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徽州方言本字考

徽州方言本字考

徽州方言本字考
徽州方言本字考

歙县北乡话方言本字考①

沈昌明②

(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省245041)

关键词:歙北方言本字考证

摘要:歙北方言隶属于徽语区,其本字考证对于徽语其它方言点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了解决方言调查中,特别是整理方言同音字表时,出现的有音无字的这一问题,通过参考有关工具书,主要是《广韵》、《集韵》以及其它方言的本字考证释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文章。通过对已经考证的本字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古今语音的对应变化规律,还可以佐证文字发展的总体趋势——简化的必要性。

壹徽州方言的音系

歙县方言是徽语的集中代表方言之一,而歙县方言内部又存现出各自的差异性。一般意义上以歙县县城为中心,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延伸来划分方言片,即俗称的东乡话、南乡话、西乡话和北乡话。本文以县城北门以外的北乡话为考察对象。

歙县北乡大体上是以县城北门(以万年桥为标志)以外的狭窄区域,此门以外的区域都可以叫北乡。事实上真正操北乡话的地域要小得多。主要集中在塔山、许村、上丰、岩源四个乡镇。据《歙县志》载,上述四个乡镇的总人口为22479人(1987年)。其代表方言是许村话。

许村镇是歙县西北部的山区乡镇,地处箬岭关南麓,富资水上游,城许公路的终点。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30个自然村,共1488户,6173人

一、声母23个

[P] :布步别盘 [pˊ]:怕胖博卜

[m]:门袜摸亩 [f]:发飞肥华

[t]:到刀稻朵 [tˊ]:通太痛吐

[n]:那闹鱼热 [l]:老路绿来

①虽然本文研究的是歙县北乡话的方言本字,但实际上在徽语区中,本字是相通的,只是读音不同而已。本文列举中,对说法不一的也作了说明。

②沈昌明,安徽歙县人,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硕士学位,黄山学院副教授。

[k]:贵归讲江 [kˊ]:去开看亏

[x]:红巷嗅鞋 [ts]:早糟增组

[tsˊ]:粗从醋错 [s] : 三山生色

[t?]: 张照舅桥 [t?ˊ ]: 昌朝初楚

[?] : 树烧书善 [t?] : 鸡机接剪

[t?′]:气妻席器 [?] : 修西惜稀

[?] : 咬硬藕岸 [v] : 闻远五位

[?] : 也应有夜阿儿

二、韵母26个

[?]:资字自次 [i] :支鸡日吃

[o]:怕爬堂床 [i?]:蛇姐年切

[u]:路古哭副 [y]:鱼书猪除

[A]:色百盖更 [y?]:靴权拳犬

[a i]:合北不喝 [uai]:贵割位胃

[u?]:刮关宽般 [ei]:月贴鳖撇

[iou]:药娘样阳 [an]:短紧跟恩

[uA]:挖管横煨 [i?n]:青心精星

[u?]:红龙冲轰 [?]:咸鞋解减

[i o u]:溜豆牛油 [iu?]:用容勇戎

[yn]:准蠢军迅 [m]:母亩

[n]:你这 [v]:五物舞雾

[i n]:云运韵信 [?]:耳儿包逃

三、声调5个

许村话的调类5个。古平声一分为二,与普通话一致,但调值截然不同。阴平调调值是33,阳平调调值是51。古上声字不分阴阳,调值均为35,去声不分阴阳并和古入声的阳入调的调值一样,均为55,古入声字中的阴入调调值为214。值得注意的是在许村话中古入声字既无塞音韵尾,也无喉塞音的变化,已经完全转化为舒声了。大致规律如下:古:平上去入

许村话:阴平阳平上阴入阳入

33 51 35 214 55

例字:

33:方高猪天 51:穷陈阳床

35:古展好海 214:急竹屋七

55:盖去正月入麦药办害

贰歙县北乡话本字考证

嫽【liɑu51】指主动地去惹别人,含有挑逗等意思,方言里主要用在男女的那种暧昧关系上,常带有贬义。汉傅毅《舞赋》:““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此中“嫽”意与方言同。见《说文》女字,一曰相嫽戏也。又《广韵》力小切,《集韵》朗鸟切,音缭,好貌;一曰戏也。

炕【kˊ? 55】把东西放在锅边上慢慢烤。见《集韵》,唐韵,丘罔切,“炕,灼也”。《疏》炕,举也。谓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

抻【?ˊan 33】伸直的意思,如抻个懒腰。《广韵》震韵,试刃切。《集韵》试刃切,去声。展也,抻物长也。

黐【?ˊ? 51】糯米太黐了。《广韵》支韵,丑知切。《玉篇》黏也。黐胶所以黏鸟。

滗【pi 214】把水~干。《集韵》逼密切,音笔。《博雅》盝也。一曰去汁也。或作滗。亦作。

【?ɑu51】物不伸,蜷缩曰 。《集韵》宥韵,即就切,“ ,缩也。”王念孙疏证:“ 者,《众经音义》卷下五引《通俗义》云:缩小曰 ,今俗语犹物不伸曰 矣。”

【pˊi33】把树或竹子之类的桠枝~掉。《广韵》齐韵,匹迷切,“ , 斫”。另《集韵》齐韵,篇迷切,“ ,削也。”

【jou 51】衣服等磨损。裤子~了。《广韵》祭韵,除制切,“ ,劳也。”段玉裁注:“凡物久用而劳敝曰 ,……今人谓物消磨曰 ,是也。”

【sou 214】母水牛,即水~。《集韵》麻韵,师加切,“ ,牛名。”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牛之……牝者曰 ,曰 。”

誂【tˊiɑu 33】《说文》曰:“相呼诱也。”。《战国策》“楚人有两妻,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即用语言去搬弄是非,引起别人的纷争。

灒【?? 55】水溅到人身上。《广韵》翰韵,则旰切。《集韵》徂丸切,音攒。水集貌。又财仙切,音钱。汛也。又子末切,音?。与同。水溅也。覅③①把水~到我身上。

搉【kˊo 214】敲,~ ④个毛栗头。《广韵》觉韵,苦角切。《说文》敲击也。

【?? 55】门没关好,留有很大的缝隙。门 在那,我没带锁匙。《广韵》阮韵,于宪切。

舚【tˊan 35】用舌头去~。 几日没吃mn⑤了,你看,连碗都舚干净拉。《类篇》同?。

③覅:在当地方言中是“不”和“要”的合音,读作【piɑu?】。

④ :方言中第二人称单数。

⑤Mn:方言中指东西,原以为相当于上海话的“物事”,后经推敲,觉得不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字,故用

