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等速肌力测试与等长等张肌力测试的比较

等速肌力测试与等长等张肌力测试的比较

等速肌力测试与等长等张肌力测试的比较

等速肌力测试与等长等张肌力测试的比较

(2013-02-17 10:46:59)

转载▼

等长肌力测试仅反映关节处于某一角度时的肌力大小,而无法反映关节处于其他角度时的肌力大小;在等张运动中,关节运动至不同角度时肌肉的力矩值不同,等张测试时所用阻力大小不能大于其中最小的力矩值,不然运动即中断而无法完成,故等张测试实际上是测定这一最小力矩值,其结果必然偏低。由此可见,这两种肌力测试都存在一定缺陷,而等速肌力测试在等速仪器提供的恒定速度和顺应性阻力条件下,可测试关节运动中任何一点的肌肉输出的最大力矩值,从而弥补了上述两种肌力测试的不足;同时等速肌力测试还可获得肌肉做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数据,并且一次测试可同事测得主动肌和拮抗肌两组肌力,可了解拮抗肌群间的平衡情况。因此。等速肌力测试要优于传统的等长肌力和等张肌力测试方法。

肌力测定方法

1.手法肌力评定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1、表2、表3。 (2)基本原则: ②依据肌肉或肌群能否作对抗重力(垂直运动)运动进行判断。

③依据肌肉能否作全范围的运动进行判断。 ④如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时,依靠目测或触诊肌肉有无收缩进行判断。 (3)评定标准:如能完成运动并能克服充分的阻力与健侧相近,为5级肌力;能克服中等阻力为4级肌力;能对抗并仅能抵抗肢体自身重量完成动作,为3级肌力;如不能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为2级肌力;如无明显运动可见,但能触到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如无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则为0级肌力。 在手法肌力评定中,可根据检查情况使用“-”或“+”号。 常用手法肌力检查的评定标准见表4。 ①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合作。 ②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③保持正确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

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同步地作水平运动。 ⑦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 2.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简介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 统简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等速肌力训练的定义及原理 1.定义:等速运动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即在预定角速度的前提下,利用专门的仪器,根据关节活动范围中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地调节所施加的阻力,使瞬间施加的阻力与肌力相对等,整个关节活动只能依照预先设定的角速度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的阻力仅使肌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改变运动角速度的大小。 2.等速运动测定仪及其测定原理 等速运动测定仪即为可实现上述等速 运动的专门仪器,其核心部分是肌力感应 系统和阻力反馈调节系统。 3.与生理肌肉收缩运动的比较 传统的肌肉生理收缩运动分为等长收缩运动和等张收缩运动两大类。等速运动具有恒定速度和可调节阻力的特点、关节活动中任何一点的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的优点,因此在肌力评定和训练上明显优于传统肌肉收缩运动。 二、等速肌力训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高者各种原因(骨折术后、关节切开引流术后、制动时间过长、人工韧带置入者等)所致关节活动受限者肌力下降者、关节炎 术后、骨折术后、脊髓损伤患者、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健康人群力量训练、运动员训练、肌源性肌无力。 禁忌症:失稳,局部严重的骨质疏松,骨关节恶性肿瘤,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急性肿胀,急性拉伤,急性扭伤,严重疼痛、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滑膜炎或渗

出,亚急性或慢性扭伤。 三、等速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仪器的正确操作在测试前必须先进行校准:操作应按各种类型的等速 运动测定仪随机说明书进行:应对仪器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 2. 测试时的注意事项测试前应正确摆放患者体位,近端肢体应良好固定,防止 产生替代动作;测试前应告知患者正确地按照测试要求进行肌肉收缩,必要时可给予3-5次预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进行双侧同名肌群肌力比较时,应以先测定健侧、后测定患侧的顺序进行,以利于双侧的比较;测试中可适当给予鼓励性指令,以提高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从而获得最大肌力;进行含离心收缩的测试时,要注意重复次数,避免次数过多产生延缓性肌痛现象。 3. 加强对患者的指导指导患者,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等速肌力 测试;有心血管疾病者,应指导避免闭气使劲。 四、等速肌力训练的作用 1.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及延缓肢体肌肉萎缩; 2.提高患肢肌力、降低任何原因引起的肢体肌张力增高; 3.可针对性地训练某些肌肉、增加回心血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4.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张力、增强关节稳定性; 5.促进本体运动感觉恢复。

