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_2018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107

2017_2018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107

2017_2018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107
2017_2018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107

24 河中石兽

01 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3)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4)求.石兽于水中求:寻找

(5)竟.不可得竟:终了,最后

(6)棹.数小舟棹:划(船)

(7)曳.铁钯曳:拖

(8)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9)湮.于沙上湮:埋没

(10)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

(11)众服为确论

..确论:正确的言论

(12)然则

..天下之事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3)可据理臆断

..欤臆断:主观地判断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D项为结构助词,的。)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果/得于/数里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5.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字晓岚。

6.在《河中石兽》复习课上,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老师提示说:“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

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1)从河床角度,如河床太陡、淤泥或卵石河床等;(2)从水流角度,如水流常年很浅、很缓等。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

02 课内精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示例]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8.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示例]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03 拓展阅读

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________________

①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fǔ):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执.竿入城执:握,持

(2)不可入.入:进入

(3)但.见事多矣但:只,只是

(4)遂.依而截之遂:于是,就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初竖执之。(2分)

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2分)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13.请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不超过50字)(3分)

[示例]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老父”(1分),更不能像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1分),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1分)。

附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是竖着拿长竿,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过来说:“我并不是圣人,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国学讲坛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内容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24.《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班级姓名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 铁钯.() 臆.断() 啮.沙() 曳.() 木柿.() 圮.于河() 溯.流逆上() 棹.数小舟() 湮.于沙上()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一寺临.河干() (2) 山门圮.于河() (3) 二石兽并.沉焉() (4) 求.二石兽于水中() (5) 竟.不可得() (6) 以为 ..顺流下矣() (7) 曳.铁钯() (8) 尔辈不能究.物理() (9) 众服为确论 ..() (10) 然则 ..天下之事() 3. 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4, 下列各项划分停顿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 樟/数小舟,电/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B.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C.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5. 翻译下面句子。 (1)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酒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拓展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慕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研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呼?”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①汝多知②乎?” (《列子》) 【注释】①为:同“谓”,说。②知:同“智”,智慧。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阅.十余岁() (2) 棹.数小舟() (3) 如是再啮.() (4) 及其日中如探汤.()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素材 新人教版

《河中石兽》 课文《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24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生而眇[1]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2]烛而得其形;他日揣[3]龠[4],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注:[1]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2] 扪(mén):用手摸。 [3]揣:摸。[4]龠(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认为发出声音的钟是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知道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山门圮.于河() ⑶扣.盘而得其声;() ⑷而人之未达.也,()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4、甲、乙两文共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5.用“|”给下边句子短句(断三处)(3分)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5分)11、A B C 击打、敲 D洞晓 12、(1)但凡河中有沉石一定要在上游中寻找 (2)既然这样那么 (3)即使有巧妙地譬喻,好的诱导,也不超过盘和烛的比喻 13、D 1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判断失误不能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或道听途说,要真正了解事物,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24 河中石兽

24河中石兽 上课素材 资料链接 纪昀,乾隆年间官员,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朗读音频、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出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石头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学生各抒己见)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外的上游发现了本来位于十里外的下游的石头。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石云,清代学者、文学家。 2.生难字词 (1)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木.杮(fèi )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ú) (2)词义 ①一寺临.河干(靠近)②山门圮.于河(倒塌) ③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④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 ⑤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⑥以为 ..顺流下矣(因此认为) ⑦尔辈 ..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 ⑧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⑨盖.石性坚重(发语词,表原因)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第一部分: 1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 人。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纪旳|清朝 解析:这种题目主要是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_____________ 曳铁钯_____________ 湮____________ 啮_____________ 遡流___________ 臆断_____________ 答案:zh dQ y 曰丫珂ni e| s y i 解析:注意“棹”的韵母是ao,不是uo,“啮”不要读成“齿”,“溯” 的声母是s,不是sh。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 ;讲学家判断其 在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 ;老水兵贝y判断其在_______ ,是因为________ 。答案: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 I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解析:读懂文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个自然段交代了一个观点。 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山门圮于河 ②阅十余岁 ③曳铁钯___________