《韩愈·喜侯喜至诗》杂作乗闲骋,交惊舌牙舚。

齾【j 33】重东西的压痕。你那凳子覅磨来磨去,地板上到处都是~。《广韵》辖韵,五辖切,器缺也。此音系屯溪方言读法。

餲【x? 33】食物变味,肉都生~了。《广韵》曷韵,乌葛切,“食伤臭。”《玉篇》饭臭也。

囥【kˊo 55】把东西藏起来。把那个mn囥起来。《集韵》宕韵,口浪切,音亢,藏也。

謽【?iu 55】覅~了,干脆承认算了,何苦哇!《集韵》、《类篇》巨两切,强上声,词不屈也。

疄【lin 51】一~田。《广韵》真韵,力珍切。《集韵》《韵会》《正韵》离珍切,音邻。田垄。

【?ˊ 214】皮肤皲裂之谓开~。 那只脚都开~了,真可怜!《广韵》陌韵,丑格切,“ ,皴 。”

饽【t u 51】防粘手用的干面粉。你好嬉⑥, 粉面都覅~,把刀板搞的都是面。《广韵》没晕,蒲没切。

吃【?i 33】口吃。 是个吃佬。《广韵》迄韵,居乙切。《说文》言蹇难也。《唐史·拾遗》焦遂口吃,对客不出一言,醉后辄酬答如注射,时人目为酒吃。

鐾【pi 55】把刀在硬布上或水缸的边沿上来回摩擦,使之锋利。《集韵》去声,霁韵,蒲汁切。 ~,治刀使利。”

蟛【p u 33】一种小蟹,即~蟹(k?35)。《广韵》平声,庚韵,蒲庚切。“~,似蟹而小。”《集韵》平声,庚韵,蒲庚切。

渳【mi 33】小口喝酒。 没事就~两口小酒,真快活。《广韵》上声,纸韵,棉婢切:“~,水貌,《说文》,饮也。”

【mi 55】缝隙合拢平直状角 ~缝”。《广韵》上声,轸韵,弥邻切,“~,~合。”

【tˊiɑu 33】用剪刀或其他东西从植物的根部~断。如,~马兰头。《集韵》萧韵,丁聊切。“博雅,断也,或从召从兆。”

【tˊ 33】把猪、鸡等有毛动物放到盛满开水的容器中~毛的过程,~猪。《广韵》平声,灰韵,他回切,“~,~燖毛,出字林。”《集韵》平声,灰韵,通回切,“以汤除毛。”

【tˊi?n 33】~开,即摊开之意。《集韵》上声,厚韵,他口切,“~,展也。”

【tˊɑu 33】编织物等由于松弛,受压厚下垂,叫~。《广韵》上声,海韵,徒亥切。

簟【ti? 35】竹制供睡觉用以纳凉的垫子,也叫竹席。方言中叫“睡~”。《集韵》上声,忝韵,徒点切:“~,竹席也。”

劙【li 214】用刀或其它尖锐物划破。《广韵》上声,荠韵,卢启切:“~,刀~”。

礧【lɑu 214】滚的~意思,方言中有词“滚~”连用,也能当动词用,如硬币滚到一字母代之。见拙作《歙北方言代词研究》(2009)。

⑥即好玩。

边去了,方言中可以说“~到一边去了”。《集韵》去声,卢对切:“~,推石自上而下也”。

【li 33】即方言中说的 ~水。”使水分漏干。《集韵》入声,术韵,劣戍切:“~,去滓汁曰~。”

撍【so 55】把盛物的器具有节奏地来回摇动,以增加容量,并使平整。《广韵》去声,勘韵,作绀切:“~,手撼。”

蹱【?u? 33】走路不稳,身体前倾。尔⑦个人,走路~啊~的,恐怕是酒醉了。《广韵》用韵,丑用切:“~,行不正也。”

【?ˊo 214】~鳖。用尖利物探测。如, 是个~鳖第。《广韵》入声,觉韵,测角切:“司马彪注庄子云,~鳖,刺鳖。”

【su? 35】推也,由后往前使力。覅~我,再~我就要掉下河了。《集韵》上声,董韵,损动切: ~,推也。

【so 35】干燥,收 。《集韵》入声,屋韵,苏谷切:“ ,燥也”。

塍【san 51】田埂,《广韵》平声,蒸韵,食陵切: 塍,稻田畦也,畔也。

【?ˊy? 51】跛也,腿不便。《集韵》平声,戈韵,丘靴切:“ ,足病貌。”

缉【?ˊi 214】~鞋底,用针线把多层布缝在一起。《广韵》入声,缉韵,七入切:“~,绩也。”

炀【jo 51】衣服等用久了,不结实了。布~了。《广韵》去声,阳韵,与章切。

瞖【j i 55】眼睛内生的一层白色的膜。《广韵》去声,霁韵,于计切:“~,目~。”

窾【tˊo 214】~头,雨天不戴雨具淋雨。《集韵》戈韵,溪母,苦禾切:“空也,退作科。”

【t? 51】弹也,如 灰等。《广韵》曷韵,他逹切。

【kˊ? 33】 屁股。《广韵》黠韵,古黠切:“揩, 物也。”

睩【lɑu 214】用眼睛紧紧盯住对方,非常生气,含有威胁意。覅~着我,我不怕你。《广韵》屋韵,卢谷切:“视儿。”

孚【p u 55】鸟类等用体温卵化为雏谓之“孚”,或为“菢”,或为“孵”。《说文》: ~,卵~也。”

椓【to 214】用尖的或是锋利的东西刺。《说文 木部》: 椓,击也。

【x? 51】大声吼叫,及其悲伤,方言中有“ 丧”以词,形容人哭。《广韵》上声,厚韵,呼后切。

【?ˊo 214】捣乱,使其不和。覅 ,人家你 不掉。《广韵》效韵,初教切,“ ,角上也。”

挠【x 51】搅动(液体)。尔个mn放到缸里,要挠下,要不就淀底了。《广韵》豪韵,呼毛切,“搅也。”

漉【liɑu 51】把水中东西捞起来。《广韵》屋韵,卢谷切。

⑦音【n】近指代词,有人考证凡音读n类的指示代词的原字为“尔”,故用之。“尔个”即“这个”,“尔头”即“这里”。见拙作《歙北方言代词研究》(2009)

耖【?? 55】方言中有三样种田的基本工具,徽州人称之为“犁、耙、耖”。耖田的基本作用是使田平整,使水能到达田的每个角落。《广韵》效韵,初教切,“耖,重耕田也。”

【jɑ? 35】火灭了。如蜡烛 掉了。《广韵》马韵,徐野切,“ ,烛烬。”

踒【vei 35】《说文·足部》“踒,足跌也,从足,委声,乌过切。”脚踒了下,覅紧。

齁【xo 33】喘息,哮喘。徽州方言中把哮喘这种疾病称之为“齁油”或“齁油疾”。《集韵》侯韵,呼侯切。

【p o 33】徽州方言锁说的“ 家”,意思是非常顾家,做人家。《集韵》平声,麻韵,邦加切,“ ,敛也。”

胂【?ˊan 33】伸直之意,如被太短,脚都胂不直。《集韵》平声,真韵,痴邻切,“胂,伸身也。”

