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历史专题材料论述题训练

中考历史专题材料论述题训练

中考历史专题材料论述题训练
中考历史专题材料论述题训练

中考历史专题材料论述题训练

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

一、根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说明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①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片国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便利了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允许日本设厂、增辟商埠,便利了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因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请写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典型事件各四例。并简要谈谈你学习这段历史的感受。

答:列强侵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感受: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获得成功;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外国侵略势力低头;只有中国共产党是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文资本主义其他种种主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摘自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回答:(1)“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新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答:无产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

(3)概括指出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的最主要原因。

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四、下面是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毛泽东回答:(1)“三年来”从那一年开始?此年发生了什么重大时间?这一时间标志着什么?此间任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什么?答:1946年,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进军;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2)“三十年来”以什么事情为起点?这一时间标志着什么?答“三十年来”五四运动为开端。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开端。

(3)“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什么重大事件?此后为争取独立,中国人民开展了那些反帝斗争(三件)?答: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五、材料同上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何时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1949年9月

2、碑文叙史由近溯远,从“一千八百四十年”起,中国历史发生了根本转变,其标志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含义是什么?“三十年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哪一历史事件开始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经过“三年以来”的解放战争,革命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答: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人民开始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

端);五四爱国运动;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或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诵读碑文,董存瑞、孙中山、林则徐等无数人民英雄的历史伟绩历历在目,我们年轻一代应继承和发扬先烈们怎样的革命精神?

说明:所谈认识可以是具体方面的,也可以是历史课外的,只要正面积极、客观合理的,均给分;若从革命先烈对国家、民族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崇高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视角上谈认识的,可奖1-2分)

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请回答:①材料中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指什么?

②材料中的“三次巨大变化”的核心事件是什么?③材料中的三位伟大人物是指哪三位?

④从20世纪以来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1)民族独立与解放、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2)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3)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4)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七、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行了哪几次最著名的重大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八、19世纪末和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的战争。这两次战争的名称分别叫什么?战争的结果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各有什么不同?

答:两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最后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激起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在1945年9月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

九、1898年—1911年为挽救民族危机出现的三次高潮性事件是什么?指出与其相对应的阶级派别,从他们的探索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1)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2)启示:无论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者民主革命派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革命获得成功。(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十、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民族危机,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结果如何?从他们的探索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最终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但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启示同上题。

十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探索。请回答:

(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什么探索?这次探索的进步意义有哪些?答:探索: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进行了什么探索?这次探索的伟大业绩是么?答:探索:领导辛亥革命。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上述两次探索的最终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结果: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十二、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演讲时说:“革命为唯一法宝。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施共和。”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

帝国主义之侵略,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又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的救国手段和实现的目标分别是什么?答:暴力革命手段。目标: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阶级共和国。

(2)材料二中,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答: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3)综合两段材料,你认为孙中山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品质?

答: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救国主张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

十三、1911和1919年中国发生了两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哪两次革命运动?各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五四运动中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撤销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十四、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哪个组织的纲领?写出其成立的时间与地点。 1905年、东京、中国同盟会(2)该组织成立的基础是什么?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3)该组织的性质如何?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该组织的成立有何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5)文中“建立民国”后来被阐发为什么?

民权主义

(6)上文有何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该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五、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什么文件?它由谁颁布?该文件的性质是什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结合有关史实,概述该文件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命运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复辟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该文件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命运主要说明的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十六、阐要说明从辛亥革命到民国大革命时期我国政局和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的变化。并据此分析辛亥革命和革命大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这两次革命最终结局对以后中国革命有何重要启示?不同之处:①发生的时期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者不同: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领导下进行的。②指导思想不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旧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③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依靠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大革命中工农群众大力支持参加革命。④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制度,国民大革命打倒北洋军阀政权。

启示: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十七、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全国田地,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分”。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三:“在现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个阶级的革命纲领?颁布于什么运动中?意义如何?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2)材料二是哪个阶级的革命纲领?什么机构颁布的?意义如何?

