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此观点正确。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量变会不断使事物发生质变。
此观点错误。因为这一论点混淆了量变和质变的界限。事物的变化总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变化,无论增减,都不会使事物发生质变。只有量变达到度的极限即关节点,事物的根本性质才会发生变化。此论断实际上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必然导致“激变论”。

主体就是主观,客体就是客观。
此观点错误。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客观事物、客观存在而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此观点正确。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不可知论区别开来;更进一步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此观点正确。感觉属于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理解属于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和整体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是仅凭感觉

就能直接把握的,只有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经过逻辑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一方面指导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才能更全面、深刻地感觉客观事物。这一论断既说明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又说明了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统一。

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所以一切认识都落后于实践。
此观点错误。因为一切认识都依赖于实践,但并不一定一切认识都落后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但认识对实践也有能动作用。它能够根据客观规律去预测未来,指导实践,因此它可以“超越”实践。上述论断只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否认认识的能动作用,是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是错误的。

今天是真理,明天就是谎言。
此观点错误。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上述言论只强调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确定的条件下,真理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是不能被推翻的。

在社会发展中,地理环境起决定作用。
此观点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前提,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此观点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因为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并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


当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此观点错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无论是超前还是落后于生产力,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判断计2分,分析说明计3分)

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我们只有不断地改变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
此观点错误。因为生产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相对稳定性,这既是生产力的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

系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关系就没有变化的必要和可能,人们也不能随意变革生产关系,否则就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不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变革生产关系才是必要的、可能的。

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此观点错误。上层建筑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不一定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否则,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此观点正确。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判断计2分,分析说明计3分)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企业只要注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就能在市场上获胜。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使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果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即企业的私人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转化成社会劳动,那么,企业是不能在竞争中获胜的。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

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此观点正确。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这些物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垄断的确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但垄断并不能消灭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在于:(1)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形成并不消除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必然存在。垄断组织之间有竞争,垄断组织成员间有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有竞争,非垄断组织之间有竞争。(2)不存在“绝对的垄断”。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社会需求多样性和多变性,也必然给非垄断企业获得生存空间。因此,竞争不可避免。(3)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会突破人为垄断,并缩短生产周期促进产业和产品的调整和优化导致垄断与竞争并存。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此观点错误。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它用最新的事实印证着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然而,现代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技术决定论”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对社

会的推动作用;在强调科技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社会诸因素特别是社会生产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从来不赞成技术决定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