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银行脆弱性分析

我国银行脆弱性分析

我国银行脆弱性分析
我国银行脆弱性分析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表现和防范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的稳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银行体系脆弱性不仅威胁到银行体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因此本文从分析我国银行现有体系开始,着手在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上,并进一步找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银行体系内部的脆弱点。同时结合现状提出一些治理措施,争取把我国银行建设成更加稳健的体系,这对于防范银行危机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银行体系脆弱性金融创新

“银行脆弱性”的概念缘于“金融脆弱性”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定的研究主要是由“金融脆弱性假说”延伸而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指银行体系在外部冲击的作用下,极易出现流动性困难、失去清偿力、从而最终陷入危机的一种性质,这是由银行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以贷款为重要资金运用方式所决定的.

一、我国银行体系现状

1.我国的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一家独大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我国融资结构单一,国民经济对银行体系的过度依赖的特点。政府对银行的担保和过度的干预以及监管不力导致银行道德风险问题丛生,从而损害了银行部门的健康。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对弱小,无力与银行机构抗衡,所以银行部门也就鲜有竞争对手,长期在金融市场上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同时,在银行部门内部也同样缺乏竞争,往往是几家大的银行在存放款业务上处于垄断地位这一特点在许多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中都存在。我国主体银行仍然存在产权结构单一,银行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银行体系的产权制度及治理结构缺陷, 这种改革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经营管理上,而没有触及到深层次的产权制度。

2.不良资产大量存在,使得资本充足率低下

不良资产是银行系统脆弱性的表现,也是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巨额不良资产的直接后果是国有商业银行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和公众对银行信心的动摇。虽有国家信用作支撑。但巨额的数目如果一直居高不下,则会威胁到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和安全。

3. 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的压力加大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频繁出台,加上资本市场的分流效应,导致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有所缩紧,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水平呈现结构性差别,但整体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体经营无明显影响.在货币政策从紧,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作用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的不稳定性也在增大。

4. 盈利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提高

一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基本上呈现出种下降的趋势。虽然各家银行皆有盈利,但盈利一直在减少,资产收益率在逐年下降。

3银企信息不对称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产生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国有企业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国有企业危机转嫁给国有银行从而导致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国

有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产权具有同质性,

同时,社会征信体系没有建立,银企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加剧了企业道德风险

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银行将金借给企业,面临着贷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

题。

4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

中国金融业目前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对银行干预过多,其运行效率仍然很低。现存的监管体制最大缺陷是银行监管还没有走上正轨,如在监管的理念、休制、方法等方面尚无形成适合现阶段的框架,也没有真正完成从合规性监管向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过渡。金融体系分别监管的效率也不是很高。

5金融开放带来的外部冲击

我国在2006年已经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一方面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来我国设

立更多的经营性分支机构。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服务区域

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众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其在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一

定的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6法制精神和信用文化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法制建设比较落后,常常是出了问题才制定一些专

门性条例,既缺乏权威性,也缺乏统一性,条例与政策之间、条例与法律之问、

条例与条例之间经常出现不一致,一方面使银行各项新业务缺乏监管依据,另一

方面又使银行的权益得不到保护。

三、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表现

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隐蔽性、潜伏性、累积性的特点.我国银行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贷款过度扩张。是指与银行股本或存款基数相比,银行贷款比例过高现象。当银行贷款相对其股本过高时,意味着出现贷款投资组合质量恶化时,银行用于挽救贷款损失的资本缓冲金不足;当银行贷款相对其存款基数过高时,银行将不得不依赖银行间市场,融通急需的资金,银行间市场的变化(如利率)对银行的影响更加显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影响银行的资产平衡表的损益情况。贷款过度扩张的出现或者是由于在经济繁荣期,银行企图扩张贷款规模以获利润;或者是出于银行之间的攀比行为,当一家银行模仿其他银行实现国际化而到海外金融市场建立它自己的机构,当这家银行没有明确的贷款目标或对此行动没有恰当的控制时,贷款过度扩张情况极易发生。

2.规模过快增长。为了吸引优秀的客户和取得卓越的社会金融地位,是银行追求其规模过快增长的动机。但是,追求规模快速增长会以牺牲银行稳定性为代价。首先,为使存款金来源增长迅速,银行不得不支付较高存款利息率,为此冒贷款过度扩张危险。其次,银行为四处寻觅贷款机会,可能使选择贷款对象的条件放松,贷款质量下降,出现坏帐的危险性加大。

3 .低质量的贷款政策。它包括贷款集中( L o a nConcentration)、关系贷款(Connected Lending)、期限搭配不当(Term Mismatching)、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货币风险(Currency Risk)等。

4.低效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银行按照董事会制定的政策和策略,以审慎的方式经营业务,只有在得到适当授权后才进行交易,资产得到保护,负债得到控制,会计和其他记录能够提供完整、准确和及时的信息,管理层能够发现、评估、管理和控制业务风险。

5 .低质量的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应描述和分析银行开展主要业务的市场,并制定银行的经营策略,使银行适应其在产品、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面临的不断变化。虽然经营计划不能总有助于银行实现它的目标,但是它可以阻止银行误入歧途。如果银行存在低质量的经营计划,将导致银行经营走下坡路.实力变弱。而弱小银行往往会被其他银行兼并。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有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影响中国金融体系“健全性”的两大要

素是房地产价格和流动性,中国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还没得到有效发挥,中国金融稳

健指数很低.

