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辨析题答案

马克思辨析题答案

马克思辨析题答案
马克思辨析题答案

1辨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政治统治,在此基础上兼有社会职能。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职能即是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自己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和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为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须把国家政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

2辨析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错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心史观。一些唯心史观也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3辨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4辨析:资本主义的工资是工人劳动的报酬。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报酬。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有两部分:一部分由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发给工人,它仅仅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一小部分,用以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的必要生活,即劳动力的再生产;另一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发家致富的源泉。如果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所有劳动的报酬,那么,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就不会存在剥削关系,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也就不会存在贫富差距,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发给工人,并声称这是工人所有劳动的报酬,其目的是为了掩盖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1用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又称“经

济恐慌”。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

乱。生产相对过剩是这种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就生活资料来说,是相对

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

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里,由于各种原因,

也曾出现过社会经济的极大恐慌和混乱,但那是一种生产严重不足的危

机,而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

已经存在了。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

成了现实性。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差不多每隔10年

左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故称作周期性的经济危

机。后来,还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经济

危机,席卷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

本身,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

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式直接

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

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3卷第313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各企业、各

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空前地加强了,整个社会生产结成一个统一的

有机体。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而由社会统一管理生

产。但是,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形式的存在,生产过程由资本家私

人管理,这就把整个社会生产的联系割裂开来,各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

多少,由一个企业的资本家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计划、无政府状态。

个别企业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上述情况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关

系失调,特别是生产和需要的比例关系失调,这种比例失调以尖锐的形式

爆发出来,就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

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

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断改进技术和扩大生产

规模,产品越来越多。但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工人的购买力相对缩小。

这一矛盾是产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马克思指出:“一切真

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

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卷第548页)。经济危机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表明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同社会化的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危机的加深和日益

频繁,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愈来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

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列宁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和

历史地位,他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特殊性分

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883页)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它必然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势。在规定了垄断价格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的动因,就会在相当程度上消失,而且有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随着垄断统治的加强以及由此而产

生的寄生性或腐朽性的加深,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

从竞争变为垄断,使生产社会化有了巨大的发展,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资料

仍旧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

不相适应的外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矛盾空前激化。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了。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和不断

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榨取超额利润,由于工人阶级的斗争,资产阶级

采取了一些改良主义措施,无产阶级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

善。但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加强了,剥削率大大提高,资产阶级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比资本主义上升阶段高得多。其次,帝国主

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迫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

义统治。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取得独立,但这些不发达国家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经济文化落后,并未因

政治上的独立而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仍以各种形式,保留其在原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特权,并利用经济技术优势,通过贸易和资本输出,控制这些

国家的经济命脉,加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和政治渗透,使矛盾进一

步尖锐化。最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化。帝国主义各国经

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垄断资本主义在全

世界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斗争,是无法调和的,

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本世纪已经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帝国

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起的。三大矛盾的尖锐化,使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日益成熟。这一切表明,垄断资本的统治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帝

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

夜。但是,列宁又指出:“帝国主义是衰朽的但还没有完全衰朽的资本主

义,是垂死的但还没有死亡的资本主义。”(《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9

卷第479页)“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

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列宁全集》

中文第2版第27卷第436页)

2根据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说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家特色社会的强大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具有非对抗的性质:具有基本适应与部分不适应的特点。我们可以也只有通过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在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再出现矛盾,再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保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有时缓和,有时激化。生产关系实际就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会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发展了,也就意味着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提高了,社会财富会生产得多了。这时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生产关系进行社会管理和分配,就会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人们也就不会采用新的生产技术,这样就会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实际就是使社会生产的速度减慢,社会财富创造的速度减慢。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国力就会减弱,国家会受到侵略。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的矛盾尖锐了,这时就要改变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例如奴隶社会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一个人不可能单独完成生产任务,所以必须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奴隶虽然被剥夺了全部劳动成果,但总还能维持生命,如果不当奴隶,恐怕迟早要饿死。这就是奴隶制度虽然很残酷但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当生产力提高,个人的能力已经能够维持生产生活的时候,再把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成果剥夺,就会引起劳动者的不满,劳动者就不会再努力劳动。这时就要采取封建生产关系,让劳动者能够占有一部分劳动成果,这样会提高劳动

者的积极性,劳动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就会想办法提高劳动技能,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剥削者实际也能剥削到更多的财富。生产力也会得到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在发生,人们也就要不断调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采取更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生产关系,于是人类社会就不断向前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即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有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自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工作。以人为本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关注人生活的世界急人的生存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改革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而在革命后,它又往往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和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方法和手段,两者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

