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复习题

说明:1、根据笔记整理,可能不

..。

...完整

2、时间匆忙,错误、遗漏之处请大家自行修改。

一、填空题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3、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4、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被后世学者誉为文论史的“双星”。清

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称赞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体大而虑周”,钟嵘的《诗品》是“思深而意远”。钟嵘的《诗品》是“百代诗话之祖”。

5、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谈到“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6、白居易在《与元九诗》中最著名的两句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7、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的重要见解,“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

也。”

8、在诗歌理论方面出现了四个主要派别:以王士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

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9、“姚门四弟子”是指方东树,姚莹,管同,梅曾亮。

10、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11、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

12、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思想。

13、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二、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说:“温柔敦厚”说是儒家是诗教观,从乐教生发而来,强调文学艺

术与政治教化的关系。“温柔”是指颜色温润,性情和柔,“敦厚”是指为人朴实、厚道。用于诗教要求人们性情和顺,不要违反礼教。要怨而不怒以实行教化。用于感化人之善心。这种思想有培养封建顺民消极作用的一面,也有艺术表现上追求委婉,含蓄,积极的一面。

2、诗无达诂说: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

华》。“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诗无达诂”即是说“《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因鉴赏主体的不同,对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审美理解,因而逐渐成为中国审美鉴赏中的理论术语之一。

3、风骨: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

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般以为,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则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言语表达。可以认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肌理说:翁方纲的肌理说是一个以学问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

诗学体系。“肌理”二字取自杜甫。所谓肌理,肌是比附,重点在理。翁所说

的“理”是义理与文理的统一,包括伦理道德、历史掌故、音韵、训诂、修辞等,与后来的桐城派所倡导的考据义理文章合一的说法非常近似,表现出肌理说更注重学问、考证、辞采的倾向,正是当时乾嘉实证学风的文学反响,代表了当时朴学派的说诗观点,形成“学人之诗”,其流一直持续到近代。5、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之际盛行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和社会思潮。玄学作为

一种新的哲学形态是以《老子》《庄子》《周易》三部玄学经典而称之为“三玄”而得名。“三玄”是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提出来的观点。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玄学发扬玄远:崇尚清谈,以虚无为特征。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辨,又称之为玄远之学,清谈之学,思辨之学。一种是沈约《宋书·雷次宗传》最先使用玄学。一种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哲学界把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称为“魏晋玄学”。玄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是汉魏之际中国学术思想不断变化的产物,是曹魏集团与司马氏政权对当时社会名士实行压抑迫害政策的结果。也是魏晋名士风度及思维方法与生活方式使之然。玄学以黄老之学去糅合儒家经义以替代日趋衰弱的汉代经学。在门阀制度下魏晋名士以出生门第,容貌意止,虚无玄远的清谈为标榜形成一种新的时代风尚和社会思潮。

6、虚静:“虚静”原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

物时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被庄子重新阐发。庄子认为要进入道德境界就必须先进入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而虚静的必须在“绝学去智”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深刻的认识,进入一种“大明”的境界。

7、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孟子提出的一个文学批评方法。出自《孟子·万章》

上篇。“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

8、隐秀:隐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来的:“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所谓隐,不是要使文学作品晦涩难明,而是要使读者味之无尽,能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所谓秀,不是要作家堆砌辞藻,而是要逼真自然,使读者言如亲临其境一般。可见,隐秀即意象的有机交融,也即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9、神韵: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是清初王士禛诗歌理论的

核心内容。王士禛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还没有把它看成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到王士禛,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其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精细的刻画。然而,整体的世界尽管没有被直接描摹出来,但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

10、朴学:朴学为朴质之学,最初见于《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汉儒之学

注重于名物训诂考据之学,后世学者泛指汉学古文经学一派为朴学。清代崛起的乾嘉学派上承汉儒古文学派,下开宋儒性灵之学,致力于治经考据,所以也称为朴学。朴学是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在保存和传递古代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积极之意。乾嘉学派的共同之处在于重汉学,释文字,通训诂,精校勘,善考证。乾嘉学派一是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一是以戴震为代表的徽派。在学术成就上徽派超越了吴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被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这不仅在于他们学问的出类拔萃,更重要在对后期的朴学思