盆底肌肌力检测操作规程

盆底肌肌力检测操作规 盆底肌肌力检测分两步进行: 一、首先先进行手法检测(即盆底肌肉初筛检查) (一)操作步骤1治疗床铺上一次性隔离巾。2、病人脱一边裤腿以暴露外阴,取半坐卧 位,并分开双膝。3、检查者左手掌轻压病人腹部,右手中指及食指缓慢进入病人阴道,开 始进行检测。 (二)检测方法及肌力分级一类纤维:用口令叫病人收缩阴道,以收缩持续时间和连续完 成次数来分级。叮嘱病人在进行阴道收缩时,尽量不要进行腹肌收缩,把腹肌收缩与肛提肌收缩分离出来。共6级:IC级,1?5级。IC级:手指感觉不到肌肉收缩动作,但不能区分完全无收缩力还是病人不懂收缩。1级:能感觉到肌肉轻微收缩(蠕动),但不能持续。2级:能明显感觉肌肉收缩,但仅能持续两秒。并能完成两次。3级:肌肉收缩能使手指向 上向前运动,持续时间可达到三秒。能完成三次。4级:肌肉收缩有力,能抵抗手指的压 力,持续时间可达四秒。能完成四次。5级:肌肉收缩有力,能持续对抗手指压力达五秒 或以上。完成五次以上。二类纤维:让病人以最大力和最快速度收缩和放松阴道,以6秒工作时间内所能收缩的次数和持续完成次数来分级。盆底肌力测试(GRRUG )测试(有疲 劳)收缩质量(没)保持收缩次数0无0 0 1颤动1S 1 2不完全收缩2S 2 3完全收缩,没有对抗3S 3 4完全收缩,具有轻微对抗4S 4 5完全收缩,具有持续对抗5S > 5 二、电诊断:经过盆底肌力初筛检查后,肌力〈3级,需进行盆底肌肉康复治疗者,治疗前 用PHENIX机器进行机电探头检测(即低频电诊断)。 (一)操作步骤1、治疗床铺上一次性隔离巾。2、病人脱一边裤腿以暴露外阴,取半坐卧 位(能看到显示屏为适),并分开双膝。3、用酒精抹洗下腹部粘贴中性电极的部位,以去 除皮屑,减少干扰。4、贴上中性电极(三片,其中一片置于骨性组织的表皮,两片置于腹 肌表面)。5、在治疗头表面均匀涂抹润滑导电膏,动作轻柔地把治疗头放进阴道(两个金 属环均应置于阴道口内)。6、准确连接中性电极和盆底肌肉治疗头与Phenix设备通道之间 的连线。7、进入程序开始检测。 (二)观察指标1、肌肉收缩速度:正常肌肉收缩为闪电样,神经变性支配的肌肉收缩缓慢, 甚至呈蠕动样。2、极性法则的变化:正常在直流电刺激时,阴极通电引起肌肉收缩用的电 流〈阳极通电引起肌肉收缩所用的电流。在神经肌肉变性时则相反。3兴奋阀的变化:A

