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安娜与简爱艺术形象之比较

引言

自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引进了比较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民族、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学科.越来越多地被批评家作为研究文学、特别是不同民族文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90年代许多批评家在研究安娜时引进了比较文学理论。批评家让安娜走出俄罗斯,迈向世界,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学形象的比较中,使安娜这一形象更加艳丽,更加深人人心。从1990年至2000年对安娜形象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大致有10多篇。一部分是将安娜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雷雨》中的繁漪作比较,通过中外女性形象的比较,肯定了两位女性形象是不同民族中为争脱家庭束缚而反抗男性压迫的女性代表,是争取个性及爱情自由的叛逆形象。而安娜和繁漪作为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形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关系的瓦解及上流社会精神、道德方而的危机另一部分是将安娜与西方其他民族的女性形象比较,如将安娜与美狄亚、娜拉、德瑞那夫人、苔丝等的比较,从比较中看出这些形象是处在不同社会时代的悲剧女性,她们的悲剧命巡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不能实现所致。她}门的悲剧,不是简单的个人悲剧,而是具有民族意义的悲剧

一、创作背景

(一)1847年10月,署名作者为柯律·贝尔的小说《简·爱》发表了,小说一经问世就像荒原上凛冽的风一样横扫英国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一边猜测着柯律·贝尔的来历,一边对《简·爱》进行了褒贬不一的评论,甚至有些评论者对小说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就在1847年12月《简·爱》再版序中,作者予以有力回击:“习俗不等于道德,伪善不等于宗教,攻击前者不等于袭击后者,揭去法利赛人脸上的面具,不等于向荆冠举起了不敬之手。”单凭这激烈的论争我们就可以想象到《简·爱》在当时的影响之大,而在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简·爱》仍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小说出版正值英国宪章运动的高潮时期。这一运动把妇女问题作为一个主要问题提出来,号召妇女争取自由和平等。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自薄自爱、敢于反杭、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的简爱的形象诞生了,因此她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而这部小说的轰动和流传确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题材新颖、感情真挚,女主人公简·爱就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她的经历、性格、情感等都在小说中反射出来。她和她的作品是融合在一起的,夏洛蒂就是简·爱和露西·斯诺。她所写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个人情绪或激情的跳动因素,这种激情自始至终都同生活经验中的事件和情感密切糅合在一起。在《简·爱》中我们接触到了夏洛蒂那清新的、不屈的、惊人的个性,表现在简·爱身上则为坚强、自由和激越,这成为全书的魅力所在。夏洛蒂基本上是一个爱尔兰妇女,她的天才归根到底是一种凯尔特族的天才,她公正无私、忧郁感伤、桀骜不驯、倔强刚愎、热情洋溢,声色之美总能使之心迷神驰。对大地的窃窃私语、天空的五色缤纷、心灵的声音和特色她都极其敏感,这些在本质上同属于简·爱。同时凯尔特式的高傲、羞涩、坚忍在夏洛蒂身上表现得极为丰富,这三种品质充溢着全书,再加上激情就构成了简·爱,它们也构成了小说的气氛和独特的情调。蔑视庸俗安逸的生活,蔑视普通的利益和享受,使她的小说像荒原的空气一样清新凛冽、沁人心脾。这种凯尔特式的梦幻与英格兰的务实精神、自我克制的混合,形成了《简·爱》的总体基调,使小说具有非凡的独创性。(二)《安娜·卡列尼娜》是19 世纪俄国最杰出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7 年完成的代表作之一,与《战争与和平》、《复活》一起成为列夫·托尔斯泰最成功的长篇作品。这部经典被广为传颂,不只是因为作品以历史为广阔的背景,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躁动不安,展示了俄国农奴制度刚废除,新的社会制度有没有完全确立,政治制度“青黄不接”的年代,更因为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其中,又以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最具典型性,它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魅力十足,吸引众人的探索目光。

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社会特点表现为矛盾尖锐、动荡不安,正处在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俄国受到了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资本主义势力的迅猛发展破坏了家长制农村的旧基础和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如书中人物列文所说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翻了身”的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刚刚开始安排”的则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的变动使作者的世界观在创作前后期产生了尖锐矛盾。在初稿中,安娜是一个其貌不扬、品德不佳的女人。她为情欲所吞噬,抛弃了自已温和而善良的丈夫,最后很可怜地自杀了。这是咎由自取,却不能说是悲剧。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的本意是要宣扬他宗法制的家庭生活方式和道德理想。他始终认为,贵族阶级家长制的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原则是可贵的。随着农奴制的改革以及俄国一切旧基础的急剧破坏,作者进入了“新的热情探索和激烈的矛盾时期”,他对周围事物的注意以及兴趣,使他的世界观和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他果断地对小说作了大的改动,大大改变了安娜的外表和精神面貌,使得安娜具有了反抗意识,使这一形象闪耀着思想的异彩,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二、人物之美

在《简·爱》一书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新型的女主人公,她不是往日小说中那种无病呻吟的富家小姐,而是一个“不美、穷、矮小”但仍充满激情的孤女。简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灵,有着凡人的种种弱点和常人的优点,而不是一个模式。她感情真挚、细腻、炽烈,性格不卑不亢且刚直不阿;她心地纯正、善于思考,有独立的人格,敢于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她柔弱瘦小,没有吸引人的外表,但她不能忍受压迫屈辱和一切卑鄙、不正义的行为,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追求平等、自由、独立的思想。

在托尔斯泰笔下,安娜是一个优雅迷人,美丽大方,热情的贵族妇女。她身材高挑匀称,相貌出众,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生命的活力,充满生活的激情。在列文看来,“安娜的言行举止总是沉稳端庄,洒脱自然”。她的美丽,成了丈夫卡列宁的一个门面,作为一位省长,娶到比自己年轻20 岁又貌美如花的女子作妻子,是“才子佳人”的绝配,他对安娜的迷恋使得他将其他人拒于心门外,“他甚至没有朋友”。渥伦斯基对她一见倾心。他忍不住看安娜第二眼,“不是因为安娜非常美丽,身姿优美素雅”,而是安娜脸上“特别温柔亲切的表情”。她对死去的车工的同情,她在劝慰陶丽时,“脸上流露的关切和爱怜并无做作的痕迹”,说明安娜真诚,富有爱心。同时她也很有女人缘。托尔斯泰首先在外形和性格上,塑造了一个突显、丰满、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给人深刻印象。三、爱情观

简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不像一般资产阶级小说描写的那样庸俗、空虚、肤浅,而是建立在共同理想、认识和比较纯洁的精神基础之上。简所作的爱情表白本身就具有大胆的平等宣言的性质:“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情感的机器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我的灵魂和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和你的心灵讲话,就像我们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一样,因为我们是平等的。”作为心爱人的未婚妻时,简依然保持着沉着和冷静,她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名誉,而且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她寓骄傲于谦逊,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渴望自食其力的诚实劳动和独立。在结婚前夕,简对珠宝服饰全不在意,她唯一要求的是和丈夫在人格上、精神上完全平等,这种关于妇女应有的独立、自由及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思想在作者和简身上是强烈而始终如一的。

简对生活和法律的原则是严格的,在真相大白之后,她毅然出走。她不愿成为罗切斯特的附属品,更不愿成为他的情妇,她追求的是人格和爱情上的平等,即使被抛弃在生活的荆棘丛里,她也无怨无悔。在颠沛流离中,她遇到了瑞弗斯一家,有了暂时的休憩之地。圣约翰向简提出缔结没有爱情的婚姻,只不过是为自己娶得一位俯首帖耳、任劳任怨的女伴,正暴露了他的冷酷无情和利己打算。这极大地侮辱了简,简蔑视他本人和他的求爱,并断然拒绝。这说明了简不愿做任何人的附属品,有思想,有个性。