潮影响重大。

11、形神论:形神论是由儒家的文质说和元气论生发出来的一个思想。其实质就

是以象表质在作品中形成的成果。司马谈论“凡人之所生者,神也;人之所托着,形也。由此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淮南子》从元气自然论的立场来谈论形、神、气三者之间的关系。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在《淮南子》中还强调形对神的主宰作用。

《淮南子》:“心者,神之至也;神者,心之宝也;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而从害。”

12、童心说:明后期重要的思想家李贽,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方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

13、知人论世说:出自《孟子·万章》下篇。知人论世是指欲理解作品,必须了

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环境,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14、性灵说:袁枚的“性灵”说,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性灵说主张诗歌

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和道德、政治无关的性情,只要是真性情,就是有价值的。性灵说的另一方面内容,是主张诗歌在艺术创作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要在学古中求变。在审美方面,性灵说主张风趣,摆脱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凸现轻松活泼的个性表现。

15、格调说:沈德潜所说的“格调”,实际上包括体裁和音节二方面,这是他选

诗的首要标准。他主张诗歌所表现的性情应该有益于教化,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格调”说所指的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体现为一套具体的法则。而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音模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

16、隋唐佛学:佛学是佛教经典之学,是佛教文化广泛传播的必然产物。印度佛

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历汉魏六朝的洗礼与融合,到隋唐五代形成盛况空前的繁荣局面,在历史上成为隋唐佛学。隋唐佛学包括寺院禅学和居士禅学。

寺院禅学以僧侣为主,从事佛经翻译和授徒讲经。居士禅学以文人士大夫为主,居家参禅,以禅喻事,以禅论诗,以禅论社会人生。

17、理学:理学又称为程朱理学,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

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有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开始创立。理学又经过其弟子杨时,再传弟子罗从颜,三传弟子李侗。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理学还包括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并延伸到朱熹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着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派的最大代表,所以理学又称为朱子学。

三、概念区分

1、儒教道教:

相同点:(1)两家都以人为本,以人和人的价值作为中心议题,高扬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两家都主张爱人,富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意识。儒家主

张为仁义而舍身,道家提倡不要因为功名利禄而殉生。(3)两家都看重美。以美作为各自人格追求和审美崇尚。(4)两家都重道。表现出一定的天人合一的倾向。儒家住人道,循依天道,道家主人道,顺合天道。

不同点:(1)思想起源不同。儒家思想起源于齐鲁文化,是史官文化。道家思想起源于荆楚文化,是巫官文化。(2)儒家学说以政治伦理哲学为基础,注重文与质的统一。表现出伦理教化的思想。道家思想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崇尚以天合天,表现出自然化,自由的思想。(3)儒家主善,重美善统一。道家主真,注重美真统一。(4)儒家注重功利,属于政治功利化美学和文论批评。道家超功利,主张无功利的美学和文论批评。(5)儒家重入世,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的奋斗目标。道家重出世,以清静无为、自由为人生的目标。

2、中学和西学:西学是和中学相对而言,是指西方科技文化和西方文明。包括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方法论。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近代科技成果。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中华制度,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二者的区别在于:中学植根于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中,西学植根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中学属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以承继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为中介,西学以新式学校教育为桥梁。鸦片战争后,由于中西文化势差,造成“西学东渐“的局面。

3、古文和骈文:古文和骈文是中国古代文章写作的两种基本语言表达方式,古文的名词是后起的,是针对骈文而提出来的,指骈文产生以前先秦两汉文章写作的语言表达方式,即自由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语言表达方式。骈文萌芽于两汉,兴起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及唐初,它是一种讲究骈俪、对偶的语言表达方式。骈文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以四六句为主,二是句式结构和词语性质的对偶。

四、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所蕴含的文论批评思想。

1、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书p73)

2、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书P87)

3、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书P88)

4、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书p88)

5、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书P19)

五、问答题

1、魏晋玄学对古代文论批评的影响是什么?

