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整理】第十一章血管生理

【2019年整理】第十一章血管生理

第十一章血管生理

第一节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动脉和静脉管壁从内向外科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由内皮细胞和内皮下层组成,为血液流动提供光滑的表面、构成通透性屏障、内分泌功能。

中膜主要由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及血管平滑肌三种成分组成。弹性纤维使动脉具有可扩张和在被扩张后发生弹性回缩,血管平滑肌改变血管的口径。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含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一、血管可按其生理功能不同进行分类

按组织学结构可分为:大、中、小、微动脉,毛细血管,大、中、小、微静脉。(一)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是使心脏的间断射血变成血管中连续的血流并减小动脉血压搏动。

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其血管壁坚厚,含有丰富弹性纤维。

(二)分配血管的作用是将心脏输出的血液输送到各个器官

分配血管指中动脉,即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的动脉管道,其中平滑肌较多。

(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的功能是控制器官、组织的血流阻力和血流量。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因其管径小,对血流阻力大。微动脉管壁含有丰富的血管平滑肌。

(四)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可控制其后的毛细血管的启闭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位常有平滑肌包绕。

(五)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广泛交织成网。管壁仅有单层内皮细胞,其外只有一薄层基膜包绕,通透性很高。

(六)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的舒缩活动可改变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指微静脉,通过改变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影响毛细血管的血压及血容量、滤过作用,影响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七)静脉在体内起血液贮存库即容量血管的作用

安静情况下,60-70%的循环血量容纳在静脉系统中。

(八)皮肤中短路的舒缩活动与体温调节有关

短路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吻合。

二、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一)血管内皮细胞可合成和释放若干种舒血管物质和缩血管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各种活性物质在局部维持一定的浓度比,对于调节血液循环、维持内环境稳定和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的意义。

合成和释放的舒血管物质包括:NO、内皮超极化因子、肾上腺髓质素、前列环素、CO等。

合成和释放的缩血管物质包括: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血栓素A2,前列腺素H2,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等。

(二)血管平滑肌也可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表达组织因子与凝血因子Ⅶ结合激活内、外源性凝血途径

分泌激肽释放酶、激肽原等激活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调节局部组织血管的紧张性和血流量。

合成细胞外基质胶原,弹力蛋白、蛋白多糖。

第二节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力学,主要研究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及其之间的关系。

一、血流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与血流阻力成反比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横截面的血量。

血流速度:血液中一个质点在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一)流体的流量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以及管道口径和长度间的关系可用泊数叶定律表示Q=Kr4(P1-P2)/L

可见血流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以及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正比,与血管长度成反比。(二)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形式可分为层流和湍流

层流时液体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一致,但流速不同,轴心处流动最快,血流中血液的血细胞浓度也最高。

湍流时管道对液体的阻力剧增,为克服阻力所消耗的能量液明显增加。

Re数大于2000时可发生湍流。

(三)血流阻力与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

正常阻力分配:主动脉及大动脉9%

血管27%,静脉系统7%。

体内各段血管中以微动脉处的阻力最大。

毛细血管总的阻力在整个循环阻力是最低的。

二、血液粘滞度也是影响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

全血的黏度为4.1-4.6(取决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黏度为1.5-1.7(取决于血浆蛋白浓度)

(一)血细胞比容是决定血液黏度最重要的因素,血细胞比容越大,血液粘滞度越高。

血细胞比容:血液中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男性平均值约42%,女性38%。(二)血流切率能影响血液的粘滞度,切率增高时血液粘滞度降低

(三)在小血管中流动的血液粘滞度降低,血流阻力也降低

(四)温度升高时血液粘滞度降低

三、血管壁中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血管具有可扩张性和顺应性

(一)血管的可扩张性是指血管跨壁压改变时血管容积可以发生相应的改变

▲弹性纤维存在于除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动-静脉吻合支以外的所有血管。

▲胶原纤维存在于除毛细血管以外的所有血管。

静脉在低跨壁压时有很高的顺应性主要由于血管横截面几何形状的改变。

(二)血管跨壁压改变时可以引起血管壁张力的改变

T=P*r

第三节动脉血压和动脉搏动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一、动脉血压是指动脉中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强

(一)心血管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

(二)心室收缩射血为血压形成提供能量

▲体循环中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部分血压降落的幅度最大。

(三)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是影响动脉血压的重压因素

▲小动脉及微动脉是循环外周阻力的主要部分

(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可减小动脉血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的波动幅度

二、动脉血压可用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等数值表示

收缩压:在心室收缩中期(快速射血期末)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在舒张末期动脉(等容收缩期末)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

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正常:100-120/60-80mmHg,脉压30-40mmHg。

▲血压呈明显昼夜波动:凌晨2-3时最低,上午6-10时,下午16-20时各有一个高峰。

▲体循环中,微动脉段的血流阻力最大,血压降落也最显著。

▲高血压诊断标准:>=140/90mmHg

三、动脉血压的高低受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动脉弹性和血量的影响

(一)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

(二)心率的改变对舒张压的影响较收缩压更显著

(三)外周阻力的改变主要影响舒张压为主

(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可使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减小

动脉管壁硬化,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五)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的改变可影响动脉血压

四、心脏间断射血、弹性贮器血管及外周阻力的共同作用形成动脉脉搏

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舒缩活动,动脉内压力和容积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导致动脉管壁发生周期性搏动。

