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的经济价值资料

教育的经济价值资料

教育的经济价值资料
教育的经济价值资料

《教育的经济价值》讨论总结

对于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本书,我们组主要围绕了三个主题进行讨论,这三个主题主要是:(一)学生放弃的收入;(二)教育费用;(三)收入分配。

关于第一个主题学生放弃的收入,我们组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学生放暑假、农忙、城市教育移植到农村教育、职业学校的兴起等方面,这种社会间接教育成本。的确,在校学生中,农民家庭的学生平均出席率比非农民家庭的学生要低;即使免交学费或者提供奖学金,许多收入低的家庭中有才能的儿童仍不能利用给予他们的就学机会,他们放弃就学机会而去参加劳动来增加家庭微薄的收入,这种劳动价值与他们上学所付出的费用联系起来,在他们家庭来看,就不是无足重轻的啦。对于放暑假我们组觉得,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讲还是比较适宜。城市的大部分中小学生会选择上暑假辅导班,这个过程也许算是追加人力资源的投资,这也说明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教育知识潜在的经济价值。而小部分的学生还是会选择去外面找份兼职实习工作,这也说的上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放弃收入,我们组觉得是相对而言,通俗一点讲,暂时放弃收入会在一段时间弥补回来,而且还会成倍的增长。毕竟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不是立竿见影的。另一方面,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家忙农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放弃收入的追加。现在社会上技术等专科学校的兴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选择这种短期投资,长期收益的学校,最大的减少进入大学就读所放弃收入。在这里我们组还想提到一点,在投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种选择的问题,即是储存资本和获得资本的动机以及优先获得那种资本,都深深的影响了学生放弃收入去学习还是选择工作而放弃学习。你可以选择放弃收入去学习,作为一种储存资本去为自己的以后去创收。你也可以选择去工作而放弃学习,但是放弃学习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你选择出卖你的劳动力去赚钱。在这里我们需注意到,劳动力的价值是会时间的流逝而磨损和消耗的。而知识没有,只是耐久性强,随着时间的沉淀,他所表现的价值更丰富。也许在这点上面也可以反映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和出卖知识劳动者的工资结构和差距的不同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的全部要素成本大部分有学生承担,但是大多数中等和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在他们完成初等教育以前已经能够谋生,而且,他们可能谋的职业是适合他们的年龄和经历。另一方面中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为了高等教育培养少数合格的学生,

而大学的只能在教育学生使得他们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很多家长不想让他们的子弟进入劳工行业,所以会忽视也不在乎这个时段学生放弃的收入。我们组的观点是尽可能让九年义务教育能更好的全面的普及,尽可能减少农村失学率。简言之,就是社会因开展教育活动而引起的其他间接损失。它可分为三类:一是整个社会因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人的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社会纯收入;二是教育机构所占有的土地、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所放弃的租金收入和折旧成本;三是政府对教育机构实行减免税政策而形成的成本,其中主要是校办产业的减免税、银行的低息或无息贷款所形成的利益损失等。(这些成本,对社会而言相当于损失,而对学校则相当于节省。)最后形成了一个共识,使教育更有效率,让更多人可以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防止学生的辍学与流失,那么就一定要把学生放弃的收入限制在个人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同时还提出了降低学生放弃收入的几个方法:1.对与暑假的时间应该有更好的把握和安排;2.发展职业教育,让更多人可以有不同的教育选择。3.学校无论高中还是大学应该有完善的奖学金的制度。其实奖学金制度也只是把学生放弃的收入转嫁到另外的人身上去承担,转嫁到政府或者转嫁到其他纳税人,学生放弃的收入并没有减少只是转嫁了。那就是说学生一旦入学就必定会丧失这个放弃的收入了?而且这个放弃的收入还是无法弥补的?的确,在学生放弃收入的同时,国家也放弃了收入。但是我们组认为所放弃的只是暂时的收入。如果一个国家不从长远考虑,不注重教育,只是看到眼前的收益,那么它也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不注重教育,不培养人才的话,国家即使是在进步,进程也是缓慢的。虽然教育会使得国家和个人暂时放弃收入,但是从长远投资来看,起点不同,投资回报率会较高。因此我们组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奖学金制度我们能否看成是一项教育投资或者是教育的费用的小部分。学生放弃收入的同时也就是相当于给别人就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别人也得到了相对的收入。而书中提到学校费用中的小部分是由学生或者是其家长以外的人们通过纳税直接为学校拨款、或间接通过存有股份的公司赠款等方式筹集,或由私人基金会赠给学校的专款等构成。学生入学所放弃的收入的收益率应该比起上学获得知识所取得收益率要低的很多。所以学生入学从表面上看是丧失了这个收入,实质是应该没有。而这项收入是否能弥补,也很难确定,学生在上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才能如何,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投资能在四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为他们服

务,但这笔动产的价值就一个人整个一生来说,还是未知之数;同时,他们也很难确定不久的将来是否有个合适的就业机会。学校教育之所以能满足消费者,主要是因为他具有耐久性,不像食品那样容易消磨掉。学生放弃收入从长远来看,他是一项增加学生的将来收入的投资,同时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资本储存正在以很大比例增加,其速率超过物力资本再生产储存的增加速率。所以学生放弃的收入对国家收入影响不大,或长远讲也许可能还会增加国家收入。学校教育费用的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许多项目应属于国民生产总值,如果把这些项目包括在要素费用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将会大大增加。

关于第二个主题教育费用,所谓教育费用包括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学生放弃的收入算是隐性成本。关于教育费用,书中指出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除小学外,大部分是由学生或其家长提供的。小部分则由学生或其家长以外的人们通过纳税直接为学校拨款、或间接通过存有股份的公司赠款等方式筹集,或由私人基金会赠给学校的专款等构成。在我们组看来,这样会对一些想求学,但是家境又不是很好的学生带来阻力。本身学生上学就存在着机会成本,放弃了一部分收入,如果大部分教育费用再由他们家庭负担的话,他们宁愿选择谋生。我们组的成员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已经放弃的收入,国家应该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费用,小部分由学生承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不同学历国家承担的比例是一样的。此问题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书中,舒尔茨提到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里,教育费用,除了小学这几年而外,大部分是由学生或其家长提供的。其中除包括学费和其他明显的支出外,还包括由就学儿童家长缴纳的地方学校税,包括由家长对儿童就学的教区学校所做的馈赠,还包括偶尔有家长把加入公司股份的“放弃利润”拨给儿童所在学校的捐款。还有小部分是学生或者是其家长以外的人们通过纳税直接为学校拨款、或间接通过存有股份的公司赠款等方式筹集,或由私人基金会赠给学校的专款等构成。而教育成本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分类的话,应该可以分为教育的社会成本和教育的个人成本,教育的直接成本和教育的间接成本,教育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生均教育成本和教育边际成本以及教育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学习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社会成本和教育的个人成本。社会成本指计算各级各类教育或学校教育成本时,