1.高负债经营

高负债经营是金融行业与生俱来的特点,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仍是主要形式,占居民储蓄的65%,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在“借短贷长”的矛盾下,这种过分依赖传统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使风险集中于银行,企业若经营不善会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破产、倒闭的情况,使大量银行的贷款成为漏损型的泡沫资产。大量不良资产沉淀产生,会使银行流动性出现困难,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相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而言的。

2.融资过度银行化

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导,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严重依赖银行贷款,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方式融资比重过低(见表1),这种融资结构使得全社会的融资风险过度集中到银行体系。而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方向来看,高度集中于国有企业,这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直接受制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因此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大量转嫁给商业银行3.信用环境缺失

在原有的金融体制中,政府作为贷款的最后担保者和国企预算软约束的担保者,政府信用也就成为所有行为体都信赖保证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事实上已转变成国家信用,在“银行太大不能倒闭”的心理期望下,放纵了银行的经营行为,缺少来自外部、社会的有效监督。

4.金融结构失衡

金融结构多样化可以增加竞争,提高银行体系自身的运作效率,并能使储蓄更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价值链产生的良性循环。但以四大银行为中介的垄断性金融安排,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金融需求。金融制度的供需矛盾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无效或低效,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无法实现。

四、化解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对策

就化解和防范我国银行系统脆弱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构银企关系

原有的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因属于同一个产权主体——国家,资金的借贷只是“自己用自己的钱”,而无实际各自利益所进行的借贷,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的债务实际上是“自己欠自己的债”。这种债务关系对国有企业是没有真正所有权约束的。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由单一股权结构向多元股权转变,并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地位和自主经营权。商业银行应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这样一个基本目标之下,在商业银行上市初期先选择以法人股为主,待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到国外持股。这样既有利于社会、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利于保护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2)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世界银行曾提出,针对金融基础设施的政府政策要比针对会融结构的政策更加有效。因此,要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我国须重点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为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各项会融法规和制度,促进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市场条件。加快建立银行间存款人信息数据库,形成银行按照企业经营绩效和信誉度选择贷款对象的市场化机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披露市场信息,将政府职能部门及市场两方面监管相结合。发挥市场主体的监管作用,要求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

3)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我国解决不良资产的必由之路,也是根本之路。在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重组要与资本市场结合。中国金融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股票市场、轻债券市场”的现象。加快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是健全完善资本市场的重要内容。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仅是消除不良资产再生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效迅速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所需的外部环境。金融运动具有较大的时空弹性,体现了金融富韧性,相对于金融脆弱性而言,用其来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旨在能够在有利的时空中,创造新的契约关系,以调整人们的债权债务关系,重构人们的权利与义务。

4)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拓展企业多种融资渠道

针对我国金融机构类型结构的失衡现状,积极发展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及非银行的中小金融机构,推进股票、债券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以满足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中国银行体系这种过于单一的信用形式既大大降低金融资源的流动性,又会使金融风险高度集中。而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活动主体多样化以及竞争的结果会增强所有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金融体系的自生能力。我国融资结构单一,过度依赖于银行融资这一种形式,不利于多种类型企业的发展。比如高新技术企业、中小规模企业的在我国融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拓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推动债券、股票及其他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分散银行体系风险,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出现,刚好可以更好的建立与这些地方性企业的长久关系,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提高,也有利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控制

1.警惕潜在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受中国独特的银行体制结构限制,银行系统并

不是完全独立的商业机构,银行的贷款有较为严重的行政性和非市场性。因此,应该

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监管,做好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增加透明度; 同时,尽快出台新监管规则,把“影子银行”、表外业务也纳入监管及披露范围,降低银行的违规风险和减少盲目放贷。

2.警惕潜在的资产价格风险。中国目前最需要警惕的是房地产市场带来的资产

价格风险。房地产行业是高信贷的行业,一旦资产泡沫破裂,必将产生大量不良贷款。

因此,应该结合货币政策、金融监管、财政政策,共同防止价格泡沫; 同时,采用灵活的

财政和货币政策,对价格走势进行调整,如调高房屋贷款利率、增加保障性住房、降低

部分房价上涨过快城市的购房需求、对银行的贷款操作严格监管等。

3.警惕潜在的资产流动性问题。在次贷危机以后,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奉行宽松

的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货币超发现象。解决流动性的关键在于引导资金的流

动方向。因此,应该将资金导入实体经济、民生经济之中,从而增加资金的流转利用

率,用较少的货币创造较大的价值; 而不应将大量的资金投入“铁、公、基”中。基础建

设的投资虽然可以立竿见影的拉动GDP 增长,但是却是短期、一次性的增长,不容易

产生扩大化效应。

4.警惕国际政治经济周期对中国金融经济的波及,主要从外汇监管和使用、全球

投资多元化、合理资产配置等角度加以防范。防止“热钱”的过快流入和流出,密切监

控国际流动资本的动向; 同时,对外汇资产的投资应该更加的多元化和分散化,进行全

球资本配置,以保证中国外汇资产的安全。

银行安全防范心得体会6篇(完整版)