(一)动脉脉搏是由左心室射血引起的

心室射血后动脉管壁被动性扩张和心室停止射血时动脉的弹性回缩产生搏动。(二)动脉脉搏的波形中有上升支和下降支

1.上升支:正常脉搏波上升支较陡,是快速射血期主动脉血压迅速升高使壁扩张所致。

2.下降支:心室进入减慢射血期,射入动脉的血量减少,动脉血压开始下降,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存留在动脉内的血液继续向外周流动形成脉搏图下降支的前段。随后心室舒张,动脉血压继续下降,形成脉搏曲线下降支的后段。在心室舒张、主动脉瓣关闭的瞬间,主动脉内的血液向心室方向反流,动脉管壁回缩,使下降支有一个切迹,称为降中峡。反流的血推动主动脉瓣关闭,同时主动脉根部容积增大,形成一个反折波,称为降中波。(三)大动脉的脉搏波可沿动脉管壁很快传播至小动脉,动脉管壁的顺应性越大,传播速度越慢

▲动脉脉搏是沿着动脉管壁传向末梢血管的。

第四节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具有容量大、扩张又能收缩的特点

一、静脉血压和右心房压之差是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驱动力,中心静脉压可反映血容量的多少与心脏射血能力的强弱。

中心静脉压(CVP):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O,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相对将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CVP反映回心血量、心脏射血能力和右心功能及血容量的关系,可作为反映血容量的参考。

▲CVP低且血压低,提示血容量不足。血压低而CVP高,提示心功能不佳。

二、重力对静脉压有较大的影响,一定的跨压差是保持静脉充盈的必要条件

跨压差:血液对管壁的压力与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一定的跨壁压是保持血管充盈的必要条件。

三、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一)静脉对血流的阻力较小,受微静脉舒缩活动和跨壁压的影响

个人认为微血管舒缩作用相对于静脉而言的血流阻力不大,其主要是改变毛细血管后阻力,调节毛细血管压及其通透性。

与其说是跨壁压对血流阻力的影响不如说是血管形态对血流阻力的影响,横截面缩小时血流阻力增大。

(二)回心血量受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和静脉跨壁压等因素的影响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CVP之间的差值以及静脉对血流阻力的大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变关系。

2.心肌收缩力:正变关系。因抽吸作用增强。

3.体位改变:通过改变体位而改变跨壁压,影响回心血量。站立位时,低垂部位可

多容纳500ml血液,回心血量减少。

▲下肢血容量增加的多少受到静脉瓣、肌肉运动和呼吸运动的影响。体位变化在高温环境中更加明显,因高温时皮肤血管扩张。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收缩时可使静脉回流加快,舒张时有利于血液从毛细血

管流入静脉使静脉再次充盈。同时静脉内的瓣膜使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不能

倒流。

▲骨骼肌和静脉泵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称为肌肉泵或者静脉泵。

5.呼吸运动:能促进静脉回流,称为呼吸泵。吸气时胸腔扩大,胸膜负压进一步扩

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有利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

而对于肺循环,由于吸气时肺部的血管也扩张,能贮留更多的血液,因而肺静脉

回流至左心房的血量减少,左心室的输出量也相应的减少。

四、右心房的血液波动可逆行传播到大静脉产生大静脉搏动

第五节微循环

一、微循环遍布于全身各脏器与组织,是实现心血管功能的最终场所

微循环是心血管系统与组织之间接触的部分,是实现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一)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等部分构成。

一个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截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

1.微动脉:控制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2.后微动脉:微动脉分支称为管径更细的微动脉,称为后微动脉。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进入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的“分闸门”。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三者都是“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4.毛细血管:通透性大,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面积大。

5.微静脉:仍属于交换血管,有平滑肌,属于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控制微循环血流量的“后闸门”。

直截通路和动静脉吻合支为微循环提供了一条不经真毛细血管网的快速通路。(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主要有迂回通路、直截通路和动静脉短路几种类型

1.迂回通路: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后微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网,最后汇入微静脉。在毛细血管中血液流动缓慢,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微循环迂回通路又称为营养性通路。

2.直截通路:指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常见于骨骼肌中,主要功能是一部分血液经此通路快速流入静脉,保证组织血流量的相对稳定。

3.动静脉短路:微动脉经过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入微静脉。主要功能是参与体温调节。

▲在多种疾病导致的休克中,动静脉短路和直截通路大量开放,患者虽然处于休克状态,但皮肤仍较温暖,此即所谓“暖休克”。

二、微循环的血流量主要受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血管舒缩活动控制

(一)毛细血管压取决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

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压为30-40mmHg,中段血压为25mmHg,静脉端血压为10-15mmHg。(二)微循环的血流阻力主要由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的舒缩状态决定

血管舒缩活动: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不断发生每分钟5-10次的交替性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其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开放和关闭。

血管的舒缩活动主要与局部组织的代谢活动有关。

三、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扩散、滤过、重吸收和吞饮等方式实现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一)毛细血管处物质交换最主要的方式是扩散

1.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扩散: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的最主要的方式是扩散。毛细血管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管壁上有许多微小的孔隙。

2.扩散的速率:取决于浓度差、血管壁对该物质的通透性、管壁的有效交换面积、管壁的厚度等。

(二)毛细血管壁两侧静水压和胶体渗出压的差异可使液体发生滤过和重吸收,在组织液的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水分和溶质由毛细血管向组织液的跨壁运动称为滤过,相反方向称为重吸收。(三)血浆蛋白可以吞饮的方式通过毛细血管壁

