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伏尔泰的史学贡献

论伏尔泰的史学贡献

论伏尔泰的史学贡献
论伏尔泰的史学贡献

伏尔泰的史学贡献

伏尔泰是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学者,他的名字是和19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仅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政论家和诗人,而且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历史学家,历来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理性主义史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史学上的卓越贡献,对当时和后世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也是他蜚声文坛,称誉后世的一个重要方面。

伏尔泰他出生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盛极而衰的路易十四时代巴黎的一个富裕资产阶级家庭。当时,封建专制的残酷统治与教会的猖獗,使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质日益暴露出来,法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冲破重重阻力,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孕育并日益成长壮大,代表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启蒙运动就是从法国发端并弥漫整个欧洲的。在整个18世纪中,伏尔泰俨然以一位启蒙运动领袖和导师的身份,无情地鞭挞封建王权的黑暗统治,奋起抨击天主教会的野蛮行径,进行了持久而卓有成效的战斗,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他一生勤奋,不辍笔耕。仅18世纪末由博马舍汇集出版的他的第一个全集本,就有70卷之多。其历史著作,最重要的有下列4部:

1731年的《瑞典王查理十二传》,这部史书虽然显得不够成熟,但是它鞭辟入里,立论深刻,表达了伏尔泰的反战思想。《路易十四时代》是伏尔泰20多年呕心沥血之作,历来为西方学者所推崇,被认为是近代法国史学史的第一部历史巨著。伏尔泰的真正目的是要表现出路易十四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成就。第三部是《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这是伏尔泰避居西雷期间命篇的。这是一部从古代世界延伸到伏尔泰时代的世界史,其书以视野极为开阔,立论独具创见和充满睿智而名闻后世。《彼得大帝统治时代的俄国史》,是伏尔泰晚年移居佛尔纳时的作品,表达他通过“开明君主”改革旧制度的政治思想。

在伏尔泰的上述四部重要历史著作中,充分显示了他那个时代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同时,也是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在史学领域中的真实反映。

伏尔泰不仅以上述历史著作为人类史学宝库增添了可贵的财富,更主要的还在于他通过史学实践所揭示出的史学理论,为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对历史科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他第一次打破了独霸西方二千多年的以政治军事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传统,为历史编纂学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新夭地。

历史编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应当着重记载人类生活的哪些方面全对于这个向题,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史学,都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从古希腊时代以来,西方史学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这就是:历史著作的主要内容为政治军事史。而在伏尔泰看来,编写历史不仅限于政治军事,还应当包括广泛的内容,诸如农工商业、科学技艺、文学艺术、民情风俗乃至饮食起居、日常娱乐等等,总之,举凡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活动记录,都应当属于历史编纂的对象。因此,他的《路易十四时代史》不仅写了法皇路易十四的雄才大略、显赫武功和卓越政绩,而且包括了该时代内政、司法、商业、治安、科学、习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作者巧妙地把战争进程和外交活动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背景,以烘托其书所要表达的主题:显示“自古以来最开明的时代里人们的精神面貌”。尤其要指出的是,在近代西方史学发展史上,他最先把文化史引人历史学领域。首开西方文化史之先河,其对史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由于伏尔泰对文化史研究的重大贡献和有力突破,他因而被众多论者称颂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文化史的鼻祖。

其二,他猛烈地押击宗教迷信,抛弃了神学史观,使史学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手中有力的思想武器。伏尔琳对宗教迷信与天主教合所作的批判,是以理性为衡最救义的是非,也以是否利子人的理性的发展来判断这种教义在历史上的价值,他这种对天主教的理性主义的批判态度,对当时及后世无不发坐深刻的影响。稍后,英国著名史举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带国衰亡史》第十五,十六两章中,对茶督教所持的批判态度,显然是受到了伏尔泰的深刻影响。

“伏尔泰提出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思想来代替神的意志控制人类命运的思想。这就是他所建立的‘历史哲学’的主要思想。”伏尔泰这种对神学史观的摒弃,论者多认为是他史学上的主要功绩。伏尔寨在史学上的故斗锋芒,无疑是西方启蒙运动在历史学上引起的重大回响,它深刻地反映了十八世纪理性主义思想对正在消失的旧时代的历史批判,富有很大的进步性。

其三,他敢于否定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开始把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研究。

