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浮力 习题课 教学简案

浮力 习题课 教学简案

浮力 习题课 教学简案
浮力 习题课 教学简案

浮力(习题课)·教学简案

课程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

1.浮力的计算:①平衡法:F 浮=G 物,适用于漂浮和悬浮的物体浮力计算;②测量法(实验法):F 浮=G 物-T ;③压力差法(原因法):F 浮=F 2-F 1(上下表面的压力差);④原理法:F 浮=ρ液gV 排(适用于一切浮力计算).

2.物体的浮沉条件:

a ?????→→→下沉<悬浮

=上浮>物浮物浮物浮G F G F G F b ?????→→→下沉<悬浮=上浮>物液物液物液ρρρρρρ

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会:

1.会利用浮力有关的知识,设计实验测量固体或液体的浮力.

2.利用有关的知识,探究有关浮力的问题,解答浮力方面的综合应用题.

拓广延伸

知识延伸

例1 有一个弹簧测力计挂着一个实心圆柱体,当圆柱体逐渐浸入装满水的柱形烧杯过

(2)圆柱体的密度是多少?

(3)未放入圆柱体前水对烧杯底的压强为多少?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发现圆柱体浸入水中的深度小于1.8 cm 之前,测力计的示数随着圆柱体浸入水中的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可知圆柱体的高度为1.8 cm ,圆柱体浸入水中的深度从2.4 cm 到4.8 cm 时,圆柱体全部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当浸入水中的深度为6 cm 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零,圆柱体接触容器底部,说明容器中水的深度为6 cm .(1)圆柱体浸入水中的深度为0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即为圆柱体的重力,则圆柱体的

质量为:m =kg N 10N

2/=g G

=0.2 kg ;(2)圆柱体体积等于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

体积:V =V 排=kg N 10m kg 10N 4.1N 233//-=-=水水浮?g T

G g

F ρρ=6×10-5 m 3,则圆柱体的密度为:ρ=35m 106kg 2.0-?=V m =3.33×103 kg/m 3;(3)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p =ρ水gh =103 kg/m 3×10 N/kg ×0.06 m =600 Pa

答案 (1)0.2 kg ;(2)6×10-5 m 3;(3)600 Pa

解题方法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能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捕捉到有关:物体浸没和未浸没、物体的重力、浸没时物体所受的浮力、容器中液体的深度等信息.

实验探究

例2 如图13-8-1所示,某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2)配制一大杯盐水;

(3)将这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猜想2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物体浮沉条件可知,马铃薯开始时在盐水中漂浮,说明马铃薯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后来马铃薯在盐水中下沉,说明后来马铃薯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猜想1是错误的,因为盐水的密度变大,马铃薯的密度始终比盐水的密度小,所以马铃薯仍然漂浮在盐水中,不可能在盐水中下沉.(2)分析表格数据发现,马铃薯放入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马铃薯的质量和体积都变小了,但是马铃薯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即马铃薯的密度变大了,大于盐水的密度导致马铃薯在盐水中下沉.

答案(1)盐水的密度变大,马铃薯的密度始终比盐水的密度小,由浮沉条件可知,马铃薯会仍然漂浮在盐水中.(2)猜想2是错误的,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马铃薯密度变大大于盐水的密度.

解题技巧

紧抓住物体的浮沉,决定于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不能单纯从液体密度或物体的质量怎么变化来下结论.另外会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不能孤立分析某一列或某一行数据,注意把相关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隐含的信息.

实验设计

例3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的大小、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的大小、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是否有关”.

实验提供如下器材:实验桌、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各一个;水、盐水、细线适量;一大块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各一块;体积不同的铁块各一块.

(1)从给定的器材中选出你需要的器材;

(2)实验步骤;

(3)根据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探究结论.

