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智哲学(郦全民06.9.19)

心智哲学(郦全民06.9.19)

心智哲学(郦全民06.9.19)
心智哲学(郦全民06.9.19)

课程名称:心智哲学(Philosophy of Mind)

一、课程目的、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现当代心智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学说,了解心智哲学与其他哲学分支、当代心智哲学与认知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系统讲授心智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和主要学说的基本观点,并对几种主要学说的主张、论证方式和优缺点进行较全面、深入的剖析。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本课程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以讲授为主,穿插课堂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独自对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K. T. Masli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Min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参考书目:

1、高新民等主编:《心灵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约翰·海尔著:《当代心灵哲学导论》(高新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平时成绩占40%,采用课堂提问、小作业等形式进行;期末开卷考试,考试成绩占60%。

六、讲授大纲:(两级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心身问题

第二节解决心身问题的不同进路

第三节心智的刻画

第二章二元论

第一节实体二元论

第二节对笛卡尔二元论的改造

第三节非笛卡尔主义的二元论

第三章心脑同一论

第一节历史背景和预先说明

第二节两种基本类型

第三节同一论的威力和局限

第四节对同一论的几种异议

第四章分析的行为主义

第一节分析的行为主义与方法论的行为主义的比较

第二节亨普尔的“硬”行为主义

第三节赖尔的“软”行为主义

第四节分析的行为主义的威力和局限

第五章功能主义

第一节功能主义的基本主张

第二节功能主义:本体论的和心理的

第三节心智的计算假说

第四节功能主义的威力和局限

第五节中文屋子思想实验

第六章非还原的一元论

第一节属性二元论与非还原的一元论第二节伴生性

第三节属性二元论的三个问题

第七章心-物因果性

第一节心-物因果性

第二节作为原因的行动理由

第三节戴维森的意向行动的因果理论第八章个人同一性

第一节个人同一性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第二节作为物理连续的个人同一性

第三节作为心理连续的个人同一性

第四节个人同一性与非还原论

西方经典书目汇总

伦理学: 1.《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作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分类号:B502.23/ 2.《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作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分类号:B82-02/S642 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作者: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分类号:D081/R864 4.《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作者:康德(Kant)分类号:B516.31/K16 5.《道德形而上学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作者:康德(Kant)分类号:B516.31/K16 6.《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作者:穆勒(Mill)分类号:D081/R864 7.《伦理学原理(Principia Ethica)》作者:摩尔(G.E.Moore)分类号:B561.55/M822 8.《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作者:罗尔斯(John Rawls)分类号:B712.46/ 9.《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作者:诺齐克(Robert Nozick)分类号:B82-069/N961 10.《追寻美德(After Virtue)》作者: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 哲学: 1.《理想国(Republic)》作者:柏拉图(Plato)分类号:B502.232/P718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作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分类号:B502.233/A716 3.《诗学(On the Art of Poetry)》作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分类号:B502.233/A716 4.《诗艺(On the Art of Poetry)》作者:贺拉斯(Horace)分类号:B502.233/A716 5.《论崇高(On the Sublime Longinus)》作者:朗吉奴斯(Longinus)分类号:B502.233/A716 6.《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作者:笛卡尔(Rene Descartes)分类号:B565.22/D445 7.《思想录(Pascal’s Penssees)》作者: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分类号:B565.22/D445 8.《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作者:休谟(David Hume)分类号:B561.291/H921 9.《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作者:康德(Kant)分类号:B516.31/K16 10.《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作者:康德(Kant)分类号:B516.31/K16 11.《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Vol.1, Vol.2作者:黑格尔(Hegel)分类号:B516.35/H462 12.《小逻辑(The Logic of Hegel)》作者:黑格尔(Hegel)分类号:B516.35/H462 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Vol.1, Vol.2作者:叔本华(Schopenhauer)分类号:B516.41/S373 14.《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作者: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分类号:B516.47/N677 15.《非此即彼(Either/Or)》Vol.1, Vol.2作者: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分类号:B534/K47 16.《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作者:索绪尔(F.de Saussure)分类号:H0/S255 17.《纯粹现象学导论(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作者: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分类号:B516.52/H972 18.《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作者: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分类号:B521/W831 19.《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作者: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分类号:

笛卡尔的心灵哲学及其价值(一)

笛卡尔的心灵哲学及其价值(一) 摘要:心灵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成为他们批判的对象,因此,笛卡尔对心灵哲学所作的贡献是大多数哲学家所忽略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当代“本体论变革”中的部分思想对笛卡尔心灵哲学的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心身关系取消主义解释主义同一论功能主义 最近三、四十年,心灵哲学作为哲学的一大分支,倍受哲学家的关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并且,该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这一变革,共同的目的是批判、颠覆常识的心身观和潜藏在大多数哲学体系中的二元论幽灵。而作为二元论的代表者——笛卡尔,就不可避免的成为矛头所指。当然,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给哲学界带来的灾难不可视而不见。但是,当代心灵哲学所讨论的许多问题并未超出笛卡尔所思考的范围,而且一些重要思想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笛卡尔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起来的,甚至一些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并未超越笛卡尔的思想。 一、笛卡尔关于心灵哲学的基本思想 笛卡尔的关于心灵哲学的思想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自我意识。笛卡尔的方法是以“怀疑”开路的。他的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一沉思”就是普遍的怀疑。我在怀疑,这也是在说,我在思想。既然肯定我在思想,那么就必须也肯定我的存在。在他看来,“我思”必然依附一个主体,那就是我。因此,我是存在的。既然我是存在的,那就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就具有广延的属性,属性又依附一定的实体,因而就推出了“物质实体”。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和本性就是思想。“思”就是以属性而存在的,和上面一样又推出了“心灵实体”。 心身关系。上面已经说了,笛卡尔的“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是从属性“广延”和“思”中推出来的。他认为,“广延”和“思”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都不可能还原为对方,因此,它们具有不可还原性,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具有绝对的区别,进而,他就提出了心身二元论的思想。人和机器。笛卡尔是“人和机器说”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人不是机器,动物才是机器,因为人和动物的身体是物质的不同形态,所以它们也服从物质的普遍规律。他同意将动物和人的肉体看作机器。但是,一旦超出了肉体和物质的范围,进入意识和精神的层面,就不能将动物和人同等对待。 二、笛卡尔的心灵哲学的价值所在 不管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给哲学界带来了何种灾难,我们都不能被关于二元论的批判遮蔽了双眼,而对笛卡尔一概否定,对他的贡献置之不理。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他、怎样诋毁甚至诅咒他,我们仍应正视他对心灵哲学所作的贡献。 笛卡尔为心灵哲学设定了共同的问题和对象。他认为,人是由物质和灵魂两种实体构成的,灵魂的特征是能思而无广延,身体则有广延而不能思。同时他又用身心交感论解释心身相互作用何以可能的问题。他的理论及其矛盾构成了近现代心身问题讨论的焦点。与此相关的,心与身有没有同一性,有没有“属”与“种”的关系,它们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是如何可能的,对此应如何解释,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心灵哲学的核心问题,尽管讨论的方式和论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当代,心灵哲学这一领域,爆发了并正在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的变革”,一些哲学家以解构心灵,祛除隐藏在人们心中的二元论幽灵为目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极大地丰富了心灵哲学的思想。但是,他们讨论的部分问题并未超出笛卡尔所思考的范围,而且一些思想是在笛卡尔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起来的,甚至有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并未超越笛卡尔。下面,将结合当代本体论变革中的部分思想进行分析,以显示笛卡尔心灵哲学的价值。

