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的.doc

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的.doc

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的.doc
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的.doc

《类方讲伤寒》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

2015-12-01

xx类方:

--------xx 老师主讲:

各位同学,今晚我们接着上课哈。葛根汤葛根汤加半夏葛根黄芩黄连汤。

1、xx 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相关条文: 31.太阳病 ,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来看条文:太阳病? --应该是太阳外感伤寒(证据:条文后诉无汗,并且葛根汤中的君药是对治太阳伤寒证)项背强几几:就是患者感觉到从腰的上部到脖子这个区域呢,紧张,酸痛,簌簌的,象有虫子或者风一样的窜。他严重了就要抽筋了,就是痉挛啊,那就要发展为“痉证”了。几几(疏音),也有解释为“酸唧唧”的那个样子。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呢,就是风邪损耗津液,津液不养肌肉了。

无汗恶风:提示是太阳外感伤寒表证。这条是说外感风寒,出现了无汗怕冷怕风等一系列太阳伤寒证,但是津液受损出现了轻微的阳明热,并且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多了项背强几几。寒邪伤人易产生肢体疼痛困重等,而风邪伤人最易损耗津液,产生津亏的烦温。所以选用了葛根汤。

君药: xx3 两辛苦 xx

臣药: xx2 两生姜 3 两辛温

佐药:甘草 2 大枣 12 枚甘滋平

使药: xx4 两甘苦微寒赤芍 2 两酸凉

太阳的伤寒证加葛根药症。又把桂枝汤的桂枝和芍药减了量。目的是用桂

枝和芍药调和一下营卫。同时,减轻发汗的力量。毕竟是津液不足嘛。桂枝和

芍药,还可以通上下表里,助葛根提升津液。

其他药症前几节课都已讲过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葛根:葛根,甘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甘滋补津液,苦涌泻病邪,微寒清热。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痹是个什么东西呢?是麻

痹——阻滞不通而痛的意思。《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

——这也是它能止阳明里热下利的机理。这个药,本身就是升达,用四

两,取偶数,是沉降到下面,去“起阴气”。因为葛根能起阴气,故而能够治疗阳明湿热下利。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条和上条类似,同

时说明了葛根汤能够治疗下利。

2、xx 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

(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相关条文: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水饮不下趋而上逆了。半夏,降逆的作用很厉害,专门止呕逆。同时用它

的辛散力量,还可以发越解表,气得旁流而平冲逆。

3、xxxxxx汤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

再服。

相关条文: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病,桂枝汤证,也就是太阳中风证,医生辨证不清,反而给用了攻下法。

xx病,用攻下法,会引邪内入的。

一般来说会出现几种情况:

1、表邪内陷,形成结胸证。

2、内陷后,形成阳明湿热下利,也叫“协热利”。

3、表邪不解,并且转入太阴,形成水饮上逆。

4、形成 xxxx 水热互结于心下。

5、表邪不解,并内陷xx 而下利。

以上不过是个简单的总结而已,实际上,更复杂的也有。

那么,这条属于哪种情况呢?我们看看他后面怎么说的:“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这是告诉我们,病内陷阳明,出现了协热利。“脉促者,表未解也”——这个是说,脉象出现促脉,也就是寸浮实而尺沉的那个脉,要胸闷气短的,这是表邪不解,表证尚在。“喘而汗出”——汗出,说明是有“太阳中风”或者有阳明热。“喘”,是怎么回事?阳明里热要外发的,如果肌表有风邪没有解除,则湿热之邪会因外发不畅而上逆,热邪上逆,

就会出现胸满闷而汗出气喘。脉促,说明表邪不解。

君药: xx3 两

臣药: xx3 两 xx8 两

佐药:炙甘草 2 两

使药:无

葛根芩连汤,——是以清热止利为主,还能解表。对治湿热下利而发

热的,黄连,苦寒。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xx,苦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xx、xx 清里热而燥湿 xx。

xx,甘苦微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它能生津液而透表,清肌表的风热之邪。并且降逆,气得旁流。治“呕吐”,就是降逆嘛!

我今天的讲课到此结束。

主讲老师简介:

李明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执业医师,师从汉传中医创始人刘志杰先生。毕业于四川省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士学位。先后在重庆新桥医院、重庆格林医院、重庆城南医院临床工作。现就职于重庆渝中区张医生诊所、重庆南岸区全顺诊所。善用汉传经方诊治妇科、男科、儿科以及呼吸、消化、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以及风湿、类风湿等骨关节病、皮肤疾病等。

汉传中医大事记

2006.7 刘志杰老师等人创建中医传承论坛,同时开始在网上教授中医知识。

2007.8 刘波、许玉龙、禤宝子、朴玲玲等人将原中医传承论坛数据搬迁

至可以自主备份数据的服务器。

2007.8.25 刘志杰老师开始讲解《伤寒论》,许玉龙等人将讲课内容进行

初步整理在论坛内部版块(讲课内容最终出版成书为《 <伤寒论 >师承课堂实录》)。

2008.7.13 刘志杰老师讲解《伤寒论》圆满。

2008.7.24 刘志杰老师开始讲解《金匮要略》,并从《备急千金要方》等书增补部分实用条文(讲课内容最终整理出版成书为《 <金匮要略增补 >师承课堂实录》)。

2009.1.1《<伤寒论 >师承课堂实录》出版发行,系统阐述了汉传经方六纲

辨证理论。

2009.2.9 刘志杰老师《经方小品增补》圆满并对外公布序言。

2009.4.6《药症本草经》序言对外公布。

2009.7.22 刘志杰老师讲解《金匮要略增补》圆满。2009.8.6 刘志杰老师讲解《伤寒论类编补遗》开始。将宋版伤寒条文按汉传经方理论框架进行重新编排,补充合理条文并进行详细讲解。

