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

人主义的比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其起源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后来受到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各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就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言,中国的文化是一元的,体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强调个性发展,体现为个人主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坚持着“大一统”或者“大同”的理念。纵观历史,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加强中央集权再到董仲舒“焚书坑儒”,处处都表明了统治者想通过一种统一的思想和制度来巩固封建统治。在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文化已经演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以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为例。构建和谐社会仍然体现着“和”这一文化理念,着眼点仍然在于整个集体和社会。

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西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样性,他们强调的是多元论。在对待人的方面,这一点主要表现为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得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的发展,从而构成了西方文化多元化的要素。

在统治国家方面,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是礼和伦理。在我国,尤其是古代,那些先贤们对礼数都非常重视,倡导人人都要谨守礼数。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制定了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用来倡导人们维持善良的人格和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阶层管理方面,还用三达德——

智、仁和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以此来倡导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治国方面,他们主张运用四维——礼、仪、廉和耻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四维不张,那么国家就有可能会面临灭亡。就这样,当这些传统的礼俗弥漫于整个社会上空的时候,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就会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力之下。

而在西方,国家统治的手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西方的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并希望可以充分地享受到他们所享有的自由与权力,因此,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西方的统治者就必须制定较为严格的法律来约束公民的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不至于因为某个人过度膨胀的自由而受到妨碍。为了避免个体与整体的冲突,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行,精密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们统治的法宝就是法律。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是以“人伦”为本的,而“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则是这种人伦道德的基本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对伦理生活的一贯重视。另外,中国社会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那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一直以来,中国强调的都是“和谐“和大一统”的思想。

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受“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们眼中的道德是以不侵犯别人的权益为准则的。即只要你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哪怕你再胡作非为,也没有什么道德丧失可言,更不会有人拿道德来约束你。另外,因为受到国家极端流行的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们非常重视个人的权益和自由,并抓住机会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性。

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所有学校办学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和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尽管如此,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在古代教育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首先,第一个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上。在中国的古代,由于处在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等朝代的教育都受到了国家的严格控制,所有学校都由国家来开办,因此,社会上也形成了一种“学在官府”的局面。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学也兴盛起来,但私学并没有得到自由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维护封建秩序,对教育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控制。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官吏来管理教育。而在西方的古代,公学和私学都曾一度非常兴盛,尤其是私学。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统治者从来都没有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相对稳定的文教政策来对教育进行管理。学校可以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上随性发展,所以各式各样的公学、私学都蓬勃地发展了起来。

其次,第二个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在中国,学校始终把“明人伦”的道德教育摆在核心地位,而其他教育都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可有可无。因此,中国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隘,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够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局面不仅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学校的教育就只限于“四书”“五经”等狭窄的范围了。另外,那一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逐渐腐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就愈加空虚,形同虚设。总之,中国整个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都只重视以儒家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忽视和排斥自然科学的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而西方

的古代教育比较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而学校既有人文学科也有体育和美育等科目。

在中国,无论什么筵席,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团圆式。团圆式就是整个家族和所有朋友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同时,筵席上一般都要用圆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营造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和谐氛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团圆式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大一统”的普遍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哲学——“和”对中国的影响。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强调的是个人价值至高无上,是为了实现自我满足而努力奋斗的成就感。所以,他们的家庭结构往往比较简单。因为他们的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在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去资助他们,避免了“啃老族”、“富二代”、“官二代”等寄生虫的出现。

综合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无论是从法治、道德和古代教育,还是从家庭生活方面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都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11数控

