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方方《风景》的命运主题

论方方《风景》的命运主题

论方方《风景》的命运主题
论方方《风景》的命运主题

一路风景,一路变幻

浅析《风景》中生存环境对人物的塑造摘要:女作家方方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大部分作品的取材都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旨在表现新写实小说的“凡俗化叙事”的特征。方方的代表作《风景》描绘了“父亲”一家十余口人的生存境况和生活状貌,表达了其生活环境对生活的意义,人的命运,以及人性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思想。本文通过对《风景》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方方的创作倾向。

关键词:《风景》生存环境人物命运

方方说:“我的小说主要反映生存环境对人的命运的塑造。”方方的《风景》就是对生存状态的感悟,对生存意义的思考。

《风景》以武汉著名的贫民区“河南棚子”为生存布景,描绘了“父亲”一家十余口人的生存境况和生活状貌,展现了城市这一隅天地的独异的“风景”。小说以一个死去的小儿子(小八子)的视点来观察这一家人的生活,并以小八子的语调来叙述者一家人的故事,使这篇小说笼罩着一层超现实主义的气氛。

小说展现的市民生存的艰辛:生存空间狭小——一间十三平方米的板壁屋子里挤着父亲母亲和七男二女的儿女们;温饱一直成问题,一家热终日奔波挣扎,生命的基本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更加无所谓精神需求了。就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塑造了父亲、大哥、二哥、三哥、四哥、五哥六哥、母亲大香小香以及相对主人公七哥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以及各自的命运。

生存环境影响着这一家人。

一生潦倒,一生不被儿女所尊敬的父亲,一生都没能明白自己的生存村境况,因而他骄傲着自己的生活。

父亲是个苦大仇深的码头工人,一辈子回忆着打码头的那段“峥嵘岁月”。每回喝酒都要没完没了地讲述他的战史。这个时候他所有的儿子就必须老老实实的坐在他身边听他进行“传统教育”。不然,父亲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父亲一生都生活在码头文化里,纵然一家人生活粗劣,可他仍然希望有人继承他,希望他的儿子们沿着同样的生命轨道走下去,然而,当二哥坚持继续学文化而不去拉板车时,他会担心以后码头怎么办。在我看来,这样的父亲多可悲,可悲的不只是他一生的困顿,而还有他居然“享受”这种生活,丝毫没有没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如此颓败。也许,这就是父亲想要的生活!父亲主观上没有意愿改变他的生活轮廓,年轻时“风光”的码头打手经历生存境况让他久久地沉浸在回忆里,安于现实,不求改变,更不满后代的“颠覆”。所以大哥,在他与父亲的争吵中咒骂:这样的父亲,混了一辈子,却让儿女们没吃没穿的想猪狗一样挤在这个十三平方米的小破屋里,居然还有脸面在儿女面前有滋有味地活着。这样的父亲,最终还是面对了现实,在七哥成为各人物后,他学会了忍住自己全部的骄傲去适应这个人物。可是,他骄傲什么,他哪来的骄傲,他骄傲的是源于对自己境况的无知啊!

始终如一地追寻与抗争的二哥,最终放弃了生命。他说:“不是死,是爱”。

若不是一件偶然事件改变了二哥的命运,二哥是不是会同家里人有什么质的变化的。生命中的那次偶然际遇促使二哥步入一条与家人全然不同的轨道。二哥愉快地在这轨道上一滴一滴地流尽鲜血而后死去。二哥救了溺水的杨朦,由此结识了他们一家。杨家人的和谐融洽,文质彬彬的生活氛围使二哥第一次感受到人性的真诚和温暖。他也开始怀疑他一直几乎认定的事实:夫妻打架,兄弟斗殴,兄妹吵闹是每个家庭中最正常的现象。文革时期,为了杨朗,为了爱情,他一次次放弃回城的机会,可这一切换来的竟然是爱情的背叛。在理想和爱情双双遭到毁灭之后,他开始痛苦的思考:“一个活人和一个死人这之间又有多大差距呢?死者有没有可能在他们的世界说他们本是活着而芸芸众生则是死的呢?死,是不是进入生命的更高一个层次呢?”这种是对生命的困惑和迷茫而导致的无法解脱的痛苦。

出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他决然抛弃课这个丧失人性,泯灭良知的人世。在咽气之前,他清晰地对杨朗说了一句“不是死,是爱”。二哥坚定地选择对爱情对生命价值的执着,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与之相反,是七哥。

由不懈超越到屈从堕落的七哥,最终出人头地,完成了封建仕子的圆满跨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七哥幼年时期一直过着非人的生活,被父亲嫌弃,遭受母亲冷眼,忍受大香小香的讥讽凌辱,食不饱,穿不暖,在下乡以前只能一直蜷缩在床底睡觉。但在人生的征途中,七哥从没有停止过尝试超越生存困境。从小,七哥就羡慕小八子被父亲抱在怀里的温暖,后来,与够