躯干和四肢肌力检查

肌力检查 一反射检查的临床意义 1.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反射弧未中断时,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中枢的抑制释放而反射增强,亦可因超限制而反射消失。 2.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反射弧未中断时,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浅反射的皮层反射通路受损,亦表现为反射减弱或消失。 3.反射对比对称性的反射减弱或增强,未必都是神经损害的表现,而反射的不对称性是神经损害的有力指征。 4.腹壁反射可因腹壁松弛、肥胖或腹胀而消失,提睾反射可因年老、阴囊睾丸疾患而消失,正常情况下也可以两侧不对称。5.病理反射一般表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但在2岁以下小儿,正常亦可引出。 6.少数症例正常情况下,少数人亦可引出双侧弹手指征。 二病理反射检查 中枢神经损害时,才出现的异常反射。常检查的病理反射有下列几项: 1.弹手指征又称霍夫曼(Hoffmann)征,医者快速弹压被夹住的患者中指指甲,引起诸手指的掌屈反应为阳性。 2.划跖试验又称巴彬斯基(Babinski)征,医者轻划患者足跖外侧,引起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的反应为阳性。 3.压擦胫试验又称奥本海姆(Oppenheim)征,医者以拇指用力沿患者胫骨前嵴内侧面从上而下压擦,若出现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则本试验阳性。 4.捏腓肠肌试验又称戈登(Gordon)征,医者用力捏压患者小腿腓肠肌,若出现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则本试验阳性。5.踝阵挛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腘窝,一手握足,用力使其踝关节突然背伸,然后放松,可以产生踝关节连续的交替的伸屈运动,则视为阳性。 6.髌阵挛患者仰卧,医者以一手的拇、食两指抵住髌骨上极,用力向下急促推动髌骨,然后放松,引起髌骨连续交替的上下移动为阳性。 三肌力检查临床意义 1.肌麻痹运动神经元损害,可产生肌力减退或丧失,出现部分或完全瘫痪。 2.肌萎缩肌肉萎缩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则无明显肌肉萎缩,但如瘫痪过久,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 3.肌张力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张力减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张力增高。 四下肢肌力检查 1.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先将双下肢伸直外展,然后作夹腿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2.股薄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股内收,膝关节屈曲,小腿内旋,医者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3.髂腰肌肌力测定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先屈曲膝关节,再作屈髋动作,医者给以阻力。 4.缝匠肌肌力测定患者坐位,膝关节半屈曲位,嘱其外旋大腿,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5.股四头肌肌力测定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嘱其伸直膝关节,医者给以阻力。 6.梨状肌、闭孔内肌、孖肌、股方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位,髋、膝关节伸直,下肢外旋,医者给以阻力。 7.臀中肌肌力测定患者侧卧位,下肢伸直内旋,大腿作外展动作,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肌肉收缩。 8.阔筋膜张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小腿向外移动,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9.臀大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小腿屆曲,大腿后伸,医者给以阻力。 10.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位,髋、膝关节屈曲至90°,在此位置上嘱患者屈曲膝关节,医者给以阻力,并分别触摸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半膜肌的收缩。 11.腓肠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膝关节伸直。嘱其踝关节跖屈,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12.比目鱼肌肌力测定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至90°,使踝关节跖屆,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肌肉的收缩。 13.胫骨前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足背伸、内翻,医者给以阻力,并触摸该肌肉的收缩。 14.胫骨后肌肌力测定嘱患者足部跖屈并同时作足的内收、内旋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并在足舟状骨结节的后下方可触及该肌腱。 15.趾长屈肌肌力测定患者近端趾节伸直位,嘱其屈曲2~5趾之末节,医者在其趾端跖面给以阻力。

