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第一节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p32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3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

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p35

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剂”。“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

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

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

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四个方面: p38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p38-39

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

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p39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

2.现代学期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p40

1. 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裴斯泰洛齐

2.学前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 p41

(1)欧文与“幼儿学校”……被誉为“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的萌芽”

(2)福禄贝尔与“幼儿园”,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创立了第一所现代幼儿园(1840)。并且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他称“恩物”

(3)蒙台梭利与“幼儿之家”(1907)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P42 (1)皮亚杰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创立“发生认识论”

(2)维果茨基反对生物学化的自然主义理论,主张用文化和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儿童心理的发展,创立了著名的历史文化学派。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研究内容的多元化

2.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3.研究程序的规范化

4.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极其发展变化的科学。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幼儿学习心理

2.幼儿教学心理

3.幼儿教师心理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 理论建构:建设具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体系

2. 实践指导:服务于学前教育改革,服务于教师自我教育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测量与描述

2.预测与控制

3.理解与说明

第三节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一)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 p47

区别:1.科学观察有目的性,主动对特定事物加以观察。

日常观察大多没有目的性,表现为消极的接受种种现象。

2.科学观察研究对象内在规律,全面获得研究对象的各种表现,用专业的知

识判断、理解观察获得的结果。

日常观察只限于短暂的“注视”,并以尝试或经验对所获接过进行分析和

总结。

3.科学观察依据研究任务需要对所获取的结果要做出准确而系统的记录,以

便对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日常观察则无需如此。(以上为归纳)

(二)正式观察法与非正式观察法 p48

(三)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方法

1.时间抽样观察法

基本操作(1)时间单位分解

(2)行为分类系统

(3)记录表格的设计

2.事件抽样观察法

基本操作(1)给事件下操作定义

(2)确定观察范围

(3)记录表格的设计

二、实验法 p49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类型

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二)幼儿教育心理实验

1.幼儿教育心理实验的过程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总结与评价阶段

2.幼儿教育心理实验的设计

前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的类型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原因调查、追踪调查

(二)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

问卷法、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情景法等。

四、测量法

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测验的类型

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

(二)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的自编测验问题

自编测验在使用时其应用范围和结果可信度等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实践指导性。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实验: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通过预设教育情境与条件研究幼儿学习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验形式,是现场实验的一种特殊类型。

第二节幼儿教师心理

第一节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概述

一、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教师能力的含义

幼儿教师能力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

(二)幼儿教师能力的层次

宏观层面: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组织能力;向儿童进行教育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表达能力;教育评

价能力;自学能力。

微观层面教师能力主要是领域教育能力。

数学领域:教育科研能力

(三)幼儿教师能力的种类

1.观察与领悟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人际交往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5.教育科研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一)教师人格的涵义

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是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核心是教师的德行品质、专业精神。

(二)教师的人格特点

1.同理心强,富于爱心

2.有恒负责,细心周到

3.外向乐群,和蔼可亲

4.情绪稳定,自制力强

5.想象力强,敢于创新

6.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三、幼儿教师的角色

(一)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p63

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1.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2.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

3.由权威的统治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

格兰布斯:“教育学指导者”角色;“社会文化转播者”角色

吴康宁:社会代表者和同事

芬斯特马赫和索尔:第一种执行者;第二种治疗者、辅助者;第三种解放者

(三)幼儿教师的角色结构

1.教师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

2.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

3.教师是幼儿的榜样

4.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第二节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

一、情绪劳动的界定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与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

(1)情绪以商品的形式

(2)从内部来看

(3)从外部来看

(4)是否付出了心智努力

二、教师的情绪劳动

1.教学是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

2.在教学中,教师情绪是负载着特定功能的

3.教师的情绪活动处于控制之中

三、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特点

(一)幼儿园组织氛围

(二)幼儿教师职业承诺

(三)幼儿教师的人际互动和人际行为

(四)幼儿教师的薪金待遇

四、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

“踢猫效应”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

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情绪管理在客观认识自我情绪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控制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

情绪的影响

五、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症

(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压力

1.保教工作负担过重

2.幼儿园安全责任巨大

3.工作上面临不断磨难的困扰

(二)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症”的主要症状及成因 p69

(三)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疏解 p69--p70

第三节师幼互动与幼儿教师心理

一、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广义:师幼互动包括在幼儿园所有情境中发生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狭义:师幼互动特指发

