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火中生莲---韩愈与潮州

在火中生莲---韩愈与潮州

在火中生莲---韩愈与潮州
在火中生莲---韩愈与潮州

在火中生莲

——韩愈与潮州

李舫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9日24 版)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潮州一任不到八个月,他没有因为失意而消沉,反倒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一系列为民谋利的工作中。他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潮州百姓永远记住了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后人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这份永远的纪念,不仅因为韩愈能写一手锦绣文章,而且因为他抛却了个人荣辱,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谋福利、做好事。

居尘学道,火中生莲;德润古今,道济天下。这恰是今天来谈韩愈的意义所在。无论为文为官,无论是进是退、是荣是辱,只要能力之内,必应“民”字当先。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到这十六个字,才能得到人们发乎内心的拥戴,一生功业才会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永世流芳。

——编者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康熙二十三年的一天,清代两广总督吴兴祚一路向东,从广州来到潮州的韩文公祠。

远山如骏马奔腾而来,海天一色中的石阶高耸云表。岁月凋零,人心不老。吴兴祚感慨万分,题诗勒石。

这一年是1684年。此后300余年,因为这首诗,吴兴祚与他倾慕不已的文公韩愈一道,被镌刻在中国南疆的文化碑林。

以这一刻为终点,时光向前倒退865年——这是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短暂的“元和中兴”已经攀到了顶峰。唐宪宗励精图治,国家政治由动荡渐渐回归正轨。这一年,是值得书写的一年:李愬讨伐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申州、光州全部投降;朝廷收复沧、景二州;幽州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上表自新,献德州、棣州;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

端的是轰轰烈烈、扬眉吐气的一年。这一年,还有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小到同这一年的任何一件事相比,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恰恰是这件小事,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命运。

史料记载,“十四年正月,宪宗遣宦官赴法门寺迎佛骨至长安,留宫中供奉三日,然后送各个寺院供奉。长安王公百姓瞻视施舍,唯恐不及。”刑部侍郎韩愈却不以为然,他“不合时宜”地上表切谏,慷慨陈词,直言将佛骨送到寺院里让百姓供养,毫无意义且劳民伤财。在中国数千年、数万计的“表”中,这份秉笔直言、震古烁今的《论佛骨表》,是中国文化史中足以彪炳史册的大文章,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文人因言获罪的耻辱一页。

由是韩愈贬谪潮州。韩愈于潮州的八个月,是他抱病守缺、失意彷徨的八个月,却是潮州日新月异、脱胎换骨的八个月,从此儒风开岭娇,香火遍瀛洲。

元和十四年元月十四日,1200年前一个阴冷晦暗的冬日,韩愈蹒跚着走出长安,以戴罪之身一路向东、向南,再向东、向南。

潮州属岭南道,濒南海,《旧唐书》记载其“以潮流往复,因以为名”。潮州自古就是荒凉偏僻的“蛮烟瘴地”,是惩罚罪臣的流放之所,唐代亦然。不少名公巨卿如常衮、韩愈、李德裕、杨嗣复、李宗闵等都曾经被远贬潮州。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在途中,韩愈写下了这首千古流芳的诗篇。15年前,他因上书论旱,得罪佞臣,被贬阳山,也是隆冬时节,也曾途经蓝关。悲恸之情,何其相似?这是韩愈第二次被贬黜岭南,这一年,他拖着52岁的“衰朽”之躯,以为自己就此葬身荒夷,永无重归京师之日,无限唏嘘地托付子侄替自己埋骨收尸。

潮州,是韩愈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在被押送出京后不久,韩愈的家眷亦被斥逐离京。就在陕西商县层峰驿,他那年仅十二岁的女儿竟病死在路上。不难理解,何以韩愈关于潮州的诗文中,惊愕、颠簸、险滩、潮汐、雷电、飓风……鬼影般反复出现:“飓风鳄鱼,患祸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

夕发作”(《潮州刺史谢上表》),“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泷吏》)。

仕途的蹬蹭、女儿的夭折、家庭的不幸、命运的乖蹇;因孤忠而罹罪的锥心之恨,因丧女而愧疚的切肤之痛;对宦海的愁惧,对京师的眷恋……悲、愤、痛、忧,一齐降临到韩愈头上。这是最孤寂的征程,在漫无边际的冬日,世界向它的跋涉者展示着广袤的荒凉。

赴潮之时,宪宗盛怒之下,命韩愈“即刻上道,不容停留”。韩愈甚至来不及与京师的朋友辞行。潮州与京师长安语言不通,“远地无可语者”,他只好将家眷寄放在千余里外的韶州,相伴而行的,只有他叮嘱“收吾骨瘴江边”的侄孙韩湘。

他的朋友未曾忘记他。贾岛捎来《寄韩潮州愈》:“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侵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性情古怪的刘叉也赋诗《勿执古寄韩潮州》云:“寸心生万路,今古棼若丝。逐逐行不尽,茫茫休者谁。来恨不可遏,去悔何足追?”但是,一句谊切苔岑的“海侵城根老树秋”,一句肝胆相照的“逐逐行不尽”,又怎能道尽韩愈的悲苦和孤寂?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14年前,韩愈被贬阳山时,曾写下《宿龙宫滩》。

夜幕四合,万籁俱寂,韩愈怀念京师,思恋亲人,他未曾想到,14年前的诗句,似乎谶语一般卜示着他无法逃脱的未来。

然而,这又怎样?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这才是韩愈!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恰是韩愈的忧思与隐忍,与百姓的忧愁悲苦相比,个人的坎坷又算得了什么?四月二十五日,韩愈辗转三月余,终于抵达潮州,行程八千里,费时近百天。但是,他甫一抵潮,即理州事,芒鞋竹杖草笠蓑衣,与官吏相见,询问百姓疾苦。

元和十四年的潮州,风不调,雨不顺,灾患频仍,稼穑艰难。先是六月盛夏的“淫雨将为人灾”,韩愈祭雨乞晴。淫雨既霁,稻粟尽熟的深秋,又遭遇绵绵阴雨,致使“稻既穗矣,而雨不能熟以获也;蚕起且眠矣,而雨不得老以簇也。岁月尽矣,稻不可复种,而蚕不可以复育也;农夫桑妇,将无以应赋税、继衣食也”。过量的雨水使得韩愈焦虑不已,他为自己无力救灾而深感愧疚,“非神之不爱人,刺史失所职也。百姓何罪,使至极也!……刺史不仁,可坐以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炽诚竣切,跃然纸上。

此后不久,韩愈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祭祀鳄鱼的活动。潮州鳄鱼的残暴酷烈,韩愈途经粤北昌乐泷时,即有耳闻。但鳄害之严重,在到达潮州之后,他才真正了解,“处,愈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鳄鱼……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鳄鱼之患,实则比猛虎、长蛇、封豕之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解除民瘼,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韩愈断然采取了措施:“居数日,愈往视之,令判官秦济炮一豕一羊,投之湫水,祝之……”这就是“爱人驯物,施治化于八千里外”的祭鳄行动。为此,韩愈写了《祭鳄鱼文》,文字矫捷凌厉,雄健