解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跟物体的重力无关,只跟液体的密

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两个因素有关.因此要验证浮力是否跟物体的重力有关,应该控制物体的体积相同和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同一深度,因此本题实验应选用体积相同而密度不同(即物体的重力不同)的铜块和铁块.利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出铜块和铁块浸没在水中时的浮力大小,比较发现重力不同,但浮力相同,从而证明浮力跟物体的重力无关.答案(1)实验桌、弹簧测力计、烧杯各一个、水、细线适量、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各一块.(2)①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出铜块和铁块的重力G1和G2;②将铜块和铁块分别浸没在水中同一深度,计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T1和T2;③比较G1—T1和G2—T2的大小.(3)实验现象是:铜块和铁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相等,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跟物体的重力无关.

警示误区

有的同学可能这样设计实验:选用橡皮泥做实验,先将橡皮泥捏成酒杯状放入水中漂浮,浮力等于橡皮泥的重力;再将橡皮泥捏成实心放入水下沉,说明橡皮泥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从而可以证明浮力跟物体的重力无关.其实这种实验设计不正确,原因是:实验中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不相等,因此不能有力的说明浮力就一定跟物体的重力无关.

课时作业

1.如图13-8-2所示的铁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浸没在水中,现匀速缓慢向上提弹簧测力计,使铁圆柱体上升,直到其下底面恰好离开水面,在这整个过程中()

A.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一直不断变大

B.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先不变后不断变小

C.铁圆柱体下底面受到的水的压力一直不断变小

D.铁圆柱体下底面受到的水的压力先变小后不变

2.如图13-8-3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满水,然后将甲、乙两球分别放入两个杯子中,甲球浮在水面上,乙球可以停在水中任何位置,则三个杯子的总质量哪个大()

A.放甲球的杯子最大

B.放乙球的杯子最大

C.没放球的杯子最大

D.三个杯子一样

3.如图13-8-4是小明做的小实验,他发现铝制的牙膏皮捏成团投入盛水的烧中,会沉入水底,而将牙膏皮捏成酒杯状放入水中,发现牙膏皮会漂浮在水面上,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问题发表的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红:牙膏皮前后两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相等

B.小东:第二次牙膏皮所受的浮力大

C.小玲:将牙膏皮做成空心的,增大了牙膏皮排开水的体积,浮力变大

D.小马:将牙膏皮做成空心的,使牙膏皮的平均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4.王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道计算题:“将一个质量为0.5 kg,体积为800 cm3的实心物体,投入盛水的容器中,计算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下面是小明和小红两人的解答过程:

小明:F浮=ρ水gV排=103 kg/m3×10 N/kg×8×10-4 m3=8 N

小红:F浮=G物=mg=0.5×10 N/kg=5 N

你认为哪一位结果是正确的___________,他的解答过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语文课中学习过《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愤怒的农场主,对做事偷懒或做错事的奴隶投向死海,企图淹死他们,但是上天作美,每次将奴隶丢进大海,奴隶都能漂浮在海面上,这是因为人体的平均密度______海水的密度,人在海水里所受的浮力______人的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小明同学将一质量为0.06 kg的木球投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溢出0.06 kg的水,已知木球的体积为100 cm3,木球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______N,若将木球投入盛满水银的烧杯中,已知水银的密度为13.6×103 kg/m3,则溢出水银的质量为______kg.

7.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后,大部分同学都知道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但是总有一部分同学觉得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它受到的浮力还跟它在水中浸没的深度有关,并且认为物体在水中浸没得越深,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为了探究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桌上提供如下器材:水、泡沫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木块、量筒、铁块、细竹棍.

(1)写出完成这个实验所需要的器材.

(2)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步骤.

(3)分析你的实验探究过程,写出你的结论.

8.李良同学在科技制作中,受“曹冲称象”的启发,制作了如图13-8-5所示的浮力秤.他将一横截面积为200 cm2的空心柱形容器作为秤盘,放入一底面积为300 cm2的盛水容器中,在水面处刻下零刻线,然后在距零刻线上方10 cm刻下最大秤量,那么:

(1)该浮力秤的最大秤量是多少?

(2)当它达到最大秤量时,装水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多少?

