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艺术心理学 第十章 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 第十章 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 第十章 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 第十章 艺术心理学

第四章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实验美学/文艺心理学

(审美过程的心理体验、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创作的动机系统、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以及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

许多已被认可的艺术规律都同时蕴含着心理学的规律。

例:构图的均衡——《西斯汀圣母》和翻转的《西斯汀圣母》

色彩的冷暖、色彩与情感……

第一节审美注意

一、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使意识集中于一定的客体或客体的特定方面。

人的心理活动不能朝向一切方向,而是有所选择。注意的集中性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或现象上,并对其它活动产生抑制性影响。于是客观对象从注意的边缘移向中心,因而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

注意不是心理活动的过程,而是一种意识倾向特征,伴随心理活动过程。

二、审美注意特征之一——无直接功利性(虚静说)

审美注意必定是一种境界或一幅图画霎时占领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领略,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却。

凝神的境界——没有实用世界的牵绊,获得单纯的意象世界。“艺术要摆脱一切然后才能获得一切”

举例:一个诗人与一个采药者。采药人只关注树丛草丛中的药材,对于山间美景则视而不见;而诗人则相反,摇动的树枝,歌唱的小鸟,飞舞的蝴蝶,变幻的云彩,成为关注中心,采药人眼中的“前景”变成了“背景”,而“背景”变成了“前景”。

例:家住海边的渔夫当别人称赞他门前的美景时说:“门前没什么好看的,屋后的这一园菜还不差。”

同样的例子,一幅古画,必须撇开价值因素,专注于画本身,它才是美的;

实用意义的摄影(毕业合影)与艺术摄影(纯粹美的追求)

实践采风(西藏、非洲)甚至战地摄影,优秀作品的产生往往在忘我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虚静说”——《管子》认为要虚静恬淡、专心致志,才能可能达到最高的认识;《心术》中:“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

明则神矣。”——虚静是鉴赏美和把握美的前提。

问题:实用与审美果真矛盾?如建筑,广告……人们似乎在实用与舒适中获得美感,是否形成了审美注意?因此这里必须区分的是美感与快感。

美感(凝神的,无功利的,美好的至高无上的境界),审美注意(超脱的,非功利的)

快感(功利的享受、趋同、形象的崇拜……)非审美注意

三、审美注意特征之二——心理距离与审美

1、“心理距离说”(1907年英国美学家布洛提出)

当我们面对实用的世界,必须脱离实用,把对象摆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来看。

拉开距离才产生审美注意,出现审美的选择性和指向性。

例:海上的雾

乘船的人在海上遇着大雾,是一件不畅快的事。呼吸不便,路程耽搁,若再听到水手慌乱、乘客喧哗、邻船告警,必觉大难临头,心焦气闷。但换一种心境则不同,看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平谧如镜的海水,远山飞鸟现出梦境的依稀,海天一气,四周一片广阔、沉寂、神秘和雄伟,仿佛到了伸手可及的仙境。

同样的雾引发不同的注意情境,缘于主体与对象的距离,与海雾的关系太密切(距离太近),所以不能“处之泰然”地去欣赏,而后一种体验恰恰是把雾摆在实用世界之外(离开一定距离)所以注意向审美集中。

2、距离说与艺术创作

·与事物的功利保持一定距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这里的距离不是实际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在上述海上遇雾的情境中,人们的情绪由恐怖转化为欢快,并非由于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是由于人们强行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了自我调节。

·许多事物被“推远”后别有一番美景。

·艺术家的长处就在能够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之外。

·创作与欣赏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把距离安排妥当。不即不离

·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最受欢迎的境界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使其消失的境界。

2、用距离说分析问题

a)演戏用唱歌的声调带面具打花脸

b)雕塑中抽象化的人体

c)中国画的缺乏透视感无远近阴影

d)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写实主义偏重模仿自然,在实际生活中寻材料并用客观的方法表现出来,忌讳掺杂主观情感和想象。

理想主义注重人为的创造,虽然也拿自然作材料,却凭主观的情感和想象加以选择和配合,将自然理想化。

纯写实派通常把距离放得过近,例如画西湖,在没见过的人看总有美感,而本地人看则淡薄;再比如电影中的长镜头用得过度则是完全再现生活,往往缺少视觉的冲击力。

纯理想派的弊病则在距离太过,藐视现实,常常空泛荒诞使人无法理解。

所以极端的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对于距离的把握一个太过,一个是不及。凡是艺术都要带有若干理想性,都是反写实主义的但仍以现实的东西作为材料。如

朱光潜先生说:“凡是艺术都要有几分近情理,却也都要几分不近情理。”

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电影

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形式主义

纪录片———————————故事片——————————————先锋派

纪录片中的形象之所以令观众激动,通常是由于拍摄得真实,而不是由于拍摄得美。

思考题:分析摄影的写实性与心理距离说

四、审美注意的功能

虚静与心理距离引发的审美注意,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

1、审美注意激发艺术家进入创作的预备情绪

2、审美注意促使艺术家发现审美客体,并使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特征得以

充分显现。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审美注意使大脑皮质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意识集中指向具有审美特征的客体,并由于负诱导规律的作用,把与审美无关的客体排除在外。

距离说有一论点,即对人来说,客体有“正常视象”(危险性的雾)和“非正常视象”(雾所带来的朦胧缥缈美),心理距离或审美注意,使具有审美价值的一面进入我们的视野。

虚静说则以主体的静与客体的动之间的关系,来论证审美注意能使客体的美得以充分显现。“静”(积极意义的)使精神沉浸下来,专注于一个目标,一切审美心理功能都处于最敏锐的状态,进入客体,并迅速把握其审美属性。

“宁静致远”

3、审美注意使审美主体调动一切审美心理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审美自由

完成真正的艺术创造。

审美注意使审美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和理解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得到最大限度的审美自由。

反之,被“利害打算”纠缠牵绊,创作主体的一切审美心理功能必然也处于睡眠状态。

第二节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情感

就艺术创作而言,审美知觉是起点和基础,但核心是审美情感与想象,艺术创作以感性的知觉活动开始,却不以此结束。一旦艺术家进入艺术构思过程,那么他的活动就在情感与想象的领域展开。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凡艺术都是抒情的。形式或形象要恰能传达出情感,才是上品。形象可以剽窃而情感受则不能假托。