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一)师幼互动的类型

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与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

言语型师幼互动与非言语型师幼互动

(二)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

1.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1)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

(2)早期人际关系经历

2.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1)教育观念:卡根

(2)教育水平:豪斯

(3)反省能力:郝忆

3.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

4.师幼互动行为的客观环境

(三)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应激

1.应激及其过程

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1)警觉阶段:引起机体的警觉反应和低水平的抵御,随后调动机体的

防御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抵抗

(2)抵抗阶段,通过改变适应的程度进行抵抗

(3)衰竭阶段,由于持续的适应性反映无效而造成衰竭,并产生生理与

心理上的奔溃。

2.幼儿教师应激的成因

(1)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良

(2)幼儿教师的角色冲突

(3)社会及人际关系压力

3.幼儿教师应激对策

(1)悦纳自己,善待自己

(2)友善待人,乐观对事

(3)自我放松,自我疏导

(4)尽力保持以问题为中心

二、有效互动型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对儿童宽容尊重

(二)教师的情绪安全感

(三)教师的职业态度

(四)教师的教学风格

(五)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培养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界定

教师专业成长,又称为教师专业发展,通常所有的旨在形成教师所需的专

业知识、技能以及他教师专业品质的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状态,有事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成长这一概念隐含着对教师的三种基本看法:教师即专业人员;

教师即发展中个体;教师即学习者和研究者。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弗勒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四个阶段模式: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

教学情境关注、对学生的关注。

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儿童阶段

本尼尔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精熟阶段、专家阶段。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

(一)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区别

1.活动计划的差异

2.活动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二)如何缩小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

1.训练新手

2.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

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3. 外部支持

(1)合作教师:将新手教师安置到那些经验丰富而又肯于指导合作教师的班上,使新手教师得到支持、指导、和反馈。

(2)指导教师:从理解角度,帮助新手教师把教学实践与各种扎实基础联系起来,形成关于教学的有效图式

(三)专家型幼儿教师的成长

1.专家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监控能力

教育的监控能力,指教师未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和行为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自觉的计划、监察、反馈、评价、反思和调节能力。

2.加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名词解释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与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

踢猫效应: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它是对应激源强弱的

间接反应,并且是对心理/生理阻抗的直接反应。

第三节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学习的概念

一、学习的含义

(一)学习的一般含义

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

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

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1.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2.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的习得性活动

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

4.不能把个体一切变化都归纳之为学习

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人的学习。

(二)人类的学习 p83

1.人类的学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2.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3.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地、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

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时间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发特殊认知活动。

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做准备的

(四)儿童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范畴。儿童的学习指儿童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

和社会经验的活动。

1.儿童学习的特殊性 p84

(1)是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

(2)是后天习得的,不是生理成熟、衰老等因素导致的。

(3)具有稳定性。

2.儿童学习的特点

(1)儿童的学习是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的。

(2)儿童的学习具有间接性。

(3)儿童学习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帮助。

(4)儿童的学习是高效的。

(5)儿童学习的内容是全面的。

(6)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二、学习的分类

(一)雷兹兰的进化水平分类

依据进化水平的不同将学习分为4大类

1.反映性学习

2.联结性学习

3.综合性学习

4.象征性学习

(二)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雷伯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不同,将学习分成内隐学习和

外显学习。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

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是有意识的、做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

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习理论的产生 p89

学习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征:一是主要研究动物的学习过程,以动物实验

为基础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二是学习实验均是为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

三是都是解释了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尚不能恰当地说明学生间接经验的学

习。

(二)学习理论的发展

主要的学习理论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

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

的学习观。

二、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都把环境看作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有机体的行为看做反应。

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一)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领会)p91

1898年桑代克提出学习的联结说,第一个学习理论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三)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应答性条件作用学习:指个体行为中本来就具有某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现经过刺激代替的方式,从而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这种刺激

的替代学习就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

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联结。

三、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

学习顿悟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苛勒提出

(二)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识同化学习理论

1.知识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根据学习内容及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把学习意义分成三大类:

(1)符号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2.认识同化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指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在

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功能是为

了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

“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假设起桥梁。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根据学习活动的复杂性程度把学习由低到高分为8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问题解决学习

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分类

(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识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

四、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理解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节学习的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观

构成这个学习过程结构模式的主线:

1、是围绕智力因素展开的

2、是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

构成人才主体要素的根本,体现着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因素,即物质因素和

非物质因素。

二、信息加工的学习过程观

(一)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式

1.加工系统

2.执行控制系统

3.预期系统

(二)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 p102

学习过程模型 p102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观

(一)基本观点

首先,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输入信息的解释。其次,人们在生成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是,总是与以前的经验相结合。

(二)学习生成过程

生成模式包括四个主要成分:生成、动机、注意、先前经验

第四节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

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p104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一)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1.复述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是指控制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进行的策

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习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2.学业求助策略

三、儿童学习的常用策略

(一)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 p106-p107

第一阶段:儿童不能自发地产生策略,而且,即使别人交给他们某种策略,他们不能有效地使用。

第二阶段:虽然儿童仍不能自发地产生某种策略,但却可以在他人的指导下学会某种策略,从而提高认知活动的反应水平。

第三阶段:儿童可以自发地产生并有效地使用策略。

(二)儿童常用的学习策略

1.复述策略

2.组织策略

3.表象加工策略

名词解释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时间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发特殊认知活动。

儿童学习:指儿童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应答性条件作用学习:指个体行为中本来就具有某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现经过刺激代替的方式,从而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这种刺激的替代学习就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联结。

有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指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假设起桥梁。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第四节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一)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婴儿学习的最早方式表现为习惯化与条件反射的形成。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在婴儿时期经常出现的、二者有着密切联系的学

习现象。

2.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

(2)操作条件反射

(二)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学习图式

(1)简单图式

(2)混合图式

(3)社会性图式

2.因果关系

3.使用工具

(1)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

(2)将养育者作为工具

(3)将物体作为工具

4,理解空间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单纯的刺激一反应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想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

1.换位

邱纳:两个刺激条件的换位实验

2.辨别换位学习

肯特勒:逆迁移与顺迁移

3.概念学习

奥斯勒和菲维尔

4.解决问题的学习

维尔:问题解决测验

5.偶发学习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1.观察模仿学习

2.语言理解学习

3.操作尝试学习

操作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对物体的研究与发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都离不开幼儿的操作活动。

(1)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2)幼儿的操作学习还可以弥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

(3)幼儿的学习很多体现在运动方面,而操作学习是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方式。

(4)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操作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分为

(1)手把手的操作

(2)常识错误的操作

(3)模仿示范的操作

(4)反复练习的操作

第二节幼儿学习的途径与类型

一、幼儿学习的途径

幼儿学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指向周围环境的及物活动,即在活动中学习;另一个是借助人际互动完成学习,即在关系中学习。

(一)活动中的学习

活动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与基础

(二)关系中的学习

1.同伴游戏中的学习

2.交往学习

3.合作学习

4.冲突中的学习

二、幼儿学习的类型

(一)按学习内容分类

1.知识学习

2.技能学习

3.社会性学习

4.创造性学习

(二)按学习方法分类

1.发现学习

2.接受学习

第三节幼儿学习的特点

一、活动性与游戏性

二、直观性与操作性

三、指导性与模仿性

(一)学习主动性需要成人保护

1.好奇

2.好问

3.好探究

4.好模仿

(二)学习积极性依赖兴趣激发

四.情绪性与依存性

第四节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二)学习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内部因素

(一)脑的发育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脑的神经系统发育

2.关键期

关键期是习性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

(二)认知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1)自我中心

(2)只能片面地看事物

(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5)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6)能做出延迟模仿

(7)能进行象征游戏

2.认知发展与学前儿童学习的关系 p132

(三)动机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学习动机及其种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2)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

2.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强弱会影响学习的成效。

动机并非绝对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它与学习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互

为因果关系。

三、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外部因素

(一)学习情境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学习情境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p135

学习情境主要是指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高效学习的方式。

两条原则:第一,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

合起来,让学习者想专家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二,通过社会性互动

和协作来进行学习。

2.学习情境与学前儿童学习的关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类型

1955 鲍德温两个维度,分别是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

2.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学习品质是指幼儿具有的那些用于支持其取得学习成功的因素。

学习品质主要表现: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独立性、想象和创

造能力、抗挫折能力、坚持性、好奇心等。

首先倡导启发诱导型的教养方式

其次,父母要转变自己对孩子的教养类型,尽量减少溺爱娇纵型教养方

式,既要爱孩子,又要适当对孩子放手。

最后,我们要遏止放任自流型和专制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比较极端,教养

方式不足取。

名词解释:

