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都市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目录

一、规划背景和依据. 1

二、规划基础及制约因素. 2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规划原则. 4

(三)总体目标. 5

四、主导产业. 6

(一)花卉及休闲观光. 6

(二)蔬菜. 6

(三)优质粮油. 7

(四)农产品加工物流. 7

四、发展重点. 8

(一)发展一条生态经济带. 8

(二)打造两条走廊. 8

1、成德大道都市农业观光走廊. 8

2、清白江生态农业休闲走廊. 9

(三)建设三个园区. 9

1、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园区. 9

2、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 9

3、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 10

(四)培育四个基地. 10

1、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 10

2、军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11

3、新繁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11

4、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基地. 11

五、重点项目. 12

1、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 12

2、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 12

3、地毯式无土轻型草坪工厂化生产和彩叶苗木快繁项目. 13

4、桑椹种植、深加工及生态观光农业项目. 13

5、都市生态农业示范种植基地项目. 13

6、富硒葡萄种植园项目. 13

7、新繁泡菜食品批发城. 13

8、新都区粮油高产示范工程. 14

六、保障措施. 14

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一、规划背景和依据

1、背景。区十二届二次党代会和十六届三次人代会上,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三个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推进、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五个”带动机制,推动新都区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产业支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新都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做好产业规划尤为需要。

2、依据。

(1)《中国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2006年);

(2)《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2007年37号文件;

(3)《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4)《成都市农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3—2010年)》;

(5)《成都市新都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6)《成都市新都区农业灾后重建规划》;

(7)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有关政策、法规、标准、规程、条例等文件。

二、规划基础及制约因素

新都区位于川西平原的腹心地带、成都市北部,城区距成都市中心16公里,东经104°9’-104°29’,北纬30°39’-30°55’,是成都的北部副中心,北与德阳市广汉、成都市青白江区毗邻,西与成都市彭州、郫县接壤,东、南与成都市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相连,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现辖2个街道、11个镇、236个行政村,幅员面积4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1万亩,农村人口42万人。“十五”以来,全区上下以“粮、油、菜、果、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08年农业增加值17.77亿元,同比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86元,同比增长22.1%。

1、规划基础

一是主导产业稳步壮大,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引导下,全区紧紧围绕建设都市现代农业这一目标,全力推动“两区域”建设,按照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思路,培育和发展了粮、油、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优质稻、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是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一体化经营初显成效。2008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25个,实现销售收入28.4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6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全省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这些龙头企业集群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三是专合组织蓬勃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日臻完善。截止2008年底,全区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3个。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过程中,通

过订单生产、股份分红、利润返还、返租倒包等多种形式,不断探索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增长方式未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型、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以数量型、粗放型的居多,农业综合效益不高,主要还是靠数量和投入的增加来实现。大宗农产品的比重较高,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产业链不长,上游产品、下游产品的开发能力弱。农产品知名度不高,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品牌。

二是区域特色不明显,三次产业联动不足,产业发展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助推乏力。

三是农业外向型水平低。农产品出口量小,创汇能力不强。2008年全区农产品加工品出口额仅1310万美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不足1%。

四是农业投入仍然偏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新都区的经济虽然全面快速增长,但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投入相对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成为了制约当地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瓶颈因素。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现代农业“五个”带动机制为抓手,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目标,全面推动现代农业“两区域”建设,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区粮油、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迈进,设施型农业和加工型农业快速发展,休闲观光型农业稳步推进,为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规划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突破行政区划,引导和鼓励相关产业集中集群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化发展趋势。

2、坚持特色竞争和市场取向并举,突出规模效益。

坚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农业,同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三产联动,实现产业的多样化、优质化发展。

3、坚持重点产业重点扶持。

重点扶持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潜力产业做强做优做大,重点培育、壮大和引进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扶持和引导农民优先发展比较效益高、市场潜力大、有成熟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产品。

4、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5、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举,注重可持续。

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农业,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围绕“两区域”发展战略,从2009年到2012年,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一带两走廊三园区四基地”(即成绵高速生态经济带;成德大道都市农业观光走廊和清白江生态农业休闲走廊;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园区、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石板滩农机产业园区;新繁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军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优质粮油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使花卉苗木、蔬菜、优质稻、双低油菜、农产品加工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壮大,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促进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四、主导产业

(一)花卉及休闲观光

充分挖掘我区“全国四大赏桂基地”和“五大赏荷基地”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园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规模发展以桂、荷等花卉品种为主的高档花

卉苗木、盆栽植物种植、工厂化繁育和交易。同时,依托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实现一、三互动,推动和提升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

到2012年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其中,北部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和成德大道都市农业观光走廊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198”生态区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清白江生态农业休闲走廊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其他区域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

(二)蔬菜

立足于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突出蔬菜产业的生态化、市场化、产业化和高效益。按照“服务城市、致富农民,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和“百亩起步、千亩连片、万亩发展”要求,重点推进设施栽培,扩大种植规模,建设具有地方资源特色的蔬菜基地。

到2012年,全区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18万亩,总产量28万吨。反季节设施栽培、连片露地蔬菜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迅速发展,蔬菜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产品品牌达到5个。