一、审美情感的含义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喜、怒、哀、乐、悲、恐、忧,是情绪

情感的不同表现形态。

艺术创作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又不能带来直接的功利,许多艺术家都穷困终身,那么为什么追求艺术者仍络绎不绝呢?这是由于艺术是一种情感的需要。一切可以摆脱,唯艺术不能摆脱,因为受情感所迫,不得不写,不得不画,不得不拍。对他们来说,艺术是一种慰情的工具,艺术家不满足于现实世界,才想象出一种理想世界来弥补现实的缺陷。

1、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

审美情感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情感,但又不同于生活情感。

苏珊朗格(美)的分析: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据释放出来的情感要比一个音乐家释放出来的个人情感多得多,但人们绝不会为此去音乐厅。

原因是:自然情感往往只带有刺激人、折磨人的特性,而不带有可供享受的特性。在自然事件发生时伴随的情感尽管也有喜、怒、哀、乐,但心灵无法进入享受状态,变成审美情感。

2、自然情感转换成审美情感——再度体验

自然形态的情感要经怎样的转换,才能变成可供享受的审美情感?关键是要回忆与沉思,重新唤起并再度体验。

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列夫托尔斯泰)

例:原始的岩画(两种解释:作为记数和作为抒情)

艺术品即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由情感转化成可见或可听的形式。

例:一个遇到狼而受过惊吓的男孩儿把遇狼的事叙述出来。

遇狼的当时——自然情感(恐怖)——刺激性的情感

再度体验——复述(描绘、甚至渲染)故事——审美情感(心灵享受)

托尔斯泰的观点,一种情感能否称得上是艺术的,关键在于它是否经过“再度体验”,“再度体验”不仅是“回忆和沉思”,而首先是心灵的创造。

3、审美情感与理智、道德情感的相互转化

在人的各种高级情感中,唯有审美情感是自由的情感。以美为最高目的,而不是真和善,尽管真和善也是审美情感中的要素

赏心悦目的美

4、审美情感的多极性

审美情感并非就是感知和体验美时的特殊快感,它是多极的。即包括对美的美感,也有对丑的厌恶感,以及除此之外的悲伤、恐惧、同情、怜悯、赞叹、蔑视、……即要审美、也有审丑,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审“美”

5、审美情感是一种混合情感

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痛感,也不是单纯的快感与愉悦感。

为什么艺术家热衷于描写人生苦难、不幸、失恋、死亡、被迫害,被嘲弄,还有荒诞、变形、失落、原始、野蛮等等?

为什么读者、观众还乐于接受?

举例:罗丹《老妓》

卡夫卡的《变形记》……

所谓混合情感即:不快中有快感

痛感之中有愉悦感

混合情感存在并相互转换——看悲剧,悲喜交加;

看喜剧,喜极而泣

第三节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

一、原始唤起——内觉体验——情感外化

1、原始唤起

艺术家的情感,可以追塑它的原始唤起——即它的最初的原始感情模型是如何产生的,何以能保存在艺术家的记忆里。

第一种解释——客体决定论:情感并不是纯主观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甚至是客观事物的一种性质。

“这音乐是愉快的”——某些实验表明,如果主体全神贯注地倾听音乐,那么他们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会趋于一致。

人们从齐白石画的虾中感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画在客观上所赋予的。可以说不仅这幅画表现了这种情绪,而是它本身就包含了这种情绪。

客体决定论的确阐释了情感唤起的一方面的原因,但用它来完全深入地解释情感唤起是存在着困难的。因为,情感唤起决不是客体单方面的刺激所能做到的。事实上,一个强刺激在一个反应极其迟钝、麻木的主体那里可能等于零。进一步说,一个美好的崇高的对象作用于一个丑恶、卑下的主体未必能引起艺术印象,唤起审美情感。反之,一个丑恶、卑下的对作用于一个崇高的、有艺术天才的主体,可以经过主体心灵点化,而成为艺术形象。

鲁迅《阿Q正传》里写了癞头疮

罗丹《老妓》(参附图)

第二种解释——“投射理论”(主体决定论):人作为主体本身就存在一个内部生成的情感结构,人在感受对象的同时,就把这种先在结构强加于对象,即人把自己人的情感投射到我们正在感知的对象中去。因此,我们面对对象时所唤起的情感,不是对象本身具有唤起此种情感的属性,而是主体自己的情感外射。

如:“天空在微笑”;“群山在高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审美中的移情现象: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我们说“风吹雨打”“花香诱蝶”“世风愈下”,我们从音乐中听出悲伤的情调。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第三种解释——主客体关系论,即认为情感的唤起,既不是根源于客体,又不是根深于主体。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的分析(不能完全分清主客体)

艺术审美中的物我同一,当艺术家以艺术的眼光面对客体的瞬间,可能分不清也无心分清主客体的区别,觉得物进入我之境,而我又进入物之境,物我互赠,物我相融,情感正是在这样的主客体的互赠关系、融合关系中生长出来。

情感的唤起是极不简单的事,客体虽是情感唤起的本源,但主客体互相投射,审美情感才被唤起。

2、内觉体验

原始情感的唤起并不等于情感的生成,没有一个艺术家会把原始情感一丝不改地倾泄出来,而且也做不到。

内觉体验——一种不能用形象、语词、思维或任何动作表达出来的一种认识。(艺术家特有的)原始的意象情感必须反复体验才能获得独特诗意深刻的特性,变成审美的情感。

俄国画家列宾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故事。“我被整个画面所震惊,……我认为最动人心目的是,一只流汗的粗大的手高举在小姐们头上的瞬间,……不论在游戏时,还是在熟

人家的脂粉堆里的厮混,我总摆脱不掉这群纤夫,……”

艺术家们偏爱情感的内觉体验,不但因为它可能带来梦幻般飘忽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它会给他们带来创作的成功。

“闯前人未经之道,辟前人未历之境”、“卓然自成一家,而雄视百代”

摆脱社会常规力量和自身心理结构的趋同性的束缚,应自觉求助于内觉体验。甚至为了逃避意识或逃避有条理的行为规范,或者由于其它原因而去寻找不同的途径以便返回到原始水平中去,进入到一个纯净、独特、新颖的天地。

贝多芬:“在落笔之前,我总是要把我的想法保留一段时间在心中,有时是很长一段时间”情感的内觉体验与艺术直觉灵感的关系密切。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在以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在体验中,自然的原始的乡愁变成一种诗情,一种审美情感。“小时候”、“长在以后”、“后来啊”、“而现在”实际都是逝去的过去,“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变成情感印痕的直观形象。在体验中,心灵的创造力得以高度发挥,诗人终于把难言之隐以清晰的物象诉说出来了。

狄德罗:“你是否在你的朋友或情人刚死的时候就作诗哀悼呢?不会的。谁在这当儿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

鲁迅:“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苏珊朗格:“一个专门创作悲剧的艺术家,他自己并不一定要陷入绝望或激烈的骚动之中……”

审美情感是一种平静的情感、智慧的情感,它不是突发的激情,而是经过提升的热情。但这“热情”又是“冷”的。

3、情感外化:情感变成具体可感的形式。内在的情感必须通过可以知觉的对象呈现出来。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苏珊朗格。

a、形式化的技能与手段在不同的艺术类别各不相同。

如何转化?

