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曲江区实验小学叶珍莲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把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直观体会“面在体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段一:参观“数学城堡”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参观一座漂亮的城堡,这是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电脑出示图片)在这个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我们认识的立体图形吗?

生1:我找到正方体。

生2:我找到长方体。

生3:我找到圆柱。

……

师:那你发现哪个立体图形与这些图形的形状不一样?(引导学生找三棱柱。)师:谁能根据它的形状给它起个名字呢?

生1:三角体。

生2:三角形。

生3:三棱柱。

师:你们真会起名字,有位同学起的名字与数学家起的一模一样,真了不起!我们把它叫做三棱柱。

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都是立体图形。在这些立体图形里面,还藏着一个庞大的图形家族,你想知道是什么图形吗?

生:想。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和它们交朋友。(板书:认识图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理念的指导下,我首先通过创设儿童喜欢的参观“图形城堡”情境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学习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如果很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思维活跃,情绪高涨,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

二、创建动手实践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片段二:感知“面”在“体”上

1、摸一摸:

师:小组长拿出学具袋里的积木,请大家拿起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与同桌说说。

生1:冷冰冰的。

生2:滑滑的。

生3:弯弯的。

生4:平平的。

……

师:摸得真仔细,感觉真准,你们摸到这些平平的面就平面图形。它们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好朋友——平面图形。

2、找一找:

师:你们现在知道立体图形里面藏着的庞大图形家族是什么图形吗?(生:平面图形)对,现在请同学们从这些立体图形中找一找,把平面图形找出来!看谁找得快,找得多。把你找到的图形与小组同学交流。

3、说一说:

师:动作真快,谁来说说你在什么立体图形上找到了什么平面图形?拿起来演示给大家看看。(学生一边介绍,教师一边板书。)

生1:我在三棱柱里找到了三角形。

生2:我在正方体里找到了正方形。

生3:我在长方体里找到长方形。

生4:我在圆柱里找到圆形。

生5:我在三棱柱里还找到了正方形。

……

师:你们真会观察,真了不起,能从这些物体中找到这么多的平面图形,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在立体图形上。现在我们一起看看

这些平面图形是怎样从立体图形分离出来的(电脑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面在体上”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我利用提供给学生的积木展开教学,设计“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片段三:实践运用

1、认一认:

师:请大家把它们的名称读一读,闭上眼睛,把它们的形状和名字记在脑中。电脑出示各种图形,学生快速抢答。(在抢答过程中学生兴致高涨,反应迅速,很快地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

师:同学们记性真好,反应真快,答得真准。如果老师盖住图形的一部分,你能猜出它们是什么图形吗?(能)下面我们来猜一猜。

2、猜一猜:课件依次出示一部分被盖住的平面图形,学生猜。

生1:我认为第一个是圆形的,因为它露出的部分是有点弯曲的。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出示答案):猜得真准!接着猜。

生2:我认为第二个是三角形的,因为它露出的部分是很尖的。

师(出示答案):对极了!继续猜。

生3:我认为第三个是长方形的。

生4:我认为第三个是正方形的。

师: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我们一起看。(课件出示两种答案。)你们都猜对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5:因为它们都是方方的

生6:因为它们长得很像。

师:看得真准,现在用我们的火眼真睛看看,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7:我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师:眼睛真亮!一下就发现了它们相同的地方。(师板书。)

生8:我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师:真会观察!说得真好!(师板书。)

生9:我发现长方形有两条边比较长,两条边比较短。

生10:我发现两条长的边是一样长,两条短的边也一样长。

师:你们说得真准确!我们可以把这两条长的边或两条短的边叫对边,长方形对边一样长。(师板书。)还想继续猜吗?(想。)那我们接着猜。

3.说一说:

师:这些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说一说你平时看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生1:课桌的面是长方形。

生2:黑板的面是长方形。

生3:笔盒的面是长方形。

师:说得真好,你们能说说别的形状的吗?

生4:骰子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5:我杯子的下面是圆形的。

生6:红领巾是三角形的。

生7:我家钟的面是圆形的。

生8:三文治上下两个面是三角形的。

……

师:大家都是个认真观察的孩子。是的,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平面图形。每天上学放学时,你留意过这些交通标志牌吗?(电脑出示交通标志图)它们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作用呢?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学生到黑板前指着图形介绍。)

生1:第4幅图的表面是圆形,它是停车场的标志。

生2:第2幅图的表面是长方形,它是人行天桥的标志。

生3:第1幅图的表面是正方形,它是残疾人设施设备的标志。

生4:第3幅图的表面是三角形,它是注意儿童的标志。

师:这几位同学的知识真广,说得真准确!我们不但要认识交通标志还要在生活中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4、数一数:

师:平面图形不但应用在交通标志的设计上,它们还是画画的好材料。淘气就用这些平面图形制作了两幅画。(电脑出示)请大家数一数,这两幅画中各有几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生:(学生数完这两副画后,意犹未尽。)老师,还有吗?我们还想数。

师:你们真是好学的孩子,可惜没有了。不过,老师一个主意,我们用这些图形来进行拼画游戏,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拼一幅漂亮的图画,你们说好吗?