箍【ku 33】徽州方言中一是名词,一是动词。名词如“桶箍”;动词如“箍一只水桶。”《广韵》平声模韵,古胡切,“箍,以蔑束物。”

沕【mai 55】潜入水中,徽州方言中有“耕头沕”一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扎猛子”。《广韵》入声,质韵,美笔切。《集韵》入声,质韵,“潜藏”。

濎【t i? 55】水澄清的过程,如,水濎下再喝。《广韵》上声,迥韵,都挺切,“濎,泞水貌。”

蘯【tˊo 35】一是把东西放到水中来回摇动以洗干净。二是用器皿装点水之类的洗涤的东西,然后轻轻摇荡,使器皿干净。《说文》:涤器也。《广韵》上声,荡韵,徒郎切:涤蘯,摇动貌。

【no 55】两手搓揉。方言中说“ 粉面。”《集韵》入声,屋韵,女介切,“摍 不申。”

哴【lo 55】晾晒。方言中有“哴衣裳。”《集韵》去声,宕韵,郎宕切,“暴也。”

烔【tˊu? 33】方言中有“热气烔烔”一语。《广韵》同韵,徒红切。

【tˊan 35】吃相不好。《广韵》平声,江云,宅江切,“ ,吃貌。”《类篇》“ ,传江切,食无廉也。”

【so 55】把一些不能直接食用的东西放入沸水中,一沸即出。《广韵》入声,洽韵,士洽切,“汤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救荒木草一》:“山苋菜,采苗叶 熟,换水浸去酸味,淘净,酒盐调食。”按,今屯溪话谓“ ”,歙县话谓“fi”。

搛【k? 214】夹取,方言中有“用筷搛菜”等。《集韵》平声,添韵,坚嫌切,“搛,夹持也。”

奘【?o 55】粗大,见《广韵》上声,荡韵,伹郎切,“奘,大也。”尔个人真滚奘,三棍都打不死。

噍【?ˊiu 55】经常跟“蛆”来能用,或“噍屄蛆。”也能单用,如“瞎讲乱噍”。其主要意思是讲话不负责任。见《广韵》去声,笑韵,才笑切,“嚼也。”

晏【?? 55】迟的意思。如,尔老晏再来,下课了。见《广韵》去声,谏韵,乌涧切,“柔也,无情也,又晚也。”

【tan 51】方言中说的一种陶器,也是容器,用来装东西或腌制东西,一般以斗来衡量其大小。见《广韵》平声,凳韵,都胜切,“瓦器。”

沰【t o 214】被雨淋谓之“沰”。如,覅到雨地去沰,要害病的。见《集韵》当各切,“滴也。”

璺【min 55】方言中指陶器一类的容器出现裂纹,就说,尔个东西(音mn)璺掉了。见《广韵》去声,问韵,亡运切,《方言》秦晋器破而未离谓之璺。按,此字在俗语“打破砂锅璺到底”中与普通话读音相同,疑受普通话影响。

闸【?? 55】方言中意思是把门没有完全关上,留有比较大的缝隙。如,门闸到尔头,覅锁了。见《说文》“开闭门也。”《玉篇》乙甲切。

趤【tˊ? 35】方言中有“逛”之意。见《集韵》去声,宕韵,大浪切,“趤,逸游。”按,今屯溪方言中有“上街趤趤”一说,意思是,上街随便走走,目的性不强,也就是逛逛街。

瞢【m u? 33】方言中把视力不好,眼睛眯起来看东西的人叫作“瞢子”。见《广韵》目不明,莫中切。

【s? 33】方言中把“田螺”叫作“螺 ”。见《广韵》平声,脂韵,“ ,螺 。”

餈【?ˊ? 35】方言中指的是“餈巴”,一种用糯米做成的块状经油炸后食用的食品。见《广韵》平声,脂韵,“饭饼也。”按,今屯溪方言中也有叫“餈糕”的。

犇【pu? 33】今歙县话中谓牛跑起来叫牛“犇”。见《广韵》平声,魂韵,奔小韵,“犇,牛惊,出文字集略。”按今屯溪话中,有把跑叫犇的。

擹【tˊ 33】指赌博,如“擹牌九。”见《集韵》平声,寒韵,滩小韵,“擹,擹蒱,赌博。”

鳏【k o 33】方言中有“打鳏寡”一说,意思是耍无赖。另一个意思是指男人未娶妻,戏称“鳏棍”。见《广韵》平声,山韵,古顽切,“鳏寡,郑氏云,六十无妻曰鳏,五十无夫曰寡”。

羴【?i?n 55】方言指羊肉等特具有膻味。尔个肉真羴。见《广韵》平声,山韵,“羊臭,许闲切,又失然切。”

痟【?iɑu 51】一种病,很渴,喝水不停。方言中属于骂人的话,有“烧渴痟”的说法(此词从音)。见《广韵》平声,箫韵,“痟,渴病也,司马相如所患。”

薸【p iɑu 51】方言中所说的“浮萍”。见《广韵》平声,宵韵,“薸,《方言》云江东谓浮萍为薸。”

箩【l o 51】即箩筛也,歙县方言中筛有两种,一是网格比较粗的,叫箩筛;另一种是网格比较密的,主要是筛米用的,故叫米筛。见《广韵》平声,歌韵,罗小韵,“箩筛”。

蟼【k? 35】比青蛙小,颜色多为青褐色的蛙类,方言中叫“蟼蟆”。见《广韵》平声,麻韵,“蟼,尔雅云:蟼蟆,蛙类也,又音荆。”

爬【p o 51】方言中有“爬痒”一词,即搔痒。见《广韵》平声,麻韵,“爬,搔也。”

穰【ni u 51】稻草也,今徽州区丰乐水库一带,把稻草叫做“稻穰”。见《广韵》平声,阳韵,“穰,禾茎也,……,汝阳切十七。”

鏾【?i? 55 】即割掉公鸡的睾丸。《正字通·金部》“鏾,今俗鸡去势谓之鏾,……”。

参考文献

1.(宋)丁度等.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

2.

2.周祖谟,广韵校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

3.沈昌明,歙县北乡话音系【J】,黄山学院学报,2007.6.