激昂。一篇檄文,数次围剿,常年困扰百姓的鳄鱼被驱逐,韩愈迅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唐代流行的潜规则是,朝廷大员被贬为地方官佐,一般都不过问当地政务。韩愈的弟子皇甫湜在《韩文公神道碑》中写道:“大官谪为州县,簿不治务。先生临之,若以资迁。”鳄害如此严重,前任官员或无动于衷或束手无策,任其肆虐泛滥。韩愈却不甘老迈,恭谨谦逊,恪尽职守。《韩昌黎文集》中,共收有五篇“祭神文”,韩愈之砥砺勤勉,可见一斑。

韩愈在潮州还有修堤凿渠之举。《海阳县志·堤防》引陈珏《修堤策》曰,北堤“筑自唐韩文公”。潮州磷溪镇有一道水渠叫金沙溪,当地传说是韩愈命人开凿的。清澈的渠水,至今仍在滋润着两岸的田畴。碧堤芳草,遏拒洪流;银渠稻海,扬波叠翠。潺潺的水声,奔涌的水流,千百年来,似乎在不断地诉说着韩愈当年奖劝农桑的功绩。

韩愈初抵潮州,即作《潮州刺史谢上表》。刘大櫆点校《韩昌黎文集》,评其“通篇硬语相接,雄迈无敌”。其实,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恰是韩愈的忠贞与坦诚。偏居一隅的韩愈,勤于王室,忠于职守,不敢以州小地僻而忽之,不敢以体弱多病而怠之,其呼天、呼地、呼父母之连天悲号,皆为忠悌者之举,尽是贤达者之为。

《韩昌黎文集》还收录了《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一文。这是元和十五年十一月,韩愈从袁州调回长安任国子监祭酒时写下的,叙述他在袁州时放免男女奴婢731人,故历来史志均将释奴一事系于他任袁州刺史之时。

其实早在潮州时,韩愈已经注意到岭南“没良为奴”的陋习。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写道:“五岭之南,人杂夷獠,不知礼义,以富为雄……是以汉室常罢弃之。大抵南方遐阻,人强吏懦,豪富兼并,役属贫弱,俘掠不忌,古今是同。”有唐一代,尽管较之前代已有明显的进步,奴隶问题在不同的阶段仍有不同程度的浮沉反复。当时的一个潜规则是“帅海南者,京师权要多托买南人为奴婢”。代买奴婢成为被流放官员向京师当权者献媚取宠的捷径。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获罪远贬的韩愈,何尝不希望京师当权者施以援手,以便早日回朝?可是他并没有以此谋取进身之阶,而是施以德政与人道,大举赎放奴婢,这恰是韩愈的刚正廉明。

韩愈不是潮州乡学的创办者,但对潮州文化教育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韩愈认为,国家治理须“以德礼为先,而辅之以政刑”,用德礼即推行儒家的“仁义”之道,“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为了办好潮州乡校,“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供学生厨馔”。

百千之数,其值几何?唐代币制混乱,很难做出标准。据李翱著《李文公集》所载,元和末年,一斗米合五十钱,故百千可折合米两百石,数目不可谓少。如此算来,百千相当于韩愈八个多月的俸金。也就是说,韩愈把治潮八个月的俸金,全数捐给了学校。

韩愈对潮州文化的最大贡献,还在于他大胆起用当地人才,推荐地方隽彦赵德主持州学。相传赵德是唐大历十三年(778年)进士,早于韩愈14年登第。唐代登进士第者还要通过吏部主持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合格方能授官。但赵德未能顺利通过此考试,所以韩愈刺潮时,他还是一个“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的庶民。但是,赵德“心平而行高,两通诗与书”的品行学识,终于被韩愈发现,他对赵德的评价是“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

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于是毅然举荐他“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督生徒,兴恺悌之风”。起用当地人才主持州学,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策。

树一代之新风,斯有万世之太平。苏轼因此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感喟不已:“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元和十四年,这艰辛的一年终于浩荡地行至岁末。

韩愈接到圣旨,“于其年十月二十五日准例量移袁州”。次年,韩愈以袁州刺史身份,重蒙圣宠,“为朝散大夫、守国子监祭酒,复赐金紫”。此后一年,韩愈的官职经历了五次变动:由国子监祭酒转兵部侍郎、由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由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由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转兵部侍郎、由兵部侍郎再转吏部侍郎。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他欢喜地写道。韩愈一生为文工整,为诗严谨,难得有这样浪漫的心境、飘逸的诗句。接连不断的迁徙、接踵而至的任命蚀空了韩愈的身体,他哪里还有闲心闲暇去欣赏江边的柳色?壮年时韩愈便自嘲,“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及至中年,“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可是,灾难又怎能击垮他的乐观和刚毅?怎能改变他舍身报国的使命与决心?任潮州刺史不足八月,农、工、学、商等皆视韩愈为“不祧之祖”,“溪石何曾恶?江山喜姓韩”。任袁州知府七个月,韩愈“治袁州如潮”。任国子监祭酒八个月,“韩

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任兵部侍郎一年有余,韩愈宣抚镇州,平定内乱,“旋吟佳句还鞭马”,“风霜满面无人识”。任吏部侍郎不足一年,韩愈周旋于各种政治集团之中,仍“涉艰危,树功业”。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半年余,哀矜百姓,京城“盗贼止,遇旱,米价不敢上”“禁军老奸,宿恶不摄,尽缚送狱,京理恪然”。这就是韩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生抱负,尽付家国。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韩愈病重,卒于长安。知道自己势将远行,韩愈召群朋曰:“吾不药,今将病死矣。汝详视吾手足肢体,无诳人云韩愈癞死也。”质本洁来还洁去,莫教污淖陷沟渠。这就是韩愈——一生光明磊落,不愿染半点尘埃,韩愈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后世始称其为韩文公。

以元和十四年为起点,时光向后翻过273年——这是公元1092年,另一个失意文人苏东坡在不远处的扬州独自徘徊,气贯长虹的《潮州韩文公庙碑》横空出世。绝世的才情,慷慨的悲歌,雄壮的回响,两代文豪凌越三百年在潮州“相会”。“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苏东坡凛然发问:韩愈一介布衣,何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何以“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

答案其实很简单——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有了韩愈的视民如伤,才有了百姓的风调雨顺;有了韩愈的横扫异端,才有了百姓的笃信文行;有了韩愈的知学传道,才有了百姓的耕读传家;有了韩愈的忠诚耿直、浩然正气,才有了百姓的德润古今、道行天下;有了韩愈的乐于天下、忧于天下,才有了百姓的安身立命、安居乐业;有了韩愈的精诚所至,才有了百姓的金石为开。韩愈没有把自己刻在潮州的石碑上,却留在了百姓的口碑里。

天地不言,万物生焉。感戴韩愈在潮州的所作所为,潮州百姓将此地江山以韩愈命名:韩江、韩山、韩堤、韩文公祠、景韩亭、昌黎路、祭鳄台、侍郎亭……草木如有知,能不忆韩郎?自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信夫,诚哉!