(四)微循环中毛细血管由特殊孔隙的器官具有特殊的物质交换能力

脑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联系很紧密,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形成血脑屏障。

肝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裂隙十分大,血浆中几乎所有溶质可从血液进入肝组织。

胃肠道毛细血管壁的孔隙介于肝脏和肌肉之间。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直径70-90nm的小孔,称为窗孔,小分子溶质及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可自由通过。

第六节组织液的生成

血浆中的液体经毛细血管滤过至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绝大部分呈胶冻状,不能自由流动,因而不会因重力作用而流到身体的低垂部分。凝胶的基质主要由胶原纤维及透明质酸细丝构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和重吸收取决于毛细血管的有效滤过压,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为正则液体滤过毛细血管,为负则发生重吸收。

二、组织液的生成主要受静脉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血浆的滤过和重吸收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组织液总量维持相对稳定,一旦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发生组织液生成过多或者重吸收减少,将会形成组织水肿。

(一)毛细血管两侧静水压差增高可使组织液生成增加

全身或局部的静脉压升高是毛细血管两侧静水压差增高的主要成因。(心脏疾病)(二)毛细血管壁两侧胶体渗透压差降低可使组织液生成增加

胶体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的浓度。(肾脏疾病)

(三)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也可使组织液生成增加

主要由于血浆蛋白的外漏。

(四)淋巴回流受阻可导致淋巴水肿

正常的淋巴回流不仅能把毛细血管滤出液中的少量蛋白质输送回血液循环,而且在组织液生成增多时还能代偿增加回流。

三、体内不同器官、组织的组织静水压是不同的

▲皮下组织的静水压为负压,其生理意义是可以使疏松的皮下组织联系得更加紧密。

▲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顺应性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因此当发生水肿时,皮下组织水肿的程度明显高于肌肉组织。

第七节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有一个组成部分,由淋巴管、淋巴结、脾脏等组成,是组织液回流入血的一条重压的旁路。

一、毛细淋巴管以盲端的形式起始于组织间隙中

▲体内除软骨、骨、骨髓及牙等组织外,毛细淋巴管呈网状遍布全身。

▲毛细淋巴管的内皮细胞通过细丝与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在毛细淋巴管起始处,内皮细胞的边缘呈叠瓦状排列,因而组织液只能单向移动。

二、淋巴液来源于组织液,经淋巴管收集后由右淋巴管和胸导管导入静脉

淋巴液的成分与血浆十分相似,但是蛋白质含量较血浆低。

集合淋巴管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和淋巴管腔内的瓣膜共同构成“淋巴泵”,促进淋巴回流。

正常成人每小时约有120ml淋巴液流入血液,其中100ml经胸导管,20ml经右淋巴管。每天大约生成淋巴液2-4L,每天由淋巴液带回血液的蛋白质多达75-200g。

三、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受阻受组织液压力、毛细淋巴管压力和局部组织压力等因素影响(一)组织液压力升高或毛细淋巴管压力降低可使淋巴液生成增加

其中以组织液压力升高的影响更为重要:

1.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组织液压力升高,淋巴液生成增加。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重吸收减少,组织液生成增多,组织液压力升高,淋巴液生成增加。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二)肌肉收缩、动脉搏动、外部物体对组织的压迫等促进淋巴液的回流

四、淋巴回流具有回收、运输、防御和免疫以及调节体液平衡的作用

(一)淋巴回流可将组织液中的大部分蛋白质回收入循环血液,对维持正常血浆蛋白浓度有重要意义。

(二)淋巴回流可将小肠吸收的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运送至循环血液

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对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的吸收起重要的作用。经肠道吸收的脂肪的80-90%是经这一途径被输送入血液的。

小肠的淋巴液中含有脂肪,因此呈乳糜状,称为乳糜液。乳糜液由肠淋巴管吸收后,经集合淋巴管汇入肠淋巴干,再经乳糜池、胸导管汇入左侧的颈静脉角,进入静脉回流,称为乳糜回流。

(三)淋巴回流还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2021生理学-生理学第十一章_内分泌试题一(精选试题)

生理学-生理学第十一章_内分泌试题一 1、激素(hormone) 2、长反馈(loog-loopfeedback) 3、应激(stress) 4、允许作用(permissiveaction) 5、黏液性水肿(myxedema) 6、碘阻滞效应(WolffChaikoffeffect) 7、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8、应急学说(emergencyreactionhypothesis)

9、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regulatorypeptide) 10、内分泌(endocrine) 11、自分泌(autocrine) 12、侏儒症(dwarfism) 13、靶细胞(targetcell) 14、上调作用(upregulation) 15、呆小症(cretinism) 16、腔分泌(solinocrine) 17、组织激素(tissuehormone)

18、根据化学结构,激素可分为__、__以及__三类。 19、激素的作用方式有:__、__、__、__和__。 20、内分泌腺分泌水平的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__机制实现的。 21、细胞膜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机制主要建立在__学说基础上,细胞内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机制主要建立在__学说基础上。 22、下丘脑的肽能神经元主要存在于__、__与__内。 23、腺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能分泌七种激素,其中__、__、和__、__均有各自的靶腺,是通过调节靶腺的活动而发挥作用。 24、生长激素能诱导靶细胞产生一种具有促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称为__。 25、患闭经溢乳综合症的妇女,临床表现为闭经、溢乳与不孕,患者