(1)途径之一——托物寄情:通过描写客观的具体可感的人物、景物来寄托和寓含情感,这样读者通过对人物、景物的理解,就可以感受到艺术家通过人物和景物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引起共鸣。

(2)途径之二——移情:艺术家把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使情感与对象合而为一,并把这种物我不分、情感与对象不分的状态表现出来,使观者也沉入对象,进入特定的情感世界。

(3)途径之三——异质同构:通过人的情感与外部景物的同形对应关系,进行艺术的类比与对照,把内在的东西与外在的东西联系起来,借以实现情感的对象化。

情感的形式与内容

艺术情感是一种混合情感

人们总是说,真正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和谐统一的。但是,静止的和谐统一并不能激发审美情感。艺术中的审美情感往往是由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冲突中转化出来的。

b、人在情感表现时,表现与内心的对立现象。

(1)、韵律对于内容的作用

韵律的主要成分——节奏,情感表现的时间方式。许多平淡、琐碎甚至刻板的内容,都可因节奏变成诗。

举例:新闻

“企业破产法生效日近,国家不在提供避风港,三十万家亏损企业将被淘汰”

中国的

企业破产法

悄悄地

悄悄地

逼近了

生效期

国家

不再提供

不再提供

避风港

三十万家

三十万家啊

亏损企业

将被淘汰

将被淘汰!

(2)、幽默对于内容的作用

作为一种艺术方式的幽默,以宽厚的态度,通过各种手法,对含有喜剧因素的客体,有意作理性倒错的处理,从而引发一种极富情趣又包含复合情感的会心的笑。

作为一种艺术方式的幽默,往往与其材料所引发的情感处于对抗之中。

材料中丑的、沉重的、病态的、荒诞的……

幽默中则以笑对抗,并战而胜之。

举例:《唐吉诃德》

《活着》

二、审美情感的深层特征之——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相互征服

艺术创作要表现情感,这已为多数人所接受,而艺术之所以能以情动人,是由于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了情感。但真正的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情感呢?

两种看法:

1、自我表现论:认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情感的“自我表现”。

“情感的自然流露”“生之颤动,灵的喊叫”,但自我表现论者并不主张“我爱”“我恨”“我恐惧”“我愤怒”的叫喊(丝丝血,声声泪),强调唯有艺术家自己的激情才是艺术的灵魂。(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这种自我情感能否与接受者的情感相通共鸣呢?

也有两种意见:

A、你心中充满激情,你将它溢出,自己获得了情感释放的愉快,这就足够了,至于能否引起他人共鸣,根本无所谓。艺术属于自己,读者无足轻重,艺术价值在于自我情感的渲泻的是否充分

B、艺术只有充分表现艺术家自己的情感艺术作品的感情才是真诚的和真实的,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引起人们的共鸣。所谓打动自已才能打动别人。

2、人类情感表现论:艺术创作是人类情感的表现

苏珊朗格:“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艺术形式”

艺术家表现的不是他自己的真实的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人们不需要自我表现”

举例:表演艺术/舞蹈艺术表现的都不是个人情感

举例:借助纪实的,摄影,影视纪录片

所以艺术表现的不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而是经过再度体验的具有典型性的普遍性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成为沟通人类心灵的精神力量。

3、二者各自的弱点

自我表现论的反证之一是表演艺术等,演员要传达的是剧本中规定的情感。

同样对于诗歌、剧本、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而言,也并非完全是自我表现。因为艺术家一旦进入构思过程,其笔下的人物、景物就获得独立的确定的情感性质,形成一种客观力量,左右艺术家的选择,甚至引着艺术家向前走。

人类情感论也并非完美,问题是,创作者所表现的人类情感是如何来到艺术家的头脑中的?所以要表现人类的情感,就首先要对人类的情感有深刻的体验,而这里所说的体验,即艺术家本身的体验。

艺术家必须找到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交切点、重合点、结合点,使人类情感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否则即或表现了人类的情感概念,也不会真切动人。

《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我已经感觉到了我就是他了”

艺术家可以而且也必然会在作品中表现“自我”,不表现自我情感的完全客观地呈现人类的情感概念的作品是没有的。

(主客观关系的分析)

4、自我情感和人类情感的统一

艺术即要表现人类的情感,又要表现自我,这两种对立的情感如何统一?

对立、矛盾、冲突,相互征服的结果,是艺术家自我与对象的相互突进。一方面艺术家的灵魂突进对象,从而体验到对象的活跃的情感激流,把客观对象变成自己的东西表现出来。另

一方面是对象的灵魂突进艺术家的情感世界,使艺术家的情感世界重新分解与再度重建,填补艺术家原有的情感建构的缺陷。

当主体占上风——对象变形,于是有了艺术的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绿色的月亮,黑色的太阳,人可以变成虫《变形记》,生死交替……

另一种情况,艺术上的现实主义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情感即是附着于对象和人物景物之上的人类情感,又是艺术家的自我情感,是对象情感与自我情感的神秘统一。

第三节艺术的创造——灵感与想象

一、灵感

常挂嘴边的词汇,词典的解释:灵感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古今形容灵感的诗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山重水复疑无路,得来全不费工夫”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顿悟”“突发奇想”“下笔如有神”……

古代西方艺术家(柏拉图)将灵感归为神的启示

那么,灵感是什么?怎样来的?如何捕捉灵感?

