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充分发挥财政对保障房融资的支撑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对保障房融资的支撑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2694299.html,

充分发挥财政对保障房融资的支撑作用

作者:张会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2期

【摘要】资金是我国保障房建设必须迈过的一个坎。在目前信贷融资难度加大,金融杠

杆缺失的情况下,如何缓解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更好的发挥财政对保障房融资的支撑作用成为解开保障房资金瓶颈的关键。文章在分析保障房融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保障房建设上的财政实践,提出了完善我国财政投入、巩固财政支撑地位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保障房;融资

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前期住宅供应过度市场化的副作用逐步显现:一面是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加剧;另一面却是大量中低收入者无力承担最基本的住房消费负担。为此,我国于2011年重新启动第二轮保障房建设规划,以缓解住房困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保障房所具有的社会公共需求和社会保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是支撑其建设的最大责任主体,政府理应在其中尤其是资金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一、我国保障房建设的融资现状

(一)地方配套资金难落实,资金缺乏稳定性

根据目前“十二五规划”对保障房建设的部署,我国将在未来五年新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宅,按照年均1万亿的资金投入量来计算,五年共需投入5万亿人民币,这对于2008年的4

万亿投资计划来说还要高。在中央明确表示保障房建设的主体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情况下,无疑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中央财政补贴上:以2013年为例,中央财政共拨付1015亿元保障房专项资金(其中廉租房80亿元,公共租赁住房580亿元,棚户区改造355亿元),而根据住建部网站显示,2013年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共投入11200元(开工666万套,基本建成544万套),中央财政的补贴资金不足总投资的10%。事实上按照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的年度建设任务来看,中央财政资金占比将会更小。从目前我国地方财政的负担能力来看,承担30%基本已经达到极限。在目前地方政府事权大于财权的状况下,这对于多数城市来说是较难承受的。

(二)信贷融资预期并不乐观

银行信贷资金在保障房建设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的逐

步加深,银行方面逐步收紧对房地产的信贷资金。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潜在风险的存在以及保障房建设风险分担机制上的不完善令商业银行在对保障房建设的加大投入上存在顾虑。另一方面,近年来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呈持续趋紧态势,银行的信贷金额不断受到压缩。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二)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二)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总题数:32,分数:32.00) 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 A.筹集建设资金 B.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C.保持汇率稳定 D.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A. B. √ C. D. 财政分配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2.下列支出项目,属于保证执行国家职能需要的是( )。 A.高等教育 B.铁路设施 C.国防建设 D.电信服务 A. B. C. √ D. 保证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执行国家政权的职能和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国防、外交、公安、司法、监察、行政管理,以及普及教育、基础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卫生防疫、保健等。这类需要是典型的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通过调节使企业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获得大致相同的利润,这个职能是( )。 A.资源配置职能 B.收入分配职能 C.经济稳定职能 D.经济发展职能 A. B. √ C. D.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不同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财政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主要是通过调节使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能够反映其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努力状况,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使每个经济主体获得大致相同的收入。 4.下面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手段是( )。 A.允许进行抵扣税款的增值税 B.按比例征收的企业所得税 C.社会保障支出 D.发行国债增加基本建设支出 A. B. C. √ D. 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制度。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 5.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 )。 A.c+v B.c+v+m C.v D.m A. B.

加强财务服务保障职能

加强财务服务保障职能促进国税和谐健康发展 周毅群 按照市局党组提出的八个深刻领会和学以致用的要求,通过这一阶段以来对十七大报告的学习和思考,今天借这个机会,谈谈结合国税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如何贯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财务服务保障职能,促进新余国税和谐健康发展的几点体会,不足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亮点和重点之一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高度重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从改革、制度、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把发展与稳定更加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税务系统光荣而又重大的使命。 目前,我们新余国税局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切实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

