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非离子碘造影剂外渗的分析处理

非离子碘造影剂外渗的分析处理

非离子碘造影剂外渗的分析处理
非离子碘造影剂外渗的分析处理

非离子碘造影剂外渗的分析处理

摘要非离子碘造影剂对CT扫描效果和图像的分析诊断极其重要,在CT 增强扫描中使用越来越多,因种种原因时

常有外渗现象,由于其浓度和渗透压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给予地塞米松或利多卡因冷湿敷,严重肿胀可先用透明质酸酶浸润注射,再予以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冷湿敷。因地塞米松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保护血管内皮,减少渗出。利多卡因有镇痛扩血管作用。透明质酸酶能促进肿胀向周围消散,有利于吸收消肿。经过以上处理没有出现一例坏死。

关键词非离子碘造影剂;CT增强扫描;外渗肿胀;冷湿敷

非离子碘造影剂对CT扫描效果和图像的分析诊断有重要的作用,在CT增强扫描中使用很多。因种种原因有时出现外渗现象,由于其渗透压和浓度高,如处理不当易引起组织坏死,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因此对非离子碘造影剂外渗的处理必须引起重视。

1资料

我科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行CT增强扫描共3604人次,用高压注射器以每秒2.5~6毫升速度快速注射,出现外渗肿胀共23例,年龄在56~75岁,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无一例出现坏死。

2外渗原因

①静脉穿刺不成功。由于技术原因,静脉穿刺时太深或太浅刺破血管没能及时发现。②在摆放病人体位及检查中病人配合不好活动肢体使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移位。③血管脆弱,弹性差。老年病人,长期化疗病人,营养不良病人血管弹性差,脆性高,注射时要特别小心。④注射速度快,压力高。CT增强必须以每秒2.5~6亳升速度快速团注,压力达150~250磅每平方英寸。

3预防和处理

摆放病人体位时要细心,用钢针穿刺应先摆好体位再穿刺,向病人交待检查中不可随意活动肢体,以防针尖刺穿血管。进行高压注射前应先用生理盐水10毫升或造影剂1~2毫升试注射观察有无肿胀。注射中也要观察有无外渗肿胀。

最佳的是用静脉留置针,以20G(1.1mm*30mm)为宜。由于留置针是软管,避免刺破血管,且针尖粗可提高注射速度降低注射压力。

造影剂分类及优缺点

一、显影剂种类 (一)CT显影剂 目前用显影剂多为含碘制剂。含碘制剂大体分为两大类:离子型与非离子型。 1.离子型显影剂 按结构分为单酸单体和单酸二聚体。单酸单体的代表药物有泛影葡胺(可用于各种血管显影及静脉肾孟显影,用于不同器官时,其浓度亦不同)、碘他拉葡胺等,单酸二聚体的代表有碘克沙酸。离子型显影剂性质稳定对比良好但溶液属高渗性,患者中毒副反应发生率高,肌体的耐受性差。 2.非离子型显影剂 非离子型显影剂有碘海醇(欧乃派克)、碘异肽醇(碘必乐、碘帕醇)、碘普罗胺(优维显)、碘维索(安射力、碘氟醇)等,非离子型显影剂其渗透性降低甚至接近血浆,毒副反应小,生物安全性大,对神经系统毒性低,副反应发生率低,肌体的耐受性好,可用于各种血管显影及经血管的显影检查。

(二)MRI显影剂 MRI是一项先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 利用生物体不同组织在外磁场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共振信号来成像, 磁共振信号的强弱取决于组织内水的含量和水分子中质子的弛豫时间, 可有效检测组织坏死、局部缺血和各种恶性病变如肿瘤, 并能进行早期诊断, 还能对器官移植等进行监测。

根据磁性中心的不同,MRI显影剂可分为顺磁性物质、超顺磁性物质和铁磁性物质三大类。根据磁性物质的分子大小和颗粒形状不同,又分为小分子顺磁性显影剂、大分子顺磁性显影剂、超顺磁性粒子和铁磁性粒子、纳米结构显影剂等几类。 1.小分子顺磁性显影剂 目前常见的小分子顺磁性显影剂是:Gd-DTPA及其线型、环型多胺多羧类螯合物和锰的卟啉螯合物。Gd3+、Dy3+、Mn2+、Fe3+有较大的有效磁矩,与适当的配体形成稳定的螯合物后,毒性大大降低,且增大了分子体积,是MRI显影剂研究的主要对象。 Gd-DTPA及其线型、环型多胺多羧类螯合物的优点是增加了显影剂的亲脂性能并提高了对靶组织如肝脏的选择性。锰的卟啉螯合物能选择性地富集于肿瘤组织,对肝脏和肾脏MRI信号具有良好的增强效果。但目前常用的小分子顺磁性显影剂多为非选择性的胞外试剂,相对分子质量小,半衰期短,体内信号弱。 2.大分子顺磁性显影剂 大分子顺磁性显影剂包括大分子钆螯合物、生物大分子修饰的钆螯合物、叶酸修饰的钆螯合物、树状大分子显影剂、脂质体修饰的显影剂和含钆富勒烯显影剂等。在体内,大分子的降解及排泄比小分子慢,因而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较长。同时,由于分子体积大使其旋转变慢,能显著提高水质子的弛豫速率。因此使用大分子显影剂可以减少用药量,并对全身多部位进行增强检查。由于这些突出的优点,大分子