谁也未曾料想,一个卑微行者捧出的虔诚心肠,在此后的1200年,紧贴着大地,散播成中华民族的气度和风骨:

——沿着这道浩浩汤汤的历史文脉,走来了白居易、李商隐、柳宗元、刘禹锡、杜牧,走来了范仲淹、黄庭坚、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归有光、顾炎武、朱彝尊、黄宗羲、林则徐……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理想,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家国诗篇。

——沿着这道枝繁叶茂的历史文脉,与韩愈一起沉吟低回的,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忧患,是“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的叮咛,是“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祝愿,是“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的相许相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披肝沥胆,是“但令四海歌声平,我在甘州贫亦乐”的祈求和冀望。

——沿着这道光明朗照的历史文脉,曾经生长过灾难、战争、荒蛮、杀戮,重要的是,还繁衍着富庶、光辉、璀璨、梦想。

元和十四年,韩愈于潮州还曾亲手栽植橡木。而今,这些橡木已蓊郁成林,环绕韩文公祠,状如华盖,遮天蔽日。此树含苞不易,着花更难,时或春夏之交偶放一枝,熊熊若火莲,肃穆端庄,异常美丽。

韩愈与潮州

韩愈与潮州 潮州人,不忘韩公恩泽,他们将一州的山川土地都慷慨赠给了他:山是韩山,江是韩江,木是韩木,路是昌黎路,庙是韩文公庙。韩愈与潮州 从旧城东门出来,走过湘子桥就来到韩江的东岸。在沿江岸往北走一小段路,就来到韩山脚下,韩文公祠依着山势而上。在高处的一座主体建筑内,供奉着一尊比例比真人大了近一半的韩愈塑像。 就像杭州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苏轼,把西湖上的两条堤分别称为白堤、苏堤一样,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也用他的姓来命名一些重要的地方。 潮州对韩愈的纪念来得更加的隆重,城市东边的河流恶溪是潮州最重要的河流被改名为“韩江”,韩江以东的山原为“笔架山”“东山”,也改名为韩山。潮州人称这是“江山改姓”。 韩文公祠规模宏大,屋顶白色的嵌瓷花草装饰精细而雅致。韩愈的塑像就在这个建筑里坐着,穿过大门正好对着潮州城。韩文公祠始建于宋代,在明清有过大修。建设者们似乎希望,潮州人能这样一直活在“韩文公”的注视下。然而韩愈在潮州任职仅有7个来月。 韩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和官员,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代文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同代的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还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美名。这些表明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但在潮州,韩愈的故事更具体更饱满。 公元819年,韩愈51岁了,在唐宪宗李纯的朝廷内,他官至刑部侍郎。这一年,唐宪宗下旨打开皇家寺院法门寺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浮屠塔,接指骨入长安供奉。指骨先在皇宫供奉,再送至各大寺院。从百姓到贵族,竞相礼佛,唯恐在后,“有的百姓倾家荡产以供奉佛祖真身”。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力劝皇帝莫迎指骨,而是将其“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谏佛”令宪宗震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在潮州的7个多月内,治理了水灾,在很大程度上除掉了韩江上的鳄鱼灾害。史料记载,韩愈刚到潮州就听百姓反映说“恶溪有鳄鱼”,他决心除掉鳄鱼,还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

唐人宋神_韩愈在潮州的神话与神化_李志贤

2012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12第41卷第2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1No.2■海外学术论坛 唐人宋神:韩愈在潮州的神话与神化 [新加坡]李志贤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新加坡117570) 摘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历来享有盛誉,即便在贬谪潮州的人生低谷期也以其勤政爱民的斐然功绩在唐宋潮州民众心目中赢得了由人到神的升格。在这一演变、升格的过程中,潮州本地盛行的先贤崇拜和人神合一以及宋代理学的兴盛加速了韩愈的神化,唐宋地方祠庙祭祀政策的变化以及韩愈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合力而促成了韩愈这一“唐人宋神”文化奇观。 关键词:唐宋史;民间信仰;韩愈;潮州 中图分类号:I206;K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2-0166-06 收稿日期:2011-11-18 作者简介:李志贤,男,新加坡人,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一、引言 众所周知,韩愈(768—835)于元和十四年(819)因上疏《论佛骨表》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于同年三、四月间抵潮①,又于同年十月改授袁州刺史,其刺潮时间不足8个月,但对潮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赢得世代潮人的景仰,以至“江山易姓于韩”②,在潮州历史上具有无人可以比拟的重要地位。尤有甚者,入宋以后,潮人还将韩愈神化,“韩文公”成为后代潮人所崇奉和膜拜的神祇。 在潮州民间流传的诸多有关韩愈的神话中,最为神奇和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韩愈凭一纸《鳄鱼文》③关于恶溪祭鳄驱鳄的故事。此外,还有许多有关韩愈的事迹和民间故事经过世世代代的传颂而演变为家喻户晓、内容生动的神话故事,如走马牵堤、八仙造湘子桥、韩祠橡木、插薯苗、访问岭等。[1]24-28潮人还以其他方式纪念韩愈,或为他建祠立碑,或以其名号为景物胜迹命名,祠取名“韩文公祠”,山称“韩山”,水称“韩江”,树称“韩木”,连妇女的蒙头皂布也取名“文公帕”。韩江北堤建有“祭鳄台”,潮州市里有“昌黎路”、“昌黎小学”;位于昌黎路中段的潮州博物馆前有建于明嘉庆十七年(1538)的石牌坊,坊额题有“昌黎旧治,邻海民邦”8字。潮州西湖公 661 ① ② ③ 宋人洪兴祖《韩子年谱》认为韩愈至潮时间为三月二十五日,后人沿用此说。其实,韩愈在《潮州刺史谢上表》只说“今月二十五日到州”,又称“臣所领州在广府东界,去广府虽云才二千里,然来往动皆经月,……难计程期”。清人郑珍《巢经巢文集·书韩集与大颠之书后》认为韩愈在二月中旬过韶,而“由广州至潮已须经月方到,韶之距广,又一千里,其至亦必旬日,公之到潮,为四月二十五日,确无可疑”。故韩愈抵潮时间,尚待辨明。 潮州有“韩文公祠”,坐落于“韩山”上。韩山原名“双旌山”,俗称“笔架山”,因韩愈登临而易名。而经流潮州的河流原称“鳄溪”或“恶溪”,因韩愈治鳄而改名“韩江”。 现存的韩愈文集对韩愈的这篇文章,或作“祭”字,或无“祭”字。据韩愈婿李汉所编的《昌黎先生集》原本中,只作《鳄鱼文》。林西仲《韩文起》谓全文中无一祭字,且对生物也无致祭之理,故李汉将他编入杂著中而不列入祭文之内。笔者以为,古代祭祀的对象都是祭者所尊敬的,而鳄雨是韩愈所深恶痛绝和要驱杀的,他怎会去祭呢?既无祭祀之意,就没有为祭祀所用之祭文。以此观之,后世所流传的《祭鳄鱼文》的“祭”字或是后人添加。

