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110041

课程名称:仪器分析

学分:3 总学时:64(64~80) 实验学时:24(24~38) 课内上机时间:

先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修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仪器分析。

适应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类专业

参考教材:

《仪器分析》朱明华编(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朱世盛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基础仪器分析》陆雅琴编学术期刊出版社

《仪器分析》张珩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仪器分析》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必修主干专业课。

该课程是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公共、基础和技术基础课教学之后开设,它为以后的专题实验及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具有在科研和生产中根据具体分析要求选择仪器分析方法的能力,以及应用仪器进行分析操作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理解气相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掌握气相和高效色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使用方法、分析条件的选择、干扰的抑制以及适用范围。

3、了解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4、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实验操作与正确使用。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难点

1、绪论

(1)仪器分析的概念;(2)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3)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发展趋势。

重点:仪器分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气相色谱分析

(1)色谱法的分类及气相色谱仪的组成;(2)气相色谱分析的理论基础;(3)气相色谱分析的色谱柱和检测器;(4)定性分析;(5)定量分析;(6)气相色谱分析的应用。

重点:色谱法的分类,气—固色谱的分离原理,分配系数,相对保留值,塔板理论,速率理论,总分离效能指标,固定相及其选择,分离操作条件选择,定量分析方法,检测器灵敏度及最小检测量的计算。

难点:塔板理论,程序升温。

3、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1)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2)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理论基础;(3)高效液相色谱柱和检测器;(4)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应用。

重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检测器、方法的应用。

难点: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梯度洗脱。

4、电位分析法

(1)电化学分析法概要;(2)电位分析法概述;(3)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 值;(4)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5)玻璃电极和膜电位;(6)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7)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种类和性能;(8)离子活(浓)度的测定方法;(9)影响测定的因素;(10)电位滴定法。

重点:电化学分析法的三种类型,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膜电位,PH值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系数,定量分析方法。

难点:膜电位,选择性系数,离子活度的概念。

5、伏安分析法

(1)极谱分析的一般过程;(2)滴汞电极;(3)扩散电流方程式—极谱电量分析;(4)半波电位——极谱定性分析;(5)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6)示波极谱法;(7)溶出伏安法。

重点:残余电流,扩散电流,半波电位,,极限电流,滴汞电极,极谱定量方法,干扰电流及峰值电位,富集过程及溶出过程。

难点:扩散电流,半波电位,滴汞电极。

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

(1)光学分析法概论;(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3)光的吸收定律;(4)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5)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6)光度测量误差和

测量条件的选择;(7)定量分析;(8)红外吸收光谱法。

重点:光学分析法的分类,吸收曲线,吸收定律,分光光度计,分析方法,显色反应,定量分析方法,光度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难点:吸收曲线,吸收定律,显色反应。

7、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述;(2)原子吸收法基本原理;(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4)定量分析方法;(5)测定条件选择;(6)干扰及其抑制;(7)灵敏度、特征浓度及检测极限。

重点: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共振线与吸收线,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原子吸收与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方法,测定条件的选择,灵敏度及检测极限。

难点:共振线,吸收线,积分吸收,灵敏度,检测极限。

8、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1)原子发射光谱法概述;(2)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3)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器;(4)光谱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5)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和应用;(6)火焰光度分析法。

重点: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方法,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和应用。

难点:乳剂特性曲线。

9、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介

(1)库仑分析简介;(2)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简介;(3)液相制备色谱简介;(4)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简介;(5)红外光谱分析简介;(5)质谱分析简介。

重点: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四.实验要求

1、基本实验要求

仪器分析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该教学环节能使学生加强和巩固对有关分析仪器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选择实验条件,提高动手能力。

实验时数一般安排24~38学时。

2、专题实验

在适当增加学时的前提下,可结合实际课题,应用仪器分析手段获得相应数据,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研实践能力。

六.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7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成绩和完成作业及回答问题情况,等等)占30%。

七.制定执笔者:张泰铭

审核者(教研室主任或研究所所长):周明达

批准者(教学院长):李洁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0142110 课程类型:必修课 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类型:基础方向课 学时:64学时讲课学时:60学时 学分:4学分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计算机 执笔人:刁春鹏审定人:张金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要求 仪器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较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形态分析及结构分析。它具有测定快速、灵敏、准确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仪器分析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常用的主要仪器分析方法,介绍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典型仪器的结构与性质,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定性、定量、定结构的分析任务,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和更好的指导工农业生产打下牢固的基础。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及计算机基础上的后续课程,它为后续课和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它是许多学科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测试手段,并在提高人才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介绍光谱、电化学和色谱三大块和质谱法的内容。 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极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分析法等。 了解仪器的结构及常用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学会使用一些仪器。 要求学生初步具有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和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以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了解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为后续课的学习及今后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仪器分析是建立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及计算机基础上的后续课程,用到先修课的一些基础知识。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第1章绪论 学时:2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设计