放射科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应急预案

放射科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应急预案 制订目的:为了应对放射科使用碘造影剂检查过程中出现的过 敏反应,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医患纠纷,科室医护人员在 使用碘造影剂发生过敏反应时采用以下应急处理预案: 适用范围:医护人员及患者 处理流程: 一、碘造影剂过敏反应临床表现: 1. 轻度过敏反应:患者出现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头晕、头痛、灼热感、眼睑浮肿、眼及鼻分泌物增加、恶心、呕吐、 寒战等反应。 2. 重度过敏反应:患者可出现喉头水肿、脉搏细速、口唇紫绀、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皮温降低、血压下降以至休克。 二、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的预防: 1.详细询问既往史、现病史及过敏史每例患者都有应用造影剂后发生不良反应,甚至是严重过敏反应的潜在危险性,因此需 要事先详细询问病史。对于过敏体质、有药物过敏史、甲亢、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肺气肿、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应谨慎使用 含碘造影剂。 2.完善抢救措施放射科造影室必须准备好抢救过敏反应的药品器械。常用药品有地塞米松、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阿托

品、葡萄糖酸钙、50%葡萄糖,抢救器械有听诊器、血压计、氧气终端设备、氧气袋。 三、碘造影剂过敏急救措施: 1. 完善抢救措施:科室须备好抢救药品及抢救仪器,急救药品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科主任每月检查一次,药剂科每月 抽查一次,生命支持类仪器每天检查,24小时处于“正常备用” 状态,设备完好率100%。 常用抢救药品:地塞米松、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阿 托品、葡萄糖酸钙、50%葡萄糖。抢救物品:抢救器械有听诊器、血压计、氧气终端设备、氧气袋等。 2 急救措施: (1)造影前后对高危人群进行水化治疗。 (2)轻度过敏反应:①立即停止注入造影剂;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③静注地塞米松10-20mg,吸氧,监测血压,并做 好患者心理护理,待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后30分钟才能离开,并做好记录。 (3)重度过敏反应:立即通知临床医生进行急救处理。①如出现休克、心动过缓、血压骤降时,立即给予面罩吸氧,建立静 脉通道,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胶体溶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②呼吸抑制时,遵医嘱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如尼克刹米静脉 滴注,呼叫麻醉科准备插管用物;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 记抢救记录。(急诊:7020675 麻醉科:7018734) 科室培训:科室定期进行碘造影剂过敏事件应急培训,组织学 习碘造影剂过敏的应急流程。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外渗后的正确预防和处理方法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外渗后的正确预防和处理方法(节选) 1.2 造影方法:本院运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专用高压注射器,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给药量按每公斤体重 1.5~ 2.0ml计算(成人一般用药量在75~95ml之间),注射速率1.5~5.5ml/s,注射时间25~40s。扫描时根据扫描部位及病灶的强化情况决定扫描部位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是否需延迟扫描。 1.3 临床表现:本科造影剂外渗的病例中,肥胖和肌肉松弛的老年人较常见。轻者范围局限,表现为针刺局部皮丘样肿胀,较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皮肤苍白、前臂因为肿胀而饱满;重者肿胀可以累及整个上肢软组织。除了软组织肿胀外,皮肤可出现水泡。由于造影剂浓度高,久留于肌间隙内,有发生肌肉坏死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穿刺前的护理(1) CT增强扫描,护士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病员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能以及临床的用药情况。(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嘱咐患者及时向操作技师、护士反映。 2.2 发生造影剂外渗时的处理:(1)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拔针前尽量回抽外渗液,用棉签按压穿刺部位,避免血液外渗加重局部肿胀。(2)造影剂外渗时立即用50%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严重者湿敷30分钟后用舒康博水凝胶敷料密闭性敷贴3~7天后疼痛、肿胀等症状可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3)嘱其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有利于外渗造影剂的吸收,减轻组织水肿渗出。 【另一家之言】:将市售的土豆大者一枚洗净,切成薄片在患处湿敷(软组织肿胀的部位全部要敷上),待土豆片干后再另换一片,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肿胀的软组织明显消肿为止。据我们的经验,湿土豆片对于组织水肿有很好的疗效,一般10小时左右就有明显效果,疗效明显优于临床常用的硫酸镁湿敷。 3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 3.1 穿刺血管的选择: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大,因此其静脉穿刺技术比一般的静脉穿刺要求高,应首先选择粗、直、富有弹性,并能很好固定的血管。要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等处静脉。常用有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对于老年人,长期化疗血管损伤严重者,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颈外静脉穿刺(一般情况下不选择)。穿刺时护士要仔细寻找有把握的血管,不要盲目穿刺。穿刺时将套管全部送进血管并固定好,以防造影剂在快速注射时引起套管针的移动,造成药物外渗。 3.2 穿刺方法的改进:64排CT高压注射器从原来使用蝶形12号头皮针到使用套管针,我们根据检查部位和注射压力选择套管针,注射速度为1.0~2.0ml/s,用24G;注射速度为2.5~3.5ml/s,用22G;注射速度为 4.0~4.5ml/s,用20G;注射速度为 5.0~5.5ml/s,用18G套管针。由于套管针是软管,针尖又粗,这样可提高注射速度降低注射压力,血管要选择较粗直有弹性的,易于穿刺和固定,也可避免压力引起外渗。穿刺完回抽回血,一定要保证针头在血管内。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的组织损伤小,比常规静脉穿刺更加安全可靠[1],因此我们一般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抽出针栓1mm再平行顺静脉腔全部进入血管后抽出针栓接连接管,同时避免反复来回穿刺血管。 3.3穿刺部位的固定:穿刺针头部位要妥善固定,先用3M透明胶布以穿刺点为中心点横