资产阶级。中国同盟会颁布的。孙中山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称为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材料三是哪个阶级的革命纲领?哪次会议颁布的?意义如何?

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中代表大会颁布的。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对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阅读歌词,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于何时诞生?到2005年,她已走过多少年的历程?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启发工人觉悟,帮助建立工会组织,出版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成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到2005年她走过了84年历程。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南昌起义等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等

(3)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你有哪些感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等等。

二、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答:旧:三民主义;新:毛泽东思想。

(2)旧、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建立的国家名称和国家的性质各是什么?答:旧:中华民国,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写出两次革命建国时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名是什么?答: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4)简述两次革命的意义。

答:旧: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国民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的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②使世界占的人民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使亚非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信心。

三、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发生了两次重大挫折。(1)是哪两次重大挫折?每次挫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努力克服挫折,使中国革命呈现新局面的。

答:(1)1927年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2)1927年,党中央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党在当时的总方针;1927年10月建立中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形势不断好转。1935年5月中共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四、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此诗反应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什么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 红军远征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史实是什么?四渡赤水

(3)红军远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或会宁会师)

(4) “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包括几个方面?①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②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③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④复杂的民族关系。五、阅读下列材料:

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武装保卫平津,武装保卫华北!…………为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铸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请回答:(1)中共抗日通电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不得?

答: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该通电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答: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铸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打倒日本侵略者。(3)通电发表后,生死对抗十年的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候再次正式合

答:我认为“毛遂”比较准确。因为一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了清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结合史实,请全面概括分析一下抗战胜利的原因?

答:原因: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③国民政府正面作战,粉碎了日本侵华速战速决方针;④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⑤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力量的支持。八、材料一:共产党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的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准备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

——引自中共“八七”会议决议

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

——引自中共瓦窑堡会议的决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有无变化?敌对的目标是什么?

答:有变化。材料一以推翻反革命政权为目标;材料二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目标。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基本力量有无变化?说明你的理由。

答:没有变化,材料一反映了依靠的基本力量是工农群众;材料二强调的是团结一切反日力量,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基本方针。(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是否说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说明理由。

答:没有变化。反对民族的敌人与反对阶级敌人并不矛盾,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革命是民主革命最迫切的任务。

九、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讲,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着点头说,我们应当都考及格,不要退回去。

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道: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请回答:

(1)毛泽东周恩来对话的背景是什么?答:三大战役后,新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2)材料中“进京赶考”的含义是什么?

11

答:建立国家政权。

(3)他们以什么方式考取了“好成绩”?

答: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功;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革命;召开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和平解放;国民经济恢复。

十、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五十年前的今天,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经过了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艰苦卓绝的风斗,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中国革命主要经历了哪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答: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或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发生了那些历史巨变?

答: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建立了新中国、香港、澳门回归等);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3)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上述问答,我们可以的出那些结论?

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十一、中国近代历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三次变化。请指出中国社会性质有哪三次变化?简要说明每次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答:①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中国战败,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②第二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100多年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③第三次: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十二、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三次会议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各有什么指导作用?答:①八七会议:内容: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开战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作用: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

12

折点。②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革命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作用: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用: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十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两次统一战线建立的目的和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答:①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历史作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北伐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历史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组织保障。

关于台湾、香港、南京问题

一、关于台湾(1)列举中国近代史上,曾经侵略过台湾的资本主义列强三个?(2)为解决台湾问题,我国哪位领导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一构想在哪两个地区得以实现?(3)请你写出二战中发表有关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国际性文件名称,并谈谈该文献发表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答:(1)英国、美国、日本、法国(2)邓小平一国两制香港、澳门(3)《开罗宣言》,现实意义:它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反对“台独”“一中一台”“两个中国”言行的有力武器。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条约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是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二:我三大盟国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回答:(1)两则材料分别出自什么文件?