仪器分析 专业名称;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课程学分:5 总学时:90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一、课程定位 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应检验工的岗位需求,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的方法,熟练使用分析仪器,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选择分析方法,解决相应问题,具备从事轻化产品检验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轻工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检验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它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是下一步进行顶岗实习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检验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本课程倡导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其总体设计思路是,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具体实训项目为线索来进行,项目如下:纯碱中微量铁测定、废液中Co2+和Cr3+检测、水中苯酚含量分析、自来水中钙含量测定、水中铜含量分析、洗发水pH值的测定、牙膏中氟含量检验、废液中I-和Cl-的分析、白酒中杂醇油的测定、乙醇中微量水分析、西瓜中多糖的测定以及茶叶中咖啡因的分析等。这些项目包含了仪器分析类型:可见光光度法、紫外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了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比较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及外标法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二章 【12.5】 如果要用电解的方法从含1.00×10-2mol/L Ag +,2.00mol/L Cu 2+的溶液中,使Ag+完全析出(浓度达到10-6mol/L)而与Cu 2+完全分离。铂阴极的电位应控制在什么数值上?(VS.SCE,不考虑超电位) 【解】先算Cu 的 起始析出电位: Ag 的 起始析出电位: ∵ Ag 的析出电位比Cu 的析出电位正 ∴ Ag 应当先析出 当 时,可视为全部析出 铂阴极的电位应控制在0.203V 上,才能够完全把Cu2+ 和Ag+分离 【12.6】 (5)若电解液体积为100mL ,电流维持在0.500A 。问需要电解多长时间铅离子浓度才减小到 0.01mol/L ? 【解】(1)阳极: 4OH - ﹣4e - →2H 2O+O 2 Ea θ =1.23V 阴极:Pb 2++2e - → Pb Ec θ =﹣ 0.126V ()220.059,lg 0.3462 Cu Cu Cu Cu v ??Θ++ ??=+ =??(,)0.059lg[]0.681Ag Ag Ag Ag v ??Θ++=+=6[]10/Ag mol l +-=3 3 -63 SCE =0.799+0.059lg10=0.445v 0.445v-0.242v=0.203v ????'=-=

Ea=1.23+(0.0592/4)×4×lg10﹣5=0.934V Ec=﹣0.126+(0.0592/2)×lg0.2=﹣0.147V E=Ec﹣Ea=﹣1.081V (2)IR=0.5×0.8=0.4V (3)U=Ea+ηa﹣(Ec+ηc)+iR=2.25V (4)阴极电位变为:﹣0.1852 同理:U=0.934+0.1852+0.77+0.4=2.29V (5)t=Q/I=nzF/I=(0.200-0.01)×0.1×2×96487/0.500=7.33×103S 【12.7】 【12.8】用库仑滴定法测定某有机一元酸的摩尔质量,溶解 0.0231g纯净试样于乙醇与水的混合溶剂中, 以电解产生的 OH-进行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通过0.0427A 的恒定电流,经6min42s到达终点,试计算此有机酸的摩尔质量。【解】 m=(M/Fn)×it t=402s;i=0.0427;m=0.0231g;F=96485;n=1 解得 M = 129.8g/mol

仪器分析复习大纲及答案

一、基本概念及原理 本底信号:没有试样时,仪器所产生的信号,主要由随机噪声产生。 空白信号:当试样中没有待测组分时,仪器所产生的信号,由试样中除待测组分外的其他组分的干扰所引起的。 检出限:某一方法在给出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线性范围:校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的浓度或量的范围叫作该方法测定这种物质的线性范围。 旋光性:能使平面偏振光振动平面旋转的性质称为物质的旋光性; 旋光现象:使偏振光的振动面发生旋转的现象。 偏振光:只在一个平面上振动的光称为平面偏振光,简称偏振光或偏光。 红外吸收光谱: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将引起振动能级间的跃迁所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IR)或振动-转动光谱。 分子振动的类型:伸缩振动、变形振动 变形振动:原子与键轴成垂直方向振动,键角发生周期 变化而键长不变的振动称为变形振动。 据对称性的不同分为对称变形振动和不对称变形振动 据振动方向是否在原子团所在平面分为面内变形振动和面

