育过程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对课程所反映的现实和未来的理解,更重于对课程理念的叙述。另一面,两者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文本开发过程总是包括对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课程理解的最终目的是赋予课程开发以新的意义,并体现在课程开发的文本中。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都要从课程文本(方案、标准和教材等)中透视其本质要义,看到所负载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文化,从而全面、整体地予以理解和把握。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中国职业教育现状及其思考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08年3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168所,占普通高校的60%,有近880万的在校生,700多种专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教育思路普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在新型工业化、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条主渠道,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促进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 (一)发展的现状 首先,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近年职业教育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接受和重视,其发展速度加快,迎来了职业学校“火爆热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向就业本位回归,不再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再盲目地转向普通教育,而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国际化可用人才。 其次,人才培养特征逐步明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便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 一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知识(一) 1.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种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养。 2.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是职业针对性,这是其本质属性;二是大众性;三是产业性;四是社会性。 3.职业教育之本是什么? 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4.以服务为宗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5.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核心与难点,重点是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6.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突破口是什么?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突破口。 7.要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应如何转变观念? (1)转变人才观念,把劳动技能型人才作为宝贵的人才来对待; (2)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树立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技术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鼓励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3)树立先进典型,大力表彰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

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视劳动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8、职业教育的“三个转变”和“两个加强”是什么? “三个转变”是转变办学思想、转变办学机制和转变办学模式; “两个加强”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9.如何认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0.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11.高职教育对教师有何要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专业课教师要深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积极参与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 12.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13.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