④湮于沙上___________ ⑤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___________ ⑥如是再啮___________ ⑦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 ⑧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 答案:倒塌I多,余数I拖着I埋没I讲学,教书I侵蚀,冲刷I通“癫”,疯狂I依 昭 八、、 解析: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古今异义,如“讲学家”古意是讲学、教书的人,“如”在这里是依照、按照的意思。其次还要注意通假字,“颠” 通“癫”,是疯狂的意思。 5.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6、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标准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 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2.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山门圮于河(pǐ)僧募金重修(mù) B. 一寺临河干(gān)棹数小舟(zhào) C. 是非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 D. 如是再啮(chǐ)遂反溯流逆上矣(s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 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4. 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5. 重点词语理解 (1) 河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设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尔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物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木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失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坎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溯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据理臆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找出通假字 不亦颠乎“____”通“____”,解释:____________。 7. 读准多音字 1 / 7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习题 24 河中石兽 (含答案)

24河中石兽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于沙上(yān) 啮.沙(niè) 溯.流逆上(sù) 臆.断欤(yì)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6)曳.铁钯(拖) (7)尔辈不能究.物理(研究、探究) (8)众服为确论 ..(正确的言论) (9)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10)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 4.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C)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 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两处)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果/得于/数里外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7.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河中石兽》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最新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精编版)-精选

24 河中石兽 01积累运用 【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 圮.于河(pǐ)棹.(zhào)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yān) 啮.沙(niè) 溯.(sù) 臆.断(yì) 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朝代)学者、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2)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3)求.石兽于水中求:寻找 (4)竟.不可得竟:终了,最后 (5)曳.铁钯曳:拖 (6)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究 (7)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 (8)众服为确论 ..确论:正确的言论 (9)如是再啮.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0)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 (11)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 (12).以为 ..顺流下矣以为:认为 (13)棹.数小舟棹:划(船) (14)湮.于沙上湮:埋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结构助词“的”。)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

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02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8.老河兵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老河兵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 03拓展阅读 【甲】见课文《河中石兽》 【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2)可据理臆断 ..欤臆断:主观地判断 (3)但微颔.之颔:点头 (4)康肃笑而遣.之遣:打发 (5)但.手熟尔但:只,只是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 (2)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铜钱盖住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滴入葫芦里。 11.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以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12.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乙】文借卖油翁之口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04综合性学习 为庆祝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遵义阳光中学七(2)班准备举办主题为“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3.假如让你做组织者,会前你将做哪些准备工作?请简单写下来。 ①搜集科技资料;②了解科技成果;②独立或合作完成一项科技小发明;④确定新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河中石兽》精典习题

25.《河中石兽》阅读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二)1.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2.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3.D 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24、河中石兽(纪昀)

二十四、河中石兽(纪昀) 1、易读错的字 纪昀(jǐyún)河干(gān)圮(pǐ)于河僧募(mù)金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木杮(fèi)暴涨(zhǎng) 携(xié)之去湮(yān)于沙上啮(niè)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遂(suì)反溯(sù)流逆上矣 可据理臆(yì)断欤(yú)石又再转(zhuǎn)转转(zhuǎnzhuǎn)不已2、多音字 gān (河干) chóng(重修) zhōng(水中) shí(石兽)干重中石 gàn (干劲) zhòng(重量) zhòng(命中) dàn (一石) zhǎng(暴涨) chù(迎水处) zhuǎn(翻转) dǎo (倒掷)涨处转 zhuàn(转圈)倒 zhàng(涨红脸) chǔ(处理) zhuǎi(转文) dào (倒车)3、形近字 昀yún(纪昀)圮pǐ(圮于河)僧sēng(僧人)募mù(募金)均jūn(平均)妃fēi (皇妃)增zēng(增加)幕mù(开幕)钧jūn(雷霆万钧)杞qǐ(枸杞)赠zèng(赠送)暮mù(暮色)竟jìng(竟然)棹zhào(棹小舟)悼dào(悼念)帐zhàng (设帐)(竟不可得) 竞jìng(竞争)掉diào(扔掉)淖nào(泥淖)账zhàng (账单)伥chāng(作伥)张zhāng(姓张)杮fèi (木杮)柿shì(柿子)(为虎作伥) 怅chàng(惆怅)胀 zhàng(膨胀)沛pèi(充沛)肺fèi (肺管) 激jī(渐激渐深)倒dǎo (倒下)渐jiàn (渐渐)坎kǎn (坎穴) 缴jiǎo (缴获) 檄xí(檄文)捯 dáo (捯饬)惭 cán (惭愧)砍kǎn (砍树)4、文言词语解释及其译文 (1)沧州:地名,今属河北。南:南部、南面。寺:寺庙。临:靠近。干:岸、边。河干:河岸。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沧州南面有一寺庙靠近河岸。(2)山门:佛寺的外门。圮:倒塌。于:在。山门圮于河: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3)并:一起。焉:于此,在这里。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二石兽并沉焉:(门前)两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4)阅:经过,经历。余:多。岁:年。阅十余岁:过了十多年。(5)僧:僧人们、和尚们。募:募集。金:钱财。募金:募集钱财。重:重新。修:修建。僧募金重修:和尚们募集钱财重新修建寺庙。(6)求:寻找。于:在。求二石兽于水中:并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7)竟: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通用)