从典籍看古代潮州菜及其调料文化

从典籍看古代潮州菜及其调料文化 陈一非1?郑国岱2 (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烹饪科学学院?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一一摘要:潮州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留了诸多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具有食材考究二制作精湛二追求本味二时令养生二开放兼容等独特风格?尤其是调味料种类繁多二内涵丰富?既保留了古代酱文化的精髓又结合地域物产?并且和海外饮食文化交流融汇?自成一体?堪称一绝?透过古代典籍和韩愈二杨万里等人的诗歌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寻觅潮州菜往古的滋味及其历史脉络?关键词:潮州菜?调料?酱文化?溯源 中图分类号:D03一文献标识码:A一文章编号:2095 ̄3798(2014)02 ̄0103 ̄05 一、潮州菜的风格特点 潮州菜也称 潮汕菜 或 潮菜 ?是海内外潮州 人(也称潮汕人或潮人?包括韩江三角洲平原的原 住民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侨民)共同创造的一种特 色菜系? 潮菜的起源可追溯到秦汉以前?至唐 代?已初步形成潮菜的某些特色?宋以后至清朝?潮 菜逐步形成了风味体系 [1]?潮州菜风格的形成?除了潮汕地理环境物产丰富的客观因素?还有重要 的人文基因?首先?潮汕人是由秦汉以来的中原移 民与南越土著人交融而成的一个独特族群?南宋王 朝沿着东南沿海的逃亡之路更留下了诸多文化遗 传?潮汕至今保持着强烈而浓郁的礼教和宗族文化 传统?其次?唐宋时期潮州窑的兴起和明清时期的 海上丝绸之路 ?使位于韩江下游的潮州府成为闽粤赣边区繁华的经济中心?到了万历年间?潮州才子林熙春在他的?感时诗?序中感叹吾乡 服食侈靡于斯为极 ?在?宁俭约序?又描述自己家乡肴馔 水 陆争奇?第宅错绣?鲜衣丽裳?相望于道? [2]1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也描写了他在潮州见到 的繁华景象: 闾阎殷富?士女繁华?裘马管弦?不 减上国? [3]清代俞蛟在?梦厂杂著 潮嘉风月记?曾描述潮州 绣帏画舫?鳞接水次 繁华气象?百 倍秦淮 [4]?地理二历史和经济繁华共同培育了潮汕的精细文化特质?从农民精耕细作的 绣花锄头 到精美华丽的潮汕民居?从潮绣二木雕二陶瓷等民间 工艺到潮州话二潮剧二潮乐?从工夫茶二潮州小食到潮 菜筵席等等?无处不透射着 精致 精神? 潮州菜此种 精致 的精神又体现为五个方面 的特点[5]?一是用料广博?雅俗共赏?潮汕俗语: 坐书斋?哈烧茶(喝热茶)?鲍鱼猪肉鸡?海参龙虾蟹 ? 燕二翅二鲍二参二肚(鱼胶) 等是菜谱里的常规菜?也是潮汕人家压箱底的必备食材?番薯芋头可以烹制成美味美形美意的 金玉满堂 ?就连番薯叶 第34卷一第2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Vol.34一No.22014年4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EducationApr.2014

(语文研究性课题精选)潮州传统文化

潮州传统文化 班级:组长:组员:指导老师: 一、课题提出 举例: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一直以来,潮州文化都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作为一个潮州人,我们为之自豪。所以,了解我们家乡文化,是我们神圣的责任,我们都应该保护潮州文化,弘扬潮州文化。 二、研究内容 (一)潮汕功夫茶 (二)曲调优美的潮剧 (三)潮汕名小吃 三、研究过程 举例:(一)明确研究对象为潮州传统文化。 (二)通过查找与潮州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潮州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信息。 (四)组员共同商讨,写成研究报告。 四、研究成果 五、收获体会 举例:潮州文化博大精深,却在慢慢沉沦。这与政府机构的倾向有这很大的关系。因为文化的发展需要政治资源的滋养,政府机构是文化的第一投资者——它既有政策上的优势,也具有资金上的优势。所以作为非行政中心的潮汕地区,其文化的发展自然先天不足。即使当地政府有意使当地传统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但往往也会显得后劲不足。地方文化应当由民间主动地进行批判性的继承。这也许才是一个正确做法。但可悲的是,现代人似乎不想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许多人都认为传统文化是“老古董”,相对而言,他们更希望接受西方的“潮流”文化。所以,要靠民间主动保护地方的传统文化,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 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总是有一种偏见,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落后、腐朽的文化,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人们之所以不主动去传承潮州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认为这些东西对于个人而言“没什么用”。换句话说,就是大家都觉得这对经济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那些仅在民间传播的文化。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了解到更多的潮州文化,了解到潮州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此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潮州的传统文化似乎被人们淡忘了许多,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多的是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我们觉得,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汲取其中的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空有满腔的热情,不加选择地接受。而对于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凝聚了老一辈的心血,见证了潮州人民的智慧。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责任,保护好潮州的传统文化,使潮州文化流传下去。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文言文中可能涉及的)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目录 一、人的称谓 (1) 二、古代职官 (3) 三、天文历法 (5) 四、古代地理 (8) 五、科举制度 (9) 六、风俗礼仪 (10) 七、饮食器用 (13) 八、音乐文娱 (13)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

在火中生莲---韩愈与潮州

在火中生莲 ——韩愈与潮州 李舫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9日24 版)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潮州一任不到八个月,他没有因为失意而消沉,反倒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一系列为民谋利的工作中。他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潮州百姓永远记住了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后人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这份永远的纪念,不仅因为韩愈能写一手锦绣文章,而且因为他抛却了个人荣辱,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谋福利、做好事。 居尘学道,火中生莲;德润古今,道济天下。这恰是今天来谈韩愈的意义所在。无论为文为官,无论是进是退、是荣是辱,只要能力之内,必应“民”字当先。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到这十六个字,才能得到人们发乎内心的拥戴,一生功业才会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永世流芳。 ——编者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康熙二十三年的一天,清代两广总督吴兴祚一路向东,从广州来到潮州的韩文公祠。 远山如骏马奔腾而来,海天一色中的石阶高耸云表。岁月凋零,人心不老。吴兴祚感慨万分,题诗勒石。 这一年是1684年。此后300余年,因为这首诗,吴兴祚与他倾慕不已的文公韩愈一道,被镌刻在中国南疆的文化碑林。 以这一刻为终点,时光向前倒退865年——这是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短暂的“元和中兴”已经攀到了顶峰。唐宪宗励精图治,国家政治由动荡渐渐回归正轨。这一年,是值得书写的一年:李愬讨伐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申州、光州全部投降;朝廷收复沧、景二州;幽州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上表自新,献德州、棣州;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 端的是轰轰烈烈、扬眉吐气的一年。这一年,还有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小到同这一年的任何一件事相比,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恰恰是这件小事,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命运。 史料记载,“十四年正月,宪宗遣宦官赴法门寺迎佛骨至长安,留宫中供奉三日,然后送各个寺院供奉。长安王公百姓瞻视施舍,唯恐不及。”刑部侍郎韩愈却不以为然,他“不合时宜”地上表切谏,慷慨陈词,直言将佛骨送到寺院里让百姓供养,毫无意义且劳民伤财。在中国数千年、数万计的“表”中,这份秉笔直言、震古烁今的《论佛骨表》,是中国文化史中足以彪炳史册的大文章,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文人因言获罪的耻辱一页。