外变形振动 面内变形振动:剪式振动、平面摇摆振动 面外变形振动:垂直摇摆、扭曲振动 偶极矩:表示分子中电荷分布情况的物理量;即分子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q 与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 d 的乘积。 极化率:表示分子中电子云变形的程度,它随着振动的变化而改变; 如图CO2分子的振动,对称伸缩振动时,极化率变化,但分子偶极矩不变,是非红外活性的; 不对称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将引起偶极矩变化,显红外活性,但是极化率在键角变化前后同时增大或缩小,其净结果相互抵消。 可见光: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一般为360——900nm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 1、分子振动时,必须伴随有瞬时偶极矩的变化,这样分子才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光。只有同核双原子分子才是非红外活性,如H 2、N2等。 2、照射分子的红外光的频率与分子某种振动的频率相同时,分子吸收能量后,才能产生跃迁,在红外图谱上出现相应的吸收带。

仪器分析教案

1.1 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两者的区别在于:①检测能力②样品的需求量③分析效率④使用的广泛性⑤精确度 1.2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根据测量原理和信号特点,仪器分析方法大致分为四大类 ⒈ 学分析法 以电磁辐射为测量信号的分析方法,包括光谱法和非光谱法 ? ???? ?的变化折射、衍射等基本性质物质之后,引起反射、非光谱法:电磁波作用拉曼散射 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或光谱法:依据物质对电 ⒉电化学分析法 依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⒊色谱法 以物质在两相间(流动相和固定相)中分配比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和分析。 ⒋其它仪器分析方法包括质谱法、热分析法、放射分析等 。 第二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历史较久远,应用十分广泛,与其它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相比,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所用的仪器简单、价廉,分析操作也比较简单,而且分析速率较快。 在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面,例如化合物的鉴定、结构分析和纯度检查以及在药物、天然产物化学中应用较多。 本章内容: 本章主要讨论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原理和结构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在有机定性及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讲解思路: 让学生首先了解: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因而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而各种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外层电子跃迁的结果,但二者在电子跃迁类型上有一定区别。电子跃迁类型是本章的难点。最后了解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使物质产生吸收光谱并对其进行检测。鉴定的方法是本章的重点。 2.1.光分析法概论 内容提要: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电磁波谱原 重点难点:电磁波谱区 一、电磁辐射的性质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⒈波动性 电磁辐射是在空间传播着的交变电磁场,可以用频率(υ)、波长(λ)和波数(δ)等波参数表征。掌握频、波长、波数的定义及之间的关系。 ⒉微粒性 普朗克方程 E λ ?=υ=c h h (2-3) 该方程将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微粒性联系起来, 二、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的大小顺序排列可得到电磁波谱,不同的波长属不同的波谱区,对应有不同的光子能量和不同的能级跃迁。能用于光学分析的是中能辐射区,包括紫外、可见光区和红外区。 2.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内容提要:介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概念。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也称作紫外和可见吸收光度法,它包括比色分析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选择性吸收,因而具有不同的吸收光谱。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的产生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外层电子跃迁的结果,但二者在电子跃迁类型上有一定区别。 有机化合物吸收可见光或紫外光,σ、π和n 电子就跃迁到高能态,可能产生的跃迁有σ→σ*、n →σ*、π→π*和n →π*。各种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或吸收波长与有机化合物的基团、结构有密切关系,根据此原理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结构分析。 无机络合物吸收带主要是由电荷转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而产生的。电荷转移跃迁的摩尔吸收系数很大,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以建立这些络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重、难点:分子的电子能级和跃迁 生色团的共轭作用 d-d 配位场跃迁 金属离子影响下的配位体π-π*跃迁。 2.3.朗伯比耳定律

仪器分析考试题及答案教学提纲

仪器分析考试题及答 案

第一部分:仪器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第2章气相色谱分析 一.选择题 1.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性分析的参数是 ( ) A 保留值 B 峰面积 C 分离度 D 半峰宽 2.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 用于定量分析的参数是 ( ) A 保留时间 B 保留体积 C 半峰宽 D 峰面积 3. 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 应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 其效果最好? ( ) A H2 B He C Ar D N2 4. 热导池检测器是一种 ( ) A 浓度型检测器 B 质量型检测器 C 只对含碳、氢的有机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 D 只对含硫、磷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 5. 使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最合适? ( ) A H2 B He C Ar D N2 6、色谱法分离混合物的可能性决定于试样混合物在固定相中()的差别。 A. 沸点差, B. 温度差, C. 吸光度, D. 分配系数。 7、选择固定液时,一般根据()原则。 A. 沸点高低, B. 熔点高低, C. 相似相溶, D. 化学稳定性。 8、相对保留值是指某组分2与某组分1的()。 A. 调整保留值之比, B. 死时间之比, C. 保留时间之比, D. 保留体积之比。 9、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时()要求进样量特别准确。 A.内标法; B.外标法; C.面积归一法。 10、理论塔板数反映了()。 A.分离度; B. 分配系数; C.保留值; D.柱的效能。 11、下列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中,属于质量型检测器的是() A.热导池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B.火焰光度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C.热导池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D.火焰光度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12、在气-液色谱中,为了改变色谱柱的选择性,主要可进行如下哪种(些)操作?() A. 改变固定相的种类 B. 改变载气的种类和流速 C. 改变色谱柱的柱温 D. (A)、(B)和(C) 13、进行色谱分析时,进样时间过长会导致半峰宽()。 A. 没有变化, B. 变宽, C. 变窄, D. 不成线性 14、在气液色谱中,色谱柱的使用上限温度取决于() A.样品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 B.样品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 C.固定液的沸点。 D.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 15、分配系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与温度有关; B.与柱压有关; C.与气、液相体积有关; D.与组分、固定液的热力学性质有关。