除个人支付的教育费用以外的全部教育费用,包括社会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两部分。教育机会成本,是指接受教育者由于将时间用于求学而放弃就业所损失的国家税收,以及因就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即受教育者因接受教育所投入的教育资源的机会价值。还有一个重点问题是,关于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也就是教育费用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人理性价值观的传播,对教育进行算账也不再是件众人容不下的羞事,反而越来越有必要摆上台面来公开算,以使大家明白教育资源花在何处及效益如何。对于教育经费的核算问题,舒尔茨在他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描述为:“全部要素费用,其中有的是由学生提供的,有的不是由学生提供的,而这二者的总和就是学校教育的全部费用。”然而中国的国情显然与美国相差甚远,教育体制也大不相同,所以在涉及对教育成本的核算时也有所区别。对于中国的教育情况而言,教育成本包括哪些呢?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类型的教育成本。1、教育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教育的社会成本,亦称“教育公共成本”。它指国家和社会培养每名学生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社会直接成本和社会间接成本。社会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各级政府对教育支付的全部费用;企事业单位、宗教团体、慈善机构以及其他社会集团或个人捐赠的教育费用。社会间接成本主要包括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学生如不上学而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税收;教育所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如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方面可能获得的利息、租金收入(机会成本);用于教育的土地、建筑物、设备免除等税收。教育的个人成本,亦称“教育私人成本”。它指培养每名学生由学生本人、家庭、亲友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个人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个人直接成本主要指由学生本人、家庭、亲友为学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差距费等;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人,即机会成本。2、教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教育的直接成本指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它又可分为教育的社会直接成本和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教育的社会直接成本,指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支付的教育费用,各企事业单位、教会、慈善机构、其他社会集团或个人对教育的捐款、捐赠等。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指学生本人、家庭、亲友为学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差距费等。教育的间接成本指

社会与受教育者个人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它又可分为教育的社会间接成本和个人间接成本。教育的社会间接成本,指教育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等如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方面可能获得的利息、租金收人,或用于教育而免除的税收,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如不上学而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利息或收入。教育的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人。3、教育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教育社会平均成本指培养一名学生社会平均的、费用。由同一时期,一国或一地区培养每名同级同质学生的平均费用构成,如一国或一地区培养每名同专业同质大学生的社会平均费用,培养每名中学生、小学生的社会平均费用等。由于教育总投人量不同,教育管理水平不同,不同学校培养每名同类同级同质学生的费用,即教育个别成本是不相同的。因此,教育个别成本低于或高于教育社会平均成本,表明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高低。教育个别成本是指某一学校培养每名学生的费用。社会上总是有许多学校培养相同教育级别和类别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教育总投人量、教育管理水平不尽相同,培养每名同质的学生的费用也不相同。他们培养每名同质同类学生的费用,可能等于、高于或低于社会费用,表明他们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高低。特别是不同学历程度国家应该承担不同的教育费用。一般而言,各层次教育的总培养成本应根据成本分担的原则在国家、社会和学生个人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摊。,这涉及到预期收益、成本收入平衡、经济能力和公平等四个方面。对我们研究生教育来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福利性的教育政策。但是实际上,任何层次的教育,其培养费用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某一方(如国家或学生个人)来承担,国家或学生(家长)都或多或少承担了相当大一部分的教育费用或教育代价。如对于免缴学费上学的计划内研究生来说,我们除了要承担部分直接成本(如住宿费、纸笔费等)外,更大部分就是承担了间接成本,或者说付出了间接代价(即机会成本),因为研究生均已成人,若不上学,也会获得相当数额的工作收入。而在现代社会,实行义务教育,并确保其普及,是维持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对于择校费这样比较热点的问题,我们经过热烈的讨论,觉得它不应该算在隐形成本当中,而应该划到显性成本,首先择校费是一个明码标价的物品,学校乃至教育局都其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择校费是作为补充目前当地教育财政不足的一个手段。另外,我们组也承认这一点,国民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受教育的多少。书中也提到,

收入一提高,希望儿童参加生产劳动来赚钱的儿童年龄数也将增加。在国民收入低的国家中,人们希望儿童在十岁就干有收益的正式工作,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儿童干活的年龄数也就随着提高了。因此要想整体上提高教育的水平,提高国民收入是关键。只有国民收入提高了,家庭富裕了,学生才肯,也才有能力放弃较多目前的收入,投资于学校当中,接受教育,为将来收获更多的收益打基础。其实有时并非是学生放弃的收入过多导致了有些学生对高等教育望而却步,甚至连义务教育也不能坚持完成。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看不到和理解不了现在的投资,所失去的机会成本,将来毕业工作后能否补偿回来,或者说补偿的程度有多大。义务教育更多的只是关注教授知识,有时会让孩子们对学习是为了什么感到茫茫不知所以然。如果再加上现实生活条件的困难,那么他们选择不读书,而是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就不足为奇,也许现实拿到手的收入会让他们觉得更踏实,更有效。学生为了上学而放弃的收入,换个角度说应该是个机会成本——教育间接成本。我们组觉得择校费就是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他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而支付的学杂费用,而不能说是隐性成本。如果换个角度说,这个择校费能不能算是受教育者家人和个人对教育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就是这部分择校费由学校去经营所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转嫁到别人身上作为一种投资所获得收益。从这个择校费用上折射出另外一点就是,现在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越来越普及,但是很多中小学校会找借口向学生或家长乱收费,乱摊派,这也许会间接对增加学生或家长的放弃收入,或是让更多原本可以上学的孩子辍学了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于第三个主题是收入分配,我们组主要围绕的是教育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是起到促进的作用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也是当今的热点问题,其实在古代,平民百姓的子弟确实可以通过教育,在当时是叫科举取仕这样一种途径,使自己远离底层的生活,而成为特权阶级。其实教育并没有真正的促进了公平,它只是促使了新的不平等阶层的产生而已,换而言之,教育是促进了新的不公平。也许很多人会辩驳说,教育怎么不是促进公平了呢?至少教育使很多人脱离了贫穷,从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我想主要的是你自己对公平的定义,会决定你怎么看待教育促进公平这个问题。其实特别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了高考,因为很多人认识到,读书不是平民百姓的专利,而是有权或有钱的资产阶级的特权,

