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魏晋南北朝古代文论(测试题)

【2020】魏晋南北朝古代文论(测试题)

【2020】魏晋南北朝古代文论(测试题)
【2020】魏晋南北朝古代文论(测试题)

魏晋南北朝文论【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

号内)

1.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是( D )。

A.《毛诗序》B.《文赋》C.《尚书·尧典》D.《典论·论文》

2.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 B )。

A.《毛诗序》B.《文赋》C.《尚书·尧典》D.《典论·论文》

3.“立言者贵于助教”主张的提出者是( A )。

A.葛洪B.班固C.王充D.扬雄

4.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是(D )。

A.陶渊明B.曹植C.谢灵运D.沈约

5.“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这一段话的作者是(C )。

A.王国维B.章太炎C.鲁迅D.梁启超

6.刘勰《文心雕龙》集中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专篇名(B )。

A.《时序》B.《情采》C.《神思》D.《宗经》

7.刘勰把风格归纳为八种类型,见于( C )。

A.《时序》B.《情采》C.《体性》D.《风骨》

8.“《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C )。

A.章太炎B.鲁迅C.章学诚D.梁启超

9.被钟嵘认为是“元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C )“元嘉三大家”:颜延之谢灵运鲍照

A.陶渊明B.曹植C.谢灵运D.沈约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提到“元嘉体”(元嘉是宋文帝年号)

10.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 B )。“骨气奇佳,辞采华茂”

A.陶渊明B.曹植C.谢灵运D.陆机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写在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不得分)

1.陆机的审美理想是(ABCDE )。

A.应B.和C.悲D.俗E.艳

2.以下与声律论有关的选项有(ABCD )。

A.声律论的建立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关。

B.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这是陈寅恪在《四声三问》一文中提出的。

C.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

D.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

E.完整列出声律说“八病”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

3.以下与刘勰有关的选项有(ABE )。

A.字彦和B.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

C.东晋以后世居建康(今江苏南京)D.晚年在定林寺出家,法号慧震。

E.青年时期随僧祐在定林寺整理佛经,期间撰成《文心雕龙》。

4.下列篇章中属于刘勰“文之枢纽”的有(ABD )。

A.《明道》B.《原圣》C.《辨骚》D.《宗经》E.《序志》5.钟嵘认为五言诗的源头有(ACE )。

A.《楚辞》B.《大雅》C.《小雅》D.汉乐府E.《国风》

三、填空题(在每小题的空格处填写正确答案)

1.两汉时期,第一个著文品评作家才性的是_司马迁____。

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__《文心雕龙·知音》___。

3.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___作品的风格__。

4.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_风格____的总称。

5.刘勰《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总结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__”的规律。

四、名词解释题

1.文气说

2.诗赋欲丽

3.诗缘情而绮靡

4.风骨

5.六观

6.应感

7.《体性》

8.《情采》

9.《知音》

10.《神思》

五、简答题

1.简述魏晋南北朝“缘情说”的主要内容。

(1)缘情说与五言诗的发达有关,也是对传统言志说的重要补充。

(2)缘情说最早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此后刘勰和钟嵘都有发挥。

(3)缘情说确立了创作主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注重情感的传统。它主要有三大特征:其一,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或摇动,同时又强调主体情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二,强调“摇荡性情”的“物”,兼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方面;其三,强调悲哀之情在创作发生中的重要意义,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理论传统,并进一步形成作品的美学价值。

2.简述魏晋南北朝“心物交融说”的主要内容。

(1)心物分别代表创作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

(2)先秦时期对心物关系有三种观点:其一是《乐记》中说的由物感心,其二是老庄的“心造”,重心而轻物,其三是荀子的“精合感应”说,兼有心的主观能动性与物的客观决定性。(3)魏晋南北朝把先秦的哲学思考化为艺术的审美认识,以刘勰为代表,主要继承了荀子的学说,既注重心在感物之中的主导作用,又看到物对心的制约、决定作用。作家一方面投情与物,使物与情交融并在情的指导下运转,另一方面,物又与情共游,使情随着物的变化而变化,并最终充分而全面地反映情和物的本质。

3.简述魏晋南北朝鉴赏论与当时作家才性论的关系。

4.曹丕是如何论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

5.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6.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7.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8.简述刘勰风格论的主要内容。