2009.11.1《<金匮要略增补 >师承课堂实录》出版发行,在此著作中首次公示了汉传中医五证病机。

2010.1.19 中“医传承论坛”更名为“汉传中医师承论坛”;汉传中医管理委员会成立。

2010.3 刘志杰老师首次对外阐明四象真五行理论。

2010.6.13 刘志杰老师讲解《伤寒论类编补遗》圆满。

2011.3.10 汉传中医阴阳大论之《阴阳类分终始论第一》对外公布。

2011.4.1《<伤寒论类编补遗 >师承课堂实录》出版发行。

2011.10.8 汉传中医阴阳大论之《五行体用论第二》对外公布。

2012 经络实质的公开阐明及汉传医经学针灸映像系统的明确建立。

2012.2.20-24 汉传中医(第一期)临床讲坛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刘志杰老师首次公开讲授《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

2012.7.1《<伤寒论 >师承课堂实录》(第二版)出版发行。

2013.3.21《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出版发行。

2013.4.29-5.2 汉传中医(第二期)临床讲坛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2013.9.3 刘志杰老师《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对外公布。

2013.10.8 刘志杰老师《 <药症本草经 >之防风药症》对外公布。

2013.11.21-24 汉传中医(第三期)临床讲坛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2014.05.01-04 汉传中医(第四期)临床讲坛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

2014.5.11 刘志杰老师《 <药症本草经 >之白头翁药症》对外公布。

2014.5.12 刘志杰老师《 <药症本草经 >总论》对外公布。

2014.08.28 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正式注册成立。 2014.10.1 刘志杰老师国学著作《佛理集萃》结集出版并免费结缘。

2014.10.2 刘志杰老师携汉传中医众弟子及学员在河南南阳医圣祠祭拜仲

景先师。

2014.10.02-05 汉传中医(第五期)临床讲坛在河南南阳成功举办。刘志

杰老师无私将中风病治疗大法与方证公之于众。

2014.10.9 汉传中医经方系统理论框架(部分)公布,包括经方系统理论

框架(简表)和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图示。

2014.10.17-至今刘志杰老师讲授《汉传中医辨治学》。

系统阐述了经方本义、详释名词、阴阳大论、病机大论、六纲病位、六纲三焦病理、三因病因学说、四本病理产物、五证病理枢要、六纲五证辨证框架、刘志杰方证解析法、汉传经方四神二旦汤规范方(六神方)、舌脉诊法、辨内伤病并治、辨外感病并治等核心技术。