(三)优质粮油

力争经过3至4年的努力形成优质粮油核心生产区和示范产业带,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大幅度提高单产,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培育优质粮油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到2012年,建成优质稻高产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8万亩,辐射带动全区优质稻28万亩,每年从省内外科研机构引进10个以上优质稻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3—5年进行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全区油菜播面稳定在10万亩,其中“双低”油菜9.5万亩。

(四)农产品加工物流

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定位发展区域,应立足于“起步虽晚,定位要高,科技含金量高”的工作思路,按照“深加工、绿色型、品牌化” 的产业定位,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大力引进具有资源优势、技术先进、污染小的农产品加工。通过3-4

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牵动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到2012年,全区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个,省级3个,市级6个。

在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以新都粮食批发市场、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为龙头,继续引入集合电子商务、储藏保鲜、加工、连锁配送、农药残留检测等现代物流经营元素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物流项目,促进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合和升级。

四、发展重点

(一)发展一条生态经济带

成绵高速生态经济带:整体规划面积为1.4平方公里,南北纵向2公里,东西方向约700米,包夹在新都绕城高速通道和成绵高速之间,呈狭长带状分布。在产业布局上,以成绵高速新都北段为主轴,在其东西两冀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和农家休闲旅游,打造综合型农业产业经济带,提升“北部新城”城市形象和品味。(二)打造两条走廊

1、成德大道都市农业观光走廊

成德大道斑竹园至军屯段两侧65米范围内(其中15米为绿线控制区,0-50米为苗木密植区,禁止任何建筑)以发展高档观赏花卉苗木种植为主,着力打造北部都市农业观光走廊。65米范围外,辅以花卉苗木交易、展示及五星级农家乐的建设,打造集农业科技、体验、休闲、观光、度假、生态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功能区。

该区域的发展一要突出园区建设、规模发展和纵深发展,避免“马路经济”和夹道建设;二要突出以一产业为主,辅以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花卉产业,依托花卉产业推动和提升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三要整合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区“全国四大赏桂基地”和“五大赏荷基地”优势,促进旅游业发展。

2、清白江生态农业休闲走廊

清白江两岸区域重点打造生态农业休闲走廊。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拆院并院等方式,以“乡村酒店+星级农家乐+川西林盘+水环境保护性开发”的模式推动三产业发展,同时带动体验农业、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设施农业等一产业的发展。该区域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年分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通、网通、水渠完善,提高项目承载能力。

(三)建设三个园区

1、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园区

在泰兴镇建立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园区2580亩,将其打造成为西部最大的食(药)用菌产业化研发中心、四川最大的果苗工厂化生产基地、蔬菜种子繁育基地和四川一流的生物农药及肥料产业化示范基地。

2、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

园区位于新繁三公路以北,成彭路以西,清白江以南,成彭高速以东,涉及大墓山、和平、同盟等村,规划面积1900亩,主要发展以泡菜精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最终建成西南最大的食品发酵工业园,把新繁镇打造成“中国泡菜之乡”。在推进园区建设,提高承载能力过程中,一要进一步提高功能规划和产业定位水平。按照“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要求,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园区功能规划,明确产业定位;二要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集约发展水平。围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全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承载能力;三要进一步提高体制创新和管理服务水平,坚持市场化运作,整合各类资源,聚集各种资本,投入园区的开发建设;四要强化园区管理,创新园区服务机制,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使现有泡菜企业扩建项目、新发展的泡菜加工企业和关联产业重点布局在“新繁泡菜产业园”,形成产业集聚态势,逐步将园区建成集泡菜加工、商贸、旅游、会展、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和核心区,进一步提高泡菜产业产能。

3、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

依托新都-青白江强大的物流枢纽优势,在石板滩工业区西面,规划建设1500

亩大型农机产业园区。该园区以农机生产制造为核心,农机贸易、物流、科研、培训、会展等为辅助,打造西部首个集群化、集约化农机产业园。

(四)培育四个基地

1、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

一是以西江蔬菜合作社为龙头,在石板滩镇新谊、园林、黄果、长宁等村,发展以花菜、青菜、青笋、豇豆、黄瓜、辣椒等十余个地方品种为主的露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

二是以新繁汪家村为核心,发展以番茄、豇豆、四季豆为主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以军屯镇白碾村为核心发展“稻-菜-菜”轮作模式的加工蔬菜生产基

地2000亩;以斑竹园镇三河村、檀木村为核心,发展以早蒜苗、芹菜、苦瓜为主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以木兰镇红石村为核心发展以韭菜、韭黄、生姜为主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以泰兴镇美泉村为核心发展以香菜为主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

2、军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在军屯镇建立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大力发展以休闲食品、调味品、动物营养、粮油、绿色食品五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增值,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3、新繁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以新九公路为轴心,在其沿线的新繁镇清白街村、黄泥村、白壁村、清流镇飞石村等发展设施蔬菜、加工蔬菜、外销蔬菜,打造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

4、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基地

一是在军屯镇白碾村建立优质稻高产示范基地2000亩,集中技术力量打造百亩900公斤高产攻关田,千亩核心展示区和万亩示范片;在军屯镇五灵村建立优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000亩,全面示范展示机耕、机插、机收的全程机械化技术。