因为教育的投入如此庞大,很多普通家庭根本支付不起,于是教育成了奢侈品,再加上城乡差异的这种让人怨恨的二元结构,教育资源分配极其不公,很多人其实已经丧失了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有人做过调查,读名牌大学的学生没有多少个是农民子弟,因为农民子弟的后天劣势,使他们很难爬上顶尖的大学。教育促进公平了吗?它使有钱的人的子弟继续有钱,没钱的依然在那一个不知名的角落,继续着他祖先的耕耘或者过着一般人的生活,永远也爬不出他自己的那一个井。另外,教育是不是财产这个问题,我们组认为财产是物质投资,教育是知识投资,如今是收入渠道的多样化,有财产加教育的因素在里面。以前常常听到同龄人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说的该是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比人力资本重要的多吧。还有类似的“越有钱的越有钱,越穷的越穷”,所谓有物质资本,钱可以生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接轨世界,进入到市场经济以来,个人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即使是公务员,原先的一些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虽然还很重要,但是首先第一关是测能力的笔试。人才越来越重要,能者多劳,劳者多得。出生的家境等不再是最重要的标准,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观点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教育的投资是必要的。人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本之一,因此提高全民整体受教育的水平是必要的。我们组的成员在前面提到在教育的经济作用还没有如今这样显现和重要的时代,物质资料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大。这样穷的人还是继续穷,富的人还是继续的富。现在社会发展的基调是知识和高新技术竞争的社会。教育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远远比物质资料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更快速,更膨大。收到良好教育的人比没有收到教育的人,在收入分配和工资结构上的差距是很大的。的确,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教育使得以前没钱但有知识的人变得有钱了,使得以前有钱但没有知识变得没那么有钱了,在这个层面上看,教育的确使得收入之间的差距变小了,或者是收入分配变的公平了。但在另一个层面上讲教育只是让那些收到良好教育的那群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小了。而那群本来就很穷,而且还没有收到良好教育机会的人与其比较起来,差距没有减小,反而越来越大。现在社会中不乏出现暴发户,或者是运气很好中了500万的大奖而发财的,但是这样的人数是很少之又少。从这个层面上讲,教育的经济价值的潜在能量大的超乎于我们的想象。在教育经济作用的刺激下,当今的社会还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只要你有钱,你的分不是太低,

你都能读大学。从一个侧面讲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很迅速,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之高,但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他也造成了一定数量的失业人口,大量的毕业生难就业,或是“被”就业。这是不是出现了书中提到的,学校教育已经或持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是在这段时间后,学校教育资本储存就不可能继续按照近几十年的速度增加了,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远不如以前了。或者站在经济的角度说这又是不是意味这中国的学校教育接近一个饱和点?而中国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收到过良好教育的人迁往国外这一事件,也让我们看到国家教育资本储量的下降。是否意味着我们也应该反省中过教育的偏颇?人力资源投资在现代条件下,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机会的巨大变化,在这方面,学校的教育是有价值的,因为他是促成各种职业适应和空间适应的机动性的源泉。在这里我们也需要看到教育投资,人力投资和智力投资之间的区别。三者都是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主要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但是其外延和内涵是不相同的。人力资源是指保护和开发人的智力和体力的一切投资;智力投资是开发人的智力的一切投资;教育投资则是人力投资和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以及竞争机制的作用,这就造成了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的确教育,解决了劳动力一般性的就业。但是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因此教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显现。书中提到教育的经济稳定性,也就是经济停滞或繁华的时候,对教育机构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了中国失业人口激增,很多人选择去进修,再培训、再教育、改善其能力结构,提高其技术熟练程度,以适应新的劳动岗位的需求。针对现在社会发展的时效性,和各种需求也衍生出了各种功能性的辅导机构,来满足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书中提到,即便是所有学校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最终的消费,教师也还是必须的。倘使只是为了满足消费,教师也本应进行人力资源投资。书中还提到教师的离职率很高,一方面是因为人力投资的知识技能价值以及工资太低。中国现在很多贫困山区,存在大量的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他们的待遇很低,生活和工作环境都没有保障。因为山区的教育环境简陋和恶劣,那里出现了大量的教育荒凉区,现代中小学教育基本空白一片。虽然现在教师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只限于大部分的发达地区或者中小城市。农村教师工资福利保障以及接受再教育培训也应该得到保证和强调。以舒尔茨为代表的

人力资本理论中有如下要点:1人们在教育方面的花费并不单纯是一种消费行为,它还具有投资行为的特点。教育投资是一种长期性的投资,它并不一定能获得即时回报,而是在未来的社会活动中逐渐显现其内在价值和意义。2人口素质比人口数量更重要。由于现代社会大生产的技术要素含量越来越高,技术性水平也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3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比物质投资的作用更大。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因,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比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其实就教育而言,它就不是财产,可是当教育为人们所吸收,然后应用于生活中,形成人力资本,那样的话它能增加财富的形成,财产是有形的,

在这次讨论中,我们组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学生放弃收入的同时,国家是否也有放弃的收入呢?这基于书中的一个观点,“学校教育除了使学生获得利益而外,也使其他人受其益,也使作为邻里及纳税人的家庭成员均沾其惠,”如果学生因为上学放弃了收入,那么意味着他不能为自己和他人、社会带来利益,是不是也是意味着学生放弃收入的同时国家也有放弃的收入?我们尝试上网翻查了一些资料,好像并没有提及“国家放弃的收入”这一概念。难道就让我们组这么不经意就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另外对于收入分配这个问题,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本书中的关于影响工资机构和收入分配的效果问题中提到:1.学校教育与经济增长有关;2.学校教育与工资和薪金结构所产生的令人不解的变化有关;3.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不明显。由于教育是劳动报酬的一个有力决定因素,有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各种投资,也会促进未来收入的均等,因此,教育在降低收入不平等方面的作用,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使教育投资效果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充满浓厚的乐观主义色彩。当时的经济学家不仅认为教育投资有助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还将是一种使劳动报酬分配和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得力而又长远的办法。舒尔茨提到的第一、二点的理论目前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证实,但第三点的关于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不明显的理论却因种种的事实而受质疑。故早期的那种乐观主义,近来已为悲观主义所代替。事实表明,即教育迅速扩张了30年之后,收入不平等状况很少得到或根本没有得到缓和。由此看来,舒尔茨的观点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的。各国学者对教育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极力钻研,至今亦未能得到充分的认识。但也似乎有了