等速肌力相关知识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 肌力(muscle strength)即肌肉收缩力量,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肌力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法有徒手肌力测定法、等收缩测定法及等长收缩测定法,但这些测定方法均有不足之处。等速肌力测定是在肢体被动地进行等速运动时,通过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该法既客观准确,又简便易行,且安全可靠。 人体本身无法产生等速运动,须将肢体固定于仪器的杠杆,当其自主运动时,仪器的限速装置则会根据肢体力量的大小,随时调节杠杆对肢体的阻力,以保持肢体的运动速度维持在一定恒定值。因此,肢体力量越大,杠杆的阻力就越大,则肌肉的负荷越强;反之亦然。此时,如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则可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70年代出现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就是根据上述原理设计的,目前,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功能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系统。它由电脑、机械限速装置、打印机、座椅及附件组成;可测试力矩、最佳用力角度、肌肉做功量等多种参数,能全面反映肌力、肌肉爆发力、耐力以及关节活动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多方面的情况。此方法准确可靠,并能提供等速向心、离心、被动等各种运动模式,是一种高效的运动功能评定和训练装置。可广泛适用于神经科、神经外科、骨科、运动医学科及康复医学科等。 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目前某些大医院和康复机构,以及体委已配置。最多应用的仪器型号有Cybex、BIODEX、KIN-COM及LIDO,经营公司为科体健康及运动器材和启康国际医学仪器。 1 基本概念 1.1肌力检查及意义 肌力(muscle strength)即肌肉收缩力量,是反映人体运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是肌肉生理活动的一个机能指标,难以量化。肌肉检查(muscle strength test)是在受试者主支运动时,通过测定相关肌肉或肌群的收缩力量,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肌力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判断有无肌力下降及肌力低下的程度与围;发现导致肌力下降的原因;为制订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定期检查神经肌肉病损的恢复程度和速度,以检验治疗、训练的效果。因此,肌力检查有助于诊断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的病损,尤其对评定周围神经病损所致的肌力低下十分重要,在神经科、神经外科、骨科、运动医学科及康复医学科等都很常用。但是目前常用的肌力检查法均不能完全解决肌力的量化评定(quantification of muscle strength)问题,人们一直希望找到一种既客观又简便的方法。 七十年代,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面世,宣告了一种理想的肌力检查方法-等速肌力测试(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test) 的发现[1-2]。目前,新型的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功能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肌肉功能测试和训练系统[10]。 1.2等收缩、等长收缩与等速运动 肌力检查时,肌肉的运动有着不同的收缩方式,即等收缩和等长收缩。等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力不变,肌肉长度改变并产生肢体关节活动的收缩方式;而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长度不变,力增加,不产生肢体关节活动的收缩方式。 等速运动(isokinetics)的概念是1967年美国的工程师Perrine和Hislop首先提出的[3],它是指某一肢体在其关节固定的情况下,环绕关节运动,而整个运动过程中肢体速度保持不变的去运动方式,又叫“恒定速度运动”(constant velocity training)[4]。实际上,等速运动时,其肌肉收缩是一种等长收缩和等收缩相混合的方式。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简介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 简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一、等速肌力训练的定义及原理 1.定义:等速运动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即在预定角速度的前提下,利用专门的仪器,根据关节活动范围中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地调节所施加的阻力,使瞬间施加的阻力与肌力相对等,整个关节活动只能依照预先设定的角速度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的阻力仅使肌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改变运动角速度的大小。 2.等速运动测定仪及其测定原理 等速运动测定仪即为可实现上述等速 运动的专门仪器,其核心部分是肌力感应 系统和阻力反馈调节系统。 3.与生理肌肉收缩运动的比较 传统的肌肉生理收缩运动分为等长收缩运动和等张收缩运动两大类。等速运动具有恒定速度和可调节阻力的特点、关节活动中任何一点的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的优点,因此在肌力评定和训练上明显优于传统肌肉收缩运动。 二、等速肌力训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高者各种原因(骨折术后、关节切开引流术后、 制动时间过长、人工韧带置入者等)所致关节活动受限者肌力下降者、关节炎 术后、骨折术后、脊髓损伤患者、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健康人群力量训练、 运动员训练、肌源性肌无力。 禁忌症:失稳,局部严重的骨质疏松,骨关节恶性肿瘤,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急 性肿胀,急性拉伤,急性扭伤,严重疼痛、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滑膜炎或渗 出,亚急性或慢性扭伤。 三、等速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仪器的正确操作在测试前必须先进行校准:操作应按各种类型的等速 运动测定仪随机说明书进行:应对仪器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 2. 测试时的注意事项测试前应正确摆放患者体位,近端肢体应良好固定,防止产生替代动作;测试前应告知患者正确地按照测试要求进行肌肉收缩,必要时 可给予3-5次预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进行双侧同名肌群肌力比较时,应 以先测定健侧、后测定患侧的顺序进行,以利于双侧的比较;测试中可适当给 予鼓励性指令,以提高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从而获得最大肌力;进行含离心收 缩的测试时,要注意重复次数,避免次数过多产生延缓性肌痛现象。 3. 加强对患者的指导指导患者,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有心血管疾病者,应指导避免闭气使劲。 四、等速肌力训练的作用 1.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及延缓肢体肌肉萎缩; 2.提高患肢肌力、降低任何原因引起的肢体肌张力增高; 3.可针对性地训练某些肌肉、增加回心血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4.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张力、增强关节稳定性; 5.促进本体运动感觉恢复。 等速肌力训练常用的评价指标如下:①峰力矩(PeakTorque,PT):指肌肉在一次收缩过程中达到的最大力矩输出,反映测试者的肌力情况,是等速技术中的黄金指标。②峰力矩体重比(PeakTorque/Weight,PT/W):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反映了肌肉的相对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人群之间的肌力对比。③峰力矩角度(AveragePower,AP):PTA出现时的关节角度,是关节的最佳用力角度。④平均功率(AP):肌肉单位时间内作的