安娜的悲剧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有关。拜伦曾经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安娜对真爱、纯爱的大胆热烈,是情感的觉醒,更是人类本性的复苏。安娜所追求的爱是崇高、纯洁的,她要的是诚挚专一、坦坦荡荡的阳光爱情,她的率真、纯洁使她不愿意与偷情的贵族们置身于虚伪和欺骗的境地。安娜毫不掩饰的将自己的外遇告诉了丈夫,公开了与渥伦斯基的恋情,迈出了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的步伐,放出了个性解放的光彩。爱的征程荆棘丛生,坎坷异常。承受外界打压的同时,安娜在与丈夫卡列宁决裂,和与情人渥伦斯基相爱的过程中,内心始终充满了矛盾、焦虑、不安、苦痛、内疚、自责等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情绪恰恰是对安娜这个“真实人物”的填充。尽管安娜内心矛盾,她还是行动了起来,冒天下之大不韪,逃脱虚伪的婚姻,反对夫权社会,解放自己的情感。她是妇女解放的先驱,同娜拉、包法利夫人艾玛一样,追求个人的价值,追求解放个性。她的大胆,坦诚,率真自然使得她的个性鲜明,艺术形象鲜明活泼。如同维纳斯雕像残缺的美一样,安娜身上也有着值得批评的缺点:在寻爱中,迷失了自我。安娜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只剩下渥伦斯基,她的整个生命维系在与渥伦斯基的爱情上,她的行动、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全是为了取悦渥伦斯基,在个性解放的道路上,她失去了独立性。“我要求他愈来愈完完全全地献身于我。但是他却愈来愈疏远我。”渥伦斯基遵守的规律却如拜伦说的“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安娜说“他要在我身上捞取什么?与其说是得到爱情,不如说是得到虚荣心的满足”,满足后的渥伦斯基开始经受不住功名利禄的诱惑和上流社会的排挤、冷落,他变得烦躁,用安娜是话说是“我的爱情愈来愈热烈,愈来愈自私,而他的却愈来愈减退,这就是我们分离的原因??而这是无法补救的”,爱情得不到回应,变得不平等。安娜密密实实的爱情将渥伦斯基包围得喘不过气,招致渥伦斯基的反感。这也说明安娜没有尽除贵族特性,解放自我的意识没有从心底被确立,即解放、独立意识的未完全清醒。就像子君与涓生,失去了自我后,爱情的花朵就黯淡了甚至凋谢。安娜的悲剧的促成,社会不合理的制度是根本的原因,渥伦斯基是直接导火线,而安娜自身的迷失是间接原因。对安娜来说爱情就是生活的本质,生活的全部,而对握伦斯基而言,爱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种调剂,是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方式。”“安娜不晓人生的广阔和深邃,更不觉自己的人生意愿在男权目光中的廉价,她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力量投之于对握伦斯基的爱,”悲剧的帷幕由此拉开。作者进一步指出:“托尔斯泰揭示了一种爱情悲剧的实质:它既不是婚姻这层外壳,也并非是‘变心’与否或另有新欢之类,而是一种失控了的不和谐—两颗相爱的心在某种缝隙、某种隔阂下的偏离以及情感的空缺。”并引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性别类型和位置注定了男女两性在整个世界和人生理解方面的隔膜,尤其是在对爱的意义的领会上,女性承受着一种绝对的孤独和困惑的境地。但是,正是因为这些缺点,才使得安娜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更深刻的思考意义,才使她具有了更高的艺术真实性和审美价值,毕竟,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太飘渺。

四、女性意识

人在群体中生存,巴赫金指出,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才是真正的生命存在。“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思想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中,它如果仅仅留在这里,就会退化以至死亡。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9](P344)安娜与伏伦斯基的交往中,缺少对话必备的两个因素,必然导致二人关系的破裂。交往就是对话,在进行对话的时候,对话双方必须选择一种能够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可女性的身体、欲望、自然、文化、社会交往等,在男权话语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符号。美国女性文学批评的代表肖沃尔特认为:“问题不在

于语言不足以表达女性意识,而在于女子从来未得到过充分运用语言手段的权利,被迫沉默,或用委婉、曲折的方法表达思想。”[10](P269-270)人类学家阿登那(Edwin Ardener)称,在男权社会,男性处于主宰集团,拥有话语权;女性处于失声集团,她的话语只有通过主宰集团的语言才能说出。所以,女性习惯于用肢体语言表达情绪。作者在写《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时,就这样认为:“她不善于写信,因为她没法用信(哪怕是写上一千次)来表达她习惯用声音、微笑、目光加以表达的东西。”安娜在初识伏伦斯基时,也是用“弯了弯朱唇的微微一笑”和“明亮的眼睛”里迸射出来的光彩,泄露了自己身上“被压抑着的生气”;她被上流社会放逐以后,她常常眯着眼睛,有时“眯得只看见合在一起的睫毛”,借此关闭自己内心的闸门,同时把世界抛掷一边;等她发现这个世界不值得丝毫留恋,就永远闭上了眼睛,从这个凡俗的尘世超脱了。肢体语言可以表达情绪,可以表达思想,从中看出她与伏伦斯基的交流越来越困难,最后交流变成了不可能。终于在她临死之前,她发现自己拥有的仍然只是媚惑人的女性魅力,她对自己以前的幻想彻底绝望了。安娜的悲剧以她肉体的死亡显示了精神的不死。

夏洛蒂勃朗特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孤儿,经过孤儿院的冷酷生活而后成为家庭女教师。但她心地纯正,感情深挚,善于思考,个性倔强。敢于反杭压迫、屈辱和任何卑鄙那恶的行为;敢于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敢于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部小说一开始,作者就用简爱那激烈的言词和勇敢的行为向读者展现了简爱性格中所具有的反抗精神。对蛮横无理的约翰表哥,她忍无可忍,怒斤这个欺侮她的小魔王“你这个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是一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皇帝!”并且不顾一切地和他怒打起来,一个瘦弱的女孩以她的勇敢表现立刻吸引了读者。面对强敌,她毫不示弱,毫不屈服,维护自己的尊严。面对里德太太—这位以恩人自居的冷酷无情的舅妈,简爱对她的自私、虚伪的品质嗤之以鼻。在小说第四章里,简爱和里德太太发生了争吵,在里德太太向布洛克尔赫斯特还说了简爱的“坏脾气”之后,简爱被里德太太这番话深深地刺痛了,她感到“我必须说话,我下地狱般的受到残酷的践踏,如今非反抗不可了。”于是她勇敢地向里德太太大喊“我不爱你,除了约翰里德以外,我最恨的人就是你”。里德太太以为凭借她的地位可以吓倒这个外甥女,然而恰恰相反,简一针见血地骂她:“别以为你是好女人,可是你坏,你狠心,你才会骗人呢。”简爱傲视权贵,反抗压迫的鲜明个性.从童年的言语里就显露出来了。简爱虽出身贫寒,身材矮小,但丝毫没有自惭形秽。当她以家庭教师的身份从容自若地出现在桑菲尔德时,在高傲的主人罗切斯特面前她无一丝媚态,举止端庄,坦诚率直,即使是在那些仪态高雅的贵妇人面前仍不失落落大方,不亢不卑的作派。简爱的这些自尊、自重、自强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吸引着罗切斯特,赢得了他的爱慕之心,而简爱也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在小说第二十三章里,罗切斯特与简爱在花园里谈话,罗切斯特故意说起自己要与英格拉姆小姐结婚,要简爱必须离开桑菲尔德。简爱觉得自己还是失败了,彻底失去了对爱情的渴望,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痛楚之余,她意识到自已就要永远离开罗切斯特,永远离开桑菲尔德,于是,她毫无顾忌的倾诉自己的真实感情。对罗切斯特的极力挽留,简爱更是大为恼火,一段全书中最为经典的对话由此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好看、矮小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