一些证据支持以下结论:平均来说,教育水平越高的国家,收入不平等状况越不严重;国民之间教育成就方面存在的差距越大,收入不平等状况越严重;扩张较低程度的教育,会使劳动报酬分散开来,因而会减弱收入不平等。根据以上的理论,我们组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1.所谓的教育投资可以使个人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现象得到缓解,这要在不同的经济程度不同的国情下讨论,并不是所有国家的现状都适合这一理论。在教育水平高的国家,即发达国家,教育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确实有较大的作用。2.如果说国家只是一味把教育资源投放在城市,农村并没有相应的支持,这样对收入分配而言也是极不平等的。因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教育成就的天渊之别只会造就更多的不平等。国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首先要做到平等,要注意城市与农村的资源协调,只有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收入的平等,否则贫富差距的状况只会越来越严重。3.我们一定要加入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普及义务教育。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支持较多,教育资源大比例地分配在高等学府,基础教育只是占了很少的份额。这样会使劳动报酬过于集中,不利于收入平等的实现。

舒尔茨的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本书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有些观点已经不适应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了,可是在当时能提出这样的一些理念,那还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书中的有些观点目前还是比较新颖,就如放弃的学生收入,这个一直为教育家所不知道的概念,其实是必须引起重视的,它的放弃的学生收入这个观念其实就是对应了今天的所谓“机会成本”,我们都知道,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怎样才能使有限的资源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这就需要我们合理的配置我们的资源,使我们的投入能达到最大的回报,这也是我们学习教育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教育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经济学 1、学科概念:P6 ①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 一个国家、地区、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像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②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 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③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 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④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 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 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或者通俗地将,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 ⑤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 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达的一门边缘学科。 2、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三 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 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斯特鲁米林1924年写 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是世 界上最早运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专门阐述教 育的国民经济意义。沃尔什1935年写的《人力的资本观》,被西方认 为是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它采用了现值折算法。到1960 年,教育经济论文达到53篇。这一时期的特点:①有了教育经济学方 面的论文及专著;②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 论述与充分调动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涌现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使这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范围和体系上基本上确立起来。形成标志:①1963年国际经济学会召开讨论教育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了《教育经济学选集》,这一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投资发展部的工作思路及工作职责

投资发展部的工作思路及工作职责 一、完善集团投资管理制度建设 以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系统、严密的程序,促进集团投资决策程序的优化,形成风险可控、责任可明确、牵涉部门相互制约、符合投资决策科学规律和现代集团化企业投资管理流程的投资管理制度。以科学、规范的投资决策程序与评价体系,对投资业务的前期筹备、论证,中期运营、管理和后期评估、考核进行全面把控。保证集团投资业务实现不仅要成功,而且要方案最优、效果最佳、效益最大的目标。 拟定的投资制度应当注重财务、内控、投资、风控和子公司等部门间形成权力、义务和利益间的合理牵制与制约关系,有效扼制业务部门的自利冲动或“业绩冲动”及在缺乏激励机制或监督机制下的不作为倾向,从而促使投资业务能够在理性决策和有关各方全面评估的框架下启动和运行,严格保证投资的安全性、科学性、效益性。 在制度设计中,特别注意流程的优化和某些重要岗位的设置及其职能定位。 二、加强管控制度设计 鉴于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子公司数量不断扩大,其业务量也不断增加,实力也不断增强.子公司自身具有的“自利”天性会使其在财务上、业务上甚至战略规划上自觉不自觉地希望摆脱母公司的控制, “小金库”、“独立王国”、“两本帐”等现象往往都是在母公司管控不足

甚至缺位的情况下产生的。如何对子公司的重大业务进行监控如何统筹规划子公司的资源和未来发展战略如何保证子公司的投资不会脱离母公司的合理监督在这一过程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就显得越发重要。如果子公司发展方向错误、重大投资失误、业务运作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或战略发展需要,也势必影响母公司的稳健与正常发展。 实行母子公司管控,需要对集团母子公司情况进行分别调研和分析,(甚至有必要的话需和子公司部分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结合其运营模式、资源情况,设计一套合理的母子公司管控制度。 投资发展部应当定位为实现集团母子公司管控的主要职能部门之一,发挥投资分析、项目管理、战略规划、管理诊断、经营分析、经营计划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核心与牵头作用。但是,在实现母子公司管控职能的同时,还不应当仅仅定位于消极的“管控”,还要对子公司和整个集团的投资发展业务起到积极促进、主导或协助的作用。 具体的职责与拟开展的工作任务如下. 三、投资发展部拟开展工作和应实现职能 随着工作的熟悉和逐步深入,将逐步推进以下工作(当然某些设想现阶段看可能仍是远景的,在投资发展部完全健全、制度平台完全建立及随着集团业务扩大和相应的专业人员配备比较完备后,将逐步实现其预设的全部职能)。 1. 投资管理 包括项目前期筹备、立项、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论证、项目报批与

比较初等教育教学辅导

马明: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和探讨比较初等教育这门课程,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比较初等教育这门课的教学重点介绍,希望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一块讨论! 比较初等教育作为中央电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已经与大家见面了。为了帮助大家学好这门课程,在学期之初,我们特对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以便于大家学习。 怎么样学习这门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首先要清楚这门课的基本的教学资源有哪些?包括文字教学资源(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录像教学资源(注重讲解难点站点),IP课件(注重随时更新主要的,大家提问最多的问题进行解答)。 其次是,把文字教材的目录整理一下,看看这门课编写的逻辑思路,是怎么一步一步把知识呈现出来的,目的是让自己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这门课怎么样安排时间学习,学习的逻辑和目录的逻辑相一致,才更好的掌握书中的重点。 最好,在学习完一段时间以后,要及时的做一下行考作业,这很重要,目的是对我们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对于自己的不了解的重点难点可以看看录像或者IP课件。 我想通过这简单的三个步骤的学习,一定能把这门课学好。 网考方案: “比较初等教育”课程网上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旨在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规范管理以及对指导教师平时教学指导、日常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终结性考试旨在检测课程结束后学生学习情况的终结性评价。 本课程考核总分为100分,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5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学分的50%。以下是4个方面的形成性考核的内容每部分按百分制计算,每部分的分数乘以权重,相加即为形成性考核的总成绩。阶段性测验中,每次测验也是按百分制计算,每次的权重为10%,四次阶段性测验的成绩总和占形成性考核的40%。分数各试点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中央电大考试中心和师范部备案。终结性考试为闭卷形式,时间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时间,学生必须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个部分中分别达到合格要求,才能达到该课程的合格要求。 纸质考核方案: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4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60%。总成绩60分为及格。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分。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包括:(1)平时听课与参加小组和大课讨论情况;(2)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情况;(3)收看本课程录像、IP课件。各试点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中央电大考试处、师范部备案。中央电大将随时赴试点单位抽查学生的作业情况,一旦发现情况不实,将对试点单位追究责任。 期末考试卷面为100分,占总成绩60分。如卷面得90分,计入总成绩的分数为54分。 绪论