答:《马关条约》、《开罗宣言》。

(2)材料一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为什么对中国不利?

答:使中国民族工业面临严重挑战,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材料二中为什么使用“窃取”一词?

答:材料二中所列领土都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本是以实力为后盾,以强权手段强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什 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 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作为: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答:战国时期;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答: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 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

中考历史总复习材料解析题及问专项训练

中考历史总复习—材料解析题及问答题专项训练1.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二:“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阅读以上二则材料,回答问题: ①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年的哪两次运动?这两次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②结合材料二,列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时期的楷模有哪些? 2.看图回答问题。(12分) (“大跃进”时期的壁画。画左上角的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 够吃半年) ①这幅漫画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什么现象? ②请你谈一谈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哪些教训? 3.阅读材料: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 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请回答:①上述内容是党的哪次会议提出的? 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何时开始? ③根据材料说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的是什么? 4.阅读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请回答:①中共“八大”召开时,国内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②“八大”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是否正确?准备怎么解决这一矛盾? ③为什么“八大”提出的路线和正确意见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5.1935年初和1978年底,中国召开了哪两次重要会议?为什么说这两次会议是我党 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6.阅读材料: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 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试结合学过的知识,论述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7.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

2020中考历史复习方案专题8材料分析题专题提分训练

专题(八)材料分析题 专题提分训练 ·题型特点 河北中考非选择题历史部分第一题多以第26题出现,2018年和2019年均为材料分析题(9分),其中2018年侧重考查“世界史”内容,2019年侧重考查“中国史”内容。试题的基本特点是:三段材料、三个设问(分值分配一般为2,4,3),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第(1)(2)问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的相关信息(多为原因、经过、历史人物的贡献、成就等)的能力;第(3)问多设问“影响”“意义”,属于对题干材料“共性”内容的考查。 ·方法解读 本题型为典型的材料分析题,解答时注意:首先要审清设问,准确把握具体的考查对象,即“考什么”,河北中考在这方面多侧重对“原因”“经过”的考查;其次注意相关提示词,如“据材料一”“综合材料”,这就提示答题的范围在所出示的材料中;然后就要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到“对材料每一句”的合理解读——分析同设问的关系;最后组织答案,做到详略得当、史实准确、论据合理等。 ·针对演练 1.[原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上了轨道的国家,政党的争权绝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内战。军队是国家的,军队总服从政府,不问主政者是属于哪一党派。却是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 材料二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而工商界及学界的人在专制政体下做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学界人士偏于文字方面,古书愈读得多,思想就愈腐旧。 材料三中山先生把建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但是时人不信他,因为他们不了解他的思想。中山先生并没有健全的革命党做他的后盾,至于革命军更谈不到。当时军队的政治认识仅限于排满一点,此外都是些封建思想和习惯,只够做反动者的工具。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引起内战的原因。 (2)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民国初期国家混乱的原因。

人教版2020版中考历史试题D卷(练习)

人教版2020版中考历史试题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图片反映了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美国的霸权主义B.“冷战”中的对峙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D.美苏握手结盟 2 . 若一位外国记者在1919年6月6日来到中国,准备采访五四运动的主要新闻,他最有可能去的城市应该是 A.南京 B.上海 C.武汉 D.北京 3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下列事件中,实践了这一思想的是() ①英国宪章运动②法国大革命③俄国十月革命④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 . 下列情景符合1935年英法两国生产或生活状况的有() ①詹姆斯用电灯照明②卡尔用电脑制作课件③珍妮打电话给在工作的爸爸④安妮坐在汽车上用留声机播放音乐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 . 如下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六十周年》纪念邮票。该邮票发行于() A.1949年B.1999年C.2009年D.1951年 6 . 某学校开展“被压迫民族的抗争”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不能成为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南美的解放者B.古巴革命C.非洲独立年D.十月革命 7 . 2018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下列选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A.和平共处 B.互不侵犯 C.平等互利 D.和谐繁荣 8 .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了,但在和会上,中国代表团表现可圈可点,特别是l919年1月28日答辩会堪称经典。辩论结束后,各国政要纷纷走上前去,与辩论者顾维钧握手,称赞“这一发言是对中国观点的卓越论述”。材料不能说明() A.一批职业外交家走上世界外交舞台B.为中国权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C.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D.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9 . “到1948年春,山西各老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田地和