碘造影剂外渗处理办法及注意事项

碘造影剂外渗处理办法及注意事项 很多患者在输液过程中都会出现液体外渗,大多可自行吸收,患者自己也有很多自行处理的好办法,比如帖洋芋片呀等等;可是在做影像学的一些特殊检查时,所用液体为碘制剂,浓度相对一般液体高,注射压力较一般输液高很多倍,这是更容易发生造影剂外渗,那碘造影剂外渗我们该怎么办? 在静脉泌尿系造影、CT增强检查、CTA血管造影的检查过程中,特别是CT增强检查、CTA血管造影的检查中运用的高压注射器进行造影剂的静脉团注(造影剂短时间大剂量注射入检查者静脉内),通常以每秒2-5ml 的速度将60-100ml碘造影剂注入静脉。一些年老、或长期放化疗的病人血管脆性增大,在静脉团注中,有可能血管破裂,发生造影剂外渗,轻者表现为穿刺部分局部皮丘样肿胀、疼痛,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皮肤苍白,甚至可以累积整个上肢软组织,造影剂久留于肌间隙内,有可能会发生肌肉坏死;所以,一旦发生造影剂外渗,我们必须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出现造影剂外渗,放射科护理人员、临床护士和病人该怎样处理? 1、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拔针前尽量回抽外渗液。 2、用50%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症状较轻者很快就能缓解,严重者可湿敷30分钟后用水凝胶敷料密闭性敷贴3-5天,肢体肿胀及疼痛可明显缓解。 3、嘱病人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有利于造影剂的吸收,减轻组织水肿。 4、病人经过专业护理人员及时处理后,可将新鲜土豆切片,湿敷于患处,待土豆干后再换另一片,一般10小时左右就会有明显效果。 随着高压注射器的更新换代和穿刺技术的进步,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已远远低于以前,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生造影剂外渗,病人不用过于着急,通过专业人员的处理和病人的科学自身处理能最大限度减低外渗造成的不良反应的。

碘造影剂过敏反应及处理

碘造影剂过敏反应及处理 【关键词】碘造影剂;过敏反应;预防 碘造影剂因其显影清晰,毒副作用少,且易于吸收与排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诊断中。与此同时,由于碘造影剂具有高渗性及化学毒性,静脉注射后也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碘造影剂过敏反应是造影检查过程中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轻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重者危及患者的生命。 临床上应用的碘造影剂包括离子型和非离子型2类。虽然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使用逐渐增多,有效地减少了碘造影剂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但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离子型造影剂仍在广泛使用,即使是非离子型碘造影剂依然可能造成过敏反应。因此,做好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处理和预防工作是保证CT增强检查的重要环节。 1 碘造影剂的种类与结构 CT检查使用的多为水溶性造影剂,均为三碘苯环的衍生物,可分为两类:一类 是离子型造影剂,另一类是非离子型造影剂。前者是三碘苯甲酸的盐,主要是钠盐和葡甲胺盐如泛影葡胺(diatrizate meglumin angiografin),异泛影葡胺(Conray 60),异泛影钠(Conray 400)等。由于带有电荷,因此常称为离子型造影剂。它们所带的阳离子为含三碘苯环,阴离子为葡甲胺、钠、钙、镁等。第二类造影剂是新一代的单体或双体三碘苯环造影剂如优维显(Ultravist)或称Iopromide(碘普鲁胺),欧乃派克(Omnipaque)或称Iohexo(碘苯六醇)等。由于其不是盐类,在水溶 液中不产生离子,不带电荷,故称为非离子型造影剂。这两类造影剂又分为单体与双聚体两种类型。单体造影剂指一分子造影剂仅有一个三碘化苯环,双聚体则指一分子造影剂含有两个三碘化苯环。现在临床上使用的除伊索显(Isovist)外,均为单体造影剂。离子型造影剂的碘原子数与溶质质点数之比为3?2,即造影剂与盐