风,在构建和谐新余国税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财务工作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财务管理对保障和促进税收中心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构建新余国税的背景下,财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首先,和谐税务建设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新需求。财务工作必须致力于公平预算分配,降低税收成本和风险,为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财务工作赋予了新内涵。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体现在税收征收管理和内部行政管理两个方面。财务管理是内部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克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加强税收征管服务。第三,“两权”监督制约给财务工作明确了新要求。财务管理权是“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两权”监督制约,要求财务管理权行使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位,都必须遵从政策法规的规定,体现监督制约的要求,反映反腐倡廉的精神,促进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今年以来,我局的财务管理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年初工作部署,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势头良好、特点鲜明:一是注重加强制度建设,财务监管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注重发扬创新精神,国库集中支付和网络版财务软件上线等财务改革的工作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三是注重规范管理服务,发挥财务为基层服务,为税收中心工作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例如,近两年来,通过积极向上级申报,争取基建立项,使全市国税系统的办公生活条件得到全面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doc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公共财政具有稳定经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等职能作用,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服务。 充分认识公共财政的使命和责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多方面对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明确了深化财税改革的主要任务,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要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各类社会主体实施统一的财税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现代管理原则,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公共财政具有稳定经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等职能作用。发挥好这些作用,就要求通过相机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通过财政支出增减变化的结构性安排以及财税政策引导,弥补市场失灵和不足,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通过税收这一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筹集财政收入,并运用财税政策和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依法对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财政分配和经济运行规范有序,维护财经纪律。可以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方方面面都与财政息息相关。财政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对财政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始终牢记和认真履行公共财政的使命和责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服务。 精心谋划财政改革与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科学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财政干部综合素质。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到财政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政策制定、宏观调控、预算安排、体制改革、监督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等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 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局出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总体部署和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着力推进财政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并将工作中的有效做法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方式稳定下来,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坚持科学管理。财政管理直接影响着公共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效果。要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工作规律,健全管理制度,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把握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精确、细致、深入地实施管理,并把公开、透明体现在各项财政工作中。 坚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财政干部的大局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一、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一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现在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与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一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一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以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尽管企业和个人活动于市场有效领域内,而政府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内,这是划分两者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然而,现实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担的。为此,非赢利性就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来界定

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

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国税系统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防范和控制财务运行风险,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会计法》、《国家税务局系统经费会计制度》、《国家税务局系统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就全面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财务网络版核算为基础,切实规范全市国税系统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以“细”为起点,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岗位、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在实践中狠抓落实,并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行使财务监督职能,拓展财务管理与服务职能,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 二、实施目标 通过在全市国税系统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三个转变”,即财务工作从静态核算向动态控制转变,从应付事务向操作规范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预算执行的刚性和均衡性进一步增强,财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财务收支管理进一步规范,财务工作各环节运行更加顺畅,执行更加有力。 三、主要内容 (一)规范财务岗责体系 按照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各级各单位必须尽快完善财务岗位的设置,制定较完备的职位说明书、工作标准和岗位考核办法。市局财务管理科设置财务负责人岗、预算管理岗、基本建设管理岗、固定资产管理岗、财务稽核岗、监督考核岗、经费会计岗、经费出纳岗、综合管理岗等,各全职能预算单位也必须参照市局财务管理科岗位设置情况,规范本单位岗位设置。各直属单位相应设置财务负责人岗、财务报账员岗、基本建设管理岗、固定资产管理岗等岗位。在人员配备上,可以一人多岗,也可以一岗多人,但不相容岗位必须分离,做到相互监督,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风险。 (二)强化财务制度建设

如何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如何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摘要:针对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的现状,通过对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理论以及财政职能的分析,提出了发挥财政职能以促进社会收入分 配公平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社会收入分配、分配公平、财政职能 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理论分析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国的社会收入分配受到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的双重约束。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正确理解收入分配公平,首先要搞清楚机会公平与社会结果公平的关系。所谓机会公平是指社会中所有的人在享有平等自由的前提下都有获 得一定地位、权力、财富的均等机会;结果公平是指社会中所有的人在享受平等自由的前提下,获得均等的地位、权力和财富。从历史上来看,任何社会发展的阶段都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结果公平,所以,实现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应着力注重实现机会公平,并兼顾结果公平。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既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限制高收入人群收入。 资源配置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来实现,即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等情况,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还需要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针对社会收入不公的现象,运用财政的资源配置职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采取转移支付制度和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制度建设、消 除地方封锁和地方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服务等方法,促进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通过财政政策的倾斜,加大对低收入人群