肌力评定内容

肌力评定 概述 4 适应证 肌力评定的适应证包括: 1.失用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碍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3.神经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肌肉功能障碍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 五级肌力评定 分0-5六级。 0级完全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有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可以在床上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重力作用肢体抬不起来。 3级可抬起肢体但不能抵抗外力, 4级可抵抗较弱的外力。 5级正常人的肌力。 测定方法 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值。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评定。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通常握力指数大于50%为正常。

②捏力测定: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即可测定捏力的大小,该测试反映拇对掌肌及屈曲肌的肌力大小,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 ③背拉力测定:用拉力计测定,测试时双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作伸腰动作,用力向上拉把手。背肌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通常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为105%~200%,女性为100%~150%。注意:此测试方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症状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以及骨质疏松患者。 ④四肢大关节肌肉测定:用等速测力仪测定,测试时将测试程序设定为等长测试模式(运动速度为0°/s),以测定一组肌群的最大力矩值、最大力矩维持时间及其他肌肉功能相关参数。 (2)等张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测定一组肌群在作等张收缩时能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的最大阻力。 ①运动负荷:哑铃、砂袋、杠铃片或其他定量负重的运动器械。 ②测试指标:以试举重物进行测试,作1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1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为10次最大阻力(10RM)。 ③注意事项:进行等张肌力测试时须对试用阻力作适当估计,若多次反复试举,宜使肌肉产生疲劳,影响测试结果。 (3)等速肌力测定:运用等速测试仪器可以测定肌肉在进行等速运动时肌力大小和肌肉功能。测定范围包括四肢大关节运动肌群及腰背肌的力量大小,可提供运动功能评定、运动系统伤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准确指标。 ①测试仪器:采用专门的等速测试仪器。 ②程序: A.测试前准备:开机,校准仪器。 B.测试体位:根据测试要求,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C.调节测试仪器: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相对应;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0°位和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 D.测试方式:分为等速向心测试和等速离心测试。等速向心测试指肌肉采用向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缩短。等速离心测试指肌肉采用离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被动延长。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测试。 E.测定速度:选用慢速和快速两种测试速度。测试速度在60°/s或60°/s以下时为慢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在180°/s或180°/s以上时为快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耐力。 F.测试次数:在正式测试前,应先让患者进行3~4次预测试,以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和要领。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4~6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20~30次。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简介

一、等速肌力训练的定义及原理 1.定义:等速运动又称为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即在预定角速度的前提下,利用专门的仪器,根据关节活动范围中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地调节所施加的阻力,使瞬间施加的阻力与肌力相对等,整个关节活动只能依照预先设定的角速度运动,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的阻力仅使肌力增高,力矩输出增加,而不改变运动角速度的大小。 2.等速运动测定仪及其测定原理 等速运动测定仪即为可实现上述等速 运动的专门仪器,其核心部分是肌力感应 系统和阻力反馈调节系统。 3.与生理肌肉收缩运动的比较 传统的肌肉生理收缩运动分为等长收缩运动和等张收缩运动两大类。等速运动具有恒定速度和可调节阻力的特点、关节活动中任何一点的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的优点,因此在肌力评定和训练上明显优于传统肌肉收缩运动。 二、等速肌力训练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高者各种原因(骨折术后、关节切开引流术后、 制动时间过长、人工韧带置入者等)所致关节活动受限者肌力下降者、关节炎 术后、骨折术后、脊髓损伤患者、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健康人群力量训练、 运动员训练、肌源性肌无力。 禁忌症:失稳,局部严重的骨质疏松,骨关节恶性肿瘤,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急 性肿胀,急性拉伤,急性扭伤,严重疼痛、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滑膜炎或渗 出,亚急性或慢性扭伤。 三、等速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仪器的正确操作在测试前必须先进行校准:操作应按各种类型的等速 运动测定仪随机说明书进行:应对仪器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 2. 测试时的注意事项测试前应正确摆放患者体位,近端肢体应良好固定,防止 产生替代动作;测试前应告知患者正确地按照测试要求进行肌肉收缩,必要时 可给予3-5次预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进行双侧同名肌群肌力比较时,应 以先测定健侧、后测定患侧的顺序进行,以利于双侧的比较;测试中可适当给 予鼓励性指令,以提高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从而获得最大肌力;进行含离心收 缩的测试时,要注意重复次数,避免次数过多产生延缓性肌痛现象。 3. 加强对患者的指导指导患者,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等速肌力 测试;有心血管疾病者,应指导避免闭气使劲。 四、等速肌力训练的作用 1.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及延缓肢体肌肉萎缩; 2.提高患肢肌力、降低任何原因引起的肢体肌张力增高; 3.可针对性地训练某些肌肉、增加回心血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4.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肌张力、增强关节稳定性; 5.促进本体运动感觉恢复。