二是依托四川省瑞玉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粮油加工企业,采取“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优质水稻订单种植,规划在新繁镇龙毅村、白壁村、黄泥村等建设富硒优质稻米订单种植基地3000亩;在斑竹园镇的雷家村、金马村、福田村、三河村,新民镇的新民村、大成村、金牛村、高祖村,新繁镇村,建设无公害优质稻高产示范基地2万亩,重点开发和订单生产泰米型香米、滋润淡香型大米、中籼糍润型大米、晚粳粘糯米型大米、籼米普通型大米。三是以新民镇护国村、军屯镇五灵村等为核心建立优质油菜高产核心示范区10000亩。

五、重点项目

1、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

在新九公路两旁的新繁镇黄泥村、清白街村、白壁村、蓟家村、梁家村、兴堰村和清流镇的飞石村,通过招商引资,建设10000亩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概

算总投资6800万元,内设设施栽培区、生态养殖区、观光农业区(包括“一条生态农业休闲观光走廊-‘繁江鱼村’,一个千亩蔬菜花卉观光休闲园区)、泡菜原料生产基地。

2、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

项目总投资430万元,在新繁设施农业示范园规划建设2个100亩工厂化育苗中心,主要用于冬季茄果类蔬菜越冬育苗、早春瓜菜类蔬菜提前育苗和炼苗、早春瓜菜类蔬菜规模嫁接育苗和夏季遮阴育苗,为我区及周边地区提供2000万株优良蔬菜种苗,不仅可满足主要蔬菜生产需求,而且能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为灾后立即恢复生产提供充足的种苗。

3、地毯式无土轻型草坪工厂化生产和彩叶苗木快繁项目

项目建设总投资1亿元,计划在马家镇建设千亩无土草坪和彩叶苗木工厂化生产基地,其中无土草坪生产基地1000亩,彩叶苗木生产基地140亩,研发中心及物流管理用房30亩。

4、桑椹种植、深加工及生态观光农业项目

概算总投资8亿元,在新繁镇清白街等村建设桑椹种植园2000亩,桑椹加工基地100亩及生态农业观光园。

5、都市生态农业示范种植基地项目

总投资1亿元,在石板滩镇新谊村流转土地1800亩,涉及农户600户,1800人。通过拆院并院,建设新农村集中居住区50亩,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改造旧城商业区100亩,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区550亩,物流交易区100亩;建设高档蔬菜示范种植区1000亩,配套田间灌溉工程、钢架大棚、道路及观光建筑小品等。

6、富硒葡萄种植园项目

计划投资3000万元,在马家镇占地300亩,主要建设富硒葡萄种植园及花卉苗木、农家休闲。

7、新繁泡菜食品批发城

总投资2.3亿元,主要建设功能区包括物流集中区(主要为园区内部提供货物、材料、商品运输、中转、物流服务等)、交易区(主要为园区内企业、商户提供大棚、大宗、普通交易服务等)、展示区(主要为园区内企业、商户提供产品展示空间及园区品牌建设推广展示区域)、商务服务区(主要为园区内企业、商户

提供办公、商务交流服务等)、生活区(主要为园区内部员工客户提供生活、接待、休闲、娱乐服务),占地面积为134亩。

8、新都区粮油高产示范工程

从2009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实施“26211”粮油高产示范工程30万亩,其中:水稻20万亩,小麦6万亩,马铃薯2万亩,红苕1万亩,油菜1万亩。通过项目的实施,水稻、小麦、油菜单产在2008年基础上增产5.0%,马铃薯、红苕单产增产10.0%,核心示范区单产实现“74222”目标,即水稻700公斤、小麦400公斤、油菜200公斤、马铃薯2000公斤(鲜产)、红苕2000公斤(鲜产)。

六、保障措施

1、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对在““一带两走廊三园区四基地”等重点区域发展优质粮油、特色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及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主导产业给予政策扶持。相关政策如下:

第一条鼓励业主投资修建现代农业设施,新修建竹架大棚50亩以上,按400元/亩标准给予补贴,连续补贴三年;新修建钢架大棚20亩以上的,连续三年分别按6000元/亩、2000元/亩、2000元/亩的标准给予补贴;新修建智能型温室等高档设施,进行工厂化生产,亩平投资40万元以上,按投资总额的10%给予补贴,第一年支付一半,第四年支付另一半。对钢架大棚和智能型温室等高档设施的补贴作为政府对业主的投入,折旧期为6年,业主未满6年期限退出基地或从事非农生产的,应按设施设备平均折旧后将补贴余值返还给政府。业主在领取政府补贴时需提交经营承诺书。

第二条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社建立自控原料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连片发展规模达1000亩以上的,补贴农业专业合作社5万元。龙头企业订单保护价高于市场价时,实施差价补贴,取得有机产品、良好食品、绿色产品认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

第三条新建气调库或冷藏库,且连续经营三年以上的,区财政按实际建设成本的20%一次性予以奖励,且对单个经济实体建库奖励累计不超过50万元。

第四条鼓励种养殖业主开展农产品进超市和建立连锁经营店直销。农产品进超市,凭相关证明区财政一次性给予奖励5000元/家;建立连锁经营店直销,从第一年起,连续三年每年给予200-400元/㎡的奖励。

2、加强产业规划,推动三产联动发展

立足我区“北部商城,成都新区”的功能定位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充分挖掘我区农业资源禀赋,完善重点区域内优势特色产业布局规划,做优以花卉苗木、设施蔬菜、优质粮油和生态养殖为主的第一产业,做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做大以休闲观光农业及现代物流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推动三产联动发展。