的补助,从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缩小地区、个人的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 二、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政府一般以税收等形式筹措资金,以不损害市场机制和秩序为原则,提供公共商品。为此,应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各级财政年度增收的大部分要有用于解决就业、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结合国企、国资改革的推进,研究制定国资反哺社会保障事业有梯次、广覆盖、保基本的政策措施,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撑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分类型、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形成“保底”机制,稳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稳步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并形成“橄榄形”的社会收入结构,实现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 三、破除垄断部门的垄断利益,就必须要降低相关垄断行业的门槛,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同时改革不公平的资源配置制度,让各类市场主体在获取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时基本处于平等的地位。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就是指政府在进行财政分配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社会公平,而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的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范围也就是社会公平的实施范围。社会公平的实施范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改善初始条件的不公平;二是完善市场机制,尽可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在个人偏好方面进行适当的干预。针对社会公平的范围,有效地提出相应的财政措施,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相对公平。 一、改善初始条件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保证人们基本的生活条件, 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尽可能消除由于初始条件不同而造成的不公。二是提供公平的公共劳务。需要强调的是,改善初始条件主要是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劳动力

浅析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

浅析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 1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以来,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我国之前通过拉动投资、消费以及出口的方式进行稳定经济增长发展,而这也带来了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长期发展会导致出现很多的经济遗留问题。而在最近的几年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国家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善和措施,但这种宏观调控的手段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经济的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周期变化的问题,而是在经济结构上出现了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所以必须要对结构采取变革措施,进行相应经济政策调整,保证经济能够稳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主体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而这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在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局面时,为了跟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脚步,就必须在创新和制度改革方面做出变革。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就是我国在解决经济困局中的关键性改革,能使我国的金融业向综合性服务性目标转型。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 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领域来说,要让优质供给加强,无效和低端供给要减少,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要扩大,使结构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生产潜能得以提高,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方面,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 供给侧结构的改革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启动内需,来带动经济发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的矫正、整合、优化配置经济结构,以提高供给能力来满足需求侧的变化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用

财政概念与职能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1、什么是财政?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由于观点不同,所下的定义有所不同。按照“国家财政论”的观点,所谓财政是指以国家为主体分配资金活动。讲具体一点就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对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GNP)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活动。而如果按照目前提倡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公共财政论”的观点,所谓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保证社会公共需要,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所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活动。这里的区别只是:一个是讲国家集中和分配资金是为了实现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一个是讲国家或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是为了保证社会公共需要。 2、财政分配的内涵: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分配活动,那么分配的主体是什么?客体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性质是什么?这是必须也应当要弄清楚的问题。 ①财政分配的主体。就现代财政分配的主体来看,“国家财政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学者们并无多大分岐,一致认同国家或政府在财政收支活动中负有特殊重要地位,国家或政府就是财政分配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其本身所进行的分配活动,不属于财政分配活动,只有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才是财政分配活动。这里所讲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通常指资源配置;也包括生产成果的分配,即对单位和个人的收入分配的安排和调整。 ②财政分配的客体。即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国民生产总值(GNP),主要是指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在社会商品总价值量中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V+M,也就是一定时期一国新创造的价值量。其中,”V+M”中的M量,也就是剩余产品价值,是财政分配资金最主要来源。“C”被马克思称之为补偿基金的部分,即生产资料消耗的部分,自1985年国家取消集中企业折旧基金以后,基本上不再构成财政收入的来源。 ③财政分配的目的。即国家或政府为什么要进行财政分配?“国家财政论”者认为,是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目前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公共权力方面,即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费用,国防、外交、公检法等支出需要;二是公共事业福利方面,即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基础科学、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抚贫救济等支出需要;三是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各种国有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海港、码头,江河湖海治理,各种水利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等项支出的需要。讲到这里,要特别提示一下,实现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和保证社会公共需要到底有什么区别?这里作出简介:厦门大学邓子基教授认为: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涵盖了“社会公共需要”。自阶级产生以后的人类社会里,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由国家来执行的。所以社会公共需要自然也就表现为国家的需要,即实现国家行使职能需要。但反过来“社会公共需要”却不能包涵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因为国家行使职能的范围永远大于“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关于“国家