银行安全防范心得体会6篇 银行安全防范心得体会6篇 银行安全防范心得体会范文1: 银行安全防范学习心得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犯罪案件频发,特别是暴力犯罪凸显且居高不下。金融犯罪形式的层出不穷与犯罪分子手段的残忍,对银行的安全保卫与内控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银行安保形势,我行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组织全行员工学习银行安全防范知识与开展防抢、防盗演练。通过学习与演练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合理的安保措施是保证资金与人员安全的有效屏障。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员工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提高员工的警惕性与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建立与完善安保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的必要性。只有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才能建立起一道有效的安全保护网。纵观金融案件的发生,尽管形式各异,但追究原因归结为一点,主要制度缺失,管理缺位。主要反映在以几个方面: 一是防患意识不强,忽视管理。大部分银行注重业务发展,忽视了安全防范,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在基层银行,效益第一,任务至上,仅注重主要业务指标的考核,不重视内部管理,忽视安全教育,淡化责任意识,为数不多的警示教育也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欺上瞒下或走过场式的敷衍学习。二是法律意识较差,疏于教育。银行点多、面广、线长,绝大多数员工身处最基层,长期以来,

规范化、制度化的思想教育开展不够,员工重视实际,视思想教育为形式、为空谈,思想教育无意义。久而久之,员工思想道德水准下降、法律法规观念淡薄,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防腐拒变能力差,大多凭个人的良知做工作,谈不上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稽核力度较弱,监督不足。一方面稽核检查力量相对薄弱,对银行点多、面广、线长和客观上难以全面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稽核检查人员有的责任心差,原则性不强,稽核检查图形式,走过场,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发现的问题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罚,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些事情虽然发现了,也下达了整改通知,但对落实情况没做进一步的督促检查,使问题越积越大,最后导致发生重大经济案件。 通过学习,特别是对案件的深入剖析,我认为,要在银行系统减少案件的发生,使防控机制行之有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当然,银行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林林总总,不可谓不全,处罚不可谓不严厉,但是好多制度在许多员工看来只是墙上的制度,并没有很好的予以落实,规范自已的行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是制度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我们更要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力,堵塞管理漏洞,促使制度覆盖到业务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是十分重要的。一切要用制度落实责任,用制度说话。第一,每位员工首先要强化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观念,不再是凭经验操作。要树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不再是惟命是从。要树立内部控制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思想,不再是事不关己,己不劳心。有了良好的制度,更要有一批执行制度的人予以落实,才能收到良好的效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pdf

一、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金融脆弱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金融脆弱性概念。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 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 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活动,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般来说,只要存款基础稳定,农村金融机构便可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将其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不高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上。但如果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储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挤兑现象,这时,农村金融机构便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挤兑规模越大,所积聚的金融风险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显。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第二个条件难以成立。由于农村借款人往往数量非常庞大且高度分散、对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这些借款人的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是一种软约束关系,权责关系不对称,这就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无法保证贷款者有效地使用资金。 2.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不合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及其他民间金融机构。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却没有很好发挥作用。民间金融处于被管制的从属地位,运作极不规范,问题较多。农业银行从1996年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后,不愿在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村开展业务,不断收缩基层营业网点,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贷款余额的10%。同时,农业银行贷款权也收缩,使大量农村储蓄流出农村。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正在虚置。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在业务上只吸收存款,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将农村稀缺的资金“倒流”城市,使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这样,剩下的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制度安排。据统计,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以上都来自农村信用社。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势单力薄的农村信用社难以单独支撑整个农村金融市场,无法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此外,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形成巨大的坏帐,成为农村金融的一大隐患。目前,民间金融仍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只能为“三农”提供简单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环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我国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漠,信用文化薄弱,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与保证人串通骗取金融机构贷款,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同时,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必然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4.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没有建立与农村金融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难以及时发现、预警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缺乏存款的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保障制度,一旦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恶化,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和支付危机,由于缺乏风险转移机制,将会加大金融风险,加剧农村金融的脆弱性。 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脆弱性的建议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克服农村金融的脆弱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1.提高识别农村金融脆弱性的能力。提高对农村金融脆弱性的识别能力,是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脆弱性的前提。可通过建立以“自有资本比例、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信贷风险度的变化”等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识别、预警农村金融的脆弱性,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可借鉴美国对银行系统脆弱性的识别和防范措施,如,“及时纠正措施”。它是以计算银行自有资本比率来识别银行脆弱性程度的方法(见下表)。应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把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比率作为识别金融脆弱性的一种方法。当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有资本低于4%时,就可认为金融脆弱性开始显现,应引起重视,提出改进措施;当自有资本小于0时,就表明金融脆弱性已非常严重,应停业整顿,甚至关闭。 2.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要防范金融脆弱性,转换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输血”,而是培育和恢复“造血”功能。一方面,要给予农村金融机构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包括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有效地减轻历史包袱,改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治理形式和组织制度。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不良贷款化解机制,真正降低信贷风险,推行严格的问责制,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和岗位监督,加强内部稽核审计,推行全员竞争上岗用工制度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种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农村金融机