够相遇,成为“这日子,是七哥最美丽和善良的日子”,但唯一的知心伙伴却不幸命丧车轮。下乡后,七哥超越困境的尝试开始显现出一定的自觉性,开始对生和死的领悟,七哥对那些纷繁的议论充耳不闻。七哥在小山村种种怪异行为和苦大仇深的家史,阴差阳错被保送到北大,命运齿轮还是扭转。

到北大,初来咋到的,七哥的魂灵还未改变。直到苏北佬说“干那些能够改变你的命运的事情,不要选择手段和方式”的那番话,七哥开始屈从现实,开始改变寂然活着的生活,开始风起云涌。七哥的际遇改变了人生的道路,改变了命运,之后的一切机会都已经注定属于七哥了。

工作后,七哥抛弃了既定的教师生涯,抛弃了即将结婚的美好女子,选择了一位刚遇上了不能生育且比他大七八岁却有个高官父亲的那人,七哥找到了他的终南捷径。“七哥说,生命如同树叶,来去匆匆……殊路却又同归,有何必在乎是不是抢了被人的营养而让自己肥绿肥绿的呢?”七哥开始行走他的仕途康庄大道,只是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方方说:“他要改变命运只能这么做,只能靠手腕,碰运气才能出头。”不然,以他的家世,不回河南棚子,当个老师已是万幸了。

七哥这样的活法,显然不同于父亲的,不择手段又如何,黑暗的生存环境给他做出了无奈的抉择。七哥,绝对是生活的强者,但是很多读者也为之含泪叹息。笔者认为无需叹息无需扼腕,他付出的远比他得到的要少的多。

还记得《风景》中有过这么段话:“有人写了一步小说叫悲剧比没有剧好,七哥没看过那小说但他觉得那题目棒极了。有魔鬼比什么都没有要好。七哥想她终会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段话是七哥向那个有高官父亲的女人直白地讲他是因为她父亲才追求她的。那女人说七哥是魔鬼。魔鬼又怎样,那个女人也同样被现实逼得接纳了魔鬼。这个“有比没有好”的理论,俨然成为人间在正常不过的一幕了。所有的亮点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被现实主义吞噬的征兆。这也是方方作为新写实小说作家思想的体现吧。

生存环境不只对人物命运产生作用,也冲击着人性。七哥曾经发过一个毒誓:如有报复的机会,他将当着父亲的面将他的母亲和他的两个姐姐全部强奸一次。这样污浊,畸形的人性!犹记得七哥每次听父亲说“看我们小七子,不就是老子拳脚教出来的么?要当个人物就得过些不像人的日子”时时怎样的心如刀绞。所以,七哥对父亲的感情仅仅是一个小畜生对老畜生的感情。亲情,人伦,道德荡然无存,血亲在艰难的生存中相互折磨,亲情退化为一种兽性本能。

方方以冷峻的笔调和理性的思考,将环境、性格、命运溶为一体,揭露了人性的丑恶,以此探究人性与人类生存境况之间的关系。面对着残酷的生存境遇和困顿的命,作者也不是一味的冷酷无情,字里行间还是不禁流露出对普通人的深深理解和悲悯。作者在《风景》的最后,以小八子的口道出人生的艰难和对底层人的理解:父亲母亲已经非常非常苍老非常非常憔悴非常非常软弱了。三哥的脚步在告诉朋友,他累极了累极了。

命运交响曲曲式分析

音乐鉴赏与曲式分析 ——《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作者背景与音乐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祖籍是荷兰(亦说是波兰)他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

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二、命运交响曲的结构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

【最新2018】方方《风景》读书笔记-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方方《风景》读书笔记 大家读方方的《风景》究竟会写些什么读书笔记呢?我们一同来看看。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方方《风景》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方方《风景》读书笔记篇一 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但比较之下,《风景》在对生存状态的还原上更具有 一种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这篇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 年间的遭遇:父亲是个码头工人,性情粗暴而且为人凶悍,母亲则十分风骚粗俗,他们在大半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所得只有十个儿女,除了最小的 一个生下不久即夭折之外,其余九个像野生植物般地在放任自流中长大成人。 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如 大哥与邻居的老婆发生恋情,二哥渴望摆脱粗鄙的家庭生活,最终却为此付出 了生命的代价,以及三哥对女性的仇恨,哑巴四哥与一个盲女平淡自足的婚姻,五哥六哥在生意场上的拼命周旋,还有大香小香两姐妹各自或普通或放浪的家 庭生活;至于七哥的故事则写得更为详细:他自幼没有得到过丝毫的家庭温暖,被父亲和兄弟姐妹肆意地打骂,完全像条野狗似地活着,“文革”中他怀着对 家庭的刻骨仇恨离家去下乡,然后完全出于偶然被推荐到北京上大学,从此他 开始抓住一切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终于顺利地踏上仕途,成为这个贫 民家庭中出来的第一个“大人物”.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所有人物都为他们的生存境况所紧紧捆绑着,他们生活中任何跌爬滚 打和生死忧乐都生成于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与所处境遇之间的磨擦和冲突。 这篇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小说正文前 引波特莱尔的诗句作为题词“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 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显然是一种机智的安排,这使得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由死者的观察所 得出的结论,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比艰辛而凄惶:“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 哥姐姐们生活和成长。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殴斗。……我对他们那个世界 由衷感到不寒而栗。”这生存充满了无价值的毁灭:在械斗中死去的工人被沉 入江底,一个可爱的女孩突然被火车碾死,“文革”中一对夫妇在绝望中投水 自杀,货车上的货箱无端落下,将人砸得脑浆四溅;生存的处境狭仄得令人透不过气来:十一口人全都拥挤在肮脏鄙陋、只有十三平米的一间板壁房子里过活,七哥从小到大只能睡在暗湿的床底,饥饿和贫穷困扰着他们,他们的心灵也为 生存挤压得异常卑琐贫瘠;如此恶劣的生存更呈现出极野蛮、残酷而无人道的景