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在婴儿时期经常出现的、二者有着密切联系的学习现象。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单纯的刺激一反应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向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

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学习前所具备与学习有关的积极因素。

关键期:是习性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

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

学习情境:主要是指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高效学习的方式。

学习品质:是指幼儿具有的那些用于支持其取得学习成功的因素。(主要表现: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独立性、想象和创造能力、抗挫折能力、坚持性、好奇心等。)

第五节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知识及其学习概述

一、知识概述

(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P145

(二)知识的类型 p145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

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

(三)知识的表征

1.知识的表征

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

2.知识的表征方式

(1)概念:幼儿重点学习的就是概念。

(2)命题:命题和命题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方式。

(3)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

(4)图式(5)产生式

二、知识学习概述

(一)什么是知识学习

知识的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p149

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

狭义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知识掌握的过程。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p150

1.符号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生成与理解、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三个阶段

知识的双向建构过程

1.知识的同化

2.知识的顺应

第二节知识理解与幼儿教育指导

一、知识理解概述

(一)什么是知识理解p152

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

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二)知识理解的过程

二、幼儿的知识理解及教育指导 p152

知识理解也处在感性层面,即具有情境性与直观性。

(一)知识的情境性与情境性教学 p152

情境性教学是情境性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材料的直观性与直观教学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语言直观

第三节知识整合与幼儿教育指导

一、知识整合概述

(一)什么是知识整合 p155

知识的整合即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系统化的实质就是,将互相关联

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就是把有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

个网状的结构。

(二)知识整合的过程

二、幼儿的知识整合及其教育指导

(一)幼儿知识整合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1.知识整合有利于幼儿知识结构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2.知识整合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识潜力。

3.知识整合有利于培养幼儿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二)知识系统化教学:一日生活经验的合理整合

1.学习活动中的知识整合

2.生活活动中的知识整合

3.游戏活动中的知识整合

第四节知识迁移与幼儿教育指导

一、知识迁移概述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P157

知识迁移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来自学习者的因素

(1)学习者的学习心向

(2)学习者已有知识的丰富程度与概括水平

(3)学习者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4)定式的作用

2.来自学习对象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二、知识迁移的实现:为迁移而教

(一)教给幼儿基本的原理、概念,鼓励幼儿概括活动经验

(二)使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找到学习情境和真实生活问题中的共同要素

第五节幼儿概念学习与指导

一、概念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概念形成 p160

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

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二)概念同化 p161

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

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二、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

(一)概念学习的操作化

(二)概念学习的个性化

(三)概念学习的情绪化

三、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

(一)幼儿错误概念的成因及纠正

1.幼儿错误概念的成因(看书本几方面)

2.幼儿错误概念的纠正

(二)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

1.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测试方法

(1)分类法

(2)排除法

(3)解释法

(4)守恒法

2.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方法

(1)例证法(2)变式法

名词解释

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

知识学习: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狭义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知识掌握的过程。

知识的同化: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知识的顺应: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

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知识整合:即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系统化的实质就是,将互相关联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就是把有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

知识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2011年学前教育心理学

浙江省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 A.同化模式 B.顺应模式 C.生成模式 D.启发模式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A.华生 B.弗罗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布鲁纳提出了下列哪三种表征系统( ) A.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 B.形象、线性排序与图式 C.命题网络、图式与产生式 D.命题、线性排序与产生式 4.游戏的表征形式包括( ) A.交往行为、友善行为与意志行为 B.认知行为、情感行为与意志行为 C.交往行为、攻击行为与宣泄行为 D.认知行为、交往行为与宣泄行为 5.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6.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 A.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C.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后道德情感时期 D.“伦理状态”时期、“社会状态”时期与“心理状态”时期 7.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先天图式与后天习得图式 B.智力与性情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D.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因素 8.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依据,根据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教育侧重点,可以把教育活动划分为( ) A.课堂教育活动、体育活动与游戏活动 B.生活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 C.教学活动、娱乐活动与游戏活动 D.学习活动、娱乐活动与体育活动 9.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包括( ) A.通用性、有效性、适龄性与针对性 B.客观性、科学性、实用性与安全性 C.普遍性、适用性、特殊性与教育性