9.简述刘勰比兴说的主要内容。

10.简述刘勰批评鉴赏论的主要内容。

11.魏晋南北朝“作家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作家才性论的道德意识逐渐淡化,美学意味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非常看重并系统研究这种才能。

(3)强调作家才性的差异。

(4)注意作家才性的天赋与后天习染的关系。

12.魏晋南北朝“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缘情说。

(2)心物交融说。

(3)动静相济说。

(4)言意说。

言意关系,在先秦时期如孔子、庄子等都已开始讨论。

魏晋南北朝的言意说具有一些新的特征:第一,当时的言意之辨起于人物品评的风气,人物品评主张求其神似而略其形貌。第二,言不尽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第三,如何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一是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注意语言的创新和文采、音律的讲究。二是要注重辞外的功夫,追求言外之意。

六、论述题

1.曹丕是如何论述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的(即“文气说”的主要内容)?

2.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

3.陆机是如何论述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表现和作用的?

4.如何看待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

5.《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

6.刘勰是如何论“情”与“采”的关系的?

7.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

8.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

9.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的?

10.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乐记》是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4、《》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的《》。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10、“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11、《曲律》的作者是。 12、儒家有三不朽:、、。 13、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分为、、。 14、先秦的思想文化主要指和。 15、《》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16、儒家将经籍《》《》《》《》《》尊为五经。 17、汉人的文学评论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和汉赋。 18、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19、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之气,浊为之气。 20、作为创作时作家的心理特征,缘情又有三种情况即、、。 21、陆机论的主体心理包括:、、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钟嵘的文论思想分为:吟咏情性说、、、。 23、三教是指:、、三种文化思想。 24、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三大理论中。 二、名词解释 1、发愤著书: 2、诗无达诂: 3、象外之象: 4、兴趣说: 5、滋味说: 6、以己度物 7、物我同一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do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那么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有哪些呢?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政治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或诸侯争霸称雄,或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发生了重大变革。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封建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化过程。各民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方面:社会变革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如:战国时期经济实力最强的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南北朝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的进步;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和《齐民要术》。文学艺术取得重大成就。如: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青铜艺术的进步;东晋的书法绘画成就,著名诗人陶潜,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代表了一般的认识。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至于《东观汉纪》以及蔡邕的《独断》、刘熙的《释名》等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就现存佚文看来,论及12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东晋)李充《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了,(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分为84题,虽不免琐碎,但由此可见文体辨析的细致程度。至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笔记

魏晋南北朝 学人认为三个比较重要的时代。包括魏晋南北朝。 一、文学自觉的时代 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927年7月的演讲):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2.渊源:1920年,日人铃木虎雄提出“魏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之说。后收入1925年《中国诗论史》。 (鲁迅与铃木虎雄的观点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受日本的影响很大。可以做一篇论文。) 3.晚清开始,受外面的影响,一是西方,二是日本及日本的西方。 ①文学 纯艺术论,脱离了政教的观念,没有美刺的目的。为艺术而艺术。 政教,毛氏父子,美刺比兴,《诗大序》有明显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里面,也用经书作为判断事理与政事的标准。春秋断狱、诗的解释。 ②反思(上一世纪8,90年代) 许多学者参与了争论,提出了新的观点。汉代就有了文学自觉。晚明,才有文学自觉,对中国文学的认识有帮助。文学,西方的。应该用跨文化视野去看这个问题。 二、诗赋文 1.小说 《世说新语》和《搜神记》成为后世志人和志怪小说的源头。(至于《世说新语》是否是小说,还值得推敲。) 2.文学理论。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文笔特别好,比如陆机和刘勰都是用骈文写的。写得非常美。 第一章建安时期 三曹与七子以及围绕曹氏集团的文人、蜀吴文人。 东汉末年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计二十五年。 建安为什么不归入汉代这个时期?原因: 1.政治上:实际掌权在曹操手上 2.文学上:曹氏这些人的作品与汉代不一样了。