政策性银行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有哪些

政策性银行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有哪些? 政策性银行不同于政府的中央银行,也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商业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缺陷,从而健全与优化一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与其他银行相比,政策性银行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资本金性质看,政策性银行一般由政府财政拨款出资或政府参股设立,由政府控股,与政府保持着密切关系。如德国(复兴开发银行法)规定:复兴开发银行为政府所有,其中联邦政府占80%的股份,各州政府占20%的股份。法国的对外贸易银行,是由法国的中央银行持股24.5%,信托储蓄银行持股24.5%,以及其他大商业银行投资组成。 第二,从经营宗旨上看,政策性银行不以营利为目标,而以贯彻执行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为己任。其主要功能是为国家重点建设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的行业及区域的发展提供资金融通。一般包括支持农业开发贷款,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贷款,进出口贸易贷款等。但是不以营利为目标并不意味着政策性银行都不盈利,或是都无视效益性,而仅仅是以经营的目标角度来讲,不追求盈利或利润最大化。 第三,从业务范围上看,政策性银行不能吸收活期存款和公众存款,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提供的资本金、各种借入资金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筹措的资金,其资金运用多为长期贷款和资本贷款。政策性银行收入的存款也不作转账使用,贷款一般为专款专用,不会直接转化为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所以,不会像商业银行那样具备存款和信用创造职能。政策性银行有自己特定的服务领域,不与商业银行产生竞争。它一般服务于那些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且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资金回收慢的项目领域,如农业开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贸易、中小企业、经济技术开发等领域。 第四,从融资原则上看,政策性银行有其特殊的融资原则。在融资条件或资格上,要求其融资对象必须是从其他金融机构不易得到所需的融通资金的条件下,才有从政策性银行获得资金的资格,且提供的全部是中长期信贷资金,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商业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有的甚至低于筹资成本,但要求按期还本付息。 第五,从信用创造能力看,政策性银行一般不参与信用的创造过程,资金的派生能力较弱。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不是吸收存款,而往往是由政府提供,而且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主要是专款专用,正常情况下不会增加货币供给。

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单据及规范单据的使用 1、外购东西及付材料款尽量要对方开具发票或收款收据及销售清单。 2、建议刻一个发票专用章,厂里使用的收款收据、出库单、入库单等 单据盖上发票专用章,防止以后业务量大后工作蔬葱,别人用自开的单据冒领款。 3、最好指定一个保管员负责材料及成品模板等财物的保管及进出开 票。 4、木片、胶水、面粉等大单材料采购时验收人与付款人不能同为一人。 由验收人开具4联的入库单,不再使用收款收据,绿色联交客户,蓝色联交会计(苏克孟),红色联交付款人(林宝明),验收人留白色联。付款人依据红色联入库单付款,结账时交会计核对。付现金时要求收款方签名及注明“已结清”,如银行转账则附上转账单。付款人不能填开入库单。 5、外购零星东西由使用人在发票或收款收据及销售清单签字验收,使 用人和采购人为同一人的由其他人签字验收。不必另开入库单。6、对外销售模板由保管员(或开票员)开具4联出库单,由老板(或 指定人员)签字后方可装车出厂。白色联保管员留存,绿色联交购货方,蓝色联交会计(苏克孟),红色联交收款人(林志斌)。收款人收款后连同收款时开出的收款收据红色联交会计核对。 7、收款人收到销售货款时开具4联的收款收据。白色联收款人留存, 绿色联交购货方,蓝色联交会计(苏克孟),红色联在收款后月底结

账时交会计核对。 8、在结算车间工人工资时由保管员开具4联的入库单。白色联保管员 留存,绿色联交包工人(阮杰),蓝色联、红色联附在结算费用报销单上(不再使用收款收据)。要求收款方在费用报销单上签名及注明“已结清”,如银行转账则附上转账单。 9、出纳在付借款时要求对方填写借款单,在付款时如对方不能提供收 款收据则填写费用报销单并由收款人签名。收到款时开具收款收据。 10、在收到销售货款时如因数量误差或质量问题扣款,在开具的收款收 据上注明发货日期、少几张、扣多少款。 二、加强岗位制约及支出审批权限 1、细化岗位分工,形成互相岗位制约及监督。采购人不能兼验收人; 付款人不能填开入库单;成品模板保管员不能收销售货款;收款人不能开具出货单;保管员成品模板出厂要经老板在出库单上签字方可出厂;结算车间工人工资时要保管员填成品模板入库单方可付款; 付款时要凭单据及对方签名方可付款。 小企业报销制度 一、费用报销程序 1、外购材料用品及支付任何款项均需取得对方开具的收款凭据,在原始单据上要注明费用发生明细、日期、金额大小写要全,原始单据不得有涂改的痕迹,除伙食费(购菜、米、面)以外的原始单据必须加盖有销售方的章,凭合法的原始单据将票据粘贴好,用中性笔填写经费支出报销