2019年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年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浙江省 2019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 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 A. 同化模式 B. 顺应模式 C. 生成模式 D. 启发模式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A. 华生 B. 弗罗伊德 C. 斯金纳 D. 巴甫洛夫 3.布鲁纳提出了下列哪三种表征系统( ) A. 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 B. 形象、线性排序与图式 C. 命题网络、图式与产生式 D. 命题、线性排序与产生式 4.游戏的表征形式包括( ) A. 交往行为、友善行为与意志行为 B. 认知行为、情感行为与意志行为 C. 交往行为、攻击行为与宣泄行为 D. 认知行为、交往行为与宣泄行为 5.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 A. 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 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 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 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6.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 A. 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 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C. 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 1/ 4

(完整版)自考学前教育(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 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据了解,开始出现以“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如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 是在2 0世纪的( C.80年代 ) A. 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2. 一般我们认为可以把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追溯到( D.卢梭 ) A. 福禄贝尔 B.裴斯泰洛齐 C.蒙台梭利 D.卢梭 3. 维特罗克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C.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A. 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B.动机、注意、感知和记忆 C.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D.先前经验、动机、注意和思维 4. 下列选项在布卢姆认知领域六个层次的分类中没有..提到的是( 评价 A. 分析 B.领会 C.评价 D.综合运用 5. 下列选项中,在潘菽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分类中没有 A.知识的学习(1) B.动作技能的学习(2) C.创造性学习 D.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6. 学生的学习准备包括哪两个方面(C ) P61 )P50 D.综合运用)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 提及的是(C.创造性学习)P58 ⑶智慧技能的学习 4) 1、个体生理因素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这是学习准备的物质基础; 素的发展,包括智力与技能两方面。这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3、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学习态度以及兴趣等,这些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品质。 A.动 机状态和智力水平 B.原有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D.遗传素质与心理发展水平 7. 提出“发现学习”的是( A.布鲁纳 ) 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伯尔 D.布卢姆 8. 下列选项中,班杜拉没有.提及的强化类型是( A A.内部强化 B.外部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9. 在学习理论中提出“中介变量”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魏特海墨 B.加涅 C.托尔曼 D.苛勒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特征的是( 1?自我中心;2、只能片面地看事物; 言 认识事物;6、能作出延迟模仿 A.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C.自我中心 )P92 C.托尔曼 P125 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2、个体智力因 如学习动机, 5、能通过语 11. 冯忠良先生认为迁移的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而整合是通过( A. B. C. D. B.不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D.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B ) P138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而实现的 同化、顺应和重组而实现的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实现的 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循环而实现的

教师招聘教育学与心理学笔记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展状况: 1、萌发期 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愈、朱熹等,西方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载有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论。在《论语》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早期普及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思学结合”等原则,主张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既涉及许多教育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末期,作者不详。《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基本上都已涉及,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渊源,必首推古希腊著名先哲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产婆术闻名于世。他在与青年人交谈时首先佯装无知,然后通过巧妙的诘问暴露出对方观点的破绽和违背逻辑之处,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其弟子柏拉图在其传世巨著《理想国》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国度,把国家分为三个阶级,即统治者、战士、劳动者。统治者必须是充满理性、充满智慧的哲学家,富有激情和勇敢精神是军人的品质,而欲望则是人灵魂的低劣部分,主要存在于农工商和奴隶等劳动者身上,这些人要学习的就是节制自己的私欲,懂得服从。这样他就为所有人各安其位,并着力设计课程来培养他们。而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在本书中,昆体良提出学校教育应该考虑每个学生的个别特性,使学业适应于学生的特性;紧张的智力劳动应当与休息轮流调剂,而最好的休息乃是游戏;教师应处处给学生做模范,做榜样,应爱护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摹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昆体良是第一个极详尽地研究了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其主要特征是:(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缺少理论分析;(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缺乏抽象的理论概括和提升;(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但是,作为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为以后的科学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创立期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它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上:在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和规律;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1、幼儿学习特殊性。2、幼儿教学特殊性。①幼儿教学非正规性;②幼儿教学目标重在发展;③教学模式以过程模式为主。3、幼儿的教材更广。4、幼儿学习即活动。5、良好人际关系在幼儿教学中很重要。 幼儿教育心理的任务:1、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2、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3、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学习的分类:㈠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 ㈡布卢姆的分类:1、认知领域的学习;2、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3、情感领域的学习。㈢我国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动作技能的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4、模仿 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1、观察模仿学习;2、操作学习;3、语言理解的学习;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5、交往中的学习;6、游戏活动。 婴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1、主动的学习者,但主动性也容易被扼杀;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的无意性和内隐性;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7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性。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㈠、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将最终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得以保留,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尝试错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和惩罚是增强或减弱反应概率的手段。 强化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不必亲身经历,只凭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称为替代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特点:1.并不依赖直接强化;2.具有认知性;3. 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观察学习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㈠、罗杰斯罗杰斯的学习观:1、人生下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2、意义学习。 3、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4、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5、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 人本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 1、学习目的:使学生成为完善、有用的人,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2、学习过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3、学习原则: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能自我教育、发展的潜能。 4、如何促进学习:(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3)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4)从做中学。 评价人本主义: 贡献:1、强调学习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发展。2、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3、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局限:1、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2、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三、认知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主动通过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是形成学科知识的类目极其编码系统(认知结构)的过程。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其特点是:(1)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2)着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 发现法学习的优点: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③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的技巧。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因为学生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教师幼儿学前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性质和发展趋势。 2. 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定义与性质、任务与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初步形成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整体认识。 本章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学科性质、任务与作用。 本章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创建与发展,幼儿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和联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性质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含义 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及其取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2.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趋势 1. 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年代及标志,教育心理学独立的背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学发展的必然) 2.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教学心理学的兴起,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关注实际骄傲学策略和元认知研究,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性化教学研究。