单招语文

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单独统一招生考试 语文 一、语文知识(每小题4,共4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商榷(què)迁徙(xǐ)洁身自好(hǎo) B、恪守(gě) 切磋(cu?) 落拓不羁(jí) C、蛊惑(gǔ) 对峙(sh) 矢志不渝(yǔ) D、惬意(qìe) 酬谢(ch?u) 作茧自缚(f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艰苦卓绝论字排辈轻而易举春寒料峭 B、居功自傲旷日持久毛遂自荐强弩之末 C、入不敷出集腋成裘责无旁代推心置腹 D、名列前茅截然不同改弦易辙虚怀若谷 3、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政府主导下 ,加上新锐建筑师有创意的,一扫老工业园区萧瑟败落的景象,成为新的经济模式。 A、增长改造生成 B、改造生成增长 C、生成改造增长 D、生成增长改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个鳞次栉比的招聘会上,他挤得满头是汗,但终于有了就业希望。 B、经过了一番矫枉过正的整顿,这个球队的组织纪律性有了明显的改观。 C、在通读几步历史名著后,这位自学成才的青年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 D、我虽然没见过这位作者,但每读他的作品,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他没上过大学,但在学术研究上成就突出,这所大学破天荒开绿灯录取他读博士。 B、锅里有,碗里才能有,只有人民群众先富裕了,国家的税收才有足够的保障。 C、他一发不可收拾,再接再厉,先后三次在不同的比赛中夺得了这个项目的金牌。 D、只要抱定这山望见那山高的勇气和决心,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指出,食品广告不得与药品混淆,以免让消费者产生误解。 B、嫁接现代太阳能技术后,按各种比例仿制的太阳能信号灯已成为当地的馈赠佳品。 C、凡年满16岁左右(不含在校学生)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D、这样的观点不免带有文化决定论,过分注重传统文化的作用,因而令人难以信服。 7、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横线上恰当的一项是【】 当发射程序进行到80分钟时,老天爷更加肆无忌惮地撒起野来,团团乌云,;阵

《命运》赏析

《命运》交响曲赏析 1.作者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代表作有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2.作品背景 这部作品创作于1805——1808年,与他完成《第三(英雄)交响曲》的时间相隔4年。在这4年中,他不但在创作活动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思想也逐渐成熟。当时正是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时期,但生活的磨练使他越来越坚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出气魄恢弘,极为感人的《命运交响曲》。 3.思想内容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激烈斗争和获得灵魂自由的胜利欢悦。虽然贝多芬创作这部交响曲时,个人遭遇到许多苦难,但是他的音乐追求的却是人类的欢乐。他不以一己之悲欢,局限自己的创作,因此,贝多芬的音乐具有崇高精神。从“通过苦难的欢乐”之中,它揭示出人类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战胜苦难的崇高之美。第五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四个乐章不仅是顺理成章而且还被那个著名的“命运主题”贾成一体。贝多芬所说的“命运”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天命”或“天数”,这个命运是指人生的苦难和种种不幸。而人应该战胜苦难,主宰自己的生活,达到人类光明的理想。第一乐章开门见山地推出主题——“命运的敲门”第二乐章有如一首抒情诗,表现了人的感情体验的复杂世界。第三乐章是别开生面的谐谑曲,分为主部、中部和再现部。最后,当胜利和欢乐的终曲响起时,它已经完全销声匿迹,最后的狂欢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和歌颂。据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传记作者辛德勒的记述,他曾向贝多芬请教关于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主导动机的寓意,贝多芬回答说:“这是命运的叩门,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后来人们就称第五交响曲为“命运交响曲”。 4.风格特点 开场时命运的叩门大提琴的沉稳的音色响亮大气,振奋人心,把人们从浑浑噩噩的处事状态惊醒,大提琴和倍大提琴在辗转沉思,圆号带着那命运的叩门声再次闯入,但是这次已不是低沉的暗示,而是响亮威严,严峻地行进,具有进行曲的特征。基本主题与命运动机轮流呈现,冲突更加明显。最后,命运动机占了上风。乐章的中部小号晦涩的小调式转成开朗的大调,精神为之一振,人间的欢乐形成不可遏制的力量。 5.审美感受 在贝多芬的音乐里潜在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把人类心灵深处隐藏很深的某种东西启发出来了,使这个蒙昧已久的东西被唤醒,成为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格力量。摆脱精神折磨的贝多芬在乐曲里表达出惊人的人格力量,假如我们自己在人生之路上遇到某种苦难或是遭到命运的捉弄,那么就请去追寻一下贝多芬

