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100811201张发展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充分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该走的道路。关键词辛亥革命运动意义道路

1.辛亥革命社会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3)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4)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思想武器;

(5)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6)民主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7)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2.辛亥革命的概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中国在经历了戊戌维新的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创办了《浙江潮》、《苏报》、等多种政治刊物。

与此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等。一九〇五年七月二十,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九一一年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一月之内,有十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一九一二年三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然而,由于革命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终究被军阀势力所窃取。3.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在反帝方面,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甚至幻想以妥协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第二,在反封建方面,对封建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估计不够。

第三,在依靠对象上,没有唤起广大的人民群众,并且基本上没有使用广大农民的力量。

第四,在组织领导方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具有深远而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此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再也不能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为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资本主以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这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民的精神解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显著增加,使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4)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到推动作用,使亚洲出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起的一个伟大里程碑。”(5)辛亥革命具有它深广的意义。

5.辛亥革命的经验总结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主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那么,中国该谋求怎样的新出路,有了新出路又该怎样走?

首先,在政治上,辛亥革命敢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拉下马,封建专制制度不能统治中国,并且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也不能领导中国,故需探索民主共和制度,以引导中国走向富强。辛亥革命把反动的封建帝制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为此后的革命积累了经验。它引领的政治风暴使一切专制的制度无法占领地位,也许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尚未形成,但中国人民心深处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已经形成。在辛亥革命后的斗争岁月中,中国人民努力践行者孙中山梦寐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国”。

其次,在经济上,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向了近代化的发展。在革命政府的奖励、推动下,一个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临。孙中山辞去大总统的职务后,认为“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民主俱达”,“政治上革命今已如愿而尝矣”,此后乃是“以民生主以为归宿,即是注重实业。”虽然这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但却真的给近代化经济带来了生机。孙中山亲自制定的《实业计划》蓝图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的发展之路。以发展交通为重点,提出建招铁路、公路干线、疏通运河、新建港口,计划通过交通线联通工业区,走近代化工业之路,以改变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实现中国工业化。虽有些措施不切实际,但深深影响了中国,有着不可估量的生命力。它也引导中国向工业化之路发展。

再次,在思想文化、社会习尚上,辛亥革命也开创了一代新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砸碎了“忠君尽道”的封建专制文化的枷锁,人们开始用新的道德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念思考问题认识社会,封建道德日益为人民所遗弃,思想界得以解放,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崛起承传中山先生志业奠定了思想根基。

总之,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文化自由化,对中国的现代影响深远。

6.结论

辛亥革命及其后的斗争最后都归于失败,但它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和启示,要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必须寻找新的革命思想、新的革命政党、新的革命力量、新的革命道路、新的革命前途,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壮大和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成为新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中国新的领导核心。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时期。

参考文献

【1】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1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3】思黄:《中国革命史论》,《民报》第1版

【4】<<中国近代史>>教育出版社

【5】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一集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辛亥革命研究报告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结题报告 一、课题意义 人教社高一历史教材设置“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活动课,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如何与高中历史学习相契合。我们通过开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实践活动,探索研究性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相契合的新型学习模式。 二、研究目标 1.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去图书馆、阅览室,上互联网,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整理、辨别、分析历史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尤其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开展写作历史小论文、组织演讲比赛和模拟学术辩论会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语言表达和临场应变等能力; 4.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意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能力,从而使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共享;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三、研究方式 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模拟学术讨论、多媒体演示法。 四、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选择研究子课题,教师开设辅导讲座。 请学生在原先设计的研究课题“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研究子课题,并根据选择的研究子课题划分研究小组。 教师开设辅导讲座,向学生介绍近年来辛亥革命的研究动态;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写作历史小论文。 第二阶段: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查阅各种书刊杂志以及各种资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获得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有逻辑、有条理地整理和归纳资料,仔细研究内在联系。 第三阶段:写作历史小论文。 写作历史小论文时,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多棱面展开论述,力求达到“百家争鸣”的效果。 提倡合作完成。初步成文以后,还要进行加工润色。最后将所写的小论文编辑成Word 五.小论文 辛亥革命

复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二)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主备人葛涛 一、学习目标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三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成果及作用。戊戌变法的背景,措施及作用。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阅读、分析、对比、列举、图示法等 四、学习流程 (一)导入 近代化主要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法制化;在思想上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过程。 纵观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先后经历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我们本节课学习后两个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学习过程 【快速阅读课本,根据课堂笔记构建知识结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 袁世凯上台后尊孔复古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识记基础知识】 1.辛亥革命的背景、时间、重要战役、指导思想、性质、结果,影响,胜利和失败的原因。 2.孙中山的重要活动。 3.三民主义的内容。 4.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的时间和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性质、影响。 5.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6.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 【思考讨论,能力提升】小组讨论,分组展示,互相借鉴,教师点评总结