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这段义正辞严的表白是对自己尊严的维护、是她人格的宣言,这种自尊、自重、自强的品质,自信的气质使她赢得了罗切斯特由衷的敬佩和真挚的爱意。当婚礼受阻后,罗切斯特提议去法国“过一种愉快、安全而无忧无虑的生活,’,简爱坚决地拒绝了。她不想当情妇,不想违背自己的原则,她不屈不挠地回答:“我自己在乎我自己,越孤单,越无亲无友,越无人依靠,我越是要尊重自己。”因此她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简爱的反抗的性格,自尊自立的精神到此得以充分体现。简爱的个性力量在逆境中显得格外富有魅力。她在竭力寻求一条自己的道路,一条能让自己正直、独立、自由地生活道路。这就是简爱,一个充满勇气,不向逆境妥协的自强不息的女性形象。小说的语言很符合人物特定的性格,因此更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无论何时,只要读到小说中这些掷地有声,极具个性的话语,简爱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安娜与简·爱形象略论葛丽娟

在众多的外国文学形象画廊中,要论刻画得最生动美丽、最能撼动人心、使人过目不忘的女性形象,当属安娜·卡列尼娜和简·爱.她们一个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于1877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一个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虽出自不同国度,不同性别的作家之手,但在她们身上却不乏其共性,皆以其独立的人格力量及对爱情的矢志追求,激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其作一浅要分析,揭示出她们永具魅力的奥秘. 我要生活。确在安娜的意识里,巳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女性的存在,她应该享有爱情和生活的权力,这是上帝斌予的。这种意识是全新的,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简·爱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女性意识在她的头脑中表现得更加清醒,她更为大胆地向着女性的对立面—男性提出了挑战,她对罗切斯特喊道:“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一你以为,我因为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l—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I确这无异于一篇女子解放运动的宜言书J在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一个默默无闻的穷牧师的女儿夏洛蒂,向世人扔出一枚炸弹,在英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震动,简·爱这一形象的精神风貌在英国文坛上是史无前例的,作家由此而成为英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思想先驱,并被马克思列入“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戈列。

二、美在心灵

安娜与简·爱,一个是上流社会的贵夫人,艳丽迷人,雍容娴雅,一个是出身低微的家庭女教师,矮小平凡,在这两位出身、外貌方面大相径庭的女性身上,托尔斯泰和夏洛蒂却不约而同地斌予他们的主人公一个诗意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使读者将那些外在的东西抛在脑后,一同领略主人公美的、富于智慧的心灵。托尔斯泰一再表明,人的内心生活应当是现实主义文学描写的一个重要方面,真正的艺术必须紧紧抓住人的心灵,揭示人心灵的奥秘。遵循这一创作原则,托尔斯泰在作品中真实地展现了安娜这位已婚妇女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托尔斯泰不是呆板地描写其外貌、各个器官如何的美,写她的美丽、优雅的风度乃是其内在气质的一种外化,“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滥在她整个的身心”,.“甚蒂感觉到安娜十分单纯而毫无隐瞒,但她心中却存在着另一个复杂的,富有诗意的更崇高的境界”,④托尔斯泰用生花妙笔描写了这位富有诗意、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子在爱情降临时的激动、渴望而又胆怯、逃避的矛盾心理,当写到安娜同弗龙斯基的爱情由初恋发展至肉体结合时,托尔斯泰18对此的描写非常简略,简略到只有一句话:“那欲望终于如愿以偿了。钾

作者重点要揭示的是这一事实发生后,安娜内心世界发生的变化。他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在丈夫与情人、情人与儿子、爱情与名声地位之间苦苦挣扎的一个痛苦的灵魂.安娜感情真挚,为人坦诚,她追求的是真正的爱情,而不同于上流社会贵夫人们的偷情艳史,仅仅满足于情欲。同弗龙斯荃肉体结合这一事实,象一只无情的手将安娜从爱情的幸福喜悦中一下子拉回到无情的现实中,她发现自己正处在一种令人难堪的境地,如她梦中所示:她有两个丈夫—卡列宁和弗龙斯基,她的品性使她不会既做卡列宁夫人,又安于同弗龙斯基私下偷情,可要改变,又谈何容易,对卡列宁的了解,使她深知丈夫为了名声、地位,宁肯维持名存实亡的家庭,也绝不会轻易放过她,和她离婚,而且丈夫手中还有一张王牌,就是儿子,她是一位母亲,深深地爱着她的儿子,多年来儿子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柱,失去儿子的痛苦,使她感到恐惧。这复杂而痛苦的内心世界,是那个仅仅追求安娜美貌的弗龙斯基所难以理解的,当安娜经过痛苦的决择,终于同弗龙斯基同居,弗龙斯基的占有目的达到、虚荣心得到满足后,热情也就自然冷却,心又开始向外,这对安娜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自己倾其所有得来的爱情只不过是幻梦一场,安娜的精神几乎处于崩溃,这种崩演其外化表现为同弗龙斯基的争吵,不谐之音充斥在他们周围,宜告了安娜的爱情必以悲剧告终。设想一下,如果抽掉安娜这种复杂的变化发展的内心活动,这个形象定会黯然失色,流于平庸.同安娜相比,简·爱的经历远没有这么复杂,但其内心世界却同样地丰富,充满诗意和智慧。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少女初恋的、敏感又充满激情的内心世界。夏洛蒂不象托尔斯泰那样运用“灵魂的辩证法”,展示人物心灵发展变化的过程,而是充分展示她驾驭语言的才能,利用对话艺术,在男女主人公看似漫不经心,不着边际的对话中,展示人物的心灵世界。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能够产生爱情,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心灵与心灵的相互吸引、碰撞,相互进出爱的火花。这灵与灵相交的外在形式即他们之间的对话.对话中,他们了解了对方,“他的天性就是爱谈话,他喜欢向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心灵透露一点世界上的情景和风气。接受他提供的新看法,想象他描绘的新图画,思想上跟随着他穿过他揭示的新领域,而丝毫没有有害的暗示来叫我吃强烈的喜悦.……他态度随便,我也就不再痛苦的觉着拘束,他用来对待我的那种既正直又热诚的友好坦率使我想接近他.礴简·爱用她那聪惫、敏感、善良的心灵,理解、感受并容纳了一顺曾受过创伤,阴郁但仍热诚、善良的心灵,爱情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当简·爱误认为她所爱的人要同一位有钱的,漂亮的小姐结婚,自己要离开桑菲尔德府的时候,她终于向罗切斯特大胆地表露了心迹:“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实、愉快的生活,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祟高的一切交往之外.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峋这种心灵与心灵的相爱,远非那些肤浅的,流于形式的郎才女貌的爱情模式所能比拟,加上简·爱不时地将她爱情

的激动、感受,用富于激情的心语告知读者,因而更能撼动人心。这或许是直到今天,人们重读《简·爱》,依旧会激动不已的原因吧!