财政金融政策扶持经济

财政金融政策扶持经济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一、国外财政对农村金融扶植政策的借鉴 (一)各国把合作金融作为农业金融制度的基础 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合作金融的参加者多是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者。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信贷决策以基层信用社为主,资金清算以上层信用社为主。最基层的信用社是信贷决策的主体,上一层次的合作银行或联合社不进行干预,中央合作银行或中间层次的合作银行则发挥“信用社的信用社”作用,为基层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和融资服务,主要是解决“小”信用社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单个信用社法人主体没有像大商业银行一样庞大的分支机构,缺乏自己的结算络,业务受到限制;二是单个信用社规模小,如果备付金过多,影响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备付金过少,容易发生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这样,基层信用社和上一层次的信用社就形成了有效的业务合作关系。 (二)财政扶植农村金融进而间接补偿农业成为重要通道 各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措施。由于财政的力量是有限的,各国政府制定农业金融法规,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对公营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并通过他们贯彻农村金融政策。同时,为了保障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政府的银行,也有私人银行、农村信贷协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有非正式金融组织。政府通过税收、补贴、担雹基金、信贷政策和利率等手段进行调控,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资金总量,支持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现代化。 各国政府通过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其目的是以农村金融为渠道,把财政的补偿输导给农村经济。通常采取的方法有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资金、提供担保等等。例如,财政贴息后,银行执行低利率的政策,目的是降

大力加强后勤财务建设,努力提高经费保障能力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管理纵横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93 大力加强后勤财务建设,努力提高经费保障能力 孙昕 黄河小浪底水资源投资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机关单位后勤保障工作也迎来许多新的问题。虽然各级领导在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升后勤财务建设和经费保障能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真正将“保生活、保运转、保中心、保建设、促发展”的后勤保障原则落到实处,是一项需要思考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后勤财务建设经费 前言:加强后勤财务建设, 提高经费保障能力,是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推动后勤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实现国家各项工程建设目标、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的根本保证。我们应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贴近业务实际,认真吸收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管理思想,确立现代后勤发展目标,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后勤财务建设和经费保障能力,为各机关单位提供坚实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保障效益,强化预算管理,大力推进后勤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 全面深入的推行经费集中核算,科学合理调度经费,在细化预算管理,强化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全面实行集中核算。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对重点单位的经费可以稍微倾斜,以适应重点中心工作更好开展,确保经费开支更趋合理,进一步提高经费保障效益。还要管好用好标准经费和物资,积极推广后勤规范化管理经验,工作中加大遵章管理力度,每个人都应严格遵照制度执行,把后勤财务人员的思想、行动真正统一到法规制度上来。建立财务保障考评制度,通过对各项经费保障率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分析、论证,评估财务保障能力的高低,对财务保障能力低的单位及主管人员要追究责任,以提高财务保障能力。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障经费供应,并通过预算编制把经费使用安排合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凡列入预算中的项目都要保障经费供应, 做到重点项目重点保障, 一般项目尽量保障,全面提高经费保障能力。 二、抓好后勤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事实表明,一支素质低的财务人员队伍是不可能很好地执行国家和单位的各项财经法规和制度的, 对经费运作也不可能做到科学控制,更是导致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充分认清财务人员对促进后勤工作和提升经费保障的重要性,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一是树立正确意识,要加强后勤财务人员建设,首先要培训他们树立“服务、学习、参谋、监督、创新”意识,这是培养他们成为一支高层次、复合型高素质财务人才队伍的基础,也是新形势下提高经费保障能力的必然选择。二是加大对高素质财务人才的培养力度,各单位可以开展创新教育,抓好继续教育,严格落实后勤训练大纲,进一步加强后勤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检查评估和惩奖制度,对人员专业素质进行考核检查。三是完善后勤财务人才的培养,细化岗位职责,优化培训机制,抓好岗前培训,合理调整时间和人员岗位,完善走出去、请进来、参观交流等多个途径的培训机制。此外,从目前情况来看,细化岗位职责势在必行,一人多职严重影响了后勤工作的开展,单位应对各类后勤人员的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做到权、责、利相对应,激发财务人员的内在动力,提高财务工作水平。四是严格执行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端正指导思想,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改革管理方式和手段,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向管理要效益。五是完善用人机制,切实把好人员选配关、使用关、培训关和走留关,营造能上能下的良好氛围。事实证明,用好人才是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正所谓管理出效益,人才是关键。六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 识、高新科技知识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学习,掌握经费运行规律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培养大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经费管理所需要的人才,把真正优秀的同志选拔到后勤岗位上去,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后勤财务队伍。 三、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通过财务监督可以有效考核业务成果,揭露矛盾,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采取措施,堵塞漏洞,做到防患于未然,而管理也必须要监督,监督保证管理、促进管理,只有把管理与监督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使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要做到领导重视,健全组织,保障内部监督逐步推进;建立制度,完善机制,确保内部监督有序开展;加大力度,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内部监督检查工作;注重服务,强化管理,充分发挥内部监督职能作用;内外结合,上下贯通,切实提升内部监督效果。各机关单位应重视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规范经营管理,提倡全员参与,创新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四、加强机关单位后勤财务管理制度工作 规范机关后勤财务管理工作,是加强后勤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机关单位提高经费保障能力的保证。一方面,要规范财务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思想上对财务管理有正确认识,工作开展更是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发现问题要认真分析并及时研究对策。另一方面在监督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因为财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错综繁杂,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加以约束,很容易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导致各种腐败行为的产生。只有完善的制度,严格的执行,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钱,用制度管权,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做好单位后勤财务建设,从而提高经费保障能力。 五、积极探索创新,寻求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思路 面对新形势,我们应积极探索财务管理的新思路,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科学管理财务的新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可持续的发展观,为加强单位后勤财务建设指引科学的发展方向,为提高经费保障能力做好基础工作。工作中既要做到决策科学化,尽量提高,又要做到管理统一化,所有收支经费均由财务处扎口管理、统一核算、严格审批权限,实行“一支笔”审批,杜绝“小金库”的存在,还要做到监督经常化,作为后勤事务管理机关来说,加强自身建设,是保证后勤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各项专用资金支出都由相关领导负责,成立由纪检、监察、财务、综合等部门人员参加的审计小组,进行专项资金审计,并形成审计报告向上级汇报。 结束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研究后勤保障工作的规律,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强化后勤财务建设,提高经费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明.重制度重体系强化内部监督.检察日报. 2010.2 [2]徐剑飞.大力加强后勤财务建设,努力提高经费保障能力.金融经济,2008(10)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保障公共卫生健康发展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保障和促进 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王仲阳 公共卫生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通过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达到改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公共卫生是全社会的问题, 因而,对其的财政投入需要全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关注,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稳定的发展,造福人民群众。 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党中央日益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不断加大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促进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然而,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却日益恶劣,也使得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急需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探索良策,解决问题。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的健康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一、公共卫生的基本内涵和功能 (一)、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最简单的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防御)、Protection(健康保护)。 1988年,艾奇逊报告将公共卫生定义为:“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促进健康的科学和技术。”这一概念高度概括了现代公共卫生的基本要素。 这些定义表明:公共卫生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居民健康,研究的重点是整个人群。公共卫生作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其实质是公共政策,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经济学家EyitayoLambo就认为,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对于公共卫生承担重要责任。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一)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一)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中级财政税收-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精选试题)