仪器分析实验教案

实验一 气相色谱法测定烷烃混合物中正己烷、正庚烷和正辛烷的含量 —归一化法定量 、实验目的: 1 、掌握归一化法的定量的基本原理以及测定方法 2、了解气相色谱仪器的结构,掌握基本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色谱定性分析的任务是确定色谱图上各色谱峰代表何组分,根据各色谱峰的保留值进行 色谱定性分析。 在一定的色谱操作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确定不变的保留值 定性的依据,只要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对已知纯样和待测试样进行色谱分析, 分别测量各组 分峰的保留值,若某组分峰的保留值与已知纯样相同,则可认为二者是同一物质。这种色谱 定性分析方法要求色谱条件稳定,保留值测定准确。 确定了各个色谱峰代表的组分后,即可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色谱定量分析的依据是第 个待测组分的质量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峰面积A )呈正比: m i =f i X A 式中A 为其峰面积(cm 2 ),f i 为相对校正因子。 经色谱分离后,混合物中各组分均产生可测量的色谱峰;则可按归一化公式计算各组分 的质量分数,设为 f i 相对校正因子,则 归一化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定量结果与进样量无关,且操作条件不需严格控制。缺点 所有组分必须全部分离出峰。 三、 仪器和试剂 1 .仪器:GC-14C 型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 N2000色谱工作站;毛细 管色谱柱(非极性);微量进样器(luL ),高纯度(99.999%)的氢气、氮气、压缩 空气等高压钢瓶。 2 .试剂: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均为 AR 混合物试液。 四、 色谱条件 毛细管色谱柱:①0.22mmx 25m 柱温:80C ;气化室温度:180C ;检测器温度(FID ): 180^; 衰减为2;氢气:空气=1:10 (流量);载气为N (99.999%),柱前压力为:0.08MPa: 五、 实验步骤 1. 开机,先打开载气氮气高压钢瓶,调节减压阀使钢瓶输出压力为 0.4~0.3MPa ,检查色谱 柱安装及气路是否正确,有没有漏气;然后调节柱前压到 0.08 MPa 打开电源开关,按实验 条件的要求设定 (如保留时间),故可作为 m i A f i A 2 f 2 Af i — 100% A n f n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已知丙酮的正己烷溶液的两个吸收峰 138nm 和279nm 分别属于л→л*跃迁和n →л*跃迁,试计算л、n 、л*轨道间的能量差,并分别以电子伏特(ev ),焦耳(J )表示。 解:对于л→л*跃迁,λ1=138nm =1.38×10-7m 则ν=νC =C/λ1=3×108/1.38×10-7=2.17×1015s -1 则E=hv=6.62×10-34×2.17×1015=1.44×10-18J E=hv=4.136×10-15×2.17×1015=8.98ev 对于n →л*跃迁,λ2=279nm =2.79×10-7 m 则ν=νC =C/λ1=3×108/2.79×10-7=1.08×1015s -1 则E=hv=6.62×10-34×1.08×1015=7.12×10-19J E=hv=4.136×10-15×1.08×1015=4.47ev 答:л→л*跃迁的能量差为1.44×10-18J ,合8.98ev ;n →л*跃迁的能量差为7.12×10-19J ,合4.47ev 。 3、作为苯环的取代基,-NH 3+不具有助色作用,-NH 2却具有助色作用;-DH 的助色作 用明显小于-O -。试说明原因。 答:助色团中至少要有一对非键电子n ,这样才能与苯环上的л电子相互作用产生助色作用,由于-NH 2中还有一对非键n 电子,因此有助色作用,而形成-NH 3+基团时,非 键n 电子消失了,则助色作用也就随之消失了。 由于氧负离子O -中的非键n 电子比羟基中的氧原子多了一对,因此其助色作用更 为显著。 4、铬黑T 在PH<6时为红色(m ax λ=515nm ),在PH =7时为蓝色(m ax λ=615nm ), PH =9.5时与Mg 2+形成的螯合物为紫红色(m ax λ=542nm ),试从吸收光谱产生机理上给予解释。(参考书P23) 解: 由于铬黑T 在PH<6、PH =7、PH =9.5时其最大吸收波长均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因此所得的化合物有颜色,呈吸收波长的互补色。由于当PH<6到PH =7到PH =9.5试,最大吸收波长有m ax λ=515nm 到m ax λ=615nm 到m ax λ=542nm ,吸收峰先红移后蓝移,因此铬黑T 在PH<6时为红色,PH =7时为蓝色,PH =9.5时为紫红色。 5、4-甲基戊烯酮有两种异构体: (左图) 和 H 2C C CH 3C CH 3O