艺术依赖于灵感。

(一)灵感的发生机理

1、脑的三种意识形态

觉醒

睡眠

朦胧觉状态(长期被心理学研究所忽略的状态,当我们思索某个问题而长期不得其解时,即进入似睡非睡态)

意识的自动作功、自动处理状态

朦胧态可能出现在觉醒时,也可能在睡眠时

2、脑的双重作功功能

显性系统(显意识)

人在觉醒状态思考时自己可以感觉到并能控制的思维方式,显意识状态是灵感产生的主要状态,但不是唯一的。

隐性系统(潜意识)

大脑的一种自动组合状态,自动化处理

例:对于一心二用的一种新解释(开车听音乐……)其中一件工作十分娴熟,进入自动作功。思维程序自动化——无论同时做几件事情,大脑只能自觉地监督其中一种,其余由隐性系统支配。

自动整合(外部信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进入大脑,但脑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形象给予储存,必要时可以提取出来)

灵感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无数科学家和艺术家用亲身经历证明了灵感的存在。

可能的原因是,意识作用松懈时,潜意识中的意象最容易涌现。

灵感的特征:突如其来,不由自主,触类旁通(受一种艺术形式启发而在另一方面有所突破)(二)灵感的产生过程

灵感是瞬间来到,但非凭空而来,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三个环节)

1、灵感的酝酿(灵感以大量信息积累为前提和基础)

材料准备(大量的信息、知识、经验储入大脑)——记忆

技能准备(思维技能和动作技能)——技能

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大师无不十分重视积累。

举例

2、灵感的激发和捕捉

灵感起于潜意识的酝酿,但也有艺术家想出种种方法来招邀它。

“李白斗酒诗百篇”;席勒的烂苹果;莫扎特的体操……

灵感是在大量准备下的偶然触发,最重要的是及时捕获。灵感虽然只是一个念头,但极可能是精髓所在,因为它是大量积累自动整合的的结果,最可能代表人的情感和价值指向,对科学研究来讲也最有可能接近真理。

例:随身笔记、随身的速写本

达利(超现实主义画家)的方法:手持钥匙入睡,半睡半醒时钥匙落地,他就能及时记录下朦胧觉状态所见的一切。

3、灵感的加工——主动的想象

艺术灵感与真正的艺术品或者科学成果还相差很远。需要艰苦的劳动加工过程。(万有引力,都知道苹果落地的故事,但其理论研究经历21年)

灵感的加工过程即想象的过程。在艺术创作中,主动想象即对生活情感的再造再体验。灵感实际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想象。

结论:艺术须依赖灵感,这是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共识。让理智松懈,任灵感涌出,任感性喷发,这是艺术创作的状态。

二、想象

艺术在未经传达之前,只是一种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顾名思义想象就是心中的意象,意象是所知觉的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影子。意象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再现的记忆意象(再现不在场事物的能力)

例:故乡、亲人、朋友

记忆意象带有形象与情感的双重特征,他不但保留了过去知觉的外部形象,而且还保留了对这些事物的情感。

另一种是创造的想象,是在记忆基础之上的意象的自由组合。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新形象的创造。(狮身人面像、半人半鸟的天使、中国龙……)

“再现的意象”只是在记忆中重演旧经验,艺术更多依赖“创造的想象”,但这种想象不是无中生有,因为仍是经验得来。这里所谓创造的含义应是:“根据已有的意象作材料,将其加以剪裁综合成一种新形式。”想象是意象的自由组合。

(二)审美想象的特质:

想象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现象,特别对于创造活动,但科学想象与艺术想象截然不同,我们来讨论艺术创作所需的审美想象的特质

首先,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想象是灌注了艺术家主体情感的想象,而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想象则

是冷静、理智的想象。

古人云:“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在艺术想象中景物与情感互赠互酬、互相深入。

其次,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想象着意加强对象的个性特征(独创性),而科学研究中的想象则必须舍弃对象的个性特征,而寻求普遍规律,

艺术家之所以着意加强对象的个性特征,是因为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由想象的对象构成,想象中的人物景物越是个性化,艺术品就越具有生命体的活力,就越真实动人,才越有普遍性。举例:爱因斯坦想象自由坠落的电梯

被改编入电视片里的自由坠落的电梯

结论: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想象是灌注了情感的、注重塑造对象个性珠想象。

(三)想象的生成机制

创造的想象时而在清醒的意识控制之下,时而又沉入茫茫的无意识的深渊。想象穿行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在这里我们考察想象的全程。

想象的一般过程:知觉形象积累——记忆意象——创见意象——假遗忘——灵感爆发——创见意象形式化

1、知觉形象积累

2、记忆意象

对原始形象鲜明生动深刻的感知会形成记忆。但记忆意象不同于知觉的形象。记忆是模糊的、易变的。

记忆的模糊性表现在记忆无论如何深刻,都不如知觉形象那样清晰。

记忆的易变性是指记忆是不稳定的,变化着的

举例:请回忆故乡(或者母亲或者儿时的伙伴)

造成记忆改变的原因是人脑的自处理(无意识的加工、修饰、润色)在不断变化的记忆意象里,不断被主人赋予情感,故乡也许更美,也许不如现实。

记忆经过无意识重组而来,不再是原模原样的真实再现,而是附加了新的东西。正是这模糊与易变蕴含了艺术创造的萌芽。

3、创见意象

很显然,多数艺术创作无法在记忆意象中走完全程,需要进入创见意象。即对记忆意象的自由组合与运动(分想与联想),创造出世上从未有过独一无二的新形象(艺术的独创性)。这时,想象需要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艺术家必须获得空前的自由。

当记忆意象进入创见意象时,想象的形象清晰起来,甚至细微之处历历在目。

举例:电影《花样年华》的细节镜头

无论绘画、雕塑、小说、影像塑造,所有艺术创作需要清晰的内心视觉。

初创的创见意象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审美想象的完全形成,仍有待无意识的再度加工。

4、假遗忘——从有意识的创见意象回到无意识再度加工的转换机制,暂时遗忘的策略,即平常所说的“冷处理”。

在艺术创作中遗忘的积极作用:记忆意象的形成中,遗忘是一种筛选,而创见意象形成后,遗忘是一种搁置和远离,向无意识求助。

因为有意识的注意过于正确,过于实在,过于狭隘,缺少活力,而遗忘、放松是活跃无意识的必要条件。

画家从自己的画前后退一步

作家暂时搁笔

初级的创见意象有了回炉的机会,摆脱控制,期待灵感爆发。

举例:《秦陵探秘》创作始末

5、灵感爆发

由于持续的紧张状态,创作动机的驱使,无意识状态的工作一直在持续,所以称假遗忘。于是一些意外的发生成了灵感的触发点

在这里,灵感爆发是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又一次飞跃,审美想象走向成熟。

6、创见意象的形式化——审美想象的最后生成

即将想象转为一定的时间空间形式(艺术的形式)

