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期限结构分析国债收益

期限结构分析国债收益

期限结构分析国债收益
期限结构分析国债收益

沈卉沁1500015807货币金融学第三次作业

一、简述利率期限结构及其三种解释理论的基本思想。

1.利率期限结构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即期利率与到期期限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利率的期限结构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为投资者从事债券投资和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债券管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风险、流动性及税收待遇相同的债券,其回报率会因到期日的不同而有差异。从对应关系上来说,任何时刻的利率期限结构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相联系的函数,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收益率曲线的变化体现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期限之间的关系。

图表1 收益曲线

正收益曲线(长期利率>短期利率)水平收益曲线反收益曲线根据经验,可以得到三个重要事实:

?具有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的利率随时间一起波动;

?若短期利率较低,则收益率曲线往往向上倾斜;较高则向下倾斜

?收益率曲线几乎都是向上倾斜的

2.预期理论:

基本假设:投资者追求持有期内效益最大;不偏好特定的期限(各期限完全替代);依据对未来利率的预期指导投资行为;债券交易没有交易费用。

在此基础上,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现期利率是短期债券的预期利率的函数,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现在短期利率与未来预期短期利率

在预期理论中,如果投资者认为将来的短期利率看涨,则现在的收益曲线向上倾斜;反之,向下倾斜

他可以解释事实1和2:短期利率上升,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上升的。由于长期利率是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因而当短期利率上升时,人们对于长期利率的预期也上升了。从而,两者同时上升。当本期的短期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对于未来短期利率变化的预期是上升,即收益曲线随着期限变长而上升;相反的,

()()()()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

+

+

+

+

=

-

+

+

+

n

n

t

t

t

t

L

t

r

r

r

R

当利率过高时,人们对于未来短期利率变化的预期是下降的,即收益曲线随着期限变长而下降。

但他不能解释事实3:短期利率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期限的长短对于人们的选择没有影响,其收益曲线应该是水平的。

此外,理论严格假定人们对未来短期债券的利率具有确定的预期;资金在长期和短期资金市场之间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这两个假定都过于理想化。

3.分割市场理论

假定投资者对债券的期限有强烈的偏好,不同期限债券之间替代性很差。那么,任何期限的收益率仅仅由该期限债券的供给关系决定,收益曲线形状也由此决定,收益曲线上的不同点是由不同投资者群体的行为形成,解释了事实3但他没解释长期债券相对于短期如何变动与事实2

4.期限优先与流动性升水理论

假定投资者有自己的期限偏好,但也关心非偏好债券的收益率,只是当他们收益率较大时投资者才会转向此债券(不同期限的债券是替代但不是完全替代)。由于长期比短期债券负担更大的市场风险(价格波动风险),长期债券收益应包括对承担市场风险的补偿,这种补偿的报酬为

这一理论还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他只有在获得补偿后才会进行风险投资,即使投资者预期短期利率保持不变,收益曲线也是向上倾斜的。

图表2 流动性升水理论下收益率与期限关系

2. 试用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和中央银行相关政策的出台,解释2010年、2013年、2016年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化情况。

?2010

图表3 2010年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

1.第一阶段:年初至8月份

?收益率曲线变化:短期期限利率整体上升而中长期稳定下行趋势

?相关货币政策:1月12日、2月12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解释: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比较一致,所以收益率总体并没有什么太过明显的变化,微调集中在短期利率的提升。但长期来看,基于市场分割理论的长期国债持有者,因谨慎的货币政策更佳看好中央政府的金融信用,流动性升水下降,长期利率下降。

2.第二阶段:9月到11月上旬

?收益率曲线变化:中短期的国债的收益率曲线出现了明显的陡峭化上移走势?相关货币政策

10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31%提高到5.56%;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11月10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解释:投资者对通胀以及加息的预期随着政策出台而增加,所以短期和长期的国债收益率都大幅上升。同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这必然会导致短期债券的供不应求,从而短期收益率急剧上升。投资者对这种强烈的波动性必然感到危机感,因此对长期收益率有着十分明显的上升要求,才导致了第二阶段的大幅度调整和上升。

3.第三阶段:1月下旬至年末

?收益率曲线变化:收益率大幅攀升,收益率曲线总体平坦化上移,不同期限收益率水平都达到2010年以来的最高值,与去年末相比,期限为5年以内的短

期利率大幅度上升。

?相关货币政策

11月10日、11月19日、12月10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2月26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50%提高到2.7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56%提高到5.81%。同时,上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3.33%上调至3.85%;一年期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由2.88%上调至3.35%;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

?解释:央行拟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抑制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多次上调利率。短期内国债收益率随着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而上升;但辅以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国家金融风险进一步管控,流动性风险下降,流动性升水下降,收益曲线趋于平缓。

图表4 2010-2016通货膨胀指数

?2013

图表4 2013年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

1.第一阶段:年初至5月

?收益率曲线变化: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震荡下行。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呈现短期下降,中期上升和长期持平的态势。1-3月短期债券利率不断下行?相关货币政策