传统的西方历史编纂学总是宣扬这样的观点:世界历史的发展应以欧洲为中心,基督教史家们更是鼓吹人类的历史不能逾越《圣经》所涉及的范围一步,在他们的笔下,完整而丰富的人类历史仅仅成了希腊、罗马、地中海东岸以及北非埃及等少得可怜的几块地方的编年史。鲍秀埃的《世界史论》便是用这种体系炮制出来的典型。

在伏尔泰看来,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则它在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中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他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一书,历来被众多研究家看作是“第一本从世界历史观点来写的世界史”在书中,伏尔泰给欧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各国的厉史以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阿拉伯、印度、波斯人的历史作了描述。伏尔泰非常重视东方各国的文化。他常常把东西方文化加以比较,借以说明西方文明多么依赖于东方,东方诸民族在欧洲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多么巨大的历史作用。

正如美国史家扬普逊所指出的,“他是第一个把历史当作~个整体来观察的学者,并把世界各地所有伟大的文化中心的历史联系起来,其中包括了对人类生活有意义的各个方面的情况。”

综上所述,伏尔泰不仅为史学宝库增添了耀人耳目的多部专著,而且创立了资产阶级史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他在历史科学方面的贡献,时至今日依然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评价张居正

评张居正改革 曹大为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 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 张居正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商鞅 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不久前在北京、东方等电视台的热播,再次把受众的目光吸引到历史深处,热议张居正其人其事。缘此,本刊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撰文,对张居正改革详加品评。 内容提要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万历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他推行的“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和“一条鞭法”等赋役改革,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开启近代社会转型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而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智慧与谋略,刚毅果断、缜密务实的改革作风,也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炫目华章。张居正的变法新政不仅“变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而且堪称中国古代继商鞅、秦始皇和隋唐之际变革之后最具光彩的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考中进士。当多数同科进士热衷于文章诗词之时,他却经常“周行阡陌间”,考察“岁时之丰凶”和农民疾苦,以深沉的目光关注着国计民生。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进入内阁,次年上《陈六事疏》,提出改革方案,未被采纳。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故,年仅10岁的神宗继位。张居

正升任内阁首辅,终于得以“任法独断,操持一切”(《张文忠公全集》附《本传》),义无反顾地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力挽狂澜的变法革新运动。 一、政治改革:整顿机构,建立问责机制 在张居正看来,“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他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明史·张居正传》)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 “尊主权”、“一号令”的关键在于克治明朝权力机构运行不畅的痼疾。明初洪武年间,废中书省,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虽然后来内阁首辅权势渐重,但六部和负责稽察六部的六科均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负责。而皇帝处理政务则倚重宦官,由司礼监掌理章奏文书,甚至代皇帝朱笔批红。明中后期诸帝多“帘远高堂,君门万里”(赵翼:《陔余丛考》卷18),尤其嘉靖后期,“政务偷玩,事无统纪”,朝廷诏旨被视为故纸,来往公文多至沉埋,统治机构几乎陷入瘫痪。 针对这种机构窒碍不通的积弊,张居正力主“天下之本在政府”(《书牍》15),开始大力强化内阁事权,由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受内阁节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为排除宦官干政,他告诫冯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明史·张居正传》),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事权归一,政令畅通。 为了破除无所事事、坐啸画诺、命令不行的官场沉疴,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创设颁行考成法以责吏治,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月有考,岁有稽”(《明纪》卷39),据此“考其勤惰”,决定赏罚升降。此法一行,立见成效。

伏尔泰名言

伏尔泰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伏尔泰名言,希望能帮助到您! 1、祖国是我们心心向往的地方——伏尔泰 2、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伏尔泰 3、公平到了极端就变成极端的侮辱。——伏尔泰 4、谨慎的人对自己有益,有德行的人对别人有益。——伏尔泰 5、无论人类的哪个属类,都比懒怠的种族好。——伏尔泰 6、有学问的傻瓜,要远比无知的傻瓜还要愚蠢。——伏尔泰 7、预言从来都只是为大人物而作的,小民无此必要。——伏尔泰 8、常识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见的东西——伏尔泰 9、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10、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伏尔泰 11、当一个人无话可说时,一定说得十分拙劣。——伏尔泰 12、友谊是灵魂的结合,这个结合是可以离异的,这是两个敏感,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伏尔泰 1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14、国家的头号敌人是暴君,在他的统——伏尔泰 15、自尊心是个膨胀的气球,轻轻一针就刺出了大风暴。——伏尔泰 16、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伏尔泰 17、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伏尔泰