潮州街巷文化

— — 1 潮州街巷文化 高一(11) 周蔚淼 冯 琳 丁林烨 李 畅 林翠林 罗煜彬 许增圣 郭斯达 许佳柱 吴 达 指导老师:张立娜 一、课题背景 许多潮州人在提及街巷文化的时候, 只是略知一二。似乎在钢筋水泥结构建筑 矗立于城市各个角落的今天,那些墙面布 满着青苔的小街小巷正从城市人的记忆 中被逐渐抹去。然而,对于潮州这座沉积 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小城来说,这些小街小 巷正是潮州文化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着岁 月流逝的痕迹。这些街巷的命名,大都具 有深刻的内在涵义,从街巷的名字中,我 们便可以发掘出潮州小城深厚的历史及 人文文化底蕴。为了唤醒潮州人对于街巷 文化的记忆,我们研究小组决定对潮州街 巷进行一番探究。潮州有何各具特色的街 巷?这些街巷的命名蕴含什么意义?它 们的现状又是如何?今后又该向何处发 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从街巷命名看潮州文化”的研究活动。 二、研究目的 1、通过了解街巷命名的背景,认识深厚而别具特色潮州的文化。 2、通过探访潮州街巷的现状,了解该如何保护这些古迹。 3、探索街巷的未来发展,提出保护街巷文化,潮州文化的可行措施。 三、研究方法

1、对所选取的有代表性的大街,小巷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主要途径:请教长辈,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第一周至第四周) 2、对家乡街巷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它们的名称来由及现状,保护或遭破坏程度。主要途径:拍照,实地探访。(第五周至第七周) 3、访问街巷周边的居民,了解广大群众对潮州街巷名称来由的认识及看法。主要途径:发放调查问卷。(第八周至第十周) 4、讨论、研究、整理资料、分析调查结果、完成调查报告、提出建议。(第十一周至第十六周) 四、研究成果 (一)街巷起名典故 1、以历史故事或传说命名,这是所有街巷文化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版块。 义井巷:潮州开元路不远处的东畔有一口古井,人称为“义井”。井对面的小巷,便是“义井巷”。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南宋皇室南逃。帝昰死后,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拥立赵昺为皇帝。次年,元兵进一步南侵,帝昺继续逃走。当他们一行来到潮州的时候,由于当时兵荒马乱,城中居民门户紧闭,帝昺一行口渴难忍。当他们走到城南时,见路旁有一口井,井水清澈。可是,到处找不到汲水用具,真是望水莫及。宋帝昺长叹一声:“难道井水也来欺负朕么?” 说来也怪,话音未落,但见井水蓦然上涨,涌至井面。帝昺大喜,以手掬水痛饮,感慨地说:“井也知君臣之义!”并封为“义井”。井对面的胡同,便称为“义井巷”。 从此,“义井”和“义井巷”的名字便叫开了,并流传至今。 太平路:潮州城里有一条贯穿南北的长街,以前叫做“大街”。现在地道的潮州城人在口头上还是叫这条路为大街,它的学名叫做太平路,也就是近来重新修建的牌坊街了。 1926年,军阀洪兆麟在潮州城开辟马路,于大街北端近上水门街口左近,掘出一块石碑。碑约一人高,近三尺宽,碑阳镌刻“太平”两个大字;碑的左下侧,镌刻“致和元年”四个小字。“致和”是元朝泰定帝的年号,是年为公元1328年。太平碑是六百多年前之物。洪兆麟获得此碑,乃于大街北端筑一三级圆台,树碑其上,称为“百花台”。太平碑背北面南,正前方就是大街。洪兆麟遂将大街易名为太平路。原大街左右两侧也各有一条纵贯南北的长街称为东堤和西街,至此也易名为东平路和西平路。从此这条路就叫做太平路。 甲第巷:甲第巷是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贾望族聚居之地,至今仍保留明清街巷格局和大量古民居。甲第巷是潮州街巷精华中的精华,顾名思义,从巷名“甲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2 ——

论韩愈治理潮州的文化理念_黄挺

第27卷第5期韩山师范学院学报Vol.27No.5 2006年10月Journal of H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Oct 12006 收稿日期:2006)04)05 作者简介:黄挺(1947)),男,广东揭阳人,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1林大川5韩江记6(卷一,/庙联0),咸丰七年钓月山房刻本。 o两5唐书#韩愈传6俱同。 论韩愈治理潮州的文化理念 黄 挺 (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广东潮州 521041) 摘要:该文对韩愈在八个月的潮州刺史任上与大颠和尚的交往和兴办乡校两件事进行剖析,指出, 必须把这两件事放到治国理政的层面上来理解。与大颠和尚的交往,传达了韩愈吸取禅宗治心之长,用于治国济世的苦心。而能够把治心与治国系联起来的,是/礼0的讲求。用礼/化民成俗0,又要通过学校来完成。为此,韩愈在潮州兴办乡校,目的是教平民以礼数,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个好百姓。两个方面合起来看,表现了韩愈崭新的文化理念,也成就了他作为一个平民政治家的形象。 关键词:韩愈;潮州;治心与治国;乡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K 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06)05-0001-05 一 清代林大川5韩江记6上,保留了一副韩祠佚联: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 之。 1楹联不知道是谁做的,林大川说,韩祠长联林 立,就这联最被人传诵。被传诵的原因,是它回答了许多人心中的疑问:韩愈才当了八个月潮州刺史,为什么潮州人这样景仰他,以至于/江山姓氏著千秋0(北京韩愈祠联语)?它说:韩愈之所以成为潮人的百世导师,是因为他改变了潮州这地方的文化面貌。 不是说韩愈贬潮之前,潮州没有自己的文化;也不是说韩愈贬潮之前,儒家文化对潮州没有影响。不过,韩愈在贬潮八个月中间,确确实 实给潮州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理念。 陈寅恪先生说:/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0[1](P332)唐代是中国文化学术发展历程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思想史看,佛学中国化,佛道两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对日见衰微的旧儒学造成巨大冲击;韩愈在这个时候出来,一方面呵斥佛教,严申夷夏大防、君臣大义,一方面暗取佛理,直指人心,开新儒学先河。从文学史看,韩愈用古文体裁,翻作新文体,用以决荡当时盛行的/僵化不适用于人生之骈体文0;又创造一种新诗体,既有诗歌的优美,又有散文的流畅,诗文合一,空前绝后,无人企及。因而到了宋代,中国文化学术由转型发展到另一个高峰,韩愈也备受宋人的推崇。这些方面,前贤已经有过许多论述,不用再多说。 韩愈在潮州八个月,按照正史的记载,只做了一件事:驱鳄鱼o。而在野史和文集里面,我们又可以了解到韩愈在潮州的另外几个活动情