出处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1]《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纪晓岚)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1] 2作者 作者:纪(jǐ)昀(yún) (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清代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著有《四库全书》。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1] 3文章正文 河中石兽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作者纪昀 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⑥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⑦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4注释 河干(hé gān):河岸。干,水边。 山门:寺门。圮(pǐ读第三声):崩塌。 阅:经历。 设帐:讲学,教书。 木柿:木片,木屑。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固:固然。 颠(diān读第一声):通“癫”,疯狂。 欤(yú读第二声):呢,语气词。 啮(niè读四声):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5文章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习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 一、重点注释默写: 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经过十多年,僧侣募款重新修整(佛寺的外门)。在河水中寻找两尊石兽,最后没有找着。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到下游去呢?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翻译:大概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 通假字 钯:通“耙”,耕地的农具。 求之下流,固颠 . “颠”通“癫”,“疯狂” 特殊句式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句 2.求之(于)地中省略句 3.(僧)棹数小舟省略句 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倒装句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被动句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5.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6. 盖石性坚重;求之下流,固颠 7. 8.翻译下列句子。 9.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10. 6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4 河中石兽 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时练习(含答案) 24河中石兽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圮.于河(pǐ) 棹.数小舟(zhào) 曳.(yè) 铁钯.(pá) 木杮.(fèi) 湮.于沙上(yān) 啮.沙(niè) 溯.流逆上(sù) 臆.断欤(yì)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5)竟.不可得(终了,最后) (6)曳.铁钯(拖) (7)尔辈不能究.物理(研究、探究) (8)众服为确论 ..(正确的言论) (9)然则 ..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10)可据理臆断 ..欤(主观地判断) 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解析:前三项均为代词,最后一项为助词“的”。) 4.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C)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 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 D.(石兽)湮于沙上 5.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两处)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果/得于/数里外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 7.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

1 《河中石兽 》复习题 一、《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字 ,清代 ﹑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 二、字词分析: 1、 注音: 圮 曳 棹 杮 湮 溯 欤 2、重点字词: 临: 河: 余: 湮: 圮: 阅: 岁: 是: 杮(f èi ): 并: 啮: 坎穴: 臆断: 已: 如: 设帐: 竟: 棹: 曳: 但: 倒掷: 盖: 暴涨 尔辈: 求: 以为: 溯流: 固: 究: 然则: 遂: 3、通假字: 钯: 颠: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 如.是再啮 如.其言 (1)介词 在 (2)介词,像 (3)介词 按照 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6、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被 ) ⑵众服为确论 (认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 5. 古今异义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 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 帐寺中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 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 èi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 ān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7、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8、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原因是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古 今 干 岸 不潮湿 阅 经历 阅读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已 停止 已经

初中语文24课:《河中石兽》测试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测试题 (一)课内语段测试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 ..()()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湮.()没啮.()沙欤.()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这是一本小说,属于,内容以记述、为主,其中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和。 2.本文作者是,字,卒后谥号,直隶献县人。代家、家。 3.作者任《四库全书》,亲自撰写了,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4.《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四档。 三、解词。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或画横线的词语。 (1)一寺临.河干()(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4)但.知其一()(5)一寺临河干()(6)棹.数小舟()(7)设帐()(8)尔辈()(9)物理()(10)是非木杮()(11)坎穴()(12)溯流()(13)如.其言()(14)据理臆断()(15)至.石之半()(16)竟.不可得()(17)以为()(18)并.沉焉()(19)然则()(20)转转不已.()(21)不更颠.乎() 2.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