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1. 幼儿教育心理学创建的动因:鉴于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一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2.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阶段 3. 幼儿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的贡献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体现结构 1. 一个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2. 两条主线:幼儿学习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3. 两点附记:幼儿教师心理与家庭教育心理 (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1.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理论构建和实践指导 2.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测试与描述、预测与控制、理解与说明 第三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教育性原则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1范围)

28044 学前教育心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 0625) 考试范围说明: 此次考试范围为颜色标识的知识点部分,颜色不同代表考试的题型不同,具体如下:红色:名词解释 蓝色:简答题 绿色:综合运用 紫色:论述 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关系所做一些早期研究。并对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知识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学生对教师角色的心理期待;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教师的教学专长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成长过程;如何尽快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3)罗森塔尔效应(p8) (4)教学效能感(p9) (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6)认知师徒制(p20) 2、理解与应用 (1)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2)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18) (3)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10) 第二章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和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以及学生认知、人格发展的教育含义。 (二)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及其教育含义;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个体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 (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32) (3)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4)影响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5)人格(36) (6)自我概念(39) 2、理解与应用 (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的教育含义(36) (2)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教育含义(35) (3)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42) 第三章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着重了解学生在认知和性格两方面的个别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能力差异(不作考试要求);认知结构的差异(不作考试要求);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的概念(不作考试要求);性格的个别差异;性格差异的鉴定(不作考试要求);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特殊儿童的概念;特殊儿童的类型;特殊儿童的流行率(不作考试要求);特殊儿童的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生认知方式差异的四种主要表现 (2)学习困难(63)

2017年4月学前教育心理学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2017年4月 课程代码: 00882 -、单项选择題(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精神的某种能力在某个时期里对某种环境能敏感地反应和发展,并 称之为42 A.关键期 B.准备期 c.发展期 D.敏感期 2.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派生下位学习,另一种是162 A.相关下位学习 B.变式下位学习 C.同化下位学习 D.推理下位学习 3.我们如果口渴了就找水喝,出汗了就需要毛巾,这类决策的知识表征方式是149 A.概念 B.表象 c.图式 D.产生式 4.幼儿可以说出笔是用来写字的,这是145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信息类知识 D.数据类知识 5 .在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155 A.具体目标 B.网络系统 C.变式 D.核心经验 6.感觉与统合障碍称为 A.感觉统合下降 B.感觉统合误差 c.感觉统合失调 D.感觉统合失误 7.按照内部和外部动作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173 A.知觉技能 B.运动技能 c.操作技能 D.智力技能 8 .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就是 A.幼儿社会性 B.幼儿社会性学习 c.幼儿社会化 D.幼儿社会学习 9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幼儿学习心理和幼儿 A.教学心理 B.游戏心理 C.认知心理 D.发展心理 1 o. 幼儿园情结智力教育模式包括赏识教育模式和222 A.情境教学模式 B.活动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1 1 .儿童的发展是一种服从自然规律按照成熟类型进行的过程,它并不依赖于教学。这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A.皮亚杰 C.桑代克 B.维果茨基 D.考夫卡 12.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C.观察法 B.调査法D.测量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28044重点整理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一、识记 (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模公民、知识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家长代理人 ①模公民: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言行一致 ②知识传授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精通业务,语言明了 ③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公正,合作,处事灵活 ④家长代理人:温和亲切易亲近,耐心仁慈体谅 (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①教师的认知特征(一般智慧,知识准备,特殊智慧能力) ②教师的人格特征(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③教师的期待 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⑤教师的职业倦怠 (3)罗森塔尔效应 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4)教学效能感 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想象行为和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是解释教师在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重大的影响 (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①专业知识,专家擅长的领域,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②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擅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 ③洞察力,专家有更大的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具体可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三方面表现出 (6)认知学徒制 1989年,科林斯等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的,其实质是让学生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这与已经证明比较成功的手艺学徒制有些类似。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教师幼儿学前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三章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习理论的产生、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及学习理论的学派分类 2.了解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并理解和掌握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3.了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理解和掌握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和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4.了解折中注意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注意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六届和掌握托尔曼的“认知—期待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康布斯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本章重点: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期待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本章难点:学习理论的发展,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校理论的产生 1. 学习心理思想的产生 2. 学习理论产生的标志