仪器分析研究生复习提纲答案

研究生复习提纲 1.色谱法定性和定量的依据是什么? 答.色谱定性的依据是保留值,定量的依据是m=fA 色谱定性分析方法:1、用保留时间定性2、用峰高增加法定性3、与其他仪器连用定性(如:GC-MS) 定量分析方法:1、归一化法2、外标法3、内标法 用保留值定性的依据是:当固定相和操作条件严格固定不变时,任何一种物质都有确定不变 的保留值,通过比较已知物和未知物的保留值,就可以确定色谱图中某一色谱峰代表什么物质。 2.什么叫程序升温?它有什么作用? 答.程序升温色谱法,是指色谱柱的温度按照组分沸程设置的程序连续地随时间线性或 非线性逐渐升高,使柱温与组分的沸点相互对应,以使低沸点组分和高沸点组分在色谱柱中 都有适宜的保留、色谱峰分布均匀且峰形对称。程序升温具有改进分离、使峰变窄、检测限 下降及省时等优点。对于沸点范围很宽的混合物,往往采用程序升温法进行分析。在气相色 谱中多采用程序升温技术解决洗脱色谱的一般问题,而在液相色谱中多采用梯度洗脱技术解 决这一问题。 3.什么叫梯度洗脱?它有什么优点? 答:梯度洗脱就是在分离过程中,让流动相的组成、极性、pH 等按照一定程序连续变化,使样品中各组分能在最佳的分配比下出峰,使保留时间短、拥挤不堪、甚至重叠的组分,或 保留时间过长而峰形扁平的组分获得很好的分离,特别适合样品中组分的分配比值范围很宽 的复杂样品的分析。梯度洗脱十分类似气相色谱的程序升温,两者的目的相同。不同的是程 序升温是通过程序改变柱温,当流动相和固定相不变时,分配比的变化是通过温度变化引起的。而液相色谱是通过改变流动相组成、极性、PH 来达到改变分配比的目的,一般柱温保持 恒定。 4.为什么用分离度R作为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答: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都难以描述难分离物质对的实际分离程度,即柱效为多大时, 相邻两组分能够被完全分离。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大小受色谱分离过程中两种因素的综合 影响:保留值之差——色谱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因素;区域宽度——色谱分离过程中的动力 学因素。考虑色谱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引入分离度(R)来定量描述混合物 中相邻两组分的实际分离程度。分离度R 由三项的乘积决定。第一项为动力学因素项,表现 在色谱峰的宽度,由色谱柱性能决定。第二项为热力学因素项,决定于色谱峰问的距离。第 三项为分配比项,影响组分的保留时间。 5.根据速率理论,色谱柱的板高H由哪些因素决定?试给出最佳流动相流速U最 和最小板 佳高H最 的计算公式。 小 答:H 首先取决柱子填充均匀程度和固定相颗粒大小。气相载气流速、柱温和载气分子 质量影响纵向扩散。液相固定相性质,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扩散系数影响传质阻力。因 液相中纵向扩散很小,塔板高度H 主要由传质阻力项决定,即流速越大,H 越大。气相中纵 向扩散明显,低流速时增大流速H 降低,流速继续增大,传质阻力增大,H 增大。