2014.11.9 刘志杰老师《 <药症本草经 >黄芪药症》对外公布。

2014.11.22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精神气血原理图对外公布。

2014.11.23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五行类分图对外公布。

2014.12.6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五证与四神方原理图对外公布。

2014.12.21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五藏气味原理图对外公布。

2015.1.12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五藏通观图对外公布。

2015.3.10 汉传经方三阴三阳原位序图对外公布。

2015.3.15 汉传经方病位表对外公布。

2015.5.15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之四神二旦汤示意图对外公布。

2015.5.23 汉传中医六合图对外公布。

2015.8.15《金匮要略增补》临床网络班开班,由禤宝子,朱培府,高珊

珊主讲。

2015.8.19 汉传脉诀提纲对外公布。

2015.10.15 汉传中医不二堂深圳诊所暨临床传承基地开业,刘志杰老师及嫡传弟子禤宝子坐诊。 2015.11.3 汉传中医第七轮《伤寒论》免费普及网络课程

——之《类方讲伤寒》开班。

麻黄汤1

1.麻黄汤:干妈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2.桂枝汤:大嫂炒姜汁大枣、白芍、炙甘草、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黄芩、生地、苍术、甘草,细辛、防 风、羌活、白芷、川芎 4.香酥散:扶苏劈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5.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麻 黄、五味子、干姜、白芍(药)、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6.止嗽散: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陈皮、桔梗、荆芥、白 前、百部、炒甘草、紫菀 7.正柴胡饮:柴房陈药生草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生姜、甘草 8.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荆芥穗、牛蒡子、薄荷、 银花、竹叶、淡豆豉、生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9.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生甘草、芦 根、桔梗、连翘 10.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11.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 药、羌活、生姜、大枣、、葛根 12.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 13.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人参+荆防人穷服草梗,独自抢钱财人参、川芎、茯苓 甘草、桔梗、独活、枳壳、羌活、前胡、柴胡(生姜、薄荷) 14.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木香、 枳壳、半夏、炙甘草、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生姜、大枣 15.麻黄细辛附子汤:麻子细心。麻黄、附子、细辛 16.加减葳蕤汤:薇姐为何早操吃葱白薇、桔梗、生葳蕤、苏薄荷、炙甘草、红枣、淡豆 豉、葱白(玉竹) 17.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18.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丹皮、冬瓜仁 19.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 20.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 21.温脾汤:当[时]黄夫人忙炒姜当归、大黄、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干姜 22.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厚朴、枳实、麻子仁、白芍、大黄、[蜂 蜜]、杏仁 23.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枳壳、泽泻、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 24.十枣汤:甘愿早起。甘遂、芫花、大枣、大戟 25.黄龙汤:肖大人食谱,枣根当姜炒。芒硝、大黄、人参、枳实、厚朴,大枣、桔梗、当 归、生姜、大枣 26.蒿芩清胆汤:青黄竹阁,夏陈赤碧。青蒿、黄芩、竹茹、枳壳、半夏、陈皮、赤伏苓、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 27.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炙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28.大柴胡汤:秦大将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生姜、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 生姜 29.达原饮:后母要冰炒黄果仁。厚朴、知母、白芍、槟榔、炙甘草、黄芩、草果仁 30.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炙甘草、枳实、白芍 31.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丹栀加入热能排。茯苓、白芍、柴胡、炙

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

《类方讲伤寒》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 2015-12-01 xx类方: --------xx老师主讲: 各位同学,今晚我们接着上课哈。葛根汤葛根汤加半夏葛根黄芩黄连汤。 1、xx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相关条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来看条文:太阳病?--应该是太阳外感伤寒(证据:条文后诉无汗,并且葛根汤中的君药是对治太阳伤寒证)项背强几几:就是患者感觉到从腰的上部到脖子这个区域呢,紧张,酸痛,簌簌的,象有虫子或者风一样的窜。他严重了就要抽筋了,就是痉挛啊,那就要发展为“痉证”了。几几(疏音),也有解释为“酸唧唧”的那个样子。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呢,就是风邪损耗津液,津液不养肌肉了。 无汗恶风:提示是太阳外感伤寒表证。这条是说外感风寒,出现了无汗怕冷怕风等一系列太阳伤寒证,但是津液受损出现了轻微的阳明热,并且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多了项背强几几。寒邪伤人易产生肢体疼痛困重等,而风邪伤人最易损耗津液,产生津亏的烦温。所以选用了葛根汤。 君药:xx3两辛苦xx 臣药:xx2两生姜3两辛温 佐药:甘草2大枣12枚甘滋平

使药:xx4两甘苦微寒赤芍2两酸凉 太阳的伤寒证加葛根药症。又把桂枝汤的桂枝和芍药减了量。目的是用桂枝和芍药调和一下营卫。同时,减轻发汗的力量。毕竟是津液不足嘛。桂枝和芍药,还可以通上下表里,助葛根提升津液。 其他药症前几节课都已讲过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葛根:葛根,甘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甘滋补津液,苦涌泻病邪,微寒清热。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痹是个什么东西呢?是麻痹——阻滞不通而痛的意思。《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 ——这也是它能止阳明里热下利的机理。这个药,本身就是升达,用四两,取偶数,是沉降到下面,去“起阴气”。因为葛根能起阴气,故而能够治疗阳明湿热下利。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条和上条类似,同时说明了葛根汤能够治疗下利。 2、xx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相关条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水饮不下趋而上逆了。半夏,降逆的作用很厉害,专门止呕逆。同时用它的辛散力量,还可以发越解表,气得旁流而平冲逆。 3、xxxxxx汤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麻黄汤及其类方

麻黄汤及其类方 〈〈伤寒论》中的麻黄汤类方,是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的。通过对麻黄汤类方的了解,不仅可以看出仲景组方的规律,而且可以对表寒实证及其兼变证的病机加深理解。现就其方义、病机等问题讨论如下: 一、方意解析 麻黄汤方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所组成。在麻黄汤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类方有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及麻黄加术汤、麻杏慧苣甘草汤(后两方《金匮要略》方)等8个方。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麻黄汤用麻黄辛温发散,宣肺解表,配桂枝以增强其发汗之功,伍杏仁利肺气止喘,佐甘草以缓诸药,主治表寒证的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症。大青龙汤即是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麻杏甘石汤即在麻黄汤中去桂枝加石膏,两方主药只一味之差,主治功用则相去很远。前者为寒邪郁热所以石膏用虽(如鸡子大)较小,后者是寒邪化热,故在麻黄汤中去桂枝且加重石膏的用虽(250g),两者不同之 处在于寒热的轻重,用石膏之多少。以上三方的演变过程是:麻黄汤一大青龙汤一麻杏甘石汤一白虎汤(这里提出白虎汤, 是便于理解表寒实证郁阳化热,变成里热实证,即是太阳病 实则多传阳明的意思) 在这里,还应当提出后世在麻黄汤基础上化裁的二拗汤。本方即麻黄汤去桂枝而成,旨在宣肺止咳,无须发汗,故用麻黄宣肺散寒,