辛亥革命

浅谈辛亥革命 【论文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下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伟大革命。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封建民主孙中山成功失败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实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权利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他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及破产 1911年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1911年10月10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一月之内,有十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使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1911年11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成立;28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然而,由于革命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终究被军阀势力所窃取。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1、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影响 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其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期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制帝的复辟,如袁世凯洪宪帝制,但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

辛亥革命前后的女性变化

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 —————辛亥革命前后的女性变化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篇章,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史总是伴随着各种压迫和欺辱。泱泱大国,那些让我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传统,在西方蒸汽机的轰鸣声中面临分崩离析,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声在列强的枪鸣炮轰中显得尤为苍白。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到毛主席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各个阶级的人民都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辛亥百年,世纪新梦。虽然辛亥革命未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性质,但是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借着辛亥革命的民主之风,利用西方的“天赋人权”以及“妇女解放”学说,中国的女性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缠足女子与天足女郎——风俗习惯 缠足是汉民族压迫女性,畸形审美的产物,沿袭近千年,如果以20年为一代来计算,在中国已传沿四五十代之久。缠足给妇女带来身心扭曲的痛苦,在世界上也属罕有。从记载所见,这缠足是用5尺长2寸宽的布条,紧紧地缠在女童的足上,把足背及4指下屈,压至足心,被缠者痛得汗如雨下,甚至鲜血淋漓。亲自动手的往往是母亲,说是“娇女不娇足”。所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真切地反映了女性缠足被摧残的痛苦。 随着民主革命的进行,人们的民族平等意识的觉醒,女性的平等呼吁开始,各种反缠足活动都开始出现。20世纪初,反缠足宣传非常火热,各种报刊连篇累牍地刊载有关文章。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为扫除积弊,更新气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 1911年10月19日,辛亥起义成功后的第9天,湖北军政府即发布妇女放足的通告。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立即于1912年3月13日发布命令:“恶习流传,历千百岁,害家凶国,莫此为甚。……当此除旧布新之际,此等恶俗,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国本。为此令仰该部,速行通饬各省,一体劝禁,其有故违禁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切切此令。”各地政府纷纷呼应,放足运动到民国时期首先在大城市得到普及,在上海还成为新的时尚。 除了放足这一项,辛亥革民期间还由于多和女性有关的移风易俗措施。从束胸到放胸;从结婚必须遵从父母到抗婚到自由恋爱;从必须遵从丈夫到男女平等;。服饰方面出现旗袍、胸罩(这个和放胸有关);教育方面女性可以享受教育了。总之女性地位等到极大提高。 二.妇女参政——社会活动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这一时期的妇女参政运动提供了契机。这一时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妇女界首次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妇女要求参政权”的口号。“中国数千年之制度,以女子为奴隶者也,强女子以服从者也。”“数千年之世界,人治之世界也,阶级制度之世界也,故世界为男子专有之世界。”在这个“男子专有之世界”里,中国女界如此声势浩大地提出“妇女参政”的要求,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女界也为此走上了一条坎坷奋斗之路。 中国同盟会的创立,中国女界中的先进分子——秋瑾、何香凝、唐群英、林宗素等人也纷纷加入,投身于革命的前期准备工作。1911年l0月,武昌起义爆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滨州模拟)广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 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与上述《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歌主旨相左的是() A.北伐西征、天京突围 B.“无处不均匀”、天京事变 C.冲击纲常、打击侵略 D.重振朝政、保卫天京 3.洪秀全定都南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4.(2012·济南月考)160年前的南方民谣唱道:“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②③D.②④ 5.有人认为,中外史学家历来所讴歌的所谓《天朝田亩制度》,事实上这宗社会主义的土改方案,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这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 A.从来没有能够实行 B.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实现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走共产主义道路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了解武昌起义后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分析“南北议和”的原因,理解其影响。 (3)知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导课环节】 师:如果我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个皇帝?出现过多少个王朝?恐怕没有人能回答。如果我问,中国皇帝制度的结束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同学们能回答吧?生:辛亥革命。 师:对。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此后两千多年中,中国共出现大大小小六十多个王朝、近五百个皇帝。但是不论经历了多少个王朝,出现了多少个皇帝,中国社会专制制度的本质没有改变。而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有三个重要角色: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同学们对孙中山、袁世凯和清政府分别有什么认识? 生:孙中山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民国,是一个伟人。 生:袁世凯是一个野心家,他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来还复辟了帝制,是个反动人物。 生:清政府腐败。 师:同学们对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客观吗?如果有人说清政府未必腐朽?同学们会怎么想?如果有人说袁世凯对辛亥革命、对中华民国的建立还是有功劳的,同学们又会怎么想?还有,当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孙中山远在海外,过了两个多月,孙中山才回国。所以,有人说,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对这个观点,同学们又有何感想? 学生思考。 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重新走进一百年前的那段历史,看看孙中山、袁世凯和清政府在辛亥革命期间,究竟做过什么?当然我更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历史学习,进一步思考,20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究竟是哪些力量推动了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的认识,提出新的观点和问题,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欲望。】 一、辛亥革命前的中国 1.天灾与谣言并存 师: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天灾与谣言并存。 (1)天灾的年代 师:请同学们看当时的一些文字记载(学生读):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生:1894年,在檀香山 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 (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生: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快要100年了。一个纪念日,到了纪念100回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会热闹一下。况且,1911年双十这个日子,中国帝制告终的开始。走向共和的中国,经过了100年。民主共和思想,是否深入人心不知道,至少在名号上,跟上了世界潮流。就凭这一点,也值得庆祝一番。 让我们一同把目光拉回到100年前的那个秋天。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下面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之后,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南方数省被士绅军阀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控制,后南北议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民国迁都北京。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北洋政府是民国历史上第一个形式上统一中国的军阀政府。后来随着袁世凯打击异己,牟求称帝,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掀起了多次反袁战争。袁世凯称帝后,旗下北洋军阀众叛亲离,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不久病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解体,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浙系等军阀,各派军阀互相争权夺利,掀起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军阀混战的高潮。 让我们看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变化。 制度方面: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是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列强忙于火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但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也导致了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只发展在轻工业,重工业几乎没有发展,缺乏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2,相对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来说还很薄弱,这就意味着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不可能让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民族工业相对与本国自然经济来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在自然经济的束缚下,民族工业很难发展。 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生活的变化是皮相的,甚至并没有真的变过来,至少在