第一节曹操 一、曹操其人 1.出现在《三国志·魏志》中,也是中国文学尤其是戏曲里面的一个人物形象,是奸臣的形象。这与历史中的曹操,是不一样的。《三国志》作者:陈寿,注:裴松之。 2.《三国志?武帝纪第一》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有志气的人物。刘备也是枭雄,是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曹操说“惟使君与曹尔。” 3. 曹操畏天,好读书,注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皆传於世。 《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登高能赋,也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个修养,也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形式。 4.曹操的思想,与汉代相比有变化。不拘礼法,重视刑名,唯才是举。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明察荐举卑贱低微的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贤令》) 二、曹操的诗歌 1.写现实的,对现实的感慨 (1)《蒿里行》:(乐府旧题,送葬的诗。这时内容和题材发生了变化,写时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刻玺於北方。(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①事是不是真实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把几个关节点写出来了。 ②情感的问题,这首诗的主体,都是叙事。后面四句是直接抒情。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在这四句抒发的感情:悲伤与同情。 具有这样的情感,是非常不容易的。具有人道主义,他去争权,不仅仅夺势夺利的问题。也是他的情怀与境界。 (2)《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豳风》),悠悠令我哀。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赠送试题

2011年7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八音可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句话出自( A.《尚书·尧典》 B.《诗经》 C.《论语》 D.《孟子》 2.孔子所谓“诗可以兴”指的是( ) A.诗能兴邦 B.诗具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 C.诗具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D.诗具有互相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3.《毛诗序》的中心思想是诗歌要( A.明道 B.为统治阶级服务 C.温柔敦厚 D.思无邪 4.陆机《文赋》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是在说( A.文章对景物的描摹 B.文章的毛病 C.文章的艺术想象 D.文章的感情气势 5.《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主题是论( A.艺术准备 B.艺术想象 C.篇章结构 D.文辞修饰 6.钟嵘《诗品》云:“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其中“三才”指的是( A.天、地、人 B.人、鬼、神 C.上、中、下 D.天地万物 7.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句是在评论( A.李白 B.初唐四杰 C.庾信‘ D.曹植 8.开启了后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的是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 A.滋味 B.取境 C.神韵 D.妙悟 9.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的切入角度是( ) A.以画喻诗 B.以书法喻诗 C.以文论诗 D.以词论诗 10.李清照《论词》中“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做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一句在批评( ) A.以学问为词 B.以诗为词 c.瞄文为词 D.以议论为词 11.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的具体涵义是( ) A.提高作家的个人修养 B.重视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 C.追求诗歌的艺术形式 D.写诗要在平时多下工夫 12.《沧浪诗话>中“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开启了( ) A.明代唐宋派的古文理论 B.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 C.清代王士稹的神韵说 D.清代沈德潜的格调说 13.《录鬼簿》中“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于世者”列在首位的是( ) A.白朴 B.关汉卿 C.董解元 D.马致远