对方方《风景》中叙述者的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17714459.html, 对方方《风景》中叙述者的解读 作者:李颖慧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3期 摘要:方方代表作《风景》中叙述者是“我”,“我”又是一个亡灵,“我”被父亲埋于窗下永远和家人在一起,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与成长。“我”的叙述是可靠性叙述,“我”对父亲的那份同情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是由于“我”特殊的身份,又会时刻提醒读者“我”本身就是不可靠的。 关键词:风景;叙述者;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3-0-01 从亡灵的视角来叙事,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存在的,但由于文学的虚构性,能够让一切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在作品中虚构出一个鬼魂的存在,从他们的视角将自己看到的人世界进行重述,因为作为一个鬼魂,他与人世界已经没有多大的利益冲突,因此,他们的叙述几乎是不带任何私心杂念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叙述最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生活,所以他们的视角就像镜子一样,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从而让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更加的深远和独特。 《风景》,方方的成名作,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一部从亡灵视角叙事的小说。小说通过一个生下来半个月就夭折的婴儿——小八的视角,描述了汉口河南棚子里,他的家人:一对夫妻,八个儿子,两个女儿的故事。 小说的引言写道:“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看见那些奇异世界。”这句话和亡灵视角的设置相得益彰,视角的距离空间一下子就被巧妙地拉伸开来。从小八这个亡灵的视角去看待一切,《风景》从冷静平淡的叙述中拉开帷幕,但就是给人一种诡异莫测的感觉。一个“亡灵”,他超脱了人世,在黑暗世界里,他的目光一滴不漏地落到每个人的身上,冷静地叙述了一个十一口的家庭龟缩在十几平米的棚子里,几十年来的生活——吃喝拉撒、谩骂斗殴、庸碌凄惶,以及生活在里面的他的亲人——性情粗暴的父亲、风骚恶俗的母亲、还有一群像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兄妹。小八在叙述的时候是隐藏在各个人物的身后的,在他们进行光怪陆离的行为时,小八总是静静地看着,然后再不带任何色彩地陈述出来。作为亡灵的小八,虽然早早夭折,但他的智力却没有停留在他夭折时的水平,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在冷眼旁观了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的生活状态后,还能从他们的境遇中感悟到世态炎凉和人心不古。小八和他的兄长之间是叙述者与被叙述者的关系。但是由于阴阳相隔,他们在生与死、温馨与冷酷、安宁与喧嚣、幸福与痛苦上更有着遥远的距离。

《未选择的路》阅读答案

《未选择的路》阅读答案 篇一:未选择的路预习单及练习题 预习单 主备人:审核人备课时间年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2、通过流利的朗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通过感知文章主题,掌握象征手法,体会“路”的象征意义。 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用时3-4分钟。 要求:(1)读通。 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更改,流畅,争取读出感情。 (2)查文中不认识的不懂的字词。(2分钟) 把字词分类写在预习本上。 2、二读课文:4-5分钟 个人读或小组轮读。 要求:读懂,把不懂的问题记在预习本上。(2分钟) (2)作概括,了解每一节内容,并作分析。(写下自己已经会的内容)。(5分钟)

3、背诵课文 4、记下还没有解决的疑问。 整理自己的预习本。 写出你梳理的字词: 一、预习展示 1、搜集作者资料 2、基础字词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4、分别用一个词语,给每一小节加一个标题 二、精读研讨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2、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请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 3、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练习单 主备人:审核人备课时间年级姓名 一、文学常识 一诗是()国诗人()的作品。他的著名诗集有、等。他吟唱着20实际的音调,又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和(),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二、内容探讨

1、诗歌的第一节,“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心理? 2、 3、 三、背诵诗歌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课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写一写 请从“晚霞”“落日”“背影”中选择其一为题,创作一首不少于三句的小诗 四、积累好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王勃 你还知道关于路的哪些名言、警句?请写下来 复习单 一、同步训练P36: 二、阅读理解从容淡定 陈旭 ①“从容淡定”这词耐人寻味,意思是“从容于心,淡定于行”。作为人的一种情怀和精神境界,古已有之。 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圣贤先哲、仁人志士,都对“从容”和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