浦发银行流动性分析

浦发银行流动性分析 一、案例分析: 银行流动性问题的成因 自身管理经营的特性和市场定位是产生流动性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例如盈利能力,资产的数量,资产的结构等;此外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宏观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动均会造成中小商业银行资金流量进而影响到稳定性。经济、金融危机等宏观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 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最终破产倒闭的规律性特征? 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时,银行就会出现挤兑现象,挤指的是提款,兑则是兑现,指的是银行或金融机构被大批的存款客户要求提领回自有的储金,通常发生在银行的营运上有重大负面传闻之时,银行遭遇集中且密集的提领,很可能支应不及而宣告营运困难,倘若未得到其他援助或让挤兑情事减缓,则该银行极有可能因此宣告倒闭以及信用破产。在信用危机的影响下,存款人和银行券持有人争相向银行和银行券发行银行提取现金和兑换现金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是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信用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流动性分析: 商业银行一般采用流动性比率和存贷比率来分析其资产的流动性高低,流动性比例也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监管时考察的主要内容之一。较高的流动性比例意味着较强的短期融资偿债能力。而存贷比则指的是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之间的比值,从盈利的角度考察,一家银行如果存款多而贷款少,则该银行盈利能力较低,因为存款有一定的资金成本。但存贷比过高也不可行,因为商业银行需要一定流动性来保证正常的存取款业务及日常结算业务,存款较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日常业务不能正常运行,严重的会引起流动性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不得低于25%,且各项贷款与存款比不得超过75%,拆入资金比率小于等于4%,拆除资金比率小于等于8%。 浦发银行动性分析(时点均为每年12月31曰) 资料来源:浦发银行2014年年报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1.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1)资产负债结构。由于“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引起到期日缺口,而银行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极少情况下能够正好弥补因支付负债而引致的现金流出,从而产生流动性问题。 (2)央行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受到控制,由于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信用总量的减少,资金呈紧张趋势,存款数量减少,挤兑的可能性增加,贷款需求增高,同时商业银行无法筹集到足够资金满足客户需求,从而造成流动性风险。 (3)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由于金融市场包括存款市场、贷款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等,其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取得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往往打乱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计划,引发流动性危机。 (5)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利率变化会影响银行流动资产的变现价值和增加外部筹资成本,利率预期的上升与下降均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6)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主要取决于净资产状况、稳定的收入、向外披露信息质量和政府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之所以未发生流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信用。 (一)综合指标分析 1.存贷比分析:比值逐渐下降,但是仍显过高。 存贷比是发放贷款与吸收存款之间的比例,即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它是评判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指标。贷款被认为是商业银行中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则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存贷比值越大,即发放贷款占吸收存款的比例越高,就预示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不具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稳定的资金来源。近几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断下降,从1998年的90%左右下降到2004年的74%左右,存贷比的不断下降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下降的同时,绝对比值仍显过高。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存贷款的比例不能高于75%,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在2004年降到了75%以下,但这与2004年的货币政策趋紧,银行放缓贷款的发放速度有关,一旦货币政策有所放松,存贷比难保不会再次超过警戒线。存贷比过高,使我国商业银行依然面临者严峻的流动性风险。 2.存贷款的期限结构分析:期限结构失配现象严重。 合理的存贷款期限结构是商业银行良好流动性的重要保证。但从近几年我国存贷款增长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益严重。从商业银行存贷款的余期结构来看,余期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2002 2003年,余期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所占比重稳定在45%左右;但是,余期一年以上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却发生重大变动,其当年新增量占比由2002年的51%上升至2003年的94.5% ,其占贷款余额的比重则从89%上升至90.3%。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将导致其流动性缺口加大,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上升。

2016—2017年最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1.1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爆”。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这样的金融巨擘也同样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39家银行倒闭,并且银行倒闭潮已蔓延到欧洲。而流动性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次贷危机使得本身宽松的资金环境突然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流动性风险又成了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据统计,美国存款机构的非借入储备总量由2007年的271.17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8年4月的-919.4亿美元1。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和定期拍卖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的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的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存款准备金。这项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使得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日益加重。 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主要的市场压力。面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第二波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会飙升,未来还会有众多中小银行破产、大量的对冲基金关闭。另有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计,未来3到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也就是说,未来数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 虽然目前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幸运的是,国内的流动性也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