3、加强项目统筹,集中财力打造亮点

加强大型农业园区和基地的总体包装规划,加大农口部门和涉农部门统筹力度,对农发、水务、农机、畜牧、交通、国土、财政等“三农”项目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重点投向“一带两走廊三园区四基地”,加快形成现代农业发展亮点。

3、加强农业招商,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大发展

突出招大引强,充分发挥大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实现引得进、建得快、投产快、见效快,不断提高项目的示范带动能力。

4、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抓紧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和农村经纪人组织,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化经营,通过建基地、签订单、传技术等方式与农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推进瓜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doc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 关于瓜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几点浅见瓜州县农牧局陈玉新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全面贯彻中央1 号文件精神,坚持落实全省“六大行动”和全市“两抓整推”的总体思路,坚持“一特四化” (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农业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优质高效”、“扩规模、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全县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 、蜜瓜。2007 年开始我县蜜瓜种植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品质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哈密瓜、白兰瓜和西瓜三大系列产品,2010 年蜜瓜种植面积达8. 2 万多亩,主要分布在南岔、西湖、瓜州、河东等乡镇。种植蜜瓜亩均纯收入达3000 元以上,产业增收效果明显。瓜州蜜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蜜瓜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高效特色产业。 2、葡萄。主要分布在西湖乡、瓜州乡、南岔镇等,种植面积约0.94 万亩,其中酿酒葡萄面积0.46 万亩、鲜食葡萄面积0.48 万亩。2010 年我县酿酒葡萄开始进入收获期,甘肃紫轩酒业有限公司对我县酿酒葡萄进行了统一收购,收购价为每公斤3 元,收购总量

为37.3 吨,总收入为11.2 万元。经调查统计,通过与棉花、蜜瓜、籽瓜等作物套种,今年我县葡萄种植户亩经济效益均达到2700 元以上,葡萄生产情况好的农户亩收入高达5000 元以上。鲜食葡萄仅有零星产出,绝大部分尚未进入产果期。 3 、加工型番茄。以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四个乡镇为主,2008 年以来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1 4 万亩左右,2008 年建成西域阳光食品公司三道沟分公司、2010 年建成瓜州县金泉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已初步建立起与种植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 4 、中药材。目前全县以甘草、红花、枸杞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2 万亩,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十万亩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七墩,沙河、双塔、梁湖、广至等乡镇。甘草种植7.2 万亩,红花1.59 万亩,枸杞3.3 5 万亩。 5、酒花。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腰站子、布隆吉等乡镇,现有种植面积约0.45 万亩,当前全国性啤酒原料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我县酒花产业发展也受到影响,为巩固酒花产业发展成果,大力发展“一特四化” 、“三品两化”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最终目标,县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酒花产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农户发展酒花产业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我县酒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6 、草食畜。根据我县的资源条件,全力推进养羊大县建设,围绕扩大总量,提高质量,推动畜牧产业升级。以“大户、小区、强乡”建设为载体,走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经营集约化的路子,以布隆吉乡、锁阳城镇为重点乡镇,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2010 年全县共调引种公羊365 只、基础母羊24054 只

新都文化

新都人文历史 素有“天府明珠”、“香城宝地”美誉的新都位于成都市北郊,居川西平原腹心地带,是古蜀国三大名都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新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满足游客不同的休闲需求。这里不仅有千年古刹宝光寺、隋唐园林遗迹桂湖公园、古典人文园林东湖公园等历史建筑,还有乡村休闲旅游风情园和少儿时光基地、草莓园等亲子互动乐园,同时还有成都海宁皮革城、二台子丝绸博物馆、海峡茶城等大型购物商场。 穿越3000年的漫长岁月,新都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呈现于现代都市;书香、佛香、花香“三香”袭人,山脉、水脉、人脉、文脉“四脉”传承。在不少人看来,新都厚重的历史人文,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大气、稳重。而随着保利热波音乐节、草莓音乐节、国际风筝节等一大批新兴文化活动的举办,新都更被贴上了时尚、现代、开放的标签,成为全域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宜业宜居宜游样本。 【人文历史项目】 新都区历史悠久,在周、秦以前属古蜀国地。从2002年的1月1日起,新都县结束了2222年的“县史”,成为“成都市新都区”。 新都区的旅游景点以桂湖和宝光寺最为有名。桂湖是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公园,因明代杨升庵在此读书饯别友人写出名诗《桂湖曲》而得名。宝光寺始建于东汉,是成都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庙。另有泥巴沱、白鹤岛等风景区。