4.王建军,丹阳方言本字考【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

5.肖萍,江西吴城方言本字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11月。

6.吴子慧,绍兴方言本字考【J】,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3月。

7.陈敏燕等,江西汉语方言主要常用口语本自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年1月。

8.沈昌明,歙北方言代词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8月。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Form of Characters of

Northern She Dialect

Shen Changm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angshan University, Anhui 245041)

Key Words: northern She dialect, the original form of a character, textual research Abstract: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form of characters of the northern She dialect, a sub-dialect of Hui dialect, affords reference for other sub-dialects

of Hui dialect.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dialects, especially when sorting out

homophones, researchers often find words with oral form but no written

one. Based on “Guangyun”, “Jiyun” and references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form of characters of other dialects, this paper solves this

problem in the research on the northern She dialect.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original form of characters, a law of the change of ancient

pronunciation and its present correspondence can be found, which also

shows the general trend of language change –the necessity of

simplification.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古徽州府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 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 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

安徽省中小学生学籍号编码规则

1

学学区,编码不得重复,见学区号说明。 4、特征码:普通入学学生,特征码为:男“1”,女“2”;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小学男生,特征码为“3”;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小学女生,特征码为“4”;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初中男生,特征码为“5”;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初中女生,特征码为“6”;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高中男生,特征码为“7”;对于从省外(国外)转入的高中女生,特征码为“8”。 5、流水号:由学校按学生入学的报名注册顺序统一编制,从0001号起依次顺延,一个学校内新生的流水号不允许重复。 二、关于学区号的说明 1、由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区(对应小学学校)顺序进行统一编号,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学区号采用3位数字表示,一个县(区)的学区号不能重复。 3、如有新增的学校,学区号依次递增,不能与原有学区号重复。 4、如有撤销的学校,该学区号编码保留,不允许被再次使用。 5、各个学校要严格按照学区号进行学籍号的分配。 三、常见编码问题及说明 1、升学: (1)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从初中升到高中,学生的学籍号不变。初中入学、高中入学的新生,必须拥有学籍号才能正常注册。 2

(2)初中入学、高中入学的新生,系统不提供自动生成学籍号的功能,对于这些学生,可以根据学籍号编码规则自行编排好学籍号,然后通过Excel导入到系统中。编码规则中的7到16位要求回溯到该生小学入学所在学区的小学学校编码。 2、变动的学生: (1)对于转入的学生: 区内转入:学籍号不变 跨区转入:学籍号不变 跨省、跨国转入:学籍号根据规则重新生成,入学年份与所在年级的入学年份一致。 (2)对于休学的学生,保留该学生的学籍号,学生复学时,学籍号保持不变。 (3)对于辍学的学生,保留该学生的学籍号;如果该学生复学了,学籍号保持不变。 (4)对于借读的学生,学生的学籍号保持不变。 (5)对于跳级的学生,学籍号保持不变。 (6)对于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的学生,学籍号保留。 (7)对于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恢复入学资格后沿用原来的学籍号。 3

梦回徽州

梦回徽州 人杰地灵,俊采星驰,无数的名人志士,英雄豪杰诞生在我的家乡徽州大地。让我们梦回徽州,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力图创新的洋务运动,不论是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多少徽州人走在解放名族,争取独立的最前端。 正当英国人想要用鸦片敲开中国国门,想要用枪炮轰击古老的中华大地。但是安徽人并没有屈服,即便封建王朝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时期,尽管当时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凋零。但是当英国侵略之时,安徽人以及大的热情参加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之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爱国篇章。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安徽寿春总兵王锡朋率1200官兵驰援江浙抗英前线,才参加了著名的定海保卫战。战斗之中,王锡朋壮烈牺牲,他用自己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个动人篇章。 诚然,抗争是主旋律,但是风流人物亦不胜数。当洋务派领袖合肥人李鸿章,也许人们看到的是他签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但那何曾又是他所愿?当中华大地饱受国难之时,他同样也能做出少许突破,兴办洋务运动,开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等企业,利用海关税收购军火和军舰,创立北洋水师学堂,主持向海外派遗留学生活动,建立北洋海军。没有他,谁又能说清朝能够继续苟延残喘?这便也是徽州之魂。 历史的车轮轰轰转过,时间回到了南海之上,当北洋舰队遇上日本舰队,作为安徽人的丁汝昌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回程时于大东沟海面突遭日舰队截击,发生黄海海战,他指挥应战,重创日寇两舰,1895年日寇以海陆两军围攻威海卫,他因力战失利拒绝投降而自杀。他用生命证明了安徽人的精神。当侵略在中华大地上肆虐之时,便有法国人借天主教神父之名,兴建教堂,然而干的却是拐卖儿童之行。当人们群众包围教堂之时,要求教堂放出被拐卖的儿童,却遭到了教堂的拒绝。愤怒的人们群众冲进教堂将侵略者的建筑物付之一炬。然而清政府却软弱无能,做的是逮捕当时的反抗群众,向侵略者妥协,签合约,加以残酷镇压。然而安徽的人们不会屈服,尽管芜湖一地的民众被逮捕,被处死,但是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爆发的确实更多的反抗洋教的斗争,轰轰烈烈,永不停息,用生命证明了安徽人的血型。 然而除了不停息的反抗斗争,安徽的文化与经济亦不可忽略。然而多年领先的农业经济已经开始解体,取而代之的却是手工业经济与近代工业经济。徽商的辉煌早已远去,靠盐和丝绸致富的徽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只能靠茶叶和对外营销农产品来获取微博的利润,直到1978年的小岗村,安徽的经济才重新焕发生机。安徽的文化却并不落后,当陈独秀主办的《安徽俗话报》倡导民主革命与解放,提倡实业,兴办学堂,大力传播科学知识。号召了安徽各界的爱国人士为自己的家乡而奋斗,在安徽地区埋下了辛亥革命的火种,更为五四运动的到来做好铺垫。在艺术领域安徽更是不落人后,徽班进京与其他地方特色相结合终成京剧。 再多的苦难也无法掩盖安徽人的血型,安徽人为自由民主奋斗的不屈精神。不论是侵略者,还是残酷的清王朝,割据军阀,安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从未停止。数风流人物,不论是安徽绩溪县人胡适,提倡文化改良和白话文。还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与日军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冯玉祥。无不是安徽人的骄傲。 时光流转,留下的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的是一段段振奋人心的动人历程。也许更多的安徽人并没有被历史所记录,而是默默做一个徽州人应该做的

