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汉代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汉代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汉代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汉代美学)【圣才出品】

第8章汉代美学

一、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对后来的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有很大的影响。

2.诗无达诂

答:诗无达诂指《诗经》中作品的旨意本无明确固定的解释。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董氏从先秦时人赋诗言志多断章取义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要自由表达旨意,可不顾原诗题旨,对《诗》作任意的引用和发挥。由于其全然不理会原作本旨,说诗不免有主观随意之弊。但此说也有其合理成分。唐宋以来,论者要求读诗解诗切勿拘执一端,附会牵强,如谢榛《四溟诗话》所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叶燮《原诗》反对“一一证之实事”,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谓“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斯为得之”等,皆本其意而发挥,不失为通达之论。

3.发乎情,止乎礼义

答:发乎情,止乎礼义指文学创作率性任情而发,但不应越出传统道德礼义规范。语出《诗大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意指《诗经》中那些反映周室中衰、刺怨相寻的作品,既多批判锋芒,又不违背正道。汉以后论者将之用于诗文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内容提出了道德要求。唯强调过当,有时不免执礼义一端而失缘情之义,最终在事实上取消创作者的真情流露及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4.主文而谲谏

答:主文而谲谏是指以相应的文辞婉言讽谏。语出《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主张依违讽谏,用含蓄委婉之辞和比兴寄托之法,在不违反封建礼义、等级制度的情况下,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其意义不仅在于论《诗》,还被后世历代论者用为文学须为封建政治服务的理论依据。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具体体现。

5.吟咏情性

答:吟咏情性是指文学创作要抒发人的思想感情。语出《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毛诗序》作者论诗,既承旧说,讲“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又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强调诗歌应该抒写情性,从而把言志和抒情统一起来,反映了汉代人们对文学本质特征认识的深入。以后陆机讲“诗缘情而绮靡”(《文赋》),刘勰讲“诗者,持也,持人情性”(《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讲“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诗品序》),皆由此而来。

二、简答题

1.简述现实丑与艺术丑的关系。(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现实丑与艺术丑的关系表现为:

(1)现实丑与艺术丑的联系

①艺术丑是对现实丑的描写

艺术丑是艺术美的重要类型,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艺术丑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中的反映。这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对现实丑的肯定,另一类是对现实丑的否定。其中,对丑的肯定经历了由肯定其威力巨大到肯定其个性伟大的转变;对丑的否定则经历了由否定其外在形象的丑,到否定其内在的恶,再到否定其本质的假的转变。

②现实丑是艺术审美批判的基础

由于发展变化是事物的基本特征,所以美与丑也可以互相转化。自然丑、生活丑经艺术的再创造可以转化为艺术美,给人以愉悦之感。当它转化为艺术之后它的背后就隐藏着艺术家对美的歌颂与揭示。艺术丑包含着艺术家正确的审美批判。抑恶扬善是艺术美的道德准则,揭示生活中的丑恶,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塑造艺术丑。

(2)现实丑和艺术丑的区别

①现实中的丑只有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赋予其一定的含义,才能称为艺术丑。

②艺术中的丑可以使美个性化,可以使善回归;现实丑虽然对人的感官刺激是负面的,但对人的意义却并不是仅限于负面影响。自然界的丑更能刺激人类的感官系统,激发人类的求知欲、好奇心与陌生感,丰富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社会生活中的丑则更具独特性、深刻性,也更富人文价值。

③当现实丑通过艺术加工成为艺术丑的时候,它就典型化了。这种艺术典型,并不是对丑的讴歌或赞颂,而是对它的无情嘲弄与否定。这种否定可以使人们追求美的愿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产生美感。

2.温柔敦厚。(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1)“温柔敦厚”的出处及含义

“温柔敦厚”出自《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也”。“温柔敦厚”原意指人的性格温和宽厚,这里借指诗歌对当前政治的讽刺和批评,不能过火,必须符合礼义。