宝光寺 宝光寺位于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处的新都区,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环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此寺相传建于东汉,因史料不足,难以断论。但从这里至今保存了我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看来,这座寺院最迟建于隋代,当时是否叫宝光寺尚无法稽考。但从1996年5月在寺内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资料表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这里已经叫宝光寺了。寺中的佛塔,名称宝光塔。 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 万余所,宝光寺难免劫难,宝光塔也被摧毁。唐大中元年(847),宝光寺得以恢复,但宝光塔尚未重修。 唐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即公元881年元月8日),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军的保护下南逃入蜀。中和元年五月(881年7月)僖宗路经新都,曾“驻跸”于宝光寺。后来,他觉得这里环境很好,又距成都不远,便在寺后修建行宫(行宫露台的两个柱础现存于七佛殿前廊柱下)。唐僖宗平生崇信佛教,到了成都,他立即派郭尊泰捧着皇帝的“玺书”,迎请隐居在彭州九陇山的高僧知玄(即悟达国师)到僖宗驾前随行。 唐中和三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据说这天晚上,他在行宫闷闷不乐,夜不成眠,便到寺中散步。忽然,他见宝光塔废墟上霞光迸射,便惊惶失措地问悟达国师是怎么回事?悟达回答说:“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宫内发现石函,函内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莹彻,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扩建佛寺。宝塔取名为无垢净光宝塔,佛寺仍名宝光寺。当时寺内有僧众一千余人,“蜀中之梵宫佛院未有盛于此者”。因此,悟达国师被尊为宝光寺唐代的开山祖师。 宋代,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国师)开法于成都昭觉寺。大观三年(1109)又住持宝光寺,并拓展寺庙规模,请宋徽宗敕赐宝光寺名大觉寺。据清道光碑刻《宝光禅院创建重修端末记》称:“宋圆悟禅师修持说法,接众数千”。使此寺进入了宋代的极盛时期。 元代,寺庙一度残破。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资培修,复名宝光寺。永乐十一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推进瓜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doc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关于瓜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几点浅见 瓜州县农牧局陈玉新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落实全省“六大行动”和全市“两抓整推”的总体思路,坚持“一特四化”(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农业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优质高效”、“扩规模、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全县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蜜瓜。2007年开始我县蜜瓜种植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品质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哈密瓜、白兰瓜和西瓜三大系列产品,2010年蜜瓜种植面积达8.2万多亩,主要分布在南岔、西湖、瓜州、河东等乡镇。种植蜜瓜亩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产业增收效果明显。瓜州蜜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蜜瓜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高效特色产业。 2、葡萄。主要分布在西湖乡、瓜州乡、南岔镇等,种植面积约0.94万亩,其中酿酒葡萄面积0.46万亩、鲜食葡

萄面积0.48万亩。2010年我县酿酒葡萄开始进入收获期,甘肃紫轩酒业有限公司对我县酿酒葡萄进行了统一收购,收购价为每公斤3元,收购总量为37.3吨,总收入为11.2万元。经调查统计,通过与棉花、蜜瓜、籽瓜等作物套种,今年我县葡萄种植户亩经济效益均达到2700元以上,葡萄生产情况好的农户亩收入高达5000元以上。鲜食葡萄仅有零星产出,绝大部分尚未进入产果期。 3、加工型番茄。以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四个乡镇为主,2008年以来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14万亩左右,2008年建成西域阳光食品公司三道沟分公司、2010年建成瓜州县金泉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已初步建立起与种植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 4、中药材。目前全县以甘草、红花、枸杞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2万亩,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十万亩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七墩,沙河、双塔、梁湖、广至等乡镇。甘草种植7.2万亩,红花1.59万亩,枸杞3.35万亩。 5、酒花。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腰站子、布隆吉等乡镇,现有种植面积约0.45万亩,当前全国性啤酒原料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我县酒花产业发展也受到影响,为巩固酒花产业发展成果,大力发展“一特四化”、“三品两化”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最终目标,县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酒花产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农户发展酒花产业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我县酒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考虑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为深入贯彻降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为主线,立脚乡情、突出重点、创新实践、务求实效,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融合提升,形成了优势突出和特色鲜亮的产业链,大力进展特色农业。全乡要紧农业进展有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和谐进展,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存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乡的基本事情 ××*乡位于井研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幅员面积33.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一具居委会,总人口10476人,耕地面积16840亩,全乡属浅丘地貌,海拔365—465米,要紧为酸性红棕色土壤,属亚热带温柔湿润气候,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无霜期335天,乡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井分公路横穿而过,水泥路实现村村通,乡域内有群英、桑树嘴水库2座,大佛水库、毛坝水库渠系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人人喝井水、户户用沼气、村村改电、水渠全配套、公路络化。属于典型的丘区纯农业乡,基本无工业经济、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5%,人均年纯收入4253元。 二、××*乡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别断找求进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别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乡优势特色农业进展较快,除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和油菜种植外,逐步形成了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水产养殖大户125户,养殖面积5078亩,要紧养殖斑点叉尾鮰、武昌鱼、青鱼、花白鲢等优质品种,年总产量达5300吨,总产值60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兔户1000户,标注化笼位3.6万个,年总出栏商品兔达50万只,总产值1500万元;全乡林竹种植14500亩,乡内竹编加工企业2个、木材加工企业1个,年总产值大20xx万元。全乡特色农业进展优势明显,要紧有如下实践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经济进展环境 为了保障全乡特色农业进展规划的实施,开创产业新局面,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农技、农经、成教等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进展特色农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催促、检查和指导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环境,更新观念,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突出重点扶持,营造有利于特色农业进展的软硬环境。 2、加强机制创新,完善特色农业进展模式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舞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展适度规模的特色农业。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帮助业主与农户签订协议、合同,规范了土地流转档案资料,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信息公布。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主体。全乡三大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惠民养兔、富强水产、五一苗木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进展平台,具体运行机制采取了“五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使专合组织社员在资金上得到了扶持、技术上得到了指导、防疫上得到了帮助、销售上得到了保障、收益上得到了增加。 3、加强项目支持,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展的关键。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经过别懈努力,先后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辟、兔基地建设和大佛水库右分干渠建设,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实施农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和完善农村道路络,显著改善了各村道路条件,全面提高了乡村路通达能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永丰村产业发展规划 (2015) 为促进我村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2020年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依托我村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永丰村位于大河湾镇西部,距镇政府12.5公里。总土地面积为33059亩,耕地面积19357亩、草牧场面积 298亩、林地面积 3657亩;全村共有 4 个村民小组,共 326 户、人口 1341。该村属典型的农业村,这里有广袤的农田,肥沃的土地,以及优异的天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为主,其中玉米1.35万亩,杂粮0.5857万亩;畜牧生产以牛、羊、猪养殖为主,现有2015年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永丰村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形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永丰村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xx地处湘鄂边陲,xx脉东北端,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xx片区特困县。振兴乡村就必须探索依靠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近期,县委政研室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课题,先后到部分乡镇、县直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对xx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xx应该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努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以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着力强基础、调结构、转方式、上标准,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形成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烤烟、生猪、家禽六大支柱产业,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13年的53.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8.3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7259元增加到2017年的10561元,呈现出“传统产业稳增长、特色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势头,为顺利摘掉贫困“帽子”、加快建设xx 片区经济强县作出了突出贡献。 1.标准化生产日益规范。按照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深层次推进柑橘、茶叶、烤烟、高山蔬菜等支柱产业提质升级,采取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实地指导、印发资料等形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并按照办点示范、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立起绿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县创建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3万亩,年改造低产园1.5万亩以上,改良优质品种约0.6万亩。全县有机茶认证面积9000多亩,有机茶转换或正在转换认证面积3.4万亩,新确立20个标准化茶园建设,先后获得“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湖南省放心菜基地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渐成规模。全县拥有湘佳牧业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壶瓶山茶叶、德尔耀、金湘源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56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1家。登记注册及认定的家庭农场达到208家,覆盖到全县27个乡镇区、街道和农林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生产骨干力量。 3.农产品加工业更加火红。引进了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金湘源、德尔耀、杨氏鲜果、福慧达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加工率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44家,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52.9亿元,出口创汇达6000万美元。注册出口柑橘加工厂29家,其中湖南德尔耀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湖南省最大的柑橘深加工出口基地。茶企、茶叶合作社206家,年加工“红、绿、白、黑”四大茶类2.1万吨,出口5000多吨,综合产值12亿元。 4.品牌营销日臻完善。组织参加农博会、展销会,凸显展会经济,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构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外部市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每年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人力)