18、一般而论,各个不相同的不幸造就幸福。因此,越是一次次不幸的频繁发生,就越是好事一桩。——伏尔泰 19、天赋的力量大于教育的力量——伏尔泰 20、要当个无聊男人的秘诀就是把什么都讲出来。——伏尔泰 21、任何人想以道理晓喻他的同胞,都会受到迫害,除非他是最强者。然而最强者却几乎总是加强无知的锁链,而不是去把它砸断。——伏尔泰 22、人类通常像狗,听到远处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伏尔泰 23、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希望减轻了我们的苦恼,为我们在享受当前的乐趣中描绘出来乐趣的远景。如果人类不幸到目光只限于考虑当前,那么人就会不再去播种,不再去种植,人对什么也不准备了;从而在这尘世的享受中——伏尔泰 24、美德与过恶,道德上的善与恶,都是对社会有利或有害的行为;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伏尔泰 25、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26、历史只是一连串罪恶与灾难的图画。安分守己与清白无辜的人,在广大的舞台上一向就没有立足之地。——伏尔泰 27、休息是好事,可怠倦是其兄弟。——伏尔泰 28、书读得多而不思考,你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伏尔泰 29、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伏尔泰 30、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伏尔泰 31、友谊是心灵的结合。——伏尔泰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后题及答案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后题及答案 一、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们背诵下来。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激发感情共鸣;背诵精彩段落,增加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教师可以先对“浪漫主义”做些解释。 二、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做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大意,进行内容概括。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一是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伏尔泰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因为从那时起,“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审,人们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总之,“新纪元”的说法是对启蒙运动意义的高度评价。 三、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2.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此题意在品味诗化语句中的哲理和激情。 1.“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伏尔泰受到“过去”的诅咒与“未来”的祝福,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2.伏尔泰的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恕与安详;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安抚,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黎明的曙光”。 3.思想取代武力成为“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意味着人民普遍地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这句话揭示了启蒙思想家的毕生追求与巨大贡献。 4.这句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出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这句话,极其巧妙地呼应着演讲开头的“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而且把18世纪与19世纪,把整个人类解放的光辉历程,都融合在一起。四、课文中,雨果盛赞了伏尔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被雨果如此推崇的伟人吧?在课外查找有关伏尔泰生平、创作、思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资料

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 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区别 通常我们把历史认识分为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两个层次。如:考察秦代修筑长城的具体经过,是历史事实的认识;考察秦代长城修筑的历史意义,则是历史价值的认识。历史事实认识与历史价值认识的区分依据,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认识对象的内涵不同。从广义上说,历史事实认识与历史价值认识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秦人修筑长城和秦代长城所具有的历史意义,都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强调这一点,对于反对和批评卡尔纳普、艾耶尔等学者否认价值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认为价值认识只表达认识者的主观感情和态度,“而不是在表达一种即使我们个人的感情各不相同但却仍然是可靠的事实”(罗素:《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3页。),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事实的内涵来看,作为历史事实认识对象的事实,是有关历史的属性、结构、本质、规律及其演变发展的事实;作为历史价值认识对象的事实,是有关历史意义的事实,即一定的历史现象(价值客体)与一定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间的价值关系及其运动结果的事实。因此,历史事实不同于历史价值,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也不同于对历史价值的认识。 (二)认识的目的不同。历史事实认识的目的是要回答历史是什么,或历史是怎样的问题。历史价值认识的目的是要了解历史有什么意义,或有怎样的意义。它既包括历史原生的义,也包括历史的衍生和延伸意义。如秦长城对古人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秦长城对我们今人具有的历史意义,都是历史价值认识所要把握的对象。 (三)认识的方向和重心不同。历史事实认识反映的是历史的外在尺度,认识的方向是向外的,认识的重心是在历史客体方面;历史价值认识反映的是主体的内在尺度,认识的方向是向内的,认识的重心是在认识主体方面。关于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马克思曾这样论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也就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遵循两种尺度进行的。两种尺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两者的方向和重心又各不相同。 (四)认识的形式不同。历史事实认识以客观历史为蓝本。认识者力求主观的认识与客观的对象相符合、一致,凡符合和一致的,则是真的、正确的,凡不符合和不一致的,则是假的、错误的。历史事实认识是真与假、正与误、是与非的判断。历史价值认识是认识者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历史的意义,凡符合一致的,则肯定它是正当的、好的、善的;不符合不一致的,则指出它的不正当、坏的和恶的。在感情方面,或加以称赞,表明它是美的;或加以谴责,指出它是丑的。历史价值认识是正当与不正当、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判