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实施内容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项目式翻转教学 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向课堂反转方向发展,具体实施分为3个步骤,即课前预习,课中即课堂的练习,课后重点总结三个部分。 (1)课前预习 每次上课前,先给同学们初略提点下一章节的内容,然后让他们先自己预习并基本理解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做这章节的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做ppt时一般4-5人一组,这样让他们可以自由讨论,同时增强他们的自学与合作能力。 (2)课堂练习 每节课45分钟时间里,讲课时间控制在35-40分钟之间,剩下的时间通过马上做课后相关内容的习题让同学们从理解上升到掌握的程度,对于比较复杂的同学们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再次讲解,确保每堂课内容都能被充分吸收。 (3)课后总结 每章节上完后,会要求同学们先把本章节的重点知识点写在作业本上,让他们对本章节的知识在弄懂的基础上自我归纳出重点,然后才要求他们做课后习题。这样每章节的内容让他们从逻辑顺序上到具体的解题都能把握好。 总之,课堂反转充分挖掘同学们本身的自我学习与总结能力,让他们有自主性,同时加强复杂内容的指导,这样每章节内容在上完后绝大分内容都被很好的吸收,这比灌输式教学效果是好很多。相关的材料通过ppt与作业本来展示。

每章的具体项目设计 第一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4学时)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原理及其分子结构的关系;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和类型;掌握定性与定量方法;了解应用实例。 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节概述 紫外可见光的波段(10-800nm),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的产生(由分子的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光谱为紫外可见光谱;由分子振转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光谱为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曲线,朗伯-比尔定律。 第二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电子跃迁的类型为:σ→σ*、n→σ*、π→π*、n→π*,生色团、助色团、红移和紫移,紫外光谱的四类吸收带:RKBE,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共轭效应、助色效应、超共轭效应、空间位阻、溶剂效应等。 第三节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 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为:光源(在可见光区使用钨灯或卤钨灯,在紫外光区使用氢灯或氘灯)、单色器(棱镜、光栅)、吸收池(玻璃材质仅适用可见光区,石英材质都可适用)、检测器(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仪器的类型为:单光束、双光束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 定性分析包括:化合物的鉴定、纯度检查等,结构分析包括初步推断功能团、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定量分析包括:单组分的定量和多组分的定量。

《仪器分析》教案讲义-05.doc

第五章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 %1.教学内容 1.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分子的能级及光谱、有机物及无机物电了能级跃迁的类型和特点) 2.吸收定律及其发射偏差的原因 3.仪器类型、各部件的结构、性能以及仪器的校正 4 . 分析条件的选择 5. 应用(定性及结构分析、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及其它方面的应用%1.重点与难点 1.比较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各种也子跃迁类型所产生吸收带的特点及应用价值 2.进行化合物的定性分析、结构判断 3.定量分析的新技术(双波长法、导数光谱法、动力学分析法) 4.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 %1.教学要求 1.较为系统、深入地掌握各种电了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及其特征、应用 2.熟练掌握吸收定律的应用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3.较为熟练仪器的类型、备组件的工作原理 4.运用各种类型光谱及人岫的经验规则,判断不同的化合物 5.掌握定量分析及测定物理化学常数的常见基本方法 6.一般掌握某些新的分析技术 %1.学时安排5学时 研究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分子吸收光谱的分析方法称 为紫夕卜■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某些物质的

分子吸收200?800 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广泛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第一节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 一、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在分子中,除了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外,还有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和转动。这三种运动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并对应有一定能级。在每一电了能级上有许多间距较小的振动能级,在每一振动能级上又有许多更小的转动能级。 若用△ E电子、△ E振动、△ E转动分别表小电子能级、振动能级转动能级差,即有△ E电子〉△ Em> △E转动。处在同一电子能级的分子,可能因其振动能量不同,而处在不同的振动能级上。 当分子处在同一电子能级和同一振动能级时,它的能量还会因转动能量不同,而处在不同的转动能级上。所以分子的总能量可以认为是这三种能量的总和:E分子=£电子+ E振动+ E转动 当用频率为v的电磁波照射分子,而该分子的较高能级与较低能级之差左E 恰好等于该电磁波的能量hv时,即有 △ E = hv (h为普朗克常数) 此时,在微观上出现分子由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在宏观上则透射光的强度变小。若用一连续辐射的电磁波照射分子,将照射前后光强度的变化转变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以电信号(吸光度A)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一张光强度变化对波长的关系曲线图——分子吸收光谱图。 二、分子吸收光谱类型 根据吸收电磁波的范围不同,可将分子吸收光谱分为远红外 光谱、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三类。 分子的转动能级差一般在0.005?0.05cVo产生此能级的跃迁,需吸收波长约为250?25pm的远红外光,因此,形成的光谱称为转动光谱或远红外光谱。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四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七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第八章电化学分析导论 第九章电位分析法 第十章极谱分析法 第十一章电解及库仑分析法

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 第一章绪论 1.解释下列名词: (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答:(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