高中历史必修一 辛亥革命知识点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②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4.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5.主要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6.不同阶级的斗争: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③组织条件:革命团体、革命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⑤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 ●武昌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 ①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革命主动精神 三、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1.民国成立及其性质:(1)成立标志:(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原因) ①掌权者为革命党人 ②实施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引发的思考

辛亥革命引发的思考 摘要: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完全意义的伟大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同时,“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人民群众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造就了作为民主旗帜的孙中山。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思想战线的斗争,彻底清除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把握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轨迹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思想影响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经济影响

辛亥革命研究

蒋雁行与淮安辛亥革命 蒋雁行(1875-1941)字宾臣,直隶河间人,勋二位、靖威将军、陆军上将。1875年(光绪元年)生于直隶阜城,1895年入新建陆军,后入北洋武备学堂幼年班,1898年冬选派日本留学,入日本成城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队第一期步兵科,后入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见习士官,1902年3月毕业,回国后历任北洋将弁学堂、速成学堂提调,保补用千总、以守备尽先补用,后调任江北军队任职,1911年6月23日任江北督练公所总参议并赏给陆军正参领衔,旋任陆军第十三混成协协统,同年光复后任江北军政府都督,1912年5月1日免江北都督职,奉命进京,江北军政府撤消,改任总统府军事顾问,10月17日授陆军中将并加上将衔,1913年7月6日任江北检查使,8月27日署江北护军使。1914年9月10日特任将军府靖威将军,并调任陆军训练总监。1916年2月13日协办南京军务,10月7日任绥远特别区都统,次年7月被迫退职闲居。1920年1月1日晋授勋三位,8月9日任参谋次长。1922年10月10日晋授勋二位,1923年3月加入蒙事研究会,12月28日授陆军上将。1924年11月参谋次长离职,1926年初任十四省讨逆联军总参谋长,8月12日任安国军政府陆军总长。1931年迁居北平,1941年病逝。① 蒋雁行与淮安清江光复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革命军武昌起义,江北提督段祺瑞奉召赴援,新简提督杨慕时未至,人心惶惑,知有大乱。九月十六日黎明,驻清浦北洋十三协哗变,阑入县城,开放狱囚,恣意焚掠,护提督淮扬道奭良逃逸,公私损失殆尽。日晡,始饱扬北而去。二四乡乱民亦揭竿而起,相率抢劫。全县骚然,至有邻里亲戚互为攘夺,恬不为怪者,盖时值大歉,盗心起于极寒,狡黠着煽而动之,故溃败决裂。至于如此。十九日,在城士绅公请陆军参议蒋雁行为江北都督。②至此,蒋雁行,就这样很顺利的登上了清州最高历史舞台,蒋的登台可一和江苏巡抚程德全进行革命有得“媲美”。