大学生理学第十一章习题

名词解释 1.激素 2.内分泌系统 3.靶器官 4.第二信使 5.基因表达学说 6.旁分泌 7.激素的允许作用 8.侏儒症 9.下丘脑-腺垂体-靶腺功能轴 10.应激和应急 问答题 1.试述激素的基本作用、作用的共同特点及其作用原理。 2.试述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的机能联系。 3.试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4.试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和甲状腺功能的调节机制。 5.促进机体生长的激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发挥作用? 6.试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7.试述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和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8.阐述地方性甲状腺肿、佝偻病的发病机制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注意事项。 选择题 1.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B.只能改变靶细胞固有的功能活动 C.激素在调节过程中起“化学信使”作用 D.一种激素对其它激素的作用无影响 E.激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2.旁分泌是指: A.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B.激素通过淋巴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C.激素通过轴浆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D.激素通过垂体门脉作用于靶细胞 E.激素通过体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的靶细胞 3.神经激素是指: A.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B.具有激素功能的神经递质 C.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D.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 E.来自神经细胞,并只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激素 4.下列激素中,属于含氮激素的是: A.盐皮质激素 B.糖皮质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雄激素 E.雌激素 5.有关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二信使一般是指cAMP B.cAMP是类固醇激素发挥作用的中间环节 C.ATP转为cAMP需要Mg2+参与 D.抑制磷酸二酯酶可加强cAMP的活性 E.cAMP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放大作用 6.血中激素浓度很低,而生理效应十分明显是因为: A.激素的半衰期长 B.激素的特异性强 C.激素作用有靶细胞 D.激素间有相互作用 E.激素具有高效能生物放大系统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展开全文 生理学各章节重点笔记汇总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 经通道介导:Na+,K+,Ca2+,Cl-等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K+离子的外排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5、细胞的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产生机制: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特点: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7、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8、兴奋: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9、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0、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两者是衡量细胞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

药理学第11章整理

第十一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能阻断肾上腺素受体从而拮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作用。 第一节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弱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阻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及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 它们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这个现象称为“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 这可解释为α受体阻断药选择性地阻断了与血管收缩有关的α受体,与血管舒张有关的β受体未被阻断,所以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被取消,而血管舒张作用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主要作用于血管α受体的去甲肾上腺素,它们只取消或减弱其升压效应而无“翻转作用”。 主要作用于β受体的异丙肾上腺素的降压作用则无影响。 根据这类药物对α1、α2受体的选择性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 1.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 (1)短效类:酚妥拉明、妥拉唑林(2)长效类:酚苄明 2.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 3.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育亨宾 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剂 酚妥拉明和妥拉唑啉 【体内过程】 酚妥拉明生物利用度低,口服效果仅为注射给药的20%。 口服后30分钟血药浓度达峰值,作用维持3-6小时。 肌内注射作用维持30-45分钟。 大多以无活性的代谢物从尿中排泄。 妥拉唑林口服吸收缓慢,排泄较快,以注射给药为主。 【药理作用】 酚妥拉明和妥拉唑林与α受体以氢键、离子键结合,较为疏松,易于解离,故能竞争性地阻断α受体,对α1、α2受体具有相似的亲和力,可拮抗肾上腺素的α型作用,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仍可达到最大效应。妥拉唑林作用稍弱。 1.血管 酚妥拉明具有阻断血管平滑肌α1受体和直接扩张血管作用。 静脉注射能使血管舒张,血压下降,静脉和小静脉扩张明显,舒张小动脉使肺动脉压下降,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第十一章 内分泌生理 选择题★★★.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激素是由体内的各种腺体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幼年时GH过多造成[X]; 成年后GH分泌过多导致[Y]。 X 的正确答案:巨人症 Y 的正确答案:肢端肥大症 机体处于“应急”反应时,血中主要升高的激素是 所选答案: B. 肾上腺素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A. 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其分泌 糖皮质激素本身无血管收缩作用,但能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称为

正确答案: D. 允许作用 可促进小肠对钙吸收的是 正确答案: B. 维生素D3 关于催乳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在妊娠期PRL分泌减少,不具备泌乳能力 血管升压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正确答案: B.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下列哪种激素对腺垂体具有负反馈作用? 正确答案: C. 氢化可的松

下列哪种激素来自下丘脑 正确答案: A. GnRH 问题 11 得 10 分,满分 10 分 甲状腺激素主要促进哪些组织生长发育正确答案: D. 神经系统和骨骼 问题 12 得 0 分,满分 10 分 体内调节血钙水平最重要的激素是 正确答案: C. 甲状旁腺激素 食物中长期缺碘可引起 正确答案: D. 单纯性甲状腺肿 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 正确答案: B. 甲状腺激素

下列哪个激素不是腺垂体分泌的 正确答案: C. 抗利尿激素 下列哪种激素是肾上腺皮质释放的? 正确答案: B. 氢化可的松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 正确答案: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束状带萎缩 下列激素中, 属于蛋白质类激素的是 正确答案: C. 生长激素 合成催产素的主要部位是 正确答案: D. 室旁核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十一章-内分泌