1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常备借贷便利”,对金融机构开展操作,提供流动性支持。

1月22日,《关于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有效发挥短期再贷款流动性供给功能的通知》,要求各分支机构充分认识再贷款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临时性流动性供给的积极作用,有效运用短期再贷款工具满足金融机构合理的流动性需求。

3月13日,《关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解释:年初,随着资金市场对境外合格投资机构的开放,市场资金整体相对宽松,银行间债券总指数保持小幅上行。4月中旬,银行间债券总指数出现一定下行。4月下旬和5月份,市场监管收紧,市场开始宽幅震荡,可能是因为央行停止公开市场操作有关,资金流动性短时间内的减少会造成短期利率的急剧上升,这次波动不影响长期债券利率。

2.第二阶段:6月份至12月份

?收益率曲线变化:6月下旬,短期收益率迅速上升,长短期收益率一度出现倒挂。10月下旬之后,国债收益率整体水平进一步上行。12月末,国债收益率曲线1年、3年、5年、7年、10年的收益率比上年末分别高131个、132个、124个、112个、98个基点。

?相关货币政策

6月28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工作部署,引导信贷资金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对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

7月9日,《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放宽了账户融资的期限和额度

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四是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12月8日,《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同业存单业务,拓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促进货币市场发展。10 家金融机构发行总量为340亿元,期限涵盖1、3、6个月。

12月27日,金融债券开始跨市场发行,进一步促进场内和场外市场互联互通。国家开发银行首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金融债券 120 亿元。

?解释: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券资产的规模加大。非标准化债券资产风险较国债等银行间债券高,国债收到挤兑,价格下跌,国债收益率也自然而然上升。同时回购利率步入平稳,然而投资者的谨慎情绪导致一级市场供

求失衡,带动二级市场收益率单边上行。11月下旬起,资金面再起波澜,一级市场供给差异导致品种间走势出现分化,国债收益率平坦化特征明显,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再创新高,信用利差进一步扩大。

? 2016

? 收益率曲线变化: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尤其是4月国债收益率曲线明显上移

?

相关货币政策

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率,即境内代理行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防范宏观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2月24日,引入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取消投资额度限制,简化管理流程。

3月1日,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 解释:

市场对于美联储的行为,普遍有较好预期,认为其会加息,缩表,公开市场操作。这些将影响中国国债市场,带来利好期望。

图表6 美加息预期导致美债、中债收益率上行

2.第二阶段:6月份至11月份

?收益率曲线变化:从6月以来,国债收益大幅下移,甚至小于一季度水平

?相关货币政策

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能动作用,做好信贷政策工作。

7月21日,《关于做好当前防汛抗洪抢险救灾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对防汛抗洪抢险救灾金融服务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9月23日,《关于完善开发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简化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程序,丰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方式。

9月30日,《建立国债做市支持机制有关事宜的公告》。财政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运用随买、随卖等工具,支持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对新发关键期限国债做市,以提高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

?解释:稳增长措施的滞后效果逐步体现,带来宏观数据的阶段性企稳,加之年内美联储加息的预期持续向债市施加压力。从五月份以来,外汇储备持续流出、外汇占款持续减少。洪水的影响也是持续的。虽然央行将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资金来稳定市场流动性,但投资者对于债券市场并不看好,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

3.第三阶段:11月份至12月份

?收益率曲线变化:国债收益率持续大幅上行。全年来看,年末国债收益率曲线较年初上涨。

?解释:第四季度的国债收益上升可能和央行的救市行为有关。国海证券的萝卜章引爆了债券市场,加之美联储加息的打击,国债期货市场多次触及跌停。央行向市场放水,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给予投资者信心,抬高短期利率期望,保证长期的收益率水平