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论述题 1、谈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答:(一)知识经济对宏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 宏观层次教育价值表明的是教育与人类社会及个体发展的关系,它具体表现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价值关系两种类型。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升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知识与社会、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联系。社会拥有知识,才能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个人拥有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知识的价值不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实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实在的综合国力。这就加强了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对知识的需求。教育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满足社会与个体对知识需求的重要途径。因而,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提升。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提出了普遍提高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就加强了个体主体对自身智力发展的需求。教育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其价值也同样得到提升。在宏观层面上教育价值的提升,反映到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教育将普遍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会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不一定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主要选择,教育战略地位观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由于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对人们的智力要求是不同的,因而,教育的发展将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与知识生产、知识创新相适应,教育将更加专门化,强调英才教育,重视天才的培养。与知识的分配和使用相适应,教育将更加全民化,注重教育的普及。由于知识的生产和使用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因而,教育的专门化和全民化都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但是,知识所提升的主要是知识的经济价值,对人们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取得经济利益。追求经济利益是知识经济的本性。因而,在宏观的教育价值层面上,就社会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个体主体而言,它实际强调的是教育的生存价值。这反映到教育实践上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片面性。其一,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属性,如片面追求教育的经济利益或片面强调能获取经济利益的知识的生产和传授,而淡化(忽视)教育的政治、文化等属性,从而有可能使教育在知识经济的旗帜下走上片面性;其二,强调个人为了经济目的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作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高低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知识创新依赖于人的创新的素质。但是,并不是人的任何素质都能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在追求最佳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就不符合经济利益的原则。这就有可能促使人们把有限的教育资源仅仅用于与经济有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微观层次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的微观层次表明的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体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为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一方面是更为主要的,可以说,在微观层面上,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学生主体的发展。因而,在学生成为价值主体的关系中,知识经济的两个变化将会转化为学生主体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教育者要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这种需要,就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提高自身的修养。反映到教育实践中,未来的教育者将成为一个学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结合的新形象。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成为未来教育者的基本信念;不断地学习、研究以实现自我更新,将成为教育者的一项日常活动。 在人与物之间的价值关系上,知识经济对于作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内容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强调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强调工艺性的、可操作的知识,这就带来了两个直接的结果:一方面是知识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知识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知识迅速陈旧过时,

《比较初等教育》网上作业7

《比较初等教育》网上作业7 一、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100 分。) 1. 讨论题目 1.谈谈你对学习比较教育课程的认识 2.“什么是教育”谈谈你的理解 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 要求 1.从上述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1个论文题目(不少于3000字) 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一、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

关于《教育的经济价值》的若干思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对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的评价以及结合当前现状做出了思考与评述。 关键词:教育;经济价值;人力资本 教育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教育的经济价值这个问题,无论在教育学领域还是经济学领域都有广泛的讨论,当然迄今仍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本书是受福特基金会委托撰写的一篇专论,目的是请舒尔茨来评论迅速发展起来的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本书的主体主要包括了教育的经济成分、教育费用、教育的经济价值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让我的思维得到了扩充。 一、关于“教育的生产性和消费性”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里最值得注意的是舒尔茨提出,学校教育的经济价值有消费成分和生产成分。学校的消费成分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当前的消费,另一方面是将来的消费。而生产成分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投资,它带来的是将来收入的增加。人们从学校教育得到的满足系属消费部分,其价值可能是道德的培养、情趣的满足,甚至于消费观念的转变。在我看来,这两个部分都是一种投资。在消费的部分,获得的是非货币性的回报,教育是用一个生命感染另一个生命的过程,我们得到的是情商的培养、感情的塑造,发现了正真的自我。作为生产部分,这显而易见是对生产能力、谋生手段的培养。 对教育产品进行分析,会发现首先教育具有私人产品属性:1、最早的教育是在“私塾”中进行,那么这个“私”字已经呈现出了教育的私人产品属性;2、通过教育可以使个人受益; 3、教育有层次和类别的差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 4、对教育产品可以通过收费技术有效的排他。但是教育产品也会显现出准公共性:1、教育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在一定范围内,一个人消费教育产品,并不排斥他人同时进行消费。但是这发生在“一定条件”下,于是会产生排他性;2、消费竞争性。超过了既定的范围,消费者(学生)数量太多,消费需求太大,原有的教室、教师等必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3、教育产品具有外部收益。教育的目标是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机集合。因而教育在产生内部效益的同时,也就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在让其在社会中谋得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通过教育,使得遗留下来的美好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发展。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会增加,法律知识会更加明晰,人们的道德修养会提高,其带来的是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会相应降低。教育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激发人们的创造力,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和科学发展必将提高,从而带来的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仔细一想,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居然有这么多。而当前人们是否能意识到受教育除了可以为自己带来收入之外还能为国家为社会的进步带来长足的动力。在物质匮乏的五六十年代,人们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是那么强,只要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回想起,小学一年级时,全班同学都想努力学习,因为长大的理想是做科学,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单纯,但是值得反思,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似乎只着眼于教育的消费性。 二、关于“教育成本”的思考 所谓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个人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舒尔茨的这本书,是教育经济学的奠基文献。在第二章中,他专门论述了教育成本,虽然没有准确的对教育成本给出定义,但他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这一概念。他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二是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在这一部分里,舒尔茨做了很多的数据统计来测算教育的成本,当然他自己也列举了局限之处。目前,教育经济学界对教育成本形成了基本认同,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它既包括以货币指出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中的五个关键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中的五个关键内容 制定国企的“十四五”规划,精简下来有以下五个关键内容。 一、“十三五”发展规划内容回顾与总结 系统梳理总结公司“十三五”期间工作及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公司“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和关键战略指标的完成情况,深刻剖析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对策和意见。 图1:“十三五”发展规划回顾与总结举例 二、战略分析——“十四五”规划期间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确立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使命愿景、战略定位以及企业总体规划等。