方言本字考

方言本字考 1.爸爸。《玉篇》蒲可切,婆上声。《玉篇》父也。《正字通》“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蜀谓老为波。宋景文谓波当作皤”。由上可见,“爸”古字为巴、八、波,后两字明显是借音,本字是“巴”。在古音中,b、p经常不分,b有时也读为d。巴,通“大”,“巴”的本义是大蛇,可以吞象也。古代的巴国,就是出现巴蛇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有人称父亲为大大,这是正宗的古音。后来,“爸”音变为“父”。古无轻唇音,f上古读为b、p,根据鱼模生麻的规律,“父”的上古音就是“巴”。类似的音变还有:匍→爬;辅→巴;敷→巴。当“巴”音变为“父”,后人便在工作思路“巴”上面加“父”构成“爸”,以区别于“巴”。简言之,“爸”就是“父”,字义是“大”。 2.妈妈。《广韵》莫补切。《博雅》母也。称母曰妈。“马”在上古读若母,与豆、杜、大音近,表示大。“马”加“女”,表示年长的妇女。从“马”的字很多都表示大,比如:蚂蟥、蚂蚁、蚂蚱、马蜂、灶蚂子。北方又将妈妈称为娘,本义指少女,泛指妇女,比如:姑娘、姨娘。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亲属称呼并不专指特定的人,而是指某类人。比如“父”指父辈,有叔父、伯父之称;“妈”指女性父辈,有姑妈、姨妈、舅妈之称。当前面没有任何限定时,便指最近的亲人,所以“父”指父亲,“妈”指母亲,“娘”也指母亲。简言之,“妈”就是“母”,字义是“大”。 3.爷爷。这个称呼比较乱,有的指父亲,有的指祖父,有时又指有权势的人或年长的老人。“爷”古字,繁体字爷,从邪、从耶。根据喻四归定的规律,y声上古读d、t,古音读若毒、豆,表示老、大。所以,用来指所有年长的人或有权势的人。祖父,年长也;父亲,亦年长也;有权势的人,大人物也。类似的称呼还有“爹”“伯”。“爹”有的指父亲,有的指祖父。爹,《广韵》屠可切。因为t声由d声演变而来,屠可切读若夺。“爹”从多,可见上古读若多,相当于“大”的古音,表示大、老。“伯”叠韵通假为“大”,所以“伯伯”指父辈中最年长的,也指比自己父亲年长的。笨伯,指身体肥大、行动不灵巧的人,“伯”在这里就是指大。由上可见,爸、父、爷、爹、伯这几个字,古音都是豆,都表示大、老。 4.奶奶。“奶”是个后造字,古作奶、,本字是“乳”。乳,上古读若鲁,豆腐乳方言称为豆腐鲁。可见“奶”古音读若鲁,后来音变为乃。为什么“乳”读若鲁?因为“鲁”叠韵通假为豆,表示圆形,乳房圆形也。在上古音中,好多读dou、du的字表示圆,豆、乳、头、车(du)、竹(箸)都是圆的。“奶”古时指母亲,因为母亲哺乳也。《博雅》母也,楚人呼母曰奶。但是因为“奶”读若大(豆),所以也可以指祖母,甚至指所有年老女性,相当于“爷”“爹”可以指所有年老男性。在安庆方言中,称呼最年长的父辈女性为“嬷嬷”。嬷,取音于“母”,取音“大”,相当于“妈”。称比自己父亲大的父辈为“伯伯”,伯伯的老婆称“嬷嬷”。

徽州

“我是安徽徽州人”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唐]岑参:《逢入京使》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一个人到了暮年,往往特别怀念桑梓之邦,流露出的情感也最为真挚和执著。 1960年的一天,当秘书离开胡适的卧室时,听到身后在用绩溪方言背诗,好像是“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是公元6世纪的南朝人,梁元帝萧绎让他朝聘于北周,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江南故土。当时,北周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都爱好文学,对才华横溢的庾信恩礼有加。故此,庾信在北朝宦海扬波,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然而,他虽然位至通显,却时常客思凄迷,催梦依依。曾作《哀江南赋》,以抒发其故园之思…… 胡适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他常对自己晚年的秘书兼助手胡颂平说: 徽州话是我的第一语言。 我小时用绩溪土话念的诗,现在也只能用土话来念。 我将来如有工夫来写自己的传记,要用很大的一章来写我那个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 …………① 绩溪,徽州,……,尽管暮云断处,迢遥山水,但在胡适心目中,故园仍然令他魂梦牵萦。 早在50年代,胡适就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邀请,作过十数次的口述回忆,简明介绍自己的家世、求学和治学的主要经历以及学术成就,这就是唐德刚教授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 翻开《胡适口述自传》的第一章,映入眼帘的是“故乡和家庭”。其下次一号的字体是“徽州人”三个字。而接下来劈头的一句话便是——“我是安徽徽州人。” 徽州,地处安徽南陲的黄山、白岳(齐云山)之间,北有云烟缭绕的黄山迤逦而去,南有峰峦叠嶂的天目山绵延伸展。如果我们乘着火车经南京、芜湖前往徽州。通过宁国之后,途经绩溪、歙县、休宁、黟县和祁门,一直到江西的景德镇,折而向东的婺源,透过车窗看到的“新安大好山水”——溪山环峙,秀峰叠翠,轻帆斜影,村落绵延,真可谓“黄山白岳相对峙,风景绮丽甲江南”。尤其是点缀其间的粉墙、黛瓦、马头墙之建筑风格,几乎是如出一辙,这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明清时代徽州一府六县民俗的独特内涵。 从地理环境来看,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早在南宋淳熙《新安志》的时代,徽州就有“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所谓“山限壤隔”,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有过解释,即徽州一府位于“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山地及丘陵占到十分之九,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域社会;而“民不染他俗”,则道出了徽州作为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徽州的地望,素有“吴楚分源”之说。据说,先秦时期吴楚争雄,此处因地当两国之间,遂有此称。迄今,在徽州西徧的婺源县北浙源乡的浙岭脊上,仍然保存着“吴楚分源”的青石界碑。在东面接壤处,明末金声亦曾指 ①《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中国友谊

谈对徽州文化的认识

魅力徽州 我是一名来自安徽的学生,而安徽文化最有名的就是徽州文化,所以我简单介绍一下徽文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 徽州文化被誉为“东南邹鲁”,徽商称雄明、清两代数百年,聚集钱财,富甲一方,因而能广修楼宇,徽商“贾而好儒”,修神庙办学堂投资教育,培养做官的乡亲弟子,并且积极的参与政治,徽商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审时度势,长期奔波于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五湖四海。即使长期在外,他们也不忘家乡,积攒钱财来修建房屋,光宗耀祖,因此就有了今天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整体设计构思严谨,题材新颖,总体和谐,充分发挥了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徽匠独具匠心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在了徽派建筑中。 2000年,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徽匠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不仅如此,安徽的巢湖,肥东,肥西,六安等地有建筑之乡的美誉,我们要打造徽匠品牌,积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让世人了解认识徽派建筑,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 徽州文化延绵不绝,磅礴久远,自古至今,代代英才于此孕育,再次发光。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昇,为谁辛苦为谁忧;一代思想先驱朱熹“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万古流芳;先天而忧,后天而乐的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万世师表”陶行知,为平民,为农工,俯首教育,孜孜以求。天之骄子,多孕于此,中林敏秀之地,散发着万物清明之灵。徽州文化永存,徽州精神永存。 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要做一片绿叶,将根深深地插入这养我爱我的祖国。徽州精神永驻我心,它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目标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乌斯的灯泡;我应该立志成才,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应该珍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落,百年明日能几何?用徽匠精神支撑自己,为理想和事业去奋斗,将徽匠精神发扬光大,用自己的真情托起明天的太阳。 计算机系网管班王菲