(2)“温柔敦厚”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①“温柔敦厚”的内涵

“温柔敦厚”最初主要介绍的是孔子的“诗教”观,也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运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

“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外,在后世有时也被引伸为艺术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关于词的艺术原则要求。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要深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

3.简述美感的基本特征。(北京大学2011年研)

答:美感的基本特征为以下几方面:

(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美感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即以形象的直接性的方式来进行。

(2)美感具有精神愉悦性的特征

情感是美感的又一主要特点和最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上愉快的情感色彩,而美感的愉悦性是由审美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

(3)美感具有潜伏功利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功利性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4)美感具有想象创造性的特征

美感认识充满了想象的认识。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的创造性。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创造性。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1)“发乎情,止于礼”的出处

“发乎情,止于礼”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出自《诗经》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发乎情,止于礼”,是先哲对理智、情感的升华;更是道德与责任至上的一份情怀。传统儒学从来没有否定男女之间的性爱,只不过主张其应该节制而已。

(2)“发乎情,止乎礼”的含义

“发乎情,止乎礼”是说,人的情感虽然经常在男女之间产生,但一定要受礼法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要“乐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含着高度的压制性。“于情理之中而发生,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这里的止并不是停止感情,而是说到了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就要停下来,不能因为情爱就做出逾越礼法的事情。

“发乎情,止乎礼”也被中国传统文学在表现爱情的时候所遵守。例如《诗经》中的《蒹葭》,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3)“发乎情,止乎礼”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发乎情,止乎礼”常用来劝戒“性情中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能被情绪驱使,而要驾驭住情绪。童言虽无忌,但作为成年人,特别是公众人物,说话能不管不顾、“捧杀”和“棒杀”。人权的要义,就在于既要坚持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利。

2.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充分肯定了它的史学的地位,又指出了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的继承。

(1)“史家之绝唱”是说《史记》的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6章 荀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6章荀子的美学 6.1复习笔记 一、荀子的哲学和美学 (一)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 1.自然界没有意志、目的,但有其客观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 (1)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论》)” (2)这些话都是说自然界本身是没有目的、没有意志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独立于社会人事的变化而存在的。这是十分明确的唯物主义思想。 2.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荀子认为,人们不应该盲目地崇拜和畏惧自然的力量,不应该消极地等待自然界的恩赐,也不应该只在自己的幻想中役使万物(“思物而物之”),而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骋能而化之”),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改造自然界,来为人类谋福利(“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 (二)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的影响 1.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一方面批判了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有神论、目的论和“天人感应”论,一方面又批判了庄子一派所谓“勿以人灭天”、“勿以故灭常”之类的宿命论。这是荀子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2.对后代美学家正确理解审美主客体关系、艺术和现实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荀子的这个命题,对于后代美学家正确地理解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艺术和现实的关系,

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清初叶燮的美学就是一例。 (三)荀子的认识论思想 1.人的认识要依赖于人的感觉器官(“天官”)和思维器官(“天君”) 人的认识开始于人的感官对于外物的感觉。但是感觉还必须加上思维的作用,才能有对于外物的认识。 2.比起感觉器官来,“心”在认识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形成理性认识时不仅要依靠“心”这个器官,就是在感知外物的时候也离不开“心”这个器官。 (2)《管子》四篇中就已经有这个思想,荀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心”这个器官在审美感受中也起着统帅的作用。 (3)这一思想对后代美学家研究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四)荀子的“虚壹而静”命题 1.“虚壹而静”,是管子学派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1)管子学派讲“虚”,是指“无己”、“无臧”。“无己”,是指去掉主观欲念;“无臧”,是指去掉主观成见。但是“无臧”也可以被理解为不要已经积累的知识。 (2)管子学派对已经取得的知识和将要取得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同样,管子学派强调“专于意,一于心”,强调心静,但对于一和多的关系,对于静和动的关系,也没有讲得很清楚。 2.荀子继承了管子学派的这个命题,并作了重要的发挥 (1)荀子认为,“虚”并不是排除已有的知识,而是“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即不以已有的知识来妨碍将要接受的新知识。“壹”,并不是排除兼知各种事物(“两”),而是“不以夫一害此一”,即不要因为兼知多种事物而妨碍对这一事物的专心研究。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18章 明清园林美学)【圣才出品】