答案点拨

1.C (点拨:圆柱体在未露出水面前,浮力不变所以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露出水面的过程中,浮力减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断变大)

2.D (点拨:甲、乙两杯子中虽然水比丙杯中的水少,但是甲、乙两杯子中小球排开水的质量刚好等于球的质量,所以三个杯子的总质量相等)

3.A (点拨:两次牙膏皮所受的浮力不相等,第一次下沉说明浮力小于重力,第二次漂浮说明浮力等于重力)

4.小红ρ物=V m

34m 108kg 0.5-= =0.625×103 kg/m 3<ρ水 5.小于,等于

6.0.6 N ,0.06 kg

7.(1)水、细线、弹簧测力计、量筒、铁块 (2)将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让铁块浸没在量筒水中不同的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发生变化 (3)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跟浸没的深度无关

8.(1)20 N (2)666.7 Pa (点拨:浮力秤最大称量等于增加的浮力,由增加的V 排可以计算出增加的浮力;由最大称量时增加的V 排可以计算出水面上升的高度,由液体压强公式可以计算出水对底增加的压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差 教学 目标 重点 第十章浮力 了解浮力,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决定因素和计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掌握计算浮力的方法,能够熟练计算浮力大小。 难点 一、浮力 (一)认识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称重法测浮力:先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重力G,再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 示 ,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的差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即F浮=G-F示。 【例题一】一个重1N钩码,挂在了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当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7N,这时钩码受到水的浮力是多少?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位置深度压强压力图示 F 上

用,只受向下的压力。 【例题二】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 A.F 1B.F 2 C.F 3 D.F 4 【例题三】如图所示,A、B是能自由移动的物体,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部分,现在 往容器里注入一些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物体一定受浮力的作用B.b物体一定受浮力的作用 C.c物体一定受浮力的作用D.d物体一定受浮力的作用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目的控制变量图示现象分析序号 探究浮力大 同一物体浸在液体中两种情况 弹簧测力 根据F 浮 =G-F 拉 ,知 1小与浸没深 度的关系 探究浮力大 小与浸没在 的体积和密度相同 液体的密度相同,同一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 计的示数 相同 两种情况 弹簧测力 所受浮力相同,与 深度无关 根据F浮=G-F拉,两 种情况所受浮力不 2 液体的体积 的关系积(排开液体的体积) 不同 计的示数 不同 同,说明物体受到 的浮力与物体排开 探究浮力大3小与液体的 密度的关系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 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 积)相同,同一物体 两种情况 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 不同 液体的体积有关 根据F浮=G-F拉,物 体在水和酒精中所 受浮力不同,说明 物体受到浮力与液 体密度有关 物体的体积相同,浸在两种情况 探究浮力大 液体中的体积(排开液弹簧测力物体所受的浮力与4小与物体的 体的体积)相同,液体计的示数物体的密度无关密度的关系 的密度相同差相同 2.归纳总结: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在液体密度不变时,排开液体的体积

浮力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忻州市第十二中学马志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

浮 力_教学设计

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启发式 【教学流程】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会用弹簧称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能力目标: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实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G 浮

【教学设计】 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正因为浮力比较常见,学生往往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浮力,在这些认识中有些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既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又要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也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下扎实基础,所以我在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下面就谈谈对本节课的设计。 1.学校教学设备简陋,能用上的电教设备只有普通投影机,所以只好用电脑制作所有的投影片,除了副板书之外,其余一律用投影。演示实验的器材大部分自制。 2.本课开始就对本节课联系到的知识点:测力工具(弹簧称)、二力平衡条件、液体压强进行复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本课作好知识准备。在引入新课时用了学生比较的例子和现象,这样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3.在引入浮力的概念时,首先设计了演示实验1,浸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向上浮,让学生感性认识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但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这就交给学生去研究,从而设计了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称下,测出重力G,然后用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复习课 课程教学设计

F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科目 物理 课型 复习 课题 浮力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 浮力知识 1、 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方向;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导入 二、 课中合作 . 2、 阿基米德原理内容及公示; 3、 物体的浮沉条件; 4、 应用。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内容及公示; 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 训练内容 浮力这一章节有哪些内容和知识点?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浮力 1.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 向 上的力。 2. F 浮=G-F (F 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称重法。 浮 3.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G 4. 施力物体:液(气)体。 5.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 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即 F 浮=F 下表面—F 上表面。 6.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跟液体的密度有关。ρ液、V 排 越大,则浮力越大。 7.思考:下列图像反映了浮力随深度变化。浮力与深度有关 吗? F 自我完善 h 考点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