图2:战略分析过程举例 三、确立“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体系 结合内外部分析及对标研究,依据上级的战略和重点,明确公司发展定位,建立“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体系。 图3:企业十四五规划战略目标体系确立 四、“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分解和重要工作举措制定

战略目标及“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确定后,利用战略地图将“十四五”规划目标体系中各个要素及其因果关系清晰地描述出来,并通过以下六个步骤绘制出动态角度的战略地图,进行“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分解和重要工作举措制定: (1)找出目标差距,(2)调整客户价值主张,(3)为持续性结果规划时间表,(4)确定战略主题(少数关键流程),(5)确定和协调无形资产(人力/信息/组织资本),(6)确定执行战略所要求的战略行动方案并安排预算。 图4:“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分解和重要工作举措制定 五、“十四五”规划组织实施保障 1、建立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

着力加强管控能力建设,以战略为导向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选择适当的管控模式,科学设立企业管理机构,完善管控制度,统筹安排和协调企业的战略规划实施;其次根据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围绕企业目标,建立专业化的战略管理和投资管理单元。 2、构建规划实施信息保障(预算和控制体系) 完善以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将战略实施过程转化为企业的预算管理和执行过程,使企业战略、规划、计划及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对战略实施的全过程与互动式管理;以预算为基础,建立战略规划实施的控制体系,及时对战略实施过程加以控制。 3、全面加强党建工作 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科学理论指导企业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4、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现有的品牌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借鉴和吸收权属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其共同的文化基因加以提炼,构建引领、激励和凝聚下属成员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使命及发展愿景。

初等教育研究

【初等教育研究复习资料】 【整理:10级语文3班、杨鸿简】 一、初等教育的涵义 (一)初等教育的概念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是使学习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其对象一般是6-12岁儿童)。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儿童:小学 初等教育 青年与成人:业余小学、识字学校、工农速成初等学校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日益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 2.儿童入学年龄提前; 3.逐步缩小班级编制,提高对教师学历水平的要求; 4.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日趋灵活多样。 二、初等教育的内容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四大支柱(目标) 1.学会认知 2.学会做事 3.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4.学会生存 (一)教育内容 1.知识教育 2.健康教育 3.环境教育 4.团体生活教育 5.公民道德教育 6.能力培养 (二)小学的课程 1.课程设置 ⑴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 ②实用性原则 ③可接受性原则 ⑵类型 全国统一课程 课程

地方和学校自行决定课程 2.课程改革 ⑴发展综合课程; ⑵加强科学技术启蒙教育; ⑶重视道德教育; ⑷普及计算机教育。 三、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基本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⑴讲授法 ⑵谈话法 *四个基本环节:发问、候答、叫答、理答 ⑶讨论法 ⑷读书指导法——自学辅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⑴演示法 ⑵参观法——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材 类型:准备性、总结性、并行性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⑴练习法 ⑵实验法 ⑶实习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欣赏法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 (二)基本特点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⑴让学生去讨论 ⑵让学生去思考 ⑶让学生自己去辅导 ⑷让学生去练习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 4.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此级教育的重点通常是向法定的入学年龄不低于5岁或不大于7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向学生提供读写算方面扎实基础的教育课程,同时对其他一些科目也有一些基本了解。 在大多数情况下,初等教育的开始也就是义务教育的开始。

有关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2篇

有关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2篇 有关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 一、西方教育经济思潮之流 西方国家的教育经济思想最早产生在近代的资本主义初。在这一时期下,比较著名的就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中《富国论》中将人的经验、知识以及能力看成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与生产要素之一。随后,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工业教育委员会首次给出了“人力资本”的含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韦锥发表自己的《教育经济学》,而这正是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出现标志。这一思潮的出现不仅为教育行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更为西方国家的经济与教育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西方国家的教育经济主义思潮可以分成三种流派:首先,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思潮又被人们称作是主流教育经济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舒尔茨的观点为:人力资本是当前与未来产出和收入流的主要源泉,资本有着非常大的价值的存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提升了人的某项技能,同时还加快了市场经济的经济决策速度。其次,反主流派教育经济主义。反主流派教育经济主义延续了制度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涉及到了教育和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向人力资本理论发出了多重挑

战,包括教育的发展未缓解就业率低的问题,教育机会均等未实现收入平均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教育的经济意义的新思维模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社会化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最后,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派。该学派通常是指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派。苏联著名的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教育的经济价值。这三个流派均从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与角度阐述了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经济思想与职业教育 一般大家谈到教育发展是一类多数人共同需求的东西,此类现象一般能够用来理解为两种方面。经济发展的公共利益性通过平等的方面研究,代表着无论谁都拥有相同的经济作为权,国家必须加强经济发展投资力度,召开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会、尤其是通过最可靠、最实际的方式把现有物质投入到经济资本的促进经济发展,用来确保我国公民都有促进经济发展义务,这样就能增加所有国民的经济创新能力与业务水平,完成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通过经济的方面观察,经济发展的公共利益性一般包括经济发展理念的客观规律,因为经济发展理论客观属性,国家应当展开经济发展规划。但是,经济发展的公共利益性一般不会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创新相冲突。这样,我们从整个国民素质水平看,经济发展的公共利益性依旧离不开教育水平。 三、提高我国教育经济价值的对策

投资发展部的工作思路及职责

投资发展部的工作思路及工作职责 工作思路: 一、完善集团投资管理制度建设 以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系统、严密的程序,促进集团投资决策程序的优化,形成风险可控、责任可明确、牵涉部门相互制约、符合投资决策科学规律和现代集团化企业投资管理流程的投资管理制度。以科学、规范的投资决策程序与评价体系,对投资业务的前期筹备、论证,中期运营、管理和后期评估、考核进行全面把控。保证集团投资业务实现不仅要成功,而且要方案最优、效果最佳、效益最大的目标。 拟定的投资制度应当注重财务、内控、投资、风控和子公司等部门间形成权力、义务和利益间的合理牵制与制约关系,有效扼制业务部门的自利冲动或“业绩冲动”及在缺乏激励机制或监督机制下的不作为倾向,从而促使投资业务能够在理性决策和有关各方全面评估的框架下启动和运行,严格保证投资的安全性、科学性、效益性。 在制度设计中,特别注意流程的优化和某些重要岗位的设置及其职能定位。 二、加强管控制度设计 鉴于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子公司数量不断扩大,其业务量也不断增加,实力也不断增强.子公司自身具有的“自利”天性会使其在财务上、业务上甚至战略规划上自觉不自觉地希望摆脱母公司的控制, “小金库”、“独立王国”、“两本帐”等现象往往都是在母公司管控不足