中考历史材料题高分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题高分技巧 材料分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是初中历史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试当中,考生在材料分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如何来解答这一类型的题呢? 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 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 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 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的不同材料虽然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知识点,但这不同知识点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这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即是要找的中心;材料或材料的中心与设问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以及设问之间有哪些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 试题虽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有的题目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教材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教材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教材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对号入座”。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一、时间的分配 现在中考历史时间是90分钟,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二、历史解题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必须要保证选择题的准确率,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 1、答题时必须抓住重点字句,如时间、年代、人物、事件、区域地点等,明确试题要考查的是历史的现象、本质、或是因果关系、影响。 2、注意分析题干和题肢的关系,有的题肢的内容是对的,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不能选。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多读几遍,找到关键的字句去分析,把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掉,选择与重点字句相关的选项。 3、有的是反向选择的要注意,即选择不正确的或者不符合题意的,这要特别注意。 4、不要凭经验答题,说不准题目跟你做过的题目考察的角度不同。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答题。 5、选择题选好以后,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动,相信你的第一感觉。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如何分析材料? 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选修材料题专项训练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他开办了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方面。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2)两次改革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请回答: (1)试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措施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是怎样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 (2)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商鞅被车裂而死,王安石被罢官,梭伦被迫到国外游历。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4、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

初中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一、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 5.规范做答 6.分析材料 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 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训练 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 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社坛乡青年熊应龙步行70多华里,三次进城要求参军。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翅膀要飞大,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请说出与这事件有关的一个人物(4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还有什么运动?(4分)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是指一种什么制度?(2分) 五、20XX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行“2009中国记忆”大型直播活动,直播内容为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选取杭州、扬州、洛阳等8个沿运河城市作为节目组成部分,其中,通州、扬州、杭州是直播点。 请回答:(1)材料中的“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杭州”在隋朝时称为什么?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意义?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多少公里?

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题专项训练

材料题专项训练 1、[2012·广东卷]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据《欧洲文化史》等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饮冰室合集》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其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帝国主义包含剥削,但不包含根本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相形之下,新帝国主义迫使被征服国家发生彻底的改变。这与其说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不如说是西欧生气勃勃的工业主义对非洲和亚洲静止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政权的不可避免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2005年版)(1)清政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经济发展措施体现了材料中所说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列举三个得益于这些措施的代表人物。(10分)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可以表述为一种函数关系,既是指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基础的各种物品和资产变量的结构性变化过程,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分化与重组的互动过程。经济全球化涉及到每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这一函数中的变量之间不一定总是呈正相

2020中考历史材料模拟练习题

2020中考历史材料模拟练习题 2020年中考历史材料问答题训练六 1、阅读材料: 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 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本人许可,就把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 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如果奴隶主伤害奴隶的眼睛或骨头,则只需向奴隶 主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 请回答: (1)上述规定出自古代那个国家的哪部法典,这部法典是由谁制定的?(6分)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 (2)从上述材料中能够看出这部法典维护的是什么人的利益?(2分) 奴隶主 (3)这部法典在世界法制有何地位?(4分) 它是现存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3分) 2、阅读材料: 材料一:以下是古代的一些法律条文: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人火中。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六年,并交出1000 头母牛和 1 头公牛。(杀)一个吠舍,(应Iaj 样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100 头母牛和l 头公牛。(杀)一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10 头母牛和1 头公牛。 请回答: (1)这些法律条文出自古代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4分)