所受到的重力。 2.公式:F 浮 =G 排 =ρ 液 gV 排 。式中ρ 液 表示液体的密度,V 排 是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考点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上浮下沉悬浮漂浮沉底 F 浮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F N =G ρ 液 >ρ 物 ρ 液 >ρ 物 ρ 液 =ρ 物 ρ 液 >ρ 物 ρ 液 <ρ 物处于动态(运动状可以是“上是“下 态不断改变),受非平衡停留在液浮”过程的沉”过程的 力作用。体的任何最终状态。最终状态。 深度处。 处于静态,受平衡力作用。 考点四浮力的应用 1.轮船 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为什么? 物体漂浮条件的应用。轮船在不同的水中(如:江水、海水)所受浮力相等。轮船排水量是指轮船排开水的质量。 2.潜水艇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的。 3.气球和飞艇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来实现浮沉的。气球里充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 4.密度计 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密度计在不同的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相等。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浮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5.浮力》教学设计 汉滨区果园小学张庆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1.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引导质疑法 【学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信息搜集法 【教学准备】 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小船、乒乓球等物体。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小船、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乒乓球压人水

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功能关系—传送带模型的构建》 华容一中胡昌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掌握物体在传送带上的运动规律 2、理解掌握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功能分析方法及过程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建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产生内能的原因及计算。 三、教学难点 模型的迁移运用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高考动向: 我们研究过运动学的问题,也研究过功与能的有关问题,这两类问题在高考中都很难绕过一个基本模型——传送带。近几年有关传送带考题也是频频出现。传送带问题的考查一般从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受力和运动分析,二是功能分析。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第二类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复习引入里的有关问题。 问题情境 如图所示,传送带随轮以恒定的速率1v 顺时针转动(01>v ),物体从左端以速度2v 滑上传送带,从传送带左端运动到右端。试分析下列问题: 情况 答案 问题 12v v < 12v v > 12v v = 是否受到摩擦力作用 物体将会在传送带上怎样运动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研究下面的三个问题: 探究1:一水平传送带两轮之间距离为10m ,以1v =4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已知某质量为1kg 小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将该小物体轻轻的无初速放在传送带的左端,设传送带速率不受影响,求物体从左端运动到右端的过程中(g 取10m/s2) (1)传送带对物体做的功W f ; (2)系统产生的内能Q ; (3)物体对传送带做的功W F 。 2v 1v v 2 v 1 v

10.1《浮力》教学设计

10.1《浮力》教学设计

10.1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力”这一节是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学习这一章内容的基础,是继续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储蓄条件。这一节内容由“浮力”与“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本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物体在液体(气体)中受到向上的浮力,并通过运用称重法测量铝块受到的浮力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是,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到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的大小、方向和成因。 2.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浮力”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密度”、“液体压强”等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浮力”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学习过的“二力平衡”有利于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判定浮力的方向。“木块能够浮在水面,铁块却会沉入水中”学生的这一前认知往往让其认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这是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之一。 四、教学策略 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认识浮力,提出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猜想。第二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提出的猜想。基于这部分的内容特点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演示,呈现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学生提出假设,再有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为学生顺利提出假设提供条件,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演示实验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对跨阶段的、提出假设阶段才能用得到的知识点到为止,以便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能够顺利提出。

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 ?⑴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就知道了建立理想模型法,这个方法今后还会用到,请认真体会。 ?⑵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F/S=ρgh。 ⑶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公开课教学简案()

公开课教学简案 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简案(译林牛津英语) 课题:9A Unit5 Welcome to the unit & Vocabulary 执教者:王宁