新形势下的银行安全保卫工作

新形势下的银行安全保卫工作 银行业作为国家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安全问题一直是十分重要而严峻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也不同于往日,我们的安全防范水平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的关键时期,银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项任务变得相当紧迫与繁重,同时也对银行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形势下银行安保工作新的特点 1.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 随着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银行纷纷增设自己的营业网点,此外,在车站、商场、医院、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区域也在不断地增设24小时无人值守的自助银行,这使得银行安保工作的阵地愈加的广阔。 2.防范对象的复杂性 近年来,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多、方法层出不穷。从盗窃到抢劫、到现在的制造伪卡、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新的犯罪形式的出现,都对银行财产和人员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此外,个别被拜金主义腐蚀的员工,也会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犯罪活动,这些都造成了安全保卫工作防范对象的广泛性。 3.保卫对象的特殊性 过去银行的保卫对象主要是现金,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银行卡、电子银行这些新的货币形式逐步代替现金,随之也吸引了高智能犯罪,有些不法分子有针对性地选择作案方式、手段、地点和时机,对银行的安全保卫工作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无疑增加了银行安全保卫工作的难度。 4.工作手段的综合性 银行安全保卫工作本身是一门知识面很广、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汇集了金融学、电子学、信息学、保卫学、消防学等诸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只有用专业的角度和专业的手段,才能提高安全保卫工作的全面性。而银行安全保卫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某一种方法或某一种手段,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运用一切手段才能有效地防范各类风险,才能给不法分子以严厉的打击。

我国银行体系突出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9544470.html, 我国银行体系突出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作者:孙晓涛 来源:《全球化》2018年第05期 摘要:金融监管在逐步加强,作为处于我国金融体系主导地位的银行,其风险问题不容忽视。我国银行体系突出的金融风险点主要包括:一是不良贷款问题。银行不良贷款绝对水平和未来形势仍不容乐观,应对不良贷款的支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利润,不良贷款压力制约了银行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债券业务风险。银行资金大量流入债券市场,小型银行风险问题突出,部分机构的高杠杆操作提高了债券市场脆弱性。三是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表现为资金规模庞大,业务大量交叉,创新层出不穷,监管不足。除此之外,还有金融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为应对上述金融风险点,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监管理念、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风险不良贷款资产管理業务金融监管 作者简介: 孙晓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近年来,金融风险问题引起了决策层面的高度重视,并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重要的位置。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从2016年末的数据来看,银行总资产占银、证、保总资产的逾90%,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近70%。金融业务交叉程度不断加深,银行与其他金融 机构的资金流动规模也不断扩大,作为金融体系资金的主要提供者,银行对于金融体系的影响不断加深。为贯彻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银行体系的风险防控,开展了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治理“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等工作取得积极效果,银行表外风险得到控制,跨行业、跨市场的复杂 同业业务的快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但我国银行体系仍然面临突出风险,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是防控风险的重点领域。虽然不良贷款恶化势头有所缓解,但总体水平仍处于高位,银行仍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所形成的交叉风险突出,资管业务等影子银行风险不容忽视,金融监管对银行风险状况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 一、当前银行体系风险的总体状况 (一)信用风险状况 银行不良贷款率止升,关注类贷款率回落,持续恶化势头得到遏制。2017年三季度末,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分别比上季度和2016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和14.1个百分点,增速比全部贷款增速低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1.74%,与上季度持平,连续20个季度持续攀升的势头得到遏制。关注类贷款余额为3.42万亿元,同

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分析和比较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流动性风险是其中的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认为,流动性是保证商业银行生存和持续经营的关键。 为了有效监管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设置了很多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衡量了流动性问题,但是每一个指标的侧重都有所不同。并且随着认识的深化和计量技术的提高,指标本身存在问题也暴露出来。 本篇文章选取了三个从过去到现在较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比较它们的优点和缺点,评估这些指标的优劣。然后,我们对银行的流动性指标选择给出自己的建议。 一、流动性指标分析 贷存比(静态指标) 指标构成:贷存比=客户贷款/客户存款*100%。 指标解释:贷存比越高,贷出去的资金就越多,银行面对的流动性风险可能也就越高;同样,贷存比越低,贷出去的资金就相对较少,银行面对的流动性风选也相对较低,但是资金的利用效率也会相对较低。中国的法定的贷存比上限为75%。 指标分析: 优点:贷存比指标的计量十分简单,可以很容易统计出来;其所包括的内容很多,反应的是一个总体的情况;同时,贷存比还反映了银行的资金利用情况。所以贷存比是一个较为多面的指标,也因此作为了国家法定指标。 缺点:1)存贷比只反映了存款和贷款在数量上的关系,并没有描述这些贷款存款的性质。其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没有细分出来:一是存款贷款的期限结构。如果存款贷款的期限结构匹配的较好,那么就算贷存比数值较高,银行的流动性也是较好的。反之,哪怕贷存比较低,如果存款贷款的期限结构不匹配,