单晓斌

2012年4月11日

浅谈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

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浅谈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 美国只是一个230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没有过于悠久的历史文化,没有过于辉煌的历史古迹,虽然像一叶漂游于水中的浮萍一样没有根基,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它没有历史的包袱。所以,不管何时,它都可以轻装上阵。 或许由于它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所以在我的印象当中,我一直觉得美国是一个有个性的国家,美国人是一群有个性的生物体,虽然我没有去过美国。它的多元文化、消费方式、种族主义等等,都有着自己个性的印迹和特色。 在这里,我更想谈谈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什么是价值观?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从个人与社会的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等方面对价值观这样定义说,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美国社会学家Samovar和Porter则都认为:“价值观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价值观念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个人主义观念、物质观念、竞争观念等。 个人主义是美国人价值观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荷兰人类学家Geert Hofstede曾就五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主义取向程度做过调查和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美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占第一位。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这个词最先是由法国政治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使用的。在19世纪40年代,他在考察了美国多个月之后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托克维尔在这本书中最先提出了“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并对它作了详细系统的阐释。他说“美国人不是把个人主义看作一个缺点而是看作一个近乎完美的品德, 它代表创造性、开拓性、积极进取精神以及不向权威屈服的自豪因此个人主义通常产生骄傲感,美国人认为它是美国文明独特的、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英语单词的书写过程中, “我”字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求大写, 而“我们”、“你们”、“他们”、“你”、“他” , 则不必大写。所以,从这个小小的侧面也可以看出, 在美国“我”比“我们”、“你们”、“他们”等其他任何人的地位都要重要。 在美国,每一个美国人都深信:每个人都有同等的价值,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比别人高贵,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们并不会因为你是总统就得仰视你,并不会因为你是富豪就得巴结你。父母的大名帮不了什么忙,没有人会来买账,总统的孩子一样可以去加油站擦汽车,去餐馆端盘子。 对美国人来讲,个人奋斗有着独特的内涵和渊源,因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模式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其起源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后来受到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各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就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言,中国的文化是一元的,体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强调个性发展,体现为个人主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坚持着“大一统”或者“大同”的理念。纵观历史,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加强中央集权再到董仲舒“焚书坑儒”,处处都表明了统治者想通过一种统一的思想和制度来巩固封建统治。在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文化已经演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以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为例。构建和谐社会仍然体现着“和”这一文化理念,着眼点仍然在于整个集体和社会。 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西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样性,他们强调的是多元论。在对待人的方面,这一点主要表现为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得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的发展,从而构成了西方文化多元化的要素。 在统治国家方面,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是礼和伦理。在我国,尤其是古代,那些先贤们对礼数都非常重视,倡导人人都要谨守礼数。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制定了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用来倡导人们维持善良的人格和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阶层管理方面,还用三达德——智、仁和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以此来倡导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治国方面,他们主张运用四维——礼、仪、廉和耻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四维不张,那么国家就有可能会面临灭亡。就这样,当这些传统的礼俗弥漫于整个社会上空的时候,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就会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力之下。 而在西方,国家统治的手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西方的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并希望可以充分地享受到他们所享有的自由与权