图表7 央行货币投放

用Excel计算国债到期收益率

Excel的函数精灵fx 提供了一组实现特定任务的函数,它们与计算和分析各种债券的收益率有关。所有这些函数都是“分析工具库”嵌入宏的一部分。如果你打开函数精灵后未找到这些函数,则可能是由于你没有安装“分析工具库”嵌入宏。要安装这个嵌入宏很简单,只要从“工具”菜单下选择“加载宏”命令,再从“加载宏”列表框中选择“分析工具库”,单击确定即可。如果“分析工具库”未列在“加载宏”列表框中,则必须再次运行Excel安装程序以便加入“工具库”模块。下面对具体算法的实现进行举例说明。 1.用YIELDDISC函数直接计算贴现国债的年收益率 它的使用格式为:=YIDELDDISC(债券结算日,债券到期日,债券价格,兑付价格,债券日期计算基本类型) 债券日期计算基本类型: 0??美国30/360基准,为缺省值; 1??实际日期/实际日期; 2??实际日期/360; 3??实际日期/365; 4??欧洲30/360基准。 例1:1997年8月1日9701国债(二年期贴现式,1997年1月22日发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收盘价是88.30元,用Excel求当日该券复利收益率。 解:进入Excel,打开一新工作表,在新工作表的任一单元格中键入: =YIELDDISC(datevalue(“97/08/01”),datevalue(“99/01/22”),88.3,100,0) 按回车后,该单元格中即显示出所要求的结果为:8.983%。 2.用POWER函数间接求零息国债的年收益率 零息国债的复利率收益率公式为:我们用Excel中的POWER函数可以求出,再减去1,就得到了零息国债的年收益率。POWER函数的功能是用指定的幂指数对一个数进行求幂,它的格式为: =POWER(底数,指数) 如:POWER(4,2)=42=16 因此,用Excel计算零息国债年收益率的公式为:Y=POWER(F/V,1/T)-1 。 例2:1997年7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796国债的收盘价是109.53元,已知该国债票面利0.96%,三年期,1999年8月6日到期。试用Excel求当日该券的复利率收益率。 解:进入Excel,打开一新工作表,在新工作表的任一单元格中键入: =POWER(100(10.96%*3+1)/109.53,1/757/365)-1 按回车后,该单元格中即显示出所要求的结果为:9.66%。 3.用POWER函数间接求附息国债年收益率 附息国债的计算公式是 将上式两边都乘以(1+Y),则得到 将两式相减,则有 式中:P??附息国债价格; I??每年利息;

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中国国债规模若干重要观点述评 ;一、国债规模衡量指标及对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评价国债有不同的内涵。; ;通常来说,国债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1。广义地讲,国债是指政府实际负担的债务,除国家预算公布的债务外,还加上或有债务(或有债务是指国有银行系统中的坏帐,随着现收现付制逐渐取消而产生的退休金债务,国家担保的公共和非公共部门的国外借款,粮食收购和流通中积累的损失)2。在众多学者与评价债务规模时,国债有时指内债,有时指外债,这些差异不他们提出基本一致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但涉及到总的债务规模时,对形势的某些判断则有所不同。; 国债规模即内外债规模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历年累计的债务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规模;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我国从1979年开始恢复发行公债,截止到1998年,累计公债发行13755.8亿元,1997年底公债余额为4825.84亿元,年度公债发行额从1979年35.31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310.9亿元,国债规模增加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使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和评价国债规模有不同的角度和指标。有学者认为,判断国债规模适度与否的主要指标有五项:一是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它表明当年财政支出中多少是由债务收入支持,指标越高,说明对债务的依赖性越大。二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GDP,表示国民的国债化程度,指标越高,表示国债对经济的干预越强,而财政收入相对不足。三是国

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到期付息额/GDP,指标越高,表示债务偿还越集中,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四是财政分配率,即当年国债发行额/GDP,比率越高,表示财政通过发行国债集中的财力越大。五是国民应债率,既人均国债量/人均存款,指标越高,表示居民年收入中购买国债的比率越高,而其潜在购买力不足3。按照国际标准,前4项指标的警戒线分别是20%、15%、6%、3%。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国债依存度在1996年已达26%,超过国际警戒线;国债负担率1995年达到5.2%,国债偿还率1994年为7.48%,1995年为13.48%,财政分配率1991年超过警戒线,达到3.3%,1995年末3.8%。储蓄存款的应债比率1995年仅为5.1%,但人均国债量占人均年收入比例较高。由此可见,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是国债偿还率、国民应债率、国债依存度、国债负担率,其中三项指标超标说明不能对继续扩大国债规模过于乐观。; 毕业论文 也有学者提出这样几组相对指标,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力,其债偿债率指一年的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居民应债能力指国债余额/居民储蓄存款或其余额1。有学者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比较国债的增幅与财政收入的增幅,指出国债增幅超过财政收入增幅1倍以上,并在1985、1988、1990、1994四个年度出现跳跃式增长,说明国债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没有密切关系,主要取决于政府需要和国债自身还本付息。二是分析国债依存度,有三个口径:内外债/国家财政支出,反映国债总规模;内债/财政支出,反映内债规模;内债/中央财政支出,反映发行主体的债务负担;从90年代起,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 素分析 摘要文章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广义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1993年国债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1994年~2003年财政赤字和国债还本付息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国政府要改善财政收支状况减少财政赤字来控制国债发行规模的快速增长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一、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选择 现实经济中影响或决定国债规模的具体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自然受到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国债发行规模还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限制由于居

民投资者目前仍然是国债认购的主体居民储蓄会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小从国债自身的运作来看发行的新债有一部分要用于偿还旧债国债余额、国债的还本付息状况也是决定国债适度规模大小的因素为此我们将国债发行规模Dt影响因素的考察范围确定为国内生产总值GDPt财政赤字FDt财政收入FIt财政支出FEt居民储蓄St国债还本付息PDt上一期国债余额CBt-1 这里国债余额采用上一期数据是考虑到若采用本期数据本期国债余额CBt就包含了国债发行规模Dt国债发行规模Dt和本期国债余额CBt的关联度自然较高不利于找出国债发行规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数据选取期间为1981年~2003年考虑到1994年以后