答:总的来说,,玄学在魏晋南北朝盛行,作用是实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由宇宙构成论向宇宙本体论的转变。在文学艺术与文论批评方面更趋于自觉,使这时期的

文论批评走向繁荣。(1)魏晋时期,玄学的言意之辨和名教与自然合一的论争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开拓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论证主要围绕“有无关系”“本末关系”“形神关系”“一多关系”四个方面。这个论争使魏晋时期文论批评达到深刻的玄学意境。(2)玄学本体论构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学理论批评的重要理论基石。玄学本体论是“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学问。玄学本体论由四大关系构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末关系”“一多关系”“动静关系”。“自然无为”思想是指凡是有为的都是非第一性,只有无知,无形,无意是第一性,是至高无上的精神所在。(3)魏晋风度与个体人格精神追求及超越有限以达到无限之美的人生境界。“玄心,洞见,妙赏,深情”是形成魏晋风度的内在条件,“颖悟,旷达,真率”是魏晋风度的外在特点。这两大方面构成了“魏晋风度”。从总体上看,魏晋玄学与文论批评的共同连接点主要在以个体人格理想与内在的自我精神上,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在玄学家看来超越有限才能达到无限。超越有限的唯一途径就是顺应自然,获得自由,使人生的意义价值进入无限的理想境界。(4)玄学在艺术创作上推动“玄言诗”“山水田园诗”的出现。强化中国古代的诗学观念,导致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出现。(5)宋文帝刘裕建立了“四学”:文学,玄学,儒学,史学。

2、怎样理解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答:(1)这是叶燮在《原诗》中提出的一个诗歌理论思想。他认为诗人的胸襟具体体现在才、胆、识、力四个方面。他说“大凡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作家的才、胆、识、力既与人的天赋禀性有关,也和人的后天学习有关。(2)识,对才、胆、力都有重要的知道作用。才,指作家的才能;胆,指作家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提出创新见解;识,指作家对客观事物的理、事、情的认识;力,指作家的艺术功力和气魄。(3)叶燮认为:“才、胆、识、力”四者具有“交相为济”的关系。“胆”既有赖于“识”,又能扩充和发展“才”,“惟胆能生才,但知才受于天,而抑知必待扩充于胆邪。”而“才”有须有“力”以载之,“惟力大而才能坚,故至坚而不可摧也。”

3、陆机在《文赋》中阐发了那些思想?

答:(1)对以构思为主的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首先,他认为进行艺术构思的前提是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要“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其次,构思的情态要“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最后,他认为在艺术构思中要有灵感,即“应感之会”。文思之通或塞决定于灵感之有无。(2)在文体风格方面,他论述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3)具体表现技巧方面。在结构和布局方面,他强调必须恰如其分的安排好意和辞,即所谓的“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在艺术技巧方面,原则是:构思精巧,辞藻华美,抑扬顿挫。(4)陆机还提出了文学艺术标准:应,和,悲,雅,艳。

4、严羽的《沧浪诗话》阐发了那些文论批评思想?

答:(1)“别材”,“别趣”说是严羽整个诗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别材”的“材”是才能的意思。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别趣”是说诗歌有特别的趣味。

(2)“意境”说。“惟在兴趣”,诗歌就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严羽对这种意境艺术特征的描绘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3)“妙悟”说。严羽认为诗歌艺术的奥秘不是语言所能表达清楚的,也不是理论能够说明白的。一定要从大量的上乘佳作中,凭借内在的直觉思维,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才能体会诗歌的魅力。(4)“以盛唐为法”。要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

5、“诗言志”在历史流变中形成的流派?

答:(1)重志。要求诗歌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对人进行道德规范和教化。孔子:“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体现这。唐代韩愈,柳宗元,元白诗派,朱熹都是这派。这派观点违背了文艺规律,片面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严重窒息了文学发展。(2)重情。注重强调诗歌对抒发个体情感的作用,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就是重情的典型体现。沈约提出的“以情纬书”都是这种体现。重情理论缺点:忽视文学的社会性,客观性以及教育作用,给文学创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是对“诗言志”理论的片面发展。多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有比较大的贡献。(3)情志并重。它是“诗言志”的主流。这种认识既强调是个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又重视了文学本身的抒情言志,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乐记》表达了怎样的封建正统文艺思想?