学生学士学位论文(设计)编写格式 一、打印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用A4纸打印。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二、格式要求 (一)文字 论文应采用汉语撰写(科技英语除外),论文中汉字应采用《简化汉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并严格执行汉字的规范。所有文字字面清晰,不得涂改。 (二)表格 表格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逐章编序(如:表2-5),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表格的结构应简洁。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表序和表名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五号黑体。 (三)图 插图要精选、简明、清晰,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逐章编序(如:图2-5),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仅有一图时,在图名前加‘附图’字样。学士学位论文(设计)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应在计算机内请绘打印输出。图序和图名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五号黑体。 工程图图幅小于或等于3#图幅时应装订在论文内,大于3#图幅时按国标规定单独装订作为附图。 (四)公式 论文中的公式应注序号并加圆括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逐章编序(如:公式(5-1)),序号排在右边行末。公式与序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序号的右侧符号与右边线顶边排写。公式较长时最好在等号“=”处转行,或在运算符号处转行公式中第一次出现的物理量应给予注释。

新都区经济状况描述

区域经济环境分析 新都区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带,西邻郫县,北连彭州,东南与青白江区和金牛区接壤,距离成都市区16公里。凭借地理区位的优势,新都区被定位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担成都市机械、电子、食品、生物制药、旅游和物流基地的功能。依托于四川省平原都市群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成都一个特大城市,绵阳一个大城市,德阳等10个中等城市,位于平原经济圈核心的新都区在经济和地理上的重要地位逐渐彰显,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桥头堡”。 一、新都区经济运行状况概述 近年来新都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在县级行政单位中经济实力相对较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新都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近年来实现较快增长。2013年实现地区GDP总额5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8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15.41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63.66亿元,增长12.3%。全年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业、电子行业、食品及饮料业、医药行业、家具行业五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64.83亿元,增长13.0%,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2.8%。 表1. 新都区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新都区统计局https://www.wendangku.net/doc/6810476255.html,/ 此外,在地区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的同时,新都区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效果逐步