第18章明清园林美学 18.1复习笔记 一、明清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学 (一)明清园林艺术 1.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皇家园林最有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多集中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除北京、南京外,以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数量最多。 2.明清园林艺术的发展,在明清小说和戏曲中也有反映 (1)汤显祖的《牡丹亭》写了一座园林,并且借剧中主人公杜丽娘的口说了一句名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汤显祖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春天。在他看来,园林正是把“春色”引到人间的艺术。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一座大观园。大观园是明清私家园林的典范,曹雪芹在这座园林中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 (3)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婴宁》篇也描绘了一座园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 (二)明清园林美学 1.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方面的著作却很少。 2.到了明清两代,由于园林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关心这门艺术,甚至亲自从事这门艺术,这才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关园林艺术的著作。 3.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和《种植部》。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三部著作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差。

二、古典园林的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1.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是艺术意境的美。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就成了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也更容易把握。 2.园林的意境和诗歌、绘画的意境不同 (1)诗歌、绘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 (2)园林的意境则是借助于实物构成的。 3.园境和诗境、画境在美学上有共同之处:“境生于象外” (1)诗境、画境都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物象,而是要在有限中见出无限。 (2)同样,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比之一个孤立的物象,能够给予游览者更丰富的美的感受。 (二)明清园林美学着重强调园林的意境 1.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的感受(1)沈复的《浮生六记》谈到虚实相生的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都是为了在观赏者的心理上扩大空间感。 (2)分景、隔景都是通过分隔空间在观赏者心理上扩大空间感。空间本来是小的,通过分隔,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这样,在观赏者的心理上,空间的容量就增大了。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第9章优美与崇高 一、名词解释 1.优美 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 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 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如果说,艺术

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神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 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5.直觉即表现 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 (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 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 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 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 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山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

美学原理叶朗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4)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柳宗元的命题的理解 柳宗元命题是:“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理解: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总而言之,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1-6章)【圣才出品】

第1章老子的美学 一、名词解释 1.味(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情是精魂,象为形质。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二、论述题 1.中国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学说。(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1)“虚实相生”的提出 “虚实相生”最早出自老子的哲学,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2)“虚实相生”的内涵 “虚实相生”,即“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这条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①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命题。“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 ②唐代美学家在“象”的范畴之外提出了“境”这个范畴。“境”和“象”的不同,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此外,中国古代诗、画的意象结构中,虚空、空白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虚实相生,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 (3)“虚”与“实”的关系 ①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例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研读要点提示02

第六章《荀子》的美学思想 13、荀子中“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14、荀子“化性而起伪”中的“性”“伪”的概念内涵是什么?“化性而起伪”的命题是建立在什么思想基础之上的?(在古文中,“性”与“伪”这对范畴等同于“天”与“人”。) 附:“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 15、墨子的“非乐”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荀子对“非乐”的批判(对礼乐的倡导)的根据是什么? 附:荀子对各家各派的批判:“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谓之道,尽赚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荀子·解蔽》) 第七章《乐记》的美学思想 16、中国传统文化谓之“礼乐”文化,古代中国谓之“礼乐之邦”,就在于中国古人特别崇尚礼、乐文化。而“乐合同,礼别异”六个字揭示的正是中国古人崇尚礼、乐文化的原因、奥秘。请思考: 为什么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要“同”又要“异”? 为什么“乐”可以“同”,“礼”可以“异”? “乐合同,礼别异”的终极理论根据是什么? 论文题目:试论荀子(先秦儒家)音乐思想的“乌特邦”色彩 第八章汉代美学 17、汉代(包括先秦老庄)形、神关系论对后代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8、《淮南子》一书中涉及的美学思想有哪些? 19、王充有美学思想吗?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汉代美学)【圣才出品】