康德社会哲学翻译

3. Social Contract Kant provides two distinct discussions of social contract. One concerns property and will be treated in more detail in section 5 below. The second discussion of social contract comes in the essa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an a priori restriction on the legitimate policies the sovereign may pursue. The sovereign must recognize the “original contract” as an idea of reason that forces the sovereign to “give his law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ould have arisen from the united will of a whole people and to regard each subject, insofar as he wants to be a citizen, as if he has joined in voting for such a will” (8:297). This original contract, Kant stresses, is only an idea of reason and not a historical event. Any rights and duties stemming from an original contract do so not because of any particular historical provenance, but because of the rightful relations embodied in the original contract. No empirical act, as a historical act would be, could be the foundation of any rightful duties or rights. The idea of an original contract limits the sovereign as legislator. No law may be promulgated that “a whole people could not possibly give its consent to” (8:297). The consent at issue, however, is also not an empirical consent based upon any actual act. The set of actual particular desires of citizens is not the basis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hey could possibly consent to a law. Rather, the kind of possibility at issue is one of rational possible unanimity based upon fair distributions of burdens and rights in abstraction from empirical facts or desires. Kant's two examples both exemplify this consideration of possible rational unanimity. His first example is a law that would provide hereditary privileges to members of a certain class of subjects. This law would be unjust because it would be irrational for those who would not be members of this class to agree to accept fewer privileges than members of the class. One might say that no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could cause all individuals to agree to this law. Kant's second example concerns a war tax. If the tax is administered fairly, it would not be unjust. Kant adds that even if the actual citizens opposed the war, the war tax would be just becaus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war is being waged for legitimate reasons that the state but not the citizens know about. Here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might cause all citizens to approve the law. In both these examples, the conception of “possible consent” abstracts from actual desires individual citizens have. The possible consent is not based upon a hypothetical vote given actual preferences but is based on a rational conception of agreement given any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Kant's view is similar to the social contract theory of Hobbes in a few important respects. The social contract is not a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does not involve a historical act. In fact it can be dangerou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state to even search history for such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of state power (6:318). The current state must be understood, regardless of its origin, to embody the social contact. The social contract is a rational justification for state power, not a result of actual deal-making among individuals or between them and a government. Another link to Hobbes is that the social contract is not voluntary. Individuals may be forced into the civil condition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导语】常识是军转|军队文职|公安现役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为了帮助考生熟悉复习内容,中公教育军人考试网为您提供常识知识及模拟题,供广大考生学习。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我们的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并且由于其本身知识点比较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记得更细致。那么,在这里大家需要把握以下内容: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内容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那么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又是社会意识呢?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这三者的地位各不相同,这是考试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地理环境是必要前提;人口因素是重要内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它又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包括了一切意识要素、观念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具体来说,它可以分为三大类: 1、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这里个体意识即我们每个人的这种观念、想法等;群体意识即我们提到某类人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这类人的特点。例如讲到东北人,我们可能都会感觉他们豪迈、粗犷等一些特点。 2、从社会意识的层次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例如感情、风俗、习惯、信念、愿望和审美情绪等; 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例如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自然科学等。 3、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这个分类是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分类,它是考试中常考的内容,因此咱们同学要着重把握这一点。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重读笛卡尔的_第一哲学沉思集_