造影剂外渗的有效护理及护理体会

造影剂外渗的有效护理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9-01-21T14:25:45.717Z 来源:《药物与人》2018年11月作者:张莉 [导读] 针对造影剂外渗患者,通过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摘要:目的:针对造影剂外渗患者,通过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16.1.1-2018.1.1)期间,接受放射科治疗的造影剂外渗患者中随机挑选50例,选取25例患者记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剩下的25例患者选为观察组,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均要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针对造影剂外渗患者,通过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 措施以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该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造影剂;外渗;综合护理;护理效果;护理体会 CT增强扫描是一种建立在CT平扫基础上的一种通过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后进行扫描的方法。,但是,在进行CT增强扫描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过多、注射方法不当、患者不配合等原因,导致造影剂外渗,从而使患者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1],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进行CT增强扫描后造影剂外渗的患者,通过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其中,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6.1.1-2018.1.1)期间,接受放射科治疗的造影剂外渗患者中随机挑选50例,选取25例患者记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剩下的25例患者选为观察组,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其中观察组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3:22),其中,3名男性患者为儿童患者,22名女性患者中有5名女性儿童,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24±8.98)岁,其中,住院患者有15例,门诊患者有10例,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4例,需要进行妇科化疗的患者有21例;对比组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2:23),2名男性患者为儿童患者,23名女性患者中有6名女性儿童,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35±8.65)岁,其中,住院患者有16例,门诊患者有9例,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5例,需要进行妇科化疗的患者有20例。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病情等数据均不存在差异,可以进行对比(P>0.05)。且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全身免疫疾病以及器官功能存在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首先要对患者渗漏部分进行处理,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渗漏的情况和程度,避免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焦虑心理,同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谅解,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针对造影剂外渗现象较为轻的患者来说,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可使其自行吸收[2]。造影剂外渗程度为中等的患者一般采用0.05%的地塞米松擦于外渗部位及其周围皮肤,对其进行消肿,再用50%的硫酸镁溶液浸湿纱布冷敷于患者的患处,并擦拭周围的部位。造影剂外渗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在采取冷敷的基础上,使用外用药喜辽妥涂抹于患者的患处,同时服用地塞米松,其药剂用量为每日三次,每次5毫克,连续用药三天。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叮嘱患者抬高患肢,直到患处消肿。针对住院的患者来说,应当由当天值班的医护人员送回病房并与相关的值班医生进行交接,并告知渗漏情况和肿胀情况,使其做好相关的记录[3]。门诊患者如发生轻度的渗漏现象时,需要进行定期的电话追踪,对渗漏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将其收入观察室进行观察护理。在此过程中,还要叮嘱患者及其家属24小时内,禁止在外渗部位进行热敷,否则患处会引发水疱和溃疡现象,使患者的病情加重,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另外,如果患者出现水疱症状,且较为严重时,应当使患者到皮肤科、烧伤科进行治疗,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在此过程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当造影剂渗漏时,应当立即停止注射药物并用空针抽取皮下外渗的药物,使患者抬高患肢。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由于穿刺点周围的部位会发生肿胀、疼痛现象,患者因此会表现出焦虑、抑郁、恐惧的心理情况,此时医护人员应当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告知相关病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并持续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使患者能够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2)对患者的肿胀部位进行护理。由于造影剂外渗会使患者的患处发生肿胀现象,因此需要患者抬高患肢,从而有利于药物吸收或缓解患者的肿胀情况和水肿情况。另外在护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用硫酸镁进行局部的冷敷,形成高渗透压缓解患者的肿胀现象[4]。(3)水疱护理:先用碘伏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中的液体吸出后再用碘进行外敷。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SAS/SDS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其中,SAS/SDS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的分界值为50分,轻度焦虑(50到59分)、中度焦虑(60到69分)、重度焦虑(70分以上)。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显效:患者无焦虑、抑郁情绪,通过综合护理以后,患者的身体恢复良好,各项指标均显示为正常,无不良反应;有效:患者通过护理以后几乎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身体恢复较好,基本无不良反应;无效:上述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方法为:SPSS17.00;用百分数(%)进行计数,组间检验用x2表示,如果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率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效率为88%(22/25),对比组的护理总效率为68%(17/25),观察组的护理效率远远大于对比组,其中,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造影剂

放射科关于对造影剂的使用记录 1、使用的碘造影剂名称、生产企业、生产日期; 2、使用碘造影剂的剂量; 3、造影检查程中是否发生碘造影剂过敏反应及具体情况; 4、出现碘造影剂过敏反应后的处理; 5、每日一记。 造影剂使用高危人群 1 有碘过敏史。 2 过敏体质、湿疹、荨麻疹、哮喘及其他药物过敏史。 3 严重心血管疾患、肾功能不佳、严重肝脏疾患、严重糖尿病。 4 甲亢、甲状腺肿。 5 副蛋白血症、嗜络细胞瘤。 6 7天之内使用过造影剂。 7 多发性骨髓和失水状态。 8 年龄因素:1 岁以下婴儿和65 岁以上老人,特别是病重体质较差者。