潮州民俗文化

潮州民俗文化 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出花园的风俗,独具韵味的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州锣鼓、潮州曲社、潮绣、抽纱木雕、潮安木偶戏、建筑等处处散发出悠扬的潮风潮韵。潮州民俗文化独特,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潮州工艺巧夺天工。潮州古筝是中国六大流派之一,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潮州的工艺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细如丝,声如罄”见长,潮州因而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民俗文化概览 潮剧 潮剧俗称潮州戏,是全国十大百种和八个出国剧种之一。它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成的,有500多年的历史。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潮州音乐和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博取其他剧种的长处,终于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剧。潮剧产生于潮州,而后流行于潮汕及福建南部、台湾及香港,在东南亚诸国有深远的影响,很多潮剧刻本如《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和日本等国的图书馆均有收藏。在潮侨最多的泰国,潮州戏班竟有30多个。 潮安木偶戏 木偶戏也称纸影戏,因为它是台面蒙上白纸的皮影戏演变而来。木偶红的偶像木质身、泥塑头,潮绣服装,身上安铁枝,由纸影赏操纵表演。木偶戏的剧目、唱腔、音乐均同于潮剧,做笠也模仿潮剧的程式,凡举手投足、身段、水袖以至扇子、溜梯、刀枪格斗,都能表演得生动自然。 1954年2月,潮安县枫溪新乡源香纸影班赴京参加全国13省木偶汇演,受到好评。1993年9月,金石镇龙阁木偶剧团应邀参加第15届国际木偶艺术节,在德国和奥地利十大城市进行表演,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高度赞扬,赢得“中国第一团”的美誉。 苏锣鼓 以苏锣、苏鼓演奏得名,脱台于外江戏(即广东汉剧)的伴乐形式,别具一格。 潮州锣鼓中算"唢呐大锣鼓"和"小锣鼓"最为普及,分布最广。凡有潮人足迹的地方,就有这种锣鼓。人们常说的潮州大锣鼓,指的也就是这一种。它被国外音乐界人士誉为"东方交响乐"。潮州大锣鼓已从本地传播到华侨居住众多的东南亚各国,成为人们喜见乐闻的一种文化艺术。 潮州弦乐 以苏锣、苏鼓演奏得名,脱台于外江戏(即广东汉剧)的伴乐形式,别具一格。 潮州锣鼓中算"唢呐大锣鼓"和"小锣鼓"最为普及,分布最广。凡有潮人足迹的地方,就有这种锣鼓。人们常说的潮州大锣鼓,指的也就是这一种。它被国外音乐界人士誉为"东方交响乐"。潮州大锣鼓已从本地传播到华侨居住众多的东南亚各国,成为人们喜见乐闻的一种文化艺术。 潮州花灯 元宵张灯风俗起源很上。潮州素有元宵闹花灯的民俗,纱灯(花灯)是节目里耀眼的明珠。纱灯分“企灯”和“活灯”企灯把人物、亭台数阁固定在灯屏上,活灯则安装上不同的机关,使人物的头与手能转动,以至全屏走动。纱灯的特色是:工艺细致,造型美观,比例准确,举手投足,极富舞蹈动感;物饰华丽,一折一皱,皆自然洒脱,栩栩如生。 潮州曲社 潮州戏曲,几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中国地方戏曲诸多优秀剧种之一。不仅在粤东、闽南各地,而且港、澳地区以至东南亚各国有潮人的地方,人们喜闻乐见。在日常娱乐以至年节、庆典活动中,每被作为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享受而广为推崇、颂扬。 潮州自古是潮府治所,往昔在拓展中华文化中有过举世瞩目的建树,被誉称为“海滨

试论潮人的信仰——韩愈与韩文公祠

试论潮人的信仰——韩愈与韩文公祠 内容摘要: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这是赵朴初老先生对韩愈在刺潮八月贡献的评价。韩愈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而被贬潮州,虽然他有着“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忧伤和对前途的担忧。但他到潮州就像按资升迁至潮州刺史职位的官员一样,临事勤勉谨慎,不摆朝廷大员的架子,为潮州人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后潮州人民为了纪念韩愈的功劳,把潮州城东面的江改名为韩江,并将笔架山改为韩山,还在金山麓夫子庙旁建“韩吏部祠”,后迁至韩江东岸的韩山,也就是后来的韩文公祠。也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韩愈在潮州的所作所为,赢得了潮州的江山都姓韩。 关键词: 韩愈、潮州、韩文公祠、南谪、韩山、韩江 一、韩愈刺潮: 唐朝是一个崇尚佛道的时代,特别是崇佛,特别是唐宪宗时期,愈演愈烈。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当时的宪宗皇帝听说陕西凤翔有佛祖留下的佛骨舍利子,便派使者去凤翔迎取佛骨。一时之间,朝廷上下,乃至民间掀起了一场信佛的狂潮。 这一信佛的狂潮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苦难,也造成财富的极大浪费。当时的刑部侍郎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信。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韩愈的这一上书触怒了宪宗

皇帝,引得皇帝龙颜大怒。震怒之下的皇帝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幸得宰相裴度等人的极力求情,才免得一死。后将韩愈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当韩愈到达潮州之后,“下车伊始,即理州事,与官吏百姓相见,面询百姓疾苦。”他并没有为自己被贬的遭遇而自暴自弃,而是面对现实,到一方为一方百姓做贡献。 黄埔湜《神道碑》中这样写道:“大官谪为州县,薄不治务。先生临之,若以资升,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稻蟹,不暴民物,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未见计直,辄与钱赎,及还著敕令”。韩愈到潮州之后,就好像按资升迁至潮州刺史职位的官员一样,临事勤勉谨慎,不摆朝廷大员的架子。 在潮州期间,他勤于王事,忠于职守,不敢以州小地而忽之,不敢以体弱多痛而怠之。他深入了解民众疾苦,去害除弊,关注农桑,安定百姓生活。在潮州任上的韩愈,用心治民兴学,又籍以工抵债释放奴婢,帮助潮州人除去鳄鱼为害。兴修水利,排涝灌溉。 其刺潮时间不足8 个月,但对潮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赢得世代潮人的景仰,以至“江山易姓于韩”,在潮州历史上具有无人可以比拟的重要地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兴办教育,传播文化知识。正如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写道:“始潮之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由是潮之士笃于文行,延及其民,至于今,号称易治”。正因为韩愈的到来,有人这样说:“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以示韩愈对潮州文化的影响! 二、韩文公祠: 一千多年来,潮州一直比较重视文化教育事业,这与当年韩愈兴办乡学、重

对潮学和潮汕文化的再认识(林伦伦)

对潮学和潮汕文化的再认识 ——潮学札记 林伦伦 2008-11-20 饶宗颐先生1989年11月18日在澳门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上大声疾呼:?我们如果真的有诚意去发扬潮人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做出一些有建设性的行动,例如设臵某种有计划有意义的学术性基金和奖金,来鼓励人们去寻求新的智识,继承唐代常、韩两位地方刺史‘兴学’的精神,与海外培植一些人才,发展某些学术研究,这样才能使潮人传统文化有更加灿烂的成果。我想各位必会同意我的建议而努力去促其实现的。?经过四年的筹划,?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终于在1993年12月20日至23日于香港中文大学召开。饶公在研讨会上作了《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的重要报告。从此,?潮州学?或?潮学?大旗才被真正竖起。前此,虽有许多探讨潮汕文化之作面世,但都以微观研究为主,资料收集、分析为多,在宏观理论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潮人素性较为务实,在理论研究方面历来不擅胜场;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专题研究的支撑,勉强作出‘甲、乙、丙、丁’的概括,表面上顺理成章,其实无异‘蜃楼海市’,是未必于事有补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关于潮汕文化专题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要搞宏观研究也是很难的。或者说出来也是大而空、缺乏实证的东西。因而,潮汕文化的研究者们也就像蔡鸿生教授希望的那样,?多一点实学,少一点游词?了。 然而,从90年代初开始,已经整整10年过去了,由于有潮汕历史文化中心和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韩山师范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