国债成为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资金来源为了分析出1994年前后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排序变化将数据分成两段第一段是1981年~1993年第二段是1994年~2003年其中国债余额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 由计算结果可知1981年~1993年各影响因素和国债发行规模综合关联度的排序为国债还本付息0.806>财政支出0.756>财政赤字0.742>财政收入0.729>国内生产总值0.674>国债余额0.641>居民储蓄0.5521994年~2003年各影响因素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的排序为财政赤字0.838>国债还本付息0.830>财政收入0.751>财政支出0.745>居民储蓄0.730>国债余额0.728>国内生产总值0.617 上述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1981年~199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一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还本付息、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这一时期由于财政赤字较低弥补赤字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当年国债部分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外主要是用于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债还本付息、财政支出的关联度最高国债发行规模增长较慢1994年~200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二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994年《预算法》出台规定财政出现赤字不能向中央银

近期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特征及前景分析

近期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特征及前景分析[转帖] 自2001年第3季度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后,其经济增长颇多坎坷,GDP增长率起伏不定。 进入2003年后,美国实际GDP增长速度逐季上升,近期公布的2003年第3季度实际GDP增长率高达 7."2%,创出美国自1984年第1季度以来的最大增幅,远远超过市场预期。在美国经济逐步走强的过程中,金融市场信心的变动幅度相当显著,并通过长期利率基准——十年期国债价格变化加以体现: 在投资者普遍担心通货紧缩持续时,十年期国债价格大幅度上升,相应地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当投资者转而担心经济高速增长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时,则引起完全相反的价格波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成为金融市场对美国经济健康程度预期的晴雨表。因此,深入分析目前该收益率的波动特征及影响要素,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推断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程度,从而更好地把握美国经济前景。 此外,由于美国经济连续3年低速增长,金融市场间接融资需求不振,更多的美国商业银行增大证券投资尤其是定息债务工具在其资产中的比重,因此,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账面价值,进而决定其盈利能力。因此,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动引起美国金融界的极大关注。 一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变动特征分析 2003年以来,美国国债市场价格波动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其中,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波动幅度逐季放大: 一季度,该收益率基本保持在4%上下,明显低于过去三年同期的平均水平;自4月中旬起,该收益率急剧下滑;到6月中旬达 3."1%,为过去45年的历史性低点;此后,该收益率又迅速攀升,到8月中旬达

4."5%,为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考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单周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变动最为频繁、波动幅度最为显著的时期集中在2003年4~10月间: 从波动幅度看,4~6月的单周下跌幅度接近6%,而6~8月的单周上升幅度又超过6%;从波动方向看,持续下降的周数字与持续上升的周数字基本持平,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呈现出大幅度拉锯式的运动特征。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大幅度起落反映了在美国经济具有强烈不确定性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对于经济增长前景看法的巨大差异,以及投资者对于宏观经济政策预期的不断调整。 在对长期国债利率产生不同方向影响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比较而言,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是通货膨胀预期、实际物价水平以及失业率等决定美国经济能否持续复苏的主要经济指标。 二通货膨胀预期与十年期国债 利率变动相关关系从理论上讲,长期利率可以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 实际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及风险溢价。由于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是金融市场其他长期债务工具利率的基准,是典型的无违约风险资产,其主要决定因素为当期短期利率、未来短期利率预期及预期通货膨胀率。而当期短期利率走势和未来短期利率预期又都与通货膨胀保持高度的相关关系。短期利率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货币政策取向。而通货膨胀在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考虑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美国中央银行政策目标的调整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根据1977年美国国会修改的联邦储备法案的要求,美联储以促进就业、稳定价格、保持适度的长期利率水平为目标;在次年通过的充分就业和平衡增长法案中,美国国会要求美国联储每半年报告其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失业率的预期,并公布其未来一年货币和信贷增长计划。1995年通过的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法案则进一步指导美联储把保持物价稳定作为其主要的长期目标,促使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期中作业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摘要] 国债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虽然其在经济运行中有着诸多负面效应,但是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定性分析了影响国债发行的多种因素,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定量分析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国债发行规模;计量分析 一、发行国债的目的 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它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发行国债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筹措军费 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弥补财政赤字 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赤字国债。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加通过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名用之于名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

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但是赤字国债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3.筹建建设资金 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建设国债。如果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暂时的权益之计,那么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 对国家重点建设和基础产业进行必要的倾斜扶持则是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建设资金的相对不足或短缺往往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在我国市场机制、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由政府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通过发行国债,可以灵活、有效地执行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 5.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已逐渐演变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理想的工具,国债在现代市场