简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存在差异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差异,由此导致了双方在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哲学、宗教、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用“两类文明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两种主义形成的合理性:正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西方产生个人主义,中国产生集体主义。 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其根本原则是:把个人从集体中分离出来,认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同等重要。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伟大的,强调个人的独立、奋斗、尊严。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上。 这种思维模式不正是微观思维模式么? 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的学术思想,都可以视为个人主义的思维源头。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持续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到了近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人权向神权发起全面的挑战,重新树立“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们在反抗宗教、反抗君主和贵族的抗争中,逐步树立起“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理论,并且最终形成“个人主义”这一西方文明的基础理论体系,并最终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进行全面完整的表达。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成熟于近代西方,但其思维萌芽则早已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近代西方出现的系统化的个人主义思想,导致的追求个人解放运动,其意义是深远的!对于推动近代西方产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等等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西方文明在最近500年以来取得的所有成就,其根源都在于这种追求个人解放的“个人主义思想”!事情的另一面就是:西方社会后来出现所有社会问题,不断分裂和对抗的社会形态,以及今天所面对的各种政治经济危机,其根源也都出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 中华文明崇尚集体主义。人从一降生就开始就归属于一个个的集体之中,这些集体的利益要优先于个人的利益。这种先集体后个人的思想也是早在文明发源之初就已经形成。 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从“孝道”开始,尊重祖先,敬重血亲关系,尊敬老人。随后,辐射到“宗族”、“同乡”等概念,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人们自觉的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上述不同的“集体”利益之下。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为了集体和他人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会受到高度的赞扬。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思想在中华文明定型之时就已经形成,并且已经固化延续了2000多年,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 五大根源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五大根源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有五大根源:宗教根源、思想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文化根源 王晓俊《试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根源》指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的五大根源为: 1.宗教根源 宗教在美国社会文化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即便在思想高度解放、经济高度现代化的今天,美国依然是西方世界中最信教的国家。 美国主流文化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 即所谓的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文化。新教是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内不满天主教现状、力图改革而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派。新教主张教徒自我拯救, 而不是盲目听命于所谓“上帝的代表” ———教会和教皇。新教中的一批教徒因为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 被称为“清教徒”。正是这些清教徒由于不堪教会的迫害, 追求自我拯救的宗教信仰, 于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船, 首批来到如今的美国新英格兰,开始了创立美国的历史。 可以看出, 作为美国人祖先的清教徒至少在宗教信仰上是极具反权威、抗特权、彰显自我意识的。他们不仅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 而且还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那就是通过自我拯救的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向世人证明:人类是可以自我拯救的。尽管这种使命感发展过度, 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与人,但对于当时反抗腐朽权势、塑造美国自己的价值观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美国人在宗教思想上相信“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从堪称美国人光辉榜样的先辈本杰明·富兰克林, 到如今的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 从篮球巨星乔丹到微软大帝比尔· 盖茨, 无一不验证了美国人当自己的救世主的价值观。美国学者卡尔· 戴格勒在其《Out of Our Past》一书中认为, 美国清教留给后代的核心遗产就是个人主义, 他写道:“如果说今天美国人是个人主义者, 那么, 清教思想是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 2.思想根源 美国人相信自我拯救、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并非只是一种盲目的宗教信仰, 而是有其理性的思想基础的。在美国历史上, 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影响了美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 其中以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为代表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它的产生有其思想和现实来源,其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和奉行,对美国社会有利有弊。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独立 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但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的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在美国的文化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美国历史的发展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主义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当代美国社会的了解。 一个人主义的内涵 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在美国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主义”这个术语最早的用法是法语形式的“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尊重个人空间,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尊重人权。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个人进步,全在于自己的艰辛努力和不息奋斗;个人进步,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反对权威,反对任何形式“不合法的”对个人的强制,尤其反对国家对个人不必要的控制。 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1)历史渊源。 在美国,“个人主义”最早从法国启蒙运动得到启发,最初是唱着对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的颂歌而出现的。它成了一种具有巨大意义形态的象征性口号。最早的一批移民包括了来自欧洲的清教徒,他们认为上帝判断其选民的标准时个人在世俗世界中取得的成就,不希望遭到上帝的遗弃就应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随后,伴随着西进运动和二战,个人主义实用性的优越性不断被证实,这一传统也被新一代和新移民不断得继承了下来。 (2)长久以来的独立意识传统。 首先,这源于东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受伦理思想和传统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代系之间教育和赡养义务往往持续终生。而西方人则视此为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义务仅以法律规定的上限为终点。孩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和心理上都要与父母相分离。