我的读书经验 (当代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

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

概率统计: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矩

概率统计: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矩 摘要:最近在学习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的算法,在看一些paper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以前学过 的数学公式或者名词,又是总是想不起来,所以在此记录下自己的数学复习过程,方便后面查阅。 1:数学期望 数学期望是随机变量的重要特征之一,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记为E(X),E(X)是X的算术平均的近似值,数学期望表示了X的平均值大小。 ?当X为离散型随机变量时,并且其分布律为P(X=x k) =pk ,其中k=1,2,…,n; 则数学期望(要求绝对收敛). ?当X为连续型随机变量时,设其概率密度为f(x),则数学期望为 (要求绝对收敛). 2: 方差 数学期望给出了随机变量的平均大小,现实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关心随机变量的取值在均值周 围的散布程度,而方差就是这样的一个数字特征。 设X是随机变量,并且E{[X-E(X)2]}存在,则称它为X的方差,记为D(X)。 ?当X为离散型时,D(x) = . ?当X为连续型时,D(x) = .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为X的标准差。 另外,D(X) = E{[X-E(X)2]} 经过化解可得D(X) = E(X2) – [E(X)]2 .我们一般计算的时候常用这个式子。 3:协方差 对于二维的随机变量(X,Y),我们还要讨论它们的相互关系,协方差就是一个这样的数字特征。因为E{[X-E(X)][Y-E[Y]]} = E(XY) – E(X)E(Y). 又当X,Y相互独立的时候E(XY) = E(X)E(Y).这意味着若E{[X-E(X)][Y-E[Y]]} ≠ 0 ,则X与Y是存在一定关系的。 我们把E{[X-E(X)][Y-E[Y]]} 称为随机变量X与Y的协方差。记为Cov(X,Y). 即:Cov(X,Y) = E{[X-E(X)][Y-E[Y]]} 4:相关系数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第一次接触冯友兰先生,就是从他的这篇文章开始的。记得高一的时候有一个语文读本,在阅读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当时对冯友兰及其儒家传统思想都很模糊,只知道冯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人生的四个境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这四个境界具体是什么都忘了。 说来也巧,大学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由于这篇文章是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中附录的,当时这本书已经看了两个多月了,心情比较急躁,也就没怎么注意,草草了之,又一次与之错过。 最近又重温《中国哲学简史》,在翻的时候才真正注意到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冯先生把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个境界,关于具体的解释,作者说的很清楚:“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境界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次递进的,由最低的自然境界到最高的天地境界,就涵盖了世间所有形形色色的人,任何人都可以包含进这个体系中。 这本是一个哲学家所提出来的哲学命题,但为什么我说其中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呢?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冯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命题,并且他想通过这个命题表达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很好理解,这是儒家的传统,从孔子那里就已经开始了。孔子就有小人、君子、贤人、圣人的划分吗,最典型的就是宋明理学的创始者周敦颐提出的“三希”教育理念。 说起“三希”,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三希堂”或者《三希堂法帖》。清朝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古玩书画,当年,乾隆获得晋代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乐不可支,藏于一室,命名为“三希堂”,从此,“三希堂”就成了乾隆皇帝的书房,之后把收藏的历代书法作品选择其中精良的令人镌刻成碑,镶嵌在北海公园的墙间,就成了后来的《三希堂法帖》,而乾隆皇帝为什么称为“三希”呢?“希”,有两方面的解释,一个是同“稀”,即稀少的意思,《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都是稀世珍宝,自然要称为“三希”,这是一个原因,但这其中更包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人生目标。这里的“希”就是希望的意思,“士希贤”即读书人都希望成为有道德的贤德之人,“贤希圣”即贤德之人都希望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之人,“圣希天”即圣贤之人都希望成为通晓天、地、人的知天之人。 和冯先生的人生四境界一样,周敦颐所说的“三希”亦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那么,这种传统是基于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中西文化比较》这本书,其中在谈论中西文化差异的时候,就引用了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里把中国文化总结为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当时在看的时候,对于“相与之情厚”,马上就理解了,因为之前看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边就对人与人之间关系说的很清楚,但对于“向上之心强”,一直没有理解,直到近来看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以及由此而联想到的“三希”命题,才豁然开朗,冯友兰和周敦颐的这种对于人生境界的架构不正是对“向上之心强”的具体体现吗? 而乾隆皇帝之所以将其书房名改为“三希堂”,就是以此来勉励自

电影《活着》的死亡设置和命运主题

电影《活着》的死亡设置和命运主题 目前,文学文本改编成电影的模式已经成为常见的艺术转换方式。电影将文学文本转变为直观、立体的对象,通过画面、声音、色彩等元素协调配置,形成一部生动的视听影像。本篇将探究原著小说《活着》与改编电影之间的联系,分别从死亡设置个数、场景、故事线索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揭示二者在“死亡设置”和“命运主题”上的异同。 标签:死亡设置;命运主题;活着;死亡;改编电影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走向顶峰的时代,文学与电影成了更加亲密的朋友。文学改编作品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将一个个故事搬上大荧幕,给予读者和观众不同的审美感受,也获得了崭新的视觉体验。改编电影往往会根据小说的实质内涵、时代背景,在尊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编,利用现代社会技术,结合文学创新要求发展影视文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文学也迫切需要一个新形式融入群众的视野,而影视改编正是这样一个平台。 文学作品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将会摒弃部分叙述方式,凭借色彩、声音、场景转换等方式,将文字转化成有声的画面,串联成一部具有故事性的影片。此外,由于改编者的主观意识的不同,改编的风格的方式也会千差万别,文本的叙述方式必然也会发生新变化。 一、《活着》小说和电影中死亡设置的对比 (一)死亡设置的数量对比 注定的悲剧收尾,或许是原著小说《活着》营造着压抑氛围的所在,而电影改编也对小说进行了全新的解读,给观众带来了另一番的体验感受。余华在小说《活着》中安排了几乎“全军覆没”的死亡设置,死亡气息笼罩着福贵及其家人的一生,嗜赌如命导致家族败落,选择重新振作,却又被充军牵制在硝烟战场,与亲人生死离别,世事变迁的滋味,悲惨的遭遇让福贵算是尝尽了人生在世所能尝到的各种滋味,而小说中的字里行间也无不彰显着悲剧的命运主题。福贵因赌博败光了家里的财产,气得老爷子病发,最终在蹲了半辈子的粪缸上结束了生命。死亡的气息弥漫在福贵的身边,挥之不去,随之有庆为救区长的夫人,被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难产而死,女婿二喜被工地的水泥板压死,就连自己唯一的孙子苦根也被豆子撑死。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连续不断地死亡设置,促成了小说浓烈的悲剧色彩,自然地揭示了悲剧的命运主题。到头来,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做伴,相守垂暮之年。这样的死亡设置不仅揭露了大跃进、“文化革命”时期的麻木的人性,而且也影射了难以言说的政治问题,成功提升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比小說,改编电影《活着》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尤其在死亡设置方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命运主题。电影选择大量减少死亡数量,并且以温情的结局收尾。电影中家珍虽然重病在身,但是并没有因为凤霞的死而抑郁而