生(激动地说):好!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如果不是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认一认、猜一猜、说一说、数一数等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也巩固了数学知识。这样既贴近了学生,延伸了学习,又让孩子真正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感受数学美

教学片段四:拼画游戏。

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在欢快音乐声中,用信封里的图形拼组出美丽的画。

拼完后小组长把自己小组的画贴在黑板上,并到黑板轮流介绍本组的作品:组长1:我们拼了一个智能机器人,它的头是正方形,身子、手臂是长方形,眼睛是圆形,嘴巴是三角形;

组长2:我们拼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是房子,烟囱还冒着烟,这是树木、还有太阳;

组长3:我们拼了一辆好长的汽车,这些车厢可以装很多东西

组长4:我们拼了一个国王的城堡,城堡里有很多美丽的图案。

……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创新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知识技能的掌握主要还是要回到解决问题和实际运用的环节中。因此,设计拓展性的实践活动——拼画游戏,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尝试设计图画,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意的能力,又让学生充分体验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美。

综上所述,只有在数学课中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注意在“趣”上下功夫,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兴趣,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阐述 过去,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教材代替学生的思考,教给学生现有的结论,学生的学习没有自主可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应予重视、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发展,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完善。 下面就以我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作一粗浅的分析。 二、教学预案 本课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三角形的特性和三条边的关系来展开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情境创设、操作交流、练习反馈和全课总结。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⒈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⒉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⒊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幅有很多塔吊的建筑工地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看到了很多塔吊,塔吊上有很多三角形。) 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等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角的认识”这部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角是几何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先通过图形观察,利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通过实际操作,用运动的观点说明角的概念,使学生初步理解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明确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也是重点所在。另外,学习这部分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16—17页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角的认识。 教学要求: 1、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角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一套、三角板、活动角。 学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电脑显示:线段: 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线段,它的特点是什么?

2、认识射线 ⑴电脑显示: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⑵把射线和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⑶指导画射线 先点一点,再沿着尺一边画射线,这一点就是它的端点 让学生画一条射线 提问: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象手电筒、太阳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 3、认识直线 ⑴电脑显示:直线 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⑵那么,直线有哪些特点呢? ⑶你会画直线吗?自己画一条。 提问:你是怎么画的?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 ⑷提问:刚才,我们延长线段得到一条直线,从这个过程,你能看出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吗? 5、练习: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想想做做第1题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倡: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基础之上。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在习题中零零散散的遇到过,但没有进行系统的观察、 分析、总结。所以本节课是帮助学生进行能力提升,方法总结的好时机。为了达 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从内容安排和教学形式上做了精心的设计。 (一)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内容上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预习和例2主要让学生体验750和1050 可以破坏做垂线,例1和练习让学生体验1200和1350 的外角可以构造在直角三角形中,最好不破坏这样的角。为学生探究角的规律做准备,根据我的追问“为什么这么做垂线?”提醒学生要常反思,常总结规律。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突出重点的目标。由课前预习到例题,学生积累 了一些构造直角三角形时,角规律的一些经验,所以总结一般情况下,不能破坏的角时,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总结出300、450、600;1200、1350、1500 应怎样应用;对于可破坏的角,由于学生做题的经验少,只从可分成特殊角的层面考虑,分的角很多;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筛选,得出哪些常用,哪些不常用可略去,使总结的规律更实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又设计了综合应用和求tan150 ?留做课下思考。因为课上的探究虽然受时间限制结束了,但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探究的热情不能断。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的教学中,当学生讲的 不好时我就会按捺不住,自己讲解重点,反复强调重点和难点。而这次教学设计 中我更突出设计了每个环节中应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自己才能感悟出角的规律。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互帮互学、共同提升。我从课前预习的2题到例1、练习、例2一直做的工作就是为强化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提问:“你见到什么已知条件这样做垂线?”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然后总结 出规律。在学生有困难时,总结不到位时,没能对规律进行更精细的筛选时我再 进行主导性的点拨。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详细版)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时间: 任课老师:谭秋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赏析,学会用典,比喻等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内涵; 2、典故及比兴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吧,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回答?) 曾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当中的曹操为白脸奸臣,长眉细目三角眼,表现其奸诈残暴性格。似乎被关上了乱臣贼子的坏名声,但我们看一个人应该持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曹操到底时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从易中天的品评当中,我们就明白曹操有这么几种身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带头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最没有争议的文学成就。鉴赏他的《短歌行》。 二,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先播放朗诵带,让学生标注生僻字词读音,再学生朗读,老师正音,并作出评价。 2,“诗言志,歌咏怀”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诗人又是通过何种手法来言志抒情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同学们再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情感,诗文当中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 江西宁都黄陂中心小学:张珊英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学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80页的情境图):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科技大楼。你在建筑框架和吊车上发现了什么? 生:在建筑框架和吊车上有很多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课件突出显示情境图中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在课本的情境图上用彩笔任意描出几个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生1:红领巾是三角形的。 生2:有的小旗也是三角形的。 生3:阳台的栏杆上有三角形。 生4:地砖上有三角形。 生5:电视转播塔上也有三角形。