三、女性的出路

安娜与简·爱,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但她们爱情追求的结局却迥然不同一个悲惨死去,一个幸福地同所爱的人结了婚。从两位女性不同的结局,我们来看一下女性要真正寻求自身解放,出路究竟在哪里!安娜虽出身贵族,但她的父母却未给她留下任何遗产,所以她虽人格上独立,经济上却如同乞丐,在她向卡列宁挑明了同弗龙斯基的关系后,却仍然不得不屈辱地接受冷冰冰的卡列宁寄给她的零用钱,与弗龙斯基同居,她依旧囊中空空,需靠弗龙斯基来养活。在这样的境况下,当爱情已烟消云散的时候,安娜没有了安身之地,要么是重新回到卡列宁的身边,要么就是舍弃对爱情的追求、等待离婚,同弗龙斯基结婚,重复同卡列宁式的悲剧。这两条出路都是品性高傲的安娜所不能做的,剩下的唯一出路便是死。死对安娜来说,既是一种解脱,又是对弗龙斯基的一种惩罚。死为她的爱情

追求划上了一个句号。那种认为安娜之死是爱情至上所致的说法是欠妥的,因为,安娜并不是殉情而死,爱已消失,何情可殉!此时的安娜巳实现了其人生辉煌,她的人生之路已走到尽头。这也是托尔斯泰只能给安娜安排的唯一出路,他不可能为安娜这样一个贵族妇女安排过自食其力的平民生活或让她选择革命斗争的道路,因为这是违背生活真实的。同时,我们也知道,托尔斯泰的妇女观比较保守、传统,她认为女子解放的出路是在卧室、厨房,他反对没有爱情的婚姻,认为这是不道德的,也反对为了情欲而破坏家庭的和谐.基于此,他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他同情她的婚姻不幸,又不赞同她对神圣的家庭关系

的破坏,同时也对迫害安娜的上流社会进行遗责,批判,认为他们无权评判安娜行为的好坏,这才有了开篇那句出自(圣经》的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安娜的自杀体现了永恒的审判.为体现他的家庭婚姻理想,托尔斯泰在作品中还塑造了基蒂这一形象,写她在与深爱着的列文结婚后,陶醉于“儿童室、尿布和家务”,做贤妻良母,将她与安娜对立,视为理想的家庭妇女的典范.这种贤妻良母式的妇女观在今天看来,显然已大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二十世纪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早已走出家庭,正以其不容忽视的力量,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简·爱与安娜不同,她虽出身低微,却能够自食其力,小说中一个细节,当她的舅母病重要她前去探望而需要钱时,简·爱可以拒绝主人的施舍,并理直气壮地支取做家庭教师的工资.经济上的自立,使简·爱维护了做人的尊严。在她同所爱的人罗切斯特举行婚礼之际,却惊悉罗切斯特有一疯妻,在这意外的、沉重的打击之下,弱小的简·爱能够逃离所爱之人,免去了做人情妇的屈辱地位,就在于她有坚强的意志,她自信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养活自己。小说的结尾,作者写简·爱意外获得一笔遗产,并听从了心灵的呼唤,重新回到失去财产,疯妻已死、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身边,幸福地结婚生子。这种获得遗产之笔,虽有画蛇添足之嫌,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女子要彻底获得自身解放,仅有爱情是不够的,经济上还要自立,要从对男人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夏洛蒂·勃朗特要比托尔斯泰伟大得多,她依旧能够给我们今天的女性深刻启示。

论文《简.爱》中简.爱的人物形象分析

《简.爱》中简.爱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孤儿,经过孤儿院的冷酷生活而成为家庭女教师。但她心地纯正,感情深挚,善于思考,个性倔强。敢于反抗压迫、屈辱和任何卑鄙的行为,敢于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敢于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这个女性形象的塑造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壮举,她迎合了时代的召唤,用惊人的语言,骇俗的行动证明了女人的尊严。简.爱反抗不公平的命运、保持独立自我、不甘心忍受社会的压迫,是当时妇女解放斗争的艺术楷模。本文将女主人公的形象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简.爱,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征 引言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她的一生仅写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教师》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襁褓中父母双亡的女主人公简.爱被舅舅收养,舅舅死后,舅母一家人百般虐待她,最后将她送入慈善学校,在那里备受凌辱摧残。成年后,她被聘往桑费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真诚相爱;及行婚礼,发生不测,主人被证明早已结婚,其妻因疯病被私关密室。简.爱不愿作人情妇,只身远离,流浪途中昏倒在风雨之夜,被一青年牧师圣约翰救回家,在其两个妹妹的照顾下恢复健康。牧师准备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坚强而耐苦,可以作个好帮手,就向其求婚,但遭拒绝,因为简.爱情有所钟。爱情又使她返回桑费尔德庄。这时女人已将庄园烧毁,自己也被烧死,主人抢救她时还弄成了残废,两人终于幸福地结合。此外,简.爱意外地得浪迹海外的叔父一笔遗产,同时被证明她圣约翰原是姑表兄妹。 一、简.爱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

《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The Exploration of Tragic Fate of Tess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On the Origin of English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模糊语在英语广告中的语义分析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 英语商务演讲的技巧《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分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个性特点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论《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兼容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远大前程》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悲剧英雄的伟大之处对比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43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44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45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46 An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s Dual Character

《简爱》中的三种爱情观

《简·爱》中的三种爱情观 一、简·爱独立自主的爱情观 简·爱的思想发展是这部小说的中心。从一开始,简就有一种很强的自我意识——追求价值和尊严,勇敢地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自主。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她的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所以罗切斯特为之震撼,把她看成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简的独立性在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不断地得到了验证。 在不知伯莎的存在时,简·爱对罗切斯特一往情深却又不免担忧。她要追求的不仅是一场浪漫的爱情,还追求一种自我价值。这跟她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她从小就是孤儿。小说一开始就写道:她感到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再加上舅妈和堂兄对她粗暴残忍,使得她备受社会的疏离,永远也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她迫切需要亲人、需要关爱。当她来到桑菲尔德,遇上罗切斯特的时候,没多久便暗暗喜欢上了他。在罗切斯特看来,简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不像维多利亚时期的平凡女子一样追求财富和美貌、名利和地位。 尽管罗切斯特的表白和求婚让简感到非常高兴,但也不免忧虑和担心。因为她一直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婚姻就意味着束缚和屈服,意味着她要对他负责、受他的控制。当罗切斯特挥金如土,为她添购丝绸、珠宝的时候,她变得更加敏感,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被苏丹宠爱的奴隶。她说:“他越是给我买东西,我的脸越是发烧,有一种烦恼和低人一等的感觉。”她反对罗切斯特称她为“天使”,也不喜欢他像打扮一个玩偶一样打扮她。她说:“我是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她决定继续做阿戴尔的家庭教师。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简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然而在得知伯莎的存在以后,简·爱对罗切斯特尽管依依不舍却又坚决选择了离开。就在婚礼举行的当天,罗切斯特的疯妻的弟弟出现了,他知道罗切斯特另娶了新妻,便出来强行干涉。这让简不禁想起了那可怕的笑声、那场神秘的大火、那撕破了婚纱的陌生人……发生在桑菲尔德有如此多的奇怪的事情!她告诉自己必须要离开。 离开桑菲尔德是简作出的最大的决定。从罗切斯特那里,她找到了渴望已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

安娜与娜拉形象对比分析 近代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系列反抗黑暗社会,要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新人,其中不乏妇女新人的形象。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以及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她们是争取自由的呐喊者、行动者和社会的叛逆者, 有着鲜明的共性,但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相似的自我意识觉醒 安娜的容貌令人难以忘怀,她是个活泼热情、充满活力的女性,但是却被姑母安排嫁给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他的冷漠、麻木,几乎使安娜窒息。但是与沃伦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爱的欲望。于是她不顾一切勇敢狂热地追逐沃伦斯基,她开始走出家庭,与社会相抗衡。 而娜拉原是一个活泼、美丽、幸福的女性,父权制的压制和自身的混沌,使她顺从父亲和丈夫,把丈夫看作是她的全部,对丈夫唯命是从。但是在“借据事件”发生后,娜拉认清了他的面目,毅然决定出走,去寻找自我的价值。她们追求的平等的自我存在感,其实都是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的行动。 二、所处社会阶层不同 安娜是皇室的后裔,她身处于庞大的封建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妇女。而娜拉则是身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她的家庭生活很美满,她的丈夫十分爱她。 这两者的差异决定了安娜的反叛只能局限于贵族的圈子,不可能和下层的贫民妇女一起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而娜拉的反叛能够汇入整个社会的反抗潮流中去。 三、安娜的丰富和娜拉的单一 安娜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一方面极度憎恨卡列宁,认为他完全泯灭了她的生命力,曾大胆地对卡列宁表示她对沃伦斯基的爱情;但是,另一方面却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感到害怕、恐惧。所以,她在摆脱卡列宁、走出家庭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所以说安娜的形象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意味。 而娜拉原是一个活泼、热情,爱自己的丈夫和家庭的幸福女性,但是,在“借据事件”发生后,她彻底认清了海尔茂的面目,毅然走出自己的家庭去寻找自我的价值。娜拉的形象比较单一、类型化。