《张居正》读后感

《张居正》读后感 大约两三个星期前我在我们这最大的盗版书市场买了一套熊召政刚获奖的那部《张居正》,虽然是盗版但价格不含糊。共分两本,摞起来有一个砖头那么厚。第一本,《木兰歌》和《水龙吟》我看得挺认真。第二本比第一本厚,我看得有些不耐烦了,所以跳着看的,只看了看开头和结尾。按理说我写这读后感由此也显得底气不是那么充足。 看完了之后对于张居正了解的还是不多------包括他的比较有名的“考成法”,他的“一条鞭法”在第二本直接就没看。但对于当时的宫廷黑暗还是多多少少有些感慨油然而生。印象最深的就是深宫大内大小太监的贪墨、政府官员自上而下令人咂舌的结党营私互相倾轧贪污腐败。张居正的几句话也有印象:自古以来侍君难,侍幼君更难!孟子曰:治国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另外,张居正用循吏不用清流我觉得是很有见地的。他不用海瑞,而起用了一开始仅仅是九品衔礼部观政的金学曾,就是让官员放开手脚去做事而不是整日夸夸其谈坐而论道,这对于整饬官僚主义就很有效用。这里倒不是要诋毁海瑞,只是他因为“清廉”二字所累,在为官时断案处事变得比较偏激。书上也说了,他做了四品苏州知府后把一个膏粱富庶的苏杭天堂治理得连年欠收,富户外逃。同时张居正很注意做事的灵活性,比如为了继续获得大内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支持,一口答应把一个淮运总

督的肥差让一个因贪污被查处靠行贿又妄想爬起来的胡自皋。他说:“为了惩治一百个贪官,你起用一个大贪官,你干不干?”我看的这些里头有两件事印象也很深刻:一个是礼部六品主事童立本上吊自杀事,一个是工部尚书朱衡被内宫秉笔太监吴和假传圣旨恶意报复事。第一件跟我有相似处。我也是一个不得领导青睐,处处受气酸腐木讷的小人物。虽然不像童立本那样被人利用一番后反又被训斥一顿,回到家因为无钱买米一家上下饿得眼冒金光无奈一时想不开只得上吊自杀,但是自己觉得个中甘苦跟他也差不多了。第二件事,堂堂的工部尚书,对于中官的戏弄、报复无可奈何,只能干受着这也在当今社会中屡有发生,俗话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不路无尸骸。这部书中最最让我感到瞠目结舌的是万历皇帝的冷血。张居正从朱翊君十岁登基就满腔热情、赤胆忠心地辅佐他,教给他知识和做明君的的道理。甚至从自己十岁儿子的身上想到儿童爱玩的天性,给朱翊君买了当时比较风行的风葫芦做玩具,寓教于乐。同时呕心沥血,使得万历朝从元年之初太仓无一两银子发展到万历九年太仓银共计四百多万两,这些都无一不凝聚着张居正的心血。但是朱翊君仅仅因为自己一次荒淫的丑行被太后抓住,张居正主张皇帝要下《罪己诏》而把他的“丑行”弄得天下皆知就怀恨在心。 张居正万历九年在首辅、太师位上病逝的时候,万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 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论张居正禁讲学_刘岐梅