【设计思想】: 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本课题是牛津英语9A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本着让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各种类型的电影词汇,了解电影拍摄的有关术语。本节课紧紧围绕这一要求,以“film”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活动方式,如:抢答、对话、小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活体验,将语言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1.Knowledge Objectives (1)cartoon, action film, horror film, romantic film, science fiction film, western (2)Action! Good take! Stand by! Take two! (3)You should be more realistic. 2.Ability Objectives (1)To understand vocabulary relating to films and being a director. (2)To talk about different jobs in the film industry. (3)To use vocabulary to talk about different types of films 3.Emotion Objectives (1)Know about favourite films. (2)Name the types of films after learning this unit 【教学重点】 (1) Grasp the nam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films (2) Make a dialogue:Being a director 【教学难点】: (1)Different jobs in the film industry. (2)Name the types of films after learning this unit. 【教学手段】: Multi-media computer,blackboard

中考物理压强和浮力复习教案

压强和浮力 章节(课题)名称压强和浮力章节复习 学 时2 总 课 时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①会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压强的概念;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④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⑤训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 系统化、条理化。 ②②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②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学生特征分 析“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口、动脑平台。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考纲进行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精选习题进行课堂训练,并对要点、重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压强知识得到深刻认识。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压强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 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 识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是教学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 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设教

生 活 动 计 意 图 学 札 记 一、知识回顾、抓基础 首先,教师设疑:“你对压强知多少?”学生一一说明,教师板书。并利 用投影打出知识结构(如图)。 其次,对于各个知识点,采取边复习边练习各个击破。 (一)复习“压力” 先设疑:“压力与重力一样吗?你能说出他们的不同吗?他们有联系 吗?”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搞清楚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 联系后出示投影,学生解答问题: ⑴作出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 (二)复习固体压强 学生说出概念、公式P=F/s、单位后教师设疑:“如何增大和减小压 强?”学生回答。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后出示投影,学生解答问题: ⑵一块砖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地面上,对地面压强最小的放置方法是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 内容较为通俗。本篇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钟、零”等9个字,会写“叹、迟”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轻声、停顿给朗读带来的美感。 3、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画面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识字与朗读。 2、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吵架了!是这样的,我做了一道数学题,可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说我做得不对,于是我们就吵起来了。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帮我看一下,究竟是我对,还是你们的汪老师对。(板书:1 = 20)我的这道数学题对不对呀? 师:啊?为什么不对?谁能说说。 师:大家都认为朱老师的这道算式是错的,不过我相信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会有很多小朋友认同朱老师的说法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读课题,师板书,重点讲解“钟”字的写法。 2、生初读课文。 3、好了,现在,认为1等于20的小朋友请举手。那现在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20指的是什么?(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构成:1分钟=20分钟。) 4、师在“一分钟”上面板书“多睡”,引导学生在“20分钟”上写“迟到”,重点讲解“迟”字的写法。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0.1《浮力》教学设计

10.1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力”这一节是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学习这一章内容的基础,是继续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储蓄条件。这一节内容由“浮力”与“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本教材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物体在液体(气体)中受到向上的浮力,并通过运用称重法测量铝块受到的浮力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重难点是,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到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的大小、方向和成因。 2.通过探究实验,体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浮力”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密度”、“液体压强”等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浮力”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学习过的“二力平衡”有利于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判定浮力的方向。“木块能够浮在水面,铁块却会沉入水中”学生的这一前认知往往让其认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这是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之一。 四、教学策略 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认识浮力,提出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猜想。第二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提出的猜想。基于这部分的内容特点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演示,呈现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学生提出假设,再有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为学生顺利提出假设提供条件,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演示实验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对跨阶段的、提出假设阶段才能用得到的知识点到为止,以便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能够顺利提出。 在感知浮力的教学过程,如果设计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教学效果可能更为理想。在浮力的方向的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浮力的方向,但基于发展学生思维及理性分析能力的考虑,我采用通过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帮助学生判定浮力的方向,当然,也可以将前面提到的演示实验作为验证“浮力”方向的实验进行。 重难点的突破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过程完成,通过列举“密度大的物体也可以在水面漂浮”的例子,形象的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五、实验器具:碗、鸡蛋、弹簧测力计、矿泉水瓶、水桶、烧杯(8个)、铁块、铝块。 六、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学: 【预学目标】 1.巩固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并整理好浮力的四种记算方法。 2.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 3.会应用浮沉条件分析一些实例。 【预学内容】1-2必做。 1、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用F表示物体受到的浮力,G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当F>G时,物体,当F=G时,物体,当F