第十一章内分泌 【目的】掌握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关系。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的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熟悉信号转导机制及其新进展,了解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有关进展。【重点】 1.下丘脑-垂体的功能单位,下丘脑调节肽。 2.腺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调节。 3.甲状腺的功能、作用机理及调节。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调节。 第一节概述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两个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一、激素的概念 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媒介;它不经导管直接释放入内环境,因此称为内分泌。 二、激素的作用方式 1.远距分泌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称为远距分泌〔telecrine〕。 2.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paracrine〕。 3.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所连接的组织或经垂体门脉流向腺垂体发挥作用,称为神经分泌〔neurocrine〕。 4.自分泌由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称为自分泌〔autocrine〕。 三、激素的分类 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 1.含氮类激素:〔1〕蛋白质激素,如生长素、催乳素、胰岛素等;〔2〕肽类激素,如下丘脑调节肽等;〔3〕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 2.类固醇激素:〔1〕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等;〔2〕性激素,如雌二醇、睾酮等。 3.固醇类激素:包括维生素D3、25-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 4.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素。 四、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1.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激素是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但激素既不能添加成分,也不能提供能量,只能影响体内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仅起“信使”的作用。 2.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逐级放大,形成一个效能极高的生物放大系统。 3.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激素释放进入血液,被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虽然它们与各处的组织细胞有广泛的接触,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此种特性称为激素作用的特异性。被激素选择性作用的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分别称为靶腺、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胞,激素作用的特异性与靶细胞上存在能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关。激素受体是指靶细胞上能识别并专一性结合某种激素,继而引起各种生物效应的功能蛋白质,即细胞接受激素信息的装置。受体与激素的结合具有高亲和力、可逆性和饱和性的特征。激素受体可

【2019年整理】第十一章血管生理

第十一章血管生理 第一节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动脉和静脉管壁从内向外科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 内膜由内皮细胞和内皮下层组成,为血液流动提供光滑的表面、构成通透性屏障、内分泌功能。 中膜主要由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及血管平滑肌三种成分组成。弹性纤维使动脉具有可扩张和在被扩张后发生弹性回缩,血管平滑肌改变血管的口径。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含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一、血管可按其生理功能不同进行分类 按组织学结构可分为:大、中、小、微动脉,毛细血管,大、中、小、微静脉。(一)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是使心脏的间断射血变成血管中连续的血流并减小动脉血压搏动。 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其血管壁坚厚,含有丰富弹性纤维。 (二)分配血管的作用是将心脏输出的血液输送到各个器官 分配血管指中动脉,即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的动脉管道,其中平滑肌较多。 (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的功能是控制器官、组织的血流阻力和血流量。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因其管径小,对血流阻力大。微动脉管壁含有丰富的血管平滑肌。 (四)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可控制其后的毛细血管的启闭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位常有平滑肌包绕。 (五)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广泛交织成网。管壁仅有单层内皮细胞,其外只有一薄层基膜包绕,通透性很高。 (六)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的舒缩活动可改变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指微静脉,通过改变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影响毛细血管的血压及血容量、滤过作用,影响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七)静脉在体内起血液贮存库即容量血管的作用 安静情况下,60-70%的循环血量容纳在静脉系统中。 (八)皮肤中短路的舒缩活动与体温调节有关 短路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吻合。 二、血管壁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一)血管内皮细胞可合成和释放若干种舒血管物质和缩血管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各种活性物质在局部维持一定的浓度比,对于调节血液循环、维持内环境稳定和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的意义。 合成和释放的舒血管物质包括:NO、内皮超极化因子、肾上腺髓质素、前列环素、CO等。 合成和释放的缩血管物质包括: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血栓素A2,前列腺素H2,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等。 (二)血管平滑肌也可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表达组织因子与凝血因子Ⅶ结合激活内、外源性凝血途径

生理学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 (一)填空题 1.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成年人在安静时所需要的氧量大约每分钟毫升。 2.人体在运动开始阶段也会出现氧亏。这是由于运动初期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等因素所致。 3.短距离跑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短,虽然总需氧量,但每分钟需氧量却。长距离跑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长,虽然每分需氧量,但总需氧量却。 4.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吸氧量,也可以称为。 5.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氧亏出现在和,时期,是运动时的和之间出现的差异。 6. 运动后、浓度的变化以及升高的影响,均为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因素。 7.影响乳酸阈的因素有、、、运动项目和环境条件等。 (二)判断题 1.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需氧量。() 2.最大吸氧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绝对值用L·min-1表示,相对值用ml·kg-1·min-1表示。() 3.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无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有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4.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 ) 5.乳酸阈是反映无氧耐力的一个指标。() (三)单选题 1.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称为()。 A 需氧量; B 氧含量; C 吸氧量; D 耗氧量。 2.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称为()。 A 乳酸阈; B 最大摄氧量; C 最大摄氧量百分率;D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3.人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的氧量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 A 运动后过量氧耗; B 氧亏; C 吸氧量; D 耗氧量。 4.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此时所消耗的氧量应包括() A 氧亏; B 运动后过量氧耗; C 吸氧量; D 需氧量。 5.不属于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因素是()。 A 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 B 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 C 儿茶酚胺的影响; D 体温升高的影响。 6.最大吸氧量绝对值的表示方法是()。 A ml·kg-1·min-1 ; B 次·min-1; C mmol·L-1 ; D L·min-1 。 7.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中枢机制是( )。 A 肺通气功能; B 肌肉血流量; C 血红蛋白的含量; D 心脏的泵血功能。 8.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是( )。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人体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包括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体液是指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又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其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稳态的意义 在于它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和神经分泌。 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包括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和温度。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跨膜转运,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具有特异性高、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等特点。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十一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 内容提要: 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本章为第十一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十一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原因与机制 2、促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因素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及分型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三)任务实施 任务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原因与机制 1、概念:是指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微循环中广泛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 引发DIC的病因较多,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其次为恶性肿瘤。产科意外、大手术和创伤也较常见。疾病过程中并发的缺氧、酸中毒以及相继激活的纤溶系统、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也可促进DIC的发生发展。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细菌、病毒、高热、抗原抗体复合物、持续的缺血、缺氧、酸中毒、败血症时的细菌内毒素等,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使其下面的胶原暴露,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另一方面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严重破坏,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Ⅲ)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种组织细胞内。在外科大手术、严重创伤、产科意外、恶性肿瘤或实质性脏器的坏死等情况下,组织严重损伤或坏死,导致组织细胞中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3)血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各种促凝物质 恶性疟疾、异型输血、急性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大量破坏,可释出大量