师:这是老师收集到的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上的三角形。(课件播放:高压线铁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生动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感性材料导入新课,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此,学生有了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一)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1:我是用了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的。 生2:我是用了3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的。 师:请你给大家示范一下吧。(生2在实物投影仪上摆)摆成三角形的小棒表示的线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 生:是线段,因为小棒的长度是有限的。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认识角》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最新】

《认识角》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

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关于三角形内角和180度的两个对比教学案例

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认识 课时:一教时 临床观察 传统的学习方式案例片断 描·述 ·上课已开始约7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复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组成、三 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角的分类、用量角器求角等知识与技能。 ·教师要求学生每一个人都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就画在学生课桌上已 准备的其中一白纸上)。 对·话 师:大家都将三角形画好了吗? 学:(齐声)画好了。 ……

师:非常好。(教师举起从学生那里取来的二纸,高高举起)我们来看,这两个三角形的角一样吗?(边说,边用手指分别指点着两个三角形对应的三个角,每这么对应的指点一次,就将两纸靠拢一下,使两个对应的角尽可能的近)是不是都不一样? 学:(掺杂不一的)对!是! 师:那么谁知道,如果将这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加起来,他们的大小会一样吗?(学生有些骚动,约2秒)用量角器将那么自己画的三角形的每个角都量一下,并将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前后四个同学相互讨论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 对·话 师:好,请大家都停下来了。谁能说说,你计算的结果是多少?学:一百七十九度。 学:我是一百七十九度多一些。 学:我的结果是一百八十度。 学:不对,我量出来的是一百八十度不到。 学:我加起来后是一百八十一度。

…… 师:那么发现了什么? 学: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是不一样大小的。 师:实际上他们都是一样大小的,因为量角器量出的角是不精确的,它们在量的时候会怎么样? 学:(数人附和)有误差。 师:对,量角器在度量的时候是有误差的,大家看看,它们都在一个什么数的周围啊? 学:一百八十度。 学:不对,应该是一百七十九度。 师:为什么? 学:大部分同学量出的都是一百七十九度左右。 师:你的“左右”用的很好。如果我们从整十整百数的角度看,它们都在一个什么数的左右呢? 学:(还是上面那个学生,稍犹豫一下)是一百八十。 师:一百八十什么? 学:一百八十度。 师:现在我们能得到结论了吗?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一: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已建立了正确的表象。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够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在安排时,我把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1.从生活中引入,感受数学之美。 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画面是上海的黄浦大桥,而具有地区特色的南昌新八一大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效,对于学生来讲后者更为熟悉。因此,将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改为南昌的新八一大桥,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课始,在这座观赏性很强的大桥中抽象出图形──角,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对角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2.在活动中探索,经历建模过程。 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