宾阳大桥平话本字考

宾阳大桥平话本字考注:行文形式:本字+注音+释义+举例+出处。 1.搲v a213 以手耙物。搲草成堆来。《集韵》马韵,乌瓦切:“搲,吴俗谓手爬物曰搲。” 3. 揞 am54 覆盖、遮掩,按住。《广韵》感韵,乌感切:“揞手覆。”《方言》卷六:“揞、拼、错、摩、藏也。荆楚曰揞。”《广雅? 释诂》:“揞,藏也。”王念孙疏证:“《广韵》:揞,手覆也。覆亦藏也,今俗语犹谓手覆物为揞矣。 4.滗b i44 倾汁留物泌水。《集韵》至韵,兵媚切:“泌,《说文》:侠流也。”《灵枢经?营卫生会》:“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又,滗,音笔,《广韵》质韵,鄙密切:“滗,去。 【沕】 潜水。~水捉鱼。《集韵》质韵莫笔切:“~,潜藏也。” 【】 … 削。~木笔尖来。《集韵》齐韵篇迷切:“~,削也。”《方言据》卷下:“侧刃削物令薄曰~。” 9. 薅x u :向外拔、揪。~田(耘田除草)。《正韵》呼高切,音蒿。《说文》拔去田草也。《诗?周颂》以薅荼蓼。《说文》亦作茠。《集韵》或作浢?鎒渐。 12趉t …i 忿忿而别盲听齐先肚~呃(未听完话就走了)。《广韵》物韵,九勿切:“走,走貌。”胡文英《吴下方言考?黠韵》:“走,怒而走出也。吴中谓人含怒不别而行曰~。 13. 【嫽】lieu 逗;戏弄。靡~他,慢儿过会儿他哭呃。《广韵》萧韵落萧切:“~,相~戏也。”《集韵》萧韵:“~,相戏。”今多作“撩”。 【】 挖。~耳屎;~墙打洞。《广韵》侯韵落侯切:“~,剅~,小穿。”《玉篇》:“~,穿也。” 【】 晾晒。~衫干来。《集韵》宕韵郎宕切:“~,暴也。” 【鉎】 54 铁锈。刀生~呃。《广韵》庚韵所庚切。《集韵》:“~,铁衣也。” 【 】 44 推。~一拳过去。《广韵》肿韵息拱切。《集韵》肿韵:“~,推也。” 【嗽】 吮吸。~田螺。《广韵》屋韵桑谷切:“~,吮也。” 【镵】ts 扎;刺。着刺~脚。《广韵》衔韵锄衔切:“~,刺也。” 【圳】ts 水沟;水渠。坝~水满了。清钮琇《觚賸·粤觚》子鸩切。《朱子语类》卷二三:“如一大圳水,分数小圳去,无不流通。” 【搇】 32压;按住。~鸡识鸡屎出。《集韵》沁韵丘禁切:“~,按也。” 14.髼 o 松散髼头散发。《广韵》东韵,薄红切:“髼,髼松,发乱貌。” 15.埲p…o 尘土飞扬, 尘土埲□m n 《广韵》蒲蠓切:“尘起貌。” 16.鬻p 液体沸腾溢出粥~出来《广韵》没韵,薄没切:“说文吹釜溢也”。《说文》鬲部段玉裁注:“今江苏俗谓火盛水鬻溢出为铺出,鬻之转语也,正当作鬻字。” 【】 戳。~空窟去。《集韵》沃韵都毒切。《说文》:“~,椎击物也。” 【捼】 揉搓。~脚净去。《广韵》戈韵奴禾切。《说文》:“~,推也。一曰两手相切摩也。” 【】 裤裆。 裤~。《集韵》宕韵乃浪切:“儾,宽缓也。或从衣。” 【攞】 ①采摘。去~菜归来煮。②寻找。~人帮忙。《集韵》歌韵良何切。《玉篇》:“~,拣~也。” 【铛】 …a 穹窿形的炒菜的金属锅。尺九~好炒菜《广韵》庚韵楚庚切。《集韵》庚韵:“~,釜属……” 【牚】 …a ①起支撑作用的木头。②支撑。~车大~啊稳。《<文选·长笛赋>六臣本》丑耕切。《广韵》映韵:“~,邪柱也。”《详校篇海》:“~,撐住也,或作撐。”

徽州文化全面解读

徽州文化 一、徽州概述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 1、年表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 2、古代教育 徽州历史厚重、文风昌盛,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当时的教育办学。宋元以来,徽州共建有书院260多所。书院绝大多数都是宗族主办或宗族子弟创办,同时,也有少数官办。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 二、徽州文化概述 (一)徽文化(即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

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 2008年文化部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它是我国第一个开展跨省文化生态保护的保护区。保护范围为:安徽省黄山市的全境,安徽省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三大文化圈,三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皖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二)徽州与徽州文化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汤显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表现了诗人对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的向往。徽州不仅以其云山雾海、怪石嶙峋、清秀明丽的黄山、齐云山、新安江、太平湖等吸引着每年数百万海内外游客,更以其美丽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旅游者,使其流连忘返。那造型别致的徽派古民居、鳞次栉比的古牌坊群和阴森威严的古祠堂,无声地诉说着古老徽州文化辉煌的昨天。1990年,黄山荣列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2000年,西递、宏村加盟世界文化遗产行列;还有潜口民宅、许国石坊、罗东舒祠、渔梁古坝等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它们的殊荣显示出徽州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徽州文化也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引起海内外更多学者的强烈关注,为众多旅游者趋之若鹜。 (三)地理概况 1.自然

湖北当阳方言本字考

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杨军会(),女,湖北宜昌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词汇、古文字学。 2008年6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Jun .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 湖北当阳方言本字考 杨军会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摘 要:当阳,湖北省宜昌市县级市,地处长江中游,属西南方言区。本文就部分方言词,通过声韵对照关 系来考查在古汉语中的情况,追溯其本字,借此来了解楚地的民风民俗和汉语的流变情况。 关键词:湖北当阳; 方言; 本字; 声韵 中图分类号:H 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75-03 5 :2008-0-10 :1982-7

67

参考文献: [1] 丁 度.宋刻集韵[M ].北京:中华书局,1989. [2] 周祖谟.广韵校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3] 许 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Textua l Resear ch of the O r i g i n a lW or d s of Dan gyang i n Hube i P r ov i n ce Y ANG Jiu 2hui (C ollege of Hum an itie s,Zhejiang N o r m al U n iversity,J ing hua 321004,Z hejiang,Ch ina ) Abstra ct:Dangyang,a county level city in Hubei Yichang,is situated at the Yangtze R iver m iddle reaches and bel ongs t o the south west dialect a r ea .This article take s part of the dialcet words by exa m ining thr ough the sound and final comparis on relati ons in the situ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t o trace its original for m of a character and to know the cust om of the chu place and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chine se . Key W or ds:Dangyang in Hube i; dialect;the origina l word; s ound and final 77