答:(1)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原论。(2)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提出了“声——音——乐——心——物(社会政治)”的音乐作用论。这就是“文学——人心——治道”。音乐的功用可以直接影响政治的治乱。(3)关于音乐的创作问题。《乐记》强调了音乐表现感情的特点,同时指出音乐创作必须有高度的真实性,应当是人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7、《文心雕龙》文学鉴赏和批评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答:(1)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讲,一是要“披文以入情”。创作是一个由情到辞的过程,欣赏是一个由辞到情的过程。读者先感受到艺术形象,再进一步体会作家的主观情志。二是要有“知音”的姿态。《知音》篇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三是要摒弃主观偏好,客观公正的评价文学作品。(2)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讲,一是要“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刘勰说:“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要求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二是要“无私与轻重,不偏于憎爱。”大量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并总结文学创作规律才能给作品正确的评价,做到“无私与轻重,不偏于憎爱。“三是要运用“六观”的具体方法。所谓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8、司空图队意境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提出了“味外之旨”说。在钟嵘“滋味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诗歌的“味外味”的问题。他说:“文之难,而诗犹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2)提出了“思与境偕”说。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

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3)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诗歌的意境存在于诗歌中具体的实的景物描写之外,要借助暗示和象征的手法,使读者在实的景物描写之外构成一个虚的,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体会象外之象,景外之景。(4)提出了“韵味说”。他认为“味”是诗歌所必须具备的属性。有韵味的诗歌在形象上“近而不泛”,在意境上的特点是“远而不尽”,诗歌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意境创造上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六、论述题

1、结合古代文论批评实际,论述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理

解作答)

答:

一、中国古代关于文源论的认识

1、文源于物

文源于自然物。《易传》:观物取象。“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余地。观鸟兽之形与地之宜。”观物取象说从哲学高度说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一切内容都是来源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因此,从朴素唯物主义的高度,其中也蕴含着自然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源泉的基本道理。

文源于社会事物。韩愈《送孟冬野序》:“诗之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2、文源于道

文源于自然之道,天道。——道家观点。

文源于圣人之道,人道。——儒家观点。(道沿圣以重文,圣因文而明道)

圣人之道{社会伦理:三纲五常;社会政治:齐家治国平天下}

3、文源于心

心理:心灵中生发

王守仁:心无外物

“诗缘情”(陆机)

“诗言志”:诗歌抒发人的主观情志

4、文源于经

六经,五经,四书五经等古人写下的经典文献。

(宋)李涂:千万世文章出自四书五经。

(北齐):颜之推:“夫文章者,源出五经。”

(清)朱尊:“六经者,文之源也。”

结论: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其他的是流,不是源。

二、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创作论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虚静”原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被庄子重新阐发。庄子认为要进入道德境界就必须先进入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而虚静的必须在“绝学去智”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深刻的认识,进入一种“大明”的境界。

《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三、文学的创作方法

道家:言不尽意。儒家:言能尽意。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意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言能否尽意的问题直接涉及到文学创作是否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主要是受言不尽意论的影响但是又并不因此否定语言的作用,更不否定文学创作,而是要求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构思内容的时候就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不受语言文字表达思维内容时局限性的束缚,而是借助语言文字的暗示象征等特点探求言外固定之深意。

四、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文质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形神论

《庄子‘知北游》:“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文学艺术家只有抓住最能体现对象形态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同于一般的特殊的“形”,把它真实生动的描绘出来,这样才能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五、文学风格论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孟子:“吾善养我浩然之气。”

六、欣赏批评论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提出全面见解的是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

1、博观。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

2、欣赏批评的途径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

无私与轻重,不偏于憎爱。“评理若衡,照辞如镜。”

3、诗无达诂

由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进行文学欣赏的方法,与接受美学的观点相近。意思是诗歌没有一个共通的解释。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七、变化发展论

通变论:“通变”是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重要术语,一般指文学的沿革与发展。起源可以追溯到《易传》。“通变”主要在汇通、通晓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事物的变化发展。“变”有纵变、横变。“通变”的“变”指变化发展,“通”是在汇通、通晓的基础上继承创新。

2、论述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理解作答)

答:

一、批评家的非职业化

中国:官员,文人,批评家。自娱自乐。

文人与批评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包容的关系。

中国批评家职业化在明代中叶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时期。

二、文体形式多样化

书信序跋这类文论批评居多,短小精悍。经验型文论居多,抽象思辨论著少。

三、文论批评的主体化

1.在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中贯穿着主体情感的红线。

“情与礼”的冲突,“情与理”的冲突,二者以唐代为界限。“诗言志”、“诗缘情”(陆机)、“情景交融”(唐代)。

2.重人品,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薛雪《一瓢诗话》:“心正则言正,志正则身正,心志不正则诗亦不正。”3.重主体素养,强调“才、胆、识、力”的结合

这是由叶燮在《原诗》中提出。依次解释为才能;破旧立新的胆识;学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才力,笔力。叶燮云:“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

四、文论批评方法的意象化

1.多使用自然意象来进行文论批评

中国古代是农业性、宗法性的社会。多用自然意象感悟抒怀。

2.重含蓄

严羽《沧浪诗话》提到写诗作文要“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3.多用比喻

起于《诗经》《世说新语》对人物品评,成于钟嵘《诗品》。其中描述“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敖陶孙《敖器诗话》:魏武帝(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子建(曹植)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鲍明远(鲍照)如饥鹰独出,奇矫无

前;谢康乐(谢灵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陶彭泽(陶渊明)如绛

云在霄,舒卷自如;王右丞(王维)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中的高密度自然意象的使用体现了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具有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

五、文论批评非体系化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是非系统、非体系性。前后包容的多,相互否定的少。1.理论思考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是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上发展而来的,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是从天道和人道相统一的视角来认识文学的本质。所以它在理论思考上具有整体性和涵盖性。后人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认识仅仅对某一点上提出独到见解,没有融入到整体性的哲学思维之中。2.审美倾向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注重审美主体和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强调文论批评活动中的感性体悟,所以是一种美感的批评,创造的批评。

3.理论表述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也有长篇大论,但是大多数文论批评专著偏重于感性直观,以经验积累的形态为主。言简意赅的评点随笔多于长篇大论。形象性的表达多余抽象化的概括。

六、文论批评的内容和功用

1.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偏重于表现,发展成为以意境论和教化说两大支柱为中

心的文论批评体系。

2.中国古代文论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

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论述金圣叹的人物形象塑造理论。(请结合具体例子论述)

答:金圣叹人物塑造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点:

(1)金圣叹指出《水浒传》之所以能使一百八人有一百八样性格,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文艺美学原则来描写人物,注重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能够用画论中“以形写神”、“得其意思之所在”这些艺术表现方法来创造

特殊性格,从而使自己笔下人物达到“传神”“逼真”的“化境”。

(2)金圣叹认为要使人物形象传神和逼真,则必须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同中之异”。这是对容与堂本“同而不同之处有辨”的发挥。只有写出了“同

中之异”才是真正的本事。

(3)金圣叹指出了《水浒传》中善于借次要人物的陪衬描写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4)金圣叹还指出《水浒》作者常常用“以反托正”的方法,来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

(5)金圣叹还特别注意到了《水浒》人物塑造方面,善于使之合乎“人情物理”,而不是故意把英雄拔高、神化。使人感到他们既是理性的英雄,也是现实

的、活生生的人。

(6)金圣叹在评点中还指出《水浒传》善于通过人物特殊的行为、动作、举止、处事方式,来表现其特殊的性格。

(7)金圣叹在评点中还详细地分析了《水浒》中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语言,非常赞赏这些个性化的语言。

4、论述李渔对戏曲“结构第一”的观点。(展开论述参照课本P262—P266)答:(1)艺术构思和创作过程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2)强调戏剧创作必须对现实生活作客观描写,使之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反对把戏剧创作变成泄私愤、报私仇的工具,或写一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作为个人的消遣之用。