论张居正禁讲学 刘岐梅 [摘要]明代中期,为了纠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王阳明等思想家倡导书院讲学,私人讲学之风再度兴盛起来。但同时,流弊百出,私人讲学发生异变。针对这种情况,张居正起 而矫之,严禁那些违背阳明讲学宗旨、为自私自利之计的书院讲学,以加强思想统一,维系社 稷安定,维护公众利益,捍卫改革成果。从学术立场上说,张居正禁讲学实质是用程朱理学和 经世实学对王学进行的修正。 [关键词]张居正讲学王学理学实学 [中图分类号]B248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4)05-0088-08 明代张居正改革,历代史家均给予充分肯定。其人生前亦享帝师之尊,荣耀至极,但何以/身死未几而辱随之0?许多人认为,张居正禁讲学、毁书院是导致他遭身后之辱的重要原因。明人沈德符说他:/痛恨讲学,立意翦抑,,遂遍行天下拆毁,,江陵败而建白者力攻,亦以此为权相大罪之一。0(沈德符5万历野获编6卷二十四,5畿辅#书院6)明代史学家谈迁说:/华亭好道学,书院棋置,,江陵深惩其弊,堤流塞源,亦未为失也。然必概毁之以为快,适增其口。0(5国榷6卷七十)然而,时人谢肇却说:/江陵行事虽过操切,然其实有快人意者。如沙汰生员,废书院,减郡县,去诸冗员是也。0(见5国榷6卷七十一)可谓众说纷纭,毁誉迥异。直至今天,张居正与明代中期讲学的关系仍然影响着对张居正的评价问题。 一、明代中期私人讲学之风的兴盛与异变 明代中期私人讲学之风的兴盛和异变与明代的文教政策及阳明心学的产生与传播密切相关。 作者简介:刘岐梅(1974)),女,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思想文化史、学术史。济南250100

伏尔泰名言警句权利英汉大全

伏尔泰名言警句权利英汉大全 导读:1、尊重不一定是接受——伏尔泰2、世界就是一座供奉不和谐之神的巨大神庙——伏尔泰3、除了懒人之外,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假使你不愿自杀,你最好找点工作做。——伏尔泰4、假如上帝确实不存在,那么就有必要创造一个来——伏尔泰5、对着困难摇头,就无权在胜利面前点头微笑。——伏尔泰6、先生,我收到了你反对人类的新著,我感谢你。没有人会动用如此心力来教唆人类返回动物状态。读尊著,使人渴慕四脚爬行。谢天谢地,我遗忘这种习惯已经六十多年了。——伏尔泰《驳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7、爱情之中高尚的成分不亚于温柔的成分,使人向上的力量不亚于使人萎靡的力量,有时还能激发别的美德。——伏尔泰8、“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伏尔泰9、自私是永远存在的——伏尔泰10、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伏尔泰11、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不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伏尔泰12、做一个惹人厌烦的人的秘诀就是告诉别人一切。——伏尔泰13、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14、人类通常像狗,听到远处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伏尔泰15、人使用思想仅仅是为了遮盖错误,

而用语言则是为了掩饰思想——伏尔泰16、"Life is a shipwreck, but we must not forget to sing in the lifeboats. 生活是条沉船,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救生艇上高歌。——伏尔泰" 17、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18、常识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见的东西——伏尔泰19、美德与过恶,道德上的善与恶,都是对社会有利或有害的行为;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伏尔泰20、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伏尔泰21、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伏尔泰22、说出一个人真实的思想是人生极大的安慰。——伏尔泰23、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伏尔泰24、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25、友谊是灵魂的结合,这个结合是可以离异的,这是两个敏感,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伏尔泰26、"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伏尔泰" 27、妄自尊大只不过是无知的假面具而已。——伏尔泰28、拜读名家大作,可造就雄辩之才。——伏尔泰 29、谨慎的人对自己有益,有德行的人对别人有益。——伏尔泰 30、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伏尔泰 31、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伏尔泰32、小人自大,小水声大——伏尔泰33、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