用药前注意事项 1、用药前要仔细询问病史,详细查对患者的姓名、诊断、检查部位, 同时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2、严重掌握适应征与禁忌症。 3、备全抢救药品和器械。 4、做好急救准备工作。 5、合理选择和使用造影剂。 用药后注意事项 1、静脉穿刺时静脉穿刺时应注意减少局部渗漏。若注射部位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 可用50%硫酸镁湿冷敷。 2、做完检查后门诊患者做完检查后保留血管内针头在门外留观半小时,以防迟发过敏反应,无异常者由护士拔出针头,患者在家人陪同下离开;若离开后出现身体不适,尽快到医院急诊求诊;患者自带两瓶矿泉水,检查后喝掉以尽快水化排出造影剂。 3、患者用药后若出现休克, 立即进行就地抢救是避免死亡事故发生的关键, 保留静脉通道, 以保证抢救给药途径。抢救方式具体见造影剂过敏反应的识别及处理。 4、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医生护士要有高度责任心, 出现变态反应时应立即果断地进行一线抢救, 决不可依赖等待, 耽误宝贵时间而错过抢救机会。

导致CT增强造影剂渗漏的原因分析

导致CT增强造影剂渗漏的原因分析 CT增强为一种连接高压注射器的快速注射方式,在注射过程中,发生造影剂渗漏的原因很多,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特别是黏滞性的药物可损伤微循环。高压注射由碘海醇的药理性质决定,碘海醇是高渗性药物,黏滞性强,CT增强扫描时,由于高压注射器自动注射速度快、压力大、造影剂黏稠度大、渗透压高,进药速度达2-5.5ml/s,对血管冲击力强,易导致造影剂外渗而引起大面积软组织损伤。 1.2 物理因素: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药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旧法拔针(先按压,后拔针)如操作不当可能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等。 1.3 病人的自身条件因素。如老年病人的皮肤松弛,不易观察早期渗漏;糖尿病患者及老年患者血管硬化或变细变滑、穿刺不慎易刺破或部分穿透血管;长期放化疗病人,营养状态较差,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注入造影剂后,静脉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液渗漏;肥胖病人及幼儿的血管显露不明显,影响穿刺成功率;躁动病人及幼儿的不配合导致穿刺针的移位而致造影剂外渗。 1.4 责任因素:操作者未能与患者进行足够的沟通与配合,操作前未做好解释工作,过早地帮患者留置静脉针;病人扫描结束后护士

宣教不够,穿刺点压迫的时间不够,穿刺部位的肢体过早的用力,均可导致迟缓性渗漏,因而引起肢体肿胀;责任心不强,注药前未能仔细观察,麻痹大意,造影剂注射速率未认真评估,选择不合适,护士和技术员沟通欠佳,密切配合程度不够;穿刺前对血管无正确评价,选择血管的粗细度或位置不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头的胶布固定不牢固,尤其是穿刺针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高压注射时针头易移位、松脱造成造影剂外渗。 1.5 穿刺时的心理因素:对患者造影时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将不好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使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影响工作。操作者对患者不够认真负责,未能聚精会神,对疑难的患者,穿刺时没有足够耐心,未仔细观察血管的分布与走向,不能心平气和的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患者认识不到强化造影的重要性,患者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感,影响患者配合造影的成功。 1.6 检查室的环境和患者的心理因素:由于检查过程中机器的噪声较大,患者独自安置于检查床上,对环境的陌生,患者往往容易产生紧张、无助的心理,而药物注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有一过性的发热和注射部位的不适感,增加患者的恐惧感而不自主的移动肢体,导致穿刺针移位发生渗漏;患者进行胸、腹、盆腔检查,需要双上肢举起,前臂屈曲,肢体位置改变使许多老人无法适应,致扫描时针尖紧贴血管壁,高压注射时阻力大,易造成造影剂渗漏。 1.7 穿刺针因素:碟式头皮针穿刺也是发生渗漏的原因。在高压注射过程中如果直接使用头皮针,因注射速度快,注射时从针头射入