还是会有流动性风险。二是贷款的信用程度。如果贷款的信用程度较高,那么就算贷存比数值较高,银行到期的资产业务还是可以提供预期的流动性,来支付匹配的银行负债。反之,哪怕存贷比较低,如果贷款的信用程度低,发生违约的话,银行还是会有流动性风险。所以,贷存比所表征的流动性情况很笼统。2)贷存比只涵盖了银行的存款放贷业务,忽略了其他的资产业务,是不全面的。比如,银行可能还在货币市场上开展同业拆借业务和债券的买卖、回购业务。这些业务资产的流动性也要计入分析。 ●流动性比例(静态指标) 指标构成: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指标解释:流动性比例越高,流动性资产就越多,将流动性资产变现以支付流动性负债的能力也就越好,或者说拓展新的资产业务的能力越好;反之,支付流动性负债的能力就较低,拓展新的资产业务的能力也越低。中国监管的标准为不低于25%。 指标分析: 优点:直接分析流动性供给储备和流动性需求,在偿还能力的层面上做出评估会更有针对性;撇开了中长期负债和资产的干扰。 缺点:1)不同流动性负债的期限存在差异,流动性负债并没有评估未来某一时间段的现金流出情况,而这恰好是我们关注的;2)流动性资产是以当前的市场价格估算而来的,但是未来的资产价格会因为市场变化有所不同,所以变现能力可能要打折扣,实际的流动性比例要偏低。 ●流动性覆盖率LCR(动态指标) 指标构成: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现金流出量*100% 指标解释:该指标评估了商业银行在未来30天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是个更加具体、更加严格的指标。流动性覆盖率越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就越小;反之,流动性风险就越大。中国监管的要求是不低于100%。 指标分析: 优点:该指标更具体。直接考虑了银行未来30天的流动性需求满足能力,这是银行正常经营的根本关注点;该指标更严格。流动性供给从一般的流动性资产变为了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要求变现的无障碍和低损失。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1、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看,股票市场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而在牛市转熊市时,银行短期存款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这种存款很不稳定,易带来流动性风险隐患。 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的新股发行一向一本万利,因此常常获得超额认购。许多企业和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在新股发行时将大量资金在企业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来回转账既造成了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又扩大了流动性负债的波动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

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浅析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 一、绪论 今年四月份,IMF在报告中警示,信贷危机是中国银行业一定时期内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在此之前,去年十一月份,IMF首次发布了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逐渐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引起了中国的关注。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导机构,同时在给国内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我国金融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的现状的认识 (1)银行体系脆弱性和金融脆弱性基本理论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累积,金融体系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也就是说,金融体系本身不稳定,具内在的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普遍存在,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从西方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也可以得到体现。 金融脆弱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状态,泛指整个银行体系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领域和金融市场领域。狭义的金融脆弱性又称银行内在脆弱性,银行业高负债的经营特点就决定了其更易失败。现在对我国家的金融脆弱性主要是从狭义层面上考察的。我国多数银行似乎有能力抵御单独出现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资产质量大幅恶化(包括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收

益率曲线的移动,及汇率的变化。但如果几个风险同时发生,银行体系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2)对中国银行脆弱性的认识和及其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金融机构既银行由于是高负债经营,其资产和结构的不对称、较大的杠杆比率等本身就有内部脆弱性。 1.国内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市场就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目前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银行体系,在央行之下设有政策性银行,四大大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由银监会对其进行监督。虽然股份制银行等都在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储蓄还是贷款上,还是四大国有银行基本垄断市场,形成寡头竞争,这样的市场结构缺乏竞争和完善,本身就存在着脆弱性。除此之外,国有商行的产权结构式单一的公有制,这种制度即“控上不控下”,经营者对资产的关切度和控制度都不够强,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而且这种产权归国有会使银行不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接受政府的参与和控制,承担非经济性的国家政策目标,逐利动机的减弱同样会降低对资产的关切度,从而增加脆弱性。 2、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过多,资产和负债极其不对称,资本结构不 合理,并且市净率较低。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增加了银行信贷资金供应的压力,降低了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银行的市净率大多在1.4%左右,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低,这回影响到银行的偿付能力。银行体系的稳定是需要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来保持偿付能力和良好的流动性,以应付付款人挤兑的可能。此外,通过IMF的报告也知道,目前国内银行信贷扩张过快,

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北岩银行

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北岩银行 [课程目标] 完成本课程后,你将能够: ●详细说明北岩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 ●描述这场危机、公共干预措施和北岩银行的国有化 ●充分了解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吸取的教训 [预备知识] 为了从本课程中获得最大收益,你应该熟悉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下列课程涉及这些议题: ●流动性风险—介绍 ●压力测试—流动性风险 第一节 学完本节后,你将能够详细说明北岩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 特别是,你会了解: ●北岩银行的历史; ●北岩银行的迅猛增长战略,该战略改变了该行的融资结构,并使 该行越来越容易受到市场崩溃的冲击; ●北岩银行的流动性假设和风险管理怎样使它无法应对流动性危 机。 北岩银行的历史和发展战略 北岩银行在1965年因合并而成立。它在1997年前是一家建房互