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整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支配心脏的各个部分,包括窦房结、房室联合、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心迷走神经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束及其分支,也有少量分支到达心室肌;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2.血管的神经支配与动脉血压调节有关的阻力血管主要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调节,其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在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某些副交感神经和某些交感舒血管纤维(作用于β受体),可以引起血管舒张,主要调节局部血流。 3.心血管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脊髓到大脑皮质的各个水平。低位脑干中有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下丘脑和皮质是心血管活动调节的高级中枢。 4.心血管反射 (1)降压反射:动脉血压升高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传入神经→各级神经中枢→经过神经中枢的整合作用→传出神经→心脏和血管→血压降低。由于这一反射在正常血压时也有紧张性,因此,当血压降低时,这一作用受到抑制,引起血压升高。这一负反馈性血压调节的主要作用是,当动脉血压发生变化时的快速调节机制。

(2)心肺感受器反射:在心房、心室及肺循环中的大血管壁上存在着许多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血管中压力升高或血容量增多,通过对这类感受器发生的刺激,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二)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与α和β受体结合,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的α受体和心脏β受体结合。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3.心房钠尿肽可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每搏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心钠素作用于肾脏,可以引起肾排水、排钠增多。 4.局部体液调节因素激肽、组胺、组织代谢产物(包括CO2、O2、各种酸性代谢产物等)能调节组织中小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以适应局部组织代谢的需求。

生理学总结 第四篇 血管生理

第四篇总结(二) 一、血管生理 这一章首先讲了血管有哪些种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血管要让血液流动,就要产生一定的血压,从而引出动静脉血压的内容。血液要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在微循环部分实现,并且要通过组织液。组织液回流的一条重要旁路就是淋巴系统。 血管按照组织学结构,可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中静脉和大静脉。大动脉富含弹性纤维,弹性大,可作为弹性贮器血管。中动脉平滑肌较多,可以管理器官的血流量,可作为分配血管。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中静脉及大静脉的可扩张性大、容量大,可作为容量血管。血液要在血管里流动,就需要一定的血压。动脉血压可用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等表示。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在心室收缩中期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在舒张末期动脉血压降到最低值,成为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压。由于血液要经过动脉、毛细血管,克服外周阻力,到静脉时压力已经很低。静脉血压和右心房的压力差是静脉血液回流心脏的驱动力,其中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凡影响此三者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比如体循环平均压、心脏收缩力、体位改变和重力、骨骼肌的挤压、呼吸运动等。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在微循环中进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主要有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几种类型。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扩散、过滤、重吸收和吞饮等方式实现血液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组织液回流的一条重要旁路就是淋巴系统。淋巴回流具有回收蛋白质、调节体液平衡、运输营养物质、免疫等功能。 二、心血管活动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心脏和血管受自主神经支配。其中心脏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可加强心脏活动,而迷走神经相反。心血管中枢分布于从脊髓到大脑的多个水平,其中延髓是调控心血管活动的最基本的中枢。当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可通过心血管反射进行调节。其中压力感受性反射可以在短时间里调控血压化学感受性反射在缺血、缺氧时调控心血管活动。体液调节中的化学物质有的可以增强心脏的活动,比如肾素、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内皮素等,有的可以抑制心脏的活动,比如血管舒张因子、心钠素、前列腺素、组胺、激肽等。血管紧张素II作用于心脏和血管的相应受体发挥作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对心血管活动进行调节,血管升压素具有收缩血管和抗利尿的作用。心血管的自身调节有两种机制:代谢产物自身调节机制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当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加时,CO2、H+、ATP、K+、腺苷等代谢产物增加,引起血管舒张。 三、学习的启发 1.学完一章后,要把知识串起来,串成一条线,明白这一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1、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2、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3、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称为反应 4、反应形式(兴奋和抑制):①兴奋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的产生或加强②抑制是 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的停止或减弱 5、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所需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 6、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 第二节体液与环境 1、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2、保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和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3、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 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1、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它是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 2、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 4、机体活动调节的方式: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 5、反馈:受调节部分(即受控部分)反过来对调节部分(即控制部分)的影响,称为反馈 6、负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称负反馈 7、正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的过程,称为正反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1、主动转运:①物质的转运是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要消耗能量 2、被动转运:①物质的转运是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不要消耗能量 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电位值 -70~-90MV 2、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3、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超极化 4、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即膜内电位升高),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5、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逆而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6、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1、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 2、血液又称全血 3、在有防凝剂的分血计玻璃管中,离心沉淀后,血液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为血浆,约占血容积的50%~60%;下层不透明的为血细胞,下层上面尖刀一薄层灰白色的物质,即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绝大多数为红色不透明的红细胞 4、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生理学 第十一章内分泌练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第十一章内分泌练习题及答案【选择题】 1、下列哪种激素不是由内分泌腺直接分泌的? A.胰岛素 B.生长激素 C.胰高血糖素 D.肾上腺素 答案:C.胰高血糖素。 2、下列哪一项不是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功能? A.调节新陈代谢 B.调节生长发育 C.调节心理状态 D.调节生殖功能 答案:C.调节心理状态。