造影剂简介及分类

造影剂 造影剂(又称对比剂,contrast media)是为增强影像观察效果而注入(或服用)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化学制品。这些制品的密度高于或低于周围组织,形成的对比用某些器械显示图像。如X线观察常用的碘制剂、硫酸钡等. 造影剂可分为两大类 原子量高、比重大的高密度造影剂和原子量低、比重小的低密度造影剂。高密度造影剂:常用的高密度造影剂有硫酸钡和碘制剂。 1、硫酸钡:一般用于消化道造影检查,由纯净的医用硫酸钡粉末加水调制成混悬液。硫酸钡的浓度通常以重量/体积(W/V)表示,根据检查的部位和目的不同,所用硫酸钡的浓度也不同。 2、碘制剂:碘制剂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三大类,即无机碘化物、有机碘化物以及碘化油或脂肪酸碘化物。 ⑴无机碘化物一般用12.5%的碘化钠水溶液。 可用于瘘管、尿道、膀胱或逆行肾盂造影。用于膀胱造影时,可稀释1倍的浓度。 ⑵有机碘化物:亦为水溶性碘制剂,种类繁多,又分为: ①离子型:离子型造影剂按结构分为单酸单体和单酸二聚体。单酸单体的代表药物有泛影葡胺(可用于各种血管造影及静脉肾孟造影。用于不同器官时,其浓度亦不同)、碘他拉葡胺等。单酸二聚体的代表有碘克沙酸。 离子型造影剂的副反应发生率高,机体的耐受性差。 ② 非离子型:如碘苯六醇(iohexol)、碘普罗胺(iopromide)及碘必乐(iopamidol)等。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较离子型毒副作用小,可用于各种血管造影及经血管的造影检查。非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低,机体的耐受性好。 ③非离子型二聚体:如碘曲伦(iotrolan),多用于椎管内脊髓造影。 ⑶碘化油或脂肪酸碘化物:40%的碘化油主要用于支气管、瘘管及子宫输卵管造影(不能用于心血管造影)。碘苯酯为脂肪酸碘化物,是一种油状液体,因其对组织的刺激性小,故适用于椎管及脑室造影,近年来已渐被非离子型二聚体的碘曲伦代替。 造影剂还可按药物的渗透压分类,即高渗、低渗和等渗三种。等渗的药物机体耐受性好,过高过低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反应。 ①为经肾排泄的造影剂,多用于泌尿系和心血管的造影; ②为经肝胆排泄的造影剂,如横番酸等; ③为油脂类造影剂,如碘化油、碘苯酯等,主要用于支气管、子宫等管道、体腔等的造影; ④为固体造影剂,如硫酸钡,将其调成混悬液吞服或灌肠用于消化道造影。以上四类造影剂密度均高于人体软组织,统称阳性造影剂,在X线片上呈白色。 ⑤为气体造影剂,如空气、二氧化碳、氧气等,这类造影剂密度低于人体软组织,属阴性造影剂,在X线片上呈黑色。 也有方法按照密度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两大类,但不如上述分法详细实用,在此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

碳酸氢钠外渗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处理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卜5m1。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

造影剂分类及优缺点

介入放射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 显影剂也称为显影剂或对比剂,是影像医学的成像基础,主要用于血管、体腔的显示。影像医学主要包括X线、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等,由于检测原理的不同,对显影剂的要求亦不同,遂造成了显影剂种类多样化。 一、显影剂种类 (一)X线、CT显影剂 目前X射线用显影剂多为含碘制剂。含碘制剂大体分为两大类:离子型与非离子型。 1.离子型显影剂 按结构分为单酸单体和单酸二聚体。单酸单体的代表药物有泛影葡胺(可用于各种血管显影及静脉肾孟显影,用于不同器官时,其浓度亦不同)、碘他拉葡胺等,单酸二聚体的代表有碘克沙酸。离子型显影剂性质稳定对比良好但溶液属高渗性,患者中毒副反应发生率高,肌体的耐受性差。 2.非离子型显影剂 非离子型显影剂有碘海醇(欧乃派克)、碘异肽醇(碘必乐、碘帕醇)、碘普罗胺(优维显)、碘维索(安射力、碘氟醇)等,非离子型显影剂其渗透性降低

甚至接近血浆,毒副反应小,生物安全性大,对神经系统毒性低,副反应发生率低,肌体的耐受性好,可用于各种血管显影及经血管的显影检查。 根据国内外大组病例统计分析,非离子型显影剂静脉注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离子型减少了76.3%,出现的反应以轻、中度为主,重度发生率减少更加明显。离子型显影剂注射死亡率为1:3000,而非离子型显影剂只有1:250000。静脉注射测试小鼠的半致死量(LD50)表明非离子型显影剂约3倍于离子型显影剂。现非离子型显影剂毒副反应发生率低,生物安全性高,因此提倡使用非离子型显影剂。 造影剂可分为两大类,原子量高、比重大的高密度造影剂和原子量低、比重小的低密度造影剂。 高密度造影剂:常用的高密度造影剂有硫酸钡和碘制剂。 1、硫酸钡:一般用于消化道造影检查,由纯净的医用硫酸钡粉末加水调制成混悬液。硫酸钡的浓度通常以重量/体积(W/V)表示,根据检查的部位和目的不同,所用硫酸钡的浓度也不同。 2、碘制剂:碘制剂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三大类,即无机碘化物、有机碘化物以及碘化油或脂肪酸碘化物。 ⑴无机碘化物一般用12.5%的碘化钠水溶液。 可用于瘘管、尿道、膀胱或逆行肾盂造影。用于膀胱造影时,可稀释1倍的浓度。 ⑵有机碘化物:亦为水溶性碘制剂,种类繁多,又分为: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研究综述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研究的文献综述 周亚坤 摘要:造影剂是为增强影像观察效果而注入(或服用)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化学制品。这些制品的密度高于或低于周围组织,形成的对比用某些器械显示图像。由造影剂引发的不良反应皮肤发红、寒颤、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已经得到我院的重视。现对我院使用的造影剂归纳总结,发现其中的碘造影剂类既碘海醇注射液,碘帕醇注射液,泛影葡胺注射液,碘普罗胺注射液,碘克沙醇注射液等5种引发ADR例数较多,现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我院上报的ADR分析该类造影剂引发ADR的机制,严重程度,预防ADR的发生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造影剂,不良反应,机制,预防 Summary:To enhance the image contrast agent is injected into the observed effect (or take) to human tissue or organ chemicals. Reduced density of these products above or below the surrounding tissue, and the resulting display image with some instruments.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the contrast agent skin redness, chills, nausea, vomiting, blood pressure and there’ve got my hospital attention. Now for the contrast agent used in our hospital summarized and found both classes of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 iohexol injection, iopamidol injection, deteriorate injection, injection improvise iodixanol injection further studies and other ADR cases initiated a few more, now through literature, our hospital reported ADR class analysis of contrast agent caused ADR mechanisms, severity, prevention of the occurrence of ADR made Keywords: contrast agents, adverse reactions, mechanisms, prevention 一、前言 1.1 在临床影像学诊断过程中,例如,对心脑血管、静脉、冠状动脉、尿路、脊髓、关节等的病变检查或者是做增强CT、X线等的手段过程当中我们将造影剂引入器官或器官周围,目的是为了能够使组织间产生明显的密度差别、明确诊断。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外渗后的正确预防和处理方法