洛克生平及主要思想

洛克生平:洛克于1632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清教徒的父亲在内战期间为议会军队而战。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接受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基础训练。1652年克伦威尔主政期间,洛克到牛津大学学习,并在那儿居住了15年。1656年洛克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后来他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哲学老师。在牛津期间洛克对当时盛行于校园内的经院哲学不感兴趣,反而比较喜欢笛卡尔的哲学以及自然科学。他在36岁时曾被入选英国皇家学会。也正是由于洛克的哲学观点不受欢迎,他最后决定从事医学研究。这一时期洛克还结识了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 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并成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在此期间洛克开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理解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的创作。1675年洛克离开英国到法国住了三年,结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后来又回到伯爵身边担任秘书。1682年莎夫茨伯里伯爵因卷入一次失败的叛乱而逃往荷兰,洛克也随行。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则在荷兰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荷兰期间洛克隐姓埋名,并且完成了包括《人类理解论》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 1688年洛克返回伦敦,并在次年写了两篇十分重要的政治论文。他的《人类理解论》也在1690年发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类理解论》这部书上,不过此时也认识了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几位科学家。洛克终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长逝。 哲学思想: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省(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省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洛克还主张感官的性质可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主性质包括了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和物质不可分离的那些性质,而次性质则包括了颜色、声音、气味等其他各种性质。洛克认为主性质就在物体里,次性质只在知觉者中。在这问题上洛克是追随笛卡尔的二元论学说,同意有些性质是可以用人的理智来了解的。 政治思想:洛克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宪政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人的“自然权利”的人,他主张要捍卫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1689到1690年写成的两篇《政府论》是洛克最重要的政治论文。第一篇是对罗伯特·费尔默爵士的《先祖论即论国王之自然权》的反驳。洛克极力并有效地驳斥了费尔默的君权神授的主张。在第二篇中洛克主张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洛克也支持社会契约论。不过他也强调社会契约论是可以废除的。他也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一个人没有损害另一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其事。他也提倡个人财产的合理性,认为个人有权拥有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合法财产。洛克提出的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s)就包括了生存的权利,享有自由的权利以及财产权。洛克还第一个倡导了权力的分配,他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种,认为立法权高于其它两权,但立法权仍要受到人民的制约,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另外,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涉及到和平与战争、外交与结盟,也为国王行使。 这方面的理论由后来的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年1月18日~1755年2月10日)继续发展,并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政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洛克的政治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洛克的自由主义被美国奉为神圣,成为民族理想。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托马斯·杰弗逊等美国政治家,并且在美洲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洛克的影响在法国则更为激烈。伏尔泰是第一个将洛克等人的思想传到法国去的人,法国后来的启蒙运动乃至法国大革命都与洛克的思想不无关系。 洛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学说来反对“君权神授”思想。他把在英国革命中提出的各种基本要求概括为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并把它们说成是天赋人。

论张居正的史学贡献

第28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5月 Vol. 28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6 ────────── 收稿日期:2005-12-05 作者简介:展龙(1976-),男,甘肃靖远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化史。 - 60 - ?历史学研究? 论张居正的史学贡献 展 龙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张居正一生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的史学实践及成就,在明代史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他先后主持纂修了《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和万历《会典》等大型官书,提出许多改革措施,完善了明代的史馆制度;另一方面,他以内阁首辅的身份,凭借自己的权力,恢复、重建了曾长期废置的起居注。 关键词:张居正;《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万历《会典》 中图分类号:K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3-0060-05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别号太岳。江陵(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六(1545)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明神宗初代高拱为首辅。张居正一生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其 史学活动则隐而不彰,加及他“生平不喜著作” [1] ,所著《四书直解》、《书经直解》、《通鉴直解》、《帝鉴图说》、《召对纪事》、《张太岳集》等亦多非史学著作。故此,张居正在史学方面的贡献一直不为人所注意。实际上,作为“以经术遭逢圣主”[2]的一代“名相” ,他的史学实践及其成就,在明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主持官修史书方面,更值得书上一笔。 据《献征录》卷17、《明神宗实录》卷107、《国榷》卷68载,张居正的修史活动是从参修《兴都志》开始的。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他充《兴都志》纂修。不久,进右谕德兼侍读,复预修《兴都志》,后辍。四十四年六月,续修《兴都志》,充副总裁。期间,他还参与重录了《永乐大典》。这些活动不仅显示了他在史学方面的功力,更为他后来总裁大型修史活动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本文拟就张居正总裁《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和万历《会典》等三部重要史书做以探讨,并对其恢复起居注制度及其创新之处予以阐述。 一、总裁明世宗、穆宗《实录》 承前代旧制,明代历朝重视纂修《实录》。自宣德间修《太祖实录》始,总裁官皆由阁臣担任,据《明史·职官志》载:“(阁臣)修《实录》、史志诸书,则充总裁官。”至隆、万间,张居正任内阁大学士,其总裁官书编纂,就是从世宗、穆宗《实录》开始的。 隆庆元年(1567)六月初一,《世宗实录》始修,张居 正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充总裁官。逾六年,尚未脱稿。神宗即位后,隆庆六年(1572)九月二十二日,大学士张居正等请修纂《穆宗实录》。[3]二十六日,开馆始修,张居正仍为总裁官。至此,两朝《实录》同修。万历二年(1574)七月十四日,《穆宗实录》先行告成。十月,由翰林院进呈。五年(1577)八月,《世宗实录》先后历时十一年亦终归告成,并于本月由钦天监进呈。 神宗初立,张居正遂请修先朝《实录》,这是对旧制的沿袭,同时也表明他重视当代史的编纂,有着强烈的史学意识。具体在两朝《实录》的纂修过程中,张居正作为“总裁首臣”,也“勤劳为多”[4],此大体有三: 第一、组织领导。明代自宣德开始,实录馆纂修《实录》,决策者实为总裁官,监修官虽由身居显位的武臣担任[5],但武臣修史非其所长,其监修不过是形同虚设,徒挂其名而已。故此,张溶虽承其祖父张辅、父张懋连,亦以武臣身份监修世、穆《实录》,但总领史事者仍是张居正,尤其是他以内阁首辅的身份出任总裁官,使他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一方面,他总结过去官修《实录》存在的弊病,凭借其先前的修史经验和领导才能,制定了灵活、可行的纂修计划。他在《纂修事宜疏》有言: 皇祖历世四纪,事迹浩繁。编纂之工,卒难就绪。皇考临御六年,其功德之实,昭然如日中天,皆诸臣耳目之所睹记。无烦蒐索,不假阙疑;但能依限加功,自可刻日竣事。合不拘朝代次序,俟《穆宗庄皇帝实录》纂成之日,容臣等先次进呈;却令两馆各官,并力俱纂《世宗肃皇帝实录》,则两朝大典,可以次第告成矣。[6]