蒋雁行完是一地地道道的旧官僚,代表了广大士绅的利益,他是清州当地士绅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外在符号。据祁龙威、周新国主编的《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中援引当时《民立报》对之评价,实为一阵见血:“江淮规复团”的成立与蒋雁行的通电反对,揭穿了他脱离清廷是假,同时蒋还与孙宝琦勾结、阴谋取消独立的通电,更加暴露了蒋雁行的反革命面目[2],他之所以实施这么多反革命罪行,一切都是源于他的阶级属性。他是代表了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这就为他下面杀害革命党人埋下了伏笔。 蒋雁行与淮安陈兴之被害案案 陈兴之,睢宁人,徐州中学学生,素有革命思想。清州十三协兵变后,徐州的秩序很混乱,丰、沛、萧、砀土匪蜂起,徐州中学因此停办,陈心之回家去。③ 江北都督蒋雁行,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的黎元洪有许多 ①冯自由:《民国人物传》 ②祁龙威、周新国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张建侯<记清江兵变> ③祁龙威、周新国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合集》,韩席筹、范石府<陈兴之被害纪实>

简论清末改良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简论清末改良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011-07-25 16:22:25 杨光 一、改良注定行不通吗? 一直以来,清末改良运动的“历史教训”都是“中国改良之路注定行不通”的关键证据——如果不是唯一证据的话。大凡反对改良的人,几乎没有不谈戊戌变法、清末立宪的。是的,维新失败了,光绪失权了,康梁逃跑了,“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后来,又立宪流产了,新政败坏了,清廷破产了,辛亥革命一呼而天下应。一百多年前的这些经典性政治场景仍然烙刻在思想者们的心头。 这段历史最大的现实意义,似乎只是给“路线斗争史观”、“革命史观”不断地提供雄辩之资。国共两党的理论家们教给我们如下的历史定论:改良主义是错误的,其失败纯属客观必然、不可避免,革命路线才是正确的,虽有挫折险阻、流血牺牲,终必取得伟大胜利。然而,这些雄辩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戊戌年的变法运动的确是失败了。主要失败于光绪帝的急躁和康有为的狂妄,却不是失败于改良主义路线。变法的政治理想和政策主张并没有失败,只是短暂中断了。几年以后,因扼杀维新运动而被当成旧党首领的慈禧太后本人又重新拾起了变法的旗号,在政治改良之路上走得比当年的光绪帝和康有为更加遥远。康有为不过要开“懋勤殿”,老佛爷却亲自首肯了“立宪法、开国会”的主张。如此看来,戊戌年的失败者仅仅是光绪帝和康梁诸君,却不是与他们捆绑在一起的改良与维新本身。 晚清的立宪运动也确实是失败了。主要失败于体制内的满汉、央地权力斗争

和体制外的反满民族主义,而不是失败于改良主义路线。让我们再往后看,辛亥革命之后的政治主题是什么?依然是旧的改良主义的老题目:改官制、立宪法、开国会。清朝未完成的任务,民国照样完不成。人民共和国不仅完不成,反而走了回头路,往秦始皇和朱元璋的方向大幅度退却。革命家们的“丰功伟绩”并没有为中国带来一部公认的优良宪法和一个民主的优秀国会,比之改良运动,未见得就成功、高明到哪里去。 “改官制、筹自治、立宪法、办大选、开国会”,这些清末改良主义的理想延宕百载、至今未竟,然而毕竟一代代传延,国人并没有完全放弃。放胆断言改良主义必定失败或完全行不通,似乎仍为时尚早。若说失败,岂止是改良失败,革命何尝不失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共产党革命倒是失败得更惨一些。为这些个革命而抛头颅酒热血的可不只是区区“六君子”,而是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和多达几千万的平民百姓啊!按同样的逻辑,是否也该说“革命之路注定行不通”呢? 二、改良派妨碍了革命,还是支持了革命? 再说说清末改良派与革命党的关系、改良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戊戌变法以后,原本栖息于清朝体制内的改良派有一部分被逐出体制,加入了反抗运动,与革命派互相唱和、互成犄角。梁启超是赞成过革命的,虽然后来又成了反革命。另一方面,维新运动虽然失败,却在权力的核心层周围培育了一批坚定的改良主义者。日俄战争之后,不仅梁启超等流亡海外的立宪主义者大声疾呼、摇旗呐喊,而且袁世凯、张之洞等高官,载泽、溥伦等亲贵,张謇、汤化龙等士绅,也都加入了立宪的阵营。立宪派可谓阵容齐整、势力庞大,里应外合、咄咄逼人。慈禧太后也顶不住立宪派施加的政治压力。而革命派则势单力薄、位处边缘,除了策动一些无关大局的武力冒险之外,无能对中国局势发挥更大的影