3、下列哪一种激素不属于肽类激素? A.胰岛素 B.甲状旁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肾上腺素 答案:D.肾上腺素。 4、下列哪一种激素的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A.胰岛素 B.生长激素 C.性激素 D.以上所有激素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答案:D.以上所有激素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简答题】 5.简述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机制。

答案:胰岛素是体内主要的降糖激素,其生理作用包括: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抑制糖原分解,促进糖异生,降低血糖水平。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到以下调节:血糖水平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也会通过刺激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也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6、简述生长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机制。 答案:生长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和肌肉的发育。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受到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调节。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可以分别促进和 抑制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也可以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 经济法第十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对于可撤销合同,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合同后,该合同自()起无效。 A.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时 B.作出撤销决定时

(完整word版)生理学第11章自测

一、单选题(共1080 题,每题 1 分) 1.“神经激素”是指: A.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B.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C.只有酶功能的神经递质 D.神经系统内存在的激素 E.使神经细胞兴奋的激素 正确答案: B 2.远距离分泌是指激素: A.经血液运输到达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B.经局部的组织液扩散到邻近的细胞而发挥作用 C.经局部组织液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细胞自身而发挥反馈作用 D.沿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到神经末梢后释放入血而发挥作用 E.经腺体导管分泌到体外 正确答案: A 3.旁分泌是指激素: A.经血液运输到达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B.经局部的组织液扩散到邻近的细胞而发挥作用 C.经局部组织液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细胞自身而发挥反馈作用 D.沿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到神经末梢后释放入血而发挥作用 E.经腺体导管分泌到体外 正确答案: B 4.自分泌是指激素: A.激素经血液运输到达远距离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B.激素经局部的组织液扩散到邻近的细胞而发挥作用 C.激素经局部组织液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细胞自身而发挥作用 D.激素沿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到神经末梢后释放入血而发挥作用 E.激素经腺体导管分泌到体外 正确答案: C 5.关于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加强靶细胞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 B.减弱靶细胞原有的生理生化过程 C.不能添加靶细胞原有的生化反应的成分 D.能为靶细胞原有的生化反应提供能量 E.仅仅起信息传递作用,调节靶细胞固有的生理生化反应 正确答案: D 6.所谓激素的“允许作用”是指: A.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能够启动 B.使靶细胞内遗传物质能诱导新的蛋白质合成 C.使其他的激素能够分泌入血 D.使其他的激素在靶细胞上产生的效应增强 E.使其他的激素能顺利地降解 正确答案: D 7.以下哪种不属于下丘脑调节肽?

初中七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七八年级生物全部知识点】

初中七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七八年级生物全 部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 生命的特征: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需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排出废物等;能遗传和变异;对外界 的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二章探索生命 显微镜操作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整理。对光;从目镜中能看见一个白亮的视野。要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调节光线强弱结构有遮光器、反光镜。(光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光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如将 载玻片向左移,则像向右移。 低倍镜换用高倍镜后,看到的细胞数量变少,细胞变大,视野变暗。 在做临时装片时,盖玻片的放置应先一边接触水滴后,另一边轻轻放下。以免出现气泡。染色时在一侧滴染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的材料应是薄而透明的。 制作临时装片的一般步骤:擦载、盖玻片,在载玻片的中央滴清水,撕取实验材料,将实验材料置于水滴中展平,盖盖玻片,染色。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不一定正确)、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所有的实验都有变量(如水、光、温度、时

间、体积等)在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除了实验变量,其 它因素都相同。 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①细胞壁-保护,维持细胞形态。 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基本结构③细胞质-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内有液泡(内有细胞液) ④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 其他结构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人和动物细胞共有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没有叶绿体、没有大液泡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滴0.9%生理盐水, 刮取口腔内侧。 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 细胞是动物体和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生物体的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 细胞数目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体积增大是吸收了营养。 细胞分裂过程中先是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对生物的遗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植物的组织有:保护组织(番茄表皮、叶的表皮)、输导组织(根、茎、叶内的导管,筛管)、基本组织(或叫营养组织)如叶肉、果肉、分生组织(茎、根的尖端) 人体的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吸收(皮肤表皮)肌肉组织――运动结缔组织――营养、支持、保护(血液,骨,脂肪)神