绘画、雕塑为空间的形式,音乐、文学作品为时间的形式,电影为时间、空间的形式……

以上的过程和顺序并非绝对,但审美想象总是在艺术家心中有意识与无意识地交替进行。当然成功与否还取决于艺术家的坚持、才情、灵感的多次光顾。

艺术心理学 第一章

《艺术心理学》导言 艺术心理学产生于心理学与艺术学的结合。这两门学科的联姻,并非始于今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经历了一个悠久的艺术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这一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艺术现象产生之时。 比较而言,西方艺术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过程要早于中国。虽然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与先进的艺术心理学思想,但是,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中国艺术心理学,是在吸取与借鉴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由于世界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是在东西方两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的,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研究特点,并影响至今。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是由人的心理和行为支撑的。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如人的感觉是怎么工作的?(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人如何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我为什么会这样做?);人那么有“个性”是怎么回事?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都可归因为“性”。)人只要有意识存在,就有心理学问题的存在。有人总结,世界有三大谜:物质起源之谜;生命起源之谜;意识起源之谜。 二、近代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科学心理学1879年产生于德国,到20世纪中叶,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 我国近代的心理学研究起步不算晚,1900年在京师大学堂就已开设了《心理学概论》的课程。 三、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关键词:科学的、行为、个体、心理)心理学的目标:描述发生中的事;解释发生中的事(为什么会,动机);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以预测的结果来决定接下来的行为);控制发生的事(对许多心理学家来说,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心的目标) 四、心理学与艺术 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活动决定的,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有他独特的个性,而个性就是不同于他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历史上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莫奈,雷诺阿,凡高,高更。 第一章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产生 西方艺术心理学与哲学、美学、艺术学同源。古希腊、古罗马关于文艺学、美学的观点产生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是艺术心理学的萌芽阶段。 第一节艺术心理学的萌芽 一、古希腊 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末、以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

实用心理学(作业题答案)

实用心理学(第八章完) 一、单项选择题 1.【42998】人本主义观点主要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和自我实现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 的)。 2.【3411】个案研究的主要缺点是(缺乏可靠的一般性理论)。 3.【3412】心理实验中,哪个变量不是实验者控制的(因变量)。 4.【3403】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是(荣格)。 5.【3401】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环境的作用)。 6.【3398】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7.【3419】奥尔波特人格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书信分析)。 8.【3416】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如果把人格当作一座冰山,则占体积最大的是(本我)。 9.【3430】与古希腊四种气质类型说相应的人格理论是(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10.【3420】卡特尔研究人格结构采用的方法是(分类学)。 11.【100422】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结构理论中,与大五人格理论中共通的维度有(外向性)。 12.【85028】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展现自 己的使用的符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这属于(社会互动理论)理论。 13.【6095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14.【10043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人们在形成整体印象时,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较大的权重,即在其他 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负性特质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比正性特质大。这叫做负性效应)。 15.【3437】研究发现,美国人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选择较大的距离,而拉丁美洲和阿拉伯人选择较小的距离,这 反映(文化规范)决定着人们的距离偏好。 16.【102599】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L·Ross 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 17.【34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某类物体的一个典型或理想的范例叫做原型)。 18.【3452】(自我图式)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 念。 19.【3487】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许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社会交换和社会 影响)。 20.【100423】当一个足球队的球迷因为自己的球队输球而聚集在一起闹事的时候,他们往往做出自己平时想都不 敢想的事情,比如烧汽车、砸商店,这属于(去个体化)心理学现象。 21.【99304】当他人存在时,人们工作得更加勤快,请问这反应了(社会促进)心理学现象。 22.【3481】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23.【3511】下列属于反社会行为的是(当街聚众斗殴)。 24.【99305】下列有关侵犯行为影响因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 的控制,即"去抑制")。 25.【3540】下列不属于影响助人行为的求助者特点的是(是否具有人格魅力)。 26.【61878】下列属于遗传构建环境观点中唤起型构建方式的是(内向的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较少,这强化了 其安静、内向的性格特征)。 27.【3532】Bandura的假人实验说明(儿童的侵犯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后学会)。 28.【350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9.【3542】社会生物学认为利他行为是由于(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 30.【357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高认知需求的人对说服往往采取深层的处理方式)。 31.【61864】下列体现了角色扮演对改变人们某些顽固态度的作用因素是(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 32.【3584】如果人们重视自己所属的团体,它就是一个可信度极高的信息来源,这个团体就是(参照群体)。 33.【61882】说服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说服者创造适当情境,以使他人愿意改变态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起了主 要作用的因素是(自我)。 34.【3602】Sternberg认为,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的爱情,如一见钟情,属于(愚蠢式爱情)。 35.【3595】在成人依恋中,所占比例最多的类型是(安全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01年10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称为( 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问卷法 2.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布伦塔诺 B.弗洛伊德 C.亚里斯多得 D.冯特 3.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C ) A.华生 B.瓦龙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4.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 C ) A.霍尔 B.孟德尔 C.高尔顿 D.彪勒 5.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A ) A.领会 B.实践 C.知识经验 D.技能 6.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教育孩子。这是利用儿童的( C )恐惧。 A.本能 B.怕生 C.预测 D.经验 7.婴儿说出的句子像发电报式的电报句的年龄阶段处于( A) 8.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 )

A.家庭教育方式 B.家庭收入情况 C.家庭居住环境 D.家庭文化背景 9.在下列时间单位中,小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 A ) A.一小时 B.一周 C.一天 D.一个月 10.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关键期是小学( B )A.三年级 B.四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11.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B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12.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 ) A.理解 B.机械 C.内隐 D.无意 13.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C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14.在历史上规模较大,时间最长的一项关于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是由( C )率领的研究小组完成的。 A.吉尔福特 B.韦克斯勒 C.特曼 D.比纳 15.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 A.奥尔波特 B.卡特尔 C.荣格 D.斯普兰格 16.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级目标是(D ) A.运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1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 ) A.有意义接受学习 B.有意义发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艺术心理学 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艺术心理学是艺术与心理学双结合的学科,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通选课。艺术心理学建立在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基础之上,主要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欣赏者感受、理解艺术作品心理活动的规律。艺术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从心理活动的审美特征来看它属于美学,从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来看它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理论方面要求学生对艺术心理学的概念、流派、基本内容有所掌握,对艺术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机制有所了解,从实践方面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与把握,发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供学生艺术创作、欣赏所需的美感训练,为将来从事相关艺术创造工作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学时学分: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以及合作式教学研讨法为主,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自主能力。 教学设备:挂图、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平台 学时与学分:32学时学分:2分 四、内容纲要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导论 一、艺术心理学的含义 二、艺术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三、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二讲西方艺术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实验派艺术心理学 二、精神分析艺术心理学 三、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四、认知派艺术心理