杏仁降气平喘,伍甘草以协调诸药,主治寒邪闭郁,肺气不宣的感寒暴喘或日久咳嗽,所以桂枝当去。此方配伍精当,主治功用明确,比较容易掌握,是临床治疗寒邪客肺而致咳嗽的常用方。其原委实即麻黄汤的变局。 小青龙汤方的组成,取麻、桂二方之意,加人温肺化饮药而成。方用麻黄配桂枝发散解表宣肺以平喘。桂枝、白芍相伍,意在调和营卫。姜、细、味、半夏是治寒饮的要药,其中干姜、细辛既温且散,半夏降逆除痰,乂合五味子、芍药的收敛,以防麻、桂、姜、辛宣发太过之弊。全方虽只8味药,可分为三组,一是麻桂的宣散,一是姜辛的温散,一是芍药的酸敛,共同组成发中有收,攻中有守的方剂。为治外有表寒,里有水饮的寒饮宿肺证的首选方。本方与大青龙汤相比较,彼为表寒里热的表寒郁热证,此为外有表邪,里有水饮的表寒里水证,二方发表药相同,攻里药则异。如果小青龙汤证兼有里热证时,亦可加入石膏,使之温清并用, 以达到水热俱去的目的。 至于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两者均为表兼里虚证,麻黄配附子发中有补,发表而不伤阳,即所谓“温经发表”,如配细辛则表散之力更甚,若配甘草则发散之 力更微。乂麻黄加术汤与麻杏慧甘汤,前者即在麻黄汤中加白术,主治风寒湿;后者即在麻黄汤中去桂枝加生苣米,主 治风湿热证。总之,麻黄汤类方,药味简练,功用专一,如一服即汗出,二服则可减H或停服,不可过H。《伤寒论》 中提出岫家、疮家等诸禁用麻黄汤例,应当慎重,不可粗疏。

方剂类方比较

方剂学方剂对比 1、麻黄汤和桂枝汤 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2、桑菊饮和银翘散 相同点---组成: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1 / 24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主治:外感风热表证 不同点--桑菊饮:配有桑叶、菊花、杏仁。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属辛凉轻剂。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身热不甚、口微渴者。 银翘散:配有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力较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为辛凉剂。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发热、口渴较重,或伴咽痛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味承气汤(均用大黄泻热通便)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2 / 24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4、黄龙汤和新加黄龙汤 相同点:均属攻补兼施剂(泻下热结与补益气血兼顾)。 不同点:黄龙汤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配伍补益气血之品,重在急下存阴,兼顾气血之虚;主治热结里实较重,而兼气血不足者。 新加黄龙汤于黄龙汤中去枳实、厚朴、桔梗、大枣,加入生地、玄参、麦冬、海参等滋阴增液之品,缓下热结之中,兼以益气滋阴,且重在滋阴增液以润燥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较轻,而阴液亏虚较重者。 3 / 24

麻黄类方的运用

麻黄类方的运用 学经方,是需要经验共享的。所以,我一直主张大家有经验要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共同提高。今天呢,我也来介绍一些临床应用的经验,还有一些我收集到的资料,主题是讲一讲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在座都有不少临床高手,在麻黄的应用方面你们都有独到的经验,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麻黄方的重视。关于麻黄麻黄是我们中国一种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利水消肿药,同时也是一种兴奋剂。大家知道,冰毒主要来源于麻黄,是从麻黄素里面提取的。在经方中间,麻黄方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伤寒论》里面麻黄方有14张,《金匮》里有13张,像其中的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都是经方中的重要方剂。麻黄这味药,大家确实都很害怕用,尤其我们江苏苏州这一带,用麻黄非常小心,不敢多用。记得我学医的时候,老师也反复强调,麻黄不能过量,用五分、八分,用一钱。还有人不敢用麻黄,只是用麻黄水来煎煮浸泡大豆黄卷来代替麻黄使用。因为确实有用麻黄以后导致虚脱的病例。清人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一个五岁的孩子,生肺风,一开始先用麻黄三分没有效果,然后加量加到五分,五分又不行,到第三诊他用七分,好,这个七分麻黄下去以后,这个小孩额汗如珠,脉已脱矣,结果赶快

用人参、五味子、牡蛎、龙骨来救脱。后来一查原来用的药,哦!前面两诊用的麻黄都是假麻黄,第三回才是真麻黄,真麻黄七分就已经过重了。这个医话提示真麻黄发汗确实非常厉害。清代陆定圃著的《冷庐医话》也说当时有个医生,看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非常喜欢,奉为秘本。他见许叔微擅用麻黄汤,他也学着用。一个女子热病无汗,他就用麻黄汤,结果病人汗出不止,最后人死了。在美国,麻黄是禁用的。为什么呢?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麻黄是作为减肥药被广泛使用的。美国的胖子非常多,减肥在美国是一大行业,他们用麻黄减肥,但是没有按照我们中医使用麻黄的指征来使用,结果出了问题。九四年美国的一次网球赛上有一个妇女死亡,后来一查,发现与服用一种含有麻黄的减肥药有关。美国FDA通报后,一律禁止使用麻黄。不仅美国禁止,在澳大利亚,在英国,麻黄都是禁用的。但是很多医生搞到麻黄以后照用,因为麻黄确实是好药,不会用麻黄的医生不是好医生。附子是可爱的,麻黄也是很有魅力的。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麻黄要安全地使用麻黄,首先要对适用于麻黄的体质要进行甄别。麻黄是什么样的人用的?我们必须看张仲景的原文。张仲景很多的条文表面上看上去是个症状,其实他是指一种疾病或者一类疾病,甚至有的是指一种体质状态。譬如说麻黄,张仲景用麻黄是用来治疗黄肿的。黄肿黄肿,这是麻黄的主治,这是安全使用麻黄有效使