制取代旧体制,改革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3了解真理的具体性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注:《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 版第1卷,第507页。)。而“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卷,第103,103,83页。)“多样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而存在着的系统整体。真理的这种系统整体性是由其反映着的对象的系统整体性存在所决定的。按照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自成一个系统,其中包含着多个要素、多个部分。每一个要素、部分都与其它要素和部分发生着横向和纵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由此造成一个有层次的立体结构。由于这个立体结构的存在,不但构成事物的每一个要素、部分因其特定位置、特定功能而获得了各自的规定性,而且事物本身也获得了一种为任何一个要素、部分所不能单独具有的系统质,从而能够以整体而存在,并与周围的环境建立起联系。在实践基础上发生的主体的认识,经历着一个由感性认识阶段(或感性形态)到理性认识阶段(或理性形态)的辩证飞跃过程。在感性认识阶段,主体将客体或对象之信息输入大脑后,被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所整合,然后再反馈到客体,从而形成关于对象的现象层面的完整的认识即感性具体(马克思称之为“表象中的具体”、“完整的表象”);在理性认识阶段,主体将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现象进一步概括、重构、升华,将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又把抽象的规定综合起来,统一起来,从而以理论观念的形态,在系统本质和规律的层面上,将客体或对象完整地再现出来,即到达了理性(思维)具体。以这种理论观念(经过实践观念)为指导的新的实践活动如果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预想的目的,那么这种理论观念就是真理。因此可以说,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以获得真理,也就是由感性具体升华到理性具体以形成理论观念。所以,真理作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以观念形态存在着的理性具体或理论体系。这种理性具体具有全面性、普遍性和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答案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义哲学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分)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义答三条原则(一元论或唯物论的原则、可知论的原则和辨证的原则)和三条界线(与唯心论的界线、与不可知论的界线和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线)。 2.阐述意识的本质、起源及其能动性作用的表现 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加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其中关键的是劳动的产物。 其能动性主要表现有: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的性、计划性。第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及生理过程和活动。 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内容及哲学意义 答: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运用这一原理指导实践,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做出正确决断,促进优势互补和事物的协调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及哲学意义 答: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特殊性: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不同发展过程或阶段中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特殊性、解决矛盾形式的特殊性。 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扑便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简述质变与量变的辨证关系 答:第一,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二,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6.阐述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辨证内容与辨证形式 答:否定之否定揭示事物发展的辨证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由于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方面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新事物中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由否定发展到否定之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这样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表现为一个周期,这样事物在自我发展中达到了自我完善。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的辨证形式是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7.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促成了人类认识系统的发生(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上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答:区别: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形式不同、地位作用不同;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认识事物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0.简述真理二重性的内容及辩证关系 答: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复习知识点汇总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 (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1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辨析题 绪论: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马克思重点(简答,论述题)汇总

识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简单运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理解:意识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语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单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简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重要意义 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就得矛盾解决了,新的事物又产生了是,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个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获得新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理论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大学期末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 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4.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定的理解正确。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定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但人可认识.利用.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思想不可能直接创造什么东西。7.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8.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章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有真理都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认识是错误的。2.能动反映论与消极反映论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能动性。正确。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不仅承认认识的能动性,而且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错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认识。它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须经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能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当然要得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富,不经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认识。4.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

马克思主义原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全部整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部分: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共三部分) 一、名词解释题 二、简答和论述 三、基本要点梳理 一、名词解释部分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二元论是不彻底的,往往最终倾向唯心主义一元论。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四、简答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二是阶级根源三是认 识根源 3.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 著、最根本的特点。 4.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 把握运动。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三,只有承认相对 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 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 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 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7. 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 其次,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 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 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 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汇总

二、辨析题 1. 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叫做关节点。 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3. 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根本对立的。 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 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8.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 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10.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5、人民群众和英雄任务都是历史的创造者?P113 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17.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18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9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二、辨析题: 1.错。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 2.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3.错。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一致的的。但在统一于什么上,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马克思论述题答案

论述题 五.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但这些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而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也是错误的。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五.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利用掌握的巨额资本兴办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投资规模巨大新兴工业企业,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2)资产阶级国家代表整个资产阶级利益调节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国家的收入再分配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不同具体形式,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四.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因为: (1)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3)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只有通过流通领域,资本家才能购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

马克思简答论述辨析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 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容。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3.简述货币的职能 4.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矛盾及其发展。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的,而商品生产者根据自己对市场的估计自主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商品不一定符合市场的需求,如果产品不能卖出去,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实现,他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私人劳动就不能得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通过市场价格波动调整供求关系,从而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调节各种商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有利于供求平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有效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和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简述货币的职能 答案: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4.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5、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答案:劳动者一无所有;劳动者能够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1.价值规律的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如何运用价值规律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2.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 1、如何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答:资本主义制度还能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想社会主义的转变必然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论述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简答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 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特点: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8页自己总结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