造影剂外渗得预防与外渗后得正确预防与处理方法(节选) 1、2 造影方法:本院运用GE公司生产得64排螺旋CT专用高压注射器,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给药量按每公斤体重1、5~ 2、0ml计算(成人一般用药量在75~95ml之间),注射速率1、5~5、5ml/s,注射时间25~40s。扫描时根据扫描部位及病灶得强化情况决定扫描部位得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就是否需延迟扫描。 1、3 临床表现: 本科造影剂外渗得病例中,肥胖与肌肉松弛得老年人较常见。轻者范围局限,表现为针刺局部皮丘样肿胀,较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皮肤苍白、前臂因为肿胀而饱满;重者肿胀可以累及整个上肢软组织。除了软组织肿胀外,皮肤可出现水泡。由于造影剂浓度高,久留于肌间隙内,有发生肌肉坏死得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穿刺前得护理(1) CT增强扫描,护士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病员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能以及临床得用药情况。(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得疑问,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得任何问题,嘱咐患者及时向操作技师、护士反映。 2、2 发生造影剂外渗时得处理:(1)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拔针前尽量回抽外渗液,用棉签按压穿刺部位,避免血液外渗加重局部肿胀。(2)造影剂外渗时立即用50%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严重者湿敷30分钟后用舒康博水凝胶敷料密闭性敷贴3~7天后疼痛、肿胀等症状可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3)嘱其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有利于外渗造影剂得吸收,减轻组织水肿渗出。 【另一家之言】:将市售得土豆大者一枚洗净,切成薄片在患处湿敷(软组织肿胀得部位全部要敷上),待土豆片干后再另换一片,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肿胀得软组织明显消肿为止。据我们得经验,湿土豆片对于组织水肿有很好得疗效,一般10小时左右就有明显效果,疗效明显优于临床常用得硫酸镁湿敷。 3 造影剂外渗得预防 3、1 穿刺血管得选择: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大,因此其静脉穿刺技术比一般得静脉穿刺要求高,应首先选择粗、直、富有弹性,并能很好固定得血管。要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等处静脉。常用有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与肘正中静脉。对于老年人,长期化疗血管损伤严重者,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颈外静脉穿刺(一般情况下不选择)。穿刺时护士要仔细寻找有把握得血管,不要盲目穿刺。穿刺时将套管全部送进血管并固定好,以防造影剂在快速注射时引起套管针得移动,造成药物外渗。 3、2 穿刺方法得改进: 64排CT高压注射器从原来使用蝶形12号头皮针到使用套管针,我们根据检查部位与注射压力选择套管针,注射速度为1、0~2、0ml/s,用24G;注射速度为2、5~3、5ml/s,用22G;注射速度为 4、0~4、5ml/s,用20G;注射速度为 5、0~5、5ml/s,用18G套管针。由于套管针就是软管,针尖又粗,这样可提高注射速度降低注射压力,血管要选择较粗直有弹性得,易于穿刺与固定,也可避免压力引起外渗。穿刺完回抽回血,一定要保证针头在血管内。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得组织损伤小,比常规静脉穿刺更加安全可靠[1],因此我们一般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抽出针栓1mm再平行顺静脉腔全部进入血管后抽出针栓接连接管,同时避免反复来回穿刺血管。 3、3穿刺部位得固定:穿刺针头部位要妥善固定,先用3M透明胶布以穿刺点为中心点横向粘贴,然后再固定针柄,最后固定螺纹连接管在患者手臂上,使之能随着扫描时机床得移动而移动。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外渗后的正确预防和处理方法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与外渗后的正确预防与处理方法(节选) 1、2 造影方法:本院运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专用高压注射器,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给药量按每公斤体重1、5~ 2、0ml计算(成人一般用药量在75~95ml之间),注射速率1、5~5、5ml/s,注射时间25~40s。扫描时根据扫描部位及病灶的强化情况决定扫描部位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就是否需延迟扫描。 1、3 临床表现: 本科造影剂外渗的病例中,肥胖与肌肉松弛的老年人较常见。轻者范围局限,表现为针刺局部皮丘样肿胀,较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皮肤苍白、前臂因为肿胀而饱满;重者肿胀可以累及整个上肢软组织。除了软组织肿胀外,皮肤可出现水泡。由于造影剂浓度高,久留于肌间隙内,有发生肌肉坏死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穿刺前的护理(1) CT增强扫描,护士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病员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能以及临床的用药情况。(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嘱咐患者及时向操作技师、护士反映。 2、2 发生造影剂外渗时的处理:(1)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拔针前尽量回抽外渗液,用棉签按压穿刺部位,避免血液外渗加重局部肿胀。(2)造影剂外渗时立即用50%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严重者湿敷30分钟后用舒康博水凝胶敷料密闭性敷贴3~7天后疼痛、肿胀等症状可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3)嘱其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有利于外渗造影剂的吸收,减轻组织水肿渗出。 【另一家之言】:将市售的土豆大者一枚洗净,切成薄片在患处湿敷(软组织肿胀的部位全部要敷上),待土豆片干后再另换一片,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肿胀的软组织明显消肿为止。据我们的经验,湿土豆片对于组织水肿有很好的疗效,一般10小时左右就有明显效果,疗效明显优于临床常用的硫酸镁湿敷。 3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 3、1 穿刺血管的选择: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大,因此其静脉穿刺技术比一般的静脉穿刺要求高,应首先选择粗、直、富有弹性,并能很好固定的血管。要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等处静脉。常用有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与肘正中静脉。对于老年人,长期化疗血管损伤严重者,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颈外静脉穿刺(一般情况下不选择)。穿刺时护士要仔细寻找有把握的血管,不要盲目穿刺。穿刺时将套管全部送进血管并固定好,以防造影剂在快速注射时引起套管针的移动,造成药物外渗。 3、2 穿刺方法的改进: 64排CT高压注射器从原来使用蝶形12号头皮针到使用套管针,我们根据检查部位与注射压力选择套管针,注射速度为1、0~2、0ml/s,用24G;注射速度为2、5~3、5ml/s,用22G;注射速度为 4、0~4、5ml/s,用20G;注射速度为 5、0~5、5ml/s,用18G套管针。由于套管针就是软管,针尖又粗,这样可提高注射速度降低注射压力,血管要选择较粗直有弹性的,易于穿刺与固定,也可避免压力引起外渗。穿刺完回抽回血,一定要保证针头在血管内。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的组织损伤小,比常规静脉穿刺更加安全可靠[1],因此我们一般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抽出针栓1mm再平行顺静脉腔全部进入血管后抽出针栓接连接管,同时避免反复来回穿刺血管。 3、3穿刺部位的固定:穿刺针头部位要妥善固定,先用3M透明胶布以穿刺点为中心点横向粘贴,然后再固定针柄,最后固定螺纹连接管在患者手臂上,使之能随着扫描时机床的移动而移动。