连至亲的不想过分依赖的美国人,唯有靠双手为想要的生活奋斗不止。其次,美国人非常重视隐私。所以他们严格区分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内,他们热情洋溢,和家人朋友亲密无间;而这些人一旦侵入他们的私有空间,这种私有性便会被打破,隐私权被侵犯。所以,美国人认为,社会是一个个独立的,各不相同,互不侵犯的个人组成。社交就是独立个体之间的交流分享,共同创造。 (3)移民国家的自我安全感的创造。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美国建国以来以来,大量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的人民怀揣着“美国梦”离开本土。他们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希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大展宏图。随之而来的艰难困苦使他们内心的漂泊感油然而生。奋斗初期孤立无援的困境和由此形成的独立人格使得他们认为,归宿感和安全感的获得,只有通过谋求一片立足之地,让自己成为这个这崭新世界的一员,而方法只能是自强不息,自我打拼。他们坚信,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虚无缥缈的外力并不能为自己的成功带来帮助。移民一代的这种传统思想意味着人格的独立性和选择的自主性,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相得益彰。 三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的表现 美国人对个人主义的推崇渗透生活的方方面。在服饰、饮食、政治领域、文学创作等方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霍夫斯坦德(G. Hofstede)文化分析框架是迄今为止在跨文化管理研究 中较为完整、系统的文化分析模式。它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管理原则与方式 是建立在其文化基础上的,只有透过文化的差异性观察不同国家的管理方 式的差异性,才能提升跨文化管理活动的目标性及有效性.霍氏认为,文化 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 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主要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 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 I.文化差异的四个指标 (1)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 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 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 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 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 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2)不确定性避免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订立更多的正规条令、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则普 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 日本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员工广泛参与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终身雇佣制”也得到了很 好地推行。与此相反,美国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同样的人本主义政策在美国企业中则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却几乎没有成效。此外,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人们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能够接受更多的意见,上级对下属的授权被执行得更为彻底,员工倾向于自主管理和独立的工作。而在不确定性避免 程度高的社会,上级倾向于对下属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示。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是指一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英汉文化对比课程论文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摘要:在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显著差别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万物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的思想。而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以中西方校园宿舍制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在集体观与个人观方面的差异。那么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现实生活中分别作何体现呢?它对中西方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关键词:宿舍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整体;独立;创新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总结中国国民的个性还算是得心应手的。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接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脑海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对广大中国同胞个性的总体印象,可以说这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一手资料,是一种最真实的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记得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听到的。我只记得那是一个调查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国民印象的节目。我记得,有一个美国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的问题时,他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姚明”。完全正确,姚明是中国人,可是姚明可以代表所有中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只限于新闻报刊、电视银屏、网络资讯等渠道而已,他们获得的是相对不全面的二手信息。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程度根本达不到对本国国民的千分之一。反之,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了解也是如此。陈述以上事实主要是想说明我最初构思文章时遇到的瓶颈。我不确定二手资料能否与一手资料形成同等高度的对比,更对如何开始我的论文而感到烦恼。后来,在某天晚上,被舍友的一记右勾拳突袭后,我来了灵感。好吧,就从中西方人的宿舍文化入手吧。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要把突袭事件拿来细讲一番。 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小伙伴们都在洗洗刷刷准备睡觉,就在这时,我与对面的舍友同时宽衣。当我弯腰准备解开鞋带儿时,对面那位以一记豪迈的伸展式脱衣发重击我头部,随后就是我响亮的惨叫声。“哇,好神奇啊。就在这间两个人不能同时进行伸展性运动的小寝室里竟然住着四个美少女,而且我们愉快的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没错,在大多数的中国寄宿制校园里都实施着四人间、六人间制的集体宿舍体系,我们想在大学享受单间的待遇那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学校,大多数宿舍都是单人间,因为西方人很注重隐私。在我所了解的出国留学的朋友中,他们的宿舍都是单人间的。即使是套房式的宿舍,也只是会同用客厅这一相对宽敞的活动空间,至于学习休息,他们都会在自己独立的房间进行。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西方的宿舍文化差异呢?经过我冥思苦想,终于找出了关键原因,那就是中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1.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两大原则之间的对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任何他人或集体都不得剥夺其权利,所以,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生存。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没有任何权利,他的工作、身体和个性都属于集体,集体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可以用任何方式任意对个人进行处置,所以,个人的存在需得到集体的允许,并且是为了集体而存在。这两种原则是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生成的根源。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就是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 2.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能共同生活而遵守的法令。制定这样的法令,必须以一个基本原则作为起点,那就是要首先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个人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因为它受到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限制,社会只能制定不会侵犯这些权利的法律。 集体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利是无限的,社会可以任意制定法律,并任意地强加给任何人。例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通过一项法律以结束某个人的生命,哪怕是有百万人之众。如果他们真的