麻黄汤类方歌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麻黄汤方一二

麻黄汤方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简介: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3克)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剂一二三类方汇总

方剂方歌归类: 解表剂一类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二类方: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三类方: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 泻下剂一类方: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 二类方: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 三类方:大陷胸汤 和解剂一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二类方:痛泻要方 三类方:达原饮 清热剂一类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苇茎汤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二类方:犀角地黄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 三类方: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祛暑剂一类方:香薷散 二类方:清暑益气汤 三类方: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散 温里剂一类方: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二类方:吴茱萸汤 三类汤:回阳救急汤 补益剂一类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一贯煎肾气丸二类方: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 三类方:八珍汤龟鹿二仙胶 固涩剂一类方:牡蛎散四神丸固冲汤易黄汤 二类方:真人养脏汤桑螵蛸散固经丸 三类方:九仙散金锁固精丸 安神剂一类方: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汤酸枣仁汤 三类方:磁朱丸 开窍剂一类方:安宫牛黄丸 二类方:紫雪丹苏合香丸

三类方:至宝丹 理气剂一类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 二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 三类方:金铃子散丁香柿蒂汤 理血剂一类方: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咳血方黄土汤 二类方:生化汤失笑散大黄*虫丸(那个字打不出来,不好意思)十灰散小蓟饮子槐花散 三类方:丹参饮四生丸 治风剂一类方: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羚角钩藤汤镇风熄风汤天麻钩藤饮二类方: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珠 治燥剂一类方: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二类方:增液汤养阴清肺汤 三类方:益胃汤 祛湿剂一类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独活寄生汤 二类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萆薢分清散羌活胜湿汤 祛痰剂一类方: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类方:小陷胸汤滚痰丸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三类方:定痫丸 消食剂一类方:保和丸健脾丸 二类方:枳实导滞丸枳实消痞丸 三类方:葛花解酲汤肥儿丸 驱虫丸一类方:乌梅丸 三类方:化虫丸布袋丸 涌吐剂三类方:瓜蒂散救急稀涎散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

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 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热证者,加石膏。(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4. 兼腹痛拒压,便秘等热实证者,加大黄、芒硝。 5.喘息明显而恶寒不甚者,去桂枝。(三拗汤) 6. 咳嗽不得卧者,有水饮也,加干、细辛、五味子。 7.项背强直者,加根。8. 兼关节肿痛,或身痛不能转侧等外湿证者,加苍术。(参考麻黄加术汤)【转归及处理】1.服后未汗,系病重药轻?抑或麻黄太?或未按煎服法要求进行?若症状如前,仍可用原方。或服热粥,以助药力。若“未发热”者,应考虑太阳少阴两感症,加附子治之。 2.药后有热象、或津伤之兆,加知母、天花粉清热滋阴。 3.服后微汗出,或汗出不多,而头痛、恶风、发热仍在者,为汗出不彻,邪未尽解,据证选用桂枝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4.药后汗出热不解,或热反盛,或兼咳喘者,为病已热化,