我国国债二级市场现状

我国国债二级市场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国债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流动性大大增强;期限结构趋于合理,基准收益率曲线初步形成。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国债市场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流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分割局面严重、基准收益率曲线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等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市场管理国债市场现状政策建议 一、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总体回顾 我国政府自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市场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更为市场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债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各类投资者投资国债、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控货币政策的重要场所。国债流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发行规模日益壮大。总体来说,市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国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国国债市场经过24年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债年发行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共发行国债7022亿元,比1981年的49亿元增加6973亿元。国债余额到2005年底已超过3万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7%。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国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从上世纪80年代的行政分配方式,到90年代初的承购包销方式,发展到目前全部国债通过承销团成员承销,全部记账式国债都通过招标公开发行。在招标方式上,财政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创新,综合运用了国际通用的荷兰式招标、美国式招标,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混合式招标,使得国债管理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债券市场流动性大大增强 为提高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效率,保证银行间市场的健康发展,人民银行努力拓宽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者,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场参与主体类型从原来单一的商业银行扩大到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基金、证券公司等投资者为补充的新格局,增加了不同投资偏好的交易对手,形成交叉的市场需求,提高了市场的活跃度。

美国国债收益率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美国国债收益率对股市有什么影响常常有人问,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有什么相关联吗?实际上,美国国债收益率对股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从短期内看,受市场的风险情绪影响,股票和债券是负相关关系。市场避险情绪较强时,投资者就会抛售股票,将资金放在更为保险的投资标的,比如说政府债券。如此一来,就会促使债券价格上涨(收益率下跌),股票价格下跌。反过来,若投资者的风险追逐情绪增强,从债市撤出的资金便会涌入股市,由此造成股票价格上涨,债券价格下跌(收益率上涨)。 但长期来看,美股和10年期基准美债收益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持续。美银美林曾对此作出研究,发现过去六十四年以来,二者的相关性游离在-63%与+75%之间。也就是说,美股和美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比如说在2009至2010年量化宽松)变成非常强的负相关关系(2013年中期缩减恐慌)。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美股和美债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具体表现是什么。 一是经济增长和通胀变化会影响两者间的关系。可以对比一下1950年代和1970年代。在1950年代末,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2.5%上升至3.77%,当时标普500也一路走高;而在

1970年代,由于通胀上涨,收益率上升,但同时股票却在下跌。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在1950年代,经济增长复苏,通胀亦并未引起市场的担忧。而在70年代,美联储就没有压制住愈演愈烈的通胀,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这令债券收益率上涨,股市承压。 二是宏观经济的冲击,比如说重大的金融危机和债务违约。资深的投资者可能都会记得美股和美债在80、90年代的大牛市,从1982年起,通胀开始大幅下滑,美联储也开始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令债券收益率大幅下滑。同时,美国经济从1983年开始强劲反弹。所以这段时间里,股市上行伴随债券收益率下滑,此时美股和美债是正相关关系。 但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随后1998年的的俄罗斯债务违约令情况突然出现变化。一开始,受到避险情绪的影响,美债收益率下跌,股票价格下滑。美联储迅速降息,但随后为了不落后于通胀马上又再度加息。这令美债收益率持续走高(直接至在2000年2月触顶),股市在反弹后因经济仍然强劲而继续走强。 三是美联储的政策,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开始了降息周期。当利率降至零水平之后,由于已经不存在降息空间,美联储启动了一系列的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债券),包括QE1、QE2和QE3,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直

国债规模现状与计策.docx

国债规模现状与计策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XX年底,累积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到19XX年底,国债余额达3803亿元。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XX年的近20XX年鉴(19XX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第二阶段是19XX年,从19XX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XX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前13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第三阶段是19XX年,19XX 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19XX年发行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500亿元,19XX年更是达到1847.7亿元,又比上年增长近30%。由于一年期以内(不含一年期)的短期国债需在当年偿还,而不计入当年发行规模,因此,实际发行额还不止这个数。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入90年代以来迅猛增长的主要背景,在于自80年代初就确定了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思路,致使“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Y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的职能范围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国家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中Y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之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国债的筹资成本长期偏高,国债的发行规模迅猛增长就在所难免。至于国债发行规模阶梯式上升的具体原因,则在

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的根本转变。1981-1987年以前这个期间,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除发行国债以外,主要是由财政向银行透支。1987年国务院作出了财政不得向中Y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因此,从19XX 年开始,为了弥补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国债的发行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首次接近20XX年为了支持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理顺财政银行关系,我国正式确定了财政赤字不得向银行透支或不得用银行的借款来弥补的制度,至此,发行国债就成了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从而导致了政F举借国债的第二次飚升,年度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 (二)衡量国债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评价 上面在描述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时,我国使用的是绝对数。实际上,衡量国债规模时,相对指标更具普通意义。从世界各国国债管理的经验来看,有这样几组较为通行的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参考指标:1.债务依存度。它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在中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不同的口径:一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再乘以100%,我们习惯上把它叫做“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另一个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中Y财政总支出,再乘以100%,我们称之为“中Y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在我国,由于国债是由中Y财政来发行、掌握和使用的,所以,使用后一种口径(即中Y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更具现实意义。债务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