二甲双胍与碘造影剂合用时的注意事项

二甲双胍与碘造影剂合用时的注意事项 在临床中影像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手段,有些影像学检查中可能会使用造影剂。口服二甲双胍与碘造影剂同时使用可能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 碘造影剂对肾脏血管的影响是先扩张,后收缩,肾脏氧消耗和代谢率增加,肾功能出现失代偿,可能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肾脏受到损害可延缓二甲双胍通过肾脏的排泄,引起二甲双胍体内蓄积,极有可能引起乳酸酸中毒,进而导致恶心、呕吐、嗜睡、上腹痛、食欲减退、过度呼吸、昏睡、腹泻和口渴等,甚至死亡。二甲双胍本身可引起肾脏血管强烈收缩,同样可加重肾脏损害。肾血管改变及损伤的过程多数发生在应用造影剂后24~48小时内,故在此时期内用药需特别注意。在二甲双胍的用药指南及使用说明书中,绝大多数都提到用碘造影剂进行X线检查前和检查过程中应停药。临床中常用的碘普罗胺、碘比醇、碘海醇等碘造影剂说明书中也专门提出了这个问题。 为避免二甲双胍与造影剂协同作用加大肾功能损害的可能性,防止乳酸酸中毒,在对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人血管内注射含碘造影剂前,建议测定血清肌酐水平。 对于血清肌酐/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在注射造影剂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而用后必须停用48小时。(停药期间可咨询内分泌科医师换用其他降糖药)或直至肾功能/血清肌酐达正常值恢复用药。 对于血清肌酐/肾功能不正常的患者:使用造影剂前48小时需停用二甲双胍,用后也必须停用48小时。或在肾功能/血清肌酐水平恒定后方可恢复使用二甲双胍。 对有些肾功能不正常或未知的急救病例,医生必须评估使用造影剂检查的利弊,并需采取预防措施:停用二甲双胍、给病人充足的水分、监测肾功能和仔细观察乳酸酸中毒的症状。 肝药酶活性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