应用: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浮力大小 1.比较如图同一个物体在两种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2.把质量相等的两块橡皮泥分别捏成实心球状和碗状,轻轻放到水面,静止之后,实心球橡皮泥沉到容器底部,碗状橡皮泥漂浮在水面,如图所示,则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A.F球<F碗B.F球>F碗 C.F球=F碗 D.F球≥F碗 3.一艘潜艇保持深度不变(悬浮),从海里潜行到河里,则该潜水艇受到 的重力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潜艇在同一水域中由某一深度继续下沉时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又如何变化? 5.如图所示,一木块下面用细线系一铝块,把它放入水中某处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往杯中缓慢注入一些水,则木块及铝块() A.向上运动B.仍然静止 C.向下运动 D.向上、静止、向下运动都有可能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资料为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

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 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 4 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其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实验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统一的探究步骤。 3.采用形象具体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到渠成的理论讲解

体育公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体育课教案 教材内容:1、技巧:前滚翻。2、游戏:快快跳起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说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能说出游戏的方法、名称及要求。2、技能目标:90%的学生学会前滚翻。95%的学生能熟练地游戏。 3、体能目标:发展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反应、快速跳跃能力。 4、情 感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小干部整队,汇报人数,师生问好。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服装鞋子情况。 3、宣布新课内容、要求。①技巧:前滚翻。 ②游戏:快快跳起来。 二、准备部分: 1、螺旋形慢跑。 2、拍手操一套。 ①伸展运动②体转运动③扩胸运动④体侧运动⑤踢腿运动⑥腹背运动⑦跳跃运 动 3、专项准备活动。①抱腿深蹲团身练习②颈、踝、腕关节运动 三、基本部分: 1、技巧:前滚翻: 重点:团身滚动。难点:两臂撑地力量均匀,用头后着地。 技术要求:颈、肩、背、腰、臀依次着垫前滚。 动作技术过程:蹲撑,提臀,两脚稍蹬地,两腿蹬直,获得向前翻转的动力,同时屈臂,低头、含胸、用头的后部、颈、肩、背、腰、臂依次着垫前滚。当背腰着垫时,两手迅速抱腿,缩短身体的翻转半径,上体紧跟大腿成蹲立。 教法:(1)教师利用警察抓小偷的情景导入。(问:小偷腿摔断了,而警察为什么完好无损。) (2)学生分组结合图片及动作要领自主体会尝试练习。 (3)集合队伍教师了解学生尝试掌握情况。 (4)教师给予评价激励并利用正方体与圆球的滚动让学生领悟团身紧的重要性。 (5)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评价。①做前滚翻成并腿坐,体会腱的伸直过程。②团身滚动练习。③胸前夹手绢练习。④完整前滚翻练习。(6)集合队伍学生到光荣垫示范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2、游戏:快快跳起来。要求:反应灵敏、快快跳起。

10.1-浮力(教学设计)定稿

10.1-浮力(教学设计)定稿

第十章第1节教学设计课题第十章第1节浮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培养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得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 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探究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教师:铁块、弹簧测力计、烧杯、乒乓球、饮料瓶(去底)、篮球、水桶、水盆学生:烧杯、水、浓盐水、细线、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上标有等距离的格)、体积相同的圆柱形铜块、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个乒乓球, 如果我松手,乒乓球会怎样呢? 为什么乒乓球会落在地上呢? 对问题进行思考 乒乓球会掉落在地上。 因为乒乓球受到竖直 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入 课题,引起学生的研究 兴趣。

引入课题如果我把乒乓球放在水中会怎样 呢? 为什么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啊? 我们一起来对乒乓球进行受力分 析,乒乓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它还受到一 个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 体是谁呢?这个力就是浮力。 请大家翻开书第49页,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第十章第一节浮力 的内容。 向下的重力作用。 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 因为乒乓球受到了浮 力。 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 重力作用。 施力物体是水。 新课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G F浮