简爱人物赏析海伦篇

《简爱》中的主人公简是一个自尊自爱的女性,她虽然卑微平凡,但她身上却拥有一副全新的女性形象,简身上的独立自尊完全超过了那些的其她女性,从众多女性之中脱颖而出。 Heroine Jane in Jane eyre is a self-respect woman, though she is humble ordinary, but she has a new image of women, Jane's independent self-esteem totally more than those of its her women, stand out from among many women. 简爱从小就受尽了里德舅妈和她的子女的虐待,但她却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她憎爱分明,在她因冒犯了约翰而被关进红房子之后说出了对舅妈的极度不满,后来被送进学校学习后,她的倔强使她绝不在校长面前低头,最后无奈被剪去了一头秀丽的长发,充分展现了简爱的性格。 Jane eyre had suffered abuse aunt reed and her children, but she has a strong self-esteem, she love and hate in she was offended and John was put in the red house after spoke to my aunt's extreme discontent, but was sent to school, after learning her stubborn made her not bow in front of the headmaster, but were finally went to a beautiful head of hair cut, fully show the character of Jane eyre. 在这座古板的学校里,简爱受尽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但她依然坚强地活着,她重视和海伦之间的深厚友情,直到海伦因病去世而痛心不已,从这件事中足以见得简爱重情重义。 In the square of the school, Jane suffered physical and mental abuse, but she still strong alive, her attention between Helen and the deep friendship, until Helen died because of illness painful, enough to see Jane eyre from this episode heavy feeling heavy righteousness. 长大后,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在外人看来冷漠无情,但是实际上却并非人们眼中认为的那样,当他在与简爱在一次次的交谈中,两人竟然相互之间产生了感情。 Grew up, Jane eyre at thornfield manor to find a job as a tutor, the owner of the farm is an eccentric person, rochester to outsiders indifference, but in fact is not people think, while he was in conversation with Jane after, two people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在罗切斯特的一次次对她的情感试探中,简爱的倔强,强烈的自尊与另行的话语令他欣赏,因此向简爱求婚。 In rochester again and again to her emotional temptation, Jane eyre's stubborn, strong self-esteem and further words to his appreciation, therefore asked Jane to marry him. 就在两人举行结婚仪式时,有人告发了罗切斯特竟然还有一位疯了的妻子,在一次次心理的斗争中,简爱最终选择了离开,她的自尊与独立不允许她这么做。 Just two people held a wedding ceremony, someone reported Mr Rochester had a mad wife, in time and psychological struggle, Jane eyre finally chose to leave, her self-esteem and independence does not allow her to do so.

《比较分析安娜与娜拉的异同》

《比较分析安娜与娜拉的异同》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是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期受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而独立意识有所觉醒敢于追求自我爱情的贵族女性,她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安娜以青春和美貌获得了财富、地位、家庭幸福等,甚至因此为哥哥在官场谋得了官职。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陷入丈夫既不答应她离婚,又不让她亲近爱子悲剧状态。安娜作为悲剧人物,本身也不是没有“过错”,她不仅违反了婚姻的契约原则,也违反了爱情的原则。她自己却未能完全挣脱旧思想意识的桎梏,她不仅一再对卡列宁怀有负罪感,而且也不能割断同上流社会的血缘关系,因此她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地自容。实际上她没有真正学会爱。她的自杀,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也是对渥伦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集中了各种时代的矛盾而无法克服,从而无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祭坛的牺牲。 易卜生《玩偶之家》中娜拉是个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她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她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她热爱生活,她热爱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她为了偿还给丈夫治病的债务而又不让丈夫发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夜晚偷偷领些抄写工作来干。她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她相信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不踌躇地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诺言。可是,事实最终使她醒悟过来,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和虚伪的人,她幻想出现的所谓奇迹并没有出现。当海尔茂用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来约束她时,她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还有别的同样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有人说这是一篇“妇女独立宣言”。这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一个叛逆的女性。 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家里的、具有非凡魅力的女性冥冥之中具有某些相同和不同: 一、相同点: 第一、安娜与娜拉都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1、安娜以内心深刻的体验与强烈真挚的感情,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是一个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的形象。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在那样的社会一开始便注定了无穷的悲剧。 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在她勇敢地踏上追求爱情的道路,同时也踏上了不归路。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和要求,她变成了攀扶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2、娜拉是十九世纪欧洲觉醒了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形象。她天真活泼、诚恳热情、坚毅倔强,追求理想是她性格的主要特征。 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女主人公像个玩偶一样,摆布在父亲,此后是丈夫的手中。她一心一意的做着丈夫的小鸟,喜欢丈夫喜欢的一切,甚至冒着败坏名声的危险为丈夫借了一笔钱好给丈夫治病。本是同甘共苦的时刻,而演变成为故事的高潮——女主人公娜拉决定离开她的丈夫和孩子,去过自己的生活。最后用娜拉的出走,似乎宣誓着女性主义的奋起。娜拉的言行显示出她是一个觉醒了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妇女。觉醒以后的娜拉,否定了现存的世俗偏见和伦理道德,勇敢地冲破了男女不平等的法律、宗教和道德习俗的枷锁。

《简爱》爱情观

浅析《简爱》的爱情观 摘要:《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一个充满了暴力而又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她向往平等的生活和爱情。她的爱情观概括而言,就是自由、平等、尊严和真爱。所谓的真爱,不是着重外在条件或是物质条件,而是内在的心灵的相通。罗切斯特爱的是简爱的纯洁高尚的心灵,简爱爱他的优雅风度和渊博的知识,在感情上他们处在平等的位置。他们追求真爱,追求美好的心灵而为爱执着。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他们精神契合,心灵相通,互相吸引,尊重,他们那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的爱情是伟大的!人,无论多么平凡多么伟大,都需要爱情,然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怎样才能够不会为了金钱和地位而迷失了自己的爱情方向和人生轨迹?那么,简爱的爱情就深刻揭示了这个奥秘。关键词:爱情;尊严;平等;善良;真爱 一、简爱的生活轨迹和爱情变故 《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在一个充满了暴力而又恶劣的环境下生活。他的表哥打骂她,她的表姐欺负她,她的舅妈虐待她,这样的日子使她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同时这样的生存环境也是对她的尊严的严重考验和无情摧残。她反抗过,她斗争过,尽管她费尽全力地想改变这样的环境,但是一切都是徒劳!最后她无奈得发出了“不公平啊!不公平!”的几乎绝望的吼声。寄居生活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她只有压抑自己的情感,痛苦而无奈地一日复一日地活下去,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十年被轻视被虐待的生活。 后来,简爱被舅妈遗弃后,又被送到洛伍德学校。由于她那“不老实”的性格和古怪的脾气,老师们不喜欢她,也不允许其他的人接近她,因此她几乎没有朋友,但是,幸运的是,简爱遇到了伙伴海伦和老师谭波尔小姐。正是她们让简爱感受到友爱、平等、勇敢、信任和鼓励;她们让简爱从不幸的遭遇和种种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拥有了明智的思考和宽恕的美德,更让简爱学会了如何自尊、热烈、深情、无私地去爱。 好景不长,在那里简爱唯一的朋友海伦因受不住折磨和病痛而死去,她悲伤,难过,寂寞,无助……于是她变得越来越坚强和叛逆。痛苦的童年结束之后,简爱就在洛伍德学校当了一名普通的教师。海伦的离去和谭波尔小姐的出嫁,使她决心摆脱受了八年的压抑的地方。十八岁时简爱作出了重大的决定离开洛伍德学校。 于是,简爱在洛伍德当了两年的教师之后,她渴望离开,她这时唯一的希望是成为一名家庭教师。最后终于离开了洛伍德学校,成为了桑菲尔德府的一名家庭教师。实现了她人生的第一步理想,即是到一个充满希望和激动的天地生活,迎接新的挑战。在桑菲尔德府,简爱作为一名家庭教师,她自尊、自强、自立、自重。 一直以来,不公平的现实迫使她全心追求平等与自由,追求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爱情和生活。现实培养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叛逆的性格。简爱是一个不漂亮,没有金钱没有地位的平凡女人,但是她善良、朴实、纯洁、高尚的品质,她平凡中透露着不平凡的气质。因此她获得了身边的人的尊敬,感染这身边的人,同时,身边的人也喜欢她,关心她。 桑菲尔德府使简爱感受到“这儿有想象中的完美无缺的家庭安乐气氛”。不言而喻,正是她那可贵的人格魅力和那种叛逆的精神征服了一开始有些轻视她的主人罗切斯特,而简爱也被罗切斯特的优雅风度和渊博的知识所吸引,他们相爱了。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他们订婚了。真心相爱的人过了一段幸福而快乐的生活终于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可就在结婚之际,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原来早有妻子,虽然是一个精神病人,但是毕竟还存在。她的自尊使她离开了桑菲尔德府,她的自尊不能容忍被自己心爱的人欺骗,于是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开,离开了桑菲尔德,离开了心爱的罗切斯特。 后来遇到了传教士圣约翰,他长相英俊,知识渊博,立志献身于圣教。他一度想把简爱作为上帝的服务工具,于是向她求婚。虽然简爱佩服他的献身精神,感激他的关心和照顾,