彰显。2013年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4.7 : 62.7 : 32.6,与2012年和2011年的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分别为:5.0: 63.8 : 31.2和5.4 : 64.6 : 30.0)对比分析可知,新都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份额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份额稳步提升,并逐渐实现地区经济从农业与制造业为中心向服务类产业转移的新格局。 2013年新都区全口径财政收入4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40.80亿元,增长12.0%,占GDP的比重为67.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0%。非公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显著促进了新都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34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0元,比上年增长12.6%。 另外,新都区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为443.42亿元,增长19.8%,民间投资额为323.60亿元,同比上升21.2%。全年实现新增固定资产173.27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6亿元,增长529.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4.06亿元,下降0.5%,其中工业产业投资下降较为显著,绝对量为93.39亿元,同比下降1.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41.80亿元,增长24.7%。固定资产的增长比例进一步彰显了新都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向——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等政策以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地区内生产总值的提升。 新都区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10亿元,增长11.4%。从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111.13亿元,增长11.6%;乡村实现零售额2.97亿元,增长4.6%。分行业分析,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81亿元,增长14.7%;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5.59亿元,增长11.6%;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32亿元,增长25.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2.38亿元,增长9.1%。全区省外到位资金216.82亿元,增长4.9%;实际使用外资22787万美元。实现出口总额36264万美元,增长27.1%。

如何提升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及思考

主题教育活动·建言献策征文 提高政府职能,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市场体系,不断 提升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势头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引下,在全县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下,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二十字”方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把“农民增收”做为工作的切入点,创新思路,大胆尝试,以着力发展农村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照周边兄弟县区,我县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最棘手的问题。我就这一问题原因的分析和建议做如下总结: 一、问题存在的原因 ——农民因素。农民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主体因素。一方面,科技知识欠缺,农技水平较低。新农村需要新产业,新产业呼唤新农民。目前,我县还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特色农业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都尚未稳固,农民所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还很有限,农业技能水平相对滞后,不能满足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务工人员只增不减,特色农业难成规

模。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日益增大,从而留在村里发展农业的人员越来越少,导致有些村或地区已形成的特色农业因无人发展而难成规模,丧失活力。 ——市场因素。农村市场体系是连接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环节的纽带,是推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提前和动力。目前,我县建立的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运行机制还不成熟,分散经营模式还大规模存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个体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有限,常常出现突遇自然灾害颗粒无收或生产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而蒙受巨大损失的情况。 ——环境因素。发展环境是提升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软实力。我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起步较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品牌农业的意识还较淡薄;宣传和推广新品种、新产业力度不大;各种种养殖的财政补贴投入还不够;土地流转和规模性承包机制尚不健全。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健全培训机制,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一是以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县为契机,加大对农民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让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至2门实用农业科技技术。二是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训体形,以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整合资源,每个乡镇建立一个职业

成都市新都区优势产业重点工业企业

成都市新都区优势产业重点工业企业

成都市新都区优势产业重点工业企业 认定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实施工业率先倍增战略,按照“高端低碳,集约高效”的产业取向,以政策引导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重点工业企业聚集,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优势产业重点工业企业,促进工业企业量增质升,推进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参照相关规定,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认定原则 (一)规模成长原则:企业规模总量、行业排位在全国或西部靠前,企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效益优先原则:企业营业收入、上交税金、亩均税收指标居前,增幅较快。 (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以定量为主,兼顾定性考核。即通过定量评选出的企业,对其进行产业政策、行业前景、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企业经营者素质等相关定性指标综合考察评选。 第二章评选认定 第三条在新都区内注册,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依法经营,企业管理规范,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区领先水平,产品和技术

在全国及西部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工业企业。 第四条遵循我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属鼓励发展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包括农机及零部件制造)、能源装备制造、航空动力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制造、家具制造、现代包装制造等行业工业企业。 第五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区内规模工业企业列入评定范围。 1.年度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或年上缴税金(“三税”区本级所得)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 2.达不到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或年上缴税金200万元以上(“三税”区本级所得)标准,但亩均上缴税金(三税)达20 万元以上的企业。 3.企业(或产品)拥有一定的核心技术和良好的成长性,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年度营业收入可达4亿元以上的企业。 4.年度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4亿元以下且增长幅度25%以上成长性良好的企业。 5.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省人民政府质量奖”,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 6.获得市级以上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成果转化支持的规模工业企业。

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西湖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件精神,加快建设“生态型经济强镇”步伐,进一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更好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以下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扩规模、培基地、树品牌、提档次”的整体思路,以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我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总体思路 坚持以规模、特色、优质为取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食用菌、观光采摘、生态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在巩固以桑蚕、特色蔬菜等为主的传统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做大中部以盛世天源、五彩湖、乐丰为龙头的食用菌主导产业带;拓展东部沿库以花仙子为引领的休闲观光、采摘休憩带;提升西部以润禾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带,种植蓝莓、绿茶、玫瑰、黑枸杞等。

三、发展目标 今冬明春,计划重点培植3个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7个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2家,5个特色休闲观光采摘园,栽植有机蓝莓及各类干鲜杂果1600亩。确保2017-2018年,在大石村东南部沿河区域打造1000亩的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镇食用菌栽培总量达到1亿苞以上,打造食用菌品牌3个,扩建、新上食用菌深加工企业5个以上,加工量占总产量的30%以上;完成沿库17个村的特色采摘项目的开发工作,拓展环库采摘休憩带至9000亩;硬化大花崖到大石头村的道路2.1公里,打通圈村到大石西山宽6米的经济路3.92公里,规划高效农业产业园区2600亩用于招商引资;蓝莓、绿茶、玫瑰、黑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9000亩,实现产值过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000元以上,全力将西湖镇打造为集食用菌生产加工与销售、休闲旅游观光与采摘、农家乐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生态镇。 四、工作重点 (一)做大中部以五彩湖、盛世天源、乐丰为龙头的食用菌主导产业。按照“一轴四区六基地”的规划布局,以花崖河流域为重点,总体规划1.5万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并对其进行配套升级,以五彩湖、盛世天源、乐丰为龙头,