甚至缺位的情况下产生的。如何对子公司的重大业务进行监控?如何统筹规划子公司的资源和未来发展战略?如何保证子公司的投资不会脱离母公司的合理监督?在这一过程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就显得越发重要。如果子公司发展方向错误、重大投资失误、业务运作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或战略发展需要,也势必影响母公司的稳健与正常发展。 实行母子公司管控,需要对集团母子公司情况进行分别调研和分析,(甚至有必要的话需和子公司部分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结合其运营模式、资源情况,设计一套合理的母子公司管控制度。 投资发展部应当定位为实现集团母子公司管控的主要职能部门之一,发挥投资分析、项目管理、战略规划、管理诊断、经营分析、经营计划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核心与牵头作用。但是,在实现母子公司管控职能的同时,还不应当仅仅定位于消极的“管控”,还要对子公司和整个集团的投资发展业务起到积极促进、主导或协助的作用。 具体的职责与拟开展的工作任务如下. 三、投资发展部拟开展工作和应实现职能 随着工作的熟悉和逐步深入,将逐步推进以下工作(当然某些设想现阶段看可能仍是远景的,在投资发展部完全健全、制度平台完全建立及随着集团业务扩大和相应的专业人员配备比较完备后,将逐步实现其预设的全部职能)。 1. 投资管理 包括项目前期筹备、立项、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论证、项目报批与

初等教育论文题目

初教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浅谈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个性养成的影响 3、离异家庭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浅谈大学生寝室和谐文化建设 8、高职大学生抗压能力的自我培养 9、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0、谈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学习迁移 11、浅谈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 12、谈后进生的转化措施与体会 13、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研究 14、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5、对农村语文教学现状的研究 16、谈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17、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8、浅谈小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19.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建构状况的调查研究

20、小学数学教师知识建构状况的调查研究 21、青少年学生早恋现象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引导 22、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23、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24、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25、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分析 26、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27、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8、小学低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9、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 30、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31、小学生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问题 32、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33、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研究 34、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生学习负担研究 35、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改进策略 36、关于***地区中小学音乐(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37、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9、高职院校师范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40、中小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读《教育的经济价值》有感 5

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感 读了《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本书后,引起了我高中时代的一个回忆:在一次8000多人的全体师生大会上,罗校长说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知识是和他的财富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从而也使我想起我家乡一个真人真事的经典千万富翁,他是我老师的一个小学同学,因为我和我老师关系好,每次回家乡我老师都和我到他家玩,他的成功经历是我亲自从他囗中听来的,真实性可靠。他的起家是从一次偶然的大便开始的。事情的经过我用第一人称写较为逼真些,具体如下: 我二十岁的时候自已到深圳找工做,找了几天都没找到,身上连食饭都无钱了,睡了几晚天桥底,真是面临绝境,又没有朋友老乡认识,不知如何是好,暗自流泪,第8天中午去公厕大便,刚好想推门进卡位,突然从我身后跑来一个中年人可能是拉肚急到不得了,我看见这位中年人急成这个样子就主动礼让给他先,反正自己也不急,让他也没关系,当时这样想。谁知那中年人完事后出来全身舒服极了!看见我还在门囗等着!千多谢万多谢我!谁知等我解完大便后那位中年人又在门囗等我,我问他还有什么事,他问我做什么职业在哪工作,我把当时的困境说给他听,后来他临走的时侯说:“我给你二十块钱,就用这钱去收一些旧废纸或在路边拾一些废纸皮,然后拿到我给你的地址,我会安排人帮你收购,”说完就走了。当天我就马上行动按他吩咐的去办,赚到五块多钱,坚持了三个多月,也赚到一些钱,当然不多,三个月后的一天那中年人又出现在我眼前,他见我挑了一担旧废纸就问我:“后生仔你怎解这么蠢?你每一次拿来的废纸都那么干,不会渗些水进去吗?会重些,赚多点钱!”我当时即刻答他:“我穷还穷,决不会做出这些缺德的事!”他听我如此回答,即刻拍拍我的肩膀说:“明天上午9:00到我厂上班!”当天我有一种前所没有的开心,终于找到一份工作,不用那么奔波了!第二天我去上班才真正知道那中年人原来是该造纸厂的香港大老板,就这样我在他厂整整做了3年,我工作表现非常吃苦勤快,在厂的为人也绝对一流,博得老板的高度信任!其实在厂的3年里我基本学会造纸的技术,每天晚上拼命学习!有一日老板叫我去他办公室,我以为他知道了我在偷学他的造纸技术,到他办公室后,他指着台面那一大把钱说:“这20万你拿着,回到你家乡开一间小型造紙厂,这钱不用你还,以后有困难再联系我!”当时我真不敢相信眼前是否在做梦!我掌握了技术后天天都想以后一定自己开一间造纸厂,可是没有资金而发愁!今天终于机会来了!贵人出现了!第二天我拿着老板的20万对老板说:“以后我一定双倍还给你!”到目前我开的造纸厂是家乡最大的厂,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全市人都在用我造的纸,称我为“大便紙老板”。 为什么把以上的故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呢?就是因为我读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后,其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无论为了道德陶冶或为了情趣培养所付出的代价,都在经济分析范畴之内”。这个观点令我深思,我家乡这位千万富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简单正常不过的礼让居然创造了他人生的奇迹,创造了机遇创造了财富创造了经济价值,一个字:“神!”,为日后的发展迈下巨大的经济价值空间。又淡到我们教师本身吧,我们所教过的学生不可能个个都考上大学,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重视学生的为人、人品、道德、情感、爱心、感恩、礼让等高尚品质的教育和培养,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经济价值。其实作者的观点也很明白:通过各方面论证教育与经济价值的正比例关系,主张大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甚至细到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答案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简答题 1.简述俄罗斯目前正在探索的新型初等教育学校制度。 答: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5~6 岁—6~7 岁)、高级小学(9~10 岁—11~12 岁)、初级小学(6~7 岁—7~8 岁)。 2.简述协同教学的几种模式。 答: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平行模式。 3.简述我国宋代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答:宋代的小学教育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央政府所立的小学,情形较为复杂,除诸王宫学和宗学中包含小学教育外,在国子监内也还设有小学。其中诸王宫学和宗学都是大小学混在一起的,并且都是以王室子弟为教育对象。国子监小学的设立,标志着小学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整体的教育部署当中,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此外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小学还有内小学和京小学,并且在地方也广建小学,且比唐代更加的稳定。 4.如何改善我国初等教育办学条件? 答: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全体人民对初等教育重要性的观念的东西,不易简单改变或消除;增加投人;改善教师队伍状况;改善人口环境;改善初等教育法制现状。 二、论述题 1.为什么现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 世纪