化学性质(光、电、热、磁等)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一般需要特殊的仪器,又称为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标准曲线是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称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 (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是指使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试样含量的测定值与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2. 对试样中某一成分进行5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单位μg ?mL -1)分别为 0.36,0.38,0.35,0.37,0.39。 (1) 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 (2) 如果试样中该成分的真实含量是0.38 μg ?mL -1, 试计算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 解:(1)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37.0539.037.035.038.036.0=++++=x μg ? mL -1 标准偏差 1 2 222212 0158.01 5)37.039.0()37.037.0()37.035.0()37.038.0()37.036.0(1 )(-=?=--+-+-+-+-=--=∑mL g n x x s n i i μ 相对标准偏差 %27.4%10037.00158.0%100=?=?=x s s r (2)相对误差 %63.2%10038.038.037.0%100-=?-=?-=μ μ x E r 。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Instrumental Analysis) 【课程代码】024601102【课程修习类型】必修(平台课程) 【开课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适用专业】化学 【学分数】3 【学时数】总学时48学时 【建议修读学期】二秋【先修课程】无机化学、物理、高等数学、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介绍(中、英文) 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应化及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它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状态的分析测试方法,也是其它学科取得化学信息的研究手段,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综合性强,包括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物理和化学的原理、特点、仪器的结构原理、定性定量分析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范围。本课程主要讲解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分子发光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解库仑分析法、伏安与极谱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及毛细管电泳等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主要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领域,掌握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际样品分析,并解决相应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仪器分析在工业、农业、环境、医药、健康、食品及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能更快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因此,仪器分析课程在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Brief Introduction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Instrumental analysis is one of core courses in chemical majors. It is not only an analytical test method for study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state and structure of matter, but also a research method of obtaining chemical information in other science. Instrumental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analytical detection means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 lot of field. The course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with strong comprehensive, includ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inciple, th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principl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scope of all kinds of 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methods. The course explains basic principle ,instrumental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principle of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potentiometric analysis, electrolytic analysis, coulometry, voltammetry and polarograph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 etc.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various instrumental analysis methods and know where they can be applied. Help the students to gain the abilities of choosing an appropriate method to analyze actual sample as well as solving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

第十二章电解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 一、基本要点: 1.熟悉法拉第电解定律; 2.掌握控制电位电解的基本原理; 3.理解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方法; 4.掌握恒电流库仑滴定的方法原理及应用。 二、学时安排:4学时 电解分析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利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后,直接称量在电极上析出的被测物质的重(质)量来进行分析,称为电重量分析法。 2.将电解的方法用于元素的分离,称为电解分离法。 库伦分析法是利用外加电源电解试液,测量电解完全时所消耗的电量,并根据所消耗的电量来测量被测物质的含量。 第一节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电解现象 电解是一个借外部电源的作用来实现化学反应向着非自发方 向进行的过程。电解池的阴极为负极,它与外界电源的负极相连;阳极为正极,它与外界电源的