五、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艺术心理学 教学时间:6课时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艺术心理学产生发展的主要脉络和早期艺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2 、使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流派及其各自的特点、联系与区别。 第三讲艺术和人类心理 一、艺术的起源与人类心理 1、原始艺术的心理学掠影 2、美术原型的心理学假说 3、原型心理和艺术生命 二、艺术的心理功能 1、文本功能 2、体认功能 3、仪式功能 4、“图像仓库”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艺术需要; 2、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动机的主要类型并能联系实际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第四讲艺术家的人格与创作 一、人格概述 1 、概念内涵 2 、特点 3 、构成系统 二、艺术家的人格结构 1 、动力结构 2 、特征结构 3 、调节结构 三、艺术家的人格特点对其创作活动的影响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要求: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色彩与心理----色彩对室内设计的重要性 张萌萌(200830909009) 08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2010年6月 摘要: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也正是色彩与色彩有这么密切的联系,色彩与心理的关系已经被很多行业重视并运用起来,比如服装业中每年衣服的流行色就和色彩心理有关;还有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色彩排在首位,色彩可以促进人们的食欲,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而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则使人倒足了胃口;设计色彩与消费心理等等,在本文中我要讲的是和我专业有关系的色彩对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具体从色彩对空间设计影响和色彩对不同人群房间设计的影响两方面来论述。 关键字:色彩心理室内设计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色彩(注释1)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还通过日久天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刘勰在《文心雕龙》(注释2)中曾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它道出了色彩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其实,对色彩的认知和把握,包豪斯(注释3)的色彩教学中也十分强调对色彩的科学分析与心理体验相结合。康定斯基、克利、伊顿(注释4)等人把色彩理性化、抽象化,然后再通过处理色彩几何形去把握对色彩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人们对色彩的认识、运用过程是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所谓理性色彩,就是借助人所独具的判断、推理、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将从大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纷繁复杂的色彩印象予以规律性的揭示,从而形成色彩的理论和法则,并运用于色彩实践。于是乎色彩与心理的关系走进了室内的装潢设计之中。具体表现有以下来两个方面: 一、色彩对空间设计的影响 1、色彩可以规划空间 以色彩来划分室内不同的功能区域既省时省力、经济快捷又效果明显。但是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各区域的色调一定要和室内整体的空间色彩,也就是主色调相协调。另外,应发挥不同色彩的情感倾向,辅助室内功能更好地实施。比如,在餐饮区域的用色中,黑色或纯度太低的颜色都是不恰当的选择,因为大面积的黑色会使人感到沉重和压抑,而过于混浊的色彩会给人以不洁净的感觉。故餐室的色彩应以暖色为主,黄色系中的橘黄、乳黄最能增加食欲,其次是柠檬黄;而学习和办公的区域要求人们头脑冷静、注意力集中,因此,不应采用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过于跳跃的色彩,而应以明度和纯度较低的柔和舒缓的色彩为主,比如选用灰色系、蓝色系、绿色系等纯度较低的或者偏冷调的色彩;卧室是家庭住宅中私密性要求最高的场所,其色调选择以私密和安静为前提,艳丽明亮的色彩使人觉得兴奋,不利于休息,因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六章 《设计艺术与消费心理》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6)

《设计艺术心理学》 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练习题集: 第六章设计艺术与消费心理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需要 2.心因性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5.需求 6.动机 7.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 8.理性动机和感性动机 9.交往行为理论 10.戏剧行为 11.广告疲倦效应 12.态度 13.设计说服的方式 14.决策理论 15高卷人消费者和低卷人消费者 16.决策的补偿性原则 17.决策的非补偿性原则 18.启发式 19.人格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20.人格的特质论 21.人格特质的五因素模型 22.品牌人格化 二、问题与讨论 1.根据需要层次理论,谈谈应该如何理解消费者的多层次需要。 2.根据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谈谈如何运用艺术设计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3.如何利用艺术设计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4.简要论述与消费行为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 5.设计人格化的形成过程。 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 1.需要:需要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有机个体或群体对客观事物(其存在与发展的条件)的欲求。P156 2.心因性需要:心因性需要归纳为基本的三种,被称为“需要三元论",分别是权力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和成就的需要。P157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至少存在5种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除此以外,他还提到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需要。P157 4.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根据需要指向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对于物质存在对象的需要;精神需要是对于概念对象的需要,例如审美、道德、情感制度、文化、知识。用户的物质需要反映为对产品使用性能的需要,而精神需要则超出使用层面,伴随各种情感体验,即对产品情感体验的需要。P161 5.需求:需求不完全等同于需要,需要一种欲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会产生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就是行动的驱动力----动机,但需求则直指目标,即主体基本明确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消除这种紧张感,是动机的具体体现和表述。P164 6.动机:动机可以被描述为个体内部存在的迫使个体产生行为的一-种驱动力,或者说个体想要做某事的内在意愿。P167 7.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所谓积极动机,是驱使我们朝向某个目标的驱动力,比如进食的动机会驱使人们寻找餐馆或购买食品;消极动机则相反,它迫使我们远离或避免某些目标或行为,例如害怕出车祸的动机会驱使人们离汽车远点。P168 8.理性动机和感性动机:理性动机是指消费者感受到一定需要后,理性地考虑所有选择,选择那些能提供给他们最大效用的产品。感性动机是指消费者直接按照情绪和情感(喜欢、厌恶、自豪、尊重等)来选择不同的目标。P168 9.交往行为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他将心理学、社会学结合起来,认为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根据其背后的合理性将人的行为分为三类:目的行为、戏剧行为、交往行为。P172 10.戏剧行为:戏剧行为中,行为者是彼此互动的参与者,他们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同时也是他人表演的观众。P173 11.广告疲倦效应:不断重复的行为,到了一定强度后会出现厌倦的现象,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并且出现消极的情绪。比如过度重复播放的广告会导致消费者的厌倦,这被称为

医学心理学作业

医学心理学作业 一.什么是医学模式?当今社会医学模式是什么?如何理解?答:医学模式是一种关于医学整体的概念模式,它是指人们的医学观和医学思维方式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结构,是人们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根本观点和总看法,也是各个历史时期具体医疗活动和医学研究活动的总指导原则。当今的医学模式是: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在新的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医疗习惯,锻炼临床思维能力,还要学习医学伦理学等相关内容,学习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注重健康教育,以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医疗过程最终得以顺利进行。 二.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准试述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答: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智力正常。这是我们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

人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我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