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

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 孟庆惠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芜湖241000) 关键词:徽州方言;民间歌谣;押韵 摘要:安徽徽州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区域,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徽州地区的民情风俗,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深入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对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做一番描述,以期推动徽州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11;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03)01-0012-07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rh y m e i n t he ballads i n h uizhou d istrict M ENG G i n g-hui(C olle g e o f L iterat ure,ANU,W uhu241000,C hina) K e y words:d ialect o f~uizhou d istrict;ballads;rh y m e Abstract:T here are m an y ballads s p read a m on g t he p eo p le i n~uizhou d istrict wh ich has a p ro f ound cultural back g round i n A nhui.T hese ballads reflect t he custom s and f ee li n g s o f t he p eo p le t here and are deserved to be stud ied.T he p a p er anal y zes t he characteristics o f t he rh y m e i n t he ballads from t he p ers p ective o f li n g uistics so t hat it can p rom o te t he stud y o f t he culture i n~uizhou d istrict.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我多次到安徽徽州地区(包括歙县、黟县、祁门、绩溪、休宁等)作方言调查,收集了数百首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徽州地区的民情风俗,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做一番描述,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一、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情况 徽州民间歌谣大都是按照徽州方言语音押韵的,从我们收集到的歌谣材料看,押韵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很多歌谣是按方言韵音相同的条件押韵的。例如:(1)黟县民歌《黟县十二都小唱》一都城内冷清清[e], 二都田多少人犁[l i]; 三都萝卜似雪梨[l i], 四都白菜似粉皮[p i]; 五都农家扁担勤[i], 六都西递水如金[i]; 七都来往最便利[l i], 八都讲话又一类[l u i]; 九都出柿还有栗[l i], 十都剿匪把民欺[i]; 十一、十二山边临[l i], 田薄坦瘦难旺兴[s i]。 6个韵脚字普通话分别读i韵母(梨皮欺)、ei韵母(类)、i n韵母(金)、i U韵母(兴)。分属于十三辙中的“一七”辙、“灰堆”辙、“人辰”辙和“中东”辙的韵字,很明显,黟县话却归为一个[i]韵类。 (2)歙县民歌《十二月花名》中的一节 九月里菊花家家有哟, 十月的芙蓉赛牡丹[t], 十冬腊月无花采哟, 要想采花等春来[l]。 韵脚字“丹”、“来”普通话分别读an、ai,分别属于“言前”辙和“怀来”辙。歙县话却将它们读成一个韵类。 (3)绩溪民歌《算命》 嫂在房中绣花巾[t G i O!], 耳听门外叮口当声[G i O!]。 第31卷第1期V o l.31N.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 A nhui N or m al Unioersit y(~u m.&S oc.S ci.) 2003年1月 Jan.,2003 *收稿日期:2002-09-16 作者简介:孟庆惠(1934—),男,安徽霍丘人,安徽师大文学院副教授,著有《安徽方言辨正》(196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省志?方言志》(1997年方志出版社)、《歙县话言档》(199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等。

徽州传统建筑的规划特征

浅析徽州传统建筑的规划特征 王梓瑞李超谢东方张梦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合肥10建筑2班) 摘要:徽州古村落的规划中,徽州人形成了以宗族礼制为理念;以风水环境为内涵;以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规划思想。探寻其成因渊源,皖南古村落的规划融合了晋唐文化与自然境界、风水文化及徽商文化,体现了徽文化的深厚底蕴。 关键词:规划特征;人文思想;徽商文化 我国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近年来了自然社会因素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价值及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徽州曾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歙、休宁、黟、婺源、祁门和绩溪6县,治歙县。19世纪中叶,历经1000多年形成稳固一体化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徽州文化以其典型质朴的浓缩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今学者回眸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之际,对徽州文化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徽州古村落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数量最丰富的古村落群之一,其代表黟县西递、宏村是至今为止我国惟一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村落保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研究中国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文从聚落地理、文化地理的角度,进行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和机理分析具有较强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一.徽州古村落的产生 成因上,村落有定居型与移民型之分。定居型村落主要指因农业出现要求定居而形成的村落,真正意义上的定居型村落很少,村落大多是移民形成的。事物发展是相对的,历史上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发生大规模移民形成移民型村落,而随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移民,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则可能自发地产生新的定居型村落。 先秦时期徽州处于山越时代,山越先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20世纪50年代末徽州西周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碗、盂、钵、尊、盘、罐、鼎和陶器、釉陶器、青铜器,说明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出土文物中的两件“钟型五柱乐器”和一只铜鼎上所绘的舞蹈图反映出当时先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精神生活。农业的出现说明先秦时期村落在徽州已经存在,这时期的村落应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 黄山、天目山和白际山脉环绕徽州四周,山脉之间形成歙县、黟县/祁门等盆地,源于四周山脉的新安江及其支流回环全境,形成闭塞而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因战乱等原因形成的南迁人口提供了重要的迁徙地。据研究,徽州移民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南宋以后,很少有移民迁徽,位于徽州主要盆地是徽州早期的移民型村落。 迁居徽州的先民,特别是一些世家大族在徽州境内的后续迁移形成众多村落,许多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力。例如宏村的汪氏宗祠,因此,迁徽大族境内迁居是徽州古村落产生的基本形式。 二.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 徽州人最初的村落为古越人的聚居之地,属原始定居型村落。历史上中原人

徽州方言本字考

歙县北乡话方言本字考① 沈昌明② (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省245041) 关键词:歙北方言本字考证 摘要:歙北方言隶属于徽语区,其本字考证对于徽语其它方言点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了解决方言调查中,特别是整理方言同音字表时,出现的有音无字的这一问题,通过参考有关工具书,主要是《广韵》、《集韵》以及其它方言的本字考证释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文章。通过对已经考证的本字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古今语音的对应变化规律,还可以佐证文字发展的总体趋势——简化的必要性。 壹徽州方言的音系 歙县方言是徽语的集中代表方言之一,而歙县方言内部又存现出各自的差异性。一般意义上以歙县县城为中心,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延伸来划分方言片,即俗称的东乡话、南乡话、西乡话和北乡话。本文以县城北门以外的北乡话为考察对象。 歙县北乡大体上是以县城北门(以万年桥为标志)以外的狭窄区域,此门以外的区域都可以叫北乡。事实上真正操北乡话的地域要小得多。主要集中在塔山、许村、上丰、岩源四个乡镇。据《歙县志》载,上述四个乡镇的总人口为22479人(1987年)。其代表方言是许村话。 许村镇是歙县西北部的山区乡镇,地处箬岭关南麓,富资水上游,城许公路的终点。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30个自然村,共1488户,6173人 。 一、声母23个 [P] :布步别盘 [pˊ]:怕胖博卜 [m]:门袜摸亩 [f]:发飞肥华 [t]:到刀稻朵 [tˊ]:通太痛吐 [n]:那闹鱼热 [l]:老路绿来 ①虽然本文研究的是歙县北乡话的方言本字,但实际上在徽语区中,本字是相通的,只是读音不同而已。本文列举中,对说法不一的也作了说明。 ②沈昌明,安徽歙县人,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硕士学位,黄山学院副教授。