这样做了,那么他们就侵犯了保护生存权利的法律,必将受到惩罚。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只要有利可图,任何人多势众的群体(或任何自称可以代表多数人的人)完全可以通过一项法律来结束某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群体)的生命。个人的生存权利在那里是得不到承认的。根据个人主义原则,杀人是非法的,而保护自己是完全合法的,法律站在权利一边。根据集体主义原则,人多势众的一方杀人是合法的,而自卫却是非法的,法律站在多数人的一边。在第一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道德原则。在第二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无视道德原则的观点,人们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他们能在数量上占上风。 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在法律面前任何时候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不论他是势单力薄,还是身后有百万人撑腰。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人们需要拉帮结派,谁的帮派最壮大,谁就拥有所有的权利,而失败者(个人或少数派)却没有任何权利。根据他所在帮派势力的强弱,一个人可以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主人,也可以成为孤苦无助的奴隶。 美利坚合众国可以作为第一种制度的典型例子(请参见《独立宣言》)。苏联和纳粹德国是第二种制度的见证。 在苏联,数百万农民或“富农”被依法消灭,理由是统治集团认为这样做有益于大多数人,因为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反

中西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中西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可以用很多方式划分世界——富与贫、民主与专制等,但最惊人的分歧是个人主义心态社会与集体主义心态社会之间的分歧。 这种分歧比经济更加深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如果你向美国人展示鱼缸图片,美国人通常会描述缸里最大的那条鱼以及它在做什么。如果你让一个中国人描述一个鱼缸,中国人通常会描述这条鱼的周围环境(context)。 这类试验已经进行过多次,结果显示同样的潜在格局。美国人通常看到个体;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看到周围环境。 当心理学家尼斯贝(Richard Nisbett)向美国人展示一只鸡、一头牛和干草的图片,让他们挑出两张一起的照片,美国人通常会选出鸡和牛。它们都是动物。而大多数的亚洲人会挑出牛和干草,因为牛需要吃草。美国人更倾向于看到类别。亚洲人更倾向于看到关系。 你可以把最个人主义的社会(例如美国和英国)归为一个集合,把最集体主义的社会(如中国和日本)归为另一个集合。 个人主义国家往往把权利和隐私摆在首位。这些社会当中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能,高估自己对任何集体工作的重要性。集体主义社会的人们往往重视和谐与责任。他们往往低估自己的技能,而且在描述他们对集体工作的贡献时往往很谦卑。 研究人员争论某种文化为何比别的文化更个人主义的原因。有人认为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来源于古希腊,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其他文化则院子部落哲学。最近,有科学家建立一种理论,认为所有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微生物。集体主义社会往往出现在地球上某些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地方,特别是在赤道周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就要避开外来人(他们可能带来奇怪的疾病),并在饮食礼仪和社会行为方面取得某种一致性。 无论如何,个人主义社会在经济方面往往做得更好。我们西方人的叙事往往涉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以及随后的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的个人理性与良心的发展。根据这种叙事,社会越发展,个人主义就越盛。 但如果集体主义社会迅速走出经济停滞呢?如果集体主义社会(特别是亚洲的)在经济上崛起并与西方抗衡呢?一种新类型的全球会话逐步显现。 北京的开幕式就是那种会话的声明。中国主张发展不只可以通过西方的、自由主义的方式取得,还可以通过东方的、集体主义的方式取得。北京的开幕式就是这种主张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开幕式提取自中国悠久的历史,但最突出的特点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像一个人一样行动——像一个人一样击鼓,像一个人一样起舞,按照精确的编队疾走而不会绊倒或者冲撞。我们以前也曾经看过集体一致性的展示,但这是目前的集体主义——和谐社会的高科技版本,背景是中国奇迹般的增长。

浅析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浅析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摘要]个人主义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美国人虽然强调个人主义,但他们并不是不讲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的。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社团精神 “个人主义”一词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美国,个人主义是其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广泛的思想内容,主要是自主动机、自主选择和自负其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主义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调适,至今它仍主导着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一、个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演变 美国的个人主义可以追溯到它的早期历史阶段。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早期的移民大多都是为了摆脱本国的政治和宗教迫害,为追求一种独立自由的幸福生活,漂洋过海历经艰辛来到北美大陆。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反权威的传统。也正是由于他们对自身自由独立的珍重,使他们最终拿起武器与英国殖民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从而建立了独立的国家,维护了自身的独立自由。这一精神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得到了明确的阐释:“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美国的个人主义在西进运动和边疆生活中得到了重大发展。西进运动中,来自东部和欧洲的移民以他们的独立和竞争精神披荆斩棘、艰苦劳作。西部的艰苦生活和创造性劳动,锻炼了他们勤劳勇敢和不断进取的性格。西部广袤的土地为西进的人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人们相信只要奋斗就能成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追求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平等权利是这一时期个人主义的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崇尚个人独立自主竞争促使美国的资本家巧取豪夺,残酷剥削,造成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不受干预的自由竞争堕落到了无视他人和社会利益,只顾追求个人利润的疯狂剥削,像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工业垄断巨头因对工人的残忍和腐败独裁统治而臭名昭著。在1893年钢铁大罢工中,卡内基命令他的手下开枪。这种个人主义膨胀的行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到来迫使美国人团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集体生活方式来战胜经济困难。罗斯福总统以政府的名义号召美国人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价值观通常指人们对于一些重要事物,一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并以此来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简而言之,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比如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在美国,这一价值取向却几乎没有市场,美国人信奉的“先为自我,我再帮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体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可是在美国人看来,占第一位的是民主、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占第二位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第三位才是热情好客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价值观念既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就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在政治、历史、地理风貌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在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自文化渊源的差别。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差异中国学习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本文将从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剖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语言文化反映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人离不开社会,它也看重人际关系,但是它强调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结构。我们不能笼统地把集体主义看成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西方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中美文化交际中有关的一些事例。著名美国社会研究专家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几个中国人到一位比较富裕的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引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说:“谢谢”。有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女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很流利。”女翻译谦虚地说:“不! 不! 我的英语说得很不好。”主人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1 ] 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迥异,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常会产生误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如果外出路上碰到朋友,会关切地问道:“上哪儿去啊!”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 或者Where have you been ? 大部分美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心里可能在说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 ! (你管得着吗?) [ 1 ] 通常,美国人的问候语很简单,如果是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用How do you do ? 如果是熟人,会说How are you ? 或者干脆是Good morning/ af ternoon/ evening。宴客会谈习俗中,如果是两个中国人,谈话很可能是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 你们家的汽车真漂亮啊,在哪儿买的? 花了多少钱呢?”如果在客人家里碰到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摘要: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字:价值观,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差异,差异形成,差异体现 正文: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价值观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无所不在,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普遍渗透性”。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童之侠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个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文化可以分为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是象征物,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能够很容易看见。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代表了这个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的性格。了解英雄的性格也就能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礼仪是每种文化中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第四层是价值观,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而且时时刻刻指导和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决定着文化的特征和风范。 三、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1、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 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2、思维方式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2015届毕业生德育答辩材料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姓名周盛 学号14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模具11-1班 指导教师齐立涛