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体现在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在: 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①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极其规律 这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获得知识的影响因素,如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学评价、课堂管理及学习策略) (2)学科性质不同 普通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3)侧重点不同 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人,教育心理学侧重特殊的学生群体。 联系: 最大的联系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规律,教育心理学侧重教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发展心理学按年龄阶段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年龄特征; 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对象研究。 联系:都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是相互交错,互为补充的。 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学校管理过程中员工的心理活动规律,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及领导心理等。这里的对象包括领导者、教师、学生及工作人员,是学校系统中的所有人。而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前者对象广,后者对象窄。管理心理学强调行为效率,而教育心理学强调学业效率。

联系:研究过程的某些内容是交叉的,如教育心理学也研究课堂教学管理,这是保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落实的第一步。 代表性著作和著名的心理学家, 1879年冯特,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 年〈教育心理学〉,1868年,俄罗斯乌伸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和理解 记忆、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社会性、社会性认知、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人格、认知方式 关于如何解答案例题举例。 例如:请你利用所学过的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做法。 李小辉怎么了? 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 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得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创作得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得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都就是在认识过程得基础上产生得,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得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就是人得统一得心理活动过程得三个不同方面。艺术创作得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得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但就是作为一种特殊得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得特殊性。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得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得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同一般得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得。但它所把握得就是一个特殊得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得众多因素得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就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就是按照某种情感得需要而组织起来得。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得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得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得整体把握.?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就是静态得,一就是动态得.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得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得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得材料.包含一定情感与情绪得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得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有机体得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得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以表情动作为核心得动态因素依据一定得方式组合起来,就就是动态得唤情结构。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就是一个历时得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就是十分典型得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得艺术.但它表现得不就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就是一个动作得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得“黄金点”。绘画、摄影要捕捉得也就是这么一个“黄金点” 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整体.?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得静态唤情结构与动态唤情结构。前者就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得,即人们通常所谓得“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 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就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 2.艺术知觉得 1.艺术知觉得选择性? 整体。?二、知觉对唤情结构得捕捉? 造型 三、艺术知觉中得情感变形?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得那一瞬间,该事物在

艺术心理学

一、填空 ⑴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审美体验 ⑵认为文艺是人的性意识升华产物的是弗洛伊德 ⑶贝里尼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美学和心理生理学》 ⑷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⑸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是:阿德勒 ⑹荣格提出“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⑺实验心理学派的代表: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泽基 ⑻批评家的心理特征有:攻击型气质、概念想象力、强化和简化、知觉敏锐、批评格局二、名词解释 ⑴需要层次: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发生. ⑵高峰体验:是马斯洛自我实现论中重要的概念,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快乐至极的感觉。高峰体验是自我完善过程中的自我奖赏,特点是瞬间发生、转眼即逝。 ⑶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关键是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 ⑷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按照他认为别人希望她那样做的方式去行事,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所戴的面具,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识,是精神的外部形象。 ⑸原型:是指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体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他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⑹自我实现:指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欲望,也就是自我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人发展或发现真实自我,发展现有或潜在的能力。 三、简答 ⑴你如何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美学关系来看,二者不可分离。通过形式对题材的征服和题材吁求形式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对立原理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情感指向不同,二者对抗并战而胜之,从而转出一个属于艺术的新的情感世界从内容和形式辩证矛盾的的心理内涵来看,形式情感控制题材情感,形式征服题材情感二者在心理内涵是辩证矛盾的。 ⑵艺术接受中差异是如何形成: ⑶结合具体母题,谈母题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特定民族文学中的母题是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它以审美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人与世界的独特态度与把握方式。如中国文学中死亡母题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儒家开创形成于屈原“美人迟暮”的母题,对人生有无限性的焦虑;二是道家开创“物我同一”模式,超越死亡的方式是融入自然达到死亡焦虑的遗忘。三是杨朱的享乐主义,追求及时行乐。母题展示三种不同价值取向核对死亡考虑的超越方式。 ⑷文学语言的组织法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语言组织的法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和基本特征,有助于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性②音乐性:是文学语言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有助于建造一个比现实世界会更美的心理世界。③陌生化: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状态中惊醒。④本色化指文学语言组织与人本来面目相符的特性。有助于准确揭示人物的本来面目,唤起读者的本色体验。 ⑸为什么说艺术家得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癫狂:①根本不同是艺术家能从变态中返回

也谈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关于教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教学的技术与艺术的性质的认识

也谈“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 —关于教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对教学的技术与艺术的性质的认识 庄悦君 (汕头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汕头515041)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9-0182-02 摘要教学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贡献十分突出。本文从对教学心理学发展的历程梳理出发,进而讨论在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出现的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的性质问题,并对技艺交互的认识取向进行分析,旨在对教学这一复杂活动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教学心理学研究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心理学技术艺术 On"All Art of Teaching All Things to All People":Un-derstanding of the Skill and Art Properties of Teach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sychology//ZhuangYuejunAbstractAsanemergingdiscipline,TeachingPsychologymadeaveryprominentcontributiontoboththetheoryofteachingaswellasthepracticeresearch.ThispaperstartsfromthecombingofthedevelopmentprocessofTeachingPsychology,thendis-cussesteachingappearsintheresearchofTeachingPsychologyisaskilloranart,andanalysistheunderstandingorientationoftheinteractionofskillandart,aimstohaveamore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oncomplexactivitiesliketeaching,thendosomepreliminarythinkingonTeachingPsychologyresearch. Key wordsTeachingPsychology;skill;art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作为教学的一种境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传授的技艺,作为传授者的教师,如何完成一次有效教学,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完成一次成功的学习呢?这样的问题人们一直追问了几千年。人类认知之谜只要一天不被解读,人类学习活动的发生机制就不能完全解密,我们对于教与学的活动的探索就一天不会停止。正基于此,人类对于教学这一活动的认识日趋深入化和多元化。心理学作为人类研究自身认识的一门学科,教学心理学的出现为人类的教育活动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更是为我们的学习和教授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将以教学心理学这一新学科为出发点,来重新思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这一句话的现代意义。 1关于“教学心理学”的前世与今生 教学心理学最初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了解和揭示个体从不知到知,从低能力水平向高能力水平的认知转化过程,以及促进这一转化的条件,以认知心理学和现代学习论的观点与方法为基础探讨学与教的基本问题。”①教学心理学化身于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虽然已有百年的历史,但是教学心理学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和分支学科名称正式提出却仅有四十多年,以1969年加涅等在《美国心理学年鉴》中首次提出“教学心理学”这一概念为标志。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学心理学还是心理科学中一门处于形成之中的新兴学科,对于教学心理学的认识也是丰富多彩的。② 关于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思想的源流,早在古代的《学记》一书中就含有丰富的教学心理思想。现代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较早是将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教学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引入国内,而后逐渐形成对教学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主要取向。一种倾向是介绍国外的理论观点,把教学心理学引入教育心理学教材之中;另一种倾向是教学心理的实证研究。国内心理学者对教学心理学作出比较明确界定是以张大均主编的《教学心理学》一书为标志,书中认为教学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学校教学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从教学心理学的视角审视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的讨论 教学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艺术,这是对于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位,争议很大。比如持教学是技术观点的人认为,教学活动本身以系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师生只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才能就能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持教学是艺术观点的人则认为,教学的对象存在复杂性与不稳定性,以千变万化的人为活动对象,对其施加影响不能以纯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需要灵感、直觉和创造性,需要形式多样的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所以教学必须具有艺术性。随着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教育心理学者,特别是教学心理学者们通过已有的对人类学习和认识活动的研究,试图解读人类学习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差异性与共性。通过对比诸如理解教材的内容、学习音乐、推理几何定理、解决数理化问题等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且分析在这些实践中学习者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所需的基本心理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的认知特点入手来研究这些差别,并且通过分析找出教学的结构单元和顺序,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加得法,更加容易。教学心理学正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从学习心理这一维度出发,希望实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的境界。 教育的心理学化运动,为教育注入了新的因子,将先期的一些教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卢梭、裴斯泰洛齐为代表,反对机械的记忆,或用惩罚来引发动机等,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要与动手训练结合起来。所有这些教育革新者,已经看到了教育学者们对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风格的认识,由此对教育作出了反思。其中赫尔巴特在提出“观念统觉团”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五段教学法”,教 作者简介:庄悦君(1983-),女,广东汕头人,本科学历,助教,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教育心理182