最新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精品

我国国债规模现状分析 (一)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 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一1958年。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国民,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 第二阶段:1958—1980年。我国坚持财政平衡的思想,没有发行国债,大多数年份预算保持平衡,即便有赤字,规模也很小,主要靠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 第三阶段:1981年一1993年。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筹集经济建设资金,我国于1981年恢复国债的发行。但国债发行额较小,这一阶段年平均发行量为198亿元,累计发行量为2106亿元,国债增幅比较平稳。 第四阶段:1994年一1997年。由于国家预算体制改革,不再允许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解决赤字而改为发行国债,加之过于集中的还本付息,国债发行量呈现较大增幅。1994年国债发行量突破1000亿元,1995年以后,每年发行量均比上年增长30%以上,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第五阶段:1998年至今。为拉动内需和应对亚洲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国债发行量陡升,导致1998年国债发行额高达3310.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7%.此后国债年发行量就一直节节攀升。2003年国债发行总量达到6355亿元,创下国债发行总量的新高。 (二)国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5年以来,成效是显著的。1998年一2000年国家财政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投资总规模2.4万亿元,到 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万多亿元。1998年到2002年国债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5%、2.0%、1.7%、1.8%、1.8%.如果没有国债投资的支持,我国不会在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还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国债贡献率是从动态上衡量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一个指标,它以国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表示。为了使数据更精确,可以根据GDP和国债发行额的数据,建立一元回归模型,进行统计。L GDP和LDEBT分别表示对GDP和国债发行额取对数,利用Eviews软件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为: L GDP=6.22+0.63×L DEBT R2=O.97 t检验值:; (24.5); (18.5)

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国债是以国家或政府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累计发行国债近32927亿元。随着国债规模的日益扩大,国债政策正逐步成为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工具,也日益成为维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98年的千亿元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1999、2000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2002年我国建设国债有效地带动了各方面的投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亿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国债余额增长速度过快,偿债能力和国债依存度指标都已处于高位,所以我们认为:应当适度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一、理论基础 要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就要研究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微观上国债的管理水平与结构、筹资成本、期限安排、偿还方式等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是个别的,并且难以计量,我们只考虑宏观上的经济指标。 首先很直观地我们可以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一定的条件下,国债累计余额超大,国债的负担率就越高,增发国债就应

越要引起警惕。而且政府的偿债能力也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它衡量了一国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越高,政府的偿债能力就越强,国债的可发行规模就越大。 其次是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是由中央财政支出减去中央财政收入计算所得。 从财政收入角度看,一般认为低的财政收人需要国债的发行来弥补,但高的财政收人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或减少国债的发行,这要根据国债发行的目的来定。如果发行国债仅仅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高的财政赤字将减少国债的发行;如果发行国债的目的是为了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分配,进行国家大规模项目的建设,那么高的财政收入还可能要增发国债。所以,我们在定量分析的时一半以上依赖于债务收入,这对财政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偿债的沉重压力和逐渐积累的高风险。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只能说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扭曲,即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份额太少,财政收入的基础十分脆弱,从而造成在财政依存度不断扩大的同时,国民经济的债务应债能力却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原因是受财政收入规模限制,财政支出的增加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实现,而财政赤字的弥补,又造成了国债规模的扩张,进而又导致国债依存度的加大。 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平均增长率,由此形成了支出膨胀-赤字加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大这样一种连锁反应。由此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

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比较研究

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比较研究 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比较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我国国债市场现在却处于分割状态,银行间和交易所国债市场在交易机制、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发面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种分割状态对于我国有效的统一的利率期限结构形成是否还存在阻碍?跨市场国债品种的增多对于这种分割有无改善?本文将以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数据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比分析银行间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和跨市场国债的收益率曲线,研究两债券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差异,并对我国国债市场进一步改革提出建议。 二、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两场分割是在1997年产生的,所以,1997年之前没有这类问题。实际上,一直到2002年,业界学者关注国债市场问题的侧重点大多都在发行利率上,认为国债利率的地位及其确定依据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国际惯例以及市场经济要求上,只是银行利率以及市场利率的从属利率,且利率偏高,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我国国债发行利率是以银行存款利率为参考标准,并比其高出1到2个百分点。使得政府债务筹集成本加大,财政负担加重。如吴曙明(1997)《关于国债利率成为基准利率的思考》、傅泽平(2000)《对现行国债利率问题的思考》、张海星(2002)《国债利率基准化与市场化探析》。提出的解决思路也多为完善一级自营商制度和招标承销制度。作文/zuowen/