古代印度种性制度 (2)“刹帝利”在当时主要包括哪些社会阶层?(3分) 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主要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3)依据材料,由高到低排列出上述四个阶层的社会等级,并指出 农民、国王属于哪一等级。(6分) 婆罗门:祭司贵族。主要掌握神权; 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主要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农民属于第三等级吠舍,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 3、阅读材料: 材料一、乔达摩·悉达多王子,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佛 教的创始人。他游遍整个印度北方,向所有愿意听讲的人宣讲他的新 人生观。公元前483年他死去时,很多教导都铭刻在他的教徒的心中,在后来世世代代人们的口头中流传。 材料二:公元前三世纪,伟大的印度国王改信佛教。佛教迅速传 播开来,佛教南到锡兰,东至缅甸,从那儿又传遍整个东南亚,直到 马来西亚和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佛教还向北传播,直接进入西藏,又 向西北传播,进入阿富汗和中亚地区。它传入中国,赢得了一大批信徒,又从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历最有 影响的100人》 请回答: (1)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尊称为什么?(2分) 释迦牟尼

高中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训练

材料型选择题训练 1.(2013·保定一模)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宗法制应分封制需要而产生 B.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周与商朝一大区别 C.王国维盛赞周的政治制度 D.宗法制下,周分封的对象局限于本宗亲族 2.(2013·河北联考)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3.(2013·青岛一模)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4.(2013·济宁一模)“到了11世纪,中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现金替代物,……为了预防公众的混乱并保留其便利性,政府当局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发行纸币而将这一权力归国家专有。第一张官方印制的纸币于1024年出现在四川省,那里是早期印刷行业最为活跃的中心。”下列相关的解释与之相符的是( )。 A.纸币产生根源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11世纪四川社会经济最发达 C.控制纸币发行是政府维稳的重要手段 D.纸币是商品经济衰退的产物 5.(2013·郑州二模)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材料分析试题》精选训练及答案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 材料分析试题精练 1.中国从古到今,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相辅相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1分)为巩固统治,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1分) (2)这个新皇帝和西汉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都加强了思想控制,其各自的措施是什么?(2分)且都设置了监察职位,请分别列举两例子(2分) 材料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3)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制度叫什么?(1分)其到了明清之后,开始僵化,请写出其僵化的表现。(1分) 材料三: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4)元朝“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1分)它标志着什么地区从此成为国家的正式行政区?(1分) 材料四: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5)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1分)另一方面,清朝时期,政治方面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其标志是哪个机构的设置?(1分) 2.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昨天的艰辛】 材料一近代以来,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网站 (1)使中国开始或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场战争分别是什么?(2分) (2)材料中中国人实践了“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是什么史 实?(1分)学习“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的史实有哪两个?(2分) 【今天的崛起】 材料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列主义,在毛泽东等共产党人领导下,经过2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让中国人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太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在这20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之路中,创建了一条怎么样的革命道路?(1分)这个道路的起点是什么?(1分) (4)哪一历史事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让中国人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1分)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考试中最难的题,无非是材料分析题。很多孩子在这里失分严重,虽然考前对书本知识有了大概掌握,但是,一上考场,很多孩子就招架不住,对有些问题总是答不上、答不全。材料分析题如何拿满分? 材料题考察难度也分为易、中、难三种,但从试卷整体来说,难度肯定比选择题大。材料分析题常见的出题方式: 一、文字型材料题。这是平时考试中的常见出题方式,中考也是。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学生较好回答。 二、表格型材料题。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对重要历史表格材料的分析能力。这类题往往考查某个知识的具体方面,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设问也往往采取递进式。 要想读懂这些图表,需要图表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理解,其次还要把图表、文字材料和设问结合认识,进行答案的组织。 三、开放型材料题。所谓的开放型,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材,尽可能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贴近生活,做到新颖,但是有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以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等这一类为主。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一)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1.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2.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二)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