一、笛卡尔的生平及其思想来源 1.笛卡尔的简介勒奈·笛卡尔(1596.3.31-1650. 2.11)生于法国土伦省莱耳市,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创立了“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笛卡尔出身于一个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在他8岁时就进入拉夫赖士的耶稣会学校接受教育,受到良好的古典学以及数学训练。1613年到巴黎学习法律,1616年毕业于普瓦捷大学。毕业后,笛卡尔决心游历欧洲各地,专心寻求“世界这本大书”中的智慧。因此他于1618年在荷兰入伍,随军远游。1621年笛卡尔退伍,并在1628年移居荷兰,在那里住了20多年。在此期间,笛卡尔专心致力于哲学研究,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他在荷兰发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哲学原理》等。1649年笛卡尔受瑞典女王之邀来到斯德哥尔摩,但不幸在这片“熊、冰雪与岩石的土地”上得了肺炎,并在1650年2月去世。 2.笛卡尔的思想来源及其时代背景 笛卡尔的时代正是欧美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哥白尼于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全面阐述了他的太阳中心说。这一学说摧毁了统治 1000多年之久,被经院哲学作为“科学根据”的亚里士多德——— 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同时在1543年,维萨里出版了《人体的构造》一书,系统地叙述了人体的构造,否定了基督教的上帝用男人身上的肋骨造女人、耶稣通过复活骨使死人复活的无稽之谈。在天文学方面,伽利略以望远镜发现了金星的变像,他还发现了惯性定律、自由落体定律、抛物体定律、钟摆等时性定律和许多自然规律,等等。这些打破 了封建科学的自然观,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笛卡尔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然而,在笛卡尔那个时代,欧 洲盛行的是经院哲学和神学,但是,到了17世纪,经院哲学似乎有退化的现象。主要的问题变成了死的教条,不求进步,在细微末节上则辩论不休。人们用来讽刺这个学派的例子是,“一个针尖上能够站立多少个天使?”面对这样一个传统哲学和传统方法,笛卡尔获得了一个观念,就是他要建立一个新的方法和一套新的哲学:他计划一次哲学的革命。 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思想受到了先哲们多方面的启迪。 如笛卡尔受柏拉图哲学影响颇深,笛卡 尔将柏拉图的回忆说,改造成“天赋观念说”,认为人们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它们是上帝赋予的永恒真理。《第一哲学沉思集》的主题就是论证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笛卡尔还受到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响。笛卡尔和奥古斯丁一样,把“灵魂”和“上帝”作为自己哲学的两大中心概念,把证明上帝存在和灵魂与肉体的区别确立为自己哲学的中心任务。关于人的存在,奥古斯丁认为,我的存在是通过我的思维来证明的,思维的确实性证明了自我存在的确实性,我在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同时,我还会犯错误,这是思维出了毛病,从我犯错误就可以证明我存在;如果我不存在,决不会犯什么错误。因此得出结论,“如果我犯错误,所以我存在”。笛卡尔吸取了奥古斯丁的证明方法,也是从思维的存在来证明我的存在,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可以说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思想渊源。 二、关于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的沉思 1.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 笛卡尔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及灵魂不灭的神学思想,采用了彻底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策略,借以从否定中逐步建立他所需要的肯定。他先让自已怀疑自然的存在、自身的存在,继而怀疑上帝的存在。对于感官所获得的一切认识,他统统进行了否定。即使是他正在挥动着的手,他也怀疑是 重读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 原海琴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 抚顺 113001) [摘 要]笛卡尔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 欧洲人,创立了“欧陆理性主义”哲学。他的哲学思想浅显易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主要论述了上帝的存在和灵魂不死,对于经院哲学来说是一场哲学上的革命,重读他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笛卡尔;沉思;上帝;灵魂;经院哲学 [中图分类号]B565.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2—0034—02 [收稿日期]2011—03—14 [作者简介]原海琴(1986—),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主研:西方哲学。 2011年第2期理论观察 N o.2,2011(总第68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68 34——

哲学视角看人生

哲学视角看人生 俞吾金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思潮研究中心(国家985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已出版的科研成果中,有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一等奖。 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选择怎样的人生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正因此,它才值得每个人珍惜。人生三岔路口需要行路者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要眼光,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能说出几个父系祖先的姓名?”一般大家只知道自己父亲、祖父的姓名,对曾祖父的姓名

已经茫然无知了。我把这种状态称作“有姓名的匿名状态”。意思是说,尽管先辈们都有自己的姓名,但既然已被自己的后辈所遗忘,所以他们实际上处于“无名”的状态之中。 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如下两句话: 在这里,伟大导师将流芳百世, 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样使自己英名永存! 生命在时间的长河悄悄展开,也在时间的长河悄悄消逝。尤其是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奔忙,但我以为,有必要匀出半天时间,把手机、电话、电脑都关了,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度过未来的岁月?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从那种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生活方式中超拔出来,对生命和人生采取自觉反思的态度。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珍贵的,正是这一点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感慨和遐想。其实,生命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是短暂的。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已与死亡相伴随了。在自然界里,一块石头之所以能无限地存在下去,正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凡有生命的存在物必定会死亡。在这个意义上,有生命的个体去追求长生不老,就好比堂吉诃德要向风车挑战一样,因为除非他是无机物,比如一块石头,否则,他就会死亡。死亡是无可避免的结果,是任何个体都必定会遭遇到的结局。 其实,只要深入地加以思考,就会发现,长生不老正是无聊、单调、荒谬的同义词。不然,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仙女宁可从天宫里逃出来,到凡间去过普通人的短促的生活?法国哲学家萨特的情妇波伏娃曾经出版过一部小说《人都是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