基础之上进行分类、概括而得出的,更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这样他们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制作角、分类、交流、摆角、闭眼想、画角,每一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看、说、想、动”的机会。尤其在制作角和分类这两个环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角的产生──锐角和钝角的形成等一系列过程,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已见雏形,此时教师的讲解就水到渠成了;而在交流、摆角、闭眼想、画角这四个环节中,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让学生由直观到抽象,顺利、稳固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和智力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3.在验证中完善,遵循数学的严谨性。 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学生由于自身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所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作为教师,适时引导、提醒学生借助有用工具,帮助他们对直角做出准确的判断是责无旁贷的。因此,教学中,应在需要的环节组织学生对自己摆或画的直角进行验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锐角和钝角有没有验证的必要”,一方面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学活学巧,另一方面在注重开放性的同时也要遵循数学独特的原则。 4.在交流中发展,体验数学之乐趣。 课堂中教师应捕捉住每个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地做到人尽其言。课堂中每个活动后,都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许劭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曹操形象。 鲁迅: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言为心声,通过读他的诗来了解真正的曹操。 一.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全诗歌2.全班齐读全诗,注意多次出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忧,出现三处,一生找出,全班勾画。 二.具体品读 学习第一节 1.一生读第一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生苦短朝露(人生)唯有杜康 借酒解愁诗人还有哪些,你能够背诵出他借酒浇愁的诗歌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这些诗人将酒和情感将酒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发达的酒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整理,看看酒还可以和哪些情感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曹操为酒文化也是做了贡献的。 2.师示范读这8句,学生读。指导读:(两句一指导)慷慨激昂、沉郁悲壮、凝重苍凉、苍劲悲凉) 3.一生读、全班读。 4.第二种“忧”:求才不得子、君(人才)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用典、比喻,渴求人才而不得的“忧”。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一首热情款待群臣宾客的诗篇。开头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开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鲁迅称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里8句诗歌,6句一字不改直接大胆的拿用《诗经》的原句,确实大胆,如此大胆的还有他的高大上的粉丝——毛泽东,经常原封不动地使用古典诗词,这叫做直接引用。 ——曹操深情表白,只要你来我曹操队营,我将请人或者亲自为你鼓瑟吹笙热情迎接你。5.示范读这8句,2句一指导读(惆怅轻柔、深沉悠长、深情舒缓、轻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认识角》

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两根硬纸条、圆形的手工纸、毛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 谈话:在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可开心啦!其中就数“角”娃娃最调皮了,经常要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这不,今天它就藏到了这些图形娃娃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2、揭示课题 那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娃娃交朋友。(出示课题:认识角) 二、操作实践,自主建构 (一)、认识角 1、指角 谁来给大家指指找到的角。(教师示范指,不必强调。) 2、抽象角 把这些角从图形上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板书:3个不同的角) 3 、摸角 摸摸你找到的这些角,你有什么感觉? 4 、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指出:角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跟读。 (2)指名指出另两个角的顶点与边。 (3)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出示齐读) 5 、找角 我们的教室里也藏着一些角娃娃,你能找出来吗?(强调学生正确地指角。)6 、想想做做1(小黑板出示) 交流时说清为什么2、4不是角。进一步明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1、3让学生指出顶点与边。 7 、想想做做2(小黑板出示) 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指前2个图形的角在哪儿。 8 、补充 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三角形3个角……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3 角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 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及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0例3、例4,完成教科书P40“做一做”和P44~45“练习八”中第6、7、8、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在“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初步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直角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1.复习回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角,现在请同学们画一个任意的角。 学生自主画角。 (2)选取不同大小的角向全体学生展示。 (3)选择其中一个角说一说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呈现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角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有一类角很特殊,它的大小是固定的,你猜出是什么角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直角的认识及画法)【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前一课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本节课导入环节设计让学生自由画角,一方面复习了角的画法,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也由此引出一类特殊的角——直角,为教学直角与角的联系打好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描一描,初步感知直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P40例3。

师:观察上图,找出角并在图中描画出来。 汇报交流,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观察比较,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指出并适当板书:上面这些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直角标志),它是一种特殊的角。 2.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直角。 (1)在教科书P38情境图中找直角。 师:看看情境图,哪儿有直角? (2)找生活中的直角。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儿有直角呢? 教师介绍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对直角的认识还是模糊的,让他们凭感觉去找直角可以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并为下面的操作验证活动提供素材。 3.比一比,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 (1)学生想办法判断直角。 师:大家观察到了这么多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这些角到底是不是直角还需要我们一起来验证。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学情预设】学生大多数想到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2)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直角。 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个想法不错,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比一比的方法,再尝试验证一下数学书封面上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 教师巡视指导后,指名一组上台操作并讲解比一比的过程。 (3)归纳小结。 师: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比的方法是:先将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和要判断的角的顶点对齐,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看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则说明这个角是直角;如果不重合,这个角就不是直角。 课件动态演示比一比的过程。 教师总结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边重合,角相等。(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尝试验证最熟悉的数学书的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这是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师再进行引导、归纳、概括和总结,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4)用三角尺找身边的直角。 师:拿出你们的三角尺大胆地去验证身边哪些地方有直角吧。想一想:直角都一样大吗? 学生分组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哪些角是直角,然后汇报。 【学情预设】在验证哪些角是直角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与黑板面上的直角的大小有争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开展验证活动,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大小一样,只是边的长短不一样,从而明确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师:看来直角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而且都一样大。【教学提示】 重视对判断直角及画直角方法的指导。