二零一五年五月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解释 在如今这个开放和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思维也呈现多元化,对不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片面之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类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会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譬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有的人认为集体主义社会的共同特点是在社会共同责任和期望的基础上赋予状态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每个社会具有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每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集体主义只是一种靠近自己的集体而远离其他集体的社会生存方式。因为这种集体包括家庭、宗族、种族、宗教或其他团体,因此,有的人认为集体主义是一个多样化的建设,联合起来集中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群体。这样,集体主义比个人主义涉及到一系列价值、态度和行为的一中更加宽广的范围的文化价值观。 有的人认为个人主义作为以职责的权利作为重点,关注自己和直系亲属,强调自我和个人成就,并根据个人成就来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有的人认为规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责任和选择的自由,发挥个人的潜力,并尊重他人的完整性;有的人将个人主义价值观社会定义为一种重要契约,其中包括狭义的基本群体以及实现社会地位所需要的特定责任和义务的这种协商的社会关系。他们都概念化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一个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包括个人目标、个人的独特性、和个人权力。 二、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比较 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与集体的相互依赖性较弱,它是一种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人生哲学。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集合,因此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中的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人的个性、独立、自主、权力、竞争、个人成就以及情感的公开表达。往往以个人成就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集体主义的中国和个人主义的美国

集体主义中国和个人主义美国 可以用很多方式划分世界——富与贫、民主与专制等,但最惊人的分歧是个人主义心态社会与集体主义心态社会之间的分歧。 这种分歧比经济更加深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如果你向美国人展示鱼缸图片,美国人通常会描述缸里最大的那条鱼以及它在做什么。如果你让一个中国人描述一个鱼缸,中国人通常会描述这条鱼的周围环境(context)。 这类试验已经进行过多次,结果显示同样的潜在格局。美国人通常看到个体;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看到周围环境。 当心理学家尼斯贝(Richard Nisbett)向美国人展示一只鸡、一头牛和干草的图片,让他们挑出两张一起的照片,美国人通常会选出鸡和牛。它们都是动物。而大多数的亚洲人会挑出牛和干草,因为牛需要吃草。美国人更倾向于看到类别。亚洲人更倾向于看到关系。 你可以把最个人主义的社会(例如美国和英国)归为一个集合,把最集体主义的社会(如中国和日本)归为另一个集合。 个人主义国家往往把权利和隐私摆在首位。这些社会当中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能,高估自己对任何集体工作的重要性。集体主义社会的人们往往重视和谐与责任。他们往往低估自己的技能,而且在描述他们对集体工作的贡献时往往很谦卑。 研究人员争论某种文化为何比别的文化更个人主义的原因。有人认为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来源于古希腊,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其他文化则院子部落哲学。最近,有科学家建立一种理论,认为所有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微生物。集体主义社会往往出现在地球上某些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地方,特别是在赤道周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就要避开外来人(他们可能带来奇怪的疾病),并在饮食礼仪和社会行为方面取得某种一致性。 无论如何,个人主义社会在经济方面往往做得更好。我们西方人的叙事往往涉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以及随后的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的个人理性与良心的发展。根据这种叙事,社会越发展,个人主义就越盛。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 义与个人主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英汉文化对比课程论文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摘要:在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显着差别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万物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的思想。而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以中西方校园宿舍制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在集体观与个人观方面的差异。那么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现实生活中分别作何体现呢它对中西方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关键词:宿舍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整体;独立;创新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总结中国国民的个性还算是得心应手的。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接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脑海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对广大中国同胞个性的总体印象,可以说这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一手资料,是一种最真实的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记得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听到的。我只记得那是一个调查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国民印象的节目。我记得,有一个美国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的问题时,他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姚明”。完全正确,姚明是中国人,可是姚明可以代表所有中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只限于新闻报刊、电视银屏、网络资讯等渠道而已,他们获得的是相对不全面的二手信息。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程度根本达不到对本国国民的千分之一。反之,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了解也是如此。