第8章汉代美学 8.1复习笔记 一、汉代美学的过渡性特点 (一)《淮南子》和《论衡》 1.从美学史的角度看,汉代思想家最重要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西汉的《淮南子》,一部是东汉的《论衡》。 2.《淮南子》和《论衡》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史上有重要影响 (1)《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组织他门下的宾客集体编著的一部论文集 《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大约成书于汉景帝之时。《淮南子》一书的思想很庞杂,但主要倾向接近老子的学说,所以东汉为《淮南子》作注的高诱说它“旨近老子”。 (2)《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著作,共85篇,现存84篇。 (二)汉代美学过渡性特点的主要表现 汉代美学是从先秦美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美学的一个过渡环节,这主要表现在: 1.美学思想发展的演变 (1)孔子和儒家学派强调礼乐文章、艺术的政治教化作用、审美和道德观念的联系。 (2)汉代的官方宗教神学体系又把儒家的这种美学发展成为神秘主义的美学。 (3)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强调观赏自然本身的美,强调艺术要通向自然之道。宗炳的“澄怀味象”的命题就是这种倾向的集中表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是对于孔子美学的否定,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 (4)魏晋南北朝美学的这种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正是在《淮南子》、《论衡》等著作的诱发下产生的。《淮南子》和《论衡》都发挥老子的哲学,推崇“自然”,以对抗和批判

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这对于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先秦哲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转化 (1)先秦哲学中的一批哲学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2)汉代处于这一转化的前夜,汉代美学构成了这种转化的中间环节 ①先秦哲学中的“气”的范畴,经过《淮南子》和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美学范畴,出现了“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②先秦哲学中的“形”与“神”这一对范畴,经过《淮南子》和王充的形神论,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成了美学范畴,出现了“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二、汉代的元气自然论 (一)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1.元气自然论 (1)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是原始的物质元素。他认为,世界万物所以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就是因为它们各自禀受的元气有厚薄精粗的不同。 (2)人和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元气而生。但是人所禀受的是元气中最精微的部分,即“精气”,所以人有智慧。 2.王充通过元气自然论对汉代宗教神学体系的批判 (1)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是同汉代官方的宗教神学体系相对立的。他反对把道德属性加到天地万物身上,反对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说,强调“天道自然”。 (2)王充运用这种元气自然论,对官方的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哲学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这种批判涉及美学领域。 3.王充元气自然论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技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8章技术美 一、名词解释 技术美(功能美) 答:技术美作为一种与功能相联系的美,主要针对工程技术的美。技术产品作为审美价值的承担者,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产品具有使用目的,它依照这个目的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产品的功能作为内在的活动,通过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产品内容与它外在化的形象相互交融统一,就构成了技术美。产品的技术美并不是产品物质的功能的适用性本身,因为适用性本身是是中使用价值,它是功利判断的依据,而不是审美的依据。表现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正如李泽民所说着中前进的社会目的性成了对象合规律性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技术美中所包含的是善的形式和真的内容。这就是区分于艺术美的基本点。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答:(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2.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答:日常生活审美化指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直觉的审美追求,就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质上乃是通过商品消费来产生感性体验的愉悦。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大审美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追求一种快乐、幸福的体验,追求一种审美气氛。 三、论述题 结合现代艺术实践,谈谈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答: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为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技术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在影视中,技术的基础性支持使得艺术的表现成为可能;艺术的指导性为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与发展方向。虽然最初人们发明能够记录影像的工具只是为了纪实与传播,但是,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标准的不断提高,艺术应运而生。艺术诞生之后,便有了艺术的思维与创造方式。人们运用这些方式创造出思维的成果,之后便又需要技术去实现它。艺术对技术不断提出新层次的要求,技术便沿着这条路不断有新的发展。而当一项新技术被发明出来,人们就会再次思考它能够衍生的艺术成果。二者就这样相互促进,交替成长。 ①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对电影艺术的积极影响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 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习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效果。 ②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符合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甲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乙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开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丙 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④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