直到2002年后,关于建立同一国债市场的论点才被陆续提出。张帅(2003)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基准利率的选择—对采用短期国债利率的分析》中指出:“尽管管理层与投资者都急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债市场,但在实践中,中国国债市场的改革进程无法、也不可能脱离中国金融改革乃至整个中国改革的步骤,独自获得超前的进展,所以,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各个市场的逐步整合是实现利率市场化、发挥短期利率杠杆作用的必经之路。”并且提出应当通过整合国债市场、扩大短期国债发行规模并增加国债上市交易品种来完善国债利率结构。使之向着成为基准利率的目标迈进。 温彬(2004)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后基准利率选择的实证研究》中也说道目前,我国的国债回购市场还处于分割状态,银行间国债回购市场、证交所的国债回购市场以及其他场外国债回购市场差别大、关联度小,应逐步统一这些市场,使其利率反映整个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认为债券二级市场期限结构不尽合理,难以成为基准利率,只有能够完善期限结构,债券现券交易市场的利率才能发挥官方利率与市场利率的传导器作用。简历大全/html/jianli/ 徐小华(2007)在《中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研究》中基于两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等分析方法,对两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风险值进行了比较和实证研究,得出两债券市场风险值具有明显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促进债券市场统一的建议。 近期不少学者如李和锋(2007)、伍鹤(2007)、陈震(2009)都

债券收益率分析

债券收益率分析 一、国债市场 (一)我国目前交易所与银行间国债品种的收益率期限结构及其与国际市场的比较 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好转的大环境下,受市场降息预期,在资金供给推动的作用下,国债市场价格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向上走势,成交量不断放大,收益率水平不断走低。1-6月份的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曲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平行下移特征。为了大致比较两个市场的收益率水平的差别,我们选取了今年6月份两个市场国债品种的收益率数据,对于缺省的品种,用线性插值法进行代替,这样得出了两个市场国债到期收益率曲线(如图)。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尽管在6-9年和17-19年的收益率水平上,两个市场略有分歧。但整体看来两个市场的收益率水平基本相同,差别不大。而且,我国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显得比较平缓,坡度不大,长、短期国债之间收益率的差距没有拉开。 从国债市场发展的历史比较早、也比较完善的美国国债市场看,国债的品种十分丰富,各期限债券的分布比较均衡与合理,存续期为3个月到30年的各债券品种都有。为此,其收益率曲线成为成熟市场的代表。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坡度,长短期债券之间有一定的利差。10年期以下的国债品种收益率比较陡,而在10年期以上的(即10-30年)国债品种收益率就显得比较平缓。而我国国债的收益率曲线长短期债券之间的利差比较小,整个曲线显得比较平缓,坡度不大。 (二)影响国债收益率水平的因素分析 从影响国债收益率水平的因素看,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当前经济状况的判断,一是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而这两点又主要是从四个方面体现,即经济增长情况、物价水平、资本回报率、利率等。 1、经济增长情况。 这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有目共睹。从今年经济增长情况看,一季度GDP增长7.6%,二季度为8.0%,上半年达到7.8%。应该说在世界经济整体走势并不十分景气的今天,我国经济增长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更显得来之不易。而且,目前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前景,市场上基本已达成了共识。日前,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100多位经济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专家们对上半年的经济运行表示满意,并预期2002的经济增长速度可望超过2001年。从人民银行、国家信息中心、社科院等权威机构对今年GDP的预测来看,分别为7.53%、7.5%、7.4%,均高于去年7.3%的水平。为此,毋庸质疑的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大环境中。因此,资金作为一种紧缺资源其使用成本应该较高。从美国的实际情况看,有研究资料表明:长期国债与短期国债的利差最小的时候是在经济扩张后期,其余多数时期的利差都比较大。而这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运做规律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背离。 2、物价水平 目前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仍处于低位运行,今年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0.8%。从人民银行、国家信息中心、社科院等权威机构对今年消费物价增长率的预测情况看,分别为-0.58%、0、1.0%。其中,人民银行预测明年的消费物价增长率为0。从这些机构的预测情况看,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分歧,总体来看,消费物价水平应有一个缓步上升的过程,但近一两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大。 3、资本回报率 在一定程度上,资本回报率的上升可能会对债券市场的资金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给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自1981年我国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它的变化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认为“九五”时期国债的理论规模保持在2200亿元到2800亿元是可行的。文章在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财政收支角度看,我国的财政债务规模已明显偏大,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力;但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看,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却十分可观。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比重”过低,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振兴财政”。本文拟对中国的国债规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阐释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一、中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一)17年来中国国债的规模及阶段性特征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96年底,累积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到1996年底,国债余额达3803亿元。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近2000亿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的特征。表1不同时期国债发行情况单位:亿元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56页数据计算。(2)国家计委课题组,1996:《“九五”时期国债总量调控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分析》,《经济改革与发展》第4期。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90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第二阶段是1991-1993年,从1991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0亿元的台阶,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前13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第三阶段是1994-1996年,1994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1995年发行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500亿元,1996年更是达到1847.7亿元,又比上年增长近30%。由于一年期以内(不含一年期)的短期国债需在当年偿还,而不计入当年发行规模,因此,实际发行额还不止这个数。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入90年代以来迅猛增长的主要背景,在于自80年代初就确定了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思路,致使“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的职能范围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国家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中央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之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国债的筹资成本长期偏高,国债的发行规模迅猛增长就在所难免。至于国债发行规模阶梯式上升的具体原因,则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的根本转变。1981-1987年以前这个期间,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除发行国债以外,主要是由财政向银行透支。1987年国务院作出了财政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因此,从1991年开始,为了弥补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国债的发行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首次接近200亿元大关。1994年为了支持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理顺财政银行关系,我国正式确定了财政赤字不得向银行透支或不得用银行的借款来弥补的制度,至此,发行国债就成了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从而导致了政府举借国债的第二次飚升,年度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empirenews.page--](二)衡量国债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评价上面在描述我国国债规模的演变时,我国使用的是绝对数。实际上,衡量国债规模时,相对指标更具普通意义。从世界各国国债管理的经验来看,有这样几组较为通行的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参考指标:1.债务依存度。它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财政支出额)×100%。在中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不同的口径:一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再乘以100%,我们习惯上把它叫做“国家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另一个是用当年的债务收入额除以当年的中央财政总支出,再乘以100%,我们称之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在我国,由于国债是由中央财政来发行、掌握和使用的,所以,使用后一种口径(即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更具现实意义。债务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当国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导读:本文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自1981年我国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它的变化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认为“九五”时期国债的理论规模保持在2200亿元到2800亿元是可行的。文章在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财政收支角度看,我国的财政债务规模已明显偏大,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力;但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看,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却十分可观。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比重”过低,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振兴财政”。本文拟对中国的国债规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阐释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 (一)17年来中国国债的规模及阶段性特征 我国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96年底,累积发行国债近6000亿元,到1996年底,国债余额达3803亿元。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近2000亿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的特征。 表1不同时期国债发行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56页数据