(3)提倡戏剧创作的独创性。

(4)确立主题和题材,突出主要戏剧冲突。

(5)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乐记》是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4、《》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的《》。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10、“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11、《曲律》的作者是。 12、儒家有三不朽:、、。 13、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分为、、。 14、先秦的思想文化主要指和。 15、《》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16、儒家将经籍《》《》《》《》《》尊为五经。 17、汉人的文学评论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和汉赋。 18、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19、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之气,浊为之气。 20、作为创作时作家的心理特征,缘情又有三种情况即、、。 21、陆机论的主体心理包括:、、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钟嵘的文论思想分为:吟咏情性说、、、。 23、三教是指:、、三种文化思想。 24、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三大理论中。 二、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 2、诗无达诂: 3、象外之象: 4、兴趣说: 5、滋味说: 6、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 1.(孟子的)“养气”说 2.(袁宏道的)“性灵”说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刷焉。……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S,j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云南开放《中国古代文论专题》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学年度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专题套别:A套(√) B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试题(二)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第二套)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论语为政》) 2.《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而在批判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_________”,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3.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_________”与“_________”与的文学批评方法。 4.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_________”的著名论断。 5.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__”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_________”束缚的巨大作用。 6.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_______ 》和《 ________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7.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_________”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 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_________ ”论。 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 理论批评家 _________ 的著名书信体论《 ________ 》。 9.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_________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10.明代袁宏道要求诗歌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出了“ ________”说,这是与李贽的“________”说理论一脉相承的。 11.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__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A.“不平则鸣”说 B.“疾虚妄”说 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 D.“发愤著书”说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参考题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 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 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 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 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 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 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 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着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着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着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古代文论总复习

中国古代文论总复习 第一,二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诗言志"最早见于. A,《尚书》B,《左传》C,《论语》D,《诗大序》 2,"以意逆志"的提出者是. A,孔子B ,墨子C ,孟子D,庄子 3,"发乎情,止乎礼义"意思是. A,抒发感情,抑制礼义B,从感情出发,必然阻止礼义 C,起于情性,而归结于礼义D,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就合乎礼义4,"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说这话的是. A,孔子B,庄子C,屈原D,司马迁 5,汉代称"文学"指. A,一切文化典籍B,一切学术著作C,具有文学性的作品 D,指汉大赋 二,多项选择 1,"诗言志"作为我国早期的文学理论,概括了. A,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表情达意的B,诗歌的本质是表现的 C,诗歌的本质的模仿的D,诗歌的本质是非感性的 E,诗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 2,墨子提介"非乐"是. A,否定和反对音乐B,是反对文学 C,反对音乐而不反对文学D,是反对一切艺术的娱乐性 三,名词解释 诗言志 2,"比兴" 四,判断正误 1,孔子提倡诗教只看到了文学的教育作用. 2,庄子主张自然美,反对人工雕饰,只会导致对文学艺术的取消. 五,简答题: 孔子的文学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庄子的文艺观主要有哪些 六:论述题 孔子是如何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的 第三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曹丕的"文气"说是讲. A,文章的气势B,讲作家的道德品质修养 C,讲"建安风力" D,讲作家个性气质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陆机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担心 . A,文章没有内容B,文章没有主题 C,构思没有文彩D,思想不能正确反映外物和词不达意 3,陆机《文赋》说:"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指.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 1.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就是例证。 A.文已尽而意有余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B.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4.《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喻诗。 A.禅 B.儒 C.释 D.道 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诗意的 C.意象的 D.直觉的 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 配合和中介 B.核心和主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绪论部分: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不背会死系列

1、孔子以“仁”为基础的文艺观包含哪些内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也就是“爱人”和怎样立人成人,即培养理想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固然有现实的途径,离不开道德行为方面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借助艺术与审美。孔子之所以重视艺术与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实现“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理想的人格。这一文艺观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命题体现出来:(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文之以礼乐” 总之,“仁”构成了孔子美学和文艺观的基础,所谓“成于乐”、“游于艺”、“吾与点”、“文之以礼乐”等重要命题都必须在“仁”的哲学基础上才能理解。孔子文艺观的核心,不是去解答某些具体的艺术审美问题,而是要以“仁”的心理情感去影响人、感化人、培养人,从而使人类生活真正能立于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上,具有美的价值和意蕴。孔子的美学和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这一方面。 2、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你如何理解?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说“兴”是指“引譬连类”。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的命题,不仅是因为“诗”可以让人学会运用象征性语言的艺术,学会用譬喻、“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语言方式来解释世界,学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类比联想,而且还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仪教化和人格的完成。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说是“和而不流”。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安国说“怨刺上政”。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 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