助协会,1997年进行股份化改制,成为一家银行。2006年底,它成为英国第五大按揭贷款银行,在过去十年中,年均增长20%。在此期间,其资产负债表增长了六倍多,达1010亿英镑。 该行的核心业务是在英国提供住房按揭贷款。这些资产起初占资产负债表的四分之三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行还开展了风险更高的业务,以便使利润最大化。2006年,该行风险最高的住房按揭贷款占新贷款的四分之一以上。 在1997-2006年期间,违约和损失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形势相对良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该行利润增长,年资本回报率一直在20%左右。 为了继续取得成功,该战略要求在充裕而廉价的资金支持下,对贷款进行激进的定价并增加贷款数量。这种高增长战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它意味着该行不得不改变融资模式以促进迅速的增长。 北岩银行的融资模式是如何改变的 1997年,北岩银行的融资结构是传统的吸收存款机构的融资结构。零售存款账户构成该行的大部分负债,但其增长率无法满足该行的融资需要。北岩银行随后开始更多地依赖批发融资,从其他银行大量借款,但这仍不能为该行的增长提供足够融资。 1999年,该行开始通过设在泽西的一家名为Granite的特殊目的实体对按揭贷款进行证券化。 2004年,北岩银行开始发行资产担保债券,这是一种有抵押担保的借款,北岩银行用一些最好的按揭贷款作为抵押品来筹集中长期

如何确保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原则得以有效施行

如何确保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原则得以有效施行商业银行不同于中央银行,是以吸收存款为其资金来源,通过贷款、投资及其他业务获取经济利益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与其它任何类型的经济组织并无不本质区别,即最终的目的是为获得最大的利润。在经营活动中,商业银行应注意贯彻安全性原则、资金流动性原则和盈利性原则。这三点虽为银行稳健运行所必需,但三者间也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例如,过分担心银行的安全可能会影响盈利原则的贯彻;流动性原则与盈利性原则之间同样存在一定的矛盾,因为在银行提高支付能力的同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盈利水平;反之,亦然。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确保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原则得以有效施行。 安全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首要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应注意防范各种风险,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商业银行采取负债的经营方式使得其信贷资金来源中负债资金占绝大比重,这就意味着(1)大量的负债导致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随时面临着还本付息的巨大压力,一旦由于资金流动性差或银行经营收益水平下降,便极易导致无法按时还本付息、甚至引发存款人挤兑存款的风险。(2)资本金占资金来源的比率低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破产倒闭风险。我们知道,资本金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自有资金有许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当该经济组织出现经营亏损时可利用资本金弥补亏损。从会计实务的角度看,就是通过减少资本金的方式将亏损额予以冲销。一个企业的资本金越雄厚,其弥补经营亏损的能力便越强;反之,越弱。由于银行的资本金占其全部资金来源很小,一般不足10%。这就意味着倘若银行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亏损金额占银行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超过资本所占比重,银行用现有的自有资金便不足以弥补所发生的亏损。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已处于破产倒闭的境地。 此外,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是直接以货币资金为对象开展的,这就意味着凡可能引起货币资金贬值的因素,如物价、市场利率、汇率作为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其变化与波动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活动。 (1)物价大幅度上涨可能引发存款人挤兑存款给银行带来支付危机;反之,如果物价大幅度回落,又可能引发大量的存款行为,给银行经营活动造成更大的困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一方面要面临利息支出增加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物价的回落,一般说来是经济萧条,经济生活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不足的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范文最新推荐------------------------------------------------------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一、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金融脆弱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的是广义金融脆弱性概念。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的产生由多种因素造成。1.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内生性缺陷。一般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作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金提供者不挤兑,二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国农村,这两个条件极易遭到破坏。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其特有的业务活动,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般来说,只要存款基础稳定,农村金融机构便可在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将其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于流动性不高但收益率较高的资产上。但如果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储户对农村金融机构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挤兑现象,这时,农村金融机构便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挤兑规模越大,所积聚的金融风险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显。近年来,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农村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高效率,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第二个条件难以成立。由于农村借款人往往数量非常庞大且高度分散、对借款额度需求较小且缺乏抵押品,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了解这些借款人的情况很困难,而且成本也相当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债权人与债务人间是一种软约束关系,权责关系不对称,这就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无法保证贷款者有效地使用资金。2.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 1 / 6

中国银行流动性管理加码

观望中国版“巴Ⅲ”银行流动性管理加码 21世纪经济报道徐永上海报道 2011-05-05 核心提示:除了等待新指标明确标准外,面对收紧的流动性,今年商业银行对已有的流动性管理政策都进行了调整,强化管理。 随着近日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指导意见》)中,增加了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今年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形势更加严峻。 收紧的货币政策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结构性紧张,这在2010年年报里得到了明确体现。截至去年年末,16家上市商业银行里面,8家银行的存贷比超过70%,5家银行的流动性比例(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同比出现下降。 不过记者近期从银行人士处了解的信息显示,虽然今年银行普遍调整和加强了内部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但对于新监管指标的适用问题,不少仍处于观望状态。 强化流动性管理 “对于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我们目前也不知道具体的达标方式,还处在学习过程中。”一家大型银行流动性管理负责人5月4日告诉记者。 他举例,如果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下降,导致的存款大量流出,对负债规模的影响,如何进行非合同的经验和现实测算;以及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授权追加的保证金,如何纳入这两个指标,该行还不知道合适方式,也不知道银监会标准。 在《新指导意见》中,建立的是多维度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体系,除了流动性比例、存贷比、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缺口率、客户存款集中度以及同业负债集中度等旧有指标外,增加了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均不得低于100%两个新指标。 但具体适用问题,据了解银监会将修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出台新的流动性管理办法。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也分别给予了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达标的过渡期。 在此之前,除了等待新指标明确标准外,面对收紧的流动性,今年商业银行对已有的流动性管理政策都进行了调整,强化管理。 比如,银行一般对流动性进行集中管理,但兴业银行人士介绍,从去年开始,该行分解了流动性控制指标,由原来总行承担流动性比例管理向由经营单位和总行共同承担的方式转变,向各经营单位下达每月监管口径存贷比控制计划,引导经营单位存贷款自求平衡,实质性提高流动性水平。 另外,大型银行基本上已能做到按季进行流动性的压力测试,但是部分银行目前还无法达到,一般情况是保证一年不少于两次测试,同时提高流动性监控的频度,比如从每月提高到每周等。