海内外热心于潮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和实业家们的共同努力,潮学国际研讨会已开过三届,著作出了几十种,《潮学研究》已出版了8辑,各地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潮学研究的论文也有数百篇。应该说,专题研究的成果是有了不少,尤其是在潮剧、人口、碑刻、考古、方言诸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引起海内外同仁的瞩目。然而,当我们想为一册普及本的《潮汕文化大观》写篇绪论,说明潮汕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潮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时,才发觉这十年来,作宏观研究的文章,还是少而又少。笔者不得不找来这十年来的种种著作文章,再从头拜读,并做了几番认真的思考。于是,有了以下的札记。 一、关于?潮州学?和?潮学? 把研究潮汕文化的学问称作?潮学?,并非最早的术语。 199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饶宗颐先生作的报告叫《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杜经国教授的论文题目叫《潮州学建设刍论》、隗芾教授的题目叫《潮州学发凡》,是?首次召开‘国际潮州学研讨会’,正式推出潮州学的名称。?杜文还对?潮州学?这个概念作了界定:?潮州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潮州文化即广义的潮汕文化的学问。?但是,几乎是在同时的1993年底,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筹划出版由饶宗颐先生主编的潮汕文化研究集刊时,究竟是用?潮州学?还是?潮学?,却费了饶公和常务副主任杜经国教授及诸位编委们的一番斟酌,最后大多数人认为,还是简称?潮学?好。—个?潮?字,可以是?潮州?、?潮汕?、?潮人?,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避免了?潮州?作为小范围地域名称的缺陷。于是,饶公亲自题签,把集刊定名为《潮学研究》。但?潮州学?之称,还同时使用,杜经国教授在《潮学研究》的《发刊词》中尚称:?我们期望,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潮学研究》能办出自己的特色,为潮州学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潮州学?一词之弃用,是从1997年年底被确认的。当时,会议筹委

论闽南文化在潮州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论闽南文化在潮州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位于潮汕平原的心脏地带,是粤东地区古老的文化中心。广义的潮州包括整个潮汕地区,即潮州府辖下的九个县范围。狭义的潮州指今天的潮州市辖区,即潮州辖区内的湘桥和枫溪二区加上潮安和饶平二县,人口约二百五十万。自春秋战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漫长时间,潮州一直都是整个潮汕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上所指的潮州即为包括潮州在内整个潮汕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说,潮州有美丽富饶的韩江三角洲,有南中国的黄金海岸。韩江是粤东第一大河,她流贯整个潮汕平原并在位于潮汕地区东部的澄海和最南部端的汕头两处注入南海。在潮汕平原的西部还有另外一条河流—榕江,也从南端的汕头出海。韩江和榕江共同构成了潮汕平原的“两河流域”。潮汕平原的西北部有凤凰山和莲花山为屏障,依山傍海,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半封闭地区。韩江自大埔县三河坝向南流动,流经大埔县的高坡、丰顺县的嵧隍和潮安县的赤凤三地河段,此地两岸群山对立,江面狭窄,水流湍急,构成了韩江的“三峡”,进入潮安县界内的归湖镇之后,江面开阔,水流缓慢,韩江带来的大量泥沙不断堆积,日积月累,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潮汕平原,潮汕平原最南端的汕头等地也是韩江的冲积而成。在汕头未形成陆地之前,归湖以下的意溪一带是韩江早期的出海口。 现代考古学的研究表明:今天的潮州市区以南的部分及以下至汕头等所有地区都是韩江的泥沙冲积而成。在对潮州市区以南地区的距

今5000-6000地层钻探所采集的泥沙样品中发现有海洋微生物硅藻化石和有孔虫壳,而且越往南,这种发现越多,距今的年代也越近。随着海退的出现,下游的沙洲不断扩大,韩江一分为二,其出海口才分别移至今天的汕头和澄海一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潮州市以西的陈桥村的海积台地上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迹,考古学家称之为“陈桥人”。之后在潮安、澄海、揭阳和南澳等地也发现有类似的贝丘文化遗迹,潮汕地区所发现的这些贝丘文化遗迹的文化类型大致相同,因而均被称为“陈桥人文化”。陈桥人生活的范围刚好含盖了位于粤东地区的整个潮汕平原。 1974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位于潮州凤凰山(粤东最高峰,中国畲族的发祥地,参见拙作《畲族与潮州文化研究》)附近的饶平县浮滨镇发掘了二十多座土坑竖穴墓,出土了包括青铜器在内的遗物近200件,并将其命名为“浮滨文化”。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浮滨人生活的时期晚于陈桥人。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和深入研究,考古学家们还发现“浮滨文化”的存在范围不仅含盖了整个粤东地区,同时也包括了福建的闽南地区,这正好说明从大约距今3000-4000年前,即商周时期或更早时期,中原的先进文化已经进入了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与福建南部闽南地区,并且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的涵化,并与当地的土土著文化融汇在一起了,当然,漳、潮地区两地的文化也已经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两地文化的相似或一致应该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是“浮滨文化”的考古发现所说明了的。会而努力! 但是,人类学界对人类文化的起源问题一直存在有“单中心说”

潮汕文化起源

韩愈刺潮 潮州建制稳定的唐代,有很多着名的人物来到潮州,对潮州的生产建设及文化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这些人物中有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到潮州任刺史的李子兰,十四年调任湖南观察使,在潮州任职三年;贞元三年(787年)有御史中丞放任潮州刺史的李宿,两李都是正直为官、深爱人民,得罪于当局而被贬到潮州的,他们在潮州的西湖山上建观稼亭观察农业活动情况,促进潮州的农业生产。

潮汕文化历史:韩愈刺潮 入潮州任职的还有不少大人物,如任过宰相的常衮,曾严禁卖官,堵塞后门,也在大历十四年九月贬到潮州任刺史。会昌年间,宰相杨嗣复也谪任潮州刺史;任太子少保的李德裕,又于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贬来潮州当司马(刺史助理)之职。他们对于潮州社会的开发和繁荣,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唐代对潮州有着重要贡献的是韩愈。他是河南孟县人,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