试论方方作品风格及成因

大 众 文 艺大 74“新写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现象产生于80年代中期。名称 来源于江苏《钟山》杂志1989年第三期〈卷头语〉中所说的“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新”在于对传统写实观念的更新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传统“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有意地瓦解文学的典型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创作原则。作家以近似冷漠的叙述态度掩藏了主观倾向性。把意义规定在描写现实生活本身即生存过程之中。因而在语言运用方面也大胆加入了作者的哲学思考。从而开启了“新写实主义”语言运用方面的新特色。 作家方方成名于1982年,是在一个充满转机与希望的年代步入文坛的。相继有《“大篷车”上》,《风景》,《白雾》等优秀作品问世。1987年方方的《风景》一发表就震惊文坛,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重视,视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语言风格是创作风格的外在表现,是在语言上呈现出来的一种气质和格调。通过作家作品的语言可以看到作家的风貌,个性和独创性。法国作家布封就曾指出:“文体就是人本身。”每个作家使用语言有自己的特征,相当于作家的签名,别人难以模仿。作家方方的作品语言特点是冷峻深邃,同时在艺术上也较多运用现代派的手法,使得内容与艺术相得益彰,本文在分析方方作品语言的基础上试图分析此文风形成的深层心理机制。 一、方方语言冷峻、深邃。 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的外化,为了表达内心炽热的感情,很多作家往往选择高度情感化的叙述语言,字字句句充溢着激情,莫言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语言鉴于表达激情的需要,纵情挥洒展示出巨大的冲击力。他的文字是滚烫的,带着作者心的跳动和血的沸腾。而方方《风景》中的语言则避开了情感化的语言运用方法,在叙述上用冷笔“以情感的零度介入创作”。她用左拉式的自然主义的手法,近乎残忍地挑开繁华都市的丑陋风景:畜生般生活在河南棚子的下层劳动者。(《风景》) 《风景》描写都市棚户区一户人家阴暗,粗鄙的生存状态。他们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只是“风景”中的一户。方方并不刻意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而是真实地展示他们的处境,不存在褒与贬的主观倾向。死亡的恐怖,人生的艰辛,历史的沉重在方方笔下冷淡而自然。 如:“父亲亲眼看见一根铁棍砸向熊金苟定额。父亲喊了他一声。结果在他迟钝地 一扭头时,铁棍正砸在他的天灵盖上。他连哼也没哼便‘噗’地倒地。血浆流淌着把他的头变得像个新品种西瓜”。死亡在很多作家笔下是极其恐怖的。但在方方笔下却被描绘成一个淡然的过程,她用冷冷的笔调勾勒出个体生命毁灭的迅疾。 又如丧失了伦理道德、如动物般残忍的如虎兄弟(《落日》);没有了廉耻与人格、靠出卖自己生存的风儿和秋月(《何处是家园》),读者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作者被凝炼了的冷峻的语言特质,并品味出一种触目惊心的深邃。 二、荒诞与陌生化。 方方曾坦言对一些现代派的技巧颇感兴趣:“我的小说的确是用了一些不太现实主义的技巧,有一些荒诞的东西,如梦游和叙述角度等等,都是超现实的成分。我之所以要这样,主要是觉得有的时候只有用一些荒诞的方式,才能把人在现实中的那种恐惧、那种变态等更好地表现出来”。在《风景》中她用略带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站在己死去的小八子的角度“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和成长,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殴斗”,展示了生活在“河南棚子”的一家人艰难的生存处境以及被扭曲的人性。这中内在关系可表述为,因为生活是荒诞与冷漠的,因此,表现手法也应该是荒诞可笑的,以此来增强表现力。《白驹》围绕小男之死,展开一系列故事。初,认为小男之死系自杀,大家都嗤之以鼻;后,记者夏春秋冬(姓夏,名春秋冬) 认为其死是为救全车人免于难而英勇牺牲的。刹时,荣誉、掌声、鲜花卷风而来;最后,夏春秋冬凭着记者的敏感,还是觉出了小男是为个人私利而已,于是漫骂与不屑又分别重新出现在人们的嘴上和脸上。未了,方方引用庄子一句话:“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更是一个荒诞离奇、令人震惊的故事,主人公黄苏子白天以白领的身份出现,晚上却以妓女的身份混迹于琵琶坊,寻求刺激,放纵自己,为了揭示这种人精神分裂的状况而使用荒诞笔法,体现方方作品对陌生化的实践。 陌生化手法的使用也是方方作品的一大特色,陌生化追求的是因独创的使用语言而达到的新奇的艺术感受。运用陌生化手法,既可以增加语言的组合能力,同时可以使“读者受到一个事先未预料到的成分的影响,而使阅读过程突然中断,由这种语言成分的干扰使读者在思想上产生与常规方式的对比”,产生一种新奇的阅读兴味。 《暗示》是方方90年代的一篇优秀作品,它以苦涩的笔调书写主人公叶桑及其父亲的爱情故事。两人都对爱情绝望,但父亲挺过来了,叶桑却投江而亡。为揭示“生命不能承受罪恶与诱惑”这个主题,方方编织了明暗两条线索来展开故事明线自不待说,那潜藏的暗线是围绕着叶桑的意识流动与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展开的。