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分析

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分析 2007-10-25 13:55 来源:21世纪安全网络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上银行使银行业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网上银行”在为金融企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商机的同时,也为众多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作为一种全新的银行客户服务提交渠道,客户可以不必亲身去银行办理业务,只要能够上网,无论在家里、办公室,还是在旅途中,都能够每天24小时安全便捷地管理自己的资产,或者办理查询、转账、缴费等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的优越性的确很明显。但是面对这一新兴的事物,人们却有一个最大的疑惑:“网上银行”安全吗? 人们有这种顾虑不无道理。银行业务网络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网上银行容易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加上目前网络秩序较混乱,黑客攻击事件层出不穷,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人们担心的网上银行安全问题主要是: 1. 银行交易系统被非法入侵。 2. 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时被窃取或篡改。

3. 交易双方的身份识别;账户被他人盗用。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将承担比客户更多的风险。因此,我国已开通“网上银行”业务的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安全体系,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安全技术措施、业务安全措施、内部安全监控和安全审计等,以保证“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 银行交易系统的安全性 “网上银行”系统是银行业务服务的延伸,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地使用商业银行核心业务服务,完成各种非现金交易。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银行交易服务器是网上的公开站点,网上银行系统也使银行内部网向互联网敞开了大门。因此,如何保证网上银行交易系统的安全,关系到银行内部整个金融网的安全,这是网上银行建设中最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银行保证客户资金安全的最根本的考虑。 为防止交易服务器受到攻击,银行主要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技术措施: 1. 设立防火墙,隔离相关网络。 一般采用多重防火墙方案。其作用为: (1)分隔互联网与交易服务器,防止互联网用户的非法入侵。

商业银行脆弱性

赵红赵宇(哈尔滨银行)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所隐含的脆弱性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银行在金融业发展历程中具有最悠久的历史,在金融体系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脆弱性与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以及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休戚相关,脆弱的银行体系将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良好的发展,并且增大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影响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因此正确认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问题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总体上来看,这四个方程的显著性水平均较弱。在八个指标中,通货膨胀率(RIF)、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C/D)、M2的增长率(RM2)三个指标都在10%的水平上通过了检验。通货膨胀率(RIF)和M2的增长率(RM2)与被解释变量成正相关关系,这些与理论分析相符合。 而GDP增长率(RGDP)、经常账户逆差与GDP的比值(CAD/GDP)这两个指标的显著性稍低,这可能与GDP的统计口径的变化有关。但是作为反映宏观经济水平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指标,GDP及其部分相关指标与国有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三个指标的显著性较低的原因可能是我国目前在外汇制度方面的管制较为严格,外汇市场的波动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影响较弱。 2 缓解银行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受宏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适当改善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对缓解和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有一定的帮助。主要包括对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相关制度的改革、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当增长、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2.1 银行体系的相关制度改革 银行体系的相关制度改革包括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和投资体制的改革。 银行产权制度是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产权是一种由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所组成的权利束。实践证明:在国家控制型金融制度下的银行产权的国有单一化使得银行的经营目标和行为方式异化,其运行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并不断积累了银行风险。银行体系脆弱性集中表现在巨大的不良资产规模和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总体上讲银行产权的多元化可以使国家不再成为剩余索取权的单一所有者和金融风险的最后承担者,避免国有银行一方面受国家偏好的驱使大量提供政策性信贷而导致政策性不良资产,另一方面也可约束国有银行因产权的外部性而诱发的机会主义信贷行为所产生的大量商业性不良资产。产权多元化将消除由与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所形成的外部性,从而产生新的激励,重塑银行的金融行为。 2.2 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 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因素与我国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有密切联系。因此,保持宏观因素稳定性和合理性对缓解我国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宏观因素的大幅波动将会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从而可能引发银行危机。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在这些不良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在这两次经济过热中形成的。这些不良资产严重的阻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水平、抑制通货膨胀是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健康稳定的重要因素。 2.3 银行监管制度改革 银行监管理念的进步对提升监管效率有着直接而明显的作用。建立早期的预警系统是我国目前较为合适的选择。早期预警系统的实质在于监管者遵循监管成本最小化原则,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及时消除风险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终实现银行体系安全与稳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