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取材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1.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 2.根据第②段内容,“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这句话应插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3分) 答:应插在处。 3.阅读第④段,请说出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分) 答: 4.请以白居易的诗为例,简要说明该诗如何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主张。(7分) 答: 答案: 1.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3分) 2.应插在丙处 3.白居易“加以排斥”的诗歌的主要特征是:“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没有政教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9章优美与崇高 一、名词解释 1.优美 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 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 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文化

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什么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 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5.直觉即表现 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二、简答题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章节题库-明清小说美学)【圣才出品】

第16章明清小说美学 一、名词解释 1.明代四大奇书(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答:明代四大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向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2.童心说(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童心说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3.三言二拍(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

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同时也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理论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二、论述题 1.试述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南开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论述金圣叹对小说理论批评的贡献。(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金圣叹以一部《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奠定了他在中国《水浒》评论史,乃至中国整个小说批评史上最为杰出的地位。这部《水浒》,是在删改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的基础上,托称“古本”,再加以大量的批语,认真而详细地揭抉了《水浒》的创作精神和艺术特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风行了有清一代三百年。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及其理论批评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1)人物论 金圣叹是从人物的互不雷同中,从《水浒传》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中,提出“性格”这一概念。他从最根本处寻找到了小说审美特征的基础。金圣叹把一部小说审美的成功原因归结为性格,表明了他对小说审美素质有了最准确的把握。这在中国小说美学史上矗立起一座里程碑。从此,“性格”便成为中国美学人物论的核心和审美评价的主要标尺,一直沿用至今。因缘生法,设身处地。这是小说美学性格论的审美体验问题,也是人物创造论的核心问题。“因缘生法”论,由金圣叹提出,与此相关的还有“格物”“忠恕”“动心”等。 (2)开小说美学先河 金圣叹在小说情节、结构论上,发表了一系列极具价值、开小说美学先河的见解。在《水浒传序三》中,金圣叹提出小说结构精严论:“盖天下之书,诚欲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即无有不精严者。何谓之精严?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也……夫固以为《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金圣叹是用作文之法来规范小说之法的。要有严谨的章法、精致的结构、通盘的构思。他在第十三回总评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构思方式:一是“有全书在胸而始下笔著书者”,一是“无全书在胸而姑涉笔成书者”。他在《水浒传序一》中把小说家之“才”训为“裁”。这便为艺术构思的整体布局寻找到一个通俗化的喻体。 与此同时,他对全书叙事过程中的波浪起伏,前后照应,作者手中之针线,胸中之经纬,多有细心体会。在这基础上,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说创作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

尔雅美学原理2016课后答案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 【单选题】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A、唯美 B、生命 C、唯心 D、意趣 我的答案:B 2 【单选题】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美好事物 B、积极事物 C、审美活动 D、美丽景色 我的答案C 【单选题】集中反映朱光潜先生致力于中西美学融合的是()。 A、《诗论》 B、《西方美学史》 C、《美学散步》 D、《判断力批判》 我的答案:A 4 【判断题】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我的答案:√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已完成成绩:80.0分 1 【单选题】()不属于文化大综合内容。 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综合 B、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结合 C、19世纪学科精神和20世纪学科精神的结合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下列关于审美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可有可无的精神文化活动 B、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生存活动 C、是人性的一项基本价值需求 D、是美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判断题】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都是无所不在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就是艺术活动。() 我的答案:× 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审美活动的核心是()。 A、美好事物 B、审美经验 C、人生体验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很多学者写出来的文章都平平淡淡,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 A、风向感 B、原始素材 C、创新意识 D、理论感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绪论 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 (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 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 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 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 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 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