安娜和苔丝的形象比较

安娜和苔丝的形象比较 Y01113121 李梦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女性中最具有人性色彩和魅力的形象,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笔下最优秀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追求人格独立,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以悲剧告终的女性典型。但由于社会及周围人的不同,悲剧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一、相同点 (一)最初对于生活的顺应 安娜和苔丝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在一开始都是逆来顺受的。安娜生活在上流社会,过着贵族的奢靡生活,对于姑姑安排的包办婚姻,她并没有反抗,而是和卡列宁在一起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 苔丝出生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家庭,家境惨淡,她的一生都在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维持家人的温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母亲让她去攀亲的时候她最终也是妥协。 (二)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 在遇到渥伦斯基之前的八年时间,安娜都是在不存在爱情的婚姻里浑浑噩噩的过活的,但在遇到渥伦斯基以后,这样的生活她却再也不能忍受了,安娜的心里荡起了爱的激情,发出了“我要爱情,我要生活”的呐喊。为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婚姻自由,她公然离家出走,和情人渥伦斯基同居,公然挑衅上流社会所谓的道德。 苔丝在被亚雷诱奸之后,毅然地离开亚雷,为了不嫁给自己不爱的人,她把孩子生下之后默默忍受着来自社会的舆论谴责,等待自己的爱情。在被安吉尔抛弃后依然觉得安吉尔对的是对的,在最后愤恨交加的刺死了亚雷,都是对爱情的向往所带来的勇敢举动。 (三)悲剧结果的社会因素 安娜生活的环境是男权主义盛行的社会。贵族阶级的虚伪道德还禁锢着整个社会,妻子欺骗丈夫、丈夫欺骗情况屡见不鲜,只要夫妻维护表面上的“正常”关系就是合乎体统的。安娜公开自己和情人的关系是向整个上流社会挑战,安娜的敌人是整个上流社会,她必输无疑。 苔丝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英国农村,人们的思想深深的受着传统道德的束缚。被亚雷诱奸后的苔丝不仅没有受到同情,反而受到了社会的谴责,被视为是不纯洁的人。处处遭受歧视,以至于都不敢露面,白天还要躲到丛林中去。(四)爱情生命中的两个男人 安娜和苔丝的爱情旅程中毒出现了两个男人,并且女主人公都是深深的爱着后者而且憎恶着前者,都是为了第二个男人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对于安娜来说,卡列宁是她的婚姻,渥伦斯基才是她的爱情。对于苔丝来说,亚雷是她爱情的阻碍,安吉尔就是爱情的幻想。 二、不同点 (一)出身、社会地位、家庭背景不同 安娜出身皇室,拥有省长妇人的身份,过着上层社会的贵族生活,所生活的上流社会,只不过是表面的体面,背地里夫妻相互欺骗,人人在外拥有情人,充

我理解的《简爱》中的爱情观

我理解的《简爱》中的爱情观 初读《简爱》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学习紧张,压力大,偶尔读一读中外文学作品,调节一下自己的学习生活,缓解压力。但是,那时毕竟是少女情怀,怀着青涩的感知去阅读了《简爱》,简爱的坚强,自立,自强以及她对爱情的观点和对生活的态度深深的打动了我。 然而,多年未重读《简爱》,当我二十岁出头的时候,由高二坡老师,带着我重温了经典,以高老师的深度讲解、分析和我现在的经历、感触,我终于能够比较全面的理解《简爱》这部作品,尤其是对其中简爱的生活态度和爱情观的认识,登上了一个新的阶梯,在此,衷心的感谢高二坡老师。 《简爱》夺人先声的是简爱具有的反抗的,追求独立自由生活的精神,一开始,年幼的简·爱就和欺侮她的表哥约翰发生了冲突。骄横残暴的约翰把表妹简·爱看作丫头一样,可是简·爱不畏强暴,怒斥这个迫害她的小魔王:“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接着和他扭打起来,结果当然是简·爱吃了亏,被关进了红屋子。文章中还写到了她那个冷酷无情的舅妈里德太太。关于简·爱在舅妈家的生活只有全书的短短几章,但一个瘦弱的女孩以她勇敢的表现立即吸引了我。这些短短的情节让我初步认识到了简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勇敢女子。作品中,简爱有这样的一段话:“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这正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精神,简·爱所具有的反抗精神。 简爱所具有的反抗精神,是在那个时代的女性,追求女性权利的代表,她的坚强不屈,以及反抗精神也是值得我们现代的女孩子学习的,简爱所代表的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可以说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活在当下,还有多少女孩子想着自强,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在中国的文化中,妇女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弱势群体。早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是中国古代女人命运的真实写照,