魏晋南北朝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 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一、曹丕的《典论·论文》 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精心撰写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重要文论观点 1、文章“不朽”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2、文体说(“四科”八体说)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部分笔记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魏晋南北朝部分学习笔记 一、曹丕《典论.论文》 1、什么是曹丕《典论.论文》? 答:曹丕,字子桓,220年即位。《典论.论文》,“典”有“常”或“法”的意思。“典论”,是讨论各种问题的法则。“论文”,是就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专篇论文的开始。 2、《典论.论文》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全文六个自然段,主要是评论建安七子的作品优劣,并发表自己对文学的一些看法。第一自然段:指出自古文人相轻,原因是“善于自见”。即想炫耀自己,因而只看见自己的长处,只寻找别人的短处。第二自然段:列举建安七子都具有博学和独创精神,他们各以自己的专长齐驾并驱,驰骋在当时文坛。但要以自己的长处使别人倾服,是难于做到的。故提出“审己以度人”的原则,克服“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毛病。这就是曹丕《论文》的宗旨。第三段:具体论述建安七子的文章得失。“王粲长于辞赋,徐擀时有齐气,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汤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曹丕对不同的作家及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开创了我国作家风格论的先河。第四段:泛论文人毛病,以及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照应首段,指出文人不但相轻,而且还存在“贵远贱近”,即“厚古薄今”;“暗于自见”即没有自知之明的毛病。接着,转述论文体的不同特点。第五段: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主张“文以气为主”的观点。第六段:论述文章的价值。把文章肯定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3、什么是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以及“文气说”有什么影响? 答:“文以气为主”说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一个论诗论文的观点,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因而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这些作家各有专长,风格迥异,其原因就在于作家本身各自不同的气质。曹丕的“文气说”虽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很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材性,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家艺术风格的决定作用,其观点不免失于偏颇。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世文艺批评家有很大影响。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称“才有庸隽,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称:“刚柔迭用,喜愠分情”等观点,基本上都是受了曹丕观点的影响。 4、“建安七子”指哪些? 答: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和东平刘桢公幹。 5、《典论?论文》中提出的“四科八种”指的是什么? 答: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即“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二、陆机《文赋》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试题(二)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第二套)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论语为政》) 2.《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而在批判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_________”,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3.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_________”与“_________”与的文学批评方法。 4.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_________”的著名论断。 5.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_________”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_________”束缚的巨大作用。 6.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_______ 》和《 ________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7.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_________”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 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_________ ”论。 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 理论批评家 _________ 的著名书信体论《 ________ 》。 9.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_________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10.明代袁宏道要求诗歌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出了“ ________”说,这是与李贽的“________”说理论一脉相承的。 11.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__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A.“不平则鸣”说 B.“疾虚妄”说 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 D.“发愤著书”说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着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着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着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先秦文学到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0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_________ 、_______ 、 _____ 、_______ 、 ______ o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_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 和 ________ ,它保存在_________ 中0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年间的_______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__________ ,或连其诗篇数称_____________ ,后世儒家尊之 为《诗经》。 3、《诗经》是按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类编排的,一 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等十五“国风”,共______________ 篇。 5、《诗经》中的“雅”分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前者有____________ 篇,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模拟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往届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3.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陆机《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要求。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外,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铺叙”,三、讲“故实”,四、格调要高雅典重。 8. 教材认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10.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1.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文界”和“小说界革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答: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2分)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1分)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1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答: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1分)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 1、建安风骨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 阮籍所作。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非作于一时,反映了他的各种感受,因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较为曲折隐晦,钟荣《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继承了“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文论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余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如明李梦阳不读唐以后书,李攀龙谓唐无古诗,又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自若辈之论出,天下从而和之,推为诗家正宗,家弦而户习。习之既久,乃有起而掊之,矫而反之者,诚是也。然又往往溺于偏畸之私说,其说胜则出乎陈腐而入乎颇僻,不胜则两敝,而诗道遂沦而不可救。由称诗之人才短力弱,识又蒙焉而不知所衷。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3.以下文献的作者全为王士禛: 严沧浪论诗云:“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水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表圣论诗亦云:“味在咸酸之外”。康熙戊辰春杪,日取开元、天宝诸公篇什读之,于二家之言别有会心,录其尤隽永超诣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二人,为《唐贤三昧集》,为三卷。(《唐贤三昧集序》) 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香祖笔记》) 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妙谛微言,与世尊拈幕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乘。(《蚕尾续文》) 4.刘大櫆《论文偶记》节选: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5.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宋公明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传其可无作欤,传其可不读欤!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兵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乎在?在

最新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1

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1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 C.司空图“韵味”说 D.严羽“妙悟”说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辨 C.诗法B.诗体 D.诗评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B.支配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D.核心和主宰 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B.《水浒传》C.《西游记》D.《三国演义》 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 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B.理性C.感性D.目的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A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声音B.画面C.形象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A )。 A.泰纳B.伊瑟尔C.孔德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D )。 A.理性意识B.无意识C.感性意识D.潜意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l2分,共36分) 1.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答: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4分)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4分)结合作品4分。 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3分)第二,曲文的通俗性。(3分)第三,科诨的通俗性。(3分) 第四,舞台的通俗性。(3分) 3.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3.区别主要有三点: 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4分)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4分)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世界。(4分)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教材中关于刘勰的“通变”说,有这样一部分论述,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认识。 刘勰“通变”说对今人的文章写作,究竟留有怎样的启迪?笔者以为至少有如下三点值得后人借鉴: 首先,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质素分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数”两方面,这就告诉我们要“因”、“革”结合,在写作时要学会用因袭与革新两条腿走路。前面引文已清楚表明,所谓“有常之体”不仅指诗、赋、书、记等各种体裁样式,同时也包括各种文章的体制规格及写作原理,两者是“明理相因”的关系。各种文体及其体制规格、写作原理都是在发展进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