(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 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 (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 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 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若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③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2.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1)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2)这种看法过于宽泛 ①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它不属于形象思维,而是属于逻辑思维。它研究美学范畴,研究美学范畴之间的区别、联系和转化,研究美学范畴的体系。 ②以中国古典美学为例。中国古典美学并不是由陶器、《诗经》、王羲之的书法、李白的诗、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益星学习网提供全套资料 目录 绪论 0.1 复习笔记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1章老子的美学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孔子的美学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易传》的美学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庄子的美学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6章荀子的美学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 第7章《乐记》的美学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汉代美学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 第9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唐五代书画美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唐五代诗歌美学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3章宋元书画美学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4章宋元诗歌美学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5章明代美学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6章明清小说美学 16.1 复习笔记 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7章明清戏剧美学 17.1 复习笔记 1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明清园林美学 18.1 复习笔记 1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第三篇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 第19章王夫之的美学体系 19.1 复习笔记 1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0章叶燮的美学体系 20.1 复习笔记 2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1章石涛的《画语录》 21.1 复习笔记 2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2章刘熙载的《艺概》 22.1 复习笔记 2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略)第四篇中国近代美学 第23章梁启超的美学 23.1 复习笔记 2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王国维的美学 24.1 复习笔记 2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5章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的美学 25.1 复习笔记 2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美学原理 叶朗(选修)期末上机考试试题及答案

题目类型题目标题(共101道题) 1.单选审美能力又叫什么?审美鉴赏能力体验人生的能力 2.单选美育主要是什么?人(精神)的最高层面,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 3.单选主张建立一个公立的胎教院的是谁?蔡元培 4.单选“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诸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是谁说的?王国维 5.单选“比起近代的西方人来,我们中华民族更接近古代的希腊人,因此,更自然、 更健康。”选自?博雷 6.单选小说《项链》是谁的作品?莫泊桑 7.单选“时尚使得莎士比亚每一个剧本中有一半不适合我们时代的美的欣赏”是谁说 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8.单选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著名画家?清代乾隆年间 9.单选《伊利亚特》是谁的史诗?荷马 10.单选雕塑《思想者》是谁的作品?罗丹 11.单选《生活与美学》是俄国哪位作家的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 12.单选《美学散步》是谁的作品?宗白华 13.单选“一个塑像的美绝不可能超过一个活人的美,因为一张照片绝不可能比本人更 美”是谁说的?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14.单选“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是谁说的?梯利希 15.单选“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是谁说的?王阳明 16.单选叶朗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是谁说的?王夫之 17.单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是谁说的?王夫之 18.单选名著《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19.单选现象学的创始人是?胡塞尔 20.单选西方传统哲学中“真正的世界”有三种表现形态: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基督 教的“彼岸世界”以及谁的“物自体的世界”?康德 21.单选“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是谁说的?吉普林 22.单选《我的人生故事》的作者海伦·凯勒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 23.单选《没有地址的信》作者是?普列汉诺夫 24.单选名著《艺术哲学》是由法国哪位作家写成的?泰纳或丹纳 25.单选“去蔽、澄明、敞亮”是谁的主张?海德格尔 26.单选“作《金瓶》者,必曾于患难穷愁,人情世故,一一经历过,入世最深,方能 为众脚色摹神也”是谁说的?张竹坡 27.单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李清照哪首词中的语句?《醉花阴》 28.单选《大趋势》的作者是?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 29.单选最早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是哪个国家?英国 30.单选《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谁?唐。司空图 31.单选悲剧《俄狄浦斯王》是谁的作品?索福克勒斯 32.单选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 33.单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红楼梦》中谁写的诗?林黛玉 34.单选“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选自?红楼梦《红豆词》贾宝玉 35.单选“冷月葬花魂”是对谁一生的写照?林黛玉 36.单选“众神为了怜悯人类——天生劳碌的种族,就赐给他们许多反复不断的节庆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