短歌行曹操教学设计

短歌行曹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 》“忧”中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诗 文提供一个一般性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 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句 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 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 分析曹操的生平、 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 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 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 情),巩固体味(诵读)。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 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可以说,曹操的功绩是 非常大的。 但是为什么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呢?当时的汝南名士许邵 shào 曾说,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戏曲舞台上也给曹操画上了代表奸臣的白 脸。 其实, 站在客观历史的角度上来看, 曹操确实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作家介绍及背景 (一)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 家。说他是政治家呢,是因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知人善察,唯 才是举;说他是军事家呢, 是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 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说他 是文学家呢, 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他是 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 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 随章命题。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 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 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反映 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 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 》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 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 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二)解题 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 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 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 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 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 (三)、相关背景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 所谓辨析,就是辨别与分析。在对知识概念辨别、对比,对正反例进行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获取新知。 在《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中,我注重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多个正反事例,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得出三角形的概念。在学习三角的种类时,我又创设一个游戏情境,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对刚学的知识进行辨析,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 下面摘录了我在上《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中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辨析能力的三个片断,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片断一] 导入新课后…… 师:我们平时常常见到三角形,谁能用自己的话

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呢? 生: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随手画了一个图形问:这个是三角形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呢? 生:因为它的边都出头了,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能出头的。 师:那到底什么是三角形呢? 生:有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是不是所有有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呢?谁能举出一个反例? 学生思考了一会,有一名学生举起了手,教师请他到黑板上将图形画出来。 生画: 师:这个图形也有三个角,那它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生:不是三角形,因为它有一条边是弯的,而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是直的。 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完整,到底什么是三角形呢? 生:有三个顶点的图形是三角形。 这时不用老师问,学生中已经有人又有不同意见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今天我听了本校冯丽娥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一、案例描述: 片段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复习引入: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了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生说,老师出示这些图形。) 师:圆形与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有什么区别? 生:圆形没有角。 师:对。那么今节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2、出示主题图。 师: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生1:我发现老师手上拿的三角板上有角。 生2:我发现老爷爷剪草的剪刀上有角。 生3:我组发现操场上有角,足球门上也有角。 生4:小朋友们做操时伸开的双臂形成了角。 生5:我发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了角。 (学生在主题图中找角,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 所谓辨析,就是辨别与分析。在对知识概念辨别、对比,对正反例进行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获取新知。 在《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中,我注重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多个正反事例,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得出三角形的概念。在学习三角的种类时,我又创设一个游戏情境,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对刚学的知识进行辨析,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 下面摘录了我在上《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中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辨析能力的三个片断,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片断一] 导入新课后 师:我们平时常常见到三角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呢? 生: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随手画了一个图形问:这个是三角形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呢? 生:因为它的边都出头了,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不能出头的。师:那到底什么是三角形呢? 生:有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师:是不是所有有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呢?谁能举出一个反例? 学生思考了一会,有一名学生举起了手,教师请他到黑板上将图形画出来。 生画: 师:这个图形也有三个角,那它是三角形吗?为什么?生:不是三角形,因为它有一条边是弯的,而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是直的。 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完整,到底什么是三角形呢? 生:有三个顶点的图形是三角形。 这时不用老师问,学生中已经有人又有不同意见了。 生:那么刚才的那个图形中也有三个顶点,可它也不是三角形啊。 师:是啊,看来同学们刚才说的几个都是三角形的特征,但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三角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用什么样的话才能完整地解释三角形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篇一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思南县第二小学:赵彩霞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示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苏教版四年级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1和“试一试”,76页例2、“试一试”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1,2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且对三角形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教学例1时选择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特点,逐步总结出三角形概念及基本特征。教学例2,也是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测量人字梁高度,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由此抽象出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从实例到抽象概念,使学生获得正确而清晰的表象。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初步的感知,这种感知往往来自于生活,所以教学时例题的选择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抽象。画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在比较中区分,从而正确的对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三角形概念。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直角三角尺,学生每人一张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徐州和平大桥夜景,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里的夜景吗?你能从这幅图中看到什么?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 多媒体展示存在于生活中的三角形。 揭题:生活中我们在许多地方见到过三角形,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跟随老师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从我们生活的城市中选取情境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且选取的情境图比较有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