#科学与哲学#(5哲学动态62006年第1期)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邱惠丽(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中图分类号]B0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6)01-0046-05 自古希腊文明时期起,人类就开始了对心智(m i n d)奥秘孜孜不倦的探索。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之前,心智在哲学中的研究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在过去的30年里,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心智哲学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论题之一,它带动和涵盖了其他许多哲学分支的研究。心智哲学的当代领军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甚至指出:/50年前语言哲学被认为是-第一哲学.,现在这一位置由心智哲学所取代。0[1]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塞尔在他的新作5心智6一书中总结了当代心智哲学应该加以深入研究的12个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是在笛卡尔传统心智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尽管心智哲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这12个问题,但其他问题可以说是这12个问题的延伸。塞尔关于这些问题的论述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一哲学研究对象转向心智的原因 哲学的对象为何转向心智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哲学家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理解依赖于对最基本的心智过程的理解。例如,语言对现实的表征依赖于大脑对现实的表征,语言学中谈到的表征只不过是更加基本的,诸如信念、愿望和意向等心智表征的延伸。对语言问题更加深入的研究,有赖心智能力的研究。其二,从知识增长的角度来说,知识的增长使我们更加关注实质性的、建设性的哲学。而这种哲学始于对人类心智本质的认识,因为心智是联系自我与世界的桥梁。如果将心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那么哲学原来关注的一些问题,诸如语言的本质和意义、社会的本质、知识的本质等都将变为人类心智普遍特征的一个具体实例。其三,认知科学的崛起为哲学开辟了全方位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是由交叉学科群发起的,涵盖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等众多学科。认知科学家们彼此合作与交流,通过多学科理论及实验的协作与整合,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心智本质的理解。心智哲学也因认知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动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成为当今西方哲学中最具活力、最富挑战的研究领域之一。 二笛卡尔的心智哲学 一般认为,现代西方心智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笛卡尔最著名的学说是/心身二元论0,这一理论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实体层面,即心智实体与物质实体(身体)的对立;二是性质或属性层面,即心智的属性/思0与物质的属性/广延0相对立。笛卡尔认为,两个层面的对立是绝对的,不具有还原性。 笛卡尔的/思0是普遍意义上的/思0或/意识0。也可以说,笛卡尔的/思0是各种/意识0活动的总称。在笛卡尔那里,/我思0的真正含义是/自我意识0。用笛卡尔的话说,就是/在我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及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使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高校社科基金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促进江苏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按科学发展的规律组织、指导科学研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高校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 第四条高校社科基金项目面向全省高校,公平竞争,择优立项。高校社科基金项目要重点扶植高校青年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五条江苏省教育厅负责高校社科基金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制定和发布高校社科基金项目的中长期规划与课题指南; 2、组织和指导高校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批准高校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及经费资助,组织重大项目的中期检查及成果验收;组织优秀成果的评奖活动; 3、制定高校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章制度; 4、通过科研项目的形式,组织和支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第六条江苏省教育厅聘请各学科专家组成专业咨询组,咨询组的职责是: 1、参与制定本学科研究发展规划、课题指南; 2、评议各学科申报项目,提出资金资助建议; 3、参与高校社科基金项目规划立项的重大项目的中期检查和成果验收; 4、参与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社科基金项目的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 5、完成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的其他有关工作。 第七条各高校社科研究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校的社科研究项目的管理工作。 