艺术心理学论文

艺术心理学论文 范文一:对艺术实践过程中通感现象的心理分析 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 摘 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 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 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 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 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 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 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 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在 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 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 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 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提出者 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 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通感一词最早是在对唐诗的创作特征分析时出现的,现已成为唐诗语言艺术六种表达 方式之一散中见整、互文见义、指代关系、灵活倒文、通感、平字见奇。由于艺术有着共 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为表达目的,所以通感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也同样存 在于其他艺术种类中。下面就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形 成的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运用。 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 1、审美需要 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媒介作用的过程,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但占 主导地位的是主体的人。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追求物质满足外还要不断追求

艺术心理学 5第五章 学习原理及其应用

第五章学习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节学习的性质 一、历史上哲学家对学习的看法: 1、历史上称为知识论或认识论 2、学习理论 A、17世纪英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将零碎观念汇集成为知识,称为观念联想,因 此在哲学心理学上,称为联想心理学,到19世纪末发展为联结主义,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如何联结,就是后来的行为主义。 B、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后经德国哲学家康德集大成成为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知 识的来源凭直觉和演绎推理,对知识而言,经验只能作为构成知识的材料或内容,只有将先天性的概念结构加诸经验之上,并加以组织和处理,才能成为知识,即康德的超验主义。构成官能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后发展出完形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二、现代心理学对学习的界定 学习:在现代心理学上的界定是: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势产生较为持久改变的过程。这一界定包括4个概念: 1、行为或行为潜势改变 行为潜势:指的是已产生学习但未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2、较为持久的改变:只有较为持久的改变才算学习 3、学习因经验而生 经验:一指个体生活习得的积累,另一指个体的生活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 因经验而产生学习的情况有两类 A、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 B、未必有计划,可能只是在生活中偶然情境下发生。 4、学习有多种类型 例子:小狗叫门,小孩怕闪电,上课讲解后要求课外作业,惩罚哥哥,让弟弟不犯错等 第二节古典制约学习 一、巴甫洛夫的发现 发现:狗听见助理的脚步就分泌唾液。发展出制约反射 二、古典制约学习实验 实验的基本概念: 1、食物入口引起狗分泌唾液,属于自然现象,不需要学习,称食物为非制约学习 2、助理的脚步引起狗分泌唾液,属于习得的反应,因为脚步属于和食物无关的中性刺激, 中性刺激失去原来的中性,而能取代另一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这两者彼此取代,即称为制约或制约作用,原来的中性刺激,就称制约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称为制约反应。 三、古典制约学习的现象和原则 (一)古典制约学习中的一般现象 1、类化:当古典制约学习达到第四阶段,制约刺激能单独引起制约反应后,与制约反应性 质类似的其他刺激,不需要经过制约学习的过程。 2、辨别:当古典制约学习达到第四个阶段后,制约刺激确实能单独引起制约反映后,如果 有其他与制约刺激类似的刺激同时出现,个体将表现出选择性反应,只向制约刺激去反应。 3、消弱:当达到第四阶段,如果一直不再回到第三阶段,一直不再使非制约刺激与制约刺 激相伴出现,以建立的制约反应将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反应。 4、自发恢复:当前项所述消弱现象出现后,如暂时停止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单独出

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区别

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区别 [2]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是讲授给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门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教育心理学者除了到学校做实验外,并不介入学校的心理辅导、咨询、评估和矫正学生的实际活动中。总之,教育心理学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的。 学校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浓厚的临床实践特色的心理学科,它不仅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开“药方”,而且直接从事干预、咨询服务,并考察干预的效果。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直接介入学校的教育活动,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一个个具体问题,而不是课题,他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对基本理论概念则不十分注重。 对于两者的区别,可以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也研究学习落后者的问题,但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则深入到学校班级中帮助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家庭环境或教师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矫正计划,改进落后学生的学习活动。 另外,学校心理学吸取了临床心理的模式,而这在教育心理领域是不存在的。这一模式的内容包括: 1、围绕着心理问题与环境的关系和心理问题原因的分析形成一个概念框架,以解释心理问题的发生; 2、使用一定的心理学专业技术,结合现有的条件,为改变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导; 3、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和辅导。 可以看出,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与临床医生有些相似之处,对学生、教师的各种心理问题实施矫正,他们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必须掌握行之有效的技术。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综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坚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调查访问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等。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是开展实验研究,经常观察、访问、记载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动态并进行分析,以加速认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定量方法 测验分数和其他教育变量常常呈现接近于正态分布也许教育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的方 法论创新就是发展和应用了查尔斯斯皮尔曼的要素分析(factoranalysis)。要素分析也是教育心理学家使用多重变量分析方法的一个实例。 定性方法 定性方法用于那些描述事件、过程和理论意义的教育研究。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定性方法常常来自于人类学、社会学或社会语言学。例如,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被用于描述课堂上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