陈述以上事实主要是想说明我最初构思文章时遇到的瓶颈。我不确定二手资料能否与一手资料形成同等高度的对比,更对如何开始我的论文而感到烦恼。后来,在某天晚上,被舍友的一记右勾拳突袭后,我来了灵感。好吧,就从中西方人的宿舍文化入手吧。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要把突袭事件拿来细讲一番。 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小伙伴们都在洗洗刷刷准备睡觉,就在这时,我与对面的舍友同时宽衣。当我弯腰准备解开鞋带儿时,对面那位以一记豪迈的伸展式脱衣发重击我头部,随后就是我响亮的惨叫声。“哇,好神奇啊。就在这间两个人不能同时进行伸展性运动的小寝室里竟然住着四个美少女,而且我们愉快的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没错,在大多数的中国寄宿制校园里都实施着四人间、六人间制的集体宿舍体系,我们想在大学享受单间的待遇那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学校,大多数宿舍都是单人间,因为西方人很注重隐私。在我所了解的出国留学的朋友中,他们的宿舍都是单人间的。即使是套房式的宿舍,也只是会同用客厅这一相对宽敞的活动空间,至于学习休息,他们都会在自己独立的房间进行。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西方的宿舍文化差异呢?经过我冥思苦想,终于找出了关键原因,那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思想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强烈碰撞之结果。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对比中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摘要 在中国一直崇尚集体主义,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然而,美国则一直尊崇个人主义,提倡发展个性,追求自由。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产生与两国的历史,地理,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自古就过着群居的生活,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以团队精神为主题的集体主义。而美国,作为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殖民到独立,至今仅有几百年的历史。受当时政治,宗教等多重影响,大多数人是为了追求自由,解放个性才来到当时的美利坚,再加上民族和种族的多元化,美国社会就形成了以表现自我,解放个性为特点的个人主义。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对比中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差异文化差异中国美国 正文: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选择一直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在中国,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美国则一直崇尚个人主义。就国家而言,中国一直主张爱好和平,团结友爱,共同发展;美国则主张霸权主义,谋求世界主导地位。就个人而言,中国人自古扎根于儒家文化传统中,谦虚,低调;美国人则崇尚个人奋斗,以发展自己的个性。由此看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中美两国的价值观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以致于两国在对外政策以及两国人民的不同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哲学上说,不同的价值观会让人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集体主义是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具体来说有多种方面的原因。在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形成了中美两国现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从历史层面来说: 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时期,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群居的狩猎和采集生活让人类养成了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共处的习惯。一直到后来的氏族社会和封建社会,直至今日这种集体意识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再加上中国在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民族的概念一直存在,导致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种对本民族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使人民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团结在一起。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祖先们就开始结绳记事,撰写史书,使得以前的优秀文化得以保存至今。中国才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很多的观念得以保留,供后人学习。到了现代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美国的历史相对较短,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与美国的本土多元化密不可分。历史上,建立政权的美国只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跨文化交际学》选修课试卷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系别: 专业: 姓名: 学号: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摘要: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字:价值观,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差异,差异形成,差异体现 正文: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价值观与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无所不在,具有多维性、复杂性和普遍渗透性”。文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童之侠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个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文化包括价值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文化可以分为很多层,最外表的一层是象征物,如服装、语言、建筑物等等,能够很容易看见。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代表了这个文化中的大多数人的性格。了解英雄的性格也就能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礼仪是每种文化中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达方式。第四层是价值观,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而且时时刻刻指导和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决定着文化的特征和风范。 三、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1、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 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2、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受民族哲学基础支配,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中国人思维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