第三章项目申报 第八条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高校社科基金项目主要包括: 1、高校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申报、评审并给予经费资助,一般每年申报一次; 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学校给予经费资助并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每年申报一次; 3、高校社科基金专题项目,由江苏省教育厅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申报,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 机械131 陈明俊学号:1307200016 在本学期的选修课程中,西方哲学经典赏析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利用平时的课余时间我认真研读了这本书,通过《第一哲学沉思集》的阅读和学习,我体会到了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在实践中不断被追问而产生的,又在思维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加以完善并再次运用于实践中的。笛卡尔是一名“理性的”唯心主义者,他在本书中通过六个沉思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 在第一个沉思叫做“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笛卡尔认为有许多见解都是很可疑的。要寻求真理,就必须抛弃掉已经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重新确认对心灵及事物的认识。“我不能不假思索就接受它们,而要先假定它们都是虚假的,克服习惯和成见对自己的影响,对其加以反复考察,找到我可以确定为真的东西。”我觉得在这个沉思里,两点是值得学习的:一为敢于否定的观念,就是提醒我们要敢于向老旧的思想和传统提出挑战;二为打破前人所指定的思维定势或教条,产生新的,也许是更好的思想。 在第二个沉思中,笛卡尔论证了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为何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的问题,在他看来,躯体只是被灵魂依附的一个物体,如果自己没有任何思维的话,那么个体就没有存在性,进一步突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留传千年的经典论断。恰恰在这一点上,笛卡尔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终他把自己的哲学性质引入唯心主义的殿堂。但他又并不否认外在物体客观存在的事实。另外,他认为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这里的精神指的是“自我”,在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的确只有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但现实生活又并非如此,比如许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而导致毕业即失业,就算找到工作也很快便觉得不适合自己而辞职。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人都没能做到真正深入地认识自己,从而走向失败。 第三个沉思里,笛卡尔用尽各种办法论证上帝的存在,而且以一个无神论者的角度论证,通过各种反方向的逆推导给出了上帝存在的理由。“上帝或者神、妖等是否存在”的话题由古到今一直被世人所讨论,虽然各种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并不存在上帝这个人,但是笛卡尔认为上帝并不是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制定和实践其他一切政策的基点,在正确界定以人为本的概念后把以人为本和以人类为中心、以个人为本和以物质为本(忽视价值存在)等错误观点区分开来,在超越主客二体截然对立的基础上实现对以人为本的深层体悟:以人为本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和谐人为本。 标签:以人为本;主客对立;天人合一 近年来,以人为本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之后,其理论更是成为热点,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以人为本的相关理论问题,辩明以人为本还存在的诸多认识误区,笔者认为只有超越主客二分才能深层体悟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界定 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怎么样理解“人”,一是怎样理解“本”。对于“人”和“本”不同的理解,得到的以人为本的答案就各不相同,甚至彼此冲突。 (一)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理解 何谓人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单就哲学而言,由于哲学家不同的世界观对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人是神的创造物;人是自然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因此,以人为本也就不能偏费任何一方。 (二)以人为本的本的理解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之本只能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而不可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人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质,世界对于人而言是先在的和自足的。 以人为本的本只能是价值之本,也就是把人的价值当成人类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用回答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提出是“物本论向人本的转换”[1],然笔者认为,只能从价值体认上理解这种转换,否则将会有失偏颇,还有学者提出本应该理解为“终极意义上的本”,“历史意义上的本”[2]等不尽相同的看法,但笔者认为,不管提法如何不同,坚持价值意义的视角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就是从价值论角度坚持人的利益为根本,这种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有机统一,个体人和人类的人、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统一,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则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相统一的人,简言之,就将人的全部和全