浮力复习教案---公开课

浮力(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计算浮力的方法。 (3)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基本的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3)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知识结构要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复习知识点。 二、计算浮力的方法: 称重法: F浮=G-F′(弹簧测力计)要使用弹簧测力计才可以计算 阿基米德原理法: F浮=G排 =ρ液gV排这个公式对任何受到浮力的的物体都适用。计算时,要求ρ液、v排已知。 二力平衡法: F浮=G (漂浮、悬浮 ) 条件限制:只适用计算漂浮或悬浮物体所受的浮力 压力差法: F浮=F向上-F向下多注意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析 三、必须弄清楚的一些概念 1.物重G与视重G视(F′) 2.物重G与物体排开的液重G排 3.浸在(浸入)与浸没(没入) 4.上浮、漂浮、悬浮。 5.物体的密度ρ物与液体的密度ρ液。 6.物体的体积v物、物体排开液体积v排、物体露出液而的体积v露。 四、解浮力问题经常用到的一些规律和概念 1.二力平衡条件(推广到三力平衡) 2.密度的概念 3.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浮力的概念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浮沉条件 五、解综合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对象所处的状态。 2.分析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 3.根据状态列出方程式方程组。 4.进行数学运算。 六、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七、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2.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如将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浸在液体中,静止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与竖直向上的浮力及拉力,这三个力平衡。 即G物=F浮+F′,F浮=G物-F′ 3.根据漂浮,悬浮条件:F浮=G物 4.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七、作业布置: 物理学生用书P59 章末练习

浮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浮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浮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 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2、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件事是几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节目,是美国录制的,节目中的两个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场景拍摄、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物理知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艰涩难懂,看完后你会觉得科学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觉悟: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这样,哪还有那么多孩子讨厌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

《蝉》优质公开课教学方案设计,课程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案

过去,青年渐渐衰老萎缩,最后沦落到了只会不停的向碰到的每一个人诉说他和女神的爱情的地步。女神的爱情也渐渐的被消磨殆尽,最后女神抛弃了他,可怜的人变成了一只虫子,继续讲他的故事。这只虫子就是蝉。)我说了这么多,大家有什么感想可以谈谈吗?(预计学生发言——大家说的很好,可见我们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那么现在请大家翻到P78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法布尔的《蝉》(板书,法布尔) (二)分析课文类型 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蝉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学生回答) 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什么是科学小品?有人知道吗?(学生回答) 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那么说科学小品就是说明文的一种了。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呢? 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这些我们在读蝉的时候都要特别注意体会)——板书 (三)简单分析课文结构 大家把课文的第一和最后两自然段划开,然后花10分钟时间看下课文。等下我有问题要问大家。(要求:A、标注全文自然段,B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并作好记号,C试着划分下段落层次) 1,分析课文开头。 大家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 (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了观察蝉的环境就可以具体描写蝉的习性,说明下文的观察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的,使者看起来很真实——联系科学小品特点。

课文的结尾两段先不要看,等我们划分好课文结构后再作分析。 2,划分课文层次。 这篇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蝉的地穴,蝉的卵。这些大部分中又有什么小层次呢?谁来分下层。 板书: 做课后习题一 蝉的生命简史: 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即刻)→幼虫走出壳外→(不久)幼虫落在地上→(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几分钟以后)幼虫钻进地里→(四年后)幼虫从地穴爬出→(徘徊一阵)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半个小时后)变成成虫→(三个半小时)成虫离枝飞去→(五星期后)成虫交配、产卵、死亡。

浮力-优秀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气球、橡皮泥、大烧杯、红毛线、演示小桌、水﹑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水槽、铁块、、胶布、细线等。 【教学设计】

1.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领悟浮力,观看视频认识浮力,探究式教学法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做好分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但对初中学生而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么多的物理量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再加之实验误差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2.本节课探究实验,研究浮力的方向,探究浮力的大小。 3.通过演示实验形象直观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4.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评价方式】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形式多样有分析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之处……通过小组的交流与评估,给学生更多机会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雄辩的口才,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学生通过分组完成一系列探究实验,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具体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6人一组,组织实验。 二、课堂实录 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为什么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些小例子非常简单,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答出与浮力有关。 (说明: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 首先让学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块﹑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第二环节:浮力的方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