伏尔泰的名言_名人名言正式版

《伏尔泰的名言》 1、说出一个人真实的思想是人生极大的安慰。类别:思想 2、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类别:事业 3、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4、思想像胡须,不成熟就不可能长出来伏尔泰 5、美德与过恶,道德上的善与恶,都是对社会有利或有害的行为;在任何地点,在任何 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类别:道德 6、最长的莫过于时刻,正因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不莫过于时刻,正因我们所有的计 划都来不及完成。类别:时刻 7、思想寓于躯体,但尽管如此,身体最健壮的人不必须就是杰出的思想家伏尔泰 8、友谊是心灵的结合。类别:友谊 9、友谊是灵魂的结合,这个结合是能够离异的,这是两个敏感,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 的契约伏尔泰 10、思想像胡须,不成熟就不可能长出来。类别:思想 11、思想寓于躯体,但尽管如此,身体最健壮的人不必须就是杰出的思想家。类别:思想 12、我很清楚,人家已经榨过桔子了;此刻务必设法保住桔子皮。为了自警,我准备编 一本适用于国王小词典。类别:社会 13、美德与过恶,道德上的善与恶,都是对社会有利或有害的行为;在任何地点,在任 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类别:社会 14、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类别:读书 15、读书使人心明眼亮。类别:读书 16、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类别:读书 1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18、一般而论,各个不相同的不幸造就幸福。因此,越是一次次不幸的频繁发生,就越 是好事一桩。类别:青春 19、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类别:人生

启蒙运动简介及主要代表人物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rung) 通常是指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背景十八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国家,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农村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盘剥下已是满目疮痍,宫廷贵族挥霍无度、国库空虚。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不同信仰者和有进步思想的人们。与专制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进步力量的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1] 。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天主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性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 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和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历史贡献 在启蒙运动中,一批先进的、新兴的思想家前赴后继,口诛笔伐:(1)对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2)对未来的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 (3)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民智,为欧美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4)这场运动传播到世界成为强大社会思潮,为民族解放斗争做了贡献。 思想精髓 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是以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期)。这个时代的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启蒙先锋,但他们只是松散、非正式、完全无组织的联合。而当时的启蒙知识的中心是巴黎,法语则是共享语言。对比性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启蒙时代的学者不同于之前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 (1)他们不再以宗教辅助文学与艺术复兴,而是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宗教的影响,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 (2)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新的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3)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真正信仰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新的政权。 发展历程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都具有统一欧洲的思想,这一思想最终得以实现的事件是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建立。 代表人物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1732年3月31日-—1809年 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 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 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 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 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 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 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 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