加快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摘要]广西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文章从阐述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 现实意义出发,总结了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 就如何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广西;特色农业;思考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 需要。特色农业的关键就在于“特”,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它是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主导的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有的特效性、一定 的规模性和良好的综合效益性。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 和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广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 化广西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广西作为西部12个省区之一,本世纪以来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举措来抓,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糖料蔗、木薯、桑蚕、速 生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松香、栲胶、桂油、茴油等产量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区农业增加值159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 (一)做法和成效 1.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一些地方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如桂林市先后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桂林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桂江流域特色 效益农业产业提升规划》《资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等。 2.创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的模式。(1)耕作种植模式,包括耕地轮作“稻一 稻一菜”、“菜一稻一菜”模式和农作物薯菜间套、果蔗间套种、西瓜间套种、马铃薯间套种、稻藕间套种模式。(2)“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 模式主要以广西温氏模式、兴安莱茵公司模式为代表。(3)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如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协会、来宾市永兴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模 式等。(4)糖业模式(公司+农户+价格联动)或是“订单农业+价格联动”。(5)恭城生态模式(养殖一沼气―种植)。(6)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动模式,通过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给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 经营大户,在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集中,如广西的富川县 白牛村模式和隆安县的金穗模式。(7)循环农业现代化模式,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如北海市合浦东园家酒厂、宜州市“桑枝一菌―肥”模式。(8)山区特色农业模式。这种模式以“特”、“优”、“名”、“精”、“新”为基本特点,是具 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如永福县的罗汉果产业、昭平县的茶叶产业、天峨县的六 画山鸡和乐业县的有机农业等模式。 3.确立了一批特色农业新产业。“十一五”期间,广西在抓好糖料蔗、水果、蔬菜、桑蚕、木薯以及生猪、家禽、草食动物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注重培 植食用菌、中药材、葡萄、马铃薯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已成为广西 新的主导产业和新兴的特色优势产业。最具梧州特色的六堡茶和砂糖桔规模进

成都理工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报告(1)

成都理工大学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报告 学生姓名:曹婷学号:200908040314专业名称:会计学 文献综述题目:《对我国会计电算化网络化问题的思考》的文献综述报告 引用文献:中文18篇;英文3篇;其它语种0篇其中期刊:12种;专著:2本;其它:0种 引用文献时间跨度:2008年~2013年指导教师审阅签名: 综述报告正文: 研究的历史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人类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伴随着网络科技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体系日渐成型,未来的会计系统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将以网络化的形式出现。特别是我国入世后,企业面对电子商务、信息网络以及国内外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的冲击,构建涵盖现代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决策科学化的现代网络化企业会计势在必行。网络化更好地体现会计信息及时性原则、节省信息传播成本提高信息传播质量、能实现信息双向传递、更全面地披露会计信息为会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快捷和崭新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处也不免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网络经济下令人甚为关心的原始凭证的淡化风险、财务数据更改风险、财务报告多元化风险和财务决策的风险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手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优势,实现数字化管理,全面提高会计网络化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才能促进会计网络化快速发展,使会计网络化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中发挥它巨大的优势。 正文: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实现了会计工作方式的变革和会计人员的解放,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提高,有数量众多的单位已经用财务管理软件代替手工核算,转变了会计职能,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会计电算化正从普通的会计核算系统向以会计软件为核心,融合财务管理、财务计划、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

成都市各区的政策

关于入驻3G项目的企业 可申请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 综合考虑成都市各区对于新办企业的招商引资政策,结合新都政府发布的的《新都区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特制定关于我公司3G项目入驻企业申请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财政扶持 对新入驻我项目的专业服务企业,年纳税总额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法律、会计、咨询、知识产权、公共关系、经纪、人力资源、物业管理等商务服务企业,自纳税年度起,前五年可分别安排数额不超过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地方实得部分的100%、100%、80%、50%、50%,前五年可分别安排数额不超过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100%、100%、80%、50%、50%进行补贴,用于扶持企业的项目发展。其中,前三年对该企业办公用房按30元/月/㎡的标准,在100平方米以内据实补贴,年纳税额每增加50万元,按增加100平方米的标准据实补贴,依此类推。 对新入驻我项目的年纳税总额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商务服务企业,自纳税年度起,前五年可分别安排数额不超过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地方实得部分的100%、100%、80%、50%、50%,前五年可分别安排数额不超过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的100%、100%、80%、50%、50%进行补贴,用于扶持企业的项目发展。其中,前三年对该企业办公用房按20元/月/㎡的标准,在20平方米以内据实补贴,年纳税额每增加10万元,按增加20平方米的标准据实补贴,依此类推。 (注:目前上述税种新都区地方财政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房产税留成比例分别为纳税额的24%、9.7%、39%、39%,) 前5年对企业高管(总人数的20%)的个人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全反(新都区地方财政个人所得税留成比例为15.6) 一、财政扶持 1、新办外商投资企业自纳税之日起分别按企业当年实际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区实得部分之和的90%和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区实得部分的100%,由区财政安排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的发展,扶持年限3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