麻黄汤

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苓、甘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发散风寒祛湿止痛。大、小青龙汤: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白芍、灸甘草。散寒解表、温肺蠲饮。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石膏、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人参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枳壳桔梗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木香生姜大枣。辛温解表理气化痰。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鼓、牛蒡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桑菊饮: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苇根。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牛蒡解肌汤:牛蒡子、薄荷、荆芥、玄参、石斛丹皮、山栀、夏桔草。疏风清热,凉血消肿。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石膏黄芩白芍桔梗生姜、大枣、甘草。疏风清热,凉血消肿。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赤芍、炙甘草。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峻下热结。 小承气汤去芒硝。轻下热结。调胃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缓下热结。 麻子仁丸:火麻仁、杏仁、白芍、枳实、厚朴、大黄、蜂蜜。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五仁丸: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陈皮。润肠通便。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和解少阳。 逍遥散:炙甘草、当归、茯苓、柴胡、白术、芍药、生姜、薄荷。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四逆散:柴胡、白芍、陈皮、防风。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热生津。 清营汤: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仙方活命饮:金银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白芷、防风、穿山甲、皂角刺、浙贝母、天花粉、甘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紫背天葵子。清热解毒,消散疔疮。普济消毒饮:黄连、黄芩、连翘、牛蒡子、薄荷、僵蚕、玄参、马勃、板蓝根、柴胡、升麻、桔梗、陈皮、甘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凉隔散:连翘、黄芩、栀子、薄荷、竹叶、大黄、芒硝、甘草、白蜜。泻火通便、清上泄下。清瘟败毒: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相合加减而成。温热疫毒、气血两燔。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炙甘草。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清胃散:黄连、升麻、生地、牡丹皮、当归身。清胃,凉血。 玉女煎:石膏、熟地黄、知母、牛膝。清胃热、滋肾阴。 芍药汤:白芍、黄芩、黄连、大黄、木香、槟榔、当归、肉桂、炒甘草。清热燥湿,又可气血并调,寒热并用,以寒为主。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 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犀黄丸:犀牛黄、麝香乳香没药组成,以黄米饭捣烂为丸。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祛瘀。葛根黄苓黄连汤:葛根、黄苓、黄连、甘草。清里解表。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清热解毒,凉血治痢。 六一散:滑石、甘草。清暑利湿。 清暑益气汤:西瓜翠衣、西洋参、荷叶梗、石斛、麦冬、黄连、知母、竹叶、甘草、粳米。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汤是发烧感冒的三大处方之一,但因为这个处方中有麻黄,所以会用、敢用的医生不多,社会上的中医基本不敢用,我的病人拿着我的处方到中医院开药,结果12克的麻黄医院只给她3克 病症:无汗、发烧-多数是高烧、怕冷、身疼 第一:无汗--你必须用手去摸病人的背或手臂,摸起来很光滑就是无汗,有汗的话应该会感觉到很粘; 第二:发烧--不象桂枝汤那样是低烧,因为桂枝汤症是有汗就是说热有出路,但麻黄汤症的话是表被寒封住,毛孔不开,热被封在表皮下所以发烧和皮疼; 第三:桂枝汤是怕风因为其为被风所伤,麻黄汤则是被寒所伤,所以特别怕冷,有的病人在大夏天还要裹着厚被子,更有甚者病人的后背皮肤特别疼,那是因为汗水往外走毛孔又不开,造成堵塞的症状; 处方: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处方讲解: 麻黄:就是宣肺,肺主皮毛,别的药都不好使,比如说病人喘的很凶,麻黄和甘草两位药,两碗水煮成一碗,喝了就停喘;麻黄的量过了就会伤心脏,人很兴奋,不睡觉,麻黄碱就是由麻黄提炼的;但是我们正宗的中医是非常讲究阴阳的,用等量的杏仁就可制衡麻黄。所以在伤寒、金匮的处方里,但凡用麻黄的大部分都和杏仁一起使用,没有杏仁的是利用麻黄其他药性。孩子的使用就是在服用的量上,用勺子喝,一摸有汗就停止服用;大人在服用时也是这么个策略,喝几口停一下,一出微汗就不喝了。 桂枝:是用来把堵塞在汗水通道里的汗水发出体外,麻黄没有发汗的功能,所以只有用桂枝。炙甘草:作用有两个,在少量使用炙甘草的经方中其实都是这两个作用,1:增强肠胃的功能2:让药性慢点发挥,不要太快。 小便多也是出汗的一个现象,除了问汗还要问小便是否多了 再次强调:感冒发烧完全好之前千万别吃肉类、寒冷食物。记住:心脏病患者不能用麻黄。只要一饿就OK了,别吃肉。小孩子就吃粥和咸菜,得了,大人吃粥咸菜和面条。 用麻黄的时候有个窍门 你如果觉得心脏不舒服就要减量了 不听的后果,你们在治疗病人之前可以自己试试。 再说高烧问题,除非你切除了扁桃腺否则不会烧出问题的,扁桃腺就好比是那个保险丝。。没听说过热极生寒吗?如果高烧用凉药退不下去就得用附子去再升温牢记人体是个环,不是直线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2:41 这个是无汗发烧的方子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2:54 大家问为什么我不给出具体的剂量啊?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3:27 我都叫你们去买原著的《伤寒论》,原著的《金匮要略》了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3:36 里面的量就是不能改的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3:50

麻黄汤精解

还魂汤之说 相信很多人一定听说过孟婆汤。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碗忘川河水煮的孟婆汤。 孟婆汤比喻人们在死别的时候,往黄泉路上,放下一切,挥刀斩袖,然后化为飘缈,喝了孟婆汤意味着阴阳相隔,真正的生死相离,再也没有牵挂。这是一碗沉重而令人心酸的汤! 然而,伟大的中医总是以人为本,驱疾除病,救人于水火,创造出很多让人魂回魄归的汤剂。下面这款汤,叫还魂汤! 还魂汤,顾名思义就是断了“奈何桥”,救人于鬼门关!汤名出自中医古籍《千金》卷二十五。为什么会取这个名字?解释这本书的《千金方衍义》这样说:此即《伤寒论》“太阳例”中麻黄汤,以桂心易桂枝入肝以招其魂;麻黄入肺以通其魄;杏仁入络以降其逆;甘草入腑以缓其暴,暴逆散而魂魄安矣。对照伤寒论条文,此汤确是汉代张仲景所用的麻黄汤。有的人说生姜汤就是还魂汤,因为生姜也叫“还魂草”。这种说法是望文生义随意乱说的是。