生理题目第十一章内分泌

生理题目第十一章内分泌(共1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十一章内分泌 一、名词解释 1.激素 2.旁分泌 3.自分泌 4.神经分泌 5.靶细胞 6.允许作用 7.下丘脑调节肽 8.促激素 9.应急反应 lO.应激反应 二、填空题 1.按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将激素可分为两大类,即———和———。 2.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信使分子称为——,其作用的细胞称为————。 3.下丘脑基底部的促垂体区神经元分泌下丘脑调节肽,经————运送到————调节其分泌功能。 4.内分泌腺分泌水平的相对稳定是通过——机制实现的。 5.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和———。 6.由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其生物合成部位是——。 7.人幼年缺乏生长素将患——;成年后生长素分泌过多则出现———。 8.幼年时缺乏T3、T4将患——;成年后缺乏T3、T4将患—— 9.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有———、———、和———。 10.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可引起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嗜酸性粒细胞数目——。 11.应急反应和应激反应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系统活动的增强,而后者则是——系统活动的增强。 12.血糖水平升高可引起胰岛素分泌———。

13.胰岛A细胞主要产生的激素是——,B细肥产生的主要是——,D细胞产生的主要是———。 14.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 15.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胆固醇水平———于正常。 16.当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时,心脏活动———。 17.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的激素是——、———、和维生素D3 18.蛋白餐或静脉注射氨基酸可使胰岛素分泌————。 三、选择题 (一)A型题 1.血中激素浓度很低,而生理效应十分明显是因为 A.激素的半衰期长 B.激素的特异性强 C.激素作用有靶细胞 D.激素间有相互作用 E.激素有高效能放大作用 2.关于含氮类激素的正确描述是 A.分子较大,不能透过细胞膜 B.不易被消化酶所破坏,故可口服使用 C.可直接与胞质内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物效应 D.全部是氨基酸衍生物 E.用基因调节学说来解释其作用机制 3.第二信使cAMP’的作用是激活 A.DNA酶 B.磷酸化酶’ C.蛋白激酶 D.腺苷酸环化酶, E.磷酸二酯酶 4.下列哪种激素属于含氮激素 A.1,25-二羟维生素D3 B.雌二醇 C.睾酮 D.醛固酮 E.促甲状腺激素 5.神经激素是指 A.存在于神经系统的激素 B.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C.由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病理生理学重点整理

病理生理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疾病概论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2.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3.疾病: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4.病因(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5.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非特异性) 6.危险因素: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 7. 脑死亡一般应该符合以下标准:①自主呼吸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大脑全无反应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血清Na浓度正常范围130-150mmol/L;每天饮食摄入100-200mmol 2.水钠代谢(休克程度及发生难易:低渗>等渗>高渗)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130 mmol/L,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减少.以细胞外液失水为主原因机制:肾内或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理不当,如只给水,不给电解质平衡液. (等渗或高渗液丢失)①经肾丢失:长期服用高效利尿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实质性疾病;肾小管酸中毒②肾外丢失:经消化道丢失;液体在第三间隙聚积;经皮肤丢失. 机体影响: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口干不欲饮);有明显失水体征,皮肤弹性减退 防治:补钠液为主(张力液).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一章-内分泌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一章-内分泌 内分泌 一、名词解释 1、激素 2、神经分泌 3、激素的允许作用 4、下丘脑调节肽 5、应激反应 二、填空题 1、激素可按化学性质分为两大类。 2、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经运输到腺垂体,调节其活动。 3、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和,其中和合称为促性腺激素。 4、神经垂体激体包括和两种。它们产生于的神经元。 5、血管升压素的主要作用是即具有抗利尿作用,高浓度时还有用。催产素的生理作用则是和。 6、甲状腺激素主要有和甲状腺激素能使肌产热;它对生长的作用,主要是影响的生长发育。 7、调节机体钙、磷代谢的主要激素是、。

8、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主要分泌泌。糖皮质激素以影响三大物质(蛋白质、脂肪和糖)代谢为主,而盐皮质激素则以影响水盐代谢为主。 9、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还具有、等药理作用。 10、应急反应主要是由参与的。实际上,引起应急反应的各种刺激,也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当机体受到应激刺激时,同时引起应激反应和应急反应,两者共同维持机体的适应能力。 11、胰岛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糖素分泌量。 第十一章-内分泌 三、选择题 1、神经激素是指() A、存在于神经系统的激素 B、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C、由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D、使神经系统兴奋的激素 E、调节内分泌腺功能的激素 2、体内大多数由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转送到靶组织的方式是() A、远距分泌 B、腔分泌 C、旁分泌 D、自分泌 E、神经分泌 3、下列哪种激素属类固醇激素() A、肾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氢化可的松 E、甲状腺激素

4、下列哪种激素不是含氮类激素() A、肾上腺素 B、生长抑素 C、促卵泡素 D、雄性激素 E、胰高血糖素 5、下列哪种激素属于含氮激素() A、1,25-二羟维生素D3 B、雌二醇 C、睾酮 D、醛固酮 E、促甲状腺激素 6、下列不属于激素作用的特征的是() A、信息传递 B、特征性 C、高效性 D、相互作用 E、广泛性 7、激素作用一般特性的共同点是() A、由内分泌细胞粗面内质网合成 B、以cAMP为第二信使 C、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 D、对靶细胞有严格特异性 E、有高效能的生物放大作用 8、糖皮质激素本身没有缩血管效应,但能加强去甲上肾腺素的缩血管作用, 这称为() A、协同作用 B、致敏作用 C、增强作用 D、允许作用 E、辅助作用 9、血中激素浓度很低,而生理效应十分明显是因为:() A、激素的半衰期长 B、激素的特异性强 C、激素作用有靶细胞 D、激素间有相互作用 E、激素具有高效能生物放大系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