现实中的叶桑与潜意识中的叶桑搏斗着、撕扯着,最后被一种神秘的暗示所吸引。 方方通过荒诞与陌生化手段的使用,避免了读者阅读中存在的自动化问题,使读者带着一种新的目光,去看待事物、解读文本,从而感到新鲜、惊异,进而获得一种强烈的审美感受力。这些表现技巧和陌生化的语言在增强了作品文学性的同时,也造成了阅读障碍,这也是方方较之池莉读者群稍小的原因之一。 三、方方风格形成的个性心理机制。 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作家的成长经历、兴趣、气质等密切相关。不同的作家因各自不同的兴趣所在而特别容易感受某种生活刺激,并在这种刺激的作用下形成对某种生活现象的特殊心理感受力,因而不同的作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时就有了不同的着眼点,这与作家语言的选用有密切的关系,从而也就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创作风格。 方方1955年出生在江苏南京,祖籍江西彭泽。1957年迁居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曾当过四年装卸工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电视台,曾做过电视剧编剧、电视专题片撰稿人。1989年至今为湖北作家协会作家。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的方方,从小接受古典诗词的熏陶,培养了她敏感深邃的审美感受力。这在她的小说《祖父在父亲心中》有比较真切的体现。青少年时代,方方阅读了大量世界名著,主要集中在批判现实主义或者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浪漫主义领域。这些知识积淀逐步影响并形成了方方创作的关注点,那就是透视人生、剖析批判现实。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使方方得以接受高校系统的文学教育。使她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文学青年,进而成为一个具有了真正知识分子资历的作家。值得一提的是她也曾有过当码头装卸工的经历,这段经历使方方目击城市贫民原生态的生存处境,那种粗鄙、阴暗的境况强烈地刺激了作家敏感的心灵,激起了作家原本倾向于关注民生的情愫。她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审视和批判当代贫民生存状态,便造就了《风景》,而那种丑陋的处境无论如何都与欣喜无关,只能引发人无尽的感慨,所以语言冷峻。 方方从知识分子视角看待一切问题,可以说沿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同时不自觉地融入了知识分子对于人生的深层思考。这是方方作品比池莉作品更受知识分子喜欢的原因。在她的《风景》、《黑洞》、《落日》等以武汉贫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试论方方作品风格及成因 张絮媚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硕士 北京 100024) 【摘 要】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方方的语言意识很强,她以冷峻的笔调和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成就了自己冷峻、深邃的风格。本文旨在展示方方小说的语言风格,并试图分析风格的成因。 【关键词】新写实 方方 作品风格 成因 文艺评论

道路决定命运——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于发挥了两个积极性:一个是市场的积极性,即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另一个是政府的积极性,有政府的主观努力,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坚持执行。 中国人民懂得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发展,这个“硬道理”,这个更大的道理管着那些众多的小道理,不能为了小道理,置大道理于不顾,没有大道理,小道理也讲不通、实现不了。 观察一些国家的“民主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竞争性选举带来的加大社会分歧的效应;另一方面是人民权利的扩大导致的政治参与超过了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承载能力。 把能否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利和增强综合国力,作为衡量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准,重视民主概念、权利概念中的实际内容,而不是仅仅注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整个民族面临的主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一次次选择比较中走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过程中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