《辛亥革命》 习题

第7课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人物是() A、陈独秀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2、在中山装每边的衣袖上都有三颗扣子,有人说这三颗扣子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 A、民权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生主义 3、2011年我国两会的主题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有关部门将举办纪念活动,考虑到这里首先发动了起义,所以活动的主会场定在() A、武昌 B、南京 C、南昌 D、上海 5、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 6、“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幅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 A、1898年 B、1911年 C、1919年 D、1927年 7、教育家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此则日记最可能记于() A、1895年 B、1898年 C、1911年 D、1949年 8、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民国六年”是指()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9、下列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不符合的是() A、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B、建立中国同盟会 C、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 10、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

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机密(Confidential)编号(No.):13-14-2-8003A 试题(Test) 课程名称(Subject):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类别(Type of test):考查课程类别(Type of course) : 公共必修课考查形式(Test type) : 论文 使用范围(Target group):2013级全体学生 要求: 一、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自选"考查论文参考选题"中的一题,完成论文。 二、撰写论文要求 1.主题明确,要有新意;观点正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流畅。能运用所学本课程的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2.要独立自行完成论文写作,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文章,违纪考生的论文成绩为零,并自行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 3.论文字数:2000字以上。 4.文章格式要规范: 具体要求:页面设置:纸张A4,上、下边距均为2.5厘米;左边距2.5厘米,右边距2厘米。行间距:1.25倍行距。左侧装订。 正文字体和字号:正文标题用宋体四号字,加粗;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内容摘要、关键词要加粗。 1)文章开端要有1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其次要有3―5个关键词; 2)凡引用他人的文章内容及观点,必须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明出处,放在文后;引文中不要有错别字,否则将酌情扣分。 3)考查论文题目布置后,在下周同一授课时间交论文。 考查论文参考选题: 1.试析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2.论近代以来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启示。 3.论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4.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5.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6.试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7.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比较研究。 8.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 9.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10.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变化

由《大公报》社论变化看 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影响 摘要:《大公报》是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对中国北方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其作为“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英敛之.《大公报序》.大公报,1902年7月17日]的报纸,它像镜子一样反映了当时中国精英和普通民众的思想状态,其研究价值极其重要。故本文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主要从研究其在辛亥革命前后关于政治论说的变化,来研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众关注重点的变化,进而研究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的影响,最终得出了辛亥革命导致人们思想更加求实、严谨、开放的结论。 关键词:大公报辛亥革命思想变化 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清朝政府妄图通过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等大型改革,达到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多以“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报纸以及政府公文中均未见“辛亥革命”字样。从现有材料看,尽管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探讨得最多最力,他在早年也惯用“武昌起义”、“辛亥一役”等说法,“辛亥”与“革命”连在一起,还是民国成立多年以后的事情。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 子,凡百有八日”。[1] 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办报宗旨

辛亥革命后的复辟运动思考

辛亥革命后的复辟运动思考 ——权利崇拜引发社会动乱 (成员:余舒婷张娉庞慧然欧阳敏静) (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辛亥革命 关键词:辛亥革命皇帝制度权力价值观人生观社会和谐 正文:辛亥革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急剧的变革,它不仅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获得了全国的胜利,而且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彻底改变了中国两千年之久的传统社会:赶跑了皇帝,几乎废除了与中国传统社会相关联的所有制度.民主共和似乎将成为中国的必然之路。 然而,来得快,去得也快,辛亥革命的迅速性决定了其改革的不彻底性,因此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同时,实际上也就走上了失败的道路,袁世凯夺得南京总统职位,军阀割据,内战不休等一系列问题频出不穷。面对这一形势,有学者提出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不能依靠革命手段,主张在结合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恢复旧有的形式,再逐步推行渐进的改革,这实质上反映了保守的复辟思潮。