计算。 (2)国家计委课题组,1996:《“九五”时期国债总量调控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分析》,《经济改革与发展》第4期。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1990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第二阶段是1991-1993年,从1991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0亿元的台阶,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前13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第三阶段是1994-1996年,1994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1995年发行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500亿元,1996年更是达到1847.7亿元,又比上年增长近30%。由于一年期以内(不含一年期)的短期国债需在当年偿还,而不计入当年发行规模,因此,实际发行额还不止这个数。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入90年代以来迅猛增长的主要背景,在于自80年代初就确定了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思路,致使“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的职能范围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国家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中央财政支出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之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国债的筹资成本长期偏高,国债的发

央行特别国债对收益率的影响

央行特别国债对收益率的 影响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特别国债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性分析 偏好理论(preferred habit 国债存量和国债负担率 国债率=(累积/ 年度)×100% 这个指标反映着国家累积债务的总规模,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和防止出现的重要依据。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率越小,则国债的发行空间越大。 我国的国债率呈上升趋势,基本上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但我国的国债率一直很低,一直都低于20%,远小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欧盟国家的60%。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国债规模还可以进一步扩张。首先,相对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年增长率是很高的。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国债规模很可能达到难以控制的,这一点无法与有着悠久国债历史的发达国家相比。其次,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债率较高,但他们的占GDP的比重较高,一般为45%左右,而我国财政收入即使加上预算外收入,也只占GDP的20%左右。因此,我国对外债务的承受能力要弱一些。 国债规模各主要衡量指标的比较和分析 反映国债规模的指标很多,主要可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而相对来说相对指标比较容易说明问题,且具有普遍意义。一般地,衡量国债规模有如下通行的参考指标: 1.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GDP×100%)。它衡量了一定时期国债余额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国民经济的国债负担情况。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由81年的%上升到97年的%,目前已达10%左右。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大体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总额,而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在45%左右,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国债余额占 GDP的比重大体为45%。 欧盟国家的这一指标似乎更高,达60%,超过国际公认的45%的警戒线。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国债负担率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因此从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来看,我国政府发债的空间仍然很大。 2.居民应债能力(国债余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0%),体现了居民储蓄水平的偿债空间。虽然近来市场上机构投资者逐渐增多,但毕竟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机构投资者的数量依然有限。因此多年以来,我国国债的主要发行对象之一仍为广大居民,其储蓄存款是购买国债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居民的储蓄存款也是确定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国债发行实行指标分配的年代,确定指标的主要依据就是居民储蓄存款。自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居民应债能力这一指标虽然稍有增长,但变化并不明显。原因在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逐渐向个人倾斜,使得居民的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甚至超过了其它经济指标,因此尽管1991年开始,居民手中持有国债的数量明显增长,居民应债能力指标仍然偏低,国债规模仍有继续扩大的空间,这也是今年凭证式国债何以供不应求,在增加额度后仍能顺利发行的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