“人性善”的发明——孟子的心灵哲学

“人性善”的发明——孟子的心灵哲学王阳明后学中有一个罗近溪,叹羡孟子发现了人性中的“善” 。他这样说,自然有他的含义,不过,性善论的发明和发现,确实是孟子的伟大之处,此人性就是人的最本己的存在。对于人,孟子曾作过这样的探讨,口能食,目能视,耳能听,身体对外物能有所感觉,这是人所共同的。进一步说,口能食,且能辨别味道的好坏,于是人们都期望于美食,目能视,且能辨别色之美丑,于是人们也期望于美色;耳能听,且能辨别声音的美恶,于是人们也期望于悦音;身能够感受,且能辨别舒适与否,于是人们也期望于身体的安逸。这也是人们所共通的。孟子承认这些是人性中的本来就有的,“形色”也是天性嘛。不过这些并非人类最本己的存在,耳目之欲,最终诱发人们对外物的欲求,当耳目逐物为物所“引”时,人的本己存在已经丧失了。所以孟子把耳目口体之欲称为“小体” ,就是人之一身中小的部分。那么,“大体”何在?“大体”则在于心灵。故此,我们把孟子的哲学称为心灵哲学。 关于心灵,孟子强调其两个层面,一为情感的,即“四端”之心;一为知性的,即“思” 之心。正是通过这两个层面,孟子发现了人的最本己存在即人性之善。 所谓“四端”,是指儒家所信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准则内在于心灵的四种表现,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其中,“恻隐之心” ,即仁之端,又称为“不忍人之心” ,是最核心的部分。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在孔子那里,“仁” 的最原初的含义是父母亲情之爱,孟子则把这种亲情之爱进一步普泛化。如他在提到“恻隐之心” 时所举的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在井边玩耍而将要掉入井里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去救他,此念之萌动就是恻隐之心的发动,并非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孟子此例中所说的是小孩子,我想这一点并非偶然的,其实,“恻隐之心”就是人们的生命情感,我们对于生命的情感最能够集中体现在小孩子身上。还有一个例子,即孟子因齐宣王不忍闻被杀之牛之哀鸣而指示其“仁” 心,说的也是生命情感的问题。这正是孟子继对“仁” 的亲情之爱的特性规定(如孔子)与自然情感的特性规定(如子思)后,所发明的“仁”的生命情感的特性,这一点特别为后来的宋明理学所强调。当然,孟子是在接受亲情之爱的基 础上进一步发挥“仁”的生命情感的特性的,这充分说明了“仁”对于人的普泛意义,所谓“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这种情感是完全内在于人的心灵的,故此,“仁,人心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孟子说人性是善的,所以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孟子?告子》)“情”就是指“情感” (有人以此处“情”是“情实”之情,即“真实情况” ,也不错。其实,“情”所内涵的“真实”的意义,恰恰在语言学的意义上说明了“情”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意义与地位),“善”是事实如此。 “善”虽为事实,但它作为普遍性原则在此并未得到保证。还是齐宣王看杀牛的例子,他不忍闻其哀鸣、见其颤栗,故令人放过此牛,而用一头羊来代替。其实,杀牛杀羊何异?孟子有一个解释,齐宣王看到了牛但没有看到羊。因牛之凄惨而生恻隐之心,正说明此“本心”、此“善”的事实上的普遍性。未见羊而以为杀羊无妨,正是此心的放失,就是说没有能够自觉地推广、扩充此心、此善,这也是一般人的事实情况,孟子谓之“放心” 。如孔子,有仁又有知,如子思,有诚又有明,如《大学》,有“止于至善”又有“知止” 、有“明德” 又有“明明德” ,孟子也强调知性的自觉,并有其独特的概念即“思” 。此“思”也是普遍地内在于人的,“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是说其内在性;“此天之所与我者” (同上),是说其普遍性。此思完全是反观内省式的,是本心的自思、自觉,所以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同上)。由自思、自觉乃至自得,完全是道德主体自身的事情,故在此意义上,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当然,这一点并非每个道德实践主体都能够完全自觉、自明的, 故前代圣人所先知先觉的就成为可以宝贵的经验。当然先圣先贤们所知所觉也不在我们的所知所觉之外,只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地修养实践。如上所述由情感所涵容的善、由知性所包容的思,都是我们能知能觉的内在依据,此外尚有进一步的修养工夫,比较具有典型特征的就是“养浩然之气” 、“存夜气”。此修养论看似神秘,其实所谓养气,无非使道德行为完全成为本己的东西。由情感而至知性的自觉,由此有意识的自觉又完全贯彻于人的意志、感性的层面,如此,道德之自觉完全如水之行、火之燃,是人性自然而然的流露、衍生。“浩然之气”不仅仅是可以贯穿于道德主体自身的东西,同时也充塞于天地万物之间,这就涉及到孟子的天人之学。 1

最全的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哲学原理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但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毛主席当神进行崇拜,搞早请示,晚汇报,就成了形式主义。 11、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本文来自网上,帮助你理解哲学原理。 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