试论“红色经典”作品的史学价值

试论“红色经典”作品的史学价值 2011级汉语言文学李鸽 【摘要】红色经典作品主要是指十七年文学中以现实主义作为唯一的创作方法,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的建设生活,把马列文论当成理论批评的标准,选择描写的人物形象是工农兵的小说。它们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连、为无产阶级统治服务,呈现出鲜明的统一化特点,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仅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贡献等方面对其史学价值进行论述。 【关键词】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贡献不足和缺陷 (一)主题思想 红色经典作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叙述对象,“既是一面镜子,更是历史最内在的那种躁动不安的精神和情趣”①塑造了一系列兼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时代的典型。具体说来,柳青的《创业史》是一部具有诗性的,描写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长篇小说。它表现了五十年代初我国农村社会发生的一次变革,个体所有制被集体所有制取代的变化。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②陕西渭河平原下堡乡的蛤蟆滩,作为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必然,小说把这个主题放在广阔而深远的历史背景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深刻性。解放后,贫苦的农民经共产党的带领,打倒了地主阶级和贫雇农,翻了身,分得了土地,然后又面临着道路的选择问题,有想继续维护个人私有制、走旧社会老路的富农,以姚世杰为代表,他们妄想延续依靠雇农、放高利贷的方式致富;也有苦于压榨剥削、生活困苦从而一心奔向社会主义的新人——梁生宝一类人。在这种两相分歧的情况下,共产党抓住了时机,适时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深受个体所有制剥削的广大农民被激发起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小说对农民这种要求和实现这种要求付诸行动的刻画,正是其思想主题的史学价值所在。

张居正读后感

张居正读后感 张居正>读后感(一) 近日读了熊召政先生的《张居正》,小说文笔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熊先生对明代的历史典故十分熟悉,很多背景知识的描述引用显示出了熊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居正》共4本,读起来并不觉得十分吃力,在春节期间是我难得的好读物。通读下来,对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有了一番更深的了解,尤其是他竭力推行改革,开创了万历新气象,大有一扫明朝颓废景象之势。在任期间,他大胆起用人才,清量土地、改革税制、整顿讲学,并在皇太后、皇帝和政治盟友冯保的支持下达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及至。在其回荆州埋葬父亲时,沿途官员的巴结奉承、随行队伍的气派,都大有盖过帝王之情形。至此,张居正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点。 繁华过后总是难免寂寞。张居正任首辅十年,所积累的权势和人脉看似深厚不可动摇,却没有想到在其去世不久就被小皇帝迅速清算,多年的心血也随之而去。 当然,在熊先生的笔下,张居正还是作为正面出现的,对张居正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过查阅资料,读者可以发现张居正在其去后所遭遇的情形决非偶然,在其政治生涯中存在着一些失败,正是这些失败导致了其身后的不幸: 1、张居正与小皇帝的关系处理得并不好,对小皇帝的教育并没有起到效果。小皇帝刚刚亲政,就把火烧到了自己的师相身上,这是为什么?单单是因为张居正拒绝从国库拿银子补贴内廷?非也。或许是张居正的权势大得已经引起了小皇帝的不安,才痛下此手。想想当年高拱就是因为轻视小皇帝才被罢相,因此万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听张居正教导的小孩子。事实上,有记载表明万历在少年时即显示出较高的天分。 2、张居正失去了广大官员和士林的支持。虽然推行改革势必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招致他们的反对,但张居正的问题决不仅仅在于此。根据《明史》记载,到了最后世人对张居正'日恶之'.从后来查抄张府看,张居正虽不算大贪,但也决非洁身自好,一个一向反对贪腐之人,竟背地里如此作为,难怪万历要动摇对老师的好印象了。在其任首辅期间,其父亲在荆州收取了地方官员奉送的数千亩的良田,恐怕张居正未必全然不知情的。 3、与冯保的联盟导致了内在的不稳定。按照明朝的祖制,内外官员是不能结交的。张居正与冯保的联盟既使张居正得到了政治上的有利支持,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 熊先生还提及李太后对张居正有一份暗藏的情愫,并引得万历的反感,进一步导致了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我个人感觉这可能是文学上的春秋笔法,但不影响张居正的改革者形象。即便放在今日也可以理解,毕竟要打翻既有格局,总要各方博弈,并借助各方力量,直至达到最终的平衡为止。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没有哪一个是孤立的个体,也没有谁可以说离开了这个社会而存在,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人们的世界观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后,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而且“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因此,树立反映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的世界观,即“全球史观”,已经成为世界史学科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何为全球史观?这是我们要说的问题。 全球史观”是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大历史观,学术界称之为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 简单说,欧美学者发现,原来的历史观是欧洲中心史观。工业革命之后,欧洲进入殖民时代,旧的历史方法解决不了二十世纪面临的问题,本身路也越走越窄。欧美的相关反思与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开始了。出现了美国环境史学、法国年鉴史学、德国社会史学等等。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