《简爱》论文的参考文献

[1]刘丽. 追求平等、幸福、自由的女性典范——谈《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J]. 辽宁高职学报,1999,(1). [2]龚明德. 李霁野译《简爱》与鲁迅有关吗?[J]. 鲁迅研究月刊,1999,(3). [3]李国源. 《简爱》“妇女解放”主题浅探[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1999,(1). [4]杜焱. 试论《简爱》中伯莎形象[J]. 丹东师专学报,1999,(3). [5]陈姝波. 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J]. 外国文学研究,2002,(4). [6]潘红. 夹缝里的风景——谈黄源深先生《简爱》译本的审美特点[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7]芦雪瑾. 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J].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2). [8]陈小兆,萧好章. 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简爱》故事情节的“圣经”原型意象[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 [9]宋燕. 简爱:自强与自爱[J]. 当代电视,1999,(8). [10]毛梅兰,胡宜兰. 论典型形象——简爱(英文)[J]. 抚州师专学 报,2001,(1). [11]毛竹生. 简爱的出走与自我实现[J].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6). [12]马海英. 金丝鸟、菟丝和简爱——试论南朝艳情诗与“五四”爱情诗[J].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3]毛竹生. 简爱的成长之路及其心理机制[J]. 邯郸师专学报,2001,(2). [14]赵敏. 心灵的传承——试论《简爱》对《蝴蝶梦》的影响[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15]赵莉. 从杜十娘和简爱的形象塑造比较东西方妇女的女性意识[J]. 新余高专学报,2001,(3). [16]张艳. 走不出困惑——论夏绿蒂在《简爱》中对妇女出路问题的探索[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7]王一平. 《简爱》对《圣经》的恪守与反叛[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8]本报记者戴永明. 简爱之困[N]. 贵州民族报,2010-04-09(A04). [19]简i7到简爱7 以爱之名海尔简爱7全面升级[J]. 办公自动 化,2009,(23). [20]孙伟民. 自卑情结造就了简爱鲜明的人格魅力——解析《简爱》[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09,(1). [21]陈淑婷. 献给简爱的一朵玫瑰——简爱和苔丝的人物对比[J]. 文学界(理论版),2010,(7). [22]黄兴军. 《简爱》中的永恒魅力——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 [23]王筠. 再读《简爱》:经典语言与简爱的女性形象塑造[J].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6). [24]李颖娟. 从英雄、非英雄到反英雄[D].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2010. [25]王康英. 论《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对真爱的追求[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6]刘丽. 一个时代的女性呐喊与追求——谈《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安娜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 以其惊人的美貌, 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 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同时,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俄国妇女形象, 震撼着中国读者的心灵, 使多少纯洁、善良、正直的中国读者为之落泪、掩卷深思。 女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往往在爱情生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尔斯泰以其富有哲理意义的语言, 在小说开篇便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 令读者深思。作家试图从家庭剖析入手, 以探索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并努力追寻其根源。家庭来源于婚姻, 婚姻必然要组织起家庭, 婚姻和家庭的组织形式, 其间必然折射出其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直至社会习俗、道德风范。安娜与卡列宁所组织的家庭的分裂, 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里, 妇女尤其被轻视、被蹂躏、被利用, 她们无权利、无地位、无自由, 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 一条条有形和无形的枷锁无情地禁锢着她们。在婚姻问题上, 妇女根本没有自由选择丈夫的权利。无情的封建包办婚姻, 不知戕害了多少可怜柔弱的女子, 妇女简直就是活生生的高级商品。安娜与卡列宁所组成的家庭就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结果。安娜16 岁便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卡列宁是一个伪善、僵化和缺少生命力的贵族官僚。他在生活中追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 在他看来, 家庭并非是爱情的需要, 而是他仕途上的装饰品。安娜曾悲愤地诉说道: “八年来他摧残了活在我身上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活着的女人”。在这样的家庭里, 安娜丝毫没有感受到家庭的幸福, 也没有精神上的抚慰, 过着毫无感情、毫无自由的生活。她从丈夫那里也没有得到丝毫的爱情, 而她的感情又那样细腻、那样强烈。在这种没有爱情的封建式的家庭里, 于是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从母爱中得到了一点点精神上的安慰, 以填补她那空虚孤寂的心。但是内心奔涌着强烈情感的安娜,母爱怎能遏制住她对爱情的渴望?长久的压抑却使她感情变得越来越强烈。她对她的哥哥说: “我不能够, 不能够和他一起生活! ”卡列宁根本不理解安娜这种心理, 他娶安娜不过是为了装饰自己的社会门面, 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而已。卡列宁要的只是家庭和妻子, 而不是爱情和女人, 他简直就像锈死的闸门一样, 堵塞了安娜那汹涌奔腾的感情的洪流; 而实际上快到了使这遏止感情的堤坝濒临崩溃的边缘, 他竟还蒙在鼓里。当卡列宁知晓了安娜爱上青年渥沦斯基后, 他是如何表现的呢? 他发抖地说: “很好! 但是我要求你严格遵守外表的体面”, “直到我可以采取适当的办法来保全我的名誉”, “否则我就会不得不采用手段来保全我的名誉”。他到底采用了什么手段呢? 那就是不允许她离婚和断绝她与儿子的关系, 以此对安娜实施了最残酷的惩罚。 然而, 安娜最终并未屈服, 她还是勇敢地冲出了那濒临崩溃的家庭, 尽管这对于她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和障碍,但她还是勇敢地冲出来了。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为了取得真正做人的权力, 为了自由, 为了爱情, 她不顾一切地冲出来了。安娜不愿再做卡列宁这个陈旧“机器”的“附件”。作为妻子, 她也曾一度产生过恻隐之心, 一度同情起卡列宁的处境, 但她与卡列宁又是那样水火不相容。她已经无法容忍这个观念陈旧的、封建宗教思想顽固的、代表专制政体的官僚。作为母亲, 安娜为自己儿子的处境深感痛苦, 忍受了割断母子之情的最大痛苦。作为女人, 她冲破了封建伦理道德、宗法社会的传统观念, 闪烁着要求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的光辉。如果说安娜破坏了家庭的话, 她破坏的正是“戕杀个性, 禁锢自由, 摧残爱情”的封建家庭。

娜拉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娜拉是谁 (一)娜拉所处的时代背景 娜拉所处的挪威地处北欧,受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较晚,在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时候,正是挪威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时候。从娜拉的性格中可以看出她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较深,渴望相互平等、互相关爱的夫妻生活。因此她才会瞒着丈夫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并为此感到骄傲。 (二)娜拉的生活环境 娜拉生活在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刚刚从银行升了客户经理,自己有三个孩子,活泼可爱,娜拉每天似乎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操心,自己也像个孩子一样。当真正的危机来临的时候才让娜拉看到丈夫绝情的一面,意识自己只是个“玩偶”。她的丈夫海尔茂却只顾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

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拜金浪潮的产物。他心里只有自己的前途,把自己的妻子当成

“玩偶”,高兴的时候就亲热地叫个不停,好象真的会为她付出一切。而善良的娜拉也相信丈夫会保护她不受到伤害,因此她努力地为这个家庭做她该做的一切。然而当海尔茂的地位、名誉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就凶相毕露了,不但毫不领妻子的救命之情,反而责怪她毁了自己的前途,全然没有往日“真诚“的样子。当危机一解除,他又开始对妻子甜言蜜语说个不停,这让娜拉真正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前途与地位才是丈夫唯一的追求,自己只不过是他任意摆布的玩偶。于是娜拉觉醒了,愤而离开了这个毫无自由可言的家。娜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的爱情,与资本主义的拜金思想的自私、虚伪是不可能相融的。 (三)娜拉的周遭环境 读者可以看到,娜拉的生活单纯,不仅在丈夫面前充当“玩偶”角色,早在她父亲那儿就已经被当做一个听话的“玩偶”。她是以家庭的为中心的,唯一的朋友是她丈夫的发小,唯一的同学林丹太太偶尔来找她聊聊天。从这些生活细节我们不难认定她是个家庭主妇。 (四)娜拉与一般家庭主妇的不同之处 娜拉是个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妇,在戏剧里扮演“玩偶”形象,在家庭里相夫教子,她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庭。