掌握命运的主题作文

掌握命运的主题作文 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运中。下面就随小编一 起去阅读掌握命运的主题作文 ,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掌握命运的主题作文【1】 人人的命运都有所不同,有些人的命运很悲惨,有些人的命运却很幸福。但 是无论你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命运始终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你是自己命运的主 人,所以你得主动地掌握它,而不能被动地听凭别人的摆布自己的命运。有一个 住在阿根廷的女孩,虽然家里十分贫穷,但她天生丽质。父亲失业后,女孩靠自 己放学后捡垃圾赚点钱贴补家用。 有一天,她捡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如获至宝。于是,回到家后,借着 昏暗的月光,她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完了《灰姑娘》这个故事,她放下书,心 想:我是否也可以像灰姑娘一样,遇到我的白马王子呢?于是,她就兴奋地对父 亲说:“我明天到富人区去看看,说不定可以找到值钱的东西。”但是,结果令 她很失望。当她正小心翼翼地翻着垃圾箱时,突然有人从背后撞倒了她,她爬起 来,发现撞倒她的是一位男士,面貌俊朗,西装革履,很象她梦中的白马王子。 虽然不是她的错,但她还是脸一红,说了声:“对不起”。但没料到那位男 士竟皱紧眉头,厌恶地掏出手帕捂住鼻子:“哪儿来的垃圾妹,还不快走?”她 推着车飞也似地跑了。她忽然意识到:灰姑娘只会幸运地出现在童话里,生活中 没有可以改变人命运的白马王子。从此以后,她再也不追求白马王子了,她学会 了自强自立,她要用一点一滴的勤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生活。 她加倍努力地学习,而且每当放学回到家后,她立刻拿起小推车,疯狂地满 街跑,努力捡到更多的拉圾。果然,幸运之神降临在她的头上。一天,在她把捡 到的最后一点垃圾放进小推车里时, 一位女士叫住了她:“姑娘, 想不想当模特?” 原来,这位女士就是著名项链设计师——莉娜·冈萨雷斯,当时,小女孩正好在 她家门口捡垃圾。 但自从莉娜发现了她并推荐她上了“T”形台后,小女孩非常勤奋好学,加 上她的良好素质, 她终于成为了现在“世界精英模特”——妲尼拉·考特。 命运 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连我们青少年也一样,要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虽然每个人的 生活环境有所不同,但无论父母给你创造的环境是好是坏,你都不能向它屈服,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一点一滴地积累起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1/9

方方《风景》读书笔记

方方《风景》读书笔记 方方《风景》读书笔记篇一 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但比较之下,《风景》在对生存状态的还原上更具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这篇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父亲是个码头工人,性情粗暴而且为人凶悍,母亲则十分风骚粗俗,他们在大半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所得只有十个儿女,除了最小的一个生下不久即夭折之外,其余九个像野生植物般地在放任自流中长大成人。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如大哥与邻居的老婆发生恋情,二哥渴望摆脱粗鄙的家庭生活,最终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及三哥对女性的仇恨,哑巴四哥与一个盲女平淡自足的婚姻,五哥六哥在生意场上的拼命周旋,还有大香小香两姐妹各自或普通或放浪的家庭生活;至于七哥的故事则写得更为详细:他自幼没有得到过丝毫的家庭温暖,被父亲和兄弟姐妹肆意地打骂,完全像条野狗似地活着,“文革”中他怀着对家庭的刻骨仇恨离家去下乡,然后完全出于偶然被推荐到北京上大学,从此他开始抓住一切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终于顺利地踏上仕途,成为这个贫民家庭中出来的第一个“大人物”.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所有人物都为他们的生存境况所紧紧捆绑着,他们生

活中任何跌爬滚打和生死忧乐都生成于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与所处境遇之间的磨擦和冲突。 这篇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小说正文前引波特莱尔的诗句作为题词“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显然是一种机智的安排,这使得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由死者的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比艰辛而凄惶:“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和成长。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殴斗。……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栗。”这生存充满了无价值的毁灭:在械斗中死去的工人被沉入江底,一个可爱的女孩突然被火车碾死,“文革”中一对夫妇在绝望中投水自杀,货车上的货箱无端落下,将人砸得脑浆四溅;生存的处境狭仄得令人透不过气来:十一口人全都拥挤在肮脏鄙陋、只有十三平米的一间板壁房子里过活,七哥从小到大只能睡在暗湿的床底,饥饿和贫穷困扰着他们,他们的心灵也为生存挤压得异常卑琐贫瘠;如此恶劣的生存更呈现出极野蛮、残酷而无人道的景象:父亲无故地以毒打自己的子女取乐时,母亲则若无其事地坐在一旁翘着大腿剪脚皮;棚户里的床板上两个男孩粗暴地一个女孩,人的廉价的生命力全都消耗于自然本能的宣泄。在这生存状态中看不出任何文明和理性的痕迹。死者视角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某种“陌生化”的叙述效果,使《风景》以一种极端强化的方式为我们还原出了赤裸裸的生存本相,由于这还原摈弃了以往意识形态内容的遮蔽,从而使得整个叙写充满了令

道路决定命运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 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在走什么 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1954年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改革开放后重启“法律之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我们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建设道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既不罔顾国情、超越 阶段,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全面移植、照搬照抄,才能解决中国法治建设 中的重大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在坚 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还需要深入探索,但 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力有序推进法治建设,这是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权益,这是本质要求;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依法 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是 基本方式;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相对接,这是基本 前提。这“五个坚持”,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决定着我们能不 能搞好法治建设、迈向法治中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 领导,应当毫不含糊、立场坚定,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坚定不移 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