正极相连。 例如:在C uS O4溶液侵入两个铂电极, 通过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相联。如果两极之间有足够的电压,那末在两 电极上就有电极反应发生。 阳极上有氧气放出,阴极上有金属铜析出。通过称量电极上析出金属铜的重量来进行分析,这就是电重量法。 二、.分解电压与超电压 分解电压可以定义为:被电解的物质在两电极上产生迅速的和连续不断的电极反应时所需的最小的外加电压。从理论上讲,对于可逆过程来说,分解电压在数值上等于它本身所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这个电动势称为反电动势。反电动势与分解电压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反电动势阻止电解作用的进行,只有当外加电压达到能克服此反电动势时,电解才能进行。实际分解电压并不等于(而是大于)反电动势,这首先是由于存在超电压之故。 超电位(以符号η来表示)是指使电解已十分显著的速度进行时,外加电压超过可逆电池电动势的值。超电压包括阳极超电位和阴极超电位。对于电极来说,实际电位与它的可逆电位之间的偏差称为超电位。在电解分析中,超电位是电 化学极化和浓差极化引起的,前者与电极过程的不可逆性有关。后者与离子到达电极表面的速度有关。超电位是电极极化的度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解析(武大版)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参考) (部分) 第一章绪论 1、仪器分析有哪些分析方法?请加以简述。 答:a、光学分析法 b、电化学分析法 c、分离分析法 d、其它分析方法。 光学分析法:分为非光谱法与光谱法。非光谱法就是不涉及物质内部能级跃迁,通过测量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其散射、折射等性质变化,从而建立起分析方法的一类光学测定法。光谱法就是物质与光相互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的量子化的能级间的跃迁,从而测定光谱的波长与强度而进行的分析方法。 电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待测组分的电化学性质进行测定的一类分析方法。 分离分析方法:利用样品中共存组分间溶解能力、亲与能力、吸附与解析能力、迁移速率等方面的差异,先分离,后按顺序进行测定的一类分析方法。 其它仪器分析方法与技术:利用生物学、动力学、热学、声学、力学等性质测定的一类分析方法。 3、仪器分析的联用技术有何显著优点? 答:多种现代分析技术的联用,优化组合,使各自的优点得到发挥,缺点得到克服,尤其就是仪器与现代计算机技术智能融合,实现人机对话,不断开拓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领域。 第二章分子分析方法 2、为什么分子光谱总就是带状光谱? 答:因为当分子发生电子能级跃迁时,必须伴随着振动能级与转动能级的跃迁,而这些振动的能级与转动的能级跃迁时叠加在电子跃迁之上的,所以就是带状光谱。 4、有机化合物分子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那些类型的跃迁可以在紫外可见光区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答:б→б*、П→б*、n→б*、n→б*、n→П*、П→П*。其中n→б*、n→П*、П→П*类型的跃迁可以在紫外可见光区吸收光谱中反映出。 5、何谓生色团、助色团、长移、短移、峰、吸收曲线、浓色效应,淡色效应、向红基团、向蓝基团? 答:深色团:分子中能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的原子团或化学键。 助色团:与生色团与饱与烃相连且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强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NH2。 长移:某些有机物因反应引入含有未珙县电子对的基团,使吸收峰向长波长的移动的现象。 短移:某些有机物因反应引入含有未珙县电子对的基团,使吸收峰向短波长的移动的现象。 峰:吸收曲线的峰称为吸收峰,吸收程度最大的峰称为最大吸收峰。 吸收曲线:又称吸收光谱,通常以入射光的波长为横坐标,以物质不同波长光的吸收A 为纵坐标,在200-800nm波长范围内所绘制的A-Λ曲线。 浓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增强的现象。 淡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的现象。 向红基团:使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的基团。 向蓝基团:使吸收峰向短波长移动的基团。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任课教师简介 曾凡刚,教授,对仪器分析教学已有20多年的教学经验,能跟上现代各种仪器发展的步伐。 三、课程简介 课程梗概: 仪器分析课程适合于我校环境学院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化学分析理论知识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核心课。其任务是依据物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性质,采用精密仪器设备得到分析数据,鉴定物质体系的化学组成、测 定其中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确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即要解决物质定性和定量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的基本过程。 3.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课程特点: 仪器分析需要一定的大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基础。 四、学习要求与建议 包括预习、复习、课堂讨论(或实验(实践)操作)、课外交流、作业和文献阅读等自主学习、课堂(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纪律、课程考核等方面的要求与建议。 五、教学进度、内容和要求 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1.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的基本过程。 3.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课外学习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仪器分析概论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四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必读文献:《仪器分析》,北京大学仪器分析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仪器分析》,方慧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仪器分析》教案7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10.1教学建议 一、从应用实例入手,介绍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红外光谱仪结构特征。 二、依据红外谱图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为目的,介绍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在定性及定量分析的方面的应用。 10.2主要概念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二)、掌握依据红外谱图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未知物的结构方法; (三)、了解红外光谱仪的结构组成与应用。 二、内容要点精讲 (一)基本概念 红外吸收光谱——当用红外光照射物质时,物质分子的偶极矩发生变化而吸收红外光光能,有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同时伴随着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透射率随着波长而变化的曲线。 红外吸收光谱法——利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及所产生的红外光谱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称为红外吸收光谱法。 振动跃迁——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发生相对运动的现象叫做分子振动。不对称分子振动会引起分子偶极矩的变化,形成量子化的振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光从振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振动跃迁。 转动跃迁——不对称的极性分子围绕其质量中心转动时,引起周期性的偶极矩变化,形成量子化的转动能级。分子吸收辐射能(远红外光)从转动能级基态到激发态的变化叫做转动跃迁。 伸缩振动——原子沿化学键的轴线方向的伸展和收缩的振动。 弯曲振动——原子沿化学键轴线的垂直方向的振动,又称变形振动,这是键长不变,键角发生变化的振动。 红外活性振动——凡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的振动则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诱导效应——当基团旁边连有电负性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通过静电诱导作用会引起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变化,从而引起键的力常熟的变化,使基团频率产生位移的现象。 共轭效应——分子中形成大 键使共轭体系中的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双键力常数减小,使基团的吸收频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氢键效应——氢键使参与形成氢键的原化学键力常数降低,吸收频率将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现象。 溶剂效应——由于溶剂(极性)影响,使得吸收频率产生位移现象。 基团频率——通常将基团由振动基态跃迁到第一振动激发态所产生的红外吸收频率称为基团频率,光谱上出现的相应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吸收峰,简称基频峰。 振动偶合——两个相邻基团的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振动偶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