[实用参考]肌力测定方法.doc

1.手法肌力评定 在特定体位下让患者作标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肉对抗肢体自身重力及由检查者用手法施加的阻力,观察患者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评定患者的肌力。 (1)程序: ①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及被检测部位的位置。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③检查测试部位的轮廓,比较两侧肢体同名肌的对称性,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的周径大小。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1、表2、表3。

(2)基本原则: ①依据评定者施加阻力大小并与健侧对照进行判断。 ②依据肌肉或肌群能否作对抗重力(垂直运动)运动进行判断。 ③依据肌肉能否作全范围的运动进行判断。 ④如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时,依靠目测或触诊肌肉有无收缩进行判断。 (3)评定标准:如能完成运动并能克服充分的阻力与健侧相近,为5级肌力;能克服中等阻力为4级肌力;能对抗并仅能抵抗肢体自身重量完成动作,为3级肌力;如不能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为2级肌力;如无明显运动可见,但能触到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如无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则为0级肌力。 在手法肌力评定中,可根据检查情况使用“-”或“+”号。 常用手法肌力检查的评定标准见表4。

(4)注意事项: ①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合作。 ②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③保持正确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 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同步地作水平运动。

肌力评定量表

肌力评定内容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百分比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一)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2)下肢肌力: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Ⅳ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Ⅴ级肌力正常二、肌张力【定义】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

肌力检查

肌力检查 肌力检查 一反射检查的临床意义 1.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反射弧未中断时,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中枢的抑制释放而反射增强,亦可因超限制而反射消失。 2.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的抑制或中断。反射弧未中断时,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浅反射的皮层反射通路受损,亦表现为反射减弱或消失。 3.反射对比对称性的反射减弱或增强,未必都是神经损害的表现,而反射的不对称性是神经损害的有力指征。 4.腹壁反射可因腹壁松弛、肥胖或腹胀而消失,提睾反射可因年老、阴囊睾丸疾患而消失,正常情况下也可以两侧不对称。 5.病理反射一般表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但在2岁以下小儿,正常亦可引出。 6.少数症例正常情况下,少数人亦可引出双侧弹手指征。 二病理反射检查 在中枢神经损害时,才出现的异常反射。常检查的病理反射有下列几项:1.弹手指征又称霍夫曼(Hoffmann)征,医者快速弹压被夹住的患者