中级财政税收-公共财政与财政职能 1、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来说,社会不公平首先来自()。 A.制度不完善 B.市场经济初始条件的不公平 C.个人状况的不同 D.家庭状况的不同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是()。 A.企业 B.政府 C.市场 D.国家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的范围是以()为标准。 A.外部效应 B.公共产品 C.收入分配 D.市场失灵 4、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行为是指()。 A.公共产品的成本和收益外部化

B.消费者以隐瞒其偏好的方法来获得公共产品的消费 C.居民能正确地表达他们的需求 D.消费者按照他们的收益支付公共产品的成本 5、实现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是()。 A.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 B.完善激励约束制度 C.完善民主、科学的财政决策体制 D.确保公共部门的行为不偏离政府的意图 6、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主要取决于()。 A.市场经济 B.政府分配 C.公共产品需求 D.社会公共需要在整体社会需要中所占的比例 7、()是市场经济中个人经济行为的准则,也是产生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 A.个人偏好 B.个人生活条件 C.个人价值观念

D.市场供给需求 8、在开发的经济条件下,()是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 A.收入大于支出 B.支出大于收入 C.国际收支平衡 D.收入分配公平 9、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采取的财政预算政策是()。 A.结余政策 B.平衡政策 C.赤字政策 D.紧缩政策 10、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可以采取的财政预算政策是()。 A.结余政策 B.平衡政策 C.赤字政策 D.紧缩政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