简析《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简析《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 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刘梅 1847年,天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作《简·爱》问世,被人们广为称颂。《简·爱》问世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到底有多少痴心的女读者在这个相貌平平、过早饱尝人间辛酸、但终末失去与生活搏斗勇气的简·爱身上找寻自己的影子,寄予同情。虽然她历经挫折坎坷,却有一个幸福如意的归宿,同自己所爱的罗切斯特结了婚,并且还继承了一小笔遗产。人格上独立的简·爱有了经济上的自立,又嫁了如意夫君。《简·爱》让我们记住了女主人公独立、自强、自尊、理智、自觉地挑战传统,追求幸福的成长故事。然而,小说中那个简·爱追求幸福的苦难历程上的障碍——幽禁在顶楼上的疯女人伯莎,那个和简·爱的幸福美满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发疯而被囚禁,最终投身于自己亲手点燃的火海中毁灭的疯女人,又有几人会为她感到一丝一毫同情,甚或对她产生一点儿好感的?我们在关注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时,也许对那个阁楼上的疯女人毫不注意,甚至可能会为其死去而让简爱名正言顺的嫁给罗切斯特而欣慰。疯女人伯莎让我们憎恶,厌弃,恐惧,让我们对其不屑一顾。但细读《简·爱》,深究伯莎由发疯而被幽禁,最终投身火海死亡的人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伯莎其实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被压抑,被迫害,被抛弃,被扼杀的不幸的女性形象。 一、伯莎是名利交易婚姻的牺牲品 伯莎的不幸,首先表现在她同罗切斯特一样,同是多年前的那桩不幸婚姻的受害者。罗切斯特的父亲是个“一钱如命”的贪财之人,为了金钱的缘故, 与富有的种植园主兼商人的梅森先生即伯莎的父亲谈定了儿女的婚事。罗父看中梅森给女儿的三万英磅的陪嫁, 而梅森则看中了罗切斯特的家世。在双方家长的撮和之下, 这对年轻人在西班牙得以相见, 很快成婚。在这桩婚姻里 ,伯莎同罗切斯特一样, 都是无辜受害者, 同样地听命于攀名附利的家长的安排。在当时, 即19世纪初的英国现实社会中,伯莎与罗切斯特这样的婚姻不仅存在着,而且时有发生。这一点在另一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得到了非常生动、深刻的表现,那位滑稽人物贝内特太太“平生的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由于嫁女心切,每遇到“有钱的单身汉”,便将其视为自己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女儿们象是像商品一样待价而沽,等待发落和挑选。等待她们的却往往是不幸。男子们将她们娶到家里,他们的目的愿望一一实现了后 ,就将她们抛开,

《简爱》和《大一女生》风格对比

摘要:十九世纪欧洲著名文学作品《简·爱》与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大一女生》出自不同国度、不同年代、不同流派的作家之手,却塑造出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内涵和艺术手段着眼,从作品的人物的命运与形象的刻画、情节结构的设置、景物与心理的统一方面入手,剖析两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它们成功的审美因素,从而透视出文学精神的微妙渗透和传承。 关键词:分析;《简·爱》;《大一女生》;继承 《大一女生》是中国当代青春派女作家小思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创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小说反映了当代的大学校园生活。此书一出,读者誉之为“中国的《简·爱》”。只要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不难发现,它无论是人物的命运和形象,还是情节、艺术上的一些处理手法都有些似十九世纪著名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作家在进行文学创造的先前阶段,是创作材料的储备。就作家的社会生活体验性而言,从小说中的主角菱子对《简·爱》深深喜爱可以看出,作者在材料储备的一方面就是曾研究并模仿勃朗特的小说创作手法,无疑也或多或少地从《简·爱》中汲取了艺术养分,并把这些储备运用到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大一女生》没有像《简·爱》那样影响深远、流传范围大,但亦具备它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格调,吸引了众多的中国读者尤其是校园学子。看似从《简·爱》脱胎而来却仍然能以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征服读者,可见两者之间必然有一些共同和不同的成功因素。那这些相同的与不同的是什么呢?又是怎样造成的?这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的性格、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有关,这些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作家们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如果这些因素相似,作家之间的影响和继承是有必然性的。作家是创作主体,作品是创作的结果,从他们的关系来说,主体决定了作品,作品是主体的反映,那么作品的相似又可以说明什么问题?下面,我就从《简·爱》与《大一女生》在艺术上的一些共通之处来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借此探讨一下出现相似的原因。 一、人物命运的安排和形象的塑造 两部小说分别设计了贯穿始终的女主人公——简和菱子。从人物的命运安排看,菱子和简显然是同命运却又具有当代中国生活特色的人物。她从小失去双亲,和封建保守的奶奶相依为命。高考超过录取分数线3分却没被录取,无奈中她加入了复读生的行列。一年的苦读后,菱子以全区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外国语学院。命运却还是在捉弄她,她唯一的亲人——奶奶,没等菱子毕业就离开了人世;初恋男友柳舫发现自己并不爱菱子,而是另有她人。简则背负着自然和社会给她的不幸开始了人生:没有双亲也没有钱财;但她有着坚强的个性,这使她在很多人的眼里更加失去了魅力,因为她不会对别人逆来顺受。这些人看到的是她的种种劣势,告诉她对生活不要有太多的奢望。但简·爱不听这一套,她拒绝接受这些人给她的卑微地位。她要求人们接受她本来的面目:她可能微不足道,但却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她也许不漂亮,却值得他人爱。简和菱子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出身寒微、为生活奔波、邂逅理想中的男主人公。 菱子作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可能与简一样,但菱子与她同样是父母双亡的年轻姑娘、无依无靠、读大学时也同样为生活发愁需要打工以挣得伙食费。《简·爱》中的简从小在舅妈里德太太家那里抚养,之后被送寄宿劳伍德学校,后来应征到罗切斯特先生的庄园做家庭教师。在那她爱上了罗切斯特,罗切斯特也被她独特的个性所吸引,他们在经历了层层波折之后幸福地结合。而《大一女生》是中国当代小说,比《简·爱》的问世大约迟一百五十多年,人物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是紧密相系的,因而菱子并不是像简那样作为家庭教师而谋生,她是经过拼搏之后杀入大学校园的“天之骄子”,可贫寒的家境也使得她必须在课余做兼职。不过,菱子也同样也具备简那样的非凡气质,其貌不扬却内涵丰富。

安娜形象分析

理想挑战现实 ——为安娜高扬正义风帆 陕西省汉中市朝阳路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64 李珍珍 指导老师:张沁文[内容摘要]:《安娜。卡列尼娜》在文学史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其重要原因在于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仰而望止的俄罗斯妇女形象安娜。所显示的是一个高雅.敢于追求真爱的幸福的女人,一个真正有反抗精神的女性。表现了她性格正直,坦率,勇敢和精神的崇高,展示出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人物对平庸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的顽强反抗。然而,却有读者和论者从表象出发用世俗的眼光去批判她,诋毁她。本文拟对人们对安娜这一形象的误解,从安娜追求爱情到其悲剧的结局,探求新的审视视角,揭示这一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关键词]爱情;执着;人格魅力;坏女人;自我 安娜形象是《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最为鲜活和逼真的。从审美角度来说,她是一个美的形象,无论是她的相貌,心灵,性格,还是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她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她对腐朽道德观念的公开挑战,这一切都是十分完美的焕发出光彩的艺术魅力。从社会角度看,安娜是一个封建残余和资产阶级道德所摧毁的悲剧人物,她震撼灵魂的个人生活悲剧具有社会根源,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表现。 一,“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1] 安娜在小说中一出现,便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形象,艳丽迷人,聪明智慧,雍容华贵,而且生性美好,具有精神上的美,同时又有性感的生命力,炽热的感情和“复杂的诗意”的内心。安娜生活在一个无爱的深渊,在她不懂爱情也不知如何选择之时,由姑妈做媒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她拥有一个人人称赞得体面家庭,看起来,她的物质生活幸福而富有,那高贵的门第,优越的社会地位与奢华舒适的生活使人虽无限向往却又望而止步。然而,这只是反动官僚和当地贵族相互勾结的一桩交易,毫无爱情可言。卡列宁是一个典型的“官僚机器”毫无情趣,虚伪成性,嘴上总是挂着宗教作为其自私自利的幌子,他唯一关心的是自己的官运亨通。对于安娜他只是把她当作妻子来看待,从来把她当成个有情感需要的女人来看待,他不懂她对爱的渴望,对她更多是一种占有者的自得和满足。安娜与卡列宁结婚八年中,虽然仍富于爱的激情,但还一直坚守着她秀外慧中,极有教养,才貌品德都高于其他上流社会女性的信念。婚后她曾试着爱丈夫,但发现两个人的性格始终格格不入,无法对他产生感情。不幸的婚姻生活摧残了安娜洋溢着激情的身心,对于真爱的出于天性的追求,那种生命的躁动,使她不可能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永远埋葬在这不幸的婚姻生活中。因而当年轻英俊的青年军官伏伦斯基从其特有的狂热与冲动向她发出爱情的呼唤时,她对伏伦斯基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