中指指甲,引起诸手指的掌屈反应为阳性。 2.划跖试验又称巴彬斯基(Babinski)征,医者轻划患者足跖外侧,引起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的反应为阳性。 3.压擦胫试验又称奥本海姆(Oppenheim)征,医者以拇指用力沿患者胫骨前嵴内侧面从上而下压擦,若出现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则本试验阳性。 4.捏腓肠肌试验又称戈登(Gordon)征,医者用力捏压患者小腿腓肠肌,若出现坶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分开,则本试验阳性。 5.踝阵挛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腘窝,一手握足,用力使其踝关节突然背伸,然后放松,可以产生踝关节连续的交替的伸屈运动,则视为阳性。6.髌阵挛患者仰卧,医者以一手的拇、食两指抵住髌骨上极,用力向下急促推动髌骨,然后放松,引起髌骨连续交替的上下移动为阳性。 三肌力检查临床意义 1.肌麻痹运动神经元损害,可产生肌力减退或丧失,出现部分或完全瘫痪。 2.肌萎缩肌肉萎缩多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则无明显肌肉萎缩,但如瘫痪过久,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 3.肌张力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张力减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张力增高。 四下肢肌力检查 1.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肌力测定患者仰卧,先将双下肢伸直外展,然后作夹腿动作,医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等速肌力测试流程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等速肌力三关节测试流程 1 开机前检查及注意事项 开机钥匙座椅上调1格打印机、A4纸激光灯及安全钮膝关节支架+腿固定带、肘关节支架+撑架、腰背固定架 2 基本操作信息 2.1 开机 打开电源→红色钥匙纽→红色旋纽(机箱下方)→连按回车进入操作界面 2.2 受试者信息编入 进入Patient manag→建立新信息Create file→退出并保存Esc Patient 姓名 Date of B 出生年月 Sex F/M Weight 体重(四舍五入) Height 身高(四舍五入) Doctor CUI/LV/WEN 2.3 测试流程 2.3.1 测试模式设定 重力补偿Gravity compens ON 速度Speed 60/60或180/180 循环Set 4 等待时间min 0:10 左右侧/角度/速度Joint/R.of.M/Speed Knee: R/10-90/60,60 R/10-90/180,180 L/10-90/60,60 L/10-90/180,180 Elbow: R/0-125/60,60 R/0-125/180,180 R/40-125/180,180 L/0-125/60,60 L/0-125/180,180 L/40-125/180,180 Back: 默认 2.3.2 选择已设定测试模式 Library→New Libr→Patient→CUI LONG→选择需测位置→Edit→Assume all 2.3.3 膝关节,肘关节测试 Start Test/training→输入受试者姓名→核对出生日期→Test→program→Maunal process→调机头+固定→Esc→J→J→位置调整→固定安全钮→重力补偿→Initmode on→oFF→Esc 2.3.4 腰背测试 进入测试→红色操作界面→机器回位→J→确定机头锁→固定受试者→Enter→记忆位置“0”→机器自动固定→髋关节手动固定→Esc→支撑架固定→重力补偿3 数据打印 Data evaluation→Depiction mode→Comparison选择受试者姓名→Select Filters选择关节→ Select Training→1a 选择打印内容→Aclivate→打印Print both sides. 1b

康复评定-肌力评定(医学参照)

肌力评定 适应证:骨科伤病患者:截肢、骨折、关节炎、手外伤、烧伤等 原发性肌病:肌源性功能损害和关节源性肌萎缩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确定神经损害范围及程度(周围神经损伤、多发性神经炎、脊髓损伤等) 握力、腹背肌肌力测试等作为评价体质强弱的一般性指标 禁忌证:局部炎症、关节腔积液、关节不稳、急性扭伤 局部剧烈疼痛 严重的心脏病或高血压 常用方法:徒手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MMT) 器械测试:等速运动测试仪、背力计、握力计、捏力计 MMT一般原则:检查的是动作的主动肌和协同肌 熟练的解剖学、运动学基础知识 检查一块肌肉或一组肌群的随意收缩,不适用于CNS损伤的患者 检查方法: 被检查的体位:原则为肢体运动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或采用去除重力的体位,舒适、稳定、运动无障碍;被检查肌肉应处于关节全伸展位 固定:固定被检查肌肉的起点(被检查者自身体重、检查者、器械等) 肌力评级依据: 外加阻力大小(阻力的方向、部位、大小、时机) 重力作用 有无肌肉或肌腱的收缩

检查步骤: 向患者解释检查目的和步骤 确定与被检查肌肉相关的AROM和PROM 确定被检查者的体位,固定被检查肢体近端 讲解动作,检查前让患者实际操练体会一次 肌力检查与评级(从主动完成动作开始) 记录检查结果 MMT的注意事项: 选定合适的测试时机,在运动后、疲劳时或饱餐后不宜做MMT评估。 测试前向患者做好说明,使患者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并做简单的预试活动。 采取正确的测试姿势,对3级以下不能抗重力者,测试时应将被测肢体置于去除重力体位 测试时应做左右两侧对比,尤其在4级和5级肌力难以鉴别时,更应做健侧对比观察。(先做健侧) 测试动作应标准化,方向正确,近端肢体应固定于适当姿位,防止替代动作。 若受测肌肉伴有痉挛或挛缩时,应做标记,痉挛以S(spasm)表示,挛缩以C(contracture)表示,严重者可标记SS或CC。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痉挛性瘫痪不宜做MMT检查,否则结果不准确。 对4级以上肌力的受检肌肉,在检查时所施加的阻力应为持续性,且施加力的方向要与肌肉用力的方向相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