3. 学习理论产生时期所形成主要学习理论 4. 学习理论产生时期的主要特征 (二)学校理论的发展 1. 学习理论发展时期所形成的主要学习理论 2. 学习理论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理论流派的分类 第二节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 1. 桑代克学习联结说提出的标志 2. 桑代克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3. 学习联结说的主要内容 4. 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 巴甫洛夫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2. 巴甫洛夫的学习律 (三)格斯里的邻近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格思里在学习理论的提出上与桑代克和巴甫洛夫的区别 2.格思里对刺激、反映的理解 3.邻近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及其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4.格思里的学习律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p35 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

剂”。“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 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 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四个方面:p38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p38-39 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 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 2.现代学期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 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裴斯泰洛齐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表示一般重要,※※表示比较重要,※※※表示很重要) 第一章绪论※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幼儿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得基础。※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更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得,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4、学前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6、卢梭写的《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的宣言”。※ 7、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8、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强调“感官教育”。※ 9、直接教学方案又叫贝-英学前教育方案,是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教学方案,主要针对处境不利的儿童。※ 10、认知主义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一时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二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三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11、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包括凯米-德弗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和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12、凯米-德弗里斯幼儿教育方案的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原则、充实性原则、结构化原则。※ 13、对幼儿学习的特点的新发现(1)幼儿是主动邪恶学习者(2)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3)幼儿出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里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4)幼儿日常生活情景中,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学习效果最佳。(5)学习的个体差异。※ 简答题 1、简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选择题 1、哪位学前教育学家建立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A 卢梭 B 蒙台梭利 C 陈鹤琴 D 福禄贝尔 2、一下哪种教育方案是属于行为主义流派() A直接教学方案 B 凯米-德弗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 C 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D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第二章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华生、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托尔曼、班杜拉。※ 2、行为主义对学习的主张:一客观主义、还原主义、决定论、控制性。※ 3、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1)两种类型的学习: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应答性反应是只由主体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操作性反应指个体主动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2)强化原理:强调两个方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笔记

《儿童教育心理学》作者:阿德勒 书籍概况及作者:这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1870年2月17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富裕家庭,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因为他天生体弱多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困境束缚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敢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的一生。 第一章引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儿童的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相比成人而言,就比较薄弱。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就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下面,作者对个体心理学展开了一个总的论述。 1. 根据个体心里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有个体的整个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2. 人的发展的根本事实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正是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他的思想。 3. 人格的整体性极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

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学家和小说作者类似,运用一个确定的行为主线、一种生活风格或一种行为模式来构建人物的生活,以确保人物的整体人格不会被破坏。 4.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天生有一种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自己的自卑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心理补偿。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 5. 可以把那些明显具有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衰弱或有器官缺陷、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被宠坏的儿童。 6. 父母需要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社会情感是儿童发展的晴雨表,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 7. 个体心理学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了让孩子能更好为将来的生活准备,孩子的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该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密切关系。 8. 人们对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的态度更能表现真实的自我。一是社会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如何与人交往并结交朋友,还包括友谊、合作、信任、忠诚等。二是个体如何运用自己的一生—职业问题。三是两性问题。个体的生活风格和独特目标,基本能从他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找到蛛丝马迹。个体的生活目标具有决定性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