九年级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

九年级历史材料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三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长勒提尔,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摘自哥伦布日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共同的纱幕”指的是什么?(1分)在意大利什么思想使人觉醒,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1分) (2)列举一文艺复兴在艺术上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分)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的?(2分) (4)哥伦布的航海活动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指出材料三中哥伦布关于地理位置叙述的一处错误,并加以改正。(2分) 从材料中找出反映哥伦布航海活动的目的。(1分) (5)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人类迈入近代社会有何共同影响?(1分) 2.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2年在英国伦敦举行,九年级的学生对英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更全面地的了解英国历史,他们专门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让我们跟随他们共同步入英国国历史的探寻之旅。 第一站:探访莎士比亚 (1)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四大悲剧同学们都想一睹为快,请你列出四大悲剧的目录。(4分) 第二站:追寻革命足迹 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在伦敦白厅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等待着一场断头的刑罚,受刑的就是被议会宣判为“暴君、杀人犯和国家公敌”的国王。 (2)材料一描述的历史画面中被处死的是那位国王?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2分)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训练 1、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①上述材料引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哪一年通过?这个文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②该文件限制了什么人的权利?又维护了哪一机构的权利? ③该文件有什么作用?④对英国政体产生了什么影响?(确定了哪一种政治体制?) 2、材料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议,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材料二:1938年夏至秋,英国首相张伯伦三次会见希特勒。第三次,与德、意、法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后,他飞回伦敦对群众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 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结果。 ①慕尼黑会议召开于哪一年?②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慕尼黑会议是个大阴谋?④张伯伦的预言正确吗?为什么? ⑤慕尼黑会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⑥简要谈谈你对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理解? 3、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世界历史》第一册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②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③通过这次革命,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明治维新前,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上什么? 4、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这标志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 回答:三次科技革命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由此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次革命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远胜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二: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要领导"自由世界"。 材料三: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为,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 ①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②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初中《世界历史》课本 ①这段史料摘自哪一文献?这一文献是何时由何机构发布的? ②这个国家为自由独立而进行过什么样的斗争?其领导者是谁?(1分) ③这一文献的发表有什么意义?(1分) 7、.以下为《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我们应知道,此歌是歌颂一位中国伟人的。 现请回答: ①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1分)这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1分) ②哪一次会议确定老人的指导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分) ③简要列举这位老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历史功绩(2分)(至少列出两点) 8、材料一:首先,从整顿改革危机最深的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私人的现款又存入银行,重新流通。其次,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再次,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整顿。--选自《世界历史》第二册 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尽成枯枝残叶;农业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复习

如何做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复习 历史科的材料分析题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材料分析题有不同的解答技巧,可是材料分析题,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却是失分率最高的部分,因此,学业水平测试冲刺阶段要对材料分析题进行专项训练,带领学生正确地阅读、理解、分析、解答是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是提高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历史材料题的解析能力,现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认识材料分析题特点 1.“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材料分析题中的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大,灵活性强,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它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同时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将教材与材料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必须回忆教材中相关知识,并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从历史文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论从史出的能力,联系比较历史史实的能力等理应是我们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重点。 2.材料分析题的考查内容及方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中,笔者认为:材料分析题通常考查的内容及考查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

(2)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3)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 (4)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 (5)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 (6)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从以上考察内容及考察方式来看,题目的题干往往会在实际考题中表述为这三种方式: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 对于这三种表述的回答,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原原本本地出现在材料中,这就得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课本当中,同时要紧扣材料这就得指导学生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及资料找相关的答案;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那么这个题目的答案要么直接从课本中找,要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来回答。这样,把学业水平测试题型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一下,学生的复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指导学生学会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 根据材料分析题特点,在复习过程中教会学生答题方法。 1.“读”——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2.“找”——是解答的关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