博士(教授),隔年,任监察御史,因上《论天旱人饥状》,得罪德宗皇帝,被贬到广东当阳山县令一年半,到51岁,任刑部郎中。他是唐代的大文学家。元和十四年1月(公元819年),因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任刺史。他在这一年的3月25日抵潮州,而在同年10月调往袁州,治潮8 个月,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使人民世世代代纪念他,把江河定名韩江,把双旌山改名为韩山。在韩祠里面有一面明朝嘉靖的碑刻,称颂韩愈“功不在禹下”。足见后人对他评价之高。 首先是他关心民间疾苦,他一到潮州就访问群众,人们反映说“恶溪有鳄鱼”,他就前往观察,表示如不为民除害就是对不起人民,因此写了《祭鳄鱼文》,并驱除了鳄鱼。同时,他很关心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在潮州写过《祭正雨文》、《祭界石文》、《祭大湖神文》,也在行动上祭神祈祷丰收,他认为如果天气不好,生产不好,人民缺乏衣食,国家也必缺赋税,把爱民与爱国统一起来,而且以对神的诚心去感动人民,化为夺取丰收的力量。另一方面,韩愈在潮州认真团结各阶层人士,发扬积极因素,他虽因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但仍敢于与潮阳灵山寺的高僧大颠往来,论理论佛,还留衣告别,暗示大颠要恢复正常人的状貌,引导拜佛的人民对佛教信而不迷,照顾各方人士的积极性。此外,他在潮州特别注意办教育,用孔孟之道去教育人民,他说:平民学道就易领导。在当时汉族与畲族杂居的地方,他兴办教育,使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团结一致,进行和平建设,这是潮州得以繁荣的关键。所以后来有人写诗赞颂道:“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菜。”可见韩愈治潮八月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功绩。52岁的韩愈治潮州,后徒袁州,54岁回长安任国子祭酒(大学校长)、兵部侍郎,隔年任吏部侍郎,57岁去世。 唐代的潮州,也有本地的人才,对地方建设作贡献。最突出的是海阳县人赵德,一说他是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进土,号天水,精通经史,善于着文,韩愈到潮州,任命他当海阳尉,并负责兴办地方教育,建立了一批学堂,对人民进行思想文化教育,为地方培养人才打下基础。后来韩愈调到袁州,要赵德同行,赵德不愿意去,一心留在本地办教育。为纪念韩愈的功绩,他还编辑过《昌黎文录》,因此,受到人们崇敬,称他为天水先生。作者: 陈历明

潮州,一座走着走着就爱上的城市

潮州,一座走着走着就爱上的城市 潮州,是一座需要花点时间,才会慢慢爱上的城市,并非一见钟情的城市。当然,如果是在湘子桥边,遇见夕阳的话,那也有惊鸿一瞥的惊艳。 游在潮州,懂了潮州,才明白要学会谦逊,因为潮州的旅游资源中不仅有新老八景,更有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资源:潮州木雕、潮州建筑、潮绣、陶瓷、功夫茶、美食等,深度领略了潮州之美,大家都不禁发出感慨:“不辞长作潮州人”。 潮州,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积淀了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在广东省内乃至全国都别具一格,人文景观尤为突出,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属上乘,是广东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以广济桥、开元寺、韩文公祠、己略黄公祠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木雕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州木雕:巧匠神技夺天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木雕,是盛开在潮州的一朵艺术奇葩,它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誉于世,而又以其多层镂雕、髹漆贴金等工艺特色而独树一帜。潮州木雕题材内容丰富,从花鸟虫鱼、四季果品、江海水族、珍禽瑞兽到民间神话传说、古代戏曲无所不有。精巧雅致的潮州木雕被广泛应用于潮汕各地的祠堂、庙宇、建筑物的门窗、匾额、承柱、藻井以及家用器物上的屏风、几桌、床炕、茶橱、宣炉罩等,加之潮汕民俗中迎神赛会、祭祀祖先的神龛、神轿、烛台、挂屏等也都用潮州木雕装饰,使得木雕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

潮绣:演绎一个个美丽传说 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粤绣”的主要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刺绣珍品,为国家所收藏。潮绣图案设计注重均衡对称,构图饱满,色彩绚丽。主线为金线,并用银、绒线或单独勾勒或混合针绣,产生金碧辉煌、鲜艳夺目的效果。 近年,市民们积极评选出“潮州新八景”:滨江红棉、广场灯影、坊街亭韵、淡浮水墨、绿岛晴岚、桑埔禅泉、凤凰天池、柘林渔火;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老八景”的风采:“鳄渡秋风”、“西湖渔筏”(原西湖与韩江相通)、“金山古松”(曾名“马丘松翠”)、“北阁佛灯”、“韩祠橡木”、“湘桥春涨”、“凤台时雨”、“龙湫宝塔”(原位于北阁对面江心,现仍存遗址);新老八景实际上已成为游客入潮的最佳攻略。

潮州文化与潮汕文化

最近,粤东有学者发表文章说:“潮汕”是潮人的祖居地,也是当今汕头人、潮州人、揭阳人的共同家园。名称应该统一,不能另立旗号。这段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共同家园”的名称,只能称为潮汕,不能称为潮州。潮人的文化,只能称为潮汕文化,不能称为潮州文化。“潮汕文化的诸多具体门类,也都宜冠以‘潮汕’一词,如潮汕人、潮汕话、潮汕工艺、潮汕音乐、潮汕工夫茶、潮汕木雕,或也可略为潮字,如潮人、潮剧、潮乐、潮菜等。视此,潮汕文化也可略称为潮文化,唯不可冠以‘潮州’‘汕头’这些行政区域名称。只有各类别都统一名号,才能使潮汕文化的整个体系得以完善,丰富、具体……这是关系到整个大潮汕的利弊,不可不予重视,不可不形成共识。” 该作者大概忘记了除了某些特定名称,如潮汕专员公署、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铁路、《潮汕字典》等等以外,潮汕、潮州几乎是一个同义词,概念相同,可以通用。潮汕人、潮州人都是同一种人,潮汕话、潮州话、汕头话都是同一种话。潮汕的风俗、文化与潮州的风俗文化都是一个样子。“凡是有潮水的地方都有潮人”。这话谁听谁都懂“潮人”就是粤东三市的人,绝不会理解为专指潮州市的人。 潮海关是1860年清政府根据《天津条约》而设立的汕头海关机构。初设妈屿岛,后迁汕头埠。它从开关之日起,至1949年10月25日汕头解放次日被接管止,长达90年之久一直都称为潮海关。这个期间从来未有人感到关名不妥,必须冠以汕头或潮汕的称谓。这恐怕不是哪个方面“坚持不以潮汕冠名”造成的结果吧。 《潮汕百科全书》1994年3月1日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第一部跨地市建制的地方百科全书,是总结全世界潮人故乡古往今来的文化知识的综合性百科全书。”这本书由“中共汕头市委、汕头人民政府决定编写”,并得到“揭阳市和潮州市党政领导”的支持。书中涉潮的词目以及相关的解说词,“潮汕”“潮州”两词并用,多次交叉出现。例如: 潮汕铁路——中国第一条华侨集资创办的铁路。 潮剧——明、清时期称潮音戏、白字戏。 潮州音乐。 潮州歌册——用潮汕方言演唱。 潮州歌谣——潮汕民间口头创作的韵文文学。用潮汕方言诵唱。 潮汕抽纱。 潮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流派。 潮州菜——潮汕饮食文化的菜馔烹饪艺术结晶,广东菜三大流派之一,简称潮菜。 潮州小吃——……包括汕头市的牛肉丸、鱼丸、蚝烙、韭菜餜、炒糕餜等。 潮州工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的代表。 潮人——又称潮州人、潮汕人、汕头人。 潮汕方言——又称潮州话。旧时以潮州府城话为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已转变为以汕头市区话为标准,又称汕头话。潮汕方言字典——出版发行最早影响最大的方言韵书是1913年的《潮声十五音》。著者饶平县隆都隆城商人张世珍(1840—1915)。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是《潮汕字典》。澄海人陈凌千(1905-1957)编著。1935年初版,重版、增订版以及1950年代中期的再版共达18次,发行量近百万册。(读者查阅了民国版的《潮汕字典》对汕字的注释:“音山。汕头,地名,是广东澄海县著名之商埠”。按:当时的汕头,尚属县管,而字典却早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