这个汤是治病的,但愿人人健康,永远都不用喝它! 麻黄汤的组成 下面就来学习一下此汤。先看看麻黄汤是什么药汤,这么神奇。 麻黄汤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煮法及吃法:煮水运以上四味中药,用水9碗,先煮麻黄,煮到水减二碗,再刮去上沫,然后放入其他药,煮取二碗半,去滓,趁药汤温服大半碗。以出微汗为准,不需再喝热粥来增强发汗,如果吃一剂好了的话,其他二剂就不要吃了。 值得注意的是,方中的剂量是汉代的剂量,而且是相当于现代三剂的量,换算为今天的量,组方剂量如下:麻黄45克桂枝30克去皮甘草15克炙杏仁30克去皮尖 以上煮法也是三剂一起煮的煮法。 为方便记忆,有网友将药方组成记成:干妈贵姓(即甘麻桂杏)。 麻黄汤的原始出处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以下条文是对其的表述: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伤寒金匮之四大类方方剂汇总

伤寒金匮方剂归纳........ 桂枝汤类 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生姜;方义:柯伯韵--此为仲景群方之首,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总方;曹颖甫--胃肠虚寒,血运不畅也。方中姜也、草也、同为温和肠胃之圣药。胃肠性喜微温,温则能和…桂枝汤功能疏肝补脾者也。故仲圣以本汤为温补主方,加桂即治逆气冲心,加附子即治遂漏不止,加龙骨、牡蛎即治盗汗、失精,加白芍、饴糖即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芍药即治发汗后身疼痛,更加黄芪、当归即泛治虚劳,去白芍加生地、麦冬、阿胶、人参、麻仁,即治脉结代、心动悸,无一非大补之方。 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加炮附子一枚 桂枝附子汤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加桂汤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炙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 加麻黄细辛 附子汤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水饮+阳虚阴凝,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小便利则愈) 桂枝加厚朴 杏仁汤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黄芪 汤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若身重,汗出已辄轻 者,久久必身瞤…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者,此为黄汗——气虚湿盛阳郁) 加黄芪2两 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加葛根4两 桂枝加芍药汤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加芍药3两 桂枝加大黄汤(接上)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加大黄1两,芍药6两 桂枝芍药知 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麻甘姜术防茯苓甘草汤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伤寒论方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1、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 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类方讲伤寒》

《类方讲伤寒》 大家好,今晚开始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麻黄汤类方。在之前的课程当中,高珊珊老师运用恩师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桂枝汤类方的具体方证解析法及临床运用。在《汉传经方辨治学》六纲五证辨治系统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恩师刘志杰先生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分析解析方剂,并按照我们汉传的辨证理论去指导运用,疗效都会效如桴鼓的。恩师刘志杰老师曾言:“学经方没有捷径,要说捷径,那就是守住正确的,系统的辨证法则”。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先学法则,再学运用;正如同没有规矩,就画不成方圆。六纲为矩,五证为规,方证相应,药症相对,这就是汉传中医的辨证论治法则。目前打着汉传学术的盗版很多,请大家要清醒辨别。下面我们来温习下恩师“刘志杰方证解析法”这张表格: 大家平时课下可以拿任意方剂进行练习、参悟。接下来我们看看伤寒论中的麻黄类方。 主要包括以下方剂: 麻黄汤(麻黄3 桂枝2 杏仁2 甘草1 )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麻黄4 杏仁1.5 甘草2 石膏8) 小青龙汤(麻黄3 桂枝3 半夏4 细辛3 干姜3 五味子2 甘草3 芍药3)

大青龙汤(麻黄6 桂枝2 杏仁1 生姜3 甘草2 大枣14 石膏4)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2 细辛2 附子1)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2 甘草2 附子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2 生姜2 杏仁1 甘草2 大枣12 赤小豆10 败酱3 连翘2) 麻黄升麻汤(麻黄8 升麻5 当归5 菖蒲3 桂枝1 白术1 干姜1 甘草1 茯苓1 知母3 黄芩3 石膏1 芍药1 天门冬1)文蛤汤(麻黄3 生姜3 杏仁1.5 甘草3 大枣12 石膏5 文蛤5)这节课我们主要解析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下面我们用恩师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分析麻黄汤: 三才解析: 阳性药:麻黄、桂枝、杏仁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四象解析: 君:麻黄3两

麻黄汤及其类方(临床方药的鉴别)