不可否认,辛亥革命对中国传统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史无前例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推翻延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试图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然而,数千年文化的熏陶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面对辛亥革命后的新政体,中国人尤其是农民阶层一时间无所适从,在对新制度困惑迷茫之时,也同时不可避免产生对传统的皇帝制度的无限眷恋。这为袁世凯等人的复辟运动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与此同时,正如罗素所说:“在人类无限的欲望中,居于首位的是权力欲与荣誉欲。几乎每个人都潜在的对权力充满了向往。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段祺瑞张勋等人的复辟运动无不反映了至高无上皇权的诱惑力量。为什么这么说呢?袁世凯在清王朝统治时期是手握强大军权的实力派人物,但他却远远不满足于此,他实实在在渴望拥有最高的独一无二的权力。于是,在与革命派的斗争中,他为了取得革命党人的信任,逼迫清帝退位,表示支持中华民国,支持民主共和。然而,当他如愿以偿登上中华民国总统时,他却发现纵然贵为总统,权力还是收到议会等的约束。为此,袁世凯不胜其扰,他曾亲口说道:“民国就得有议会,而议员又事事制肘,实不胜其苦,倒不(乾)如干脆称帝”。从中便可看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至高无上权力的推崇。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辛亥革命后的复辟运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国际背景等都对其产生着不可

辛亥革命前后的北洋集团_张华腾

史论 辛亥革命前后的北洋集团 张华腾 [摘 要] 北洋集团是晚清新兴政治势力,辛亥革命为北洋集团的发展创造了良机,北洋集团与革命党人合作,共同推翻了清王朝,北洋集团也由此掌握了全国政权,北洋集团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受益者。北洋集团作为一种新兴势力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曾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北洋集团是在旧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封建的东西根深蒂固,是一种亦新亦旧的力量。北洋集团又是一个狭隘的利己集团,辛亥革命后对革命党人大打出手,扼杀民主制度,复辟帝制。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了北洋集团的分裂。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进一步分裂发展为大小军阀,祸国殃民,完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北洋集团 袁世凯 政治势力 北洋集团形成于晚清新政,是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支新兴政治势力。辛亥革命为北洋集团的发展创造了良机,北洋集团与革命党人合作,共同推翻了清王朝,北洋集团也由此掌握了全国政权,北洋集团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受益者。北洋集团又是一个狭隘的利己集团,掌握全国政权后不仅不抓住民初历史发展的极好机遇,与革命党人密切合作,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反而排斥和打击革命民主力量。北洋集团的领袖人物袁世凯进而复辟帝制,导致了北洋集团的一次大分裂,严重削弱了北洋集团的实力。北洋集团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大政治势力,直接影响了清末民初政局。本文试对辛亥革命前后北洋集团发展、分化情况给予简要的叙述,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北洋集团的崛起和遭受的挫折 北洋集团兴起于甲午战争之后,最初为一纯粹的军事集团,袁世凯充其量为一新军将领,统率着一支新式军队。直到1899年12月清廷任命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1901年11月又任命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从此成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具有了地方军政大权,他不断地举荐他的军事将领和文职官员为各级政府官吏,北洋集团开始由军事集团向军事 政治集团转化。在新政的进行中,北洋集团迅速崛起,到1906年前后,北洋集团的实力高度膨胀,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与之抗衡。军事上袁世凯编练了六镇新军,每镇1. 2万人,全军七八万人,而当北洋六镇成军时,全国各省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镇,只有湖广总督张之洞编练的第八镇才初具规模;经济上北洋集团接收了李鸿章淮系集团的全部家底,李鸿章创办的大型近代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等先后转移到袁世凯之手,山海关内外铁路、津浦铁路等路矿企业也由北洋集团具体经营。北洋集团注意发展工商业,他们自己还创办了许多近代企业,如滦州煤矿、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等。近代企业奠定了北洋集团雄厚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北洋集团控制了中央的一些部门和部分省区。1904年杨士骧出任山东巡抚,1907年东三省改制,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唐绍仪为奉天巡抚,朱家宝为吉林巡抚,段芝贵署黑龙江巡抚(因杨萃喜案被罢免)。同一时期严修为学部侍郎,王士珍为陆军部侍郎,朱宝奎为邮传部侍郎。袁世凯自己除直隶总督兼 5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