国民素质的整体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基于这种认识、各地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注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以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基本建设已初具框架;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以“四个一百”为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育人的网络正在形成。各地各校在教育中逐步注意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要求与其自身思想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各阶段德育的内容要求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今天的人们价值观有了问题,把利放在第一位。这样德就缺失了,积财丧道。过去士农工商,商是最后一位,所以社会不乱,现在,商商商商,所以扰乱了社会秩序。另外,鼓励人们消费。这样浪费那就是必然。俭以养德,所以德也就丢了。因此,现在应该大力提倡德育。特别是弟子规。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2. 论述日本“幼小一贯学校”的产生背景、基本特点并分析对我国的启发。答:产生背景: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对综合探究学习的重视和对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再加上日本中小学“班级崩溃”现象的日益严重,“幼小衔接”再次受到重视。 基本特点: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名著读书心得4篇

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名著读书心得4篇 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 编订:JinTai College

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名著读书心得4篇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教育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2、篇章2: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3、篇章3: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4、篇章4: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章1: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教育的经济价值》本书的论点是:人们自我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而学校教育乃是这种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下面是带来的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名著1000字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教育的经济价值教育名著1000字读书心得 读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后,其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无论为了道德陶冶或为了情趣培养所付出的代价,都在经济分析范畴之内”。这个观点令我深思,我家乡这位千万富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简单正常不过的礼让居然创造了他人生的奇迹,创造了机遇创造了财富创造了经济价值,一字: “神!”,为日后的发展迈下巨大的经济价值空间。又淡到我们教师本身吧,我们所教过的学生不可能个个都考上大学,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重视学生的为人、人品、道德、情感、爱心、感恩、礼让等高尚品质的教育和培养,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经济价值。其实作者的观点也很明白:通过各方面论证教育与经济价值的正比例关系,主张大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甚至细到每一个人一定要重视教育,大胆地为教育投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应知道: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相齐并重,一样可体现出教肓的经济价值。我们不是常常听说,某某以前读书成绩很差,现在很会赚钱,成为什么老板吗?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故我们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文化,还要培养学生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能力和运用知识等各种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

【免费下载】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本章学习建议您关注以下问题:两个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内涵及其发展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下属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根据学科自身发展趋势和小学教 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对课程论、教学论两个相对独立学科整合的 产物。一、两个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一课程的内涵 1.课程概念的词源分析唐朝孔颖达:“以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也。”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里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句。《辞海》:①功课的进程;②教学的科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课程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而来的,有两个义项:跑道和奔跑。前者重点在“道”,名词,引申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的安排。后者重点在“跑”,动词,引申为学习的过程。 2.学者们对课程的定义⑴美国的蔡斯则列举了 6 种有代表性的课程概念: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

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⑵我国学者施良方也归纳出了 6 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是 教学科目。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 程是学习经验。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改造。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Goodlad)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 可分为五个层次①理想课程 ②正式课程③感知课程 ④运作课程 ⑤体验课程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 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二教学的内涵1.教学概念的词源分析 “教”、“学”二字联为一词最早见于《书??商书??说命》《学记》开篇“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 里“教学”一词具有教与学双方活动的意思,其含义大体与“教育”一词相似。 2.教学的定义从词语含义上看,教学通常有4种不同 的指称和用法: 从“教”的意义上使用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邓金,1989)指称“学”的教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掌握知 识过程中发展能力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 想品德(陈桂生,1997)指称“教”与“学”协同活动的“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叶澜,1991)在“教 学生学”意义上使用的“教学” 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控制的,教就 是教学生学,教师的教是教学系统中的高层次活动,学生的学是教

教育的个人经济价值

教育投资对个人经济增长的分析 一、前沿 教育就是一种培育人的活动,现代教育培养就是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与专门人才。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瞧,现代教育给予了人一种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包含劳动者技术能力、知识水平、劳动体力与劳动素养。 当然,在手工生产的时代,劳动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基本上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与家庭中进行,主要形式就是学徒制,因此在手工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经济里,没有提出通过系统教育与训练来培养劳动力的要求。只就是到了近代,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才从生产活动分化出来,劳动力的培养与训练才主要通过教育进行,并出现了现代教育及现代学校。学校教育活动也因此成为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也正因为如此,传统观念把用于教育的支出仅仅当作消费支出,或当作一种社会福利支出。到了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增长越来越迅速,相应的要求人的素质越来越高,经济社会投资到教育中所培养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对社会生产及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教育因此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推动力良,教育就是消费传统观念因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把教育视为一种生产性的投资活动。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思维定势,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总就是把教育等同于上层建筑,把它的政治属性作为唯一的甚至就是压倒一切的属性,直到从中推演出教育就是一种消费支出,这也就是中国对外开放后,教育才真正向具有经济性的教育产业,追求产业效率,最大化产业效益的发展形式发展。而这种大形势的教育产业的效率化发展,对于在教育已投入了时间与金钱成本的个人来说,其经济效益就是否带来增长呢?这个增长又就是如何衡量的? 二、从投资性质角度瞧教育投资 对于现代教育所具有的投资性质越来越得到普遍认同,那就是因为: 首先,从个人作为劳动者的角度瞧,用于劳动力的投资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劳动力恢复、维持与延续的费用,这部分费用显然属于消费。但另外一部分就是劳动者的教育与训练费用。这部分费用可以保持、提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复杂程度,就是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而且可以使劳动者用于教育的花费得到补偿并获得收益,这部分显然具有投资性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