麻黄汤及其类方------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麻黄汤类方,是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的。通过对麻黄汤类方的了解,不仅可以看出仲景组方的规律,而且可以对表寒实证及其兼变证的病机加深理解。现就其方义、病机等问题讨论如下: 一、方意解析 麻黄汤方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所组成。在麻黄汤的基础上演变的一类方有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及麻黄加术汤、麻杏薏苡甘草汤(后两方《金匮要略》方)等8个方。 麻黄汤用麻黄辛温发散,宣肺解表,配桂枝以增强其发汗之功,伍杏仁利肺气止喘,佐甘草以缓诸药,主治表寒证的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症。大青龙汤即是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麻杏甘石汤即在麻黄汤中去桂枝加石膏,两方主药只一味之差,主治功用则相去很远。前者为寒邪郁热所以石膏用量(如鸡子大)较小,后者是寒邪化热,故在麻黄汤中去桂枝且加重石膏的用量(250g),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寒热的轻重,用石膏之多少。以上三方的演变过程是:麻黄汤一大青龙汤一麻杏甘石汤一白虎汤(这里提出白虎汤,是便于理解表寒实证郁阳化热,变成里热实证,即是太阳病实则多传阳明的意思)。 在这里,还应当提出后世在麻黄汤基础上化裁的三拗汤。本方即麻黄汤去桂枝而成,旨在宣肺止咳,无须发汗,故用麻黄宣肺散寒,杏仁降气平喘,伍甘草以协调诸药,主治寒邪闭郁,肺气不宣的感寒暴喘或日久咳嗽,所以桂枝当去。此方配伍精当,主治功用明确,比较容易掌握,是临床治疗寒邪客肺而致咳嗽的常用方。其原委实即麻黄汤的变局。 小青龙汤方的组成,取麻、桂二方之意,加人温肺化饮药而成。方用麻黄配桂枝发散解表宣肺以平喘。桂枝、白芍相伍,意在调和营卫。姜、细、味、半夏是治寒饮的要药,其中干姜、细辛既温且散,半夏降逆除痰,又合五味子、芍药的收敛,以防麻、桂、姜、辛宣发太过之弊。全方虽只8味药,可分为三组,一是麻桂的宣散,一是姜辛的温散,一是芍药的酸敛,共同组成发中有收,攻中有守的方剂。为治外有表寒,里有水饮的寒饮宿肺证的首选方。本方与大青龙汤相比较,彼为表寒里热的表寒郁热证,此为外有表邪,里有水饮的表寒里水证,二方发表药相同,攻里药则异。如果小青龙汤证兼有里热证时,亦可加入石膏,使之温清并用,以达到水热俱去的目的。 至于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两者均为表兼里虚证,麻黄配附子发中有补,发表而不伤阳,即所谓“温经发表”,如配细辛则表散之力更甚,若配甘草则发散之力更微。又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前者即在麻黄汤中加白术,主治风寒湿;后者即在麻黄汤中去桂枝加生苡米,主治风湿热证。总之,麻黄汤类方,药味简练,功用专一,如一服即汗出,二服则可减量或停服,不可过量。《伤寒论》中提出衄家、疮家等诸禁用麻黄汤例,应当慎重,不可粗疏。 二、病机证候 麻黄汤类方所主治的病机,随着体质的差异,病变的不同,因而各方所主治的病机,证候也就不尽相同。兹分述于后: (一)表寒实证 本证由于寒邪郁遏在表,正气向外抗邪,邪正斗争于体表,从病因和证候,以及邪正斗争的趋势而论,故称之为表寒实证。《伤寒论》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是指人体之表,表寒实证是外感病的第一关。因为寒邪侵犯体表,不论其发热已否,恶寒是为必有之症。且临床上常常是恶寒愈甚,发热也愈高,这是正气有力抗邪的表现。所以,恶寒一症可视为表寒实证的特点。头身腰骨节疼痛是风寒病邪闭于肌表,病不向外越的表现。总起来说,表寒实证的病机是,风寒病邪郁遏人体之表,正气抗邪有力。所以用麻黄汤开表发汗,峻汗以祛邪。关于本证的脉象,《伤寒论》中提到浮紧与浮数两种脉象,浮脉主表,紧脉主寒,浮紧是表寒之脉,脉与证相符,是无可置疑的。惟脉浮数一说,似有争议。因为数脉主热,所以认为用麻黄汤不甚恰当。笔者认为,对《伤寒论》中“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条原文,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应从前后条文和临床证候全面考虑,如果是表证俱在,浮数脉当然也可以用麻黄汤,反之,如果脉浮数,与烦躁、口渴、舌黄干燥等里热证共同存在,麻黄汤则在所当禁。 表寒实证的发展趋势,前人说:太阳表证,实则多传阳明,这是有临床意义的。因为寒邪郁遏而化热,其结果一般地说是变成里热证,所以《伤寒论》提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里的“烦躁”一症就是寒郁化热的着眼点。然而,烦躁为何是寒郁化热的特征?这是因为寒邪在表,郁遏卫阳,恶寒身痛是其特征,而邪实在表,郁遏过甚,蕴酿成里热证,故其主症除发热恶寒身体疼痛而外,关键又在于“不汗出而烦躁”,所以应当用大青龙汤发之。这就是《内经》中“火郁则发之”的意思。在《伤寒论》中还提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大青龙汤的禁例,其不可服的理由是因为汗出恶风,是表虚的缘故。病人里无郁热,外无烦躁,且脉是微弱的,当然不能轻易地发散,假如误用了大青龙汤,则可导致亡阳厥逆,筋惕肉(目闰)的变症,这就是误汗伤阳耗液的结果。 麻杏石甘汤证的主症是喘而汗出,病机是表寒郁热,内迫肺气。故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表宣肺而清里热。因为本证仍在于表,既不是初感寒邪的无汗,也不是表寒完全化热入里的大热大汗,而是处于寒郁化热的过渡阶段,汗出必不透,身热亦不显,且其兼症多有烦渴、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等症,所以柯韵伯有两句名言,他说:“麻杏甘石汤是大青龙汤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这就把表寒郁热的病机转归以及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之间的变化说得挺透彻的了。 (二)表兼湿热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