台州方言的本字考证

台州方言的本字考证 汉语言文学082班叶雯雯08806728 【摘要】:台州方言属于吴方言的一种,较吴方言中的温州方言、宁波方言更有学术价值。因为台州方言可以说是古语的“活化石”,它的本字大部分来自古语。将台州方言与本字对应起来,便会发现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雅之气。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对台州方言本字考证的作用;二、台州方言在古语中的体现;三、台州方言之所以成为古语的“活化石”的原因。 【关键词】:台州方言本字古语文化 一对台州方言进行本字考证的作用 (一)台州方言的基本性质 台州方言属于吴语,分布在浙江省东南地区一带,主要使用人群是台州市的人。台州方言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1、没有翘舌音:zh ch sh r。通常将zh 发为zh或j,例如:猪、柱、张、照、明。2、齿音较少,鼻音一般不经过鼻子,而从喉管发出。3、台州方言中多音节韵母最后边的一个音通常被吞掉,不少音在最后一个音被吞掉后,声母不得不随之而改变。4、台州方言阴平与上声比较少见。 最值得一提的是台州方言中保留了许多古音。如吃——啜chuo,女——囡nan,锅——镬huo。 (二)什么是本字考证 在调查和描写方言时,往往会碰到写不出来的字,原因是这些字、词来自外来方言,或来自社会团体语(行语、隐语、俚语),或来自异语,其中由于口耳相传,还可能模糊不清楚甚至走了样,很难确定。①这就涉及到方言的本字问题——由于汉语方言中音义变化或字形改变致使词语和字形失去联系而产生的语言问题。也就是说,本字考证是指考证出汉语方言中部分由于音义变化或字形变化而失去与字形联系的词语的原字形。对于本字,人们总是不太重视,

容易主观臆测,滥用谐音,这种不科学的表达,造成了人们对方言“俗”,“没文化”的错觉。考证本字,恢复词语和字形的联系,找回本字,要从音义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参考文献材料进行合理地研究。本字与其对应的方言中的字,在语义上要存在着相同义项,不要求词类,义项全部相同。在语音方面,变化可能比较复杂,与本字之间的语音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因为语言在发展演变中会有一个变异和整合的交替过程,发展到今天的方言,在本字的基础上多少有点变化。 (三)对台州方言本字考证的作用 台州方言是台州市的非物质文化产物,是台州地域的人进行交流的沟通的语言工具,也是信息、知识、文化在台州流通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在台州方言中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趣味无穷的歇后语、谚语、俗语、老话。这些词的表达效果在某一程度上说,有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所不及的地方,它可以更加灵活、巧妙、生动地表达一种情境、一个道理、一种情感。倘若可以把这些丰富多彩的方言中的歇后语、谚语、俗语、老话纳入到文本的表达中,可以达到极佳的表达效果。可惜的是,一些具有极大的形象内涵、审美内涵、表达潜能的词却很难用汉字来表示。这就要求我们要科学地对台州方言进行本字考证。本字考证在台州方言的发展、诠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古语的传承,以及台州文化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就台州方言的发展、诠释而言:从本字当中可以找到方言失落的文 化内涵,可以纠正人们对方言的“错觉”,使台州方言从俗回归到“雅”的姿态;有了本字作为媒介,部分表意生动形象的方言有了文字符号的载体,可以在文字表达中巧妙地纳入到文本中为文添彩,促进了台州方言的发展和精华部分的字词的流通;台州方言中经典的歇后语、谚语、俗语、老话在语言发展流传中可能渐渐消失,实为文化的一大遗憾,找到了本字,就可以将这些用汉字记载,对台州方言的经典部分的传承起了重大作用;台州方言有些不好理解,把它和本字联系起来,往往会使人豁然开朗,用本字可以更好地诠释方言的意义。 2、就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而言:语言规范化不以消亡方言为前提。 相反,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可以从方言中吸收精华部分,丰富了共同语,又不

徽语

徽语,也称徽州话,是古代吴越语系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也有学者倾向于将徽语划归到吴语里去。它是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安徽省南部的旧徽州府,浙江省西北部的旧严州府、江西省北部的旧饶州府部分地区的语言。 新版《中国语言地图集》说明: 【第三,是把徽语从吴语区里划分出来。安徽南部的方言错综复杂,既有吴语的特征,又有某些江淮官话的特点,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赵元任1962《绩溪岭北音系》就说过徽州方言在全国方言里很难归类。后来很多学者多把这一带方言笼统地归入吴语区。《地图集》根据实际情况,在皖南地区划出宣州片,归入吴语区。更重要的是让徽语单独成区,包括安徽南部,以及相邻的浙江旧严州府地区,江西的德兴,原浮梁县。共十六个县市。】 关于“徽语”当设不当设的问题 把徽语从吴语中独立出来,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很多学者还是坚持把徽语划归吴语范围。 在历史上徽州话一直是吴语的一个分支。把徽语单独从吴语方言中单独列出来的。造成全中国仅旧徽州府+严州府+旌德县+浮梁县仅400万的人,面积不大的一块地方说徽语的地盘。 赵元任先生:“因为所有的徽州话都分阴阳去,近似吴语,换言之,可以认为是吴语的一种”,“这一隅的方音很有点介乎吴楚之间的意味,口音听起来也呈近乎吴语的印象”“徽语范围太小,不能独立,我认为该归入吴语群。” 徽州方言很复杂,内部差异很大,外地人不容易听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徽州方言独立也好,归入吴语也好,都并不妨碍徽州人对她的热爱。 使用人口: 安徽省: 屯溪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绩溪县、旌德县(西乡话)、石台县(占大话)、宁国市(胡乐话)、东至县(西南郎木塔一带) 人口约197万 浙江省: 淳安县,建德市,临安市(昌化以西),桐庐县(西部)(严州片) 人口约106万 江西省: 婺源县、德兴市、浮梁县 人口约133万 所以,徽语总人口大概在436万人左右。

地理生物徽文化研学手册_doc

寻源徽文化研学之旅 活动手册 研学课题:探究自然环境对徽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影响组名: 组长: 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李谦张鸣芳智纯 日期:

研究性学习活动前期指导 一、确定研学小组成员、组长及组名 听从班主任的分组安排,确定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选出组长,定义组名。 二、选定研学课题,明确研学方式 小组自主选定研学课题,与指导教师沟通,明确课题研学目的,了解常用研学方式方法,熟悉一般研学过程,关注评价细节。 三、安排小组成员分工任务 小组分工明确,任务均衡,突出合作,统一指挥。 四、准备研学资料及相应设备、工具 1.查阅研学资料的方式:书籍、上网,并进行整理。 2.准备笔纸、画笔、照相机等相关工具。 3.与指导老师联系,提前进行学习单的预习。 研学目标解读:本研学题目主要针对自然环境对徽州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进行探究,特此对徽州文化进行阐释: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本次研学,主要从徽商、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方面来探究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引发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